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本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8: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教育本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史学论文写作 改革 创新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21-02
在高等教育中,历史学科是基础之一,必须坚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同时,要紧密结合改革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丰富、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小学师资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相关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改革和创新史学论文写作的理论教学和写作实践,必将对我们实现目标、培养人才起到突出的作用。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写好论文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论文的写作,将所学的专业基本知识运用于实践,掌握论文撰写的步骤、方法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整体优化构建
(一)改革理论教学
改革以往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增加研读、探求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有必要逐步改革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两门历史专业核心课的内容和体例,使之更好地反映时代变化和学术的最新发展。三年级将较多地开设专业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地方高校尤其要注重开设部分区域历史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加有关生态、拓殖、人口、社会思潮、大众心态、社会生活等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内容,将历史学习与现代社会问题诸如区域稳定、边疆经济、生态变迁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趋势,凸显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要增开反映本学科前沿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功训练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选修课,特别是文化史、社会史、宗教史、外交史等领域的专门课程以及断代史研究的专题,拓宽学生的认知面。
(二)创新实践方式
要结合理论教学的改革,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历史学教化与教养的功能,凸显历史学科功能和价值,培育经典名师,讲传经典文献,开设精品课程,打造精彩讲堂;培养学术人才,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质,建设文化名校;培养社会人才,满足社会对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应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结合高校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创办校园历史文化节、“历史与文化”学生论文大赛、学生学术论坛等学术实践活动,以演讲、辩论、沙龙、历史剧、考古调查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能力,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历史专业独特的魅力。
(三)增强教师指导
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及其知识结构的完善,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绝大多数教授、副教授都承担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不仅对学生在知识结构、思辨能力、认知水平、学科体系、考研素质等方面着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打造。四年级学生除了继续进行少量课程的学习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积极参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项目活动开展。尤其是结合论文写作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历史文化研究竞赛等活动,提高能力。
二、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一)具体分工与集体攻关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配合、协调统一来展开。在总项目之下,设置若干子项目,充分了解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学术研究倾向;调查历史学专业学生读书情况;理清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与创新改革的关系等等。对每一个子项目进行具体分工,展开工作,不定期进行集中讨论。最终在子项目完成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和集体修订,形成最终方案。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之下,紧紧把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结合国家、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规、政策,认真学习,融会贯通,将核心内容渗透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同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展开,如对相关现状的调查,就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而初步研究形成的方案,也必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进行检验和不断完善。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三)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要立足于具体高校,但又不能仅局限在一所院校,必须与历史学专业改革发展的趋势目标相统一,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相统一,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相统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史学论文写作,但又不能仅局限在写作上,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对各学科知识的需求,对各种能力的需求,以及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四)专业课程与知识拓展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还包括在历史学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外,有效地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以师资特色开设专门史、断代史专题选修课来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像、音响、图片于一体,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开展专业考察、地方遗址遗迹参观了解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主要特色和创新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提出,创新史学论文写作教学和实践活动,具有特色的“123模式”是有效的途径。
“123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两个“123”,即教学中的“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实践中的“一结合、两展示、三监控”。
在史学论文写作教学活动中,创新“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一堂理论课程,对历史学本科学生继续开设史学论文写作理论课程,要通过调整使学年论文能够和毕业论文更好地衔接,学年论文总结和毕业论文启动同时进行,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两论文,即两个写作实践,包括历史学本科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科学合理地安排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环节指理论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具体环节,包括研读式环节、探求式环节、思辨式环节。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在理论学习中,首先结合理论学习,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术论文进行研读;其次,结合理论学习进行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以探求本质;第三,指导学生对具体选题进行思辨,然后再进行写作实践。
篇2
关键词:旅游一线人员 旅游管理教学 参与
1.引言
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阶段,我国现有旅游院校1336所,在校生56.65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643所,在校生25.81万人;旅游高等院校693所,在校生30.85万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75所,在校生1256人;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6所,在校生100余人。旅游高等教育用了近30余年的时间,构建了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虽然中国旅游教育发展速度快,规模庞大,但是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理论教学与旅游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对旅游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wWw.lw881.com
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1国外研究情况
