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的文化内涵

篇1

建筑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任何建筑环境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即使最原始的建筑也反映了当时人类文化的发展状况。建筑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中原文化是个大的历史范畴,从大的概念上讲,涵盖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北方,更可扩展为中原文化传播区域内的建筑文化总体,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当属奉和家族观念的殷商文化。而河南正处在这一区域的中心,河南地域建筑因其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原因,成为中原文化的主体,这正是本文从殷商文化角度研究河南地域建筑文化的依据。

文化内涵――殷商文化的“人”和“神”

殷商文化作为河南早期的文化体系,对河南建筑环境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宏观层面上,是对建筑环境的一种审美观、价值观的体现,是之后具象化表现的根源。因此对两种文化的研究更多关注其主要特质,一种精神层面的把控。

所谓商文化,及殷商文化,指商王朝时期内商族所创造的文化遗存,商灭夏之后至商王朝灭亡这时期内商族人创造的文化,重点指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它以今郑州、安阳地区为中心的中原腹地。商代文化分为以二里岗期商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前期文化和以殷墟文化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文化。郑州、安阳地区属于殷商文化的中心地,自然其建筑也深受殷商文化的影响。

殷商文化具有西渐的特点,其西渐的区域是指商文化在中心地区确立以后向西方地区传播所到达的区域,包括河南西部、陕西中南部、甘肃东部等所在的区域,基本位于商王朝前期统治中心――郑州地区之西部,也是商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带,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二里岗型”分布范围包括了豫西、关中东部和陕西中南部。因此,在山东东部及陕西部分地区的建筑形式与河南西部地区的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相似和传承性,其聚落民居的形式也最具地域文化的展示性。

神权独尊和“征服自然”

殷商文化具有很强的原始宗教性和娱乐性,尚武“征服自然”,以祭祀等功能的场所为居住中心。在其宗教观念中,除具有原始宗教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如鸟崇拜、山崇拜、太阳崇拜、桑林崇拜等,这使其成为原始社会众多地域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文化。殷商的直接统治区,随着郑州和安阳等中心地域从豫东到沂泰山区一代,对豫西、关中东部和陕西中南部等建筑形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殷商人的思想观念中,帝王宗教观是一元的,先王和统一于对祖先神的崇拜中。因此,祖先神和天神,人和神灵,在殷商文化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商族的祭祀歌诗《商颂》,我们也可看出商族子民对上帝的绝对宗教性,注重在建筑格局上面,更注重中心建筑群的集中,将祭祀、拜祖等功能的祠堂、寺院等建立在建筑群的中心,作为所有原著居民的思想活动中心,在建筑布局上充分表现,体现出“重神道、轻人事”商人宗教思想的特征,体现出一种商人隆祭祀、盛巫风的宗教迷狂以及带有原始意味的尚武尚勇的精神。

在出土的众多器皿中,其桑树、太阳鸟、山体等形象的符号常出现,特别是商人一起祭祀的场面也被工匠以极为概括的手法描绘出来,人们热情奔放、鲜亮艳丽的画面被符号化记录,并发展为不同形式的语言使用在建筑构件和建筑纹样、建筑色彩上,重赭石的厚重色彩代表了对大地的臣服和对火及生命的渴望。

农耕文化和“天人和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时期农耕的兴起和发展,确定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固定,选址对风水的注重,祈求风调雨顺以得来年庄家的好收成,人们居住的场所和建筑形式等方面自然注重“天人和谐”。这从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表现上均可窥视一二。三代考古遗物所显示的衣食住一类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以农耕为主要生业,以粟黍为主要作物,衣料所知的有麻丝,房基的构造都是规矩型,以长方形和方形见多,坐北朝南。

商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由游牧等最原始的自由生活状态转变为以农耕为核心的固定文明的稳定生活状态,农耕的生活方式必然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所有的生活、经济、政治等活动均以土地为中心,建筑形式逐渐规模化、中心化。黄河流域的居住形式从穴居到半穴居,进而发展为地面建筑。农耕文化使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拥有一定规模和布局的聚落多分布在近水的台地上,主要建筑形式为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圆形或方形房子。河南安阳后岗、三门峡庙底沟、渑池仰韶村等具有体现。建筑环境也更加科学和合理,如确定了坐北朝南的建筑坐向和横向为主的建筑形式等,建筑布局已逐渐由散落的自由形制逐渐发展到规矩化、条理化、中心化的聚落群体。

篇2

关键词: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建筑业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也在不断高速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建筑业的竞争也在不断的激化,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竞争,建筑企业纷纷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试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谋求更好的发展,建筑企业间的竞争己经不再是局部竞争,而成为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代表的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竞争。对于现代建筑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综合考虑质量、成本以及管理等维度的基础上,向业主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建筑产品,并且能够获得合理的利润。影响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较多,例如先进的施工技术、团结的队伍、高效的管理以及卓越的营销能力等,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企业认识到要真正塑造品牌与诚信,成功进入市场,走持续发展、效益与素质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就必须普及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建筑企业迫切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来支撑其健康快速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专注人类行为研究的泰勒早在1871年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群体应该具备的能力和遵循的习惯等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知识(knowledge)、信仰(faith)、艺术(art)、法律(law)、道德(morality)以及世俗(custom);组织文化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研究热点,Barney (1986)认为文化建设是构成企业竞争力持续发展的源泉,Lou Gerstner(2011)认为对企业管理来说文化就是一切,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可以被诠释成包含了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企业文化形象,Edgar(1999)认为强有力的文化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Kotter(2004)将企业文化分为强力型企业文化、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和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等三种类型,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对对经营业绩存在积极的影响。李争科(2004)、刘明明(2011)、杨茂森(2012)等学者分别从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的方法以及企业文化适应性等方面研究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问题。

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建筑市场开始逐渐发展,有些建筑企业率先开始关注企业文化建设,鉴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职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施工企业需要提升建筑质量与保障职工安全,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只是提出诸如“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等口号,从严格意义上看,仅仅是这些口号和标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更谈不上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九十年代以后,一些大中型建筑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也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了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并努力的在实践中加以贯彻,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从整个建筑市场来看,企业文化建设明显落后于企业的发展。

