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生物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09 17:5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园艺生物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园艺生物技术

篇1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课程特点

1拥有自编教材

目前,园艺学院教学团队使用的教材为我校巩振辉教授主编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该教材在选题、内容编排、章节设置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全书共分14个章节,内容新颖,起点较高,能充分体现本学科的新技术与新方法。每章后有小结、复习思考题及推荐读物,书后还附有参考文献,便于学生自学及课后复习。该教材内容上体现了技术的成熟性与前瞻性的统一,选材上体现了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是一部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教科书。该门课程的教案、课件是在该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和制作的,其教学内容符合大学本科园艺专业生物技术教学基本目标,结构层次分明,便于循序渐进的学习。

2课外学习资料丰富

植物生物技术是新兴学科,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该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学科特点,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向学生推荐国内外植物生物技术方面的经典教材和论著。同时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购买的多个数据库,如SpringerLink、ElsevierScienceDi-rect、Wiley-Blackwell等,指导、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学科前沿知识,拓宽视野。

3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

该教学团队是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植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学研究所的成员,这些基地和实验室拥有良好的试验设施和仪器设备,其正在开展的植物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研究可以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条件。在教学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与该课程相关的科技创新课题,该项目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支持。在教学团队的建设方面,注重新老教师的结合,成员均具有博士学位,团队中的2名教授负责绪论章节的讲授,从全局上为学生讲授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概况、发展历史、应用前景等。对于具体技术内容的讲授由3名第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青年讲师完成。教学内容由团队集体讨论制定,既考虑到教学中的统一性、系统性,又突出生物技术的实用性、创新性,做到优势互补。

4拥有较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该课程教学团队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良的校园网络环境和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与要求、课程习题与参考答案、教学评价意见反馈等内容制作成相应模块上传至网络课程教学平台。选课学生可以在校内无线互联网终端凭借学号进行浏览和下载,也可利用网络上传课程作业、提问问题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3]。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较多,课时相对不足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使用的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教材内容充实、体系完整,基本囊括了植物组织培养、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和基础生物信息学的全部生物技术内容,信息量和教学任务量均很大。而根据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此门课程的理论学时数只有32课时。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广泛和综合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向学生讲授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授课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该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授课时长,体现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侧重性,成为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授课内容抽象,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按照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的要求,该门课程是承接农学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生物化学》和《遗传学》而设置的。课程设计上默认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了解简单基本的实验技术操作。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效果并没有预期理想。在复习生物技术相关理论知识时,学生普遍反映相关内容过于抽象,前期的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很多学生并不真正理解《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相关内容,只是机械性的记忆而通过考试,没有达到理解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初步应用的要求。这为该门课程内容的正常进行带来了问题。如何将现代生物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具体操作相结合,切实做到科学与技术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进行课程建设所面对的新课题。

3实验教学目的性不强,模式陈旧

按照园艺专业本科教学安排的要求,该门课程还设置了16学时的实验操作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植物DNA的提取(4学时),质粒DNA的提取与酶切检测(4学时),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与酶切检测(4课时),PCR片段与质粒DNA的连接及大肠杆菌遗传转化(4课时)。从课程设计的目的而言,上述4组实验是一个系统的植物基因克隆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易于产生模仿心理,只是机械的重复教师讲授的实验操作,并未主动思考其中涉及的原理以及操作的目的。同时,由于上述4组实验的时间安排较为分散,均是在理论课程相关知识的讲授结束时开设,许多学生觉得实验内容只是对理论授课的补充,很难将几个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知识网络不够清晰。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目前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中凸显的问题,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通过合理整合优化课程内容,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探索和实践创新教育模式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通过教学改革,逐步达到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表1)。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对此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以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立足点,把握“新、专、系统”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的主要矛盾,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同时结合近年来植物生物学发展的热点和重要研究领域,确定了植物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2个重点教学方向。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发现,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与基因工程的各自内容均较系统,可以分别作为2个整体进行讲授[4]。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建议学院另设一门园艺植物组织培养(20学时),用以全面系统地讲授植物组织培养的具体原理和操作技术。与此同时,将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讲授重点调整到基因工程方向。2门课程同时开设,互为补充而又不失系统性,经过教学实践,学生反映较好。

2优化课堂讲授,提高教学有效性

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以实验方法、手段、技术为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过于抽象,通过授课形式讲授给学生效果较差,有部分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只能机械的记忆,很难理解。经过大量阅读国外原版教材发现,如果在讲解具体技术时,将其设计原理的发现过程向学生一并讲授,带领学生回到技术创制的时代,将创制人的实验思路进行剖析,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PCR技术的讲解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解发明人Mullis所在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PCR技术发明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带领学生一起分析Mullis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独立创造自己的“PCR”反应[5]。称这种教学方法为生物技术领域的“情景再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反映课程内容较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生物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再像以往那样跟着教师进行机械的记忆,易于形成初步的科研思想。该方法也要注意授课内容的控制,做到突出重点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篇2

On Graduates' Gardening 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Teaching and Reform

CHEN Changming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is a plant related graduate of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current postgraduate course in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horticulture graduate person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of 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 it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graduates; Plant Genetic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基因工程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体外将核酸分子插入质粒或其他载体分子,构成新的遗传物质组合,并将其转化到原先没有这类遗传因子的寄主细胞内,且能持续稳定地表达和遗传。因此,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生物类型。科研人员正是利用这一特征,已在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和抗病虫害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园艺作物主要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三大类经济作物,基因工程在园艺作物品种改良,关键基因的发掘,种质鉴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很多农业院校园艺系相继开设了研究生的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