项目负责人查阅了欧美、日本的相关资料,欧美、日本旅游管理教育历史悠久,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成果很多,其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在日本,日本大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都能采取社会和企业合作教学的学生教育培养模式。著名的日本立教大学,旅游管理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培养门类齐全,发展很好,其各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供不应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旅游管理教学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而且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教大学聘请了日本国土交通部(日本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相关官员以及日本交通公社、日本近畿国际旅行社、日本旅行等多家日本大中型旅游相关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担任本科生的教学指导老师,还挑选了一些特别出色的一线人员组成专家组,建立专家库,担任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参与旅游管理的理论教学及实习指导工作,这些一线人员处在旅游业一线,触摸着旅游业发展的脉搏,深知现时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可以根据旅游业实际情况,很快更新旅游书本理论知识。另外他们在一线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旅游管理高端人才,录用人才,为自己所在的旅游企业发展储备足够的合格人才,使企业发展长久兴盛不衰。这些也极大的提高了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率,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欧美一些国家也采取这种教学培养模式,使旅游管理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2国内研究情况
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旅游、教育等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在知网进行相关论文搜索,共有此类论文16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偏重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旅游理论教育强化方面,一方面在强化旅游实习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但在研究中把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引入旅游管理教学中并使之常态化的学者还很少,虽有十数篇此类研究论文,但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差,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很好的指导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工作。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的矛盾、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要求,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行业需求差距等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旅游教学工作中的这些不足之处导致许多科班旅游专业毕业生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人才和管理精英,旅游行业的管理骨干仍然由其他途径进入或者替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3.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数据,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数据,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3.1调研对象
本论文实际调查选取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旅游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本地大专院校旅游相关院系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调研,对日本立教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旅游专业较强的国内大学进行电话访谈、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调研,另外对陕西省、西安市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然后综合各个方面的考察调研结果得出科学实用的结论。以便使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理论教育能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能够充分就业的社会急需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率。
3.2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西安财经学院在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工作中,在导游实务、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教学中,安排了多次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前往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德发长饺子馆、汉阳陵等地参观实习,也安排学生听他们的讲座,另外还聘请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等酒店营销部、客服部总监来校做讲座,和同学们互动探讨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存在着诸如面窄,内容不多、时间短、次数少等情况,需要研究解决。
在本论文研究中,为了检验学生对外聘旅游一线相关政府企业人员的讲课兴趣及其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先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讲座课题和内容,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一些旅游专题讲座,另外配合课表中已有的实习课程,带领学生到旅游相关政府企业参观学习,边参观边听讲解。讲座和实习课程结束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研究,总结了经验教训,最后综合对比,得出一些结论。
在对西安5所相关大学本科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76%的学生认为,就当前旅游专业教育本身而言,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变旅游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要加强和旅游业内联系,充分了解旅游业最新信息和行业发展现状。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为旅游系学生聘请了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及酒店人力资源部、国际旅行社一线外联人员进行了五次讲座,题目分别为“陕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学生外出赴西安君乐城堡酒店、德发长饺子馆聆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酒店与餐饮管理知识。在校参加讲座学生没有限定在某一年级,三次听讲座人数较多,每次都在110人以上,讲座以后,对听讲座的学生进行口头访谈,对讲座的满意度达到了68%以上,出外现场观摩学习,学习效果满意度更高,达到了76%,两种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学生也对五次讲座和现场观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聘请人员、讲座频率、讲座涵盖面、讲座时间等提出了较多建议。
4.建议与对策
4.1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职业选择
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4.2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
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校进行的三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1人为硕士,2人为本科,2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4.3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4.4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
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5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
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旅游系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我校旅游系开设系列讲座。
5.结语
本文就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旅游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 著.刘吉力莉等译. 石
应平审校.现代旅游管理导论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編著.現代観光総論 [m] . 第三版.東京:株式会社 学文社,2008,142.
[3]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上的讲话稿[r]中国成为亚
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2006-3-29 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旅游学刊2001年第1期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
特刊2003年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
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p78-79
[9]王严根,张德金.旅游业与我国的旅游教育[j].华东经济管理,2000.12第14卷第6期
篇3
关键词:全程导师制 模块化 阶段化 地理科学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00-00
2002年,北京大学首先在国内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随后,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指出,高校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和实践,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实践教学的特殊作用,只有重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养。本文提出采用全程导师制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进行模块化和阶段化实践,强化学生的养成性、创新型实践能力。
1全程导师制的涵义和意义
1.1全程导师制的涵义
导师制可以根据时间分为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也可以根据指导过程分为科研导师制和综合导师制[2]。所谓“全程导师制”,顾名思义,是伴随学生整个学业进程的全程指导,既强调“全时段指导”,即对学生大学四年进行全程循序渐进的科学指导,也强调“全方位引导”,即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引导,使其全面成长。“全时段指导”方面,根据大学四年学习时间内学生的特点、专业特点等指导学生制定每个阶段的主要学习目标、专业学习内容、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全方位引导”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上的引导、学科及专业指导、专业技能训练、科研能力训练、考研指导、就业指导[3]。而秦家沛[4]认为“全方位”应该包括思想教导、学业辅导、生活督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方面。