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存在一些共同的误区,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筑企业文化建设脱离企业经营管理,将文化建设等同于职工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制定标语口号等,这种行为只关注了文化建设形而上的内容,并没有有效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企业文化建设大多处于模仿、移植阶段,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存在趋同现象,缺乏有效的文化创新与制度创新,更没有充分体现各个企业的特色、企业经营理念与价值观等;第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核心竞争力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互动。企业文化理论强调的是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哲学,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最终落脚点在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维护与提升,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如果脱离了这个轨道,必然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功效,文化建设无法促进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也难以促进文化建设,二者必然难以形成耦合关系;第三,企业文化建设与项目施工环节现场管理缺乏有效融合,企业文化所凝练包含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等不能够很好的深入生产一线,弱化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企业目标的服务功能,也使得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凝聚团结功效弱化。工人是项目现场管理最为活跃的对象,企业文化在一线的服务功效和影响效果弱化的根本原因是一线人员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内在认同感。

3.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

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结合建筑行业具体特征,可以对建筑企业文化给出如下诠释:考虑建筑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渐培育形成的具体相对稳定性和个性的一系列价值观、经营宗旨、管理理念、行为准则等构成的复杂集合。建筑业企业文化是一个多元动态和综合的概念,它贯穿于企业内外部诸因素之中,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尤其直观地体现在建设项目现场,项目文化既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企业文化的集中展示。

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利用企业文化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挥作用,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以及辐射功能,建筑企业企业文化构建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文化的功效,做到建设发展有的放矢。

4.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从企业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其内容十分广泛,最为主要的内容包括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和企业制度;建筑企业文化需要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与层面,其载体是企业的职工,需要得到建筑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积极践行,需要体系组织的特色以及独特的价值观与经营理念、企业形象以及企业制度等,因此建设卓有成效的企业文化需要明确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体系,结合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从理念、精神以及行为等方面打造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体系。

4.1构建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精神与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建设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功效也必须要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建筑企业在凝练和打造自身的价值观时,需要明确价值观最终需要落脚于竞争力的构建上面。建筑企业价值观是指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并且这种价值取向需要得到本企业原因的共同推崇与坚持,只有具有组织认同的价值取向才能形成真正的价值目标。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内核,而企业精神是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企业精神是用能够产生共鸣的方式表达价值观,使组织内部产生凝聚力,使职工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从而激发企业活力,实现经营目标,使企业健康发展,建筑企业精神是建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和支柱。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企业“为什么做”建筑、努力追求的理想和抱负、企业应该怎么做或者什么对企业才是最重要的,提出为了履行使命、实现愿景,建筑企业应该坚持的核心原则等。

4.2建筑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差异性与特色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存在趋同现象,一些建筑企业对自己文化的凝练没有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差异性不明显。卓越的建筑企业文化应该具备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每个建筑企业应该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化管理理念、独特的价值观、建筑施工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等,这些要素最终所形成的建筑企业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 应该有其特点。

4.3 建立规范系统的建筑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制度能够固化和表达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以及团体意识,从管理的角度看,文化本身是一种隐性的管理工具,发挥切文化的积极作用,必须利用制度载体,将企业的理念、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等细化落实在制度层面,让制度成为企业文化的显性表达和体现,是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条理化、具体化,建筑企业的制度作为所有员工行为规范和准则,使得每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内外人际关系得以协调,职工的共同利益受到实现和保护,最终实现企业目标和企业愿景。

4.4持续维护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企业形象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诚信主要体现在建筑职业道德,建筑行业的生产活动具有特殊性,监管和控制的难度较大,因此对客户来说,企业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在激烈的建筑市场中,企业取得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实施“职工素质工程”。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持续、有组织、有计划地的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不断强化其爱岗敬业的思想,使之内化于心,最终使职业道德形成一种自主的素养;企业本身也应该制止不正当的经营观,不断追求质量与客户满意度的提升,做到文明施工,热心服务,创用户满意的优质工程。企业形象是建筑企业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以及为客户提供的产品本身所展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公众和企业成员所认同的一种形象,企业形象是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的外显形态,是企业在市场中获取资源的重要品牌。

5.小结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是在市场经济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不断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其主要内容是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和企业制度等。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全体成员的支持与参与,文化建设需要融于企业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规范的制度是文化建设载体与落实措施,发挥文化建设的功效还需要持续维护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企业形象。建筑企业文建设还需要体系特色,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流于形式,还需要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适应,只有如此,才能使文化建设真正服务业建设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Barney, J. B.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an It Be a Source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1986( 11), 656–665.

[2]Papa, Michael J., et al.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and Trends (4th Ed.)[M]. Sage Publications. (2008).

[3]籍伟,论工程施工企业文化的建设及其功效[J],山西建筑,2007(10):230-231

篇3

[关键词] 中国 圆形建筑 建筑设计 文化内涵

圆形对于建筑师而言,是最常见的几何形体,是极具诱惑力的形状。它既具有极强的内向性,也具有极佳的外向性,向内聚于中心点,向外可以均匀发散,充满循环运动之美。在方形为主的建筑世界里,优美的A形的建筑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古人最早是从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得到圆的概念,石器时代人们在兽牙、砾石和石珠上钻孔,孔为虚A,而有了虚实的概念萌芽;到了陶器时代,古人把许多陶器制造成圆形,半坡人把自己的居所建成简陋的圆形,成为我国最早房屋建筑的雏形:古代人发现圆的木头滚着走比较省劲,可以把几段A木垫在大树、大石头下面进行运输;两千多年前的墨子认为圆乃“一中同长也”。说明古人对圆的认识已经由直观认知变为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古人往往将圆形和方形结合在一起来理解,最能说明这一思想的是出土的商周时期的玉琮。玉琮为圆筒形,而外呈方形,是祭地的玉器,《周礼》注:“琮之言宗也,八方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随着思想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圆的概念逐渐成为表示宇宙基本原理的图形。而宇宙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所谓的“天道日圆”――古人将A视作无形却无处不在的宇宙精气,把宇宙看作是一千“气场”,圆的“气场”如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万物得以生生不息之根。

在中国,圆形建筑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从半坡氏族的半穴居的A锥形草屋到闽南的客家土楼民居,再有皇家礼制建筑的天坛,甚至还包括2008年奥运会的主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都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中国文化中圆的精神内涵。

一、圆形在闽南民居建筑――土楼中的运用

闽南民居建筑――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A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形体,并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各种样式,体态不一。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最多、最引人注目还是圆形土楼,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这是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A楼土楼。闽西山区夏秋之交常有台风侵袭,较高或较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易于招置风灾,为了分散风力,增加刚硬度,多采用A形的平面布置。但据当地人说,圆形平面的选择认为只有建圆楼才能人丁兴旺。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圆楼结构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A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

最典型的圆楼建筑是被称为“土楼之王”的承启楼。此楼为四环圆楼,占地5376平方米,四百间房。外环高四层,直径62.6米,周长229米。每层72间房共288房,均匀分布四套上下楼梯。主环的屋顶向外伸延二米余,防止雨水损坏外墙。二至四层走马廊有瓦屋檐挡雨。二环两层高,共80间房,每层40间。第三环一层高,32间房,用作图书馆。第四环是一道围绕祖堂的回廊。

