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科技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与科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与科技

篇1

沥青路面不平整原因初探及处理措施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思考

吹填软土场地地基预处理方法探讨

改进仿欧挑檐干挂石材施工方法体会

浅谈灌区发展

基于多物质ALE算法的TNT炸药爆炸数值模拟分析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桥梁设计与施工的一些问题之探讨

走出工程机械维修保养的误区

双孔一面定位技术在泗阳二站机组大修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

乡镇工程建设监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法制建设研究

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的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模糊QFD在工程项目过程协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综合性工程咨询单位面临的竞争环境分析

清单计价模式下暂估价问题探讨

大型工程设施全寿命周期健康管理研究

监理行业面临的困境及改革发展探讨

BT模式下项目投资建设方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医院建设项目的业主方集成管理研究

西北五省建筑业成长差异与共性分析

基于共同框架的项目经理授权赋能研究

从法经济分析角度看商品住宅项目强制招标

实体材料甲供条件下的计价模式与招投标适应性分析

地下车站主体土建工程造价探析

屏蔽门系统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与分析

我国对外承包企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住宅成品化发展模式研究

建筑业信息共享技术研究现状与应用分析

经济适用房购置群体购买力现状解析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建设项目组织研究

完善公租房制度的政策建议——以重庆市为例

试论国有经营性土地出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

低碳建筑开发阶段间的互动研究

论利率管制下住房公积金的公平性

住宅物业内共有部分经营问题探讨

我国建筑劳务分包市场培育和发展研究

绿色建筑成本效益评价研究

我国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深化改革方向探讨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立法研究

太阳能住宅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工程保险技术服务型组织的建设

我国居民住房支付能力与住房问题研究

浅谈工程造价中的设备购置费

建筑施工项目物资管理的改进措施

基于DEA的我国房地产业效率研究

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典型法律问题探讨

篇2

一、技术创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中可以看出, 企业的经营和资本运作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而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质量与方向( 方式) 。技术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过技术创新改善可持续发展环境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我国能源消耗量大、人均资源匮乏、资源利用率低, 大量资源的浪费和严重的生态破坏已经直接威胁到人民的生存状况。因此, 企业必须实现由追求短期利益到崇尚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主动承担技术创新的社会责任。

2) 技术创新是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要求企业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改善环境质量, 培育核心竞争能力, 增强盈利能力, 提升利润率。而技术手段正是源自技术创新。

3) 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方面看, 正确处理效益、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其发展目标是, 循环利用资源, 最大限度节约资源, 更严格的保护环境, 持续改进和加快经济增长的方式,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唯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保障实现上述目标的实现。

4)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最终建立美好环境,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党和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 提倡可持续发展, 又强化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二、目前总承包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基本情况及需解决的问题

1.近年来企业年产值增速较快, 人员规模保持平稳, 职工年龄结构较合理, 对外工程承包收入和利润逐年增长, 发展势头良好。

2.企业利润率偏低, 竞争对手多, 融资途径少,保障安全生产和每年在职工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偏低, 体制、人才、创新力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企业被拖欠工程款的比重较高, 导致资金周转不灵, 影响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加大资金使用成本, 企业生存受到威胁。

4.企业面临的招投标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 企业生存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5.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年提高, 创新投入逐年加大, 创新成果显著。完善健全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管理机构, 加大企业资本积累速度以及企业尽最大可能体现技术创新、技术研发人员价值, 是今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任务。

6.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转型或国际化的需要是建筑总承包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7.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要素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企业核心竞争力, 战略决策能力, 过程控制能力,经营理念, 过程控制能力, 效益按比例提高, 同行业排名逐年提升, 制度创新, 机制创新, 人力资源, 物力资源, 核心经营领域, 信誉, 品牌, 信贷, 总承包一体化能力, 成本管理能力, 职业健康管理能力, 生产要素管理能力, 激励机制等。

8.企业近几年创新活动主要集中于: 开发一种新的产品或赋予产品一种新的特性; 设计出一种新工艺; 设计出一套新的装置; 引入新材料或新的半成品材料; 开拓了一个新的发展行业领域。

9.企业近几年采用的创新模式主要有: 自主创新模式, 集成创新模式, 模仿创新模式, 企业! 高校合作模式, 政府推动孵化器模式。

10.目前企业创新资金投入占生产总值1% ~ 2%,技术进步贡献率为10% ~ 30% 。

三、未来企业技术创新的任务与发展趋势

建筑总承包企业技术创新的任务, 总体上说是使企业拥有全面发展的更多的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市场竞争力;拥有持续创新能力; 拥有较强盈利能力和较高管理水平; 拥有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 拥有精益求精、优中求精的管理意识与企业精神。

1.建设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包括: 组织机构, 技术中心; 有效运行的创新机制,“技术创新型”企业实施方案; 技术发展规划,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技术管理规章制度; 切实可行的管理流程, 对研发项目有效的管理机制; 创新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 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统筹协调机制; 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 重大技术活动的应急预案。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流程, 对管理活动加以推进和规范, 确保申报项目的可行性、适宜性和创新成果的鉴定、转化。

2.建立激励创新的新机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是建筑总承包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激励机制的主导思想是加大技术创新成果的激励力度, 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 按贡献大小, 提高工程技术创新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或技术持股比例; 特别是主持重大技术开发项目、创造专利等知识产权工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强调贡献优先原则, 用奖励力度体现员工的工作实绩和突出贡献。

3.树立创新精神。创新精神, 包括: 经营创新观念、无形资产观念、质量效益观念、经营风险观念、人才观念, 诚信观念; 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要敢于质疑, 要把创新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一丝不苟, 严格苛求, 反复论证, 并善于倾听并尊重不同的意见; 要有不知疲倦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精神, 同时还要避免迷信权威、本本主义, 避免主观臆测和教条主义; 。要有团队意识, 要树立整体理性思维的大局观、整体权衡利弊的利益观, 要通过强有力的整体团队力量来创新, 并且要达到1+1> 2的效果。

