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

篇1

关键词:生物教学方法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是师生完成中学生物学教学目的任务所使用的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中学生物学教学在确定了教学目的任务,具备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必须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几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与各位共同探讨。

一、生物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生物教学内容、完成生物教学目的任务的必要手段。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都是一纸空文;二是连接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朱熹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再好的教师、学生和课本,不采用一定的方法,想完成生物教学任务是不可能的;三是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教学方法的主导者是教师,落脚点是学生。教学方法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效果。所以说,教学方法就是效率,就是质量。

二、初中生物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声、像、图、文,通过人机交互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

其优越性集中表现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突出表现以下作用:

①是可使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生物学教学内容。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和迅速表现生物界各种生物及其现象。可以化远为近,不可亲自涉历的海底生物或原始森林,可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可以化古为今,已逝而不可返的古生物或石炭纪植物景观,可使之重现学生眼前;可以化长为短,生物界长时间的生长、发育过程及进化历程,可缩短为数分钟、几小时全部呈现。几个月甚至数年的生物实验,如不同色粒的玉米杂交,其结果片刻即可见。书本上根本听不到的鸟鸣、虎吼,也能清晰听见。

②是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生物学知识。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可直观地揭示生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创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如消化,呼吸等生理作用,脊髓控制的膝跳反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蛋白质的合成,许多不易见或见不到的生物现象,都可用动画或特技摄影-一呈现。三是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还要求学生去看、去听,独立主动地接受信息。

2、比较法教学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①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②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

③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

④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

⑤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3、联系教学法

①加强生物与社会、科技的联系。

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理解生物学知识在科技、社会中的作用。反过来,社会科技又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发展。

②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生物教学中,应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物理、化学和数学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模具教学,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确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学习生物学服务。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必须改进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改进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路。

一、改进实验教学模式

以往的实验教学的模式是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或课本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实验结束后,教师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实验似乎得到了预期的效果。但实验材料是如何选择的,实验为何这样设计等,学生没时间也没机会去思考、讨论,对学生科学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在实验过程中。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以课本中学生实验为载体,深入分析实验设计思想,进行科学方法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做,更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在实验前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分析:该实验的目标是什么?教材选用了什么试验材料?其他材料可替代吗?教材是如何设计该实验的?为何这样设计?有无其他方法?可以怎样改进?通过这样的分析、思考,学生就理解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这样的实验操作就不是机械模仿,而是有目的地动手和动脑结合的过程。实验结束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以及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做出什么结论、如何验证等等,使科学方法的训练始终贯穿于各实验课的教学之中。

二、开发实验教学资源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生物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实验教学是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针对教材内容补充实验。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内容由于没有适当的实验而使学生的学习感到困难,设计补充一些实验可降低难度,加深学生对某些知识理解。其次,针对疑难实验加以改进。例如:对某些生物实验条件不易控制,或存在某种干扰而无法演示;实验效果不佳;实验所需时间太长;实验时动态变化太快或太慢无法及时看到实验过程,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创设,实验过程的模拟,实验现象的动态分析。另外,重视小实验的开发。生物教学中有许多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学生主动去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既具有器材简单易得、现象明显、节约、安全等优点,又具有良好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效果,是当今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例如:制作动植物细胞模型等),新课程标准强调生物实验的探究活动,要求为学生创造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因此,生物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应结合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积极开发生物教学中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三、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可以促使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假设,实验设计和得出结论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如在“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教材设计了清水和唾液的相互对照,学生“照方抓药”,不难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在实验中,学生常常忽视对照原则:即两支试管中糨糊的量完全相等,一支试管中加入清水的量和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的唾液的量完全相等。加入的时间完全相同;同时堵住试管口,轻轻振荡,两试管同时各滴人两滴碘液,观察比较哪支试管里的糨糊变色。事实上,有的学生用相互对照的两支试管做这个实验,实验不同步,甚至先后做,液体的总量不等,甚至相差一倍;表面上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实际上这样操作既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又没有确保两支试管中除一支试管中是清水,另一支试管中是唾液”这一因素外,其他因素完全相同。因此作出的实验结论是不科学的。教学实践表明,此实验若改为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学生在操作时“心中有数”,实验操作就更科掌严谨了。“探究种子的成分”、“探究根是否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等实验都可改为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

