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

篇1

(福建师范大学 闽南科技学院,福建 南安 342332)

摘 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课堂体育教师教得辛苦,学生更是学得痛苦,课堂教学效果差,学生体质在年年下降,学生根本得不到有效发展.本文针对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归因,并以此提出相应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以推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大学体育;有效教学;问题归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58-03

1 问题的提出和调查目的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学生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发现学校在教学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中教学目标含糊不清,教学方法不恰当,教学内容不吸引学生等.如何更好地进行有效体育课堂教学对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体育课堂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及对策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现状,探讨体育教学在方法方式方面存在哪些弊端,通过分析其中的关键环节和有效因素,针对当前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策略.

2 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

面向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的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本次调查工作结合了问卷和访谈两种方法,以我国学校在职体育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在各种问卷中主要设计了30个选择题.问卷调查法是以书面形式设计相关问题,向调查者发放问卷调查表,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来获取相关信息的一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能最直接地帮助我们获取第一手资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笔者本次调查研究收取资料采用的主要手段.

3 大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问题归因

对于高校教育和管理而言,体育教学是推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对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不全面,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含糊不清,教学方法手段选择不恰当,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不感兴趣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体育课堂有效教学观念淡薄

体育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观念不明确,没能有效理解新课改的指示精神及培养目标.仍然按着过去的教学观念来对待体育教学,就是用“旧的方法”教“新的教材”.对于实现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目的的行为、方式、方法、途径、手段要么是研究理解不够,要么是尚未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教师的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注重灌输知识训练技能,没有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深受此观念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教学的实践中继续推行这种教育方法,具有强制性和灌输性;推行单一的考核形式,仍然把知识技能的水平作为学习考核的标准和参照.从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与检查,无法对学生学习方式、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否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念等进行了解,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调查的第一题提出“利用什么方法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的现象”?大部分老师都回答“认真备课、经验,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等,表明对问题缺乏思考,随便应付.另外有30%的教师没有作答.可见体育教师对有效教学理念认识粗浅,体育课程的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通过表1中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绝大部分体育教师组织体育教学的主要原则是围绕着终身体育意识、贴近学生生活、安全性原则、难度适宜.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体育课堂教学主要参考的仅占22%.不能以学生为主体来指导教学,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就不能主动学习.

从表2可以看出,56%的学生认为目前体育教学内容偏重体育知识讲解,30%的学生认为偏重技能训练,二者之和高于体育技能学习与培养、体育精神传导、经验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相加.由此可见,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淡薄,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没放在体育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上.课堂教学还是沿用旧的教学模式,师生努力教与学,效果不够理想.

3.2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不强

体育教师是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群体,是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和决定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体育教师普遍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缺乏内在的自主专业发展观念.现阶段高校对教职员都提出了硬件方面的要求,很多高校老师都把精力放在搞科研或者参加各种考试和进修,从而严重的分散了原本应花在体育教学实践上的时间.这种尴尬的现象与高校的教师管理体系与职称评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学校的政策缺乏足够的导向性和前瞻性,因此在未来的教学管理中,学校必须加大教师对体育课程的参与,鼓励他们开展各种教学评比和实践活动.在职称考评体系中设置教学考核环节,让教师们都能将精力集中在教学上,让教学与科研工作一分为二,让大家都能够平心静气的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好.

表3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都持否定态度,主要是因为学校考核体系的制约而被迫为之,并且抱有负面的情绪,主要采取应付的态度.仅有极小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具有端正的心态,能够自发、自觉地承担起研究的任务.以上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

3.3 体育教学策略不够科学合理

体育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因此体育教师在制定或使用体育教学策略时就存在着一些问题.体育教师并没有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忽略了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以及实际性,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显得模糊,不具体和难以操作;体育课教学指导思想存在误区,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使体育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新的“放羊式”教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杂乱无章;体育课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要求不相符;在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老师教的辛苦,想要让学生真正的接受和吸收,还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策略的制定,只有根据环境的变化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表4的数据显示,37%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应再灵活多样一些,对这一选项表示认可的学生最多,说明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最不能让学生满意;23%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考核评价方面需要进行改进.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没有太大的意见,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也都比较认可.

3.4 教学反思没有扎实推进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思老师可以对之前的上课效果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出引起课堂效果提升或者下降的关键影响因素.目前国内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理解仅停留在对教学工作的回顾与总结,以及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并未产生实效,这也反映出教学反思效果落实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4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

想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让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组织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从而利用各种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行为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

4.1 强化有效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课堂想要有效果,就要长期坚持开展各种有效性教学实验,推动教师改变其教学观念,创新相应的教育手段,研究面向新时期的,标新立异的,符合时代标准的全新教学模式.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有效教学理论的价值,通过持续改进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争取能够用最小的教学投入和成本,让体育课堂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4.2 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有效教学目标执行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大环境的发展,我们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期望值也在日渐提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师要做到专业化就必须具备体育理论知识基础、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以及体育与身体健康甚至保健学、营养学方面的综合知识.