4.搭建创新管理的新平台。与政府( 官) 、科研院所( 研) 、高校( 学) 以及兄弟企业( 产) 联合, 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持, 搭建起一个内外互通的平台, 要发挥好平台的内促进外互动的作用, 以专业领域研发为突破口, 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 根据新材料的性能与特点研发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 并形成工法。加强建筑总承包企业的现代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更新换代。

5.建设技术创新型建筑总承包企业。企业应组织发动全体员工在全过程、全环节中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开展创新活动, 使创新体现出全面性、广泛性、系统性、外延性、纵深性和复合性。拓宽经营思路,突破技术范围, 实现综合利用, 形成优势互补, 为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在整个企业的范围内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等 。

结论

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 建筑总承包企业在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空间广阔, 任重而又道远。企业的决策者, 既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 又要以困境为契机, 积极研究应对市场突变所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以需求为导向, 以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 以创新精神为龙头, 以资金投入为支撑, 创新求异、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大会开幕前率先举行的“BIAD建筑实践与建筑教育展”以推广“BIAD设计”品牌战略、介绍BIAD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办学成果及展示BIAD代表作品为主线,成为当日展会中的亮点。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宇、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胡越以及《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等到场祝贺。张宇副院长在讲话中回顾了BIAD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办学5年来的发展历程,并以翔实的数据展示了BIAD将“建筑服务社会”的核心理念深入到建筑教学实践中的成果。吴良镛院士及马国馨院士分别就教育的全球化、大众化、多元化做了评述。

建设部副部长黄卫、著名教授吴良镛先生、齐康院士等来自国内外建筑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国际建筑教育大会的开幕式并致辞。

在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内外多位建筑教育专家以建教育的职业训练,建筑教育的课程教学研究、建筑教育的校际交流等为题,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

9月16日,本次大会圆满落幕。

(何蕊)

《建筑创作》等承办中国科协“公共科普场馆生态环保节能巡礼展”

2007年9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题为“节能环保,和谐发展”的年会在湖北武汉光谷体育馆如期召开,同期同地,公共科普场馆生态环保节能巡礼在光谷体育馆开展,该展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和湖北省科技馆承办,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协办。本次展览内容详实,分为理念篇和案例篇。理念篇通过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健康舒适及虚拟现实五大板块向公众介绍了绿色建筑、生态环保、人类社会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及数字模拟等科普常识。案例篇则结合适用于公共科普场馆的具有节能环保作用的新设施、新产品的图片对在生态环保节能方面较有特色的中国科技馆新馆、国家数字图书馆、首都博物馆、汉诺威博览会26号展厅等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科普场馆进行了全方位的立体展示,从建筑结构上诠释分析了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宣传了节能环保新技术以及绿色建筑物我两谐,天人合一的新理念普及了节能环保相关知识,促进了公共科普场馆的标准化建设。

篇4

1功能主义与芝加哥学派

19世纪欧美各国相继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在探索建筑如何适应时代需要的问题上,美国走出了尝试性的第一步,代表性的思潮是功能主义的出现。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过后,城市重建十分迫切,新的城市建设必须满足芝加哥作为美国中部经济和交通枢纽的城市地位。城市发展对于密集的工业区和高层办公楼的迫切需要,伴之钢筋混凝土和金属框架结构技术的成熟,推动了芝加哥的建筑师对于高层建筑形式的探索。芝加哥学派最重要建筑师之一沙利文在其著作《高层办公楼的美学考虑》中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功能主义建筑发展的起点(图4)。沙利文的学生赖特进一步从功能的角度发展了住宅平面的自由形式,放弃了从装饰出发的设计手法,引领了功能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但是,芝加哥学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并未普及到其它类型的建筑领域。

2功能主义与包豪斯

1923年,包豪斯在魏玛举办了一次重要的展览会,格罗皮乌斯发表了新的宣言,明确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的口号,实现了包豪斯的转向:从手工艺时代走向了机械的、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1926年,格罗皮乌斯为功能主义给出清晰的定义:“通过对于形式、技术和经济性的系统化理论及实践研究,包豪斯寻找到建筑由内而外的形式,它是建筑内部功能和自身‘性质’的产物,我所说的‘性质’指的是建筑的形式源自于用现代化的材料通过现代的生产和建造方法来实现。我们把这种设计方法称之为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1]。包豪斯校舍(图5)就是其理论的实践,格罗皮乌斯还通过一系列住宅设计实践,彻底解决了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使之成为推动现代建筑向前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包豪斯的探索,功能主义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流,并造就出一大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功能主义也随之达到第二个高峰。

3从美学高度理解建筑技术

自从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成熟以来,建筑的构件间相互剥离,突出承重与非承重、结构与非结构的区别日趋明显。从法古斯工厂、包豪斯校舍到萨伏伊别墅,建筑都被精简成基本要素———柱子、梁、屋顶,并暴露在建筑的表皮之外。正如密斯所言:“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2]。从这一点来说功能主义者是自觉地将理性主义的方法纳入建筑创作中,并且察觉到理性主义在工业化条件下的高效性和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可能性。密斯设计的高层建筑形式在美国乃至世界普及,正如他所提倡的“用混凝土框架、钢和玻璃建造皮与骨的建筑”[3],西格拉姆大厦(图6)便是这一时期密斯的代表作。他所推崇的钢和玻璃的结构理性主义的背后是以高效的工业化生产和装配为依托的,现代建筑已不必再有像中世纪的教堂那样漫长的建造周期。在高技建筑中,结构功能的优化通过建造的快捷来体现,突出表现为标准化构件与装配式施工;装配的概念可以小到一个螺栓,大到一个整体房间单元。同密斯推崇钢结构一样,柯布西埃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推到极至。在昌迪加尔法院(图7)设计中,他对钢筋混凝土预制与装配进行研究与应用,不但实现了其标准化、产业化的高效性目的,同时也达到了这种理性活动所产生的特殊的美学效果。

