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

【关键词】发现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 观察能力

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即将来临,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几点,希望给大家以启迪。

一、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观察、实践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和右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都得到平衡发展,两大脑半球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而右大脑半球功能的开发主要靠能体现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的各种实践活动。因而实践活动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也曾经指出:“对人类来说,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学活动是实验,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对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学生来说,应认为擅长动手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因为有这种能力,他们就很有可能在适当的学科中从事很有意义又很重要的事业,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 鉴于此,我发挥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优势,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厦”。一是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培养学生创新观察能力。二是创造条件、改进实验,开齐开好所有的学生分组实验,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三是调整分组实验的时间,改新课后的验证性实验为新课中的探索性实验。如“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通过调整,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分析、归纳能力。四是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训练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二、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释疑。例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实验时,启发学生:“大家观察到边缘微暗,中间较亮的细胞是红细胞,那么,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发亮,边缘微暗呢?”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我又进一步提问:“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解释红细胞为什么是双凹圆饼状?”大部分学生只能得出红细胞的功能,但不能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解释。我进一步启发:“扁球形表面积比同体积圆球形大,双凹圆饼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扩大了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使得红细胞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接触。据统计,它比同样体积的圆球形可增加20%——30%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这里,通过老师设疑、释疑,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饼形,而且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点的理解。 转贴于

三 、激发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也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古人亦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有这些,都表明了质疑对学习和创新的重要性,“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质疑,使之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五彩缤纷的生物界。奥妙的生命活动规律和形形的生命现象为学生质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作为生物学教师,首先要创造一个优良的教学氛围,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主动提出问题的好处。另外,列举一些名人和同学中由于善思好问而取得巨大成就和优异成绩的例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难。应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提问者,问题即使很简单或是没什么意义,都必须认真解答,与此同时,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怎样问才更有意义,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如果一时难以回答,要实事求是地给学生讲清原因,并在课后给予回答。总之,学生能否质疑,质疑水平的高低,老师的态度和方法非常重要、非常关键。正确的态度永远应当是鼓励和引导。通过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

四、鼓励创新,体验创新快乐

篇2

[关键词]足球教学 学生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97-01

在足球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问题,还应该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并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用切实有效的手段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敏锐性与灵活性,让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提升学生的足球技能。

一、设计严密的教学过程,选取恰当教学法

足球教学中的技术动作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动作的特点,让学生能够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从理解、掌握到完成整个动作,并能做到充分表现整个动作。这样设计教学过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可能会产生运动伤害事故。教师在发现学生的动作已经逐渐掌握后,那么教师的教学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继续的深入,让学生能从规律的高度来对动作进行有效的解析,进而明白隐藏在背后的规律。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让学生在动作练习失败之后,通过运动规律找出其中的原因,然后能做出规范的动作。而那些动作练习成功的同学,则能通过规律重新来认识动作,进一步深化对动作的掌握,也就是将科学的训练方式真正让学生掌握。

足球教学的好坏与教学法分不开,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来选取恰当的教学法。当前常用的教学法一般有三种:第一,探讨式。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已经掌握相关的足球经验的基础上,实行发散式学习,去探讨新的足球知识与技术,将发现的新的足球知识与技术再进行总结提升,达到获得知识、练好技术的目的,进而增强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与信心。第二,交互式。在足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与教师可以展开合作讨论式的练习,学习气氛和谐,练习的方法由师生经过讨论确定,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继续创新。第三,情景式。教师使用多种条件,将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具体情境紧密练习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质疑,去探讨问题,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主动让动作到位的同学进行练习,再进行适当的指导,能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同学们的模仿,做好规范动作。

