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特色与历史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城改造;哈尔滨
中图分类号:F592.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126-02
哈尔滨是一座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以冰雪文化著称的北方名城,面对现代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哈尔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凸显。为了适应城市经营和塑造城市品牌的需要,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保护就尤为重要。既要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保护与建设要协调统一[1]。
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
哈尔滨于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898年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从松花江畔一个荒僻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建城初期,由于采用了欧洲近代的城市规划方法,逐步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城市格局截然不同的城市肌理。哈尔滨的城市特色,是特定的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它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在中国近代城建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俄帝国时期
中日后,俄国协迫清政府合作修建中东铁路。哈尔滨被选作工程指挥中心并成为了中东铁路管理中心镇,从而拉开了哈尔滨近代城市建设的序幕。
日俄战争后,大量外国商人和白俄难民云集哈尔滨,以至于外国人的数量一度超过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数,这一时期哈尔滨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城市规划按照西方方格网状结构布局,形成“四”字形结构。并形成了有明显贫富差异的人口聚居区。这一时期为满足大量外国人在哈尔滨的居住和工作需要,建设了大量的东正教堂,天主教堂,以及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建筑形式主要为从欧洲流传过来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和巴洛克、新古典主义风格,构成了哈尔滨近代城市的主体风格特征。松花江铁路桥、索非亚大教堂、省博物馆、秋林公司、中山路两侧花园洋房,中央大街、靖宇大街、花园街铁路职工花园住宅等是这一时期的经典建筑,已经成为哈尔滨历史的写照,使哈尔滨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惟一的新艺术运动城市[2]。
(二)日伪统治时期
1932年哈尔滨沦陷,此后日伪统治哈尔滨达14年之久,为了增加容纳更多的日本移民,大部分郊区土地变为移民地。在建筑风格上大多体现了日本的“帝国风格”,如国际饭店等。但这一时期有保留价值的建筑并不多。
(三)解放后调整与发展时期
1946年哈尔滨解放,经历了战后的调整期和“一五”时期的大发展,城市建设围绕工业项目布局展开。由于50年代中国与苏联关系密切,所以在建筑风格上也刻意模仿。宏伟高大、带有明显欧洲传统建筑特征,但又具备现代建筑简练语言的折衷主义风格,是这一时期许多重要建筑的共同特征。这种做法客观上使哈尔滨的城市建设风格得到了很好的延续。总体来看,“一五”和“二五”时期哈尔滨的建设基本保持和发展了原来的“欧陆风情”特色,历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但是,由于城市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工作上,工作用地布局又比较分散,所以城市格局受到较大影响。
(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总体结构并没有跳出以往的框架。开发区的建设使城市部分功能跳出中心城区,但城市中心区易深度开发、改造的力度并没有降低,中心区建设密度不断加大,旧日塔尖林立的景观早已让位给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南岗中心区、道里中心区已经是高楼林立,但新的建筑并没有统一的风格和色彩,彼此间也缺乏协调和对话,传统的建筑和空间不断被拆除、挤占,城市整体秩序遭到较大破坏,新区建设也没有形成明显的特点。
二、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一)环状加放射的铁路网和方格网状道路格局
哈市因兴建中东铁路而建,一环加五条放射线状铁路格局是中东铁路历史形成的格局。铁路将哈市划分为道里、道外和南岗等区,铁路因应地形、地势特征而筑,与城市街道、松花江水道和南岗高地形成呼应之势。只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铁路才逐渐成为横亘城市中心地带的障碍,给城市带来许多不便。哈市道路网最早是由俄国高级建筑师在莫斯科精心规划设计而成的,当时,俄国沙皇推崇法国巴黎的建筑和城市格局,因此,当时俄国许多建筑师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借用了许多巴黎手法。哈市城市道路骨架基本以方格网为主,在主要街道交叉处形成多条路放射的环岛。道里、道外商业中心区的路网密度加大,这种网格布局生长性好,为以后各时期路网布局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二)街、中山路和东、西大直街形成的历史十字轴
街和大直街是哈尔滨历史上最早形成的两条主要街道,街道沿线曾经是中东铁路办公和职工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两条街道宽阔舒展,两侧分布着许多精美的欧式建筑,两条大街的交汇点形成现在的红博广场。解放后,大直街和街分别向西、向东延伸,两侧的建筑和绿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山路沿线先后建设了工人文化宫、省政府大楼、省公安厅大楼等大型公共建筑,使中山路成为黑龙江省政治文化中心。西大直街在解放后由于诸多高等学府的云集而成为一条文化大街,东大直街的秋林商场为核心,建设了大量商场和高层金融、商务办公楼,成为哈市商业贸易中心之一。中山路和大直街是展现哈尔滨各时期城市建设的历史长廊。
(三)传统欧式建筑和历史街区
1898年哈尔滨开埠时,正是新艺术运动在俄罗斯流行的时候,哈尔滨成为了远东最大的新艺术运动中心。同时哥特复兴建筑、巴洛克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建筑等许多类型建筑在哈尔滨大行其道。道里、道外、南岗成为哈尔滨早期建筑、街道、广场、公园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保护价值最高的地区。其中,中央大街、街、中山路、景阳街、靖宇街、西大直街东段、东大直街西段等地区是最典型的代表。
哈尔滨的欧式公共建筑大部分都建有穹顶,尤其是教堂建筑形成了穹顶林立的标志性景观,展示出了塔尖林立的天际轮廓线[3]。
(四)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哈尔滨的冬夏风光如画,美不胜收。夏季松花江畔绿树成荫,防洪纪念塔巍然屹立,江畔餐厅,江上工人俱乐部等建筑小品充满了异国情调。江北太阳岛上一座座度假村掩映在红花绿柳之中,从江南望去一片郁郁葱葱,开阔自然。冬季的冰城近年时常出现自然美丽的雾凇,自然气候与热情奔放的冰城人相得益彰,别有韵味。饮誉国内外的冰雪文化使冬天的哈尔滨游人如织,增添了冬日里的暖意。
三、名城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旧城改造大拆大改的思路是破坏哈尔滨名城特色的根源。近年来旧城改造拆毁了大量传统建筑,只有中央大街、靖宇大街等少数影响大、历史风貌突出、保护建筑集中的街区,以及部分独立的、质量较好的历史性建筑得以幸免,其余大部分历史性街区并没有作为保护对象进行整体保护和控制。与此同时,中心区内进行的高密度建设使得传统中心区地带高楼林立,低缓舒展的天际轮廓线已不复存在,代之以高层密集,传统建筑在夹缝中生存的景观形象[4]。
由于现代建筑新功能的产生和新材料的运用,哈尔滨的新建筑已经失去了传统的风格特色,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缺乏对话,建筑色彩也缺乏协调,街道景观与其他城市日益趋同。拯救历史文化名城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整体空间布局的舒展和中心区功能的拉开。必须及时扭转旧城改造大拆大改的思路,保障历史性建筑和历史街区生存的环境,进行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和对环境的综合整治。新的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历史环境和整体风貌特色的要求,与传统进行对话[5]。
四、旧城改造的整体思路
(一)旧城存在的问题
片面强调旧城改造,损毁了大量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城市发展与保护历史文化特征的矛盾凸显;建设密度过大,人居环境受到影响。道里、南岗中心区高层商住楼的开发建设密度仍在继续加大,对老区的交通造成了巨大压力,公共空间和城市绿地日益减少。20世纪90年代以来,哈市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于人口和建筑量的增长而言,公园、绿地、广场的建设还未尽人意、很多道路拓宽后街道绿化减少甚至取消。
(二)旧城改造的整体思路
旧城改造最重要的是疏解中心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保持适当的开敞空间和绿化质量。旧城改造中最迫切的事情有两条:一是历史街区的保护;二是控制适度的建设密度。
为此,首先要慎重对待老街坊的改造,尽量保留传统街区特征和结构,划定更多的历史保护地区,使哈尔滨的旧日风貌能够得以充分体现。中心地区只要着重于改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完善城市服务功能[6]。其次,对老城区内解放后建设的居住区要进行更新改造,增加绿化,配套公共设施;配合住宅功能的改进和面积的扩大,改造建筑立面和屋顶形式,使这些结构尚好的旧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居住水平提高的要求。最关键的是,要在更大的空间内分布城市的各项设施,保障中心区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
[2]刘松茯.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的文化结构与内涵[J].新建筑,2002,(1).
