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

篇1

Xia Yan; Hai Chunxia

(长沙医学院,长沙 410219)

(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19,China)

摘要: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沟通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性学科,要求教师根据其教学目的采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病理生理基本原理去解决与临床相关的实际问题。

Abstract: The pathophysiology is an important "bridge" discipline to communicate the clinical medicine and preclinical medicine. It needs teachers to use reasonable and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accordance with its purpose of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help students learn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athophysiology.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 教学方法

Key words: pathophysiology;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20-01

0引言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也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它需要将正常人体中形态、功能、代谢的各种有关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后用到患病的机体,从而正确地认识疾病时患者机体内出现的各种变化,它是一门重要的沟通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桥梁”性学科[1]。一般而言,一个内科医生诊疗水平的高低与其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和对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讲授病理生理学知识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病理生理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病理生理基本原理去解决与临床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①教师应吃透本专业教材,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清楚哪些是重点难点;安排好教学过程,掌握内容之间如何衔接,使所授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课后要及时反思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②病理生理学内容更新快,教师要阅读相关专业杂志,掌握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进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其它相关专业课程,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予人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作为教师要不断强大自己,与时俱进。③教师不但要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更新教学观念,必须增强“学习者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2丰富活跃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它可以让学生减少探索时间,有利于学生较快形成概念,理解有关知识,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培养,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但它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长久下去容易养成不愿动脑筋的习惯,而且一味的听讲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过程进行一些改革。但我们应该清楚改革是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不应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在此基础上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1 病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联系密切,我们在讲授时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临床病例,帮助学生理解并加以应用。很多院校已经开始将临床病例引用到教学中,取得较好的反响。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现象引进教学中,这章内容学完后再分析临床常见的一些稍微复杂的病例。比如水肿这章,在讲授之前用通俗的语言举几个例子,有些人晚上熬夜或没有休息好第二天会发现眼睛肿了或有些人放假回家特别是家远的学生,坐了很久的车之后发现脚肿了,为什么会这样?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消肿呢?因为这些现象学生比较熟悉,所以他就会感兴趣认真听。接下来就进入到水肿这章内容的学习,学完之后,大家知道了水肿的发生机制,也就是为什么会发生水肿,我们再结合本章知识,帮助大家分析以上所举例子中产生水肿的原因及可以采取的措施。这个时候学生就会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热敷眼部周围有助于消除眼部水肿,为什么抬高下肢或多走动有助于减轻消除下肢水肿。最后我们再列出心力衰竭引起水肿的病例,帮助大家分析其产生的机制及防治方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关于水肿的基本知识,也初步学会了如何分析水肿病例。

2.2 授课内容要与学生的兴趣相联系。可以在教学中较多地运用图片、动画或视频等一些能对学生感官产生适宜刺激的内容形式[3],会比直接的文字表述更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讲到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时,可以用搜集到的微循环动态图来表示,休克不同时期,血管是收缩状态还是扩张状态,血流动力学如何变化,学生一看一目了然,接受的也快。

3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医学伦理和人道主义原则,只能依赖于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人为的控制各种条件,对其功能、代谢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在学习病生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动物实验可以印证相关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病理生理学知识有一部分正处在研究中,我们鼓励学生对一些未明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自行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可以提高他们对学习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初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4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尽管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现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很多教授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教师与临床脱节,临床经验不足,相关知识不丰富,在理论联系实践中做不到游刃有余,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机会去临床进修,熟悉一些临床病例;二是现在提倡把临床病例引进教学中,但如何引进,如何更好的利用临床病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要求重视医学生素质的培养,不仅知道疾病中每一事件是如何发生的,而且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调控[1]。病理生理学教学的目标应重在培养学生为适应工作需要而具备的学习能力及生存能力,使学生自主有效地获取各学科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激发和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培养学生依据科学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其夏,余应年.病理生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3.

[2]李坚,周婷.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病理生理学教学[J].科技信息,2008(23):291-293.

篇2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090-01

中职卫生学校病理学教学的任务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病理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它的实际应用;第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教学,教书育人。我们要努力完成这三大任务,实现病理学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为临床医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医德,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1掌握病理学知识,了解它的实际应用

病理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病理学知识,并且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那么,什么是病理学知识呢?病理学是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一门学科。就其范围讲它是相当广泛的,但是我们要使学生掌握的是最基本的知识:病理学教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谓基础理论是指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所谓基本知识是指阐明疾病的原因、发生条件、发生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结局等方面的知识,它是病理学知识的核心,对于医学各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须掌握的。所谓基本技能是指病理学教学内容中有关技术操作方面的知识,如尸体解剖检查、活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特别是大体标本观察、切片镜下观察和动物实验等方面的知识。病理教师要切实地让学生掌握了病理学的这些“三基”知识。

然而,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的三基知识呢?第一,病理学教师在教学上必须贯彻科学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以及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等,病理学教学别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是上述教学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因为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强调指出病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在讲清理论的同时,不要脱离实验教学,不要脱离临床实践,以便使学生深刻地了解病理学知识及其实际应用。第二,病理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贯彻多样化原则: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教学法、练习法、阅读指导法、复习法、课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和直观教学法等。上述诸法中,讲授法是我们应用最早、最广和最多的教学方法,它可以用来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来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进行。但是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指导思想,坚决反对注入式教学。我们要在病理学教学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和自觉地掌握病理学知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当今医学教育中,为了为祖国培养出实用型的卫生技术人才,我们把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得同掌握知识一样重要。从病理教学的角度来讲,分析问题就是指具体分析机体发生疾病这个矛盾的所在,掌握疾病的本质,也就是认识疾病;解决问题是指在对机体发生疾病这个矛盾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矛盾,就是指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培养他们认识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在病理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病理教师首先要选择系统性、科学性和启发性较强的教材,通过对该教材启发式地讲解去培养和训练学生。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适当选用讨论法、阅读法、病案教学法、谈话法等。切实上好实验课,尽可能利用现代化教具,主动地引导学生自读、思考、质疑、病案讨论、仔细观察标本和切片,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在病理教学过程中就会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智能随之而发展,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教学,教书育人

以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教学,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的理论与实践而得到的成果。它是一切自然科学的指导思想,病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所以它的指导思想当然是辩证唯物主义。这就要求病理教师首先自己掌握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把它们具体地、灵活地运用于病理学教学中,用其观点和方法研究病理学教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病理教学中自觉地应用其观点和方法阐述病理学知识,使学生学会用辩证法看问题,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篇3

关键词:法医学;死因分析;参与度划分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死亡原因的定义与检定,主要采用传统的理念。在该理念中,所有导致死亡的损伤都是死亡原因,其中也包括因疾病或病情加重导致的死亡,几乎涵盖了与死亡相关的所有因素。为了方便理解,可将其分为中介死因、辅助死因、根本死因以及直接死因。然而,多年法医病理学的实践研究发现,就以这四类原因对死亡原因进行划分,并不足将导致死亡的全部因素呈现出来。因此,笔者结合国内外的相关资料与文献,对此前的四类死亡原因分类进行有效的补充。