4.3 不断优化体育教学策略

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不是满足学生的应试要求,相反而是要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对于高校管理部门而言,必须要尽快转变管理的方向和模式,通过建立与学生日常生活作息密切相关的体育课程,让学生对传统体育教学有重新的认识.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在身体素质以及先天能力方面的具体差异,通过分班制度、选修制度让学生能够自由的选择与其相适应的体育课程,并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家都能主动自发的投入到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使大学生在身心统一发展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选择不仅仅要使学生得到身体的锻炼,还要考虑本地高校建设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通过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体育课程有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水平,走出一条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4.4 深化认识,使体育教师教学反思常态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体育教学在内容和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通过调整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从而达到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就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多投入精力进行思索.而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反思老师可以对之前的上课效果与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出引起课堂效果提升或者下降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中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问题归因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2).

〔2〕贾琳.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问题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9).

〔3〕王鉴,申群英.近十年来我国“有效教学”问题研究评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篇2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中职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的可行性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数理统计法

2.2.3逻辑分析法

2.2.4走访观察法

3结果与分析

3.1影响中职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的因素

3.1.1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既是学校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也是影响体育大课间开展最重要的因素。影响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兴趣爱好、运动能力、个人体育行为习惯、认知能力等。不同的性别对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不尽相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选择体育运动项目时绝大多数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体育行为习惯和认知能力也对體育项目的选择和参与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再加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好动难管的特点,从而影响到大课间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开展。

3.1.2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它时时刻刻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影响,它不仅能够影响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生活,而且对我们体育大课间的开展也有深远的影响。如佛山市顺德区陈登职业技术学校是顺德区乐从镇的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乐从镇其他中小学的体育大课间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反馈效果,在这种形势下,陈登职中开展体育大课间也就是势在必行的了。再加上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乐从镇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些都在不断的影响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项目。

3.1.3体育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是一所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客体。在组织和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学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好坏。同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工作量较大,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会明显增多。开展活动中的各种困难都影响着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3.1.4班级建设团队因素

随着学校班级管理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现在很多学校班级的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班主任一个人的职责,很多学校都形成了班主任、副班主任、下班老师、下班行政的班级管理队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过程的管理难度较大,因此班级建设团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也是影响体育大课间开展的重要因素。

3.1.5场地器材及资金因素

场地器材是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必备的基础条件,场地器材的匮乏自然成为制约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直接因素。目前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和资金都是困扰其开展体育大课间的严重问题,许多学校在体育方面投入不足,经费严重紧张,人均场地器材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如在国家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陈登职业技术学校,校内只有一个两百米的塑胶跑道、五个两球场,器材也是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了开展体育大课间有一定的难度。

3.1.6学校行政领导因素

现行的学校都是实行党总支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管理体制,学校各行政领导的决策和对体育大课间的态度关系着体育大课间的开展情况。

3.2中职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的干预对策

3.2.1提高学生对体育大课间的认识与再认识,不断提高活动质量,积极培养体育各个项目的运动骨干,建立以骨干为中心的小集体模式

学校应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观看录像视频,实际演练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认识和再认识,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训练队骨干和各种体育方面的人才,在开展体育大课间的活动中应该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培养各种体育人才,这样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这些骨干的积极带动作用,使他们周围的一个小集体都喜欢并爱上这项体育运动。这种学生间以点带面,以面扩大的方法肯定能够将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的开展起来。

3.2.2借助外来力量并积极利用各种有利的社会环境

体育大课间的开展是统筹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力量综合起来的,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我们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帮助自己。如在编排全校性的动作时,依靠这方面的专家来帮助解决,在音乐的选择和运用上也可以借助于其他的力量。同时有的地区在中小学都广泛的开展了大课间,但是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没有开展,这时可以充分利用其它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的一些经验为自身服务。

3.2.3组织观摩,加强学习,重视科研;合理利用体育教师资源同时制定和完善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

中职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也应该组织相应的领导和老师走进其他大课间开展情况较好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去仔细观

摩,同时,请相关的专家学家进行知识讲座,帮助自己学校较好的开展体育大课间。科学研究可以看到本学科,本专业最前沿的动态,在开展体育大课间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的加强科研,并且能够在科研的引领下进行体育大课间的开展,这样应该能够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师是有限的,而班级却远远大于体育教师的数目,体育大课间开展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资源如何合理的运用到所有的班级中去,这需要统筹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班级的各种资源,合理利用。任何一项活动都是在活动方案的引领下完成的,体育大课间的活动应该明确具体,不能泛泛而谈,应该切中要害,符合实际。

3.2.4充分利用班级建设团队,加强班级建设团队对班级大课间开展的重视和管理

班级建设团队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色的班级管理制度,它是集中了班主任、副班主任、下班老师、下班行政的力量来进行班级管理和建设的。在学校体育大课间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强调班级建设团队的积极参与,不断完善体育大课间的制度,同时应该积极的展开各项体育活动,重视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同时,制定相关的班级管理和考核制度对体育大课间进行评价和管理,最后使每一个班级都能融入到学校体育大课间的活动中来。

