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原训练 海拔高度 竞技高峰
一、高原训练的阶段及各阶段持续的时间
任何一种形式的训练都需要一段过程才能有效,但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目的。
第一阶段:
对于高原训练而言适应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决定着高原训练的总时间和最终训练效果。一般的做法到达高原之后再进行适应性训练,但是我国著名的教练马俊仁经过高原训练的多年实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看法:适应训练应该在上高原之前,在低海拔的地方先进行十天左右的准备性适应训练。在平原上进行的这个训练要求是有一定强度的有氧耐力训练。准备性适应训练之后调整三四天,然后再进军高原。在途中如果火车停战等有短暂时间,就要进行短时间的跑步训练,由平原逐步向高原过渡。笔者把这种适应模式成为阶梯型适应性训练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效的缩短了高原适应的周期,为系统训练争取了时间。
在高原上适应所需时间的长短与训练的次数是成反比的,在几次之后状态会达到一个稳定值。当然每个人对高原的适应能力有所差异,一般而言适应周期为3—5天。在适应期除了要适应高原的环境,消除经度差异带来的时差,消除旅途疲劳和缺氧外,还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有氧代谢的训练,使得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这是为了更好的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
第二阶段:系统训练
系统训练的时间应该控制在达到高原之后的两个星期左右,这个时候的训练基本可以进入到正规的强化训练中去,训练量也可以慢慢的恢复到平原训练量。我们提倡要尽可能的提高训练的强度,但是具体强度的多少也要因人而异。训练强度的依据因素一般为训练员次日的血尿和生理、生化指标,比如有无血尿,心率正常与否,有无过度训练症状。如果上述指标均正常的话,说明训练量与强度是合适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运动员出现机能状态不佳的状况,那么就需要尽快诊断治疗或调理,之后才能进入正常的系统训练,这样才能保证训练的质量。
第三阶段:结束前训练
这一阶段的训练一般在高原训练结束前的7—10天。在进行这一阶段的训练之前需要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观察,包括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评。检验运动员的负荷强度和训练量是否达到了训练的最高强度。马俊仁教练经过多年的高原训练实践认为:高原训练可以提高强度,并且经过大强度的高原训练,运动员在返回平原之后一般都能大幅度的提高成绩。
其实这三个明显的阶段只是宏观的划分,因为运动员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所以训练模式其实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这三个阶段在高原的训练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在高原上训练应该持续多少时间,目前国内还没有定论,但是一致的观点是在四周以上。这主要是缘于在高原上进行训练需要一个由适应到增强的过程。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在高原上训练的时间越长越好,因为高原环境对运动员的训练会产生掣肘,特别是负荷强度。并且在高原进行训练身体的各项指标反映都比较大,容易引发伤病、血尿和心电图异常等事情,所以一般持续长度为4—6周。
二、海拔与训练负荷的关系
海拔过低,身体机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海拔过高则会导致血红蛋白增多,血液粘稠度的增加,对循环系统造成阻力,这样就会影响到正常的训练负荷,从而影响到健康水平。根据国内外的各种研究数据和实践,笔者认为,高原训练的高度一般为1600m—2400m最佳。
但是高原训练毕竟是在非正常的大气环境下进行的,所以训练的负荷不能定量的掌握。因为没有掌握具体的量,所以还不能照搬在平原上的训练方法。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高原训练实践,我国很多的优秀运动员都认为有必要进行一些高强度的高原训练。但是马俊仁教练认为在达到高原的第二到三周还是尽可能的提高训练的强度,强度最好有平原时的80%增加到接近100%。但是我国另外一著名的竞走教练刑富国认为,在训练的过程中最好用100%的强度去训练,这样能提高人体利用氧的能力,但是每周最多两次,问题的关键在于强度要逐渐的增加。
在高原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医务人员的监督意识和对运动员生理、生化的指标测试。因为在高原的状态下,血乳酸更高,恢复的时间更久,血红蛋白耕读,血液粘稠度也在增加,循环系统的阻力就在增大,所以训练的强度不容易提高。
三、高原训练健康状况及常见的疾病
在高原上训练的时间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因为疾病而影响了正常的训练是十分不值得的事情。一般而言影响训练的因素有两类:一是来自高原缺氧、低温等客观环境等带来的感冒发烧等症状,一是来自由于运动员自身机体的适应能力不同而带来的恢复难度增加、受伤、血尿等异常现象。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教练、运动员和医护人员都要紧密的配合,时刻关注运动员的健康状况。教练员要对运动员的负荷做一个适合的评估,要记得训练后补充营养以加强恢复机能的能力。
人体在高海拔运动时感知觉极易出现变化,不仅影响生理和心理,对高海拔运动技术也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科学的高原运动训练可建立一个身心良好到疲劳的动作变化链,以适应高海拔作业的需要,这对于高海拔运动训练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此外,针对这种人体由于疲劳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进行的训练,不仅适用于与耐力项目相关的运动员,凡对持久技术操作有关的其它领域,如航空、高原通讯和司机等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达平,栾少君,邢雅涛,李素玲,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高校体育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篇2
1.体育动机
体育运动的动机是指驱动人参与体育运动的诱因,并且这种需求其实是人本身的内在需要,是启动运行的原始驱动力,他们往往经历一系列的有体系的运动来调整自身的生理、心理以适应社会。换言之,需要就是其实行体育锻炼的源泉。不同的幼专女生对锻炼的需求不同,多数女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就是要减肥,保持良好的身材,也有一部分人通过体育锻炼这种形式消遣娱乐,增强体质,保持旺盛的精力,其锻炼动机较好,这些都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目标。因此,体育动机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也促使我们开发一个适合女大学生的运动方法,帮助女孩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与意识。
2.提高学前专业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女生个性化发展多样化,而大学体育课程单一化等原因导致其对体育锻炼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内容呆板生硬,导致其从主观上失去学习的意愿从而,抗拒参加体育锻炼。学前专业女生活泼、阳光,她们对体育课具有求趣、求健、求美以及喜欢韵律等等。这需要从事体育教育的教师根据女生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考虑到高校女生的兴趣点,激发她们学习的热情,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选用适当的教材和恰当的教学方法,考虑性别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建立完善舒适的锻炼环境,建设良好的锻炼设施
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能促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高校体育锻炼氛围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等。学校的领导,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他们组织、推动学校的各项进程,学校体育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主要依靠领导。我校领导在这方面当属以身作则,对体育锻炼相当重视,已经把学校体育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全校体育活动的组织、运作,在体育经费支出不足的情况下,添置运动器材、改善训练环境、积极开展竞赛活动等,我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的风气。
三、对幼专女生锻炼全程行程有效指导
如何科学的健身,对现有健身方法、体系的了解及适应程度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程度,从事体育锻炼的情况,如表1-1所示,在我校5000名学生调查问卷中,了解的占16.4%,基本了解的有25.2%,几乎不了解和不了解的共占58.4%",由此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对现有锻炼方法并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学校体育教育迫切需要提高他们对健身方法全面了解,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四、强化高校女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篇3
