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

篇1

语文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不仅拥有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丰富资源,而且在教育形式上“润物无声”,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但在教学中应注意不可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说教课,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不能忽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语文教学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医学本源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古往今来,无不把医学视为仁慈之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医学类高职院校作为医学教育的特殊群体,既有医学院校的基本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同时又有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医学教育相比,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往往过于重视“就业导向”。这种人才培养的功利主义思想,强调岗位知识“必需、够用”,突出专业技能训练,淡化人文素养教育,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很难用科技来弥补。”可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因此,医学类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著名语文学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作为医学类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拥有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丰富的资源和独特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发挥语文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

1语文课程提高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独特优势

1.1语文课程拥有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丰富资源人文素养是人们关于人文知识、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素质和修养,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1]。相较于医学类高职院校其他人文课程,语文课程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如《论语》《孟子》中“择善而从”“身正令行”“言必信,行必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渗透着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美德教育;《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出旷达洒脱;闻一多的《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通过论述对待职业应该持有的责任心和兴趣,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培养敬业精神。《敬畏生命》指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石缝间的生命》展示了“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石缝间的生命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语文课程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资源,是其发挥人文素养教育功能的基础条件。

1.2语文教学“润物无声”,能够潜移默化提高高职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质量的大幅度下滑,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下、内在学习动机不足,使得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难度加大。同时,高职医学生多处在青春发育后期,思想尚未成熟,行为相对幼稚,对人生、社会缺乏理解和认识,崇尚自由,反感约束,排斥单一的思想灌输和道理说教。相较于其他人文修养课程,语文教材精选的均是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美好的人性。依托这些作品,能很快让学生进入“美”的情景,在心灵深处树立起精神的楷模和道德的榜样。这种不从正面切入而是曲径通幽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感受和领悟的空间,更易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这种“润物无声”的效果,是抽象空洞枯燥的说教和命令式的训诫所达不到的。如《最后一片叶子》中,患了肺炎的琼珊把窗外墙上的常春藤叶子作为生命的守托,看着叶子一片片飘落,她绝望地想,等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自己的生命也就去了。然而,同患肺炎的老画家贝尔曼,在最后的那片叶子飘落的晚上,顶风冒雨为琼珊画上一片树叶来伪装成最后一片树叶,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希望,使她战胜了病魔……贝尔曼老人最终与世长辞了,只留下了他这“最后的杰作”———一片常春藤叶子。这片叶子像一位神医,治愈了琼珊的肺炎,给了她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贝尔曼老人善良的心灵,反射出伟大的舍己为人精神的光芒。学生读完课文着实为琼珊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艾的友谊感叹了一番,为贝尔曼的无私震撼了一番。学生体悟得越深,越能用人性的温暖去抚慰病人,进而树立责任意识。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其他形式的人文素养教育难以企及的。

2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2.1不可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说教课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既要完成字、词、语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读、积累、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以提升人文素养。但是,如果篇篇课文、堂堂课都不顾字、词、语句、修辞、语法的讲解,过分注重挖掘作品思想内涵、人文精神,以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只会把语文课变成思想品德课,失去语文课原本的意义

2.2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任何学科仅仅靠屈指可数的教学时数来圆满完成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任务是不现实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外时间多是在网购、游戏、闲聊中度过,去图书馆看书学习者少之又少。如果语文教学增强互动性,让学生成为主体,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深化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日积月累,学生人文素养自然得到提升。

篇2

一、核心素养培养和课程资源建设概述

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资源建O的应当是在遵守中学语文教学规律和遵循学生实际情况而开展起来的教学活动,要以全体中学生为对象实施素质化与资源性的中学语文教学,简要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通过帮助学生建立起崭新的价值观念,从而让学生形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系统。其二,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广大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发展,从而为教师能够在新课标的教学框架下更好地承担教学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与学习能力。只有在保障教师具有专业教学能力与综合教学水平后,才能使得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思,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课程资源建设的方法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强化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课程资源建设的相关工作,关键应当从以下方面予以把握。

1.结合语文素养与课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语文素养培养”同中学语文具体课程内容找到完美的契合点。素养指的是在长期的学习与实践范围内所塑造建立起的一种高度品质.这其中包含了功用性和非功用性等不同类型,关于素养的培养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长久的积累积淀。所以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注入其中,往往便能够收到较为优异的成果。在中学语文课程设置中.学生会接触到语文、自然、文学、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等不同学科知识,这些课本中的优秀作品不仅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而且也是基础文学字词与综合知识面的集中体现。当学生改变将语文作为“工具性”的观念,而发自内心的将熏陶积淀语文素养当作中学语文学习的要义,那么所能获得的学习成果也必然是十分丰硕的。

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中《再塑生命的人》该篇课文为例,要实现对于该篇文章的学习,除了基础性的字词掌握与中心思想了解后,让学生能够加深对于“残疾人”这一群体的认识,并且向其坚强、勇敢的精神品质进行学习,那么教师便可以通过设置丰富的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体验黑色世界”这样的主题设定,让学生切实感知到盲人作者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珍惜光明、珍爱生命的情感。经过整场教学活动之后,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与光明的美好,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与鼓励学生无论在何种艰难的环境下,都要内心充满光明与希望,并让学生从心中树立起要更加勇敢坚定的信念。

