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

篇1

一、课题的选择: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

1.客观条件

(1)英语课程标准将“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写入了“课程内容和目标”。与现行的教学大纲相比,这一显著差异标志着我国外语教育及教学思想的重大转轨。这是一个方向性的进步,是外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证。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则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形式。语言的交际时刻受到文化规则的制约。成功的交际除了良好的语言结构知识外,隐含在该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背景知识也不可忽略。

2.师生状况

课题成员为高一年级学生共20人,他们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有要学好英语的愿望。指导教师多年从事英语教学和教研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能为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和必要的指导。

基于“兴趣性原则”“需要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并结合高一学生年龄特点、师生的基本状况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经课题小组全体成员论证后选定此题。

显然,此课题的选择基本上符合上述原则。

二、课题方案设计及实施

确定课题后,小组全体师生开始讨论制订活动方案。决定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结合中学教材的内容讨论确定了五个子课题:

1.对他人恭维与致谢的答语的差异

2.节日的差异

3.饮食习惯的差异

4.中西方姓名的差异

5.其他方面的差异

结合学校课时安排确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活动阶段。经过充分的讨论,课题组一致认为方法可以多样,关键要有助于课题。研究活动阶段主要分为:

1.选题与准备(时间为两个星期)

2.资料收集与整理(时间为六个星期)

3.研究与交流(时间为八个星期)

4.成果展示与总结评比(时间为三个星期)

在此基础上,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分成五个课题小组,每个小组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子课题。然后便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学生借助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图书馆、资料室、上网、亲戚、朋友、老师等)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学习的空间由单一的校内延伸到了校外。这种“研究”不同于一般性的科学研究,而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使枯燥的语言在实践的运用中活了起来。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感到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是多么重要本文由收集整理,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好英语的愿望,明确了学好英语的动机,提高了英语学习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呈现及其有益的价值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主要以学生论文、体会或教师的论文、公开课等形式得以呈现。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本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实施是顺应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主体式、体验式、活动化的学习形式,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1.主体性

就是在教学中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研究课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动完成研究任务形成结论并呈现成果。通

转贴于

过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小组讨论,分享资料信息到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学着去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并从中享受学习语言的乐趣。由于此课题和现实生活和学习密切相连,它使语言学习在实践中活了起来。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忱大大高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体验式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他们的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在研究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许多真实的、灵活的语言,得到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如,有些学生为了收集资料上网给外国朋友发英文e—mail,有的和外国朋友做笔友,有的和外籍教师交谈,有的查看历史、地理书籍,了解、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学习体验。

3.活动化

篇2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社会习俗、礼仪、道德价值观等的具体表现

(一)社会习俗以及礼仪文化的巨大差异

中西方的国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习俗与礼仪,这些习俗与礼仪是经过多年发展而诞生的,并且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它们决定了人们的表达习惯与方式,学生很容易受到不同习俗与礼仪的影响,从而运用中文表达的框架来驾驭英语。以中西方对年龄和工资的不同态度为例,在中国,人们认为询问年龄、工资是对一个人的关心。但在西方,他们认为年龄与工资都属于个人的隐私,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高校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交流水平,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并没有接受与这些习俗礼仪相关的教学,而这教学现状必将会对学生造成影响。

(二)道德与价值观念的不同加大了跨文化教育的难度

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前人必定会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财富,这些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道德财富。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对我们的学习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比如说古人常以谦虚作为做人的良好美德,所以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上,学生也一直保持着这种谦虚的状态,即使自己真的非常优秀,他们也会谦虚的说“都是大家过誉了”。但是这种谦虚的表现在西方却被认为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从各自的文化角度来看,每一个表达方式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但是当两者混合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适应这样的局面。如果学生保持着中国的为人处世态度,那么他是否能够适应西方的自信学习呢?他们是否能够掌握教师课堂教授的知识呢?