关键词:中专;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14-02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非常重要的影响着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而中专学生从年龄结构来说,中专生在15~18岁左右年龄段,介于初中生和大学生的中间阶段,类似于高中生,但从接受教育的方式来说,又接近于大学教育阶段,是相对特殊的生活群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朝气蓬勃,情感丰富,接受新事物比较快,也容易陷入极端情绪。这时候正是指导他们全面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自觉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特殊时期。这就要求在中专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中专生通过体育教学能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从而指导中专生科学自觉的锻炼身体,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一、响中专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原因
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是非常喜爱的,都有的参与体育活动的要求,教学效果不好,说明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这与教师的教学态度、方法、手段等因素有关。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落伍,教学方法单一,活动内容又缺乏趣味性,会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很大限度地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也就无法得到形成。
1.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中专的体育教学模式,延续了多年以来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中专自身的发展特点,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不统一。总得来说,不利于对中专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对体育的兴趣,激发不起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制约了体育课程对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综合效的发挥。
2.教学评价方法单一影响。体育课的评价方法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有决定性的作用。而现在体育课的评价体系,缺乏一个客观的合理的评价标准,没有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是为评价而进行学习。如今中专体育教学以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内容有着许多缺陷,不能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给以及时的反馈,不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他人评价的做法很多,而主体评价则没有。而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情况没有一个主体性认识。这样不能很好地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能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主体评价应当引我们平时的体育课评价中去。不应该用统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学生在身心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按照统一的标准,有些学生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好多学生由于先天原因的因素,却达不到标准要求,被视为“不及格者”,学习的积极性逐渐消失而有些学生由于先天身体素质较好,索然不认真上体育课,却能取得优异成绩,积极性也同样不能充分发挥。不能够真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就没有办法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体育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体育教学重点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体育意识,掌握科学锻炼方法的正确运用及体育思维能力的培。而目前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领导和体育教师自己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也就影响了学生终身体育意思的形成。
二、养中专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方法
1.思想,更新观念。体育课是一门既要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又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是一种教、学,练合一的课。体育课中学生要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是一种需要消耗相当体力的课。体育课在遵循人体运动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的身体锻炼,它的任务是促进学生的机体活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活动能力。而各项体育运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都是要通过学生自己练习才能掌握的。所以教会中专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自觉的锻炼习惯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就又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专体育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学生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才能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体育理论的学习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部分。终身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后所自觉锻炼身体的过程,因为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自己从事体育活动的。这就要求中专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独立锻炼的能力。中专学生毕业后将会走上工作岗位,所以中专体育教学应该加强对学生科学的掌握健身知识和自觉的锻炼身体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自我锻炼能力、经常锻炼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中专生良好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2.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中专学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在中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索性,体现个性化、自主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模式上,应采用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练习,培养中专生的体育意识和习惯。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中专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同时还要通过丰富的训练方法让中专生学会思考,学会自己科学锻炼的方法。
3.大纲,努力创新。中专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根据是中专生学生的特点,内容很丰富,各方面也有很大的灵活性。中专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在体育课上要以教会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养成体育锻炼和形成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为重点,并根据自己学校的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对大纲规定的教材进行科学安排,可根据所在学校场地器材等特点加入一些操作性和趣味性强的、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改变以往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和兴趣爱好,从而使桌子上科学锻炼身体,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4.学生的主体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指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主动去支配自己体育行为的观念,是个体行动指南,主导个体的体育行为。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前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前提,体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爱好,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通过区别对待原则,积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体育教学内容,要改变过去把体育课变成普通身体素质课的做法。在目标的确定的指引下,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根据不用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要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下功夫。
