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管理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堂管理技能 高中英语 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悄然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道授业者,还具有了引导者和组织管理者的身份,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注重自身的课堂管理技能,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作用。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就是尤为关键的因素,它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直接的作用。
一、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涵义
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技能,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应当包括以下几种:
1.预见与干涉技能。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当具有尽早发现课堂问题征兆的预习技能,可以采用一般性预防和重点预防两种方式,为了预防课堂问题的激化,教师要事先交代清楚,便于学生遵循和操作。其次,还要注重对班风、特殊情境和重点人物加以预防,免得出现措手不及的现象发生。为了更好地管理课堂突发问题,教师还需要干涉性技能,要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使课堂问题迅速化解于无形。
2.正向激励和负面激励技能。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正向激励和负面激励的运用时机和技巧,要选取适宜的激励方式,以达到对课堂秩序的维护。在运用这项技能的过程中,教师的经验非常重要,也是检验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3.语言技能和非语言技能。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对课堂上的纪律问题,可以采用口头语言干预的方式,并且要注重口头语言干预的技巧,不可简单粗暴,而要用开放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同时,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要运用非语言技能,如:沉默、注视、手势、面部表情变化等,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非语言技巧,良好地管理课堂。
二、高中英语课堂管理技能提升的对策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于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直接的作用,并具体体现为:建立课堂秩序;维持课堂秩序;恢复课堂秩序。还可以间接性地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以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目标和理念为引领。高中英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管理目标和理念,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人格,并注意在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对话、交流、探讨等不同的方式,创设出多维的、互动的高中英语教学情境,使学生自然地沉浸在英语教学情境之中,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应用方法,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2.健全教师保障措施。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的提升,与健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密切相联,国家要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完善《教师资格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教师准入政策,将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纳入到职业准入关卡之中,使其成为教师职业资格必备的课堂管理技能,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课堂实践管理能力。
3.加大对教师的管理技能培训。为了拓宽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升渠道,可以采用强化职前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培训方式,将课堂管理技能内容纳入到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使教师在就业之前,就可以形成对课堂管理技能的系统性认知,并能够在日后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同时,还要加大对职后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培训,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合于自己教学特点的课堂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归纳和总结,进行认真的反思,从而建立适宜于自己教学风格和特点的课堂教学管理技能。还要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扩大教师之间交流的范围,采用师徒结对法、理论学习法、实地观摩法等方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技能,并可以开展技能竞赛,评价和选拔课堂教学管理技能优秀的教师。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高中英语教师课堂管理的技能提升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将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实践纳入到管理文库之中,生成优秀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像资料,槠渌地域的教师提供观看学习他人经验的机会,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特征,实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技能的共享。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于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影响,通过教师良好的、适当的课堂管理技能和手段,可以建立秩序化的课堂,使学生专心地进入到英语教学情境之中,并在教师的组织和管理之下,深入到英语知识的探究之中。因而,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上的管理技能可以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维持正常的秩序,确保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2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学生完全是一张白纸,只要上课教师讲得多,课后学生练得多,整个教学就算完成。这种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老师只有改变这样的模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思维价值
发展思维的主阵地在课堂,主要依据在教材。同样的教材由于教材思维价值挖掘程度的不同,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影响就不一样。教师首先要深刻地钻研教材,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二度开发。教材的二度开发,要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对书本的内容进行灵活地、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二是挖掘选择相关的其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和拓展;三是结合本土的教育资源,自主开发创新。教材“二度开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教材的增减,它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和改进,而且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实际教育情景的一次“课程重构”,实际上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
三、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求知,培养思维能力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氛围创设中,只有激情才能燃起激情,生命才能唤醒生命。”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努力发挥激情、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力量。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巧妙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初中化学教材阐述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到底是二氧化碳还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设计实验探究出结果。