建筑的发展对科学技术产生新的要求

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使建筑不断进化,进而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涵,由单纯谋生的住所,进化为文化的载体、精神的场所,由此使建筑拥有了艺术性的内涵。然而,无论是对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还是对文化艺术的形式表达,最终都要落实为一定的材料及物质技术形式,技术是建筑的原始出发点,也始终是建筑的实现手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也随之发展,而建筑的发展又绝对不是被动地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它还不时提出要发展自己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促进科技研究的深入发展,从而能动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革新,这便是建筑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辩证共生关系。图8蓬皮杜艺术中心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由于有要求,又有可能,于是各种新的建筑类型如航空港、超级市场也就出现了,建筑设计的领域也大大扩展。面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将要出现的新事物令人拭目以待。很多建筑师抓住了这一点,把这种科技的艺术展示当作一种强有力的创作表现手段。他们的作品不仅产生了独具一格的风采,有些甚至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标志。由于受到机械主义的影响,这些建筑师在设计中往往自觉的运用技术进行表现,其作品中往往夸大技术的作用,认为技术是在解决一切问题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图8)的创作正是这样,该建筑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在建筑的外观上,没有常见的墙体与开窗的处理,只有暴露的钢结构框架与鲜艳的设备管道,建筑的形象与内部结构之间的联系不复存在,外显的结构和设备元素成为最具表现力的主题,构件之间的精密连接与组合表达了对技术逻辑的尊重,将建筑的尺度感转化为不同结构组件的尺寸,通过空间流线的组织,使一切展现得自然而亲切。

技术表现主义的持续发展

许多热衷于技术表现的当代建筑师也开始将其目光转向技术表现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在技术表现中,建筑师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是如何运用现代高技术去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在这个领域,欧美国家处于领先的位置,涌现出一批擅长运用结构技术的建筑师,他们针对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根植于自然的、极具技术表现倾向的建筑。许多优秀的工程实例为我们展现了结构技术表现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方式与手段。这其中主要有两种方式:尊重保护自然和融于自然。尊重保护自然是从形态的角度出发,在建筑的布局、空间组合以及外观形态上注意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尤其是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较高的自然环境,使建筑以一种谦虚的态度面对大自然,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尽量减轻自然环境中的人工痕迹,甚至牺牲自我表现的机会,最大限度地维持自然环境的原始风貌。建筑的美表现为人造之美,是人工的产物,有着自身的内涵和法则。自然与人工是矛盾的统一,而将建筑有机地与自然环境融成一体,在整体上达到美的升华,则是建筑艺术所追求的目的。建筑师通过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将建筑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使建筑师的艺术构想得以成为现实。将特定自然环境的意义诉诸于建筑的形象,这种符号学的方法能够赋予建筑某种自然的属性,从而在视觉效果上与环境取得和谐一致。现代结构技术的发展与新型建材的应用使建筑师能够较好地解决建筑的几何性与自然地理形态非几何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在建筑创造中表达出对自然环境的亲和力。

结语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可拓思维模式设计方法设计形态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根据可拓学的相关理论,任何事物都具有可拓性,并且可拓性是进行创新的源泉。建筑设计创新是设计者的不断追求,也是提高设计水平的必然要求。文章主要从可拓思维模式的角度,探讨分析了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问题,分析了利用可拓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要求,提出了利用可拓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建筑设计创新的实际工作发挥借鉴指导作用。

二、传统建筑设计和现代建筑设计的对比分析

传统建筑设计和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多方面的不同,表现在多个方面,就设计性质来看,传统设计更加注重技术水平,而现代设计不仅重视技术水平,还注重将技术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因素等结合在一起,以获得更好的设计效果。就设计过程来看,传统设计进程比较随意,而现代设计更加注重条理性、层次性和逻辑性。从设计手段来看,传统设计通过手工计算、绘图来完成,而现代设计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从这些差异我们可以看出,现代设计更加注重技术和策略的运用,具有更为广泛的可拓空间,更有利于建筑设计的创新。

三、影响建筑设计创新的相关因素

创新是建筑设计的目标和追求,只有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满足促进建筑设计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建筑设计创新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物建造的目的。修建建筑物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安全、效益和文化价值。而建筑物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人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场所,保障人们的安全。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物逐渐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形成文化价值,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审美能力,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促进建筑物更大效益的发挥。

2、建筑物设计的特征。建筑物不仅仅是其本身,它融合了科学、艺术、逻辑思维等多方面因素,涉及到科学、人文、美术、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还包含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设计的时候需要通过统筹分析、推理演绎等思维处理过程。总之,建筑设计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综合性强,涉及到众多方面。

3、建筑物设计的动力。人们感官上需要新的设计,新的建筑形态,这推动了设计创新的发展。环境的改变,也要求设计进行创新,以更好的适应周围环境,与周围环境融洽。此外,设计师自我批评和改进也是推动建筑物设计创新的动力。通过自我批评和改进,不断进行创新,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四、利用可拓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要求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而进行创新设计就是要敢于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总结原有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新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具体来说,利用可拓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时候,着重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发散思维和整合思维。这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操作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指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结合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多个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中最本质的思维模式。整合思维是指综合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案当中,选择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案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建筑创新设计的时候,发散思维和整合思维都是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

2、立体思维和复合思维。建筑创新设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具有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立体和复合思维模式,就是确定一个有机整体之后,从多个方面分析其属性和特点,并客观和全面反馈,使人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整体的属性和特点。建筑设计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作,建筑物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离不开立体思维和复合思维来拓宽思维活动。

3、洞察力、求异性和设计灵感。在建筑创新设计的时候,尺寸的选择、组成要素的选择等等,都需要设计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将各种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代替原有的设计模式,形成具有创新性的作品,这离不开求异性的支持。为了进行创新设计,必须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激发灵感,以获得最佳的设计效果。

五、利用可拓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创新的策略

在设计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利用可拓思维模式,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设计,达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第一、整体性和综合性。整体性设计就对建筑物进行整体分析,把握其整体功能,处理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综合性设计就是在建筑设计的时候,综合考虑建筑要素、功能、历史发展等因素,然后进行整合,以获得最佳设计效果。第二、构成性和联系性。构成性设计是指在关系作用下,各要素实现有效的集合,根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其进行整合,使其有效的组合在一起。联系性是指在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还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第三、动态性和最优化。动态性是指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发展方向,变化趋势,并对前景作出展望。最优化是指在设计的需要综合考虑各部分的功能,将各部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形成具有特色的建筑设计。

