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生儿临床护理指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呼吸困难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如不及时予以有效治疗,将导致患儿窒息甚至死亡。简易鼻塞式CPAP主要是应用简易装置经鼻腔予以持续正压通气,也就是在自主呼吸的基础上,维持气道内正压水平恒定的一种通气模式[1]。在应用该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过程中,精心的护理措施必不可少。本研究分析了简易鼻塞式CPAP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困难88例,其中,男49例,女39例,日龄为1h-10d,平均为(5.6±1.2)d;出生体质量950-2500g,平均为(1600±500)g。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遵医嘱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2.1 常规护理
使患儿取平卧位,并将以软垫将其肩部垫高1.0-1.5cm。维持肩颈部位轻度伸展,以维持呼吸道的通畅。视患儿的日龄及体质量等,将患儿放置于适宜的暖箱中或放于远红外辐射床上,予以保暖措施,维持体温正常。
1.2.2 病情监护
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并予以心电监护,监测患儿的呼吸、心率、血压以及SaO2等,定时进行血气分析,并及时调整氧流量及CPAP压力,观察患儿的、吸气三凹征、呼吸暂停以及发绀等的改善情况。准确记录患儿的24h出入量,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进行抢救。
1.2.3 呼吸道管理
严格控制CPAP的压力,确保连接通道连接牢固、紧密,严防导管折叠、弯曲、漏气或者被分泌物阻塞等,以免压力稳定性受到影响。应维持气道完全密闭且通畅,维持新生儿安静,必要时可遵医嘱予以镇静剂或安慰奶嘴。及时将口腔、鼻腔及气道内的分泌物清除,并定期将鼻塞拔出,以观察鼻黏膜是否有损伤及水肿等现象。可予以石蜡油局部涂抹,以保持黏膜湿润。在吸痰前应先进行翻身和叩背,选择适宜的吸痰管,负压应维持在8.0-13.3kPa之间,注意吸痰动作应轻、快、准,避免损伤气道黏膜而引起水肿或者出血等。在整个操作中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1.2.4 并发症护理
应选择大小适宜的鼻塞,加强鼻部皮肤护理,以免长时间应用鼻塞或者闭塞过紧而造成鼻部皮肤受损。在应用鼻塞CPAP后,应留置胃管,以便实施胃肠减压,减轻患儿的腹胀症状。在各项操作中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维持病房内空气清新(室温22-24℃,湿度55-65﹪),病房空气、物品及地面均应定期进行消毒,以免引发感染。
1.2.5 营养支持
在患儿开奶以后,应予以滴管或奶瓶喂养,以免喂养过急而造成呛咳,喂养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如无法吸吮,则予以静脉或鼻饲营养,以确保能量供给充足。
1.3 疗效评价
显效:经正压给氧2h内,患儿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完全消失,血气指标恢复正常,SpO2>90%。有效:经正压给氧2h内,患儿的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无效:经正压给氧2h内,患儿的症状及病情无明显改善或者抢救无效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未见明显并发症,对照组5例(11.4%)并发症,其中,2例鼻部皮肤损伤,2例腹胀,1例感染。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困难多是因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胎龄越小新生儿的发生率越高,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气三凹征以及呼吸不规则等[2]。简易鼻塞式CPAP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疗效显著等优点,在治疗中配合严密观察和护理非常必要。呼吸道管理是确保CPAP治疗有效的关键,维持CPAP压力适宜,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利于患儿呼吸功能的恢复;严密病情观察,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提高抢救成功率;针对性鼻部皮肤护理、胃肠减压以及预防感染,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的康复;及时补充营养及水分,可维持机体能量充足,有利于病情康复。本研究中,观察组无论是在治疗效果还是在并发症方面均较对照组具有显著优势。故认为应用简易鼻塞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过程中,配合精心的个体化护理干预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毛雨金,陈意群,谢冬明等.探讨简易鼻塞式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3806-3807.
[2]刘经飘.简易鼻塞式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困难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5):158-159.
篇2
关键词:蓝光照射;综合护理干预;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体内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导致巩膜、皮肤及黏膜出现黄染的一组疾病。黄疸症状严重可损伤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1]。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法是蓝光照射,此方法虽然操作方便,效果较好,但由于治疗疗程长,患儿易出现腹泻、发热、皮肤损伤等症状[2]。本研究对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1月间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3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龄(4.34±0.32)d,出生时平均体重(1832±156)g,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平均为(14.21±2.31)mg/dl;对照组65例,男29例,女36例,年龄(4.36±0.31)d,出生时平均体重(1824±161)g,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平均为(14.25±2.35)mg/dl。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蓝光照射治疗。具体治疗方法:蓝色荧光灯管选择波长为420~470nm,仔细检查灯管、电源,并根据患儿的体重、胎龄选择箱温和湿度。入箱前将患儿皮肤仔细清洁,给予黑色眼罩佩戴,并将会遮盖。患儿放入箱后,先取仰卧位,记录照射时间,再依次变换,每日照射时间为12h,连续治疗3d为1个疗程。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配合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治疗,适当补充钙质。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做好健康宣传工作,检查蓝光箱灯光和箱内温度、湿度,患者照射治疗时,注意观察患儿情况,防止出现不良情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护理人员保持病房内环境和卫生,注意通风,控制室温和湿度,蓝光箱内温度保持在32℃~34℃间,将软绵布覆盖在箱内,固定患儿头部,防止患儿活动时撞伤头部。②光疗前帮助患儿洗澡,将皮肤擦干,不得使用任何粉、油膏等。并将会用一次性纸尿裤遮盖,每日用75%的酒精擦拭脐部直至结痂脱落,帮助患者戴上一次性眼罩,调节松紧度。③每日进食或洗澡后给予新生儿全身抚摸,重点抚摸患儿腹部和背部,加快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加快患儿排便。④光疗治疗尽量选择婴儿睡眠转态,头部偏向一侧,喂养时选择小号奶嘴,防止呛奶导致患儿窒息。患儿光疗时若长时间保持同一卧位,易增加患儿肢体皮肤压迫,使患儿感到不适,护理人员协助患儿每隔2~4h翻身一次,保持皮肤均匀受光;⑤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保持每30min巡视1次,观察皮肤情况和肢体情况,护理人员每隔4h测量患儿体温,若患儿体温低于35℃或高于38.5℃暂停蓝光治疗,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进行光疗;⑥许多患儿家属对蓝光照射治疗认识不足,担心患儿安全,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家属讲解蓝光治疗的原理,减轻患儿家属紧张、焦躁情绪;⑦对新生儿给予按需喂养,注意补充充足水分,加快胆红素排除体外。⑧患儿长时间与母亲分离,独自在陌生环境中,会产生恐惧、孤独情绪,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增强与患儿交流,患儿哭闹时,注意观察是否饥饿、大小便刺激、口渴。