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总监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总监风险点及防控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向被投企业派出财务人员。根据出资比例或相关投资协议,向被投企业派出财务部门负责人或财务总监,代表投资单位管理、监督被投企业财务和会计工作。财务部门负责人或财务总监的考核权由投资单位负责。派出财务人员应就被投单位的重大财务事项及时向派出单位汇报,对损害投资人利益的行为应予制止,制止无效的应及时汇报。
(2)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加强资金管控。资金集中管理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资金风险防范能力;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资信能力;盘活沉淀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最重要的是能够强化母子企业管控体系及资金监管,提高信息反馈及时性。
(3)以会计集中核算为依托,加强会计控制。将控股单位的会计核算纳入到集团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平台,及时了解和掌握控股单位的财务信息。
(4)以预算控制为抓手,加强事前、事中的控制。预算反映了企业特定期间内的资源配置状况和经营活动的详细安排。通过预算管理,不仅能够起到规划作用还能够起到监控作用。通过预算分析,可以新的增长机会或明确经营中的问题和风险,从而相应调整经营战略或修正预算,更好地促进企业价值增长。
2对参股企业的管理
对于参股权的财务管控,主要是投资项目的投后管理。投后管理是指完成实质性投资起到该项投资退出之日止的投资业务管理过程。
2.1根据在被投企业中的股权比例及投资协议,采取不同的投后管理方式
(1)达到派出董事、监事及产权代表条件的,派出相应人员参与被投企业重大事项的管理。
(2)达不到派出人员参与管理的项目,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走访被投企业,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情况的方式
2.2建立多部门联动的投后管理体系
(1)项目投资完成后,投资业务部门需对投资项目进行经常性的分析检查,了解、掌握其运营情况。每季度向企业提交投资项目季度管理报告;每年针对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书面管理建议,作为对投资项目提供增值服务的重要内容。投资业务部门应对投资项目实施动态监控,在发生影响企业投资安全的情形时,应及时向企业汇报,由企业研究采取相关措施。
(2)企业派出人员参与被投企业经营管理的,派出人员应按季度提交被投企业经营情况报告。当出现影响企业投资安全的重大事项时,应及时汇报。
(3)未派出人员参与管理的,由项目团队定期、不定期现场走访被投企业,了解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并按月索要被投企业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提供投后管理报告
(4)财务部门负责对数据的汇总,分析,并及时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3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保障财务安全
以企业风险控制总监为中心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规避、减少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确保企业安全、健康地发展。
(1)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用风险管理手段对风险控制指标实施动态监控,做到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重大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 预警机制 煤炭企业 效益 质量 现金流量
一直以来,我国的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重账面利润,轻现金流量”等问题,这种粗放型的管理体制直接导致了煤炭企业难以提高自己运管效率。如何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来改善这些问题,就成为目前我国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中必须要面临的课题。因此,本文从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特征、意义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主要存在的财务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策略。
一、财务风险概述
(一)财务风险的内涵
财务风险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的筹资带来的风险,而广义上讲主要是因种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给财务状况造成的不确定性而使财务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财务风险的特征主要包括:客观存在性、与投资者相关性、与负债经营相关性、不确定性、与汇率变动有关性等等。
(三)财务风险的意义
对其企业来说,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煤炭企业也是如此。由于其客观存在性,其意义主要体现为:首先,财务机制不稳定一定会带来风险,所以必须对风险进行控制;其次,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完全消失,煤炭企业不能一味的追求零风险,而是应该本着控制成本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二、我国煤炭企业主要存在的财务风险
我国煤炭企业主要存在的财务风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外投资上存在的财务风险;项目融资上存在的财务风险;在支付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对外投资上存在的财务风险
对外投资上存在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煤炭企业投资的收益率非常低,煤炭企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煤炭企业投资监管力度不够。
(二)项目融资上存在的财务风险
金融机构为适应股份制改造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加大了项目融资的难度,另外,短贷长用,既加大了违约风险,同时也加大了融资工作量。
(三)在支付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支付风险主要体现为:采用现金支付方式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于资金流动性过大而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以及股权支付面临被稀释的风险。
三、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策略
作者通过多年的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基于以上煤炭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结合相关的财务风险管理的资料和文献,总结出如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策略:强化煤炭企业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煤炭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强化煤炭企业内部资金安全监管;提升煤炭企业资金清查盘点管理水平;在煤炭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开展煤炭企业内外部审计检查工作。
(一)强化煤炭企业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防范意识的建立对于预防控制财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煤炭企业必须强化对从业人员风险防控意识的培训,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始终处于可控可防范围之内。
(二)加强煤炭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
每个部门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部门的工作能力,煤炭企业的财务部门也是如此。要想强化煤炭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必须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
(三)强化煤炭企业内部资金安全监管
定期、不定期组织货币资金管理的抽查,做好盘点记录,如发生账实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对银行账户发生正常业务以外的事项,建立及时汇报制度。及时解决煤炭企业的内部资金安全监管。
(四)提升煤炭企业资金清查盘点管理水平
全面建立资产清查制度,坚持定期资产清查盘点,确保账、证、表、物相符,防止资产流失,切实夯实经营基础。以此来提升煤炭企业资金清查盘点管理水平。
(五)不断完善和加强财务监督
财务监督是管理制度化的重要措施之一,财务监督条例应当体现群众监督、组织监督和法律监督相结合的原则。设立财务总监、实行财务委派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等都是有益、有效的措施。另外还可以考虑将目前的财务委派制结合岗位轮换办法将其进一步制度化、常规化。只有这样,不断的完善和加强财务监督,才能真正加快煤炭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是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煤炭企业在以后的财务工作中,必须根据自身企业特点,完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有效的提升财务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建立预警指标体系,防范煤炭企业财务风险[J].现代商贸工业.2010(04)
[2]由明珠.国有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及其控制[J].煤炭经济研究.2008(11)
[3]芮明亮.煤炭企业发展中资金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2009(08)
篇3
摘 要 高校财务管理逐步发展成为全方位的综合管理,但目前有些高校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责权利不明确、资源流失现象严重、财务风险加剧等问题。因此对高校财务管理创新进行探究,以期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 创新 对策
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包括资金筹措、运作、分配使用及效益管理等,财务管理的好坏对高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经费来源由单一财政拨款转变为经营收入、事业收入、股东投资等,高校财务管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财务管理创新探究也成为热点。