四、抓好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上课伊始,以问题为手,把本节课的最关键的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本,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求证的状态。事实上,现在的课堂上,学生能够沉下心来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很少的,特别是中下等的学生。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求结果,总是让优等生发言。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就会形成思维的惰性,不愿深入思考。因此,课堂上我们一定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努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思考的成果,而不是人云亦云。
2. 教师少讲述,多提问,提问要有梯度,这是集中学生注意力一种有效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提问要有梯度,在课堂里,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提问,让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步步展开,它具有锁链性、延伸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转贴于 3.强化实验教学,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验。为了达到实践操作的目的,尽可能将教材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不能改为分组实验的,就让学生上讲台为大家演示,特别是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量取、酒精灯的使用等。争取一段时间内每一个学生都有上台的机会,以便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4.精选例题、习题、考题。例题、习题、考题是检验学生掌握双基和训练思维的重要手段,在例题、习题、考题的处理上要让学生通读全题,把握题目的精髓,提炼出知识点和考点,整理好思路,选择恰当的解题的方法,书写时力求简洁,规范。解题结束,还应该做到以下几步:一是寻找解本题的其他方法和途径,二是将题目发散一下,新题目能否迎刃而解……这样思维才不断得到升华。当学生学会引导自己进行创新思维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经常作这方面的训练,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途径。考试也应鼓励创新,凡有新颖解法和独特见解,即使答案不完整、不全面,有不准确之处也应酌情给高分。
5.借助评价机智,调控学生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评价机智,捕捉、顺应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分,定格、放大学生回答中的精彩,进而由学生的一点闪光引发学生全面闪光,由一个学生的闪光引发全体学生闪光。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走向成功的信心。如此充满生命气息的有灵气的课堂,才是学习长久保温的力量。
篇3
1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备课规范但无个性化的设计
多年来学校的教学管理已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制度,规范化的管理,催化了规范化的备课。教师的备课基本上都做到认真、规范、详细,充分体现了工作态度的“端正”。但是备课的规范统一,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教师个性化思考的缺失,说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结合实际设计教案的积极性和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2 开放的教案,封闭的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用好课堂教学40分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不少教师唯恐完成不了当堂教学任务,生怕漏讲知识点,就面面俱到地急着赶教学进度,结果是“放手不放心”。既想让学生自主感悟,又怕学生说的不着边际,就急着搬出“最佳答案”;既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又怕时间花的太多,就急着告诉学生结果;既想激荡学生的思想,又怕答案纷呈,偏离了考试的最佳统一答案……凡此种种,教师“有心却无胆”,教案写得开放,课堂却是照样的封闭。
1.3 精心预设,“生成”失约
教案是教师为上好课而做的准备、预设。为了实现预期的课堂效果,不少教师着实花了工夫,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分析学情,精心地设计教法、学法。然而课堂是鲜活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眼看精心的预设却无法生成,于是,把学生往教案上拉,“人为生成”!课堂一旦偏离了教案上的预设,一些教师就乱了方寸,不知该如何生成。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源于学生的问题与提问的对话,几乎是不能容忍的。
2 如何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1 由规范化管理向个性化管理转变
首先是关于备课的管理。目前,备课组集体备课、电子教案的广泛采用,也带来明显的弊端:一些教师照搬、照抄别人的教案,缺失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应付式的备课还是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没有把工夫花在备课上。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未能有效地提高,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了专业发展的能力。目前学校主要采用的备课方式还是年级组集体备课,备课组活动没有落实到位,关键是管理没有到位,大家不愿把时间花在集体研讨备课上。为了引导教师把工夫花在备课上,使集体备课真正收到其效益,笔者认为应该完备备课组活动制度、记录,确保活动时间,把“六认真”工作月查考核与备课组活动情况、发言记录挂起钩来,把检查考核的成绩与教师对教案的个性化修改挂钩,充分肯定教师在备课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富有成效的思维活动。
2.2 由多布置向多培训转变
“布置”即安排、分配,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硬性的规定和要求,起作用的是外力。而“培训”是培养与训练,是由外向内施加作用、最终由内在的力量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以往学校工作多以“开会布置”的形式居多,教师缺少工作的主动性。这样的布置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只能是“高耗能低效率的管理”和“疲于应付的工作”,难改教师被动倦怠的工作状态。培训给教师带来全新的视野和广阔的天地,个人的潜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培训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能力与水平来按岗设需,分层别类、科学安排,使培训发挥最佳的效应。
2.3 从评比竞赛向考核评估转变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些评课选优活动,但是教师参与的面还是不广。比如,教师经层层推选后再参与校级、区级比赛,最后认真参赛的只有那么几个教师,对于大部分的教师来说,评比就没有起到激励与推动的作用。然而考核与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他们认为意义就不一样了,这是合不合格、通不通过的问题,关系到对自己业务水平进行评价的问题。思想上的重视会引发行动上的实践,教师就会自觉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要求各学科领导小组成员对本学科组的教师进行随堂听课或打招呼听课,然后按本学期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评定成绩等第。如遇不合格,经个人申报,可再度评估考核,直至合格。获合格等级的教师也可继续申报考核评估良好及优秀等级。教导处每年将教师评获的课堂教学成绩记入个人业务档案。
篇4
