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田径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田径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体育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作为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一直以都是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摇篮和输出。因此,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是从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能力培养的现状,探讨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改善田径课程的设置。
关键词 高中 体育教育专业 能力培养 实验探究
教育改革为教育领域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体育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关键方面,为中小学教育指明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当然,在发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是组成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主体,因此,有必要不断地分析和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其中,针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培养的分析和探讨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此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体育专业学生田径训练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体育教师训练能力有待提高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和训练员都不是专业的体育教学专业出身,多数教练员是兼职的,超过四分之三的训练员年龄不小于40岁,并且缺乏从事体育专业的职业年限,这就使得整体上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和能力都不强。
同时,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教育重点都不是体育,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也并不到位,依然奉行的是从前的体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重学不重练”――主要注重体育教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运动项目技术技能教学,不仅使得学生缺乏独立制定自己训练计划的能力,影响训练能力的培养,更会使得其在以后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中,无法胜任中学课余运动训练工作,从体育专业的学生变成“文凭高、能力低、经验差”的不专业中小学体育教师。
(二)投入训练经费和时间不足
体育专业的学生培养自身的田径训练能力,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不断训练。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国许多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的训练经费都是只听其声,未见其人,很少落实到学生身上;同时大部分高校体育训练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专业的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这些大大限制了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训练时长和训练量。
当然,教师和学生都普遍不重视基础的运动训练量,很少投入时间训练和培养基础的田径训练等能力,也保证不了有规律、长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持续进行,也是造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训练能力缺乏和低下的原因之一。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
目前许多高校的体育能力课余训练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基本上是空有其表,甚至有的学校连表面样子都不做,根本就没有设立。体育专业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不间断训练的科目,尤其是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课余也是个不可忽视的锻炼时间。把握好课余的时间,做好课余训练,是提高学生各项体育能力的关键。但实际上的情况却是,大部分的师生在上课时敷衍了事,课余训练没有端正的的态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折射出一个强有力的科学管理方法的缺乏。假设能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课余田径能力训练营,保证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做好训练,这对提高和培养其这一专业的田径训练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培养策略
(一)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
针对不同学生的运动天赋、田径方面的运动基础以及可安排时间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学生田径能力的训练培养方案。同时,也要从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综合考虑学校的训练经费、训练场地、教师专业能力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可行性较高的训练方案。
(二)推进课程改革
教师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改革,更加系统完整地向学生传授运动训练的田径方面的理论基础、技能知识和课外训练。比如根据各自教学目标的不同,将课程根据内容和作用不同分为理论课、训练课和竞技课。理论课主要讲授田径各项技术原理等;训练课教授学生掌握与田径项目有关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竞赛课目的就在于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各项田径运动竞赛组织、规则与裁判法。
(三)加强实践训练
除了课上的训练课程之外,体育专业的师生都要有“主动加餐”的上进心,在课余时,也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活动提高自己的田径训练能力,一方面是自己自主锻炼和学习,全面了解自己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适当增减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人组成小组,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在竞争中培养和提高田径训练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可以说是中小学未来体育教师的后备队,因此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影响着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我们予以高度重视,从设计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推进课程改革和加强实践训练等多种策略,培养和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也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重要方面,希望能够为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提供一些灵感。
参考文献:
[1] 田稼禾.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田径训练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2001(4):66-68.
篇2
关键词:体育院系 田径 学生 裁判员
众所周知,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竞赛是田径运动的重要内容,田径裁判工作是田径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裁判员的个人能力表现也是顺利完成赛会裁判工作的前提。重视理论及课堂实践学习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田径裁判工作能力是与田径裁判理论知识密切联系的。一方面,田径裁判工作能力是在掌握田径裁判理论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另一方面,掌握田径裁判理论知识又以一定的田径裁判工作能力为前提,田径裁判工作能力是掌握田径裁判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因此,要提高学生田径裁判工作能力,就必须加强学生对田径裁判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特别要运用“个案教学法”,加深学生对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解。“个案教学法”是通过组织典型案例的提问、假设、引导、讨论和评论,达到加深与该典型案例相关的整体事物和现象认识的目的。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课前必须精心选出案例,如国内外重大田径比赛中,曾经出现过的犯规案例等,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积极的思考、分析、讨论、判断,提出自己的裁判意见,最后由教师归纳精讲。采用案例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规则和裁判法的内涵,又能培养学生根据比赛实际情况,对犯规进行判断和处理的能力。
二、重视课堂实践课
课堂实践主要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针对径赛和田赛两部分进行。径赛裁判法的实践主要有发令、检查、计时、终点等,田赛的裁判法实践主要有投掷类和跳跃类两大类。各裁判实践过程采用分组轮换,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裁判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各岗位的不同分工与职责,使理论学习与裁判实践有机的结合,明确各岗位裁判的方法与原理。
三、增加教学时数
田径比赛项目多,项目特征明显,竞赛要求各异,裁判分工精细,根据规则规定裁判工作岗位种类多达66种,是体育项目中之最。如径赛比赛中,裁判员分工有裁判长、径赛裁判长、赛前控制中心和赛后控制中心、起点、终点、计时、检查、风速、宣告、竞赛秘书等,各裁判组除完成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外,还需在比赛过程中协调配合,以便比赛能够顺利进行。而且田径运动会是个系统工程,从赛前的准备工作(如编排、场器材的准备)到赛中编排记录公告和场上执裁再到赛后资料整理,需要大量人员。各裁判职责不同,工作操作不同。在几个学时中既要传授裁判方法、竞赛组织工作、场地,并提高实践能力,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应增加田径裁判法的教学时数。
