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知识既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有扎实的地理知识作基础,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不断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获得扎实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不断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和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并为思维活动打下良好基础,这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是以现成结论的形式出现的,论证说明简洁,并多是定型化了的知识,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必须经过充分的、反复的思维。如通过比较思维,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通过分析与综合,理解组成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通过抽象与概括,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地图思维,判读和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等等。只有在不断获得丰富的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面对各种地理事象,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通过问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并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教师的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施问题化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多角度、多侧面开拓思路,从而获得新颖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倡导创新教育,强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地理新课标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并非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高水平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寻求变异,进行放射性联想的一种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是对已知信息比较分析,概括出最优方案或共存的根本问题的思维,它是发散思维综合信息的反馈。
1.以创新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直接联系、互为反馈。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问题提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大胆想象,培养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谋求唯一的正确答案,求同辨异,然后对问题做出解答,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例如,在讨论未来的宇宙变化时,有学生说:江山易主,太阳系将不再存在。太阳寿终,其爆炸形成的新星因质量小,引力小,原属太阳系内的其他天体将被附近的其他恒星吸引,形成新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将不再存在。也有学生反驳说:物以类聚,太阳系仍将存在。因为目前的太阳系只是人类对地球所属的恒星系统的一个命名,只要地球及人类存在,那么即使太阳系及其成员发生了重组,人类依然可以把其组成的新的天体系称之为太阳系。提问引出了创新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
2.追求聚合、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篇2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考
政治知识虽然看起来较为理论化,但是政治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教学,通过实际生活的引入让学生较容易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到教材知识的过程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商品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名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农民自产自销的水果、商店中等待出售的鞋子、鱼塘中的鱼、天上掉下的雨滴,教师可以把这样的名词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猜想,这四种物质中,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商品。教师的问题一出,学生对教师的问题都会比较感兴趣,有学生可能经过自己的思考后会给出自己的答案,有的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猜测也给出了答案。教师可以先不回答教师的问题,让学生对课文的相关段落进行阅读,重点解读商品概念的那个段落,然后教师再重复一遍最开始向学生所提的问题,假如学生认为这四种物质中的那些是商品的时候,可以说说它是商品的理由。学生第二次再来回答教师的问题是在读了课文之后,学生对商品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小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商品。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逻辑思维是高中学生必备的一种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的形成不仅对思想政治这一科目的学习有所帮助,也是高中其他科目学习所必须的。所以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思想政治中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调动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原因和结果这一唯物辩证法原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很多关于原因和结果的实例,让学生来进行判断。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了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出一些关于原因和结果的例子,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的同时,更是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是需要发挥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理解和学习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自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和理解起来也变得更加容易。
三、分类归纳的习惯成就良好的思维模式
篇3
关键词:抽象思维能力;中年级;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果能在这一阶段加以适当的引导会发生质的飞跃。具体地说,10~11岁的学生开始能分出概念的本质特征,他们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如,计算时不再掰指头、数小棒,看着数字就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也能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分析,合情的推理,但并不深刻。中年级正是学生发展抽象思维的有利时期。很多老师在接手中年级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低年级时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好,为什么这时候会下降得如此厉害呢?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积极操作,思维发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和脑的相辅相成关系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全局观念。
1.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面积》一课时,在演示长方体表面积的操作过程中,有的教师是把表面积整体展开,得到一个组合的平面图形,然后分析推导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有的教师把三组相对的面逐次撕下来,贴在黑板上,然后分析推导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我认为以上这些操作方法不够妥当。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
