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未来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的未来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3D打印将成为行业优势。3D打印过去通常仅仅用来制作玩具的模具,今后将会成为行业优势。未来,你乘坐的飞机将会采用3D打印的零部件,变得更轻更省油。事实上,已经有很多的飞机采用了3D打印的零部件。这项技术将会被很多特殊零件的制造商所采用,例如军工、汽车等行业。
二、3D打印开始拯救生命。医疗行业的3D打印将会改善很多你身边人的生活品质。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被用于钛金的骨骼植入、假肢和整形设备。打印软组织的实验也在进行中,打印出来的动脉和静脉可以用来实施手术。当今已经应用在医疗行业的3D打印包括纳米药物、器材甚至器官。更尖端的是,3D打印在某一天会重新定义医药行业,减缓甚至完全解决器官捐赠领域的短缺问题。
三、定制化将成为标准。你将可以买到完全符合你需要的产品,通过3D设备打印出来,并送到你家门口。开始阶段或许只是新奇的小玩意儿,例如智能手机的外壳,或者符合人体工学的标准工具,但很快,会扩展到全新的市场。市场领导者将会调整销售、分销、营销渠道,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直接向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
四、产品创新将更迅速。3D打印技术会大大减少从产品概念到量产设计的周期,可以使设计师更专注于产品的功能。尽管采用3D打印快速制作模具并不新鲜,但快速降低的成本、改良的设计软件、更多选择的可打印材料,意味着设计师可以更好地使用打印机,使他们在设计初期就可利用3D打印、修改、再打印,并不断改进。最终,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更好的产品。
五、新的公司将在3D打印的基础上开发创新性业务模式。这将会作为新一代的创新者而被市场追捧,盗版商和制作商也会利用3D打印的优势开发新产品或服务到生机勃勃的3D打印市场。有些公司会失败,会有繁荣、衰落的周期,但是3D打印会繁衍出新的有创造力的商业模式。
六、3D打印将在购物中心开服务社。3D打印服务社将会出现。刚开始,仅为本地市场提供高品质的3D打印服务。随后,会提供快速制版和其他特定的服务,最终,这些服务会进入消费者市场。随着零售商开始“提供设计而不是产品”,本地的3D打印服务某一天会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制作,就像你从沃尔玛取照片一样方便。
七、谁是行业主导的争论将会升温。由于设计产品通过3D打印很容易被复制,制作商和设计师开始会争吵不休。将会出现高姿态的针对拥有版权的设计的实际物品的案例。正如当初的文件分享网站通过轻松的复制、分享模式颠覆了整个音乐产业一样,3D打印也会通过轻松的复制、分享和修改而掀起新一波的知识产权风暴。
八、具有神奇特性的新产品将会更加诱人。新的产品将会诞生于3D打印机上,包括新材料、纳米尺度和打印的电器来展示其与现有规模生产所不同的新奇特征。这些打印的产品将会被期待,并且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3D打印的秘密就在于可以控制打印的材料,精细到分子和原子级别。
篇2
关键词: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is not only the focu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measure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symbol of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as a traditional area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many years, accumulated a lot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various aspects of the personalized needs of increasingly strong. As has been deeply into all walks of life and has become a basic industry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faced with severe challenges. Therefore only by constantly to keep up with the advanced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to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an impregnable position. In this paper, at present our country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re analysed.
Keywords: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 TD4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世界机械制造业发展的特点
从21世纪开始,全世界各个行业都开始飞速发展,其中机械工业更是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些主要特点:
(1)地位基础化。不仅是发达国家,就连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2)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模式。在不断联合重组,增强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也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3)机械制造业全球化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全球化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特点是:自己拥有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而今,单一的全球化模式已经被世界潮流所淘汰,机械制造业全球化成功的实例无不都是两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只有做到两种模式的优势互补,才能使产业覆盖没有盲点,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二、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现状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在技术上已经落后,加上资金不足,资源短缺,以及管理体制和周围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完善,这些都给我们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当今,制造业的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欧、亚、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已出现征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也在迅速变革之中。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三、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1)机械制造产品发展趋势。机械制造产品领域, 特别是加工与测试设备, 自动化、 数控技术、 机器人等技术的深化应用一直是全球制造业技术进步所追逐的目标。 由于柔性制造技术的兴起, 对各种加工设备的柔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芯片成本的不断降低, 在机械制造中大量的数字化技术已广泛采用。
(2) 机械制造企业营销发展趋势。在机械制造领域, 由于新技术不断采用, 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运营成本的下降,促使企业不断开发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 提高机械产品性能。在机械制造行业对成本有不断要求降低的趋势, 并且要求的交付周期也日益缩短, 因此,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运营要求。同时由于技术趋同化, 使产品差异缩小。 机械制造企业纷纷寻求其他方面的竞争差异, 提供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 例如, 在服务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 随着使用者要求服务的越来越多, 要求配件供应及时, 为了缩短服务半径, 出现了专业化服务分工。以往机械制造企业的主要销售模式即自产自销方式, 将与专业机械商结合,提供本地化、 专业化的设备安装与维修服务。近 20 年来, 随着经济实力与技术力量的发展, 一些中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一些核心技术,产业布局开始向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方向扩张, 实现上下游开始对接。 同时已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量输出机械设备及技术。
(3)对企业管理系统提出的要求。机械制造企业由于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工艺阶段多, 相对其他企业而言, 在管理方面有较高的难度。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 传统人工管理的模式下, 开始出现管理上的 “供应黑洞” ,“销售黑洞” 等等, 使企业难于继续提高生产率和整体管理水平。 难以控制管理 “漏洞” 的扩大与增加, 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缺乏对业务过程的适时控制。 由于没有建立集成化的企业 ERP 管理系统, 业务状况信息往往不能及时掌握, 这说明企业对于业务过程有了管理和控制的迫切需要。同时,由于机械制造行业一般率先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 使生产周期进一步缩短。机械制造企业在在缩短生产周期和增加品种规格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努力方向。 以上这些发展趋势, 要求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系统具有反应快速、 控制严格和信息畅通等特点。
综上所述,从机械制造产品、机械制造企业营销、对企业管理系统提出的要求等方面来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未来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把握住经济、技术发展的大潮,实现两者的结合统一,使我国机械制造业顺应世界经济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机械工艺;制造业发展
1 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特点
1.1 系统性
系统性是现代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属性,这是由于现代机械制造工艺是一个系统、整体的产业链,相比传统的机械制造业,现代的机械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尤其在我国日常生产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突破了传统机械制造业单一化的趋势,将前期的设计、中期的生产与后期的管理纳入了整体机械制造工艺之中,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因此现代的机械制造工艺已经不存在分离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全局的生产效果。
1.2 稳定性
稳定性是制造业的第一要求,具体表现为机械制造业的稳定性得到保证,产品的生产率才能得到保证,因此除了合理化管理,还需要在前期制度设计上多下功夫,建立稳定的机械制造的产业链。从另一面讲,机械制造工艺是流水线的艺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误差非常小,便于大量生产,因此产品质量容易控制,这是机械制造工艺产品的稳定性。
1.3 科学性
科技的进步也带动了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高新产业对于机械制造工艺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说到底相比传统的机械制造业,现代的机械制造业的工艺水平更高了,工艺水平的提高依赖于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材料技术的飞速发展,因此可以说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1.4 市场化
自从我国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的主要经济政策,现代的机械制造工艺呈现出市场化的态势,具体表现为市场决定生产,市场的需求决定了机械制造工艺的水平,而机械制造工艺也反作用于市场,只有满足市面上提出的要求,才能进行生产,这使得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不断的追求经济性、使用寿命较长、材料耐用等特点,因为只有提高机械制造工艺才能在纷杂的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已经有了大幅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起步较晚,技术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其主要表现有:
2.1 技术落后,理念陈旧
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革命以后,制造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机械制造工艺手法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由于建国较晚,而且建国初期人口多,底子薄,机械制造技术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很多地方仍是农间作坊的模式,虽有一定的机械工艺雏形,但缺乏高新技术。
