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文化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文化发展史

篇1

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以品牌为引领

园区发展应以品牌为引领,以培育骨干企业和催生产业链为重点。品牌包括园区品牌、企业品牌和园区的自主活动品牌等多种类型,最好以打造自主品牌为主,同时引进一些高端品牌,形成品牌的联动和综合影响力。品牌增值是通过自主品牌和联动品牌来体现的,自主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促进经营,还在于无形资产的积淀和可持续发展。园区整体品牌和专业内容创意与服务公司及其园区所合作的各个品牌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各种品牌积累来形成对园区整体品牌知名度的快速提升。

例如,嵩山文化产业园区可以致力于打造中原首屈一指的“少林禅武文化”核心品牌,塑造强势“少林功夫”品牌和“嵩山·少林”联动品牌,同时带动各子品牌的市场推广,形成“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国际武术文化论坛”、“嵩山论坛”、“禅文化国际论坛”等文化品牌系列,使“少林禅武文化”品牌成为国内、国际家喻户晓的驰名品牌。

大众化、平台化和可复制化

作为文化产业园区,园区经营的基本定位需要考虑与“产业”发展理念相适应,体现大众化、平台化、可复制化的基本要素。大众化就是紧紧把握市场的需求,坚持以大众导向为主。要锁定核心顾客的消费需求,创意生活,同时综合运用渠道资源,分类提供各层次产品和服务,全方位覆盖相关消费需求。大众化应重点从内容方面思考和策划,开发有体验价值的文化产品。首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内容产品的体验价值,满足消费者的休闲娱乐需求。例如,音乐产业基地的音乐体验是全景式体验,包括全类型音乐体验、驻地观赏体验、驻场互动体验、自主体验、音乐茶座及关联体验、活动观赏体验、活动参与体验、与明星互动体验、新媒体体验、鉴赏与教育体验等体验形态和类别。此外还得注重开发或挖掘特色体验项目,形成差异化。根据创意内容等资源的特点,以企业为运作主体开发具有差异化的、可持续的、具有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的项目,并形成无形资产积累和品牌沉淀。

平台间的融合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要致力于形成园区的物理平台与虚拟平台互动融合。通过打造物理平台和虚拟平台,形成平台的联动和资源整合。比如,可以以园区的经营管理公司为主经营物理平台,以专业服务公司为主经营虚拟平台,园区管委会同时负责两个平台的协调与联动经营。平台化应重点从渠道角度思考和策划建设若干个平台,至少包括内容交易平台、内容传播平台、产业信息平台、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平台、创业融资支持平台、创意产品交易平台等。

文化产业园区的商业模式

构建相应的产业链

园区要通过活动和合作延伸产业链,形成园区产业链、园区与活动产业链、园区活动与新媒体产业链等产业链的整合。

例如,音乐产业基地可以从细分产业链结构的角度,形成以音乐原创活动、选秀活动、艺人经纪、内容提供、延伸产品开发等纵向产业链和新媒体体验、时尚产业配套、自主活动体验、交流与合作等横向产业链,以及其他配套为第一形态的细分产业链,以园区、媒体和企业向外经营为第二形态的产业链。

具体盈利模式

园区的商业模式应包括园区投资人和其中的企业两个方面,园区应主要依靠吸引或培育企业来赚钱,注重企业的成长性。相应地,园区的盈利模式依靠四种收入:自有或合资公司经营收入和企业增值、投资公司投资收益(股权或债权收益)、物业收入(租金和服务收益等)、土地增值收益。其中,以自有公司经营和投资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例如,音乐产业基地应以音乐现场体验(LIVE)和参与为核心,打造系列产品。通过打造参与性和体验性的若干核心活动品牌,吸引本地和外地音乐爱好者和音乐消费者全面参与,形成集聚人气的氛围。产业基地应以具有独特性的音乐产品及其产业链结构的商业模式,依托物理平台和商业平台,充分挖掘资源和潜力,形成主题公园的商业模式、公司发展的商业模式及其联动发展的商业模式。

篇2

面向来来,构建“快乐文化”体系

文化铸就灵魂,文化描绘宏图,文化指引方向,文化凝聚力量。威海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对银行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紧紧围绕持续打造“学习型快乐银行”的发展愿景,积极构建和丰富“快乐文化”理念体系,将“学习快乐”“感恩快乐”“责任快乐”的“快乐文化”始终贯穿于银行发展的全过程。

所谓“学习快乐”,即学习是手段,只有学习才能够与时俱进,才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够适应发展的要求,才能够达到真正快乐的目的;成长是主线,通过学习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进而为员工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发展舞台;快乐是结果,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全行员工“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工作中快乐成长”。

所谓“感恩快乐”,即在“心存感恩,快乐成长”的理念引导下,倡导“饮水思源,知恩感恩”,积极倡导“在发展中感恩,在感恩中发展,在感恩发展中分享快乐”的感恩文化,努力打造“使员工快乐,让客户满意,为股东增值,尽社会责任”的快乐发展链条,全力营造“内部和谐同乐,外部和谐共赢”的良好发展环境。

所谓“责任快乐”,即“快乐成长,对人生负责;勇于担当,对家庭负责;激情工作,对事业负责;积极奉献,对社会负责”。多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因为每个威海市商业银行人都能坚守“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事业发展的目标才能实现,银行的社会贡献才能不断增加。

立足实际,丰富“快乐文化”载体

种子只有落地才能生根,同样,企业文化只有真正被员工接受和认可,才能成为鼓舞员工不懈努力的精神动力。威海市商业银行在弘扬“快乐文化”的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了“节日文化”概念,设立了“学习节”“感恩节”“责任节”等特色节日,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为推动企业文化落地搭建了丰富的载体。

“用激情绽放生命光芒,用行动诠释共同信仰,用团结凝聚智慧力量,让我们一起快乐,一起成长……”2014年7月,一首激情洋溢的《责任快乐歌》拉开了威海市商业银行首届“责任节”的序幕,唱出了威海市商业银行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

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引起共鸣并得以传递。2014年12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最美企业之声”展演现场,25名威海市商业银行的年轻员工唱响了这首由威海市商业银行自主创作的《责任快乐歌》,得到了在场艺术家们的高度认可。最终,《责任快乐歌》在全国36个行业的400余首企业歌曲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首届“全国最美企业之声”金奖,成为全国金融界唯一获得金奖的企业歌曲。

唱响《责任快乐歌》仅是威海市商业银行首届“责任节”各项特色活动之一。首届“责任节”期间,威海市商业银行还邀请我国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为全行员工做了“提升职业素养,助力转型升级”专题讲座,组织开展了“我们负责任”感想征集、“勇于担当,实现梦想”演讲比赛、共同签订《责任承诺书》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员责任意识,营造了“勇于担当,实现梦想”的浓厚氛围。