如,在教学《升与毫升》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观察―操作―总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容量的特征经历了观察―操作―感知―抽象概括这一过程,从而有了全面清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比起一味枯燥地灌输知识,给学生的体会要更为深刻,学生更易得到鲜明、清晰、正确的概念。
二、多算并行,思维生长
1.注重算理教学
算理教学是计算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我们挖掘了多种资源,采取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对我校3年级调查,有9%左右的同学在计算时的错误是由于对算法和算理不明确而造成的。如,教学23×12笔算的时候,有的同学出现了下面的错误:
这种错误就是对算理不明确,他们不明白第二步计算十位上的1,此时的1表示的是1个十,因为不明白算理,即使在老师示范做题步骤以后疑似学会了,但印象不够深刻,隔一段时间以后还是会遗忘的,思维能力并未得到提升,以后再做这类题的时候仍会出错。
2.通过口算、估算,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虽然许多教师知道口算、估算的重要性,但部分教师被动地进行口算训练。当教材涉及时进行,不涉及时就不进行或偶尔进行训练。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把口算题当成笔算来做,习惯于精确计算,不愿意进行估算,甚至有部分教师生怕学生计算失误,明确向学生提出口算题就用笔算来解,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要注重估算意识与估算技能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3.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计算练习能引起学生思考,所以在练习中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解题的情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多进行多样化的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而加强多样化的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需要一个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练习时,我们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水平,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推理反思,思维开花
小学生的推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教学的影响逐步发展起来的。低年级学生首先掌握的是简单的直接推理,中年级学生遇到带有相对复杂情境的推理,可能会感到困难。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显著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合理、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取长补短,为以后的教学做更多有益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 物理模型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途径
物理模型教学,以物理模型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它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物理模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新思想、新意识,扩大思维面,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物理模型教学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条件,因此在日常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1.注重分析物理模型过程,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传统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一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直接在大脑中搜索是否做过原题。如果没有做过,就非常容易出现思维混乱,不能够准确地完成信息筛选工作,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问题的次要因素,从而一步一步走进出题者设置的陷阱。从某个角度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构建模型、分析模型和解析模型的过程。实践证明,利用物理模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最关键的就是分析物理模型。高中物理学习物理模型的过程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步骤:一是就具体问题的研究对象,通过科学抽象成为对象模型;二是有针对性地将对象模型细化成为状态模型;三是通过科学、细致地分析抓住主要因素,将状态模型抽象成为过程模型;四是将实际过程和物理规律联系起来构建数学过程;五是认真完成方程的解析,带着具体问题进行检验。
2.将物理模型教育生活化,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并不是朝夕可以形成的,它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新课标指出,教学要走进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要将物理模型生活化,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一线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乐于观察的好习惯,使学生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将实际问题与物理模型联系起来,通过分析抽象出的物理模型,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使物理模型教学走出课堂,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学习圆周运动时,将“对车在桥上走”容易抽象出一个圆形轨道非常不易,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拱桥的图片,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画图,找出拱桥的圆心,给予学生直接观察的机会。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举重运动员龙清泉,在男子56公斤级举重比赛中获得冠军。学生在看奥运会的同时,建立平衡的物理模型,看龙清泉手臂的承受作用力。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生活中的物理模型,鼓励学生研究,给予学生思考分析的机会,开放学生学习物理模型的空间,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在近年来的物理高考题中,很多考试题型的物理情境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常见模型,但更多的是创设了新的物理情境,这些新情境题型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源于实验所得的数据。学生遇到这类题型,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从什么方向思考问题,不知道如何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把物理问题建构为物理模型的能力。物理学科是一门科学学科,提高思维灵活性对于科学学科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无意识“定势思维”,“定势思维”会降低思维的灵活性。高中生自觉摆脱“定势思维”的能力还非常有限,教师要灵活改变物理问题情境,对于相同的物理模型,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分析,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仅要合理运用模型成果,而且要敢于突破模型的束缚,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提高,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说不”的勇气。例如,在讲解平抛运动时,教师要抓住平抛运动的实质,改变物理原本的状态和受力情况,鼓励学生思考,构建平抛运动模型。对原本的平抛运动进行微小的调整,整个思维的角度方向都发生了一些转变,但是模型的实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情境,将各种情境合理运用到物理模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物理模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型人才。一线物理教师要不断创新和研究,因为学生思维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更需要通过恰当的途径,有步骤、有原则地落实,才能够落实物理模型教学,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陆丁龙.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从高中物理教材内容构成谈起[J].教育探索,2002(02).