3.2.5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每一个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都有自己的限制条件,那么如何使自己学校的场地设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呢?这是需要按照各个班级所处教学楼的不同,同时结合消防安全演练的要求,综合各方面因素反复斟酌后制定《学生体育大课间活动场地示意图》。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应争取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进行资金投入,不断优化运动场地设施和建设和管理,提高其使用率;通过购置不同的器材来满足学校大课间开展的需要;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制作适合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器材和工具。

3.2.6提升领导认识,加大重视力度;制定安全管理措施,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任何学校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在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是如此,体育大课间是一项全校性了集体活动,各个不同的重点职业技术学校领导都应该积极重视,把体育大课间活动提升到学校重大的议程,积极推进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学生是学生所有活动的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到首要的地位,因此在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强调安全,经常强调反复说,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安全方案》和《大课间活动安全管理办法》。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体育大課间活动目前在中小学得到很好的开展,通过综合不同方面的因素和要求,只要我们积极的统筹各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必然有一片广阔的空间,同时这是也是时代赋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项重要的使命,它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2建议

4.2.1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学生是体育大课间活动的主体,在体育大课间开展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不断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2.2教师跟踪,多元评价

教师应该在整个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和指导,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大课间的活动中来,同时学校和教师应该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参与体育大课间的活动进行评价。

4.2.3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发校本体育活动项目

大课间体育活动需要长期持续开展,这就需从活动的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丰富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是大课间的生存之本。同时应该依据各个学校的特色、传统和实际情况开发和发展校本体育活动项目。

4.2.4建立班级活动日或活动周

班级是学校体制中最小的单元,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开展班级活动日或活动月不仅能使班级学生开发出适合班级活动的项目,同时又能够发挥班级小集体、班级团队的积极作用,便于组织和管理,提升班级凝聚力。

篇3

[关键词] 大学体育 课程模式 多元化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第九批教改课题(课题号:JG1105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本研究对陕西省部分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结构进行研究找出共性与个性,为陕西省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建议。

陕西省大学体育课程结构及类型

表1 陕西省部分高校大学课程结构及类型

从表1中看出,各高校课程类型主要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保健课、公选课四个部分。高校的课程结构主要是分为三部分:一年级必修课(基础课),从二年级开始实行选修课或者选项课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在大三、大四实施了公共选修课。部分高校把课堂教学、课余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结合起来形成了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西安理工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针对部分病残学生开设了保健班。在选项课方面都在选修课班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可见,各高校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各高校在课内外一体化程度、保健课程、高水平训练课程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分析

表2 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情况一览表

从表2中看出,陕西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体育知识类、技能训练类、竞技类、休闲娱乐类、素质类、保健类6类课程,其中延安大学开设26门课程,西安理工大学21门,西安交通大学25门,西北大学13门,宝鸡文理学院11门,安康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1门,但是各高校对轮滑、瑜伽、体育舞蹈等新兴的课程开设较少,身体素质类、球类项目、武术项目等项目几乎在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所开设的项目主要有短跑、长跑、跳远、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与中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程度的重复。这些项目的单调与重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兴趣,资料表明:清华大学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田径类、球类、武术、操类、民族体育、民间体育、各式新兴的项目以及体育健康理论等,其中选修项目达到了54种,极大地丰富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之相比,陕西省大学体育课程内容需要继续丰富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结论与建议

陕西省大学体育课程类型可以分为体育知识类、技能训练类、竞技类、休闲娱乐类、素质类、保健类6类课程,各高校新兴的课程开发不够,在开发自然环境资源、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游等各种体育活动方面开发不足,课内外与校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不完善。

各高校应根据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以及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设立多样化的课程模式。

各高校应逐渐建立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应多样化,应该把生活、生态、生存、时尚类项目纳入体育课程范围。课程评价的内容应多元化,淡化竞技性内容,应重视终结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把学生运动参与、社会适应等内容的体育学习成绩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于奎龙.我国部分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C].第22届泛亚洲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11,(7):250.

[2]隋晓航.中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8,(3):61-63.

[3]周树林.2009年最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学科建设与体育科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

篇4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语言 课堂效率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教师的素质修养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学语言修养。教师语言素质的优劣,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弱。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功。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师的职业语言。因此,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达艺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个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

1.数学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练

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数学语言的运用一定要做到“准确、精炼”。所谓“准确、精炼”,是指课堂语言要简明扼要,不能唆。无论是阐述概念,归纳主题,还是解释词语,分析特点,都应一针见血,揭示本质;绝不能绕弯弯,兜圈子,或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唯恐学生“消化不良”,讲课时面面俱到。其实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做到通俗易懂,简洁清楚,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切不可主观、随意地使用一些界限不清的术语,使学生误入歧途。如讲梯形的特征时,必须强调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如果去掉了“只有”,就会扩大梯形概念的外延。又如在讲授“直线与线段”时,老师提问:“直线从头到尾有没有端点?”这个问题本意是想通过提问强调直线有没有端点,可从头到尾一词产生了误导。

