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篇1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文化素养;文化差异

当前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占据较小的比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还是过于注重教学语言的基础知识,课堂时间也大多数用于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方面,对于英语背后的文化学习涉及面较窄,为此导致许多的学生很容易将汉语的思维带进英语学习中,无疑是加大了学习英语的难度。所以大学教师只有意识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融入英美文化,相信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提高大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着眼点

(一)对英语语言思维方式的适应性

英美文化对于中国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影响是英语语言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语言时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体现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主要表现之一。经过相关的研究表明语言作为人类变现思想和传递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的民族之间具有的思维方式在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方式以及修饰成分等都存在着不同。就好比英美文化中英语中将句子的基本成分和修饰成分单独的放在一起,而汉语句子的基本成分和修饰成分等是交叉排列的。甚至一句英语句子中还可能具有连接词和关系词,整体看上去会让人感觉无从下手。比如“He sent her a letter,in which he said that he was sorry for what he had done to her.”这是一个由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非限制性定于从句。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情境对话,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体会英美文化的英语思维。

(二)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语言是伴随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元素之一,能够较为直接的反映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学习任何一种新语言都离不开对该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学习英语更是如此。英汉语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此只有增强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更加有助于学习英语。但同时还应该了解本民族的语言及其文化,通晓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开始学习外语时就可以直接的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也会减少学习外语的压力和难度。比如汉族对狗的看法往往是是厌恶和鄙视的,在这方面也有较多的言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等;但是在英国狗则是很受欢迎的,他们很爱狗,比如:Love me,love my dog.

二、提高大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以英语课堂作为提高大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平台

以大学英语课堂作为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平台,主要表现在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英汉文化的比较,因为大学教学具有独特的特点,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才会集中,才会主动去了解文化。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理论上对英美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而且能够快速的吸收这些文化知识。比如在学习一些词汇或者是常用语时,教师不仅仅要讲解词汇和常用语的浅层的意义和用法,还应该更深层次的讲解他们的含义。比如举一些英美常用语:A Fly in the ointment令人扫兴的人或事;A horse of a different color完全是另一回事,风马牛不相及;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小事一桩,非常容易,很简单。

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英美文化也是提高自身英语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学习英美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其实通过接触和学习文学,能够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某个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场合以及包含的价值观念等。

(二)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仅仅利用在课堂的学习时间就像提高文化素养是不够的,还应该善于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比如英语角、英语讲座和英语竞赛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如今这个社会活动越来越频繁,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中,抓住第二课堂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很重要。在这些活动中组织者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英美文化的素材,通过办理讲座或者比赛,使学生接触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识;鼓励学生平时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一些外文书籍、报纸或者杂志,阅读完之后还可以与同学展开交流;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的影片或者是纪录片,让学生根据影片和纪录片的内容写英文读后感;组织英语话剧表演和舞台剧,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敢于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能够让学生最快的获取第一手资料,而且长时间积累下来,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利用流行文化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

当今世界通讯越来越便利,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世界上不同地区之间的人们的距离进一步缩小了。其中尤其是英美文化逐渐的流入我国,并且在我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其中尤其是青少年,青少年对于外国文化的接受时间较快,英美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虽然英语水平不高,但是英文歌唱的很熟练;虽然觉得记忆大量的单词有困难,但是却能够轻易的记住自己喜欢的电影中的经典台词;虽然在一些流行广告语中英语句子很晦涩,但是却能够轻松的挂在嘴边。实际上流行文化在无形中已经对青少年的思维产生了影响,他们愿意主动去接触异国文化及其背后的含义。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流行文化的兴趣通过将语言素材转化为流行文化的形式消除学生对外语的生疏感,增强学生了解和学习的兴趣。比如:“披头士”实际山这是一个组合的名字,他们的乐队叫做“Beatles”经典的曲子是《Let it be》,let it be,let it be,there will be an answer,let it be.披头士乐队对英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就好比中国的四大名著,被人们自以为常。而且其经常出现在欧美剧的一些经典电影或者剧集中。比如《Friend》中Phoebe发现自己与亲身母亲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她们都是披头士乐队的歌迷。而在电影《我的山姆》中,山姆为女儿取名露西,也是因为披头士的一句歌词“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而且本身智障的山姆所能说出的一些有道理的话也是来自于披头士乐队。而且飞利浦公司的SLOGAN“LET’S MAKE THINGS BETTER让我们做的更好”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其实这个口号也是来自于披头士乐队的getting better.通过流行文化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而且学生也能够真正的吸收一些外国的文化。

文化素养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反之可能会应为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必要的尴尬和误解。在大学期间学习英语不仅要锻炼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春.如何通过大学英语拓展课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以《高级英语视听说》为例[J].考试周刊,2014,17(20):67-68

篇2

21世纪,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手机网民3.18亿,网络文化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2011年在中国5.13亿网民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到网民的45.1%,规模达到2.32亿。无疑,大学生是网络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也是被网络创造的一个群体。一方面大学生们在网络的影响下获得了日新月异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他们也被网络文化的负面特征所冲击和影响。网络文化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作为社会生力军的高职大学生更是影响深远。首先,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网络的应用能够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网上提问、网上课程、网上考核、网上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常态。并且,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信息量空前膨胀。只要通过搜索就能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因此需要大学教师能够根据这一现象进行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清华大学通过清华网络学堂,90%的课程都在清华内部共享和开放,目前每年活跃的课程有4000多门,2/3的教师都在用这个平台。其次,网络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最可贵最关键的动力。由于网络赋予人们极大的信息量,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大大的得以拓展,创新变得更加现实和快捷。最后,网络产生了全新的交友模式。大学生已经不再是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交友渠道的拓展使得校内外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能更广泛地获取社会常识从而毕业后能更加容易和社会融合。然而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信息的复杂性、误导性、诱惑性使得心智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无法分辨是非认清事实,而20岁左右的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因此进行积极引导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多建设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站诸如网络选修课程等,并且提供免费的网络学习资源如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目前,“爱课程”“网易公开课”等平台大大丰富了大学生教育的内涵。除了开拓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在思想教育方面也要搭建一些网络育人的平台。第二,高职院校要建立网站的监管机制。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定其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虽然网络上有许多先进的文化传播,但是一些、反科学的文化糟粕以及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能导致大学生思想上的波动从而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形。一些网站、也需要高校相关机构进行清理以便保证网络的纯净。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众多的大学生讲座中,可以适度加入如何上网如何提高对于网络文化的鉴别能力等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思政教育、文化和文学鉴赏等公共课程中加入有关网络文化的课程,甚至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和学生探讨网络文化中的前沿问题和话题。