一、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经过调查目前高校多是重教育、轻财务,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总体水平不高,效率低下,缺乏创新;财务管理层次过多,服务功能不足,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部分高校财务管理注重控制财政性资金,忽视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有些资金的使用审批手续不健全,控制不严,特别是对基建和其它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决策等方面未能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投资决策失误造成较大损失的例子屡见不鲜。
(二)资金使用效益和筹资风险意识不强,财务风险加大
1.教育成本失控
大部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缺少教育成本的核算,使学校的教育投入与产出效益出现严重不配比。
2.资金来源单一
某些公办高校过度依赖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住宿等各项收费,而部分地方院校由于缺乏申请科研经费的优势,对学费的收入和财政资金更加依赖。这些高校缺乏自主创收的动力和积极性,因而存在资金收入单一的状况。
3.银行过度贷款现象严重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为增加财政拨款的目的,以扩大招生为手段,大规模扩建原校区或另建新校区,巨大资金缺口,快速填补的主要途径就是银行贷款,贷款的规模与高校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严重失衡。过度贷款的现象表明高校财务风险加大,许多高校面临着沉重的财务负担,在短期内仅仅依靠高校自身是难以解决的。
(三)财务管理的责任制度不明确、不严格
部分高校分管领导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理解出现偏差,制定出一些不符合学校现状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财务管理出现漏洞、控制失效。在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后,没有按照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作出相应惩罚,而是象征性的作出一点经济赔偿,当事人没有危机意识,学校则会有几十万或是更多的经济损失。 因财务管理制度本身没有明确各级责任人,或是责任模糊、不够细化,造成了责任难以追究或是无法追究的现象。
(四)财务系统与其它管理系统之间缺乏实时联通
高校财务系统实现了网络化,分别设有学生收费系统、教师工资管理系统、财务收支管理系统等,真正实现了信息实时化,极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益。而这些网络系统再加上院系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是由学校不同部门管理的,而各部门管理方法有差异,网络服务器也不同。虽然这些系统在内部可以使财务管理实现实时性,能够及时向外界相关信息,但系统之间不相互联系,不能共享网络系统之间的数据。
(五)资产收益部门化
高校财务管理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强调统一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学校基层部门财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部分基层院系部门利用其专业优势和拥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创收,片面追求部门和个人利益,将学校全局利益弃之不顾。学校资产收益部门化,使部门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员工之间分配不均衡。
二、财务管理创新对策
高校应增强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财务管理采取精细化管理法。上到校长,下到每一位教职工,必须人人转变思想观念,普及经营化财务管理理念,包括:融资理念、网络信息化观念、风险投资观念等。财务精细化管理法,通过将财务管理规则制度系统化和精细化,借助网络化、数字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等手段,使高校的筹资管理、资金运作管理、资金分配、退出管理等各个财务管理单元高效、准确、协同运行。在财务管理制度上精细化管理,就是要高度重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严密性、程序化和规范化等,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使相关管理制度执行力提升的关键手段。
(一)高校内部控制管理创新
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要以预防控制为主,以防止学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生无效或是不法财务管理行为,注重财务管理程序的约束管理。分管财务的领导必须学习基础的财务知识,科学管理财务,对学校主要的财务收支业务必须经过严格的授权、审批、执行、记录等流程控制。对于校内各岗位工作人员,要细化和明确各部门的权利与职责,按照规定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让每人都有一定的危机意识。
(二)引入教育成本效益观念
高校应引入成本效益观念,加强教育成本的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为提供高等教育教学服务而耗费的资源的价值。从高校财务会计要素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要求出发,各高校根据教育培养人才、课程设置、高校部门设置、高校会计核算特点及资产管理特点来界定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项目的设置,根据“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寻求降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实现资金可持续能力制度保障
高校应立足于社会经济和教育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筹集学校发展必要的资金,加强资金效益管理,实现资金可持续能力制度保障。
1.学校融资渠道创新
资金不足是目前多数高校面临的问题,仅靠政府拨款远远不能满足高校资金需求,高校应立足社会,开辟融资渠道尽量获取政府财政拨款外的资金。首先高校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职工或部门利用专业优势创收,对基层单位创收收入,实行有效的奖赏制度,兼顾个人、学校、创收单位三者的经济利益。其次,利用高校资产同一些金融租赁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协议进行高校发展急需资金的融通;三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对高校的投入。如实行高校董事会制度,吸收大股东的投入资金。这是高校可持续发展取得资金的新途径。四经营高校暂时闲置资产,增加学校的资金收入。学校专门建立学校空置资产的经营管理机构或部门--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等,对学校闲置资产出租;依托高校专业优势,创办相关实业或服务公司,其营业净利润收入比例上缴学院,补充学校办学资金等。
2.严格控制银行贷款
高校财务管理的财务风险也主要是银行贷款到期不能偿还的风险。因此,针对贷款的财务风险,首先要应该加强高校的自律意识和提高治理结构的严密性以控制过度贷款行为。其次建立短期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要进行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再次要确立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来防范和化解银行贷款带来的财务风险,自觉控制贷款规模,把财务风险降低至可控范围内。
(四)增强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对于高校财务管理而言,当前最主要的是改革学校经费管理问题。在国外,学校对于收费标准的审批有自己一部分定价的权利,尤其是针对在社会范围内影响比较小的普通本科、专科生以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收费的自主定价的权力,国内对此应该广为借鉴。
在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上,不断创新。借鉴国外高校设置首席财务官(CFO)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建议在高校内部设置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岗位,作为高校的财务负责人,对学校财务管理全面负责,对学校经费的取得(筹资)和运作进行全面筹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财务管理风险也是越来越多,靠高校(CFO)财务总监控制的财务管理风险的责任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对高校财务管理也迫切需要构建高校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的任职条件、职责、权限、委派、监督等框架体系。
(五)整合校内网络系统,建立统一网络服务平台
为了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各种网络资源,可以将财务管理系统包括的学生收费系统、教师工资管理系统、财务收支管理系统与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院系办公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等整合为一个共享网络平台,所有的网络系统只是共享系统的子系统,网络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但各子系统中数据库的资源可以共享。如查某学生的信息,只要使用其登录名和密码登录网络服务平台,就可把本人的消费信息、考试成绩、学籍、缴费信息等一查无余。方便管理者和使用者,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六)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关联性
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与其它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应该有机连接,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应该以资金运转为中心,将学生奖学、助困、医疗等各种管理事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例如学校建设以学生学费缴纳为中心的制度,必须考虑到与贫困生资助管理制度、学费减免制度的相互协调,从而使得学校收费管理充分考虑到有关贫困生的困难,避免出现“一刀切”的现象。
三、结论
在深入分析当前高校财政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对策。高校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准确定位,改革高校财务治理结构,依法独立办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财务管理力度,形成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化解高校的各种风险,使得高校在市场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威.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理念创新.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2(11X):48-49.