二、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动作解析能力

足球动作是复杂多变的,需要让学生能够建立对足球动作反射技能。教师在学生理解、认识与掌握好动作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建立动作概念,提升学生对动作的完成质量。按照系统论的相关观点,学生能力的提升就是能发现新联系,并从新联系中去进一步探索,形成适合自己的技术优势。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对足球基本动作的解析能力,了解动作基本的内部构成要素、构成方式,尤其是各个动作之间深层次的联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动作方面的信息,通过模拟的方式去感受在运动的过程中每一个足球动作之下的神经、肌腱等的内感受器的基本动作过程,真正去感悟动作,并在感悟的基础上去再次创新。学生对足球动作解析能力的提升,是他们真正掌握并创新足球技能的开始,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培养战术运用的能力,重视对学生考核

足球技能的关键是能否将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实战之中,也就是强调对战术的运用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战术的运用能力,需要在教学阶段适度地引入比赛。这不仅能提升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还能将战术与技能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足球技能的运用能力。学生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小型比赛知道其中的不足之处,切身体会各种足球技术在比赛之中的有效运用。为了保证在教学阶段学生掌握战术的能力,可以分组让学生展开比赛,其余的学生进行观战。在观战的同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提升学生比赛的实际效果。最后,再让观战的同学,给参加比赛的同学提出其对足球技术运用方面的优缺点。教师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大力培养学生的战术运用能力,这能让学生在比赛中能更好地明确比赛的基本规程、足球技术的运用。这样学生便能将比赛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查找技术运用的不足之处,提升学生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平时的表现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应该对学生在授课时的课堂表现情况、组织比赛时的战术运用能力等都要进行充分的考核。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基本足球理论的考察,更应该加强对学生足球技能方面的考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牛勃.中学足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9(5).

篇3

一、科学、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

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六人,共八个小组,每位学生都编上号码,每组都是1~6号,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通过观察、交谈、试用,选出责任心强、大公无私、大胆泼辣的学生担任每个组的组长,然后加以培养。首先,明确他们的职责,实行包干责任制,纪律、学习、卫生、课间秩序等一包到底,出现问题,先追查小组长的责任,再追查当事人的责任。其次,给小组长一定的权利,如根据各科进度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分层布置各科巩固性任务,或者给违纪组员小小的惩罚等。再次,小组长根据自己组的情况,制定出本组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传达给每个组员,组员可根据组计划制定出自己的学习计划,清楚地写出自己各科要达到的等级,要追赶上哪位同学,时间的合理分配等,并且小组长要经常提醒。组长还可以写出本组的决心书、挑战书等,以此来鼓舞组员的斗志,增强小组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组员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位成员时时保持充足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学习战斗力,实行兵管兵、兵教兵和兵治兵,使小组长真正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二、提供合作学习机会,关注学生学习发展

英语教学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并加以指导。Heloc认为:“学习者自主就是学生自我负责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具体地讲,就是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习得过程和自我评估学习效果。”以往的学习目标,大都由教师固定于一模式,学生在一节课内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流于形式,不能体现学生个性的差异。而放手让学生自由制定的学习目标,或是过大、难以完成,或是过简单、体现不出学习层次,或是时间分配不恰当、导致学习过程次重不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给予恰当的指导。首先,应根据不同的单元学习内容制定知识目标,对Listening、Reading、Speaking、Writing的侧重要有所体现。其次,应客观分析学生自己的实际,包括自己的知识基础、接收能力及学习时间的不同,以便来考虑目标的切实性。再次,应根据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及时对未完成的或遗漏的知识进行补救。学习目标更具备可行性、实效性。我们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的学习目标在不断地完善,当他们在学习评价中得到肯定时,其实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提升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则更高涨。

三、课堂上巧妙设置问题,注重培养自主与合作探究习惯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坚持采用较为灵活的、偏重自主与合作能力培养的启发式问题。教师的提问应尽量避免机械回答的单一式问题,多提一些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的未知性问题,培养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下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思维。对于原文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学生无法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则促使学生通过与他人讨论、合作学习来寻找答案,以合作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的巧妙设置能培养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思考、去合作探究。