核心素养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概括,同时也是有效交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核心素养,加强关于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的训也是十分重要的。以六年级上册中《有的人》一文为例,该篇文章是臧克家为了纪念著名鲁迅先生所作的抒情诗,该篇课文慷慨激昂、字字铿锵有力,歌颂了与人民为伍的革命家为了人民而奉献奋斗的伟大精神。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领会到课文感情,同时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以“精神不朽、吾辈传承”为题目开展限时演讲,则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教学资源与课程反思

将中学语文中丰富的资源探索与课程教学反思相互结合起来。要使得中学语文教学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利用多渠道、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则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特点的实践与经验总结,从课程实施情况来看,还需要广大教师将现代创新、新型的教学手段积极的运用起来。对于不同的学科来说,其所需要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普通化的教学方式只能符合简单化的教学需要,而针对特定学科知识点的学习,则要求教师将分析与讲解摆在突出位置之上。换言之,就是选用最为有效、自然的方法让学生可以从中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文学形象、文学世界与文学境界的内涵。同样以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中的《再塑生命的人》为例,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残奥会上的《千手观音》节目,让学生通过观看赏心悦目的表演,能够感受到残疾人自身所具有不屈不挠的坚韧毅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让班级中的学生参加游戏活动,让学生蒙住眼睛拄着拐杖往前行进,准备好有趣的奖品与道具,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在课堂活动结束后,学生便能够感受到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残疾给人所带来的影响是多么不方便。

篇3

《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首要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认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其人文性,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功利性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这是致使学生思想贫乏,情感冷漠,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发掘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实施人文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

一、用教师自身的人文气质去影响学生

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文如其人,为人师表。要将长期在语文教学中积淀起来的丰富人文知识、思想、方法、精神,凝结为自身的高雅气质和优美情操,并通过得体的言谈举止,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真正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唤醒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以关爱激发关爱,以友谊交换友谊。这样的教师有如一轮朝阳,其灿烂光辉会普照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其心灵世界的污光浊影为之一扫,令其蓬勃向上。

二、用教材的人文因素去培养学生

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优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的形象生动的大千世界,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等负载的人类文明成果,无不显示出丰富的情感及深邃的思想,有其鲜明的人文色彩。诸如:屈原的高雅忠贞、荆柯的勇敢诚信、廉颇的知错能改,老庄的清净无为,李白的飘逸浪漫,杜甫的忧国忧民等等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鲜明人物形象,以及从中折射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的大丈夫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等等,都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最好精神食粮。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这些教材中的丰富的人文因素,并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一并将其闪光的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使其丰富的生活情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态度、完善的人生品格、美好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以陶冶、培养、形成及发展。

篇4

教师的文化素养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和品格,关系着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4]。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研究生导师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地位,强烈而持久地热爱自己的工作,承担教育他人的责任,有利于增强导师的育人动机;他们总是自觉地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用自身良好的医德医风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为他们在其他方面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其能成为满足将来社会需求的好医生,因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的言谈举止会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促进他们愉快有效地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提高研究生导师文化素养的方法

2.1严格遴选导师条件

近年来高等院校研究生不断扩招,有些大学的研究生人数甚至超过本科学生人数。为保证有足够的师资,研究生导师的队伍也随之不断扩大。但对于导师的遴选,一定不能因为数量缺乏而降低标准,必须在学位、职称、临床经验、科研成果、论文质量、研究经费等方面严格要求,保证每一位导师都名副其实,具有较高的学科文化素养。暂时不具备条件的教师因为导师遴选的高标准,则会不断努力提高自我素质和水平,优秀的后备力量是导师队伍优化的有力保障。

2.2加强岗位培训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校教师素养训练,教学能力相对较弱,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管理部门加强对导师的岗位培训。通过举办导师教学能力培训班,邀请教学名师进行教学方法讲座,推荐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并进行考核,举行各级教学比赛,使导师们更好地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育文化素养。

2.3自觉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现今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医生的任务不仅是治疗疾病,还要开展预防、保健、康复及心理干预等各方面工作,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必然的要求。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每日繁忙的医疗工作结束后,专业书籍的阅读必不可少,同时也要自觉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通过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和西方文化经典,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5]。读书对于文化素养的提高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多读书、读好书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2.4注重师德修养

篇5

摘    要: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人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医学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近代医学认识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医学本质的文化特征被揭示出来。在现代人看来,医学不仅是一门生物科学和技术,而且是现代社会的文化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类的生死、疾病和健康,甚至是生存和发展。因此,医学的定位应该能够反映现代医学的全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社会因素在空间上的参与作用,体现医学与社会的融合点。这种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为现代医学寻找价值,而且在于避免在科学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时代迷失现代医学的方向。“人性”是医学的内在含义,或者说是医学的内在因素,是医学的必要医学条件。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 医学生人文素养 医德培养