一、在法医学领域造成死亡的原因及分析

1.死亡诱因。死亡诱因同其他导致死亡的因素有所不停,它并不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它的存在也不会对人类的生命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是死者在生前受到了强烈外界刺激或感情变化,从而引起的旧病复发或病情恶化,最终导致死亡的情况。例如: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病人,遭到无端的谩骂,情绪激动导致的死亡;患有脑动脉肿瘤的患者在出行的途中,被行人无意撞倒,导致动脉瘤破裂,从而引发脑出血所导致的死亡。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死亡诱因的对人体造成的损伤程度并不大,应属轻微伤的范畴之内。而上文中提到的四大死因中,以辅助死因与中介死因对死者造成的损伤较小,但也在轻伤以上,而死者在生前感受到的痛苦却是持续性的,直至其死亡。从参与度的角度上来看,死亡诱因与辅助死因、中介死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联合死因。死者生前体内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足以致命的疾病或损伤,最后无论哪一种导致其死亡,我们都管这种死因叫做联合死因。联合死因中的各种疾病或损伤在时间上来说属于巧合,各种伤病并不存在任何的内在联系,因此也曾被人称之为并列死因。例如:心脏刺创和脑干搓裂伤导致的死亡,是损伤与损伤联合的死因。脑干搓裂伤和胃溃疡破裂出血导致的死亡,是损伤与疾病联合的死因。

3.协同死因。协同死因产生的原理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为类似,死者生前体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疾病或损伤,但每一种都不足以导致其死亡,而是通过各种疾病和损伤相互作用,促使病情或伤情无限加重,最终死亡。在协同死因中,无法区分死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但是在死亡发生的过程中,这些疾病与损伤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判断协同死因的时候要注意其与联合死因的区别,协同死因的组合情况也可以分为损伤与损伤协同、损伤与疾病协同、疾病与疾病协同三个方面,但是协同死因中的损伤和疾病无法单独使人致命,而联合死因中的损伤和疾病无论哪一个都可以单独导致病人死亡,这也是区分二者的关键。

4.伴况。所谓的伴况,就是和死者的死因没有任何关系的损伤或疾病。例如:一位患有冠心病的残疾人与人发生激烈的争吵后,情绪十分激动,冠心病发作死亡。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发生激烈的争吵后情绪激动是导致死者死亡的死亡诱因,而身体残疾对其死亡并没有造成直接的影响,这种情况就叫做伴况。

二、法医学中各类死因的参与度划分

对于各类死因参与度的划分,不仅对导致死者死亡的各类死因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并且为日后的法律赔偿提供了评定依据。因此,在法医学的研究发展的过程中,关于死因参与度划分的讨论从来没有断绝过。现行的死因参与度划分是基于我国的医学理论,对导致死者死亡的因素进行合理的量化评估,从而实现对各类死因参与度的划分。具体如下:

第一,根本死因。是指在导致死亡的最初、最原始的因素、也是造成死者死亡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按照现行机制来划分的话,其参与度应该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一百之间。

第二,直接死因。是指导致死亡的最终因素或行为,由于是最终行为,所以直接死因的产生必定会与其他因素进行合并,并将其参与度进行了分担,其参与度始终为零。因此,直接死因不会加入参与度的划分。

第三,中介原因。中介原因主要在死亡事件中主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其参与度应该不会超过百分之四十以上,一旦存在着两种以上的中介原因,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的情况,对其参与度进行分担。

第四,辅助死因。是指在死亡实践中并无相关因果关系,但却在死者死亡的过程中产生了间接作用的因素。根据有关规定,其参与度实不到百分之三十。

第五,死亡诱因。死亡诱因在死亡事件中发挥的作用较小,在死亡事件中起到诱发的作用。因此,其参与度的划分大概在百分之十到二十之间。

第六,联合死因。由于联合死因所涉及到的死亡因素每一种都可以导致死亡,主次关系也难以区分。因此,各种死亡因素的参与度应为百分之百。

第七,协同死因。由于协同死因中,各个死亡因素起到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作用。因此,其参与度进行平均划分。每种死亡因素的参与度均为百分之百與死亡因素种类的比值。含有两种死亡因素,那么每种死亡因素的参与度就是百分之五十。

第八,伴况。由于伴况并不直接影响死亡事件的发生,与死亡事件之间没有必要的关联,也不存在着任何的因果关系。因此,其参与度应该为零。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法医学中死亡原因的理论分析以及参与度划分规范的研究,使人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各类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明确其在伤亡发生机理中的量化作用及参与程度。同时,也可以作为司法部门在检定伤亡因果关系以及参与程度划分中的指导性规则,为司法机关的审判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这种依据基本医学理论和法医学基本原理,确定不同类型原因在个体伤亡机理中作用程度的量化性标准,就是所谓的“量化性医学”,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前途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曾浩天,崔瑶,高云贵.法医学损伤与疾病关系浅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

篇4

关键词:临床医学 临床决策蒙医医生基本功

在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下,推动着医学不断的向前发展,因此在诊断手段和方法上也不断的增加,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与以往相比起来,有着很大幅度的上升和提高。那么,临床蒙医医生怎么才能做出最合理,最科学的临床决策呢,这对于蒙医医生基本功的锻炼,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一、临床决策中蒙医医生基本功的作用

1、病史采集的正确性:病史的正确采集,决定着临床决策的方向。病史和症状,是病人在就诊时最主要的原因,作为疾病的表象,这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病史是蒙医医生在和患者或者其家属在沟通和提问中,患者或其家属给予回答而获得的疾病发生发展及过程的病人的重要资料。一份完整而详尽的病史,能够解决大半。以上的诊断问题。病史的采集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一般要根据病人或其家属的心理状况,充分运用问诊技巧,从患者或其家属那里获取最全面最真实的病情资料,给临床决策提供决策方向。

对那些急症的病人,一定要专注主要的问题当机立断,用最短的时间做出临床决策,选择最有特异性最简单的的辅助检查方法作为诊断或排除诊断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愤怒与敌意,忧伤与焦虑,文化程度低下有语言障碍的病人,一定要有同情心,耐心和控制患者情绪的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不卑不亢的态度,重要的病史一定要认真仔细的重复核实。对那些话多的唠叨的且多种病症同存的患者,要会将其话语巧妙的打断,专注重点和关键进行追问,去除精神因素的误导等方法。这些是对蒙医医生的思维逻辑,医学知识,文化修养,分析问题,问诊技巧等等综合能力的一个检测和考验。一个有水平的蒙医医生,能够根据病史的采集结果,结合基础的医学知识,从病理生理病理揭破的深度去认识疾病的本质,寻找发病的原因,从而对病情做出初步的诊断,确定诊疗的方向。一些经验丰富的分诊人员能通过简单的问诊在短时间内将患者准确的送到专科蒙医医生那里,所以,病史采集在临床决策上起基础的作用,决定着临床决策的方向。