客家土楼的设计与建造并不仅仅是功能性的防御,是功能与精神密不可分的整体。尤其是客家圆楼,闪烁客家人深厚的中原文化传承和因地制宜的建筑智慧。土楼民居中A形的运用充分显现了客家人对于传统文化中圆的精神性格的高度认同。正是源于这种精神内涵的认同。才使得客家的民俗风格与建筑形式交相辉映。而这种精神特质也造就了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

二、圆形在皇家札制建筑――天坛中的运用

皇家礼制建筑――天坛位于北京故宫正南偏东,正阳门外东侧。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都具有独特的圆形风格。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祭天之地。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其中主要建筑均位于内坛。全部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祈年殿是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大殿,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结构,没有大梁长檩,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撑,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圜丘坛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祭台,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分上、中、下三层,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阳数(又称“天数”,即九的倍数),为“九五”之尊的隐喻。坛面用青石砌就。坛面除中心石是圆形外,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阳数。每层都有汉白玉栏板望柱,均为9的倍数。顶层中心的A形石板叫做太阳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击,声波会被近旁的栏板反射,形成显着的回音。

《广雅》释“坛”中认为:“圜丘大坛,祭天也;方泽大坛,祭地也。”祭天是一切祭祀中最高的一级。古制,郊天须柴燎告天,坛而不屋,所以它是一座三层汉白玉圆坛,坐落在外方内A的两重围墙中。正因为是祭天的,所以把它砌成圆形;因天是凌空的,所以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这组露天建筑的造型构成了一个绝妙精巧而完整的A形图案。

天坛以象征“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A形在一公里长的轴线上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作为圜丘坛,另一次作为皇穹宇,第三次是祈年殿。其他的组成部分,路、步阶、斜坡、花园和服务性建筑,择优严谨的矩形组成,这使得圆形的建筑处在一个标志性和特别显赫的位置上。因此,天坛圆形的建筑造型充分显示了“天”的内涵,从极具宗教精神的层面出发,对中国文化中的圆形与“天”(拟人化的)的神秘联系做了极为详尽宏大的铺陈。

三、圆形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中的运用

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 W运会主体育场。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师李兴刚等合作完成的巨型体育场设计,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形成了建筑的自然外观。

鸟巢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碗状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和赛场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鸟巢”的下层膜采用的吸声膜材料、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这三层“特殊装置”使“巢”内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这个数字保证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观众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鸟巢”还运用流体力学设计,模拟出91000个人同时观赛的自然通风状况,让所有观众都能享有同样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因为A的造型,有更好的视觉、更好的听觉、更好的散热效果。

圆形的桁梁结构的国家体育场因为非常近似于“巢”的结构,而被称为“鸟巢”,当“鸟巢”的称呼被提出之后,立即获得了中国民众的一致认同,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对圆形的高度精神认同,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形的精神个性也充分包含了人性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特质,与“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谐奥运”的精神目标相吻合。

独特的圆形精神内涵已经完美体现在国家体育场上,它不仅符合了奥运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色。“鸟巢”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在建筑设计民族化方面有着非常深远的文化影响,它将为未来的中国和世界建筑发展提供历史见证。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圆形的美学

篇4

【关键词】建筑文化;建筑载体;低层次;中层次;高层次

一、建筑文化的内涵的含义

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本身便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而建筑文化则是建筑师通过建筑这一媒介来体现特定时期的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因此,建筑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物质方面看,指城市、乡村、建筑物、园林、道路等人为的空间环境实体;从精神方面看则指通过物质(即空间环境实体)体现出来的建筑理论、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哲学观等。概括地说,建筑文化的内涵可理解为四个方面:1.建筑载体,即建筑实体的形式,可见的,是完成的环境的一部分;2.建筑实体形成的设计方法,指简单的建筑设计方法论;3.建筑设计方法的创作思想,指更高一步的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流派等;4.建筑创作思想中所体现的人的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哲学观和审美观等。

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多层次剖析

我国传统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思想和理论,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从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古代建筑涵盖广博而深远的艺术思想。以下试选择我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征的四合院及园林造园中的“留水口”作具体分析。

2.1 四合院

四合院是我国北方最具广泛性的传统居住模式,而事实上在南方也存在着这种建筑方式,如浙江、重庆民居中的“天井”、云南白族地区的“三坊一照壁”等。它以十分简便的方式在室内室外之间划分出过渡空间,增加了空间的层次。这些具体的“院落”形式是看得见的东西,即前面所讲的载体。而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2.1.1 低层次的理解 “围合” 的设计手法,即将四幢房子沿周边布置,追求一种较为封闭的、以“我”为中心相对安逸的空间。

2.1.2 中层次地理解“聚”、“共享”的创作思想。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为单位,注重“家”的地位和作用(《墨子.经说上》:“宇东西家南北”),尽管在房间布置上也体现着传统社会的礼制等级,但合院的“共享”是不争的事实,是“家人永聚”在建筑上的体现。

2.1.3 高层次的理解传统建筑对 “亲情、人情”价值及“天-地-人”思想的体现。中国文化讲究“家族崇拜”,即对先祖包含有莫名的 敬 仰 与 畏 惧 ,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讲 先 祖 即“神”,它存在于“家”中,因此传统四合院注重“内-外”分隔,强调“墙”的重要性,通过“墙”的作用使空间一分为二,从而得到祖先(即神)特别的庇护,体现一种闭关自守的思想;而西方文化的“神”是独立于家之外的教堂中的,因此西方合院更注重空间的渗透,形成“内-外 -外 ”的空间关系,以此在心灵上向往“神”,并得到“神”的庇护,体现一种开放活泼的思想。

2.2 留水口

“留水口”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独特的理水方式,即在主体水面的边岸留出若干水弯,形成水体源流畅通、延绵不断的错觉。这种处理方式突破了水面的封闭感,增添了水体的天然情趣,是塑造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包含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2.2.1 低层次的理解 “不尽尽之、不了了之”设计手法,即追求一种诗情画意,以“不结束”来结束、“不闭合”的闭合。

2.2.2 中层次的理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国治.园说》)的创作思想,即力图不留人工斧迹,追求自然的美。

