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意义及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意义及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技创新;设备管理;经济效益
一、前言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的平稳高效的运行是企业安全生产,提质提效的基础保障,也是科技上的管理和创新,技术升级,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重要保证。如何在设备日益增多,规模日益扩大的现状下,保持设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让企业安全生产平稳有效运行是设备管理者探索的课题。况且,五普钻井公司从事行业具有野外独立施工、流动分散、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连续作业的特点。由此,决定了钻井行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行业。如何将钻井过程中的各类因素进行妥善管理,在保证工人的人身和国家财产安全的情况下,同时在经济效益方面获得最大收益,公司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技创新和管理的功劳不可小视。
二、创新科技设备管理的目的
1.形势所需
随着华北石油局、华北分公司加快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深化企业改革,打好致密油气增储上产进攻战和我公司建设一流专业化钻井公司品牌战略及二次跨越式大发展,公司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公司设备管理也在紧跟改革步伐,创新思路,探索前沿,并根据目前施工工区分散、环境恶劣,搬迁安频繁,设备人员流动大,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员工急剧增多,员工素质普遍偏低,设备的维护、操作、修理管理环节未有统一标准等客观因素加大了钻井设备管理的难度。设备管理创新上有待进一步突,虽然我们在钻井水平提速提效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备管理工作为公司的效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仍然面临着一些设备管理的瓶颈,在设备创新管理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2.节约成本
由于五普钻井公司钻井设备资产占固定资产的比重较大,设备价值较高,因此,设备提前报废,设备运行故障等因素均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公司成本控制上有待进一步挖潜。客观上,生产成本、人工成本上升的现象将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发展进程,降本压力长期存在。主观上,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对照,我们的管理方法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成本控制能力还有待提高。公司每年设备的维持费用(柴油、油、其他材料等)约占生产直接成本的60%, 2011年公司全年开钻126口井,完钻120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4.73万米,实现经营收入86102.8万元,发生生产经营直接费用34629万元,其中;设备发生维持费用为22162.56万元;2012年公司全年开钻120口井,完井111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9.77万米,实现经营收入140632万元,发生直接费用33648万元,其中:设备发生的维持支出为20182.8万元。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加强和规范设备管理就是当前公司的挖潜增效重点工作。
因此,想要担当好企业之手的角色,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生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规范设备管理、构建人机和谐、夯实安全基础”为工作思想,进一步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将创新贯穿于设备管理的始终,运用发展新思路促进工作新突破。
三、科技创新优化设备管理的具体措施
1.细化油水基础管理
油水之于设备就像血液之于人体,血液的健康决定身体的健康,油水的良好决定设备的”健康”。公司这几年在油水管理方面注重细节、注重实效、力求规范,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突破,管理水平有了大的提高。
2.自主设计“两房”,降低风险,提升应急处置速度
(1)配置标准索具并设计索具专用房,房内按照索具的长短、粗细设计不同的支撑架钩,不仅利于索具的分类存放,还有利于索具的维护保养,免受割磨和拉伤,有效减少搬迁安带来的风险。
(2)自主研发设计加工多功能消防房,用于野外作业队伍消防器材及安全气防设备设施集中放置、保存的多功能房体,不仅利于取用方便,还有利于集中管理,大大提高了野外作业施工队伍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速度。
3.自主设计“两器一表”, 提升设备本质安全水平
(1)钻机气路防冻酒精加入器有效解决了机械式石油钻机在超低气温时使用空压机压缩空气的过程中,气路执行阀件易产生冻结而导致阀件动作失灵,钻机失控的重大隐患。这项设计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2)油加注器具备多套独立的加注系统,真正实现了加注油品专管专输、全程密闭,有效避免可能受到的污染和油品混用,现已申报国家专利。
4.创新泥浆池结构
在现有泥浆罐和泥浆池的基础上,改变泥浆池结构和泥浆循环路线,在保证泥浆性能的前提下,采取循环再利用的方法,有效减少淡水、泥浆药品使用量,基本实现了外排泥浆总量减少30%以上,部分固控设施停用,平均降低负荷150千瓦,在提高钻井机械钻速、节能减排、降本增效上收到良好效果。集团公司焦方正副总裁视察50175井队时,对五普的泥浆池结构改造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5.促进信息交流便捷化
人机之间的交流,坚持状态检测,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状态检测能力,及时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通过油品检测统计分析设备的磨损趋势,根据状态及时维修和改造。
建设信息网络是“信息交流”的结合面,在原有电话、手机、E-mail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设备管理QQ群,作为设备管理的平台。员工在群中可以随时申请、验收、反馈各种设备问题,这让以往繁琐的工作变得轻松。每周一次的《设备管理通报》及时通报各队的设备问题的解决办法、各单位的管理不足、发生的设备故障,使设备管理工作更具时效性。实现管理资源共享、设备信息互通、人机交互便捷信息。将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延伸至各基层单位,便于各基层单位实时录入相关设备数据及随时查阅设备信息。信息反馈的网络化使服务一线更加便捷,从而提高了设备管理效率。
6.责任制上创新,细化,用责任强化执行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工作落实得好,我们的安全形势、安全状况就好,反之情形就比较差。为此,我们对公司各类岗位管理人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在围绕“有责、知责、对责、尽责”的思路上,着重推行了以四级责任书、一个责任区手册、两个检查表、两个考核办法为主要内容的“4122”工作方法,以责任书形式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室、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再以责任书形式落实到班组,班组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员安全监管责任网络,使安全工作目标层层得到分解,安全责任落实到了各个岗位。
四、科技创新优化设备管理取得的成效1.生产经营稳步增长
2010年公司全年开钻96口井,完井92口井,完成钻井进尺270671米,实现经营收入60284万元;201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55吨标煤下降21.8%,较2009年下降38.6%,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2011年公司全年开钻126口井,完井120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47295米,实现经营收入86448万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43吨标煤,为局下达万元产值能耗0.545吨标煤指标的78.9%。
2012年公司全年开钻120口井,完井111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97721米,实现经营收入140632万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38吨标煤,为局下达万元产值能耗0.43吨标煤指标下降0.05吨标煤。
2012年,五普荣获集团公司提速提效先进单位,包揽了局、分公司鄂北工区和甘陕工区钻井业绩前五名;多次创造并刷新钻井纪录,各工区均走在钻井提速提效的前列,先后15次受到局、分公司贺电表扬.2012年公司综合钻井实力在华北市场排名第一位,先后14次创造并刷新华北工区新纪录,收到华北局、华北分公司15封贺信。
2.钻井效率大幅提升
鄂北工区50175HB钻井队施工的DPH-61井,完钻井深3927米,水平段1100米,井底位移1520.68米,钻井周期26.08天,完井周期30天,建井周期37.13天。创鄂北工区水平井钻井周期、完井周期、建井周期三项最短纪录。同时该井还创造了水平段机钻最短纪录:17.53m/h;全井机钻最快纪录:16.09m/h。
宁东工区30521HB钻井队承钻的NP17井,是华北分公司在宁东工区布置的一口以延安组为目的层的二级结构水平井,其地层复杂多变,该井队加强生产管理和各个部门配合下,实现生产运行无缝化衔接,最终以钻井周期20.58天,井深2410m,平均机械钻速8.66m/h,水平段长213m,井底位移443.07米,创宁东工区水平井延安组钻井周期最短纪录。 并激发工区其他两支钻井队展开比学赶帮超的热情,3支井队38天里连创7项钻井纪录。
3.节能减排效益明显
经统计,上文提到的创新泥浆池结构基本实现了外排泥浆总量减少30%以上,部分固控设施停用,平均降低负荷150千瓦;油水管理设备有效的将油品数量从10种减少为6种。2011年完成钻井进尺35.3万米,实现总产值8.6亿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43吨标煤,为局下达万元产值能耗0.545吨标煤指标的78.9%,较201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55吨标煤下降21.8%,较2009年下降38.6%,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4.安全生产水平有所提升
2011年,五普安全工作态势平稳、亮点突出、硕果累累。在局、分公司一、二季度HSE综合大检查中,分别排名第二、第三,其中,五普鄂北工区、甘陕工区、宁东工区、东北工区在“安全卫士”评选、基层队HSE试点等活动中表现突出,在局、分公司历次检查中,多次获得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
五、对五普钻井公司实施科技管理和创新的建议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科技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76-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科技创新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广大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参与立项的选题、查阅资料、论证思考、团队合作交流的过程,使每一个参与者都受益匪浅。
一、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创新教育的实践环节,它检验了创新教育的成果,又丰富了创新教育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1]。
2.科技创新活动是促进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在活动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查找各种资料、进行各种试验、进行多方面的社会调查及分析,这些都从客观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学风建设。
3.科技创新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组成团队、立项选题、评审答辩、研究过程、撰写结题报告等各个环节,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开展
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注重数量与质量、形式与内涵的协调发展,做到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同时注重与社会实践、学生就业、社会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效应。
