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思维训练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思维训练的方法

篇1

要出真正的作品就要具有观察力。作为影视创作者更应如此,否则屏幕上的内容就会虚假或者空有外壳而没有血肉与灵魂。影视从业者应从日常生活入手,观察社会、感悟情感,从生活的点滴开始积累。

对人物行为特点的观察。观察瞎子是怎样走路,哑巴怎样与人交流,人悲伤、快乐时外在的行为特点是怎样的,紧张、压抑、烦躁不安时又是怎样的。国际著名影星尼古拉斯·凯奇为了演好电影《离开拉斯维加斯》中的酗酒者,花钱雇了一个酒鬼,每天观察他的举止神情,因而在银幕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酗酒者的形象。

对人物之间关系的观察。恋人之间、同事之间、亲戚之间的言行、动作、空间关系都各有特点。空间关系交代人物间的情感关系,行为动作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对对话的观察。生活中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语言是不尽相同的。如电影《克莱莫夫妇》中:儿子比利在回答父亲“几点了”的问话时,比利的回答是(看父亲的手表):长针指向九,短针指向七。这是小孩的语言。

对空间的观察。通过一个镜头中的时空关系(如人物和环境)就能使观众非常明确地感到热闹或孤单的情绪,把人物置于环境之中是很有表现力的。

对细节的观察。再以电影《克莱莫夫妇》为例,该片片头片尾做饭两场戏,片尾比片头多了一个动作细节,即父亲(达斯廷·霍夫曼饰)握煎锅时垫了一块布,与片头做饭时笨手笨脚的形象形成对比,片头做饭没有垫布,被烫了手。这就是电影,一切创作源泉来自生活。

对人物身份、职业特点的观察。要求从业者能够在生活中、社会中认真观察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物的特点,去捕捉、提炼,进而去表现。

想象力的启发训练

创作能力涉及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在语言方面,最基本的是语言的积累;在思维方面,最基本的是想象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

那么,什么是想象?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一句话,想象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这种从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也是人类所有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作品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想象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对想象力的训练不仅仅是语言运用的训练,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影视从业者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完成作品,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影视创作者在创作时,无论是立意,还是取材、构思,要克服一成不变,突出一个“新”字。用哪些方法来开发想象力?比如,题目是“办公室”,在确定人物身份的情况下,从不同造型设计角度入手,从个性、精神或是性格等方面找出它的主导性元素。在“办公室”产生的关系与在 “家庭”里面产生的关系肯定是不一样的,在空间陈设内容不一样的情况下,设置情节,展开想象编故事。

我们还可以创设情景,引发想象。创设情景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情景的创设对表象的浮现起着重要作用。如设计这样一题,利用图片创设情景:一幢家属楼下,一对青年男女拥抱着,女的脸趴在男的肩上,男的抬头看着前方。根据图片所体现的环境、人物状态、服饰、道具等信息展开想象编故事。每个人都会表述,没有对错,没有标准答案,以此训练自己的想象力。

加强视听训练

强调声音意识。音乐是声音的特殊形式,是按照一定结构、章法有规律地表现出来的声音。对多声部音乐的学习实际有利于从业者对声音构思的理解,懂得声音设计的结构方式。对音乐的配器、速度、力度等方面进行学习,可以掌握对影片节奏的控制。

可以用录音机录一段素材,如一个人骑自行车从远到近而来,停下,锁车,拿包,上楼梯,开门,换鞋,放钥匙,脱外衣,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机,倒啤酒,进卫生间,冲马桶等。通过听素材,做出分析。在这里,骑自行车车轮声、上楼梯的脚步声速度不同则表现的情绪不同,速度快表现情绪急,慢则体现出悠闲;自行车驶来、停下、锁车、拿包、上楼梯这一系列动作如果是连续的则说明是熟门熟路,不连续会体现出心理活动;开门,如果是敲门说明里面可能有人,也可能是别人家,直接拿钥匙开则是自己家;关门,轻轻地关则怕打扰别人,体现人物的性格,如果是狠狠地关,则说明心情坏,体现人物情绪;放钥匙,如果是轻放,表现刻意,体现心理。如果是扔,是随意、是日常生活行为,有时表现心情坏,体现人物性格与情绪。