四、加强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生物实验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生物教师应创造条件,加强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首先,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物实验室,加快生物实验软件和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多媒体课件具有表现力强、交互性好、信息量大等优点,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生物实验教学情景,模拟那些复杂或不安全的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其次,要抓好生物实验教学的网络资源建设。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本校校园网的建设,不断补充生物实验教学研究最新成果的有关信息,丰富校园网上的生物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基于网络下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

五、创造宽松和谐的实验氛围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18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生物这门学科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这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每一个学生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而教师此时采取何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现代教学出现了很多有助于教师有效展开教学的方法,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积极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本文就有效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展开论述。

一、将教材知识形象化

生物虽然是一门研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现象的学科,但是,翻开生物教师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教师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将会变得十分枯燥。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细胞的分裂”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如果照本宣科,那么,细胞分类的这一神奇过程就变得十分无趣,整个课堂教学对学生也失去了吸引力。鉴于此,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材上的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要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形象化。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使教材上的知识点更加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因此,本人积极的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教学。例如: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细胞的分裂”相关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就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这一过程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既能够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细胞分裂的过程,又能够使生物课堂教学变得十分有趣,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生物教师在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的一个方法就是有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传统教学中已经为教师所使用,但是在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小组合作学习法却是一种对学生有效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及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初中生物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效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积极的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的生物学科学习具有重要意义。1.学生在进行生物理论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生物理论知识点较为抽象,同时一些问题需要学生进行有效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就知识点展开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对学生有效学习生物理论知识点有很大帮助。2.学生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实验是生物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到实验室做实验的过程中,有些实验也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教师要能够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三、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不管新时期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将以何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一点,就是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生物学科学习,因此正是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学习的关键时期,只有学生扎实的掌握了基础知识点,才能通过对基础知识点的应用,更好的进行生物学科学习。

然而就目前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而言,部分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学生难以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学生难以掌握基础知识,就更难以通过对基础知识点的有效应用灵活解决各种问题,自然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的讲解。本人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引起了高度重视,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另一方面,采用较为严格的检测措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

四、注重实验教学

实验作为生物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学生学好了实验,才能通过实验更好的辅助学生进行生物知识点的学习,也只有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了实验基础,学生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实验研究。

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本人认为初中生物教师为了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学习,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从理论上对学生有效展开实验教学。实验虽然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学生应该首先掌握一些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点,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效进行实验操作奠定基础。2.为学生创造更多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点的印象,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3.引导学生将生物实验拓展到生活中去。虽然现代教学中对实验引起了高度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依然较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实验拓展到课外。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展开生物实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帮助。

五、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在有效开展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使整个课堂教学抑扬顿挫,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宛如一潭死水。虽然初中生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F,并不是每一位教师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都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在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讲究方法与技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 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课堂,注重学生基础和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以帮助学生把握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生物知识和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生物学新问题的能力[1]。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有关社会自然现象,使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逐步熟悉自然和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熟悉生物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功能[2]。我们要通过生物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

1.采用有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些事物感兴趣,那么对教学来说已经事半功倍[3]。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爱好多了,网络、手机游戏等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在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4]。假如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就会不喜欢这门课程,也就不会主动学习。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1.1激发学生热情,上好第一堂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5]。生物学的第一节课“致同学们”中,利用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特点,出示一些科技图片,另外针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艾滋病、克隆、转基因等话题,播放一些影像资料,提出问题。如:艾滋病传播的途径是什么?克隆人允许吗?与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让学生看资料、录像和回答问题的活动,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学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这样既突出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如“显微镜下的大世界”、“酵母菌的发酵试验”、“酸奶如何制作”、“血型鉴定”等,从而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注重不同的引课方式,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1.2.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以生物七年级(下册)《血管》为例,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公路上出了车祸,有一个人受伤,血液成喷射状从血管里流出,这时我们该怎么办?止血怎么止,压住什么部位?用什么东西止血较好?这个描述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之后,我再一一解答。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又可以使其了解不同血管出血后的急救措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1.2.2小品引入法