人文医德素养培养概述古代哲学中有医学,医学中有哲学,而哲学是医学,医学是哲学,这就实现了医学与人文的统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人文与医学的统一是一种低层次的、原始的或原始的统一,虽然那个时代也产生了许多医德名人和名言,甚至许多著名的医德名言警句或医德思想,如西医希波克拉底誓词和中国古代医德经,如大医的诚信,仍然具有影响和道德价值,但这种原始医学与人文的统一,无论如何都是与时俱进的,只是当时医学的具体反映,由此形成的医患关系,无论是古代医学,还是与之统一的医德知识和思想,都只有历史意义和特定的时代价值。当医学以及其他学科,如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脱离自然哲学时,它开始沿着自己的路径进化,并开始沿着一条远离人文学科的路径前进[1]。事实上,无论离人文学科有多远,人文学科始终是医学的核心,这也是医学领域性质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医学与人文的分离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它是医学学科乃至整个社会在其发展的特定阶段理解和把握医学人文特征的能力的弱化甚至丧失,而不是人文学科与医学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所谓医学人文学科领域。

医学生医德素养在当代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当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医疗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私人资本进入医疗事业,现代医学面临着伦理道德的挑战。临床研究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即研究中的医生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这种冲突表现在医务人员之间,也表现在作为研究对象的医生和患者之间。医学研究的产业化扩大和加强了研究人员的私人利益。医学研究的产业化导致研究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忽视了改善人类健康的研究旨趣。不道德行为,例如科学研究中的欺骗行为,也在增加[2]。医院文化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了解行为规范、价值观和各方面的制度。医院文化是医院意识的综合体现,是医院的灵魂,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医院文化的建设有赖于此,医务人员的热情、文化活动的传承也会在医务人员的荣誉和骄傲中发挥作用。优秀的文化背景也加强了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代医学培养的不仅仅是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合格医学人才,更需要具有深厚医学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临床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与培养是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如果缺乏对人文素质的认识,就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社会责任感不强,服务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创新精神。建立医院文化,不仅能促进医院回归公益,为患者提供负担得起的优质基本医疗服务,而且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感,规范其行为,增强归属感,充分发挥其凝聚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医学生和临床教师的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以及对人文素质和医院文化建设现状的评价,探讨如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高职生医学生医德素养培养措施探究高职的医学生作为一个职业定位很强的大学生群体,将承担着治病救人的重任,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的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在纲要的指引下,我们无论是在校的理论学习还是学生临床实习阶段,都把医学生的医德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必修内容融入授课、见习、实习中,这将对医学生良好的医德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医德素养和在执行医疗任务过程中给予患者人文关怀的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临床见习、实习和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加强实践育人,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医德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成长,具体来说,在进行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在医学日常教育过程中坚持把临床技能教育与医学生的医德素养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遵守各项临床规范,践行医务工作的职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会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维护医学伦理。在技能训练、考核、竞赛等教学环节,要把医德素养融入教学内容、考核题目,培养、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运用临床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考查学生的沟通、协调和人文关怀的能力;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医院概况、医院文化、医患沟通技能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了解预防医疗纠纷等培训内容的第一堂课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包括“融入医院文化提高医院意识”“加强医德素养与医患沟通、培养医者仁心的大医精神”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学岗位上”等专题讲座,岗前培训结束后,对岗位需求会有初步的认识[3]。(2)优化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的育人功能:实践育人是落实育人成效的试金石,为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服务意识,我院医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到乡镇、社区卫生院开展社会实践服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层医疗卫生条件差、妇幼保健力量弱、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等现状,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服务型人才。暑期在指导教师、附属医院专家的帮助下,充分发挥医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开展免费诊疗查体、乡村医生、护士培训、普及健康知识等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医学生的思想水平。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贫困地区基层百姓就医难的问题,培养学生扎根川陕革命老区,服务基层的职业担当。近几年,医学生在实习阶段有专门的实习宣传、患者护理志愿者活动、先进医学专家讲课、换位思考、阅读讨论、患者协会、人才展示等形式,为医院精神文化建设提供支持;通过学习贯彻医疗法律法规、医院人文关怀要求等制度,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创建舒适的医疗环境,营造鲜明的形象和人性化护理口号[4]。很多医院的文化实践让医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不只是医生,而是从多角度去感受患者的需要,理解医学人文的真正内涵。近年来医院进行文化的收集提高和锻炼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精神支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文教育和培养是医学生必备的内容,进入医学界在医院临床实习阶段增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培养以医学人文为基础、与医学实践相联系的临床医学生;这个医院文化的人文精神应融入医学教育中,关爱人性,健全人格,做一个好医生;我们是医学实践中人文素质的培养者,我们是既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又要培养人文精神,开展人文医疗实践。学着与人相处、交流,和其他同事协作开展医疗工作。要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3)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需要反复的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所以针对医学生的特点,抓住思想脉搏,创新定位模式,灵活运用新媒体,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所以展开例如社会实践、加强医学人文课程学习、人文沙龙患者访谈、个人管理技能与团队合作、人文知识传授等人文实践活动,旨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医学人文精神在诊疗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医学生自觉教育和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意识,提升高职医学生医德素养[5]。综上所述,在当今,医德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医德也是一种医疗技术;是创新医学教育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的现实需要。医德素养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的发展要求医学人文素质的提高,现代医学必须人文精神才能加强以人为本意识,营造医学人文氛围,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把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德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将医教协同培养贯穿医学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医德素养教育有了全新的意义,尤其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调整和优化高职卫生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基层卫生人才。参考文献[1]张梦.“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引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20.[2]雷先辉.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3]姜翙.医院文化引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分析[J].数码设计:下,2019(7):266.[4]杨敏.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效路径研究--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智库时代,2019,171(3):155-157.[5]巨鲜婷.浅析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6):74-75.

