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差异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文化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文化差异

篇1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表现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焦点性话题。在与中西方实际交往的过程中,文化差异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障碍,急需予以治理和应对。因此,必须要基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站在科学合理的角度和立场,汲取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优势之处,改正不足之处;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从而更好地加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借助于一种通用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其实质和内涵在于加强整合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不断加强交际双方之间深入的交流与协作。

二、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形式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之处,差异性比较明显,因此,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具体包括:中西方交际原则、交际时间以及语言和非语言交际形式等等方面的内容。

(一)交际原则和模式之间的差异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群体主义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具有较强的对比性。1.中国人交际行为主要来源于家庭和亲源的关系,归属感较强,体现出一定的集体主义特征。在传统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家、国、天下的利益;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个体利益包含在整体利益中,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等等方面。交际行为侧重于情感原则,属于情感型关系模式。2.西方人交际中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侧重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极力维护私有财产;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在实际交往中,尊重个人隐私,对于像婚姻、年龄以及收入情况等等相关问题一概不在公共场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经当事人允许就私自碰触他人的东西。因此,西方在交际行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逻辑性。

(二)交际时间取向方面的差异分析

交际时间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西方在交际原则和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来看,对于时间观念来说,也有较大的区别性差异。1.中国在时间观念上,属于“圆模式”。由于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过程的整体思维模式。西方则属于“直线式模式”,注重时间的起始部分。2.从时间取向来分析,中国强调以过去为主,过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强调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人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评价人物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也存在着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现在过于守旧、不思进取,缺乏时间紧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时间观着重于未来,眼光比较前卫、发展,时间观念非常强,并不强调一定要遵守传统习惯。在词汇的理解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区别,例如:针对“老”一字,中国对其理解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则代表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消耗。

三、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具体措施、策略

通过上述中西方在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无论是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还是宗教礼仪和文化习俗上,表现各有不同,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参照指标。因此,就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而不断缩小中西方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提高双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

(一)增强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格外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加大重视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会使用眼神来传递相应的信息,被定义为“眼神交流法”;中国则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常很少甚至不会长时间用目光来直视对方。因此,中西方非语言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要不断探索和发现二者在交际方式中非语言的影响因素,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二)加大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将理论基础知识和口语能力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加强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加强对语言语法知识和语言发展历史等等非语言交际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断加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上,中西方在其社会文化差异性表现非常明显,在积极全球化大范围的影响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经济、文化、社会的交流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缩小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任重而道远,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要不断理解、宽容和接纳。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积极部分,结合自身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传播,从而促进双方在国际中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涛.中西方时间取向差异对比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381-384.

篇2

【关键词】词汇 文化内涵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12-02

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曾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而词汇又是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语言中的某些特殊词汇除本身意义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旨在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部分特殊词汇(动植物词、色彩词、风俗文化等)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进行探讨,从而展示中西文化多方面的差异性。

一 动植物词

人和动植物相依共存,因此在英汉语言中必然有相对应的动植物词汇,这些词汇除本身的指称意义外,还有其蕴含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的影响,动植物词语的寓意也不尽相同。在汉语中dog(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人们多用猪狗不如、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等词语表示令人厌恶的东西,多含贬义。而西方人则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他们喜欢狗的某些品质如忠诚、可靠、勇敢、聪明等,常用以指代人,这时不但没有贬义,相反还略带褒义,使语气诙谐风趣。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优胜者)、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时)、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的人)、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等。又如cat(猫),中国人非常喜爱,在中国文化中指可爱的精灵,如“馋猫”比喻人贪嘴,含有非常亲昵的感彩。而英语中的cat却是魔鬼的化身,常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因此She is a cat. 不能直译成她是只猫,其真正内涵是她是包藏祸心的女人。再如dragon(龙)在汉语中象征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而在西方它却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狰狞的怪兽、恶魔的化身。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 ha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 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再如bear 这个词,在中西方人头脑中产生的联想意义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一谈到与“熊”有关的词就会想到“窝囊”“没本事”,如“瞧他那熊样”“真熊”等词。而在英语口语中bear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如He is a bear at math.其真正的文化内涵是他是个数学天才。由此可见,同一动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所表现出来的内涵截然不同。

植物词也一样具有象征和比喻意义。Rose(玫瑰)在中西文化中内涵相近,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中under the rose却表示保守秘密和保持沉默的意思,这反映了在西方国家,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的古老习惯。其他词如olive branc(橄榄枝)象征和平、palm(棕榈)象征胜利、lily(百合花)象征纯洁等。

二 色彩词

色彩词除表示固有的颜色意义外,还有许多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不同,对颜色的感受也不相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在中国古代,yellow被看做是帝王之色,“黄”在传统文化中主要指“吉利”“好”,如我们常说的“黄道吉日”。“黄”也指“失败”“落空”,如“黄粱美梦”“那笔买卖黄了”等。在现代汉语中,黄色还指“”“低级趣味”的东西,如“黄色录像”“黄色书刊”等。在西方文化中,yellow象征正义、坚定和智慧,同时还有嫉妒、反叛、懦弱的含义,如turn yellow的真正内涵是变得胆怯起来,yellow dog. 实指卑鄙的人。而在英语中,yellow paper或 yellow book. 并非黄色书籍,而是指政府报告,是极其严肃的东西。

red(红色),在中国象征喜庆、吉祥、高兴和幸福。中国人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衣服、红鞋子,门窗要贴大红喜字;过春节要贴红对联、挂红灯笼;婴儿诞生时要吃红壳鸡蛋等。而在英语中,red是一个贬义相当强的词,它象征着凶残、危险和流血等,如red revenge(血腥复仇)、a red battle(血战)。汉语中眼红他人飞黄腾达、官运亨通,英语中却用green with envy来形容人的妒忌之心。在汉语文化中蓝色的联想意义与海洋有关,多表示宁静,而英语中blue多有沮丧之意,a blue movie()、in a blue mood(情绪低落)等。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一个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摒弃和厌恶。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如称平民百姓为白丁,把缺乏锻炼、阅历不深的人称作白面书生。而西方文化的白色着眼于本身色彩,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象征纯真无邪,所以它是西方人的崇尚色。如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white wedding(新娘穿白礼服的婚礼)。另外,white又象征正直、诚实,如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white man(高尚、有教养的人)。