篇5
【摘要】创新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教师作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应该主动开拓进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在教学中,教师应密切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__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它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1创设宽松课堂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
1.1创设和谐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教学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英语,激发学生对英语教学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1.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抓住一切机会,组织无拘束的开放式讨论和辩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提供时间和空间,使他们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萌发自己的独特见解。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学生才有机会去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在“似教非教”的课堂活动中被激发出来。
总之,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自由空间,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段所具有的好动性和表现欲,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意识。
2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直接、最可靠的途径之一。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要善于启发学生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__________实现教学互动效果,使其创新思维不断地开发。
2.1精心置疑,引导创新思维
问题是来源于质疑,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有疑,善于激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如教学《Thismysister》时,笔者让学生做如下准备:(1)介绍一张全家福。(2)爸爸、妈妈的工作要求用体态语言表达出来。(3)长大后你想当什么(可用哑语表示)?学生们有了充分的准备后,上课时在老师设置的问题“Whatisthis?”“Whoarethey?”“Canyouintroducethem?”时,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很流畅地介绍了全家福,通过学生的体态语,让全班同学猜一猜他(她)爸爸、妈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总之,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标新立异,想问、敢问、会问。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便多角度探索求异。鼓励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能力就能就得到充分发挥。
2.2采用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创新思维
适时、正确地借助于有效的辅助手段,对提高英语教学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极好的效果。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信息处理范围从文字扩大到了声音、图像,加大了课堂容量,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真正的体现学生为主体,借助这些先进的媒体,使师生能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Whereareyoufrom时,笔者设计了课件“TheCountries”,在课件中,呈现了世界各国的名胜风景,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每个国家的名字并简单地叙述该国的风土人情。学生在这一课件呈现的课堂活动中,复习了旧知,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为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3强化群体互动,拓展创新思维
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体味成功的喜悦。发展,不仅是知识的日积月累,更重要的是思维素质的不断增强。在教学中可采取群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方法,让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纠正、互相弥补,形成交互、立体的思维框架,开拓全体学生的思维。英语课应当体现语言的交际性,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的,语言知识是在听、说、读、写的反复练习中掌握的。学生一旦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气氛里,他们就自觉不自觉地thinkandtalkinEnglish,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就会自觉地进行pairwork,groupwork,teamwork等。强调了合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特别是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无论是词语的选择,还是句子的组织、叙述的条理,甚至思维的延伸和扩展,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2.4注重生活体验,培养发散思维
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实际感受,教学中,注意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生活情境,发挥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是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而是利用现有经验,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如教学What’stheweatherlike?教师用图片呈现三组词:sun—sunny,wind—windy,cloud—cloudy后,提问引发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寻找规律。学生发现规律后又呈现新词snowy,foggy,rainy,同时,拓展raining、snowing等,促使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到的够词规律来学习新的单词,这样,使凌乱、分散的内容串联起来,把知识完整地呈现出来。学生在教学中说说、做做,烙下了印象,活跃了思维。
篇6
【关键词】生物;自然学科;探究思维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现行的教学大纲和将实施的中学生物教学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物实验均有明确的教学要求。但从多年高三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实验类试题普遍感觉难度很大,有的同学思路不清,有的是无从下手,更有部分学生甚至对实验类试题产生畏难情绪。这也导致高考中得分不理想。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难题,仅靠高三的专题复习和训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应该在开始的生物教学中就加强实验探究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从高中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开始就逐步理解生物学科中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常用的手段。形成初步的实验探究思维。从而为高三的进一步提高和形成系统的实验探究思维打下基础。
一、认真落实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规定的分组实验
教材中的分组实验也就是高考考试说明“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教材中这些实验的设置,对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生物实验是以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的实践。它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教材中的分组实验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从实验类型看,既有观察类的,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也有验证类的,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还有少数探究类的,如“探索淀粉酶对淀粉蔗糖的作用”。在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从实验意念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生物分组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中锻炼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上实验课都是非常感兴趣的,教师只要组织得当,引导得法,学生就能在完成实验的同时,从中感受到教材中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从而逐步构建实验的基本框架和形成基本的实验探究思路。这对高三复习教学过程来说,无疑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习、研究性课题、课外读和课外生物科技活动
由于课程设置的需要,教材中许多实验探究类问题,都设置在教材中的实习、研究性课题、课外读和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中。这一类的问题的确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一一完成。但是在这些材料中有许多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思维是非常有用的。如课外生物科技活动“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研究性课题“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习“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这些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一一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将这一类问题转化为就象掌握教材中的分组实验一样。此外,还可以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和扩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个过程,那么教材中的这些材料就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学生的实验探究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教材中隐含的实验素材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是不多,老师应通过实验的演示,让学生体会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同时,应对演示实验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教师完成实验后应该让学生明白渗透装置是如何与植物细胞的结构联系起来的。使他们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得出自己完成实验的感受。此外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实验素材,如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等。在这些素材中如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达尔文的胚芽鞘实验和艾弗里的转化因子实验设计都是非常巧妙的。通过对这些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学生可以明确生物实验的基本过程,即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程序。如果教学中我们注重对这些素材的分析,学生就能从科学家们巧妙构思的实验中学到实验设计探究的真谛,这对培养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四、注重在考试、练习试题的设置中加大实验问题的比例,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思维的发展