四、举办专门的裁判理论知识培训班
因受教学时数的限制,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裁判理论水平,必须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田径裁判能力,改变过去的随意性办班为制度化的培训。首先制定培训三级、二级、一级裁判员的各层次的目标计划,并且根据教学计划,在各年级合理安排不同层次级别的培训内容。如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三级裁判员的培训;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二级裁判员的培养;大学四年级的第二学期进行一级裁判员的培训。并且相对固定每年各等级考试的时间。这种方法对进一步提高学生裁判理论知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五、严格把好考试关
学生毕业时要严把裁判考试关。理论知识是做好裁判工作的基础。因此,平时要求学生多注意裁判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使学生能考出自己真正的理论水平,出的考卷要求:知识全面、层次分明、难易结合、实践性强,让学生的考试成绩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水平。
六、积极培养学生特长
田径运动会项目繁多,分田赛、径赛、全能三大块。田赛又分跳部和掷部,跳部又分高度和远度二组;掷部又分长投和短投二组。径赛分检录、检查、发令、计时、终点、终点记录、宣告等组。全能又分七项全能和十项全能二类。因此,需要裁判员人数众多,多则近200人,少则七八十人。裁判员分工精细,各司其责。因此,除了要求裁判员全面掌握田径规则和裁判方法外,应根据个人特点,选择一项适合自己担任的裁判工作,使自己在该项目中,业务更加熟练、精细。依据这一出发点,我们利用学校和社会上诸多的田径运动会,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具体安排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裁判工作。对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精通某一专项的学生,安排为主裁判或组长;对于字迹工整、有一定书法基础、头脑条理清楚的学生则安排在编排组;对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有一定朗诵水平的学生则安排为宣告员。总之,根据学生的特长,合理安排裁判位置,使学生各尽所能,发挥特长。这样,不仅保证了运动会顺利进行,也显示了体育系学生的水平。同时,使学生的裁判水平、组织能力和快速准确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锻炼。在运动会执行裁判中,每个单元结束,都要及时总结。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防止后面的比赛出现类似现象。比赛全面结束后,组织全体学生裁判员进行总结。总结本组在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难问题,并进行讨论。最后,教师给予总结、点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规则和裁判方法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关富余,吴楠.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田径裁判能力的培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2
[2]宗春林.论对体育专业学生田径裁判能力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4(4)
[3]王丙振.浅谈体育系学生田径裁判能力的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4(5)
篇3
关键词:关键词:田径教学;小学;研究
田径是运动之母,更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发挥田径运动的优势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本人对小学体育课中田径教学进行了研究,并提 出了自己的几点教学建议。
一、当前小学田径教学现状分析
1、田径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田径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新课标》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让他们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而使很多教师产生了误解,在实际教学中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而忽略了田径项目对于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意义,从而弱化了田径类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2、教学中学生缺乏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动态心理,尤其对于球类、游戏类运动项目 具有浓厚的兴趣,而对于重复单一动作的田径运动缺乏兴趣感。当学生在练习篮球项目时,不仅能切身体会到独立完成动作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还能感受到团队协作的乐趣,并且篮球的技术要领较为简单,投篮等动作用一节课的时间就能完成;而田径运动的练习过程 不仅枯燥乏味,其技术动作也非常复杂,有些动作甚至要进行上百次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这就不可能只依靠一、两节课的时间就能做到。在教学田径类运动的技术动作时,如果教师 没有把握好课堂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那么学生经过好几节课的时间也只能学到一点皮毛,而无法感受到因为突破自我所带来的喜悦之情, 也体会不到因为田径运动而提高了自身的身 体素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对田径课逐渐失去兴趣和耐心。
3、教师自身方面问题。教师自身方面问题自身很多教师都觉得田径课程比较难上,因而不愿意多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 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田径课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虽然田径课上的安全隐 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组织得当、严于管理,就能最大限度降 低意外事故的发生率。而有些体育教师在上田径课时疏于管理、疏于组织,必然会导致安全 事故的发生。此外,很多体育教师只是流于形式,仅仅简单教授学生技术动作,而忽略了学 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田径课程显得比较多余,因此,诸多原因造成了学校和教师都不愿意开设田径课程。
二、提高小学体育中田径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弱化田径教学竞技性。弱化田径教学竞技性竞技传统的体育教材一般来自竞技化运动,过于注重运动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 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要培养体育竞技方面的人才,更要注重养成学生 喜欢田径运动的兴趣。具体教学时,体育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育状况、兴 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适合于学生的运动层次和教学内容, 建立符合小学生学龄段的体育教学体 系。体育教师还应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抵制没有价值的田径运动,将田径运动的健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课程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2、让田径课充满活力。田径运动包含跑、跳、投等各种体育项目,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手段。帮助学 生掌握田径体育锻炼的主要方法,培养他们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进一步形成终身 体育意识是小学田径课程的教学目标。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将单一乏味的跑、跳、投、走等运动改进为健身跑、健身跳、健身投和健身走,使田径课的 健身价值充分发挥出来。科学、合理的健身教学体系,不仅应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具备适 宜的难度、合理的符合,还应充满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以及竞争性。这样一来,田径运 动就不再是单纯的竞技运动了,而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条件中进行健身运动的综合性运 动项目,并不断培养学生对田径的运动的兴趣感。
3、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与教学改革的关键,既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也是教学方案 的实施者,可见,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从我国目前的教师结 构来看, 传统竞技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田径教师和非体育专业教师, 其知识结构已不再适 应学校内田径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面临新课改的新教学形势,学校必须采取措施, 对体育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不仅加强其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技术能力,还要不 断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培训与教育,努力提高所有教师的综合素养,为 进一步培养综合型人才提供保障。作为体育教师,应深刻了解田径运动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深入研究本专业领域的科研动态,不断研发与改进教学机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际,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小学田径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 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更好的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摘 要 为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田径课程新的教学形式,通过对娱乐化教学的探索、总结和思考,初步总结出中学田径课程娱乐化教学的发展思路。对中学田径课程娱乐化教学对课程实施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和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育 田径运动 娱乐化教学
一、引言