5.评价方法。了国家和学校要求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达标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主体评价,要及时表扬和肯定中专生所取得的进步,注重对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的综合评价。同时要调整体育课体育考核办法的结构,使身体素质不突出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也能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所要求的水平,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锻炼水,平明确自己的锻炼目标,自觉的养成体育习惯。
6.组织体育活动营造体育锻炼氛围。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体育锻炼的兴趣,是从对体育活动和竞赛的体验开始的。体育活动和竞赛的参与对个体体育意思的形成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的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活动和竞赛中,学生通过锻炼和比赛,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体会到了体育活动的乐趣和价值,能够形成很好的体育活动的行为取向,对以后自觉的参加体育活动和竞赛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通过体育竞赛让学生多了解体育,多参加体育活动,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们在体育活动和竞赛中获得体育乐趣,培养体育锻炼意识。通过体育活动和竞赛营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体育锻炼氛围,从而全面提高中专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最终达到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形成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
总而言之,要想在中专体育教学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必须明确思想、更新观念、研究大纲、努力创新,努力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法,更新体育教师和相关领导的教学观念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体育意识,组织好体育活动和竞赛形成体育锻炼氛围,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耀凯.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终身意思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18).
[2]余翠霞.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终身意思的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界,2012,(1).
篇4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使所有中学体育教师需要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呢?
一、什么是终身体育锻炼?
所谓终身体育锻炼,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总和。体育运动是保持人体机能、增强体质、使体能处于最佳状态的有效手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所以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服务,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起打下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
二、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策略
1、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锻炼的认识
体育运动是保持人体机能、体能处于最佳状态的有效手段,在人的一生中都必须选择不同的身体锻炼的形式和内容,以增强体质,延缓生命衰老,人的健康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体质的强与弱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不进行锻炼,强的会变成弱,经常有规律地锻炼,弱的可以变强。只有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才能长久地拥有健康的身体。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主要任务,也是每天的主要活动,成绩的好坏与大脑的工作效率有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保持清醒,工作、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体育活动能使人产生成功感和愉快的体验。体育活动对于个人的自信,自尊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明显降低紧张与焦虑情绪。体育与个性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体育运动可以对良好的个性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现代运动心理学表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的加强而逐渐降低强度,激烈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体能的消耗中会逐渐减弱,最后平静下来。
2、重视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学生中起着良好的表率作用。所以,体育教师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在积累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努力修正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要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以自己良好的言行去影响更多的受教育者自觉地加入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行列之。
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要有终身体育教学思想。过去不少体育教师把教学的任务都局限在传授运动技术与锻炼学生体质上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思想,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向学生传授"三基"锻炼学生的体质与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有机地联系和结合起来。
作为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丰富的知识、熟练的运动技术、技能、严谨的治学态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要广泛宣传终身体育的深远意义。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锻炼方法和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所以体育教师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提高,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渗透,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可把预先录制好的师范动作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分析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直观搬上讲台。如奥运知识、各项赛事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使他们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4、培养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1)加强思想教育,明确锻炼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体验到体育的魅力,意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
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学生持续性的体育自学能力。
篇5
一、中学生体育兴趣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成效。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整体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2、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当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主要原因是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或是由于基础较差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待体育的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中学生体育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兴趣开展,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展开的核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锻炼需长久坚持,只靠区区几个课时无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求学生达到无限的时间所能达到的成果是不可能的,但使学生获得使之不断锻炼的内在动力(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是可能的。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切实围绕学生兴趣将体育教学推向新的局面。