篇3

关键词:交际用语;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差异;偏误;跨文化意识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的符号,在长期的信息传达过程中不同语言族群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正如语言学家伯默所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两者之间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同一族群形成相同的文化是基于该族群成员对语言有统一的认知和理解上的,同时具有了相同文化背景后同一族群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会更容易地掌握对方传达出来的信息,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

正是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不同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也是有所差异的。例如中国文化主张奉行中庸之道——谨言慎行、温恭谦虚,有较强的等级观念,且人际关系复杂且重要。而西方文化则主张民主和创新,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等级观念不强,人际关系更偏重理性化,这些在思想上存在的根本差异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此外中西方在具体交际中还存在着诸多差异,例如以对待女性为例,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过程中都是男权社会的形态,男尊女卑是传统,而西方国家,尊重女性往往被视为一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在探究中西方语言差异时,文化差异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是指在同一环境下,来自不同文化体系内的个体运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的口语交际。这一过程需要满足三个元素:一是交际者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二是运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际,其三双方进行的必须是实时的直接的口语交际。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之间差异势必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需要注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有效的口语交际。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中西文化差异会使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方面的失误,例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交际双方在对赞美语言的回应时有不同的语言模式。其次,中西方文化差异还会导致交际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信息误差,例如中西方词汇中某些词语的比喻义就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具有不同内容,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文化背景层面上的要求。

三、中西社会交际用语的偏误比较

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呈现出诸多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这种差异将会极大影响交际效果,因此在社会交际中交际双方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下面将简单比较一下中西方社会中几种典型的交际用语偏误:

1.称呼用语的偏误

对对方的称呼往往是交际的第一步,中西方文化在称呼用语上存在在巨大差异: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中出现了堂亲和表亲两大亲属支系;除亲人外,对待朋友也往往按照年龄分别赋予其“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称呼。而在西方称呼语中,尊卑长幼间的称呼则不分那么明晰,无论亲属还是朋友,在长辈和晚辈之间或者同辈之间都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同时在亲属中父系和母系两个支系之间也没有明显区别,对自己长一辈的人均称为uncle或者aunt。

中国文化中为了表示对对方职业的尊重在称呼时往往采用“姓+职位”的模式,例如王老师、张经理、赵主任等。而西方文化在非正式场合中称呼对方时往往忽略地对方的职位,统称为“姓+先生/女士”,例如称呼王老师为Miss Wang,如果此时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叫法称之为“Teacher Wang”的话就会闹笑话了。

2.交流时常用话题的偏误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交流的话题也大不一样,在交际伊始,中国人打招呼往往用特殊疑问句来询问对方,这一交际内容往往涉及到:“吃了没有?”“你去哪儿啊?”“干什么去啊?”等等,这种问候是具备中国关怀特色的交际用语,但往往会让西方人误认为是在干涉自己的隐私,因为西方文化的寒暄语往往是:“Hello”、“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或者谈论天气问题等等。

3.礼貌客套用语的偏误

赞美是交际的剂,利于培养交际双方的好感。但是文化差异往往导致在口语交际进行赞美时适得其反,例如在中国谦虚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听到对方的赞美后往往会谦虚地推辞:“你这份工作完成的真好!”“哪里哪里,还差的远呢!”此时西方人会认为你没有尽心地完成工作,或者这份工作真的“差的远”,甚至可能认为你质疑他的鉴别能力。因为西方人被赞美后通常会以一句“Thank you”感谢你的赞美,而这种过于直白的接受赞美会让中国人难以接受。

4.比喻用语的偏误

在语言形成过程中,人们根据某种联系赋予了很多东西以另外的含义,这种比喻义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会更大,如果对跨文化的差异认识不深刻的话往往难以理解比喻义。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神圣庄严和高贵祥和的代表,“龙的传人”“、人中龙凤”等都是对人的褒扬,但是“龙”在西方国家中则代表凶暴的女人,“the old dragon”已成为恶魔的代名词。反之,西方文化中有许多词的比喻义在中国文化中也有某些偏误,例如,“狗”在西方文化凭借其忠诚而很少含有贬义,“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 ”等都丝毫没有侮辱之意。

除具体事物被不同文化赋予不同内涵外,一些抽象词汇在不同文化中也会存在某些偏误,例如红人(the blue-eye boy)、金秋(white harvest)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中词汇所负载的比喻义,因此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本身以外的文化背景在口语交际中也具有重要影响。

四、形成偏误的原因分析

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跨文化交际用语产生偏误的原因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文化层面的元素。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导致语言产生偏误。中国式思维强调整体性,以群体为主,认为人是群体的一份子,个人价值借由群体体现;而西方思维则相反,强调个体性,认为个人是独立自由的,群体只是个体的集合,保护个人的独立权利。由此中国在介绍人的时候都将其放在关系网当中,而西方文化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则被淡化。例如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中重视宗族和血缘,由此在称呼语中非常讲究尊卑长幼及亲疏远近。中国文化中重视名分和人伦等关系,而与西方社会则主张“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因此出现了在称呼对方时中国文化采用“姓+职位”的模式,例如王老师、张经理、赵主任等。而西方文化在非正式场合中称呼对方时往往忽略地对方的职位,统称为“姓+先生/女士”,例如称呼王老师为Miss Wang.