[3]姚征峰.浅析“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装饰风格[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
[4]郑伟亚.旧城改造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08,(2).
篇2
一、改变观念,提高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新认识
作为农村学校,我们依托农村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以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素养。路是人走出来的,经验也是人在实践中总结所得,农村小学比城市小学更具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这也为我们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了信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各种感兴趣的现象和问题,并从中提出活动主题,通过实践,并从中获得经验,产生体验和感悟,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体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价值,这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的规定和要求。
二、就地取材,丰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效地依托乡土资源,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丰富乡土特色的素材。
1.收集农民语言
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刻、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我们因地制宜,让学生搜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农民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学生搜集到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语言,如:
月晕晴,日晕雨。
芒种下雨火烧溪,夏至下雨湿漉漉。
……
此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如《百里村的由来》《小龙望娘》……
通过收集农民语言,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丰富了词汇,还传承了优秀的民间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2.了解土特产品
本地富有特色的物产也是课程资源。如,石湫狗肉、屏湖鱼头……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说说这些产品的特色、分类或者种植方法、加工方法等。学会向他人推销这些特产:可以写解说词,可以写广告词,可以做宣传画……
3.寻访杰出农民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为此,我们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农民企业家、反季节蔬菜种植大户进行采访、调查。如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农民企业家,教师指导学生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农民企业家坎坷的创业经历,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教材”。
4.采集风景名胜
作为百里秦淮发源地之一的溧水,有太多迷人的风景和名胜古迹,如天生桥、洞壁琴音……家乡的这些风景名胜展现出迷人的风姿,阐述了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浓浓的文化底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或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风景名胜,包括相关的文字介绍、民间传说、古诗词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能传承优秀的民间文化,还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5.探寻风土人情
作为农村小学,我们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农村婚丧嫁娶、过节的风俗习惯,知道为什么过年要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等。为此,组织学生拍摄体现风土人情的照片,撰写关于风土人情的通讯报道,并在红领巾广播站播出。既有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又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既让学生认识了家乡的面貌,又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三、策划组织,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法指导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合作精神,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搜集资料等环节的指导,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
1.小组合作,共同学习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我们以兴趣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以家庭住址为参考,帮助学生组成合理高效的学习小组。如,在引导学生开展《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们先按黄梅戏、端午节、春节这三个内容将学生初步分成三个大的兴趣小组,再根据兴趣小组中学生的不同情况并综合考虑家庭住址关系,将学生分成几个六到八人的学习小组。接着,让学生自主完成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教师给每个小组提出建议,引导各小组展开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实行组长负责制,在组长的带领下,制订小组学习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定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共享实践成果。
2.搜集资料,处理信息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搜集资料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例如,在开展“我身边的白色污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有的实地拍照;有的向科学老师请教;有的到图书馆、书店查找;有的上网搜集下载;还有的甚至几个人合作一起摘录电视和报纸上的广告,通过办手抄小报、编写公益广告词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和资源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3.凸现“语文”,习得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它的实践性、综合性都要立足“语文”。学生的兴趣点不能只落在“好玩”上,而忽视了“语文”的习得。教师要意识到,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的过程。以《身边的传统文化》为例,在“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这一活动中,我们安排了一些规模小的活动,如贴春联、搜集年夜饭的习俗等。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可以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在综合性学习之中,从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总之,我们认识到实践活动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本地各种语文资源,以学生实践活动为核心,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延伸,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篇3
一、以“陶冶学生情操 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
建设艺术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
(一)、建设文化长廊 在校院选址,建设一条文化长廊,其长廊里粘贴,摆放艺术学院的悠久文化历史,艺术学院的发展史,和学校的一些历史大事件。这可以让每年进来的新生充分感受到艺术学院的历史背景与辉煌历程。也可以在长廊里摆放粘贴各类艺术界,文艺界的重大新闻事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艺术学院对于艺术的追求的关注,也让学生们心里有这个关注和了解生活中与他们息息相关的这些文艺界的最新动态和重大事件。亦或者以其他方式来利用文化长廊体现出艺术学院的风采和对文艺工作的专注
(二)、增加优秀学生以及最新获奖动态的宣传 每个学校都有着一群学习拔尖的积极分子,学院对于这些优秀的学生应该多多加以培养,并很好的利用这些优秀的学生去影响和带动其他的学生,使整个学院的积极向上的好的氛围更加浓郁。特别应该加强在校学生在校园内和校园外的获奖情况的宣传力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进取的和相互竞争的良好状态,同时也是表扬这些优秀的学生,和向外界展示我院学生在各个领域的成功佳绩。
(三)、教育教学成果展室的定期开放 光是宣传是不够的,光说不练假把式。所以各专业系定期的进行教学成果的展示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体现各个系专业水平的重中之重。也可以定期举办教学汇报演出,这不仅仅可以向大众展示艺术学院的专业风采,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积累演出经验一举两得。
(四)、班级文化建设 每个班级自行设计的班徽、班训张贴其中;各班还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统一的要求设计栏目主题,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班内还布置了“评比台”、 “成长的足迹”、“卫生角”等,并将班内的墙壁进行美化。彰现班级的特色,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二、以“校与企的可持续性合作”为途径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缝融合
本人认为艺术学院可大胆探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沟通、融合的新途径,在实践层面上进行创新和拓展。
把优秀的企业管理章程和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的文化宣传栏中来,可以及早地提升学生地职业素养;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还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和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保持与社会的需求同步;新生入校就邀请对口的合作企业、媒体、传媒公司分专业为学生做职业规划讲座、企业文化介绍宣讲会;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甚至可将企业的培训内容和管理机制引用到学生会和班干部的培训管理中来。组织学生企业进行参观实习,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了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地交融和对接。