2、临床检查的重要依据体格检查:体格检查一般是指蒙医医生根据自己的感官,或者使用传统的检查器具对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这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目的是为了对患者有关健康的正确材料进行收集。体格检查的五种基本方法为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其检查的方法,结果的正确性和检查是否全面,对收集患者资料的正确与否,对蒙医医生能否正确的临床决策有着直接的关系,且影响重大。

对急症病人的生命体征检查是非常重要的,病期的不同,疾病的不同,生命体征的特点也是不同的。检查生命体征,对于蒙医医生能否在短时间内做出初步的诊断,对病情的估计,有效及时的抢救等临床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格检查是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结合病史进行系统而全面的体格检查,可以很好的将大部分临床诊断问题解决掉。在体格检查中,边想边查,边想边问,验证核实,融会贯通,使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能到保证的最好的方法。某些时候如果发现了一个阳性体征,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较准确的临床诊断,全面而细致的全身体格检查,有时候能做出病因诊断,复诊的病人可以观察其体征的动态变化,前一次的临床决策是否正确就可以得出判断结论和评论。

但是如果一个错误的不全面的体格检查结果,将导致一个错误的临床决策,造成漏诊误诊和治疗原则的错误等等一系列非常严重的后果,轻则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伤害,重者将会贻误对患者的最佳抢救时机,造成病人的终生遗憾。体格检查是蒙医医生获取病人客观健康状况最快捷、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路径,体格检查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善性,和蒙医医生的基础知识,医德修养,临床经验和基本技能等综合性素质有着重要的联系,决定着体格检查的结果。一个准确完整的体格检查结果,是蒙医医生在诊断疾病,选择进一步检查方法和制定治疗原则等等临床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实验诊断和辅助检查对于临床决策的影响

1、诸多因素影响着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标本采集方法是否正确、设备仪器的准确性和档次、试剂质量和稳定性、操作人员是否规范、诊断人员的认知水平等,都将影响着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篇5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因;分析;护理;干预;围产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能力低下,胆红素排泄异常等因素而导致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含量过高,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新生儿临床症状之一。国内发生率高达30%~50%,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更加严重的其他并发症,比如常见的胆红素脑病等,会留下神经性的后遗症,也出现过死亡的情况。导致高胆红素血病的因素众多,必须在前期尽快弄清产生该病的根本原因,针对其开展早期护理,从而大大降低该病对儿童的危害。现对2014年1月~8月随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中的24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例进行分析,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8月随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总共240例,240例包括了男180例,女60例,农村168例(59.1%),城镇72例。选择产科同一时期未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240例作对照,其中,男152例,女88例,农村192例,城镇6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收集黄疸患儿、正常新生儿资料,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指标较多,通常包含了孕周、感染等因素,筛查危险因素。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Excel表格内,并选择SPSS 11.5软件包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适当处理,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孕周和高胆红素血症关系 240例患儿中,早产儿130例,足月儿100例,过期产儿10例,分别占53.1%、42.6%和4.1%。结果表明,在早产儿中发病率会比足月儿和过期儿高得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感染及非感染因素 在本院收治的24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里,其中非感染性因素黄疸为180例(75%),含溶血性黄疸30例,围产期因素致黄疸120例,母乳性黄疸18例,其他原因黄疸12例;感染性因素致黄疸占60例(发病率25%),其中含有了新生儿脐炎32例、肺炎8例、脓疱疹8例、败血症6例、肝炎综合征6例。在感染已被控制的今天,更应重视非感染因素。

2.3高胆红素血症与出生时间的关系 黄疸出现时间于出生后24 h 16例,占黄疸总数的6.7%;出生后2~3 d 80例,占黄疸总数的33.3%;出生后4~7 d 120例,占黄疸总数的50.0%;大于7 d 24例,占黄疸总数的10%。7 d内发生黄疸216例,占黄疸总数的90%。因此,应当注意新生儿出生后7 d内的喂养及护理。

2.4高胆红素血症与妊娠合并症诸因素之间的关系 由于围产原因而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包括120例,占总数50%。和正常新生儿围产期各因素发生状况对比而言,两组胎龄、剖宫产、母乳缺乏、宫内窘迫、羊水污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前使用催产素及胎膜早破发生率进行对比,其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护理干预

3.1重视围产期护理 做好产前检查很重要,尽量预防早产和难产,做好产程观察,提高接生技术,积极处理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

3.2促进乳汁分泌 初乳可促进胎粪的排泄[1],因此,新生儿出生后早接触早吮吸。

3.3 应用护理手段促进胎粪排泄,胎便排出延迟,胆红素吸收增加,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提升[2],这种情况下必须促进胎粪排出。出生后的新生儿,经过一般处理后,温度计前端涂石腊油后插入2cm,3min取出[3]。

3.4预防感染的护理 出生时及时吸净鼻咽部、口腔的分泌物和黏液。提高更换尿布的频率,并时刻清洗臀部,避免在臀部发生感染。

3.5注意保暖 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暖方法,避免因低体温引起体内的游离脂酸过高。游离脂酸能够与胆红素竞争结合白蛋白。

3.6口服西药的护理 新生儿黄疸时常用一些口服西药来预防、治疗黄疸,如苯巴比妥钠等。

3.7中药治疗黄疸的护理 中医药在进行新生儿黄疸治疗时有明显优势,部分患儿经早期干预治疗后可以出院,缓解经济压力。

3.8光疗护理手段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蓝光治疗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中取得不少成效,逐渐发展成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4]。光疗护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使得未结合胆红素从脂溶性转变为水溶性,最后从尿道排出来。

4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典型的儿科病,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可以是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也可以是矛些病理表现,但其共同的危害是引起胆红素脑病,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和健康,是导致听力障碍、视觉异常、智力落后的重要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孕周、出生体重、妊娠合并症、母乳喂养不足、剖腹产、缺氧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剖宫产率升高,产妇泌乳延迟,也是引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之一。此外,多数学者认为当患儿一般状况良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无特殊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其确切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是母乳性黄疸。本次研究资料显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均有因可查。因此,在今后的临床观察过程中,需做到及早预防、密切观察、科学护理等。首先要加强围产期保健,降低围产因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对所有的新生儿,不论是否出现黄疸,都应采取各种预防护理措施,加强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促进婴儿早排便,减少胆红素的吸收。临床上应尽量降低剖宫产率。对早产儿、高危儿、黄疽出现早、发展快的新生儿要高度重视,做好健康教育,取得家属信任,让家属懂得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总之,主要以围产期因素和妊娠期疾病为主,减少感染等疾病发生率,早发现,早干预,适当地应用各种科学治疗方法,从而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及其对新生儿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黄善球.大黄液直肠给药佐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与护理[J].广西医学,2008,30(2):292-29.