新的中学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在课程上要体现出趣味性、多元性,这对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尤其是对于田径这种一直被视为枯燥无味的课程而言,要想做到教学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更是对体育教师的挑战。中学田径课程娱乐化教学即为在中学田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为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多样化、趣味化、有组织、有计划的田径课程教学形式。在我国目前的中学田径课程教学中仍然是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以传授运动技术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田径课程的娱乐化教学理念虽然已经被提出,但是在实践环节中还远远未达到应有的效果[1]。制约其发展的要素有多种多样,本文正是围绕目前困扰中学田径课程娱乐化教学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提供有益的建议供参考。
二、中学田径课程娱乐化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转变观念,客观看待田径娱乐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充当的是学生的指导者,他在教学活动中起得是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中学体育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很多老师仍然按照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对待不同的学生,甚至在教学内容上也少有翻新。虽然现在很多老师也都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地喜欢上其他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的体育项目,而逐渐对田径敬而远之,但是他们还是坚持着田径教学中较为枯燥无味的技术教学。加之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运动项目走进人们的生活,对传统体育项目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越来越少的学生会主动去学习枯燥无味的田径运动。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中学的田径教师更要认识到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和传统体育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积极转变观念,客观看待田径娱乐价值观[2]。田径娱乐价值观并非放弃田径课程的技术教学,而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掘课程的娱乐因素,使学生提高对田径运动的兴趣。首先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其他的教学环节。
(二)善于开发中学田径课程中的娱乐化因素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对田径课程作用的认识基本上局限于生理的层面,范围较小。而对田径运动娱乐、休闲价值却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准备的过程中都是以运动技术的传授和提高学生的田径运动水平为核心,这固然无可厚非。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对田径运动的学习兴趣,加之中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大都处于叛逆期,如果再一味地要求他们学习运动技术并强制其进行技术练习,就极有可能使他们对田径运动产生抵触情绪。即使现在勉强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学习,其学习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因此,要想让学生能对田径课程产生兴趣就需要教师在田径教学中积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善于开发田径运动中蕴含的娱乐因素和娱乐价值,并且在教学上多设计具有丰富多样的娱乐化教学手段[3]。与此同时,在教学的评价体系上也要转变观念,设计出富有人文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关注学生成绩提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快乐指数以及他们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
三、中学田径课程娱乐化教学实施的软硬件保障
(一)开发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场馆设施
在中学田径课程娱乐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果说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方法革新是前提,那么场馆设施的跟进则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因为可利用的场馆设施的多少或者程度将直接限制教师在课程设计时的范围。根据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体育场馆设施的现状,为了推进中学田径课程娱乐化教学的发展,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应该加强自己教研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在已有的教学设施基础上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来实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其次,要向学校和政府大力宣传田径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校和政府对中学生田径课程教育中加大投入力度。
(二)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
中学田径课程的娱乐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体育教学者一般素质,而且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我国中学体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个明显现象就是教师的学历偏低,有资料显示目前在我国的中学教师队伍中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的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偏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师资队伍学历水平[4]。
此外,在职的中学体育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少也成为制约我国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和体育院校加强对专业体育师资的培养力度,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走向田径课程的教学一线。此外,中学天惊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研结合,积极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加强中学田径课程娱乐化教学的科学化探索。
(三)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敢于创新
教学是在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有机统一的情况下师生进行的双边活动。信息化的社会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在的现在交给学生的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如何交给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首先就需要教师自己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敢于创新,通过自己的教学思路来启发学生的思考,积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才会加强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5]。中学生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要超乎教师的想象。田径课程的娱乐化教学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学生自己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敢于创新。一方面创新的方法会让学生产生兴趣,乐于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由于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过程中必然要带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感觉自己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也会因此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方法[6]。
(四)加强相关的教材建设
拥有专业的教材是中学田径课程娱乐化教学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标志,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由于目前我国的中学田径课程娱乐化教学还没有得到普及,专业的教材也尚未编写,因此加强相关教材建设尤显紧迫和重要。这不仅需要田径教学领域的专家努力探索,更重要的是广大一线的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敢于创新,善于总结,多多交流成功的经验,这样才会为教材的建设积累大量的一手资料,使教材在编写上更加科学合理,更加贴近广大中学田径课程教学的实践需求。
四、小结
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必然导致人们对体育认识和需求的变化,素有“运动之母”之称的田径运动因为其自身形式和内容缘故越来越受到新型运动项目的冲击。增强田径运动自身的趣味性与娱乐性,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下人们的健身需求是田径运动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学体育教学在学生的成长生涯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积极探索中学田径课程娱乐化教学不仅对田径运动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虽然现阶段中学田径课程娱乐化教学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理论和实践方面都羽翼未丰,但是这必然成为中学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 周红萍.田径娱乐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效果比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
[2] 卢锋.休闲体育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 王斌.高师体育专业田径娱乐化教学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
[4] 王斌,李霞.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学革新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8.