通过声音还可以知道,楼梯的材质是水泥还是木板,开电视机调台,不同的声音可以得知是不同的节目,如:体育、新闻、文艺、故事片等,不同的电视节目体现出人物不同的关注点或是兴趣,即使同是体育节目,台球、赛车所表现出的情绪是不相同的;同样是故事片,儿童片与恐怖片、枪战片表现出的情绪不同,由此所体现出的人物性格亦不同。

人物所处环境也可以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如操场边、街道边、胡同内……单纯的声音就可以有这样大的表现力,我们创作时不可不考虑。对于初学者要经过系统训练,久而久之,使“声音意识”融入创作者的“血液”中。

注重空间立体构成设计。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和多向性绘画艺术的理论修养。通过绘制出创作图纸,较形象、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在看剧本、分析人物、理解剧情时,脑海里即刻浮现出未来电影的连续画面,能够设计画面造型方案。实际上这也是欧美电影大国的电影“视觉先期化”实质性的创作步骤,也是欧美国家的电影总设计师在其创作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项创作内容。

篇2

关键词:思维训练;创造意境;求同求异;引导

德国著名数学家克莱因曾说过:“教材的选择排列应适用于学生心理的自然发展。爱猜是小学生心理特点之一。由于知识缺乏、思维不受约束,容易发散,创造欲就会十分强烈。”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我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为学生创造意境,在创造探索的情况下研究想象,拨响思维的琴弦,激起创造的浪花。

所用思维训练方法如下:

一、求同求异进行思维训练

求同即模仿,跟我学,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掌握如何具体操作,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例如在进行数学教学认识长方形时,将长方形横放、竖放、斜放,变换不同位置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基本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

例如:语文课本《曹冲称象》,第一步,请学生示范,老师一步步做,学生一步步学。第二步是做,相同的要求学生说,做与老师相同的操作。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强化操作技能、技巧。第三步是做不同的,主要是在已知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创作,培养创造性思维。即:要求学生想出与教材不同的方法,这个过程还要请学生通过语言来阐述他们的想法、创意,在创作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式。

二、利用课本的图画、插图进行思维训练

这种训练方式主要是通过欣赏、思考、议论、评价、联想、发散迁移的过程,用欣赏图画的方式进行创新思维。在这种情境刺激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进行思考、交流、感受、感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例如新课程数学低年级教材,在教材起始部分配以各种插图,学生积极思维,拓展思维角度和广度,提出大量不同的教学信息,在此基础上思维得到了不拘一格的训练。

三、变抽象为具体进行思维训练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到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切开,并观察剪开后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各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提高了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四、利用电视广告等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我们要求学生用批判性眼光去欣赏分析广告作品,并和家庭成员一起讨论“如果我做这个广告,我应当如何考虑”,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走进生活,用孩子自己的眼光对广告进行评论,在批评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五、感知一般与特殊进行思维训练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共性与个性,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学知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得出:这两种图形的周长都是将每个图形的四条边的长相加,这是它们的共性。而正方形四条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它的周长等于它的长加宽和的2倍,这是它们的特殊性。最后得出结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行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教者只有审时度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的需要,巧妙安排,灵活运用,才能使学生形成思维的多极化,频繁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

参考文献:

[1]王向东.思维训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0.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训练;原则与方法

作者简介:王雪琴(1965-),女,陕西合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北京 10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研究”(项目编号:2013JXYJ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67-02

课堂教学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高校课堂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训练场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今天的时代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思维发展看做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国内有关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但在实践中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尚缺乏系统研究。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高校应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教育活动之中。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接受以教材为主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虽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被发现、被创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因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主导性,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高校课程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智慧型经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人才的差距,尤其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差距。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性思维已成为时代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比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带动学生的实践,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1]全球知名大学哈佛大学强调,“在哈佛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学”。“它不一定培养‘知识分子’,但肯定是培养‘能力分子’”。[2]创新人才培养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应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21世纪的大学生在视野开阔的同时,接受的信息冲击在深度、广度、速度与丰富程度上都远超其前辈。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19~22岁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培养期,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期。高校教师首先要主动接受来自时代和学生的挑战,更新观念,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平台,使教师有可能把主体性、活动性、问题探究性等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师生间多向互动教学关系的形成。再次,信息技术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课堂思维训练得以实现。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对充满创新潜质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必须探讨课堂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为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提供指导。