二、评价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四个标准
1、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体现身体素质好坏最直接的指标,我们所普及的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体育健儿或运动员的标准,而是通过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在锻炼和竞技的过程中感悟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意志品质,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单凭体育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热衷程度,即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是片面的。
我们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时,应该注重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待体育训练的兴趣。通过积极、适当的参与并取得综合的成长效益,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加强和锻炼,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日趋好转,各科成绩协调提高。使学生在感受通过体育锻炼带来的综合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加深体育锻炼的认识,这是检验学生体育兴趣科学提高的自身素质标准。
2、学生们更为广泛的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人们的广泛参与,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这一重要的原则。应该说体育活动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参加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并适当地坚持体育锻炼,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加强心理素质。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待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有恐惧、厌烦和逃避的现象。如何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部分学生渐渐扫除心理的障碍,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树立自信和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考察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重点。此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十分重要,就是说离开教师的硬性规定要求,学生们能否自发组织和开展广泛、健康、安全、合理的体育锻炼与活动,这是衡量学生体育兴趣是否广泛与积极的参与标准。
篇6
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是离不开一个健康的、强魄的身体。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发展与终身幸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就要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学会自主的去进行体育运动,加强自身的体质。这也是为学生日后的高强度的学习阶段打下一个好的身体基础。体育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来设计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本文结合目前小学体育的教学现状,来简要谈谈如何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并让他们能够有意识的保持锻炼的习惯。
【关键词】
小学体育 终身体育 培养措施 现状分析
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一个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来,从而体会到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改变以及乐趣。在大部分的小学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小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其实是十分匮乏,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没有进行一个创新性的设计,导致小学生无法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因此,教师要能利用一些新兴的教学理念,改善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这也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步骤。笔者结合近几年来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来简要谈谈如何具体有效的来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一、如何正确认识终身体育意识
所谓终身体育意识,顾名思义,指的是能够贯穿一个人一生所保持的一种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是一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终身体育指的是一个人一生进行的体育锻炼以及接受各种体育理念过程的总和,它也能称为是一种终身的体育教育与学习。一般具有终身体育意识的人群,会自发的自主的去进行体育锻炼,他们没有固定的教师与体育锻炼时间,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去学会调整自己的锻炼时间,学习新的体育锻炼知识。
什么才是养成了终身体育意识的表现呢?(1)运动者能够自发去进行体育的锻炼,并且逐渐形成一个规律性的锻炼周期;(2)运动者往往会有一个长期坚持的锻炼项目,单纯的爱好跑步或者打球等;(3)运动者能够享受体育锻炼的整个过程,并且在其中获取乐趣与满足;(4)体育锻炼已经成为运动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甚至会带动身边的人进行集体性的体育锻炼。
二、加强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丰富课堂教学
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往往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引导,教师在学生整个体育意识的建立起着核心的作用。我们要想让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够得到一个有效的培养,首先要做的是加强教师自身的体育素养。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即便拥有扎实的教学基础知识与教学技能,他也无法在体育方面达到全能的状态。体育教师更多的是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然而,在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群体,这个群体中学生们的体育兴趣爱好往往各不一样,当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遇到自己的瓶颈或者难题时,往往需要向教师进行请教。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全面的去提升自己的教学知识,不断扩充与提升自己的体育知识系统,才能真正在课堂中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一个有效的指导。而且随着如今教育教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完全可以与时俱进,去学习这些新的教学技术,并且利用这些资源与设备来辅助自身的教学。
例如,前几年较火的一款仿真游戏――水果忍者,它用一个主屏幕来播放游戏画面,然后通过感应器感应人的四肢的变化与位置,游戏参与者只需要站在指定的区域内,就可以实现一个真人的游戏体验。教师可以向校方申请这种游戏的设备,将其运用到体育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个设备开展各种有趣的真人游戏竞赛活动,一定能极大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
三、正确建立学生的体育意识,加强小学体育的理论教育
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理念与体育锻炼理论的灌输,这是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体育运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完理论以后,更能深刻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给他们自身生活带来的益处,也将是支撑他们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也要适当的引入对体育理论的一个教学,来让小学生从小就对体育建立一个正确的认知,培养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自主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论的教学往往应用于较高年级的体育教学中。