二、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文化路径之一——校园文化的培育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和校园景观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等。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目前,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花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结合得不够紧密,使得效果不理想。事实上,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和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有着相生相长的关系。在高职院校中构建校园文化对于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校园文化活动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如果把学校的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堂,那么校园文化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自我和提升职业素养的第二课堂。虽然第一课堂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主要渠道和高职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是第二课堂凭借着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时空的自由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知识和技能可以由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去进行教育,然而一些诸如责任心、执行力、规则意识等的确立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去获取。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要把握校园文化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外,应突出“职业性”这一本质特征,坚持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其次,校园文化活动能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面貌,是一种看得见,感知得到的精神气息。现代职场非常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而由于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娇生惯养,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保持团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校园文化的一些活动可以提供一个接受这方面教育的平台,通过相应的活动来使得学生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高职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才能大大提高。最后,校园文化活动能提高高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在职场上发展并不仅仅只靠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大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技能掌握上并不逊于本科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和行业的接轨导致通识教育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高职院校构建着重于职业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一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除了高职院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上一些院校也不够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不少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没有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并且,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只有少数教职工的参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二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和行业文化结合起来。据统计,80%以上的全国高职院校由行业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升级而来,这也是高职院校重视依托行业和服务行业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眼在行业文化的层面上进行酝酿,以便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行业元素,根植于行业文化,加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渗透和融合。三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元素无疑能让大部分来自本省的大学生感到亲切和自然,更加容易接受。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人文素养;大学生;心灵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在高校发展中,培养并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是发展重任,尤其是在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文化心灵建设现状

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文化心灵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学生文化心灵脆弱的问题是较为常见的。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对知识的汲取存在单一性、受专业的局限,文化视野不够丰富,对于人生发展表现出迷茫,价值观不够清晰;对于是非的判断缺乏较为明确的标准,比较容易步入歧途;在情感认知上缺乏足够的抵抗力,不能很好的抵御外界的诱惑[1]。整体来讲,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没有丰厚的文化心灵素养,不能通过自我调节走出心灵困境,不能较好的缓解学业压力,创新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二、大学生文化心灵脆弱影响因素

分析当前大学生之所以存在文化心灵脆弱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第一,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得人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对物质的追求上,忽视了文化建设,这种功利化的社会思想也同样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教育。在关于大学生的教育中,高职院校较多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生规划、社会交往等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缺乏内容[2]。

第二,社会多元化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经济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了极为复杂的发展状态,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很不利于大W生价值观的明确,不能帮助大学生吸收有价值的知识。

第三,传统化教育的影响。在当前的大学生教育中,很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手段,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得不到均衡发展,专业教育缺乏特色,即使有些高职院校开展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人文元素单一,收效甚微[3]。

三、大学生文化心灵建设措施

在高职院校中,对于大学生的文化心灵建设应该在提高其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传播中西方优秀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文化素养,主要做到四个方面: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必须指引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让其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精神实质形成基本的认知,引导大学生向实践转化,锻炼精神气质,产生对社会不良文化的较强抵抗力,形成丰富的文化心理[4]。

第二,适当改革教学课程。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课程教育是主要的形式,因此,针对当前课程教育中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得不到均衡发展的问题,高职院校有必要对教育课程进行适当的改革,多开展一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尽量设置丰富的内容,以便大学生能多项选择。比如,可以开设关于“论语”、“西方文学名著鉴赏”等中西方优秀文化的选修课程,引导大学生进入广阔的中西方文化世界,在探索文化的过程中塑造文化心灵。

第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在文化心灵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文化资源,通过组织科技节、读书节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接触并吸收优秀文化,在欣赏和集体的互动交流中获得心灵的升华,提升综合素质。

第四,加强基础课程建设。针对当前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强、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综合的基础课程教育,在考察大学生就业专业需求的前提下,立足实际,加强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全面渗入文理知识,在完善教学内容的条件下保证大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学习。

结语:

在现代化的高校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当前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而怎样保证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建设心灵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关键内容。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原则,以帮助大学生快速健康成长为教育根本,在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心灵,使大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的条件下汲取文化营养,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海兰,陈文芳.基于人文素养发展的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J].中国报业,2012,14:257-258.

[2]王丽丽.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多元化艺术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

由于当前社会经济信息发展脚步不断加快,有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也越来越弱化,这种人文素质培养教育工作的缺失不仅存在于我国,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针对当前高校严峻的人文素质培养工作,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只是作为一种素质培养手段,其过程化、形式化较严重。对此,我们要知道在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要把注重点放在人上,具体就是要以学生为主,考虑其具体情况,然后再采取对应有效的方法。许多艺术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忽略了艺术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特点。作为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在接受完高校的专业知识教学后,其若想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经历长久的艺术实践,在深刻理解艺术内涵和真实感受过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且此过程中还需要一些社会机遇和个人悟性。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由于我国当前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发展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其内容完整性较差,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针对我国当前的艺术教育工作,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就是功利性的艺术教育思想太浓烈,其二则是对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太过重视,过于注重专业性的技能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问题

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导致许多艺术院校教育培养工作定位不明确、不合理,许多新生刚入学的文化知识水平及自身素养较低,对其课程设计上存在比重过轻或过重等问题。对此既降低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使当前许多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低下。严重的人文社会情怀的缺失,导致许多大学生出现文明素质行为缺陷,心理素质差,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弱,过多的问题导致其心理障碍问题也比较严重。同时,其还缺少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现如今许多有关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发生,都在向我们揭示着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和精神文明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其以后的发展势必会产生比较多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得到的艺术教育的好坏关系其日后艺术发展的质量,对其文化和精神这两方面都存在影响。传统的艺术教育方法,在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具有着较为稳固的地位,但是其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其也会随着新一代的社会精神文化发展情况来不断革新。在开展多元化的艺术教学改革实践中,为学院派的教学形式带来了本质性的转变,同时,也加强了对于艺术教育的要求标准。

二、多元化艺术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一)多元化艺术教育的内涵

多元化艺术教育概念比较广泛,其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且其概念是动态化的,随着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改变。通过与时展相结合的内容形式,使其为日常的艺术教学提供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在艺术教育不断的发展中,为适应具体的发展形势,我们摒弃了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手法,转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保证教师和学生在立足现实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艺术教育工作。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冷军和石冲,其就是通过将艺术作品观念化,从乱真的写实转变为观念写实,使其在转变中的艺术深度没有被影响。多元艺术教育注重精神性培养,精神性是人们对艺术的最高追求,如果艺术没有精神性,那它就失去了内在的灵魂,就会沦为“手艺”。精神性不管是对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当前大学生最欠缺的就是这样的精神性。对此,艺术高校的教育应当着重看待,加强其解决方法的制定实施。其主要方法就是应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由于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资源较多,为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及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储备支持。