1.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由专人负责
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强度较大,工作内容相对比较专业。因此,应成立一支多层次,范围广的专业工作队伍。由校领导、校团委、各院系团总支专人成立教师工作队伍。由各团总支、院系学生会相关组织、相关学生社团组成学生协调工作队伍。由此组成科技创新活动工作队伍体系。
2.建立、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度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规划决策方面。学校出台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意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升为学校决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涉及项目申请、经费管理、实践调研、教师指导、成果鉴定等多方面,涉及教务处、团委、财务处、科研处等诸多部门。学校层面的制度建设主要是出台指导性意见,协调各有关部门,为具体开展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依据,进而确保工作的顺畅执行和可持续发展。
(2)实施执行方面。学校主要负责部门及各院系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体实施细则》、《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鉴定、转化实施办法》等具体操作层面的制度。
(3)建立激励机制。为激发学校师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发展,应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可以制定《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工作量管理办法》、《关于鼓励学校教师学生进入科技园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本科生科研班主任的指导意见》等[2],并将科技创新活动成绩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班集体(团支部)评优相挂钩。这些从制度上为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
通过开设网上专题、下达书面通知、团支部负责人培训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广泛宣传、普遍动员。宣传内容除了学校相关通知文件外,同时应把学校关于科技创新学分制度及保研等相关激励政策规定向同学们介绍,以此激发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
4.调动多方资源,丰富活动载体,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
(1)搭建基础学术活动平台。通过组织“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社会调研”等丰富的活动,在校园中营造优良的学术科研创新氛围,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浸染中逐渐养成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基础学术活动平台是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根基。基础学术活动平台是学生思维激烈碰撞的过程,是学生产生创新灵感的温床,为学生开阔视野、汲取知识,提供了高效率的学习途径。
(2)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在基础学术活动平台之上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正式的科研和创新训练的平台。通过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本科生科研助理、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采取项目化的运作模式,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和本科生自主申报的方式确定立项并予以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研究,为广大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和创新训练以及实践的机会。学生参与的过程本质上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3)充分利用学术科技竞赛平台。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科技竞赛。通过比赛和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同时,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的增加、意志的磨炼、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提高,竞争意识的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等。
(4)积极引导发挥大学生科技社团的作用。探索大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社团的专业性、优越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都是在课外进行,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科技社团起到了弥补作用,学校对学术科技型学生社团要予以积极的鼓励,在工作指导、资金划拨、活动审批等方面予以支持,使其成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形舞台。
5.优化资源,科学引导
将引导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其自身的职业发展相联系,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组织同学们参加适合其自身职业发展的活动。一年级学生主要参与基础学术活动,感受学术氛围的熏陶,培养创新意识。二、三年级学生主要参与科研训练活动和学术科技竞赛活动,通过强化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6.加强宣传,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吸引力
对在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优秀团队及优秀科研成果,注意及时关注、重点挖掘,通过网络、电视、杂志、广播等宣传平台,通过优秀个人访谈、优秀成果展、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加大宣传,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增强科技创新活动吸引力。
三、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高认识,明确定位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因此,应该从关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另外,我们应该明确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我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要普遍动员,争取全员参与。因为,对每一位学生个体而言,其个人纵向的进步就是其个人的创新,每一个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都会从中有所收获,有所突破。
2.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既要重点指导,引导学生获得较好的科研成果。对学生个体素质培养而言,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更应重视过程,凡是参加过“挑战杯”等全国大型赛事的同学,往往让他们感触最深、收获最多的不是踏上领奖台那一瞬间,而是与团队的成员们一起奋斗,不断成长的过程。因此,在相应评价机制中应该体现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3.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相联系
根据目前的就业情况,最受用人单位欣赏的大学生,是能够将其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生。这样的学生,用人单位不必投入较大的培训成本,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就可在较短时间内为其产生工作效益。同样,这样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我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大学生只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前认识社会、观察社会,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这样的学生在毕业时才能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社会竞争力。
4.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象群体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应以跟、学、参与为主,可以努力在数量上达到全员参与。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应要求其能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作为科研助手,自己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使他们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5.处理好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专业教学的延伸,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在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要处理好与教学的关系。在教学计划、学分认定等制度上达成共识,在活动策划、专业指导、成果鉴定等具体操作环节上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专业性。同时,要注意引导同学们处理好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既要鼓励同学们踊跃参与,又要引导同学们做好自我规划和时间管理,不能影响自身的专业学习。
6.注意探索形成自主的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模式
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模式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模式的动力划分,可分为学校推动型和学生自愿结合型;按模式的功能划分,可分为人才培养型和研究开发型;从主导模式的主体的角度进行划分,可分为学生主导型、教师主导型、学校主导型、社会环境主导型(企业主导型)[3]。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研究适合本校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1]周俊,等.论创新教育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网站,csic.wh.sdu.省略/class.jsp?classID=1314278607769516&page
篇3
【关键词】创新服务;成果转化;产业化;平台建设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演变改革,很多企业为加快自主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逐渐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是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发展需要企业、学校、研究院之间的相互配合,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有助于科技成果的交流,建设良好的管理平台,培养出色的科技人员,M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本文将阐述一些行业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还面临的问题;如何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措施。