2.2 制造行业企业管理制度落后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将计算机运用到制造业管理中,提出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高效生产都全新的管理思想。而我国由于引进计算机和网络比较晚,将计算机应用于制造业管理中还处在摸索阶段,只有少数的企业运用了计算机管理模式,而大部门小型企业仍然处于人工管理阶段。
2.3 自动化生产程度低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机械制造领域已经普及全自动机械,实现了生产自动化、集成化以及智能化。而我国大部分民间的制造企业还非常依赖人工管理,自动化生产程度低。
3 我国机械制造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机械制造工艺自动化
在机械自动化中,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被一直被认为是机械制造工艺领域追求的最终目标。研发并应用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不仅可以提高机械产品的生产率和质量,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当今,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水平已经得到极大的提升,令机械产品的加工质量及其加工效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2 机械制造全球化
国内外的机械制造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大部分企业由于无法适应机械制造行业的高速发展,不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同时也有部分企业能够适应潮流的发展,开辟新的生存道路,开拓新市场,通过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技术,令自身的产业能够在全球快速的发展。但要注意的是,企业自身的发展与激烈的市场是相辅相成的,这两者的相互促进成为了制造业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动力。
3.3 机械制造集成化
伴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各行业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机械制造业中,机械制造工艺亦不断趋于集成化发展,原本较为分散的加工模式也越来越向集成化方向衍,令机械制造工艺也开始具备了连续性和规模性。目前在机械制造业中集成化的利用主要是连续性加工和机电一体化,主要是针对零件加工的小规模一次性的完成,而集成化今后的发展趋势则是使整个成品集体化生产。
3.4 机械制造数字化
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数字化,数字化的进程决定了整个机械准确性和整个机械制造系统的工作效率。设计和生产则是制造工艺中另一种数字化的表现,数字化的设计使得整个机械制造工艺的过程变得更加完整、更加高效。
3.5 机械制造虚拟化
机械制造虚拟技术能够模拟和检验机械制造过程。机械制造业虚拟化需要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核心,同时为了保证机械产品制造工艺和产品设计的合理性符合相关要求,虚拟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产品制造各项项目的顺利开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正机械生产设计中的问题和不足。
4 结语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是结合许多技术、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技术,现在依然处于不断的发展与探索之中。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当中,通过使用自动化技术,给全部机械工业生产造成新的改革,不单纯提升产品质量,还能够加强优化产品的功能,让机械产品更加可靠与稳定,在实际生产中发挥更积极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产业融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118-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解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有助于把握产业发展的规律,调整修订现有产业政策,促进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一、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及发展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发展凝聚现代科技的先进制造产业。早在20世纪,美国鉴于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的现实,就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计划。1990年、1993年、1997年和1998年美国分别实施了“先进技术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下一代制造’行动框架”以及“集成制造技术路线图计划”,提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六大时代特征,即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保护和资源有限、科学技术发展加速、信息大量广泛分布、用户需求高及个性化、产品与技术的知识含量高。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更是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美国国会于2004年5月通过了《2004年制造技术竞争能力法》,强调要通过财政手段支持发展新的制造技术,提高美国的制造能力。同样,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极为重视各自的先进制造产业,均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加以扶持。
发达国家之所以关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制造业为了赢得市场,其竞争核心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时间、成本和质量三要素矛盾的统一。为了实现这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全球化和网络化
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越来越激烈地竞争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全球化制造的首要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
(二)自动化和虚拟化
当前自动化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代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的虚拟化和智能化。其中,制造过程中的虚拟化是其核心之一。
(三)绿色化绿色制造通过绿色生产过程 、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二、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其发展特点
现代服务业产生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依托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相比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具有“三高三低”的优势,即高技术密集度、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简单来讲,现代服务业就是包括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新兴服务业和一部分经过改造“再现活力”的传统服务业所组成,它的核心是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产业,即生产服务业。自后工业化社会以来,伴随着制造业的“服务化”,生产服务得以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在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正在不断提升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许多跨国公司的主要业务由单纯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和转移,让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的生产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如今,现代服务业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服务业在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多数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中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据统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30个成员国就基本确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近十几年来,OECD各国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在GDP所占比重均有大幅度提升。2004年,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几乎都达到了70%或以上。同时,生产服务业不仅是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若干中等收入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 如表1所示。其中,乌克兰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31.3%提高到2007年的52.79%;同期,印度因积极承接国外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服务业比重由1980年的36.64%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53.21%。
此外,全球服务业就业比重也一直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例如,以21世纪初各国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平均值和1997年的比重相比,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比重增加了3~4个百分点,高收入国家的比重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达到了60%~78%,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为45%~62%,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为30%~45%。(二)经济全球化和生产服务外包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工业生产的国际化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出口和国际间的服务外包。一方面,当跨国企业在国外发现新的市场后,需要高级专业服务为之甄别开发潜在的商机,管理控制复杂分散的生产和分配网络,并与国外分支机构和贸易伙伴时刻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所以,很多现代服务业的扩张都是伴随着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为了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追随其顾客而进行的全球化扩张;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服务外包逐渐成为了生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纷纷将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顾客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服务供应商来完成,以降低企业获取生产服务的成本,促进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发达国家生产服务业的强劲发展,推动着全球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更多地转向生产服务外包。生产服务外包成为外包业务的核心。从外包涉及的服务来看,主要包括金融、商务流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软件设计、研发设计、财务管理、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后台服务、客户交易以及专业服务等。从外包涉及的行业看,软件、金融等行业的外包发展突出。比如,2007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560亿美元,并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快速发展。