若患儿喝水、喂奶及更换尿布后仍然哭闹不止,护理人员可轻轻哼儿歌或者抚摸患儿肢体、背部、头部等,消除患儿恐惧心理,使其尽快安静。同时还需检查箱内湿度和温度,将患儿因过热或哭闹流出的汗液及时擦干,保持患儿皮肤干燥,避免受凉。⑨光疗时尽量选择在白天进行,保证患儿足够的睡眠。⑩蓝光治疗时随着胆红素的排除,患儿大便将呈现黑绿色,且次数较多,大便较稀,此时要注意护理患儿臀部,预防红屁股。11光疗时选择合适的音乐,刺激患儿的听觉神经,调节患儿中枢神经系统活动,提高内分泌、血管及神经等系统功能。12给予新生儿游泳疗法,患儿游泳时,水温能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患儿胃肠蠕动,加快粪便及结合胆红素的排出。13蓝光治疗后,提前准备好患儿所需要穿的衣物,并将衣物预热,患儿出箱后立即采用预热好的衣物将患儿包好,轻轻将患儿眼罩去除,仔细检查患儿眼部有无异常,护理人员此时可检查患儿皮肤黄疸的消退情况。14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黄疸产生的原因及治疗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告知家属母乳喂养时需要多喂水,加快胆红素排出。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皮肤黄疸指数的变化情况、退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结果
观察组治疗3d后及治疗5d后,胆红素指数明早低于对照组,P
观察组经护理出现发热2例,哭闹8例,腹泻3例,体温异常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2%,对照组出现发热6例,皮肤损伤4例,哭闹17例,腹泻4例,体温异常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7.6%,对照组为78.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临床常见症状,发生率较高,约有一半以上的新生儿会出现黄疸,程度会有所不同,大部分程度较轻的黄疸均可自行消退,但新生儿黄疸中有部分程度较重,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少部分患儿会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胆红素脑病,影响患儿智力发展,危害性较大[3]。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法是蓝光照射,蓝光照射可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患儿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患儿呕吐、烦躁、腹泻等,影响治疗效果。若不良反应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并发症。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患儿在蓝光箱内不适感导致的,如环境改变、母婴分离、喂养方式变化等[4]。
蓝光箱中舒适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增加患儿舒适度,减轻患儿紧张心理。蓝光照射治疗中,患儿要与母亲分离,放置在蓝光箱中,患儿对于陌生的环境会感觉恐惧不安,因此光疗中患儿会哭闹不止,不利于治疗的进行[5]。因此蓝光治疗中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安抚可以使患儿感到安全,缓解患儿的恐惧感[6]。许多家属对蓝光照射治疗认识存在偏差,加上担忧患儿病情,家属易出现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与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安抚家属情绪。
本研究中在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达97.6%,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杨志群,刘广丽,周军.新生儿黄疸30例原因分析及对策儿科学[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2):66-67.
[2]周慧萍,曹莉,蒋春明,等.新生儿黄疸系统护理措施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3):131-133.
[3]唐妮娜.新生儿黄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81-682.
[4]郭霞.84例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58-360.
篇3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3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53-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巩膜、皮肤、黏膜黄染,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该病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40% ~50%[1~2]。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引起新生儿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蓝光治疗是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的有效方法[3],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治疗期的护理对于疗效影响重大,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护理措施,笔者选取我院160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0例0~28 d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3例,女性57例,其中足月儿140例,早产儿20例;顺产119例,剖宫产41例,胆红素值为221. 32~472. 33μmol/L,黄疸出现日龄详见表1,所有患儿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符合蓝光治疗指症[4]。
1.2 研究方法: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将患儿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病例,总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法。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3 治疗方法:首先对患儿采取常规治疗,包括保暖、抗感染、供给营养以及口服鲁米那、可拉明等酶诱导剂,并静脉滴注白蛋白等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并在上述基础上,实行单面蓝光间歇照射治疗,并配合护理措施,每次照射时间为12~36 h,光照总时间24~86h。全部患儿均使用单面光疗暖箱(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进行光照治疗,光源一般采用主峰波长为425~475nm的蓝色荧光灯。
2 结果分析
本组16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经过光照疗法配合精心护理,145例(90.63%)患儿痊愈出院,13例(8.13%)患儿病情好转出院,2例(1.24%)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3 护理体会
3.1 蓝光治疗前的准备:①护士工作准备。在患儿入箱前,护士应了解其的日龄,并对详细了解其皮肤完整性、生命体征、精神反应等基本状况。并评估新生儿黄疸程度,动作轻柔,洗澡、喂奶及换清洁尿布,并修剪指甲以防止抓破皮肤。不可使用爽身粉及护肤油。给新生儿戴上眼罩并垫好尿片,松紧适宜,保护会阴,便于新生儿更好地接受光疗。②仪器及外环境准备。保持病室内洁净通风,保持室温24℃~26℃,湿度55% ~65%[5~6],冬天要注意保暖。光疗箱必须清洁、完好,调试箱温30℃~33℃,水槽应加水至2/3满,将婴儿床垫放好,并摇高床头10°~15°。③家长的思想准备。在为患儿进行治疗之前,应对患儿家属开展相关知识的宣讲教育,重点讲解治疗的重要性、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使家长尽快配合治疗。