二、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学生学习英语造成的影响

(一)混肴学生的视听,让学生失去判断的标准

中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从表面上看,这些巨大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很容易就碰到这些涉及中西方文化的英语内容。比如,笔者在高校英语试卷听力部分经常遇到一些有关时间的英语对话,在西方人的眼中,只有严格的遵守彼此制定的时间才是一种尊重人的体现。但是在中国,他们觉得应该多给别人一点时间,这样才是真正的尊重人。学生长时间在中国生活,他们肯定遵循后面的价值观,但在试卷中,学生做到相关的题目的时候也许会混肴,从而判断错误。

(二)减少学生学习的自信

许多学生最初学习英语的时候都抱着一个好奇的态度,但是随着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许多学生都对英语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些深刻的理解也减少了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失去了以往学习的动力。为什么学生会失去学习英语的自信呢?笔者觉得原因很简单,正是中西方文化巨大的差异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学生原本以为只需要多读多写就可以掌握英语,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发现学好英语只靠读、写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去了解西方文化,了解在具体的语境下应该如何使用英语。学生在深入的了解之后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便觉得学习英语是一种负担,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耐心与信心。

三、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的内容

(一)系统地讲解中西方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其中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肯定是存在差异的,但是在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具体地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模糊的认识导致他们学习缺乏自信,他们不了解这其中的差异是什么,所以他们不能够将心思集中在课堂上。比如说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就会按照一定的层次给学生讲解西方文化,主要讲解的就是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英语的特殊用法,帮助学生感受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创设适合学生学习英语学习的环境

在国人的眼中,学习中文比学习英语简单,而在西方人的眼中,他们觉得学习英语比学习中文简单,原因很简单,环境的不同让人得出这样不同的结论。在国内,学生在家庭学校里面用到的都是中文,在生活中会经常说中文,这样他们就很迅速的掌握了中文。而在国外,学生长时间处于说英语的环境中,每时每刻都会接受英语的熏陶,所以他们可以快速地掌握英语。两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让人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这也从侧面反应出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为了提高跨文化教育的效率,我们教师有必要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在这样一个充斥西方英语文化的环境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可以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呢?笔者觉得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规定学生上课的时候只允许使用英语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授课使用的都是中文,我们都知道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但是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并没有给学生太多这样的机会,学生的基本能力得不到提升,那么我们怎么可能奢求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英语交际水平呢?所以,笔者觉得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好示范,指引学生在课堂上只用英语交流,学生的交流都是使用的英语,那么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另外,教师让学生用英语在课堂上交流,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就被构建了出来。2.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乐趣十足的英语教学为了创设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英语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西方文化相关的视频,如Forrestgump等英语电影、音乐等,通过这些电影、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一个充满激情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学生必然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3.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我们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学习,帮助他们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查询的方式非常便捷,我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网上查找有关西方英语文化的内容,让他们自己去搜集资料,解决自身的疑惑,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信息时代,学生对信息检索会很感兴趣,教师组织他们上网搜集资料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可以减少教师教导的时间。

结语

篇3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初中英语;对比教学

随着中国与国际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英语已经成为中国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而我们学习英语的方法一般都是背单词、背课文、记语法,所以说大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比较强。但在日常的口语交流方面,特别是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就有了很大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正因为中西方语言之间的这些差异,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就出现了所谓的Chinglish。那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了解日常话题,消除沟通障碍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我们必须要用到各种语言。但国人与西方人在日常交流时,就会出现许多障碍。比如,寒暄方式和打招呼方式就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人见面一般会问:你吃了没有?你要去哪儿?等等。这些问题只是打招呼用语而已,并不是谈实质性的问题。但英语国家的人一般认为问吃饭了没,就意味着要请客吃饭。还有,中国人一般聊天时因为出于关心,要谈论彼此的年龄、婚姻、收入还有家庭情况等。可是美国人和英国人认为这样的问题涉及他们的隐私,所以很忌讳探讨这类问题。他们通常聊一些与个人生活无关的话题,如天气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力讲解语言背后的习俗和社会现实。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英语知识、掌握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的称呼与我国也有极大的差别。在中国,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以及长辈与长辈之间的称呼,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乱套,否则就显得没教养。而在西方国家,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之间,人们一般都是直呼其名的,所以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这种称呼很麻烦。

二、学习社会文化习俗,避免尴尬局面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但许多被我们认为是礼貌的东西,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可能会闹出很多笑话。就拿我们的谦虚来说,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但如果将这种美德带到跨文化交流中,会闹出一些笑话,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当你得到他人的赞美时,为了表现出谦虚,就会用谦虚的语言。如果别人说:Youareverybeautifulinthisredskirt.中国人虽然心里很美但还是会承让、谦虚。所以中国人都会说“No”;甚至有些人还会说“Where,where”。而对外国人来说,“No”是一个不自信或对别人的鉴赏能力存在怀疑的词。你这样说会让他们很困惑、很不安。以西方人的习俗,他们会很高兴地接受别人的赞美并道谢说“Thankyou”。