应试教育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要讲“颗颗”、“米米”.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传统的“教师负责制”教育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不断上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利用学生的“向师性”和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知识权威,以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借口,自觉或不自觉地大势采用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知识作为像“圣旨”一样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再加上教师的“绝对权威”震慑,更何况学生自已本身意识到就该“学而不厌”,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统治”着,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也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正常”的湮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应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组合法、类化法、联想法发现创新的规律,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学习钻研精神,敢于班门弄斧.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作为一个极富独创性的主体来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多元交流的统一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多尔认为,教师作为领导者,他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共同的教学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少些“小人之心”.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和积极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引导之下的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思维方法,相互启迪,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而集中,由集中而发散.这种合作是人人平等参与的合作,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让课堂呈现出“杂音”.同时,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欢乐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所以说,需要是人的活动总动力、总要源(也称内在驱力).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者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满足学生的正确、正常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的探究.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能使人的创造心理活动全部处于亢奋状态,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能源.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人的活动的产生和持续的主要动源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一是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是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是利用数学中的美,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是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五是教给他们启迪创新能力的方法,如:组合法、类化法、联想法等.
篇5
【关键词】中学; 化学; 课堂; 实验; 观察; 表达;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65-01
小木木老师在一次主题为“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化学课上,按照新课标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要求学生用FeSO4与NaOH溶液混合,制取并观察Fe(OH)2的实验、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在检查学生对于现象描述的情况时,小木木老师发现大部分同学不会对实验现象的进行描述,很多学生将现象描述为“溶液变色”、“液体分层”、“出现沉淀”等等。
看到这样的现状,结合以往批改实验报告和测试题的经验,小木木老师突然意识到:很多同学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不知道如何描述化学反应现象,在撰写实验报告的时候存在现象记录和表达的障碍,在回答实验题目时常常因为词不达意而丢分。小木木老师觉得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是十有必要的。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小木木老师是这样指导学生的:
首先,小木木老师收集了一些同学对现象的描述,通过展台展示了学生描述的结果、并对学生的描述作了以下分析:同学们说“溶液变色”说明大家只关注到颜色的变化,而没有注意到物质状态的变化、或者对物质的状态变化视而不见、或不会描述状态的变化。同学们说“液体分层”说明大家注意到了状态的变化但不会描述,事实上是生成沉淀。只说“出现沉淀”说明大家注意到了状态变化,但忽略了对颜色变化的描述。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大多数同学还不知道观察实验现象的时候该注意什么,还不知道如何描述实验现象。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认识到了各自的不足。
然后,小木木老师以“向浅绿色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为例,结合教材对实验现象描述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观察实验现象究竟要观察什么
观察实验现象要观察实验操作前试剂的颜色、状态、气味,要观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要观察实验操作过程中颜色、状态、气味等人能感知的变化,要观察操作后变化的结果。例如在观察FeSO4 与NaOH 溶液混合反应的实验现象时,要观察FeSO4 溶液的颜色、还要观察加入NaOH溶液以后产生沉淀的颜色和颜色的变化。
2 如何记录实验现象
通常依据操作的先后顺序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实验现象记录。由于一些化学反应非常迅速、现象转瞬即逝,所以记录实验现象时不能像描述现象一样逐字逐句书写,而应采用符号、图像、关键字词的方式进行记录,记录的结果能帮助实验者完整描述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例如在记录FeSO4 与NaOH 溶液混合反应的实验现象时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
FeSO4 (浅绿) NaOHFe(OH)2 白灰绿红褐
3 如何描述实验现象
和观察实验现象相似,按照操作的先后顺序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现象的描述,描述时要指明实验的操作和操作的结果。例如在描述FeSO4 与NaOH 溶液混合反应的实验现象时,应该说成“用长滴管向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沉淀很快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这句话完整、清晰地描述了FeSO4 与NaOH 溶液混合反应的实验现象。“向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这句话描述了实验的操作,而“产生白色沉淀,沉淀很快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这句则描述了操作所产生的结果。
由此、小木木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描述实验现象的一般格式:
实验操作操作结果(现象)
篇6
语文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都脱离不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教师积极挖掘,深入实践,学生才能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活创造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课堂上可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情感方式打动学生,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推动学生思维的扩展。
2.利用诱导方式,把学生引入思维的境地,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稳步发展。
3.利用情境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矛盾心理,然后鼓励他们去解决疑难,寻求答案,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二、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教育理论上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一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主要作用是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动脑筋,给学生以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有效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因此,精心设计提问,也就成了教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目的,不应该是单向、盲目的,这就要求提问的设计应是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提问要有容量,有思维价值,要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