三、以“整合社团资源 引入社会资金”为导向
着力推进校园社团文化建设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大学生社团呈现出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样化、影响效果大的特点,特别作为学生表现欲望很强的艺术学院可加强对学生社团引导和管理,使之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一)、整合社团资源,提升社团的活动影响力,以其专业性引领高校同类社团发展
现在学院社团活动较多,但影响力都不大。建议整合资源,形成规模。
每学年社团统一招新:学工处在招新之前就通过海报、广播和班主任的发动开始为社团招新进行大规模的宣传造势,招新之日所有社团集中设点宣传本社团的特点优势,让每个学生、特别是新生对学院社团文化有一个深刻的感性认知。
横纵向整合社团资源,提高社团活动影响力:纵向可整合校内资源:每学期每个社团必须申报活动,学工处将通过审批的几个特别优秀活动集中安排在一个月内,选取一定的主题社团活动月,整合各社团的优势资源提高活动的水平和校内的影响。横向可联袂高校同类社团:与其他高校社团合作,联合举办活动,将大大提高我院社团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可充分发挥艺术学院的专业性优势(如现代舞协会、电影协会、主持人协会比一般高校的同类协会都要专业),引领湖南省同类社团的发展,提高我院的社会影响力。
(二)、引进社会赞助,与企业合作,开拓项目驱动教学新思路
在提升社团活动影响力的基础上,我们的活动多与媒体合作,或邀请媒体前来报道,我们可以通过合作企业、商业单位赞助取得活动冠名权等途径来引入资金,这既为活动筹得了资金,也为企业作出了宣传。
另外艺术类学院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直接互惠的方式,如引入某服饰品牌的赞助,我们利用模特社团、舞美设计设计社团承诺为其义务排演甚至策划演出一场新装会,这样既为企业提供了服务,又为艺术学院项目驱动教学引进了相关项目。
四、以“注重服务,强化管理”为宗旨
篇4
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如何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城市发展道路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城市过快的发展会忽视对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本文从经营的角度看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利用,分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发展模式以及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经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利用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一座城市记忆的沉淀,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进程。但在我国很多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破坏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代价,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现象。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了利用问题必须提上日程,相关政府必须重视和解决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城市发展进程之间的矛盾。
一、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区之间的主要矛盾
(一)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历史印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规模不断扩大,很多老街区被现代化的大楼所取代,城市逐渐失去了历史的印记,失去了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和特色,导致传统文化不能得到传承。在很多城市的发展中,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建筑缺乏有效的管理,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与维修,更有很多城市的历史街区被重建。
(二)传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的传承,但是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冲击。人们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忽视,大量的民俗、民间工艺等正面临失传,人们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传统的民间工艺,这是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渐失传的一大部分原因,同时也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问题必须重点关注的一方面。
二、居民和政府部分必须重视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居民和政府部分必须重视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树立正确的保护历史文化区的意识和观念,使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现有的两种观念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念。首先,大部分人认为历史文化区与城市现代化的格局不同,会阻碍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减缓城市发展的步伐,必须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清除;另外,也有人认为在城市化进程的当代社会更是要加大力度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保护和利用,不能轻易动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一草一木,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对历史文化区有任何破坏。这两种观念都相对偏激,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矛盾时,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
(二)在城市发展中,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区的文化价值做好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工作,既能保留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又能充分利用文化保护区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历史文化的遗存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是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魅力。相关部分做好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有利于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有利于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来经济利益。对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利用历史文化保护区带来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推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设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政府要根据现实情况对历史文化保护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善。
三、从经营角度看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一)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在经济满足的情况下也要满足对文化的追求,政府相关部分应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注入历史文化元素,建立有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和创意文化园。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老街区建立商业街道,保留老街区的文化特色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店铺,打造历史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文化街道,既具备民族风情、城市的文化特色,有具备商业元素,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工业建筑的基础上,注入文化元素建立创意园,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打造文化创意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园区。
(二)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调查并进行划定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首要工作是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调查,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调查工作包括对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历史建筑等的调查,充分了解和收集相关资料,有利于保护对象的确立。
(三)对历史文化区的保护在调查确立历史保护区之后,要根据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例如,对历史文物的冻结保护,在保护对象属于不可重复的历史文物时,适合运用冻结保护法。在对原址古迹进行保护时,若遭到一定的破坏,可以实施原址修复的保护措施。随着保护对象的确定以及保护区的划定,还应注重对保护区周边环境等的协调。根据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周边环境进行相应的协调。结合城市发展的特色对周边环境进行建设,既能保留和保护历史文化特色,又能展现城市现代化的风采,一举两得。
(四)对历史文化的利用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好文化价值才能使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展。文化价值的保护和利用主要是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适当的修复,针对历史建筑进行近期的查看和维护,在城市化建设中也可以结合历史建筑的特点,建立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建筑。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主要包括建立博物馆和主题公园等,利用博物馆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物,以及展示工艺的生产制造过程,使居民铭记民族工艺,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记忆。同时,政府应该建立对历史文化建设的监督平台,保证在对历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保持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原来面貌。