篇6

关键词:艺术教育专业;人文素质;培养

一、人文素质的概念

人文素质也称为文化素质,包括政治理论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的精神气质、修养、处世哲学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实践等,培养和实现人文精神,让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正确地处理本我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是培植人文精神,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性的完整。

二、当前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1.重技能、轻人文,文化知识缺乏

当前很多艺术院校的老师包括学生自己有一个认识误区:就是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与其它普通师范专业学生在文化水平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许多艺术专业学生入学文化成绩较低,文化底子相对显得薄弱,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艺术院校的学生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好而选择读艺术专业,再加上思想认识不足,对文化基础学科的学习采取得过且过的学习态度。另外专业学科的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学生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与专业有关的活动上,如校内外举办的各种比赛、庆祝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演出,使得不少学生文化课很差,片面追求单一型的技能培养而人文知识知之甚少。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的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导致学生素质不全面,不少学生精神资源极度贫乏,精神世界一片荒芜。

2. 人文价值缺失,缺乏理想信念

许多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练好技能就行了,文化课差一点无关紧要。于是对文化课毫不重视,缺课、旷课现象严重,补考便成家常便饭。由于这种一味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和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往往导致了很多学生在人文价值取向上的迷失,呈现出一种缺乏理想、缺乏高尚的人生信念的现象。许多学生由于缺乏想象力等形象思维的训练, 在思维方式上往往带有片面性,缺乏辩证思维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不少学生在专业学习的态度上急功近利、无终身学习的思想,好表现自我,只求一时的成功与快乐,缺乏一种精益求精、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精神,这种现象往往使得学生精神空虚,对待学业、生活态度消极,毫无动力。

3、心理承受、受挫能力差

艺术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的结晶,但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尤其是练习专业技能时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要承受来自技术上的、情感上的、精神上的很大压力。但有些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缺乏应有的人格修养和受挫能力,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意志薄弱、情感波动较大的现象,稍有不顺,便情绪低落,灰心丧气,缺乏进取精神;另外缺乏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顺利时极易出现高度的亢奋、激动和热情,面对困难时不能保持冷静、稳定,缺乏心理的自我疏导和调适能力,极易出现情绪化,药家鑫杀人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有的同学由于一时的挫折,便破罐破摔、一蹶不振,最后导致自己一无所长,毕业后到社会无所适从。

三、加强艺术教育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跨进高等学府的每个艺术教育专业的大学生,都渴望自己成才,但如果只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艺术的工匠”。因此加强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强化对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使学生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对社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由此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事实表明,仅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不仅不能保证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成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而且还可能导致他们因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辨别事非的能力而走人歧途。

2.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可为艺术教育提供合格的师资力量

今日的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的主力军,将承担起“美的使者”的重任,时代要求他们不仅要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不仅要能上好课,而且要能够在艺术课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给学生什么是“美”及做人的道理。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有一句名言:“文化素养决定专业素养”。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使学生更加扎实、系统地掌握所学的各科专业知识,更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艺术院校设置的许多专业课程很多都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本身都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素养,如果不具备很好的文化素养就很难完美的理解和诠释作品,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都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4.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

事实表明,那些人文素质欠缺,仅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仅没有能力正确地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没有能力应对、适应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

四、如何提升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

篇7

关键词:隐性课程;医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61-02

现代医学已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除了由医疗技术支撑外,医学人文关怀、人文医疗手段也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在加强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让医学生在价值观、道德观、社会适应能力及责任意识、创新思维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这样才能培养出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学人才。然而,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由于历史、现实的原因,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影响,形成了重视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轻视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显示,医学生普遍存在重医学、轻人文的想法,他们对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特别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及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还停留在表面。其表现有如下几方面。

1.政治敏感性差。表现为:不关心时事政治,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的了解和认识,不能把握时展的旋律,对当今出现的医学社会问题缺乏辩证分析思考能力。部分学生面对当前的医学教育改革、医患关系、医疗改革感到迷茫,没有追求,没有目标。

2.道德观念淡漠。表现为:在诚信、谦虚等基础文明方面缺失,道德底线非常脆弱。在进入临床实习实践阶段,个别学生对病人冷漠、不负责任,甚至出现“收红包”、“推诿拖拉”的现象。

3.责任意识蜕化。表现为:对生命缺乏关爱,缺少社会责任感,功利思想较强,协作能力差,对病人缺乏同情,甚至对生命和健康极端不负责任。

4.表达能力差。表现为:知识面狭窄,语言表达、书面表达不规范,甚至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能流畅书写医学文件和应用文。

5.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受学习压力和网络影响,部分学生不适应集体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相处,什么事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集体漠不关心,对老师“敬而远之”,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逃避和自闭,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易采用极端的手段。

6.创新能力不足。表现为:长期以来,医学教育“标准化的思想”阻碍了医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医学生只会墨守成规,在学习上表现更像高中生,即使参加所谓的创新比赛也多依赖老师的研究成果。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不高的原因