篇5
随着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对课余田径训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学课余田径训练不仅是发现和培养田径运动竞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而且对推进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影响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因素和发展对策进行研究,为提高中学课余田径训练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中学课余田径训练;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田径项目是学校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的重点项目之一,具备人才集中的优势,普及面较广。中学课余田径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爱好田径运动并有一定才能的初、高中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等组织形式进行系统或阶段性的训练。中学课余田径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田径运动的基础训练阶段,是发展运动素质,学习与掌握田径运动技术,提高田径运动能力的关键阶段,重视与加强中学阶段的田径运动训练是提高田径运动整体训练水平的重要环节[1]。然而,学校体育的多样化使一些更具娱乐性和观赏性的运动项目应运而生,成为学生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如球类、韵律操等。田径运动项目因单一枯燥的授课方式和练习方法,越来越不受学生们的欢迎,为了推动中学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加大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的力度,本文对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提高中学课余田径训练水平。
1.影响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因素
1.1 主观因素
1.1.1 教练员的自身素质
教练员从事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的动机可以反映出教练员对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的认识和态度,其直接关系到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各学校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目标的实现。相关调查表明,教练员从事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的首要动机是学校的工作需要,而目前各学校从事课余训练的教练员大多由本校体育教师兼任,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体育教学,但又要带好训练队,工作量大,训练力不从心;存在着项目多,训练经验少,专业素质不适应等问题;多数教师自身钻研不够,业务水平不高,训练方法不科学、不新颖等[2]。
1.1.2 运动员的选材和自身情况
大部分参与课余田径训练的学生都是以兴趣为前提,参加过各类田径比赛有一定的训练经验和比赛成绩的,往往忽视了一些具有田径项目发展潜能而没有被发现的学生,也可能是由于教师没有充分发挥挖掘人才的潜能,使学校田径训练的水平受到影响。而有研究表明,多数学生选择田径训练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升学,其次是兴趣爱好和增强体质,这样的观念也会影响到训练成绩的提高。
1.1.3 课余田径训练与学习之间的矛盾
课余田径训练一般安排在早上的早读课及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进行,由于中学阶段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负担较重,除了下午的体育活动课外,早读和下午最后一节课学校会安排文化课老师进行辅导,使学生难以取舍,影响正常的训练时间,学生得不到系统的训练,不仅影响了训练成绩,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影响。
1.1.4 家庭和学校因素
家长对子女参与课余田径训练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多数家长怕训练影响学习成绩,因此不支持子女参与训练,以致于学生迫于压力对田径训练的兴趣逐渐降低。学校领导对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重视的程度直接关系着该项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田径运动水平的高低。
1.2 客观因素
1.2.1 训练场地器材
训练场地器材是中学开展课余田径训练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也是课余田径训练能够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除了部分城市中学能够拥有标准的田径场地和充足的训练器材外,大部分乡镇中学和偏远地区的学校是没有足够的条件开展课余田径训练的,这就造成了学生想训练,但训练难的问题。
1.2.2 训练经费
充足的训练经费是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正常开展的物质条件和有力保证。多数训练队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拨款,但训练经费不足或没有训练经费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也就成为了制约中学课余田径训练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提高中学课余田径训练水平的发展对策
2.1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场地器材的投入力度
相关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根据各学校发挥作用的大小按比例投入配套资金,扶植经费严重短缺的学校,确保专款专用,解决基本的训练设施,以确保课余训练的基本训练条件。积极争取社会赞助,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将体育彩票中提取的公益基金按一定比例用于学校优秀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实现体教结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模式。除此以外,通过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办体育,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制体育器材,从而有效改善器材短缺的问题[3]。
2.2 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建立教练员进修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鼓励教练员参加在职培训,提高训练管理水平和体育理论知识水平以及用科学理论指导训练实践的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加强各专业教练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达到相互借鉴,相互切磋,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目的;实行教练员“专职化”,保证教练员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完成好训练工作任务,引进竞争和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加强田径基础训练的科学研究,做到各所中学相互交流,教练员重视课余训练的研究,不断加强训练的科学化程度。
2.3 重视科学选材,建立正确的训练理念
运动员的选材已成为广大教练员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人类遗传规律,人体生长发育的程序与规律,优秀运动员的模式特征等为运动选材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在选材的过程中,要着眼于造就高水平体育人才的目标,重视骨龄测试,机能测试,心理测试等,掌握各运动项目的主导因素,提高选材的成功率。转变学生参与训练的动机,加强对田径训练项目的宣传,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训练[4]。
2.4 解决好课余田径训练与学习之间的矛盾
正确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制定好课余田径训练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负荷、训练时间和重视训练质量,从学校领导到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体育教师,家长进行多方位的协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两不误,努力实现既定的培养
目标[5]。
2.5 提高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应更加重视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努力创造开展课余田径训练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如改善学生课余田径训练的条件,增加训练经费;改善教练员的待遇,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完善教练员培训和考核制度;建立和优化选材办法,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运动会,提高运动员的参赛次数,让运动员和教练员能够在比赛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运动员竞赛成绩[6]。