(三)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的应用,创新对现代服务业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创新能力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成为决定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新兴科技开发所衍生出的新兴服务产业,大幅度拓宽了传统服务业的服务种类和服务途径,并且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成长。例如,信息产业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的,这些企业主要为顾客提供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和通讯服务以及IT咨询,其在整个现代服务业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同时,信息技术还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新的服务途径和互动方式,降低了现代服务业的沟通成本。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创新始终都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随着企业对于服务需求的迅速增加,以及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作用的提升,世界各国为了推动服务业创新,对服务业的研发投资在整个研发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比如,2007年,加拿大投入研发的经费占服务业总支出的比重为37%,挪威和丹麦达到32%,法国11%,OECD国家平均值达15%。
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趋势
国外关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主要有:“需求论”、“供给论”和“融合论”。
“需求论”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业(包括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发展处于从属地位,经济增长尤其是制造业的扩张将引致对服务业需求的增长。它是前工业化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时期的产物。“供给论”与需求论的观点完全相反,认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竞争力强的制造业。换言之,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而不是制造业孕育了服务业。“融合论”认为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一方面,随着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生产业的需求,如贸易、金融、交通、社会服务等,会迅速增加,这将提高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另一方面,生产业部门的增长也要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后,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将加深,二者高度相关,互为补充。尤其是在信息通讯技术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以来,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之间原本明显的界限被密切的依存关系所打破,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
以上理论观点中,融合论代表的是产业的未来演变趋势。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出现,需求论和供给论无法解释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互依互存的关系。科技和现代服务经济的发展让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双向融合互动关系,二者的融合才是未来产业政策的方向和核心,并且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
产业融合让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产业及其支撑体系形成彼此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即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业的产业附加值的增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业整体水平的上升,又会提升制造产品的价值并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在二者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参与企业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它们又完全受利益机制驱动,所有合作都是在双方协商合作的基础上达成的,通过市场交易,相互获得收益。
首先,产业融合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生产附加值和生产效率。现代生产服务业所体现的各种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隐含性知识,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嵌入制造业的生产环节,特别是嵌入机器设备这类工作母机,通过技能的提升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装备制造业以及用其所制造的轻重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特点是报酬递增。国际经验也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靠生产服务业的支撑,现代经济增长其实就是由服务业主导下的制造业不断增值的过程。
其次,产业融合降低了制造业的交易成本、扩大了现代服务业的范围。一方面,生产服务业融入产品制造过程有利于制造业降低各种交易成本。制造企业在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中所接受的各类生产服务,如金融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法律和知识产权服务等,对于降低制造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战略清晰度、增加市场份额、收购兼并等,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制造业反过来也为生产服务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扩大了生产服务业的服务范围。制造业生产网络和国际营销网络的形成,就是聚集专业人才进行产品研发、广告、保险、会计、法律服务和运输储存等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伴随着对服务的需求。实践表明,制造业越发达,生产服务业就越发达;反之,制造业越落后,生产服务业也越落后。
最后,产业融合有利于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优势互补、共生发展。生产服务业的创新活动可以增加制造业的知识水平,扩大制造业的赢利能力,为制造业带来较高的外部性知识收益;同时,制造业自身溢出的行业经验和产业知识,也源源不断地为生产服务业创新提供着动力。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创新服务有助于制造业的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专业化、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而现代生产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现代生产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产品研究与开发服务,如生产前的市场和定位调研服务等,研发中的设计服务、创意服务、模具服务等,生产中的工程技术服务、设备租赁服务等,营销中的物流服务、网络品牌服务、出口服务等,都具有增强产品差别化和区分竞争对手的作用,可以强化企业的定价能力和控制市场能力。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各类生产服务业进行产业链合作,共同进行研发、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产业知识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创新机会。因此,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业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日益重视生产服务的投入。
随着全球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的服务投入不断增加,企业从外部获取服务资源的规模和深度不断扩大,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度越来越大。表2所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OECD中9个成员国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度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制造业中间投入出现服务化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依赖度的大幅上升所致。从表2中还可以发现,除美国以外,其他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较上一时期的数据均有较大增长,尤其是英国,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1.67%增长到90年代早期的11.02%,到90年代中期则为16.71%,增长了9倍。其他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等,90年代中期的依赖度比70年代早期都增长了1~4倍。
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尤为迫切。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不是制造业强国,在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是在重大装备制造与高性能机床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9年9月,总理提出,未来中国要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走上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轨道,确立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产业化、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在这些产业中,例如第三代移动通信以及物联网、互联网与移动网的三网融合,都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结合。2008年底国家推出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包括了现代物流业。可见,未来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走产业融合之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理应成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路径之一。
由于产业融合不仅会让制造产业和服务产业的边界趋于模糊,而且产业演进的规则也将随之变化。所以,我国的产业政策的重心理应从促进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转向促进产业结构由低水平、低效率状态向高水平、高效率状态的动态发展。从具体内容看,产业政策应向以市场为主导,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调整,推动传统制造业与新型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此,政府应该致力于以下两点:
一是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和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技术创新是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政府应重视和鼓励关联度高的产业技术创新,为产业融合创造良好的技术和产业平台。同时,要鼓励企业采用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服务手段多样化、服务产品个性化,以及服务范围和服务效率提升。通过加快现代服务行业公共技术及信息交流平台建设,重点建设金融服务平台、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商务、科技信息、技术产权交易服务等专业平台,实现各专业公共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二是应采取有关措施促进相关行业基础研究与开发的合作,加速制造产业和服务产业融合的进程。要通过高新技术的技术渗透、产业间的延伸分工、全新产业取代传统旧产业、产品和服务融合等各种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清洁环保的装备制造业和基础工业,尤其应注重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制造业向加工与设计相结合转变,不断提高设计、工艺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从而推进产业升级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09财政年度项目《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的部分研究成果,同时,获得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批准号SM200910038008)和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的资助。
注 释:
①OECD, Historical Statistics, 2008, Paris.