本文的“全程导师制”是指在本科生导师全程指导下,通过研制实施本科生教师职业技能体系和训练方案、研制实施全程养成性实践教学体系、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和学分认证等途径,探索并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长效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全程导师制的意义
实施全程导师制,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有利于贯彻“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思想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培养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与导师之间建立了明确的、相对固定的、连续的指导和学习关系,形成人才培养的“教师-学生”二元主体结构。其次,导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心理、就业等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帮助,并通过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优秀的人格品质影响学生,指导频率高、针对性强、内容有深度,有利于学生迅速成才;再次,打破“辅导员―班主任制”管理模式,有助于完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学生各种困难、困惑、困扰的及时解决,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2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体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时空规律的科学,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认知性和实践性。专业实践是地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技术以及创新精神[5]。
根据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实践能力可以分为三大模块(表1):
(1) 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环节。通过制定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加强教师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对地理教育教学的浓厚兴趣,陶冶地理师范生爱课堂、爱学生的职业情操;优化课程结构,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强化教学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教师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通过地理教材分析,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2) 地理专业实验与实践能力。地理专业实验与实践能力是地理师范生从事地理教学或考研究生的专业保证。通过优化实验内容,确定实验操作的必选内容和可选内容,开展养成性实验培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野外实习(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综合实习)路线设计与管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开展生态环境领域观测、实验研究。
(3) 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地理实践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专业社团活动策划、寒暑假“三下乡”活动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参加专业知识竞赛和创新创业设计等,开阔学生视野,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考研和就业竞争力。
3实践能力提升全程导师制运作
3.1实践能力提升的阶段划分
第Ⅰ阶段,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准备阶段,即大学一年级上学期。本专业导师、地学研究专家、中学教育专家联合引导学生的专业实践认知,参观实践设施设备与基地,了解实践环节与实践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
第Ⅱ阶段,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阶段,即大学一年级下学期至三年级。所有学生参与本阶段的教育教学实践、实验操作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基本目标是初步具备教育教学职业能力,显著提升实验操作能力,能开展创新实验设计与研究,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重点结合专业成长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技能训练、科技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开放实验项目,指导学生参与学校及上级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及大学生“挑战杯”赛等科研创新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和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第Ⅲ阶段,是实践能力提升的强化阶段,即大学四年级。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意向(教学、考研等),进行个性化辅导。基本目标是各方向学生能力均有明显突破,就业和考研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全程辅导学生毕业论文立题、实验设计、撰写等。
3.2第Ⅱ阶段模块化导师制培养
形成导师团队,采取“一对多”指导,即将导师分为教师职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素质拓展能力三个团队,每个团队的老师分别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导师可以吸纳研究生在内部形成本科生-研究生-导师团体。
(1) 教师职业能力模块,改革师范生技能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扩充实践环节和学时。除了开设地理教学论,还应开设地理教材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研究、地理教育心理研究等课程,将地理教育方法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加强师范技能训练,强化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版图、版画、普通话等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师范生的授课技能;建立中学教育实习、见习基地,优化高校~中学联合指导师范生机制,并积极开展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强化教学实习实训,定期组织学生深入中学课堂观摩,请中学地理教学名师为师范生上示范课,通过他们的实际经历对师范生言传身教[6];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学校地理教育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以沙龙组织为形式,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学生教研能力。
(2) 专业实验实践模块,坚持“抓三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推三新(新体系、新内容、新方法)、促三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路,优化实验教学课程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夯实学生实验操作基本能力;规范学生专业实习环节,探索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校地、校企合作机制,拓展见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自觉参加野外考察、综合实习,形成养成性实践体系;吸纳学生参与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建立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合作分工研究和互相学习机制,训练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讨论、学术报告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申报主持大学生创新项目,撰写发表科研论文,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重点。
(3) 素质拓展实践模块,引导学生组织社团活动,推动社团实践内容上创新,水平上提高,规模上突破。重点建设地理协会,引导学生进行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将地理协会、地球环境与灾害科普馆等打造成学生服务社会、专业知识转化的实质平台;利用寒暑假“三下乡”指导学生下乡宣传地理相关的环境、资源、灾害等知识,同时围绕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热点问题开展专题实习,撰写咨询报告,将实习目标由传统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提高到现代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高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社会活动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组建学生兴趣创新小组,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并建立创业平台,参与“挑战杯”比赛、专业知识竟赛等。培养学生爱学习、爱思考、爱生活的热情,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3第Ⅲ阶段方向分流导师团队强化训练
第Ⅲ阶段以导师组形式开展团队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倾向进行个性化辅导。聘请中学高级教师和教育专家以及本单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教学技能提升导师组”,对意向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进行教学能力强化训练;聘请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本单位博士为主体的“考研辅导导师组”,对意向考研学生进行全程咨询、辅导和指导,增强学生考研竞争力,提高学生考研录取率。
毕业综合实习和论文撰写仍采取双向选择的“一对一”方式指导和团队答辩方式进行。
4结语
全程导师制应用到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时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基础阶段和强化阶段。基础阶段模块化运作,每位学生均要参加3个模块的实践训练,以达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强化阶段根据学生就业、考研的方向进行分流后强化训练。基础阶段分别重基础和学生个人能力,分成3大导师组,每个导师单独指导多名学生。强化阶段重能力提升和团队协作,形成学生教育实习、考研准备两个导师团队。
参考文献
[1] 杜智萍. 牛津大学现代导师制的发展史及启示[J].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9, 9: 59~62.
[2] 费英勤, 颜洽茂.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6: 24~26.
[3] 华春, 周峰, 李朝晖, 陈全战, 贲爱玲.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以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4, 2: 38~40.
[4] 秦家沛. 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的构建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9, 36: 38~39.