总之,中学课余田径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领导、班主任、体育教师、家长多方位协调的“多位一体”的训练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训练水平,以实现提高课余田径训练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华义.城市中学生课余田径训练开展状况与发展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66-67。
[2]刘向红.影响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因素及对策[J].教学研究,2011:22。
[3]李修振.中学田径课余训练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为调查对象[J].2008,9(5):141-142。
[4]陈丽波,于楼成,王亚军.苏、锡、常地区普通中学开展课余田径训练的调查与分析[J].2004,19(4):172-174。
篇6
一、现阶段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困惑
1、学生课业负担重,训练的系统性得不到保证,这是直接困扰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最主要原因。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15—17岁)时期应是具有田径才能的运动员展露头脚的时期,也是运动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专项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量都将大大增加,唯有如此才能为运动员今后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时期正是高考制度下最为繁重的时期,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由于社会环境、升学就业压力迫使课余训练让步,运动训练时断时续,甚至是被迫中断课余训练。主动训练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
2、地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不重视,是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最深层原因。现如今,城乡的体育设施依然落后,全民的体质测试水平,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依然下降。其根本上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的主管部门对体育不重视,更何况课余的体育训练了。田径运动是最为彰显人的能力与价值的一项运动,受众广,参与人数多。然而在现阶段中,青少年田径比赛随意更改,推迟,取消,特别是在教育系统内普遍存在的。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系统的田径比赛制度,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大为挫伤。
3、各运动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中参训运动员的积极不高。在青少年体育竞赛中,球类项目比赛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是根据本次比赛的等级和球队所获的名次而定的,其标准是浮动的,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田径竞赛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是明文规定的,成绩是电子计时的,都是客观、准确的。懂体育的人都知道田径项目及其它计时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是较球类项目来说是最为可靠的。各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运动员在升学进入高校单招考试中的不公平,影响了田径运动员今后的发展。
4、教练员工作负担重、专业性不强、训练效率低。现阶段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教练员都由体育教师担任。由于既要完成好教学、教改任务,又要兼顾田径课余训练;既要上好体育课,提高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又要选好、训练好运动员,展现他们运动潜能,身心疲惫。另外田径课余训练和田径体育教学应属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两个范畴,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科学,随着科技发展,科技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二、提高与改进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体教结合”,各部门协调配合,促进中学体体育传统学校田径训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主体性教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实际上就是使具有田径特长的中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形式与内容。“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以生为本”是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内容。各个部门只有真正认识到改进与提高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不仅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而且也是具有田径运动天赋学生运动员的内心需求。我们发扬体育部门在科技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坚持“体教结合”,通力协作,才能为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与平台,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2、完善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规章制度,确保田径课余训练工作有效务实。完善的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规章制度包括有:《田径课余训练考勤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备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赛前集训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参赛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运动员补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奖惩制度》等等。只要是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我们不怕订得细,细而不乱、细而不繁,因为这都是为促进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都是为确保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只有在完善的中学体传校田径训练规章制度的保证下,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田径课余训练局面才能得以展开。
3、减轻教练员工作负担,加强专业培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中学体育传统学校的领导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核准该校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的工作量,在体育教学方面不能和其他教师同等对待。田径课余训练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与正常体育教学差距很大,运运员的肌肉类型,机能发展规律,素质敏感期,个性特点,运动技术的经济性等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曾深入了解的知识。更何况随着科技发展,田径训练的科学性不断向前发展。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能的,必须加强专业培训,了解运动训练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整合原有的训练理论,研究探索适宜不同运动员,不同项目类型的科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有效性。
篇7
关键词:田径课 现状研究 改革
一、前言
田径是由走、跑、跳跃、投掷等运动技能组成的实用性很强的身体锻炼手段,对促进学生生理技能的改善,心理健康的发展,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具有很好的锻炼效果。但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基础性项目,田径运动的地位受到极大的冲击。近几年来,田径课教学在体育课教学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学生讨厌上田径课,而喜欢上篮球、跆拳道、足球、街舞等,出现这种症结的原因何在呢?我们必须对此现状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反思。
二、中学田径课现状
1.课程体系过于陈旧
我国现行的田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参照前苏联模式,近年来,关于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可谓是“风风火火”,国家的、省编的改了好几次,一些独特的、诱人的改革方案听起来也头头是道,但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却令人担忧,脱离了健身是学校体育的主题这个目标,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阻碍了田径运动的健康发展。