参考文献:
[1] 高传胜中国生产者服务与制造业互动发展[J]中国经济问题,2008,(02)
[2]李庆杨,孙秀秀刍议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2009,(10)
[3]聂清凯,李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4]魏后凯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5]夏杰长等著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顾乃华我国转型期服务业发展滞后现象研究――兼论人均GDP与服务业比重的相关性[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07)
篇5
本文依托“全球化”的大背景,结合山东自身经济现状与资源特征,对“全球化”视角下山东经济的整体定位做出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山东经济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活动、思想超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相互影响且呈现趋同趋势。这种趋势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交往的便利和密切而愈发明显。在经济领域,“全球化”可以解释为越来越多的资源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被配置的趋势,具体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以及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和交易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趋同。
(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
首先表现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和全球国际贸易额的持续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FDI表现出总体持续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在80年代之后开始发力,90年代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而在21世纪的前10年虽然经历了网络泡沫破灭和次债危机后的两次回调,但总体还是呈上涨趋势。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D)的估算数据,2010年全球FDI已开始实现了次债危机后的复苏,由2009年的1.11万亿美元增长为1.12万亿美元。FDI代表了国际资本参与国际生产的形式,因此也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正在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
全球国际贸易额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增长趋势比FDI的增长趋势更为明显。按照世界银行统计的数据,近40年以来,全球贸易额除了在此次次债危机之后出现了明显下降之外,其他时间的下降趋势几乎不明显。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的数据称,2010年上半年全球贸易额已经实现了25%的增长,显示次债危机并不能阻挡全球国际贸易额持续增长的步伐。全球国际贸易额的持续增长代表了越来越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正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到国际生产之中,体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其次表现为国际贸易的增长持续高于世界经济本身的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国际贸易增长持续高于世界经济本身的增长。虽然在经济周期的低谷阶段国际贸易的下滑要大于世界经济的跌幅,但总体来看,近40年全球国际贸易还是以远高于世界经济本身增长的速度在增长。国际贸易远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说明有更高比率的产品和生产要素被纳入了全球化的流通体系,这一点更加精确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和交易标准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趋同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不断增长使得全球从商品到服务、从生产到销售等各个领域的标准全面都出现了趋同的趋势。1980年生效实施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促进了货物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标准趋同。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ISO9000又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标准趋同。2006年,中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代表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化过程中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也反映了会计服务领域全球标准趋同的趋势。
标准的趋同绝不仅仅限于某一个或者几个领域,而是呈现全面趋同的趋势发展。可以预见,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这种趋同的趋势将继续全面深入发展。
二、“全球化”视角下的山东经济整体定位
“全球化”已经打破了发展经济学中传统的区域内产业间平衡增长理论(Balanced Growth Theory),转而诉诸于通过不同区域侧重点不同的产业不平衡增长(Unbalanced Growth),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平衡增长。在全球化视角下,世界经济可以看作一个统一的宏观经济产业链。经济主体在这个宏观经济产业链中的定位就是要确定自己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位置,以寻求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
(一)首先要考虑山东经济当前的发展阶段特征
山东的数据反映出山东经济正在强烈地加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按照山东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0年山东外贸出口总额仅为155.3亿美元,进口总额仅为96.6亿美元,利用FDI总额仅为29.7亿美元;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山东外贸出口已超千亿美元,达到1042.9亿美元,进口总额则达到845.1亿美元,利用FDI总额也增长到了136.3亿美元。10年间出口、进口和利用FDI总额分别增长了6.7倍、8.8倍和4.6倍,显示出山东经济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加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
与此同时,经过连续30多年超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山东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2010年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已达近4万亿元人民币,持续位列全国三甲,人均GDP按当前汇率折算已经超过6000美元。2010年山东省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9.1:54.3:36.6。按照钱纳里和泰勒(Chenery. H.& Taylor. L)对于早期工业、中期工业和近期工业的划分,山东经济应该已经进入到了近期工业(Late Industries)时代。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当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将会于2015年左右实现完全工业化。
从产业链的价值维度看,宏观经济产业链可以认为由资源供应者、产品生产者、产品营销与理念设计者三类经济体构成。如果再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分为初级资源供应者,例如原油、矿山开采等;资源的初级加工者,例如炼油、钢铁的初级冶炼等;低端产品制造者;高端产品制造者;以及产品理念设计与营销者等等。
加工贸易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在山东的出口分类中,加工贸易已占接近一半比重。2010年山东加工贸易出口约占全部出口额的47.8%,这还不包括未纳入统计的部分进口―加工―复出口的产品。整体出口产品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高的机电类和高新技术类产品出口占到总出口额的60.1%,而这两类产品在山东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占到89.9%的绝对高比。具体来看,机械设备、电器电子、橡胶轮胎三类产品就占了山东加工贸易出口的49.3%。这显示山东经济在“全球化”视角下已经摆脱了初级资源供应和资源初级加工阶段,但是尚未达到产品理念设计与营销阶段,而是处于从低端产品制造向高端产品制造转移阶段。
在“全球化”视角下的宏观产业链中,既然山东经济正处于从低端产品制造向高端产品制造转变的阶段。因此,考虑到适度前瞻原则,山东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整体定位宜确定在以高端产品制造为主。