四、加强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

英语课堂上可以分组合作,常见的Pair work、Group work是很好的合作例子,有利于学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感受最深的是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通常是:小组成员由四个英语水平各异的学生组成,设一名小组长(汇报员)和一名记录员,分小组讨论时每人要自主发表意见,遇难题时大胆交换各自观点,记录员负责记下组内的合作成果。每隔一段时间,小组可重新组合。各组如有疑难问题,可以展开组与组之间的自由讨论,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整合问题――解决问题。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学会“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具备“合作精神”的品格。加强组际的交流活动有利于实现这一目的。小组间交流、协商和合作都是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五、进行学习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英语学习合作过程中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自我批评、共同分享,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估、分享学习策略,不仅可减轻教师负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喜悦,体验到进步与成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Excellent、Super、Good job、Soso、Come on是我们教师在英语课中常用的口头评价,在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肯定或鼓励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篇4

关键词:思想品德

中学生能力

培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方向就是培养新时期的复合型人才,其中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更要教给他们掌握知识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学会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想学、会学是基础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中学生个性活泼,好胜心强,渴求自立,喜欢独立思考。为使学生想学、会学,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充分认识了它的重要性,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如何使学生会学呢?第一,预习法。要求学生做到“三动”,即动眼、动手、动脑,及时地把那些基本概念、原理,重要的句、段勾画出来并标上醒目的符号,容易记的快速记住。对于一些新知识和自己认识含糊的知识要点应慢读细读,仔细揣摩,前后联想,确实解决不了的,等待教师的精讲点拨。第二,思考提纲法。在学生自读课文前,教师给学生拟提纲,为学生学习本框知识做向导。所谓思考提纲,就是要依据教材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设问或点拨的形式,紧扣重点、难点,提纲、目录明确,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式启发。例如,我在教学初二“依法保护和治理环境”知识点时指出,我国环境保护法不仅规定了环境保护原则,还规定了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环境管理制度。那么,国家在保护和治理环境中的具体制度都有哪些?了解这些制度后,我们广大青少年应怎样去做呢?这样就把教学的难点、重点都提纲化、条理化,便于学生积极思考与探求,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师生融洽是保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所以,只有教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并积极有效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可亲。上课时,老师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要关心学生,随时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教师的语言神情要对学生充满希望、鼓励。学生如果回答问题不正确,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帮助他们把问题弄通、弄懂,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学生和教师讨论问题,力求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充满情趣。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只有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完全平等、充满生气的课堂气氛,学生才敢大胆质疑,才乐于与教师展开讨论,才不会局限于书本和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让学生“问”是手段

学会“问”,才会增长智慧。记得一位学者谈他做学问的体会是:“求学问,需‘问’;只学答,非学问。”这就是说,会问,才算会学。作为学生应该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学习过程就是从“有问题”到“没问题”再到“有问题”的求知过程,学习的终点不是“没问题”而是产生“新问题”。例如,我在讲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部分内容时,讲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有的同学就问,为什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个体和私营经济大幅度上升,这不就说明公有制主体地位在不断下降吗?针对学生提问,要充分肯定,并逐一讲解,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化,让学生在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增长智慧。

学会“问”,才能有所创新。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就告诉我们学习需疑的道理,生疑质疑是创新之母。如何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发出质疑呢?这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是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常带问题看书,寻找答案,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研究者。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创造以民主和谐为核心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喜欢学生多提问题,提疑难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去真诚地关心爱护,耐心地鼓励他敢想敢问。难题的逐步解决,学生才会有不断的进步,才会逐步消除胆怯心理。如此教学,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认真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正确改进教学方法。

四、师生切磋是途径

篇5

【关键词】培养 观察 思维 记忆 创造

Brief talk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junior chemistry teaching

Li Mingchong

【Abstract】With the education reform going deep, the traditional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has been changed in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scientific culture and the old chemistry teaching idea and teaching mode has also been replaced by the modern teaching idea. Then, teachers should accept the new teaching idea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hrough new teaching style.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has introduced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observe, to think, to remember, to create and to learn independently in the high-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course.

