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务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务就业前景

篇1

关键词 财务外包 专业化 风险 应对措施

财务外包业务近年来已逐渐被广大企业所接受。企业将日常琐碎

或者不包含企业核心机密信息的财务活动外包出去,除了能获得较高

质量的专业化服务外,还能达到规避风险、节约成本、减轻管理压力

的目的。本文主要对日益流行的财务外包进行简要的探讨,关注

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财务外包的由来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财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全部或者部分的财务职能,如应收(应付)账款管理、纳税申报、财务报表编制、内部审计等等交由外部业务提供者去完成。财务外包的目的就是通过将某些非核心、非机密的财务活动外包给专业化的财务公司,集中有限资源于企业核心业务,在达到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提升专业化程度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最终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财务外包业务进入我国从起步到迅速被广大企业家所熟悉只用了很短的时间。敏锐的企业家很快看到了财务外包活动给企业创造的价值和机遇,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专业化的财务公司以其优质、灵活、高效的服务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企业的青睐。但我国目前的外包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展财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在数量上还很少,而且在范围上也仅限于在中国的外资机构,本地的企业往往很少涉及。尽管如此,我们都不否认,财务外包这一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服务项目,在中国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财务外包理论体现的优势

1.减少成本,提高收益

降低成本投入是财务外包的最主要目的。首先是投入成本上的减少。外包出去的业务一定是企业所不擅长的或是较薄弱的,如果不采用外包的方式,则要有大笔的钱花费在雇用专业人士、培训相关人员、购进专门的财务管理系统等等,财务外包后可减少这些一次性资本的投入。其次是时间成本上的节省。企业将部分业务外包,可以大大缩减因为业务不熟练而耗费的多余时间,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增加企业收入,使企业的管理活动更有效率。此外,人工成本的节省也是财务外包带给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优势,用比聘用专职会计师少得多的薪水,就可以获得专业化的会计服务,会给企业节省更多的资金。

2.提高财务数据准确度,赢得良好的企业财务形象

在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国外投资者对

国内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一直存有疑问,这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在

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影响了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现。如何提高企

业财务信息的可信度,成为国内企业管理者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将企业的部分财务业务外包给服务商,至少说明在财务外包这一环节上的数据是没有弄虚作假的。服务商不但可以以专业的水准提供财务信息,还可以以第三方的身份独立于其他信息使用者之外,提供相对客观的财务信息,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使财务信息更加规范和透明。

3.减轻财务人员配置压力

众所周知,企业中对财务部门的人员配置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许

多岗位不能兼职,必须分设。比如出纳不能兼会计工作等。而且,财

务部门为了防范风险,还需定期进行岗位轮换。此外,财务软件运行

和维护也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员。财务外包属于一种商业手段,目标是要实现内外部最优资源的整合,提升企业竞争力。可见,省钱、省时、省人力的财务外包对于处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企业而言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在信任水平、技术水平、竞争水平等方面的提升,可以给企业创造更多的机遇,获得更大的收益。

三、财务外包业务存在的风险及解决措施

风险:在现阶段,财务外包仍处在起步阶段,企业家们对采用该项外部业务仍存有很多顾虑。首先是概念上的模糊,认为采用财务外包业务,则可以取消企业的财务部门。此外,害怕泄露企业的财务信息,认为财务信息是企业的核心机密等观念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把自己的财务信息,透露给第三方的服务商。可以说,他们的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不能只看到其带来的机遇,也要时刻关注与机遇并存的风险。对于采用了外包却没有收到效果的企业而言,是因为对财务外包了解得不够全面,往往只看到机遇,没有看到威胁,同时没有对自己作合理的评估。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规避风险,真正发挥“财务外包”这剂良药的效果。

解决措施:

1.选择合适的服务商

在进行企业财务外包时,就应在对服务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服务商。企业在选择外包服务商时应将以下因素考虑在内:首先,工作的质量。这是挑选外包服务商的首要因素,关键是看其是否有能力解决企业的问题;其次,外包成本。企业进行外包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成本,选择服务商时,在其他条件相差无几的状况下,应优先选择要价最低的外包服务商;再次,服务商的经验。外包服务商服务的企业越多、财务管理的时间越长,其财务管理的经验就越丰富,其财务管理的质量就越值得信任。

2.详细的外包合同

企业确定了要外包的业务后,下一步就是拟订一份外包合同来阐明合作关系中双方的义务与责任。在制定外包合同时,首先基于外包商的独立性与企业的控制能力,企业与外包服务商之间必须选择合适的外包方式建立有利于双方的制衡机制,明确彼此的权利与义务,平衡收益与风险;其次,由于财务部门设计的行业机密众多,因此签订合同时,除了充分了解服务商的信誉、为保守商业秘密采取的措施基础外,还应就财务信息的保密措施签订详细的约束条款;最后,合同中还应针对可能发生的变化制定一项处理这种变化的程序,以保证外包业务的健康运行。