2、建筑设计形态的创新。第一、表面变异。建筑物表面包括墙体、屋面等能够为人们所看到的空间,对人们的感官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建筑创新设计的重点。可以采用轻质透明材料,或者高科技光学特效来代替明显的建筑分界线,给人们带来视觉上时隐时现的感觉。或者采用轻薄构件或质感变异材料,给人们带来可渗透性或层次感强的视觉冲击,达到特殊的建筑空间表面视觉效果。第二、构成变异。在进行创新设计的时候,通过利用不同形状的材料,或者将其不规则的镶嵌在建筑物的表面,展现出一种破碎的表现形式;通过材料叠加的方式,形成具有层次感的效果;采用与中心相关,但没有连接圆心的线来表现辐射形式;设计门和窗的突然出现形式,给人们感官上创造时空通道的意义;通过光线折射形成明暗色彩对比,给人以空间感。第三、绿色变异。主要是指生态建筑设计,生态建筑与传统的建筑设计截然不同,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建筑设计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例如,覆盖设计的方式,表面上弱化了建筑的整体形态,与钢筋水泥的突出表现形式不同,而是环境对建筑的体现;消解设计的方式,对建筑自身进行了隐藏,使得建筑特点得到了弱化,让建筑融入到环境当中,促进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六、结束语

总之,可拓思维模式能够运用到建筑设计工作当中,同时也有利于建筑设计的创新。作为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天赋、热情、洞察能力、判断力、设计经验等等,还需要在设计工作中能够运用创新思维,不断观察世界,独立思考,探求新的想法,设计新的方案,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捷.观演建筑设计创新与实践[J].南方建筑,2008(1)

[2]韩晨平.建筑设计创新的适合理论研究[J].华中建筑,2012(9)

[3]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7)

篇6

关健词:强电系统网络设计弱电系统网络设计 避雷系统的安装技术

建筑电气工程要面向未来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流,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竞争激烈,我国加入WTO后,各项产业要逐步与国际接轨。要求我们的科学技术,各项产业和社会生活,都要更快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大的银行、企业、事业对生产、办公和生产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向电气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这所有的一切,都要求建筑的电气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必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趋向。建筑工程建成后,使用年限相对较长,几十年甚至近百年。建筑在此期间,对建筑的内外装饰,可以多次进行重新维修,或重新装饰和进行改造。但对建筑的电气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内部的电气工程立体结构,是难于重新维修和进行改装,改造的。

因为这涉及到对建筑工程结构的破坏、改造和重建、难度大,费用高,对建筑物使用年限和安全系数都有损坏及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建筑的电气工程在设计和施工前,有长远的考虑和发展的目光,打破传统和常规电气工程设计与施工思想,有适应客观发展,面向未来的建筑电气,工程建设的新思想。建筑工程随着使用要求,如办公、生产、生活、娱乐的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及生态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种各类的以电能为源动力的设施、设备、仪器、用具越来越多,丰富多彩。加之我国电力生产和电能资源不断丰富,电量消耗不断增加,这对建筑的电气工程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在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新工艺,新材料等方向,都有新的技术和工艺要求。建筑的电气工程,必须具有面向未来的设计与施工思想。

以下是本人在电气工程设计中的一些见解:1、强电系统网络设计;2、弱电系统网络设计;3、避雷系统的安装技术

1、强电系统的网络设计系统:照明线路、动力线路;各种实用与生活辅助用电线路,各种实验用电插座线路,消防系统中的照明、动力、控制线路。还要增加办公、生产、生活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生态化发展要求的用电弦线路。预期内及预期外,可能增加的电气网络系统线路。空调设备、饮食电气、厨具及取暖用电气能源等等,在强电系统设计时,一次性都需纳入设计之中,强电系统的网络设计,要比以往在线路要求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制约机制也更加复杂了,设计的复杂性,难度和精确要求,越来越严越高。

2、弱电系统网络设计除常规的电话系统线路,直线广播系统线路,直线电视系统线路、火灾系统线路外。要增加电子计算机终端系统线路,网络终端系统线路,闭路电视射、放系统线路,多媒休系统线路,以及电化教育系统、直流子母钟系统线路等等。未来科技和社会发展还会增加某些系统线路的要求,也是想象之中的事情,在弱电系统网络设计之时,就要有所预见,有所考虑,有些项目的增设纳入设计,也是必要的。电气接地保护装置线路设计。其中包括:一是防雷接地装置线路,现代建筑工程,除防雷接地一般装备要求外,还有些特殊要求,引线均压环及闭合接地装置等,就属其特殊要求,而这些都有竖向敷设线路。二是屏蔽保护接地线路。在一些建筑物中,一些特殊的房间要求对电场、磁场或电磁场屏蔽直接地线路。这些接地引下线路,要求通过建筑物的某部分,直到地面为止。而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站的迅速发展,建筑物中具有这些要求的房间,会越来越多。这在现代化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过程,都是必须考虑和事先安排周到的。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认真研究,全面考虑,科学配置电路。强电系统网络、弱电系统网络、接地保护装置线路等,都要安排在建筑物墙壁内特定的有效空间。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的并行与交叉,都必须设计得科学、合理、排列顺序规范,各种线路管位位置配置方便得体。特别要注意的是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的配置,不仅要研究空间配置科学合理,更要注意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之间的物理影响,各线路之间的相互感应,感应的强弱以及可能产生的电学现象。对其可能产生的物理现象的后果,要有科学的分析,精确的计算和相应的措施。

3、避雷系统的安装技术避雷系统的技术原理通过导电与受电端向空中放电,与雷雨云中的电荷进行中和,从而减弱雷雨云电场强度,达到防雷的目的。若受电端果是直击雷,那么避雷针则可把雷电流引入大地,起到保护作用。避雷系统对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在避雷系统安装施工过程中,引下线通常采用镀锌圆钢或者利用构造柱的四根主筋沿墙体或者柱内进行敷设。对于引下线出现的技术问题研究,应加强监督,严格现场管理。

电气工程中设备调试与试运行技术电气调试工作,是指利用相关技术,在电气设备安装工作结束后,依据国家相关的规范与规程以及制造厂家的技术要求,对各个设备进行逐步的调整试验,从而得出安装质量与设备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是否能够投入正常运行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篇7