四、结束语:
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才能使城市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正确认识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文化保护观念,是对历史文化保护的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有利于挖掘城市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传承城市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从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卉.城市更新中的广义规划与设计倾向———以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D].天津大学,2012.
[2]沈建华,陈嗣栋,费华杰等.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保护与延续探析———以南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
篇5
一、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现实难题
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难度
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建筑老化、市政配套不足,难以符合现代社会生活和商业需求的问题。尽管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效益高。可以为公众带来形式美感和文化愉悦,但是单纯保护历史建筑不能创造或创造很少的经济价值,与市场经济的利益性要求成为矛盾,为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动力不足。
纯粹为了保护而保护,难以形成持续的保护机制,只有把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有效结合,通过历史街区合理运营,才能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资金渠道。
2.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定位
历史文化街区为传统生活居住区,人口密度高且年龄老化,居民大多经济拮据,消费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差,没有配套的停车场、绿地、公园等,街区功能少,难以符合现代社会对建筑的要求。
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体科学规划定位,改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建设施,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环境、增加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引入新的人口,为复兴历史文化街区打下基础。
3.历史文化街区后续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着大量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说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街区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则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的民风民俗则代表着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仅是要保护穿斗梁架、木雕石刻这些历史构件,更要着重于保留街区原真化的生活面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经营不能只追求街区的建筑外观,更要通过延续原居民的生活形态,延续城市生存发展的文化基脉。为此整治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内要保留部分原居民,保存传统的生活风貌,这才是原汁原味的保护。
4.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职责
历史文化街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商住混合业态,民房商铺夹杂,私产公产并存,房屋性质复杂和产权多元化造成了街区管理难度。要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定位,需要有专门机构牵头,协调好产权人、当地政府、居民、商户的多重关系,形成合力,共同维护街区面貌。
二、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方向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随着收入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和旅游者个人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出游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光,更希望在旅游目的地感受不同的文化生活体验。历史文化街区的古老街巷、传统建筑、古朴民风是吸引游客探寻、回味的独特文化旅游资源。为了开发好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旅游,必须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自身历史文化特色来进行整体规划定位、明确开发思路、制定经营策略。
1.整体定位
历史文化街区最基本的功能是居住,传统的民居建筑群具备较完整的或可整理的成熟社区环境,富含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街区兼有文化职能,是城市历史的标志印记;历史文化街区又具有商业职能,在过去和将来,居民自发形成的零售商业和服务性商业都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还有旅游职能,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到历史文化街区感知旧时岁月,已成为众多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口号。开展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旅游规划,必须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街区的多项职能,同时结合街区的建筑保护规划、街区发展历史渊源、区域城市规划等多种条件,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定位,明确居住、文化、商业、旅游等多项职能的组合。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经营规划,更要注重历史文化街区原真性的保护,原真性不仅是建筑物外貌的仿古造旧,更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和睦的邻里关系、古朴的生活情趣和传统的节庆风俗。为此开发历史文化街区一定要避免破坏街区原有的社区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保护保存街区的社区生活和业态是最吸引游客前来的重要因素。
2.经营策略
每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与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能够在岁月洗礼下生存和发展,必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产业特色。不少历史文化街区早已是城市的特色街,如以古玩驰名中外的北京琉璃厂古玩街、以玉器销售为特色的广州华林玉器专业街、吸引美食客的上海七宝特色美食街和以老杭州民俗为主的杭州清河坊街。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的成败事实证明,只有尊重历史、坚持特色、科学规划业态,理性筛选商家、打造出独一无二的专业街经济,才能使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在业态选择上要结合传统文化,引进有特色、有内涵、有品牌、有聚集效应的商户;要积极鼓励回迁居民,以下店上坊、前店后坊等形式恢复传统器物的生产加工场景;要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元素,引进合适的业态,为游客提供配套服务。这样既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原真的生活状态,更能通过居民、商家和游客的积极参与,通过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品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文化,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复兴。
三、最后的运河人家――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践
贯穿神州南北、横跨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古代先民们沿运河而居、沿河而生:形成众多富有运河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大运河最北端的杭州市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正是古运河人家的典型缩影、也是代表运河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小河直街位于京杭大运河、余杭塘河和小河的三河交汇处,因毗邻运河支流的小河而得名,其历史可溯源唐宋时期,由古临安外草市发展而来。小河直街的发展得益于水路交通的便捷,曾是运河杭州段最繁华的水陆码头,物流丰沛、生意隆盛、四面八方的农副产品在此汇聚交易,解放前,小河直街上有米店、孵坊、酱园、面馆、茶楼、布行、木行、饭馆、南货店、客栈、柴店、篮子店、诊所、成鲞店等多种的店铺。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工业发展,小河直街周边出现了现代航运码头、棉纺厂、修船厂和石油仓库等。伴随着杭州城市化发展,“退二进三”战略的实施,运河沿岸的企业陆续外迁,小河直街边布满废弃的仓库、闲置的码头、低矮的民居、阴仄的河道,曾经繁华的街区一片破败,年久失修的老建筑、旧厂房成为危旧房。
1.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措施
为了保护和重兴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杭州市会将小河直街纳入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对整条街区实施“修旧如旧”的维修和保护,保留了黑瓦白墙、马头翘角的传统民居、恢复了原有的酱园、孵坊、茶楼等传统建筑、保存了原有的街巷里弄独立庭院的格局、改善了沿河绿化景观、清理了废水淤泥堆积的河道,使小河直街焕发光彩,成为宜居、宜游、宜商的传统街区。根据现代社区的生活和服务要求,对小河直街民居的功能进行提升改造,增加消防、卫生等辅助设施,使小河直街成为现代生活典范。
为了实现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创新街区管理机制,杭州市拱墅区政府专门成立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专门负责街区管理,建立街区管理制度,明确市、区两级分工。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委员会代表杭卅I市政府负责街区的旅游开发、业态招商及二期整治开发;历史街区管委会负责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街区居民和商户接受管委会管理,自觉维护街区的形象和风貌。