其次,中西方文化中价值取向存在差异,这也是由思维差异所引起的,这些主观意识都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中国的群体观念导致中国文化重视群体地位,主张通过社会价值来实现个人价值;而西方则相反,主张只有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因此在中国交际用语中注重和谐平稳的文化性格,才有了“枪打出头鸟”的谚语。

最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规范之间的差异也会造成交际用语上的偏误。例如在赠送礼物后中国人会收下礼物,在送礼人离开后再查看;而西方人则当面查看礼物并表示感谢。这一交际过程中,中国人会认为当面查看礼品有衡量礼物好坏的意味,会使对方很尴尬;而西方人认为不当面查看礼物是对朋友的不尊重,这一行为规范势必会造成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用语偏误。

篇4

 一. 文化因素教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由此可见,文化因素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新课程标准》吸收了现代语言教学思想,“强调用语言做具体的事,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输出(表达)”这就是说,“为交际”应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归缩。

同时,《新课程标准》又强调: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熟知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新课程标准》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此,日常教学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处理好语言与文化关系。 

新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交际与文化这两层关系。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的安排均体现了“交际文化”。诸如问候、介绍、告别、感谢、道歉、邀请、请求允许、祝愿和祝贺、提供帮助、约会、打电话、就餐等功能意念项目,共60余条,穿插安排在各册中。其中,属于二级标准(小学六年级)的有30多条。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中国人与英美人在进行这些功能交际时会不一样。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产生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因此,在学英语语言的同时,也要了解该语言所载有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学习者对日常交际用语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对交际能力很重要。 

小学英语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逐年加大语言综和运用的比重,强调语言测试的实用交际性原则:语言必须放在实际的,尽可能不同的情景中运用;语言必须适合具体的交际行为;考核的焦点在于是否达到了交际的目的;语言交际行为除了需要语言能力外,还需要其他一些能力,如社会文化能力。小学日常英语教材及考核中越来越多地渗透着文化知识的要求,学生所具备的文化背景知识决定了其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 

二. 正确理解语言、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均属于社会现象,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要素之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的存储与传播而时代相传,两者关系密切。语言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由于各个民族的地理、历史、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规范,即所谓的文化差异。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如中国文化经常采取自贬或否定形式回答称赞以示谦虚,而英语民族则采取肯定形式,回答“Thank you.”。交际能力既包括了四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又包括了社会文化能力,即能够与另一种文化的人进行和谐交际的能力。在跨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最大的障碍是文化差异带来得影响。所以,缺乏文化的了解,必然会造成交际的无法顺利进行。 

三.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某些缺陷及面临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偏重语法训练使得学生的实践交际存在一定的障碍。虽然对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难以启齿、语不达意、不得体等,从而造成难堪,甚至误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中国学生在听到赞扬他英语说得好时,可能会产生下面对话: 

--- 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 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 

--- Why? Don't you think so? 

--- No, I don’t. 

应该说中国学生所说句子并无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合英语习惯,所以造成了交际的失败。其实,学生只须回答:Thank you. 

实践证明,仅仅学点英语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是不能顺利完成交际活动的。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隔阂、障碍、误解也随之在交际中不断突出。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无法很好地进行交际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文化因素教学应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文化差异在具体交际中的某些表现 

词汇的文化含义。语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语言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各个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掌握好这些词汇,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习俗,更好地使用该语言,而且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正如大纲所指出的: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人类所持有的语言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如在汉语中“龙”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 tierce person )、“狡诈、虚伪的人”( shy or treacherous person ), the old dragon 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还有一常用词dog  ,英汉对它的理解差别也很大,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词,如:落水狗、癞皮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均属贬义词。但在英语中, “dog”却可表示褒义词,如:Love me, love my dog.. You lucky dog. My old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 As faithful as a dog. 反映了英美人与狗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像dog, dragon这些词的词义,还要教给学生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及其使用场合。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语用的得体性。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甚至误解。比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汉语中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 is my duty . I ought to

 

 

do that.”英美人听了就可能不高兴。因为他会认为你的帮助不见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 “ You are welcome. It is my pleasure. 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再如关于“吃饭”,“你吃饭了吗?”这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有时作为一个打招呼用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 Hi! How are you ?”但在英语中,“Have you have eaten yet?”这句话的内涵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时, 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 you, it is very kind of you.” 决不会回答“Yes./No”。因为在英美国家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通常是间接地想邀请别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还有,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你们慢慢吃”,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You eat slowly, eat slowly. 他会莫名其妙,甚至认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其他象课本上出现率较高的had better, excuse me等,学生在使用时也常常使用的不得体,比如下列对话:  

Student: --- You’d better explain it to me again. I don’t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Teacher: --- Of course, I can. 

Teacher: --- Excuse me, could you fetch me some chalk? 

Student: --- I am glad to. 