2.2.3 高层次地理解“天人合一”、“无为”等价值观、自然观及哲学观的综合体现。

三、现代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

现代建筑应该以现代的材料、工业化的建造方式、简捷明快的造型以及设计者的个性体现现代建筑文化。事实上,所把握的建筑文化层次越高,其抽象程度、概括程度也越强,通用性也越显著。作为现代建筑设计,仅仅知道设计方法,在具体的设计中便不可能很好地运用,而如果把握住深层次的创作思想,甚至高层次的创作观、价值观、审美观,则将对我们的设计提供丰富的构思思路,也能更好地将设计方法灵活运用。可以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文化内涵每提高一个层次的理解,建筑所包含的思想也就高了一个档次。以下就建筑空间谈一点看法

3.1 对建筑空间的理解

建筑设计,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如墙体、屋顶等的造型,而实际上是根据使用需要对空间的划分和分隔。这种“实体为实、空间为虚”的虚实关系是对建筑空间一种较低层次的理解,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素表现为场所(即空间的视觉中心)、路径(即空间的方向性或导向性)及范域(即空间的限定范围)。而对建筑空间更高层次的理解,则是通过对建筑空间的组织及设计,创造出无限的艺术意境,既而由艺术意境升华为某种思想境界。

3.2 现代建筑空间的形成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

西方现代艺术的许多方面都受益于东方民族、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现代绘画讲究变形、讲究表现画家个人的情感,这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就可发现;现代艺术重视抽象的形体美,抽象绘画、抽象雕塑兴盛一时,成为现代艺术的象征,而在中国在晋代文人士大夫就开始了对抽象形体美的重视,中国画中的泼墨山水画、园林中的孤山假石都带有抽象艺术的意味。可以说中西文化的结合是现代艺术的源泉。

建筑上也一样,从传统上看,西方人重模仿,直捷明晰、重形体、特征、造型;而中国人重物感、重内心对外界的感受,着意于空间艺术感染力的渲染。中国传统空间的基本构成单位是“间”,由“间”组成“幢”,再由“幢”组合成庭院,“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无论是皇宫、庙宇还是一般的民居,庭院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也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和延伸。中国传统的“大”建筑不是庞然大物,而是虚实相间的建筑群,设计时既要考虑实的部分也要考虑虚的部分,组合方式十分自由灵活,空间具有很强的流动感和导向性;而西方的传统建筑多是砖石结构的,其建筑内部空间要求越多,建筑的体量也就越大,室内外空间相对独立而缺少联系,建筑形式着重于形体各部分比例的和谐和形式美。现代建筑所追求的空间的对比与变化、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以及空间的衔接与过渡、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正是中西传统建筑空间融合的结果。

四、结束语

以上就建筑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逐步从低层次的设计构思转向高层次的设计构思;从掌握简单的设计手法过渡到把握住建筑的设计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侯幼彬《建筑的“软”传统和“软”继承》建筑师第三十九期

[2]朱文一《“院”的本质与文化内涵的追问》清华大学建筑学术丛书 《建筑学研究论文集(1946-199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5

关键词:江西;古建筑装饰;美术;师范教育

一、背景及理由

随着社会进步,美术类师范生的就业要求越来越高,美术专业的师范生相对较为固定的就业去向和专门的就业要求,决定了他们需要加强装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目前由于全国高校均在向综合性大学迈进,少有学校能静下心来致力于师范类教育教学的研究,也就更谈不上开展专门针对美术类师范生装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了。美术教育专业极强的应用性、时效性,要求我们把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并且这种能力还要与社会要求紧密接轨方才具有实际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江西古建筑风格秉承徽派建筑遗韵,建筑装饰形式与特征又自成一体。而国内专门针对江西古建筑装饰特色的研究、分析相对较少,更不用说将之与本省高校装饰艺术教育相联系了。作为江西本省的省属专职师范本科高校,南昌师范学院地处省会南昌,依傍南昌豫章书院、安义古村落,毗邻九江白鹿洞书院、永修汪山土库、上饶鹅湖书院、吉安白鹭洲书院,婺源明清古建筑群、景德镇瑶理古建筑群、吉安市青源区的渼陂镇古建筑群环绕周围,这些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及其附属装饰,使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及便利的研究条件,同时也让我们肩头担当着一份赣文化的传承责任。多年来笔者一直坚持认为:对美术类师范生装饰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应当立足于江西本地有地域代表性的装饰艺术门类展开实践探索与研究,而通过对江西古建筑装饰的研究,必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本省特色的美术师范教育专有道路。中国的古代建筑具有讲求人文性、象征性的特点,追求师法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为最终目的。在历史不断演变进程中,建筑已并非只是单纯意义上的“建筑体”,它实际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门派相互融合,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依存于江西古建筑上的装饰构件及其艺术手法正是中国古代民间装饰艺术的体现,蕴含的是由无名工匠创造、凝结着集体文化意识的文化传统,是非个人化或精英化的艺术。建筑装饰的形成过程是一种文化的积累过程,其内容既承袭了数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又与特殊地域的文化、经济、政治特征相联系,还受到个人品位、爱好、价值观、艺术情趣、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地区所产生的特有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美学观念与艺术规律等,都会在当时当地的装饰艺术作品身上留存、体现。

二、主要内容

我们知道,所谓古建筑一般指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的古代民用与公共建筑物的总称。由于文章研究的是江西地区留存较好且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古建筑,故笔者将之限定为江西境内明清时期为主的赣文化风格特征显著的建筑及建筑群落。而建筑装饰本意是指“为保护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完善建筑物的物理性能、使用功能和美化建筑物,采用装饰装修材料或饰物对建筑物的内外表面及空间进行的各种处理过程”。我们在此主要讲的是古建筑群落的布局以及建筑自身之上的装饰构件的外形特征、花纹图样、处理手段、艺术规律等。顾名思义,美术师范教育是指专职培养美术类师资的专业教育,其更注重对美术教师入职前的培养过程。由于专业特征及行业特点的限定,美术师范教育在帮助学生建立较高的审美、鉴赏、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把对当地民间建筑上的装饰元素研究与美术类师范生课堂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教室,直接到生活中、到民间艺术里汲取营养,继承民族与民俗传统,进而学习真知,为我所用,恰恰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师范美术教育教学新模式。江西古建筑装饰自身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俗象征意义。我们应当结合江西地区的地域文化、社会背景、自然特点和手工技艺,探讨江西古建筑装饰艺术特色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对具体建筑装饰构件的形制功能、外形特征和装饰纹样的表现手法、艺术规律作大体的归纳与总结。从而探寻江西古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对其映射出的民俗文化内涵、精神价值追求以及对江西古建筑装饰文化内涵的总体审美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并结合江西古建筑装饰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反映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探讨其对当今师范美术特色教育的作用。继承和发扬江西古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立足于现代社会文化背景、科学技术、设计手法、审美倾向,并且不断地拓展其应用方式和应用范围。同时将传统装饰语言融入现代师范类美术专业的装饰教学实践,并使它们成为有机整体,以满足现代设计生活和新时期师范教育教学的需要应当成为我们的着眼点。任何建筑装饰艺术均可承载特殊的文化意义,并在中华民族这个环境中演绎成特殊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又可以被设计师转化为视觉符号,加以规范、运用。建筑装饰艺术符号的产生、发展与广泛应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渐被赋予各种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彼此交融、相互沟通而形成的格局:人们从中寻找美好的理想,对它们加以理解、变化来表现自身的心灵品性。建筑装饰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形象本身,更是美化和再造后的个性,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更加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江西古建筑装饰的外形特征和内在文化内涵、表现手法、艺术规律作大体的归纳与总结,同时结合江西古建筑装饰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及反映出的鲜明艺术特征,探讨其在当今美术类师范生培养装饰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与影响,让高校师范类美术专业的学生了解并学会从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文化中汲取精华,方可能建立具有中国当代本土特色的装饰艺术认知。