提问要围绕课文的关键词句进行,要让学生在能在课文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思索、回味,领悟问题的关键,理解问题与课文的关系,进而获得思索的结果,使得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三、强化课外阅读,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中学,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时期。阅读,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再好的教科书和课堂学习都是有局限的,它难以培养奇才,也很难造就通才。教学实践证明,提高语文成绩阅读是保障,尤其需要强化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强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教材,巩固阅读
语文教材中,每单元都有训练重点,在强化课外阅读过程中要结合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能力方面的专项训练,可把在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实践中,使之不断运用巩固,最终形成能力。 2.分类区别,专题指导
对课外阅读进行专题性指导,让学生把握批注式、圈点式、摘录式、体会式等相关阅读方法,强化思维能力。
3.方法交流,取长补短
发挥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对读书方法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拓宽学生的思维,发挥创新的潜能。
四、鼓励联想与想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联想能力与想象能力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联想不仅能唤起对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内在联系,还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想像是智力活动中最有活力的方面,是学生创新的起点和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联想与想象,开阔创造性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篇7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变”是创新的表现。创新能力是一种积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趋向和能力,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和动力。中学教育承担着为全体公民的素质打基础的任务,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新模式
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在原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之上认识新问题。老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认识到他们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和帮助,有极大的可塑性,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这就决定了老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许,为学生营造一个最佳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各抒己见,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为此,首先要求老师能用爱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中学生大都是因为喜欢某位老师才心甘情愿地上好老师所教的课。师爱犹如母爱,又胜似母爱。爱心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教学氛围不可缺少的前提。学生在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愉悦平等的氛围中,才能缩短和老师的距离,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他们的创造才能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其次,要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发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应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激励,使学生觉得“我能行”,教师要想方设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研究者”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首先要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少年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看、多思、多说、多听,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动手做下列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实验:1.白磷燃烧。2.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3.大理石与稀硫酸的反应。做完后让学生自己相互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思维有驰聘的空间
首先是启发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称学习为“学问”,要学必有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针对现行课堂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的现象,教师应努力创造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设问质疑,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要支持学生大胆地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哪怕表面上是幼稚可笑的,但只要有一点创新的意识,都是值得珍惜的。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许,科学引导,切勿“一棍子打死”,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能提问题,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老师要提倡、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由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乐于提问、善于提问,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创新的火花。
其次要引导学生讨论。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多数学生都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大家讨论。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课堂教学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就是教师教学的课堂上。简单来说就是,要想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甚至是培养或者提升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的手段就是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进行创新式的学习,从而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或者提高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创新意识才能够确保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尽管我国对于创新的话题已经研究了很多,但是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做到利用创新精神进行教学的工作人员还非常少,这就需要相应的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对该问题进行关注以及研究。目前,大部分中学的教师还是利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而对于创新式教学在整个学期内只会出现几次,这就使得学生对创新能力的学习不够关注或者重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学生经过中学的语文学习之后,只是拥有了课本上的一些死板知识,对于一些需要自己创新的知识根本无从入手。