禁忌语。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人们把“十三”和“星期五”都看作不吉利的,认为是大祸临头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竭力回避“十三”这个数字。如门牌号、旅馆房间号、座位号、餐桌号等很少有“十三”号的。再比如,在第四册U2课有一段对话,一中国学生问一外国妇人: How old are you? 老妇人并没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说: It’s a secret. 原来,英美人都很重视privacy(隐私),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对于个人隐私问题应回避,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误解。询问这些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礼貌的语言行为。诸如:婚姻、年龄、收入、宗教信仰等均属个人隐私。所以,应避免直接提这些personal questions: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earn?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英汉文化在某些句式方面的差异。汉语多从正面入手,而英语却从反面入手,尤其是在征求对方意见或称赞的场合。所以,许多学生对于Negative response不习惯。例如:Do you think so? 这句话并无语法错误,但却不符和英语习惯,是汉语话式的句子;英语习惯表达方式应为:Don't you think so? 其他如:Don’t you see? Don’t you agree with me? Isn’t she lovely? 等均是从反面入手,而不是从正面入手说成:Do you see? Is she lovely? 即使从正面入手也往往在句尾加一反问的尾巴,用反句形式,如:A fine day, isn’t it? You like coffee, don’t you? --- It’s a lively day, isn’t it? --- Yes, isn’t it? 

教学实践中,常会遇见这样的病句:The rascal hit his face. The teacher pat the boy’s head. 出现这样的原因就是由于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不同造成的。汉语着眼于人的部位;而英语则眼于人的整体。正确的表达方法应是“动词+人+介词+the+身体部位”。如“pat sb. on the head; slap sb. in the face; hit sb. on the nose; lead sb. by the arm. 再如:I and my mother often go to Tianhe Park.等等,也是因为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不同而造成的。

还有在书写地址时,也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看问题喜欢从一般到个别,而英美人更注重个别,所以,中国人写地址从大到小,如:广州市天河区员村第六小学;而英语中则恰恰相反,从小到大,如:Yuancun Primary School No.6 Tianhe Guangzhou。英美人先写收信人姓名,再写门牌、地名。写信时,学生还有一个屡纠不改的错误,就是在写信结束时随手写下写信的日期。这些均是由于中英文化差异所造成。 

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民族间文化存在着深刻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学习障碍、交际障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应是同步的。在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更好的掌握运用这门语言。所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因素教学同样重要。 

五.采取的相应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间交往的频繁、中国加入WTO 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对于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更加迫切。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怎么才能不断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交际能力呢?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首先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等。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的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比如:中西节日的异同,饮食文化的差异,日常问候用语等。 

2.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刊、杂志、电影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幻灯、音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或是利用因特网,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 

篇5

关键词:中式英语;文化;差异

一、中式英语的特点

英语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国际会议,跨国公司和互联网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英语的全球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语言是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有一定的差异性。一般人们常常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从而形成了“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是以规范的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中式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1)词汇使用方面,具体表现为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灵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词汇的使用;(2)语音方面主要反映在超音段音位层面;(3)语义表达方面,由于受到汉语思维与汉语句法的局限,中式英语倾向于修饰成分前置,致使中式英语在语篇内句子简短,单句偏多。英语表达喜欢用委婉含蓄的句式陈述观点,而汉语则喜欢直截了当。中国人在英语写作和宣传资料中,汉语写作特点和篇章结构几乎难以避免,尤其是在英译的政论文章中。中式英语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并伴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和中国特色语言文化的形成而逐渐普及,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也促使了英语受汉语的影响不断加深。

二、中英文化中的语言及表达方面的差异

由于居住环境、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历史发展等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规范,这就是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1)见面打招呼时,中国人喜欢谈生活,英美人则习惯于谈天气;(2)待客礼仪方面,中国人好客套,英美人则实在;(3)表达赞扬或馈赠方面,中国人含蓄,英美人大方;(4)自我评价方面,中国人谦虚,英美人自信;(5)在做介绍时,中国人先重后轻,英美人先轻后重。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说明了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三、中英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

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形成于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经过实践的考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们有着固定的结构和浓厚的历史色彩。习语同文学作品一样是语言的精华,由于汉、英两族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成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1)语言环境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2)传统文化及习俗方面的差异,例如“狗”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英语与汉语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因此在使用中比喻不同的事物,但它们的比喻义是类似的。在翻译这些习语时,应该改变其形式以保留其灵魂。把这些相互对应的成语用在英汉互译中,可以再现原文的语言效果,且能清楚地达意。在中英文化的交流中,掌握正确的问候语是良好交际的开端,也是保障交往得以继续的重要手段。在学习中正确选择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通过学习文化语境,掌握文化能力,学习交际方式,两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交际成功,使得外语教学更加顺应社会变化。

四、英语教学方面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西方的教育则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国内和国外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国,尤其是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在国内,大多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依旧是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也有其弊端。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参考文献:

[1]吕文澎,王法吉.中国英语:英语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再生[N].光明日报,2003.

篇6

    国际投资又称“境外投资”或“海外投资”,是指投资者将其资本投放到本国之外,以获得收益的经济行为。国际投资方式主要有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外经营企业,通过直接控制或参与其生产经营管理以取得利润的投资活动;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购买外国股票、债券等,获取证券投资的股息或债息等。本文主要介绍对外直接投资的文化风险及其风险评估与管理。

    二、文化及文化差异

    1.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具有民族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2.文化差异

    荷兰文化大师吉尔特·霍夫斯塔德在对IBM公司50种职业、66种国籍雇员的11.6万份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四项描述各种文化差异的指标,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女性度。

    中国学者在对世界各地的23个国家的学生的研究中得出文化差异的第五个指标: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以上研究表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即包含真理的差异也包含德行上的差异,且这种差异性根植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很难轻易被改变。文化差异是由各国的历史传统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所导致的,表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这种文化的差异和企业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相兼容。

    三、文化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背景下,企业在异地、异国开展经营活动,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也日益多样化,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投资风险也成为企业在国际投资上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如何有效地控制文化风险成为国际投资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国际投资中的文化风险因素