篇4
摘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着各种财务风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要自觉形成对应收账款的风险防控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对应收账款加强管理,以降低企业风险,而管理过程中的思路、方法、策略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 :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控制机制政策职责
一、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销售商品的形式无外乎三大类:现销、赊销、预收货款。现销,主要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这种方式当然对双方均有好处;赊销,是企业销货在前,收款在后的销售方式,实际上这也是企业向对方提供信用融通的一种形式;预收货款,是企业收款在前,发货在后的销售方式。从经营方式上看,企业的现金流入主要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对外投资引起,其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引起的现金流入占很大比例,此部分的现金流量直接关系到诸如筹资、投资收益等部分的现金流量;从经营环境上看,扩大销售也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主要策略之一。而市场经济中,扩大销售不可避免使用赊销和分期付款的销售形式,而赊销的背后就是不断上升的应收帐款,应收帐款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基于此,做好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是企业运作的一个中心原则。
二、企业应收账款的防范机制
1.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准确评价客户的资信程度
合理的信用政策是企业控制应收账款的前提;而合理的信用政策来自于对客户状况的客观准确的评价,在于能及时掌握客户的各种信用资料,客户资信涉及很多方面,如资本实力、资金结构、偿债能力、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产品及服务状况等等。重视客户资信管理,在客户信息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动态管理、突出重点、灵活运用、专人负责的原则。只有掌握了可靠并充分的客户资信,才能准确评价客户的风险程度,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而准确地确定针对不同客户的信用标准和信用额度,界定不同客户应收账款金额大小。
2.建立切实有效的控制机制,重视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
应收账款可以看成是企业为了扩大销售规模而进行的一项投资,是投资就有投资成本和风险,其表现为管理成本、资金占用成本、坏账损失风险,因此,要降低其成本和风险,必须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落实关键控制点,审查赊销是否经核准,审核销售合同、销售发票、销售订单所载明的信息的一致性,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经营能力和产品类型来确定赊销额度。对赊销要有期限的限制,一般不超过两个月,制定较为详细的销售折扣和折让政策。对于已经形成的应收账款,及时进行跟踪管理,安排销售人员或收账部门催收,直到客户按期付款为止。对于逾期还没收回的应收账款,有关部门应制定催收措施并积极实施,同时,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密切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
3.采用适当的收款政策,讲究合理的收账技巧
企业向逾期尚未付款的顾客应采用适当的收款政策,若收款政策较严,虽然可以减少坏账损失及应收账款拖欠资金被占用的机会成本,但同时也会增加收账费用;反之,可发生较少的收账费用,但却又会增加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及坏账损失。因此,企业应制订最佳的收款政策,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及机会成本之间权衡,使收账成本最低。同时,要注意讲究收账技巧,对于无力偿付与故意拖欠,以及欠款期不同的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收账策略进行收账,对于信用品质恶劣的客户应当从信用名单中排除,对其所拖欠的款项可先通过信函、电讯甚至派员的方式进行催收,当这些措施无效时,可诉诸法院,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对于信用记录一向正常的客户,在去电、去函的基础上,不妨派人与客户直接进行协商,彼此沟通意见,达成谅解妥协,既密切了相互间的关系,又较为理想地解决账款拖欠问题。
三、重视内部相关部门所履行的职责
首先,充分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财会部门应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认真执行会计准则,在应收账款形成过程中的凭证审核、账户设立、后续跟踪管理等环节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审查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和附件资料的完整性,做好应收账款的分户核算,做到不重不漏、不串户,客观真实地反映同客户的往来款项。实行定期对账制度,如果发现对账不一致,及时查明原因,并对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账龄等情况进行分析,定期编制账龄分析表及分析资料,提供给相关业务部门和企业领导作为调整企业信用政策的参考依据。
其次,重视内部审计的评价控制职能。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特征保障了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权威性。审核财务核算和管理是否符合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分析债权债务形成的原因,检查应收账款是否定期对账、催收,从而促进企业科学管理与决策,提高规避应收账款风险的能力。
再次,建立内部销售责任制。企业销售人员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不能片面追求销售量而市场风险意识不强。某些企业实行销售人员工资与产品销量挂钩,结果就会造成销售人员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而不关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造成应收账款沉积。加强销售部门、销售人员的考核,必须建立销售回款一条龙责任制,制定严格的资金回款考核制度,以实际收到的货款数作为销售部门的考核指标,每个销售人员必须对每一项销售业务从签订合同到回收资金过程负责任。这样就可使销售人员明确风险意识,加强货款回收的进程。
四、把握坏账损失的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就将其确认为坏账:一是债务人死亡,以其遗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的账款;二是债务人破产,以其破产财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的账款;三是债务人较长时期内未履行其偿债义务,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极小的账款。上述条件中的每一个条件都是充分条件,其中第三个条件需要财务人员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作职业判断,对于估计无法收回的坏账,核销后应专门登记,并且仍然要派专人催收,对已核销的坏账又重新收回要进行严格的会计处理,先做重现应收账款的会计分录,后做收款的会计处理,这样做有利于管理人员掌握信息,重塑客户良好的形象。
总之,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是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对每笔经济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方面已越来越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作为一名经营管理者,要在各种经济活动中自觉树立风险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陈德萍.财务会计.东北财经出版社,2007年版.