篇4
1临床护理教学的概述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是学生体会护理的过程,其功能就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经历,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专业价值和独特风格的临床工作方式[1]。在临床教学中,它主要包含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过程及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其中临床教师素质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未来临床工作能力的高低,优秀的临床带教老师及带教方法可以让学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不断在实践中提高对理论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她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护理教学管理体制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各方面都在不断进步,医学也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医院也设定了相应的临床护理学论文管理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信息反馈系统以及临床带教评价系统,所以出现了临床带教老师积极性不高,工作目标不明确以及工作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因为没有对临床教学行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而只是回顾性的总结,也没有真正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的效率。
2.2带教老师问题老师是影响学生学习临床护理的直接来源,但是我国国内的带教老师出现诸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师资力量的薄弱。我国未建立临床带教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大多数临床护理教师并没有教师资格,而是由具有临床经验的护师组成的,故而知识面会狭窄一点,并且实践与理论联系的内容较少,从而使学生更注重医学操作,而忽视了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其次是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对于大多数带教教师来说,他们并未接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也缺乏科学的教学理念,所以当护生入科时,他们并不会做合理的教学计划,从而带教的随意性很强,教学步骤随意更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出现混乱。最后是教师教学模式的陈旧。去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生有本科生、大专生,也有中专生,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但是临床教师的带教模式却仍限制在传统的"学生看,老师做;学生与老师一起做;学生做,老师看",缺乏个体性。另外,在带教过程中,大多注重操作示范,而对操作步骤未能给予充分的解释,使护生一知半解,从而降低了陪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2.3学生方面问题虽然说护理教学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但是护生要想真正获得该门学科的知识,就还必须要让自己更完善[2]。就目前而言,我国实习护生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因为护生们缺乏工作热情,所以在人际沟通方面显得很疲乏。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占多数,护生当中有不少,所以他们一般娇生惯养,缺乏责任感,社会竞争意识也薄弱,对就业也没有热情和主动。所以在临床护理当中,他们对自己遇到的问题不会主动去寻求老师的帮助,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也缺乏沟通的技巧。另一方面,护生在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以后,到临床的时候却发现他们的操作技能甚是缺乏,从而开始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产生质疑,使自己而对临床护理出现了停滞现象。
3临床护理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一直是传统的"一带一"师徒式的带教模式,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对学生个体也缺乏针对性,也正因为教学模式的单一给护生的教学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临床护理教学,开创具有特性的教学模式。
3.1模拟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就是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工作情境中的部分或是全部方面进行模仿或临床,同时对工作情境中的部分情节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犹身临其境,从而更能理解单一的理论知识。另外,由于观察患者的反应也是护士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为了让学生在临床中有负担,临床教师就需要通过各种模拟方式来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3.2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的教学活动一元在医院,另一元在学校,让学生在医院接受护理技能的培训,在学校接受理论文化的学习,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护生的整体素质[3]。因此,这种模式很好地将医院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立足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教学模式。不过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同其他模式一样,需要制定完整、合理的实施方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协调好医院与学校的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既是教育,也是临床,教育随着临床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临床因为教育的发展而进步,所以如果我们能教育出更多的好护士,就会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得到周到、满意的护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对护理的要求逐渐提高,人民不仅追求身体的护理,还需要心理的护理,这就需要护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他们在临床的过程中,注重对患者心理的了解,与带教老师有效联系,从而获得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颖,于冬梅,韩竹.探讨如何提高护理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25(09):125-127.
篇5
关键词:微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笔者发现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由于管理不到位、研究生教育太侧重于学术研究等问题,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空白阶段。本文就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启动“他助”网络心理咨询室―打造“自助”网络心理学习环境―构建“互助”网络心理格局的微信平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往对高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多集中于本科生,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教育还比较欠缺。另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已经跟不上现阶段研究生的心理需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师制下纵向团队心理帮扶机制未形成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发现,在导师制培养下,研究生班级概念淡化,课题组内轻教育重科研,心理问题很难被察觉,不像本科生同班级上课、同寝室休息,心理问题容易被发现。研究生同门师兄弟不会太多,社会实践锻炼机会也不多,有些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出现问题。因此,将本科生班级心理委员架构延伸到研究生纵向团队心理架构,且发挥纵向团队负责教师和组员的引导作用,是导师制下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的。
2.就业自信心不足与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引起的就业心理问题没有被重视
单从就业指导内容方面就可以发现教学内容不足,缺乏从职业生涯发展理念出发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内容,无法激发起研究生自身的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另外,不同背景的研究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不同,现有的课程内容很难完全或者较好地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而研究生培养年限短、任务重,加上研究生就业期望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常常出现焦虑情绪,从而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3.新媒体环境研究生心理“互助―自助”功能未被挖掘
以往研究生很少通过网络公共平台了解学校,学校的宣传力度也不到位。在微时代,微博、微信是我们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引领工作的好平台。学校可以利用国家、省、校、院等多个层级的微博、微信,分享研究生心理健康课程,构建互动新渠道,实现“畅聊”,发挥“能量集成”的效果。同时,校园文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功能也未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我们发现,学校心理联合会、学院心理联合分会、学校心理健康协会的日常活动主要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很少有人来参加。