三、区别习语、谚语,做到原汁原味

我们想要学好英语,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需要注意区别中文和英文中一些习语、谚语的不同,体会美国英语中流行的习语、谚语及名言的妙处,这对英语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例如,apieceofcake,它的字面意思是“一块蛋糕”,但真实的意思是“小菜一碟”;再如,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而不是爱我,爱我的狗;如果知道了spendmoneylikewater是汉语“挥金如土”的意思时,学习起来不仅简单而且有趣。这样学生觉得,原来用英语表达汉语句子有时候也很简单,如此可以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恐惧感。

四、了解中西方节日,开阔学生视野

篇4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1]。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 

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 

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 

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2]。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 

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英语教学文化差异渗透方式一、引言

一门语言的习得,必然会触及到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文化必然会体现在语言当中。中西方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等诸多差异,使得人们在思维、习俗、观念等方面存在反差。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经常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从而影响我们对所接触内容的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课堂上渗透文化,了解差异,更好地进行教学。而如何进行渗透,也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难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更侧重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分析和消化。那么,我们就更加注重对英语语言的掌握。而语言中所体现出的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日常习俗、习惯用语等文化问题却为我们理解语言造成了障碍。这样的障碍,轻则让我们不知作者的意图,重则在理解上与原意大相径庭,闹出笑话。更甚者,则让我们对作者有所误会,对语言有所误会,对其文化有所误会。

以上这些现象,都会给我们的英语教学造成困难,不但打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我们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特点、人文历史知识、背景所导致的人们思维、观念、行为、饮食、建筑、服饰等文化层面的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体现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它可以随时进行,不必大张旗鼓,只需润物细无声就好。通过语言的学习,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意义提供给学生,甚至可以当作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也不再是干巴巴地学习语言,而是更多地了解字里行间中的文化,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既然我们要在大学英语中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那么都有哪些差异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中的生活方式不同。中西方在地理环境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生活上选择不同的方式,从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中产生的大量与之相关的语言。如果我们了解了其生活方式,自然也就能更好地体会这些语言所表达的含义。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汉语中和农业以及饮食相关的词汇就很多。例如,民以食为天、煮豆燃豆萁等比喻的语言,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西方却不善农耕,而善航海,从而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语言。例如,land before the wind(生活轻松的地方)。

其次,人文历史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方的几千年历史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环境,尽管个体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就整个民族来说,一些思维早已根深蒂固。大体上而言,这些差异一般体现在称谓上、打招呼上、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联想上、对颜色和动物的喜好上、社交礼仪上、性别差异上、感彩上、委婉语上、表达方式等方面。例如,中国文化中,为了显示对长辈和上级的尊重,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呼其头衔;而和西方人在一起,有的时候很难区分出谁是领导。中国人重血缘关系,亲戚之间的称呼是十分具体的,而西方人却仅用几个词来指代所有的亲戚。中国人喜欢龙,西方人认为那是邪恶,诸如此类的东西很多。

再次,信仰等差异所导致的价值观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重仁、爱、尊师,也崇尚老子的道家思想,崇尚无为,同时还信奉佛教,宣扬佛法无边。而西方则信仰基督教,以圣经为其行为准则。中国人信奉天人合一,强调集体、克己,稳中发展,故土难离。而西方人强调天人对立,崇拜个人主义,主张自由平等,注重个性发展。这些差异是的中西方语言内容也大不一样,如中国人常说落叶归根,常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西方人则有冒险精神,常说个人英雄。

当然,除了以上所罗列的差异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差异,一般也是林林总总,但一般都不会以上范围。

四、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方式

由于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科学、教育、活动等各个方面,我们在渗透文化的时候,应不拘一格,采取灵活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

首先,以课堂内容为基础,采用解释说明的方式,通过语言的习得逐渐渗透文化。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石。在学习蕴含文化内容的语言时,清楚地讲解隐藏在语言之中的文化特征,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思想观念,以及深受何种信仰的影响等。