2.教学手段过于死板
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无非是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这种压迫式的学习方式只是机械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会技术,如何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却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田径锻炼强身健体,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失去了我们学生上田径课的真正意义。另外,体育教师只注重对教法的研究,却忽略了对学法的研究,这只把学生看成是教学的对象而非主体,严重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学生讨厌上田径课的主要原因。
3.考查方法过于单一
我国中学田径教学的考核方式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通过统一的(基本就是跑步、立定跳远、跳绳)体育项目进行身体素质达标这一层面上,同时成绩的评定是以学生的绝对成绩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根本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每到田径测验学生就如临大敌,可以说这种落后过时的考核方式是学生讨厌上田径课的重要原因。
4.田径运动与田径课概念模糊
田径运动具有竞技和健身两种属性,田径健身运动的内容既有适当降低难度的田径竞技项目,也有各种运动方式构成的非竞技的健身练习。而田径课是以走、跑、跳、投等练习方法,全面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增进健康并为学习体育技术打好基础,是一个教学过程。但在中学常常把田径课变成田径运动训练课,长期的运动训练使中学生对田径课望而生畏。
三、中学田径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1.重新认识中学田径课目标
田径教学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手段多样化地满足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对田径课感兴趣、乐学。全面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灵敏等运动素质和有氧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健康素质,掌握跑、跳跃、投掷等基本技术和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锻炼,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参与田径锻炼,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不怕挫折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为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2.改革教学内容
田径教学内容的设计由于只考虑了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埋没,以致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基于田径运动的特点及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田径教学内容可以向结合游戏化、趣味化、简易化靠拢,提高教学内容的受欢迎程度。现阶段必须重新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田径课,简单设想如下:
A.走类:散步、脚尖走、脚跟走、迈大步走、绕操场走、绕校园走、越野走、快步疾走、双手抱头走、背手倒竞走等。
B.跑类:负重跑、超越跑、托乒乓球跑、带足球跑、运篮球跑、障碍跑(独木桥、栏架、垫子、小水池)、集体协作跑(双人或多人携手跑、多人绷腿跑、接力跑)等。
C.跳跃类:连续蛙跳、连续跳过水平障碍物、集体“开火车”、摸高、半蹲跳起、跳起扣排球、跳起正反扣低高度蓝圈、单双脚跳各种花样跳绳、三步上篮、助跑起跳后用头、手、脚、膝触及标志物等。
D.投掷类:铁饼、标枪、链球、铅球、实心球、足球、篮球、排球、沙包、飞碟、飞镖、打靶、纸飞机、双人推手、保龄球游戏等。
3.改革教学手段
对常规教学手段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外,必须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发研究,多开发一些易操作且实用性强的课件,以此来提高学生兴趣,扩大体育文化信息的交流,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学习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意识的培养。
4.改革考查制度
必须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中学生田径课考核与评价体系,使其更加符合中学田径课特点。田径课程的考核不能再以竞技项目的成绩与技术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考核中应对学生学习前、中、后各项素质的成绩进行对照比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使田径课考核更加科学、合理,使田径课真正受学生喜欢。
5.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现阶段,作为教学改革具体实施者的一线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非常尴尬,使得很多优秀的体育教师改行教其他科目,而其他科目中很多教师兼体育课甚至全职教体育,使得体育教师队伍鱼目混杂;还有就是体育教师相对后续培训较少,教育理念难以得到提升,严重制约专业发展,使得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难以得到质的提高。作为上级主管部门,必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6.场地器材必须保证
目前,很多学校在校学生都已超过2500人,可仍然只有200米的跑道,一到体育课十来个班级同时上课,操场上全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田径课根本无法开展,而很多学校在改造塑胶场地过程中取消了铁饼、铅球等场地,使得这些项目根本难以开展;而很多学校器材更新相当缓慢,甚至有的学校一年只买几个篮球,真正需要的器材根本难以得到保障,严重制约田径课的开展。
四、结语
田径是体育运动之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它特有的健身价值不能因为目前学生不感兴趣而放弃,我们现在应放弃的是旧的教学观念,使古老的田径运动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虽然要做到完美很困难,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努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学体育 田径教学 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18-01
田径运动在传统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占的比例最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被认为是其他项目的基础。田径运动有利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中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符合当前体育教育的需要。但其教材单调,枯燥乏味,尤其在技术教学,以竞技技术为主的反复跑、跳和投,使得大部分学生不爱上田径课。培养学生健身性、娱乐性,可以让人充满兴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田径教学改革基本对策是转变田径教学指导思想,最重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田径课教学体系。从学生身体需要出发,科学选择锻炼方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评价和检验自身身体状况和锻炼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田径运动的健身练习,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1]。
1.中学体育田径教学的现状
1.1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思想影响,田径课教学培养的模式是以竞技为主、重技术、轻能力,将传授知识、技术看作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以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培养体育教师。而大部分学生也只重视技术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十分单一,既无培养以田径健身内容为主干知识结构的社会体育指导者的目标指向,也不能充分体现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体育师资的要求和方向。
1.2田径课教学内容单调、呆板
田径运动在体育素质教育中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符合当前体育素质教育的需要。但田径运动与其它球类相比也有其弱点,主要表现在教材单调、枯燥乏味,尤其传统的田径技术教学,以竞技田径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反复的跑、跳和投,更显得死板、机械,使大部分中学生不爱上田径课,更不用说课外进行田径锻炼。事实证明传统的田径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传统教学,从健身角度出发,娱乐与健身相结合,变教材枯燥乏味为有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是当前田径教学工作的紧迫任务。