1.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传统医学教育中,实行针对性极强的专业教育,学科建设单一,专业划分明确。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短缺。即使合并到综合大学的医学院校,也没有整合出高水平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2.对人文教育理解的偏差。教育者企图通过物化的、显在的教育方式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形式不灵活性,缺乏实践环节,不能结合学生的思想现状,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医学发展的异化。现代的医学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一方面使疾病的诊治手段日新月异,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过度医疗与人性关怀失落的倾向。医学生要花更多时间在课堂和实验室学习,而不是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当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时,马上接触的还是异化的医疗体制。从而让其感觉所学的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质疑。

4.医学生自身不重视。高中开始的文理分科,直接导致了理科生过早失去了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机会。进入大学后,学生主观地认为当医生更重要的是专业技术,忽略对人文知识的摄取,不注意诚信、敬业、协作及自身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培养。

三、隐性课程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1.将校园文化作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战略平台。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因此,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精心策划,形成校园文化特色,将德智体美融入文化活动,将校园文化作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战略平台加以统筹设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浓厚的人文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能力水平。我院多年以来坚持组织“大学生文化节”,通过文艺比赛、体育竞技、知识竞赛、创新论坛、寝室文化等活动,使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养成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等,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团结协作、交流情感、相互学习。调查表明:80%以上的医学生参加大学生文化节的各类活动,学生普遍认为参加这些活动很有收获,可以“锻炼自己”、“结交朋友”、“提升自我”等。同时,通过组织新生参观吉大医学纪念馆,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中加入医学生宣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道德水准,提升医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内心的源动力。

2.将人文阅读作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渠道。医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专业书籍多、教材厚,可用于人文阅读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关调查发现:在校医学生中看过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的不到5%,读过其中一部的占38%,有58%的学生完全没有读过。人文阅读是一种生命与心灵的探求,只有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图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待不同类型的书籍,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培养医学生的人文阅读的兴趣,首先是加强哲学经典的阅读,让医学生明白学哲学对塑造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医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一分为二、普遍联系、质量互变等哲学观点,贯穿于医学各门学科,体现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运用这些观点,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也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其次,是鼓励医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文学经典以其深刻的内涵及完美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文化体系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价值观、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加大医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力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提升人文关怀的思维与能力。近年来,我院通过扶持“白衣读书协会”和打造“大学读书月”系列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阅读兴趣。通过医学人文大讲堂、读书沙龙、图书推荐、征文竞赛、辩论演讲等活动,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和时展的要求,营造阅读氛围。学生反映,这种有针对性的人文知识补充,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教他们如何选择性地阅读,有效率地读书。

3.将实习、实践活动作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做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医学生长时间的临床实习也是塑造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利时段。由于学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能直接接触病人,因此,让优秀的带教老师指导学生,从医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医德医风、人际关系等方面主动渗透人文精神的,开拓学生的视野,对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有积极的作用。早期接触临床活动也可以从组织医学生进行门诊志愿服务入手,我院从2010年,组织门诊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的关注,效果明显。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如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生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其丰富性、深刻性和取得的实际效果是其他教育途径和方法所无法比拟的。我院从2009起开始大力推进医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服务社会、献身祖国的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建立了河北唐县牛眼沟村、长春市普阳街道、长春市乐山镇等几个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开展义诊、医疗咨询、服务老年、关爱儿童等形式,使医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加深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对病人的理解。近年来我院开展的“全国居民健康档案问卷调查”、“医患关系问卷调查”、“‘我的梦・中国梦’问卷调查”参与面广,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调查了解了国情、社情,也认识自身价值,同时也在耳闻目睹、亲历亲为中感知和体验了人文精神,拓展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从近年社会实践的情况来看,参加活动的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凝练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我们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探索隐性课程在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最佳的结合点。隐性课程除了以上三种重要形式外,还应扎根于思想教育,融入日常管理,才能形成全方位的医学人文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云涛.石琳熙.在临床医学见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西北医学教育,2010,(2).

[2]王珊珊,林志鹏,张水银.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选择[J].文教资料,2010,(2).

篇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工作快速发展的阶段,高校语文教学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较好的适应新时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需要,高校必须要加强人文素质能力建设工作强度,利用新型教育模式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1 高校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况

 

高校语文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高校语文教学工作人员不断的改善教育工作模式,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事业中的作用。伴随着高校语文教学工作任务量的不断加大,许多语文教学工作者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道德的训练。虽然高校语文专业教学能力在逐渐的改善,但是高校大学生在语文人文素质方面的提高并不是很明显。这种现象极度容易引发学生“有知识无文化,有学问却无修养,有理论无实践”的现象,这就引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感念。[1]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其作用主要在于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相关的优秀文化,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价值。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能够衔接教学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高校大学生交流的重要手段。

 

2 高校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

 

2.1 人文素养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长时间下国家的大学生接受的主要是应试教育,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的教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人文素质方面的知识相对较为薄弱。在高校经过系统教育之后,高校学生会遭遇到学科内部划分的问题,使得学生过于重视自己的专业课程,忽视了其他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而且许多学生对自己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在语文方面的鉴赏能力和了解水平较差,导致其整体的语文教学工作质量差。

 

2.2 民族精神缺失现象严重

 

目前国家高校的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了解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这就使得高校大学生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心较少,传统文化知识方面了解较为浅薄,使得民族精神缺失现象较为严重。这其中也有不少学生开始追捧西方文化,而对中华文化却缺乏应有的兴趣度,这也能够直接导致民族精神的逐步流失。[2]