(二)其次考虑山东的自然禀赋、基础设施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自然禀赋来看,山东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口数量方面,按照山东省统计局的测算,2009年末山东省常住人口已达到9470.3万,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人口密度均列全国第2位。按照山东省老龄委的研究结果,山东省的人口红利将于2027年结束。这也就意味着山东尚有25年左右的人口红利期可以利用。从人口质量来看,山东省基础教育扎实,义务教育普及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但是高等教育普及率稍显偏低,2010年山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8%,且大量顶端人才留驻省外工作。因为高端产品制造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但是对于顶端人才需求相对较少,所以从人口结构来看,山东经济适宜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虽然也有人提“跳跃式发展”、“发展创意经济”、“发展总部经济”等说法,但考虑到山东经济当前以制造业基础为主,以及缺乏如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的顶端人才优势,过度强调超前发展是不合时宜的。这些发展方向只能成为山东高端产品制造定位的有益补充。
自然资源方面,按照2006年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的报告数据,山东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49%。但是山东良好的基础交通设施部分弥补了其自然资源劣势。山东其公路、铁路、港口密度和等级均居全国前列。良好的交通设施加上迅速发展的制造业促进了山东资源类产品的进口。近几年,在山东进口商品分类中,铁、铜、铝、煤等矿石资源产品进口量均呈大幅上升走势。例如2010年,这几类产品的进口额增幅均在49%以上,其中铁、铝矿石增幅高达80%左右。
山东的自然禀赋要求山东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适宜整体定位于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山东较高素质的一般劳动力,另外也恰当减少现有低端产品制造业对于资源的过度依赖;同时,山东良好的基础设施又能够保障高端产品制造对资源的基本需求。按照赫希曼(A.O. Hirschman)不平衡增长战略理论中的后向联系原则(Backward Linkages),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山东庞大人口产生的越来越高的内需消费要求也将拉动山东经济转向高端产品制造定位。
三、“全球化”视角下山东经济整体定位的实现途径选择
综前所述,在“全球化”视角下,山东经济在短期内整体适宜定位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然而,实现途径的选择决定了战略意图的可实现性和实现速度,这才是决定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能否得以全面较快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具体来看,以下途径将会有助于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定位的实现。
(一)学习日韩模式,用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
日本、韩国在经济起飞的初期也曾经主要从事于低端产品制造业,且由于文化、地缘因素,山东经济当前环境和日本、韩国在经济转型之初的状况十分相似。山东可以利用地缘文化优势,加大承接来自日韩的产业转移的力度。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大对企业在此基础上的自身创新研发的支持,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例如钢铁业,钢铁业在我国属于“两高一资”产品,当前的钢铁业在山东和日韩之间的结构布局是山东进口铁矿石生产低等级钢铁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经过进一步冶炼成为高等级产品后再进口使用。例如山东2010年在大量进口矿石的同时,钢材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也分别达到了2.04亿美元和1.36亿美元。这反映出山东钢材生产还处于相对较低层次。因此,山东钢铁业在自身整合发展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引进本领域日韩等国携带技术转移的投资,以投资促进本地产业技术的升级和融合,利用技术的扁平化扩散,促进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山东钢铁也还应该积极将落后产能向更下一层级转移,以腾出空间和资源发展更高端产品,也为发展更高端产品构造资源基地。
(二)大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
民营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部门。经验证明,民营中小企业发达的地区都是区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然而,民营中小企业又是低端产品制造业最集中的群体。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且缺乏有效政策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大多选择从事对资本、技术要求都不高的低端产品制造业。所以,民营中小企业能否转型发展高端产品制造业是能否实现山东高端产品制造业发展定位的关键。
对于以加工出口低端制造产品为主要形式参与“全球化”的山东民营中小企业而言,当前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的形势已经迫使其产生了转型高端产品制造的强烈意愿,但资本的限制和科技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其向高端产品制造业转移的能力。如果政府政策能够在资本政策方面和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向民营中小企业倾斜一下,例如加大对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村镇银行的支持力度、建立一个省内高校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交流平台,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山东民营中小企业向高端产品制造业转移的速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省内高校大量的优质智力资源的利用。
(三)转移引导资本投资方向,注重金融资本对高端产品制造工业的支持
现代工业的发展历史表明,离开金融资本的支持,大规模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相对于低端产品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特征,高端产品制造更具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这就需要大量的金融资本对高端产品制造业进行支持。
在低端产品制造阶段,企业更多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来支持生产,而积累的富余资本被大量投入基础建设领域,一方面弥补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初期基础设施不足的缺陷,同时还消化了富余的储蓄资本。但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重复基础设施的投资会产生大量的投资浪费,还会降低资本投资的回报率,甚至形成失败投资。高端产品制造业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正好满足了资本的投资需求。因此,政府应当恰当减少对基础设施的重复投资,转而引导支持金融资本对高端制造业的支持。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资本密集型高端制造企业的批量形成,夯实山东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基础。
篇6
6月27日,湖北咸宁,一个安静美好的中部城市,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迎来了中国最具创新力的企业群体――未来之星。2014(第十四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正在这里举行。
这是一场创新者的聚会,一场关于商业未来的对话。我的同事们经过多次激烈的争论,为这场对话拟定了一个疑问式的主题――“商业3.0谁是未来”。对于商业的未来,我们期待着“未来之星”们的答案。
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教授近日在中国提醒人们,“只有中小企业才能真正推进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它们有非常创新的理念,同时也具有企业家的精神。”“未来之星”企业无疑就是基德兰德教授口中最典型的推动者。
“未来之星”是中国商海的“鲨鱼苗”。他们或许当下还不足够强大,但身上潜藏着的王者基因已经隐现。我们相信,通过破坏式创新,有朝一日,他们中的一部分将成为商海的霸主,雄踞食物链的顶端。这个群体对于商业趋势的判断,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商业的未来。
10余年前,腾讯、百度登上“未来之星”榜单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两家公司会建成如此庞大的帝国。今天上榜的企业,谁又能说里面没有未来的巨头呢?倾听他们的观察和思考,最能感知商业的时代脉搏。
谈到趋势,自然离不开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重构传统产业,必将带来一场深刻的商业变革,商业将由此进入3.0时代,这是我们一个基本的判断。大工业代表了商业1.0时代,Pc主导的信息革命是商业2.0时代,那么谁来主宰商业3.0时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无疑是影响未来的重要因子,但是否就代表了商业3.0时代呢?