现在,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主要依靠在课堂上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或者讨论。然而,有一部分教师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形式来完成,并不能够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语文教师坚持树立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将自己的名利思想进行根除。由于现在我们国家考核初中学生的主要办法或者途径还是让学生进行考试,之后按照考试成绩进行排名,从而对相应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估,这样的考核体系就使得大部分教师不敢去进行创新性教育教学,因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确保创新性的教育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最终可能会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或者进步,所以就导致了现在的局面――初中的大部分学校开始倡导教师进行创新性教育,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但是事实上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创新性教学方式只是在进行课程评估的时候才会使用。
从上面这些信息以及资料中,可以知道让相应的语文教师树立创新性教育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够培养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设计比较有特色或者有个性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保证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语文水平上都是有差距的,但是国家在进行相应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只是考虑到大部分同学的综合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一般情况都适用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因此,对于那些有特殊状况的学生或者年级,教师就应该实行有特色、有个性的教育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那些比较有能力的学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让那些能力比较差的同学不至于感到语文课程学习难度特别大。
初中语文这门课程相对来说变化比较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使用最新版的语文教材,将教材中的主要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整理,经过适当的处理之后制定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这些都是为培养或者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进行的前期工作。
三、语文教师在培养或者提升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将语文课堂的结构进行创新性设置,只有让学生接受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才能够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或者提升自己的各种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国内的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课堂教学的主要结构都大同小异,然而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以及学校要求的不同,就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不一样的课堂教学。在进行课堂结构的设计工作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能够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将培养或者提升语文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素质做为工作核心。
同时,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对教师的素质提升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推动作用,因此这项工作的实行不仅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应的语文教师的语文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初中语文中的一个具体实例对课堂教学的结构设计进行相应的说明。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讲解寓言的文章,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知道需要将该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故事内容以及该寓言的寓意这三个问题进行说明,但是有些教师将文章的写作背景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之后再讲解了其余两个问题。然而,正确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让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之后再介绍写作背景,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寓言寓意,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相应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孟素华.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13-18
篇9
关键词 起点 接轨 激活 发展 体验活动 成功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学生在上数学课之前,绝对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自己的经验,教师要读懂学生,首先要读懂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基于学生起点能力,与学生的经验进一步接轨。
1学生是有经验的,借力学生经验,学习会更有效果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借力学生已有的经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寻找学生经验中与教学目标的相关之处,依托学生的经验来组织教学。
1.1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2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家委会组织亲子去动物园游玩活动。家长28人,学生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划算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全买团体票:(28+150)?0=3560元
不买团体票:28?0+150?5=3090元
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0+(150-2) ?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让孩子们通过对比,确定最优方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财的意识。
1.3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如: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足球90元/个,蓝球55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0?+55?”,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50?;(2)(90+55)?+95?;(3)(90+55)?-55?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多样的,经验是需要被激活的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多样的,在教学中哪些经验更有效地为新知识铺路是教师必须考量的,经验是需要被激活的。
例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我们这样通过引导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1问题导向,尝试数据分析
出示:我们六v4w班进行投篮比赛选拔,规定每人投5次,每次投10个,三个选手小雄、小白、小冰参赛,请同学们帮我进行选拔。
学生纷纷提出要看他们的投篮水平。
2.1.1基于经验的数据理解
师:正如大家所说的,要了解他们的投篮水平,必须先知道他们5次投篮的成绩。出示小雄成绩:v 7,6,6,6,4w,你认为哪个数可以代表小雄同学的投篮水平?