 

2.3 相关的理想信念较为缺乏

 

当前高校的学生会出现这种类型的现状,在课程学习方面的积极性相对较差,在职业规划和未来期许方面重视程度低,缺乏必要的进取心和信念。许多高校大学生认为其学习是为了拿到对应的文凭,在理念信念和梦想方面坚持性较差。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会较弱,在课堂学习上积极性较差,只是将学习作为任务,并没有更高的人文素养的追求。

3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3.1 在高校语文教学内容中发现人文思想

 

高等院校在设定语文课程的时候,要详细的依照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设定的计划进行,这就使得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常常以教材为主,有利于加强学生同教师之间的交流。在高校语文教学工作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中。这样能够较好的保证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工作,教学工作者要在教学中起到其引导功能。

 

从课堂入手,从教材中寻找元素,挖掘其中的精华,让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细细体会,认知其中的人生真谛,将这些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形成自身的人文素质。[3]

 

3.2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高校语文教学工作中不单单是利用课堂教学,但是还有部分教学工作是通过阅读进行。利用阅读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性,这样还能够协助大学生提高人文情怀,尤其是在人文素质水平等方面较为突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增加阅读参考书目,让学生在课外可以依照推荐的书目阅读,并且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可以带来的益处。[4]学生能够利用较为宽泛的阅读培训成较为深刻的内涵,在自身进行思考的时候能够形成自身的见解,有利于提高高校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水平。

 

3.3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人文素质

 

高校语文写作教学工作是其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生从小接触语文,在写作方面的时间较久,这样学生能够较好的感受语文教学工作的效用。语文写作工作是语文教育中的主要成分,高校大学生不单单是要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利用写作来传递自己的情感、精神状况和价值观。在写作中,学生能够较好的感受文字的韵味,这样能够较好的改善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的现状。在教学中,语文教学工作者要积极捕捉文字的情感和课堂的感悟,利用语文写作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标。

 

4 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高校语文教育必须要坚持现代化的发展原则,逐渐改善教育工作措施,如此才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此种类型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一定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逐渐转变大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和价值观念,使其朝着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人文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水平,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篇9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素养 文科大学生 培养

论文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普及,计算机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在各学科的研究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也由原来单一的面向计算机一级考试向大基础课程转变,增设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网络编程等诸多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让文科大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具有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一直教学研究的焦点。本文在分析文科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后,提出了思维方式渗透,强化专业术语使用和学生行为方式训练三条文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培养策略。 

一、引言

当今社会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新式的办公、生活模式,将人们带入了数字化社会的新时空。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人才。大学计算机教学为了顺应这种变化,将原来以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向提高计算机在各个学科中的实际应用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通过增设计算机高级课程,进行分类分层次培养。大学计算机课程培养的目标就是要让使学生能够在其所学专业中有意识地借鉴、使用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从而提高自身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我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后,在高中实行文理分科制,尽管在制度上还保留着文科学生要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的要求,但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这些课程只是象征性的学习一下。在这种背景下,进入大学学习阶段的文科学生,初步具有的是人文学科领域研究所需要的形象经验思维和研究方法,而对于计算机这门理科课程,要学好,学懂,学通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新的教学模式中,除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等内容都在学习之列。本文主要通过对大学文科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的研究,从学生主体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文科大学生计算机素养的问题。

二、计算机素养的内容

计算机素养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为工具素养或直接称为信息技术素养,其含义是利用计算机或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1]。计算机素养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它是随着全球社会新信息技术的角色转变和技术发展而发展的[2]。洛克希德(Lockheed)等人在一个学校计算机素养评估的调查项目中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计算机素养可以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在信息社会更具有竞争力,需要知道的关于计算机的任何东西,需要用计算机做的任何事情。

计算机素养包括三种能力:技能、知识和理解。它包括:第一,将计算机用于帮助学习、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二,对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功能、应用、性能、局限性以及社会含义的知识的掌握;第三,出现新的应用和社会问题,对它们进行学习和评价时所需要的理解力[2]。 

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计算机素养的具体内容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人员自身发展定位的变化而变化着。当今所处的信息社会,计算机的普遍使用,使得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交叉学科领域都需要大量能胜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出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和外语一样成为用人单位主要考虑的一个指标。这就对大学计算机教学,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大学毕业生应具有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能,能够解决专业领域内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具有知识的更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已经是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除知识传授和应用能力培养之外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要很好的分析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先要了解一下文科和理科。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我们习惯上分为了文科和理科两大类。无生命世界及生物领域属于自然科学,其分化出的各门学科被看成理科。人类精神和社会领域属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被看成文科。从研究方法上看,理科主要是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客观实验和运用公式、定理进行逻辑分析和论证,而文科则主要是进行定性研究,现象描述和经验思辨分析评价[3]。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分类为各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如今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靠单一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无法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尤其一些交叉学科,更是需要文理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在如今的科学研究领域,计算机已经成为了必须的工具,从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的分析统计,到音乐、绘画的创作、编辑等诸多应用都离不开计算机。到目前,我国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尤其是文科专业都相应的开设了计算机课程,除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外,还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开设了计算机高级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信息安全等,用以提高文科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场新的挑战。