1 研究生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现状

为了适应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达到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的要求,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已被设置为包括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在内的生物相关专业、医学专业及农林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由于基因工程技术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众多综合院校和农业院校都开设了基因工程类课程,对基因工程类课程改革做了许多研究工作。阮小蕾等探讨了本课程在传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实验配套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实验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姜大刚等对研究生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开展教学,做好课程规划;构建“和谐课堂”,重视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充实完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作用;科研内容的渗入和应用等观点。马婧等针对园艺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根据课程性质,合理安排课程时间,针对专业特点,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并探讨了实验教学实践的方法,提出了采用小班教学,“高带低”的辅助教学模式。

2 园艺研究生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是针对园艺专业低年级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基因工程原理讲授和实验技术操作两个部分。以笔者所在的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该课程是针对园艺相关专业(包括果树学、蔬菜学、花卉学、园艺产品采后科学、茶学)低年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该专业生源大部分为园艺专业本科毕业生,同时存在一些跨专业考研的与生物不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等相关知识,相对来说,存在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专业背景复杂、研究方向多样等因素,这为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在园艺专业研究生中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开设时间短,课时少,一些学校的实验条件有限等现实情况也成为了该课程开展的制约条件,另外由于很多同学以前没有做过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实验,对基因工程实验的操作非常生疏,因此也必要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指导与教学。针对以上问题,该课程应结合专业特色和教师个人科研工作,让研究生掌握一定的基因工程技术,为今后的研究和生产工作奠定基础,本文从课程的理论体系教学和实验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措施。

3 研究生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 设计合理的园艺专业研究生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理论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虽然以实验操作为主,但离不开基本原理知识的讲述,传统的基因工程理论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在有限的课时里(设计为30个学时),讲授者很难将所有相关知识一并传授给学生。因此挑选合适的讲授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园艺专业研究生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果树、蔬菜和花卉,运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对植物某一性状进行改良。所以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该以植物基因工程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导向,带着问题和目标选择授课内容。讲授侧重于植物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重点讲解核酸提取,目的基因的克隆,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重组子筛选,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教授,学生就可以掌握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将来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随着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工程的技术更新很快,除了基本的基因工程原理知识,也需要及时获得最新的用于植物基因工程,尤其是适用于园艺类植物基因工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并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如最近出现的可用于园艺植物基因沉默的新技术TALEN和CRISPR/Cas系统等,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传授给学生。

3.2 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研究生教育应以科研为目标,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就是为研究生将来进行植物基因工程相关的科研活动打基础的,我们的课程教学与设计也要以园艺植物研究为导向,巧妙进行实验设计,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植物基因工程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技术非常多,应选择适合园艺专业研究生的实验内容。选择内容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实用性原则,现在我们园艺学院科研项目所需的基因工程操作主要有基因克隆、载体构建、表达分析、基因遗传转化等,所以我们着重从这些方面入手,设计实验,让学生对将要从事的基因工程方面的实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第二,创新性原则,基因工程技术发展了这么多年,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然而在我们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模式,因此在现有实验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近年来新发展的技术可培养研究生科研上与时俱进的思维,如我们可在实验的内容加上生物信息学的内容,或者学生采用电子克隆技术得到的基因序列,设计扩增引物,用PCR的方法扩增,并送往公司测序,然后分析序列,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的意识,而且现在用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技巧与知识已经陈旧,有必要增加新的基因工程操作技术到本课程的实验指导书中;第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园艺研究生有别于其他生物专业的研究生,他们的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相关知识比较薄弱,所以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验内容及时间安排应循序渐进,合理有序,首先从学生们易于接受的DNA提取、PCR以及凝胶电泳入手,再进一步到载体构建及基因表达,实验操作过程中分组进行,每组4~5人,每一组由一个实验经验丰富的高年级研究生任指导组长。

3.3 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科研训练,探索原理讲授与实验技术操作最佳结合方式

园艺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不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和掌握,相关实验技术更是本门课程的精髓所在,本门课程的最终产出还是看学生是否能够完成基因工程相应的实验操作,并将实验手段和方法用于生产实践。然而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理解实验技术的基础,是解释实验技术和开发新的实验技术的必要支撑。如何将实验原理的讲授与实验操作的实施有序有效结合是开好该门课程的关键,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第一,理论课与实验课时间顺序的安排,例如是先讲理论还是先做实验,是穿行,还是依次完成;第二,理论课与实验操作课的衔接性探索;第三,理论课与实验课讲授内容的分配,如在实验课中,相关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技巧需要强调,除此之外还会涉及一些实验原理,因此要探索实验课中应该重点讲授哪方面的实验原理;第四,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对实验结果逐步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制定下一步实验计划,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中,在实验中将各章节知识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贯通。

篇3

挂号难、看病难,矛盾的爆发点都在大医院。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医疗资源不足,倒不如说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由此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还引发了号贩子从中牟利,分诊混乱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现实的问题?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无疑是大医院的不二之选。

北京积水潭医院是以骨科和烧伤科为重点学科,内、外、妇、 眼、口腔、耳鼻喉、皮肤性病、中医内科、中医正骨、针灸、理疗康复科等并驾齐驱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目前医院设有职能处室16个,拥有一名工程院院士,200多名专家级医师。医院分设积水潭院区与回龙观院区两个院区,床位共1500张,其中积水潭院区1000张,回龙观院区500张。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积水潭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着医疗IT配备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医院之前与其他三甲医院一样面临着诸多问题。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看病模式终将被彻底打破。”积水潭医院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张宜国表示。