3.2 蓝光治疗期间的护理:①的护理,是患儿保持舒适,每2 h翻身拍背1次,胸背部轮流接受照射,采用侧卧、仰卧、俯卧交替进行,并保证皮肤最大面积接触照射[7]。②抚摸护理,因身体,患儿会感到缺少安全感,常常恐惧不安,躁动哭闹。护士应轻柔的抚摸新生儿头部、背部、腹部、四肢进行抚摸,并轻声细语与之讲好,使新生儿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舒适而安静下来。必要时使用镇静剂[8]。③加强皮肤护理。光疗中,患儿容易哭闹而出汗较多,护理人员应及时将汗液擦干,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避免受凉。同时在光照治疗中,新生儿的分泌产物经肠道排出时会刺激肠壁,引起稀便、排便次数增多,而排出的粪便及尿液产生氨类物质也对其皮肤刺激很大,易引起红臀[9],因此要做到经常检查,勤换尿布,大小便后及时清洁。④喂养的护理。光疗时,患儿哭闹出汗、肠道稀便、不显性失水等均使患儿的失水量增加。除静脉补液外,护理人员应告知家长尽早开奶,并增加哺乳次数。患儿卧于暖箱中光疗,不能抱起拍背,应将其抬高头部10°~15°[10],头偏向一侧,便于患儿呼吸,促进胃内空气排出,防止喂养中出现溢乳。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使新生儿裸睡于已预热的光疗箱内,为其带好标识手镯。固定好双手再进行静脉输液,以防止拨脱输液针头。因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全,容易随环境变化,故每2 h测生命体征1次,体温高于38℃或体温不升,均应作相应处理[11]。详细记录照射时间,并在光疗过程中勤巡视。注意观察患儿呼吸、面色。神智、皮肤黄染情况,并注意有无腹胀、腹泻、皮疹,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3.3 蓝光治疗后的护理:光疗结束后,要注意患儿的保暖。及时为其清洁皮肤,穿好衣服后将摘除眼罩。倒掉水槽内的水,并及时对光疗箱清洁消毒。继续观察新生儿的哺乳情况、精神反应、大便的颜色及性状以及黄疸的消退情况。及时将病情动态向医生汇报,为治疗提供依据,促进患儿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桂顺.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14): 2798
[2] 汤淑娟,4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0(10):985~986
[3] 骆清霞,吴惠萍.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2): 233
[4] 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36
[5] 刘桂花.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影响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2006,(1):62~63
[6] 金汉珍,黄德珉,关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黄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66
[7] 李秋平,封志纯.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58~960
[8] 赵英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60~61
[9] 白永琪,唐光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光疗及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4,10(10):960~961
[10] 李冠芳. 76例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13(2):97~98
篇4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急救;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出生后的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的低氧血症或是混合性酸中毒。它是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现今我国所使用的复苏项目是根据上世纪90年代引进的新生儿复苏项目(NRP)结合中国国情所制定的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虽说NRP对于新生儿的复苏有着显著的效果,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被复苏的新生儿没有现存或是潜在的并发症。窒息后即使成功复苏也可能导致新生儿的机体或是神经系统出现一些不可逆的损伤。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有关部门2003年底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产时窒息为致残的首位原因。所以应该着重于复苏及复苏后的质量。近几年研究发现现存的复苏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和不足的地方,有些护理干预会促进窒息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而这些观点并未被临床熟知和运用。
1.1诊断上的差异
从诊断上说传统的诊断方法是以Apger评分为准,因为实践证明,Apger评分虽可以识别新生儿有无抑制,但不能区别抑制的病因,因为除了窒息以外很多病也会出现低Apger评分。所以不可以单一的依靠Apger评分来诊断窒息。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妇产科学会(ACOC)明确指出[3]:低Apger评分并不等同于窒息,如将评Apger评分作为诊断窒息的唯一标准,则是对评分Apger的误解和滥用。从围生期角度考察,对新生儿窒息概念的分析,可以把其窒息的诊断分为:产前的高危因素、Apger评分、动脉血气分析、脏器损伤[4]。陈自励、何锐智、彭倩等人研究得出产前高危因素、Apger评分、脏器损伤具有敏感性,其特异性不大,而脐动脉血的敏感性低,特异性高。目前国外多主张对低Apger评分加查动脉血气分析和脏器损伤,以增加诊断依据。现今新生儿窒息普遍强调综合判断的重要性[5]。Apger评分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较低,血气指标特异性较敏感性较低,两者结合可增加判断的准确性;对出生时有抑制表现的婴儿,可在剪脐带时取微量脐动脉血,并在获得血气报告之前及时进行复苏;一但排除其他可出现低Apger评分的情况和疾病,诊断可以成立;产前高危因素和非平安的EFM图形有助分析窒息的原因;如复苏后出现多器官系统的症状,更有助诊断。
1.2通过诊断、评估新生儿出现窒息的情况,那么就应该立即采取抢救措施。现在公认的复苏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脏学会提出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案,近年对于其各个章节又做出了若干修订和改进。
1.2.1建立通畅的气道(airway) Wiswell组织美国12个研究中心对于有活力的胎粪污染新生儿采取气管吸引胎粪是否能减少胎粪吸入综合症(MAS)的评估表明对于有活力的胎粪污染新生儿可观察,先不用气管吸引[8];而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且无活力是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吸引胎粪[9]。
1.2.2建立呼吸(breathing)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出现一种面罩叫“喉罩”,这种面罩在新生儿的复苏中得到广泛的推崇。2000年及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均推荐对面罩通气失败而又难以气管插管的新生儿使用喉罩进行复苏。Micaglio用新生儿模型进行经典型喉罩与双管型喉罩的比较,结果表明双管型喉罩可达到的气道压力明显高于经典型,但暂且没有适用于新生儿临床上的型号。
1.2.2恢复循环(Circulation) 建立呼吸后如果心率仍小于60次/分或是在60-80次/分之间并且不再增加时要给予胸外按压,现在对于胸外按压有一明确的时间就是在建立呼吸30s后,若心率仍旧小于60次/分,给予胸外按压。按压深度为前后径的1/3。按压的频率与呼吸的频率比为3:1,即:每按压3次给予正压通气1次。比起旧版的方法少了30次。按压时手不离开按压点。
1.2.3药物治疗 Lokesh的实验得出出生后短期内应用碳酸氢钠对改善预后并无益处。对于纳洛酮的适应症和用法也有新的看法。虞人杰[28]指出应用纳络酮需两个指征同时出现:(1)正压人工呼吸使心率和肤色恢复正常后,出现严重的呼吸抑制(2)母亲分娩前4h有注射过史。次药不宜泛用。
新生儿复苏的技术发展的很快,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一些与新观念不相符合的地方。而且现今的复苏也不是单一的复苏,要考虑的更多,例如方法的可行性,如何将新生儿的损伤降低到最小的程度等问题。对于站在第一线的护理人员来说应该及时的了解新法,分析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这样才可以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4):112.
[2]詹晓芬.新生儿窒息286例产科原因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6(42).
[3]陈自励.新生儿窒息的现代概念和诊断治疗进展(上篇).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5(15).
[4]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北京修订).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56(4).
[5]王德智.新生儿窒息诊断认识上的新进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
[6]AHA/APP.Neonatal Resusciation program Steering Committee. Textbook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00,8(4).
[7]孔元荣,王自能.纯氧复苏对窒息新生儿心肌的影响.海南医学,2007,18(2).