二、课堂思维训练原则

1.强化创新意识教育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创新愿望和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造潜能。课堂思维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所以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自我思维训练、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发展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新的教学观,把课堂作为教师主导下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场所,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使创新思维训练成为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常态。只有具备这种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才能通过课堂得以体现。

2.尊重学生思维主体地位

自主性和创新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是人之主体力量的展示。失去主体性的人无自主性,创新性更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在承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断增强内在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因此,创新思维训练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成为充分表现自我的创新主体。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课程任务的机会,使其积极思维,从思维训练中得到乐趣,主动融入课程,自主学习、理解课程乃至创新课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3.思维训练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

个体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着主体经验的丰富得到完善和发展。创新思维是人们调动既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维成果,没有知识和经验,创新思维无从谈起。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种生活体验式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学生学习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围绕他们关心的问题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以及日后面对世界的紧密联系。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所思考,通过思考有所创新。

4.思维训练应循序渐进

课堂思维训练必须以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由低到高逐渐展开。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训练伊始教师应把思维过程具体分解,逐个加以训练,最后把过程联系起来组成完整的思维程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分解到综合,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同时注意过程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思维基础的设置,这一基础既要源于学生也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从已有知识中孕育生长新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在反复过程中形成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尝试的氛围

思维始于对问题的思考,为此教师要有积极的思维习惯。课程教学伊始,教师首先阐明该课程的由来及其不断完善的历程,让学生明白教材的设定,就是学术史上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的创新过程,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其次,要有与学生进行探讨的愿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激发求知欲,就可能形成积极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观点的新颖性等纳入考评范围。在引导过程中,注意研究学生思想的最新发展,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点燃头脑风暴,产生智慧火花。这样,既使学生看到创新范例,又使学生了解创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激发创新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向思维创新型逐步转变。

2.精心设计内容

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必然关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首先要有知识性、学术性,具有向深度、广度拓展的思维空间。其次,一定要有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教师创设问题应源于教材,但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问题的关键性,也要高于教材,体现思想性、挑战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当然,创设问题要对应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再造,从而产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思维过程。最后要平衡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做好思维训练的铺垫,使学生感到既有压力又有信心。最后注意提问的目的是指向思考方法而不是最终答案,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仅仅知道问题的答案。

3.构建思维训练型教法体系

随着学生思考的逐步深入,教师要启迪创新思维方法,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进入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统一,但发散思维更集中体现思维的创新性特点,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大特点。流畅性强调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指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分析问题的层次。独创性要求采用联想、引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思维,形成独创性思维。[3]教师可采取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训练:一是以具体时间为纲进行空间的横向分析,扩大思维的广度;二是以具体问题为纲进行时间范围的纵向延伸,加大思维的深度。

4.收敛思维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思路开阔,形成多种观点。新的观点只有通过验证和评价才能完成真正的知识建构。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功感,希望获得认可。同时,总结自己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建构、理论升华的过程。此时,教师设计5~10分钟的总结环节,由学生阐述己见,然后教师点评、归纳。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灵感、顿悟,这些灵感和顿悟都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总结过程即是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拓宽视野,收敛思维归纳总结,二者有机结合便形成创新思维。这一创新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不仅使问题的阐释更深入,且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孕育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可见,在以上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就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训练。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固定信息,而成为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知识和思维的合力作用才能培养出充满自信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2]王晓阳. 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23-0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敏捷思维、灵活思维、深入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强化对课堂思维训练的实施要点和实施对策的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初中语文思维训练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他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关系。(《思维发展心理学》)

在林传鼎等主编的《心理学词典》中思维训练(thinking training)被阐释为:“运动员在头脑中自觉地重现某个动作形象(即运动表象)的时候,还要反复思考其动作概念、要领以及自身运动时的各种感觉,并且学会用语言(默念)进行自我调节。”[2]

