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

篇1

2011年11月20日8点15分,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同时将创新一号03星和试验卫星四号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本次是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51次发射。

创新一号03星是一颗小型数据采集传输试验卫星,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负责研制,主要用于水利、水文、气象、电力及减灾等领域各类监测站点的数据采集和传输任务。

试验卫星四号是我国第4颗技术试验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空间技术试验和环境探测。

遥感卫星十三号发射成功

2011年11月30日2点5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二号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十三号成功送入太空。

遥感卫星十三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生产,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承担此次卫星发射任务的二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中国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52次飞行。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新增一名院士

2011年12月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1年新当选院士名单,共增选54名新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14所刘连元研究员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飞行器设计专业院士。刘连元是我国战略导弹技术专家,长期工作在航天型号科研生产一线,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院士32名,其中两院院士2名,院士总数在中央企业中排名第一。

航天人再获何梁何利奖

2011年1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何梁何利基金2011年度颁奖大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主任设计师王巍荣获“201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成为继张贵田、孟执中、贺祖明三位专家之后,集团公司第4位获得该项荣誉的专家。

交会对接技术获国家专利

2011年11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上海向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各研制单位颁发了15项专利证书。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历时10多年时间进行技术攻关,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我国航天史上最复杂的空间机电一体化产品――对接机构,开创性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功能性世界一流的对接机构地面试验系统,实现了高低温、真空等空间环境条件下的捕获、缓冲和分离试验,确保了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一次成功。

据了解,空间交会对接是指两个航天器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进行的轨道交会,而完成对接任务主要依靠执行结构,即对接机构。对接机构整个结构非常复杂,由捕获缓冲、链接分离、控制和控温等四个子系统组成。为提高对接机构的可靠性,研制人员在地面上开展了1101次对接试验和647次分离试验。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次问鼎中国专利最高奖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北京航天时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采用低偏和保偏混合光路的光纤陀螺”在2011年11月8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专利颁奖大会上摘金,这是集团公司首次问鼎中国专利最高奖项。

“光纤陀螺组合体用于测量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相对轨道惯性坐标系的转动角速度,也就是说,给‘天宫一号’装上了一双‘眼睛’,能精确地感知自身的微小动作,确保飞行姿态精确控制以及与神舟八号飞船实现精准对接”。相关专家如此解释光纤陀螺在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上的应用。

据悉,本届中国专利奖的参评项目多达697项,项目数量创历史之最。

陕西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11年11月26日,陕西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挂牌成立,这是集团公司大力推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据悉,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陕西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团公司授权管理四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经营・性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的主体,注册资本5亿元。公司的成立将有助于加快四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资产证券化进程,促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品牌化建设。公司将围绕航天新材料发展方向,聚焦固体火箭技术应用、精细化工、复合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及装备、现代服务业等五个领域,推动重点产业的内外部资源整合,推动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提升国际化发展能力,促进四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中国四维测绘集团有限公司揭牌

2011年11月29日,中国四维测绘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中国测绘创新基地举行,该公司将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从事地理信息产业的核心专业子公司。

据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通过存续分立方式,将所属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分立为存续的中国卫通和持有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的航天四维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和航天四维科技有限公司将合署办公、统一管理,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中国四维测绘集团有限公司。

作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国家队”和“排头兵”,中国四维将主要从事卫星导航定位综合信息服务、导航电子地图及动态交通信息服务、航空摄影测量及数据处理、卫星影像等业务。

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建设大幕拉开

2011年11月9日,中国卫星通信大厦开工仪式在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隆重举行。大厦的开工,标志着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建设全面启动,同时也意味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北京市的战略合作取得了重要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卫星通信大厦位于知春路63号,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建设。该大厦将成为我国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卫星运营和应用的研发产业基地。大厦总建筑面积为85600平方米,建筑高度为99.9米,地下4层,地上24层,预计于2014年竣工。

大连航天科研试验保障中心及航天软件产业园建设开工

2011年11月23日,大连航天科研试验保障中心及航天软件产业园项目举行奠基仪式,项目建设正式启动。该项目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大连市的首次投资项目,建成之后将为航天型号发射任务提供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并对未来航天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推动大连软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该项目是在大连市人民政府与集团公司战略合作的框架下,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与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合作开展的综合性建设项目。项目位于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占地面积2.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9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8亿元,预计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运营。

航天科工签约江苏数字粮库项目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中国航天科工控股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家粮食局、江苏省粮食局签署《物联网技术在粮食流通行业示范应用与推广的框架合作协议》。

协议约定,国家粮食局将江苏省作为全国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省,积极争取国家信息化研发和示范项目,并交予江苏省粮食局和中国航天科工控股航天信息牵头实施,共同推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粮食行业应用,促进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小卫星发展高端论坛在京举办

篇2

航天科技历经六个阶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技”)是根据国务院深化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7月1 日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由中央直接管理。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曾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等发展阶段。