(二)多元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不同于科学,我们不能抛弃传统优秀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谋发展,求创新。我国的文化艺术比较注重于技巧的加强,以求通过完善的技巧来提高审美的认识。多元化的艺术教育正好和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把握尺度和方向,注重于形式、风格、及基本功的全方位发展。针对高校艺术教育应怎样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应当一方面注重研究和探索西方传统技巧和当代深层次的艺术,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探索。多元化艺术发展教学应是开放的,其教学任务不单是传授,更要加强引导。注重学生的主体教学地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能主动且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由于社会发展速度、空间范围的不断增加,促使人们审美心理在主体和客体上产生变化,也导致了艺术教学需由静转动,从室内到室外,拉近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尊重学生主观感受,引导独立思考想象能力,培养敏锐观察和感悟能力及热爱生活意识。多元化教学和艺术发展规律相符,注重艺术人才人文素质培养教育,在提升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其思想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开发心智和创新思维能力。和我国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不谋而合,解决国内高等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积极促进艺术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在精神及实践领域方面的探索研究,推动大学生艺术教育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三、改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教学体制的改革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以及怎样去思考问题。我国艺术教育也受到了西方的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影响,例如,德国的教育家比较推崇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形式,其中大艺术家康德就认为绘画艺术教育对人的个性开发非常有利;同时席勒也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其将艺术誉为创造自由、幸福的方法。西方和亚洲的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将艺术教育视为国民教育的阻力基础;其中以美国为例,在其艺术资助机构对其国家的艺术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时,对艺术教育给出了这样的意见和建议;艺术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文明的艺术情感,艺术创造力,以及艺术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和明辨艺术种类的判断能力。

而针对我国的艺术高校来说;要明确教育教学目的,由此来保障多元化教育教学的良好实施推广,防止过程中的可能问题发生,导致其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低下。如何达到相应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情况,不断地推行改革管理措施。对于我国当前的许多艺术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体制模式;在此过程中,容易导致学生对自身情况的把握和认识不足,过早将自己的风格固定在单一化的模式中,对学生全面性综合素质的发展不利。同时,传统艺术教育教学体制对学生人文素质重视程度较低,教学工作产生一边倒的重技能轻理论问题,导致素质教育和具体教学培养路线不相符。对此,我国教育研究者认为这种传统艺术教育、教学体制无法满足当前艺术高校大学生主体需求,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发展。对于艺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进行适当的比重调整,应将艺术批评机制借鉴到具体的艺术教学中,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同时,还可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不同的民族艺术文化课程,以求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由于传统艺术教育教学体制在长时间的发展应用中,已经和学生的教育工作相互融合;所以,对其改革必是艰难的。对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分析具体情况,实行逐步式的推进改革方法,以层次化、系统化的手段来逐渐完善我国艺术教育的体制结构。注重专业技能和艺术思想并行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全面型的综合素质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很大部分的决定因素在于教师,对于高校的教师而言,其本身须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理论水平,以及研究和创造能力。我国艺术高校需加强艺术人才的培养,就需要不断扩充具备高学历、高思想、高层次的教师师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艺术高校的未来发展注入动力。在我国高校的艺术教育培养中,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开展得相对较晚,这导致在工作中,以研究生为主的师资团队建设存在过于形式,缺少质量的问题,无法解决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日常教育教学问题。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高校教师团队的建设,加大力度培养艺术类研究生,使其在技能和思想上都有较好的发展提升,为我国艺术院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后备基础。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理论的培养,还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既具有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又具备良好的教学指导思想。我国艺术高校还应积极鼓励在校教师人才,多开展文化交流工作;在交流中彼此交换教学工作理念,促进教学工作不断改进和创新。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国许多高等艺术院校不仅开展了国内的校园文化交流,同时,还与国外许多名校开展文化交流工作。通过学校教师到彼此国家的学习深造,来促进文化教育教学的相互融合;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认知水平。

结语

多元化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较重;高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加强多元化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知识技能,还要注重其艺术文化思想的加强。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网络信息 班级网站 班级建设 大学生 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73-02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工作、自我实现和成长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实现高校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班集体的建设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网络环境在发展班级深层文化内涵,培养大学生成熟的人格素质,增强大学生技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1 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修习、涵养,具体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强调的是经过一定的培训后的习得。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思想政治素养,具体是指大学生获得较高的思想觉悟,有较高的政治意识,能以主人公的角色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业务素养,是指大学生接受的专业化教育,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获得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形成专业人才。身心素养则是指经过高校教育的环境熏陶,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文化素养,可以分为外修和内涵方面,外修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高等专业教育所获得的高等学历和知识;而内涵是指大学生在外修过程中,文化对自身品行、习性的影响。

2 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时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有着直接影响的,这也关系到高校教学和管理的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最让人称道的、能够流传下来的绝不是它们的产品,而是企业文化。这就好像一位历史名人他能留传于后世的绝对不是他的身躯和名声,而是他的意志、精神理念、业绩或作品。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班级管理者作为整个体系的构建者,如何培育和形成一个合适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并让它们为学生信奉和践行,是我们成功管理班级的关键。

3 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物质层。即硬件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当前高校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大都可以像计算机硬件一样迅速配置到位。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

(2)制度层。每个班级都会制定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周工作总结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问题,在执行中不能有效及时地跟进、落实到位,只制定不执行,对学生逐渐没有了约束作用。长此以往,制度成了空架子。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尽管安装了最新版本,但如不运行就相当于摆设。

(3)精神层。即观念形态层,主要体现在班级精神,团队意识,凝聚力,文化活动等,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是最能体现班级独特性的。而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很多班级没有一个明确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开展工作时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不强,目标或高或低,不易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开展班级活动学生参与不积极,不重视沟通,沟通机制及渠道不完善,缺乏内外信息的定时交流,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矛盾,不能有效地协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4 网络视域下高校班级建设的探索实践

在以往的传统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经常会利用纸制的“班级日志”来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文化建设以及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管理工作现在可以利用班级网站来完成。具体内容包括:

4.1 建设班级的活动文化

数字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而班级网站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数字化的班级管理日志,利用它可以对班级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教师利用班级网站实施班级管理,可以实现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站中将大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以尊重学生自尊心为原则,有选择性地加以公布。让学生对照这些评价,改进不足,以此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参加学校体育、艺术、科技、社会考察,以及班级自行设计组织的班会、联欢会、志愿者服务、探望同学等活动,在网站中以视频、照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开展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4.2 建设班内的思想文化

班级网站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对班级中某些现象或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当面说不出口的困惑,如果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姓名或者留言公开,还可以设置个性化的匿名留言或选择一对一的交流方式。

除了师生沟通,教师也可以利用班级网站记录班级日志来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记录在班级日志上,用班级日志来记载快乐、疏缓焦虑或直接对学生表达希望。

4.3 建设学生的行为文化

班级网站应搜集与学生相关的大量信息。除了日常表现外,还有好人好事、作业完成、考试、迟到、早退等情况。实际上,网站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足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定期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作出及时、综合、全面的评价和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同样,各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班级网站了解班级的日常行为习惯、班级活动等现状。