其次,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采用联想、联系的方法,与用融合和比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进行文化渗透。我们在进行基本的讲解文化之后,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联系相关的文化内容。在进行这些文化渗透时,可以比较一下这类文化和原有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与中方文化的异同。学生在熟悉了这些异同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文化意识,在涉及到文化的语言之中比较。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利于我们进行文化渗透,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利用课外语言资料和阅读内容,通过自主学习,采用适当性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化知识,进行文化渗透。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而课堂中的文化渗透也是十分有限的。为了使学生更加了解文化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取提问、布置任务、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信息量,也提高了学生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进行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本身的语言能力,增加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前提下,了解了更多的文化知识。反过来,也正是这些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和水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除了以上的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讲座等诸多方式,利用图片、电影、歌曲、文学作品来讲解中西文化中动物、颜色、遣词造句、节日由来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文化渗透。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我们需要倒入文化,进行文化差异的渗透。只有进行文化渗透,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了解教学内容,语言的魅力,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2\]马菡.试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2).

\[3\]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外语学刊,1990,(03).

篇6

关键词:传统节日;教学;文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发现,结合中西方传统节日,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学习、运用英语,既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又能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下面列举在教学中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在教学food时,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在不同的传统节日里分别准备的食物和中国传统节日里人们经常吃的食物,并向学生展示英语国家的民间节日。比如,在波兰普莱谢夫举行的面包节,出现了一个长13.43 m、重1168 kg的世界上最大的面包;加拿大创造了一项纪录:使用约9000 kg的冰淇淋制作了一个巨型冰淇淋蛋糕,让学生加强对新授单词记忆的同时,还能感受西方文化。我还会带领学生分别模拟在英语国家家庭做客和在中国家庭做客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如,在教学colour时,向学生介绍西方的复活节,带领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制作复活节彩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创造,然后让学生在同学中展示自己制作的彩蛋。这样学生不仅在自己动手活动中学习、操练了不同颜色的单词,还亲身感受了复活节的气氛。同时向学生介绍在西方,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人们不同的情绪,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篇7

关键词:商标词;中西文化交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14-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国际贸易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由于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种族制度、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所以不同的国家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色。人们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及价值观等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商标词作为语言中的一类别也必然蕴涵着各自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1.商标词在中西文化中隐含的习俗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商标词大多数采用的是普通词汇,而正是这些普通词汇反映出了中西文化中的喜恶习俗的差异。下面以数字、动植物名字、服装品牌等例子来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1 用数字作为商标词。由于阿拉伯数字通行全世界,因此中西方都有一些用数字来命名的商标词。虽然中西方人都喜欢用数字来命名商品或物品,但中西方人民对数字有不同的偏爱。中国人喜欢数字6,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数字6意味着"顺",《易经》中把6赋予了"六合"之意,如"六六大顺",但千万不要把"66"作为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西方国家,因为"six"在《圣经》中象征魔鬼。因此,在带有6的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西方国家时,不仅不会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而且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数字的表达所指向的内涵意义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所以,在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中国人应当适当的避开西方文化中所禁忌的数字。

1.2 用植物作为商标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西方人对植物有不同的禁忌和喜好。比如我国有""牌电扇。因为在中国,(Chrysanthemum)是备受青睐的,当群芳凋落的时节,唯有傲然挺立,有高洁、坚贞的美誉。但是如果用Chrysanthemum作为商标词销往西方,则很难受欢迎。因为在西方比如说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这些国家将专用于葬礼。

1.3用动物作为商标词。无论中西,倾向美好联想的社会心理都是相同的。鸳鸯在中国的文化中是爱情的象征,鸳鸯因其经常成双入对,在水面上相亲相爱,传说一旦配对,终身相伴。因此鸳鸯自古就被人们当作恩爱夫妻的象征,并且有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美好含义。所以,在中国常用"鸳鸯"作为枕头的商标名,以引起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联想。唐代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一诗中就曾写过"愿做鸳鸯不羡仙"这样的佳句。而西方人在看到"Mandarin Ducks"时只会想到这是一种鸟的名称,而不会有任何其它的联想。

2.影响中西方在表达同一商品使用不同商标的原因

影响商标词联想意义的文化是广泛而抽象的。文化因素通常包括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习俗、社会行为、宗教、民族心理等。对文化因素的掌握有利于加深对商标词联想意义的理解。通过上述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造成中西方在表达同一商品时使用不同商标的原因:

2.1 历史因素。历史文化是由特殊的历史发展和历史传说而形成的。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轨迹。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楚辞汉赋、明清小说,还有书画篆刻、园林雕塑等等无不闪耀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因此即使在商标上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因素和特色。比如"红豆"牌服装,就是选择脍炙人口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此物最相思。"

2.2 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英语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商标词语作为语言文化殊的一个分支,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很大的差异。而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听英语时,往往根据字面意思或本国的思维方式理解,结果造成很多误解。在说英语时更会把汉语商标词直接翻译成英语,忽视对方对商标词汇在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下所赋予的不同内涵和表达习惯,造成表达生硬、不得体,甚至让对方无法理解的后果。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有必要学习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2.3 言的互译有指导作用。人类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而翻译正是跨文化的桥梁,这就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让读者理解基本商标词在英汉语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渗透。比如"白象"牌电池,即使这个电池质量本身再好,英语国家的消费者也不会青睐于这个牌子,因为大象在西方代表大而无用的东西。但是"lion"在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的动物,如果用"lion"代替"elephant",该电池的销售情况会发生巨大的转变。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只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而应该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含义,这对于两种语言的学习和翻译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和文化传统。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也越来越全球化,商标词汇是在经济领域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词汇。研究中西方商标词的内涵意义,可以从一个角度透视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有助于理解其文化渊源,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有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M].北京:生活o读书o新知三联书店,1996

[2] 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5] 魏新强.浅析商标名称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商场现代化,2007

[6] 朱亚军.商标命名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 语言文化 英语教学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习语等,还要努力积极地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及时渗透中西方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点拨学生领会异国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英语的过程中体会西方文化的魅力,从而使其爱学英语,学好英语,真正实现用英语来交际,让交际拓展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1. 习语跨文化内涵的比较

在英语学习中,对习语的掌握是了解西方文化有效的途径。从广义上讲,它包括习惯用法、成语、谚语、俗语甚至口语,由于中西文化、历史、地理及心理、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歧义。习语涉及到某一文化有的事物或概念,可以从习语所涉及的概念和形象进行比较。

1.1动物

英汉两种语言中,用习语来表现各种动物的文化意义是常见的。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视作人类的宠物、朋友或伴侣。所以西方人对狗有极其哀怜的情感。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含褒义,如,在教JEFC Book 3 Lesson 58中学到习语: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等。又如:“熊”在中西方人头脑中产生的联想意义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一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就会想起“窝囊、没本事”等文化内涵,如“瞧他那熊样”,“真熊”等贬义词,而在英语中的bear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如:He is a bear at maths.他是个数学天才。由此可见,同一动物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

1.2颜色

在中国,红色是吉祥喜庆的颜色,例如“红红火火”,“开门红”等,还有婚礼上红装的新娘、庆功会上英模披红绸、戴红花,都表示了“喜庆、昌盛、幸福”;而在英语中红色用来表示危险、发怒、禁止,它往往出现在交通标志上、有时也表示负债,一个习语“be in the red”即是“债台高筑”的意思。又如“白色”,在中文中与丧事有关,治丧人家穿白衣、戴白帽等都是久远的民风民俗;而英语中白色表示幸福,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在东方人眼里白色透露的是苍凉和哀伤,在西方人眼里白色却常常意味着纯洁。相反,表示悲伤的颜色在英语中是“blue”,不论“Love is blue”还是音乐中的“blues”,“blue”都与忧伤有关,这同汉语中的用法是大相径庭的。

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习语的比较,让学生懂得在不同的民族语言中习语都有鲜明的体现,不同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习语,我们要正确领会其语义,学会用习语进行有效的交际。

2. 语篇跨文化迁移的比较

大部分语篇的内容所涉及的还是目的语所在地的典型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在教学中,不仅要训练教材中出现的语言知识,还要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因势利导,让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了解到外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地理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可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把知识的传授简单看成单词、句子和语法知识的掌握,那么就会失去一门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门语言学习起来也就会枯燥无味。正确处理好文化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培养英语语言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比较中感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在中国向人打招呼时,通常会问要去哪儿?吃饭没?但西方人会认为你在打听他的私生活,有些失礼,应使用西方通用的问候方式。在中国,一般收到的礼物要在客人或朋友走后才能打开看,在西方要当面打开礼物,并对客人表示感谢。在中国,为了表示客气礼貌,人们通常用双手递、接东西,而在西方,人们递接东西时只用一只手,通常用右手。中西方人对称赞的反映也不同,对于别人的夸赞,中国人通常会否认以示谦虚,但西方人则大方地对别人的称赞表示感谢,thank you在英语交际中使用频率最为广泛。相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行为准则,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学生得体交际,以避免遭遇尴尬。再如遇到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教师都会提醒学生即将到来的西方节日,在地球的另一端,他们是如何庆祝的,有着什么样的习俗。