IT规划要提前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好的实施来源于具有前瞻性的合理规划。

2005年,积水潭制定了医院信息化发展纲要:“建成数字化医院管理模式,覆盖宽广,范围覆盖了临床管理、业务管理、临床知识库、决策支持等医院各个应用领域,通过信息系统对医院的人、财、物以及各项临床业务进行监督、控制和管理。”医院为此专门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引进信息系统、寻找合作伙伴,进行招标、全面规划医院信息化前景、目标与实施办法等方面的工作。

有了前期的规划,积水潭医院信息化建设就此展开。规划制定当年就大胆引进了东华的HIS系统,该系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HIS产品。是在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国际先进的HIS产品基础上,由国内厂商本地化开发而成的,整个系统基于工作流管理器、规则管理器和界面编辑器理念设计而成,可以满足像北京积水潭医院这样对管理和临床有较高要求的流程灵活再造以及个性化和用户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同时还能为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对于当时HIS系统的引进,张宜国说:“当时这个系统应用的不是很广泛,只有安贞医院、友谊医院等几家,不过现在很多医院都采用的是这个系统,其中不乏业内信息化管理的佼佼者。当时看来这套系统绝对是领先的,总的来说,我们对这套系统比较满意,感觉当时选得挺准的,一个全面有效的信息化系统对医院各项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一定要认真研究和决策,必要时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系统实施要超前

医院信息化建设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而患者来院就诊,首当其冲的要解决的就是要提高挂号预约系统的运行效率。2005年身为内科医生的张宜国作为项目测试高级用户借调到医院信息中心,2007年开始,积水潭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肩上。谈到医院信息化建设,他的原则就是以患者体验为中心。

“北京市卫生局从2009年8月份下发了预约挂号服务的相关通知,而积水潭医院早在08年奥运会结束后就开始建设预约挂号系统。”张宜国说,“开始时预约挂号分三种方式:网络预约挂号、自动语音预约挂号、现场自助预约挂号。当时患者预约不能定号段,患者预约了也不知道排到了第几号,几点能看病。”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医院发现自助语音系统过于生冷,患者要约专家或科室都需要先拿到医院的门诊代号或专家代号,对于外地的患者来说更加复杂了,本地的患者也觉得麻烦。

于是积水潭医院开始实施人工电话预约系统,医院专门设立了办公室。但很多患者不知道该挂哪个科,或者想咨询一下该挂哪个专家的号,致使预约电话长期占线,最长的一次通话达45分钟。第一天上线时由于电话过多直接烧毁了相对老旧的电话线路。为此,医院将预约电话线路增加至4条,返聘了六名有经验的退休护士进行预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线路有限,还是有线路占线的问题。于是医院采取与12580合作,开通了12580人工预约挂号服务。患者可以在电话预约挂号时体验到专业的语音人员服务,同时彻底解决了电话占线的问题。对于挂号前咨询的患者,可以先向医院咨询,再拨打12580挂号。

“预约挂号系统的改进与实施,一改往常原有的门诊大厅排长队挂号的混乱场面。病人提前进行预约并得到医院医生提供的及时救治,使得患者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张宜国说。

信息化建设要为患者服务

作为企业的IT建设者,尤其是医疗卫生这种传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者,想要有针对性、快速有效地提高医院信息化水平,困难与阻力在所难免。

在医生工作站上线之初,就遭遇了很多阻力。考虑到为患者就医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积水潭医院的门诊医生工作站仍未实行电子病历,原因在于门诊就诊患者多,而出诊的医生多数是对电脑系统操作不熟练的老专家,他们其中一部分连汉语拼音都不熟悉。所以最初医生站所有的诊断、医嘱等均只能采用拼音助记码的输入形式。为此,医院曾单独开设了拼音学习班,一对一手把手教一些不熟悉汉语拼音的老专家基本的拼音知识。另外,为了方便医生工作,在医生工作站系统上设有常用医嘱模版,每个医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工作习惯自己来定义模版,可以通过鼠标点击模版内容添加医嘱而不必通过键盘输入,这样一来就大大提升了医生诊疗的工作效率。

目前,北京积水潭医院的信息系统已经覆盖了医院95%以上的经营业务,现在正在做的工作就是继续扩大信息化应用范围,如办公自动化、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核算、库房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医疗、管理、临床科研、新闻、办公自动化等等争取在一个平台上实现。目前这一实施已经初具规模。

从挂号、门诊,到各项检查、付费取药,就医全过程快捷而准确,信息流的主动传递替代了病人持单就诊的诊疗过程,体现了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在数字化医院里,诊断、医疗过程和设备,以及化验室都是数字的,化验结果当时就可以看到;CT机、核磁共振仪、X光机和手术器械也实现了数字化。

篇4

一、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教学学时偏少

生物技术专业五年制生物信息学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24学时。生物信息学课程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在线程序或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来分析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有效解决学生实验学时不足,实际操作时间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的问题。

(二)与其他课程联系较少

生物信息学课程开设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进程的第6学期,此时学生已具备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基因工程原理等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但是,在生物信息学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内容,如查阅的文献、分析的目的则由授课教师自行指定,忽略了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课的知识。

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一)增加实验课教学学时

从2012年起,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由五年制调整为四年制,同时在修订教学进程的时候将学时调整为理论36学时,实验36学时,理论课结束后即为该内容的实践部分,以此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时间。