[2]解中芬,康朝风.新生儿黄疸的整体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9):2966-2967.

篇6

《核苷酸代谢》是生物化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为以后学习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奠定基础,本文对《核苷酸代谢》章节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并从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环节和教学互动环节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讨论,探索中药学专业学习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致力于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

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互动环节;教学反思;核苷酸代谢

1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节教学设计内容选自金国琴主编的《生物化学》教材中第十二章《核苷酸代谢》,本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1],特别适用于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学习。本章任务共4学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核酸化学,糖、蛋白质、脂类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生物氧化等内容,为本章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因本章内容相对抽象,不易理解,如核苷酸的抗代谢物的作用原理等,给本章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因此有必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2学情分析

课程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化学和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已学习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课程,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主要理化性质等均有了很好的认识,且在《核酸化学》等章节中已经学习了核酸的分子组成,结构特点,理化性质等内容,对核酸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对核酸的分解、合成代谢缺少基本的认识,需要在本章学习中予以详细讲解。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中,两种碱基的元素来源比较复杂,参与合成的反应过程比较多,需要记忆比较复杂抽象的结构式和反应过程。另外抗代谢物作用机理多是酶的竞争性抑制,需要和《酶》章节中酶促反应动力学相结合学习,而且抗代谢物种类较多,且与核苷酸代谢过程中的分子结构相似度高,从而增加了学习难度。

3教学目的

3.1知识目标(1)掌握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2)理解核苷酸的分解代谢和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3)了解核苷酸的抗代谢物的作用机理。

3.2技能(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核苷酸代谢掌握核苷酸合成的主要方式,分解产物和从头合成途径的主要原料来源以及各种抗代谢物的作用原理,为今后学习药理学等课程和相关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等打下坚实的基础。(2)通过了解核苷酸代谢过程相关的一些疾病,将其与临床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看书和查阅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核苷酸代谢的学习,要求中药学专业学生掌握核苷酸代谢的从头合成途径,抗代谢物的作用机理等内容,了解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有关的疾病如痛风症,并分析其病因和治疗原理;了解哪些临床药物是通过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过程以达到抗肿瘤生长的疗效等。(2)通过学习与讨论,提高课堂活跃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对教学问题的思考,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难点

4.1教学难点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包括从头合成途径和补救合成途径;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4.2教学重点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包括从头合成途径和补救合成途径;核苷酸抗代谢物的作用机制。

5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采用以PPT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教学为辅的原则,充分利用PPT图片生动直观,信息量大的优点,同时因板书能突出重点,更加直观,因此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对比式,案例导入式等方式进行,提高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整合原有的知识体系,提取最有联系的旧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进行提问和分组讨论,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提高个人的表达能力。另外对于相似内容进行对比教学,分析其异同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2]。

6教学过程设计

本章节共4个学时,第一节核苷酸的分解代谢1个学时;第二节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1学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1学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1学时。课程开始引入现在比较流行的某核酸营养品广告,并提出问题:人是否有必要补充核酸营养品,核酸营养品是否有效?引起学生对核酸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然后复习《核酸化学》章节,复习核酸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等内容,引入新课后先简单介绍下核酸的消化吸收过程,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以及核苷酸代谢异常所引起的相关疾病,通过分析核苷酸的分解途径,讲解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相关反应和代谢产物,由此引出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有关的疾病痛风症,并分析其病因和治疗原理,讨论嘌呤和嘧啶核苷酸分解代谢产物的有何差异;然后讲解嘌呤核苷酸的原料来源,重点分析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整个代谢过程,嘌呤核苷酸合成三个阶段所需的酶、中间代谢产物和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接着讲解嘧啶核苷酸合成的原料来源,重点分析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整个代谢过程,嘧啶核苷酸合成四个阶段所需的酶、中间代谢产物和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最后讲解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及其作用机理。在本章讲解结束后让学生重点讨论核苷酸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异同点。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回顾课堂知识,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

7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7.1课堂互动(1)用现在市面上销售的某品牌核酸口服液引出问题,“核酸口服液是营养品吗,有无必要补充核酸营养品?”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核酸的消化吸收,和分子组成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意识,为导入新内容奠定基础。(2)多种形式的课堂大讨论:①用对比和类比引入课堂讨论: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在分解代谢过程有何异同点,可从代谢中间产物,酶等方面进行比较;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在合成过程中有何异同点,可从合成原料,合成部位,合成步骤,合成阶段,所需酶类和补救合成途径的异同等内容进行比较记忆,加深对本章重点内容的理解。②启发式提问引起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分析引起痛风的原因,以及临床多采用别嘌醇治疗痛风症的原理。思考“食用高蛋白的食物为什么更容易引起痛风?”③举例引起课堂讨论:举出治疗抗肿瘤的一些药物如5-氟尿嘧啶,氨甲喋呤,6-巯基嘌呤等,讨论这些核苷酸的抗代谢物是如何治疗肿瘤的,通过讨论进一步加深核苷酸的抗代谢物的作用机制。

7.2课下互动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合成核苷酸所需的能量,如从5-磷酸核糖开始合成一分子AMP需要多少能量(用ATP表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核苷酸合成的理解。

8教学反思与改进

尚有部分同学对前期所学内容掌握不牢固,如核糖和脱氧核糖的分子组成,嘌呤碱和嘧啶碱的分子结构等内容,后期应多通过强化练习和课堂提问等环节加强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掌握。部分学生课堂互动环节积极性不高,不能进行认真思考或讨论,或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课下应加强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积极性不高的原因,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金国琴.生物化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秦崇涛.中医院校生物化学“核苷酸代谢”说课设计[J].学园,2014(21):63-65.