[2]东方智.财务主管必备全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
篇5
(一)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在实现财务总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上,依据财务数据和预测的相关信息,经过系统科学的设计论证和归纳分析之后,向企业管理者反馈方案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在若干备选的财务活动方案中进行优劣比较,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特点和评选标准,来确定最佳方案。主要采取以下技术方法:
1.优选对比法是财务决策的基本方法。它通过将各个备选方案逐一排列、梳理、分析、比较,根据对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和变化情况,择优选择并形成科学决策的技术方法之一。优选对比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对于不同项目的不同方案,所选择的比较标准也千差万别。例如:总量对比、差量对比和指标对比等方法。总量对比指的是要针对不同方案的年总收入、总成本支出,以及总利润等加以对比。而差量对比法指的是将不同方案的收入差额和预期成本的差额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通过二者差量的利润之间的关系,选择出最佳方案。指标对比则指的是通过对比各个不同方案之间的经济效益指标,经综合分析与考量之后,确定最佳方案。
2.数学微积分法是通过固有的数学模式和边界分析而进行的一种决策方法,在通常情况下用于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决策过程。除此之外,还用于存货经济批量和现金持有量的决策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如果企业将成本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一般只需要寻求其最小值。但是,如果以利润为评价指标,则需要求出方案中的最大值。这种根据边界分析对曲线联系的极值问题进行求解的方法,就是数学微积分方法。将数学微积分法应用于企业财务决策,有利于调整和优化资本结构。
3.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主要指的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线性关系的指标和参数的极值进行比较分析和测算的一种求解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找到最佳方法。在现有条件的约束下,线性规划法在企业财务决策中,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特点,通过分析企业财务信息和相关指标参数的极值,能够有效帮助企业管理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概率决策法主要用于财务风险决策。尽管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企业可以根据相关的财务信息和数据分析,对未来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考量和预测。这种决策方法主要是通过计算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与各个方案的期望值,并用决策图的方式进一步表示出来,通过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和计算出的期望值的对比分析,做出最佳的财务决策,以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
(二)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指的是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为了保障财务资金规范运行与合理有效使用,以及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采取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加以影响、调节和监督管理,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规范财务行为,防止资产流失。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防护性控制也称排除干扰法,是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之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营活动特点,以及财务管理要求所制定的一系列财务规定、标准和相关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保障企业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尽可能消除其中的差异性,确保企业财务活动和资金运作在正常的适用范围之内,保障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企业资金运用效果。基于强化和规范财务管理的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加强对财务活动与资金运行的监督和控制,增强企业财务控制的预防性、保护性和强制性,达到合理使用资金、节约支出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前馈性控制也称补偿干扰控制,在借助于科学预测、设计论证方法的前提和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监督控制,对可能产生的财务偏差采取一系列的管理监督策略,注重财务风险的规避与化解,最大限度地消除差异性,将企业的财务行为始终把握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尤其是要把控企业的短期偿还能力,要持续关注和监督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做出科学预测。对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以及资金管理与运行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和策略来进行修正与调整,强化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防控财务风险,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这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监督方法,但它要建立在掌握大量数据信息和准确预测的前提和基础上,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3.反馈性控制是一种平衡企业财务偏差的有效控制方法。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财务工作特点,通过科学系统的分析,找出实际情况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控监督措施来进行调整和修正,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进一步改造创新,消除其差异性,并及时记录和反映,积累经验,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三)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指的是根据企业历年来的信息数据资料,采取一定的方法,对财务活动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评价,据此对财务指标的具体完成情况,以及财务活动规律有一个基本了解和认识,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预测、决策、监管和控制,对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对于财务分析而言,可采用的技术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方法是综合分析法,也就是将那些会影响企业财务指标的各项因素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进行系统性的综合分析。因为如果仅仅依赖单一指标的评价来判断,是不能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只有经过各个因素的综合系统性考量与分析,才能让结果更加科学、完整和准确。这里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因素综合分析法、杜邦分析法等。在实际工作中,要将上述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对企业财务活动作出客观公正、准确全面的评估,为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必须以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财务活动规律,针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财务管理运作要求,从“人、财、物”、“产、供、销”入手,在资金链、项目链、业务链、管理链的关键环节上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和相应的内控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工作水平。
(二)完善企业审核监督机制
要加强对经济业务发生前期的审批、经济业务办理过程当中的审核和事后的会计稽核工作。还要提前审核和分析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有无出现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事项。业务办理中还要审核和监督各项手续是否齐全、所办理的凭证是否符合具体的工作要求、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够在授权的范围内办理。对于已经办理结束的各项经济业务,监督稽核人员还要加强事后审核,确保其提供凭证真实完整、合规合法。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和修正。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控制评估系统,加强企业财务会计控制的监督与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企业审核监督机制。
(三)严格企业采购管理控制
采购时必须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同时要将合同提交至财务部门进行核查。当采购物资到达企业时,采购部门必须及时通知仓库,而仓库则需要根据采购合同的相关事项和具体要求,同送货人核对物资的名称、型号、数量等是否与合同条款规定的内容一致,并开具物资入库证明。采购付款要实行付款凭单制,遇到需要现金付款的情况则需要由采购部门填写应付凭单,经过财务经理、财务总监和企业负责人层层把关,严格审核、审批后才能予以进行。财务部门应该按照应付账款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按月结账,并进行严格审核。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则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正。财务部门还需要在每个月的下旬从供应商中获取对账单及与之相对应的明细表,将其与应付账款明细账和未付单明细表逐一进行比较,进一步查找异常情况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四)注重企业财务风险预防控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对企业经营状况实时监控,一旦投资及运营中出现较高的风险因子,将自动进行风险警告,企业通过调整财务机制,优化资金结构,做到企业股东与债务结构的均衡,降低企业的财务经营风险。提高财务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对企业整体风险状况的把握,建立风险指标检测体系,并将之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进行对照,评估企业财务风险指标的动态预警标准,定期对其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跟踪分析,把握企业财务风险趋向,强化财务风险防控,规避财务危机,帮助企业科学决策。同时,构建企业财务管理评估及监督系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以激励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合理的经济决策,对错误的财务信息提供者进行责任追究,切实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五)抓好企业财务预算执行和控制
财务预算执行和控制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搞好事前把关。财务部门是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严格遵守财务预算管理重点,严格执行各项财务预算,并按照预算的审批签字权限,做好事前把关。对于不符合财务管理制度和预算审比程序的支出项目,财务部门一律拒绝付款和报销。其次,要搞好事中控制。有关财务预算执行的职能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应认真组织好基层部门财务预算的实施,对本部门分管的财务预算进行不定期追踪、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对执行中出现与预算不符的情况,如价格变动、市场变化等不可预见因素,要认真分析原因,按规定程序,及时调整财务预算。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或超预算。再次,要做好事后分析、考核。对年度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要结合年终财务结算的编审情况,搞好综合分析。对每项预算执行情况应作出详细分析说明及评价。对出现偏离预算、超预算或无预算项目,要查明原因,及时调整、修正。