这要放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些结构性变化,消费比重超过投资已成定局,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制造业,出口增速减缓,除去国际市场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出口成本上升。从供给来看,劳动力总量开始减少,土地供应和环境压力都在加剧。种种因素限制下,曾经撑起中国经济大粱的“中国制造”,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篇7
1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
中国10多年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在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中国劳动力资源开始减少,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人,2013年比2012年减少了24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趋势还将继续,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报告认为,2010-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与此同时,劳动参与率(即劳动年龄人口中实际参加工作的比率)的显著下降同样令人担忧。时寒冰认为,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参与率下降必将导致用工成本上升,对我国制造业带来更大的挑战。经合组织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中国在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将逐渐被削弱。
2现有就业人员工资成本不断上升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降低收入不平等,2004年3月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并实施了《最低工资规定》,根据十二五规划,最低工资的年均增幅要超过13%,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企业的用工成本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日益紧迫。2011年7月起施行的《社会保险法》明确,国家建立基本“五险”社保制度。基数和费率决定了企业社保支出的金额。按照上海市的规定,企业上述五项保险的缴费费率共计为37%,北京为32.3%、江苏32.6%、广东23.81%。2011年上海市崇明县统计局针对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253家工业企业的一项调研显示,《社会保险法》实施后,预计3年过渡期253家企业将分别增缴社保金额0.8亿元、1.9亿元和2.5亿元,用工成本较之前分别增加4.6%、10.9%和14.3%。在信贷紧张的状况下,用工成本上升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许多制造业工厂开始倒闭。2014年1-9月,私营企业利润增幅降至9.7%,而2013年全年为14.8%。制造业私营企业平均工资水平2013年上涨了13.5%,而2012年工资涨幅是16.9%。在利润和营收均在下跌的情况下,很多工厂可能将关门。相关数据表明,中国越来越多的服装和制鞋企业正在将工厂转移到各项成本都低的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中国大陆的平均用工成本比柬埔寨高224.8%,比越南高195.3%,比印尼高206.6%。由于没有足够的挑战和改善时间,会使过多的企业面临困境甚至猝死,如果投资撤离和企业大规模外迁,就会形成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休克疗法,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二解决思路
制造业为中国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刺激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国的制造业必须重整旗鼓、不断创新、走出低谷。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中国,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制造业的发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积极推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这里考虑到制造业对解决就业的巨大作用,要求一部分企业转型升级向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而以服装、鞋类为代表的低端制造业对解决我国内需和解决低水平劳动力就业都能有不小的贡献,需要政府从资金支持到税收优惠等方面予以照顾,否则企业难有空间和动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2)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加老年消费用品的供应。由于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已经是客观事实,虽然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会比中青年有明显下降趋势,但老年消费市场还是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而目前我国还没有重视对这一块的开发。因此,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研发和生产适用于老年人口的相关产品,比如老年服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的辅助用具(如轮椅等)、老年人的医疗卫生用具等等。适应老龄化的趋势,未来企业在老年消费市场还有相当的潜力可挖。
(3)考虑延后退休年龄,积极推行养老观念转变。提倡老有所为,对于犹有余力的60岁以上老人,倡导适当延迟退休,合理发挥余热,从而保证社会劳动人口的合理供应。
篇8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 高科技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3-0200-01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工艺已经成为制约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自动化已经成为机械制造行业一个必须实现的目标[1-4]。为了加速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在未来的机械制造工艺中大量采用一些高新技术,使两者相辅相成,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要清楚未来机械制造的发展方向,创新与改革并行,逐步使机械制造工艺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到达较高水平。
1. 高科技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对于机械制造企业来说,只有提高对机械制造工艺的重视,在制造工艺中较多的、合理的引用一些高科技,对其中的各个工艺都加以改善提高,才能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制造业中扎根立足。以下文章主要从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激光技术两个方面,浅析我国在机械制造领域高科技技术的应用现状。
1.1 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
(1)随着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自动化制造单元中包含有数台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配合相对应的加工中心,从而使得加工制造的产品更加丰富多元化,在达到节约成本的同时,也能使的工艺的加工更加连贯,从而很大程度地提高机械制造工艺的效率。
(2)由于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带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自动化制造系统也越来越完善,能够适应更多产品的加工、生产。自动化控制系统要求安统一的计算机系统来进行控制和规定的运输装置完成连接任务。自动化系统相对于传统系统的优点是很多小批量多品种的机械的制造加工都能通过简单的生产流水线来完成,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
(3)自动化制造工厂越来越普及。自动化工厂能使自动化系统之间实现彼此的连接,并包括自动化储运系统,为产品的生产加工等诸多工序提供了优越的便利条件。此外,一个统一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完成整个工厂各项任务的调度与指挥,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全部自动化。
1.2 激光技术的应用现状
激光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快速、精确是其最大的优势,激光不仅能够在精密仪器上对地毯等快速的切割,激光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上功不可没,快速推动着制造业的发展。
1.2.1 快速成型技术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与激光切割相互配合,从而能够完成样品或的自动化切削和成型的任务,这些都要通过计算机CAD模块的配合来实现。鉴于快速成型技术在产品设计和修改方面无可代替的处理技术,快速成型技术会在机械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2.2 激光热处理技术