三、意义与价值

篇6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

建筑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往今来,人们所居住的场所,无论是洞穴、帐篷、茅草屋直至现代的高楼大厦,都与自然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能够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生态文化等因素,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生态文化因素的探索,从建筑与生态文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从而为现代建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与表现,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生态化的发展过程。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即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化是从原始文化、人本文化演化而来的,原始文化的核心是“自然中心主义”,人本文化的核心是“人类中心主义”[1],而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纽带,具有人类文化的结构,通常情况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物质文明生态文化、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制度生态文化。物质文明生态文化包括人口、资源和环境,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包括生态社会、生态伦理,制度生态文化包括政治、政策、法制、法规,这些因素都与建筑艺术不可分割,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此外,生态文化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传承性、地域性、多样性、时代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生态文化强调大自然是一个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赖的共同体,每一个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具有稳定整个生物群落的作用。生态文化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不但要为人类的生存发展而存在,人类社会也应当为自然界万物生物生长而存在,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2]。

二、传统建筑艺术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一)传统建筑艺术富含“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生态观

在我国传统建筑营构过程中,有很多都富含着“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等传统文化思想的设计理念,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等级化较为严重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传统建筑的营造和布局。在儒家思想观念中,“礼乐观”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礼乐的基础是“孝悌”,以及我们以前经常听到的“和为贵”“父慈”“子孝”“长幼尊卑”等等,以这些较为严重的等级关系为基础,决定了传统建筑应当注重“群体序列的组合”[3]。例如,在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中,其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伦等级”观念。即在院子内正中间的位置是一家之主居住的地方,并且是举办家庭重要活动、接待贵宾的地方。中间两边的厢房即为小辈居住的地方(儿子或孙子),后院即为仆人的住处或厨房。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理念集中体现了儒家“人伦等级”观念,即“父权至上”“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等等,所以,传统建筑艺术的建构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

(二)传统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其建筑特点与建筑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古老的中华文明聚集地产生于黄河流域一带,在黄河流域一带,冬季气候非常寒冷,夏季非常干燥炎热,并且雨季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暴雨较多。所以,这些气候因素决定了传统建筑的基本要求,即防寒、防暑、防雨等。此时黄河流域一带的居民大多设计出“大屋顶、高墙和厚墙”的房子,即突出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房子的朝向为“坐北朝南”,以此获取更多的阳光。此外,在黄河流域一带,森林植被非常茂盛,并且其土质主要以“黄土”为主,此种土质决定其建筑结构为土木结构。在我国古典哲学中,就有很多与生态文化相关的内容,即“天人合一”“天命论”“天人关系”等等。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庄子、荀子都不同程度的提出了“天人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经常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主要体现了我国人民传统的世界观,即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4]。

(三)传统建筑艺术集中体现了“经济实惠”尊重民俗生态观

传统建筑艺术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习俗,并且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点,能够充分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社会习俗等,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之内,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并且融合在一起,在传统建筑布局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在传统建筑中,内部庭院的布局非常严格,以此为基础,反应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传统建筑也会体现出丰富和谐的艺术思想,传统建筑的一些细小特征,例如,门楼、窗户、大门等,这些细小特征也具有很深的艺术内涵与功能。门楼能够充分体现出家庭的兴衰荣辱,因此,“门第之分”也就随之产生了。窗户的大小、样式、花纹、工艺能够从不同方面体现出居民的业余爱好以及审美情趣。

三、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艺术的启发

(一)要充分考虑建筑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建筑布局中,每座建筑的单位为“间”,每一座建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庭院,然后以庭院为主要单位,组成形式不一样的组群。以单体建筑为例,最为普遍的是长方形平面图。在庭院布局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种为在纵轴线上配置主要结构,将次要结构布置在主要结构两侧或对面,从而形成一个组合式、封闭式的空间,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另外一种布局则是“廊院制”,在纵轴上建立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然后,通过回廊把很多单座建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廊院布局形式[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均衡对称是大部分建筑的布局模式,这也是生态文化中生态美学的重要体现,现代建筑可以借鉴这种布局模式,通过借助建筑群体的完美组合和衬托,以突出主体建筑的宏伟壮观。例如,北京故宫、明代的长陵和曲阜孔庙等,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布局的生态美学。

(二)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

建筑的主要功能即为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不但内部组成要求协调,外部也要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以此达到“生态文化”的基本要求。在传统建筑中,设计师非常重视周围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即山川形式、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植被林木等,设计师要深入调查这些自然因素,以使建筑布局、格式、色调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进而为人们构建出一个较大的居住空间。所以,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提前做好调研准备工作,对建筑物周边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壤、气候,要仔细认真的进行调查和研究,以使建筑格局、色调、样式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为人们创建舒适、优雅的生活空间。

(三)要强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

我国传统建筑之所以会受到现代人们的仰慕,主要与建筑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例如,北京故宫,是群体性组合的主要代表,使传统建筑体现出以下特性,即序列性、和谐性以及空间组合的内向性等等。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应继承这种文化思想,领会文化内涵的精髓,并且将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使现代建筑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境界,这种哲学思想意在说明建筑与环境不可分割、相互联系[6]。例如,在现代园林建设中,设计师可以借鉴江南园林的设计风格,将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使园林建筑在文化识别方面与整体园林规划及格局形成耦合关系,从而为我们营造出完整的自然山水的视觉、直觉氛围,在如此的景观感知与认知中建构的文化内涵,使建筑与景观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生态文化的内涵、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对现代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启发,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密切关系,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传统建筑中,设计师能够将建筑风格、建筑布局与生态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人们创造出更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要求设计师应借鉴传统建筑中的生态文化融合理念,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将建筑理念赋予文化内涵,使建筑景观具有生态文化的生命力,由于生态文化具有的可识别性,使得建筑景观与生态文化具有一定的表征和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宗之,李泽厚,毛满军.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8):134-136.