篇5
关键词:复合碘消毒液;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
临床研究证明,新生儿脐部的残端由于自身较为特殊的解剖性质和组织特点,为病原微生物入侵最为重要的渠道,如果在护理过程中护理措施不恰当,很容易出现局部感染的现象,甚至可能直接诱发败血症[1]。本文探讨了复合碘消毒液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52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所选取的520例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60例。所选取的新生儿日龄全部为产后1 d到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之间。观察组260例新生儿中,男性137例,女性123例,新生儿没有宫内感染,Apagar评分均大于8分,新生儿体重2.6 kg~4.6 kg,平均体重为(3.2±0.5)kg。对照组260例新生儿中,男性136例,女性124例,新生儿没有宫内感染,Apagar评分均大于8分,新生儿体重2.7 kg~4.5 kg,平均体重为(3.3±0.6)kg。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在性别、日龄以及体重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260例患儿同时使用复合碘医用棉签对新生儿脐部实施护理,2次/d。观察组的260例新生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复合碘消毒液对脐部实施护理,每天两次。所选取的新生儿脐部在接受消毒之后全部使用无菌纱布覆盖进行包扎处理。
1.3观察指标 分析同时记录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脐部是否存在潮红、分泌物异常以及残端脱落、渗血等异常情况。新生儿在出院过程中,医护工作者积极的指导家庭护理的方法,可以发给新生儿脐部相关护理联系卡,实施电话随访,同时叮嘱产后两周进行必要的复查,安排与指导新生儿进行游泳或者相关抚触活动。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脐部炎症状况对比分析 260例观察组新生儿中,脐部潮红的新生儿有6例,分泌物新生物为0例,渗血的新生儿有2例;观察组脐部炎症的出现率仅仅为3.08%;260例对照组新生儿中,脐部潮红的新生儿有20例,分泌物新生物为8例,渗血的新生儿有14例,16.15%。^察组新生儿炎症出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与对照组脐带端脱落时间对比分析 观察组260例新生儿中,脐带脱落3 d~5 d的有96例,6 d~7 d的有164例,8 d~30 d的有0例。对照组260例新生儿中,脐带脱落3d~5 d的有22例,6 d~7 d的有220例,8 d~30 d的有18例。观察组脐带脱落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中新生儿脐部疾病非常多,如果消毒措施不严,往往能够直接诱发疾病。所谓的新生儿疾病实际上就是小儿出生后断脐结扎护理不善,或先天性异常而发生的脐部病证[2]。其中脐部湿润不干者称为脐湿;脐部红肿热痛,流出脓水者称为脐疮,血从脐中溢出者称为脐血,脐部突起者称为脐突。脐湿、脐疮西医学泛指新生儿脐炎,脐血西医学称脐带出血,脐突包括西医学所称脐疝、脐膨出[3]。
复合碘消毒液对新生儿脐部实施护理,在最大限度避免脐部出现潮红以及渗血等局部严重方面存在很多优点。不同的消毒液如果碘含量不同,则所能达到的效果往往也有所区别[4]。复合碘医用棉签的主要成分是洗必泰碘,其含有效的碘为0.17%~0.23%,而错酸氯已定位0.10%~0.12%;临床研究发现复合碘消毒液的基本成分是聚乙烯吡咯酮碘,其含有效的碘为0.5%±0.05%[5]。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中,脐带脱落3 d~5 d的有96例,6 d~7 d的有164例,8d~30 d的有0例。对照组260例新生儿中,脐带脱落3 d~5 d的有22例,6 d~7 d的有220例,8 d~30 d的有18例。分析发现,出现如此大差别的主要因素是复合碘消毒液有着较高的碘含量,碘含量如果较高的话,则杀菌力往往也非常强,和皮肤或者粘膜接触之后,能够有效的杀灭细菌和病毒,同时在皮肤粘膜表面形成金黄色的保护膜,可以有效的促进脐带残端的干枯僵化面对脐带残端的脱落和创面的愈合有非常大的帮助。
新生儿因为各方面的生理机能发育不成熟,机体的防御功能不全,缺乏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新生儿胶部残端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通道。如护理不当,较易发生局部感染,延迟脐带残端的脱落时间,易导致败血症。因此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是促进脐部愈合,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重视指导家庭护理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新生儿出院之后脐带出现感染,部分新生儿的脐带残端为在出院之后的脱落,所以做好新生儿的出院工作。此次研究的最终结果表明,使用复合碘消毒液应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其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唐勤.不同方法新生儿脐部护理临床效果比较[J].医药前沿,2013,30(24):55-56.
[2]罗雪梅,邹卫红,徐凤,等.爱尔碘皮肤消毒液对新生儿脐部消毒临床应用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724.
[3]黎紫玲.两种消毒方式对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4):2129-2130.
篇6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机械通气;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5(c)-103-0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新生儿在气管插管时,并不存在肺炎,但是在进行机械通气(MV)后发生的获得性肺炎,属难治性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多数会发生VAP,该病目前尚缺乏快速理想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治疗主要依赖于经验用药,VAP是MV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患有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发生再次感染、致死率高和治疗费增多的重要因素[1-2]。临床如何预防新生儿VAP的发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根据目前国内外防止新生儿VAP的护理现状及进展做以下综述。
1 VAP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据国内各种研究报道[3],新生儿群体中VAP的发生率一般为16.8‰~50‰机械通气日。根据美国国家医疗感染监测机构2000~2009年的公开资料显示,美国新生儿VAP的发生率为2.8‰~5.9‰机械通气日。引发新生儿VAP的常见病原细菌以G-杆菌为主,其别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肠杆菌属四种最为常见;G+球菌以金葡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三种最常见。众多研究表明,引发新生儿发生VAP的各种因素非常多,其发病机制复杂,是各种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交叉、综合作用的结果。根据目前的研究,早产、出生儿低身体素质、反复插管、机械通气时间较长、频繁气管内吸引、服用中枢抑制药剂等,是引发新生儿VAP发生的危险因素。
2 新生儿VAP的预防干预及护理
2.1 制订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严格的管理制度
加强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严格控制病房内人员的流动,要求工作人员入室带鞋套,换无菌衣;每日病房坚持开窗通风2次,每次至少30 min;每日加强空气消毒、监测、登记工作,使用专门的空气消毒机器对空气进行全面消毒,若空气质量较差时,可增加每日空气的消毒次数;每月对医院病房进行专门的空气培养,控制细菌数,使其低于155 CFU/m3;必须特别加强医院病房内,对所有易感染病原菌的监测控制工作,为患者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2.2 严格规范医护人员无菌操作规范
已得到广泛认识到,手卫生在预防医院感染防治中的重要性。台湾大学第一附属医学院经过多年研究表明,医护人员提高手卫生的质量,则可显著降低医院呼吸道类疾病的发生率,所以手卫生是一种预防医院NICU内发生感染的简单、经济、有效的举措;美国洛杉矶嘉惠尔医院Garfield MD的研究显示,提高手卫生程度、减少对患儿触摸次数,可以使NICU中的患儿VAP的发生率从19.1‰机械通气日下降至7.9‰。由此,要必须严格监督、坚持倡导医务人员护理患者前后必须按要求严格清洗双手。由此可见,勤洗手是预防新生儿感染VAP的第一道防线,医院的每位医务工作者必须正确对待,严格按照具体要求实施。
2.3 对婴幼儿采取正确姿势
各种研究及实践表明,防止误吸的各种方法中,将婴幼儿放置在具有恒温条件的抢救台上,使婴幼儿始终处于恒温环境,由此就保证了患儿体温的恒定;另一方面,恒温抢救台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舒适、充足抢救空间,有利于对患儿的抢救。大量的经验数据及研究表明,抬高头部25°~40°可使婴儿胃内所容纳的食物及消化道赋存的病原体很难逆行,由此大大降低了幼儿VAP的发生率;反之,若婴幼儿采用平卧,是引进幼儿误吸的非常危险的途径之一。另外,对幼儿鼻饲时,必须将使用的气管中的气囊充满气体,并且一定不要使鼻饲速度节奏过快;幼儿鼻饲后,必须提前抽吸胃管以确定基本排空,然后再释放气囊;在对气囊释放前,必须将气囊周围的分泌物清除,防止气管分泌物会经过气囊进入下呼吸道[4]。