过去许多教师的教学计划中,总把实验探究类问题安排在高三来复习,而在高二的考试练习中回避这类问题。这实际上是很不利于学生实验探究思维培养的。对学生来说,考试练习是他们平时学习的风向标,考试试题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导向作用。我们在高二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试题中,加大实验探究类试题的设置,既有利于固巩高二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实验探究思维的培养。更能通过考试使学生不断弥补缺陷,总结提高。同时实验探究类试题的设置,本身也是对实验探究思维的的一种训练。一个具体的实验探究类问题的解决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也为高三的专题复习作好了准备。
五、恰当的引用经典的高考试验类试题,增强学生解决此类试题的自信心
篇7
【摘 要】中学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离子等这些微粒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微粒观的教学内容是化学基础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刚开始学习化学知识的中学学生来说分子、原子、离子是来自看不见、摸不着、无感觉的微观世界,他们缺乏认知的感性基础,难以理解这些抽象又模糊的概念,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于中学生能更好的进入化学的世界,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 中学化学;形象思维能力;现状
形象思维能力,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即将直观形象和表象,通过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新形象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能力,其具有鲜明的完整性、形象性、跳跃性等特征。不管在对哪一学科学习中,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如果得不到形象思维的支持,将很难顺利进行。形象思维分为具体形象思维的初级形式和言语形象思维的高级形式两种。形象思维作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经常被广泛运用到,本文将以中学化学教学为例,结合形象思维的特性和作用,着重分析初中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和方法。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问题:(1)中学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形象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依然习惯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事实性内容的灌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思维的训练。
(2)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容易误把理科思维当成形象思维。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很多化学教师认为理科思维就应该是抽象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而文科思维才是形象思维,是一种原始的,以情感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严重重“抽象”轻“形象”的问题。
(二)成果:(1)在新课改目标下,重新编制的沪教版化学教材相比传统人教版化学教材,已经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了教学目标,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也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编入了很多有利的素材。
(2)随着教学设施的不断建设与完善,目前国内中学基本已经配备了相对完整的教学模型和多媒体教室,为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学校对学生潜力的开发,不再偏向于“智力方面”,而是智商(IQ)、情商(EQ)综合素质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在开发学生IQ,尤其是EQ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也逐渐为理科教师们所重视起来。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改变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室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现有的丰富教学资源,如实物标本,多媒体图片、图表、录音、录像,教学模型、挂图,试验观察等,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性认识条件,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表象,促进其右脑功能的开发。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形象思维教学。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通过形象的“情境”刺激,激发学生的思考;再例如类比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教学模型,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还有牵引法,既然文科类型的教学相对有利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那化学教师也可以在基于教学目的不变的前提下,适当引进文科的教学策略来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化学自身优势,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要促进学生右脑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需要利用较形象的事物或想象、联想,激活学生的思维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事实上视觉冲击远比词语的刺激更有效,更深刻。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形象的物质,化学学习的手段是形象的实验,化学的表征工具是形象的化学符号,因此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化学自身优势,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强化学生对形象思维能力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综合学习,训练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强化学生对形象思维能力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和了解,其才会自发、自愿的在学习、生活中注重去培养自身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学生是会接受多门学科学习的,像美术、语文等学科对于培养形象思维具有独特的优势,学生如果在通过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已具备初级的形象思维,再将其发散于化学的学习中,实现向高级形象思维转化的过程。
(五)通过课堂、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形象思维。学生光具有形象思维的思考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形象思维能力,其还应该包括形象思维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应用能力,通过课堂、课后练习,学生能够在多次自我复述、组织、转换和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形象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化学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是他们深入高等化学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贯穿整个基础化学学习的重点,化学教学是应当以“有形建构”来促进“无形建构”,为学生另辟蹊径,使学生避开毫无头绪的表象,从本质上更加清晰地认识化学世界的各种物质的区别、联系、规律。从而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能力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科学、严谨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莹.化学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3(2):21-22.24
[2]王俊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现代营销.2010.17(10):105-427
[3]李卫娟.注重化学课程对形象思维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20):85
篇8
一、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推理性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授课方式,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实际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由生活转向学习的推理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老师在对“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一授课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授课。概率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不确定的,与概率有着一定的关系,如果老师用一些脱离实际的问题进行授课,学生会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老师就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对学生进行授课。
二、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授课的有效率以及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教学方法的转变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创新的优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如老师在对“四边形”这一授课内容中的等腰梯形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改变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在对等腰梯形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老师经常会将等腰梯形分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解决,而老师可以改变授课的思路,在讲解梯形中位线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等腰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进行讲解,让学生领会到不同授课方法所带来的授课效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全面的提升和培养。
三、通过探究式课堂培养学生判断性思维能力
探究式课堂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的研究和探讨,对问题的正确与错误进行自己的判断,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判断性思维能力。如老师在对“勾股定理”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探究式课堂的创建来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能力。学生判断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来进行,而老师在对勾股定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进行探究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判断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四、通过问题创设培养学生理解性思维能力
篇9
一、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探个究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理解新知识。
二、通过设计发散型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程度与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密切相关。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道试题的题意产生出不同的假想,然后就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就无所适从,放弃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适时合理地设计发散型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即(a+5)2+(b-2)2≥18.