    1.1信息理解差异风险

    由于不同国家语言、宗教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国际投资中,经常出现由于双方沟通障碍,导致在工作方式、人员配置、市场开发和内部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从而无法保证公司的有效运营。例如,在亚洲的企业文化中一般都将员工加班加点视为工作积极的表现,但在西方国家则把员工加班加点看作其违规或无能的表现。当不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处于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沟通就会变得困难重重,甚至导致误解,这些误解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严重影响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效果。文化误解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轻则会带来误会,重则会导致冲突,使跨国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导致国际投资以失败告终。

    1.2种族、民族差异

    种族和民族的差异会使进入东道国进行国际投资的跨国企业管理人员,具有较为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从而固守本民族文化和传统,有偏见地对待他国的文化和传统,这种民族优越感、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是跨国企业管理文化风险存在的普遍根源。

    持有民族优越感的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常常倾向于采用单一的、以母国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移植或照搬母公司在本国或他国的成功经验,忽略或不能充分考虑本土文化斥求,也不能改造产品以使其适应特定市场的特殊需求,国际投资只以盈利为目的,本土员工既得不到接触核心技术的机会,又享受不到升迁的待遇。这种倾向在海外经营中不利于国际投资的跨国经营,在企业经营目标上国内母公司和海外公司难以统一,同时也不利于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无法及时针对东道国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1.3管理差异风险

    管理差异风险是由于不同文化导致的管理方式、管理风格以及不同文化的管理人员之间不能协调工作而带来的管理风险,管理风险是国际投资经营时遇到的最大障碍。跨国企业在境外投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在东道国所采用的管理模式、管理行为能否为当地的雇员所接受,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和能否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如果不了解本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而采用以母国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往往会带来管理上的风险。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念、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等,在企业经营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态度。

    1.4产品需求差异风险

    文化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欲望和消费行为,并最终决定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和消费行为,这种差异决定了市场需求的差异。如果忽视文化差异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仅从自身文化出发来进行国际投资经营,跨国经营企业将难以生存和发展。例如德国人比较偏重产品的质量,而日本人则注重产品的外观样式,在两国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就有很大的不同。

    2.国际投资中的文化风险控制

    2.1正确认识文化差异

    国际投资者应该正确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认真分析其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以及不同层面上的文化差异,在进行跨国投资之前,要充分认识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对东道国的文化特征、惯例、风俗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两国文化的差异,最终确定在东道国的经营方式和需要提供的产品类型,根据差异分析制定出一系列的经营方法和经营目标。

    2.2加强跨文化沟通

    为了更好地控制文化风险,企业应加强跨文化的沟通和培训,包括对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跨文化沟通与冲突的处理能力培训;大力提倡、推广应用国际化工作语言,并进行语言培训,在企业内部形成学习与使用多种语言的风气;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员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适应性等。这些工作可以促进跨文化沟通技能的提高,改善管理人员与当地员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

    [1有助于管理者更快地适应新文化和新环境。

    2.3制定风险控制战略

    文化风险是企业国际投资经营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跨国企业应积极制定风险控制战略。综合比较母国和东道国的文化差异,确定一种优势主导文化,并以此为主导制定企业文化战略,调整经营战略,积极适应当地文化,降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投资应该是随着环境改变而改变的,通过不断吸收外部文化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调整企业的经营,适应环境的企业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当然文化适应并不代表要被动、消极地妥协或服从,有时也要采取文化融合战略,利用企业自身的影响力,积极推动文化互动,在吸收当地文化的同时,向当地市场传递企业自身的经营思想和理念。

    2.4实施本土化战略

    本土化是为了适应当前所处的环境而做的变化,通俗讲就是入乡随俗。在国际投资经营中反映出的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以消费者为核心,而不是以商家的喜好、习惯为准绳,企业规范必须随地区性变化引起的顾客变化而改变。本土化经营是企业避免文化冲突,降低文化风险,顺利进行国际投资经营的重要保证。企业经营本土化战略带给跨国公司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包括确立在东道国长期发展的“合法”地位;奠定低成本扩张的基础;增加了当地劳工的就业机会等,企业本土化经营可以有效避免当地企业、员工的抵触行为,减少母国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时所产生的文化冲突。

    四、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投资逐步深入到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其所面临的文化差异也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过程中不仅要对投资的政治风险、经营风险进行分析,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风险更不能忽视。企业在从事国际投资经营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文化上差异,运用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手段,才能在国际投资经营活动中将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在不同文化的撞击、冲突和融合中,只有契合文化的经营才是最佳的经营。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M·霍杰茨弗雷德·卢森斯.文化战略与行为(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尔科姆·沃纳.跨文化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王涛生,许南.跨国经营理论与实务[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 中职英语 文化差异 渗透 策略

伴随语言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英语课程的实施、学生英语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文化的教学,这已成为英语教学界的共识。现行中职英语教材根据“结构―功能”大纲编写,每个单元都分为三部分:会话、语法和阅读,会话部分和语法部分各体现一个话题和一个交际功能项目,反映英语国家的交际文化,而阅读部分则集中反映着中西方的知识文化。教材逐步介绍中西方社会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渗入”特点。

一、现行中职英语教材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中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也体现在现行中职英语教材内容中,涵盖了西方社会的历史、地理、文化、风情、民俗等方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中国人打招呼会明知故问,如:“你在看书呀?”见面爱问:“你吃了吗?”聊天时喜欢探听对方的私事。西方人一般以天气开启话题,而年龄、收入、住房、婚姻状况等属于尊重的隐私,聊天时一般不触及;致谢语与答谢语的差异。中国人较少使用“谢谢”,对别人的感谢往往使用“否认”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Thank you”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恭维语与应答语的差异。中国人有时会违心地恭维他人,对别人的赞美和祝贺也往往使用自谦或自贬的方式;西方人则会欣然接受他人的赞扬或祝贺,并向对方表示谢意。此外,还有中西方的禁忌语与体态语的差异。