2.数学语言应生动有趣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的确,在教学中具有适度的幽默感,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乐此不疲。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用式子表示“a的3倍与b的2倍的和”。学生有的列出“3a+2b”,有的列出“5ab”。于是教师便用“3个小孩加2只小狗”的例子来幽默地加以说明谁对谁错,一下子就使学生驱散了迷雾,茅塞顿开。例如在教平面图形时,可这样引入:世界上的图形千千万万,端端正正数正方形,四平八稳显端正;上窄下宽是梯形,脚儿蹬开,如刚进铁架;扭腰变态是平行四边形,不是东歪就是西倒;身材苗条是长方形,横也顺眼竖也好看,圆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她美在何处呢?这样就轻而易举地引入正题。例如:《三角函数》中的诱导公式中符号的转化,函数名之间的变换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仔细找规律不难发现各个公式之间的关系,最后可以总结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3.数学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

首先,语言的快慢必须和教学内容相一致。如果一堂课的开始,学生课间休息因为精神松弛,有的没有很好地复习、预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复习新课,课堂语言都宜慢,就像汽车轮刚刚启动,有一个逐渐导入轨道航向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以加快。当教师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一个处理转化过程,这时说话宜快不宜慢。

其次,语言的声调要抑扬顿挫。声调变化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有时教学语言要带有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有时教学语言要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或慢慢吞吞的声调,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4.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应用无声语言

数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名好教师。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就是说眼睛可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教师要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使每个学生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注视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会分散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教学口头语言虽然可以传递各种数学信息,但若没有手势,课堂教学就像机械运转一样冷漠死板,在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适当,可以增强语言力度,强化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然而,教室毕竟与舞台不同,应强调自然和真实,无须刻意追求某种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多地重复一个手势,以免学生感到乏味,不要把手叉在腰上或笔直地扶在讲台上装作老成持重,更不要搔耳挠腮,转移学生的视线。不要把手势结束得太快,以免学生感觉突然,要保持手势自然、适度,达到“出其手若出齐心”,不要动作太快,太夸张,太过火。

5.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课堂演示作用

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简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要求自己并且加强指导学生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使得表面看起来枯燥令人生畏的抽象数理渗透进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深处,让学生愿学乐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数学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邓东皋.数学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篇5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效果维度检测表达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的内涵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是指运用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对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加以变革后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达到的程度。从性质来看.它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从实践关系来看,它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结果之一,既是运用研究成果的产物,又是表明研究成果价值的重要的、直接的证据。

一般地说,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效果具有以下特点:

1.主题聚合性

效果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自然的衍生物,与课题有着天然的联系。它是课题研究假说正确与否、实践价值大小的重要证明。具体地说,研究者对课题的认识与实践是效果产生的基础,是引发效果的根本原因。效果的内容反映的是研究者对课题涉及的核心问题实施教育变革后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达到的程度,并从不同的角度证明课题的价值、意义,反映研究者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合理程度。

2.客观有限性

效果是研究所引发的实际变化。这种变化是与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相关的,是有限度的,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它的产生、维持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其中,最根本的条件是实践干预。在实践中所采取的措施是相应的结果产生的重要前提,研究措施的科学性、实践性的有限性决定了效果的客观有限性。因此,任何效果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的科学程度、实践程度呈正相关。离开了以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的实践为基础的一切效果是虚假的。

3.具体可测性

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所产生的效果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获得,并运用数据、文字、事例等表达出来的。在实践中,它直接反映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研究措施所作用的学生的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对应素质、参研教师的思想观念与施教能力、学校的管理与风貌等方面,可以通过直接感知或运用工具测量明确相应的变化及其达到的程度。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效果维度

明确效果究竟从哪些方面来体现,是全面收集和展示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效果的重要前提。笔者认为,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效果,既包括变化的主体.又包括变化的性质、内容、程度等,其中明白变化的主体是前提,把握变化的性质、内容是核心,测定变化的程度是关键。具体地说,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效果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1.问题解决的方式与状态

问题解决的方式作为直接促进研究主体、客体发生实际变化的具体思路、手段,是研究假说的实践化。因此,运用研究所得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产生的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之间的差异当属效果的范畴,是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运行状态、运行结果,体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成熟程度,是其他效果产生的重要基础。

2.实践对象的变化

实践对象(由于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所作用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或教师,因此,这里通常是指研究措施所作用的学生或教师)发生的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变化是课题研究效果的重要体现。这种变化的实质是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或教师后.学生或教师的素质在特定方向、特定时段内的发展变化状态,它包括学生或教师的认识、情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力、所达到的结果等。它是效果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是研究的实践干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体现。

3.研究主体的变化

研究主体(即研究者)因课题研究而发生的变化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的重要内容。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实状况来看,它常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作为具体实施研究的研究者这一主体.即教师的变化;一方面是指作为研究的组织者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的变化。