一、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科技成果转化观念落后
在很多企业发展中,部分企业领导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不到位,同时还有着一定的排斥心理:认为企业就该按照原先的方法持续发展,安逸于现状,对市场经济不关注,不敢进行企业科技创新,这也说明了多数企业在现代社会中缺乏在创新能力和信心,才使得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行缓慢。另外,许多科研工作者对科技成果转化也不重视,没有认真对待研究过程,甚至过度看重个人的科研成果,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然而,在发展如此快速的现代社会,若是错过转化科研成果的最佳时机就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从而失去科研的最终目的。
2.科研经费不足以支撑研究过程
我国存在着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基础设施落后于国外的现象,原因就在与科研投入的经费不足,也难以研究出重要的科研成果。学校相对于企业来说研究经费低下,企业相对于研究院来说研究经费也是不足,很多企业开始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对科研成果不重视,投入的经费也就会少;对于学校来说,学校高层领导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理论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对有关科研的项目和活动开展的也很少。因此,对于科研部门来说,很多项目的研发都没有经费的支持,造成一些科研项目研发出核心技术问题,并没有深入改善其他相关的科研,从而也就无法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3.科研主题不符合市场需要
很多企业、学习、研究院面临的问题是,进行的科研并不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其中的原因不乏受传统条件的影响,导致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不能为社会和自身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也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不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科技部门中,各工作人员缺乏彼此的沟通,对团队不信任,过度保护自己的研究方法,只是独自研究并不了解市场的变化和需要,导致的结果只是科研成果的浪费,更没有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的价值。
4.科技成果创新意识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科研的方向也必须是向着现代化进行,才能保证将科研成果运用在时代最前端,发挥其最大的价值。然而,目前各行各业的科研部门对于科研创新这一问题意识程度都比较低,看不到科研的正确方向,无法将科技和市场相结合,研究不出科研成果,造成落后于竞争对手的局面。在众多科研工作人员中,不缺乏年龄较大的学者,他们只注重于科研成果忽略了科研创新,造成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并不能带来任何使用价值。
二、如何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1.突破自主创新观念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要结合科学发展观,将政策资源集聚,然后再结合工作经验,把认为可行的经验及方法落实制度化管理,逐渐适应自主创新的理念。在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同时,也将传统理念的有利之处引用进创新中来,以保证其完善性。另外,引导企业、学校、研究院抛弃安于现状、稳定发展的理念,结合市场经济情况以长远的目光看自身的发展,树立创新之风,鼓励内部人员创新;看准社会需求,积极大胆研发适合社会的科技成果,从而达到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2.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功能
对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功能,首先是科技创业中心的建设,应向着规模化的设施、产业化的服务、品牌化的经验等方向发展,在此,看准市场的力量,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科技创新服务质量提升,从而控制企业的创业成本、检测企业创业风险,提升企业创业的成功率;其次,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功能也要在学校、企业、研究院中搭建合作框架,以研发对社会和自身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为目的,增强沟通交流,完善科研共享机制,从而将创新资源整合;最后,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功能也在于中介的服务质量,将中介服务制度完善,制定现代化信息制度,规范服务体系,保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扩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融资规模
首先,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加强银企合作,可完善其担保基金管理模式,在科研方面或者其他方面也能帮企业获得更多贷款支持,促进中小型企业的经济和科研发展;其次,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增加财政上的投入,把资金投入适合的方向,推动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科研成果的研发;最后,建立健全的资本运作机制,完善资金的投资,掌握资金去向,引导高成长型企业改善财政结构,壮大风险资本市场。
4.创新平台机制推进科研合作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目的是推进与科研项目的合作,通过开展科研合作,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与学校、企业、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及时发现智力资源,将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推进科研合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外,要着手建立起重视科研成果的制度,激发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发展。
5.培养高素质能力的工作人员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努力,对于现有的工作人员,应重视其办事能力,包括与各行业负责人沟通能力的强弱、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等等。另外,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对工作负责,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本身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可以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对当下的市场经济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有个了解和预测,以便能够及时提出意见,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
三、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措施
1.结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高对科技成果的认识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应利用国家及政府的影响力,来宣传科技成果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其中应明确突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社会和自身带来的利益,提高各行业对科技成果的J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应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支持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对于科技部门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科研工作人员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要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应帮助企业、学校、研究院制定合理的扶持政策,积极落实有关政策,全面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2.总结市场经济变化,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意识
对于现代化市场经济来说,要想充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校来说,要求高层领导者具有发现社会市场需求的能力、发掘科研工作人员创新的能力、以及提出合理决策并实施到位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要积极发扬并鼓励创新意识,组建专业高职业素质的调查人员对市场经济有个适当的了解,挖掘企业内有创新意识的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并制定相应的创新大赛,营造和谐的比赛氛围,激发科研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研究院而言,不仅要有资历和经验都丰富的专家,也要招收一些新的智力资源,为研究院带来众多现代化因素,促进科研成果的创新研究。
3.促进各行业交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随着市场的千变万化,其科技的研究方向也在随时发生着变化,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研究院,对市场的分析也不一定是非常准确的。因此,有必要利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沟通交流的渠道,方便各行业间对科技创新方向进行交流,以达到共赢的目的。另外,也有利于及时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进行,将已有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熟化提高其本身对科研技术的掌握。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形成更加被社会所需要的新技术,生产被大众接受的新产品,并联合迅速形成庞大的产业,站在市场的前端,推进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
4.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度
任何行业要想及时明确科技研究的方向并且完成相应科技成果,都必须健全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度。对于学校来说,其科研部门的视野和眼界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应结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一支科技管理队伍,在校内设立专门的科技机构,不仅能使学校学生增强对科技的重视,也能激发科研人员和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企业来说,不应只发展自身的企业影响力,科技成果产业化制度的健全可以为企业带来超乎想象的利益。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保持与学校和研究院的科技沟通也是当下企业应做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研究院来说,其对科技的研究相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可能会更深,然而也不能忽视新时代下的市场情况。因此,也应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政策,保证科技成果能真正为国家和社会所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强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培养创新能力人才是当下重要的任务,以便更高的实现科技成果的全面转化。
参考文献:
[1]陆颖,杨志萍,徐英祺,史继强,周涛,刘宇. 基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服务研究[J]. 现代情报,2016,(08):21-26.