二、西方文化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中职英语与普高英语相比,更加淡化语法,强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注重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的培养。语言是交际工具。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反映到语言中必然会造成词义、句义、联想意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的差异。不了解文化差异,很容易引起交际中的文化冲突。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可有效突破语言交际障碍。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需要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西方文化,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领略异域风情,感受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丰富文化视域,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自身的内驱力,引发学习英语的遐思,达到自然启发式英语教学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西方文化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一)渗透的原则

教学大纲强调要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应与语言教学同步、互补,循序渐进,在语言教学中逐步渗透。要以交际文化教学为主,知识文化教学为辅;以西方国家的文化教学为主,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渗透的对策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自身特有的文化模式,作为载体的语言内含着文化差异。教师应采取策略活化教材,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文化渗透。

1.课前文化氛围融入

备课时,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选择涉及相关主题的图片、电影、录像等并制作课件。如在讲授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课本(浙人版)Book 2 Unit 8 Lesson 30“The History of Country Music”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音乐文化及其价值观,我制作并播放了美国乡村歌手John Denver的视频。生动的故事、有趣的画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学生很快便融入了西方文化氛围。

2.课中文化讲解吸收

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景,让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有效渗透相关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1)对话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得体的交际需要懂得相关的交际文化。不了解西方文化特征,必然会导致交际障碍。在对话课中,若学生有不解之处,教师应及时补充文化背景知识。既可从交际功能项目方面进行交际文化比较,又可进行非语言交际的对比。教材及配套的练习册中就有不少涉及非语言交际的内容。如在谈话中,英国人不习惯彼此靠得太近,而阿拉伯人为了表示礼貌,同朋友谈话时却相互站得很近。

(2)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中职英语教材中阅读文章取材广泛,蕴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教师应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结合西方文化深入理解课文,以切实达到阅读教学目的。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课本(浙人版)Book 3 Unit 1 Lesson 2“Table Mann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涉及到餐桌礼仪:东方人用筷子,西方人使刀叉;英美人请客,最好准时赴约,决不可早去,以免主人因准备不充分而感到尴尬;请客吃饭,中国人总喜欢向客人敬酒、布菜。西方人通常只敬一次,主人希望客人自己动手。都反映了中西文化差异。

(3)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有生命力且能体现社会文化的部分,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注意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词汇字面意义之外的文化涵义,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如dog,中西方的文化蕴意相差甚远,汉语中贬义居多,如“狗腿子”、“走狗”、“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英语的俚语俗语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如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乌及屋);A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又如dragon,中国人把它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西方人却认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所以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Tigers。

3.课后文化体验

不同的文学作品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课后,教师可播放学生喜欢的英美歌曲、小故事或进行原版电影、录像的欣赏,鼓励学生阅读各类具有时代气息、反映英美社会文化的各种刊物,如《英语沙龙》、《开心英语》、《中国日报》等,让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验中感受西方文化。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及时、恰当地渗透西方文化,分析、揭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避免交际中的误解与冲突,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以真正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素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炎吕,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篇8

英汉两种文化在传统观念、生活习俗、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不少差异。如初次见面的人若问“Are you married?”中国人并不感觉欠妥,但对于英美人士来说,这是不礼貌的;红色在汉语中多有吉庆、热情之意,如红光满面、红人等,但美语中“Red”多含贬义,表示危险和极端主义等。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在教学中足够重视这个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英语教学中要实现语言知识教学和文化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就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突出文化背景的地位和作用,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播,抓住每个可利用的教学环节,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文化敏感度。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三点。

首先,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发掘现有教材中的文化知识闪光点。要尽可能地留意教材中隐含的各种文化现象,并以这些知识闪光点为前提,适当加以扩充和延伸,全力体现他们应有的文化教育价值。也就是说,既要为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分析、鉴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下功夫,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和综合文化素养的基础上,使“发掘文化知识闪光点”成为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

其次,教师在授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切入点。教师要善于把备课时发掘出的文化知识点,结合课堂教学适时切入,通过选取适当的方法和构架有机的桥梁,使这些文化知识闪光点得以拓展和发散,努力使英语课堂既成为传授语言知识的课堂,也成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阵地。比如,在讲授有关圣诞节的课文时,可以把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节日在风俗习惯上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的背后反映了哪些不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观念。学生们大都了解一些圣诞节的习俗,如圣诞老人、圣诞树等。对中国春节的习俗学生们更为熟悉,如除夕守岁、拜大年、压岁钱等。通过分组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圣诞节这一西方节日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有关中国人过洋节的话题。

再次,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保持文化学习的兴趣。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自我拓展文化知识层面。就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而言,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材内容也显得单薄,因此,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英文杂志、报刊,参加一些文化沙龙、知识讲座等,多多接触和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爱好时,文化背景知识就会被自然地融入语言知识当中。

篇9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原则;策略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注意到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培养跨文化的意识。小学英语教学只有完成这一任务,才能真正实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宗旨,从而为更好地学习英语奠定扎实的基础。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应遵循哪些原则和策略呢?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应遵循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我们应该遵循实践与互动、比较与融合等原则。

1.实践与互动原则。

实践与互动原则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以教师与学生作为不同文化表现者的互动展开教学,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实践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的态度与能力。通过开放的、平等的、交流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跨文化态度。因此,在实践互动讨论中,教师也应特别注意以开放、平等、尊重(不歧视)、宽容、客观(无偏见)、谨慎的态度组织讨论,只有将这些跨文化态度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跨文化态度。