篇7

关键词 中医体质学 四象医学 研究比较

中医体质学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辨证和治疗的重要理论之一,近年来在中国研究日趋深入,取得多项成果。在韩国医界,体质问题亦为众多医家推崇与重视,并有多方面的研究与进展。韩医“四象医学”与中医体质学同出一源,均非常重视对个体体质差异性的研究,但由于受地理文化、社会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使体质研究在中、韩两国医学界形成了一定的差别,本文拟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比较。

1 理论渊源

从理论形成的渊源来看,中医学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对人体体质的认识与研究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内经》为中医体质理论的源头,《伤寒杂病论》为体质理论应用的开端,历代医家为中医体质理论的延伸与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内经》体质理论多偏重于“气质”方面的阐述,不便于临床应用,历代医家虽有相关应用方面的论述,亦未形成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王琦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展了体质学说的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1978年王琦、盛增秀第一次明确了“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中医体质学说》[1],从基本概念、体质分类、体质与发病、体质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的构建,至《中医体质学》[2]的出版,标志着中医体质从学说到学科的建立,受到中医学术界广泛关注与肯定。在其影响下,一大批研究论著与科研成果相继发表,形成了中医体质学研究热点。21世纪初,中医体质理论编入《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由王琦主编的《中医体质学》最终成为独立刊行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标志着中医体质学正式成为一个专门的分支学科[3],并以其成熟的理论在教学等领域发挥稳定而持久的作用。

“四象医学”是朝鲜名医李济马(1837―1900年)在《灵枢•通天》“五态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五态人”是指根据阴阳含量的多少,并结合个体的行为表现、心理性格及生理功能等将体质分为五类,即多阴而无阳的太阴之人、多阴少阳的少阴之人、多阳而无阴的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的少阳之人以及阴阳之气平和的阴阳平和之人[3]。李济马认为人的体质应该是或阴或阳,不偏不倚的中和之人是不存在的,因此,把其中没有实际临床意义的平和之人去除后,形成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四种类型,把每种类型体质的结构形态、五官特征、情志性格、饮食嗜好等同脏腑的大小及其相关生理功能、病理特征联系起来,同时与药味的四气阴阳性能相对应,将日常摄取的饮食区分属性,与体质阴阳结合,由此形成了融预防治疗、保健长寿为一体的四象体质医学体系[4]。尽管中、韩对体质理论的研究各有所侧重,但二者是“同源异流”的。

2 理论内涵

中医体质理论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点与突破口,它有三个关键科学问题:①体质可分论:人类体质可以客观分类,中医体质分类具有文献依据、临床依据和相应的生物学基础;②体病相关论:体质和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质类型影响发病的倾向性;③体质可调论: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通过干预调整其偏颇,体现体质可调性。这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是中医体质研究的基本要素[5],在此基础上,中医体质学理论内涵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在理论体系上,拓宽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理论框架,深入阐明中医体质学“形神合一”、“治未病”、“治病求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思想;②在病因上,延伸“三因学说”的内容,如从禀赋遗传角度拓展对遗传性、过敏性疾病的认知;③在病机上,论述体质与证的形成及从化关系,通过体质特征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丰富病机学说;④在诊疗体系上,重视辨体与辨病、辨证相结合,为临床提供新的诊疗模式,即在临床上突破单一“证”的认识层次,形成丰富多元的视角;⑤在防病治病上,通过分析不同体质状态及其分类特征,把握人的健康与疾病整体要素,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即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韩医学以“天、人、性、命”整体观为理论指导,以其“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内容, 以辨象论治为主要特征。“四象医学”具有两大基本原理,即阴阳的对立统一原理和太少阴阳的四元构造原理,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心性。“四象医学”的理论核心在于四象阴阳论[6],四象阴阳论是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分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变阴合四象生焉”的哲学思想为指导,把阴阳学说当做宇宙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法则。以天机和人事、性和命、知和行、善和恶、轻和重、哀怒和喜乐、上焦和下焦、温热和寒凉等阴阳变化规律及对立统一的有机联系,阐明了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人的体质受“天理之变化”而形成,同时受喜怒哀乐的情志变化影响,决定人体阴阳升降的生理和病理,并在阴阳升降的调节中治疗病证,以此作为“四象医学”的核心内容。其理论内涵表现在以下方面[3]:①在理论体系上,对自然界、社会与机体之间的关系及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尽管与中医学的某些理论相似,但“四象医学”对自然界、社会与有机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做了系统解释,对脏腑生理提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即太阳人“哀性远散则气注肺而肺益盛,怒性促急则气激肝而肝益削,故肺大而肝小也”;少阳人“怒性宏抱则气注脾而脾益盛,哀性促急则气激肾而肾益削,故脾大肾小也”;太阴人“喜性扩张则气注肝而肝益盛,乐性促急则气激肺而肺益削,故肝大而肺小也”;少阴人“乐性深确则气注肾而肾益盛,喜性促急则气激脾而脾益削,故肾大而脾小也”等。同时“四象医学”对人体生理机制也有独特的理论。②在疾病分类上,“四象医学”根据“四象人”的脏腑生理,对疾病分类采取了相应的方法,即少阴人肾受热表热病,少阴人胃受寒里寒病;少阳人脾受寒表寒病,少阳人胃受热里热病;太阴人胃受寒表寒病,肝受热里热病;太阳人外感腰脊病,内触小肠病等。③在诊断方法上,韩医根据其民族的特点,按人的体质性格和精神心理状态进行辨象、辨证等。④在临床治疗用药上,认为一种疾病因“人象”不同,出现症状不同,用药也不同,并根据阴阳失调原理,提出了“四象”人的基本药物方剂,归纳出太阴人用药106种,少阴人用药72种,少阳人用药90种,太阳人用药10种。形成了具有“体质医学”特点的民族医药学。

3 体质形成与体质分类

不同体质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先天因素决定。中、韩都强调了先天因素在形成不同体质中的重要作用,双方的认识差异在于:中医学认为,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并强调了饮食因素、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因素及社会、精神因素和疾病因素对体质形成、发展过程的影响,即体质的不同,不仅决定于遗传因素,而且也受后天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

而韩医学更重视先天因素对体质形成的影响,如《东医寿世保元•四端论》对体质的形成认为:“人禀脏理有四不同,肺大而肝小者名曰太阳人;肝大而肺小者名曰太阴人;脾大而肾小者名曰少阳人;肾大而脾小者名曰少阴人。”其中“大”、“小”指形状大小和气之强弱两方面。由此可以看出,李济马认为四象体质多由先天因素决定。