【Keywords】Cultivation Observation Thought Memory Creation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带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教育学术领域引发了新的变革。特别是在化学科学领域,短短几十年内新的知识层出不穷,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使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化学知识,而且还要教会他们掌握一把开启化学知识宝库的“钥匙”,使他们在化学知识宝库中获取更多的新知识和技能?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学应关注的主要问题。瑞士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琼•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的人”。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培养学生能力寻找高效率的途径和方法。面对新的挑战,我孜孜不倦的探索着,以下是本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所做的粗略的探讨:

1.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的窗口,是人们顺利地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著名的电化学家法拉第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的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可见观察与发现新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更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化学教学时,做化学实验前,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重点,这是非常必要的;实验时,指导学生观察化学反应;试验后,还需要指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若没有周密的计划,就可能错过观察到现象的机会。例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观察计划要点如下:

①反应物的状态和颜色。

②铁丝与氧气燃烧产生的现象。

③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

④在燃烧铁的集气瓶底为什么要铺一层细沙或少量的水?

同时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怕麻烦,少做或不做实验,只是在黑板上画实验,要学生硬背实验,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它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严重影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2.以理论为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生喜欢以不寻常的眼光观看世界,喜欢对传统观念挑战。他们的内心永远充满问号,就是“是什么”和“为什么”,这种心理特征,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我们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它。

思维常是疑难问题产生的开始。因此,我们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提出质疑,为学生创造思维提供条件。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原理,药品与反应条件是否相同?

②能否用制取氢气或氧气的发生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

③采用收集氢气或者氧气的方法,能否用来收集二氧化碳,为什么?

④检验氧气或者氢气的方法,能否运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产生疑难问题。还有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在教学思路中,必须以学生思路为基础,以教材思路为轴心,以教师思路为导向,做到“三思”相互结合,这才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3.引发联想,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中学教学大纲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但是初中化学课本中有不少内容是必须要记的,如,化学用语,基本概念,原理和元素符号等等。如果记不住,将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如宋代学者张载所说:“不记则思不起。”因此,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记忆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记忆得到发展。下面简单的介绍一种以联想培养记忆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归纳所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构织形成网络系统,使零散的记忆变为联想记忆,使机械记忆变为理解记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归纳物质的分类时可以用下图表示。

物质的分类:

联想,在记忆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记忆能力培养还有不少的科学方法,但是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记忆能力。

4.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途径,而科学技术发展与教育是相辅相成。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当前,国内外都进行教育改革,把原来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传道授业,释疑解惑”改革为培养人的素质教育,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成为创造型的人才。日本著名的教育家川上正先教授指出:“独创能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所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重要的工作,也是中学化学教研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那我们教师如何开展这个课题呢?这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

好奇心、求知欲,都是学生的共同心理,而它们是创新的动力。那我们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产生的,而不断地创造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中,用药品锌粒和稀硫酸(或者稀盐酸)制取氢气,同时,介绍如果用铁或者镁代替锌,也可以产生氢气,并且进行实验演示。但此时,有不少同学提出疑问说:“老师,假如我们用其它金属代替锌粒,能否产生氢气?”我没有立即回答,因为这个问题以后在第八章中的第三节会出现,而是让他们首先回去探研这个问题。等到讲这一节时,我重新提这个问题,并再次进行实验演示分析,这使学生质疑兴趣大增,从而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积极思维,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同时,教师必须爱护勇于质疑的学生自尊心。不要因为学生想法怪异或答案错得离谱而感到惊讶;也不要因为学生问题肤浅而不屑一顾,以这种态度对待学生是教师的不称职,我们应该满腔热情对待,还要引导学生给予支持,这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5.提倡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独立探求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无论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还是走出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阅读是学生自学教材知识的主要途径。中学化学教科书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因此,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学能力形成大有裨益。而培养阅读要有计划有步骤,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例如:

5.1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提高兴趣。除了要重视教材的阅读之外,还要帮助学生选择有关的课外读物,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5.2 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漫无目的的自学,到最后也没有什么收获,所以,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密计划,才能取得成功。

5.3 应该配合教学进度,循序渐进。自学要深入浅出,由易到难,这是学习的共同规律。教师要以辅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为主,切忌急于求成,例如,建筑大厦的地基建不牢固,就急于建摩天大厦,这样会导致怎样的后果?那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自学一定要循序渐进。

5.4 要手脑并用。阅读时要手脑共用,一是要做笔记、注释、习题;二是要勤于思考。

5.5 要善于总结知识点。在阅读时,每读完一个内容之后,要进行小结,把知识形成有条理的,这便于日后使用。

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就可以少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没有教师的辅导,把自学变为放任自流,自学取得成功的机会也就很小。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疑难,要进行辅导,也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化学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生物教学探究能力培养我们不能看轻生物课,就因为它不是中考科目,而不重视它。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它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学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缺的知识基础,而生物课程又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其实,所谓探究,就它本意来讲,是探讨和研究之意罢了。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的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教师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励他们利用现有知识向未知领域探索,从而达到培养探究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不能不成为我们教育者探讨的问题,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生物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究兴趣和欲望

诚然,认知冲突是指某一问题学生急于解决,但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气氛,此时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强烈求知和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探究的动力,并以渴望和愉快地心情去投入到学习中来。

比如说,八年级生物上册中有这样一个实验:取A、B两个相同的无色透明的广口瓶,瓶内分别放入同样数量的鲜树叶和干树叶,密封瓶口,并用黑纸包裹,放在适宜的条件下,24小时之后,把两瓶取出来,打开瓶口,迅速放入点燃的沾有煤油的细木条,奇迹出现了,盛有新鲜树叶的A瓶内火焰熄灭了,而盛有干树叶的B瓶内火焰也熄灭后,向A、B两瓶中各注入50ml澄清的石灰水,轻轻摇晃后,再分别倒入两个空瓶中,取发现连个烧杯内的石灰水斗士浑浊状态。学生的疑问更大了;一个火焰熄灭,一个火焰燃烧,然而结果都使石灰水变浑浊。带着疑惑,学生们迫不及待的张开了探索。最后还是他们自己解决了他们曾经产生的疑问,有的学生还突出了“假如两口瓶不用黑纸包裹,而放在阳光下,24小时会不会有同样的结果”的问题。由此看来,探究学习不仅让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还发现了问题。这样一来,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二、生物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深化其探究意识

众所周知,生物科学是一门与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科学,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行都离不开生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各种生物打交道,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身边现象入手并不难,这样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增强学习的兴趣,加强他们对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和认识。再比如说吧,在讲述植物的吸收作用时,我们可以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冬季人们为清除积雪,要撒些食盐使雪融化,那融化后的雪水能否堆积到树下呢?学生们产生了争论,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于是一场辩论开始了,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但学生在争论过程中完成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像这样的实际问题还有许多;污水能否排放到农田中;空腹喝牛奶好不好;卫生组织为什么提倡用铁锅做饭等等。出示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掌握了在实际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而真正使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中。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兴趣。

三、生物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挖掘探究潜力

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我们教师首先要冲破沿着教师思路走的传统教学理念,采用教师沿着学生的思路引导的探究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者,根据所探讨内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找准学生的兴奋点、盲点、迷惑点,适应地给以启发和点拨,让学生有序思维,使知识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轨迹,逐渐融入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当中来。

我们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原来按传统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式研究,难免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构成冲突。但是,我们可以采取课前布置查找资料的方法,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使课堂上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学校详细而生动的回报中得到解决,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使他们尝试到探究问题的途径。