(二)将基因工程原理实验课程与生物信息学实践相联系

在基因工程原理的实验中,我们把家蝇防御素基因作为目的基因,主要设计的实验内容包括:(1)目的基因的获得:利用PCR技术扩增已经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的家蝇防御素基因;(2)pSK质粒载体的小量制备;(3)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酶切;(4)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5)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6)重组质粒的转化;(7)重组子的蓝白斑筛选;(8)菌落PCR鉴定重组子[2]。在学生对基因工程实验内容熟悉的基础上,我们在生物信息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问题:家蝇防御素基因现有的研究现状是怎样的?PCR扩增目的基因的过程中引物该如何设计?获得阳性重组子后我们如何判断获得的插入序列就是目的基因呢?针对这样的疑问,我们结合基因工程实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1)PUBMED获取文献信息:由学生通过PUBMED查找近五年发表的有关家蝇防御素基因研究的文献;(2)核酸序列分析:以家蝇防御素基因为对象,分核酸序列的检索、搜索开放阅读框(ORF)、限制性酶切分析、引物设计、载体序列识别、核酸序列的比对、分子质量/碱基组成/碱基分布分析和序列转换共8大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和学生实践操作;(3)蛋白质序列分析:同样以家蝇防御素蛋白为对象,分蛋白质序列检索、蛋白质序列比对、蛋白质基本性质分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等电点、亲疏水性分析、跨膜区分析、信号肽分析)、蛋白质功能预测、蛋白质结构预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共5大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三)以科研促进生物信息学的教学改革

笔者所在课程组主要集中于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涉及了功能基因的获取、生物信息学分析、功能验证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学会运用生物信息学所学知识实际解决科研问题。学生可自行完成从文献的查阅、目的序列的获取(由公共数据库获得或实验室测序获得)、基因序列的分析、理论推导氨基酸序列基本性质的分析及结构和功能的预测、系统发育分析,如有可能,学生可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基因、蛋白进行课程设计研究,实践结束后学生将结果以论文形式提交给教师。

三、教学探索的成效

篇5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单片机原理》的先导课程,能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1]。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原理和接口应用,并能够掌握典型机的工作原理,具备简单的微机应用系统设计及开发能力。《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软硬件相结合,理论概念抽象,内容涵盖多,记忆起来较困难。教学中一般采用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授课方式,但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并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师难教,二是学生难学[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对《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1《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脱节

该课程目前的主要教学内容以80X86CPU和其组成的微型计算机系统为重点,包括微机原理和外部接口两大部分内容,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但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以80X86CPU组成的微型计算机已经逐步退出了常见应用领域。因此,存在着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的问题,并且缺少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的实际案例,加之实验条件有限等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

1.2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本课程的第一部分主要以微型计算机的原理为重点,抽象的概念较多,各个章节的名词术语和知识点多且复杂,并且各部分内容前后交叉。传统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致使学生学习起来枯燥难懂、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课堂气氛较沉闷,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因此,教学方法亟需改进。

1.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本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其实验课程由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组成。所开设的实验大部分属于验证性实验,只要学生按照实验指导编写的程序连接电路图就能得到结果,整个实验过程自主创新少,学生缺少自主学习与思考;并且,书写实验报告时存在袭现象。目前的《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课程难以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动手能力的目标。

1.4考查方式单一

现行的考查方式是期末一卷定终身。这种考查方式容易使学生出现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背书应付考试,考后遗忘的现象。因此,需要改革这种单一的考查方式,以达到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2教改措施

2.1优化教学内容,与本专业相联系

合理制定教学大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补充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相关的实际案例,突出课程特色。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为原则,以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为主线,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应用性。授课时可将课程分为三大部分:基本概念、汇编指令、接口技术,以这三部分为重点,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思想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强与所学专业联系为原则,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基础上介绍微型计算机新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帮助学生解决本专业要求的实际应用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主动学习的潜能。

2.2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加强网络资源建设

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授课过程中采用了MOOC、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3]。结合我校多媒体网络课程复习互动中心(以下简称课程中心)的建设,将教学课件、网络课件以及一些其他教学资源到网站上,学生们可以登录学校的网站学习、观看、下载,不但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并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内容。在课程中心的网站上,学生们还能在线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不仅方便了学生学习,而且丰富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除开展网上课程中心的建设外,还开展了试题库的建设,主要题型包括选择、填空、判断、简答与编程等题型。

2.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学校的硬件条件有限,授课时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网络平台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教会学生使用可视化软件Proteus、multisim,并鼓励学生用它们完成实验,以此来弥补仪器设备和经费的不足[4]。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微机原理的基本知识,也让他们对电工电子技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2.4改革考核模式

为达到检验教学效果的目标,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采用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模式,以全面、客观、公正的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5]。考核分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理论部分考试,采用期末试卷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提问、随堂测验等,每次课前公布上次课的平时成绩,可制定考核表贴于班级教室内或发至班级公共邮箱;实验部分考试从实验态度、操作能力、创新性和实验报告四个部分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和成绩公布同理论课平时成绩的公布方式。

3小结

近两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我校对《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利用计算机思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对堆栈、指令队列、时序等抽象概念能够正确理解,基本能够完成简单的程序编写。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习态度功利化,遇到问题容易浮躁、习惯性的去网上查找等,这些还有待继续探讨、改善。

【参考文献】

高敏.微机原理课程改革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33):7912-7913.

舒秀兰,李骁龙,叶伟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5,(11):63,141.

蒋翀,费洪晓.面向MOOC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9):17-20.

谢春祥,陈龙.基于Proteus的8086和8255A接口实验仿真[J].蚌埠学院学报,2013,2(4):12-14.