航天科技集团承担着我国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及全部战略导弹和部分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同时,着力发展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信息技术产品、新能源与新材料产品、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品、特种车辆及汽车零部件、空间生物产品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大力开拓以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国际宇航商业服务、航天金融投资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为主的航天服务业,是我国境内唯一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是我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产品提供商。

“十二五”以来,航天科技集团较好地完成了保成功、保增长目标,经济规模、运行质量和效益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营业收入由2011年时的1018.4亿元增长到192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20%,利润总额由2011年时的91.4亿元增长到155.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21%,均高于央企平均水平。

航天科工历经七个阶段?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前身为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1981年9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 、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1999 年7月成立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2001年7月更名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科工现由总部、7个研究院、1个科研生产基地、13个公司制、股份制企业构成,控股 7 家上市公司,境内共有600余户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现有职工14万人,拥有包括8名两院院士、200余名国家级科技英才在内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和学者,且素质高、年纪轻的科技人员已成为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主体。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以及专业门类配套齐全的科研生产体系。

航天科工以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和其他产业为主业,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系统、飞航导弹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和研制生产体系,所研制的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磁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以军为主、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格局和“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协调发展格局。以系统总体技术、控制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目标识别技术等为代表的航天高技术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领先优势,许多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4年,航天科工集团实现营收1574.3亿元,利润总额114.3亿元,净利润97.9亿元。根据公开资料,2015年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8%,净利润同比增长18.4%。“十二五”期间,航天科工集团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93%,利润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9.27%,国资委考核的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目标全面完成。对于2016年,航天科工集团提出,要确保实现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双12%”增长,力争实现“双13.5%”增长。

航天装备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民用航天未来10年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可以从《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版)》窥见端倪。路线图按照需求、目标、发展重点、应用示范重点、战略支撑与保障五个维度对航天装备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描绘,形成了从2015年到2025年详细技术路线图。

航天发展事关国家战略利益与安全,卫星应用已经成为国家创新管理、保护资源环境、提供普遍信息服务以及培育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手段,2013年我国卫星应用产值超过1000亿元,预计“十三五”末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十四五”末产值超过1万亿元。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基本建成主体功能完备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满足我国各领域主要业务需求。

为满足未来十年的航天市场需求,达到上述发展目标,中国航天产业需要完成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完成一系列重大装备研发。在航天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未来十年我国将建设一批航天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行业、区域、产业化、国际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等多层面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综合应用示范,加强空间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并积极推进空间信息的全面应用。按照上述规划发展航天装备,十年之后,我国将建成高效、安全、适应性强的航天运输体系,布局合理、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形成长期稳定高效的空间应用服务体系,航天产业化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成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转变。

两大航天集团未来展望?

中国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转变,无疑需要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的创新进取,我们从两大集团“十三五”规划中可以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路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十三五”发展综合规划纲要》要求,2020年进入世界500强前300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2020年集团的营业收入 4000亿元以上,利润总额达到230亿元以上,经济增加值达到190亿元以上,航天关键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占全球在轨航天器总数20%左右,年均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占全球发射数量30%左右,使我国迈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十三五”期间,要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并持续深化、优化“1+2+3+4+5+N”转型升级、二次创业发展思路,大力推动“五个新一代”、“四项基础技术”项目具体化与落地实施,着力建设“三大平台”、深化落实“四个两”、构建“一个新业态”体系,全面强化依法经营依规治企、从严治党,不断创新“制度化管理、程序化运行、特殊问题特殊处理”管控模式,不断提高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经营绩效和职工收入,初步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

上述“新一代”的定义在于满足四个条件之一,即:性能相同,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变,性能提升 50%以上;导致业态重构的原始技术创新;导致产业颠覆的跨界技术创新。“五个新一代”分别指新一代导弹武器装备技术、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技术、新一代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新一代材料与工艺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将着重在微系统基础技术、自主可控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智能制造基础技术、智慧产业基础技术这四方面投入研发。

资产证券化加速

目前整体来看,在十一大军工集团中,两大航天集团资产证券化率相对较低,最近两年资产证券化呈现加速态势。截止到2015年底,航天科技集团下属12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约为661亿元人民币,营业收入约为268亿元人民币,按总资产口径测算的证券化率为20.11%,按营业收入测算的证券化率为13.97%。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建恒在今年“两会”期间宣布,航天科技集团“十三五”期间的资产证券化率将由15%提升至45%。2015年,航天集团资本运作频繁,特别是航天科工集团,旗下航天通信、航天发展和航天信息分别通过定向增发注入资产,而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仅有航天电子通过定向增发购买资产,从资产证券化率提升空间和资本运作频率来看,未来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将更加频繁。

截止到2015年底,航天科工集团7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约为415.25亿元人民币,营业收入约为 372.75亿元人民币,假设航天科工集团2015年总资产同比增长率为15%,按总资产口径测算的证券化率为18.16%,而按照11.90%同比增长率测算的营业收入证券化率为23.66%。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十三五”期间将加强资产运营与投融资工作,充分发挥控股上市公司的产业发展牵引作用,推进相关单位股份制改造和具备条件的股份制公司上市,推动四级单位骨干持股,在具备条件的二级、三级单位进行骨干持股试点,加强关键领域优质企业的收并购工作。不同于航空和兵器工业的“研究所-兵工厂”平行组织架构,两大航天集团主要资产都在大型科研生产综合体即军工科研院所中,而军工科研院所属于事业单位,在改制政策尚未明确出台的情况下,主要资产证券化存在制度政策障碍,这也是两大航天集团资产证券化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改制政策将破除坚冰