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进行羽毛球项目的学习与锻炼时,可以先给学生介绍羽毛球运动的历史与比赛场的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来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一个放映。同时教学也可以和学生讲解有效的羽毛球运动给自己的身体会带来怎样的好处,让学生进行一个有目的性的体育锻炼。
【结 语】
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是学生对于体育建立起基本意识与认知的重要阶段,学生今后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的发展,往往就是由这个阶段学生对不同的体育活动的接触所实现。同样,这个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发育的初级阶段,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能够帮助学生从小就获得一个优质的体魄,为学生日后身体更好的成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如果学生的体质在小时候没有得到一个有效的增强,那么,当学生进入青春期的发育时,他们身体的成长往往会低于身体成长的预期。因此,小学的体育教学是为学生终身的身体发育奠定基础,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青岛市;老年人;体育锻炼;年龄;场地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92-01
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10月23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消息称,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未来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人面临着养老、医疗以及精神赡养等诸多社会问题。因此,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随机抽取青岛市体育锻炼的老年人200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目的分析
分析这组数据,由于老年人在退休后闲暇的时间比较多,养生、休闲娱乐成为了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内容。没有了工作的压力,大部分老年人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预防疾病。
(二)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调查分析
从表2对老年人体育锻炼内容的调查结果来看,老年人选择的体育锻炼内容比较丰富,排在第一位的是健康走,占28.4%,排在第二位的是广场舞,占24.8%,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太极运动,占17.3%,选择游泳的占11.7%,选择球类运动的占7.6%。
(三)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活动地点调查分析
恼庑┦据还可以看出,当前老年人花钱进行体育健身的理念还没被接受,到健身俱乐部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非常少,老年人不愿意为了体育锻炼进行消费,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锻炼,缺乏专业的健身指导往往会不利于老年人进行科学的健身,不利于老年人掌握自己的身体情况。如何正确引导老年人走到健身俱乐部进行健身,是当前社会体育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三、结论
青岛市老年人对体育锻炼认知度较高,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健身当中。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娱乐休闲、增加社会交往,体育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社交功能已被老年人接受。政府要加强对老年人体育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强体育健身意识的宣传力度,提高老年人体育人口的数量。为了应对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加强城市体育基础设施的改善工作,开放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解决老年人健身场所缺乏的问题。同时,要对老年人进行体育消费意识的引导,使老年人走进健身场馆进行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篇8
大学对于很多学生意味着自由,但是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养成了很多不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晚睡晚起、沉迷游戏、饮食不规律等,导致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不高。针对这一现象,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体育教学的方针由原来的体能训练转变为生活习惯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生活化教学的问题一直都得到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对于体育生活化的改革,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体育生活化中对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要求比较高,并不是说高校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而是将体育锻炼付诸于每天的生活中,对于学生的意志力与毅力的考验比较大,以致于很少有学生能实现体育的生活化教学。就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而言,很多学生仅仅只是在体育课上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体育锻炼,在私下的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的比较少。据统计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能坚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只有28%,有18%学生每周进行一次运动或者两周进行一次,剩下的54%都是几乎不锻炼的。这部分人中,本着提高身体素质进行锻炼的有7.8%,其余大部分都是对体育比较感兴趣的学生。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着比较严格的周期性与长期性的要求。如果只是进行间歇性的体育锻炼,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起不到比较明显的效果。甚至学生在长时间没有进行及体育锻炼,突然在体育课上进行强化训练之后,身体方面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不仅没能提高身体素质,反而会起到反效果。另外,由于大学生的生活节奏特别不规律,所以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教学同时也是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方式之一,体育生活化的教学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其教学方式上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二、高校体育教学生活化改革策略分析
对于高校学生的生活化体育教学策略而言,首先要从兴趣出发,由培养兴趣锻炼大学生的体育自主锻炼能力;其次要从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教学;最后就是从意识出发,锻炼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其体育锻炼的能力
高校学生的体育生活化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虽然体育锻炼并不难,但是要坚持下去,几年如一日却不大容易,并且对于学生的自主性还有着一定的要求。而让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必须由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二是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能力与兴趣,往往是互相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从而增强其体育锻炼的能力是目前为止最好的方法。但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又必须立足于其对自主锻炼的能力。所以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自主锻炼的能力进行教学,然后学生拥有体育锻炼的能力之后,通过坚持锻炼增强能力。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1.体育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等相关知识的教学,这里的教学不仅仅指的是体育锻炼,而是体育技能、体育知识、锻炼技巧、应急措施等。体育技能:其中体育技能指的是对于学生锻炼时所需要进行的项目教学比如:引体向上、俯卧撑、跑步、仰卧起坐、篮球、羽毛球、足球等。虽然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对于前者运动项目或多或少会有着一定的掌握。体育知识:比如俯卧撑、跑步、引体向上等,但是这几类运用对于运动的周期性要求比较高,不能盲目地训练,这里面就涉及到锻炼技巧方面的知识了。体育技巧:比如分组做俯卧撑和引体向上,而在运动前首先要热身,比如跑步就是一种比较好的热身方式,这就是体育锻炼技巧的教学,然后及时体育知识的教学。这里指的是篮球、足球等运动的规则以及比赛的规则,还有运球、投篮的相关技巧等,这就是体育知识的教学。应急措施:而应急措施指的是,在体育锻炼中发生受伤等经济情况时的处理办法,比如扭伤、肌肉拉伤甚至是骨折等。2.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这里的兴趣培养需要让学生有一个目标或者是目的。当学生有了锻炼的目标之后,自然会培养出体育锻炼的兴趣,比如学校组织校际运动会或者是一些相关的体育活动、体育技能大赛等,让学生进行有目标的体育锻炼,并且根据学生的体育情况进行报名参赛。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马拉松比赛或者是参加省马拉松赛等。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目标之后就会有压力,会将压力转换为动力,然后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以及相关体育知识的学习。