四、生物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总结知识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我们还能注意到引导、分析、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不过我们教师的指导作用,还在于通过收敛思维的点拨,启发学生找到各种方案中的最优方案,以达到通过探究优化学习方法、优化思维方法、优化知识结构的目的,不是停留在对深究模式的追求层面之上,浅尝辄止。

还有,引导学生将摄像付诸实践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详细分析实验结论,因为探究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科学结论。学生凭着兴趣能发现问题,也能用实验区探讨,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多停留于表面,使一些科学结论也他们擦肩而过。

总之,对于获取知识的探究中学生采取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究手段等,我们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如实验法、归纳法、对比法。推测法等。当学生中出现未曾用过的探究方法时,引导他总结出该探究方法的独特之处,开发更多的探讨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7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各地全面推行中,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化学课堂教学同传统课相比,课程目标的设置、重难点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落实和课堂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在新课程要求下化学教学理念的改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贴近课堂实际,同时这要在教学实际中面对新课程带来的严峻挑战,思考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以下是我这几年在使用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材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足,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而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观察、表达、质疑、分析、操作等方法提升能力。如在设计“原子结构”这一内容时,我引导、激励学生仔细观察课本表格中的各项数据,学生通过表中各项数据的比较发现了原子结构中各微粒间的关系。对学生在比较中表述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我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对学生得出的合理、正确的结论给予肯定和奖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课的信心和兴趣,更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主动探求中顺利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这门课的特点和方法。

二、重视课本中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全面落实化学课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提高、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课堂知识的获取最有的效途径就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实现。化学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关系教学的效果,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的操作,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课堂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力求做到语言叙述要准确,操作程序要规范,同时还要时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序地观察整个实验的现象,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达到既巩固旧知识又形成新知识的目的。重视演示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实验前,教师先要让学生认识实验中所要用到的全部仪器,充分了解各个仪器的用途,从观察仪器的形状到整套装置的完整设计,从局部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感受各种实验仪器形状的和谐之美与实验装置的设计之美。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提醒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实验操作步骤、药品状态和实验发生的现象等,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达到让学生感性获取知识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分析装置的特点,仪器的连接方法,实验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反应物、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而后再观察反应过程中有没有光、热、火焰,有无颜色的变化、气泡和沉淀等现象。在观察的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认真、准确地随时做好记录,为分析、归纳实验结论做好准备。

三、巧设实验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大胆的质疑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直观有趣且易被学生接受的问题。如在进行燃烧与灭火的教学时,我问学生“水火能相容”吗?学生大笑,我马上演示白磷在热水中通入氧气燃烧的实验,对这一现象,学生惊奇不已,纷纷问为什么。此时,我引导学生说出物质燃烧的条件并让学生分析热水中的白磷是否满足物质燃烧条件。这样,既轻松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景,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兴趣得到激发,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意识,主动质疑的能力也随之得到加强,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形成。

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8

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路

初中物理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获得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并让学生利用在课堂上掌握的物理理论,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需要用物理知识解决的问题,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真正意识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才能促进教学理念获得更新,也才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念,把学生看成是有能动性的知识的接受主体,而不是把学生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的接受容器,给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拥有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期待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构建者.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转变自我的角色,从知识的教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对待学生要有平等的作风、要有民主的精神、真挚的爱心、宽容的心态,能以积极的心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并积极发展成为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核心的个性发展的催化剂,不断地提高初中学生的主体性,即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能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对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和积极的适应.

二、充分重视学生,更新教学方法

合作与沟通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想让初中物理课堂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并进行灵活的课堂交流.物理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激情、灵感、知识和经验与课堂教学充分地融会贯通,创造性地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教学要得到的目标.只有让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以渴望的学习心理,愉悦的学习心情,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下,才能充分地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策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很多,如采用分层教法、启发教法、问题教法、尝试教法、讨论法、讲授法、实验操作法等,但是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都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和实验操作,把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以做到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在教学中,只有给了学生问的权利、读的时间、想的余地、练的过程、做的机会,改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为指导性教学,改包办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改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百家争鸣,改纸上谈兵为实际操作,从而把课堂变活,才能把理论与实践、教材与生活更好地有机联系起来.