如在生物七年级(下册)《血型》的教学中,我这样引入:找几个善于表演的学生装扮成医生在给病人做手术,急需A型血,但血库没有,这时旁边一小伙说:“我是O型血,这是万能血,输我的吧!”。医生在进行血型鉴定后给病人输入血液,病人得救,小伙安然无样。演出过程中表演者积极性很高,还有临场发挥,其他学生也挺兴奋。利用小品引入,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1.2.3诗词导入法

如讲解生物七年级(上册)《被子植物的一生》时,我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简单明了地概括了被子植物的一生。又如《植株的生长》,引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地描述植株的生长过程。这些耳熟能详的优美诗词,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我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积累,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也促使自己去寻找,去创造更多、更好的东西引进课堂中,从而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彩虹桥[6]。

1.3运用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生动、更形象,使枯燥的知识具有趣味性,从而有利于打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与学的统一[7]。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中关于消化道的功能时,我形象地比喻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吃饭时“谈笑风生”会使食物“误入歧途”、“乐极生悲”。又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我利用几则广告词以活跃课堂气氛:①蓝瓶的好喝的,哈药六牌钙加锌;②补铁、补血、效果好!补血口服液;③新钙中钙牌高钙片,一片顶六片。这样设计课堂教学语言会引发学生会心的笑声,学生感到轻松有趣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知识。因此,生动形象的幽默语言可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浅显易懂,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从心理上产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效果。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8]。”

2.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合作地探究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和选择权,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强调“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9];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导演”的身份和“演员们”共同演好这出戏。例如:在八年级陆地上的动物《蚯蚓》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到学生对蚯蚓较熟悉,但对其了解不深,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摘要:①找蚯蚓,去什么地方能找着蚯蚓?你认为它的生活环境怎样?②摸蚯蚓,摸它的背面和腹面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③看蚯蚓,你发现什么?你能正确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④为什么要保持蚯蚓体壁的湿润?⑤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什么?⑥结合观察的结果,总结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愿结成学习小组,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课堂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在分工与合作中学会共同生活,学知,学做,学会发展,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生物学学习本身。这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多角度深入,培养学生的能力

3.1因材施教,运用分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要“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10]。任何班级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教师要格外关注,注重不同学生个性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课程改革要求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面对发展中的人,生物学教学应格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应以现成的思路圈定预设线路,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的思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的方式去设计实验,而是把设计实验的权力大胆地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分合作小组时让程度好的学生带动程度稍微差点儿的学生,一对一地互助,鼓励他们合作探究。这样后进生就能顺利地完成实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探究《种子的萌发》实验时,适宜的温度、水分、充足的空气都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而我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些条件,由他们自己去探究。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条件不一样。比如:有的水分太多,有的温度不合适,有的空气不充足;特别是探究实验要设计对照实验,怎么设计更合理?针对这些实验条件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充足的空气。最后,我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新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使学生逐渐养成预习实验的习惯,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常常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如:制作叶脉书签、制作酸奶、配制泡菜、制作米酒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生物学学科的特点,课堂教学中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学习于活动之中,探究于游戏之外,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树立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3.2重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程的综合化,缩小各个学科之间的距离。这就需要重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11]。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有全新的认识,从而达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涉及物理学上的压力、压强问题,促进学习物理相关的知识;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涉及到的气体,以及反应方程式与化学有关,因此提醒同学们要重视化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这些课题的学习,学生体会到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熟悉、分析和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物学和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多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12]。如: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特别是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缺乏症时,联系日常生活中吃的食物,治疗一些相关疾病;学习《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中有关乳酸菌的作用时,联系实际教学生制作酸奶和泡菜;而当学到酵母菌的作用时,联系实际制作甜酒和面包,大家一块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效果挺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活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人和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13]。但是对于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深感自己知识和能力不足。所以更要去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使教学方法更多样、教学内容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和方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2]王永胜.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3]余文森,郑金洲主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6.

[4]魏庆杰.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初中生物教学方法[J],2008,(8):23-24.

[5]周美珍.生物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9.

[6]刘宏业.优化教学方法,促进有效教学[J],2008,(10):63-65.

[7]刘良华.校本教学探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7.

[8]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Z].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8:173-185.

[9]田建芬.合作学习浅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17):3-10.

[10]曹道平,陈继贞.生物教育学[J].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6):138-140.