2.比较与融合原则。

比较与融合原则就是全面地呈现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与本族文化作全面对比,用融合的方式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识目标、态度目标、能力目标等全部系统地融人外语之中进行教学,将跨文化能力与运用外语的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跨文化教育。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异国文化,要求学生理解、尊重和包容西方文化,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祟拜,在对比学习中更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了解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1.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

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学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

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人、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那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而以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所以当教学有关天气的内容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指出这一文化背景,并告诉学生谈论天气的方法多种多样,如“Lovely day, isn’t it?”"Miserable weather, isn’t it?”“It’s so cold today, isn’t it?”等等。

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的方式也不同,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习惯“谦虚”地说“过奖,过奖。”或者“哪里,哪里”以示礼貌,而西方人会高兴地道上一句:“Thankyouverymuch."或者“I’mgladtohearthat.”所以,在教学“ThankvOUverymuch."这一句型时,教师应该尽量多介绍它的使用场合。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会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当教学D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另外,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师就适当提醒学生。中西方人给动物和颜色的文化附加意义也不是一样的,如在中国有人听见“Y0uarealuckvdog.”必然生气,但在英语中luckyd是“幸运儿”;“爱屋及乌”的英语表达是Loveme,lovemydog."风水轮流转”的英语表达是“Everydoghashisday.”在美国,狗作为宠物对人们极其重要,被看作家庭中的一部分。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在用法上不尽相同,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Y0uhavegotablackeye"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green在英语里可表示无经验、不成熟;而“Youareblue.”的意思是“YOUaresad.”通过这种对比,逐渐减少学生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语用错误。

2.设置英语情景,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学生学习英语时,往往难以摆脱母语的干扰。所以,在课堂上,通过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模拟情景的练习活动,如Dairwork,roleplay,groupdiscussi0n,presentation等,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口语训练的机会。通过创造模拟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如何用英语打电话、看病、购物等语言技能。

这种情景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而且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类似语境,学生也能从容自如。营造英语氛围,找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奋点,变乏味的知识为有趣的生活情景,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动投入参与,变老师单向灌输为指导学生,能让孩子们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熟悉语言、习得语言,有利于培养孩子们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3.捕捉生活细节,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这当然也包括掌握和了解与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社会文化因素。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水平,才能使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改进教学方法,捕捉生活细节,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最终达到能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辅的课外阅读,材料包括短篇小说、故事、剧本等,这些都是了解民族文化的最生动丰富的材料。同时,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外国文化,理解其真正含义,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照片等;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它们含有大量有声与无声、有形与无形的社会文化知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书本文字的不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设置英语情景,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捕捉生活细节,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在引导学生注意中外文化差异的同时,让他们领会在两种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化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促销;促销策略;人员推销。

进入21世纪,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市场营销已经从一国市场扩展至多国市场,此时企业的营销活动就面临着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等错综复杂的环境因素。著名杂志《电子世界》曾以“全球市场做生意的最大障碍”为题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调查,结果在法律法规、价格竞争、信息、语言、交货、外汇、时差和文化差异等八个项目中文化差异被列为首位。可见,对于跨国公司或者即将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研究在跨文化环境中的营销策略的重要性。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主要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其中促销策略又包括人员推销策略和非人员推销策略。

本文着重对跨文化环境中的人员推销策略进行研究。

1跨文化促销及人员推销的涵义。

1.1跨文化促销的涵义。

促销(Promotion)是指企业通过人员推销或非人员推销的方式,向目标顾客传递商品或劳务的存在及其性能、特征等信息,帮助消费者认识商品或劳务所带给购买者的利益,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兴趣,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及购买行为的活动。而笔者将跨文化促销定义为企业在一个与自身文化存在差异的地区开展的促销活动。

1.2跨文化人员推销的涵义。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定义委员会的解释,所谓人员推销,是指企业通过派出推销人员与一个或一个以上可能成为购买者的人交谈,作口头陈述,以推销商品,促进和扩大销售。它是促销的一种方式。那么以跨文化的视角来看,跨文化的人员推销就是企业在一个与自身文化存在差异的地区开展的人员推销活动。

2文化与促销。

2.1文化的内涵。

文化这个概念是在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来,并把文化的涵义系统解释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他认为文化是探索人的思维和行为法则的最为适宜的主题。人类学家维特·巴诺提出了一个综合性概念: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即所有的习惯行为和类型化的模式,这些模式行为是通过语言和模仿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通俗定义为,文化是指在同一国度、地区、社会团体、行业和公司甚至包括企业内部同一部门里,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制度、期望值和标准。文化差异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者是否接受一个产品,都是文化意识的反应。

2.2文化差异对促销的影响。

2.2.1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促销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对时间、财富、工作、成就和风险有不同的看法和价值观念,是消费者衡量什么是适当行为的标准。例如,西方国家强调注重隐私、追求变革、独立自主、突出个性;而东方国家价值观崇尚喜好共性、人际和谐、集体观念、沉稳中庸,因而西方国家是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取向,而东方国家则推崇集体主义。因此,在人员推销中,有针对性的、全面的、一对一的推销服务更适合“个人主义”文化特征,因此在西方国家开展的跨文化促销必须是以尊重个性为前提,采取富有个性的策略。而在东方国家趋向于高度集体主义的文化中,应采取大众化为主的策略。