[2]陈燕燕.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 江苏科技信息,2015,(13):4-6.
[3]常国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科技传播,2014,(24):168+158.
[4]胡坚达,方磊.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初探[J]. 才智,2013,(16):96-97.
[5]陆艳. 广西农业科技创新成效与创新平台建设思路[J]. 南方农业学报,2011,(07):809-812.
篇4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技能
在五四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能力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创新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技能,大学生如何能更好的将自身的创新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来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具体从三条战线中出发。第一条战线即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第二条战线即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智能思维方式,它是增强创新技能的核心;第三条战线即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包括信息加工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运用创新技术的技能和表现,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这三条战线是层层递进、紧密联系而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一、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高等院校中,对于大学生学习期间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所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一般是指通过独特而新颖的思维,从而发现和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
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以及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只要对于本人是全新的就应该是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想法,推陈出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做。
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教育理念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的求知欲;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创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课堂理论教学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讲授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学科前沿的信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介绍本领域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科学价值,借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与辩驳。激励学生产生新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授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问题如何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有哪些,最终如何解决。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具体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大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自己摸索、推敲和推导,互相交流,相互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参与型”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从而获得真正的创新意识。
二、完善教学体系,强化教师在实验探究上的导师作用,搭建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搭建。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者,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潜力,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教师,便成为当务之急。
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导师教授们要起到更大的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还要使实践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该以现有实验为基础,在导师教授们的悉心指导下,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共存的导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要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层次,注重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减少传统验证型实验的比例,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将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先进性,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由导师们主导下的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以及实验结果与分析等完整流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导师们将学生推向实验的主置,由学生自主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教师们只提供实验材料,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性实验从根本上属于小的科研训练,教师们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科研实验的兴趣,从而使教师们的导师作用起到最大化的效果,最终极大地促进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加大对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投入,增强学生创新技能
作为增强学生创新技能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积极广泛地参加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毕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 “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等专业学科竞赛上,通过积极参加这些学科竞赛的科技创新活动,能能很好地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主动性。
因此,在高等院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对深入开展创新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更进一步的说,高等院校在此基础上更可以积极倡导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建立和规范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将科学理念尽早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拓展视野。在学生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指导教师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划出部分科研内容由学生自行探索,自行设计试验方案,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提炼和升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对增强创新技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必须营建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并行,鼓励百花齐放。因此,实践教学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院内与院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等不同途径,寻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科技制作、项目研究。所以,切实贯彻和积极广泛的参加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真正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兴亚.以市场为导向迎接大学生就业挑战t-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3).
[2]邓晓丹,孟桂云.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与职业素质养成[J].高教研究,2007,(5).
[3]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11.
[4]水恒福,姚文锐。吕民.化工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fJl.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0一22.
[5]孟春,郭养浩.加强科研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化工高等教育,2006,(1):96-97.
[6]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4,(3):83―84.