[11]米福臻.浅谈有效教学的途径,中国基础教育研究[J],2008,(5):25-26.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

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而传统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和呆板,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而多元化教学则要求教师打破常规思维,改变灌输式教学,用更为全面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初中生物课程作为基础教育各个学科的基础课程,更为学生全面发展及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生物教学中必须融入多元化教学方法。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意义

初中生的自制力差,行为多受兴趣爱好的影响,当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学生无法将注意力转移至学习上。而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让所有学生对教学活动充满兴趣,多元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或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此外,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我国素质教育目标不一致。而多元化教学下学生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时间活动,促进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策略

1.应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媒体技术凭借其强大的视觉、听觉效果以及强大的音频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生物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还能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完成学习。

例如,初中生物课程《植物的光合作用》中为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以及学会光合作用的公式,利用多媒体来设计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先给学生演示三个实验,验证光合作用中原料、产物以及条件,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让学生观看光合作用的录像,认识光合作用的实质。利用投影片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让学生通过观看投影记住光合作用的公式。如此通过实验提供现象,利用投影深化改变和公式的方式,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感知知识。

2.游戏活动活跃课堂

对初中生来讲,游戏活动是最能够调动其情感和兴趣的。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不再生硬,也是实现多元化生物教学的一种方法。

《营养物质》教学中,可设计医生与病人这样的游戏,学生自行组织搭档,排练情景剧。课堂上扮演医生的学生向扮演病人的学生询问疾病症状,然后诊断,提出建议。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且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3.多元化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可让学生及时获取学习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学习中的不足和优点,不断巩固优点,完善不足,促进学习进一步提高。由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也需要向多元化转变,得出的评价结果才具有有效性和合理性。依据他人研究结果及个人教学经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需要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综合各类评价结果,得出最终的学习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指导和完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因而教师还需要善于利用评价结果,使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转变。

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下,初中生物教师必须重视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掌握多元化教学的本质,再灵活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的对象为人,人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教师应摒弃“模式”框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摸索、完善,更新或调整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发挥多元化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的生物能力真正获得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所娟.初中生物教学中多元化作业的开发与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3(04):17.

篇6

1.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生物教学

教师的价值绝不是体现在你所教的学生得的分数有多高,录取上级学校的人数有多少,而在于以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教师要为社会负责,为学生负责,教师的行为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发展负责任。虽然生物学科没有升学的外在动力,但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2.需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其中也包含对学生的热爱。关爱学生,使学生敞开心灵,有了爱心,就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也才能在师生的互相解读中产生共鸣,这样学生才能爱老师,才能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奠定感情基础。

3.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少部分学生学习生物的动机来自于力求全面发展,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来自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教师不只在于他的知识占有量多少,而更重要是否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乐学、会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如阅读、讨论、探究、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并努力做到多种方法的最优结合,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4.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在新课程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有关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内容。要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发展,就应摒弃过去那种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尽量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为学生创设一种适于探究的情景或氛围,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不是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教师要用教材教,避免教材教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媒体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隐性资源,这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5.重视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高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生物教师任重而道远。

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的引起所要学习的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出现,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案,再通过实验的完成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实验的结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使学生看见事物的因果关系,体现实验检验事实和证明真理的价值,坚信所学知识的正确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实验和小组协作的能力和爱科学、用科学的严谨态度和求实精神。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生命主线。初中生物作为一门非统考科目的学科,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组织好教学,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是我深思的问题。本文就如何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性谈谈自己的些许看法。

一、强化目标意识,集中学生的关注力

注意是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之上。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水平转换,注意力较容易分散。要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由始至终地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与集中力,是很难做到的。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和维持有意注意,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时向学生说明学习这门课的目的、任务与重要性,强化学生的目标意识,集中学生的关注力。例如洋思中学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是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合理分配好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运用普雷马克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上的“普雷马克效应”,主要是指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也被称为“奶奶的规则”,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这个效应可以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初中孩子普遍都具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理,渴望探索未知世界。例如,对于动物,很多孩子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了解的知识相对甚少。基于此,我会在课堂中利用最后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播放一些如《动物世界》之类的视频,增加孩子们的课外知识。但是,播放视频的前提是学生要认真听讲,掌握好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把知识点过关并且完成规定的练习。受视频的“引诱”,很多孩子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在运用此效应时,我们要注意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关系不能颠倒,而且要与他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紧密关联,即学习态度必须端正而且知识点的过关乃至练习的完成都要有质量地完成,不能马虎应付。