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将生命科学与医学有机融合是生命科学当前发展的趋势和主流。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医学院校为适应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及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要求而设立的新兴专业[1]。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生物技术中发展最快、成果最多的领域[2]。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室科学化、人性化管理,建设具有良好实验环境的实验室成为教学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许多高校就如何加强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探索,陶士强[3]等通过优化生物技术实验室开放运行模式,在开放实验室建设中就如何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探索;喻林华[4]、黄志君[5]、曲戎梅[6]分别从实验室规范化管理、高效化管理、开放式管理对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从近年来我校对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革实践出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现将具体做法、经验及取得的成效简介如下:

1 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场所。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生物技术人才,因此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学习对培养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生物实验教学起步较晚,以致重知识、轻实验,重理论、轻实践,学生“高分低能”现象至今仍相当普遍[7]。生物技术专业仅有十年左右的历史,属于一个全新的专业,而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更是缺乏相关经验,如果完全照搬综合性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体系,既不能满足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不能体现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特色。因此,探索一种能体现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模式,对提高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强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无疑将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加强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2.1严格执行人才引进制度,争取引进最适合实验室工作的人才

医学生物技术实验课具有医学和生物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实践性很强,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水平。我们在实验室人才引进过程中严格把关,重点引进具有生物技术相关学科背景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优先录用具有医学和生物技术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成立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各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科研骨干教师为组员,整个引进过程在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中进行。

2.2改革实验室人员工作方式和方法,尽量做到事半功倍

2.2.1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活动长期以来,实验室工作人员只负责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不参与实验带教;而课程授课教师只负责实验课带教工作,不参与实验课的准备,这种方式无疑加大了带教教师和实验室人员之间相互沟通的难度,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即让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专业教师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这种形式的集体学习和交流,增强了实验人员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使教学

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更好地衔接。

2.2.2带教教师参与实验室准备工作针对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以实验技术和实际操作为基

本专业技能的特点,我们规定专业教师轮流到实验室工作,时间由半年到一年不等。专业教师要参加实验室的常规工作,包括各课程的实验预示、实验准备、实验课带教、开放实验室项目的确立、综合性实验方案的拟订等。通过参加实验室的工作,各位教师都能熟练地掌握实验过程,对实验过程出现的异常现象也能从中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2.2.3建立实验教学队伍考核机制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学院定

期对实验技术人员业务能力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是生物技术实验室承担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验操作,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均须参加考核。考核以闭卷考试及现场操作的形式进行,各位教师积极准备,认真对待,把此次考核作为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考核成绩将存入个人业务档案,作为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3大力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我校医学生物技术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1月,是一个承担生物技术专业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综合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已经基本具备了较好的场地条件和实验仪器。但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现有实验场所和实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从2010年开始,实验室积极向学校争取实验场所,新增加了1个发酵室、1个细胞培养室、1个微生物培养室和1个实验准备室,现有实验面积近1500平方米;2011年,实验室在原有超速冷冻离心机、全自动机械搅拌玻璃发酵罐、生物发酵与提取系统、高速逆流色谱等高档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与山东省财政厅共同投资近300万元购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系统、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一大批大型实验仪器,教学和科研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4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重点做好制度的落实工作

4.1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尽量做到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

自2006年实验室组建开始就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内容包括实验室人员日常管理规定、实验物品管理规定、实验仪器使用管理规定等。另外,根据日常工作需要,我们又建立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分册,比如实验室涉及有毒微生物的保存、实验废弃物的处理以及水、电、气等危险因素的应急预案;对于实验室所涉及的实验物品管理,包括平时实验药品的损耗情况、大型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我们引入了相关软件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管理。

4.2做好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更新和完善工作,更要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

4.2.1对实验室各项制度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随着医学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实验室各项工作也将日新月异。由于实验室的特殊性,如果疏于管理极易出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及环境污染等重大安全事故,为了科学、有效地服务教学和科研工作,实验室定期对规章制度进行增补、修订和完善,如重新修订《危险化学品及有毒化学品管理办法》和《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新增《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等多项内容。这些制度为顺利完成实验、实践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提供了保障。

4.2.2千方百计做好实验室各项制度的落实工作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由实验室主任监督其全面落实情况,对于出现的违章情况报生物科学学院办公室处理;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具体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另外,对于安全管理制度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等重要规定,应张贴在实验室明显易见的地方,严格执行,相互监督,不得违章。

5成效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生物技术实验室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明确了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同时还完善了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工作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实验室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新.关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5(2):21-26.

[2]向仁德.现代生物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概况[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2003(2):1-5.

[3] 陶士强,闻燕,江明珠.生物技术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探索与实践

[J].实验室科学,2010,13(1):127-128.

[4]喻林华,项文化,王义强,韩文军,邢伟一,孙吉康,李爱英.生物技术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浅谈[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140-143.

[5]黄志君,杨婉莹,叶可可.生物技术实验室高效管理的探讨[J].广东蚕业,2010,44(3):18-20.

篇7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引言

目前社会对于自闭症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自闭症儿童因为生理原因,在情绪表达、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十分欠缺,普通教育机构往往不愿意接收,这些孩子由于社会对此类群体的帮扶政策不健全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着人们歧视和自身发展等诸多困难。比如无法接受专门的教育、治疗周期长花费高、身体恢复慢等问题。在这些儿童成年后,由于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中国计量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学生志愿者服务队2012年2月至11月以来在杭州下城区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的服务活动,描述了志愿者的活动情况以及影响志愿服务质量的因素,并基于在康复中心的系列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主张和完善志愿服务的策划、组织、实施以及鼓励机制,从而推动艺术类学生在志愿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一、服务对象与内容