三季报业绩超预期

公司近日三季报。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31.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1.95亿元,同比增长152.9%,对应EPS0.33元。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达8.27亿元,同比增长20.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0.67亿元,同比增长54.2%,对应EPS为0.11元,略高于我们的预期。

公司毛利率自2009年1月份以来稳步提升,从13.05%上升到此次报告期的21.78%,净利率也有2.25%提升到了9.04%。2010年以来净利率不断提升,并保持在9%以上。这主要是源于如下原因:其一,经过公司技改等,公司成品率不断提高,目前超白玻璃的成品率已经达到90%以上;其二,房地产带动玻璃市场复苏,玻璃的销量提升,玻璃价格小幅上涨。

纯碱涨价成业绩亮点

公司同前拥有纯碱产能100万吨,其中35%为公司生产玻璃自用,其余65万吨为外销。进入2010年10月份以来,纯碱价格不断上涨。目前上涨幅度达到1000元/吨以上,目前价格2800元/吨,第四季度纯碱价格保持在高位的概率非常大。据此估算,公司第四季度拟销售16万吨纯碱,价格上涨将直接带动超预期收入1.6亿元,按照当前股本数5.9亿计算,每股将增厚0.27元左右。

纯碱价格,上涨对普通玻璃企业不是好消息(占成本17-20%),进一步支持玻璃价格维持高位,但由于金品科技公司使用自有纯碱,对成本基本不造成影响。从当前玻璃行业的运行趋势来看,普通玻璃需求依然旺盛。综合考虑需求和成本等因素,预计2011年上半年之前,平板玻璃将维持当前的高位价格且相对平稳。

纯碱行业产能一直是盈利能力提升的最大阻力。今年6月份,我国开始实施《纯碱行业准入条件》,规定氨碱厂设计能力不得小于120万吨/年,且其中重质纯碱设计能力不得小于80%。据估计,一条120万吨的纯碱生产线,用地需求量应该在3500元,总投资金额在18亿左右,这无疑中提高了资金要求;另一方面,国家目前对于环保要求及节能降耗要求越来越高。总体而言,纯碱行业的门槛正在逐步提高。受此规定影响,明年新增产能的释放可能减少,行业产能过剩情况或得以改善。

超白玻璃仍是未来发展重点

超白玻璃是一种超透明低铁玻璃,透光率可达91.5%以上,具有晶莹剔透、高档典雅的特性,有玻璃家族“水品王子”之称。世界上仅有少数公司掌握超白玻璃生产技术,其中又以美国PPG公司技术最为成熟。公司技术源自PPG,生产的超白玻璃品质一流,国内虽然南玻、华尔润等公司也能生产超白玻璃,但品质上(特别是玻璃颜色上)与公司产品品质仍有差距。公司在超白玻璃领域仍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球超白玻璃首位。

公司超白玻璃由于质量和品牌优势,毛利率一直远高于普通浮法玻璃,在2005年超白销售的头年,毛利率高达59%,随着市场的开拓和新竞争者的加入,超白玻璃毛利率呈逐渐下滑的态势,2009年以来基本上稳定在40%左右。公司上半年超白玻璃毛利率在39.3%,主要是由于生产上的原因和消化存货的原因,目前已经回复正常。我们判断公司超白玻璃价格可能会有提价的动作,一方面是由于近期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纯碱和天然气价格上涨),另一方面是需求向好。

公司超白玻璃下游需求结构如下:建筑领域、家电(微波炉面板、冰箱面板、空调面板等)、薄膜太阳能基板以及卫浴、展柜等领域。建筑超白玻璃是公司超白玻璃主要应用领域,目前随着消费水平和收入的不断提高,超白玻璃应用正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扩展,同时公司也通过建筑设计师层面推广超白玻璃。我们判断建筑超白玻璃将成为公司超白玻璃需求增长的重要来源,而市场之前预期较高的太阳能玻璃仍面临不确定性。其他领域的应用比如家电也在逐步扩展,也将成为未来超白玻璃需求增长的重要来源。

增发方案 光伏与节能并举

目前太阳能电池氛围晶硅电池(单晶硅(sc-si)电池、多晶硅(mc-si)电池两种)和薄膜电池(非晶体硅基(a-si)、微品或多晶硅薄膜、铜铟镓硒薄膜(CIGS)、砷化镓薄膜(GaAs)和碲化镉薄膜(CdTe)太阳能电池等)两种。其中多品硅太阳能电池的技术更成熟,稳定性和转换效率更高,应用推广也更广泛,目前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81%,预计近期还将保持主导地位。

关于薄膜电池的研究也很活跃,尽管其池转换率偏低,稳定性和寿命也存在劣势,但它具备成本低、弱光性好、适合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组件(BIPV)从而代替玻璃幕墙等优势,也有较好的上升空间。据估计,随着薄膜电池的推广,其占全球光伏电池市场份额有望从2009年的19%上升到2013年30%的份额。

超白浮法玻璃可用为衬底材料经镀膜后制成Tco导电玻璃。Tco玻璃是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关键原料之一,被用作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前电极,同时起盖板作用,进一步安装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建筑一体化(BIPV)工程。目前,世界上用于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超白玻璃的主要供应商有日本旭硝子、美国PPG、法国圣戈班等,国内目前仅金晶科技、南玻、信义能够供货,因此该部分市场前景广阔。

公司公告,拟投资总额157,655万元在北京市大兴区新设全资子公司北京金晶智慧太阳能材料有限公司,建设2条600t/d太阳能电池基板生产线,年产太阳能电池基板36万吨,主要用于太阳能等领域及镀膜玻璃深加工。该项目投产后,将充分利用公司在超白玻璃生产技术的优势,拓展太阳能薄膜电池业务,有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篇8

关键词:建筑设计;质量控制;分段考核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课程概况

1.1课程地位

建筑设计课程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直接体现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综合处理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诸方面的矛盾与统一。同时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使学生对建筑功能分析、空间组合、造型处理等技巧进行较系统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师的职业技巧和工作方法,包括建筑师的基本制图技巧;多种建筑图的表现技巧;以及独立思考,利用资料,调查研究,集体配合等工作方法。