三、问题导学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浪潮中,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渐发生转变。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注重改变自身的角色,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引者。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有层次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本,并且在阅读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内部分组的力量,相互间讨论,对较难理解的问题筛选出来,由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模型、挂图、录像等手段讲解得出结论。对于学生能够轻易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则可以相对少花一些时间讲解,而把重点放在学生不懂的重点难点上。此法有助于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代币制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代币制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下的一种方法。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的任何习惯都可以通过及时强化习得。初中学生普遍具有好强、好胜的特点,据此,在课堂中,我采用“代币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回答正确则累计加分,累计的分数不同,得到的名衔也不同,相应地获得的奖品也不同。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荣誉”头衔与奖品,主动地抢答老师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课堂的竞争意识以及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当然,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气、喜好不同,因此奖励机制也要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与孩子沟通接触,了解孩子的喜好,才能使其更具针对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适当地规定一些惩罚的制度,做到“奖赏分明”,使孩子能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学习自主性。

五、巧用记忆口诀,加强学生的记忆

艾滨浩斯的记忆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而且对于一些比较零散的知识点,我们的遗忘速度更快。生物学作为理科中的文科,有一些知识点较为琐碎。另外初中生物还有一些必须死记又易混淆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尝试汇编一些口诀来辅助教学或者记忆。口诀记忆不仅效果好,并且还能确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忘记。如在讲解心脏的结构特点时,可采用“房在上,室在下;房连静,室连动;上下相通左右不通”来帮助学生记忆;对于血液循环这一难点,也可以采用儿歌简图,让学生利用儿歌“心脏好像一个框;中间隔着一堵墙;里面有着四个腔,上房下室,左右颠倒。小小瓣膜控方向……”掌握血液循环的特点,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由于运用记忆术使学生对识记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加工,因而能提高识记效果,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当然,识记要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否则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完全不理解的话,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生物学本身具有无穷的魅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汲取科学知识,是我们不断摸索的方向。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一步步地反思自己的教学,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杰芳.应用口诀快速记忆初中生物学知识[J].生物学教学,2011,36(4):70.

篇8

一堂好课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在一节课开始的短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导课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给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因此,精心设计导课和结课这两个教学环节,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导课的方法

1、漫画导入法。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而不同年龄时期的乐趣,产生于不同的感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从心理特征来看,多处于少儿时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利用有利的一面,转化不利的因素,采用巧妙设计,变换形式,激发兴趣。利用精彩的漫画开头,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住,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对于“软体动物”一节中所介绍的河蚌,同学们不太了解,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也感到乏味。为了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将“鹬蚌之争,渔翁得利”这一典故绘成漫画,展示给学生,由学生讲述这一故事。同学们感到非常新奇,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1.为什么蚌能将鸟最紧紧夹住,它靠什么结构?2.蚌壳长时间关闭会不会憋死,它靠什么呼吸?3.珍珠是怎么形成的?4.蚌壳很硬为什么称之为软体动物?5.软体动物有何主要特征?还有哪些种类?6.软体动物有何经济价值?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了,积极看书,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2、实验导入法。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用观察与实验导入新课,充分利用了直观教学手段,不仅生动具体,把学生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兴趣引导到对生物学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这种直观的感受与抽象的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形成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3、诗歌导入法。在教学设计中,新课的导语至关重要。有时运用小诗导入新课,既可导出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能在新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牵引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物的优美诗句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适当运用小诗歌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思维得到启迪,

“施教之法,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新奇的导课,可激趣,催思,挑疑,生情,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探究之中,艺术性的导课,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的情趣,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导入设计在知识深度上必须具有可行性,在实施教学目标上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结课的方法

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结课,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开头和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

1、归纳法。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

2、前后照应法。写作文讲究前后照应,我们不妨把这一理念应用到生物教学中去。生物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可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给学生以不小的惊喜。另外,还应处理好这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与呼应。