展望未来,军工科研院所转制进而资产证券化进程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军工科研院所改制进程。军工科研院所改制是军工改革的深水区,制约着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的提升。各大军工集团早在2014年底就全部提交了军工科研院所的转制方案,但由于面临诸多问题,2015年并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在资本市场层面只有中船重工集团在风帆股份的资本运作中对五家研究所的经营性资产进行有益的尝试。随着军队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推进,近期军工科研院所改制或将取得政策性重大突破,进一步的转制方案和详细分类名单或许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

篇3

陕西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航天科技,是世界瞩目的前沿科技。神舟飞船的升空,嫦娥卫星的奔月,航天员的太空漫步,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也揭开了航天技术的神秘面纱。

在欣喜之余,我们高兴地看到,航天科技正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许多尖端技术已深入到民用领域,直接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总部位于西安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就是立足西部,打造航天产业高地的典范。

航天科技走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六院)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中心和航天液体动力专业研究院,被誉为“中国航天动力之乡”和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研究院在确保完成国家重点航天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发挥航天高技术优势,走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大展身手。

航天六院下属10个研究所、生产厂,控股上市公司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完整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专业分工、密切协作的科研生产体系。拥有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泵性能试验室、液体动力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室、全箭动力系统试验台、液体推进剂研究中心、国家泵工程技术中心、低温技术研究中心、密封件研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础设施,形成了以设计及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制造及工艺技术、试验及测控技术为代表的军民共用平台。

航天六院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流体技术、燃烧技术、特种泵技术、特种密封技术等特色技术为依托,开发并形成了特种泵阀、热能石化装备、化工生物装备、液体传动、流体计量、印刷包装设备、环境工程、特种化工、氢能源等主导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服务于国家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化工、消防、环保、工程机械等领域。

航天六院的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属领先地位,产品不仅实现了系列化和专业化,而且走上了从设计、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工程化良性发展之路。特别是他们研制的容积为u01123及110m3以上的立式结晶技术,国内目前尚“无人能及”,近两年随着110m3、178m3、220m3至360m3结晶机的研制成功并交付使用,一次次震惊了国内生物化工界,也确立了他们在本行业的领先地位。产品获得9项国家专利,并获得陕西省国防科技一等奖和科技成果奖。这种技术研发成功,直接推动了我国粮食加工行业的科技进步。航天六院的民用产品开发研制,’在促进科技进步和装备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创新推动航天技术成果转化

航天六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加速航天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高技术领先作用。他们按照“核心企业带动,重点项目引导,关键技术支撑,全院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将航天技术向民用产业转化,形成了围绕液体技术、热能燃烧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集群。

通过几年的努力,他们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已初步形成“以航天技术为支撑,以重点项目为基础,以上市公司为龙头,以装备制造业为引导,流体技术和特种技术产品互为补充、互动发展”的产业布局。航天六院发挥燃烧与传热、流体与气动力学、材料与先进制造、低温与真空特种密封技术特色和优势,通过技术转化和延伸,形成了以石油化工、能源交通等高新技术装备为市场牵引的产品体系。重点培养和发展了流体机械、热能工程、光电一体化三大核心产业板块。

航天六院生产的“华宇”消防泵,在借鉴国内外高低压消防泵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利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涡轮泵技术,解决了在高转速下常规消防泵难以解决的气蚀和密封问题。最大特点是变流稳压,即泵从零到所需最大流量范围变化时,其扬程变化在5%以内,且小流量或零流量时不超压,确保消防工作的正常进行,大大提高了消防效率和消防人员的安全可靠性。泵上所用驱动电机为普通电机,不需变速,这是我国消防技术的重大突破。他们研制的系列消防泵在国内属首创,其性能在国内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成为新一代消防车的理想产品,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其主要场馆“鸟巢”、“水立方”、老山自行车馆等场地的726台套消防泵,就是航天六院生产的。就连丰台垒球场等安装的智能Ic燃气表,也出自航天六院之手。高科技、人性化、洁净方便舒适的奥运环保生态厕所,仍是航天六院研制的。此外,这些产品还应用于北京国际机场新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新址等重点工程项目。

奋力拼搏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石油是工业的血脉,过去我国石油的运输主要靠公路、铁路、航运等方式进行。利用管线运输,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实现安全性高、环保作用大、自动化程度高。尤其是长距离管道天然气运输,更是解决了易燃易爆的难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