1.2课程特点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建筑设计课程授课之初,进行理论讲解,包括教学安排、学习方法、题目及设计要点等内容。在后续的授课过程,老师与学生是师徒式的传授过程。每一位同学拿着自己的草图与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老师会根据学生的草图面对面的提出修改意见或者深化学生的理念,同时老师也会直接手把手的改图、示范,学生可以快速直接的与老师沟通,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直接有效的授课方式是该课程最大的特点。

2、质量控制手段

在建筑设计的授课过程中,如何有效的进行质量控制一直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该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进行高效的学习,所以说过程很重要,建筑设计注重的是设计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设计的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多年的授课实践中,本人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对该课程的质量控制有以下几点建议。

2.1面对面提出问题

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是好学生么?不愿意提问题的学生是好学生么?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上课讨论方案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与老师沟通解决。这种逼学生提问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2.2一对一的时间把控

建筑设计课程一般每周两次课,均为四节连上,一个老师带一个班(30人左右)。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够有时间与老师沟通,每位同学的人均时间为6分钟,时间非常紧张,把控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提高效率,对一些共性的问题我把它们整理出来,集中讲授。在具体看每位同学的草图时,就可以节约时间,重点讨论每个同学自身设计方面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只有少数几位同学能够得到老师的辅导,其他同学消极怠工的情况。

每位同学每次课均能接受老师的直接辅导,对同学们来说这是压力的同时也是一种动力,这种方式激发每位同学的学习能动性,课前必须把每阶段的任务按时按量完成,因为我每次课都会一个人一个人的检查过去,而且时间控制好的,不会漏掉任何一位同学。对于有些能动性高的同学,课堂时间不够怎么办?我一般在时间把控的大前提下,利用课间的时间与他们沟通讨论。

2.3手把手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强调的是对于学生的特色教学”,[1]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建筑设计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设计水平,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特点,因人而异的选择教学方式,尽量发挥每位学生的长处,使学生带着兴趣有信心的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每个班里学生的程度分布一般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对于悟性比较好的学生,点到为止,让学生举一反三、发散思维,深入方案设计;对于程度一般的学生,深入讲解,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边讲边画,带着他们一起画图,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材施教的结果并不一定让所有学生的设计水平都提高到同样的水平,有些同学毕业以后就是做设计方案的,有些就是画施工图的,有些就是要去房产公司做甲方的。因材施教的好处就是让每位同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4分段考核

每个建筑设计课程共80课时,分为5个阶段进行考核。1、第一周为集中授课,布置任务书,安排学生调研。学生分组进行调研,大概2-4人一组,每组调研结束后做一份PPT,全班集中汇报。针对汇报内容进行打分,考核比例占10%。2、草图阶段。草图阶段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一草、二草、三草。每一次草图占考核比例的10%。根据每次草图的作业情况,对每位同学打分。3、正图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方案在集中的时间段内完善的表达出来,通过答辩进行考核,该过程占考核比例的60%。在每一次课程设计完成后,邀请其他教师参加答辩,要求学生讲解、评说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提出每个方案的优缺点。这种课程设计加答辩的模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通过分段考核,有效的控制课程设计的中间过程,尽量避免有些同学前期懒散,后期熬夜赶图的情况。如果前期草图有一次不交,就可以取消该学生的答辩资格,严格执行该制度有利于学生养成按时交图的行为习惯。

2.5分组设计模式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如何让程度好的学生带程度差的学生共同提高?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把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有好有差。这种互帮小组可以把一些基本的概念性问题组内消化掉,从而提高程度较差的学生的专业素质。分组设计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互补长短,集思广益,有利于方案设计的深入推敲。

2.6网站建设辅助教学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因此学校将其中的建筑设计3设置为重点建设课程,并进行网站建设辅助教学。网站分为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电子教案和作业习题等内容。/kc/jzsj3/index_v.aspx为教学网站,把建筑设计3任务书、大纲、授课计划到网上。相应的理论知识也在网站上,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理解建筑的功能和流线。另外,介绍一些知名实例,让学生拓宽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当下的建筑设计潮流。增加一些《建筑设计3》的学生作业,使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上传一些视频资料,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程改革成果

通过建筑设计课程质量控制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使授课内容以及时间安排更加合理化;使《建筑设计》更加密切的与实际工程相联系,使任务书的设置更加严谨;通过集中授课和一对一的辅导方式,因材施教,发掘每位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例讲解,课堂讨论等设计,使课堂教学生动、精彩。使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努力提高,测评效果较好;把课堂中、书本上欠缺的知识添加到网站中来,使学生更加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通过建筑快题设计的训练,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设计水平,锻炼学生的快速设计能力,绘图能力,学生反应还是不错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有这方面求知的欲望。

参考文献:

[1]殷珊.浅析提高《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J].广东科技2012(11):41~42.

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系列课程 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 考核方式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汪海鸥(1976- ),女,辽宁鞍山人,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于欣波(1972- ),女,辽宁鞍山人,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设计及其理论。(辽宁 鞍山 114051)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科技大学2009年教学改革项目“建筑学专业课程结构的整合研究”(项目编号:20094105)的研究成果之一和2011年辽宁科技大学首届十大考试改革试点课程“建筑设计(1)考试改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28-03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于五年制本科建筑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人才的基础。而传统的学院式教学模式存在题目类型单一、训练过程程式化、学生的创造个性受限等诸多弊端,这种有限的教学环境难以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能动性提供完善的条件。在当今的高校建筑设计教育中,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师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当占据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由此,我们在建筑设计教和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诸种专业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将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建筑设计师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制定课程能力培养大纲及与此相适应的实现矩阵,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真正切实地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做设计的各项专业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如何在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专业设计能力,首先要有明确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1)教学重点以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其理性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建筑表现能力等。(2)注重教学过程。通过加大教学过程在最终考核中的加权分值,引导学生将其学习重点放在各项能力素质的循序渐进养成上,而不只是最终正图的表达上,引导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以传授知识、技巧、经验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体系上逐渐转变到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以创新能力为首的各项专业能力为中心的新型教学体系上。(3)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创设与创造性思维及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学习情境。提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既活跃思想,又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的主动性。(4)建立教学反馈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每学期分别在期中、期末或随机的时间进行学生问卷调查,根据不同的时间设置不同的问卷调查内容,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教学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及重点、授课方式转变的接受程度以及个人要求等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同时组织授课教师对大量问卷进行分析统计,及时研究、讨论分析结果,适时地根据实际教学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建筑设计课程与传统的原理讲授课程不同,强调教师的设计指导过程。一般每个课程设计在64学时左右,前8学时为与课程设计题目相对应的设计原理讲授部分,后56学时为设计指导部分。这样的课程学时分配使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具有很明显的特点,即教师讲授与辅导并重、学生听课与动手练习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近年来,我们在强化课堂教学这一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力求“教”“学”互动方式的多样化,着力发展实验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方案设计能力。课程各阶段相对应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具体见下面的能力培养实现矩阵。