激光热处理通过高功率密度的激光束对金属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它可以对金属实现相变硬化、表面合金化等表面改性处理。在机械制造中的大多数零件,为了延长使用寿命或耐磨性能,降低成本,都需对零件进行必要的热处理。由于激光具有较好的高温性能,一些材料零件通过激光的热处理作用,能使材料的表面达到较高的固化作用。基于此,可以借助激光的高温性能,机械制造中的某些材料表面进行固化,从而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2.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前景
2.1 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1)自动化控制单元的普及
由于柔性制造技术(FMC)成本低、灵活多变的特点,它在机械制造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其使用范围逐渐增大。鉴于国内仍存在着较多的中小型企业,FMC技术会在未来的制造企业中得到更加普遍的推广应用。因此,柔性制造技术的提高及FMC系统的完善应成为自动化制造工艺的首要任务。
(2)自动化制造生产线的逐步完善
在未来的机械零件生产中,伴随着生产产品的多样化、复杂化和批量化发展趋势,企业对生产线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生产线的准确化、高速化、自动化都会成为今后机械制造企业努力的方向。采用自动线进行生产能满足足够大产量产品的生产,并且产品设计和工艺应具有先进、稳定、可靠的特点,较长时间内保持基本不变。基于此,在大规模普及自动化生产线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其质量,质与量两者并行,缺一不可,否则,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多功能自动化设备必定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所需产品日趋多样和复杂化,这就要求机械制造业中的自动化设备具有多重功能,以自动化生产系统为基础,具备多种手段,集合多种功能,如焊接、锻造等,淘汰以往单一的自动化设备。此外,多功能自动化设备的引进会很大程度地带动机械制造产业的革新,引领自动化机械制造的发展方向。
2.2 激光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激光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逐步发展成熟,并成功运用到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电子、汽车等领域。激光技术会随着大功率辅助设备及激光器的发展,更好地保证其准确性和稳定性,与计算机相关技术的结合会引领激光技术走上更广的应用平台,对优质、高效和低成本的加工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趋势
2.3.1机械制造工艺数字化
鉴于当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数字化已经成为机械制造工艺不可阻挡的趋势。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机械制造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首先,机械制造设计环节的数字化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零件的使用情况和机械的制造过程进行模拟,达到零件设计与工艺优化升级的目的,减少机械制造设计和实验的工作时间。其次,是数字化生产过程的实现是通过计算机自动化生产流程使整个物料的运输系统与生产系统相结合来完成的。最后,生产过程数字化的实现对于整个企业生产及企业的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3.2 机械制造工艺的精细化
随着机械制造业工艺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相应的材料加工和设备有足够的精密程度,来满足现代化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样化的产品要求。提高机械制造当中各个工艺的精密程度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同时也能带动相关行业朝着精细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
2.3.3 机械制造工艺的集成化
集成化既是把某些东西(或功能)集在一起,而不是一个设备一个功能。机械制造工艺的经过自动化的高度发展,逐步由传统的分散型向着集成化方向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机械加工和生产的连续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机械制造行业正经历着急剧的变革,越来越多高新技术在机械制造工艺中将会被采用,这对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投资效益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从高科技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机械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两大方面
做了简要的论述,可知,未来的机械制造业会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步地采用更多更优更合适的高端科技;从自动化技术与激光技术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未来高新技术会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机械制造业的提高;数字化、精细化、集成化也势必成为机械制造工艺的主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贾红哲.高科技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1.
[2] 杨义生.探讨高科技在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3.
[3] 王德文.王鹏.浅谈机械制造工艺的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3(24):60
[4] 陈家元.机械制造工艺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1,(1).
篇9
最近参加一个投资界的论坛,有一个议题是关于中国制造业的投资趋势的。没想到这个所谓的传统产业引起了与会嘉宾强烈的讨论兴趣,也引发了我对制造业企业投资前景的一些思考。
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工业化的进程。在此过程中诞生了一大批著名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富士康、华为、美的就是典型的代表。成就制造业的领先企业也为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的逐渐消失,使中国工业企业仿佛走入了一个尴尬的下行通道,甚至渐渐成了VC/PE投资的弃儿。制造业在中国还有前途吗?投资制造业还能造就伟大的企业,带来可观的回报吗?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也许“河西”的水土没有“河东”那么丰饶肥沃。但因地制宜,随势而动,也能长出茂盛的庄稼,收获丰收的喜悦!那么制造业企业应该如何变化,才能在未来的结构转型、内需驱动的中国经济中迎来第二个春天呢?
首先要拓宽行业的定义。我们过去把制造业看作是把原材料变成产品的一个简单过程,而真正的先进制造业是将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成一个持续解决客户需求的方法或方案的复杂流程。“落后”变“先进”,中国的制造企业就要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变为未来的“复杂全面”;从组装贴牌式的制造向研发与服务驱动的工业转变。具体来讲,也就是要做到产品与服务的“由表及里”和产业链条的“由短变长”。我的看法是,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机会在于所谓的工业“新四化”。
第一是“部件化”,沿着产业链向上走。我国过去三十年制造业的崛起靠的是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整机类产品的替代与超越:一大批中国企业的产品替代了日本的家电、美国的电脑手机、欧洲的汽车,逐渐获得了中国与世界的市场。但在整机领域,行业格局已定,产能已明显过剩,而盈利能力也在快速下滑。然而,溯产业链上行,核心零部件与材料产业对中国企业来说还几乎是一片处女地。须知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链上盈利能力最强的一环往往也是核心部件或材料的提供者。比如在汽车行业,最赚钱的并不是宝马奔驰通用福特等整车生产厂,而是德国博士等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对于有能力的中国企业来讲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第二是“设备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制造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构建在欧美特别是德系的设备基础上。核心的设备是现代工业链条上的“甜点”。一台瑞士产的数控机床,售价可能是国产同类产品的数倍而依然供不应求。中国企业依托于持续的技术引进消化与人才导入,在不少品类的核心设备研发生产领域已形成突破,“追赶德国”的趋势已初露端倪。
第三是“服务化”。向两端延伸产业链。工业服务是目前世界上主要工业集团如西门子、ABB、GE等主要的收入与利润来源。而在中国,对工业前端,如设计、研发外包;后端,如维修维护、客户关系、回收、再制造、金融等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提供才刚刚开始。有一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美国的服务占工业收入约70%,而中国的相关收入只占20%左右。工业服务的潜力巨大!