过去我国石油运输管线的泵阀主要靠国外进口,而今大规模的石油运输,西气东输,航天六院的核心技术正是适应了这一需求。他们利用自己试验、仿真、计算等独特条件,快速攻克技术难题,开发研制出了输油泵机组。一举打败了由美国、德国、瑞士长期垄断的产品,实现了与中国石化集团的良好合作。航天六院生产这种长输管线输油泵,是工业循环系统中的关键产品,其性能具有自和自动冷却的特点,且不易堵塞。循环效率也从70%提高到80%,节能25%~30%,使用寿命从过去的8年延长到20年左右。

篇4

博兴三小位于滨州市博兴县境内,建于2009年。学校占地面积151亩,现有54个教学班,在校生2700余人,教职工180余人。其中市级及以上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16人,县名师、骨干教师24人。校园环境自然生态优美典雅,布局开放通透,迎合了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的本性,为师生营造了舒心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环境。

2017年,学校领导班子调整,为博兴县第三小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仁爱砺品、质量兴校、责任创新、健康幸福”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把“学生发展、教师幸福、家长满意”作为办学目标,着眼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学质量提升,把积极打造书香校园建设、足球运动、武术运动、科技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作为重点发展项目,搭建学生成长的多元教育平台,走出了一条稳健持续发展之路。

2019年,学校提出创建全国航天特色学校目标。用航天事业发展史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用航天精神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用航天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高尚情操。

一、用课程统领科技教育体系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是现代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相对于其他学校课程而显示其独特办学理念和品质追求的优质课程,也是学校特色教育赖以完整支撑、最具个性和教学优势的品牌课程。博兴三小深入挖掘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的“航天元素”,形成博兴三小的航天课程体系,用课程育学生航天人格。

众所周知,国家课程中语文学科中的航天故事、科学家精神,道德与法治中的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史,科学学科中的地球与宇宙等主题单元中,具有很多的航天教育因素,把三级课程里面的航天因素进行“打散——归类——重塑”,形成博兴三小独特的航天课程体系,同时把每周的一节学校课程拿出来上课,保证了让课程在学生身上落地生根。

二、用环境浸润学生心灵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

博兴三小打造“航天科技长廊”校园文化体系,用航天文化浸润和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学校拥有4个科学实验室、1个科技活动社团和1门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先后投资建立三小科技馆、创客工作室、机器人工作室等科技實践场所,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场所。近年来学校挖掘已有的空间,打造二楼“航天科技长廊”,通过一件件航天实物展品、一个个航天员人物的故事、一幅幅航天科幻画,让学生在课间活动期间,时时刻刻接受校园文化熏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用活动提升学生成就感

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热情,体验参与航天活动带来的成就感。

博兴三小自建校以来,就确立了“参加一项活动、掌握一项技能、成就一名学生”特色办学之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七巧科技模型比赛”“青少年创客比赛”“机器人大赛”“中科院老科学家走进博兴三小”等等活动,给每一位学生找到了一项适合其自己的发展之路。

航天科幻画对于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为了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自我成长的舞台,博兴三小自建校以来每年“六一”举办科技节,专题设置科幻画比赛活动。根据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主题:一二年级“童眼看宇宙”;三四年级“航天知识知多少”;五六年级“未来的航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画笔,展示了一幅幅精彩的科幻画。全校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比赛活动,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020年6月2日,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美术专业委员会、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社主办的2019年航天画科普美术作品征集活动尘埃落定。博兴三小从全国各地入围的30多所中小学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组织奖,全国仅8所学校获此殊荣。其学校顾悦琦同学获得小学低年级组全国唯一的一等奖。

2018年8月、2019年7月,博兴三小连续两年参加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航天基金会、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联合组织的“寻找少年航天员”征文活动,荣获优秀组织奖,全国仅20所学校获此殊荣。周子涵同学获得一等奖,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航天员特训营”,马立群校长受邀在北京国家天文台做了主题为《航天普及与学校责任》的经验分享。

篇5

从2004年12月1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长城工业总公司与尼日利亚签署“尼星”1号项目合同,到2011年12月20日成功发射“尼星”1R,航天人已为这颗卫星能够成功在轨交付整整奋斗了7年。

7年筚路蓝缕,中国航天直面“尼星”1号在轨失效的不利局面,勇于担当、树立航天大国诚信形象的历程,在国际化发展之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勇于担当 彰显A信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公司总裁如法曾这样说过:给中国一个机会,中国航天定会还世界一个惊喜。在遭遇“尼星”1号在轨失效的时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彰显出航天大国的风范。

2008年11月11日清晨4点,“尼星”1号因故障电能耗尽,导致卫星在轨失效。

该如何处理?