注:该解法充分考虑了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证明4:利用圆。设(x+5)2+(y-2)2=r2 ,
则问题演变为求圆的半径最小。因为a+b=3,且r2=(a+5)2+(b-2)2,而且圆与直线要相交,所以当圆与直线相切时,半径最小三、通过设计互变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材中定义、公式、法则、图像等通常是按照正向思维方式给出,学生在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正向思维,而不习惯逆向思维,这就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造成思维方法上的刻板僵化。所以在教学中,应适时地设计有一定梯度的互变式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通过设计陷阱式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适时地设计一些陷阱式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这类题是为诱使学生“上当”“中计”,在“上当”“中计”后幡然悔悟。思考问题越来越深刻,思维批判能力也就随之而生了。
五、通过设计变式问题的来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变式问题是指从同一事理的不同角度去提出问题,它与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密切相关。
设计变式问题,可以暴露问题,从而追根求源,防止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克服思维的呆板性,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六、通过设计探究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探究式问题是指做完一道习题后,保持已知条件不变,探究能否得出更深刻的结论。
解答存在探究型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假设结论的某一方面存在,然后在这个假设下进行演绎推理。若推理出现矛盾,即可否定假设;若推出合理结论,则可肯定假设。
再如条件探究型是指仅仅给出给定的结论,要求探究此结论成立应具备的充分条件。
解答条件探究型习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从结论出发,执果寻因,逆向推理,逐步探索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七、通过设计开放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缜密思维能力
缜密思维要求考虑问题全面,周密而不遗漏。数学教学中若能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数学能力,而且有益于学生严谨品格的培养。
篇10
首先,要明确教师借助地理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怎样的地理思维,以便于探究教学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思维是指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它是整个智能教育的核心。积极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也是地理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参考心理学关于思维的表述,地理思维能力可细化为地理判断思维能力、地理归纳思维能力、地理演绎思维能力、地理对比思维能力、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等。
进而言之,地理判断思维是指学生辨别地理是非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不能拘泥于某种权威表述或论断,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地理归纳思维是指对地理各要素的归纳、总结,获取共性,形成规律性的认知活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面对繁杂的地理事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事物表象入手,积极探索,由感性上升至理性,最终洞悉地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地理演绎思维可谓地理归纳思维的逆向推理,强化该思维的培育有助于学生面对地理事物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有助于促进学生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地理生活实践相结合。地理对比思维是对地理相关要素之间的或求异存同,这是区域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法宝。地理综合思维则是要调动学生各认知心理要素积极参与、综合评估后,对地理事物整体理性认知的心理过程。
其次,教师要因地制宜,将地理思维融入地理探究教学中,积极推动地理探究,将地理教学向深层次推进。这需做好以下三点:
一要知己知彼。比如学情要明了,班情要熟悉,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探究的主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就是对学生现有的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要知晓,否则无法设定合理的研讨主题。所谓主题合理,其标准简单讲,就是学生面对探讨主题在探究后应获取一定的成就情感体验,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地理教学的持续开展。试想,探讨主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屑一顾;主题盲目拔高,学生不知所云。这都不利于地理思维的培养。所以在探究主题的选择上,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把握一定的度。“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即常说的跳一跳摘个桃。班情是指可能影响探究的外在因素,如班级的纪律状况、班级成员的数目、地理学习的氛围等,这都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教师对自我定位要合理、科学,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身兼数职,是探究议题的倡议者,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规则的制定者,是裁判又是选手,是导演又是演员。随着探究的推进,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以便于调控整个探究过程,避免探究失控达不到应有的探究效果。
二要依据探究主题拟定合理的探究程序,将整个探究活动交给学生,他们才是探究的主体,教师要避免越俎代庖。地理探究依据探究议题,可以分为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两者的形式有所差异。课内探究通常的过程模式是:展示探讨议题,分组,小组讨论,小组汇报交流,研讨,教师点评与启发,再讨论达成共识或产生差异,个体自我反馈并总结形成个体认知。课外探究的形式一般为:自发形成研讨小组,拟定探讨议案,查询相关资料,小组汇总研讨形成小组认知,交流小组认知成果,完善小组研讨,总结再交流形成研讨书面成果。相对于课内研讨而言,课外研讨更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无论是哪种探究活动,教师都要给予必要的点拨与适当的引导,关键是方法的指导。
- 上一篇:视觉艺术史及理论研究
- 下一篇:法治教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