“责任节”的举办是威海市商业银行“快乐文化”扎实落地的一个缩影。早在2010年和2011年,威海市商业银行就相继启动了“学习节”和“感恩节”,创作了《学习快乐歌》、《感恩快乐歌》等企业歌曲,每年组织开展名家讲座、图书互赠、演讲比赛、兴趣小组、感恩社会等一系列特色活动。特色节日的举办,对内凝聚了强大合力,对外展示了良好形象,已经成为威海市商业银行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用心付出,收获“快乐文化”成果

多年以来,“学习快乐”“感恩快乐”“责任快乐”的“快乐文化”不仅被威海市商业银行全体员工认可和接受,更成为激发员工干事创业、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在“快乐文化”的感召下,威海市商业银行不仅自身实现了平稳健康快速发展,银行社会贡献度和品牌影响力也得到了持续提升。

用快乐文化引领跨越发展。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中率先设立县域分支机构和异地分支机构,先后设立济南、天津、青岛等9家分行,初步搭建了环渤海区域领先的金融服务平台,市场渗透不断增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2011年,与北京大学合作,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山东省第一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金融机构;2011年,成立山东省首家科技支行,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政府扶持,多方合作,集群运作”的科技金融新模式;在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中首家取得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对全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升级业务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用快乐文化服务经济社会。与德国储蓄银行合作,设立小微金融服务中心,致力于为小微企业打造新的融资平台,被评为“中国最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智领通”系列产品被评为“全国小微企业特色产品”;积极融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支持海洋优势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特色银行”“中国金融机构金牌榜·金龙奖”“最具竞争力中小银行”“最具成长性中小银行”等荣誉;缴纳税收逐年增加,被评为“山东省首批A级纳税信用等级单位”,连续多年被评为“威海市五星级纳税明星企业”。

篇3

关键词:商业古街;历史文化保护;创新开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21;F29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20-02

一、研究现状

关于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提出的,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式提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直到2015年4月,国家城乡住房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才对外公布了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以商品消费为主要功能。随着历史文化街区逐渐成为城市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商业化,出现了一批商业古街,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也从单一的“保护”角度,逐步趋于多元化,出现了“创意旅游开发”、“街区商业开发模式”、“公众参与”、“视听味觉开发”等多种研究角度[1],并且更多的研究主题是围绕“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维持”展开的。这也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至于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此提出具有时效性的方案、策略,仍是当下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本文将以商业古街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与措施。

二、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开发现状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遍布各省,几乎在各大历史名城都有出现。其以当地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商品消费为主要开发形式,在保留原有建筑以及街道风貌的基础上,销售当地特产,展现民俗文化。其以安徽屯溪老街、福州三坊七巷、苏州平江路为主要代表。但当下由于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些老街也出现了诸多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一)商业开发过度,对历史文化元素造成冲击

这是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共同存在的问题。过度的商业化使其逐渐演变为现代商业街、购物步行街,许多历史名街从此销声匿迹,建筑风貌也沦为文化的空壳。以北京南锣鼓巷、什刹海为例,其之所以落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多具有现代时尚元素的店铺的进驻,使老北京文化变了味道,休闲、娱乐、购物占了太多的比重,与老北京巷弄格格不入。

(二)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由于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大多是个人经营的店铺,加之疏于管理,缺乏监督机制,市场上出现无特色商品泛滥、商品价格相差悬殊、“宰客”,甚至销售虚假商品、食品安全无保障等现象,造成市场混乱。以屯溪老街为例,街巷中有很多移动摊位贩卖一些无特色的小商品,且店铺销售大多为批量生产的工业品,其要价高昂,且无统一定价。

(三)街区功能单一

大多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以出售商品和美食消费为主要功能,其结构功能过于单一,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消费者的体验也仅限于购物和饮食,因而限制了公众参与度。从社会效益来看,对文化的宣传只通过商品销售,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四)环境问题突出

随着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尤其是美食街知名度的提高,环境问题变得严重,街道上垃圾、废水随处可见,加之机动车、自行车随意进入、停放,造成本身狭窄的街道拥挤不堪,噪音污染严重。

(五)古建筑缺乏维护

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古建筑受到当地气候的影响房屋结构变形,或在特殊历史时期遭到破坏,由于无人负责、政府机构不重视、互相推诿等原因缺乏维护。

三、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对于古街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方文化的符号,历史文化内涵是其向世界发声的资本,也是脉络传承的核心。某种程度上,这强调的是对于“文脉”的把握和延续,“即其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积淀、社会经济水平四维时空组合。”[2]而对于商业古街历史文化的传承则包括两方面――建筑的维护与修缮,以及民俗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首先在古建的维护方面,意味着在保留原有建筑、街道等整体风貌的基础上,对单体建筑及街道桥梁进行定期维护,或是在不影响其外观和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防护和加固措施。而对于古建的修护工作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资金和技术[3],同时还需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民众以及游客的监督举报。

其次在民俗文化的传承方面,其首要途径是对于文化的发掘,将流于民间的传统手艺、风俗挖掘出来,在维护其“原真性”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化包装,展现在世人面前,如北京传统京绣、剪纸,安徽黄梅戏,苏杭丝绸等等。而其形式并不拘泥于商品化销售,还可以出现表演、“传承人”讲解、游客参与互动等等,以多种形式将文化荟萃,并向世界传播。但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也要坚持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造成的产品造假、艺术失真等现象。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人们民俗文化保护的意识,并通过市场监管、消费者监督的形式实现。

(二)注重创新旅游开发

保护商业古街的社会历史文化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当下,文化的传承需要现代时尚元素的添加。某种意义上,商业古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创新作为推动力。

1.加强市场调研,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

商业古街的产品服务亦如企业商品销售,需要对市场情况有所把握,盲目地产品开发必然限制经济可持续发展。应以问卷调查、采访、短期试运营等方式,了解主要的消费者人群、消费者目的及倾向,进行摸底后,调整产业结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

2.拓宽受众面,增强文化兼容性、包容性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面对的消费者除了当地游客以及周边城市外来游客外,还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需要考虑到消费者来自不同的文化,适当引入现代时尚品牌,或是以多样的形式展现当地民俗文化,给予不同人群文化认同感。

3.综合开发视听味觉,增强消费者参与度

公众参与是推动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当前公众参与仅拘泥于购物一种形式,消费者对文化的感受单一。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例如,当地曲艺表演、手工艺制作展示,并让消费者参与其中,增强对文化的体验;或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进行多样化旅游项目开发,如江苏苏州平江路可开发游船参览路线。此外,调动游客的感官,例如,在视觉上增强店面外观色调、装饰、结构的文化特色,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使游客对文化有全方位的感受。

4.增强旅游开发的专业性、规划性

大多历史文化商业街区需要进行专业的整体规划,统一市场商品定价,避免商品过度雷同造成消费者审美疲劳。同时,要加强对于古街文化的对外宣传,通过多媒体放映、讲解员讲解等形式建立专业的讲解体系;对店铺进行专题规划,加强游客对街区的整体感受;在当地的传统节日或定期举行主题活动,以加强对当地文化特色的宣传力度,提高古街知名度。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统一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原则。针对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利用当地有限的文化资源对外界产生“正外部性”影响。即是说,通过历史文化商业街作为传播当地文化的窗口,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游客的环保意识,避免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