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立刻作出指示,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尼星失效后的各项事宜。

当天,长城公司就在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应急小组,马上向有关部门通报了卫星失效情况,并通过新华社了“尼星”1号在轨失效的消息。

“尼星”1号之所以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是因为它是中国航天第一颗以整星方式出口的卫星,对集团公司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在尼星项目签署前的6年时间里,中国航天受到了诸多不公平因素的影响,丧失了在国际舞台上公平竞争的机会,更失去了原有的宇航发射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尼日利亚能选择中国卫星,是对中国航天事业极大的信任。

“尼星”1号不仅让集团公司重新回到了国际宇航发射市场,更使得中国开启了与非洲国家在航天领域合作的大门。在“尼星”1号项目合同成功签订之后,集团公司又顺利签署了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合同。

从这一角度出发,尼星项目对集团公司而言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业项目,绝不能简单地套用国际惯例,让保险公司赔付客户就一了百了。集团公司立刻派出谈判小组,赴尼日利亚进行谈判,向尼方传达了中国航天负责到底的态度。

经过双方积极商讨,集团公司及相关单位作出重大决定:在不增加尼方额外成本的基础上,为尼方重新研制一颗替代星,并实现在轨交付,即完成卫星、火箭的研制及发射测控任务。

这一决定体现出中方对尼方高度负责的诚意以及勇于担当的航天大国风范。而尼方对中国处理“尼星”1号失效的做法表示非常满意,对中方的态度予以高度赞赏。

2009年3月24日,经过多方努力,长城公司与尼星公司正式签署了“尼星”1R合同。

“尼星”1R合同的签署,充分体现了尼方和中国航天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更体现出中国负责任的航天大国形象,维护了中国航天的信誉,同时也为后续出口卫星项目的获得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强了中国航天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位曾在中国接受培训的尼方工程师说:“失败让中国航天人和尼日利亚人民都感到非常悲伤,谁也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但商业卫星发射本身就是一个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为,欧美卫星也都曾失败过,因此我们能理解失败,关键是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在未来取得成功。”

同舟共济坚毅前行

航天强国的“强”字有深刻的内涵,其中包含了能够承受失败、更能承担失败的含义。谁都不想遭遇失败,但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发展之路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失败是为成功付出的必然代价,更是前行的动力。

为了研制“尼星”1R,五院、一院、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长城公司同舟共济,共同承担费用。尼方客户顶住国内各方压力,给予中方理解信任,积极配合卫星研制。五院把这次卫星研制任务称为打“翻身仗”。因为,在帮助尼方研制高质量卫星的过程中,其实也是重新认识自我水平、提升技术水准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帮人就是帮自己。

要成为航天强国必须拥有高可靠、高质量的航天产品,更要有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勇气。“尼星”1号在轨失效后,五院技术人员迅速查找并确定了失效原因,开展技术攻关,并把经过试验验证的改进措施用于后续卫星研制中,不断提升卫星可靠性。

2008年发射成功的委内瑞拉通信卫星一号,就弥补了“尼星”1号在太阳翼帆板驱动机构上的不足,目前已在轨运行3年多,在国际宇航市场上逐步树立起中国航天的品牌形象。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测试厂房,“尼星”1R顺利展开巨大的太阳翼,全场试验人员部鼓起掌来。”长城公司员工王铮谈起观看卫星试验的感受有许多感慨。

经过多年的磨砺,一支年轻而高素质的通信卫星队伍成长起来,并在与国外客户的合作过程中,拓宽了国际视野。而在后续卫星研制过程中,无论从设计还是管理都融入了国际化的元素。如今,集团公司已成为航天产品系统集成的开拓者、诚信服务用户至上的践行者。

尼方人员表示,在29个月的时间里,集团公司重新为尼日利亚制造出一颗新卫星,既体现了中国航天的实力,也增强了双方的互信。

探索铺路成长崛起

提起“尼星”1号,不少参与研制的人员都会称之为“铺路石”。因为它是中国航天首次以整星出口方式吃到的“螃蟹”,在摸着石头前行的过程中,集团公司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拓展国际化的创新之路。

时间追溯到本世纪初,为突破美国对系列运载火箭的制裁和封锁,进军国际宇航商业发射市场更广阔的领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有关单位的支持和推动下,经过三轮竞标和艰苦的商务谈判,终于击败了来自美、欧等22家公司的竞争,最终与尼方签署了尼星项目合同。

长城公司员工工作部总经理黄卫东回忆道,尼星项目之所以能够中标,主要原因之一是创新采用了整星在轨交付的模式。这使集团公司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提供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控制、地面站建设等航天产品及服务集成的供应商。“尼星”1号的研制更将我国通信卫星的研制水平推向了新高度。

“尼星”1号是基于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广播通信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研制的一颗通信卫星,可以为尼方提供通信、广播、远程教育、宽带多媒体、导航服务等。而新研制的尼星1R还增加了亚洲与非洲通信的新功能,通过实施东四平台健壮性工程,狠抓过程质量控制,卫星的整体质量也进一步提高。“尼星”1R总指挥、总设计师李峰介绍。

“尼星”1号虽然失效,但并没有阻碍中国航天整星出口的步伐。

近几年,美国、法国曾分别向南非、利比亚出口过卫星,但也都遭遇失败。集团公司站在客户的角度,替客户着想,为客户再造一颗卫星,这无疑为中国航天在非洲乃至国际宇航发射市场树立起航天大国的诚信形象。

风雨过后,方见彩虹。继尼星项目之后,集团公司继续以整星出口的方式拓展国际市场。近年来,集团公司所属长城公司相继与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玻利维亚、老挝、白俄罗斯等国签订了通信卫星出口协议。