3 口腔护理注意事项
气管经口腔插入的新生儿,由于新生儿口腔一直处于开放状态,很容易造成唾液减少、口腔黏膜干燥,使口腔的黏膜抵抗力、自洁作用减弱,将造成大量细菌在口腔内繁殖,使口腔成为各种病原菌的繁殖地。另外,危重新生儿非常容易发生误吸,如果误吸,通常将使口腔还有咽喉部的附属病菌带进入肺部,同时如果其肺部有很低的抵御能力,使之不能及时将病原菌清除,这就会造成感染。对于新生儿的口腔护理应根据情况每天2~5次,同时根据每位婴幼儿的口腔pH值选择合适的漱口液,当pH7时,则可以用2%硼酸水溶液;当pH中性时,则可以选择2%~4%的双氧水溶液;若新生儿口腔处有溃疡,可以选择无刺激的口泰液,减少口腔积咽部病原体的繁殖。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研究结果认为,对经口及气管插管,口腔伴生大量的分泌物、且实施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实施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将能显著、有效地清除婴幼儿口腔内的分泌物,保持新生儿口腔清洁,从而明显地减少病菌繁殖,从根本上减少了VAP的发生率。
4 呼吸气道湿化
生理情况,婴儿的呼吸道气道把吸入的气体加温、加湿,通常达到37℃,并饱和水蒸汽,水分通常以水蒸汽的方式被5 加强营养补充
应该根据新生儿体质不同,积极适量地补充氨基酸、微量元素、脂肪乳,也可以通过大剂量注射各种必须的球蛋白,增强新生儿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减少婴幼儿VAP的发生率[5]。
6 结论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尽可能缩短婴幼儿对呼吸机的使用,同时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不断加强各级医护人员对无菌防护操作的意识,改善新生儿病房的消毒条件,抬高头部的卧位,注重新生儿的营养补充,防止误吸等,此外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是有效减少新生儿VAP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针对新生儿的、标准化的预防VAP的行业指南,若能研究制定相关指导性的行业指南,则可以指导医护人员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医疗护理活动,全面预防新生儿VAP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良玉,徐效峰,吴小青,等.护理干预对ICU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J].护理学报,2006,13(7):1-3.
[2] 袁天明,俞惠民.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危险因素的对照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4):257-260.
[3]游楚明,傅万海,张志钢,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5):296-297.
[4]陈胜莲,谭育华,叶晴,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报,2009,16(8B):45-47.
篇7
【关键词】 母婴分离;产妇;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73
在出生后新生儿通常会在母亲身边给予喂养, 但也有部分早产儿由于出生后胎龄小、严重疾病或其他原因需转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长期住院治疗, 这样将导致母婴分离。由于很多产妇对于母婴分离状况并无心理准备, 因此很容易产生明显的负面情绪, 这种情绪也对产妇的产后身心恢复十分不利[1]。为了减少母婴分离导致的产后抑郁发生, 提高新生儿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马关县人民医院对近期收治的母婴分离产妇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以缓解产妇产后焦虑、抑郁情绪, 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收到了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2月~2016年2月马关县人民医院收治产后母婴分离的产妇80例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6.89±1.29)岁, 孕周为(39.04±3.65);观察组产妇年龄(27.34±1.86)岁, 孕周为(38.53±2.48)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产妇自愿参加护理干预研究, 新生儿转入NICU, 无语言沟通障碍。排除标准:高危重症孕产妇;发生新生儿死亡的产妇;有精神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常规给予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指导, 于产前产后进行知识宣教学习, 预防产褥期并发症并详细交代注意事项。
1. 3. 2 观察组:在对照组实施的常规护理内容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①信息支持:因新生儿病情重, 早产等原因需转入NICU导致母婴分离, 患儿母亲失去母亲角色而处于焦虑状态, 因此护理人员需将新生儿的每日病情及时告知产妇, 并耐心解答产妇问题, 必要时可安排患儿母亲进行探视, 为母亲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可大大降低产妇的焦虑情绪。②心理干预:由于患儿母亲对新生儿病情的担忧, 同时患儿不在身边使得产妇容易产生焦虑、抑郁, 影响产后身心恢复。因此应指导患儿母亲喂养的相关知识、早保暖、护理方面的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告知患儿母亲新生儿预后可如正常儿童一样健康, 用以鼓励母亲, 帮助其用正确的心态面对病情, 减轻精神压力, 从而有利于保证母婴健康。③生活干预:患儿母亲产后恢复指导, 针对产后产妇生殖器官的变化提供相应的护理方法。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产妇子宫、体型尽快恢复并帮助解决泌乳问题及尿潴留、便秘等产后不良症状。应积极做好宣教与哺乳知识学习, 提高产妇自身的认知能力。详细介绍按摩对母乳喂养前后对母亲的影响、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等[2]。
1. 4 观察指标 采用临床HAMA 焦虑表对两组的产妇焦虑程度进行评估, 焦虑评分标准:所有评估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 HAMA评分标准:0 分为无症状、1 分为轻度症状、2 分为中度症状、3 分为重度症状、4分为极重度症状。抑郁评分同上。在焦虑评分过后对产妇的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评分, 标准为: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两组产妇产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观察组HAMA 评分、抑郁评分、护理满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如今, 医学模式从传统医学模式已发展到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 产后产妇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围生保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关注内容。新生、早产患儿在出生后由于病情需要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护治疗, 通常的住院时间由几天到几个月不等。患病的新生儿被送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治疗, 这样将造成产后母亲和婴儿暂时分离。如果患儿母亲迫切见到孩子的心理需要不能得到及时满足, 精神上得不到安慰, 同时部分产妇还伴随产时的合并症, 这样极易导致患儿母亲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 继而诱发产妇生理、神经内分泌指标的异常, 影响产妇产后身心的快速恢复[2, 3]。
目前国外文献研究报道国外产妇产后抑郁的患病率为3.52%~33.00%, 而国内的报道为5.45%~17.00%, 但据文献报道母婴分离是产妇产后发生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4-6]。因此对于母婴分离的产妇, 根据新生儿的具体病情, 应早期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 同时定期将住院新生儿的治疗信息反馈给产妇, 让产妇家属与医护人员一块关心并安慰产妇, 也可在恰当的时间通过MP3、电视等多媒体给产妇播放她喜欢的音乐视频, 放松心情。大量文献研究报道, 优美的音乐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改善人们紧张、焦虑情绪, 提高应激能力, 并能有效缓解产妇焦虑抑郁情绪[7]。同时在新生儿沐浴、脐部处理、母乳喂养等方面知识技能方面, 利用模拟人教会产妇学习掌握, 使其快速进入母亲的角色, 并能胜任本角色, 促进产妇产后身体和心理的快速而健康恢复[8]。
经过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产妇的焦虑、抑郁心理状况恢复良好, 护理满意评分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 对于母婴分离早产儿母亲产后焦虑症状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产后焦虑, 改善了产后产妇的心理状况, 提高了护理质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樊雪梅.对母婴分离产妇实施人文护理的效果分析.上海预防医学, 2013, 25(3):141.