[2]王振复,王陆敏,李晓波.简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J].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4):118-119.

[3]靳翠英,陆小彪.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内在联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07):170-172.

[4]郎东梅,李丽丽,曾军红.浅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美学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318-319.

[5]齐莲花,江滨.简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陇东学院学报,2012,(04):158-159.

[6]彭丽丽,李晓雨,郑楠楠.浅析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生态文化融合理念[J].吉林科技信息出版社,2015,(05):91-92.

篇7

    1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

    建筑的风格作为外在表现形式,能够体现艺术、文化及社会的发展内涵。装饰设计的风格与建筑的风格流派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以及文学和音乐的风格流派对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每一个建筑的个别设计,都和气候及地点有关,还需要对建筑施工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考虑,这也是世界各地的建筑具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在建筑室内设计风格中,一种典型的风格形式多数是实现了与当地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的紧密融合。在民族特性、社会体制及生活方式和文化潮流等外在风格因素,只有实现与创作构思及创作者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等风格内在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赋予建筑设计装饰以文化内涵,这样的室内环境构建能够满足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心理及精神的平衡,从而实现建筑风格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在具体装饰工程中的应用。通过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的运用能够创造出功能更加合理,环境更加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的物质技术及精神文化必将不断发展,这就使得建筑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2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在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具有功能复杂而又多变的特点,随着我国室内装饰材料及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得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所追求的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建筑的装饰中,一种建筑风格或流派的形成,往往对文化及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更加注重对环境氛围、文化内涵和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在室内设计中,不同流派的产生发展都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还能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总而言之,做好建筑风格与建筑文化的研究,能够实现建筑本身更高层次的和谐,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享有和发展,最终做到在遵循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对历史的超越。

    3建筑装饰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的延伸

    在建筑装饰设计上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不变的。这就使得传统造型艺术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的建筑设计,在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上具有同样的适用作用。人们通过反复描摹一个图形,不仅能够得到审美意义的外形,还可以让图形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图形符号能够实现建筑内在意义的外在表达,能够实现观念的具体外化。这些意义最初大多出自对自然的崇拜和宗教崇拜,进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贵康乐以及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符号在历朝历代的器具装饰中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而通过对图形符号这种“形”与“意”的历史延伸与衍变,还可以得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形”的演变,都不是对其原始“母题”的彻底否定,而是能够通过建立新的审美观念来赋予其以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母题”不断的丰富与拓展。

    4现代化传统建筑装饰风格设计

    在现代化传统的建筑装饰风格设计中,最成功也是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能够实现置身建筑中能够感觉到传统建筑文化及精神,但却找不到一处与传统建筑的实例有直接关系的地方。也就是说,能够将传统的亭子放在玻璃幕墙的楼顶上,或在入口处通过放置传统的拱门,把传统的装饰标志放在外墙的楼角及砖上,或以混凝土仿做斗拱,这些可以说这些做法只能算是一种仿古设计的例子,如果能消化及吸收传统建筑的精华,实现项目设计有关事物的了解,两者便不谋而合,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传统的精神。

篇8

一、建筑的文化内涵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它体现着地方性、文化性的特色。一般来说,影响建筑艺术的因素有地方环境和时代文化,其中时代文化是影响建筑的直接原因。因为地方环境的客观因素,时代文化是指一个时代中先进和核心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时代的技术、知识的进步,也是建筑成为艺术的一个重要支持。建筑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本身具有的审美价值和功能外,还透漏着时代的文化背景。而与文化相关的校园建筑则是比较有文化内涵的一个项目。它的主要目的是育人,育人的工具就是知识文化,让学者在有着文化内涵的环境下学习,除提高学者本身的修养外,还传授了文化知识。那么为达到这个目的,高校的建筑艺术有着那些特点呢?

1.早期高校建筑的文化借鉴性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于建国初期的十年间,也就是说在此时间内,高校建筑得到了发展。而且为促进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建筑风格上也同样受到苏联的影响,有些建筑采用了宫殿式的重檐歇山顶和檐口处理方式。在青岛,位于四方区的青岛理工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当属此类。理工大学一号门内的建筑布局具有有明显的轴线对称和中心广场的特点:老行政办公楼正对大门,两侧配有宿舍楼和附属楼,穿过此楼轴线得以延伸,大学生俱乐部出现在轴线的末端。主教学楼建于1953年,明显的前苏联构图模式,围绕其周边的三个楼座则有典型的中国坡屋顶建筑特色。青岛科技大学南一门里面的一号行政楼也是同属一个风格。

2.近现代的高校建筑发展性在我国经济得到发展以后,高校创办也逐渐发展起来。其中有官办的书院、学堂和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海洋大学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校园,评语就非常耐人寻味:中国海洋大学可能是国内大学具有西洋风格的最完美的建筑群,在毁灭性的新建筑风潮中,能保留一份这样的格调,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3.后现代建筑的文化综合性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持,高校成为培养全面性人才的基地。而这个时期的高校建筑经过了时间的变迁和文化的洗涤,打造了独特性的建筑风格,来区别与其他院校。有时的建筑是在旧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有的是重新打造了基地,还有的让新老建筑共存,即体现着时代的气息,也彰显着现代的教育方法。现代化的人才培养需要全方位的人才,各种教育工具的应用也数不胜数。院校在满足了教育的基本需求化,多媒体化的建筑也是有需求的,而且为了彰显校风,建筑外表一般比较严谨,颜色温柔,一切设计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主。

二、高校老建筑的精神文化功能

高校老建筑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作为精神文化载体的建筑,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个性特征在展示着特定的文化,意义传承者高校的美好传统,启迪着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高校的建筑文化是高校师生的内心情感、思想品格、素质涵养以及文化艺术素质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独特的建筑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大学生可以感受到学院的文化气氛、情感的脉搏、神圣的使命、艺术和科技的缩影,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北京大学的博雅塔、未名湖和图书馆还有清华大学的荷塘都超越了他们存在的物质意义,而是上升为一种人文精神而存在。高校老建筑具有激励功能,这些建筑所包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在传承的同时也激励着众多学子奋发向上,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使命。让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研究当中,对外界也能使人产生一种仰慕和震撼。高校老建筑具有引导功能和审美功能,陶冶学生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内涵,加强学校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老建筑文化精神的长期影响对在校师生产生持久的身心变化,提高师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感认知水平,充分利用老建筑的文化价值作用,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延续高校建筑文化传统,提升青岛城市文化内涵