4.4 延伸拓展课堂的教学空间

在班级网站上,教师可以发表各科的扩展知识或相关故事,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还可以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共享知识和思想。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业、作文等上传到网站中,供大家阅读、评论,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也可以在互相比较中找到差距,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级网站是进行班级数字化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平等的德育的平台,它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在网络中的深度交流沟通。

5 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措施

5.1 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相结合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展开各种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把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广普及,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网络素养教育。班级网络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建设班级的网络素养教育网页或网站,让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成为班级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开展网上舆情分析是引导舆论的有效手段,做好网上舆情分析工作,有利于教师把握网上动态,掌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针对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撰写有深度、说服力强的网上评论文章,引导网上评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风。这样既有助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素养的提高,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2 建立以网络为工具、以活动为载体的班级建设机制

班级活动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成功的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中介和载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与班级舆论,能改善班级学生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利用班级网站、班级博客、班级贴吧、公共QQ群、飞信群、微信群、班级人人主页等网络媒介开展有关专业知识、团队合作、创新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活动中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利用网络工具让班级资源在活动中实现共享,促进班级学生身心发展,推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5.3 依托网络建立以班级舆论为重点的影响机制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总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形成对自身的认知以及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调整。因此,班级里的其他成员对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班级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建立良好的班级舆论,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培养他们鉴别思想与观念正确与否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与坏思想、坏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便捷的网络手段发起问卷调查或匿名讨论等,以此对班级活动开展正确的评价,在评价中强化认知,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就在评价中不断提高。

5.4 加强班级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

现代社会已步入网络化交流时代,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通过班级网络平台的建设,开设班级博客或班级论坛,通过班级简讯栏的建设和参与,吸引学生关心班级事务,这样可以减少网络的神秘感,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实现班级建设的目标。

(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参考文献:

[1]康利娜.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2]谭彬生,卢英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浅论[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1).

[3]赵婉华.从班级文化建设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J].青年文学家,2011(15).

篇6

大学生宿舍文化品德修养建设途径大学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在宿舍这块自由天地里,谈国事、议人生、话理想、无拘无束地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宿舍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宿舍文化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妨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发挥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因势利导,限制、转化其消极影响?如何发挥宿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何创建良好的宿舍文化环境,使宿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高校大学生宿舍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是大学生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宿舍生活、学习,创造了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即宿舍文化。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内涵十分丰富。一般认为,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在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宿舍为主要空间,以宿舍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群体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是一个多成分、多层次、多内容的复合体。它存在于宿舍的各个角落,有好有坏,有积极有消极。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多姿多彩大学生活的显现,是大学生个性与青春的展示,是塑造大学生的思想、精神的“社会存在”,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反映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校风建设的重要标志。

二、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品德修养的影响

环境是人格的支柱。这是美国心理学家HerbertA・Oto的名言。任何人格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亚文化系统,它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活动和精神氛围,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宿舍成员产生影响,使每个成员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由于大学生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因而宿舍文化对其思想、心理、行为的影响深刻而持久。

1.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深远影响。当今快捷的大众传媒增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随着电话、电视、电脑等现代信息工具和媒体进入大学生宿舍,各种文化现象与思潮不分地域和良莠地一股脑地涌入,让大学生眼花缭乱,不置可否。大学生在宿舍针砭时弊,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并对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展开辩论,这些辩论有利于开拓宿舍成员的政治视野,启迪思想,活跃思维。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明辨真伪,区分善恶,提高政治识别能力和思想觉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阅历浅,容易受一些较偏激的思想影响,使自己在意识形态中步入误区,从而意志消沉,思想偏激,最终为自己定下错误的人生目标和奋斗途径。

宿舍文化也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宿舍环境的文明程度、格调高低,都对大学生身心产生无形的影响。大学生宿舍成员是个较高层次且目标比较一致的群体,彼此有共同的话题,能建立友谊,学会忍耐宽容,学会彼此尊重,从而使彼此间的道德、情操、个性品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能使宿舍成员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相反,不良的宿舍文化会干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麻将扑克、黄色影视等而无心学习,还拉拢其它舍友一起加入,谈论一些低级庸俗的话题,发泄消极情绪,是整个宿舍歪风邪气上涨,低级趣味蔓延。处于这样的宿舍中,人的道德素质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2.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年龄相仿,阅历相似,知识相近,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互动。如果有一个融洽和谐的宿舍氛围,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塑造健康人格十分有效。相反,如果宿舍风气不好,宿舍成员不和睦,彼此间为点小事争执,不宽容不礼让,不尊重别人,这样往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无所归依的感觉,特别遇到压力时,心理更加紧张。同时还应注意到,宿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宿舍成员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小集体的“自然”保护圈,产生防备、排外的心理,缺乏与其他同学情感的交流,从而导致同学间思想行为阻隔,关系淡漠,大学生孤独、忧郁、嫉妒等许多心理疾病也因此产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3.宿舍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有2/3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因而,宿舍文化将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往往使大学生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消极病态的宿舍文化往往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表现出颓废和消沉的倾向来。宿舍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

宿舍文化影响宿舍的学习风气。在一个学习风气浓厚的宿舍,一个人的进步往往会激发其他宿舍成员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相反,一个学风不浓的宿舍,成天是打麻将扑克、上网聊天、谈情说爱,不思进取,虚度时日,全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学习自然会落到别人的后面。

在宿舍这个大学生的“家”里,大学生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培养了大学生接纳别人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我们往往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同一个宿舍里的一个成员对书画、音乐、某种体育运动的爱好,往往会波及所有其他成员。宿舍成员之间的这种长久的文化互动,极易诱导同一宿舍行为模式的趋向。

宿舍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人际交往上。目前的大学生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与同龄人的交往少,到学校过起集体生活,由于脾气、性格、爱好千差万别,宿舍成员间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如果一个宿舍风气正,宿舍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就会使宿舍人际关系融洽,彼此和睦相处,在增加友谊的同时,还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相反,如果宿舍成员之间由于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而互相闭锁、互相对立,就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和人际交往障碍,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创建和谐宿舍文化的有效途径

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结构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宿舍这块阵地如果先进文化不去占领,那么落后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如何创建和谐宿舍文化,充分发挥宿舍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优化大学生宿舍文化环境,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

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作为大学生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宿舍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在整齐舒适、明亮优雅的宿舍中生活,就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焕发。相反,地面脏兮兮,四壁破旧不堪的宿舍环境会使大学生的情感受到压抑,兴趣消失,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要从陶冶大学生情操,净化大学生心灵的视角出发,搞好宿舍建设、园林绿化和楼道、厅、室的装饰,既要有宽敞明亮的活动场所,又要有幽雅别致的游乐景观,同时,还要有发人深思、激人奋进的中外学者或杰出人物的画像、雕塑、历史遗物或诗词警句,这样既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宿舍物质环境的绿化、美化,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实际的意义,而且对体现大学特定的文化氛围,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特定的意义。