篇9

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语言的基础。若要准确理解词汇的含义,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中西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并将英语词汇教学与跨文化差异充分结合,进而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词汇教学;英语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发展,还能够体现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从小就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学生而言,若要全面了解英语词汇的内涵,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否则英语学习将成为无本之源。因此,若要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关注英语词汇教学;而若要推动英语词汇教学的顺利发展,就必须关注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方面的表现

(一)文化比较中的词汇空缺词汇空缺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都十分普遍,我们在阅读或翻译中常常会遇到这种词汇———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另一种文化中却没有。例如,汉语中的词汇“阴阳”,在英语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词汇。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与哲学思想存在差异。当然,英语中也有一些词汇在中国文化中很少涉及,例如punk、hippie,即使有时被译成汉语,若不了解西方文化,也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另外,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中还存在很多习语,能够鲜明地反映中西方在处世哲学方面的差异。例如,中国人受儒道思想影响较深,奉行“中庸之道”“知足常乐”“无为而治”等处世哲学。但西方国家常用的习语则是:Illtryagain、Abirdinhandisworthtwointhebush。这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奉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这些词汇空缺都会对英语词汇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部分学生在写作时将“望子成龙”翻译为wishtheirsonscanbecomedrag-ons;而在英语中“Dragon”是一种可怕的怪物,这显然不符合表达意向。

(二)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种事物会带给人不同的想象,中西文化差异会影响词汇内涵。例如,黄色在我国古代是帝王专用的颜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黄”还寓意“吉利”。此外,“黄”也喻指“落空”,例如“这件事黄了”即是指事情失败了。而在现代汉语语境中“黄色”也常常指“低级趣味”的事物,例如“黄色书籍”。但在英语语境下yellowbook却是指政府报告。可见,在西方文化背景下,yellow通常寓意光荣、严肃、智慧和正义。当然,在特殊的英语语境中yellow有时还有“懦弱、嫉妒”的含义。例如yellowdog就是指“胆小鬼”。除此之外,cat(猫)在中西文化背景下,感彩也存在差异。在中国文化中,“猫”是一种可爱的动物,例如说一个亲近的人十分贪嘴时,常将其称为“馋猫”;但在英语中,“cat”却时常喻指“心怀不轨的女人”。

(三)文化内涵部分相同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一部分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引起不同的联想,但同时在其他方面又会引发共同联想,即词汇在文化内涵方面存在“部分相同”的现象。例如,owl(猫头鹰)在中西文化中都让人联想到“死亡、不吉利、凶兆”,但西方人却也将owl视为一种吉祥的鸟类,赋予其“智慧”的含义。此外,在中西方文化中玫瑰(rose)都象征着爱情,但是在西方undertherose却是“保持沉默”的意思,同时,若在会议桌子上摆放玫瑰,就表示希望与会人员保守秘密。而在汉语中,人们也常用“带刺的玫瑰”喻指那些美丽却难以亲近的女孩。

二、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一)根据语言发展,引导学生理解旧词新义语言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有些词汇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产生新的含义。此外,人们为了特定的表达需求还会创造出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词汇。尤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新生词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例如“blog”在现代社会多指“博客”,但其原意是指“校工”或“打败”。此外,“log”原本并没有“日志”的意思,其原意是“原木”,去掉树叶的树干;由于古代的航海人员经常用log做桅杆,且在出海时在上面记录航海历程与速度、时间等内容,因此就产生了log-book,即“航海日志”,Log也随之衍生出“日志”的意思。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研究词汇的发展,从变化的角度探寻词汇的新义。

(二)运用宗教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宗教神话故事能够有效地丰富英语词汇的内涵,一些宗教故事中的句子、短语、人物等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因此,与之相关的词汇也具有了新的内涵。例如在学习“Adam’sapple”一词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圣经》旧约中的故事:上帝告诉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可以随意采摘水果,但永远不能吃智慧树上的果实,但后来夏娃经不住诱惑采摘了树上的果子给亚当,亚当在吃果子时十分恐惧,导致一块果脯卡在喉咙中间,形成了“喉结”。学生根据这则神话故事便可以准确推断这个词汇的含义为“喉结”。