杭州市下城区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是浙江省第一家为自闭症、阿斯伯格症、多动症、语言发育迟缓等各类儿童提供教育康复的机构,是经杭州市江干区残联批准,民政局注册的非营利性组织。2012年2月艺术与传播学院正式与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签订协议建立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基地,我院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广告三个系学生用专业技能为康复中心提供志愿服务。工业设计的同学根据孩子们的使用需求提出概念,将设计的产品拿给孩子们试用了解用户体验,根据体验意见再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锻炼专业技能。艺术设计的同学为康复中心绘制外墙、做美术代课老师教孩子画画与孩子做手工互动游戏。广告学的同学可以做调研,汇总调研数据,提供数据分析和做活动策划。

回顾整个志愿服务走过的道路,分析这一过程的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实践活动中如何建立起一个长效的服务机制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二、服务情况与思考

(一)服务情况

1、建立信任阶段

自闭症儿童往往不愿意轻易与陌生人接触,我们通过艺术类学生为康复中心绘制外墙的机会逐渐接近这些孩子,让他们产生对这些头戴“小红帽”的信任。2012年2月至5月组织第一批志愿者艺术设计专业30人,前往康乃馨康复中心为校舍绘制外墙。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康复中心1000平方米的校舍绘制墙绘,他们用刷子在院子的外墙上涂抹着各种图案,在下课的时候孩子们有时候会一起来到他们身边,拿着刷子在墙上也涂抹起来,慢慢的产生了简单的交流,并且建立了初步的信任。

2、实质调研阶段

第一个阶段培养建立了自闭症儿童和志愿者们的信任感,2012年5月至8月我们接着进行了第二个阶段的调研活动。工业设计、广告学两个专业的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组成“让设计打开心扉”自闭症儿童玩具调研小分队继续到康复中心对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老师进行了调研,并观察8名自闭症儿童在使用玩具的个人习惯和使用特点,并通过整理得出初步设计构思。整个调研活动历时35天,累计发放问卷150张,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18张。调研的数据为研究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和他们喜欢的玩具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3、产品研发阶段

前期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文字图片材料,在2012年9月初,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听取了志愿者服务情况汇报,及时掌握了团队调研情况,对于总结的设计方向提出修改意见,提出两个研发方向:1、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清洁情趣化产品2、益智类互动玩具设计。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对所构思的产品进行草图绘制、三维建模和模型制作。11月初拿着模型到儿童康复中心请自闭症儿童使用,在使用后发现问题再次进行修改。11月下旬已经开发出儿童情趣化香皂、六面木块拼图、发音魔毯等六款产品。目前,学院正在对这六款产品进行专利申请。

(二)主要问题

在这三个阶段的活动中我们发现了诸多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意志力不足。学院号召参加志愿行动被征集来的学生往往具有很高的主动性,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因为缺乏对于困难的认识,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因为交通不便、天气寒冷,墙面湿滑等原因很多同学只去了一次,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

第二, 洞察力不足。由于征集的志愿者是低年级的,在与孩子们的沟通上稍显腼腆,不够主动,不能敏感的发现孩子的特质和使用需求。

第三,学习能力不足。在专业技能上还有欠缺,在活动的前期没有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到现场后往往手足无措,影响活动质量。

三、服务效果与分析

第一, 有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此次志愿服务采取设置阶段性目标,用系列化的活动有目标有针对性,让学生接触社会弱势群体,让他们关注国计民生,关注社会热点。

第二, 活动影响力深远。整个活动得到了杭州众多媒体的关注。浙江教育在线、新蓝网、浙江教育频道都对志愿服务进行了文字、视频方面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第三,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在行动中检验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让无形的设计想法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品。

第四,志愿者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工业设计学生将为自闭症儿童设计的产品申请了浙江省新苗科研课题并成功立项。

四、长效机制的思考

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的具体问题有: 所有同学对于参与青年志愿者行动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在活动中存在着不理解、不认同和不支持的声音,认为志愿活动没有为他人或社会真正提供帮助,是在走形式、做秀。

在奖励制度上, 尚未能够形成完善的奖励办法。在以后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应陆续推出适合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奖励措施。

尚没有调动专业老师参与的热情和动力。如果能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对志愿服务进行指导这样会大大加强学生对于活动的认可和参与热情。

各项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志愿者活动的指导、评审、总结的过程中各项措施还需要逐步加强,避免志愿服务“表面化”“一阵风”的现象,以增加对于志愿服务行动的指导效力。

五、结语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这次系列志愿服务, 拓宽了第一课堂的学习内容,在社会生活中检验知识的应用。大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学习实践,专业能力通过完整的课题得到明显提升。用所知所学服务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实现了自身价值。

艺术类学生拥有出色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该充分挖掘大学生这一族群的特点,号召更多的人才资源加入到志愿活动中去,组织开展专业性强、社会反响好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基层共青团的发动,使艺术类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为社会服务中去,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国计民生,自觉投入到科技文化服务这一跨世纪的伟大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1]王泓,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与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全国性大型问卷调查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08.

[2]田斌,汤慧杰.如何更好地开展志愿活动—志愿者对志愿组织的期待与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08.02.