(四)多方参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把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而机制的建立不是单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的责任,其需要多方的参与。在政府部门的统一管理下,与旅行社、当地居民以及游客协同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并且具体执行也需要多方共同参与监督。政府部门成立专门负责组,对商业古街进行定期的情况调查和调整,如进行古建的修缮、基础设施的完善。旅行社协同制订古街旅游开发具体方案,居民及游客负责监督,通过多渠道反映古街出现的问题。

篇4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一、利率市场化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使我国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存贷利润增速下降。下图1对比了我国全国性商业银行2010至2014年度利息净收入变化,其中数值以亿元为单位。

从上图可以看出,全国性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虽然逐年增加,但是增速放缓。在利息净收入增速方面,自2010年至2014年,中国银行由22.09%降到13.3396,农业银行由33.37降到14.27%,工商银行由23.56%降到11.32%,建设银行由最高21.11%降到12.30%,交通银行由27.63%降到3.14%。

2.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由于金融业的同质化,不可避免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经营方式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首先,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能够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了巨大的盈利空间。其次,能够优化业务经营结构,促进其经营模式的转变。最后,发展中间业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利率风险。国际商业银行发展经验表明,商业银行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中间业务的发展越活跃、高附加值产品也越丰富,加大力度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中间业务净收入持续增长

下表为2009-2015年度我国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的数值及占比情况,其中数值以人民币亿元为单位。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逐年增加的趋势,只有农业银行在2014年度出现中间业务小幅回落的现象,交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明显少于其他四大行。

(二)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长速度缓慢

我国全国性商业银行在2010及2011两年,中间业务呈快速增长的态势,2011年达到峰值,农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增长率高达49.24%,工商银行为39.54%,最低的中国银行为18.27%。由于2012年,银监会颁布的《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规定了“七不准”、“四公开”,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增速大幅下滑。随后2013年中间业务净收入增速有所提高,但是到了2014年又呈现下降的趋势,农业银行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形,中间业务净收入下降了3.73%,2015年度各大行中间业务除交通银行外均增速缓慢,其中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增长率降至1.32%。如下图2所示,显示了我国全国性商业银行2010至2015年度中间业务净收入增加额及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其中增加额以人民币亿元为单位。

三、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有关中间业务发展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第一个有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法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是2001年才颁布实施的,相关法规的滞后性同时缺乏比较详细具体的操作规定,容易造成法律的空白以及监管的真空,以及在《商业银行法》中规定了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法律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全国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发展。

(二)对中间业务管理不规范

一方面,缺乏系统的中间业务管理体制。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系统性的管理,表现为分散化的管理,这种非集中的管理方式形成了多重的标准,也阻碍了整体上的协调和发展。另一方面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中间业务属于技术密集型,风险存在于产品自诞生起的各个环节,中间业务创新产品风险的隐蔽性强、分布性广、可控性差的特点,而商业银行的审计和稽查部门独立性不够强,内部监管能力较弱,监管不严、违规成本低等现象的存在导致不能对风险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监控及化解。

(三)中间业务发展重视不足

一直以来,由于存贷利差的巨大收益,使得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有所忽视,对于发展中间业务的紧迫度、积极性不高。虽然现今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上的重视度较之前有所提高,但是没有达到将中间业务发展放到战略层面,这是经营理念上的欠缺。同时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对于量的盲目追求却忽视业务的品质,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健康及可持续的发展。

(四)中间业务产品结构不合理且缺乏创新

虽然中间业务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基本具备了相对完整的中间业务体系。但是中间业务的开展还是以传统的业务为主,主要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支付结算、银行卡、等,属于劳动密集型、成本高的业务。那些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创新型中间业务产品却相对匮乏,显然产品创新不足,难以实现产品及服务的多样化。据201.5年上半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年报数据整理发现,工商银行个人理财及银行卡业务占比22.39%,工商银行及交通银行的投行业务均占前三,占比分别为17.82%、20.21%。其他全国性银行对中间业务净收入贡献度前三的业务仍为基础的中间业务,全国性商业银行依然需要积极创新及发展中间业务,使产品结构合理化并提高服务层次。

(五)科技支持上的不足及专业人才的缺乏

一方面,由于全国性银行还在追求通过增加营业网点、增加业务量来提高盈利水平,对中间业务方面的科技投资相对较少。比如支付结算系统覆盖面小的问题,信息管理系统上如总分行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及时导致中间业务的发展受限,日常的自助设备中也难以方便办理外汇以及理财等较普遍的中间业务,相对复杂的中间业务就更难以办理。另一方面,存在着员工知识体系老化、缺乏专业技能等人才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同时具备金融知识、法律知识、计算机知识等,并且懂得营销且具有丰富经验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才的储备不足严重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

四、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全国性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中间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法律法规方面,相关部门需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法律法规的完善,在完善的同时注意与国际惯例相符,为金融业务国际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消除现有的金融法律中不适宜中间业务发展的条款、适当放宽商业银行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的限制,鼓励跨行业创新、多样化发展。

(二)完善中间业务管理体系

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应完善以中间业务管理委员会为纽带,以事业部制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对中间业务进行统筹的管理,制定标准化的流程以及实施细则,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并建立合理的内部激励体系。另一方面,对于中间业务风险的防范及监管上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对中间业务风险做到动态监管、前期预测、后期监测,使产品创新与风险监测并重。对担保承诺业务及资产证券化等具有差异性产品的风险监管需给予极大的重视,完善对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各个过程的监管,可设置专门的风险监控专员,及时识别及监控风险,将风险落实到人,同时也要防范操作风险。

(三)从经营理念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

全国性商业银行一直作为我国银行业的先行者,从自身的条件来看具备着发展中间业务的优势。应自上而下的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大有可为,要自总行到分行全面贯彻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理念,将其作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新的利润增长点,创造市场价值,提升自身发展的竞争力,使其经营更具可持续性。

(四)积极创新中间产品、优化产品结构

应抓住时代的契机,着重进行创新发展。全国性商业银行应利用资金优势,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产品的创新中,在发展传统中间业务的基础上,促进中间业务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积极借鉴国外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先进经验,实现从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品过渡到咨询与顾问、投行等高端的产品拓展,进而优化中间产品的结构。可以将支付结算业务、咨询业务等中间业务进行多种产品的组合,以满足不同产品的客户需求,丰富中间业务品种,提高高端中间业务的占比,促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的发展。