对于体质类型,中医从体质理论的产生起就开始了对体质类型的研究,根据每一个体的体质特征进行综合归纳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类型进行了划分,从而初步形成了体质分类的多样性[3]。①以五行属性进行分类,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即根据个体的形态特征、肤色、功能特性、心理、行为特征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的特点,归纳总结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体质类型,并在每一类型中又以五音结合经脉的归属与特性再分五个亚型,而成二十五种体质类型;②以阴阳多少分类,如《灵枢•行针》和《灵枢•通天》根据人体阴气与阳气的多少、盛衰不同作为分类依据,将人分为重阳、重阳有阴、阴多阳少和阴阳和调四种类型以及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体质类型;③以人体不同的形态特征分类,如《灵枢•逆顺肥瘦》从形态结构、气血情况等方面将体质分为肥人、瘦人、常人、壮士和婴儿等不同类型,“(肥人)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④以心理特征差异分类,包括勇怯分类法和形志苦乐分类法。如《灵枢•论勇》:“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⑤从临床实践角度划分,如汉代张仲景根据临床观察提出了“强人”、“羸人”、“盛人”、“虚弱家”、“虚家”、“素盛今瘦”、“阳气重”、“其人本虚”等多种体质特征,从不同侧面描述了体质差异;明代张景岳的脏象阴阳分类法,从禀赋的阴阳、脏气的强弱偏颇、饮食好恶、用药宜忌等方面,将体质分为阴脏型、阳脏型、平脏型三类;清代叶天士和华岫云的阴阳属性分类法,章虚谷的阴阳虚实分类法,近人陆晋生的病性分类法和金子久的虚弱体质阴阳分类法等均属此类;现代学者从临床实践角度对现代人常见的体质类型进行了分类,如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和小儿体质分类法等。王琦采用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临床观察,提出了9种中医体质分类法,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从中医对体质类型的研究来看,每一类型的体质,都包括了体型、面型及个体的形、神、色、态、舌苔、脉象及心理性格、饮食习惯、二便状况等各方面,不仅论其正常状态下的体质特征,而且也论及了该体质类型的病理特征,包括发病规律和治疗用药特点等。

韩医“四象医学”依据脏腑阴阳的盛衰变化,将人的类型分为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是以《灵枢》的分型为雏形而创立的。例如《灵枢•通天》说:“太阴之人, 多阴而无阳, 其阴血浊, 其卫气涩……”,与“四象医学”中的肝大肺小所致的肺气不足有关;又如“少阴之人, 多阴而少阳……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大……”,与四象人学说中的少阴人的肾大脾小, 以及脾与阳明脉, 肾与太阳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四象人根据各类型人的性情分类, 再以其性情决定人体阴阳升降的生理与病理, 并在阴阳升降的缓速调节中治疗病证, 这些“四象医学”核心内容, 也是与中医体质学有所区别的部分[7]。

从分类方法上来看,中医的指导思想是整体观,分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象学说,分类的依据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在不同个体的表现特征,并侧重于临床体质的病理分类。从中、韩双方现代体质类型的研究来看,尽管双方体质划分的类型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临床应用为出发点。

4 临床应用

中韩双方对体质的研究,都是以临床应用为目的,但由于双方医学研究实际存在的差异,在体质的临床应用方面亦有所不同。

4.1 中医体质学临床诊疗特征:分以下几方面讨论。

4.1.1 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该模式是以体质、疾病、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前提,将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临床诊疗模式,其核心是辨体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临床诊疗的主要手段,与辨病(包括中医的“病”和西医的“病”)论治一并为临床所习用。辨证的指向目标是“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将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特点与规律作为研究的主体,是考虑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现状及与本次疾病的关联,并概括现阶段疾病对机体所造成的影响;辨病的指向目标则是疾病全过程的病理特点与规律,是对某一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总体认识,诚如徐灵胎所云:“凡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必有数症。”而辨体所指向的目标是“人”,将人作为研究的主体,主要诊察形体、禀赋、心理以及地域和奉养居处等对人的影响,亦即人对这些因素的反应。以此分析某类人群脏腑阴阳气血的多少,对某类疾病的易罹性,分析某种体质之人患病后体质对疾病的影响,即疾病发展的倾向性,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在患病过程中,体质、疾病、证候三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规律与特征。而病与证的发生都以体质为背景。由于“体质”、“疾病”、“证候”对个体所患疾病本质的反映各有侧重,所以强调“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因此辨体、辨病、辨证在临床诊疗中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它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面对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在具体运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时,须把握客观现实情况,斟酌权衡,因势利导,或防病重调体,或治病先调体,或治病兼调体,尤其当无证可辨时,调体还可以补偏救弊[8]。

4.1.2 三因制宜的诊疗思想:指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制宜相结合,其中以因人制宜为核心。因人制宜,实指“因体质制宜”,朱丹溪在《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治》中说:“凡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而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人类的发展有其自身遗传的倾向,在共性之中存在着不同的个性,不管是从形体上还是从心理上,都有自己的素禀特点,因而有强弱之异,偏寒偏热之殊,阴阳盛衰之别,故在疾病治疗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考虑到患者的体质。气虚者宜益气解表,用人参败毒散或参苏饮,甚或补中益气汤,阳虚者宜温阳解表,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再造散。临证治病,必须审度患者的体质,权衡强弱而治,做到“因人制宜”。同时,季节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形成不同的体质,即使患同一种病症,其治疗用药亦有所不同,如西北地区用桂、附量远比东南地区为重,这也是中国地理条件的特殊性决定的。

篇8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体质;中职女生;流行病学调查

原发性痛经是指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婚的年轻妇女,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以经期或经期前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的疾病。该病给女大学生带来了痛苦,影响了生活和学习。体质是指在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在形态结构、心理状态和生理功能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由于体质差异,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都具有某种倾向性。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为揭示淮安市卫生中职女生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体质特点,对我校1200名中职女生进行了中医体质与原发性痛经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5~6月,随机整群抽样调查了淮安市某校护理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在校女生1200名,年龄在16~18岁,经入学体检为健康女性。调查问卷共发放1200份,回收1200份,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64份,有效问卷1136份,有效率94.67%。

1.2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诊断标准(1)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相关内容制定。(2)中医体质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主要分为平和质和偏颇质,偏颇质又包括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八个类型。(3)原发性痛经疼痛强度衡量标准:参照目测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s,VAS),即在纸上划出10cm长的直线,0一端为无痛,10一端为极痛。痛经者目测后根据自身情况用笔在直线上划出与其疼痛强度相符合的某点。以0~100范围内的数字表示疼痛程度。为便于后期健康指导,将0~25为轻度疼痛,25~75为中度疼痛,75~100为重度疼痛。

1.2.2纳入标准我校护理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在校女生,年龄在16~18岁,入学体检为健康。

1.2.3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或其他重大疾病不能完成问卷调查者。(2)调查问卷填写不完整者。

1.3调查方法

根据上述诊断标准和内容,结合卫生中职女生的身心特点,由课题组成员设计,中医临床专家和流行病学专家多次论证修改,最终形成了《卫生中职女生中医体质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研究》的调查问卷,包括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原发性痛经的目测类比量表两部分。对所有进行调查的调查员进行集中培训和预实验,用指导语讲明调查方法和注意事项,培训合格后,在调查人员的正确指导下由被调查者独立完成调查问卷。

1.4数据录入

采用不同人员双录形式,数据核对无误后锁定。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x2检验分析,P

2结果

2.1平和质与偏颇质在原发性痛经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上的比较

通过x2检验比较平和质与偏颇质原发性痛经发生时间(表1),显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x2检验比较平和质与偏颇质原发性痛经持续时间(表2),显示原发性痛经的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x2检验比较平和质与偏颇质原发性痛经疼痛程度(表3),显示平和质与偏颇质原发性痛经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平和质与偏颇质在原发性痛经发生率上的比较