如今,集团公司已实现了国际宇航市场从美洲、欧洲向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延伸,也有力地配合了国家外交和发展中国家的战略。

篇6

廉江市青平一中二(1)班 刘婷婷

梦想,梦寐以求;梦想,激励奋进。因为有了梦想,人民才会有非凡的智慧和力量 ;因为有了梦想,我们的民族才会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因为有了梦想,我们的祖国才会有今天的发展和腾飞;因为有了梦想,才会有今天的中国骄傲。

他们是梦想的精灵,他们是中国的骄傲——

“七仙下凡,嫦娥奔月”。飞到太空,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梦想。2003年10月15日,浩瀚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的访客——航天员杨利伟乘坐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完成了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一次伟大壮举。2005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飞上了太空,并且在天空遨游了五天,完成了很多重要的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这三位航天英雄的名字将永垂史册。

载人航天技术,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是否够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探索太空、开发太空资源的新疆域。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并能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的国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卓越创新能力,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纵观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92年开始启动;1999年神舟一号横空出世,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2001年,神舟二号成功发射;2002年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的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在四次成功飞行试验的基础上,神舟五号、六号成功的把中国人送上了太空。中国航天人用13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这是航天科技人员用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的成果,这是中国的骄傲。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神舟六号遨游苍穹,预示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航天科技将向着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梦想与目标迈进。

飞吧!“神舟”,这是中国人的航天梦!

跨栏飞影,跑道驰骋。他,就是110米栏的冠军——刘翔。在2004年的奥运会上他取得了12秒91的比赛成绩,平了世界纪录,跑出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但是,刘翔没有满足现状。因为他还瞄着下一个宏伟的目标——打破世界纪录,成为这个项目的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刘翔的目标和梦想,在短短两年以后就实现了。2006年7月12日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赛中,刘翔以12秒88勇夺冠军,终于打破了沉睡了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这是他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

刘翔如此神奇,屡创纪录,动力在于什么?在于他的梦想!他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当一名出色的运动员,要打破世界纪录,为中国争光!

现在,年仅23岁的刘翔,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和奖励已经不胜枚举。然而,他从不沾沾自喜,永不言满,继续在训练场上刻苦拼搏,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正梦想与憧憬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能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带给中国更大的骄傲!

飞吧!“飞人”,这是中国人的奥运梦!

……

篇7

高技术是对一般传统技术而言的新兴尖端技术。以高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叫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步伐的需要。

据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8年2月29日举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授牌仪式,西安跻身国家6大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这充分彰显了西安的综合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是推动西安又好又快发展社会经济、带动大西北、实现东西互动的良好契机。

四大开发区(基地)成高技术产业聚集地

西安市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4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基地),这4大高技术产业聚集区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90%,是西安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

其中,西安高新区的综合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并于2006年6月,被国家列为重点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六个国家高新区之一。

西安高新区已完成35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截至2007年底,累计注册企业达到10734家,初步形成了包括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通信设备等为骨架的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西安市最大的经济增长极和我国转化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2007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园区外向度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创二次创业五年来最高增速,连续五年实现了30%以上增幅。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益逐步显现,四大主导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435亿元,同比增长34%。

其次,西安经开区的生产总值也位居西部经开区第一位。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企业2500多家,引进工业项目450项。三菱、日立、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项目及陕重汽、贵航、西航莱特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入住,促进了区内高技术产业发展。

商用汽车产业成就了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第一个产销超百亿的龙头企业――陕汽集团。西门子、日立、ABB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以及西电集团、山西永济电机等企业,构成了经开区电力电子产业的骨干,启源机电、西玛电机等项目也相继建成投产。从2003年开始,西安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保持在40%的增长态势。商务部的2006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西安经开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等3项指标在西部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一。

此外,西安阎良航空基地向着打造一流航空高技术聚集地的目标迈进。该基地是我国第一个以发展航空高技术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产业基地。航空城西安阎良被称为“中国的西雅图”,阎良航空产业基地位居中国航空工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充分整合西安、陕西甚至是全国的航空资源,正在成为我国航空高技术产业的聚集地。

截至目前,西安阎良航空基地已注册航空企业115家,其中外资企业15家,内资企业100家。在发展航空高技术产业中,已经成立了3家整机制造企业、11家航空新材料企业、6家航空电子企业和60余家航空零部件企业。航空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初步形成了以航空高技术研发、整机制造及航空装备生产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一个以航空产业为特色、产业链完整、优势突出的航空专业园区正在形成。

还有,西安民用航天基地也站在了高技术产业的最前沿。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由陕西省、西安市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成立,是西安市最年轻的国家级产业基地。

依托西安现有的航天科技资源优势,西安航天基地科学规划,按照与既有园区错位发展的思路,航天基地重点发展以航天运载动力和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移植推广为主导的民用航天产业。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国家对航天器的需求、重大航天工程的启动,航天高技术的先导作用在基地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正在显现。目前西安航天基地筛选储备了40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航天科技产业项目,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正在成为我国民用航天产业聚集化发展的重点区域。