(三)通过文化导入弥补词汇空缺词汇空缺主要缘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意识的不同,一些习俗、人物、事物在一种文化中存在,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很陌生,这就形成了一定的词汇空白。由于中西方民族在传统习俗、生存环境、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虽然英语与汉语都具有丰富的词汇,但仍然存在语义不对等的现象。例如在翻译句子“Heworethemonkeysuits”时,若将“monkeysuit”翻译为“猴子的衣服”,就会产生误译现象。其实,以前美国有一些杂耍艺人时常边奏乐边要求猴子做动作吸引路人,由于猴子身上的衣服与美国军装有相似之处,故也用monkeysuits指代“军装”。因此教师可以在词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词汇的相关背景,进而了解词汇的实际含义,以弥补词汇空缺。

三、基于中西文化差异,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密切关注英语词汇的新变化随着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新表达手法、新词汇层出不穷,一些词汇还被赋予新的含义,因此,英语教师应当时刻关注英语词汇的新变化,并研究这些词汇的含义。例如,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发展,couchpotato(电视迷)、mousepotato(电脑迷)等词汇相继问世。社会各领域的变化都会引起词汇的演变,因此,教师应当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关注新词汇,并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以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词义讲解,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词汇。

(二)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词汇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若要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英语教师就必须树立文化意识,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授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并指导学生结合这些文化知识准确判断词汇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凌玉玲.探究基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5,217(1).

[2]陆国飞.系统功能语法与英语词汇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1999(4).

[3]陈莉.浅析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英语词汇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11(7).

[4]刘丽萍.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词汇教学法———从词汇学、语体学、语用学角度谈词汇教[J].山东外语教学,1999(1).

篇10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 文化背景 差异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每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种语言都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的特有文化。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中西方文明由于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统的迥然各异的文化背景上,两种截然不同、差异悬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习俗、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

在英语学习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社交往来、婚丧嫁娶、节日庆祝、非语言交际、价值观念、有文化内涵的词汇等方面。

1.餐桌礼仪

首先,我们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使用刀叉有一定的规矩: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左手食指按在叉子把上,右手食指按在刀背上。吃中餐时,我们需要把饭碗拿起来,用筷子将饭拨到嘴里,但在西方国家的餐桌上,绝不能把盘子或碗拿起来。我们的习惯是如果菜掉到桌子上,一般不再捡起来吃,但在西方餐桌上应该捡到盘子里吃。吃剩鸡骨头和残渣放在自己盘子的外缘,不能放到桌上,更不能丢在地上。

2.问候语

语言不同,社会文化不同,问候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常常是交际失败或产生误解的因素之一。汉语中一些打招呼的形式常常使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感到不可思议。比如中国人爱用“吃过饭了”“去哪儿”这样一些话来打招呼,而这种问候语直译过来却是无法被说英语的人接受的。同样,英语国家的人也有用谈天气或称赞对方来打招呼的习惯,这在汉语中也不多见。所以,了解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是说好外语、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3.握手

中西方握手的礼仪要求存在一些差异:1)英语国家的人在室内握手时,女主人以外的女士不起立(除非对方地位很高或年龄很大);在我国,不分男女,都以起立为礼貌。2)男士在户外与人握手时,如果头戴帽子,英语国家要求先脱帽,后握手,而中国男士却无这一要求。如果带着手套,中西方都以先摘下手套再握手为礼貌。

4.隐私

个人的隐私需求须与交际需求相协调,个人在需要隐私的同时也需要与他人交际,传递信息并寻求伙伴。在寻求这二者间的平衡关系时显示出文化、名族、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的差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隐私有不同的界定与阐释,因此,异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际时需考虑对方的文化因素,作出适当的调整,使隐私与交流形成合理的平衡关系。比如说: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例如:“You indeed are a lucky dog.”直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因为“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等,用来指讨厌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反而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要理解懂得甚至通晓这种语言的文化,熟知这种语言的发展背景。

语言是习得的,英语文化是英语语言的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也是习得的,语言的习得程度和运用能力必定有赖于环境文化的领悟,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自觉性,使学生具备在英语文化背景下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