教师的变化反映的是教师在特定方向、特定时段内的专业成长状态。一般来说,参研教师的与课题相关的思想观念、施教行为和能力、研究行为与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变化是他们在参与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所引起的,是效果的直接反映。这种变化往往能够迅速地转化为改造教育实践的实际生产力,有机地融入教师的职业生活,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的变化反映的是学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内容。其中,主要是因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发展变化后而发生的相应的管理层面的变化、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等。通常,这种效果除了直接表现为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水平的提升及学校文化的发展外,还有可能转化为社会评价,如有关部门对教师、学校的各种肯定、奖励等外在表现。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的检测

效果检测的目的在于了解和判断研究实践所产生的实际变化,其核心是鉴别。它是对效果进行客观表达的前提和基础。检测的任务在于对发生变化的全部主体、全部内容及其达到的程度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

(一)原则

1.求证性

课题研究所产生的变化既可能是积极的,亦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变化常常是研究者预先设计的、期望顺利达到的;消极的变化则是研究者希望克服的或者避免的,可能是出乎预料的。检测韵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确认课题所产生的变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并将检测结果与研究方案中的事先设计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因此,效果检测应当包括证实与证伪两个方面。在检测过程中,应当鉴别这种变化与研究的实践干预特别是研究的具体措施之间存在多大的相关性,是否真正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2.全面性

研究效果常常可以通过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表现出来。全面完整地反映课题所产生的变化是对检测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效果的全面性主要是指变化的内容和主体的全面判断、衡量。从内容来看,它应当覆盖研究课题涉及的核心概念的全部外延。从主体来看,它应当涉及学生、教师、学校等。因此,其检测应当从课题本身的特点与实际需要出发,设计科学的检测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从各个方面测定其变化。

3.客观性

研究的效果不是凭人们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了解变化是什么及其达到的程度,并将其与研究措施进行归因分析是对效果做出客观判断的重要基础。检测过程中,对于变化是什么及其达到的程度,应当借助于一定的科学工具和方法、手段作用于检测对象,引发其反应,做出初步的内容判断,进而对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所测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判明其真伪,做到去伪存真,从而在内容与程度两个维度完成对效果的实事判断。

(二)方法

从总体上来看,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效果检测的具体方式主要是听、看、查、测、议等,进一步分析.又可以分为考证类和复现类。

1.考证类

考证,即从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入手,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其基本原理是“事实一判断”,即通过对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后,对其实践性、真实性、可靠性做出相关判断。考证的关键是判断研究措施与研究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并揭示这种因果关系。一般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听、查、议。

听,主要是听取研究者的汇报,了解研究者的所思、所做,了解研究者的工作与课题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措施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考查彼此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查,主要是通过查阅研究者保存下来的过程性、实践性研究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在判断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措施与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从而判断效果是否真实可靠。

议,主要是对研究者提供的资料进行讨论与分析,去伪存真,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地考证,将与研究无关或者关联不大的、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的内容剔除,进而判明其实际变化,分析真实的实践干预与实际变化之间的关系。

2.复现类

复现,即在一定的情境中再现实践干预可能引发的变化及其达到的程度。其基本原理是“刺激一反应”。即通过在特定情境中呈现事先设计的某些刺激,引起受测者的反应,然后分析这种反应与研究措施的关系。复现的关键是如何设计合理的检测情境。一般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测、看。

测,主要是利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对研究所作用的对象进行测查,以了解其变化及其程度。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测量工具的设计。一般地说,测量工具的内容应当以研究者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出发点,将核心概念所界定的外延具体化。对于内容的表达,要力求尊重受测对象的发展水平,注重检测目的的合理隐藏.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验对象的实质变化。对于结果的处理,要注重合理运用统计分析。

看,主要是通过对现场活动进行观摩考查,了解研究所作用的对象在特定方向、特定内容上达到的程度。现场活动观察的实质是一种情境检测,它的关键是要将情境自然化,通过自然化的情境考察受检者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以进一步了解受检者在日常活动中的真实反应。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听、看、查、测、议并非截然分开的,而是交织在一起作用于检测对象。因此,要重视不同方式所获得的信息的互相印证,以做出客观科学的结论。

四、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表达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泛化

将效果泛化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经常容易出现的_个问题。其实,教育科研是课题承担单位的全部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课题研究仅属于教育科研的一部分。因此,某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仅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部分,其产生的效果必然是有限的。可以估量的,而不是无限扩大的。这种有限表现为它所涉及的主体有限、内容有限、程度有限等。在显示效果时,必须要选择那些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措施与结果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内容,即与研究内容、研究措施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变化结果。否则,会使研究措施与研究效果之间缺乏必然的因果关系,实践与结果之间牵强附会,留给别人“课题研究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印象。