2.完善大学生宿舍的制度文化,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科学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实现宿舍管理制度化,才能保证每位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要完善规章制度,如学校严格规定宿舍熄灯时间和大门开关时间,保证作息规律正常化;制定宿舍达标管理办法,严抓宿舍卫生、内务管理,对大学生宿舍进行定期的卫生检查评比,实行“达标”“星级”综合考核,奖勤罚懒,评差奖优,逐步培养起大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二要用制度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对大学生在宿舍里的表现进行量化并纳入到大学生的德育考核中。用制度来规范他们在宿舍中的行为,为大学生在宿舍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3.发挥管理的合力效应,抓好宿舍文化的导向工作

大学生新生入学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学院学生干部等的影响特别大。这些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作用发挥的大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质量。由于他们在学生中一般都有较高的威信和声望,所以他们的政治态度、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甚至习惯用语都很容易诱发其他大学生认同、模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导向,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在进行宿舍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情况、研究新办法、采取新措施。发挥助理班主任、学生干部的作用,施以积极地引导,要努力制止消极、病态文化的产生滋长,大力扶植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的发展,以良好的舍风促进班风、校风乃至社会风气的好转,从而实现宿舍文化的导向和辐射功能。比如,看到同学们浪费饭菜的现象比较严重时,就应该结合我们的国情现状从修身处世的角度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看到崇拜明星的现象,就应该不失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看到宿舍里俗文化泛滥,就应该引导或组织学生欣赏和学习高雅文化。如开展名著、名画、名曲、名影视的“四名”欣赏等。另外,学校各级组织在组织大学生开展活动时,应适当考虑以宿舍为单位参加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宿舍成员的集体观念。

4.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宿舍文化就有生机、有活力。大学生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中,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正在逐渐地被尝试、被采用,对于激发大学生的责任心、创造力和自主意识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在宿舍区成立大学生自律组织,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宿舍管理。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适当的劳动,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比如由大学生自己承担清洁、保卫、维修等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奖惩办法,并与党员发展、团员推优、奖学金评定及其他评优工作挂钩。这种做法既可以锻炼学生骨干的组织能力,又可以解决一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总之,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自强、自律、自信的精神风貌。

5.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

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亲和力、凝聚力以及参与竞争的意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校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应积极探索,为学生创造开展文化活动的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宿舍文化活动,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以摆脱社会文化中庸俗内容的影响,吸收社会文化的精华和营养,追求和创造同自己知识水平、文化层次相适应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内容,自觉建设具有精神文化内容的高层次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比如针对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举办各种讲座、演讲、辩论、报告会等,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成才欲,同时也可根据每个宿舍的长处、特色和兴趣举办球类、书画、乐器等各种比赛、展览等,这样既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又能加强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从而推动大学生宿舍文化向高层次迈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把握时代的脉搏,吸收社会文化的精华,自觉建设高层次的大学生宿舍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高尚情趣,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成文.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江华.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高等教育研究,1999.74-76.

[3]刘超捷.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4):43.

[4]张志徉,王晓玲.浅析宿舍文化.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4):64-66.

[5]宋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初探.济宁师专学报,2005,(6):8-10.

[6]宋东亮.宿舍文化的功能及其构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14-15.

[7]曾志伟,王铁骊.寝室文化建设――高校德育工作的突破点山西省教育学院学报,2001,(1):39.

[8]金代志,王晓明.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与育人作用.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2):87-88.

[9]刘伯贤.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3):5-6.

[10]冯友梅.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新探.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23):37-38.

[11]姚永明.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映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35-37.

[12]杨松桃.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教育功能及建构.理论月刊,2001.61.

[1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3.

篇7

文化校园是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想模式和终极目标,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集中反映。它是一种校园形态、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文化校园相对校园文化而言,其文化育人功能、精神陶冶功能、价值引导功能更为全面、具体、深刻。文化校园更具有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功能。文化校园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是全方位的,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行为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化校园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需要研究文化校园建设、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对策分析。

一、文化校园建设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

文化校园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化校园建设营造具有创新内涵的校园文化底蕴、提供大学生创新活动需要的设施和场所、建立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文化制度。从精神内涵、物质基础、规范引导等方面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保障。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是文化校园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它以无形的形式存在于大学校园中,通过学校历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形成了完整的精神文化体系,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内在的导向。高校文化校园建设应将创新教育的理念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来实现,形成覆盖高校的价值体系,营造具有创新内涵的校园文化底蕴。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创新内涵的校园文化底蕴通过课堂教学、文体活动、学术讲座、师生交流等多种形式体现,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衔接将为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帮助。使得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时刻感受到创新文化氛围的熏陶,逐步形成创新人格特质,树立创新观念和目标。

(二)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物质基础

文化校园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物质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更加需要完备的物质条件。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了大学生积极创新的情操,开放的图书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理论条件,健全的网络条件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方式,完备的实验室、教学基地为大学生科学研究提供了创新平台,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场所和空间。因此,作为文化校园的一部分,高校基础设施状况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物质基础。完备的物质条件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对大学生创新活动进行规范和引导

校园丰富的文化活动是文化校园建设的载体。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知识储备和宽广的知识面。校园文化活动在这一方面发挥了它的优势,融汇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将文化与科学有机结合,不仅实现了对专业教育的补充,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还在实践培养方面提供了平台。以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为例,人文、理工背景的众多大学生汇集在一起研讨、学习,实现学科的交叉互补,在活动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又锻炼了创新能力。同时,校园文化制度为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创新结果的评审提供了保障。例如,学生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在相关制度的规范和引导下开展,大学生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积极研究创新的方法和规律,进行创新活动。这种规范对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育不仅具有推动作用,也具有约束和引导的作用。

二、文化校园视野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精神缺乏,参与意识薄弱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他们在学习和科研中敢于创新,不畏权威,能坚持实现个人理想的精神,是大学生在主动探寻和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或者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的智能心理和非智能心理的优化整合。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这也是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经历了高中教育阶段,进入大学校园后,众多大学生仍然习惯于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表现在课堂上即为被动接受知识传授,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和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学习和研究,在完善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学会自主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另外,部分具有创新动机和意识的大学生参与意识薄弱。对于专业学习中迸发出来的新思维、新设想不能及时付诸实践,失去了创新实践的良好机遇。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缺乏、参与意识薄弱的现状是由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

(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缺少平台、缺乏引领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虽然比较多,但是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设立的实践基地还不多,在现有的创新实践基地当中,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是比较常见的形式。但是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设立在校园中,相比其他创业空间不仅需要遵守更多的秩序,同时在创业行动上也受到比较大的束缚,很难在同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校园之外的创新实践平台更加匮乏,高校缺少与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缺少针对大学生建立专门的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种类繁多,但高质量的创新活动不多,大学生参加创新类竞赛活动严重依赖于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校园内组织的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此外,在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中,缺少经验成为制约创新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创新活动缺乏引领,缺少创业创新经验的分享和获取。仅依靠创新课程的理论学习还不足以帮助大学生获取创新经验。