(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模式 企业集团 财务风险 控制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集团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存在形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集团经营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直接会对企业集团的成败产生影响。就当前来看,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有四种不同的模式,并且不同的管理模式有各自的特点,也蕴含着不同的财务风险。因此,对企业集团不同财务管理模式下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与探讨,不仅会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风险防控起到一定的作用,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企业集团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当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概述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方面有着自己不同的管理模式。而从实质上来讲,主要是通过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财务控制关系来体现的。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而子公司仅仅是母公司业务的再扩大,因此不管是在经营决策方面还是战略部署方面都是由母公司统一指挥。这样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在统一的财务部署之后让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步伐一致,避免出现财务混乱。但是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也有着一定的劣势,由于母公司对子公司实行的是绝对式的管理,因此子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灵活性会比较差,也往往不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财务相关调整反映,也可能会因为信息传递的递延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母公司的决策产生影响。因此,从实质上来说,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并不利于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
(二)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
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与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经营没有绝对的控制权,相对来说子公司比较独立,不管是生产经营还是财务活动母公司都不能够对其进行干涉。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母公司对于子公司可以进行一些激励以及约束,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考核以及评价,但不能对其进行干涉。因此在这个管理模式之下的子公司在财务活动中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的进行调整自己的方案,也能够保证财务相关决策的及时性以及合理性,这样一来,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分散。当然这种管理方式也有着一定的劣势,容易使得子公司的资金支配权以及决策权过大,如果对于财务活动缺乏规划,则有可能影响整个企业集团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集权分权结合管理模式
集权分权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针对集权与分权管理模式的弊端而开发的一种财务管理新模式,这种模式在财务管理中可以根据企业集团母公司集权程度的不同而分为集权为主与分权为主的两种类型。其中集权为主所体现的主要是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又通过分权的辅助运用,让子公司的灵活性以及积极性得以充分的体现,适合于发展初期的企业集团。而企业集团发展到后期则更多采用分权为主,集权为辅的形式,这样让分权的优势在充分体现的同时,也让整个企业不至于各自为政,能够增强整个集团内部的协调性。
(四)星型财务管理模式
星型财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电子商务环境之下的一种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图1)。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以母公司为中心,形成了三级财务机构平衡、地位均等的管理模式。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之下,并不存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直接控股管理情况,而仅仅是是根据各个子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集团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每个子公司来讲,可以通过母公司的财务中心获取自己管理范围之内的财务相关数据,然后相应的调整自己的财务活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发挥高度协调的作用,不管是在财务管理的效果还是在信息传递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其财务管理的风险相应来说会比较小。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来源分析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讲,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企业集团也是一样。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中不管采用何种模式,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一般来就讲,财务风险几乎贯穿于财务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一)筹资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筹措资金是每个企业面临的一项财务活动,而在资金的筹措中也会蕴含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集团在资金的筹措中可能会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确定性,这些影响因素可能是资金市场上利息的变化、资金投资收益的变化、宏观环境中产业政策的调整、原材料的供应等等。而每当企业集团承载着这些不确定性的财务因素之后,再加上资金信誉不足,出现资金筹措困难,而导致整个资金成本过高,则很可能会让企业集团的负债过高,陷入经营管理困境。
(二)投资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投资是每个企业集团最为常见的财务活动,而在投资的过程中也是蕴含着很多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在投入一定资金之后,因为市场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收益。当然从实质上来讲,这种风险主要由于财务管理的偏离所致,在财务决策中可能由于信息的失真或者其它的因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或者是投资过多、投资项目管理不当、投资成本失控等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三)资金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资金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现金流量上,这是企业在财务经营中使得流出与流入的现金流在时间上不一致而引发的风险。这种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采取的财务赊销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让企业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实现促销。但这种方式往往会出现赊销过多,而让资金的回收出现问题,让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最终影响到企业集团的整体运营。
(四)其它财务风险
对于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来讲,除了在筹资、投资以及资金运营中存在财务风险之外,在财务制度以及财务操作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财务风险。比如说利润分配风险,有效的利润分配政策能够让投资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让企业集团的信誉以及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反之无效的利润分配政策则可能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让企业的风险随之增大。当然除了利润分配等政策带来的风险之外,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中还会面临别的风险。比如说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之下,资金筹措困难导致的高资金成本等,这都会给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带来风险。
三、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
企业集团作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其财务风险防范的得当与否,都可能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而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资金的筹措方面、投资方面还是在资金的运营方面都可能会出现风险。因此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想要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那么就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公司财务管理体制
对于企业集团来讲,不同财务管理模式下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财务活动,而这些不同也主要是表现在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之上。往往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对资金、一般性的财务活动来实现的。而为了规避财务管理风险,企业集团应该在财务管理中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
笔者认为,企业集团可以将财务组织机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来实现财务的有效管理(如图2)。第一个层次是母公司的财务部,主要针对企业集团的投资决策、资金审批以及重大财务活动进行协调,并制定财务计划;第二个层次是母公司下所属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机构,这些机构需要接受母公司财务部的统一指挥,在保证遵守母公司财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第三个层次是集团控股的子公司的财务组织,这类财务组织也是在遵守母公司财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来进行自身财务规章制度的建立。这样的一个财务管理体制,既能够加强集团内部的团结,保持财务管理的一致性,又能够发挥子公司在财务管理中的灵活性,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二)有效处理集权与分权关系
与其它的企业形式不同,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中会涉及到分权与集权的相关问题,而分权与集权关系的恰当处理与否也往往会对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而笔者认为,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中想要降低财务风险,那么应该在分权与集权关系的处理上坚持集权适度、分权合理的原则,也就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既要适当的集权,也要建立起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做好分权工作。
而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企业集团可以根据自身公司财权的不同种类,而进行财务管理权利的有效配置。对于融资决策权,母公司可以集权与分权参半,对于子公司的融资决策限定在一定的安全范围之内,以保证其安全性。而对于投资决策权,则应该按照对外与队内的不同形式,进行不同的对待。对于对外的投资决策,母公司则应该将权利集中到自身,而对于对内的投资决策,则可以让子公司自行处理。当然其它的一些财务活动权利,企业集团可以根据重要程度的不同而进行区别处理,在坚守分权与集权有效结合的基础上来进行权利的划分,从而规避可能出现的财务管理风险。
(三)强化财务操作运作过程
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来讲,操作运作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也是不可避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强化。首先应该加强企业集团内部的业务管理,在规范业务操作的基础上来进行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并且对于结算方式以及放账的额度都需要进行明确的规定,以此来保证资金的运行安全。其次,应该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核算跟踪体系,采用收付实现制来衡量经营业绩;再次,要强化责任,对于那些逾期不到的账款还采取惩处的办法;最后,子公司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尽量少用母公司的周转资金,减轻母公司的资金负担。
(四)开展财务预算加强财务监督
开展有效的财务预算控制是防范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促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更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中,应该建立起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环节的财务预算控制,以此来规避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除此之外,企业集团为了进行财务风险的防控,还需要建立强有力的财务监督机制,通过财务检查以及内部审计两个方面来进行集团财务管理监督。并且对于子公司的财务监督来说,可以用派驻财务总监的方式来进行财务活动的监督,也可以通过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方式来进行财务活动的监督。让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活动都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进行,也让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风险得到降低,从而获取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凤.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12,(8).