2.避免夸张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所产生的效果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效果与实践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因果关系,研究实践是研究效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进行显示时,研究者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效果有所夸张。这种夸张既可能表现为夸大,又可能表现为夸小。其中,夸大更容易出现。它常常源于研究者的功利性目的或“教育科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等观念的影响,带有一定的主观有意性。夸小则常常是由于研究者对效果的承载主体、内容等的认识不足或检测的工具、手段的设计的缺陷而导致对有关效果的忽略。在实践中,避免夸张,一是要防止将其拔高,即将变化的程度、变化的内容无限制地扩大;二是要防止只报喜不报忧,回避甚至于美化研究中出现的消极变化。任何夸张,只会损害研究的真实性。

篇6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有效教学 问题研究

一、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内涵

(一)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概念。

有效教学最根本的特征是课前确立清楚的教学目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充分准备,课中关注学生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教学后促进学生自由发展。综合有效教学的最根本特征,笔者把有效教学定义为:把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根本目的,通过提高教师授课技能,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由发展。

(二)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标准。

为了评价一种教学方法的效率,需要制定相应标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归纳总结了以下四个评价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水平的标准[1]:

1.单位课时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和了解英语技能的情况;

2.促进师生共同参与和学习的情况;

3.把英语学习和生活情景联系的情况;

4.单位课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一个真正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综合了上述四个标准,各个标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促进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小学英语课堂存在问题

(一)重知识,轻能力。

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整堂课不停地为学生讲解,就是所说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例如新课标教材是以英语短文的形式编书的,需要扩展的内容很多。小学不少英语老师认为自己多讲点,学生就可以减轻负担,把整堂课都用来讲述知识点,导致学生不仅接受不了太多知识,本应该用来扩展自学的机会也没有了。

(二)单纯“教书”,忽视学生个别差异。

小学英语老师通常同时教授多个班级,而每个班级往往采取相似的方法授课,这样一来,一百甚至两百名学生接受完全相同的讲课方式,显然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能力、不同的接受方式,单一的授课方法必然导致部分学生接受不了,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重活动,轻效果。

近年来,英语课堂中出现了小组学习讨论学习的模式,一堂课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热烈讨论,自律能力强的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提升了英语交流能力,对于那些自律能力差的同学,这样的讨论毫无意义甚至成了他们课上嬉戏的好机会,课堂的有效教学水平不能得真正的提高[2]。

(四)学生厌学,缺乏自信心。

小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小、自制力较成人差很多,他们不能充分考虑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若英语恰巧是他们所不喜欢的课程,就干脆不再学习。还有一些小学生对于语言掌握较他人慢,也缺乏迎头赶上的决心和毅力,长此以往,成绩落后,导致厌学和自信心的丧失。

三、小学英语课堂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长久以来,中国的教育把把知识掌握的多少看做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很重要的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往往把受教育的儿童看成是白纸或者容器,而老师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多地在这张白纸上写下知识或者将自己知道的装进容器里。学生自由发挥和思考的机会很少,阻碍了小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要求整齐划一,学生分层现象严重。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言语智能不同的学生接受英语的能力不同。学校通常为教师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师必须按照相同的进度授课。这就导致学生有的接受得很好,有的却接受不了,存在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应付课改,关注形势。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老师为了寻求新潮的授课方式,使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大纲,华而不实,学生虽然整堂课都兴趣高涨,但没能获得实用的知识。例如一些老师没有正确理解自主学习的含义,把自主和放任视为一体。在课堂上让小学生自主阅读英语课文,没有进行阅读目标的规划和阅读后的总结,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一堂课下来也没什么收获。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老师单纯应付课改,关注形势,没有真正理解有效教学的含义。

四、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教学,必须将教学目标明确到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上。其中就包括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层次,具体要达到熟悉、掌握还是了解的程度。对于一堂课程的具体安排,也要明确到分钟,比如课堂的前十分钟复习上堂课的重点知识,后二十分钟进行新单词和语法的讲授,最后展开情景联系,巩固和加深理解并进行课堂总结。只有把课前的准备落实好,制定详细教学目标并保证目标的可行性,才能节约课上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开展有趣、有序的课堂游戏。

小学生年龄小,还处于爱玩的时期,学习和游戏相结合是小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除了可在课上开展词语接龙这种常规的游戏外,还需要小学英语老师开动脑筋,创新一些符合教授知识的游戏。比如笔者在讲授名词的复数形式时,采用“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这种接龙的方式,让同学反复理解练习名词复数的使用方法,比单纯的语法讲解的接受性、趣味性大很多[3]。

(三)创造教师继续教育机会。

教师的英语专业能力是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好的小学英语老师会将小学生带上正确的高效的学习道路。这就需要老师自身不断充实知识储备,夯实专业技能,确保自己的发音准确。同时需要学校和国家重视小学英语老师的选择和再教育问题,加大对优秀小学英语教师的鼓励,使有良好教学能力和高效授课技能的老师得到重视,并推广其授课方法。从教师自身素质出发,保证教学的正确性、高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41-44.