三、文化校园视野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建设具有创新内涵的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文化是文化校园的核心,积极建设具有创新内涵的大学精神文化,使创新精神成为文化校园的灵魂。从学校发展层面来讲,应该将创新精神融入到自身的历史文化、办学理念、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之中,通过内化的宣传和渗透,让创新的价值理念在长期的学校发展中形成意识氛围。从教育教学层面来讲,促进教师将创新精神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育的环节来引导学生,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并逐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从学生管理层面来讲,秉承“培养创新精神”的工作理念,积极地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生在校园活动的“第二课堂”中投身实践活动,建立并改进学生管理制度,从制度方面激励大学生的创新行为,从保障方面支持大学生创新活动。

(二)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载体

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学竞赛,参与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自由、自主地开展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学术讲座、科研征文;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参与科研单位的科研活动;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拨出专款,奖励学生科研,支持大学生的学术活动。高校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持应该是全方位的,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物质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在制度层面建立更多鼓励性政策,例如将科研活动、创新型竞赛计入学分,打通教学环节与非专业素质培养环节,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参与创新实践。对于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等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要制度化,更要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在规则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和理解,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利用校企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提供平台

篇8

校园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应该加以重视。通过厘清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剖析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

校园文化;艺术素养;理性思考;实现路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日益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承担着培养人才重要职能的高等院校,自觉地借助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既是职责所在,亦是大势所趋。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的根本需要,是实施高校文化育人的有效方式。

一、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基于艺术的认知及规则而建立的稳定性审美力和价值观。即一个人应具备的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建立广泛联系的艺术感悟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高雅的审美品位,且能够不需要外部作用或他人提醒,就会自觉自愿地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迁移或体现。”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可以通过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使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成果和国外艺术成果,以增强他们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发展个性,开拓思维,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文化与艺术密切相关。艺术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人们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出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创造物。它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手工艺、口头艺术等。文化包含艺术,艺术丰富文化。”文化是艺术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艺术,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文化与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根本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职责。总的来说,就是要:“在尊重学生的艺术爱好,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经典的、具有启发迁移作用的艺术范例,并通过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事件等具有明确主题目标的艺术本体内容的体验与分析,以达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具体而言:“第一,拓宽艺术视野,扩大艺术语汇,普及艺术基本知识,多层次、多渠道地全情投入艺术感受与体验,积累审美经验。第二,健全与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开发多元智能,激发创造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加强相关学科间的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弘扬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品质。”

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思考

校园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手段,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目标,那么,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教学和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共识。不管是相关研究者,还是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从理性层面上,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在自身实践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利用文化的自身价值和作用,影响和教育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但是,在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因为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原因,导致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仅重视部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忽视对全体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规划和培养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相关艺术专业和具有艺术天分大学生的培养,而应以全体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目标。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和教师,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与水平,往往倾向于为少数具有较好艺术潜质和能力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遇,使其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忽视对大多数艺术素养和能力匮乏的大学生的锻炼与培养。大部分所谓的缺乏艺术天分和才能的学生沦为活动或比赛的看客和陪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或比赛更多是消极和被动的,甚至仅仅停留消遣和娱乐层面。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被学校、教师和学生普遍认可和接受。

(二)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过多依赖于课堂艺术理论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的实践养成。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仅依赖于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体验、反思和升华。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既要注重艺术理论与知识的课堂教学,依赖相关专业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与示范,更需要走出课堂,利用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对大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校园文化是指课堂教育教学以外通过物质、精神和制度所营造的文化形态,通过物质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来影响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它的形式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文字的,又有活动的;既有参与性的,又有观摩性的。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大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艺术素养的实践方式,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目前,许多高校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设置了系统化的培养计划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教材,但是,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较多地依赖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艺术能力培养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导致大学生对此类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的质疑。,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和锻炼以获得切实的主观体验和内心充盈。

(三)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未能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让艺术素养的培养更加生动化和丰富化。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文化环境作为肥沃的土壤。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固然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不同的艺术素养倾向和偏好,但将其放置在校园文化背景下,其狭隘性和条块性便昭然若揭,这有悖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和终极目的。文化无处不在,艺术焉能固步自封。对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不应囿于学科与专业限制,这样容易使艺术限于刻板和教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禁锢于学科教学和专业限制,应走向校园各个角落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要有全局观,要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不可否认,不同学科和专业在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时,各具特色,与专业相关。但是,人的艺术素养是全面和相通的。作为校园文化,应在体现特色的情况下,弱化不同学科、专业对艺术的狭隘理解和认识,以人的本质需要展开对艺术的追求,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等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促进艺术素养的提升。

(四)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存在校园文化的同质化建设倾向,使得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脱离学校特色,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和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历史发展、学校定位和实际状况,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品牌特色和符合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缺乏高校校园文化的品牌特色和学校特点的现象却比比皆是。高校管理者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第二阵地,是将课堂艺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主要场所。通过调研和走访,我们发现,校园布局雷同、建筑翻版、文化活动类似、竞赛比赛相仿等比比皆是。千校同一、文化复制现象泛滥。上述现象映射了高校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肤浅和简单化思维。这种缺乏特色的、割裂学校历史、漠视大学生实际的标准化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路径

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人、影响人和培养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此,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以点带面,发挥相关艺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全体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点带面,发挥有艺术特长和专长的师生的带动作用。高校普遍存在和艺术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具有较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高校要有意识地发挥这些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专长,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他们为核心,积极宣传,促使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校园文化活动要面向全体大学生,鼓励合唱、话剧、群舞、时装展示、茶文化展示、各类摄影、书画、文学作品评奖等集体性项目的开展,并且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者艺术活动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

(二)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通过校园文化搭建多元化艺术实践的平台,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目前,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教师在各学科的专业教学中也加强了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渗透,许多高校开设了相应的选修、必修和公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素养渗透和相关艺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另外利用校园文化的立体化、全息化和动态化的形式,让大学生在课堂之外充分获得艺术体验和锻炼,积累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经验。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打破学科和专业的阻隔,消除不同院系之间的狭隘性和单一性,让艺术教育走向更广泛的融通与和谐。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对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目前,高校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方式,客观地阻碍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充分培养,使得艺术教育逐渐沦为学科化和专业化的附庸。艺术教育和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一种普及教育活动,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较少受到学科专业限制的活动,尽管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指导,但更多地依赖个体的理解、领悟、锻炼和体验,其效果的提升要求消除院系艺术活动的狭隘性和单一性,使得艺术教育走向交融与和谐。

(四)校园文化要注重特色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历史和自身发展特点,打造符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一千个高校就有一千个校园文化”,就是说,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只要从学校的发展历史、所处区域和自身专业、师资和学生特点入手,就能找到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这由每一所学校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决定的。如,围绕大学生和社会所关注的“双创”主题,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形成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特色文化。

结语:

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起,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高校中,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从认识层面说,以校园文化为途径,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符合文化本身的功能属性。从实践结果看,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都给予了大学生丰富的、多种多样的、适切的形式和形态,既满足了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对于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丰富了情感和情绪需要,又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促进个性和品格发展,扩展艺术视野和思维形态,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增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石远鹏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09):1.