初中语文思维训练借鉴了以上概念的内涵,主要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思维规律以及思维的发展规律进行思维训练。[3]思维训练强调形式、方法、过程和效果,其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加快对知识的掌握速度,显著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使其思维、智力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有效发展。

可见,初中语文思维训练既强调“加速”又强调“能力的提高”,因而思维训练要注意深度和广度,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特点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特征,笔者认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实施的思维训练应包括:敏捷思维训练、灵活思维训练、深入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

二、初中语文课堂实施思维训练的要点

要确保初中语文思维训练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两个要点:

(一)创设良好的思维氛围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课堂朝气蓬勃,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是影响学生思维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问题意识、形成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师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情感障碍,双方缺乏理解和沟通,使学生不愿主动思考,纵然有问题也不愿问或不敢问,因此建立学生的“心理安全区”非常重要。学生即使一时“启而不发”、“调而不动”,也要耐心地等待。教师就是要善于用睿智的目光,去发现学生一丝一毫的表达欲望,爱护它们一闪一烁的思考,点亮他们一星一点的思维火花。

(二)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语文的教学可以概括成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而不再是教师,因而课堂思维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积极的引导,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会思考,不会质疑的现象时常发生,对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因势利导地实施思维训练。尤其是对于一些课堂学习质量不高、课堂中懒于思考的学生,教师应适时激发他们,捕捉他们思维的火花,强化引导,逐渐使他们建立起对学习、对思维的信心。

三、初中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及实施对策

(一)敏捷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维能力的快慢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快速的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而提升其反应速度。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里,书籍记载传播大量的知识内容和智力成果,在有限的时间阅读这些书籍,就需要甄选阅读的内容和提高阅读效率,这就需要有快捷的思维对信息进行及时接受并反馈。影响思维的敏捷程度的因素有记忆联想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能力。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经常组织学生快速阅读,听记,质疑,这样不仅能充实阅读量,还能锻炼思维的灵敏程度。

(二)灵活思维能力的训炼

灵活的思维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发现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内在联想和知识迁移,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结合。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景色的文章;教学《春》时,回顾作者的写作特点,以便于学生温故知新,加强对新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其次,要强化学生发散性思维,即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尝试不同形式,不同方法。

(三)深入思维能力的训炼

纵观今天的语文课,依然缺少深层的东西――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缺少语文课应有的知识、情感等的积淀。因此,追求高品质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和拓展材料进行深层次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因此教学必须要有“深度”。加强思维锻炼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先要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即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阅读过程中,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文章中的人物、环境、事件等,便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

(四)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炼

创新思维锻炼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逆向思考、学会质疑。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思维的创新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发表自己对文章内容、结构、情感、主题等独特的看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细读文本,并结合写作背景或上下文等,积极思考,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看法,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这些独特的见解,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需要,也是迎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思维训练中敏捷、灵活、深入、创新这四个要点,并善于营造思维氛围,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进而促使思维训练顺利、有效的开展。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会燃烧成绚丽的彩霞!

参考文献:

[1]刘海英.注重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J].时代青年:教育.2012(10):124-125

[2]文瑞学.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的规划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17):34

篇5

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于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更加重视,所以必须重视对于美术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进行图像思维训练课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了解到作品的本身以及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更多的美术知识。更好的针对美术作品进行情感理解,促进学生对于美术产生兴趣。例如在湘版教材二年级《剪纸动物》这一课程中,通过对于艺术作品中的动物进行赏析,让小学生能够明确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尝试感受到艺术作品中的魅力。通过对于作品的图像思维训练,能够小学生更好的将艺术作品与人类的寄托进行分析,让小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生活、热爱民俗、热爱自然的品质。在图像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将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小学生可以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来搜集相关的知识,从而有效的帮助小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对于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东西,教师应该更好的帮助学生创造条件,提高小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热爱。

二、 小学美术图像思维训练课的教学策略

(一) 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图像思维训练的内容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通过与美术课堂相结合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形式,让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例如运用多媒体设备不仅可以展现出丰富趣味的教学课堂活动,而且还能够帮助美术作品更加的生动形象,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课堂体验。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图像思维训练课程效率更高。