篇8

1 构建创业教育平台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人都认为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但是这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教育内部存在问题,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我国的高职院校都必须在教育思想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十分丰富,重点是创业意识的培养。因此我院对创业的理解是创业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意识;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和表率。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大多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只是就业技能型人才,他们没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另外,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比较少,很难满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要,但大学生创业市场比较开放,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政府鼓励研究开放等多种有利条件的存在,我们可以相信,只要政府、高校的充分重视和关心,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终将会把创业教育吸纳进来,创业教育会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趋势。因此,我院必须积极构建园艺技术专业五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平台,整合能调动的所有资源,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勤奋进取、开拓创新的个性,使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

2 构建园艺技术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的意义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创业人才。尤其是在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才竞争随着大学生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元化而愈加的激烈。要想使我院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下的这种竞争环境,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促进祖国的繁荣昌盛,必须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个体和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和塑造整个民族的开创性性格,以适应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我院要想适应这个环境,在园艺技术创业试点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出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即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能力的创业型毕业生,只有这样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在更高层次和更广的领域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

对园艺技术专业学生而言,能够通过我院的创业教育平台迅速完整地接受到创业教育,这是成功创业的基础条件。对我院来讲,园艺技术专业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会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专题研究等环节的整合。

3 园艺技术专业大学生五位一体创业教育平台的模型

3.1 团体拓展训练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鼓励园艺技术专业学生中有创业动机的学生积极参加院学生的创业协会,在学院现有的青兰农艺社的基础上成立了5个专业相关的社团,在学院招生与就业处的指导下,开展团体扩展训练、花卉技术咨询服务、营销等活动,定期组织这部分学生参加创业团体拓展训练,团队拓展训练活动采用户外游戏竞赛形式,以经典能力拓展训练项目为主,穿插创业知识问答,使同学们走出教室,在拓展中学到一些实用的创业知识,并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3.2 企业创就业实践基地中提供学生创业场所

我院可以利用校友和社会资源,通过积极走访,可以选择一些本校的毕业生或社会上某些成功创业人士创办的企业通过合作成立我院园艺技术专业大学生的创就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访问基地中成功创业的经理、校友,特别是曾经失败过经过艰苦创业成就一番事业的杰出人士,了解创业的艰辛,学习商业公关交往的经验、认识、技巧等,通过参观学习创业典型,可以增强学生创业信心和创业意识。可以组织优秀的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协助基地工作人员工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安排学生在创就业实践基地开展顶岗实习提供创业场所,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这些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创业。

3.3 专业基础课和工种鉴定中渗透式培养创业技能

我院在制定园艺技术专业培养计划时要树立创业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这就要在学科中渗透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百年园艺品牌专业的专业课和技能工种鉴定为实施载体,这是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它有效地利用了课堂和工种培训资源,拓展了学科教育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它又节约了教育时间,优化了教学内容,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技能培训,关键在于渗透,主要侧重创业市场调查、创业实务、企业经营管理、国际商务与礼仪、财务管理等内容的渗透。此外,利用学院是苏州市首个高校创业就业指导站的资源优势,每学期坚持组织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参加KAB创业模拟培训,取得相关证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3.4 举办创业论坛,分享创业经验、信息,畅通渠道

可以邀请创业者来我院开展系列讲座,举办创业论坛,近距离的与学生进行创业经验和信息的交流,让学生从中了解他们创业的历程,和学生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创业案例,让学生从中了解创业的艰辛,感悟创业的真谛,可以有效指导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创业心态和准确的创业出发点,明白创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赚钱,更不是无所事事后的选择,创业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一步登天,从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和责任意识。

3.5 参加创业计划大赛提升学生创业品质

可以通过团体拓展训练的选拔,选择优秀的学生参加学院和苏州市区组织的一系列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体验创业过程,比如园艺技术专业的袁晓枫和张庭豪同学在2012年12月我院和苏州市姑苏区联办的第五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分获二、三等奖,目前已成功进驻我院大学生创业园待进一步孵化。在现有校内创业实践条件基础上,我院可以进一步加快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学院相城科技园等现有实训资源与校内基地,专门辟出部分土地作为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创业用地,鼓励学生在花卉的栽培养护、营销、咨询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创业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创业品质。截止目前通过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共有10个创业团队入驻我院相城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园)。

4 五位一体创业教育下的创业成功案例

篇9

【摘要】 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并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效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CAI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医学教育正面临着一场革命。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医学各专业的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以其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能力,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直接地展现给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1]。近年来,根据我院实验教学的现状,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我们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弥补了实验教学中众多客观条件的不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现总结如下: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我室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专家收集和积累多年的资料,优选标本,并参阅国内外有关资料,编写了常见细菌及有关病毒、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等章节(尤其是寄生虫学)的实验教材,其内容包括染色标本和活体标本,病理标本和患者照片。我们通过实物、图像、照片、录像阐明各种常见寄生虫的发育过程、致病机理以及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我们根据实验课的内容要求,选择结构完整、清晰的病原标本,将相应的典型结构分别从肉眼、低倍镜、高倍镜等不同角度进行显微照相,通过计算机对病原标本进行采集处理后,展示的标本结构清晰,形态栩栩如生,使学生对形态难辨别的病原标本一目了然,易于记忆和掌握。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关的实验项目内容进行示范、讲解,使学生先从电视显示中观察到往常难以找到的病原体,以直观、形象、动态等多感官特点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中无法获取的教学效果,改变过去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2 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涌现,使得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负担过重,教师劳动强度增大,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又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我们积极地开拓医学教育的新思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在教学一线的应用,综合应用显微摄像系统、电子计算机技术、电视录像等多媒体技术,大大地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使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节省了大量的讲解时间。使学生在多媒体实验室提供的立体模型和模拟动画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学会观察,掌握辨认各种病原体结构的技巧[2]。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既使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和质量改善,使教师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去进行科研和提升教学能力,同时又保证了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授课信息,大大地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另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较快的学科,新的病原体不断被发现,病原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不断充实深入。计算机网络的快速便捷、时效性,可为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教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弥补了教材更新慢的缺点。如SARS冠状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些对人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但是这部分内容在《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中是没有的,我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这些新资料,并及时传授给学生。