为了提升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杭州市运河综保委和历史街区管委会积极挖掘街区的历史文化遗存、恢复街区的传统文化民俗、引入专业物业管理团队,为街区提供高品质的物业服务。
2.SWOT分析
小河直街占地面积36 781.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 640.54平方米,共有建筑278套,其中239套为白墙黑瓦的传统民居、39套为配套的商业公建设施,商业面积占比为19%。与纯商业旅游类历史街区相比,小河直街总体功能仍以居住为主、商业为辅,而且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室内空间也为传统格居。为此先对小河直街街区的资源、环境和政策进行SWOT分析,明确小河直街的发展定位。
(1)优势(Superiorty)。历史优势:宋代以来,小河直街区域一直是运河沿线的重要商业区域,历代繁荣留下众多历史遗迹类型,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标志着杭州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信息和生活情趣。文化优势:流淌二千余年的京杭大运河文化滋养起两岸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是集中反映清末民初城市平民居住文化生活、生产劳动文化和运河航运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延续杭州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充分展示运河航运文化。地理优势:地处三河交汇处,有多路公交经过,水、陆交通便捷。
(2)劣势(Weakness)。商业氛围:商业街多集中于市中心及西湖边,项目区块的商业气氛有待提升。配套设施:停车泊位少,限制了部分客源。
(3)机会(Opportunity)。申遗机遇:京杭大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起源于南宋,建于清末民初的杭州小河直街就是当初京杭大运河最繁华的地段,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工程给小河直街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政策支持:“全面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进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建设”直接写入杭州市政府报告中,并列入杭州市运河和河道综保重点工程的一部分。旅游产业:运河综合保护工程建设要实现还河于民、为民造福,将千年古运河打造成世界级旅游产品,运河沿线历史遗产保护与发展、特别是运河水上巴士的开通给小河直街商业发展的带来百年不遇的机会点。
(4)威胁(Threat)。与运河拱宸桥板块同属运河旅游板块,地理位置上却存在一段距离,影响客源的流向、难以聚集人气。
周边的桥西直街历史街区和大兜路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商业街定位可能也会对本项目形成一定的威胁。
根据分析,要实现小河直街的复兴,应充分发挥小河直街的历史文化优势;提升改善小河直街的配套设施;在业态定位上实施差异化战略,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为游客提供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休闲体验。
3.业态定位和招商策略
(1)充分利用环境和景观优势,打造“最后的运河^家”旅游品牌。小河直街整体功能定位于居住为主、辅以旅游、商业开发。在小河直街一期,近百户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的回迁“旧居”,恢复古运河人家的原生态生活场景,同时鼓励原住民积极参与小河直街旅游开发,利用自有物业开展经营,尽可能恢复传统工艺,让街区的游客感受真实的枕水而居的运河人家,
(2)结合深厚的历史背景,打造特色商业服务。中华老字号与小河直街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与浓厚的文化底蕴。在传统的建筑中引入老百姓喜爱的传统传统老字号和传统业态,更有利于凝聚小河直街的人气。而小河直街历史上就有面馆、茶楼等传统商业,重新恢复更能引起人们的怀旧情怀。在招商过程中,有选择的引进与小河直街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相符的商业业态。如中华老字号太极茶楼、丁莲芳,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柔之艺太极拳馆;小河直街民俗小吃――新腾飞蒸菜馆、板凳面馆。
(3)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吸引文化机构人驻。小河直街临水而居的优雅环境和实惠低廉的房租(与市中心的写字楼相比)也吸引了许多文化创意人士的目光,一批摄影工作室、影视公司、室内设计公司也来到小河直街为古老的小河直街增添浓郁的文化气息,提升街区文化品味、丰富了街区的文化资源。
(4)改善小河直街的停车配套不足。与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合作,对街区道路实施单行通行,增加路面停车位;利用街区北侧与小河油库之间的空地,建设临时停车场,两项措施为街区商户和居民增加了近百个泊位;加快小河直街二期的建设进度,尽早建成地下停车库,彻底缓解街区停车难的问题。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长沙;历史建筑;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修缮
1 缘起
长沙有很多历史名区,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景观价值,形成了特殊的历史文化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要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体进行保护,另一方面面对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城市化,长沙发展的速度和态势确实已经异常迅猛,一些历史文化建筑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消逝。发展与保留,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与历史积淀的碰撞所必须要选择的问题,追寻长沙历史文化建筑的足迹,以探究历史文化保护现状寻求保护对策是我们现阶段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2 保护历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新的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在建设新的同时,保持和维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新的发展阶段性的时间到来之时,长沙市已经认识到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逐步加强对旧城区的改造力度与传统文化的保护程度,在未来长时间内将加速旧城改造,实现文化保护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长沙是国内很有特点的文化历史名城,所以在日后的改造建设中要保持古城的传统特色。不能完全学习西方的风格进行改造,要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底蕴融合到城市建设中。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强保护,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忘传承,凸显城市特色,发扬古城特点,最大限度的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
3 保护历史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沙市的发展速度开始变快,并且长时间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建设主要以扩大城市规模和过度追求产值增长为目的,在建设的过程中拆扒了很多历史文化建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但是另一方面却对一些传统历史文化建筑造成了损坏,这其中还包括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却以丰富的历史建筑文化积淀作为代价。历史文化建筑的消失,失去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古代建筑,其中包含了历史建筑所代表时期的深刻历史与文化传承,以及古老精神文化精髓对现代人的精神熏陶与培养作用。随着历史文化建筑的被消失,长沙这座古城已经不复“古老”,其城市发展的定位已经名不副实。所以说,为了避免历史文化建筑继续被破坏,我们要加强对其的保护和建设,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4 长沙的地理位置及其建筑风格特色
长沙是国内有名的历史名城,素有“楚汉名城,革命胜地”之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形成特殊的城市格局。长沙市西屏岳麓,东绕浏河,橘子洲横贯湘江中心,在古代就形成以山、水、洲、城为主要形态的城市格局。长沙市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这些区域都是具有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长沙小西门在长沙的旧城区南部,太平街历史文化名街就位于小西门区。整体呈现出旧城区特点,区域街区布局比较完整。这里的历史名建筑像破予街,金线街,太平街,火宫殿,杜甫江阁等都充分的体现出了传统的风格。从小西门地区建成开始,就一直是长沙的重点商业区域,居民众多,在解放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变化中一些街区的历史形态依然有所保留,依然维持了一定的历史特色。太平街是目前长沙市比较有名的文化街区,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解放路口至五一大道湘江东岸。以太平街为轴线西侧的街巷有金钱街、孚家巷、马家巷等;东侧的街巷有大傅里、江宁里和细牌楼等。这个地带从古至今一直是汇聚人群的繁华商业区,在清代时期,政府为了保证货物和居民出行的畅通,与小大西门之间开了太平门,至此开始有了太平街。
经过历史的沉淀太平街已经不现往日的繁华、斑驳的街区,陈旧的历史,成为了他改造的必然原因。经过对太平街进行尊重历史实际情况的改造之后,它重新焕发出了新的魅力(如图4)。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核心区域是从沿太平街(北起长沙食品城,南至金线街口)、马家巷(东起太平街,西至卫国街)、孚嘉巷(东起太平街,西至长沙港务招待所)、西牌楼(西起太平街,东至三泰街)、太傅里两侧传统民居集中的区域。依据太平街的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以及主要的环境特点,现在将太平街的整体框架形成“五街三片一点”的结构区域划分,即以五条特色街道串起来的三片传统居住街坊(如图5)。
“五街”包括,太平街传统商业街、金线街传统风貌街、西牌楼传统餐饮街、马家巷和孚嘉巷传统居住巷。“三片”是说,马家巷孚嘉巷传统居住街坊:以马家巷、孚嘉巷为中心,东面到太平街,两面到卫国街,南到金线街的以传统居住风貌为主要特色的地块。三泰街传统居住街坊:此居住街坊位于太平街以东,西牌楼以北,三泰街以西。太傅里传统居住街坊:此居住街坊以太傅里位于太平街以东,西牌楼以南,西兴街以西。“一点”是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贾谊故居。
从太平街附近的古建筑历史特点到经历改革到现在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文化风貌可以明确,一些历史建筑经过变迁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政府改造产生了相应的变化,长沙市其他区域也一样有很多改造性的变化。
5 长沙市历史性建筑及古城格局保护的现状
篇7
关键字:历史文化;城市特色;阜康市