(二) 提高小学生的图像思维训练层次

在图像思维训练课中必须要加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整个图像思维训练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在讲解图像思维训练方法之后,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图像思维训练,并且通过多层次的来帮助小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图像思维训练体验。在图像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師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图像思维训练。通过多个层次赏析,帮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在对比的过程中运用多层次的图像思维训练方法,针对不同作品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把握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美术作品,进一步提高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

(三) 开拓美术视野

在图像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而是应该更多的开拓美术资料帮助学生开拓美术视野,让学生能够积极的了解不同时期的美术创作风格,掌握多种美术作品的绘画技巧。例如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域之间的美术作品,指导学生可以首先图像思维训练我国传统的美术资源,然后在图像思维训练国外的美术作品。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可以更好的自主探索,增强对于作品的了解。

三、 提高小学生图像思维训练的主要途径

(一) 促进小学生成为课堂图像思维训练的主体

在传统的图像思维训练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于作品的内容解读,而忽视了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倡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而不是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图像思维训练内容。一方面教师的讲解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色彩,所以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图像思维训练,受到教师的思想影响。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由于习惯了教师的讲解,所以久而久之失去了主动图像思维训练的能力,不利于学习的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通过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发与诱导,帮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得美术信息,并且明确信息的正确与否。通过将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够让整个课堂的教学更加的活跃,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小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作品背后的故事。

在图像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向日葵》课件,并且提问这幅画的名字和作家,检查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然后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割耳朵的自画像》让小学生猜测,并且分析为什么凡·高被割了耳朵之后还投射出冷冷的目光。通过对于作品的感悟,让小学生将凡·高的作品进行分析,包括自画像、人物画、景物画和风景画,并且让小学生谈谈对于凡·高的印象。在小学生交流之后,教师介绍,凡·高经常画社会的底层人,但是却不被人们所接受,也没有人买他的画,这使他变得焦虑和烦躁,于是在33岁,他来到了法国,后来在法国的小镇完成创作《向日葵》。通过完整的课程图像思维训练,能够让小学生更好的了解到画家的生平与背景,明确画家作品风格,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图像思维训练。

(二)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能力

图像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质疑的产生。通过加强学生对于作品思考的疑问,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怀疑、困惑、焦虑等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传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学生无法全面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且也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获得的知识也比较少。教师要想积极改变这种问题,必须要通过主动转换角色的方法来加强学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让学生提出疑问,并且教师回答,法能够更好的帮助小学生真正的了解作品,同时也能够让小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强化图像思维训练的能力。

篇6

关键词:数学思训;方法指导;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58-01

"思维的科学是培养人才的科学","国家的竞争,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成才,其关键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高士其同志这段精辟的论述,不仅要求我们自觉地学习思维科学理论,而且更应用它去优化思维和指导实践活动。数学思维的训练正是在思维科学创立中的应用实践尝试。它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而且是在发展学生数学思想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可以说,数学思维训练是素质教育的较好形式。

1.思维训练是数学科教改的需要

思维训练是以学习知识为出发点,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为目标,着眼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把人类常用的思维方法当作学习获得知识的钥匙。而把训练当成学生掌握运用这一钥匙获取知识的途径的一种认识过程。这不是直接着眼于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着力于让学生学会掌握知识的规律、途径和方法,从而把教学过程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数学教改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要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1)要优化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思维,即教师的思维;(2)必须使学生拥有一个清醒且善于思维的头脑。要使脑子灵活,就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使数学思维训练与教学改革相辅相承、相互促进。教学中教师揭示数学知识的规律,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变换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把教改推向深入。

2.从数学教育本身看,数学思维训练与数学教学是不可分的、相互依存的

现化数学家对数学教育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西尔干脆把数学教学定义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他认为数学的含义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成一种思维活动,另一种理解为思维活动的结果。于是对数学教学也相应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一种是数学理论(即数学知识)的教学。这两种不同的理解,反映了传统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理论在对待知识与能力、结果与过程的认识上的分歧。现代教学教育理论从培养创造人才的需要出发,更加强调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获取知识的过程归根到底是思维的过程),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