篇7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不积极参与,用消极的或者排斥的心理消耗有限的课堂时间,那么教师所追求的高效课堂就会化为泡影。体育教学尤其如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认认真真,示范着每一个标准的锻炼动作,学生心不在焉,左顾右盼,论到学生亲自做这些动作的时候,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效率就更无从谈起。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学不是强迫性的,也不能让学生被动学习,教与学要必须建立在,一学生要学,二学生想学,这样一种良性的基础上。如此在课堂上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认真学习,掌握体育锻炼的技巧,理解体育学习中的一些理论性知识。所以,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爱上体育,使他们乐于学习体育的各项技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学生是容易争强好胜的,目标对他们来说也就是一种挑战,有了目标他们会一次次赶上目标,超越目标,实现学习的有效性。所以,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定严格的、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带领学生一步步实现目标,超过目标。比如,以蹲踞式跳远为例,要想让学生学好蹲踞式跳远的标准动作,我们就要制定以下的目标:(1)通过学习蹲踞式远跳,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2)通过蹲踞式跳远学习,让这生掌握这一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3)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发展学生速度和弹跳力,以及学生这方面的身体机能水平;(4)通过游戏对蹲踞式学习内容的设计,提高学生兴趣和合作意识等。目标是方向,只要目标明确,学生才能积极参与,也才能少做无用之功,实现高效率学习。只要让学生了解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要学到会么程度,什么水准,他们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积极锻炼。

三、教学生掌握有效锻炼的方法

体育锻炼有它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如果要想让学生学好体育,提高体育成绩,对体育学习感兴趣,那么恰当的学习方法,一定的锻炼技巧是不可少的。我们都知道新课程理念下的的高效课堂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课堂。对体育教学来说,学生的自主活动直接影响学生的锻炼效果和教学的效率。作为体育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自主活动,自主锻炼,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教学生掌握有效的锻炼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锻炼的过程采用科学的、恰当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比如,蹲踞式跳远为例,一是助跑,放松自然,逐渐加速,最后几步加快步频,步点准确;二是起跳,起跳脚踏上起跳标志后,蹬伸用力起跳快,摆臂摆腿配合快;三是腾空,腾空步后,起跳腿向前上方提举,身体呈团身蹲踞姿势;四是落地,两腿前伸落沙坑,屈膝缓冲安全着地。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标准的、科学的方法,一定能把蹲踞式跳远的动作做好,且达到锻炼的目的。作为体育教师在上课前不仅要认真备好课堂教学有关内容,更要充分设计如何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学会高效的锻炼方法,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四、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地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策略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优化与提升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措施及其方式方法。我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也进行了大量探索,现从“生活化理念”“趣味化理念”和“情境化理念”三种教学理念的运用入手,针对有效提升自身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做法进行探讨,旨在以个人见解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鸣,推动大家都能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高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以确保语文学科合理组织与开展的同时让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引入生活化理念,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引入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即挖掘学生生活中所蕴含的语文教育资源并在语文教学实际中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既能为学生创设一种亲切熟悉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至这一情境中,去理解、去运用,进而提升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这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正是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有力证明。例如:在某次语文课上,我为学生展示了众多生活中常见的广告词,像药品广告为“咳不容缓”、山地车广告为“骑乐无穷”、眼镜广告为“一明惊人”、驱蚊器广告为“默默无蚊”、透明胶带广告为“无可替带”,等等。随后,我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到的语文知识挑出这次广告中的错别字,并进行改正。这一任务的布置可谓是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之间建立起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找茬”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让他们把所学的语文汉字知识进行了灵活的运用,同时更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认识,即每一个汉字都有它们自己的运用规律,我们要写正确的汉字。如此,学生既复习了汉字知识又养成了端正的汉字书写观念,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得以保障。再如:在平时的语文写作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挖掘生活中可用的写作资源,并将其写到自己的作文之中。像在以“我最难忘的一件事”为主题的写作教学活动中,学生认真思考日常生活中留给自己最深刻影响的事情,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们所想到的内容也有极大的不同。有的学生想起了国庆阅兵期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阅兵场面,接受检阅的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了恢宏的气势;有的学生想起了自己某次跟妈妈一起回老家,看到姥姥家种的辣椒又红又小,便摘着吃了一个,没想到这一品种的辣椒特别辣,当时辣得自己都说不出话来,嘴唇更是像着了火一般,感觉变得又厚又麻木,没有了感觉……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的写作素材与资源得以丰富与扩充,而且其写出来的文章也变得贴合生活,富有真情实感,文章质量也能因此得以显著提升与优化。引入生活化理念对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价值有目共睹。