当前,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突出城市特色已成为城市政府吸引投资者、旅游者,发展地方经济,推销城市、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成为城市参与城市竞争的锐利武器[1.2]。因此,如何塑造城市特色也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问题。任何城市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背景中生长起来的。城市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的印记就像是生命的足迹,是生长的资源,是财富,是宝藏,是特色[3]。历史文化好比“来龙”,而城市的未来发展则是“去脉”,唯有在把握好“来龙去脉”基础之上萌生出的规划创作理念,才能够既别具一格,又富有文化内涵[4]。所以本文把历史文化因素作为首要的因素,从历史文化特征的角度,以阜康市为例,探讨如何重塑城市特色。
1阜康市基本情况
阜康市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地处天山东段博格达峰北麓,准格尔盆地东南缘。市域东临吉木萨尔县,西接米泉市,南以天山分水岭与乌鲁木齐县相邻,北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与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接壤。市域的地理坐标为东经87°46?~88°44?,北纬43°45?~45°30?,东西相距76公里,南北绵长198公里,行政区总面积11726平方公里。
阜康市区位于市域西部,西南方向距乌鲁木齐市57公里,西距昌吉州首府昌吉市93公里,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
2阜康历史文化判析
2.1阜康历史文化特征
2.1.1城市历史是城市特色的发展之源
阜康市域原为塞种人和月氏人的游牧地。阜康市历史悠久,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1992年设立阜康市,可以将其历史发展阶段分为隶属频繁更迭阶段(唐代以前)、古丝绸之路阶段(唐代)、民族大融合阶段(宋辽时期至明末)、稳定发展阶段(清代至今)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形成不同的历史文化。
(1)游牧文化。由于阜康地处古时的西域,是众多游牧民族逐草而居的所在,因此这种极不稳定的经济、社会状况使得唐代以前阜康地区的政治隶属关系很不稳定,政权更迭频繁。特别是在汉代和晋代,这一情况尤为突出。形成了富于地域特色的游牧文化,迄今的哈萨克等民族还延续着这一文化背景下的生产、生活方式。
(2)丝路文化。从阜康境内遗留下来的古城遗迹、烽火台遗址等发现,阜康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从而产生了丝路文化。
(3)民族文化。宋辽时期至明末,古丝绸之路北道的开通使阜康逐渐形成了西域一座集军事、政权、商贸等功能于一体的边陲小镇,而这一时期西辽、元的先后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民族的融合,阜康也开始逐步走向开放,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
(4)中华文化。清代至今,阜康一直处于与内陆完全同一的职权管辖之下,因此这一阶段是阜康发展史上最为稳定的时期,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一政权不仅给阜康带来了“物阜民康”的良好发展局面,而其对地域文化来讲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更为博大的中华文化。这也使阜康形成了与新疆其他城市有所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一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每个阶段产生的文化特征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是城市特色塑造的再生力量。
2.1.2西王母道教文化与剑侠文化丰富了天山的神韵
据《穆天子传》、《山海经》、《汉武故事》等古籍记载,公元前十世纪,周穆王姬满,命御造父架八骏,率六师,放辔西来,与西王母欢宴于瑶池之上,互赠礼品,应酬唱和,为一时之盛事。历代文人墨客对天池、博格达峰吟咏颇多,或描绘天池美景,或感慨述怀。这些作品积淀了天池数千年之久的文化底蕴。还有,以“七剑下天山”为代表的众多有关天山的武侠作品,使得天山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武林文化符号。
2.1.3民俗活动与民间艺术的多彩构成了阜康文化的特色
阜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里除了有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外,还分布有哈萨克、维吾尔、回等多个少数民族,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且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在这些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维吾尔歌舞、哈萨克阿肯场、民间体育项目、回族花儿以及特色民族小吃等。
2008年12月16日,阜康市公布了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西王母神话、传说;民间美术剪纸、邹氏微雕、新疆花儿、新疆曲子、新疆杂话、哈萨克刺绣、婚礼;体育竞技拔棍、拔河、下方等13个项目。这些项目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性和代表性,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保护价值,是阜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
2.2阜康城市特色建设的现状评价
(1)不同年代的多类型风貌建筑混杂分布,没有明确的风貌分区。阜康城区内现有建筑质量整体较好,多建于近20年内。建筑高度以多层为主,低层、中高层建筑占有一定比例。由于阜康是一座历史悠久且文化多元的城市,因此城区内建筑所采用的形式和风格种类较多,有仿明清风貌建筑、现代风貌建筑、地域风貌建筑、民族风貌建筑等类型,不具有城市整体风貌特色的基本格局。
(2)特色街区(道)保护力度不足,历史文化遗产受损严重。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公共活动领域圈的逐渐成形,目前在老城区内已经形成了几处较有特色的街区(道)空间,包括民族巷商业步行街区、特纳格尔小吃一条街、康乾街旅游购物街区等。这些街区基本能够代表阜康的文化特色和城市风貌。此外,在特纳格尔街和康乾街的交接处,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特纳格尔古城墙遗址。该遗址是目前城区内能够印记城市历史的唯一标识,但是由于年久失修且保护不利,该遗址被破坏严重,难以形成能够追忆城市文脉的风貌节点。
(3)绿地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衡,阜康老城区绿地规模小且分布不均,成片绿地均位于城区周边地段;而准东片区不仅绿地规模大、分布均衡,且绿地的保养和利用均较好。
3阜康城市特色的塑造
3.1通过山水格局,营造城市空间结构上的“绿廊”特色。
阜康市在城市发展建设上十分重视与自然山水的结合。天山山脉,流经城区的水系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造阜康城市特色的宝贵资源。随着阜康城市中心区的西迁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核心向两翼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山雄鹰”的空间形态。结合南湾河和水磨两河穿城而过的优越自然条件,在两河之间以高绿化率的网状廊道连接城市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在中心城区形成“绿廊”是一个具有独特与创意的设想。
构建这样一个特色“绿廊”,使其成为阜康城区的绿色廊道,不仅可以塑造城市环境特色还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是沟通城区内部与城郊绿地,利于促进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二是通过合理的绿地系统组织,恢复河道两岸绿树成荫、水草茂盛的状态,建设散步小道、自行车道和划船通道,使人的活动与自然融合起来。
3.2传承西王母道教文化内涵,强化阜康市核心风貌景观
阜康市是与天山山脉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天山天池相距最近的城市。阜康通过举办西王母文化论坛,挖掘和宣传天山西王母文化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规划设想采用三大板块来展示“西王母”的风貌景观:
第一,天山天池的活动,应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的建设,使成为向世界展示潍坊特色风貌的重要窗口。
第二,以西王母文化为主题,建设主题公园。
第三,在老城改造中应注重保持古城格局与风貌,保护历史遗存,尽可能恢复原有历史符号和文化遗存,强化以康乾街-古城遗址-特纳格尔街为走廊的历史环境气氛,突出以民族巷为轴线的民族文化氛围,继承城市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
总之“王母之都”在文化内涵和景观风貌上均具有唯一性,是阜康具有强烈识别性的个性特征,应当将“西王母之都”作为城市的核心风貌景观来进行建设和经营,提升阜康作为天山天池旅游景区集散地的地位和功能,增加城市的人文气息增强城市吸引力,发展城市购物、旅游、娱乐功能,促进都市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
3.3尊重历史文脉,创造新老环境的和谐氛围
作为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城市,阜康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文化。目前老城区内有些历史文化遗产年久失修且保护不利,遭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还有几处较有特色的历史街区,需要从文化延续的角度妥善地加以保护。已列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和地方文化脉络延续的物质产物。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三个区域进行保护与控制,使其具有城市特色认知点的作用。
近10余年,阜康城市建成区面积从7km2扩大到17km2,现代化的新区风貌穿插在城市传统风貌中。传统风貌与现代风貌已经在城市形成共存,阜康在特色塑造上要正视这一现实,力争实现统一、多样中的和谐共存。在城市特色塑造过程中,以整体特色塑造为前提,避免小范围的杂乱而丰富区域特色,在不同风格的空间体形环境之间,采用适当的手段,形成隔离、联系或融合。
3.4延绵地方文化底蕴,实现城市特色上的创新。
一个城市的文化地域是厚重而丰富多彩的。阜康市不仅是天山天池旅游景区的目的地还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所以考虑打造“新丝绸之路”文化游览观光系统。
建设的构想来源于东西向贯通阜康城区北部的古丝绸之路所留下的丰富的文物古迹与城市发展印记。我们认为可以东西向贯穿阜康城区各个组团的博峰街为依托,创造性地打造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新丝绸之路”文化走廊。该走廊由东向西依次连通民族巷、特纳格尔街、特纳格尔古城墙遗址、康乾街、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仿古风貌城、商贸文化中心、石油基地中心广场等一系列具有阜康文化标识、特色的节点,能够以连续的方式最为快捷地展示城市的全貌,且便于组织游览线路。该系统将是未来集中向游客充分展现阜康城市文化特色的舞台,并能够以此为依托,发展形成与古丝绸之路比翼双飞的综合性旅游观光项目。
总之,挖掘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的主题就是在于通过保护来继承传统,寻求特色,促进城市发展,协调解决保护与建设,过去和现在、改造与利用诸方面的矛盾,关键在于传统风貌特色的发展与现代个性创造的结合,达到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完美统一[5]。
参考文献:
[1] 冷红,袁青.形象工程的整体性、表面性和地域性[J].城市规划,2003(5):42.
[2] 陈伟.现象工程应大众化、价值化、本土化[J].城市规划,2003(5):41.
[3] 周干峙.城市化和历史文化名城[J].城市规划,2002(4):7-10.
[4] 闫整.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塑造——以潍坊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7(2):106—107.