3 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直观性很强的学科,以往的教学形式是以小班实验教学为主,在当前高校普通扩招,学生人数成倍增加,教学资源(如大体标本、玻片标本等)严重短缺的新形势下,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扩充了信息量,为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和理想的技术手段。它节约了教学时间,较好地解决和缓解了近年来迅速扩大的教学规模所带来的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快了知识传递速度。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替代大量的挂图、幻灯、投影、录像、实验和临床病例示教。如电镜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的最好设备,但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尚无这类设备,我们利用收集到的细菌、病毒的电镜照片制作成课件,设置成循环播放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效果显著。如在细菌的形态与特殊结构观察实验中,细菌的荚膜往往难以辨认,但通过让学生观看电镜照片,就较容易区分荚膜结构;又如一般用光学显微镜看不到细菌菌毛,我们将菌毛电镜照片进行投影,让学生观察。通过这些手段均大大节约了教学资源和成本,满足了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益。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具有可视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显示了强大的优越性,推动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但多媒体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其在教学的许多方面是借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与功能,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加以发展和提高,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具有简单、便利、经济、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为广大师生所喜爱。教学手段多样化,对于提高教学效果非常重要,不同的教学手段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需要,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才能极大地推动医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医学院校,发酵工程,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将生命科学与医学有机融合是生命科学当前发展的趋势和主流。生物技术专业是医学院校为适应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及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要求而设立的新兴专业[1]。发酵工程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较强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

我校于2002年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于2005年3月进入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至今已经连续开设7年。我们从开设发酵工程课程之日起,就不断发展并使之完善,追踪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研究手段,注意结合相关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的知识及医学院校学生培养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研创新能力,力争形成符合我校医学背景下具有较强办学特色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个人体会。

1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高校有300多所,其中有28所高校属于医学院校。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验教学体系和毕业论文上,很少有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经查阅,仅有安徽医科大学胡若磊[2]、滨州医学院焦飞[3]分别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酶工程和分子生物学进行了课程教学体系的相关研究,而对发酵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无人涉及。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仅有10年左右的历史,属于一个全新的专业,各医学院校既无可参照的教学计划,又缺乏教学经验,如果完全套用综合性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不能够满足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顺应了时展潮流,对明确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目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一定借鉴意义。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2.1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课题组参照相关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大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编写新的教学大纲,结合专业特点,补充新内容,删减过时、重叠内容,避免一本书教到底的传统教法。课程体系编排上坚持生物学和工程学两个基础并重,一方面通过微生物、生化、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深入理解发酵过程生物学现象,另一方面应用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基本原理理解发酵过程动力学和放大优化的基本思想,最终掌握发酵工业生产过程动力学和过程放大中的量化与优化基本方法。

2.2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发酵工程涉及生物工业的许多领域,如抗生素工业、有机酸工业、酶制剂工业、氨基酸工业,还有新能源的开发及生态环境治理等。在这些生物工业领域中,各种具体的生产工艺,从原材料到菌种、生物反应器、产物的分离与提纯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其基本生产模式相同、理论基础相同。要调整该课程体系,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讲解。结合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医学背景及专业特色,适当增加医药相关内容的讲授学时,如重点讲解抗生素、氨基酸、核酸类药物的生产工艺过程。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3.1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采用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教学策略”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学”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系统讲授法、讲授和自学结合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和科研结合法等多种教学方式。

3.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重点讲解,注重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衔接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外,为了吸引学生对发酵工程课程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实例法讲授。例如,在讲授《发酵机理》一章时,以啤酒、酸奶、抗生素的发酵为实例,通过讲授其制作过程,使学生加深了对发酵机理的认识。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一些常见现象,积极鼓励和吸引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3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充实教学手段发酵工程课程已经成为泰山医学院优秀网络课

程,许多教学资料已经上传到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程简介、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件、相关网站的链接、习题库,拓展学习等内容并保持动态更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设了BBS互动论坛、课程快讯、答疑解惑、习题交流、课程建议等板块增加了互动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随时从课程网站下载教学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3.4朋友班导师制和课外科研活动小组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宽口径、厚基础,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我们实行了发酵工程任课教师与授课班级结对共建朋友班活动,担任整个授课班级的导师。除了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外,重点加强学生对发酵工程课程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采用课间指导、课后答疑、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组成课外科研活动小组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发酵工程所学知识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

3.5实验教学的改革

(1)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加大发酵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增加与医药相关实验的比重。以往的发酵工程实验课为12学时。由于课时少。只能开出几个基本的实验,且是孤立的。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于2010年修订了发酵工程实验教学计划。将学时数提高到24学时。减少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自主设计性实验,如增加抗生素发酵菌株的分离、筛选、发酵和效价测定的综合性实验,既巩固了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又使学生掌握了发酵工程菌种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又如我们设计了“蛹虫草菌摇瓶发酵培养条件优化”的自主设计性实验,由学生分组查找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以多糖产量为指标,对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实验方法进行优化,获得最佳的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此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尽量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创新的机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到抗生素、氨基酸等生产企业参观和实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并且将他们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知识进行总结积累,用于教学与实践。

4改革和完善发酵工程课程考核制度

发酵工程课程成绩考核一般为平时成绩考核(10%)、实验考核成绩(20%)和期末考核成绩(70%)。在此基础上我们增加了考核内容的项目。加大平时成绩占整个课程总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10%增加到20%,增加学生学科发展动向报告、课程设计等作业分值,如在学期中间,给学生布置“发酵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的作业,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作PPT课件,自己上讲台讲述,教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打分。通过这种方式的考核,既增强了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考核模式,能够比较公平、准确地反映一名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在发酵工程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素质显著提高,备课充分,讲课生动,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实际生产的实例讲解工艺技术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比例与过去相比明显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时精神状态饱满、精力集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曹新.关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5(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