五大高技术产业 成为重点领域

航空产业:航空产业是西安市的特色支柱产业,西安航空产业以干线飞机为长线,以支线飞机为中线,以通用飞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整机制造主导产业。以大型飞机为产业发展重点,承担大型运输机设计、总装、大部件制造、零部件加工、试飞鉴定等主导工作。以支线飞机为产业发展基础,重点推进ARJ21支线飞机和涡桨支线系列飞机的设计、研制和生产。通过自主创新,推进通用飞机的研制,加强国际合作,引进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适用性强的通用飞机项目。

航天产业:西安航天主导产业围绕国家航天战略,以航天运载动力发展为核心,实现航天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研发生产满足国家航天战略需要的航天产品。

信息产业:西安高新区共有电子信息企业800多家,已形成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彩虹资讯、爱尔、英飞凌等龙头企业为核心,一大批中小科技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篇8

为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竞争机制,坚持国家科技计划对全社会开放,支持和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我国探月工程决定面向全社会开放,引入竞争机制。在探月工程中,对于有条件进行竞争择优的项目,要通过招标的方式来确定承研、承制单位。在前期梳理的基础上,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系统提出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相关的90余个有待攻克的关键技术和需要交流合作项目进行对流。

近日,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与教育部科技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联合组织召开探月工程技术交流会,邀请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系统与国内30余家重点高等院校130余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就这90余个项目进行对流。通过交流,使高校了解探月工程具体研制单位对相关技术的要求和需求,也使工程研制部门对国内高校所具备的能力及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储备情况有了相应了解。根据技术交流结果,双方将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深入探讨并展开合作。

有关专家指出,此次交流会议作为一种创新的形式,为重大工程面向社会开放、引入竞争机制创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为高校平等参与探月工程搭建了合作平台,对于充分调动高校的科技力量,服务我国探月工程,进一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程周期,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航讯)

神七航天员团队当选

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月5日晚上8时,《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评选》在央视一套隆重播出,10位感动中国人物正式出炉,“神七”航天员团队榜上有名。(航讯)

微小卫星产学研基地落户深圳

2月28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控股的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组建的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同时举行了卫星大厦奠基仪式,标志着我国微小卫星产学研基地落户深圳。至此,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深圳(香港)基地在深圳形成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航天国际中心、卫星大厦三个部分组成的“金三角”发展态势,为集团公司在深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此次奠基的卫星大厦是微小卫星及其应用的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包括研发、总体设计、总装、测试及相关生产设施,可满足每年在研卫星6颗~8颗,出产卫星4颗~5颗,并提供部分卫星核心部件和微小型部、组件的研制及试验能力。同时,集团公司五院所属515所将整体搬迁深圳,发挥航天技术、人才优势,在深圳迅速形成从宇航产品制造到航天技术应用的产业链。(航讯)

天津市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建设提速

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逐步加快。预计到今年6月,在建的焊接厂房、综合机加厂房等8个项目将陆续完工并投入使用。今年下半年铆接装配厂房等其他项目将全部开工,并力争完成主体结构的施工。

(航讯)

嫦娥三号月球车将巡月5千米

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一号工程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日前透露,将于2013年前发射的嫦娥三号携带的月球车将在月球巡游5千米,利用月球车抓取的月壤在车上进行分析。

叶培建透露,嫦娥三号着陆后,将分为两部分:着陆器和月球车。月球车将在月球表面巡游,着陆器定点守候。月球车将在月球探测90天,并抓取月壤在车内进行分析,得到的有关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90天内,月球车巡游的范围可达到5千米。“不能走得太远,要让着陆器能拍到车。”叶培建说,着陆器拍摄月球车巡游的图像也能传回到地面。

篇9

这次新“太空探索”展厅从“飞天之梦”“登天之梯”“人造卫星”“载人飞天”“奔向月球”“迈向深空”等六个方面的主题,展示了世界最新的航天科技发展动态和技术成果,参观者不仅能感受我国北斗导航、高分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伟大的航天成就,还可以亲身体验“航天员训练”“太空行走”“月球科考”等项目,好东西真是不少!

航天科技文物亲密接触

瞧,那不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飞船嘛!这个对接在一起的1:1仿真模型内,实验设施齐全,完全模拟真实情况。从舷窗观看美丽的太空,24小时可有16次日落和16次日出哟!三个小伙伴在返回舱里分工协作,一起完成对接任务吧;轨道舱里,几名航天员正在往返“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再去“天宫二号”实验室里感受一下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

除了这个近20米长的大家伙,展厅里还请到了很多“大腕”:火箭发动机、“东方红四号”卫星、航天服、“神舟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嫦娥系列卫星探测器及“玉兔号”月球车……别小瞧它们,这可是执行过航天任务的真家伙,属于珍贵的科技文物,大家终于可以一饱眼福啦!

虚拟现实体验身临其境

看过了真家伙,再来进行最新的虚拟现实航天体验吧!