3、练习巩固法。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达标巩固和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下面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包括实验操作、习题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较,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练习。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 观察能力 观察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37

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我们认为初中生物教学应以实验、观察为主线,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变“结论式”为“探索式”,使实验,观察,思维,获得新知识几方面有机结合,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其中,观察能力是生物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探究技能。学生是否懂得进行科学的观察,是否具有认真的观察习惯、良好的观察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推进生物有效教学,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兴趣

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兴趣,要加强方法指导,拟定学习计划,提出学习问题,力求使观察收到实效。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对细胞核的染色也要重视。使学生按照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通过绘制细胞结构图达到观察的目的。

学生的知识的求知欲,对生物学的好奇心,是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不可忽视的环节。在组织观察活动时,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深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敏捷性提高了,概括性发展了,精确度增强了,他们就能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客观世界,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对于他们发展思维,锻炼分析、鉴别、判断能力,独立获取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二、借助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随着电脑的普及,多媒体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它具有把事物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抽象变具体,把细小的事物放大等特点,突出观察对象,生动、形象、可视性强。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细胞分裂”一节中,我们用动画模拟细胞分裂的过程,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来讲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教学中,把竹节虫停息在竹节上的状态展示给学生,图中的竹子上有什么?“竹叶,竹枝。”学生的回答心不在焉,再点击下一个动画环节,“竹枝”竟然活动起来,教室里一片惊奇,更让同学们惊叹的是,翩翩起舞的美丽蝴蝶,停息在树上时恰似一片枯黄的树叶,强壮威武的北极熊,与白雪皑皑的北极大陆融为一体等等。以上这些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的关系呢?学生急迫地想知道答案,教师这个时候再言归正传,学生既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由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又例如讲“血液”这一部分内容时,在演示实验中观察血液中加入抗疑剂后的分层情况时,需要较长时间(一般几小时)才能出现结果,即使出现结果,也往往不明显。为了配合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在进行完实验操作后,可用放像机将最后的结果和现象放给学生看。学生一看便认出:哪一层是血浆,哪一层是血细胞。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发挥实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围绕实验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的定向性

实验中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只有有目的的观察,才能做到深入细致、有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围绕实验目的,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轨道。如在观察和血涂片时,要求学生要观察到红细胞及白细胞,强调注意细胞的大小、形态、有没细胞核、颜色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看到血小板等。

(二)严格操作规程,培养学生观察的有序性

观察的有序性是指实验操作要有一定的顺序。例如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先要求学生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让学生用肉眼观察认识种子的形态,进而用放大镜观察胚的各部分的位置,分辨胚芽、胚轴和胚根。在解剖观察花的结构时,要求学生由外向内各个解剖。

(三)运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由于观察只能起到接受信息的作用,人脑接受到的各种信息中,既有本质的信息,也有大量非本质的信息,必须对它们进行筛选加工,抽取其本质的部分,这就要求观察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需要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加以培养锻炼。

四、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优良的观察能力,紧靠课本中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本中的教学只给我们提供了一切初步的指导,要让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如带领学生到田野里,让他们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是草本植物还是木本植物?叶子是什么形态的?花是什么颜色,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了解到各种植物的特点。如果学生家里有只可爱的小猫,你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猫的全身、头、爪子、尾巴各有什么特点?小猫是如何抓老鼠的?它的哪些特点是与肉食相适应的?这样指导学生在自己周围的空间去观察、去思考、分析原因,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的主动性,而且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巩固、拓展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

总之,没有观察就无法认识生物世界。因此,教师要利用好生物教学,培养好学生准确和科学的观察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和心理发育乃至今后的人生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雪.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未来英才》.2014年7期.

篇10

1. 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从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是生物教学最常用的导入方法。如在讲“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通过复习茎的结构以及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导入新课,为学习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作铺垫。

2. 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采用直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教师若在教学中运用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骨的结构时,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提出思考的问题,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 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就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上课时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更加硬挺,另一个却软缩了。利用这一实验,就很容易引入新课“根对水分的吸收”。

4. 利用“动动脑”导入新课新教材中,每节课的后面,都设有与过去教材中的复习题类似的“动动脑”这个栏目,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只要学生积极思维,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尽管这是课后的习题,但有的题目也可在上新课前提出来作为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