篇5
举措一:科技素质培养
调研人员在黑板上点了一个点。被测试者分别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问题是“这是什么?”小学生回答:月亮、太阳、星星、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的眼睛。。。初高中生回答:这是一个“点”。大学生们拒绝回答这个愚蠢的无聊问题。芜湖市赭山小学校长黄宁也知道这个故事,这也更加坚定了她进行创新教育的信念。
赭山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始建于1949年,是安徽省芜湖市一所具有鲜明特色和一定影响力的窗口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教育工作的幸福,让每一件设施都得到充分利用,让每一户家庭享受家校共育的和谐,是赭山小学的办学理念。黄宁认为,这一理念充分利用了校本资源,促进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获得最好的发展――即“让每个孩子获得理想的发展”。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管理思路,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有力保证。于是,该校坚持科技创新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黄宁说,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所以,通过抓基础建设普及科技教育是赭山小学的工作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目标,作好科普教育的宣传工作,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该校利用主题班队会、国旗下的讲话等机会进行科普方面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使科普工作深入人心,创设浓郁的科普校园环境。各个班级,还在黑板报上开辟出科普专栏,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以彰显班级科普特色,凸显班级科教文化。
科技创新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科学性强,各门学科都具有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赭山小学十分重视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效渗透,以科普辅导教师为骨干,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形式组织教师分学科、分系列、分层次整理出学科渗透科普教育的知识点使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机渗透的目的。
黄宁认为,科技素质的培养需要构建相应课程体系来保证。科学课和信息技术课是赭山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的主要学科。科学课在该校很受欢迎,三位科学专职教师都是骨干教师,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老师们想方设法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该校良好的硬件设施为学生利用电脑和网络进行学习奠定了基础,也增进了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黄宁告诉《教育》旬刊记者,学校动员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中来,每位教师都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渗透科技创新的思想。该校成立了科技小社团,科技辅导员和科学组的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每个兴趣小组都有计划、有内容、有学生、有场地。该校还积极参加科技活动,鼓励教师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通过争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们受益非浅。近几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屡次获大奖,位居全市前列。 “科技活动月”是赭山小学科技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该校的传统项目。该校将每年的5月和11月定为“科技活动月”。“科技活动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各年级、各层次的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比如,开展科技知识讲座,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学生在科技月活动中也可以参加科学小论文、小发明、科技小制作、机器人创意、电脑模块、科幻画、科学幻想作文、科学实践活动、观察日记等项目的比赛等。
电脑机器人是赭山小学去年才兴起的一项综合了电脑技术、工程技术,又富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科技教育项目,很受学生欢迎。学校以电脑机器人活动为突破口,把信息技术、科学与综合实践教育相整合,进行普及与提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贴近生活、富有创意的学习形式。近两年,在安徽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赭山小学作为芜湖市的代表队之一,连续两年获得了大赛一等奖。黄宁认为,和荣誉相比,最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机器人制作与创新的爱好者,学校在开展活动时,能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
举措二:改革评价机制
在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校长徐守耀看来,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评价制度的革新。多年的一线教育经验让徐守耀认识到,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人才观,打破传统的评价体制,改变把分数作为考核教师、学生的核心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该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学校评价体系的始终,以革新评价机制为突破口,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在洪泽外国语中学,首先改变的是教师评价机制。该校把具备创新意识作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徐守耀说,教师承载着传承人类文明的使命,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学校把教师的开拓创新能力作为衡量教师的重要标准,并且搭建多种平台,促进教师主动学习,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徐守耀认为,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摒弃应试教育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改革教法、教材和考试方法,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为、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该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引导教师不断接受新观念,多次请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家、学者来学校作学术报告。南京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的多名专家学者都曾在该校作过报告。这些报告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帮助教师确立自己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实现对教育意义的探寻,推动了教师观念的更新。
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洪泽外国语学校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讲授得精彩为优课的评价机制,把以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高效课堂作为优课的评价标准。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该校建构了本校特色的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模式。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把探究结果在课堂上展示。该校注重创造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表现机会,树立学生创新信心,增加了学生的成功体会。该校还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最大限度的时间让他们去感知、去探索,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是一种需要和享受,以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徐守耀说:“考试成绩是衡量和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洪泽外国语中学改变学生评价机制, 把实践能力和个人特长纳入考核标准。该校通过开展各项评比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发展个性特长,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徐守耀坚信,艺术素养是创新培养能力的基石。为加强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展示学生才艺,培养学生特长,该校成立了学生竖笛乐队、舞蹈队、合唱团、文学社、记者站及美术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市县文艺汇演、才艺大赛、广场文化活动;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合唱比赛、广播操比赛、运动会、新年晚会以及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特长的大舞台。
举措三:依托养成教育
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小学位于新科技园三好街。该校以“古乐琴声,笔墨清香”为办学特色,力图打造一个播种希望,孕育奇迹,充满灵性的教育乐园。文化路小学以“养成教育”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谋求学生主动式的自我发展。达到“三会一有”:人人会交往;人人会学习;人人会创造;人人有个性,从而来实现“做最好的我”主题教育核心价值选择,最终让学生实现“享受过程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的终极目标。
篇6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创新型人才 实验室管理模式 开放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WANG Chuncheng
(Yulin University, 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jects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purpose applications. This article is in my school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premise, summed up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current open experiment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novation project can not meet the technological reasons, students'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l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open laboratory
0 引言
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性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这一项目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大学生科技创新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要求
1.1 完善的实验室建设机制是基础
面向大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的实验教学,需要专业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操作的平台,包括实验室场地和设备、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以及督导机制。健全的机制和比较完善的实验平台,可以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创新项目的各个环节能方便、高效地运行。
1.2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验的保障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不仅能够在思维上对学生开启灵感,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更能够在实践技能上进行熟练指导和全面提升,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从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一个层次,减少他们对开展创新项目的盲目性和项目过程的随意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具有一支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的基本保障。
1.3 科学合理的实验内容是关键
从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思路出发,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和掌握的实验技能设计开放实验,设计的实验项目要体现内容的自选性、设计性、专业性、应用性及研究性,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 科技创新与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讨
2.1 目前开放性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有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些人认为开放性实验是正常教学任务之外的内容,由于需要额外的人力、物力等投入,却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效果。所以,一般对于开放性实验总是有计划无落实、有安排无检查、有实验无效果(至少效果不明显),没有体现开放性实验的意义。
(2)参与学生数量不多。开放性实验是配合高等教育培养目的,而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实验项目,通过开放实验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们普遍对学校有开放性实验知道不多,对真正开放性实验的意义认识不够。加之不少学生对实验本身就不感兴趣,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参与实验的人数并不多,严重影响培养目标的贯彻执行。
(3)实验条件和设施较差。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缺少,实验条件和设施较差,教学计划内的实验勉强开设,而另外开出的开放性实验项目从哪一方面也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4)学生做的实验重复验证的多,创新性实验很少。学生做的开放性实验应是创新性的项目,开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但不少学校将开放性实验变成了弥补指导性实验的不足的补充。
(5)指导教师短缺,以及对开放性实验存在误解。开放性实验的指导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但“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指导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一些人对开放实验也存在误解,甚至有抵触思想。其实大家应该知道,如果没有专职教师的指导,大学生做的开放性实验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因而也很难有所成效。
(6)开放实验制度和管理都不到位。对于开设了开放性实验项目的一些学校,但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既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也没有完备的考核办法,所以对大学生做开放性实验就没有具体的要求,学生想怎么干就(下转第221页)(上接第210页)干什么,基本处于完全自由的“开放”状态,导致管理无序、器材和实验耗材浪费严重,最终开放实验的目的和效果也无法实现。
2.2 开放性实验的改革和管理模式的探索
(1)提高对开放性实验认识的重要性。积极宣传开放性实验的重要意义,营造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开放性实验项目的浓厚氛围,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只重理论、轻视实验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转变认识,积极从行动上投入到开放实验中去,从而确立开放实验教学的特殊地位。