二、创新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本论文提出构建“学习、倾诉、咨询、测评、治疗”一站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造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下面以微信平台为例详细阐述。
1.启动“他助”网络心理咨询室
笔者走访多所高校进行调研,了解到很多研究生对于传统心理咨询不够了解,常常因为时间、空间、预约等问题望而却步。在传统的咨询中,学生容易在反复思量要不要前往的过程中打消咨询的念头。另外,面对面交流也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而在网络上留言,本身就是一种有效倾诉的方式。相关研究证明,网络心理咨询能起到与传统咨询相同的心理咨询效果。因此,开辟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在线咨询室就非常必要,可让实时互动与延时互动并存。需要注意的是,除视频在线咨询外,网络咨询无法从表情、肢体行为获得更多的求助者信息,在咨询过程中的开放式提问、自我表露、聚焦、指导、共情、面质、行动化语言等技巧的使用更需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来提高。
在线咨询系统开发时应考虑心理测评能提供更多的数据参考性,将心理测评绑定于系统,求助者可自愿选择是否进行测试。心理测评系统也应用于每学年开学初不同年级研究生心理测试,以改变过去只对研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缺乏过程跟踪的问题。对于在线咨询的情况和心理测评系统的数据要定期整理,并分析该阶段研究生心理状况,为更新学习自助平台提供更多的素材。同时将心理音乐治疗曲目分类设置到平台里,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2.打造“自助”网络心理学习环境
(1)开设在线心理辅导课程。现阶段高校研究生课程专业性强、缺乏素质拓展和品质提升。因课题、论文等引起的学业压力,较高的工作期望导致的就业困惑,感情需求迫切产生的情感危机已成为研究生心理状态失衡的三大主要原因,高校管理者需做好渐进式引导。鉴于研究生群体班级概念弱化,传统的班级教学式心理辅导课程难以满足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网络心理辅导课程极其必要。做好研究生心理课程体系开发和设置,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学习系统,特别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情绪管理等相关课程建设。
(2)开通网络心理教育板块。建立微信团队,做好编辑、制作工作,定时更新、推送高质量的励志美文、心理漫画、暖心贴士等内容,通过传递分享,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让学生能通过经常性的短时间阅览积累正能量。同时,在活动板块及时推出学校开展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活动锦集,让研究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氛围,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同时也开展更多的适合研究生的线下活动,让研究生更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提升互动性。在做好校级层面微信公众平台心理教育板块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院结合学院特色、研究生特点开展相应的工作。
3.构建“互助”网络心理格局
(1)建立微信层级框架,设置各类微信群组。针对各类不同的心理困扰,研究生可在微信平台里点击相应菜单,自行组成小团体,群成员倾诉本人遇到的困惑,交流想法,最终经过相互支持和共同分析释放情绪,也找到部分问题的解决方法。微信公众平台这个板块的话语传播自由度高、速度快、影响力大,正常、健康、正能量的运行难度相对较高。虽然研究生的自律性相对强于本科生,但建设难度依然很大,保证运行效果的研究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也需要在板块上体现。为保证初期的运行效果,尝试在每个群组里设置一名网络信息员,保证群组信息积极向上。
(2)建立可选择的点对点朋辈互助模式。本科生朋辈互助已有一定的实践,传统模式面对面的朋辈互助被广泛研究。面对研究生对互联网的高接受度,心理专职管理人员应投入更大的精力做好研究生网络心理互助员队伍的建设。鉴于研究生心理互助员对榜样效应、经历共性等有更高的要求,助人技能和素质需要经过更系统地学习和培训。总之,在网络心理互助平台开发初期,做好精准分析,精确帮扶,在提高认可度的前提下扩大影响力和应用面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黄海,颜小勇,余莉,等.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态度及与人格、网络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4).
[2]王希永.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互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5).
篇6
【论文摘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认识。由于生活快节奏、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人际关系,人们感受到比较强烈的压力和紧张,可能导致心身的亚健康状态。护理工作是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判断与处理。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患病的人或健康的人。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经常面对病人、家属、医生及其他的健康工作者。这些因素都会使护理人员产生压力。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在学校期间及临床实习期间,都常常因面临着各种压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实习效果[1]。1997年Admi指出,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常面临各种压力,如不能很好应对,可影响他们在临床的工作能力,甚至动摇他们从事护理工作的决定[2]。现对护生、实习护生的压力研究作一综述,以便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实习效果。
1压力概论
19世纪法国生理学家ClaudeBemard第一次提出人类有内在稳定性,若内在不平衡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就可能导致疾病。1950年HansSelye将压力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由此压力能致身心疾病就比较明确。Lazarus和Folkman在1984年提出了可认知的压力理论,并成为了研究职业压力和压力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的应用理论。随后压力学说发展很快,并开始应用于实践。
压力的根本内涵既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有关,又和个体满足需求的能力有关。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学习、人际冲突、恶劣环境等。当人遇到压力时都会有不同的适应方式,适应能力因人而异。轻度的压力可刺激机体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们的工作业绩。一旦压力源解除,身体各系统又恢复到放松状态。持续高水平压力使机体内用以适应和调节压力的能量和精力耗尽,造成机体平衡失调,导致身心疾病。
2护生的压力
2.1专科护生的压力
2.1.1就业近几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在就业选择方面,总体上专科护生对于本科护生没有优势可言,有的医院用人只考虑实用性,不愿聘用专科生。而另一些医院片面地强调学历,非本科生不用。这样一来,专科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上不接下不靠”的尴尬境地。这是专科护生面临的最大压力。
2.1.2社会价值感学生时期的护生都认为自己的职业是崇高的,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但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发现,许多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对护理专业存在偏见,认为医生是有技术、有学识之人,而护生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只会依附于医疗,使护生觉得护士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尊重和重视,产生了无价值感。
2.1.3升学随着社会对知识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专科生都明白,专科学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继续深造,至少要“专升本”。在专升本的过程中也面临压力,有些学生家庭比较困难,无力支付“专升本”的学习费用;有的则不知在“先就业后升本”还是“先升本后就业”之间作何种选择;有的还担心就业后,由于临床护理人员缺乏,护士三班倒,没有充裕的时间学习。
2.1.4其他参加临床课间实习后护生方知,社会工作中,还有许多人际关系需要处理,如轮转科室带教老师、病人及病人家属、实习生之间等等,人际关系压力由此产生。就业体制的改革,把每一个学生推向市场,护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联系工作。实践机会非常宝贵,有大量知识需要借此机会学习,而工作又不能不找,这就产生了压力。凡此种种,各方面的压力同时大压到了护生的头上,如不及时缓解和消除,势必造成护生的精神和心理等多方面紧张,时间久了极易造成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损害。
2.2本科护生的压力
2.2.1准备和参加考试曹颖的调查显示,“准备和参加考试是护理本科生的最大压力源”[3]。其结果与其他作者研究相似:考试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应激事件,考试压力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考试压力已成为适学青少年的最大压力源。Clarke的研究也表明护理本科学生的最大压力源是对学习的要求[4]。
2.2.2分配情况学生都把选择一个合适的职业作为整个人生旅途中的一件大事。毕业生的择业难已成为当今突出的问题,毕业分配情况是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第二大压力源。
2.2.3社会对本专业的看法目前,在健康服务体系中,医疗占主导地位。护理工作的社会地位低,群众形象差,专业的提高及发展缓慢已成为造成护士短缺的主要原因。
2.2.4其他学习的任务量、时间不足不能想做的事、与其他学生的竞争及不能按时睡眠等也是本科护生的重要压力源。学生目前的经济情况及教师的评价也成为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许多学生来源于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差,而上学的费用又高,经济问题也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的评价常常与毕业分配密切相关,故也成为学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Admi研究表明:教师的监督及评价与学生的压力水平显著相关。而不同年级的护理本科生其压力源也不尽相同。大一年级的新生,学习的任务量是最主要的压力源。每天的学习内容、考试的出题方式、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也成为主要的压力源。由于新生刚从高中步入医学院校的大门,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与高中异差很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而且这些学生在中学学习成绩都在班级前茅,因而易对新的学习需求产生压力感。在二、三年级的学生中,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在班级排列也是重要压力源[2]。2.3实习护生的压力