三、坚持实验为主,加强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坚持实验为主的指导思想,对于能用实验说明的问题,坚持用做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增大学生动手做的实验比例,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动手做,这样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会有很快的提高;或者教师把实验的讲授、实验的演示、实验的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于不会的,或理解不够深刻的问题,及时提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帮助解决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再进一步地讨论,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失时机地扩大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

篇9

    【关键词】美术 素描教学 学生能力 培养

    素描是一切美术造型的基础,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学生在基础素描的学习训练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阶段性的问题,而且每一位学生由于基础与天性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又是不尽相同的。美术教师在素描教学中如何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用”,并能在教师的作画影响下逐渐形成个人的创造风格,最终形成自己的表达语言,已成为目前素描教学中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那么作为初中美术老师应当怎样进行美术素描教学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素描教学是基础教学,应以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现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

    二、素描基础教学应抓住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两个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特别是要求学生不要迁就轮廓的错误,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

    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技法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

    三、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

    四、素描训练要求学生善始善终

    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新鲜感强,观察力也比较敏锐,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有些学生则急于求成,时间一长就有种画烦了的感觉。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不要轻易地把调整修改这一步看做是作业结束时的修饰,而应认真对待,感到有不妥当的地方,一定要找出原因,下决心把它修改过来。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这些因素的调整,主要是想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要求表现就是要讲究线条,讲究黑、白、灰,讲究概括,讲究画面的构成和组织,要力求形神兼备,要像写文章那样讲究文采,像戏剧那样讲究韵味。要通过表现使素描基本功成为创作性的艺术活动。

篇10

关键词:初中音乐;创造能力;培养

初中音乐创造能力学习氛围音乐这门艺术借助于听觉的感知、借助于歌唱的表演、借助于表演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音乐之所以能够具备如此强大的魅力,在于音乐创造者对音乐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创造者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的贡献。音乐,即是在不断的创新思维下才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可见,音乐人的创造能力才是音乐艺术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何为创新?何为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是指发现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对音乐领域产生的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初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很重要,可是我国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却不理想。据调查:目前中学生会谱曲的为15%,不会谱曲的占到85%。中学生的创造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加强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已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教师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视且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这需要教师从自己做起,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中高高在上的观念。做到能以学生平等的交流,不以一言以蔽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就是权威,就是真理,所谓“教师命令,学生遵守”。学生只能对老师服从,在这种压抑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得不到发展的,就更谈不上创造能力的培养。然而,作为师者,其本意都是想教育好学生,对于音乐这门丰富多彩的艺术课程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有时灵感突发,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可是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不会对学生的灵感给与足够的重视,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思想上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讨论。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新观点、新看法,教师要给予学生表扬、赞扬!或者是耐心解释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或者是平心静气的与学生讨论新问题,以此来肯定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建立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交流平台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保障。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是保障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所在,这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得师生之间心情愉悦,在教师授课时,学生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养成积极发言、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这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宽松的学习氛围还体现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例如,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讨论问题是以小组为单位,这样能够将每一位同学都参议在学习之中,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精神都有积极意义。此外,还应在班级设立“创新精神”奖项,褒奖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追求。在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下,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会有所提高。

三、加强教学环境设备建设

对初中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加强对教学环境设备的建设。由于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小小的教室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点拨学生对音乐的领悟、理解,由此可以锻炼学生对音乐的创造能力。此外,对于教学设备,如图片、景象、情景、音响等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所需要的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对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借助这些器具,教师在授课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上课时往往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教学中的意境的领会、感知都是在单调的教室之中所无法体会到的。在这些器具的帮助下,学生很容易创造性的产生新思维,想象力得到深远的延伸,创造能力进一步得到锻炼。

四、实施新型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