在皮亚杰看来,数学思维结构十分相似。他认为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从一种思维结构过渡到另一种思维结构的过程,而数学知识是进行思维训练的结构材料。于是,数学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结构,即认识数学本身。因此,寻找数学结构和思维结构的相似点,就成为数学教育者的重大研究课题。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数学教学与思维训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3.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的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抛物线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平时在跳绳中来感知开口方向及最高点和最低点;在路程、速度、时间的教学中,除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让学生从家到学校之间的这段路程来感知时间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激情。

4.鼓励猜想、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法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人们以某些已知的事实和一定的经验为依据,对数学问题作出推测,形成命题,这种尚味判明真假的命题就是猜想,再对命题进行验证,这便是猜证结合的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圆周角定理时,展示课件后,引导学生考虑一种特殊情况(角的一边经过圆心),一般情况(角的两边都不经过圆心的两种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转化、分类、分析、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

5.激励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创新;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学生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例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等公理。就是人们在"实践--创新--再实践"的数学结晶。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6.有意识培养,有目的训练

篇7

一、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做到会听、会看、会想、会说,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会听: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只有育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思维策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更谈不上思维的求异和创新。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探索问题的解答方法,产生尽可能多、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策略。把学生思维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引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强化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

三、进行科学引导,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

数学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受到了格外的关注。数学知识大都比较抽象,这些抽象的知识只有以形象的思维去同化,才能顺利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时直接决定其对抽象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观察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即在数学课堂上,尽可能通过呈现并演示实物或实物模型、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表述的形式,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由无到有、由弱而强。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的提问与讲解,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将曾经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内容联系起来,由于同学们真正开动了脑筋积极思考,从而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在感悟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即通过设计并展示图形、抽象知识等的变化过程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首先通过看与想,形象的理解知识的生成与变化过程。之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看到的现象,再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进而使学生在感悟中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四、调动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

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每节课形象、生动,并有意创造动人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赞扬、肯定,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五、提出操作要求,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的目标要求必须通过教学过程去实现。例如,我开展了审题训练、分析数量关系的训练、找规律、植树问题等十几项思维训练。根据教学要求,制定具体的训练项目和内容,并提出例证。如线段图的训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看懂线段图、学画线段图、会画简单的线段图、正确画出线段图等不同的训练要求。

培养兴趣、激发思维。也就是根据数学教学的任务和思维训练的目标要求,充分挖掘兴趣激学的因素。运用多种学生喜爱的直观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做到课开始,有兴趣;课进行,趣更浓;课结束,趣犹存。

设疑质疑、暴露思维。也就是教师巧妙发问,学生敢于提问,从而充分显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形象地说,就是要选好起点,掌握终点,在过程中,把握好几个站口,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过去。

指导学法、引导思维。也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要注意“活”又要注意思维方法的规范。如果没引导学生经历感知、理解、巩固和意义的认识阶段,没有给学生掌握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讨论的思维方法,学生就难以形成多向思维的“活”也就不能做到“会学”。因此,教师要善于跟踪和发现学生出现的可能的各种思路,在学生已有思路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轨道,保证思维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篇8

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肯定地说。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有的语文教师认为:初中语文教材入选课文的篇目多,课时又有限,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课时都很紧张,哪里有时间去进行思维训练呢?其实,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并不是在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之后,另外添加的教学内容,而是在进行读写听说训练的时候,其中就融进了思维训练。这就是所谓的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通俗地说,思维训练并不是撇开课本另搞一套,而是在指导学生读写听说的时候,教给学生应该想些什么和怎么去想。这样,不仅进行了思维训练,而且也会把读写听说训练搞得更好。既如此,何乐而不为?

一.语言对于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中最有效、最方便、最常用的一种。思维作为人脑的一种心理机能,是不显形、不出声、不能传播、不可感知的,它经过语言传递之后,就转化为有声、显形、可以传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云“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人们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时候,静态的语言就成了动态的言语。在“言语”这一思维的物化体中,思维是内核,语言符号是外壳;思维处于主导方面,支配和制约语言,语言从属于思维,作为运载工具为思维服务。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下,影响到他的言语能力的优劣;概念模糊,表现为用词不准确;思维缺乏条理,表现为说话颠三倒四、层次混乱;思维不严密,表现为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或者上下文不贯通,缺少照应;思维方法片面,表现为说过头话、强词夺理、不能自圆其说,等等。要提高初中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师要从思维训练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对这一点理解得越深刻,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自觉性越高,他的教学效果就越好。