[5] 赵敏莉,曾立峰.从城市文化看城市特色[J].山西建筑,2011(5):15—16.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老城区;城市特色;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4302
1老城区特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资源因素:老城区的资源能力来自于丰富的历史文化基础带来的年代跨度久、内涵深度大、种类繁多、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弥留至今,不仅存在重大的科学文化价值,更能在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下带来经济效益与价值。老城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各项决策中,已具备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经济价值的条件与能力。
(2)产业因素:不管是老城区的旅游业、商业还是与之配套的服务业,都是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衍生出来,可以隶属于历史文化产业范畴。在一些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老城区具备相当的第三产业基础与能力。如今,老城区也已卸去各项承担城市中心城区的职责,其历史文化资源与地理条件使得老城区成为西安的象征。以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带来的历史文化产业是老城区最佳的选择。
(3)政策因素:由于老城区的特殊地位,多年来西安老城区一直是各级政府发展的重点区域。从20世纪80年代的开始的老城区修复,到21世纪初的老城区改造与“唐皇城复兴计划”,再到当今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无不体现老城区的发展在政府部门的重视力度与发展战略。时代在变,时局在变,人员也在变,但老城区保护与开发的主题不变,这也是老城区特色塑造与发展的政府能力的体现。
(4)社会因素:社会能力即社会资本。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进步,产业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进入老城区的开发。以前老城区承担了过多的城市职能,且老城区保护工作尚未彻底开展,限制了民间资本的涌入。如今这部分职能外迁,老城区保护体系也自上而下得意完善,保护性开发的思潮得到认可与重视,这给民间资本带来进入老城区,促进老城区发展的机会。
2西安市老城区产业特色发展的路径
2.1以特色创意产业发展驱动老城区的复兴与发展
老城区一方面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也面临着物质环境衰败和经济衰退的压力,亟需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多功能的新型产业,集文化、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身,它对老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老城区有高度的契合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老城区能凸显城市独特的形象。老城区作为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应加强老城区的地方特色与文化魅力的保护;第二,创意产业并具有小规模、自助与合作等特点,它的灵魂是基于文化的创意。因此,其发展并能不需要像摩天大楼和标准厂房的建筑,而可以栖身于老街巷中。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老城区的再生、重构与复兴,契合了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如何驱动老城区更新,激发老城区活力?具体可以通过文化旅游、特色商业、演艺娱乐、文化艺术、设计产业等的发展路径。
2.2以建造特色的商业中心发展老城区商业和服务业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在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显现,在近年来的城市规划中,商业均占到了一定的比重。在集中的商业街区在美国和欧洲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社会效应、旅游效应和商业效应的影响下,国内很多城市均开始有计划规划建设城市商业(购物)中心区(CBD),一方面推动城市商业增长,引进资金及先进的商业运营商进驻,从而可以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城市自身的商业运营水平,展现城市的商业繁荣,衬托城市经济建设的成果。在城市商业(购物)中心区的选址方面,国内较多的城市选择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老城区来进行改造,像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大连的天津街等。
2.3以改造老城风貌塑造老城特色提升老城整体形象
老城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然风貌、建筑风格、历史积淀、商业氛围、风土人情等。这些是老城区的魅力之所在,是城市之根。这些特色具有不可替代和模仿性,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形成新的特色是老城区保证竞争优势的关键。而在老城区的特色塑造过程中,以打造特色风貌是彰显城市特色的最直接方法。西安老城区内建筑特色明显,风格种类多,既有汉唐风格,又用明清风格,既有伊斯兰宗教风格,也有汉族传统风格,采用区域性的方式可以彰显不同种类风貌特色;对于即将消失的建筑文化,采取拯救措施;规定老城建筑风格、建筑高度、装修风格等,保证老城区风貌整体统一;打造标志系统,串联和凸显老城各个不同重要节点,整体提升老城特色形象。
2.4以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提升老城区的功能与品质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城市的老城区都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解决。例如:老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内人口多、设施差、房屋危、生活难等,“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保护区内的居民整体生活质量水平较低,这部分弱势群体无法跟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节奏。如果不尽快改善历史文化街区内居住者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一方面和谐社会难以构建,另一方面也直接制约着老城区的发展。历史街区及其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及美学价值,是城市的特色所在,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3西安市老城区特色发展的对策
3.1文化特色发展对策
首先强化主题特色文化开发,主题的塑造,需要在客源市场调查与文化资源分析的基础上,突出本地历史文化特色,同时规避或减少重叠性的市场竞争,形成自己强大的竞争优势。目前来说,老城区开发主体选择面较广:汉唐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明清文化等等。老城区面积这么大,多主题开发能形成集聚效应,突出资源优势;其次优化多层次开发,文化资源存在不同的形态,文化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就是通过其形态的变换来对其文化内涵实现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呈现。第三通过错位开发突出各区域要发挥自身特色,找准定位。
3.2产业特色发展对策
老城区产业发展应以凸显自身特色、改善城区环境、完善城区设施、优化空间结构为导向,从而实现健康有序、持续和谐发展的目标。首先坚持商贸旅游的产业主线,发挥产业优势:强化老城区独有的城区特色风貌、特色建筑资源、区位优势资源/特色产业资源、特色城区文化资源,发展老城区特色发展模式、城区创新能力、优质的公共管理与服务等可获得性优势。其次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优化产业布局,老城区发展要依据现有资源,创出新的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这就要求老城区注重优化特色产业门类和业态的布局。通过在城区的不同地域实行支持性或限制性措施,改变城市空间区位属性,促进产业的聚集,规模效应的发挥及产业群的形成,以实现产业结构整合化。第三注重基础建设,提升产业环境:老城在建筑改造上有严格要求,许多老城区的基础设施都比较落后,不仅不利于老城居民的生活,更会对产业发展产生阻碍,提高基础配套,为老城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3环境特色发展对策
城市特色塑造工程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实体工程,是悠久历史文化、丰富人文风情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区域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关键纽带,是城市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影响。首先通过梳理主题式的开发理念和大量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俗风情资源来提升老城区和历史街区的形象。其次充分利用民族和宗教文化来塑造老城环境特色形象,不仅可以使民族和宗教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弘扬,更能使这个城市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第三通过城市景观和城市标示系统形成城市自然环境的特色,在实际和建设中要从城市特色角度出发,与城市文化相协调。第四通过建筑结构和外观设计、标志性建筑等来提升城市的特色文化品质。第五深挖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依据确定的文化主题,建造博物馆、城市雕塑工程、主题公园等工程,凸显特色文化,可根据文化主题进行建筑外立面的改造,通过艺术手段设计城市城徽、设计城市代表色等,从而提升城市人文环景特色。
参考文献
[1]颜晓强;“休闲城市”理念下杭州老城区空间环境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篇9
一、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在许昌城市形象营造中的作用
林奇认为,观察者对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某些共同的意象,它是由许多个别的意象重叠而成。这些意象包含了一些基本要素,林奇将这些基本要素提炼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5种。在许昌当前城市形象营造中,这5种要素极其组合也具有关键作用。路径(Path)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可能顺其行走的通道,是感知城市的依托,林奇认为“路径是许多个体意象的关键”。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铁路、河流等,这些是大多数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如文峰路纵观城区南北,将明清古城、解放后老城、近年来新城区联系起来,既是一条交通干道,也是居民感知城市的重要载体。边界(Edge)是指不作道路或不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通常是两个区域的分界线,或连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路堑、开发区的边界、围墙等。如许昌古城的护城河即是边界的典型例子,古城内外景观迥然有别。区域(District)是城市中较大的区块,是指观察者可以随意进入其间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区域,具有一般可识别性,有的区域具有鲜明的主题。城市景观营造中,可以从文化、特色、形态、细节、活动甚至地形等多方面突出区域的主题。如许昌古城区,因其建筑风格、街巷格局而与护城河外的区域明显不同。节点(Nodes)是观察者在运动中能够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焦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点;通常也是城市中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点。典型的节点包括道路交叉口、广场、车站、城门等,如许昌城区的文峰广场、火车站、各路口转盘等。标志物(Landmarks)是观察者只能位于其外部而无法进入的典型参考点,一般具有唯一特殊性。标志物是人们认识城市、观察城市、形成印象的主要景观要素。观察者通常将具有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标示牌等作为城市的标志物,如文峰塔、丞相府、游客服务中心大楼等是许昌的标志性景观。随着城市意象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城市意象理论引导下的城市设计研究。上述5要素是林奇根据在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认知地图的问卷分析中提出来的,也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有的放矢地塑造特定的城市意象。刘怡等提出“城市意象形态”概念,提供了城市设计构思的物质形态依据,对于延续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朱育帆提出城市设计“三置论”,从中小尺度对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剖析和归纳,并从中提炼出延续城市特色的一些细部设计手法。张楠提出“城市故事论”,以城市故事的概念,分析城市意义要素类型和营构特性,建立了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思维。城市意象的5要素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原始材料,它们的组合得以构成特定的城市形象。这些要素对把握市容景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营造城市特色形象方面,对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状历史文化展示不足的许昌城区来说,利用城市意象理论为指导,展开针对性城市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许昌历史文化展示途径