坐在振动座椅上,带上VR(虚拟现实)头盔,你仿佛置身太空,可以模仿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去体验太空维修工作的复杂与不易;驾驶先进的环形月球车,在虚拟场景中控制月球车行驶,开展月球阴影区水资源考察、月岩收集等科学考查,翻越月面各种地形,沿途可以看到多种月球地貌。

而在火星漫步项目中,你将以第一视角置身于火星场景之中,在规定时间内开启一段火星漫步之旅,开展如修补火星基地、展开太阳能电池板、土壤取样等指定任务。

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与航天任务的完美结合,一定会带给你身临其境的震撼体验!

太空探索任务目不暇接

什么样的发射速度才能保障航天器顺利升空?如何策划一个火箭发射任务?我国航天任务都有哪些运载火箭,如何选择适宜的火箭发射场?火箭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火箭发射过程究竟是什么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如何定位汽车、船舶和飞机的位置,和其他导航系统相比有什么优势?卫星对载荷装置和能源配置有什么要求?你能设计一款符合任务要求的卫星吗?如何控制月球车着陆……

航天任务纷繁复杂,航天工作者一丝不苟。你可以体验多个互动展览,如宇宙速度、发射任务策划、北斗导航、遥感图像识别、卫星设计师等等,完成一个个具体的航天任务,从中体验航天工作者的科学精神。

参观完毕你肯定会对航天知识如数家珍!

科技实践活动开启梦想

最后,在新展厅的“太空秀场”内,还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航天主题教育活动。静下心来拼装一个小火箭,了解尾翼形状对火箭飞行的影响;或者从外星人视角看地球,感受地球母亲正面临的生态危机;参与火星救援项目,进行火星车设计和制作,与其他团队进行一场创意设计大PK;在太空紧急情况下进行水资源净化与循环利用的工作,协助自己和团队渡过难关。

大家一起在精彩的活动中动手实践、边做边学,全面锻炼科学和艺术思维,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篇10

一、飞船制造问题

例1 2008年9月28日17时36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中部草原成功着陆。飞船在重返大气层时,由于同空气的剧烈摩擦,船体的表面温度上升到2000℃~3000℃,因此飞船表面必须有良好的防高温措施。下列有关飞船的防高温措施中不可取的是()

A.使用陶瓷类的贴面覆盖船体,以防高温侵入舱内。

B.使用在一定条件下能熔化或气化的表面覆盖材料。

C.使用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大气层中的氧气发生剧烈燃烧的表面覆盖材料。

D.使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分解反应的表面覆盖材料。

解析:为防止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被烧毁,现采用了多项技术,如在船体表面覆盖易熔化或易气化的物质,物质在熔化或气化的过程中将会吸收热量;在飞船的表面覆盖一层易分解的化学物质,因为物质在发生分解反应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飞船表面温度降低,同时用新型的陶瓷材料作飞船的外壳既耐高温又起隔热作用,从而保证舱内的温度在航天员的承受范围之内。本题选C。

二、供氧系统问题

例2 “神舟七号”成功问鼎苍穹,高科技功不可没。在宇宙飞船上可以安装盛有Na O 的装置,它的作用是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二、配平,使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总数相等;三、注明反应条件,标出气体或沉淀符号。Na O 与人呼出的CO 反应生成O 和Na CO ,化学方程式为:2Na O +2CO =2Na CO +O ,此反应既消耗了多余的CO 又生成了O ,可谓一举两得。

三、太空实验问题

例3 我国初步规划在2020年左右建成载人空间站。空间站的特点是体积大,在轨道飞行时间长,可开展的太空科研项目多。若在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进行以下实验,其中最难完成的是()。

A.将金粉和铜粉混合

B.将牛奶加入水中混合

C.将氯化钠固体溶于水中

D.用漏斗、滤纸过滤除去水中的泥沙

解析:这是一道理化综合题。太空中的引力比地球表面上的引力要小得多,在太空失重条件下,人和物都处于漂浮状态。而过滤时为了让水向下流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引力,所以在太空实验室中较难完成过滤实验。本题选D。

思维挑战:不久的将来,也许你会成为一位优秀的航天专家或航天员。在太空实验室中,你将如何通过过滤操作除去水中的泥沙?(友情提示:可在过滤器下接一抽气装置)。

四、飞船能源问题

例4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下列燃料电池比较适合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是()。

A. CH -O 燃料电池

B. C H OH-O 燃料电池

C. H -O 燃料电池

D. CO-O 燃料电池

解析:氢气作为燃料有许多其他燃料所不及的优点。氢气燃烧时放热多,放出的热量约为同质量的汽油的三倍。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此外,水又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如此无限循环。所以,氢气比较适合做宇宙飞船上的燃料。本题选C。

练习

随着我国航天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探测火星已成为我国航天科技发展的远景目标,但要把人类送上火星,还有许多航天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如:如何提供在往返路程中航天员呼吸所需要的氧气和消除呼吸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科学家提出研究使航天员人工冬眠的技术或加快飞船速度,缩短航行时间来减少氧气的携带量。你是否有较好的方案,请举一例:。简要叙述该方案的优点:。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