(2)健全管理制度,保障开放实验有序进行。修改不适合开放实验的有关制度,制定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组织专人制定开放性实验项目管理方案,并在实验时间和场地等方面予以充分的保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使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保障开放性实验教学成果。
(3)培养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教师的业务素质、操作技能和责任心决定大学生做开放性实验水平高低和成效的大小,每学期之初,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的要求,指导教师根据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状况,列出一些创新实验项目,然后交由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选择项目,老师负责审查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帮助他们最终制定创新实验项目。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每做完实验项目,根据实验情况撰写详实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报告,由指导教师组织有关人员和实验学生在综合分析的情况下评议该项目,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以便提高实验效果、保证实验质量,达到实验目的。
(4)加强基础实验教学的管理。由于创新性实验项目是在学生一定的学习基础上开设的,所以在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善于发现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同时,要彻底转变观念,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开放性实验项目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研究阵地,为实现自己美好的明天打好基础。
(5)开放实验教学和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和开放实验室是学生开展创新性项目的基本平台,是当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有效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我校目前开展的实验教学改革(包括开放性实验室),应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管理形式、实验时间与空间的开放以及实验内容的开放等方面的工作,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而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全面开展开辟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进而实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3 结束语
篇7
[关键词]生命科学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33-03
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多种科技领域的知识相互渗透、交叉日益增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科技竞争已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科技竞争事实上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今后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因此,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从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看,主要培养途径简述于下。
一、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大学生面临步入社会,将大学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创造新知识的挑战。就业的竞争将体现在能力的竞争上,这对高校的创新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全力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时代激烈竞争的需要。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高校采用多种形式,综合性实验课程的开设就是其中之一。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引入综合性实验,加快综合性实验平台的建设,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而言,不仅开设了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还开设了微生物综合实验。这些综合实验是必修的,还有一些综合性实验是选修的,学生可以利用综合性实验平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综合性实验项目。由于是综合性实验,在内容上以综合应用为主,主要提高学生解决生命科学综合性大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综合性实验过程。
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实验室是高校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高校实验室不仅仅是仪器设备和实验的场所,更是促进知识转化、培养富有实践能力、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教育基地。实验室开放是高等院校适应现代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就生命科学的实验性质而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开放的实验室。实验室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多种形式开放,不仅仅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还应该包括实验内容的开放。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行实验内容开放,主要有科技创新型、自选型、实验项目设计等,让那些对生命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有地方实施各种类型的科研项目。所以,开放实验室是培养生命科学领域大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改变授课方式
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应重视创新,在管理机制上与育人环境上应有利于创新。高校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在教育观念上需要彻底转变。创新型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所应有的素质之外,还要具有创造性的教育理念、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等,从源头上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证。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并且具有个性的青年。在教学手段上,应尽可能多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并提倡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方法,需要随着学科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尽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磨炼意志,培养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老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相结合,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创新项目申报及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一)创新项目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鼓励学生创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不同的学校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如“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本科生自制研发项目”、“本科生课余研究项目”等。郑州大学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创新平台,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这些项目的设置为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有机会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培养科研兴趣,增加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就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而言,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视,学生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就开始申请“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创新项目实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升华为生动的实战经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生命科学大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
教师的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学科的交叉,需要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多种实验方法、手段,并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或前瞻性。让对生命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为学生提供了解相关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在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鼓励进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和有科研项目的教师联系,在老师的带领下使学生尽早得到科研训练。由于动员工作做得好,学生也认识到尽早进入实验室的重要性,他们通过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不仅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也明显增强了,并开阔了视野。从教师的研究课题中,学生学到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学会如何开展科学研究并得到较好的科研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参加创新大赛并建立奖励机制
(一)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大赛促创新能力
组织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加强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郑州大学积极组建科技竞赛管理系统、建立科技竞赛平台,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如“国家大学科技园杯”科技创新大赛、“创新之星”评选大赛、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河南高校创业大赛等活动。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到组织参加各级创新大赛,多方位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学生创新
许多高校为了激励大学生创新,制订了奖励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后,按照有关规定学校再给予奖励。项目组成员公开发表与项目相关的学术论文并注明由学校创新项目资助的也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奖金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显示了学校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六、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一)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形成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虽然,各个高校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教学改革,合理定位了教学计划中各教学单元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从而使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成为与理论课程的有机衔接,并强调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还需要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盟,以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密切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此外,校企联合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的目的。郑州大学一直在大力创办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省内外多家企业、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了各种类型与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基地,为学生参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校外实习教学能够使理论知识得到延伸和巩固,同时掌握本行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提前认识社会,接触就业环境,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对步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学习与训练,在参与科研单位的研究课题或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并且为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找到了应用于实际的切入点。此外,学生走出校门到校外实习基地,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等都发生了改变,学生在有新鲜感的同时,还需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学会多动脑、多思考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校外实践锻炼,使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有了用武之地;同时,学生还会发现,在校学的东西并不能满足实际操作的需要,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改善。
创新人才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想前人之未想、做前人之未做,怀疑精神和求异思维是创新的必备要素。所以,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结论、理论等提出质疑,敢于提出和别人不同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家庭等各个层面共同关注。而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高级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高校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创新平台搭建得如何,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质与量。只有全方位、多途径共同努力,具有创新理念、开拓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生命科学领域人才方能应运而生,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
[ 参 考 文 献 ]
[1] 吴雪玲,刘英.试论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6~121.
[2] 马卫兴.实验室创新计划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用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7~39.
[3] 张勃.做好实验室在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引导[J].教育改革,2012,(8):10~11.