[2]王薇.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升[J].企业家天地,2011(12):94-95.

[3]林坚.文化学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03):63.

篇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汉字文化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国家、社会关注的热点。201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就业形势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而高校的影响无疑是更加直接和明显的。从高等教育角度而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二是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能否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职业素养的高低不仅关乎着大学生的安身立命,关乎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而且关乎着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质量的高低。因此,注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不但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材,而且可以为社会、国家输送优秀的人才,推动大学生自身、社会的发展。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中将素质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5个方面,并提出素质冰山理论。该理论认为,职业人像漂浮在水中的冰山,露出部分是行为、知识和技能等,是显性职业素养:隐藏在水下部分占个体素质7/8的则是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职业素养,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重要标准[1]。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标准和准则,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道德范畴,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最基本的要求。职业技能是人们从事职业的技术性能力,是一个人从事工作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包括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职业意识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态度指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选择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大学生职业素养是一个量变到质量的发展过程,可以在高等教育中通过学习、培训、实践等形式逐渐提高,从而培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

一、汉字文化中的职业素养

文化是社会的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它是不断向前发展、使人得到完善、是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汉字是一些不平凡的符号,几千年来,它不但充当人们世世代代文化交际的媒体,在漫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中也起着巨大的作用,汉字可以说是汉民族心灵中的第二道长城[2]。作为中华文化的符号和载体,汉字具有传播、确证、表现等功能,在汉字中蕴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素养文化。

(一)职业道德素养

1.诚信素养。“职”繁体字为“覛”,左边的“耳”表示倾听,右边“只”表示声旁发音。二者连起来表示按照指令做出所要求的动作,引申为各司其职的职业。职业道德要求大学生应具备“诚信”等道德素养。“诚”由言和成组成,指人要把说出的话通过实际行动来落实、有结果,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信”由人和言构成,《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即人说话不仅要诚实有信,而且要将说出的话、做出的承诺贯彻落实,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诺言,这样才具备“诚信”的道德品格[3]。诚信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但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诚信是企业的发展之基,也是大学生安身立命之本。大学生只有注重诚信的职业道德培养,才能够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会受到重用。诚信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内在要求。2.敬业素养。“敬”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左半边是“苟”字,《说文解字》认为,“苟”字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之义;右半边为“攵”,即反文旁,反文旁由“攴”字演化而来,是用棍子或鞭子敲打的意思。《礼记•曲礼》中有“毋不敬何允”句,后世注释说为“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在一项关于“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应具备的能力或品质”的调查情况中,爱岗敬业占到了72%的比重。可见,企业对于大学生敬业精神的要求非常高。在当代,敬业精神就是要求大学生培养以恭敬、严肃、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地去完成工作任务,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专业技能素养

1.创新素养。“创”是一个指事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创,伤也。”后来,“创”引申为“突破”的意思,所以凡事有所突破也可以称为“创”,如“创举”“开创”等。《国语•周语》中有“以创制天下”后世注释为“造也”。《孟子》中“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都是指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打破常规束缚,2017年8月创新创造出新事物,以促进事物的前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逐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具有创新型人才成为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所以,高校要积极改进人才评价体系,将知识本位变为能力本位,逐步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求新求异思维,注重发挥大学生的特长,让其个性得到最好的发展[4]。2.沟通素养。“沟”繁体字为“溝”,从水,从冓。“冓”意为“碰头”。原意是指“水”与“冓”联合起来表示“来、去水头相碰的水道”,水道沟通以后,才能畅行无阻,注入大河大海,后来引申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在当今的人才需求中,最具价值的技能即是沟通能力。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存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之间的有效沟通上。”水不通则容易发生灾害,人与人不沟通交流容易产生隔膜和误解、信息出现不对称,特别是进入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后,人与人之间有了隔膜,有效沟通不仅能够让大学生赢得生活上的和谐人际关系,而且也是大学生职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3.合作素养。“合”从亼,三面合闭,从口。本义是指闭合、合拢,后来引申为结合、聚集的意思。一项关于“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应具备的能力或品质”的调查情况显示,合作精神占了62%的比例。随着分工的不断细化,工作中的每一个项目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质量和效率。正如同足球比赛一样,一场球赛的输赢不仅需要的是领军人物,更是取决于各个队员的通力合作,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很难取胜。因此,提高大学生合作精神既是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又是大学生自身适应社会发展、取得职业成功的基本要求。

(三)身心素养

1.勤奋素养。“勤”从堇从力。“堇”本义为“短暂的”。“堇”与“力”联合起来表示“短期内用力的”。“奋”金文字形,中间是“隹”(鸟);外面象鸟振翅欲飞之势;下面是“田”,表示空旷的田野。本义是指鸟类振羽展翅。后来勤奋引申为人通过努力用功会向鸟一样展翅高飞起来。古人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学生无论是学习阶段还是以后踏上工作岗位都要具有勤奋精神。一项调查研究发现,近50%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毕业生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亟待加强。用人单位认为,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受到很多呵护。因此,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面对压力容易产生惰性,换工作成为这部分学生的常态,缺少勤奋努力致使他们很少在职场上收获成功。2.礼仪素养。“礼”繁体字为“禮”,从示,从豊。“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礼“的本义是指举行仪礼,祭神求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礼仪逐渐由典章规范制度引申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形式。荀子曾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安身立命,乃至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职业素养中礼仪素养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礼仪素养主要包括仪容仪表礼仪、体态与举止礼仪、求职与面试礼仪、职场办公礼仪等,每一个礼仪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起着重要的影响,最终决定着工作的成败。西方学者马伯蓝教授提出过著名的“55/38/7定律”,即我们给人的第一印象55%取决于我们研究所看到的;38%取决于我们耳朵所听到的;而谈话内容的好坏仅占7%的比例[5]。人的肢体语言能够传达出内心的气质和修养,好的职业形象让人赏心悦目;相反,如果职业形象很差,大学生在求职中就会大大减分甚至导致求职的失败。