生:6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5次投篮成绩中数字6出现的次数最多。
2.1.2认知迁移下的“移多补少”
师:出示小白成绩:v 3,4,5,6,7w,你认为哪个数可以代表小白同学的投篮水平?
生:5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这个数在最中间,把旁边的6分给4一个,把7分给3两个,这样就都变成5。
师:这个方法真好,这种方法我们在二年级平均分中已经出现过,叫什么方法?
生:“移多补少”
2.1.3在“平均”中理解平均数的计算
师:出示小冰成绩:v7,6,4,2,6w,你认为哪个数可以代表小白同学的投篮水平?
生:5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把(76426)?=5,我们还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只是这次我们用先合并再平分的方法得到5
师:肯定学生的做法并小结 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这组数据中没有出现5,为什么可以用5代表小冰的投篮水平?
生:虽然这个5没有出现,但我们通过计算得出是具有代表性的……
看似简单的三组数据,其实含义深刻:
第一组数据,学生认为用出现次数最多的6表示比较合适,初步感知了众数的价值。
第二组数据,学生认为选择中间的5表示比较合适,这正是中位数意义的直觉感受。学生对整组数据的进一步分析,用了已有的“移多补少”的方法,自然地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第三组数据,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寻找平均数,更进一步想到了用计算的方法获取平均数。
第三时段学生对整组数据的进一步分析,用了已有的“移多补少”的方法,自然地引出平均数的概念。特别老师的进一步追问中凸显了“平均数”作为虚拟数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得到的。
3学生是有经验的,但经验需要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3.1巧设丰富的体验活动,彰显课堂活力,发展学生的经验
3.1.1体验,让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激发
以《秒的认识》为例
片段一:课件播放“神舟9号”升空的倒计时,师问:刚才倒数的10、9、8……表示什么?生答:表示时间的“秒”。学生自主观察各自的小闹钟,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尝试、体验、表达中有了探究的欲望,这样的数学课才有吸引力,才会让学生有兴趣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中。
3.1.2体验,让学生初步获得成功的喜悦
片段二:体验活动1:学生闭上眼睛体验10秒钟的时间;2、请一名学生发声练习,其他学生估计时间长;3、听一首30秒的音乐。学生通过递进的估算活动,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3.1.3体验,让学生拥有自主发挥的空间
片段三:体验活动1:师问学生1分钟v60秒w能做什么?做计算题、拍球、跳绳等等,学生充分参与,轻松“做中学”。
3.1.4体验,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多思考
片段四:体验活动1:师问学生1秒钟能做什么?学生有的写了个1字、有的跳跃一下……老师马上出示课件:一秒很短暂,但每一秒都有他的价值,如:飞机每秒飞行约250米;卫星每秒飞行约80000米;有的电脑每秒约完成3万亿次计算……学生惊讶的同时也深深的思考。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给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自由体验的空间,给予充分的体验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体验活动,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3.2将思考过程清晰化,发展学生经验
学生在获得一些经验后,会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面对新事物,将经验进行迁移。但有时面对新问题、新事物,经验是无法简单迁移的。教师在这时就要及时的帮助学生将思考过程清晰化,在探究本质的对话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经验。
在教学中,还要处理好学生自主探索和教师适当引导的关系须注意以下几点:
3.2.1设计富有挑战性、思考性、探索性的创新学习内容
关注这一点,主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素材。
3.2.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
教师为了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探索学习活动中去,必须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各种具有启发性的外界刺激,激发学生探索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
3.2.3营造探索学习氛围
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通过探索学习都获得不同的发展,重视小组讨论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探索学习的人际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己探索。
3.2.4开拓自主探索的时空
首先,要把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可以多给一些问题,多一些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动,少一些现成的结论。教师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其次,要十分关注探索时空的开放性。让学生有个充分自由的探索空间,把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引进数学课堂,关注学生自主独立探索与合作探索的有机结合。
3.2.5启发探索
实施启发探索必须关注以下五点:第一,教师不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Q问题的方法,结论和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发现;第二,教师不仅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独立运用数学知识思考与创新的意识;第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第五,鼓励大胆猜想,发展直觉思维,鼓励尝试新的方法,进行合作交流大胆猜测。