(二)从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合理的体育方法教学
这里的从需求出发指的是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性质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性质分为很多种,强身健体、增强体能、运用比赛等。但是对于高校学生的需求而言,大致可以根据男生和女生分为两大类,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的教学方法。1.对于男生的体育锻炼男生的体育锻炼需求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强身健体,这部分学生一半身体素质比较低,所以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的体能素质,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就需要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出发,然后针对不同体能的学生进行不同强度的体育锻炼方法的制定,让学生每天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并且循序渐进。对于这类学生而言,一般不要求强度太大的运动,而另外一种则是追求运动比赛。这部分学生一般对于体育锻炼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校际运动会或者是体能大赛有着比较高的参加欲望,而这时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天赋进行篮球队、足球队或者是其他运动项目的组建。让学生除了平时的体育锻炼之外,专门精通一种体育项目,而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往往需要合理的增加训练强度。当然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需求。一般而言,男生对于肌肉都是比较向往的,因为肌肉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表现,还是一种比较美观的身材,所以对于这类学生而言,也需要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比如说锻炼腹肌的有仰卧起坐。锻炼肱二头肌的有俯卧撑,针对不同锻炼肌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对其训练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2.对于女生的体育锻炼从古到今,爱美是女生的天性,所以针对女生的体育锻炼需求而言,一般也分为两种,一种同样是强身健体,另一种这是大部分女生比较向往的需求,减肥、塑身。对于体育锻炼而言,几乎可以满足这里所有的需求,所以针对强身健体的女生而言,同样安排一些比较合适的体育锻炼,比如跑步、仰卧起坐等等,这类女生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对于减肥塑身的需求而言,则需要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对于体育锻炼的周期性与长久性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另外也可以让这类女生进行舞蹈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与修养。
(三)从意识出发,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对于体育意识而言,在高校学生的体育生活化教学中是比较重要的,而增加学生的体育意识却要从学生的生活习惯方面入手。首先要增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然后再为学生制定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履行下去,将整个学校的体育教学都形成一种风气。1.首先要增强学生对于体育意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进行体育锻炼的一些好处。体育锻炼并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同时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忍耐力。要让学生懂得在体育锻炼当中成长。2.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健康身体素质的决定,所以对于学生的生活习惯也要进行培养。首先为学生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时间,可以用晚上熄灯、门禁、查房的形式,让学生及时的休息。然后呼吁学生每天早上上课之前先进行晨跑运动,将学生一整天的活力唤醒,最后则要对学生的体育训练进行合理的安排,必须要是在空闲的实践,所以定为早上与晚上。3.最后就是要让学生培养运动目标,无论是对于减肥还是强身或者是运动比赛,都需要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让学生看到自己锻炼的成果,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三、结束语
高校学生进行体育生活化的教学改革趋势已经势在必行,而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学而言,首先要对学生的意识观念进行转变,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其进行体育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最后达到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完成生活化教学。高校学生的体育教学最终的目的还是增强其身体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其体育教学的改革也要立足于这个观之上,将体育锻炼变为高校的一种普遍的风气,营造校园体育运动的氛围。
作者:何湦 单位:文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芳.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99-102.
[2]胡仲秋,杜华,李志鸿,等.从终身体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J].教育界,2015(36):97.
篇9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营养科学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高校作为社会发展的人才库,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而高校体育课是以“健康第一”为培养目标,健康不仅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而且还要与科学的饮食相结合,而在笔者的调查中,高校中除了专业的体育院校、医学和食品院校开设营养课外,普通的高校根本就没有营养课,这也使锻炼和营养相脱节。而且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对营养科学了解甚微,更不知如何将体育锻炼和科学的饮食相结合。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锻炼时间会更少,如果再不从饮食营养搭配上注意的话,身体机能就会下降,伴随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生活和社会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陕西省部分高校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在部分高校分别发放问卷共计1000份,其中男生500份,女士500份。回收问卷男生495份,女生498份。有效问卷男生488份,女生491份。
1.2.2数理统计法:对所回收问卷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用百分比对统计数据进行一般性描述。
1.2.3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与本课题相关的专著和论文。
2结果与分析
1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和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的调查
选择项不了解 了解一点 了解 懂 得
男n(%)75(15.3)300(61.5) 64(13.2)49(10)
女n(%)36(7.3)247(50.3)142(29) 66(13.4)
2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营养注重程度的调查
选择项不注重 偶尔注意 注意非常注意
男n(%)84(17.2) 199(40.7)106(21.8) 99(10.3)
女n(%)40(8.3)100(20.3) 203(41.3) 148(30.1)
3对大学生了解锻炼与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的调查
选择项媒 体家 庭体育课 同 学
男n(%)98(20.1) 173(35.4)132(27.1) 85(17.4)
女n(%)124(25.3) 159(32.4)109(22.4) 99(20.1)
4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与营养知识的需求程度调查
选择项不需要 需 要非常需要
男n(%)55(11.3) 295(60.4)138(28.3)