篇7
【关键词】现金池模式 优点与缺陷 对策建议
一、现金池模式的研究价值
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主要以手工方式进行资金的收付和转账处理,工作量大,特别是成员企业多头开户,信息不对称,集团无法对资金流动实施有效的监控,资金账外循环,流向不清,信息失真;此外,集团企业和下属企业资金分散,无法实行盈缺互补,达不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致使整个企业闲置资金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导致外部融资成本高。总之,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随着集团企业的业务不断扩张,对资金集中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于是一种名为“现金池”的集团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应运而生。现金池模式目前已经被国内外大集团公司所使用,美国GM、诺基亚、雷诺、宝马等跨国企业便是采用此种模式的典范。现金池模式的探讨,对我们的工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也给相关企业财务管理者一个思维的拓展。
二、现金池模式概述
现金池是由一组形成上下级联动关系的银行账户和内部结算系统账户及其定义在这一组账户上的资金收、付、转和相应记账规则组成;是以资金集中管理为总原则,借助商业银行现金管理服务体系和网络通讯技术,对集团各地子公司或分公司的资金进行实时监控、统一调度和集中运作的一种现代化现金管理模式(叶友等,2006)。现金池模式的具体做法是:集团母公司选定一家银行开设总账户,各子分公司在同一家银行里分别开设子账户,各账户之间可以实现实际或名义的账户划转。开设现金池业务后,集团母公司每日按规定统一上收各子账户的资金头寸,集中到母公司现金池账户。母公司可以以现金池中的资金统一向开户银行申请获得的授信额度为保证,或者以整个集团的共同资金为担保,约定各成员账户每日透支的额度,在约定的额度内,各子账户可以对外支付(王丽萍,2010)。每日终了时,银行与集团母公司进行结算,对子公司账户透支的余额,银行自动划拨到子公司账户,子公司收到的资金自动划转到母公司现金池账户中。在实际操作中,有的企业规定每日16点,各集团账户超过规定限额的资金自动归集到总部的现金池中,同时补足各子账户中透支部分。资金上划是银行自动完成的,而下划是母公司控制的。
现阶段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有:集中监控式、统收统支模式、财务公司、内部结算中心等。财务公司和内部结算中心是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模式,但无论是财务公司还是内部结算中心都必须是通过银行结算来实现,而现金池模式是依托银行的,可以说,银行已经成为企业集团内部资金管理的主体之一,不再是以前的“配角”。相对于其他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现金池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功能优势:第一,充分享受了银行提供的资金结算、账户报告、电子银行和投融资服务等日益丰富的银行服务(汤谷良、曹再华,2006)。第二,集中管理所属公司的分散资金,消减不必要的银行账户,增加集团对下属公司的控制力。第三,现金池模式采用的是委托贷款的方式,解决了子公司不能实行收支两条线的法律障碍。第四,有助于企业资源配置,发挥整体优势。现金池模式集中集团内部资金,能充分地利用盈余资金,降低集团公司的资金成本,同时,通过集团公司与银行沟通,能争取到最优惠的贷款利息和手续费。第五,现金池模式可以弥补企业因内控不完善而带来的不利影响,达到现金池模式与内部控制制度相互促进、互相补充的作用。
三、现金池存在的缺陷
现金池模式并非完美无缺,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如果集团公司下属子公司有上市公司,不能划归为现金池的成员,因为根据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财务分开,控股股东不能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陈国琴,2007)。第二,集团企业贷款风险加大。集团资金集中,虽然降低了资金成本,充分利用了资金的有效配置,但如果下属子公司缺乏资金需向集团公司申请内贷,集团公司集中贷款的压力加大,所有子公司的贷款和还款的压力都集中到母公司,一旦出现资金问题,将影响整个集团公司的资金链。第三,法律诉讼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集团公司的资金都集中在主账户中,虽然充分利用了资金,也有效地管理了资金,但存在着其他风险。比如,合同风险,如果集团公司在销售或采购过程中与对方产生法律纠纷,涉及到经济赔偿问题,在协商未果诉求法律时,法院有权冻结集团公司的任一银行账户,一旦冻结了现金池的主账户,对集团的采购、生产产生了影响,其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损失就不可估量了。第四,目前现金池只能在一家银行里实现,但是一般企业,特别是集团公司不可能只在一家银行贷款,也不可能只在一家银行结算。
四、健全现金池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1.充分利用现金池模式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变外源融资为内源融资”的功能。
在现金池模式的集团公司主账户里可以看到整个集团的现金情况,集团公司财务统一调配使用,子账户资金余缺可以对冲使用,不再出现集团某子公司有资金闲置在账户上,另一些子公司在想尽办法对外融资,现金池集中管理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变外源融资为内源融资,充分利用集团内部的资金,既节省利息和融资成本,又可以节省精力,所以现金池模式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加强内部资金管理。需要注意的是:(1)安排好集团公司和子公司的资金计划,加强资金管理,充分调用闲置资金;(2)严格执行子账户资金统一集中到主账户的规定,合理安排好资金;(3)做好内部结算。
2.适度调整现行的金融政策。
在国外,一般都有“大市场,小政府”的概念,对于集团内部资金借贷不给予限制,企业间的资金借贷被认为是一种商业行为,金融监管一般不会限制,所以现金池模式在国外发展比较顺利。而在国内,企业之间的借贷是受法律限制的,现金池模式还要通过变相的“委托贷款”方式来实现,如果要发展现金池模式,必须得到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2004年9月1日实施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银监会令2004年第5号)中指出,财务公司作为加强集团资金管理、提高企业集团使用资金效率为目的,为集团公司提供财务服务的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这个文件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指明了方向,使得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成为必然。但是证监会在《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发〔2003〕56号)中规定,上市公司不得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关联方提供委托贷款,不得将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提供给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使用(刘红梅、罗锋,2009)。所以,中国上市公司采用现金池模式受到了限制。 200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试点的九项措施在浦东先行先试,其中允许在浦东设立财务中心或者资金中心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可以在境内银行开立离岸账户,用于集中管理境外成员公司的外汇资金和境内成员公司经外汇局批准用于境外放款的外汇资金。但浦东九项措施中给予现金池的政策支持,仍然有一定的限制,如对外币现金池的账户结构和使用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如果要建立外币现金池,必须先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批准(陈国琴,2007)。所以,现金池模式的广泛使用还有赖于国家金融政策的支持和调整。
3.提高集团公司的顶层设计与管理能力。
现金池模式要求下属子公司必须服从集团公司的统一管理,这对集团公司的管理能力更是一种考验。集团公司实现了现金池模式的管理,就意味着整个集团公司的现金管理捆绑在一起,一旦其中有个子公司资金出现了问题,就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整个集团公司的资金运用。这就要求集团公司有强大的管理能力,统筹兼顾,具备良好的资金筹划能力、优秀的资金调度能力和正确的投资决策能力。因为现金池是把集团所有的资金汇总,由总部统一管理和调度,是整个集团的现金蓄水池。如何既化较低的成本又不影响整个集团的现金运转,考验着集团公司的领导智慧。第一,集团总部要有良好的资金筹划能力。集团总部必须统筹安排资金,下属子公司既需要把自己的资金安排计划上报给集团公司,又要服从集团总部的统一调配。特别是大集团公司,资金筹划能力就很重要。在实际操作上,既不能有很多临时性的资金需要,又不能申请了很多资金结果却留在账面上。第二,集团总部要有良好的资金调度能力。做好资金预算,还要相互调度好,加强对子公司的资金额度和动态管理,母公司需要根据本集团内部各家子公司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额度,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对于子公司的资金需求要及时进行监控和了解,以便解决一些异常情况发生所需要的资金。这也需要集团总部提高其管理能力。第三,集团总部的掌控能力。借助现金池这一平台,集团总部不仅应健全资金预算体系,完善资金审批制度,而且要建立一套标准化、规范化、一体化的资金管理体系(汤谷良、曹再华,2006)。从资金预算、资金审批、资金营运、业务支付、风险防范到决策支持都要有严格执行的制度和流程,真正做到年预算,月平衡,日调度。集团内部管理不仅仅只针对企业资金管理,还要深入到企业内部,将资金管理与业务经营管理连接起来,让资金管理深入到企业各业务环节中。
4.提升网路信息化技术水平。
现金池对于信息技术的要求比较高,无论是银行提供的还是企业自己具备的,只有具备顺畅的信息渠道,才能使现金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现金池要求各商业银行必须有统一的数据处理库,并通过网络通讯及时传输到客户端,实现企业的支付和接收。此外,各商业银行最好能在各商业银行间建立国际公认的信息标准格式和电子支付标准,通过网络通信使各个银行间的数据转换成为可能。对于企业,最好要开发和运用ERP系统,推行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建立强大的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实现数字化信息管理,设计企业内部结算系统及其与银行之间的内部接口,实现现金池与ERP之间数据的自动化转换和处理(叶友等,2006)。可以说,银行系统的信息技术水平是现金池模式实现的基础,而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交易的精度和效率,也决定了企业使用现金池模式的程度。
5.完善集团公司的财务治理。
财务治理是以产权中的财权为纽带,确立公司各利益相关者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体现了各利益相关者的财权的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关系,从公司制度层面上规定了公司财务的基本运行框架(陈国琴,2007)。对于集团公司而言,财权不仅体现在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还体现在与下属子公司和分公司上。为了使现金池模式正常地运行,必须理顺并体现在集团公司和下属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治理,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协调,减少相互间的矛盾,消除企业内部包括与下属子公司、分公司之间成本,使整个组织系统运行得更为顺畅。因此,建立和完善公司财务治理,使公司的资金管理、外汇管理更为条理化,充分利用现金池模式达到加速资金运转的目的。