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设计原理讲授部分授课方式从传统单一的课堂上“教师讲课+板书”的授课方式向现代化多元化授课方式转化。除常规讲授方法外,采用多媒体方法以及网络教学方法等综合手段授课,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调研报告、课堂设计快题、草图阶段作业和课题作业等结合。充分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扩大学生信息量知识面,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设计人才打好基础。同时充分体现建筑学专业的特色,以形象教学为基础,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做到基本功一条线、设计理论一条线、设计一条线,使它贯穿1~5年教学的全过程。

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设计指导部分强化多媒体案例教学和实地参观环节,增强学生对建筑与环境的感性认识,强化建筑感知。在教学后期的设计结合辅导过程中,授课教师通过各阶段成果交流的评图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兴趣高涨,这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而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能力。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

采用分阶段的考核方式,加大学习过程的加权分值,综合评价学习成绩。具体做法是将教学分为若干部分,严格控制各个环节,每一步设计都要求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并分阶段进行考核,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是以三个草图阶段成绩加平时表现占30%,最后正图占70%的成绩加权后的综合成绩作为最终评定标准。而执行新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后,加大了学习过程的加权分值。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除传统的各阶段草图计入平时成绩外,还设置了一系列如大师作品分析、实地调研报告等课外作业及课堂讨论式课题,由此考评体系也作出相应调整,最终正图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50%,而以上述作业成果及讨论参与情况及草图共同组成的平时成绩则占50%。经过改革后的考核方式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客观评价,而非只看正图成果定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即能力考核中一草占10%,二草占10%,三草占10%,调研报告及快速设计占10%,平时表现(互动、交流、积极性、出勤等)占10%,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应试教育观念,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三、对学生诸种专业能力的培养及实现矩阵

(一)对学生诸种专业能力的培养

针对如上所述的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和具体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最终是要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针对各阶段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以下诸种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研究能力,表达思路、推介设计的能力,参与能力与团体协作的能力。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搜集、整理资料的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从第一个设计训练题目开始就要求学生养成徒手勾画草图,以草模推敲方案的方法,以及通过分组制作模型等活动体验团队合作等。这种扎实规范的做法能给学生建构一个科学的创作和创造平台。同时,要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创造力的培养与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密切相关。依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结合建筑设计课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在仅有的五年学习时间内,有限的设计课题不可能涵盖所有类型建筑的设计,但是如果本科各阶段设计教学训练目标分解成有限的训练主题却是可以办到的,如低年级设计课程可按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环境等基本要素为主题进行训练,高年级可按文化、技术、生态为主题进行训练。这样,即使学生遇到没接触过的设计题目,只要在平时设计中掌握了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那么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能自然而然地胜任新设计题目的挑战。

2.培养学生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建筑作为人们生活最为贴近的具体实物形式,许多的创作数据与灵感都来自实际,它需要建筑师尽力地积累与收集。但现今大学生生活模式单一,简单贫乏的生活经验使其设计思维受限,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建筑杂志和书刊中寻找灵感。他们的设计思想远离实际、远离生活,抄袭和模仿成了设计学习的主要手段。建筑创作并没有因为时代和科技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很多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五年的学习生涯中,从来没有想到建筑师还应该走到社会的最基层,参与方案的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环境调查。然而正是这些最基本的调研数据和最深层民众的心声才使得我们的建筑创作富有生命力与说服力。

目前在我们的建筑设计课中增加了很多社会调研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调研获得大量第一手数据,对收集到的大量的自制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然后绘制直观图表及草图等;还有进行长时间实地考察、进行访谈、总结成果等一系列方法,这些宝贵的资料和体验都为学生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培养学生表达思路、推介设计的能力。有了好的构思想法或灵感,如何把创作的灵感和思路充分地体现在自己的设计方案图中,如何将创作的灵感和思路充分地向教师、同学或者企业管理者、使用者表达,这些看似与建筑创造性无关的工作,其实都是建筑师创造性方案得以落实的要点。在建筑设计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任课教师经过交流后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即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头脑里有了基本的想法后,常常用手在空中比比划划,以“手语”的形式向指导教师表达其构思,本来几笔即可勾画得出的简单构成关系,却无从下手,或看到某大师的作品后,想参考其局部做法却不知如何入手。这种情况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勾画设计意图的能力缺少信心,说明学生在设计方面的交流与表达能力存在一定欠缺,而这些问题也暴露出教师对学生此方面能力培养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应充分鼓励学生,使其把头脑里的想法落实在用徒手勾画草图上,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学生与教师、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得学生个人的手头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

4.培养学生参与能力与团体协作的能力。我们知道建筑设计实际上是团队性的工作,个人的智慧和才能固然重要,但是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更加关键。强调创造力培养实际上也是强调整个设计团队创造力的培养,包括团队的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建筑师职业化的大背景下,团队协作精神是建筑教育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具有独创精神,不抄袭他人方案,强调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修养及其对待工作的责任感,还要使其具备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与其他人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大型设计方案的能力。针对此问题,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提出分组实验教学法,这对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建筑师职业素质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具体方法就是在课程设计中采用小组组合的形式,学生在小组内采用分工形式,而后通过大家的共同讨论,来完成一个共同的课程设计。这类课程设计题目可以大一些,复杂一些,让同学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集思广益、协同合作。

(二)各阶段能力培养实现矩阵(如图所示)