女n(%)30(6.2)199(40.3) 262(53.5)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了解一点和不了解的人占到76.8%(男)和57.6%(女),这充分说明了目前大学生对健康知识非常缺乏,。论文参考网。我国现实生活中营养科学的普及还很不够。而在表2中的统计结果中可以发现,不注意和有时注意占了57.9%(男)和28.3%(女)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和营养的注重程度偏低,健康观念淡薄。论文参考网。其中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普遍认为自己身体好,在饮食上没有控制,女同学由于对身材追求比较多,所以较之男生更为关注一些。而且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学生对早餐不够重视,基本每天吃的65.9%,偶尔吃的13%,很少和不吃的11.1%。另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挑食、偏食和有嗜好者较多,且依嗜好来饮食的有49.4%。实际上肥胖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等都与不科学的饮食有关。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和营养知识的主要途径,体育课只占到了27.1%(男)和22.4%(女),说明体育课对学生需求了解不够,体育课老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没有把运动和营养的方法常识传授给学生,高校体育课急需充实教学内容。表4的调查中可以发现88.3%(男)和93.5%(女)的同学需要和非常需要得到科学的锻炼和营养指导,还有11.3%和6.2%学生的健康观念需要正确的引导。
3结论与建议
3.1大学生在健康观念上缺乏科学引导。建议在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加强生活方式教育,加强健康的行动能力及其行为改变的技巧与方法的教育,以丰富体育与健康教育,使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成为一种完整性教育,从而使体育与健康教育更具现实意义。
3.2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与饮食科学的相关知识。大学生仍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同时面临着紧张的学习和生活,锻炼与营养是否合理,将对他们成长和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大学生离开了中学时代父母对膳食的安排,独立选择食物,逐渐养成了具有个性的膳食习惯。在这一习惯的形成过程中适时的给予指导,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建议高校在体育课中,每学期拿出4个学时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饮食科学教育,有效利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宣传。
3.3增加健康指导员,推广营养餐。健康指导员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需要,安排合理的锻炼和食谱。目前高校的食堂仍采取的是用餐人自选,由于缺乏营养科学知识,学生很难保证自选的每一餐都作到科学合理,改变这一状况的最好办法就是推广营养餐。由学校健康指导员根据学生来源、饮食习惯、生理需要,因地制宜进行每餐和每天的配膳,使膳食中的营养不仅种类齐全量充足,而且比例适当,这样就可以和体育锻炼很好的结合起来,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
3.4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食堂的监管力度。论文参考网。目前绝大部分的高校体育基础设施跟不上校园人数的增加,各方面条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另外,高校领导对食堂应加强监管,对食堂原有的厨师队伍不断调整,引进高学历和高技术水平的厨师,严格控制无健康证的人员从事食堂工作,要求食堂配备营养师,推广营养餐。
参考文献
[1]赵长录.试析大学生体质与营养和运动的关系[J].体育学刊,1999.2
[2]谢佩娜.大学生饮食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2.3
篇10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浙江省;大学生;对策研究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在公众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高校体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能素质的发展。而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充分发展学生课外活动,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完善大学生体育活动体系,提升学校体育活动的质量。
本文对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和策略,有助于提升高校体育活动的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创造更多的运动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校的分布状况,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将浙江省各地市5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男生300名,女生200名,并另外对5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教师等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包括各地市大学生500名,以及体育教师50名。
(2)文献法:主要搜集近五年浙江省大学生的体能测试数据,搜集国内大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国内外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支持体系建设的资料,完成课题研究。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状况
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进行身体锻炼,主要是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在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员对浙江省各地区各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经统计分析得出,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了课外体育锻炼,只有21.13%的学生没有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其中,以一年级学生的参与比例最大,越往上比例越小,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四年级学生的参与比例最小。通过调查发现,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时间相对较为充足,而越往上升,迫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削减了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与精力(表1)。
2.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目的
大学生出于不同目的而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有些学生是为锻炼身体而参与体育活动,还有些学生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进行的体育锻炼。在问卷调查中,将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总体划分为:健康、爱好、提高技能、体育测试、塑形、发泄等几个部分。经统计得出,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以及满足自身兴趣爱好。但随着年级的上升,大学生为保持身体健康而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断减弱。目前,四年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方便就业。而在兴趣爱好方面,一、二年级学生明显高于三、四年级学生。并且,在课外体育锻炼中,提高体育技能与体育测试没有太大关联,年级越高,越注重体育测试的成绩而非体育技能的提升。分析得出,由于工作单位在录用员工时,首先要求体能检测合格,因此为了确保体质检测达标顺利步入社会,高年级学生以此来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年级越高,对外在的要求也变得越高,由调查数据显示,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出于“塑形”这一目的而进行锻炼的学生中,大四学生比例最高。另外,各个年级都会为了调整情绪而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如今大学生受各方面的影响,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锻炼,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情绪,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经研究表明,定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心理健康程度要高于普通人。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还能扩大学生的社交范围,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在扩大社交圈这一方面,大三学生所占比例最高(表2)。