现金池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被一些跨国企业和大集团公司使用,我国许多大中型企业也在逐渐地推广应用,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补充发展,现金池模式会被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所认同,并实施到本公司的经营管理中;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也会从集中监控、集中核算积极向风险管理和理财管理方向迈进,实现资金管理从单纯的经验化、粗放化向集约化、流程化转变(陈国琴,2007)。随着集团企业对现金池认识的加深,它必将会成为集团公司资金管理的最佳选择,一方面,它有助于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充足、有效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将有利于加强财务控制,防范资金风险,从而实现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目标。
(作者为财务总监、高级会计师)
参考文献
[1] 刘贤君.资金管理模式之现金池[J].武汉:当代经济,2009(2).
[2] 王凤彬,赵民杰.企业集团管控体系――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 王吉鹏.集团管控方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
[4] 叶友,任梦杰,李玉英.企业:集团现金池:“1+1>2”的奥秘[J].北京:财务与会计,2006(4).
[5] 汤谷良,曹再华. GE公司“现金池”落地中国的案例思考[J].北京:财务与会计,2006(3).
[6] 陈国琴.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新方式――现金池探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7-04-14.
篇8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匮乏 人才能力框架 人才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12-03
引言
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而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楼继伟,2014)。要推进管理会计建设,人才培养为关键,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只有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壮大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才能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
一、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
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瓶颈,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一)数量层面
截至2014年6月30日,我国已有超过1600多万会计人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个人会员数量突破20万人;拥有CMA资格的有2100人,培养会计领军人才1132人,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然而我国有828.7万个企业法人单位,有96.5万个行政事业单位,还有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和小微企业,这些单位的会计核算、管理水平的提高、效益的提高都离不开会计工作,更离不开管理会计。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国会计人员供不应求,管理会计人才更为匮乏,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管理会计发展的突出瓶颈。
(二)质量层面
我国虽然有1600多万会计人员,是会计人才大国,但还不是强国,高端会计人才相对缺乏,其中能够较好地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信息的管理会计人才匮乏,人才力量比较薄弱(胡静,2014)。具体表现在:
1.会计人才培养偏重财务会计人才。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企业中有90%的财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职位,70%以上的时间用于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工作。日本松下公司财会部80%的人员都在做管理会计工作。而在我国,有85%以上的会计人员中从事财务会计职位,80%以上的时间用于记录与核算,充当着“账房先生”的角色,90%以上的会计人员没有很好地发挥风险分析、战略制定等方面的职能。由于大部分会计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从事财务会计,造成管理会计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员缺口高达300万,需要1000万“账房先生”转型(《指导意见》,201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离一些发达市场经济体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尤其缺乏能够为企业价值创造和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人才。
2.管理会计人才出现“高端人才荒”现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部分企业如神华集团、华润集团、海尔集团等逐渐认识到管理会计的价值和重要性,吸收、培育和锻造一支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管理人才队伍,探索管理会计的应用之道,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仍有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管理会计的“真正”作用,对管理会计人才重视不够,目前部分企业已逐渐品尝到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的苦果。如在波音、空客等大型航空制造企业的采购招标上,一向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中国企业并未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从而导致了竞标失败。笔者认为中国企业竞标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缺乏成本管控人才,缺乏与国际接轨的高端会计人才,造成成本预测不准确,竞标时产品报价比别人高,以失败告终。
二、管理会计人才严重匮乏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匮乏,难以有效支持单位管理高层的经营决策,难以为管理会计其他各项建设提供人才储备,难以将管理会计推广应用落到实处。造成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单位管理层对管理会计人才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大部分单位管理层已经意识到管理会计有助于单位推进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提升治理能力。但是对管理会计的作用认识仍未到位,对管理会计人才重视仍不足。主要表现在:(1)单位管理层只重视财务会计,将财务会计看成是正业,关注的是如何做账、算账、报账;将无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的管理会计看成是副业,由于管理者的理念影响会计人员,会计人员也就惰于学习和应用,长此以往,管理会计人才就会出现严重匮乏现象,不利于单位的持续发展。(2)会计人员缺乏话语权。部分单位管理层认为,会计人员只要会算账、报账就行了,故单位的业务会议根本不让会计人员参加,缺乏话语权。由于会计人员对决策者的信息要求不了解,对非财务信息的掌握不充分,使会计人员缺乏施展拳脚的土壤,影响了会计人员参与企业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此以往,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开拓性不足,工作效率不高,财务分析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3)缺乏要求和培养。对本来掌握了一定管理会计知识的人才和招聘到掌握管理会计知识的人才,在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缺乏要求和培养,使他们在单位失去了应用知识的机会,长此以往,自然难以获得发展和进步,更不能发挥他们更好地为单位服务的优势。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工作不到位
财政部会计司负责人指出:“中国尤其缺乏能够为企业价值创造和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人才,离英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体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⑴部分会计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知识匮乏,没有进行财会及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对会计知识一知半解,更不可能理解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⑵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界存在重视财务会计而轻管理会计的思想,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始终在财务会计方面,局限于记账、报账,不能较好地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加之管理会计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故会计人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如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惰于去学习、钻研。长此以往,不利于管理会计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体系滞后
1.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目前我国大部分相关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及相关专业,然而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以财务会计为主,注重核算,涉及管理会计的内容很少又不系统,这导致会计及相关专业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内容了解甚少,根本谈不上应用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造成我国各相关高校既缺乏精通管理会计的讲师,又缺乏完善而深入的理论知识讲授体系,更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桎梏了相关教育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国内管理会计人才的巨大缺口。