(五)加大技术及人才方面的投入

篇5

关键词:日本动漫游戏产业三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动漫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地喜爱和推崇,尤其是日本在这方面更是独具鳌头风靡世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相当多的素材可以挖掘,以三国文化与动漫相结合的形式发展动漫产业和推广文化既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发展三国文化动漫产业的作用之一是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以更为鲜活、生动、多元的形式表现中国的文化底蕴。而另外一个作用即是推动经济发展,如果在发展三国文化动漫产业的同时学习借鉴日本动漫游戏产业的商业发展模式,使三国文化动漫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链,在文化推广的同时亦能推进经济发展。

一、日本的“三国动漫热潮”

一直以来,三国文化在日本都受到广泛关注,从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到一般民众,日本人对三国文化的喜爱与熟稔程度比起中国可谓是毫不逊色,无论男女老少,提起三国都能说出个一二。在20世纪,日本多次出现过三国志热潮,80年代日本民间就成立了一百多个三国迷俱乐部,1990年,在大阪还举办过全日本三国迷的大会。在“三国迷”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是通过动画和漫画接触到三国文化的,在日本的动漫作品里,以三国为主题的动漫游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漫画有横山光辉的《三国志》、山原义人的《龙狼传》、李学仁和王欣太的《苍天航路》等;动画有《钢铁三国志》、《东映 三国志》、《SD高达三国传》等。日本动漫产业通过一系列商业推广手段将三国文化成功的在日本普及开来,成为人民耳熟能详的文化元素。

二、日本动漫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1951年,手冢治虫开始在《少年》杂志上连载漫画《铁臂阿童木》,1963年,富士电视台推出了《铁臂阿童木》的TV版,其收视率高达47%,由此奠定了日本最初的动漫产业模式,即以受欢迎的长篇连载漫画改编为动画的形式。这种漫画与动画相结合的形式所带来的效益是双向的,漫画可以带动动画的收视率,而动画也可以促进漫画的销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漫画与动画相结合的形式逐渐成熟的同时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1982年动画电影《超时空要塞Macross》的商业宣传手段突破了单纯的动画运作模式,使用了涉及范围更加广泛的相关行业元素。如含主题曲《可曾记得爱》在内的电影原声带在制作方的大力宣传之下,销量突破了50万张。此后,热门动漫作品的不断推出带动了包括游戏、玩具、音像制品、画集、模型、食品、服装、乃至生活用品的周边衍生产品的产生,使动漫延伸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时至今日,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与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自日本。日本动漫产业整体市场规模在2006年前后达到巅峰,整个动漫产业占日本GDP总值的16%,近几年虽然因为全球经济危机等原因而呈现下降趋势,但年产值仍旧能达到230亿日元。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三、日本动漫游戏产业特点

1.政府大力扶持

1996年,日本政府公布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略》政策,明确的提出了要从经济大国转变为文化输出大国,2007年又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为了扩大日本动漫在国外的影响力,日本外务省还曾拨款 24亿日元从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画片播放版权,将这些动画片免费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电视台播放。除了推行一些政策以外,日本对于民间企业公司也是积极扶持,如2009年成立的日本产业革新机构是一个半官方、半民间的基金公司,它是由日本政府出资920亿日元、民间投资100亿日元组成的,公司建立的目的旨在促进产业活动革新、提升产业活力。日本产业革新机构的运作机制很好地协调了政府的指导服务功能和民间的创作运营功能,充分地提高了民间企业的积极能动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2.创作主题源源不断的创新

日本是一个很擅长于借鉴的国家,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历史阶段都可以被拿来当做创作素材,三国文化主题的动漫游戏作品众多正体现了这个特点。

3.周边产品的大力开发

涉及到诸多行业的周边产品庞大的规模化生产与销售为整个动漫游戏产业链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四、立足传统文化,发展三国文化动漫产业的价值考论

1.选择文化产业作为突破口,发展特色动漫产业

在当前动漫作品需求多、缺口大的形势之下,寻找到一个适合的切入点来发展动漫产业尤为重要,与其漫无目的地四处放箭,不如结合自身之所长寻求发展。中国文化一直为世人着迷,国际上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动漫作品也数不胜数,如日本以中华料理为主题的动画《中华小当家》、美国1998年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和近几年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功夫熊猫》系列,这些借助中国文化的作品不管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在国外被加工过的中国文化,虽然并非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现,但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还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的。以此为鉴,创作既符合时展趋势又能体现本土文化艺术特色的动漫作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可以创作成动漫作品的元素,并用现代的语言及表现形式来进行演绎诠释,这是动漫产业发展一个很好的出路。

近几年来曾经出现过部分三国主题的动漫作品,如在网络上很流行的FLASH动画《爆笑三国》、2003年由广州统一影视数码特技制作中心制作出品的39集动画片《Q版三国》和央视出品的动画《三国演义》等动画作品,虽以影响力来说尚且不足,但为之后的发展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致力于文化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结合

俗话说“以古鉴今”,借鉴传统也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然而若要发展本土动漫产业,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创作素材不能够照搬照抄,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素材和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漫作品上,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传统文化要以新的形式重新解读,了解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做到既能够把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也能够把传统文化进行再创新,创造出既有文化性又有娱乐性的文化产业品牌。

3.形成系统的产业链以促进动漫产业及经济发展

动漫产业中周边产品的开发尤为重要,开发周边产品使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加深人们对动漫作品印象的强有力手段之一。日本GAINAX动画制作公司在1995年制作的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其周边产品直至今日仍在不断被开发,涉及到数码、服装、日用品等领域,虽然距离动画播出已有15年时间,但是正由于周边产品的层出不穷,使人对这部动画作品具有很深刻的印象。国内近几年来也认识到了周边产品的重要性,开始发展周边产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如今市面上可以见到带有《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形象的食品、学习用品、服饰等商品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取得《喜羊羊与灰太狼》动漫形象授权的商品有数十种。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仅授权取得的版权费用就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在雄厚资金的支持下,更是将《喜羊羊与灰太狼》搬上了大银幕,制成了系列的动画电影。由此可见周边产品的开发的重要性。

五、结语

发展三国文化动漫产业的作用之一是推广三国文化,以更为鲜活、生动、多元的形式表现中国的文化底蕴。而另外一个作用即是推动经济发展,如果在发展三国文化动漫产业的同时学习借鉴日本动漫游戏产业的商业发展模式,使三国文化动漫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链,让人们不仅仅只是从动画、漫画作品中了解三国,还能从周边产品、动漫主题展会等途径进行了解,这样对经济发展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真正能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和专业人士、动漫设计公司大力配合,通过专业创作、商业推广、支援建设等方式进行推广,才能实现三国文化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冀振武.版本以及日本的“三国”热[J].出版史料,2007(4):69.

[2]白晓煌.日本动漫[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陈奇佳,宋晖.日本动漫影响力调查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9.