篇10
关键词:技术改造;信息化;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企业竞争力
中国分类号:F4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6―0030―08
一、问题的提出
装备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成为该产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种融合更准确地说是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业的改造过程,即装备制造业在产品开发、业务流程、管理体制和生产模式等方面大量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一般生产节奏和生产效率提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能够通过解除自我发展的瓶颈持续不断地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装备制造业的繁荣保持着一种长期稳定关系。
Marsha Shalv认为,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这种融合关系具有长期趋势,所谓长期趋势是指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均衡关系,这种均衡关系表现为信息技术总是同装备制造业集成在一起形成产业新的发展方向。然而,Jeff Chappell认为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只是偶发的,装备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中有很多难以完善之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装备制造业同许多因素都不和谐,这些不和谐有些来自信息技术,比如信息化的数据安全问题,OEM工具的价值何在,什么会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标准以及信息化如何成为企业的资产等问题;有些则是源于装备制造业本身的,如过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导致对市场和顾客实际需求的脱离,真正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不足等,这些问题将给未来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隐患。Robert Haavind也认为信息技术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会遇到发展的瓶颈,装备制造业将重新选择产业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虽然学者们对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是普遍认同的,但是对于二者的融合是否存在长期趋势意见并不统一。笔者认为,检验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的长期趋势关键是看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否具有协同性,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上述争论都主要是从企业具体的运作和管理过程入手,本质上是信息技术同装备制造业融合过程中对装备制造企业各种能力的提升以及管理过程中不和谐因素的讨论,尽管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对这种长期趋势的研究应该采用更为一般的指标。财务指标能够高度抽象地概括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加入时间序列后就能够清晰地看出企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的投资方式同信息技术的相关性。以信息技术对装备制造业改造的投入以及装备制造业利润水平的时序财务数据来考察二者的关系,既能够避免具体管理细节对整体趋势的影响,又能够科学地抽象出我们需要检验的结论。因此,本文采用Johansen-Juselius协整关系检验法验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投入与企业利润之间的长期变化趋势,之后进一步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检验两个协整变量的相互关系。考虑到利润只是反映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方面,而影响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还有企业内部的各种能力以及市场环境等非财务因素,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一个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体系基于信息化各因素的权重,分析信息化技术改造对竞争力体系中各种要素的改善程度。
二、样本数据的选择、变量的定义与样本数据的采集
(一)样本数据的选择
本文采用的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企业的数据,因为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各省份相比较,这里有着更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能够很好地说明信息化技术改造与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关系,并且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最有潜力,与高新技术结合最紧密,发展变化最快的传统产业之一,因此采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数据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对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政府决策都具有借鉴作用。
(二)变量的定义与样本数据的采集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是根据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利用计算机和各种网络加速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和营销过程的价值链增值过程,它是通过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产品开发管理(C3P)、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制造执行系统(MES)打造一个健全的“企业神经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本文把对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定义为投资于企业的计算机终端、服务器、大型软件、电子仪器、通讯工具和网络铺设等,用于产品开发以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约企业资源的一系列引起固定资产增加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投资金额(暂不考虑信息化的组织结构、生产力以及信息化的运作效率)。对装备制造业利润的定义即为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这6个行业在统计区间内每年的利润加总。对于主成分分析法,重要的是确定装备制造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下设次级指标,我们可以把某一级指标定义为变量,以便作为问卷调查的依据和进行数据处理。
由于装备制造业过于专业和狭窄,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装备制造业统计年鉴”,而且无论是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还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以及辽宁统计年鉴,统计项目里并没有直接关于信息化投入的统计数字,也没有相应的统计指标,这样我们还需要采用他人的二手数据以及利用一些换算方式间接利用各种统计年鉴获得数据。根据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含义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带给企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企业资源的节约、数字化的产品开发和信息化管理。因此这正好对应了工业年鉴中按用途划分的更新改造投资6个小项中的3个,即节约措施、增加品种和提高产品质量(其他3个是增产、三废治理和其他)尽管信息化技术改造也会涉及到其余三个,但笔者只考虑信息化改造的主要用途。然后笔者需要计算的就是辽宁的装备制造业在这三项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为了使问题简化笔者采用平均比重,即假设这个比重就是历年对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占社会各行业总投资的平均比重。采用的样本区间为1990―2003年。
由于这些年份统计指标并没有直接的装备制造业数据,所以笔者需要计算,具体算法是取得全国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投资总数的平均比例,然后按照这个比例算出辽宁1990―1997年装备制造业改造总投资,在与全社会更新改造总投资比较,所得比例与三项用途投资的乘积就是信息化技术改造投资的力度。
三、模型的实际测算
(一)Johansen-Juselius协整关系检验的过程与结论
这种方法常用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它的基本思路为:如果两个(或以上)时间
由此可知,信息化技术改造投入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惟一的协整关系,也就是说信息化技术改造投人与企业利润之间长期保持一个较稳定的波动关系,笔者可以进一步验证这种关系的性质,即证明在这种关系下,这两个变量何者为内生变量何者为外生变量,即这两个相关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
(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过程与结果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正是一种利用时间序列来鉴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一般认为,回归分析能够度量变量间的相关程度,但不足以判别因果关系,而识别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必须基于一个变量是否受其过去变化的影响而做出的判断。
笔者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验证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技术改造与装备制造业企业总生产值增长之间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用软件Eviews5.0进行测算,测算过程和结果如下:
1.滞后长度的选择
通过因果检验,笔者发现存在着由长期投资向长期利润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投资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增长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笔者知道利润只是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之一,信息化改造与投入虽然与企业利润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说明信息化改造是企业未来得以生存的要素之一。
(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辽宁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
由于装备制造业企业基于信息化的竞争力的因素众多,因此笔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处理数据。
通过对计算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总体信息化程度不高,尽管管理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信息共享和传递效率各项指标的实际得分一般,但是由于都具有较大的二级权重,使得综合排序靠前;对于核心客户的稳定性以及研究和开发能力这两个指标而言,也具有很高的二级权重,但是各项指标实际得分很低,所以排序靠后,而新观念和新技术传播速度的二级权重和实际得分都比较低,所以排序也较靠后。由此可以看出,推动管理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信息共享和传递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得竞争力综合指数明显提升;而核心客户的稳定性和研究开发能力则是需要花大力气长期对信息化进行投入才能有所提高的;而最终使竞争力全面提升的还是要让信息化成为企业上下信任和依赖的重要方式和学习手段,以达到新观念和新技术的迅速传递。
四、研究结论
第一,信息化的企业技术改造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也就是说信息化投入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利润水平二者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较平稳的比例关系,它们在长期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通过进一步的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原因,可见在辽宁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发展中信息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信息化技术改造的投入的强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利润水平的变化。
第二,信息化技术改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管理问题。笔者证明了信息化与企业利润的长期关系,这只是从宏观上对信息化长期发展的肯定,而信息化如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对那些财务指标无法直接反映的竞争力因素的推动,是我们构造基于主成分的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初衷。根据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显示,对管理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信息共享和传递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得竞争力综合指数明显提升,这是因为信息化能够向前整合市场资源,在企业内部实现网络化管理,并可以加速企业对新技术的传播和消化的优势所决定的;而对核心客户的把握和研究开发能力的积累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信息化对客户资源的分析处理能力和推动技术跨越的优势,这不仅需要有先进的智力支持还要有卓越的管理能力;而最终使竞争力全面提升还需要企业上下对信息化的信任和依赖,使之成为企业新观念与新技术的重要传播方式和学习手段。
- 上一篇:生物信息技术发展
-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业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