[2] 季庆华.母婴分离的高危妊娠产妇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17):57-58.
[3] 张红茹, 张洁, 刘志杰, 等.母婴分离产妇应对方式与乳汁分泌量的相关性研究.护理研究, 2011, 25(1):137-138.
[4] 郑婉文.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高危妊娠产妇心理状况的影响探讨.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28):14-15.
[5] 张霞, 杨玉琼, 蒋红梅. 母婴分离产妇的护理干预.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20):316-318.
[6] 张红茹, 张洁, 刘志杰, 等.母婴分离产妇心理状况与社会支持方式的研究.河北医药, 2011, 33(3):454-455.
[7] 高玉翠.分娩后母婴分离的产妇护理干预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5):138-140.
篇8
【摘要】目的:探索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的原因,救治方法,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伤残率。方法:通过我院2000年至2009年抢救20例剖宫产新生儿窒息采用畅通气道。诱发呼吸,维持循环,药物治疗的新式复苏方案进行抢救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经抢救均治愈出院。结论:凡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的因素均可导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残的主要原因,及时准确的处理新生儿窒息是降低新生儿死亡,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剖宫产; 新生儿窒息; 抢救; 护理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较高。由于其适应症多因胎儿宫内窘迫、过期妊娠、羊水过多或过少、子痫 、前置胎盘、妊高征等而行剖宫产。又因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及时准确的处理新生儿窒息是降低新生儿死亡,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关键。我院自2000年至2009年10月用新式复苏方案共抢救剖宫产新生儿窒息20例,均治愈出院,现将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孕母年龄19-38岁;其中重度窒息(指新生儿出生1minApgar评分0-3分)5例,轻度窒息(指新生儿出生1minApgar评分4-7分)15例,孕32~36周(为早产儿)6例, 孕37~42周12例,孕42周以上(为过期产儿)2例,胎膜早破6例。20例中大多数同时具有2项以上高危因素,胎粪污染羊水Ⅲ°2例,胎粪污染羊水Ⅰ°3例。
1.2 抢救过程
1.2.1 抢救前准备:(1)高危因素评估:产前因素包括胎盘功能低下、胎膜早破、羊水过少、产程延长、胎心率异常、早产、过期产、妊娠期高血压、母系遗传性疾病、糖尿病等均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引起新生儿窒息。产时因素包括胎膜早破超过18h、羊水胎粪污染、急产、滞产超过24h、脐带过长、脐带过短、脐带缠绕、产妇分娩前用麻醉剂、手术时取胎头因难均可导致新生儿窒息。(2)患儿评估:复苏过程中所用的评估指标为呼吸、心率和皮肤颜色,是快速判断新生儿情况和作出抢救决定的重要指标,出生后要即刻判断,马上进行复苏。并要作到熟练掌握各指标的判断方法,争取在十几秒钟内完成。(3)用药准备:吸痰、吸氧设备、婴儿复苏气囊、面罩、喉镜、气管插管、保暖台、肾上腺素、纳络酮、生理盐水、碳酸氢钠等物品在抢救前一定要配置齐全。
1.2.2 抢救方法:(1)保温: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应注意保温,将室温提前升至24~26℃。我国新修订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1]指出:将新生儿放在暖台上或因地制宜采取保温措施,如用预热的毯子裹住新生儿,以减少热量散失。(2)畅通气道:有效的控制新生儿啼哭及处理好新生儿第一口呼吸至关重要。取出胎头后,采取正确的手法挤出口鼻分泌物、羊水、胎粪等,用负压吸引器球吸净口咽部和气管内黏液。不宜盲目的过早刺激新生儿啼哭,以免羊水和胎粪吸入而发生吸入性肺炎。取出胎儿断脐后交台下助产士擦干身上羊水和黏液,注意保暖,防热量散失。
摆好复苏,即置于二肩后垫2~2.5cm厚的毛巾或无菌巾,使新生儿处于15~30°头低足高仰卧位,使其有利于气道通畅。羊水胎粪污染且新生儿无活力(无呼吸、肌张力差、或心率
1.2.3 复苏后护理:复苏后要加强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皮肤颜色、呼吸、心率液体出入量及神经精神状态。如有呼吸困难、皮肤青紫嗜睡、抽搐等异常反应,要及时通知医生,及早给予处理。行引流者取头低脚高位侧卧位,最好在抢救后用吸管吸出胃内粘液和羊水,以预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至青紫消失或呼吸平稳、注意保暖、保持安静、适当推迟哺乳时间,可先喂糖水或静脉补液,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维生素K、维生素C、以预防感染及颅内出血。
2 结果
20例新生儿均抢救成功。其中15例轻度窒息者,仅清理口鼻腔粘液、吸痰,5分钟Apgar评分均为10分,恢复良好;5例重度窒息新生儿进行了口对口人工呼吸等一系列抢救,5分钟Apgar评分5~6分者2例,7~8分者3例,经复苏后继续处理,转儿科病房住院治疗,均治愈出院。
3 体会
新生儿窒息原因很多,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凡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的因素均可导致新生儿窒息,故对产前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的因素应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并积极做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工作,新生儿窒息抢救的关键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粘液,羊水胎粪,及早建立自主呼吸使肺泡扩张。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正确理解新版复苏流程,正确判断窒息、正确评估、决策,熟练掌握复苏技术。从而可保证在抢救过程中有较强的应变力,忙而不乱、分秒必争、做到迅速、准确、有效、使伤残率、死亡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新生儿监护病房护理;应用效果
新生儿监护病房,属于医院方面比较重要的病房之一,其主要收治出生没有满1个月的患儿[1]。同时,这类病症的新生儿/早产儿较为特殊的并防,会对患儿的护理整体质量、预后,造成直接的影响[2]。适当的采取人性化护理,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这种护理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开展护理工作。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60例监护病房的新生儿,探究人性化护理在新生儿监护病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进行具体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监护病房新生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包括男17例,女13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2146~3716g,平均(2931.6±128.7)g;其中包括足月儿19例,早产儿11例;告病重患儿16例,告病危患儿14;新生儿肺炎18例,高胆红素血症6例,败血症患儿6例。对照组包括男22例,女8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2237~3725岁,平均(2981.4±132.1)g;其中包括足月儿20例,早产儿10例;告病重患儿18例,告病危患儿12;新生儿肺炎16例,高胆红素血症7例,败血症患儿7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进行干预,针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检测,同时加强喂养、环境和病症治疗方面护理工作。