1.3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部分初中体育教师缺乏系统的体育教育知识,学历层次与职称不高,决定了他们无论是对田径技术的掌握,还是实际的教课能力都是比较有限的。不能将田径运动以一种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要么以随意的教学来代替,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追求玩得快乐,一些技术要求难、风险性高,较为枯燥的田径教学项目逐渐被一些简单易学、趣味性、游戏性和球类项目所取代,结果学生体质全面下降;要么又回到了枯燥乏味的技能技术教学的传统老模式,一些违背体育教学规律的现象经常出现,影响中学生合理的掌握田径的知识与技能[2]。
2.中学体育田径教学的对策
2.1加强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是教学核心和教改的关键,是新课标的制定者与实行者,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制定自修计划,在丰富体育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中学田径教学训练的目的在于宣传、普及田径运动,也是为国家培养运动员的后备基地。使广大中学生热爱田径运动,参加田径训练,达到锻炼身体、健康心理的目的。
2.2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目前的田径评价体系依然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田径课的考评办法与“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不相符,忽视学生体质体能上的个体差异,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忽视学生阶段性进步幅度,评定方式仅以教师评定为主,不注重学生自评与互评,使得成绩体现不出全面性与真实性,再加上田径教学的考核方法过于单一,现行的田径教学考核方法将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及运动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根据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新思想,学校体育教学应把一些非竞技性田径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改变田径教学内容狭窄化的现状。例如,跳步垫步等非滑步形式助跑推铅球、原地跳起投实心球、跳起推实心球、跪姿投推实心球、仰卧投推实心球、后抛实心球、单手原地投、行进间推实心球、双手前后侧抛实心球等投掷动作,这些投掷动作不但简单易学,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投掷速度和力量,也同样能够发展学生的基本投掷能力,可以作为田径投掷基本内容。再如,把属于竞技运动类别的跑如短跑等,可改为游戏跑,如“穿过火力网”、“长江黄河”、“撒渔网”、“运球跑”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形式,使之逐渐成为学生喜爱的田径活动内容[3]。
2.3加大科学化训练的投入
科学化训练包括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科学的训练效果评价、科学化训练必须用科学仪器和方法来测量数据和指标,并用其来检查技术质量、训练效果和控制负荷,使青少年身体、心理、技术等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协调发展,并通过各项指标变化的监控,合理地控制心理变化过程,解决好运动负荷的合理安排与训练周期的划分问题以及训练恢复等重大训练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化训练的程度,取得最佳的训练效果。仅仅依靠传统的秒表、皮尺,已很难解决训练工作表面观察不到的深层次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训练效果、因此必须逐步加大训练仪器、设备方面的投入,采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帮助解决训练中不出现的疑难问题。
3.结论
总之,我们应该正视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中学田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过程要全面,包括健身锻炼、学习田径技术及运动原理、学习健康知识(社会行为、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达到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 中学田径教学改革[J]. 职业. 2011(32):102-103.
篇9
(一)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十堰市东汽七中仍沿用传统的田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本校田径教学以竞技为主要的内容,如:快速跑、跳高、跳远、耐久跑等项目为重点内容,并以侧重技术教学为主。从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忽略了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来设计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田径项目的高度集中,内容的单一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升学率的压力下,高一、二年级体育课内容严重缩减,高三年级甚至取消体育课,教师只针对选择体育特长生进行应试训练。
(二)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作用。田径教学内容广泛,能够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身心发育阶段来设计内容,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我国各级学校在安排教学内容上只重视跑、跳、投等基础技术动作的学习,忽略了对田径运动文化内涵的教学,并且教学内容重复严重,使得学生不能充分认识田径项目,造成了造成田径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的人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常常舍弃校园里的体育课内容,而花钱去学外面的各种体育类培训课程。
(三)考试方法不合理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学的考核是以学生的技术评价和达标结果作为评价标准,这种方法现在以不能适应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完全表现出学生的真实情况。特别是有的学生认真练习也无法通过考试;而有的学生不用多练也能考到高分。另外,随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但校方仍以以前的评分标准为准绳,使得大多学生难以通过考试,从而易发生厌倦或畏惧心理,最终导致厌烦上田径课。
(四)体育设施落后
体育锻炼场地不足,运动设备有待加强。有些学校缺乏标准的田径场,运动设备严重滞后,完全不能满足学生活动需要。现阶段学校在体育课教学上投入远远不够,这也直接影响到了田径课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中学田径教学的对策分析
(一)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置
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充分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身心变化,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田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教学内容要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以及较强田径健身意识和田径运动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二)突出竞技性与趣味性
由于田径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将一些项目改编成游戏进行教学。例如将径赛项目改为奔跑类体育游戏,采用“迎面接力、穿过树林、淘汰赛跑、钻跨栏架”等游戏提高学生的速度与协调性;跳跃项目可采用跳跃类体育游戏,以“渡河、二人双足跳、转圈跳、跳山羊、钻跳赛”等游戏提高灵敏性和弹跳力;投掷类体育项目的教学,可采用“攻地堡、打龙尾、击球出城、看谁投得准投靶”等游戏提高投准能力,发展力量素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尽量增加一些球类练习项目,以此调节课堂气氛,克服田径项目的枯燥与单调。把田径运动竞技项目科学地转变为“趣味田径”,挖掘、激发、保持学生对田径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乐中练、乐中学”。
(三)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体育教学教学质量。一个好的体育老师不能只上一节好的体育课,要随时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每堂课都有新感受。第一次上课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学生会很感兴趣,第二次也许也很感兴趣,那第三次呢,第四次呢,若干年后呢。社会在进步,教育教学在创新,依旧是原来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学久了会感到疲倦,厌烦。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应该有自己的人格魅力。除较强的身体素质外,还应有坚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并且还应该积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对田径教材的开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学生的模范及楷模。