(一)文科思维方式制约学习效果

文科学生的思维方式注重形象思维,经验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对大量知识的识记的基础上,通过模仿、想象、组合、移植等方法完成对知识的获取。这种思维模式对符号,文字,图片等有较高的敏感度,能够快速的接受传递的信息,而对数字,公式,推理反应不敏感,接受上有一定困难。用文科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学习计算机课程,往往变成死记硬背书本和老师讲授的内容,似懂非懂,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知识层面还可以应对,一旦进入到高级课程学习阶段,对于讲究逻辑次序,循序渐进,注重基础的理科学习来说,由于基础的薄弱,将导致无法进行高级课程的学习。而文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跳跃式思维在计算机学习中也会因其不够严谨,逻辑性不强而成为学习的障碍。因此,文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抵触情绪,感到困惑和迷茫。

(二)师资队伍有待整合加强

目前承担文科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多数高校是以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主。这样的安排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教师深厚的专业背景,在知识传授上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所教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脱离学生所学专业实际,忽视计算机在文科专业中的工具性,而过于强调其专业性,技术性,使教学内容偏难。又或者走向其反面,过于看重文科学生基础的薄弱,而使教学流于通过考试的简单层面。

解决这种情况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建设具有本专业背景的计算机教师队伍。二是相对固定从事文科计算机教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使得他们有时间去了解所教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了解学生的知识构成,从而调整教学,适应文科专业的要求。以上的两种方法都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实现。

(三)文科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影响学习效果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科学生的学习行为仍然是以阅读课本为主,书本中有的内容掌握的较好,一旦离开书本需要灵活运用时,就表现出无从下手,毫无头绪的尴尬。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学习都要配合大量的上机实践,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灵活变通,才能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上机时较多的是机械性完成教学要求,在主动上机训练实际应用能力方面欠缺主观意识。这就导致学习效果达不到课程设置的要求。

(四)教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目前出版的计算机类教材中,入门类教材过于简单,讲授的内容不能满足文科学生的专业需要。专业类教材则是以理工科学生为对象编写的。教材的书写风格,内容编排都是按照理科生的学习习惯安排的,甚至有些书中的用例都是要具有了一定理科基础后才能够读懂。这样的教材对于抽象思维薄弱,计算机专业基础差的文科学生来说,使用起来一定是艰涩难懂。而针对应用能力培养的案例类教材又缺少基础知识的讲授,对文科学生来说使用起来也是困难重重。一旦选用的教材无法提供学习的帮助,长此下去,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丧失学习计算机的信心。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四、文科学生计算机素养的培养策略

通过以上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和教材,另一方面是学生。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文科学生计算机素养提出几点策略。

(一)文理思维方式的相互渗透

人类的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理分科只是在研究对象上的一种划分,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而各种思维方式本身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文科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抽象思维,理科研究也离不开形象思维。如哲学、经济学等无不需要进行理论的推理和思考。在理科中,形象思维是帮助抽象思维提出假说、获得结果的重要一翼[3]。文科学生要提高计算机素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抽象思维方式的培养。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抽象思维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思维方式,有研究表明,人脑的右半球是形象思维的中枢,人脑的左半球是抽象思维的中枢。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引入一些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如做一些数字类游戏,或是布置一些虚拟任务,让学生制订实施计划,通过回答为什么,建立起相应的逻辑关系。建议学生平时的阅读中多读一些推理型的文章,通过精细阅读,提高复杂语言逻辑的分析理解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制订行动计划的习惯,将要做的事情按重要性、紧迫性或次序性进行分类,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是问为什么这样做,怎么样去做,改变靠直觉办事,做事随意的习惯。通过适当的训练,文科学生一样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强化专业术语的使用

术语是指某门学科中的专门用语。专业术语是专业领域内对特定事物的一种行业内的描述,是专业交流中使用最多的词语。在文科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借助多媒体手段,生活化的语言将计算机知识中难于理解的概念、算法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种方式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可以起到引领学生入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但计算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高级课程的学习阶段,单纯依靠老师课堂上的讲解无法达到课程设置的目标,需要学生从事大量课后的学习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通过查阅参考书,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等手段来完成,如果没有养成使用专业术语的习惯,在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中,就会难于理解和沟通,不利于课程的学习。所以应该在学习之初,就养成记忆和使用专业术语的良好习惯,为今后高级课程的学习,走入社会后计算机技能的自我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的计算机专业术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了,所以使用术语的习惯并不难养成,只要有意识的记忆,使用,变成描述问题的特定用语,很容易就会成为习惯的。如在数据库应用技术的授课中,关系、记录、主键、侯选键、规范化等术语的强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而在后续的程序设计部分,流程图、程序调试、编译、源程序、存储过程等,在记忆和使用这些术语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在熟练使用这些术语进行问题的叙述时,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向计算机专业所需要的方式转变,而这正是我们所想见到的效果。

(三)有意识的行为方式训练

文科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存在看不懂,想不通,写不出的现象,所以首先要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由于从高中阶段就实行文理分科,上大学后,文科学生数理基础相对薄弱,计算机课程在他们开始学习之前就已经被打上了学不会的烙印,所以要先从心理上接受,将其和其他课程同等对待。本人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生已经具有的计机特长,比如上网,游戏等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如在学生普遍使用QQ的情形下,告知学生除聊天功能外,还有许多其他功能如远程协助,视频聊天,网络硬盘,邮箱等,鼓励学生使用这些功能,让他们认识到驾驭计算机并不是不可为的事情。