二.课堂中比较异同的思维训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例如:《一面》和《藤野先生》都是写人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归纳出两者的不同:前者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出来的;后者写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是一个正直的学者,它不完全按时间来叙述,而是选择几个有关教学活动的片断来表现。在结构上,前者以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为线索组织材料,从正面着笔;后者主要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用了许多与藤野先生只有间接关系的材料,作为侧面烘托。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篇同样写人的文章,结构上各具特色,风格迥异。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的思维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只有这样去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其关键是教师采取措施,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措施,应具有使思维向深层发展的导向性。

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往往是搞清了说的是什么和它的性质,便以为完成了阅读的任务。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把思维再向前推进一步。就触及到了更深层的东西,使自己获得对事物深刻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公认识的理论去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有些事物,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认识它。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学生尚示走入社会,他们在这方面更显得不足,因此,有些事物单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还不能认识它或者不能彻底认识它。而公认的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道理,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想武器,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给学生使用某些公认识的理论去认识事物,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又一有效途径。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未来社会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谁的创造力强,准将走在前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施创造教育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而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对书籍事物和求知事物进行所未有的思考。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种层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不能要求他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在生产或生活方面必须具有实际意义;只要他们所进行的思考,对他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就可以了。因为,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只是一种训练,是为他将来具有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打基础的。

五.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训练

初中语文知识面广量大怎样有效地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来面对当前多角度、结构化和大覆盖的考试试卷呢?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把所学知识加以全面、系统地梳理,从而把握其知识结构,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变为能按规律运用的活知识。

篇9

一、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法

第一,从思维训练的全面性出发。在以人为本的的教学理念下,在课堂教学中要兼顾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在思维方面比较慵懒,因为自身的慵懒而导致反应较为迟钝,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照顾到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类似成语接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样训练的难度降低并且还能有效地照顾到思维能力相对落后的学生。

第二,从思维训练的效度性出发。所谓思维训练的效度,就是基于一个训练任务,对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开发,实现这一训练目标的主要方法就是在训练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提高学生的训练紧张度,而这种紧张度往往是智力超常发挥的背景条件。比如,运动员往往会在紧张的比赛环境下创造出超出自身水平和实力的成绩,而这也就是潜力的发挥,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思维训练中,也要适度地引进这一方法,为学生创造相对紧张的情境,提高训练的效度。

第三,从思维训练的深度性出发,思维的表征除了敏捷,还有一个重要的表征,那就是深度。在语文课堂上要实现对思维深度的训练,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看似毫无意义的问号,或许就会成为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要用心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深入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第四,从思维训练的求异性出发。求异思维往往能给我们带来创新的灵感,带给我们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方法,带给我们对事物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训练,会给语文课堂的教学带来别样的精彩。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点,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尽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予以积极的肯定和表扬,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打造思维课堂,促进语文教学更加精彩的策略

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大胆探索,励志创新,创设让学生思维之花自由绽放。

2.1 营造有利于活跃思维的课堂氛围

有助于思维活跃的课堂氛围应当是宽松的、平等的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也应该是和谐的。教师面对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要保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不求全责备,支持学生勇敢提问,切实放下架子,参与到与学生的问题探讨之中。不要过多的关注师生的界限,要学会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在语文的具体教学中,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经历会对同一个语言材料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时老师要创造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表达出于老师不同的见解,只有在民主的课堂环境下,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2 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策略

第一,创设多形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思维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以兴趣为中心,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比如教 如教《沁园春?雪》一课,播放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面,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并在此环境下,引入竞赛机制,鼓励学生快速联想与雪有关的文章和句子,让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想起儿时读过描写小雪花的儿歌,有的学生把课文上文章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有的学生受情境的启发,即兴做起了文章:“皑皑白雪轻轻遮掩,银装素裹的天地间,一切都变得纯洁、宁静,只有风儿呼呼,雪花飘飘……”思维之活跃,想象之丰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重要前提??兴趣。