3.2.6成功激励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欲望和成功的需求。成功作为目标,它是探索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它是新的进一步探索的行为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评价语言是课堂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对各个学习环节和内容的一种引导,更是对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种激励 。
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不是表演得流畅、细腻、完美,而是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基于学生起点能力,让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轨,关注学生的状态、困难、需求,既要适时出现,高端引领,更要适时隐退,成全学生的成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您会听到学生“拔节”的声音,您更会听到自己“拔节”的声音,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u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观察问疑能力 注意事项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曾说:“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则就要求学生不但能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而且能答别人没有解决的问题,还能提别人还没有想到的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关注老师或教材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把知识学活,把能力学实,把脑子学灵。教学活动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观察问疑,让学生在观察问疑的过程中构建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生物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新课改的生物教学设计了很多的教学实验,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学会带疑观察和在观察中问疑。
一、让学生学会带疑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生物实验的观察是利用人类自己的感知器官或者借助科学仪器对客观事物、自然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让学生带疑观察,就要求学生的观察目的明确,针对复杂的实验现象究竟需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通过实验能够形成哪些概念,理解哪些生物基础知识,验证哪些生物基础理论,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在实验前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单细胞的生物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单细胞的生物体有哪些结构?生活中有接触到单细胞的生物吗?你知道哪里能找到单细胞的生物体吗?怎么判定单细胞生物是动物或者是植物?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出来,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带着疑惑进行实验观察,从而使学生在对事实进行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或原理。
透过现象观其本质从来就是我们辩证唯物主义者对一切事物的观察方法,也是中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进而得以探索,发现生物实验教学的目的所在。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中问疑
英国著名的动物病理学家《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的作者丹弗里奇说:“新知识常常起源于探究过程中某种意外的观察或机遇现象。”生物发展史上有很多因善于观察,抓住机遇而导致发现或发明的实例。如斯巴兰扎尼、达尔文、孟德尔等科学家则因敢于问疑探索而获得重大发现。
我们让学生学会对于在平时观察活动中所出现的“异常现象”,所提供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信息,抓住机遇,善于“捕捉”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具有敢于问疑,大胆设想,苦索规律,务必创新的科学素养。目前我们中学生物实验中也时而遇到这种“异常现象”。比如,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过程中,有的学生可以看到叶子颜色的变化,有的学生在滴加碘液后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在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中,很多学生看到菜叶的各个部分都有颜色变化……种种情况令学生新奇而又费解,此时教师一定要耐心引导和鼓励,切不可武断地训斥学生操作有误或简单告知“标准”实验结果和实验条件了事,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鼓励学生通过反复实验发现不同现象出现的条件和规律,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观察问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观察问疑”这一习惯的培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有教师的精心设计,更应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现——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和相关知识的创造性处理,使之转换成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实验,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其次,问题的提出应正确估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目标定在学生能够得着的高度;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成为学生思维的引发剂和促进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精心设计,对于较难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成为若干个问题,化难为易;对于较浅显的问题也要精心处理,使之易中生趣。
- 上一篇:财务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 下一篇: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