其次,计算机在文科领域中的工具性更为突出,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它解决专业领域内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习目标,不纠缠于一些技术上的细节,不盲目扩展学习内容,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比如,在经济学专业,经常会对一些数据进行统计和查询,在有多种可选方案的情形下,让学生使用最简单实用的程序,用简明的逻辑关系完成操作,而不是过度强调使用了何种算法,如何进行了程序的优化,这样做的结果,学生的畏难情绪得到了缓解,在提起了学习兴趣之后,再将一些不同的算法教授给他们。 

再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记笔记和主动上机。由于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已经不做笔记,而是习惯将老师的教学课件复制回去。在本人的授课过程中,一直要求学生要记笔记。不只是单纯将老师上课的内容记录下来,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学会提出疑问。教学结果显示会记笔记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强于不记或不会记笔记的学生。案例教学是目前在文科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案例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或专业,明确给出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解决的问题,实施的步骤,并在案例后给出相关自我提高的练习。因此主动上机练习是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要让学生知晓上机不只是为了验证教学内容,而是要学会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五、结束语

计算机素养的培养是靠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具有良好计算机素养的大学文科毕业生将更具竞争力,适应力和创新力,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农心,等.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程[M].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35.

[2]T.胡森, T.N. 波斯尔斯韦特. 教育大百科全书: 第7卷[M].张斌贤, 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6:741-743.

篇10

【关键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

我国的医学成就斐然,尤以中医疗法、理论名著于外。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名医,扁鹊、孙思邈、董奉等等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医生。他们不但解除了很多人的病痛,还因为他们大公无私、服务百姓的高尚风格而流芳百世。最近热播的《神医大道公》也是由流传于闽浙地区的神医吴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自古名医的标准就是两点:医术高超,德行高尚。当今对名医的标准依然是这两点。医学院对学生的培养不但要重视技术的培养、更要重视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素质培养是孕育高尚医德的土壤。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S.E.Luria说过:“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大医精诚”“杏林春暖”都是我国历史上名医高尚人品、精湛医术、解一方百姓疾苦,献一己之利的典范。医学承接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医学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也包含了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必然需要。

1当今大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学校对人文教育的认识不足。在大部分医学院校里,人文教育的舆论做的非常重视,但实际人文教育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人们在实际中追求功利的观念较重,那些实用价值不高、对提高现实利益帮助不大的事项,很难引起人们真正的重视。 这种现象在医学院校里普遍存在,在有限的时间、资源、精力的情况下,人文教育被当成副科的副科,很多时候,学校都会接口医学教育课程繁多,照顾不了人文教育,而将人文教育弃之一边。由于认识的不足,人文教育堪忧。

1.2学校在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上不合理。在教学课程和时间上,由于医学专业课程安排的限制,课程设置多以“两课”教育为主,法律、德育、伦理等课程设置课程极少。据统计,中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远低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人文教育课时。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一方面反映了对人文教育的漠视,另外也造成学生对医德的轻视。对利益的追求,导致当今庸医、医德败坏的医生的大量涌现,人文教育本是为了培养高尚医德,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医生,但实际却非常揪心。

1.3监督评估体系不完善,致使,人文教育结果有等于无。所有医学学校都设有“两课”教学,大量开设了人文选修课,也开展了一些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是对人文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却是不得而知,没有一个衡量教育结果的标准,没有合适的评价体系。说到底,人文教育工作做得形式大于实际,有等于无。人文教育的不足与缺失反应的是整个医学教育体系里的功利之风、漠视素质之风盛行。

2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

2.1首先要提高对人文素质的认识。认识是实施的前提。人文素质并不只是培养学生具备高尚、奉献的医德精神,人文素质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崇拜”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

2.2人文教育要与医学专业课相结合,不能单将人文教育孤立出来。将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课相结合,不但是因为人文教育的课时安排偏少,还因为在课时较多的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会更好的的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医学专业课中避免不了一些临床病例的结合,在这些实际的病例中,老师就应该通过对相关病情的描述来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独立进行善与恶、对与错的得到判断。这也需要教师提高专业课的主导意识,尽量在专业课知识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关于珍惜生命、关心患者、解除病痛的人文问题的思考。

2.3多在课外开展一些人文实践活动,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人文素质是一种心理素质,是一种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展现的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不但要在课堂上讲,在校园的生活中,在社会的实践中也要注重人文教育的培养与应用。通过开展“献爱心、助社会”,组织学生到医院做服务生、在社会上进行医学常识宣传等活动,展示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大学生做到言行合一、知行合一。并建立完善人文教育监督评价档案,公平、公正的记录学生们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从制度上保证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权威性。

结语: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产物,它的精髓就是认识人、尊重人。它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医学院校的学生肩负的是“救死扶伤”,“服务医患”的重担,人文教育对医学院校学生的教育意义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刘万路,赵世鸿.地方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卷(5期).

[2] 李治中.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J].教育:中旬,2010(8).

[3] 陈晔,孙晓生.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人文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