(四)设置全新的田径课考评体系
目前田径课的考核不能再以竞技项目的成绩与技术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考核内容应以能全面反映学生在进行田径课上的情况为准。如:学生在进行各项素质锻炼后各项指标提高的幅度,学生合理运用体育理论知识去指导自身锻炼的能力,各项生理机能水平的稳定性及适应能力的好坏等。在体育学习成绩评定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要注重体育弱生的弱势,也要关注体育尖子的优势。适当选择教学方法上的因材施教,激发体育差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充分发展体育尖子生的优势项目。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 现状 应对策略
田径运动会是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教育最生动形象的课堂。但传统田径运动会片面地强调体育的竞技性而漠视群众性,剥夺了大多数学生参与的权利,扼杀了学生参与体育比赛的兴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广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形成和体育素质的提高。
1.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的现状分析
1.1举步维艰的田径课程对运动会的影响。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实行选修制,一些富有娱乐性、健身性的体育项目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而作为传统教学项目的田径,受其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欠缺娱乐性等因素的影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高职院校更是多年没有开设田径选修课。此外,原本就少得可怜的中学体育课还经常被占用,广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田径教学,对于技术性较强的田径项目根本没有接触过,进入高校后,也没有田径选修课,不仅对田径运动缺乏了解,而且没有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所以对田径运动和田径运动会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兴趣。
1.2参与率底,不符合贵在参与的原则。
田径运动会是以整个学校的在校学生为对象,但学生人数众多,虽然运动会设置的项目比较多,但不能使每个学生都满意,更何况为了控制运动会的规模和比赛的顺利进行,每个项目每个院系限报2―3人,且每人限报2个项目,最多就是能兼报接力。这样的规定限制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严重违背了“重在参与”的精神。长期以来在学生中已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运动会只是那些体育特长生或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事情,甚至出现“多人报名一人参赛”的情况,使得光荣和荣誉只属于极少数人,绝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尤其是比较注重竞技体育比赛的学校,校运会也就变成了精英体育竞赛。
1.3项目设置没有创新,比较严重地沿袭传统项目的设置情况。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局限于竞技田径的范围,每年的比赛项目一成不变。一般包括跑、跳、投等十几个小项,比赛场地设施和竞赛规则都采用国际田联规定的统一规则。这样的项目设置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运动会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目标并不适合广大学生。
1.4集体项目少。
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忽视了集体、娱乐性内容的融入。集体性项目除一些接力项目外,其他都是“单打独斗式”的个人项目,使得能够享受体育快乐的人很少,只占学生总数的很小一部分,造成了运动会学生参与度不高、不积极的现象,学生感觉不到放松和快乐。高职院校举办运动会的多元化目标难以实现,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义也不大。
1.5比赛的公平性问题。
存在竞争的场合都要讲公平性问题。学校运动会比赛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①学生裁判员带来的不公平性: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运动会的兴趣,将部分学生编制到裁判组,为了各自院系的利益,有些裁判员难免会徇私情;另外,有时由于准备时间不充分,来不及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裁判员培训,比赛中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判罚时有发生。②评判规则带来的不公平:校运动会的比赛一般都是参照最新的规则,而这些规则都是针对大型竞技体育赛会设置的,专业性和竞技性很强,所以把它们直接用于学生比赛已经是一种不公平,学生更希望比赛能够人性化、趣味化。
1.6投入经费少。
经费是保证学校运动会顺利举行的基础。目前各高职院校举办运动会的经费均来自于学校拨款,可是数目都不是很多,如果组织者想扩大运动会的规模,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只靠学校给的经费是远远不够的。
2.应对策略
2.1改变运动会观念。
高职院校运动会应当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校运动会的定位应该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团队精神、进取动机、心理健康等的教育,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举办运动会来推动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文化的传播,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素养,为实现终身体育和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奠定基础。
2.2改革运动会的项目设置。
在项目设置上应打破常规,除设置必要的竞技项目外,还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一些融集体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项目,并尽可能多地选择那些对身体条件要求相对较小的比赛项目,如二人三足跑、抱球接力、运球接力、袋鼠跳接力等集体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参与人数多,而且娱乐性和趣味性较强,同时对场地、器材和参赛人员的要求不高,便于组织和开展。把体育教学和运动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为所需、学有所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2.3改变组织形式和方法。
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比赛的组织中去,参与裁判工作,使学生真正成为运动会的主体。学生担任裁判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高职院校田径运动会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在比赛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裁判培训,比赛中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裁判工作,以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2.4加大对运动会的资金投入。
以往多数高职院校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投资不足状况比较突出,使得相关职能部门许多好的想法不能现实,导致高职院校运动会的效果不太理想,也制约了高职院校运动会的改革和发展。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加大对田径运动会的投入,以扩大其影响和规模,更好地体现运动会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健身性,使校运会成为人人参与、人人享受健康的娱乐过程,使学生获得平等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张扬,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将田径运动会办成学校体育的盛事。
2.5改变评价机制。
学校体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运动的乐趣中有所收获。所以高校运动会的评价机制也要及时改进。对参赛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运动成绩,而且包括学生在比赛中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以及运动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文明风尚,等等。如可以增设最佳表现、最佳道德风尚等奖项来鼓励和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到田径运动中来,让学生不仅体会到田径比赛的激烈竞争,而且从中收获乐趣。
参考文献:
[1]林俊等.高校田径运动会开展现状与对策[J].新西部,2008,(4):242.
[2]洪卫星等.学校运动会项目设置的利与弊[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118-119.
[3]唐泽良.普通高校运动会项目改革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