2.3.1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护理专业学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医院实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害怕出现差错,不能将课堂所学的东西有效应用到临床等,造成学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故实习护生的最大压力是“对知识技能的需求”。
2.3.2学校教学与临床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目前的许多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很好,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很差,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杨新月在《基础护理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生进入临床实习,不断反映老师教的与临床做的不一样,临床带教老师则反映,学校教的太繁琐,太机械,有的学习内容临床已经不用或被淘汰,学与用的差距太大。
2.3.3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工作被认为是脏而累,而且充满高压力的专业。接触传染病性疾病、每天从事的工作内容成为实习护生的重要压力源[9]。而有研究表明,中国护士有工作高度疲倦感的人占59.%[6]。
2.3.4其他临床教师、病人及家属的评价也成为实习护生的一个常见压力源。
3应对措施
应对是人们持续的通过意识和行为的努力及评估个人能力而缓解内外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人们遇到压力后,常采用情绪调节或压力处理的方法来减轻自己的压力源[7]。接受现实是学生采用最多的一种应对方式,按学校期望的去做、责备自己也是学生多用的应对方式。梁军林等的研究表明女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人数显著高于男生,因女生具有比男生更敏感、羞怯、好幻想,及遇到困惑不愿意表述等特点[8]。独自想办法解决和试图改变目前的局面也是两个常用的应对方式。大学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的阶段,多数学生能勇敢面对压力。其他常用的应对方式如与同学或家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寻找更好的方法,看事情积极的一面,与其他处境相同的人比较,以及想曾经做过的成功事例也是学生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根据Lazarus和Folkman的研究:乐观和寻求支持是人们常采用的应对方式[7]。
4管理对策
个体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通过努力来改变压力环境,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对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实习学生的管理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和应付压力,以使她们保持心身健康,顺利地完成临床实习、学习。
4.1指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增加应激的强度,不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应对是缓解心理应激的关键。Jalowiec将应对方式归纳为八种,包括乐观、支持、自我依赖、勇敢面对、保守、听天由命、情感和逃避。乐观应对被认为是效果最好的应对方式,其次是支持应对方式。教师应注意了解和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正确合理的引导,以使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应对压力。
4.2合理有效地安排实习计划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减缓学生心理冲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随时向临床教学老师和实习学生了解情况,并定期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实习计划和解决问题,以增加实习效果。如根据临床教师及学生的建议,增加了手术室及急诊室的实习时间,并可尝试安排专门实习指导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完成临床实习指导工作。
4.3增加在校学生的实践机会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增加课间及临床实习时间。并可安排学生到临床学习新技术,缩短课堂教学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动手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自1985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有90余所医学院校开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对不同层次的护理实习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的反应不同。了解不同层次护理专业学生的压力来源,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减轻或缓解心理压力,以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实习效果是护理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国内已有部分有关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研究,但对于本科实习护生与专科实习护生压力源及应对方式差异的原因尚缺少相关研究,这是今后研究应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颖向虹等.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期间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491—494
[2]AdmiH.Nursingstudents’stressduringtheinitialclinicalexperience.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1997,36(7):323
[3]曹颖戴舒霞.护理本科生的压力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0,13(3):166—168
[4]ClarkeVA,emporaryNurse,1992,1(3):35
[5]陈梅丽,蔡欣玲等.医学中心护理人员离职意愿相关因素探讨.荣总护理.2000,5(11):60—69
[6]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篇7
【备注信息】
1、代表缺考
2、代表违纪作弊
新疆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 心理学”课程考试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 点击进入
2018年上半年办理自学考试毕业证书时间
一、需办理毕业手续的考生,本人持准考证原件和身份证原件于2018年5月28日至5月30日到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一楼服务大厅(青年路361号,兵团医院对面)领取《毕业生审批登记表》。
二、《毕业生审批登记表》是重要的毕业生档案材料,考生本人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碳素笔认真填写《毕业生审批登记表》,不准他人,不能有空项。认真检查《毕业生审批登记表》下的考生姓名、身份证号码、准考证号码、专业名称及毕业层次填写是否准确。
三、毕业生信息采集时间定于2018年5月31日至6月1日。考生需将填写完成的《毕业生审批登记表》、所有的准考证原件、课程合格证原件、转考材料、免考材料、身份证的复印件以及相关说明一并交到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自考科。
四、办理本科毕业的考生,除以上材料外还必须提交论文答辩成绩单、专科或专科以下毕业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以及对专科或专科以下毕业证书进行学历认证的《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考生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chsi.com.cn)办理《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持军事院校毕业证书申请本科毕业的考生及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无法认证毕业证书的考生,需提交对毕业证书进行学历认证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
五、办理护理学专业专科或本科毕业的考生,需提交护士执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实习手册以及实验成绩单;办理教育类专业专科或本科毕业的考生,需提交实习报告。
六、毕业生审核费20元。
七、还没有领取各类考试合格证的考生,请携带准考证原件或报考确认单于2018年5月28日至6月1日到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一楼服务大厅领取合格证。
篇8
本文在分析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强化辅导员的陪伴作用;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原因;教育对策
研究生是我国最高层次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近年来,国家逐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而且缺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控制,导致研究生整体素质下降。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承受多重压力的研究生也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如何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各个专家机构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都做了大量的调查与分析。2011年,马喜亭、李卫华用SCL-90及《研究生压力问卷》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压力做了调查研究,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生占44.16%;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五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1]同年龚惠香以浙江大学为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需求做了研究,显示男性把“压力问题”排在首位,女性把“职业发展问题”排在首位;未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已婚的;农村家庭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城市家庭的。[2]2015年赵红伟、徐海燕用SCL-90量表对高校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且与学历呈正相关的关系。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尊问题”上。[3]