篇8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国家重视、地方扶持、各方支持、学校实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许多理工类院校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根据自身特点,量体裁衣,使科技创新教育正逐渐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由于教育理念、培育体系、科技体制、经济体制的束缚,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参与度低,教育理念和学习理念较单一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理工类院校的学生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唯书”、“唯分”,重视知识的积累而轻视知识的应用,缺乏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虽然“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对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为学生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但是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往往不能与之成正比。理工类院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仍停留在小范围、浅层次上,教学和科研没有达到真正的统一。在科技创新方面,部分学生保持观望态度,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知识学习方面,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精力较少。个别教师专注于专业教育,参照课本和教学课件,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是基于个体的差异性的,强调共性而轻视个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体系建设缓慢,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起步较晚,普及率低,成效并不显著,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部分理工类院校已经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在活动经费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拨款,但由于科研经费有限,使得学生的科研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来,许多高等理工类院校大规模扩招,使现有的科研活动阵地、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无法满足和维持新形式下周期性长、连贯性强、科研强度大的科技创新活动。另外,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学分设置、学生考评制度以及奖励制度上出现脱节现象,联系不够紧密,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专业基础薄弱,专业教师的指导力度不够
当前,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存在两大根本问题:一是学生对专业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基本功不扎实,对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专业精神的把握不够准确,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科技创新素养的形成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大一处于科技创新素养培养阶段,大二、大三处于专业能力拓展阶段,大四处于创新能力拔高阶段。因此,各阶段的学生均需要在学习中加深理解,加强应用,提升其科技创新素质,增加自主完成科技创新实验的难度。二是由于学校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时,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容易半途而废,缺乏坚定不移的意志。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内容较多,注重经验积累和总结的少,创新课题的科技含量和成功率低。
二、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树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创新教育理念
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育理念,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学课堂,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过分强调理论教学,淡化实践,课程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改革传统的工科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加强学科交叉合作,强化基本技能与新技术应用的训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营造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注重人格养成,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责任意识和严谨作风,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记录、勤于动手的习惯。完善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大环境,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打造理工类院校个性化的治学之路。
(二)建立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机制
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涉及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强组织管理队伍建设是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成立院校两级领导机构,统筹学校人力、物力资源,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同时,加强宣传工作,引导全校师生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其次,依托理工背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信息、生物、材料、环境等发展迅速的优势学科,建立“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培养方案,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分年级、分专业提供培训指导,制订培养计划。最后,完善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督查工作,对参加并完成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计素质拓展学分、综合测评加分,对指导教师计教学工作量并与职称晋升挂钩,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方案、经验有交流、成果有奖励,为科技创新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三)推进师德高尚、专业精良的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学业绩。多数工科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关注专业教育,认为德育无关于专业教师的工作。因此,转变思想,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理工类院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第一,创新教育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对相关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介绍,注重对学生质疑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背后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努力做到文理渗透。第二,改进工科教师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充分挖掘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实现科研强势向人才培养的优势转化。第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开展产品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等工作,促进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实现理论教学联系实践的教学突破。
(四)打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校园创新文化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 激励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责,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激励措施。虽然每所学校的具体措施略有不同,但本质上大同小异,这些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有效的作用,但是现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还并不完善,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问题分析
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的日益重视,以及一些激励手段与措施的实施,确实对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有一些成效。2005年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资助课题申报总数只有204项,2009年课题申报总数达到608项,增加了近2倍,这与学校及各学院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与激励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现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并不完善,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的问题
1.学校所采取的激励措施比较分散,激励效果不明显。
在肯定我校采取的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措施获得成效的同时,不能忽视这些措施比较分散,不够深入,激励效果不明显问题。
扬州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每年参与科技创新各项竞赛和基金项目的总数在增加,即便是申报项目数最多的2011年,741项申报课题中参与的大学生总数约2000人,但是参加的人数在我校学生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增加的幅度依然很小,被立项的只有409项,最后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所支持的这项科技创新活动中参与的人数只有1000多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课题是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主渠道,这一“主渠道”的参与状况如此,那么其他各项有关科技创新的竞赛参与度就可见一斑了。
2.忽略了隐性课程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杰克逊在专著《课堂生活》中指出,隐性课程是通过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以扬州大学为例,学校对隐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其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还没有足够重视。学校重视的是学生的显性课程,显性课程的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
3.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其他相关机制相互配合效果不佳。
长久以来,虽然各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越来越重视,并且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调动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但是这些措施和方法没有形成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显著激励作用的科学合理、相互协调配合的长效机制。
(1)激励机制的实施需要保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及物质保障。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激励机制缺乏制度保障。以我校为例,现在成文的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只有《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一项,但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只是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一项措施,其他相关措施及相对应的组织机构、活动内容、保障制度、考核制度、评价制度、奖励制度等都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体系,这给激励机制的实施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机制缺乏物质保障。在我校中,许多学院,特别是文科类学院往往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机制与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配套。首先,高校以往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基本上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工作的唯一标准的。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评价机制过于死板,不利于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以扬州大学为例,《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不符合要求的、超过规定时限的申报课题,或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校基金办不予受理。但是,科技创新活动是有风险的,不可能每一次创新都能成功。如果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失败不能容忍,学生就必须自己面对和承担创新失败的风险和压力,这样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这与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二)学生层面的问题
1.学生学业压力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不够,创新意识不强。
据统计,有近86.2%的学生把课余的学习时间都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者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①大学生学业压力比较大,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程上,没有更多时间涉猎各种知识领域,没有时间尝试各种锻炼自身素质的活动,对科技创新不够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提高。
2.学生科技创新的目标模糊。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目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目标,一类在外在目标。内在目标是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我要做”,来源于对科技创新的深刻认识。外在目标是被动的、消极的“要我做”。许多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要科技创新,有时只是一时兴起或者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更有甚者为了追逐名利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这类人开始时可能全力创新,但当自己的科技创新毫无结果时,他们就会犹豫不前;当看到别人创新发明获得成功、名利双收时,他们又急于求成。
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完善学校多形式激励机制
1.依据激励理论,完善现有激励措施,制定科技创新制度,构建完整的激励体系。