篇6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据统计,有关 “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本文所界定的文化,不单包括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态度和风俗习惯,还应包括由此产生的体制文化和法制文化。

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吸收过程。会计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也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会计本身也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定受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受整个大的社会文化演变方向的限制。但凡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不能独立地看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会计的演化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受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会计规章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和商业观在内的文化观念。

二、西方文化对世界会计发展的影响

(一)文明古国的会计

世界会计史表明,会计发展的主题主要是官厅会计和民间会计。古代埃及生产力水平低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无法严格分工,会计只是生产职能附带部分。随着国家统一的形成,奴隶制经济和国家两个因素逐渐成熟,宫廷成为了官厅会计的发祥地。

古巴比伦绝大部分商业和信贷是以寺院为中心进行,为了加强对神殿的商品加强反映和管理,祭司和僧侣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均作会计记录,免得神来向祭司要会计报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典籍《汉谟拉比法典》将具有会计意义的契约、契据、财产清单都标准化并且有了确实的定义

(二)中世纪的会计

一个文明的文化发展程度越高,这个文明的经济就越发展,会计也就越重要。文化、经济和会计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中世纪会计发展的进程中,又得到了印证。

拜占庭帝国在会计方法发展上并没有取得突出的进步,但是古罗马的许多会计思想主要就是以拜占庭为保存地传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中世纪的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教会便垄断了文化。但是与寺院一样,教会也非常重视对于财政经济事项的管理,而且还运用了审计这一监督形式。

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会计交流方面起着中介作用。《古兰经》在阿拉伯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其中所体现的会计思想,例如阿拉伯人将虏获的战利品都是按照《古兰经》的规定进行分配,对以后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历时近200年的富有侵略性的,意大利作为东方商品流通的中介,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商业与文化得到了极大繁荣地发展。意大利会计先后出现了佛罗伦萨式簿记、热那亚式簿记和威尼斯式簿记,在西方会计史上,威尼斯式簿记实际上就是意大利式簿记的原型,形成一套内容丰富、较为体系的簿记方法。

(三)近代的会计

意大利复式簿记的诞生,是东西方文明和文化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较之官厅会计,以复式簿记为重要内容的民间会计崭露头角,以对现实文化经济生活的特殊敏感取胜,更迅速、真是、全面地传达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脉搏。

复式簿记法经卢卡?帕乔利之手得到总结,会计得到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以古希腊学术和艺术成就中蕴藏的民主思想、探索精神、理性主义及世俗观念等文化产物作为精神食粮,意大利半岛迎来了文学和艺术的空前繁荣,资本主义性质商品经济在不断发展,新兴的复式账法日益成熟。

三、中国文化对中国会计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会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系文化表现的比较明显,在会计工作过程中强调搞好内、外部平衡,侧重于人事关系的处理,这使得会计行为本身常常为了处理好人事关系不得不牺牲会计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逐渐成为了一种迎合各种指标的工具。

中国会计制度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会计惯例,价值观和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崇尚集体主义、权力距离较大、不确定性规避程度大、阴柔强于阳刚的特点。

(二)中国会计发展的文化动因

(1)原始萌芽时期。在原始社会初级阶段,人类用于传达信息、辅助记忆的方式主要是绘制客观物体的自然印记反映和记录日常生活及其动植物的数量及其变动。进入金属时代之后,人们对形状、面积和体积有了初步的认识,利用身边器具逐步发明创造了实物计量单位,史书上更有“黄钟黍”的传说。于是数量、计量方法的有机结合,为过度到中式簿记思想时期奠定了基础。

(2)古展时期。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它与几千年中国文明发展存在相关性。儒家思想提倡遵循历史悠久的规矩,强调安于现状,限制小我以保全社会和谐,崇尚顺从、中庸。在这种文化影响下,我国会计演化过程带着变化缓慢的特征。从最初的单式簿记时期,到其后的复式簿记时期,贯穿了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篇7

在商品经济时代,文化也成为能够放置在工厂进行加工生产的商品,供人消费:“我们社会中的这样一些结构,它们采用工业公司(industrialcorporations)典型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以文化物品和文化服务的形式生产和传播作为商品的符号”②在琳琅满目的文化商品中,最能够刺激消费者的消费诉求的往往是直接、生动、画面感强烈的商品。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的影音视觉效果往往强于抽象的文字和声音载体所带来的传播效果。“原因就在于我们周围有着更多的物象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力。”③

基于娱乐电视文化消费的商业广告

相对于报纸媒体、杂志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融汇了其单一优势与一身。首先,视觉刺激。生动、唯美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有着很强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容易被记忆,传播效果明显。其次,电视媒体的覆盖面很广,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四级办台”的指导方针使电视媒体在传播范围上形成了网状。最后,被关注率较高,基于电视媒体收视率的电视广告投放策略,使得高收视率促成高专注率;受众的接受程度要求不高,年龄层次分布广泛。电视广告在制作上注重运用高新影音技术,艺术性强大。同时,商家的宣传也越来越注重广告内涵的挖掘和企业文化、品牌策略的结合。在我国,最早的电视台出现在1958年。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史,电视媒体在广告推广和投放上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其他媒体,换句话说,电视媒体依然是企业的主要宣传渠道。电视“文化化”的发展趋势使电视广告也逐渐显现出文化趋势,电视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宣传方式,深得广大受众欢迎。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为商业广告提供

“沃土”在众多的娱乐节目中,《中国好声音》成为一匹黑马,还是有其原因的:创新节目形式。无论是选秀、真人秀还是脱口秀,这类节目往往在内容上基本雷同,不外乎为“造星运动”;而节目形式往往是“你演我评”。从2005年的《超级女声》开始,真人秀类综艺娱乐节目就基本没有打破这样的束缚。“盲选”这种形式本身就是真人秀节目的创新。《中国好声音》将其运用到国内真人秀节目形式中,实属首例。好的娱乐节目可以成为商业文化滋生的土壤,节目形式的创新必须是娱乐节目长期稳定发展的一剂良药。

娱乐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完美结合

篇8

所谓文化,它首先必须建立在以人为基础的社会之中,它是由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各种行为习惯,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体系。它可以是无形的,但却时刻充斥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并反过来影响社会活动的持续和发展方向。所以会计文化的形成与人类的会计活动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微妙关系。会计文化是人类长久会计活动中产生的复杂体系,它包涵了会计活动的所有方面,内容浩瀚,在此就会计文化的几个特性与中西方存在的差异进行简单的探讨,希望可以找到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的一个方向。

一、会计文化的特征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甚至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文化的关注度也远远不够,这体现出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的薄弱,要加强会计文化建设,首先要从根本上了解会计文化的发展和作用,然后才能找出会计文化建设的途径和发展方式。下面就从几个特性来简单认识一下会计文化。

1.广泛认可性。会计文化的形成必须是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一个人创造并使用的会计习惯和方式不是会计文化,必须是形成后在一定范围内推广,被大多数人接受、认可并使用的,形成一种共识,才能称作会计文化。