观察组实行人性化护理进行干预,护理方法为:
1.2.1方面的护理
护理人员需结合患儿实际的康复情况,实行的调整,定期帮助其实行翻身的工作。此外,还需对患儿受压位置实行按摩。仰卧位的患儿,可将蝶形的软枕置于颈部、肩膀下部,以确保患儿呼吸道的通畅。
1.2.2 安全方面的护理
①需加强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水平,防止反复穿刺对患儿所造成的刺激,还应提高巡视的力度,避免液体产生渗漏的情况,对患儿造成皮肤方面的影响。
②提供良好、舒适的病房环境,每日保证病房内的阳光充足,且需做好强光的措施,避免对患儿造成刺激。
③在实行采血、注射和气道吸引的过程,需保持动作缓慢、轻柔。可通过喂奶、非营养性吸允方式,降低患儿疼痛感,并加强患儿依从性。
④定期为患儿修剪指甲,在皮肤应暴露的时候,需防止患儿的皮肤暴露过大的面积,同时需对病房实际的温、湿度进行控制。
1.2.3 舒适方面的护理
①对患儿的家长定期实行健康方面的宣教工作,防止产生过大的噪声。
②适当的放一些轻缓的音乐,以充分调节患儿的听觉发育系统,进而促使患儿的生理、心理健康的发展。
③临床护理的过程,部分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在实行蓝光照射的时候,会丢失一些水分。可通过输液、喂奶的方式,保证患儿的正常代谢需求。
④患儿的父母、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儿的抚触,从而确保患儿能够充分的感受到被人关爱,并提高触觉、运动和感觉系统的舒适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情况、住院时间、病死率。
1.4统计学的处理
通过SPSS13.0,实行统计学方面的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表示,标准差应用( ±s)代表,P
2结果
2.1 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的对比
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住院时间、病死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28.79±4.22)d,对照组的住院时间为(36.49±5.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新生儿监护病房,为70年代所构成。随着各国的不断发展,促使新生儿的死亡情况也逐渐减少,特别为低体重的新生儿[3]。为确保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应做好其保温和心肺监测等工作,同时可通过小量均速的高热量营养输液,定时对患儿的血气实行具体的分析,进而达到预防感染病症的目的。现阶段,我国的专科人员的缺乏、住院费用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还需要不断改善。新生儿监护工作为:不同高危新生儿生命的支持、新生儿窒息相关病症的抢救和治疗、新生儿溶血症的治疗、呼吸方面的管理和手术后患儿监护方面的管理、小儿遗传代谢病症的筛查、早产儿的管理等工作。
本次研究,对监护病房的新生儿实行人性化护理,主要通过、舒适、安全方面的护理,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临床效果较好[4]。人性化护理,本着一切为了患儿的原则开展工作。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护理服务,以确保患儿的心理、生理、精神方面均能够达到良好的状态,并且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并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监护病房的新生儿护理,应用人性化护理进行干预,临床效果较好,同时可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儿及早获得康复,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胡觉丽.新生儿监护病房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体会[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5):453.
[2]胡裕红.新生儿监护病房中人性化护理的实施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8):327―328.
篇10
关键词:新生儿;疼痛管理;非药物;研究进展
缓解新生儿疼痛常见方式可分为药物止痛与非药物止痛。临床应用药物止痛存在安全性问题,对新生儿的精神状态、记忆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影响。再加上存在操作方面的困难等原因,临床采用药物进行止痛的效果并不十分乐观。这给非药物缓解疼痛手段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临床对非药物疗法表示十分认可。本文通过对非药物疗法作用于新生儿疼痛的相关措施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对新生儿疼痛的管理。
1新生儿疼痛定义与原因
国际疼痛协会将新生儿疼痛定义为一种主观感觉。新生儿疼痛指的是一种不愉悦的感受与伴有具体或者隐藏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1]。可见,疼痛是一种主观性的情绪体验,而新生儿缺乏对疼痛的描述能力。预示,国际疼痛协会将疼痛的定义进行修正,其中增加了这样的描述:对于缺乏交流能力的个体,不能否定其有疼痛体验或者需要适当的缓解疼痛的可能性。虽然新生儿对疼痛无法运用言语进行描述,但通常可通过对新生儿的细微行为与生理表现观察出新生儿的不适反应。新生儿疼痛原因主要来源医疗以及护理的侵袭性操作引起的疼痛。疼痛来源主要是侵袭性操作:原因是足跟采血、静脉穿刺、肌内注射、动脉穿刺或置管、气管插管、气道吸痰、腰椎穿刺等。其他原因是局部感染、损伤组织周围痛觉过敏、皮肤烧伤、术后、过高的环境噪等。
2住院新生儿疼痛性操作现状及疼痛对新生儿带来的影响
2.1住院新生儿疼痛性操作现状及其影响 新生儿由于早产、患病等因素需要长期住院者,有时时间会长达数周乃至数月,而住院护理和治疗时常常需要向患儿提供许多操作,包括静脉穿刺、足跟采血、肌内注射等,这些操作或多或少会使得新生儿感到疼痛。反复的疼痛刺激会导致外周感受器敏感化,造成新生儿出现痛觉过敏反应。有资料报道了对新生儿进行多次静脉穿刺后,新生儿表现出痛觉过敏--无痛刺激表现,无痛刺激表现即未经过刺激操作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疼痛表现,例如常规的体格检查时新生儿集体会判定为疼痛刺激而出现疼痛反。反复的疼痛行操作甚至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细胞发育造成影响,导致新生儿出现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活动紊乱等一系列行为的改变。这些变化将会对新生儿未来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社会交流能力带来不良影响。
2.2疼痛对新生儿带来的影响 新生儿阶段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对于包含疼痛的相关急性应激反应,均可导致新生儿出现以免疫、植物神经、内分泌以及行为变化等适应性反应。当发生适应性反应失代偿或者过度代偿情况时,易致使机体与环境存在动态失衡状况。从而易引起新生儿生理失调,而不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此外,疼痛还可引起一系列的短期与长期不良影响。在长期影响方面,包括疼痛阈值减少、发育缓慢,或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损伤、情感失衡等;在短期影响方面,包括疼痛敏感、免疫力减弱、代谢提升、应激受限、血糖指标异常等。
3非药物疗法应用现状