二、高校研究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追逐功利的心态
现在研究生越来越多抱着功利的心态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这与个人有关,也与学校的教育有关。研究生的教育都强调论文、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而这些又直接影响到奖学金的评定。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必然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的疏远和相互猜忌。随着论文要求的越来越严格,而且对发表质量和数量都有规定,这也让研究生的心理负担加重。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随着研究生的全面扩招,研究生的文凭价值降低,就业前景也不如以前那么好,有时甚至还比不上本科生的就业率。学历越高,期望值越高,对未来的期待也越大,但在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更愿意用更低的工资去聘用本科生,而一些研究生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去与专科生竞争同一个岗位。研究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前,往往都会产生挫败感。
3、网络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网络交往淡化了生生与师生之间多方位的人际关系;沉迷于网络容易使研究生漠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降低现实的人际沟通能力;网络“教育”和“监控”功能的弱化,大量的不良信息正在慢慢侵蚀着研究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长期人际关系的淡漠就会引发研究生心理和生理各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易怒、思维缓慢、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丧失学习兴趣等。
三、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很重视,发展迅速,力度也大,但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人们会认为研究生各方面素质都会高于大学生,但其实不然,要面对比本科生更大压力的研究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相应会更容易出现问题,出现的问题也会比大学生的更严重。对比本科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资源配置方面:服务层次不够深入;硬件设施方面不够完善;专项经费投入较少且来源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训力度不够;兼职为主且专业不对口,专职教师较少;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女教师居多。教育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
导师的治学态度、个人作风、道德修养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业科研方面,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关心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减压策略,共同应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强化辅导员的陪伴作用
辅导员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帮助研究生应对心理压力和问题,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体验式教育为模式,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投入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3、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资料数据库,及时更新,全面动态地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督导制度,依靠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工作日全天候个体咨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有效的防范。因为心理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候还可能出现反复,所以需要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
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而且对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参与集体的体育活动,锻炼了身体,超越了自我,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使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作者:李绮雪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注释】
[1]马喜亭,李卫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龚惠香.社会变迁与研究生心理健康调适—以浙江大学为例[J].浙江学刊.
[3]赵红伟,徐海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心理咨询趋势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1.28+40.
【参考文献】
[1]欧阳丹.广西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4.84-85.
篇9
关键词:大学物理;分层教学;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生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越来越明显,学校专业越来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人而异,这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极大差别。这一现象在大学物理课程学习别明显。有的学生由于学习困难产生学物理无用的厌学心理;而另一部分学生有"吃不饱"的情况。教师的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
分层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原理和"成功效应"原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课程计划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涉足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使所有学生均能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学习好的学生潜力得到彻底挖掘,知识、技能、能力普遍提高,学生均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显然,大学物理教学采取分层教学是有必要的。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是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要求各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因此,大学物理课程也应最大限度地为后续专业课程服务。所以,在分层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要针对专业进行分层,然后再进行班内分层。在此,提出侧重物理教学针对性、应用性的二次分层教学模式。
(一)第一次分层--按专业实施分层次教学
1、按专业分层的客观原因。目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物理教学对所有学院、所有专业学生采取教学要求、教材、考试试题均相同的教学模式。由此所产生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较多专业开设大学物理课,然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后续课程不同,对物理知识的需求不一致。笔者认为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在保持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突出专业特色,采取差异化教学。
2、按专业分层的方法。按专业分层最大的特点是"专业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内容包括"平台""模块""专题"三大部分,不同专业选择不同"平台+模块+专题"。大学物理主要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振动与波、光学、相对论、量子物理7大模块。"模块"是教学重点,为各专业后续课程涉及的侧重模块,为了保证物理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侧重"模块"要精讲,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亦需增加一些物理知识在工程上应用的讲解,应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平台"是除侧重"模块"以外的其它物理内容,可泛讲;"专题"是将物理学知识与各专业相关的高新技术、科学前沿综合起来的小讲座,"专题"课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广学生的视野,可由授课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安排2-4个专题进行选讲。此外,应内容灵活选择最佳的教学手段同。"模块"部分是教学内容的最重要部分,能发挥大学物理教学在后续课程中的基础功能;小专题成为物理学与专业紧密联系的枢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平台+模块+专题"的分层模式充分考虑专业差异,与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符,在大学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即"平台+侧重+专题"因专业而异。譬如,对土木工程的专业学生重点讲授力学、振动与波、光学,在振动与波部分穿插"自然灾害-地震""卫星遥感技术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等内容,光学部分穿插"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哈勃太空望远镜"等内容;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重点讲授力学、热学、电磁学部分,并穿插"偏振片在汽车中的使用""汽车中的物理"等专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重点讲授力学、热学、电磁学部分,穿插"汽车的驱动与制动、弹簧减振""声悬浮和电磁悬浮技术""光子晶体带来许多新的物理现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重点讲授热学、原子物理,可穿插"纳米材料用其应用""新材料探索""多物理场仿真及太阳能与LED设计技术讲座";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重点讲授热学、电磁学部分,可穿插"核聚变实验装置""未来的太阳能车""太阳能热水器"等专题;通信工程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讲授光学、电磁学,穿插"纳米科学技术""激光雷达原理简介""现代电子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模块"和"专题"均应与相应专业课程及职业方向紧密相关。