通过比较平和质与偏颇质原发性痛经发生率(表4),588例平和质中痛经256例,痛经发生率为43.54%;548例偏颇体质中痛经368例,痛经发生率为67.15%,平和质和偏颇质原发性痛经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

2.3偏颇质中各类型体质在原发性痛经发生率上的比较

通过比较偏颇质中各类型体质原发性痛经发生率(表5),偏颇质中各类型体质原发性痛经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列:痰湿质(83.33%)>血瘀质(81.82%)>湿热质(81.25%)>阳虚质(79.31%)>气郁质(75%)>阴虚质(72.73%)>气虚质(61.54%)>特禀质(57.43%)。提示:痰湿质、血瘀质、湿热质、阳虚质(取前四位)是原发性痛经发生的主要体质类型。

3讨论

3.1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

关于原发性痛经的发病率国内外报道为20%~90%。在本调查中,1136名中职女生近一年有原发性痛经624例,原发性痛经发生率为54.93%,超过前者报道的平均水平,说明原发性痛经是困扰淮安地区中职女生常见疾病;同时,这一数据接近吕玲双等对徐州某医学院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53.19%;但是低于孙艳明等对天津五所高校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77.94%、白洁宇等对河南新乡某医学高校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74.5%、郑良琴等对广州某医学高校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73.71%。存在上述情况,主要考虑地域因素。《黄帝内经》认为,人体健康不仅与天气有关,而且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就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所以研究某一地区的同类人群的原发性痛经能够反映当地该病流行的实际情况,对于全面认识病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原发性痛经的体质特点

本研究显示,淮安地区中职女生中偏颇质更易出现原发性痛经,即淮安地区偏颇质是原发性痛经的易感体质。这一结果与郑良琴等对广州地区女大学生研究结果、董娟等对青岛地区女大学生调查结果和王晓娜等对河北地区女大学生研究结果一致。这种情况说明原发性痛经与中医体质密切相关,偏颇质是原发性痛经的易感体质。

篇9

中图分类号: G643;Q-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5-0967-03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使生命科学进入了信息时代。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芯片 技术的发展,使得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数据量呈线性高速增长。对这些数据全面、正确的解读 ,为阐明生命的本质提供了可能。连接生物数据与医学科学研究的是生物信息学(Bioinform atics)。应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分析生物数据,提出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或基因 群,再进行实验验证,是一条高效的研究途经。医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医学研究在基础上 就注定离不开对生物信息的了解。

我国目前医学研究生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医学本科教育延续过来的理论型, 这种类型 的教育是在本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理论讲授, 最后按照导师指定的课题 完成毕业论文。这种培养模式突出理论学习, 忽视了实验机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二是科研 能力培养的前轻后重型, 前期只是进行理论授课, 后期由导师指导学生的科研。这种模式虽 然开设了一定的实验项目, 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 并且前期的培养不足直 接影响到研究生后期的学位课题和论文的进度、质量。

因此,笔者对生物信息学在医学硕士研究生中的教育初探,不但有利于该门课程尚未完全形 成成熟的课程体系之际,为教师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经验,更有利于医学硕 士研究生对生物信息学的学习。

1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范围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学、数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并注定以互 联网为媒介,数据库为载体,利用数学知识、各种计算模型,并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各种 生物信息分析,以理解海量分子数据中的生物学含义。

生物信息包括多种类型的数据,如核酸和蛋白质序列、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数据等 。由实验获得的核酸蛋白序列和三维结构数据等构成初级数据,由此构建的数据库称初级数 据库。由初级数据分析得来的诸如二级结构、疏水位点、结构域(Domain),由核酸序列翻译 来的蛋白质以及预测的二级三级结构,称为二级数据。创新算法和软件是生物信息学持续发 展的基础,高通量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平台技术是验证生物信息学研究结果的关键技术。因此 ,现代生物信息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和化学 等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论方法研究蛋白质及核酸序列 等各种生物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检索、分析和解读,以帮助了解生物学和遗传学信息 的科学。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上看,生物信息学是集生物学、数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 一体化的一门新的科学;从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上看,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的结构模拟以及 药物设计是生物信息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

2 医学硕士研究生中的生物信息学教学初探

2.1 课堂教学重在教授实践技巧与方法

生物信息学在医学研究生中的教学应以教授实践技巧为主,以介绍原理为辅,深入浅出,注 重课堂知识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课堂讲授应简要介绍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算法、原理,着 重介绍其使用技巧与方法,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而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内容应遵循深入浅出、避繁就简的原则,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算法,避免 空洞复杂的算法讲解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产生畏惧心理,知难而退;注重讲解 使用技巧与方法的思想和来龙去脉,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 ,并采用探讨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与研究的方式循序渐进的掌握复杂的内容,介 绍相关的教学和物理学知识,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物信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其他学科的 思想方法对于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其自觉地将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思想应用于解决生物 学问题的科学素质。 任何学科都处于不断地发展、更新中,生物信息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 应用研究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同时随着新的应用领域和新问题的发现,其他学科的方 法也在不断地应用于生物信息学,进一步增加了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2.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采用案例教学

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室内配备的多媒体投影播放系统,促进了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生物 信息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适应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一项基 本要求。作为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多媒体教学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尤其是 对于具体数据库的介绍以及数据库检索、数据库相似性搜索、序列分析和蛋白质结构预测等 内容涉及到的具体方法和工具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但多媒体教室也有局限性,学生主要以听讲为主不能及时实践,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相脱节 ,如果将生物信息学课程安排在计算机房内进行,并采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教学方式可以解 决上述问题。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 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授“目的基因序列的查寻” 时,除对基本内容的介绍,如数据库的发展、分类等,其他采用案例法,让学生利用搜索工 具查找三大公共核酸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库网站的介绍内容对该数据库的发展、内容、特点 进行学习并总结,通过讨论和实际的数据库浏览操作了解三大公共核酸数据库并且掌握数据 库使用方法。

2.3 采用“讲、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积极学习借鉴职业培训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讲、练、做”一体化的教 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训内容,在实践教学中结合理论讲授,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 为中心、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教学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地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或边理论边实践 的方法,融生物信息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为一体,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 综合发展。通常采用先讲后练的方法,即首先介绍原理、方法,之后设计相关的实训内容 让学生上机实践。对于操作性内容和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的讲解采取了进行实际演示 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在听课时边听讲边练习或者教师讲解结束后学生再进行练 习,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4 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优化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海量生物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 物信息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生物信息提取、储存、处理、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按 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特定的典型性的生物信息学问题设计,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为主,明确目的要求,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以激发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以 互联网为媒介、计算机为工具,全部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内完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 的交互特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将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序列、工 具等传递给学生,学生同样通过电子邮件将实验报告、作业、问题和意见等反馈给教师,教 师在网上批改实验报告后将成绩和评语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生物信息实验教学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较 其他课程更具优势。区别于其他生命科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有发达的互联网和计算机 作为必备条件。调查显示国内高校都已建立校园网,其中拥有1000 M主干带宽的高校已占调 查 总数的64.9%,2005年一些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院校将率先升级到万兆校园网[2] ,这些都为生物信息学课程在高校开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5 考试无纸化,加强实践能力考核