2.继承发扬性。会计文化既然是人类在会计活动中通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受大众认可的会计习惯和方式,必然具有继承性。这种继承性体现的是纵向性的、是下一代会计人员对上一代会计人员的继承,就像学生的教科书中有既定的会计准则、记账方式,这都是上一代会计人员传承下来的会计文化的体现。而在这种一代代不断继承的过程中,下一代的会计人员会在实际会计操作中对已继承的会计文化根据社会的发展形态以及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改进、创新,形成新的会计文化填充进去,使会计文化体系不断完善,并符合时展的需要,就像会计记账方式从手工记账变成了电脑记账,会计准则的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等等,这便是会计文化的发扬性。

3.自由性。既然是文化,是会计人的生存方式的体现,作为自然的对立面,随着人类社会进程的发展,文化越发达,人类就越能冲破自然造就的束缚获得自由。会计人创造适合自身工作的会计方法、行为模式,从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度。而这份自由又给会计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4.规范性。尽管会计文化是从大众习惯中提取出来的体系,但这并不影响它具有规范性,会计文化的建立,不能与会计规范、道德准则相背离,这是一个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整体。会计文化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并运用,在客观上即形成了一种公认的准则和规范,而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又都围绕这种规范进行,受到这种规范的约束。会计人员为了得到更多的自由,便于自身的会计工作,会不断创新,这种约束和限制会被新的更符合时代特征的行为准则所替代,形成新的准则和规则,这就是自由性和规范性的相互促进,和谐统一。

二、中外会计文化比较

既然是文化,自然会因为地域差异导致价值差异进而造成文化的差异。会计文化的发展,必然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历史悠久,会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1000年的西周时代,这点西方国家自然无法与我们相比。但是纵观会计文化发展史,西方会计文化的发展史虽短,但进度、速度惊人。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对比中外会计文化发展史,我们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1.从思想观念上来说,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世事万物皆是融合统一的整体。对会计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认识是不可分割的,会计理论与实际工作是不可分离的整体。而西方历来奉行的是唯物辩证法,即世界分为主观、客观,两者是独立分离的,会计文化的形成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真正得以确立,否则就是谬误。

2.从专业上来说,中国人历来重农业,重思想,轻工商,会计行业作为工商业的依附产物,从来不被重视,在会计专业知识上的投入自然也相对薄弱。而西方国家一向重视工商业,重视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会计作为贸易核算的基本保障,自然被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而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自然也较为重视,会计知识及会计文化的发展相应较快,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较为突出。

3.从传统道德上来说,中国人讲究的是舍小家为大家,凡事以集体利益为重,讲究的是对物资追求的淡泊和以集体利益为先,在实现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个人利益的体现。因此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集体利益,这里指的集体利益不仅包括企业的利益,广大员工的利益,甚至还包括社会公众的利益。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一直以来标榜的是民主、人权,崇尚个人利益的追求、尊重和体现。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在合法的前提下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人与人之间讲平等、轻等级,偏重个人利益优于集体利益的取向,讲究在个人利益得到实现的时候才能实现集体利益。

4.从行为模式上来说,中国会计人重视的是传承,延续上一辈人的做法,主观能动性差,创新意识薄弱,缺乏打破成规的勇气和激情。加之会计教育方面墨守成规的局限性,会计行为上比较保守、谨慎,不愿承担风险。而西方国家会计人一向行为大胆,做事激进,人权平等的他们崇尚个人奋斗改变命运,行为自由大胆。教育上也重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会计行为上主观能动性强,不愿惟命是从,更愿意突破常规,自主创新,勇于冒险。

三、会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1.从根本上提高公众对会计文化的关注度。加强会计文化的宣传,可以在各相关财政网站会计文化的相关信息,创办相关报纸、期刊,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征文、知识竞赛、艺术展演等相关文化主题活动,提高会计文化在公众面前的曝光率。

2.从基础上抓紧对会计人员在会计文化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上的,也是观念思想上的,要从根本上提升会计文化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墨守成规的会计行为模式,要鼓励突破、积极创新,将会计文化建设推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加快会计文化建设的步伐。

3.从业务上注重会计文化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当前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大多还停留在单纯的记账环节,即使上升到财务管理的角度,仍未曾涉及到会计文化的建设领域。要全面地、广泛地推动会计文化的进程,则应真正地将会计文化融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去,让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有所了解并得到认同。

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会计文化更是如此,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大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小到每一个会计人员的参与。希望在祖国经济发展大好的大环境下,会计文化建设也可乘风破浪,得以健康、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劳秦汉.会计文化学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博士论文, 2007-12-01.

[3] 石晓磊.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08-05-01.

篇9

一、公益广告在中国地区的发展与问题

在中国,公益广告起步发展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到现在用了20多年的时间。最早的是1986年贵阳电视台播出了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而真正让广大受众认识到“公益广告”这个特殊的广告类型,是由于1987年10月中央电视首次在黄金时间开辟《广而告之》栏目专门播放公益广告。自此,公益广告开始出现在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为人们的行为带来改变,给人们的心灵注入力量。

90年代以后,中国公益广告开始出现飞速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高质量且让人印象深刻的公益广告作品。这些公益广告起着宣扬传统美德、惩恶扬善等作用,对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个时候的公益广告更多的是国家政府行为。政府来主导发起、推动、制作投放和播出公益广告。

到21世纪初期,公益广告不再成为政府的一种专属行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公司企业开始运用公益广告。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企业社会声誉、树立健康的企业形象、从而带去丰厚的经济利益。但是一窝蜂的企业投入到公益广告行为中,收效也并非十分明显。并且较多的中国企业认为公益广告是中国政府的行为,减少了对于公益广告行为的投入,他们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商业广告当总,依靠商业广告来取得经济效益。由于中国企业对公益广告认识不深,缺乏对公益广告的热情。同时对于公益意识的薄弱,导致了中国公益广告缺乏充足的资金,这也使得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并且由于政府主导的公益广告,行政手段的推动下,效应并不十分明显。对于刊播公益广告的媒体而言,公益广告就只是上级交代的任务,相对于可以获益的商业广告来说,公益广告实在很难受到媒体的青睐。相较于国外形成的以政府、媒体、广告公司、企业等来共同参与制作,运筹推广的完整公益广告体系。而我国尚缺乏成熟的运作模式,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公益广告发展体系缺失,缺乏成熟的体系。