(二)第二次分层--班内分层教学
要解决同一班级学生物理基础、学习能力差异产生的矛盾,务必进行第二次分层-以学生物理、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差异为分层标准实施班内分层。
班内分层教学和单一分层教学是两种最典型的分层教学模式。近些年的大学物理教学分层教学中,它们被广泛采纳并取得一定成效[1][2]。它的的区别是分层规模不同,均包括教学对象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教学评价分层四大环节。各院校在教学对象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环节方式类似,一般是将学习主体分为高、中、低三层,各层的教学目标、要求依次降低,然后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进行分层教学。其中教学评价分层是分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可操作性、有效性最强的环节。在分层教学中,应采取学习过程和期考考评综合评价,同时加强多元化学生评价。一方面,对于总体基本较差的班级(比如文科起点班)提高其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另一方面,期末试卷的命题应根据学生水平实行难度不同、标准不同的多套试卷;除此之外,平时成绩应由"到课情况""课堂纪律""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小论文"多种成绩共同组成,授课教师在"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小论文"各部分可采用灵活的评分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须的物理知识以及成功的快乐。
三、结束语
以专业培养目标差异为参考标准首次实施"平台+模块+专题"分层,再以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为参考标准实施班内分层。二次分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层次性,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部分专业为试点,进一步推广,深入研究、探索,最大限度地提高物理教学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 要 本文从卫生职业院校(以下简称为卫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出发,全面深刻地分析了卫职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针对目前卫职类院校所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卫职院校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科学可行的建议。
目前,我国卫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刚起步,很多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不少非专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偏见,专业教师由于知识转化与操作技术的欠缺,卫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相对较少,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科学性、实效性的指导,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卫职院校处于一种尴尬境地,甚至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处于摆设或者门面工程,无法真正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有作用。
一、卫职院校心理健康现状
(一) 生活适应问题。
现在的学生在父母溺爱中成长,大多事情由父母代劳,学生对家长形成依赖心理。进入新环境,这些学生不适应,许多问题不知如何处理。
(二)学习问题。
学生带着家长的期待、自己的希望来到学校,然而,有些学生初中基础不好,还有些学生初中没有毕业或在外打工多年才回到学校来,导致学习吃力。学生学习压力越大,造成心理上压力越大,最终容易造成厌学。如果不及时控制个别同学的厌学情绪,会形成影响极坏的风气,直接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三)人际关系问题。
现在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人交流沟通的经验和能力。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集体,希望交朋友,另一方面又习惯于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两方面的矛盾冲突导致他们与别人难以相处。
(四)青春期性心理问题。
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身体发育高峰期。由于身体发育、性冲动驱使,外界影视文学作品、社会上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恋爱在中专校园也成了普遍现象。由于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和青春期性知识的淡薄,有些学生对恋爱的盲目模仿和对性的好奇,偷尝禁果,导致出现早孕、流产等社会问题。
二、卫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卫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预防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卫职院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领导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必须得到领导重视。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条件。只有领导重视,才能把心理健康和学校“育人”这个根本宗旨联系在一起。
(二)科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做好新生普查工作,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新生健康普查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新生普查有效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控制,及时排除心理安全隐患。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随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卫生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更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心理知识,不但可以调节自己心态,而且还可以在工作中应用心理知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3、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由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处理各种关系,改变与外界不合理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质,以便更好地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4、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人的心理变化是在文化氛围之中逐渐发生的。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在全校形成一种氛围,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如:学生心理学会、广播、网站、心理辅导报、橱窗等媒体,广泛宣传,大力营造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三)开展卫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由于我国心理学起步比较晚,从事卫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研究人员更少,目前缺乏可供卫职院校直接借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模式。因此,卫职院校专业教师应该加强该领域研究,以现有理论为基础,加强与同行专家的沟通交流,深入实践,积极开展研究,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三、结束语
卫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现在很多中专学校普遍存在应付上级检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现象,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境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无法直接衡量工作量和工作效果的工作,虽然心理专业教师花了大量时间在做大量工作,但很难被领导重视。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高速发达的网络、爆炸式增长的信息、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卫生类中专生这个特殊群体该如何去面对各种困惑、诱惑,如何处理各种矛盾,如何在困难环境中寻求一条成长、成才的道路,这是广大卫生中专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5):68.
[2]姜道春.薛德根.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