二、通过汉字文化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和培养,很多专家和学者都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部分实践性成果已经显现。但是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研究还有待于深入的探讨,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论述。汉字文化浸润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在人的求职发展中汉字通过职场文化折射出的素养要求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前人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针对目前所观察到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汉字文化课程建设。就目前的形势而言,高等院校在大学生职业素养中仍然发挥着主要影响作用,尤其是在职业素养课程建设版块,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一方面,大学生职业素养理论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我国职业素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中,需要引入西方先进的职业素养理论,在对比中提高我国大学生职业素养理论。另一方面,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职业素养中必然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汉字文化彰显着重要的职业素养文化。比如,在礼仪素养中,通过深入解读“礼”“仪”等汉字文化,既可以增强课程的文化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故事,提高人文素养。第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教师队伍汉字文化建设。课程是一本好的案例素材,但是只有通过指导教师的专业性指导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传授给大学生。就笔者所在院校的实际状况而言,大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教师队伍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一方面,要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指导教师业务素养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能否接受到好的职业素养知识、提高职业素养有着广泛的影响作用。大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教师要既专又博,专是指专业性,这是讲授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博是指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相关知识底蕴。由于大学生职业素养不仅包含着职场知识,同时涉及到礼仪修养、气质修养等人文素养方面。因此,职业素养指导教师要具备又博又专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指导教师队伍需要丰富中华文化,特别是汉字文化的素养。职场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当中,职场素养需要具备良好的中华文化才能游刃有余。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符号和结晶,大学生职业素养教师队伍应积极学习吸收汉字文化,通过汉字文化为大学生深入解读鲜活的文化故事和人文素养,让大学生既具备“术”的专业技能,又具备“道”的汉字文化素养。第三,加强大学生汉字文化能力的培养。完善的课程体系,能够给大学生提供知识的传阅,好的指导教师队伍可以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提供指导方向,但是,最终发挥作用还是靠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首先,职业素养具有实际运用价值,需要大学生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理论素养。其次,大学生除了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外,还应积极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是通过学习汉字文化,了解文学、哲学等学科门类来提高的。加强大学生自身的汉字文化能力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汉字文化,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文素养,最终赢得职场上的成功。

三、结语

大学生职业素养包含着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素养、身心素养等方面内容。它需要大学生具备“诚信”“敬业”“创新”“沟通”“合作”“勤奋”“礼仪”等素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既需要良好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指导课程,同时又需要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只有多方面因素形成合力,大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赢得职业和人生的成功。汉字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的实践和智慧的结晶,从汉字文化的角度来阐释其中蕴含的职业素养文化,具有新颖性、实际性、可操作性,诸如,从“诚信”“敬”“勤”等大学生职业必备素养汉字中透视具有中国文化的职业文化。例如,有学者从“赢”字来解析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赢”由5个汉字组成:亡、口、月、贝、凡。它包含着企业员工必备的五种意识或能力。亡:危机意识;口:沟通能力;月:时间效率;贝:人脉资源;凡:平常心态[6]。所以,如上文所述,大学生职业素养既要汲取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案例,同时又要在课程和讲授过程中向大学生传授包含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职业素养知识。只有如此,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才能与时俱进,符合社会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实现求职成功和人生的飞跃。

作者:李志飞 张明 王龙淼 莱再提 单位: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

[1]沈纲.拓展训练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8):353-356.

[2]詹绪左,朱良志.汉字的文化功能[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4(1):74-80.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郑全安.谈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教育探索,2011(11):147-148.

篇10

【摘要】时代需要创新,时代更需要创新性人才,同时我们伟大民族的振兴和发展,需要音乐文化的精神产品,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养培养。现代创新社会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在如今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发展,有利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音乐的通识课教育是一种目前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手段,可以起到缓解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完善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是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动力之一。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 养成

一、高校音乐素养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成长教育的需要

现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的成长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对世界美的认识形成的重要时期,而音乐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正是表达形式大自然和人类生活情操的艺术感受。通过音乐的魅力可以启发人,感染人,最重要的是塑造人。因而对高校大学生生进行音乐素养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素质教育的需要

大学生在未进入高校之前接受的多为应试教育,音乐素养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形式不受重视,也没有条件得到重视,都是作为形式主义存在的。学生进入高校后大学生的这方面的素养缺失就显现出来了。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提高,特别是当今创新人才视角下作为大学生重要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对于提升大学生整体文化艺术素养,起到重要作用,而目前高校这方面对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养成教育严重缺乏,高校这方面的师资等条件不足,因而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养养成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亟需。

二、高校音乐素养养成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作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形式存在着,因而大学生以这样的接触逐渐形成了音乐素养。但目前音乐教育在高校中,与其他课程相对来说不受重视没有地位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教学方法滞后也是客观存在的。要想在现如今创新人才视角下培养高素质人才,要培养高校大学生音乐素养养成,就必须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才能真正将大学生对音乐的喜好激发出来。因而需要不断更新传统观念,教学方法改为自主学习型,讨论式学习,分析探讨的形式学习等,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加强艺术教学的研讨和改革,加强艺术教育的管理。

(二)创造音乐教育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大学作为人青年时期重要的教育时期,对文化和艺术的接受教育也的最为敏感的时期。高校里仅仅依靠有限的素质教育课堂,是难以形成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养成的,因而高校里需要努力创设各种音乐的学习和感受的环境来熏陶学生对于音乐的喜好和热爱。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更重要的是最良好习惯的导师。因而高校应不断完善各种音乐教育的场所和设施,不间断地加强音乐素质教育的环境营造等。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教师而言,应不断完善自我知识体系,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到一线去,将自己首先改造成双能型教师,可以根据现如今新时代下大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课堂教学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采用新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动力

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大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媒体形式,因而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必须要运用多种媒体形式,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音乐艺术教育的特点也决定了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充分的展示音乐的魅力,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客户端,APP等软件,可以充分展示各种声光电影资料,突破时空的限制,音乐教育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将达到大大的提高和加强,使得学生在音乐的学习和熏陶中更加觉得震撼,这将进一步吸引学生热爱音乐,从而激发并保持他们的热情,从而形式良好的音乐素养。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的性格和品行养成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性格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阶段的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感染力,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各N正能量,悦耳动听的旋律给大学生以愉快的情绪,净化心灵,放松身心,释放精神压力,塑造灵魂,从而形式良好的性格和品行,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从而形成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经典优秀的作品中很多蕴含着健康明朗,积极乐观的精神,能很好的激发大学生对未来美好理想和目标的期待。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不仅体现在对高科技的驾驭和创新上,更体现在对人才的整体素质上,包括重要的文化素养上。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和创造的积累。因而音乐这种艺术作品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土壤中沉淀形式的。有的音乐作品歌颂英雄气概壮志不到,有的感慨民族家园的危忘,有的歌颂美好未来等等,我们要理解这些作品必然要接触这些文化基础,这必然也就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作品不仅体现了音乐符号的排列的完美,更重要的是作者对这些音乐符号寄托了创造者的感情和思想,分析和聆听作品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也正是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

在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当今,音乐教育被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音乐教育是对于大学生这样的年轻群体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娱乐性和想象力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音乐素养的形成是现代大学生吸取传统文化素养,感受外来新鲜事物,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的必须具备的重要人文素质,因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完善相关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