二、英国的公益广告

英国作为全球公益事业历史最为悠久、发展最为良好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的公益广告运作的步伐,英国开始借鉴美国的发展,建立符合自己本国国情的公益广告运作模式。现阶段的英国公益广告,是由政府主导为主,民间慈善辅助的发展模式。中央新闻办公室(COLcentralofficeofinformantion)这个中介机构,承接来自于政府的传播要求。与、各行业没提,慈善组织和广告公司进行合作,实现国家政府的公益传播目标。COL中央新闻署作为政府公益广告的执行主体,两大公益广告监管机构;1946年成立的COL,成为一个公共服务部门,作为政府部门传播活动的执行机构开展业务,为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宣传。还有英国通信管理局和英国广告标准局,拥有全面监管英国咨讯及传播领域的全力,对英国公益广告运作具有管理和指导作用。第二、企业的公益传播,社会化营销;英国很多企业基于企业社会责任需求,同时这份社会责任能够伴随公司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责任推动下,企业此进行公益传播,开展一系列的公益宣传活动。例如:“Sainsbury’s推出的“活力儿童”活动,旨在通向各个学校赞助健身设备以激发青少年的运动热情,远离青少年肥胖症。这样的英国公益广告在政府企业共同的推动下,通过包括像BBC这样的英国媒体,进行播放。这样的一个体系在政府与企业商业结合,既完整又形成良好的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获得更多商业价值。

三、中英公益广告差异对比

首先,社会价值观影响方面。东西方在社会价值取向方面具有显著差别,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表现上,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是一种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思想。推崇个人价值至高无上,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反对权威、宗教、国家及任何其他外在因素以任何形式干涉和阻挠个人发展。在公益广告中的表现为:突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重视个性的张扬和表现,公然展示个人力量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等,如自立、机会均等、竞争、物质享受和勤奋工作。而中国5000年的古老文化传承下来更多的是对于大家、集体主义的提倡!在我们的认识中,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追求个人利益都是不光彩的行为。那在公益广告中就是表现为崇尚权威和国家,反对突出个人表现和强调个人利益;以集体主义为中心,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奋斗等。如维护和平,爱护国家,互助互爱,想他人在先,想自己在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其次,公益广告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方面。社会习俗,不同的社会习俗会产生不同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风尚;中国5000年的文化发展史、英国1000多年的文明进步,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种不易更改的习俗,中国公益广告中基本不会出现“4”这样的数字(与死同音),英国公益广告中不会出现13这样在英国不吉利的数字。具体表现为:

第一、审美标准,不同的历史发展、不同的生存环境,都会形成两国不同的审美标准。中国的公益广告偏爱暗示型的表现手法,英国则是用很直观的表达手法。中国公益广告中,不会直接出现违法犯法的结果下场,而是通过各种暗示的手法表现。例如“老鼠偷油—进去就出不来了。”而英国公益广告则是很直接幽默的来表达诉求。

第二、伦理道德差异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形成了中国社会相对于保守的思想观念。而英国则是由于工业文明,文艺复兴等历史因素,相对于开放的思想观念在公益广告中得到展现。在中国公共场合不会出现直接用与艾滋病毒抗衡的画面,而英国直接用性感封面女郎来作为国家征兵广告。中国在传统家庭方面强调孝敬老人,重视入肉亲情,强调家庭的第一位。在公益广告方面则会较多的出现具有浓烈亲情的广告;例如:给妈妈洗脚等具有中国传统情感美德的广告片。

篇10

茶树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但最可信的是中国滇西南说。在《茶经》开篇即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也将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从历史典籍记载,考古发现,植物学家的分析研究,各国茶字的发音和现存最古老茶树等,都无不证明中国就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尤其是在中国滇西南普洱市发现的“五世同堂”,更是对中国滇西南是世界茶树起源的有力证明。

世界范围内有多种茶祖说,就国外而言,日本荣西禅师被认为是茶祖,因为其从中国将茶带回日本,并著有《吃茶养生记》,使得茶及茶文化在日本普及;在中国,有神农说、陆羽说、孔明说、帕哎冷说、召糯腊等。《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陆羽因其著有名著《茶经》,该书对茶的研究史无前例,是茶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宝作;孔明因行军至西南,有传说是白发老人托梦,告知茶的可食性,从此茶便在滇西南普及开来;帕哎冷、召糯腊分别被尊为布朗族和傣族的茶祖,他们都分别是该族的首领,对整个部落、民族有着卓越的贡献,尤其在有关茶的方方面面,也正因为有了这两位伟大的茶祖,才有了两个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永恒财富。对于茶祖的认定,各方说辞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茶祖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象征、一种崇拜。在普洱市的边三县,祭祀茶祖――帕哎冷的传统至今仍十分盛行,作为一种鲜活的、原始的茶祖祭祀活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为茶祖历史文化定格在普洱市边三县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普洱茶祖历史文化载体

普洱地区种植茶树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茶树发展史上的五个重要阶段(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形成的“五世茶祖”序列,物证均在普洱市辖区之内。

普洱少数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种植和使用茶的民族。各族人民崇拜茶,认为茶与祖先的生命源流息息相关。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形成的虚幻反映等多种因素,产生了各种超自然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形成了丰富独特而神秘的茶文化。

(一)物质文化形式

包含了古茶林、森林、民族古村寨及各民族展现茶叶文明景观的全部要素。以茶叶化石、古茶树、古茶园以及由古茶树与其它物种和环境形成的古茶园和野生茶树群落为代表的文化是人类茶叶历史上珍贵的遗产。少数民族特有的林下古茶树栽培形式是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现代茶园种植形成的台地景观及茶叶加工、茶叶生物产业,是现代茶产业文化的核心物质载体。民族古村落集中了民族建筑文化、民族茶文化、民族风俗、民族生活、生产等多种民族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形式

各少数民族对茶的敬畏与信仰而生成的独有的茶耕作文化及祭祀仪式孕育出的独特文化。各少数民族关于民间文学、民间舞蹈、音乐、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礼仪与节庆等方面确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各少数民族在植茶、采茶、制茶与护茶中演化出的诗歌、故事、传说等民间文学,这些都是普洱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内涵

涵盖澜沧、孟连、西盟的边三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三县均与缅甸交界,形成一个面向缅甸境内凸出的三角形,三县至今仍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风情、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又称普洱“绿三角”。

(一)边三县有五世茶祖

边三县茶树茶源中的茶祖文化――茶树起源史上的意义:边三县区域拥有中华木兰化石和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古茶园。澜沧勐滨中华木兰化石,距今2500万年,为茶树发育和传播提供了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澜沧老挝黑山、东回帕令黑山,孟连腊福黑山及西盟县佛殿山存活有古茶树群落;澜沧县富东乡邦崴村发现的古茶树是迄今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过渡型古茶树,确定了中国云南普洱是世界茶叶起源地和发祥地的地位;澜沧惠民景迈芒景现存世界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因此,边三县拥有普洱市作为茶叶发源地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普洱“五世茶祖”文化资源的集中区域。

(二)边三县自然生态观中的茶祖文化――茶叶种植史上的意义

普洱少数民族在漫长的生存与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其颇具特色的生态观,这一生态观表现为敬畏与崇拜自然,亲合与保护自然,他们将自然界和自然物神化,产生了对天、地、水、山、树、石等自然物的崇拜。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生态智慧:自然的力量是神圣而庄严的,主宰人类的全部生产和生活,人们必须敬畏它、尊敬它。自古以来普洱的少数民族以茶为生,自发现茶、认识茶、种植茶、食用茶,一直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来保护、崇拜、继承和发展。