1.高校老建筑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人们常说建筑是石头记载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史与建筑风格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血缘关联,诸多知名的百年大学都非常注重校园中古老建筑的维缮与保护。一所名校它的文化底蕴到底有多深厚,其间经历的历史沧桑、世更除文献记载得以流传外,矗立在校园中的老建筑就像一位智者,给每一位到她脚下的学子轻轻诉说学校的历史。这些经历了沧桑的建筑老人见证着历史,是名副其实的人文教育的活教材。建筑无法割裂历史,也不能够割裂历史。在高校新校区建造时,设计者首先应该仔细研究学校老建筑,考虑高校建筑的文脉与传统,充分重视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建筑符号、建筑色彩的传承,让独特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2.高校老建筑展示着学校特色和人文精神活跃的思维使他们渴求跌宕起伏的变幻,单一呆板的时空格局难以满足他们心理上的热切渴望。富有特色的建筑形象可以塑造校园的良好意象,加强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凝聚力。现代化的新校园新建筑总会让人感觉不到历史的存在,而高校老建筑正如城市中的典型市中心一样,展示着学校的特色,成为了典型的差异特征和富有代表性的象征。校园老建筑就象是校园的核心,满足着人心理上的一种渴求、给予师生员工以“家”的认知感和安全感。

篇9

探讨。

一、现代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与古典盛期建筑相较差距较大

在当代新经济大潮的建筑活动中,新领域、新形制、新规模的建筑创造很多,比如绿色节能建筑、智能建筑、超高层建筑等。但这些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性相较古希腊时期的建筑,却逊色太多。希腊古典建筑艺术为世人瞩目,它融入和展示了希腊文化的精髓,是非常接近完美的建筑形式,尹瑞克先神庙、帕特农神殿被后世尊为希腊建筑的典范。可以说,希腊古典建筑艺术深深影响了欧洲二千多年的建筑史。

现代建筑兴起于战后重建时期。由于战后物资紧缺,所以建筑设计也处处节俭,能省就省,这一思想一直延续至现在,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建筑设计周期被极度压缩,这导致建筑的文化性、艺术性不被重视。其间还曾出现一种设计理念即折中主义,讲究用新材料、新技术来表现古老的形式,这种“削足适履”的设计思想怎么可能创造出真正有文化特质的建筑呢?还有一种设计思想是单纯追求新材料的使用,比如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全部采用钢龙骨和玻璃安装而成,被称作“水晶宫”。虽然它在建筑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新材料玻璃在现代建筑中得以推广和应用的开端,但笔者认为其艺术性是建立在和古建筑相比有着新视觉冲动的基础上的,没有多少精神内涵。

现代建筑活动虽然很多,设计思想也很活跃,如A.阿尔托的地方风格、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密斯的技术精美设计思想、约翰逊?斯东的典雅主义以及R?皮亚诺标榜的高科技时代的机器美、结构美等。但众多现代建筑中,除了因新材料的应用带来新建筑形式变革的几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外,并没有太多令人惊叹和令人敬仰的伟大作品。

西格拉姆大厦采用了简洁、明快、精确的建筑处理手法,玻璃幕墙的大面积使用,使它从外观上看只是一个毫无美感的立方体。我们不能抹杀它在建筑发展中的地位,可当我们将它与过去的建筑经典作比,就会发现二者带给我们多么迥异的感受。

笔者认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明现代建筑的艺术性的话,那就是:取部分古典盛期的建筑样式放在现代城市建筑群中,古典建筑样式将立刻显得无比突出和耀眼。古典盛期建筑是一种文化,一种创造的文化,不是现代人在定格设计理念的时候被用来拷贝或打破的既定模子。今天的建筑应该超越它,现代建筑所创造的成就应该比古典建筑更能影响后世,因为科技更发达了,文化沉淀更多了,真正的建筑作品不应在几十年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二、具有较强艺术性、文化性的建筑是建筑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将建筑的可持续性(或者叫绿色建筑)以及节能理念或者智能当作未来建筑的主流发展趋势是不适当的。因为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建筑随新材料更新也就快,没有内涵和文化的建筑很容易被拆除重建,既浪费了资源,又留不下时代的智慧结晶,所以未来建筑设计的主流应是文化性、艺术性强的建筑,而不是智能和节能

建筑。

好的建筑是社会文明文化的载体,可以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所以建筑的主流也应当是最能表达文化内涵的东西。希腊人的文化是神的文化,是美的最高形式,给人的感觉是美到如神一般,不能再美了,所以他们的建筑是永恒的。虽然许多古希腊建筑因各种原因已经不在了,但是古希腊建筑艺术影响了整个欧洲,它的地位高、价值大,因为它把社会文化凝聚在建筑中、体现在建筑中,而体现整个时代人类精神的建筑是永远不倒的。

笔者认为,未来建筑的主流应朝最完美,最高的标准发展,即符合时代、符合文化,达到时代的内在文化世界和外在形式统一的最高标准。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沿的当属法国和日本,他们在建筑形式上可能没有多少引人瞩目的地方,但他们从统一整个城市色调的角度,统一运用了象征本民族的颜色,实现了城市建筑的整体衔接,而不是像一些国家的城市,霓红、灯箱、广告牌……永远只是没有规律、没有层次的商品城市。

未来建筑设计的趋势是传承历史文明,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设计出更有文化品位、更好地体现文化延续的建筑,是既节能、环保、智能,又拥有浓郁文化特质的

篇10

关键词:建筑 装饰设计 发展和演变

装饰设计的发展和建筑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当今社会出现的建筑科学的进步和现代艺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建筑和室内环境设计有了新的理解。现代建筑面临新时代各种建筑思潮的挑战,但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现代建筑”这个概念仍然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以新的形式在不断完善,这也直接影响到现代室内设计创作的发展和演变。

一 当代建筑和发展的特点

1 现代建筑早期单纯理性主义的影子已经不见,人们在讲求建筑功能和技术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建筑的形式问题,形态构成的原理和形式美法则成为新时代建筑普遍的造型设计准则。

2 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高科技建筑产品和设施的应用使“高技派”建筑成为经久不衰的“时髦”。

3,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传统建筑手法和美学法则与现代空间造型、现代材料、结构技术相结合,追求典雅的建筑新气派是某些大型公共建筑设计新的理念与方法。

4 强调新建筑的地方风格和乡土气息,更注重建筑的人性特征。

二、现代建筑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理念

现代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装饰设计的发展也脱离不了这个总的方向,其表现为室内空间环境装饰设计中新理念的产生,即包括环境、生态、科技、经济、文化等的综合观念:

1 环境观念

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是20世纪以来的重大事件,环境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室内外,也与自然界、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民族以至军事等关系密切。环境这一关系的建立已经从自然资源环境拓展到以人文资源环境方面。人们从人文科学的视角出发探索建筑与环境问题,其主要涉及建筑文化、建筑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科学,它全面地扩展了建筑与环境这个概念的内涵。

在室内设计中考虑环境问题,除了涉及空间环境本身外,还包括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是根据生态学的概念,探索某种舒适宜人的“物质家园”,它为人们提供与自然十分贴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室内空间中的“人文环境”则偏重于建立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精神家园”。

具有自然品质的物质家园不是简单地将自然要素引入室内,而是结合地方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创造性的营造。在传统民居中,结合地方自然地形进行建筑布局,结合地方气候特点解决室内采光通风的例子很多,藏族民居建筑大量使用传统地方材料,将室内空间与草原牧场、高原河流等室外环境结合在一起。共同构筑起特点鲜明的藏民居住环境。当代建筑中不少成功之作,走出国际式建筑结合自然的广普设计范式,将具有地方特点自然生态要素融人建筑空间之中,表现所谓“地方生态”的全新设计是体现现代建筑室内空间自然品格的先进设计方法。

建筑设计空间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建筑的文化环境。现代室内设计应着重表现建筑空间的文化特色,它也不是将传统建筑的若干“符号”在室内进行拼装或简单组合,而是创造一种现代建筑空间中的传统文化氛围,即富于民族的或地域的文化传承与记忆的环境因子。近年来全国普遍出现的照抄照搬古典或西洋的建筑空间或造型样式,以至刮起阵阵“室内装饰欧陆风”,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内涵的片面与肤浅。

以上几种基本环境要素构成了室内空间得人文环境,它是当今室内设计中除开自然环境以外的核心环境要素,对于室内环境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 生态观念

自然在进化,人类不断走向更加物质化的文明,知识更新带来的科技进步,使社会产业结构日益多样化,当今社会的工业产品能满足社会更多人的文化要求,但现代城市具有的非生态性却是人们有目共睹的。

从广义来讲,在对传统建筑环境的认识中,对于人们的无知而出现的反自然行为似乎无法避免,但今天,人们更多地掌握了自然环境,的规律性,本应成为现代人生活中极为有价值的资源,但情况恰好相反,众多开发商并没有把城市和建筑中的生态环境看作与人类共存的社会文明要素,而是将它作们作为某种经济活动的工具,当前社会中的功利主义,利润是他们追逐的唯一目标,在效益的驱动下,人们尽可填平湖泊、阻断河川,炸乎山丘、烧山毁林。当现代城市高度工业化时,城市已不再是那种原生的住居群落,而是寄生于生态环境中的纯消费实体。如城市能源消耗的扩大带来资源需求的集聚,这些资源供应却来自比城市大很多倍的自然环境。同时,现代城市没有足够的技术设备条件使自己能生存在可再生资源的供给上,全面依赖工业产品的现代城市本身就在掠夺可再生资源,并带来大量使自然界无法吸收的非自然物,成为城市的非循环性要素,这种非循环性正在厄杀城市生态环境。

室内生态环境的创造首先应保证在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中具有良好宜人的空气、阳光条件和合适的温湿度,能与自然环境贴近的具有有效视觉景观条件的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与氛围。此外,室内绿色环境问题已经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其主要包括在室内环境形成过程中与形成后对自然环境负面影响的控制,在装修材料使用方面,对自然资源应少废多用,在能源和材料使用方面贯彻节约能源、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减少各种装修废料的排放和堆积、妥善处理有毒、有害废料,在装修工程中尽量减少光污染和声污染等。

在室内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尽可能为人们创造具有实用意义的生态环境,使它们能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然环境条件,使处在城市喧闹环境中的人们能回到自然中去,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对室内环境条件更新有了充分把握,如室内小气候调节、室内智能型光环境的创造,采用吸热材料调节室内热状况等,而传统技术的应用,也为室内生态环境的创造提供了可能,如应用传统构造技术解决炎热地区室内降温的方法,不仅降低了室内空调设备的投资和能耗费用,还使室内空气质量有很大改善,新型装修材料的发现与开发,大大丰富了室内环境设计的表现手段,不仅使室内装修、装饰材料表现的层次、节奏和肌理效果的发挥有了更为广阔的基础,不仅丰富了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形象,还为充分保护自然物种和天然植物、矿物资源,以及全面的自然生态保护创造有利条件。

3 地域观念

室内设计创作的全面繁荣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室内设计是包括建筑创作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创作,它涉及现代建筑艺术、工业技术、装修材料技术和与环境艺术相关的科学,也涉及现代科技中的各种新兴领域。研究室内环境中的文化内涵,如上所述,首先包括建筑文化内涵,其中地区性建筑文化是它的重要内容。

三、现代建筑室内设计的问题与思考

近十多年来,我国室内设计从装修市场到设计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时期,这种现象还会持续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当前我国处在一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和转折的时期,社会对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人们总是在摸索前进。如何加强对设计文化的理解,摆脱当前缺乏设计理论导向的困境,以达到真正繁荣室内设计创作的目的。这个问题已历史性地摆在我们每一位室内设计工作者的面前。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思考以下问题:

1发掘室内空间环境的地域文化内涵是繁荣室内设计创作的重要一步。

室内空间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具体的建筑手段和技术方法复杂多变,但室内设计要求的最终落实还是空间形象的创造,这包括运用空间界面和结构形式等室内环境要素,创造舒适宜人、优美的人工环境,即室内设计表现最终是艺术和文化的表现。建筑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是通过室内设计的形式(界面的装修)和内容(空间形式与环境特征)深刻地展现出来的。

我们对建筑文件的研究不应该是泛泛的。每一个地区和每一个城市都存在自己深层次的文化特异性,在现代室内设计研究中,如何发掘和展现某种地域文化的特点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现代室内设计应当充分发挥各地区、各种文化、各种人的多样性特征在重构当代室内环境中的作用,才能将世界不同的自然或人工的环境风光、不同人的个性特征在创作中展现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丰富,自成一体。我们很多人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历史,在了解其系统性、历史性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要知道,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各地的地理条件、人口分布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现代室内设计方法应当体现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构成,才能显示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整体面貌,对地区室内环境文化的研究,探索其内在规律性,是通过特殊认识一般,是加深对中国室内环境整体特性认识的重要步骤。

2 室内环境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