四、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通过将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2009~2011级三个年级学生的实践教学中,从学生提交的草图、模型、课程设计作业最终正图和快速设计作业水平来看,明显好于以往;提倡自主、平等、民主的课程设计指导方法已基本形成。同时我们通过设置调查问卷,以不记名方式反馈教学效果。从调查问卷的分析来看,学生在课程改革实行过程中反馈良好,取得了圆满的教学实践效果。与建筑学2006、2007、2008级的同时期、同类型的作业相比较,无论是基本原理的掌握,还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体现出显著的教学改革成果。

建筑学专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大,涉及广泛,并较具实践性的课程。其内容日益更新,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此次借我校大力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契机,推出的这项改革既适应了课程发展需要,又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迫切需求。通过此次教学过程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设计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圆满地完成了原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切实地加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专业素质的提升及专业设计整体水平的显著改善有很大益处。这也正是本教学改革最大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在能源总消费量中占据的部分越来越大,在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的状况下,建筑节能就成为建筑设计的重点。而基于生态价值观的建筑整体设计可持续发展就可以有效的实现建筑节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的人类环境研讨会上,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本文所讲的基于生态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指的是在建筑中采用的能源是可持续和可再生的。

1、建筑利用资源的“4R”原则

目前资源状况日趋紧张,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就需要将建筑适应和影响自然环境以及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换过程充分的纳入考虑的范围。在建筑利用资源方面,往往需要重视4R原则:

Revalue:也就是再评价的意思,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往往向自然索取,这样人类的行为就会破坏到生存的环境,目前人们意识到环境的破坏会对人类的生存状况产生威胁,于是就开始对过去的行为进行审视,重新对价值观念进行评价。

Renew:更新改造的意思,主要是指的是更新、改造一些旧的建筑;要将目前的质量较好的建筑进行适度的改造,从而满足人们使用的需求,这样就可以有效的节约能源和资源,从而起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Reduce:它的意思是减少、降低,具体指的是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进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Reuse:它的意思是重新使用和再利用,也就是要对可以利用的旧材料、旧设备和旧家具等等重新的利用,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2、可持续能源和非可持续能源

可持续能源:可持续能源具有洁净、安全、永久等基本的特征,比如太阳能、氢能、风能、水动力能、沼气、潮汐能以及海浪和地热等等都属于可持续能源;其中,例如潮汐和植物能以及海浪等等又属于可再生能源的范畴;可再生能源和可持续能源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可持续能源不一定是可再生能源,同时,可再生能源也不一定是可持续能源。比如,象可持续能源中的太阳能、氢能等,具有永久、洁净等特征,但是却不是可再生能源;而可再生能源中的柴草,却不是可持续能源,因为它会污染到环境。

非可持续能源:非可持续能源往往不是很安全,并且有着很大污染,同时还会枯竭,比如煤、石油、煤气和柴草等等。

3、太阳能建筑

太阳能建筑指的是建筑物在设计的时候,将太阳能高效的利用起来。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太阳能建筑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另一种是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这种划分的依据是建筑物不同的利用太阳能的系统。主动式太阳能建筑指的是在太阳能建筑中,机械循环动力作为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没有机械动力来参与到建筑物捕获利用太阳能过程的建筑,则是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本文简要分析了特朗波集热墙,它是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中的重要类型。

特朗波集热墙:这种构造设计是依据墙体而进行的,不需要机械动力,不需要消耗能源,只需要被动的收集太阳能,来为建筑供暖。特朗波墙在冬夏两季以及白天夜晚有着不同的运行原理:在冬季的白天,如果有太阳,那么温室效应就会出现在集热墙和外层玻璃之间,这样就会加热薄片之间的空气,集热墙的顶部和底部都有通风口,那么这种对流就可以实现室内供暖。到了晚上,要关闭特朗波上下两处的通风孔,并且最好将绝热窗帘或者百叶设置在玻璃和墙体之间,这样就可以保证墙体不会向室内辐射传热的同时,向室外辐射散热;靠近墙面的空气会被墙体向室内辐射的热量加热,这样加热的气流就会同室内的气流形成对流作用,从而实现室内供暖的目的。

4、沼气在建筑中的应用

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它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这种气体往往出现在沼泽、粪池污水池以及各种的有机污泥中,它在作为气体燃料的时候,十分的方便,并且很清洁,如果对其进行发酵,那么剩余物质还可以作为肥料来对土壤功能进行改善。同时,它可以有效的改善卫生,合理的利用各种垃圾和粪便。目前,在我国的农村中已经广泛的推广这种新技术,并且也在逐渐的引入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在实际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绿地下可以设置沼气罐,然后连接到管道煤气和中水系统,从而淘汰过去那种传统的非可持续能源住区,发展成为生态住区。通过研究证明,如果将一座普通多层住宅楼的粪便都收集起来,那么就可以产生约9立方米的沼气,这些沼气大约可以维持整个住宅楼居民日常的炊事用气,从而替代过去传统的非可持续资源,比如管道天然气和液化煤气等等,在节约燃气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大大的降低居民的开支。

5、覆土建筑

覆土建筑指的是建筑的部分或者全部被土层或者岩石给覆盖到,有人也将其称为掩土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在我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住在天然洞穴中,我国北部的窑洞和地下村落也属于覆土建筑。在非洲,也有很多的建筑是建立低洼地带和斜坡地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村落就是玛突玛塔和突尼斯的地下村落,这些都是在半山腰采用凿石的办法建立起来的村落,这些建筑虽然是建在半山腰上,但是有些建筑居然有很多层。覆土建筑主要是将土壤或者岩石的热工性质给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实现建筑内部的冬暖夏凉,这样就不必消耗能源资源,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对覆土建筑选址的时候,应该仔细而广泛的研究现场,同时也需要将建筑物的使用性能以及建筑区域的气候和环境等因素综合的纳入考虑的范围,这样就需要避免出现山体滑坡和塌方等事故的发生;还需要注意地下水位,因为如果地下水位比较高的话,会侵蚀到房屋。

6、结语

基于生态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涉及到很多的学科,很多的内容,要想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科技的创新,基于生态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整体设计也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就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不断的提高设计的质量,起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长旺.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6):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