生活在边三县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存着传统的祭茶祖习俗,都拥有自己的茶祖文化:布朗族的山康茶祖节是最隆重的节日,佤族司岗里的传说中与茶叶重要的关系,佤族祭茶祖与敬佤山天池水、献牛头,行木鼓舞礼相结合,拉祜族山寨在春茶采摘前也进行祭古茶活动,傣族祭茶祖与赕白象等宗教活动融合。边三县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茶祖,并与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表现出其独特性。

(三)边三县民族茶俗中的茶祖文化――人与茶的关系史

唐代朝廷命官樊绰《蜚书.管内物产卷七》中写道:“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边三县各寨人家火塘边的各种烤茶便是这种“烹”法遗存和演变。“普茶”一词首见诸文字于明朝谢肇涮所著《滇略・卷三》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洱茶“蒸而成团”的传统工艺在这里比比可见,而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边三县世居民族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茶和茶的习俗,特别是布郎族、佤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种茶、制茶、用(饮)茶历史悠久,在千百年茶的栽种、加工、储存和药用、食用及饮用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创造了自己民族的茶加工食用方法,并发展成自己特有的茶艺、茶礼和茶俗。同时,各民族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都把茶当成一种高洁典雅的物品,认为茶是上通天神,中达祖宗,下连亲友的媒介和信物,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活与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民族茶文化的融合。

(四)边三县土司文化中的贡茶文化及茶马古道――“以茶为媒”的整治、经济发展史

清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茶名震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是当时辉煌历史的再现。

东晋常琚的《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国等八个小国家讨伐纣王,南方各国以“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现存的茶马古道遗迹、孟连宣抚司的贡史,可直观地让人体味到历史上边疆人民对中央王朝崇敬和拥护。

孟连是云南建立土司制度最早的地区之一,自元代起就成为滇西南澜沧江以西至萨尔温江以东这片广阔土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昔日在孟连傣族土司统治下,西盟县、澜沧县等区域茶山的茶叶大部分卖到孟连市场,因此孟连也成为茶叶的重要集散地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有“九勐出,十勐进”的说法。昔日芒景布朗族在孟连土司的统治下,年年向土司贡茶,并经过土司将茶叶贡到京城。

孟连在唐南诏时就是傣族居住的地方,“孔雀巢人家树上,土俗养象以耕田”是当时傣家生活的真实写照。孟连的地名出现在宋朝的史籍中,在傣族聚居区颇负盛名。元代以前,孟连曾一度因瘟疫而衰败,佤族成为澜沧江以西的主要民族。当又一支傣族远道迁徙而来,“寻找”到孟连这个地方时,第一位傣王娶了佤族头人的公主为妻,建立了“以傣族为父,佤族为母”的政权。“以茶为媒”的纳贡文化结合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姻,确立了孟连傣族土司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和谐共融,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佳话。

(五)边三县茶祖文化的特质总结

天人合一性:天,即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中,人们对茶树、茶祖的崇敬其实是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保护。人类爱护自然,自然回报人类,这种爱护、回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万物共生。神秘神圣性:边三县茶祖文化中人们对茶祖的自然崇拜、景仰,及其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形成了对茶树、种茶祖先的崇拜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这种神秘、神圣深藏于人们的心灵深处、灵魂深处。这有别于世界上其他茶种植区形成的茶艺茶道文化。

多元包容性:在边三县中,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与茶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但是形成的茶文化却各不相同,如基诺族吃凉拌茶、佤族饮烧茶、布朗族饮青竹茶、拉枯族饮烤茶、傣族饮竹筒茶等,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和睦相处,彼此交流、相安无事,因而以茶为媒的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包容性。

时代鲜活性:由古至今边三县地区茶祖文化在自然生态观的庇护中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其文化不是风干的历史,是鲜活的青枝绿叶,在今天边三县地区的山水自然、古茶林中触手可及。就茶的应用而言,随着历史的辗转,经历着从药用、食用、饮用等过程,同时应时代的需要,而演生出各种不同的时代产品。

四、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的多重价值的开发方向

茶树“茶祖”生物科学价值与旅游开发边。三县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是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产业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等,可开展茶科学考察、茶文化展览展示、茶文化交流、茶园观光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少数民族“茶祖”精神文化价值与旅游开发:普洱民族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形成了茶树、茶林、茶山、茶园、种茶人等精神信仰体系。依托现有的民族村寨、古茶山、现代、将形成就有极强文化吸引力的多元产品。普洱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价值与旅游开发:

人类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文字记述《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茶叶因具有消食散寒解毒的功效最初作为药用,这种保健价值直到现在在普洱茶中仍能找到重要的研究证明。普洱各民族也因其茶叶具有治疗疾病的价值,最初当做神药来崇拜。随着时代的变迁,茶叶逐渐经历了作为一种作料来使用、当成贡品来使用,作为商品交换物来使用等过程。普洱茶的保健价值及其发展历程是开展茶养生、茶餐饮、茶俗、茶商业的旅游产品文化载体。普洱茶文化的商业品牌价值与旅游开发:具有神秘性和独特性的“茶祖”文化及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茶文化作为市场推广的品牌代表,具备打造世界性文化品牌的潜力。以茶祖为独特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茶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将推动普洱茶文化的推广和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因此以茶及茶祖为媒介的茶休闲商业及茶产业相关项目也将是开发的重要旅游产品。

五、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开发意义

(一)对弘扬中华茶文化的意义

茶被誉为“国饮”,渗透到不同民族、区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茶俗、茶艺、茶礼、茶道等茶文化。茶祖历史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构建在传统文化底蕴上的茶文化,与其母体有着本质取向,茶找到中国文化获得了强大的普及与提升空间,中国文化找到了茶,得到了辽阔浩远的开发空间。因而传承、发展、升华茶祖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是在弘扬中华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

(二)对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意义

云南省旅游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不断推出结合地方文化的全新形象的旅游目的地,并呈现出逆时针渗透式发展规律,如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云南先后成功地推出了昆明石林、大理苍山洱海、丽江古城雪山、迪庆香格里拉和腾冲热海等形象各异的知名旅游目的地。遵循这一规律,滇西南的古茶茶祖文化旅游目的地将会迎来一次好的发展机遇,这既是云南省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广,也是云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茶祖文化具有多元包容性,打造宣传茶祖文化对最多少数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来说具有深远意义。

(三)对普洱市旅游发展的意义

普洱市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多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普洱市旅游业处以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需要一个具有世界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推出,引爆和带动整个绿三角、普洱市旅游业发展。景迈芒景景区所具有的茶祖文化旅游的独特性、垄断性和世界唯一性,有吸引全世界、全国和全省旅游者的能力。景迈山茶祖文化旅游产品的成功推出,将强有力的吸引远方的客人,并源源不断地向边三县、普洱市输送游客,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快速发展。

(四)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