考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生物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对结果的分析解释能力 。因此,在生物信息学考试中尝试引入实践技能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技 能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并对结果进行 解释,不仅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而且考查学生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的实际 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实践技能考试,淡化理论考试,克服传统的死记硬背,促进学生 注重提高理论用于实践的综合能力,同时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除采用实践技 能考试并将其作为学生成绩的主要部分外,还加强了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 思维等方面的考核。

总之,生物信息学教学是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学的全新内容。通过上述教学措施,提高了学生 的 学习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 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随着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将会不断完善生物信息学教学,培养具有“大科学 ”素质和意识的医学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阳德.生物信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

篇10

论文摘要: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继承去发展,文章从中医药教育的美学观念出发,探讨了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

中医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一批以维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以维护人体健康为己任的中医药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所谓中医药教育中的美学观念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及审美情趣,使他们能真正地认识美、懂得美、感受美、塑造美和创造美ID,特别是让他们懂得中医药唯美的观念,这在当前不断有人叫嚣取消中医药的形势下尤为重要。一方面它可消除中医药专业学生目前的一些迷茫;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医药唯美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忠实维护者和传播者。因此中医药美学教育的关键是在中医药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并领会中医药的美,并在认识和领会中医药美学观念的基础上传承中医药、发展中医药。

1中医药的美学观

1.1中医药的美美在她的语言文字:很多人陶醉于唐诗宋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中医药语言语句虽没有唐诗宋词那末富有韵味,但她的哲理是唐诗宋词所无法比拟的,让我们细细品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一段文字:“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其实这种既有韵味又富有哲理的句子在中医药古籍当中比比皆是,只不过我们平时在教学时过分追求对字词的理解,而忽视她的美感和她的哲理,这似乎在传学生以学问以真理,但学生由于体会不到学习的美感,其结果可想而知。笔者曾听过一场新东方英语讲座,一位讲师就“flood”一词讲授学习和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时,在举例过程中那种对每个句子陶醉,深深感染了台下的每一个人。

1.2中医药的美美在她的朴素: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和疾病作斗争极为丰富的经念总结,是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这里所说朴素是指中医药朴素的哲学观念和朴素的思维方式,如她的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这些观念无不贴近和扎根于人民群众,并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人民的、大众的都是美的。

1.3中医药的美美在于她自始至终的以医学人文精神

1.3.1医学人文精神内涵m:人文精神包括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力的肯定;对人的地位、存在状态、处境与幸福地关怀;对人类前途命运地关注以及对人类美好理想地追求等,体现为一种人为关怀和终极关怀地精神。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最高境界是求真、臻美、博爱、至圣。

1.3.2中医药的人文精神:总的来说中医药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因此中医药从理论讲难以摆脱笼统性和模糊性,对大多数疾病而言,她的疗效可能比不上现代医学,但她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念中自始至终医学人文精神却是近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所无法比拟的。古人“医乃仁术”、“医亦人学”,就是对“人性医学”内涵真谛的概括。

中医药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如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机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相互协调、彼此互用;疾患时,体内各部分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也相互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重视精神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如《素问·疏五过论》说:“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过程中无不体现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很多人可能有过在所谓现代医院的彻心之痛,一个普通感冒开出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处方,普通的高血压病非得给你开个心脏彩超,如果是头痛先做个CT或核磁共振……。因此在中国现代医学唯经济价值论的今天,中医药可能是普通老百姓最好选择。

2中医药教育美学观念的教育方法

中医药院校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合格中医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医药美学观念教育重要场所。美学观念教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理论学习重点解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问题,内容包括美学基本原理、中医药美学基本知识。其基本要求是在恢复和保持人的健康过程中,达到人的身心统一、平衡、和谐,处于一种美的状态。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到医院、药房、中药生产企业实习或见习,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感受力、识别力及正确的鉴赏力;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加快,现代医学由于临床疗效相对的优势,对中医药冲击越来越明显,不少的学生对传统中医药失去信心,对自己所学专业日渐失去兴趣,造成了混学分、混文凭的现象。鉴于此,中医药职业院校所有的教职员工应行动起来,积极参与中医药知识及中医药美学观念的宣讲,而不是把它当成是美学老师、专业老师、学校领导的事,要把传承中医药文化作为自己毕生追求。宣讲的方式可以多样,从形式上来说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宣传和个别交流。

2.1课堂教学:课堂是传授中医药知识及其美学观念的主要阵地,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比较地选择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兴趣,如是古典医学名著如《内经》,笔者认为应主要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要把它当成一首唐诗或一首宋词来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她的韵味、她的意境、她的哲理、她的美。同时也可以适当采用多媒体等其它教学手段来介绍文章的背景;如是专业各科教学,多媒体应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由于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2.2课外宣传:课外是宣传中医药及其美学观念大舞台,手段和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如我们可以通过板报、大众媒体、网络平台或请名老中医讲座来宣传和展示中医药,宜传中医药在世界医学中的地位,提高学生对中医药专业知识的亲和力。因为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爱好,决定着其学习态度、左右其学习兴趣。上述宣传平台中网络平台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强,但低毁中医药的信息也很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很重要。课外对中医药及其美学观念宣传,应突出以下几个观点tai.①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医药的美,特别是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明白学习中医药人生意义和所肩负的重任;②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她通过长时间的去芜存警、去伪存真发展至今天,使她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功效经过了数千年的反复实践验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还可以通过宣讲中医药历史、著名医学家及其论著,让学生更深体会到中医药的宝贵;③宣传中医药在世界医学界的地位,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治疗上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兼有养生、康复等功效,长期以来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欢迎,并被世界许多国家认可和广泛接受,通过此类宣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中医药的自豪感;④大力宣扬中医药在2003年在战胜“SARS"和近几年在防治禽流感、甲流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明白中医药的神奇功效;目前中医药对很多疑难杂症,有相当不错治疗效果,特别是许多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疾病,依靠中医往往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通过此类宣传可提高学生学习、传播和使用中医药的自信心。

2.3师生间个别交流:师生间对中医药理论某观点存在分歧时,师生个别交流很重要,它往往比课堂教学更直接、更有效。因为个别交流时作为交流的双方均有自己的观念,交流时存在一个说服过程,交流的结果是师生双方均受益。

3中医药教育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