2.2.2审美的差异对促销的影响。

不同国家、民族对自然、艺术和社会生活等都有不同的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审美方法和审美习惯。理解和把握目标市场区域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念对于开展跨文化促销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不同的群体对不同的图案有着约定俗成的偏爱或厌恶。中国龙、石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这些形象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2003年末“丰田霸道”(“霸道”是一款新车名称)的广告中,中国石狮敬礼鞠躬广告,2004年日本立邦漆“盘龙滑落”广告都引起了中国民众强烈反感,认为这些公司不尊重中国文化,因而这些产品促销宣告失败。

2.2.3沟通方式的差异对促销的影响。

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有效沟通,培养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技能对产品促销有关键意义。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不同的语言文字是不同文化最显著的差异,而跨国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和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交流。比如在称谓方面,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习惯与禁忌有很大差别。在英语国家直呼其名,表示平等、亲切和友好。汉文化中,名称方面的禁忌则有着独特的历史内涵,中国传统的“避讳”的文化沿袭至今,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便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缺乏教养。为了成功实现跨文化促销,必须首先了解目标市场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避免使用可能产生不利于促销的歧异词语,在进行人员推销时,促销员应使用消费者通俗易懂并乐于接受的语言与之进行沟通。

语言文字错误的使用会阻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非语言沟通包括表情、手势、眼神、姿势等,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沟通的差异很大。比如在绝大多数国家中摇头表示反对,点头表示同意,但是在尼泊尔、马其顿、斯里兰卡、印度、保加利亚等国,却正好相反。在跨文化促销过程中,促销员要对上述方面要有充分认知,以避免使用错误的体态语而引起误解。

2.2.4宗教信仰的差异对促销的影响。

一个国家中,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主要变量,人们的伦理道德、文化艺术、思想认识、社会风尚等大多受宗教信仰影响,它也是文化差异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在进行跨文化人员推销时,促销员必须充分了解顾客的宗教背景,避开其宗教禁忌。比如印度教将黄牛视为“圣牛”,禁止教徒吃牛肉;伊斯兰教认为猪不洁,不准教徒吃猪肉,也不许喝烈性酒。因此在与信奉这些宗教的顾客沟通时应避免谈及这些问题。

3跨文化环境中的人员推销策略选择。

3.1国际市场推销人员的招聘。

一个企业要想在目标国市场长期发展,其国际市场推销人员的招聘一般应在目标市场所在国进行。因为当地人对本国的风俗习惯、消费行为和商业惯例更加了解,并与当地政府及工商界人士,或者与消费者或潜在客户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是,在海外市场招聘当地推销员会受到当地市场人才结构和推销人员的社会地位的限制,在某些国家或地区要寻找合格的推销人选并非易事。企业也可以从国内选派人员出国担任推销工作。企业选派的外销人员,最主要的是要能适应海外目标市场的社会文化环境。

3.2推销人员的培训。

推销人员的培训既可在目标市场国进行,也可安排在企业所在地或者企业地区培训中心进行。跨国公司的推销人员培训多数是安排在目标市场所在国,若在当地招聘推销人员,培训的重点应是产品知识、企业概况与推销技巧。若从企业现有职员中选派推销人员,培训重点应为派驻国市场营销环境和当地商业习惯等。

对于从企业现有职员中选派推销人员,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培训:首先,要培训跨文化营销人员时刻保持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善于从文化的角度找到答案。同时要对不同文化采取中立态度,杜绝文化优劣的观点;其次,要求选拔的跨文化营销人员掌握目标国的语言、宗教、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对目标市场文化的研究,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以外地旅行、录像、特别课程、特别课程等方式进行培训;第三,企业可以直接聘用有跨国工作经历的营销人员,让他们对新人通过非正式组织传授跨文化工作经验,以此节省培训成本。

3.3推销人员的激励。

对海外推销人员的激励,可分为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两个方面。物质奖励通常指薪金、佣金或者奖金等直接报酬形式,精神鼓励可以有进修培训、晋级提升或特权授予等多种方式。企业对推销人员的激励,应综合运用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手段,调动海外推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推销业绩。

对海外推销人员的激励,更要考虑到不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海外推销人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因而对同样的激励措施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特别是对于在海外选聘的与母国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推销人员,企业也特别要注意激励方式的选择,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3.4推销人员业绩的评估。

人员推销效果的考核评估指标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推销效果,比如所推销的产品数量与价值、推销的成本费用、新客户销量比率,等等;另一种是间接的推销效果,如访问的顾客人数与频率、产品与企业知名度的增加程度、顾客服务与市场调研任务的完成情况等。

企业在对人员推销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估时,还应考虑到当地市场的特点以及不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比如,每年回历九月是伊斯兰教的斋月,教徒白天禁食,并且不准吃肉、喝酒、吸烟。

这段时间所有公司都处于半休息状态,不宜从事营销活动。因此,在这段时间在信奉伊斯兰教的这些地区要相应地降低推销限额或者提高酬金。若企业同时在多个海外市场上进行推销,可按市场特征进行分组,规定小组考核指标,从而更好地分析比较不同市场条件下推销员的推销成绩。

参考文献。

1颜立新。企业在跨文化背景下的营销策略[J]。管理与财富,2006(12)。

2陈欣,杨忠。国际市场跨文化营销特征分析与策略选择[J]。经济论坛,2005(9)。

3代春阳,刘辉诚。跨文化营销的基本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4王莺。浅析文化因素对跨文化营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

5江珂,汪志华。跨文化的国际促销策略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9)。

6朱波。论营销策略中的人员推销策略[J]。

商场现代化,2008(12)。

7王勇。跨文化营销的内涵、困惑及应对策略[J]。市场营销导刊,2008(3)。

8杜跃东。谈促销中的人员推销[J]。商场现代化,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