缓解新生儿疼痛常用方法是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对于新生儿手术通常会选择进行止痛。但除手术引起的疼痛反应外,新生儿住院时期所经历疼痛多为操作性疼痛,应用药物止痛无法良好控制。相关文章指出[2],存在87%的止痛药物对新生儿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相比于药物疗法,临床应用非药物疗法具有低风险、易操作等优势。并且干预效果良好,临床认可度高。
4非药物缓解方法
非药物止痛方法包括口服蔗糖液与葡萄糖液、非营养性吸吮、抚触安慰、缓解法、襁褓包裹、袋鼠式护理、音乐疗法、等多种非药物方法。
4.1襁褓包裹 襁褓包裹是指采用棉布做成毯子、杯子等包裹新生儿[3]。对于襁褓包裹减轻新生儿疼痛的临床研究较多,由研究人员对利用心率变化幅度作为评定指标胎龄超过31 w的早产儿和胎龄
4.2抚触安慰 温柔的抚触可以满足新生儿的情感需求,并能够消除新生儿的忧郁、孤独情绪。在对新生儿开展静脉穿刺操作后,通过将其搂入怀中,并适当对新生儿的背部进行抚摸,轻轻摇摆3 min,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5]。相比于未接受抚触安慰的新生儿,接受抚触安慰的新生儿情绪更加平稳、疼痛应激反应更小。临床推荐,对轻度疼痛的新生儿采取抚触安慰,而对于中重度疼痛的新生儿,采取抚触安慰的同时配合喂奶过程,从而有利于减轻新生儿疼痛反应。
4.3非营养性吸吮 非营养性吸吮(NNS)的定义指的是给新生儿的口中放置无孔的安抚奶嘴,而未参与母乳与配方乳摄入的过程。实际的非营养性吸吮并无母乳或者配方乳的吸入。非营养性吸吮不仅能够有效训练新生儿的吸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起到镇痛作用。吸吮是通过刺激口腔触觉感受器而使疼痛阈值提升,从而直接或者间接的促使损伤性传导的5-羟色胺释放,进而发挥镇痛作用[6]。当新生儿的吸吮频率达到30次/min时,非营养性吸吮便可起到较好止痛效果。此外,吸吮动作也可发挥安抚作用,从而促进新生儿维持较好的情绪状况。关于非营养性吸吮减轻疼痛的机制,有关研究人员报道称,通过非营养性吸吮能够减少早产儿的激惹状态,通过减少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波动幅度,来降低早产儿的日平均变异率。
4.4缓解法 当新生儿侧卧、仰卧或俯卧时,通过使其四肢中线屈曲位,而达到一种放松状态的舒适,对缓解新生儿疼痛具有显著的效果。舒适作为一种有效的缓解疼痛干预措施,在新生儿开展足跟采血时,可以降低新生儿脉搏的变化幅度。从而有效缩短婴儿的啼哭时间,但是对血氧饱和度无影响[7]。有学者针对新生儿俯卧位与仰卧位足底采血,所致疼痛反应开展随机对照研究[8]。通过研究发现,取仰卧位的新生儿组在哭吵以及行为变化等方面的表现,比取俯卧位的新生儿组更为显著。取仰卧位的新生儿组的呼吸、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幅度,也比取俯卧位的新生儿组更显著[9]。可见,对缓解新生儿疼痛可造成一定的影响。
4.5袋鼠式护理 袋鼠式护理也叫作“Skin-to-skin care”,这种创新的护理照顾方式是1983年由雷、马丁尼医师(哥伦比亚)首次提出的[10]。是指通过新生儿家长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新生儿以直立的方式贴在家长胸口,从而为新生儿提供安全感和温暖。临床有较多研究证实了袋鼠式护理能够有效的减轻新生儿疼痛,但是有关于袋鼠式护理的具体止痛机制临床尚未明确,部分研究人员热内,通过向新生儿提供袋鼠式护理,能够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活动,进而降低β-确入摹⑼僖浩ぶ蚀肌⒀清皮质醇的分泌以发挥止痛作用。
4.6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护理方法,其缓解紧张和疼痛的作用受到了临床的公认。对于新生儿,在制痛性操作前5 min向其提供旋律轻松、优美的音乐能够有效的降低新生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同时增强新生儿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影响机体内啡肽等物质的释放,最终起到镇静、催眠、缓解疼痛的作用。
4.7蔗糖液与葡萄糖液 对于开展包皮环切术的新生儿,在术前2 min,通过给予新生儿20%蔗糖水口服2 ml,通常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11]。其止痛机理是通过甜味觉,而激活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疗效。葡萄糖液属于甜味物质,其亦具有镇痛效果。在对新生儿行静脉注射前,可通过口服30%的葡萄糖液1 ml,可显著缓解新生儿的自觉疼痛感[12]。同时还可缩短新生儿的啼哭时间,并能够促进其心率恢复正常水平。这是由于新生儿通过味觉感知葡萄糖液的甜味,进而改变内源性阿片受体调节通路的传导,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作用。
4.8其他 疼痛的非药物缓解方法十分多样,除了前文所述的几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改善新生儿的病房环境(例如通过避免噪音、光线等刺激)、增强医护人员的疼痛护理意识、母乳喂养、母婴亲密接触等方式[13-14]。虽然药物直止痛的效果明显,但是其具有不良反应等不安全因素。而非药物疗法无任何不良反应、操作简单、易行[15]。因此,笔者认为,采用非药物疗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方式在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5结论
非药物疗法在新生儿的疼痛管理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应得到广泛的推广。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单纯开展非药物疗法无法彻底替代药物疗法。例如对于施行手术的新生儿,药物疗法十分必要[10]。而非药物疗法主要应用于新生儿的急性、轻中度疼痛的管理。比较人性化的新生儿疼痛管理措施是采取多种非药物性方式并行应用,并适当配合药物作用,达到综合干预的目的,这在缓解新生儿疼痛方面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张玉红,毛美玲,袁红.疼痛综合管理在新生儿疼痛应激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4):270-271.
[2]潘兰霞,尚方.父母参与新生儿疼痛管理的效果调查[J].护理研究,2014,28(02):198-199.
[3]连佳,王玉玲.新生儿疼痛测量评估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09):17-19.
[4]戚少丹,陈.新生儿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10):1200-1205.
[5]蒋伊莉,王华.新生儿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228-228.
[6]陈子江,陈浪,谢凤兰.非营养性吸吮缓解新生儿疼痛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3):2586-2587.
[7]曾超,蒋奇云,陈朝阳.心率变异性分析在新生儿疼痛检测中的应用[J].物理学报,2014,63(20):383-391.
[8]朱晓云,唐妮,张晶群.新生儿疼痛临床早期干预的100例分析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2):4-6.
[9]程晔,谭桂玲.非药物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4,22(4):139-141.
[10]汪殷明,徐玉香.口服蔗糖水在新生儿镇痛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5,41(18):2228-2229.
[11]许翠华,张艳红,张玉侠.糖水缓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系统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29-32.
[12]熊秀兰,高翠娥,曾邦兰.重复剂量口服糖水对缓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5,7(2):5.
[13]杨巧菊,潘兰霞.新生儿疼痛的预防和管理[J].中国医科指南,2016,20(26):287-288.
- 上一篇:制造业智能化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工业用地商业化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