第二,为学生创造质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就问题进行探讨。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让学生在思考中进步,在探索中成长。例如:在教《唐睢不辱使命》一课时,鼓励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唐睢的人物性格,同学们各抒己见,共同总结出唐睢“能言善辩”、“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这时有位同学说:“唐睢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这一概括引起了师生的争论,因为文章中似乎没有直接提出相应的观点。这是要让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质疑,在讨论中,出乎意料的是有些同学在课文中找到了“依据”:唐睢“拔剑而起”“秦王色挠”,可见唐睢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这一推断也许不是唯一的可能,但在这种探讨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再一次碰撞。

第三,.组织学生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 这一策略要求将班级教学与分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让小组针对教材、学习资料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时,学生间不轻易否定他人,敢于发言,使各种想法互相激荡碰撞,一种主意激发另一种主意的产生。当小组成员酝酿成熟并做好记录后,教师再组织各组比赛竞争,由各组代表或记录者将各小组最优的方案展示出来,最后由师生共同评判哪种方案最优,哪种方案有可行性但尚需修改等。

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教学;数学思维训练

G633.6

当前,教育部对全国中小学都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当一个人把所有学到的知识忘了之后,仍留在大脑里的那部分精髓,那就是素质。而数学这门学科它讲究的就是数学思维的训练、发展,而不是死板硬套。人们形象地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这门学科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活跃思维,让他们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时可以学到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从本质上讲,数学文化与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而数学教育也要跟上改革的步伐,不能再用以前传统的教育方法,也要从以前的应试教育逐u向素质教育靠拢。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必须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举行一些数学思维相关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一、素质教育下数学思维发展特点

新世纪初,教育成为国家综合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体现,国力的强弱愈来愈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现行的教育体制与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还有所差距,所以加强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方式,重视人的个性、能力、思想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在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中,可以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运用数学思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能够通过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分析各种数学现象,还可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和组织的思维过程。数学思维可同时运用左脑的思维功能和右脑的思维功能,将理性与感性相联系结合,激发大脑的潜能,充分发挥思维的作用。

数学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将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素质发展相结合,学生要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老师也要做到引导学生转变,数学的思维训练不仅要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要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促使学生能够形成独立的思维意识,以理性的思维看待问题,充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这既可保证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可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本质。

二、当前数学思维发展障碍的形成原因和具体表现

由于现在素质教育的推广还不算很好,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也遇到困难障碍。其实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认识的过程,学生去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也需要一个不断认识、理解的过程,老师需要不断地去训练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认真地去解决。但在老师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会去顾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原有的学习基础,或者是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遇到疑难问题,老师不能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问,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计划对同学们进行知识灌输,但是却很少让学生去进行独立地思考,所以,一旦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他们会发现学生却无从下手,那他之前的教学基本是无效的。如果长此以往继续下去,这样“填鸭式”教学会逐渐脱离学生的设计实际水平,也会促使学生形成思维障碍,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让他们不乐于思考,也使他们数学思维得不到提高。

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脱节。学生年轻、思维活跃,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很敏感,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强。但是由于老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等,他们很少有时间去接触新的事物、新的知识,而最大的问题是年龄的差异,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师,他们颇受传统教育的深刻影响,已经习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很难去接受新的教育方法,对高科技的教学模式不太感兴趣,所以师生之间就会有隔阂,有交流障碍,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2)教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时会出现一些偏差。他们认为推行数学思维发展,进行新的教学模式,就是一味地使用多媒体。虽然多媒体能将知识灵活的表现出来,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老师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妨碍师生之间交流。(3)学生的数学思维比较肤浅。学生对数学思维仅局限于表面,他们只是对一些定理、公式、结论等进行理解运用,但对这个结论、公式得来的过程却不会去深究,这样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只会增加记忆的负担,制约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教学中数学思维训练的策略

(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师生之间有良好的关系,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喜欢上这门学科,就会主动去学习、去探索,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就能够不断地得到挖掘。

(二)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然后再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就会让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究知识、研究规律,灵活地运用知识。

(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进行思维培训,也要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这样才能让他们思维得到提高。

四、结语

数学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素质教育下的数学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认识进行组织教学,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自由的思维环境中引导学生展开正确有效的数学思维活动,这对实现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下数学思维训练策略》郑启根

[2]《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初探》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