二、引入趣味化理念,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引入趣味化的理念,即结合所学的语文内容灵活组织一些趣味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以此为学生营造一种有趣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热情,并在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切实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效果,可以说,趣味化理念也是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寓言故事的时候,我除了带领学生学习其中的生字词,还特意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情景扮演的活动。有的学生扮演正在寻找食物的老虎,有的学生扮演被老虎逮住的狐狸,还有的学生扮演森林里的野猪、小鹿、黄羊、兔子等等。正在寻找食物的老虎发现了从自己身边窜过的狐狸,送上门的食物让饥饿的老虎迫不及待地想要吃掉这只狐狸。就在危急时刻,狐狸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只见他问老虎“你敢吃我?”。看到狐狸不但不怕死,竟然还质问自己,老虎也愣住了,脱口而出“为什么不敢?”……在惟妙惟肖的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但有效梳理了整个寓言故事的发展脉络,而且还对里面各个角色的表情、心理、动作等等细节有了细致的认识与了解,因此,他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森林里的百兽并不是怕狐狸,而是害怕狐狸后面跟着的凶恶的老虎,而狐狸就是仗着老虎的威风才把百兽吓跑的。如此一来,《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的主旨内容就很好地被学生理解与吸收了,相较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寓言故事中心思想的做法,趣味化的情景扮演活动让学生玩得尽兴,同时收获了深刻的学习认知与理解,这便是恰当运用趣味化理念,提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优势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通常较为简单,适合孩子们进行情景扮演,为此,教师可以从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课堂扮演活动,以让他们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学好语文知识。

篇9

新课改的实施,加大了小学体育选修的项目,改变了以往的必修课,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弹力,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应该根据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丰富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和选修的课程,来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当中。在实际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游戏和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来使学生去积极的参与进去,只有这样才可以树立学生体育学习的精神,使他们真正了解体育学习的目的。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品质教育

由于小学体育教育也是一种行为教育,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发挥集体主义和纪律性,在大多数的体育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拼搏,战胜困难的决心,要培养学生果断和坚韧的心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比在课堂上教学的效果更好,教师通过仔细的观察来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提高体育学习的热情,还可以不断的让学生了解道德品质对他们的重要性。学生学好体育不但可以使他们保持健康的体魄,还可以使他们具备顽强的意志,从而使小学体育促进年轻一代的健康发展。

三、突破体育教学场地限制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场地一般都是选择在学校的操场上面,但是单一的场地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产生一种厌倦感。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突破体育教学场地的限制,充分利用学校其他的资源,来将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不断的变换场地,实现场地的创新教学。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室内看篮球和乒乓球的课程,在学校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只可以使用本学校的场地,那么教师也应该进行一些细节的设置,使体育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不再是单一的学习再学习,练习再练习。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图案,把体育场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要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还可以完善教学的效率。

四、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来设置相应的学习环境,要改变过去较为标准化和竞技化的体育环境,学校在购买体育器材的时候,也要改变过去以训练和比赛为主,要调查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才可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要在教学中多观察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安排,协调学生学习体育,要规划好学校的体育环境,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从而实现体育活动的多样化,确保体育教学高效高质。

五、结束语

篇10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体育课程总体实施现状不是很好,尤其是课外活动实施的最不好。显而易见,跟学生息息相关的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欠佳的现状自然会影响到学生体质健康。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不良现状具体表现在:

首先,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缺乏完备工作计划的保障

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有专门的工作计划,只有少数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没有,尤其是实施现状本来就最不好的课外活动的工作计划空缺比较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课外活动的重视。可以说,工作计划是我们走向积极式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们保证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在实施之前就制定好专门的工作计划。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保证学校体育课程有条不紊地实施,并保证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之间学生学与练的一致性不够

从对体育课以外的学校体育课程上学生所练内容与体育课上教师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程度调查来看,学校体育课程中其他体育课程上学生所练内容与体育课上教师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并不强,说明学生所学的与所练的一致性不够,这一现状自然会波及到学生的体质健康。本文对这两者之间联系不强的原因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学校场地、器材缺乏和经费不足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与学校体育部门没有认识到两者的联系,没做出要求与规划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这一问题很复杂。可以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不同,不同个体对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的看法也有差别。而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最了解,因此他们的看法多少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参考价值。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课程之间的关系表现如下:

第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与学校体育课程有关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受当前国家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升学压力过大,为了考上大学,他们宁可把全部时间和精力花在中高考的重点科目上,也不会主动拿出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久而久之,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开始下降;其次,学校为了提高本校的升学率,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凡是中、高考要考的科目,学校、教师和家长就高度重视,给学生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得不到锻炼,自然影响体质健康;再次,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出门坐车,上下楼坐电梯,闲暇时上网玩游戏等直接减少学生的活动和运动时间。另外,学生本身喜欢体育,但对体育课上稍有负荷的运动就不愿意参加,导致活动的强度不够;加上一些学生从小膳食结构不合理、体型偏胖、体育基础差等都影响到了学生体质健康;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怕锻炼造成意外伤害,所以,宁愿不让学生去参加锻炼。上述都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直接或间接因素,而本研究主要从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学校因素中的学校体育课程方面着手分析。

据此可以断定,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学校因素是存在的,并且学校因素中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不好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体质健康。其中,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结合的不够这一因素占64.5%,占的比重最大;其次,学校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这一因素占62.4%,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这一因素占61.2%。可见,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结合的不够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这两个因素占的比例相当大,而这两个因素恰恰都是学校体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因而可以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是与学校体育课程有关的,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不好,多少会影响到学生体质健康。

第二,学校体育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