运用GIS、文献分析、现场调研等方式,全面调查许昌城市景观,识别五要素的现状特点及空间分布,分析历史文化展示现状;在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自然机理、文化机理,确定基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历史文化展示和城市设计方法。通过研究认为:(1)许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值得展示的历史名人、历史故事、文化要素均十分丰富。尤其是作为“汉魏故都”,汉魏三国文化是许昌文化色最突出、认同度最高的要素,因而在城市设计中需要重点展示。通过对文学作品、民俗文化、东汉及三国时期物质文化遗迹等资源的梳理研究,确定了大量的可在城市中予以体现的元素,宜利用城市意象五要素的设计方法,使得汉魏三国文化能够得到合理地体现、传承、延续。(2)许昌现状城市景观中,对历史文化的展示严重缺乏,现状文物的保护利用展示不够。许多城市景观既未能突出许昌悠久的历史,也未能充分展现特色地方文化。历史遗迹在城市空间中被边缘化,其价值及文化内涵被遗忘。研究认为需要寻找各种历史遗迹与现代城市的结合点,利用五要素的设计方法,合理安排其在城市空间景观风貌构建中的植入方式。下文探讨城市意象各要素在许昌城市形象展示规划中的应用途径。1.路径路径包括主次干道、步行道、河道等。各种道路是许昌市民生活的主要公共场所,是进行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区域。(1)用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词语进行道路命名。重点突出许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目前命名有些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但相当一部分不接地气。由此,建议横向道路采用许昌历史人物命名,如许由路(大道)、华佗路、孔融路、画圣路等,纵向道路采用重要历史事件或地名命名,如许州路(大道)、文峰路、钧瓷路、春秋路等。(2)沿道路设立雕塑(人物雕像、事件雕像、出土文物雕像)、诗墙(三曹、建安、唐宋时期著名文人诗作,集中诗墙与分散诗碑形式结合)、浮雕墙(展示历史故事)、绘画墙(市区各处永久或临时墙体均可绘画,重点绘制三国故事)等,展示历史文化要素。(3)在延安路、许由路、莲城大道等主要景观道路设计中,充分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如建安大道上反复展示建安文化、建安文学作品、建安七子形象及事迹。2.区域区域是观察者心理上所能进入的城市中较大面积的单元,并且本身有某些共同的景观特征。对整个许昌城区进行区域划定,依据不同区域现状确定不同主题,采取相应设计和展示策略。(1)古城区,即城墙内的魏都风情区,为许昌历史文化展示的核心区。作为延续历史文脉的重点区域,古城区环境景观的营建首先应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建筑风格体现老城的传统风貌。(2)旧城区,东到清潩河,北至天宝路,西至延安路,南至许由路。本区是魏都风情区的缓冲区,是民国时期及解放后改革开放前城市扩展的主要区域,是这段时期历史文化的积淀,城市建设主要体现传统的历史风貌。(3)东城区(清潩河以东)。展示许昌城市建设新成就和许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窗口,体现许昌的现代化城市风貌。(4)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位于许由路以南,以展示许昌现代工业成就、工业园区风貌为主。(5)其他区域,主要为城市新城区,以展示城市现代风貌为主。重要交叉路口对许昌的历史文物进行展示。3.边界边界不仅可以划分不同区域,对游人来讲,也能比较方便的识别出不同景观空间,留下深刻印象。边界可分为多种类型,常与道路结合,比如高速路是一种路径,但更是划分不同区域的边界;河流是一种典型的边界,但也可当作一种路径。许昌城区内主要的边界要素包括清潩河、清泥河、运粮河、护城河等主要河流;高铁、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外环路等道路。许昌可资展示的历史文化要素中,优先考虑布置在边界要素内。边界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不同区域间的景观特征差异,如护城河内外景观有所不同,新老城区景观有所区别。4.节点节点是城市中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点。城市设计中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节点:入口节点、道路广场节点、重要历史遗迹点。(1)在进入许昌的主要对外交通线上,可设置汉阙风格门楼或牌坊,提示进入“汉魏故都”——许昌历史文化名城。(2)城区内主要道路交叉口(环岛)布置雕塑,展示复制的许昌重要出土文物、重要历史人物雕像、出土文物雕塑等。(3)老城区、旧城区的城市广场、沿街公园等处布置景观节点,展示许昌历史文化、历史事件、三国故事、历史人物等。(4)对文保点、具有历史特色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保护和展示。5.标志物标志物设置的目的是要突出一种主题、文化或场所感。标志物可以放置于城市出入口处,如位于高铁站和高速出入口附近的许昌旅游服务中心,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标志物也可放置于城市内部重要地段,如火车站、博物馆等。标志物要想成为人们心中景观意象的浓缩,就得有其可标志性。(1)突出展现主要的标志性景点:霸陵桥、春秋楼、文峰塔、西湖公园、丞相府等。(2)对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上应运用传统建筑元素,风格上应体现许昌历史传统。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城市建设 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规划
一、合理协调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无疑是存在矛盾的。通过实施城市规划,可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城市建设需要的是建筑空间的拓展,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的则是现存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保留。两者是对立的两级,水火难以相容,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又必须找到和谐相容的方法。政府可以根据根据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及文物保护法规的规定,出台相应的城市规划,合理协调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实际运行中,既重城市建设,也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给两者以合理的运行空间。关键是出台的城市规划要有具体的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甚至要在总体城市规划中,建立保护专章或建立独立的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否则的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就成为一句空话,城市规划的内容重点就落到了城市建设上。如青岛市近年来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建设速度发展很快,但城市中的关历史文化遗产也同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与青岛市具体而详细的城市规划有关。1994年青岛被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1年关近代建筑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市政府及时出台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青岛关近代建筑保护规划》等城市规划和关保护条例,这些规划,协调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使城市在快速发展建设的同时,关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二、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
让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社会前进的进程中处于静止的状态并不能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城市中历史文化遗产需要维护、修缮,只有这样它才能更长久的留存下去。历史上,西安城墙、太原晋祠都是进行了常态化的维护、修缮,才成为今天的样子。通过保护性的开发,让历史文化遗产发挥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以获取维护、修缮资金,在发挥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会不断地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样也会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在今天,“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特色的重要内容,在城市特色塑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愿意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以此作为打造城市特色的筹码”。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已经成为提升综合形象、增加历史文化意蕴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对历史文化遗产实现保护性开发的途径就是把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有效地纳入城市规划中。如《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小西门、天心阁、潮宗街、开福寺规划为“历史风貌保护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保护区内以保护古建筑为主体,适度引入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与岳麓山形成呼应,整合开发成“山、水、洲、城”特色突出的古城风貌特别保护区。在青岛,因为有完善、合理的规划,关的旅游功能越来越突出,而在关一带进行建设则有着严格的限制,就连街具建设都纳入关的整体建设保护规划当中。
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城市规划说的通俗点就是帮助城市算未来的账,算的好这笔账就会多一些、早一些地变现,而算的不好,变现的数目就会少一些、变现的时间就会迟一些,甚至还会赔本倒贴。合理、可行的城市规划总是把历史文化遗产做为宝贵的资源,注重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并举。好的城市规划是通过历史文化遗产提炼城市的人文历史精神,推进城市的文化建设,创造宜居、宜投资的内环境,进而还能释放出城市的旅游价值、创造绿色无污染的经济收益。
通过良好的城市规划完全可以实现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统一。在这方面斯德哥尔摩是做得非常成功的城市,它既是一座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城市,也是历史文化非常浓厚的城市。它的基本做法是:一些新开工建设尽量走上郊区,打造卫星城,历史文化遗产一般不动。斯德哥尔摩也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但原则是保留传统建筑外墙、拆除内部设施重建,既发挥了实用价值,又保留下了历史风貌。如今,斯德哥尔摩既有发达的现代工业体系,又因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的价值。在这里,我们也确实需要重新评估政府的职责,政府应“着重从综合决策与实际运行两个方面构建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涉及的问题很多,城市规划虽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有了良好的城市规划就给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合理、有序、正确地进行的依据。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实际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完善的立法保障、严格有效的执法为基础。通过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有效配合,城市规划可以发挥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