3.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项目分布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不同,所选的项目也不同。许多学生都会选择多个项目进行体育锻炼,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只选择单一项目进行锻炼。在问卷调查中,限定了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个数,只需选择最主要的三种体育项目。经调查统计,随着篮球运动的普及,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所选项目最主要为篮球运动。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选择篮球运动的比例均为最高,分别是43.74%、36.23%、50.42%、40.96%。而在其他运动项目中,一年级学生偏重于选择跑步、乒乓球、足球、跳绳等类型;大二学生较喜欢搏击、游泳、体育舞蹈等;大三学生主要选择羽毛球、登山、器械健美等;大四学生则以健美操、排球、网球运动为主。同时,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男女生存在很大差异,男生偏重于篮球、足球、搏击类,而女生则主要选择散步、羽毛球、轮滑、健美操等类型的运动,这主要是由男女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差异造成的。
4.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情况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所选择的场所不尽相同。并且,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学生在场地选择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一年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偏重于选择校内活动场所,在各年级锻炼场地的选择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四年级,占59.67%,而二、三年级学生则主要选择校外活动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其中以三年级最甚,所占比例为27.06%。这表明学生进校时间越长,其活动的范围也越广。而作为大四学生,由于面临毕业与就业压力,时间较为紧张,因而优先选择校内场所进行活动 (表3)。
5.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的因素
通过调查统计,大部分学生将不参与或较少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场地不足。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由于惰性、不习惯、没兴趣、不会锻炼以及担心犯错等原因而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见表4)。
综合上述整体调查分析得出,学习的就业压力是导致大学生不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无法避免。但还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由于不会锻炼或者认为体育锻炼没有任何作用,而不去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通过调查浙江省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师与相关管理人员得知,造成部分高校体育场馆不足、负担过重的最主要原因是场馆的翻新或扩建,虽然场馆质量得到提升,但场馆数量没有增加。其次为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人均面积减少,进而造成场馆负担过重。因此,高校在体育场馆设计中,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理念,注重对场馆多功能的设计使用。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误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盛时期,身体状况较好,能较好应对当前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因而忽视了健康的重要性,缺乏危机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大学生往往只考虑兴趣,而没有认识到科学、合理的锻炼对身体素质与技能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2)大学生缺乏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意识。长期以来,学生都处于“以体质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普遍缺乏自我锻炼意识,并且没有针对性较强的锻炼方法与手段。学生习惯了教师组织的集体运动模式,一旦离开集体,便不会尝试自我锻炼,没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场馆设施资源的限制。在校内体育场馆建设方面,虽然已有了较大改进,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场馆数量不足、设施落后等。部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配备还没有进行及时调整与完善,较为落后,无法充分满足学生需求。而形成这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招生人数增加、场馆建设效率不高。同时,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缺乏对体育场馆科学的管理,不能有效缓解场馆负担。在高校内,体育场馆的建设与体育领域的变化还没能实现同步发展,缺乏科学的建设指导思想,管理方式与管理体制都较为落后。因此,当校内体育场地、设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就会被削减,进而无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4)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在高校内,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仍相对较落后,缺乏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让课外体育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相关的体育职能部门在管理中没能明确管理目标,计划、措施缺乏执行力度,没有完善的保障制度,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的效果无法达到学生的期望值。
2.对策
(1)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第一,加强健康知识与体育这一方面的教育,提升高校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第二,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爱好和兴趣,让学生养成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并最终成为终身体育的积极参与者与传播者。第三,注重对学生良好品质与竞争意识的培养,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包括体育知识竞赛、抢答赛等一切以健身为目的的非正式比赛,号召学生集体参与进来,有效提升学生的拼搏精神与良好竞争意识。第四,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课内外体育的结合,将校内体育与终身体育融为一体。在课内教学中,以传授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为主,在课外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长此以往,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第五,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加大体育的宣传力度,从硬环境与软环境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体育环境的创设。在硬环境方面,加大体育场馆建设,配备齐全建材设施。在软环境方面,进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进,生动教学内容。
(2)加强课外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的管理,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体育锻炼的能力。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为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效率与学生课外活动有着直接关联,合理的组织管理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让他们获得丰富的健康健身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念与健康意识,进而提升他们的体育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对课外体育俱乐部以及相关社团进行科学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建立以体育为主的网络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对高校学生组织体育与健康知识教育,传授科学的锻炼方法以及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的技巧,普及体育相关信息与政策,让学生对体育有整体的认知,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同时,还可通过网络平台,有效监督与管理课外体育俱乐部及相关体育社团。
参考文献:
[1]姚向珍.浙江省普通高校高年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朱汉义.浙江省大学生体质下降归因与干预[J].安徽体育科技,2010(02).
[3]赵丹红,于子舒.改革课外活动管理模式助力高校内涵式发展[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
- 上一篇:法治教育内涵
- 下一篇:财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