2.人才评价体系滞后。我国于1992年开始对不同级次会计人员能力框架进行系统完善,构建了高级、中级、初级、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不同级次的会计人才评价制度。截至2013年底,累计有484万人通过考试(考评结合)取得了资格证书,其中,高级近12万人,中级146万人,初级326万人。这一考试选拔评价了一大批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会计专业人才,开创了我国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使会计人才的评价、界定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为今后我国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然而已有考试和人才能力框架中,以财务会计为主,涉及管理会计内容很少,造成完全能够适应“管理”会计工作的人才相对不足。同时,由于管理会计缺乏科学且明确的人才能力框架和人才评价标准,很难培养出一大批高端的管理会计人才。因此,有必要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进行专门研究,制定出更为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
三、加快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争取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笔者认为要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必须加快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
(一)多方联动,齐心协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单位、财政部门、科研院校、会计团体、会计服务机构和广大会计人员等相关各方,是各方的共同使命。因此,笔者认为要将管理会计送到“千家万户”,必须多方联动,齐心协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1.单位管理层。单位管理层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任用就能顺利地将管理会计推广应用与发展,反之则阻碍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单位管理层应做到:(1)加强管理会计意识。单位管理层要深入学习、领会《指导意见》精神,提高自身管理会计知识、素质和应用水平,把管理会计嵌入自身管理和发展中,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本单位整体战略,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任用,将培育一支素质高、观念新、满足单位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列入议事日程。(2)加强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和考核。管理会计人员入职并非一劳永逸,要通过聘请业内优秀人士对管理会计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实战操作,外出培训、定期考核等方式,这样才能对管理会计人才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新塑造和提升,才能协助单位在波涛汹涌的经济市场中抓住关键机遇期,乘风破浪。(3)采取轮岗制度。轮岗能让会计人员在各个不同的业务岗位上都得到实践的机会,提升业务水平,塑造优秀管理会计人才。如在日本,管理会计人员需要5~10年的时间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工作,了解各个部门的运作,把握企业运作规律,只有这样,做出的预测、决策、规划才能做到“精”、“准”。(4)让会计人员有“话语权”。让会计人员参加各种经营会议,参与企业决策,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充分了解企业的市场定位、战略方向和经营模式等,真正享有“话语权”,才能提高会计人员参与单位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出的财务分析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作为国家层面的会计管理层,有义务和责任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有系统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管理会计人才。财政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1)继续做好后续教育工作。财政部增加投入,继续抓好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将管理会计知识纳入后续教育和提升工程的内容,逐步推动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全面贯彻落实,力争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2)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笔者认为,不同层次的考试应增加不同的内容,具体为:初级会计资格考试应增加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等内容;中级会计资格考试应增加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应用的内容;高级会计资格考试应增加战略决策能力等管理会计综合应用能力的内容;注册会计师考试应增加为单位提供管理会计咨询服务所需能力的内容。通过上述全面布局、分层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专业能力和会计管理工作胜任能力,培养能够为单位创造价值的合格会计人才。(3)建立专家库。建立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库,充分发挥咨询专家的智库资源作用。(4)增加管理会计师考试。为培养一批既具有系统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会计人才,笔者建议增加管理会计师考试。
3.高等院校。高等院校是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力量,应当积极秉承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将教育活动与实践需求对接,适应单位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具体做好以下工作:(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各相关高校应按照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能够真正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课程,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够有效指导和推动实践发展的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2)探索和完善管理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等多种方式,加强管理会计学术人才的培养,打造专业精湛、联系实际的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和研究团队。(3)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训基地,为高校师生提供实习场所,使高校培养的管理会计学生更好地满足单位实际需要,同时也为单位提供大量潜在管理会计人才,帮助单位提升管理会计工作水平,实现管理会计人才供需双赢。(4)大力推进会计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为社会培养高端的管理会计人才。
4.会计人员自身。会计人员是管理会计工作的主要践行者。管理会计的大发展为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更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会计人员要增强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管理会计改革与发展,将管理会计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应做到:(1)加强学习。通过继续教育、单位内外培训、主动学习等多种方式,将管理会计的核心思想注入思维中,不断学习管理会计新理论、新知识,在实务中进行创新应用,提升管理会计专业技术水平。(2)立足本职工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管理会计源于实践,重在实践,因此管理会计人才必须要在实务工作中进行锻炼和提高,将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本单位实际相结合、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将管理会计理念和工具方法运用到单位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管理会计专业能力水平,推动单位管理会计发。(3)勇于创新。作为管理会计人才,必须要勇于创新、勤于思索,注重总结、提炼实践经验,探索客观规律,推动管理会计实践创新;(4)做好“传、帮、带”工作。单位的总会计师、财务总监等高级会计人才要着力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发挥好引导、带动、组织、培养作用,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本单位会计人员创造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为会计人员拓展职业发展路径。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各单位和财政部门应以开放的胸襟和国际视野,积极拓展管理会计对外交流的平台和载体,为管理会计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平台。笔者认为,我国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应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方式,可广泛参与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国际视野,熟悉国际环境,掌握国际规则,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提升我国管理会计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结语
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楼继伟)。人才培养是管理会计4+1体系的关键,是该体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为此,必须加快培育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笔者提出上述措施希望能改变现状,培育一支素质高、观念新、能适应现实之需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9.21
[2] 余蔚平.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引全面推进会计人才建设工作[N].中国会计报,2014.1.10(002)
[3] 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N].中国会计报,2014.2.14(004)
[4] 楼继伟.打造会计工作“升级版”重在发展管理会计[N].中国财经报网,2014.3,1
[5] 财政部.人才培养是关键,提升核心竞争力――《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四[EB/OL],2015.1.12
[6] 余蔚平.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EB/OL],2015.8.18
(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
- 上一篇: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 下一篇:果树嫁接的方法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