(1)制定科技创新制度,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为了给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一个适合的科技创新环境,使其更好地取得成功,学校有责任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宽容和谐的校园环境,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营造和保持一种自主与协作、信任与开放并存的科技创新环境。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奖励体系,强化角色和责任意识。依据双因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等相关激励理论,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相结合,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奖励制度,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表彰奖励体系化、正式化。
2.重视隐性课程,充分发挥其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影响力。
杰克逊在专著《课堂生活》中认为,隐性课程是通过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观等产生影响的。从心理学的理论看,隐性课程这种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够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在隐性课程中灌输科技创新的思想,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科技创新的向往,这种作用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效果比物质奖励所产生的效果更强劲、更持久。那么,如何发挥隐性课程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影响力呢?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将科技创新精神的弘扬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内在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指出,校园文化作为教育中的隐性课程,比正规课程更加有力。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此,要形成能有效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制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运用各种手段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建立一种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在高等学校内部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保障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效率。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在隐性课程中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影响。教书只是显性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在隐性课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③尤其是教师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耳濡目染更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元素。因此,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在完善激励机制的同时,对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相关机制进行相应的更改。
在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同时,要看它与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相关机制的运行情况。这其中除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完善的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硬件条件,硬件条件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证。以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做法为例,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并给予了经费和师资支持,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运行体系,这种做法值得各学院依据自身特色加以借鉴。
如上图所示,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建立向学生开放的科技创新实验室,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一平台在激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值得其他学院依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加以借鉴。
大学生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的配套完善能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导向作用。大学生应该达到对知识和技能的双重掌握,技能的培养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应当看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对大学生的评价实行评估内容开放化、评估标准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鼓励大学生创新发展。通过多种考试考核形式,促使学生开放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构建这样的评估体系,有利于发挥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有助于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
(二)建立学生内在激励机制
1.设立科技创新学分,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近几年来,国内有些高校在尝试实施“创新学分”制度,但是我校没有在这方面进行尝试。设立科技创新学分,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著作、竞赛等创新成果用学分纳入考核标准,这是对大学生评价体系的一个补充。
2.打造科技创新队伍,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打造优秀的科技创新队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多出创新性的成果,离不开加强学生科技骨干队伍的建设,可以将科技类的社团作为学生科技骨干队伍建设的核心,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项目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意识。
3.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性。
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时,必须考虑和重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带来的影响。大学四年,学生所处的年级不同,掌握的知识深度也不同,所以,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体现层次性,这样才能营造宽松的适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科技创新环境。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体系方面走在了前面,构建了具有本院特色的金字塔形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如(下图二)。
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依据自身情况,采取了具有本院特色的金字塔型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参与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的本科生更是达95%以上,获得立项资助21项。这样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理念,以大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使大学生的人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与发展,激发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注释:
①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②吕军,侯俊东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③尹磊昌,杨鲁宁,朱婷婷,刘中合.论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参考文献:
[1]王祚桥,周培松,孟三爱.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52-54..
[2]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72-285.
[3]王平祥,唐铁军.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4]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5]吕军,侯俊东.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
[6]尹磊昌,杨鲁宁,朱婷婷,刘中合.论大学生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7]左颖,学分制下高校创新学分初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8).
[8]李明江,田丽.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篇10
关键词: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前言
烟草行业在我国由来已久,其经过多年发展,如今拥有了多种种类,也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了我国很多国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人们对于烟草危害也越来越重视,为了能够使该方面的危害得以减少,使烟草商业得以健康、长久发展,也为了人们的健康等多个方面着想,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可谓是势在必行,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但似乎收效不大,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对科技创新方面的研究和实施力度。
一、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统一管理
若要使地市级烟草商业得到最好的发展,首先应使其处于统一的项目管理中,然而我国各个省份中均难以达到此要求,不难发现,在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中往往因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各地市之间基础管理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此种情况虽然有可能更加利于各个烟草企业独自发展,但并不利于整体发展。另外,各个烟草企业之间往往缺乏交流,导致在上交创新项目时时常出现重复,此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烟草企业时间、人才等方面的资源浪费现象[1]。
(二)科技项目管理平台缺失
前文中提到过缺乏统一管理所导致的弊端,而导致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则在于缺乏科技项目管理平台,如今信息共享在很多领域中均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烟草商业之间并不是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只是因缺乏对科技创新中信息共享重要性的理解,从而也忽视了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完善。不难发现,在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时,各个环节的进展如何难以在第一时间使相关人员明了,此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很多项目错失了最佳的决策时机,从而导致了项目发展缓慢、研究深度也有待挖掘的现象。
(三)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及能力有待提升
开展创新工作除了需要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外,人才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然而我国烟草行业此方面的人才却较为缺失,目前人才现状可以归纳为:一,技术过关,然而缺乏创新意识;二,新晋人员,具有一定的想法,能够为创新提供很多新颖的想法,但在技术方面却有所缺失。由此可见,固然其中存在精英人才,但毕竟为数不多,此种情况使得烟草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长期得不到大的进展[2]。
二、推进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相关措施
(一)正视科技创新
不难发现,我国大多数人均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存在不准确的现象,其更倾向于将其归类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烟草企业并无多大关系,但事实并不是如此,相反,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烟草商业在此方面反而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烟草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时不应一味注重提升科技,而是应根据烟草行业本身的特点、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如在营销策略方面、提升烟草质量方面等,另外,也应积极改变传统的管理制度。可见,科技创新并不会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其可以进行合理的外延并且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如此也利于形成“大创新”的发展规模,使烟草企业真正实现各个方面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优化人才队伍
人才在创新中的作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然而我国虽然从事烟草行业的人员众多,但能够担负起科技创新工作的人员却少之又少,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关企业尚未意识到此种情况,即使有少数企业重视起人才建设,但在实际中能够为人才提供的培训机会和培训力度也有待加强。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若要充分优化人才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并根据各个人员的特点将其分为不同的小组,分别负责不同方向的科技创新,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二,注重人才交流,前文中提到过我国地市级烟草行业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导致很多项目存在重叠的现象,加强交流不仅可以预防此种情况再次发生,也能使人才在不断的交流中激发灵感,这对于开展创新工作而言十分有利。
(三)完善创新奖励机制
创新奖励机制可谓是管理机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其本质类似于市场机制,不难发现,在现代化管理中,市场机制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因此很多领域均在不断将其引入到自身企业的管理中,然而在引进时应注意的是不可盲目照搬。烟草行业近年来一直开展科技创新,然而其所拥有的管理制度不仅难以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也缺乏对科技创新方面的针对性。因此今后烟草企业在完善创新奖励机制时,可以合理借鉴市场机制方面的内容,如对表现优异的创新人员给予奖金、书面奖励或提供升职机遇等,以此来促使相关人员不断提升自我,也提升对工作的认真程度[3]。
三、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如何推进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烟草商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健康等。如今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极为激烈,若依然按照传统方式经营烟草企业,很容易被时代淘汰,甚至会面临破产的危险,如今创新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烟草企业若要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纵观我国烟草行业,各个企业在此方面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彬.如何推进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2(02):6-8.
- 上一篇: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 下一篇:大腿骨折术后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