3.树立正确的企业财务外包观念

针对当前管理人员将财务外包视为“问题外包”的错误观念,应使管理者意识到财务外包减轻的只是企业的一部分工作量,而不能解决企业的所有财务问题。企业将简单的、不具创造性的基础性会计业务外包出去,将企业内有限的财务人员用于财务的分析及发展战略制定上来,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更好地为企业决策服务。

结束语:综上所述,财务外包这项业务因其具有的不可小视的几大优势,逐渐被广大企业家所认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是,财务外包在为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只有经过反复周密的分析,才能使外包活动从根本上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从劣势到优势的转变,获得财务外包业务带来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伊恩本.外包制胜:利用外部资源提高竞争优势.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篇2

论文摘要:现代服务管理业是中国经济全面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序优先发展现代服务管理业依赖于市场、政府和环境。文章通过与东部和南部服务管理业发达地区比较,分析欠发达地区现有的现代服务管理产业环境和政策现状,利用市场理论对欠发达地区现代服务管理业的产业市场化推进以来的环境进行研究,探讨欠发达地区政府如何在现代服务管理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从而促进中国欠发达地区现代服务管理业环境优化

一、引言

近些年,中国服务管理业总体保持较快发展,总量翻了一番,服务管理业对就业、税收、消费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但由于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态势非常明显;一些制约服务管理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仍未消除Ⅲ务管理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下降,给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节能降耗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问题产生了消极影响。而研究新的战略决策.将加快发展服务管理业,这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使服务管理业保持平稳较怏发展。如何加快服务管理业发展,实现和谐发展,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

服务管理、也称第j产业,是人类的物质生活丰富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行业。服务管理、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莺要标志,也反映了一个同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各地区服务管理业的自身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要求还很不相称无论是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长动力再造,还是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水平提升的角度看,大力加快推进中国服务管理、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构筑中国经济竞争优势、致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紧迫而重要的战略性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中国服务管理业的发展

近几年以来,中国采取多种政策举措促进服务管理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总体上看,服务管理业发展领域不断扩展、新兴服务管理业不断涌现.特别是现代服务管理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服务管理业的影啊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强化。主要表现:一是总量规模迅速扩张。自2002年以来中国服务管理业得到迅速发展,5年翻了接近一番,服务管理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l2.5I%(不变价增幅);二是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交通运输、商贸业等传统服务管理业相对繁荣,增速较快: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商贸流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开始崛起并蓬勃发展,形成了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共同促进发展的新格局;三是社会贡献增加。服务管理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从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服务管理业增加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平均托动GDP增}乏0.5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每实现亿元增加值可提供就业岗位4700个2007年服务管理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服务管理、实现税收占地方税收的比重达到36.7%:服务管理业已成为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和支柱;四是资本结构趋于多元,投入总量不断加大。随着服务管理业开放程度的拓展,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经济单位纷纷进人服务行业,服务管理业的资本结构日趋多元化,2007年服务管理业投资中.国有经济占19.66%,比重比上年下降103个百分点,私营个体占32.04%,比重比上年提高O.78个百分点。同时全社会对服务业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在2007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棚务管理业投资比年增长37.8%,资本结构的多元化和服务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将会极大地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潜力,进一步促进服务管理业的快速发展;五是拓宽了就业创业空间。目前,服务管理业从业人员达到23.86万人,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达到30.51%。近几年,新增就业80%以上由服务管理业吸纳。

三、服务管理业发展的地区差距与瓶颈

(一)服务管理业发展的地区差距比较

总体来看,中国各地区服务管理业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形成了一定特色。由于中国各地区不同程度地正处在]二业化中期向]二业化后期的快速发展进程中,近几年来各地区服务业比重呈现回落,这是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规律性特征的体现,中国广东、浙江、江苏以及东部等沿海发达地区也同样呈现出这种阶段性趋向。然而,撇开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导致服务业比重相对下降的因素,全面审视中国的服务业经济,把中国的服务管理业放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互相匹配的高度来分析,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欠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差距

依据以上各地区服务业竞争力比较,发达地区商务服务业活力无限、会展业迅速崛起、现代物流初具规模、服务外包发展壮大、创意产业释放活力、总部经济发展快速、现代服务管理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现代服务管理业增速强劲,有效地推进了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就业的增加,现代服务管理业聚集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现代服务管理业特色区块初步形成,生产管理业在浙江现代服务管理业中占有相当比重,涌现出一大批现代服务管理业市场主体。而将欠发达地区的服务管理业放到全国范围来考察,其服务管理业经济明显发展滞后。

1.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现有的拥有的良好发展条件不相适应。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总量偏小、比重偏低,明显滞后于中国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步伐,与拥有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条件仔在较大反差。2007年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4个百分点;2007年规模以上服务管理业投资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3.5%。2007年服务管理业增速虽然达到l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1.2%。2007年,有些欠发达地区人均GDP已达3200美元,但服务管理业增加值仅占CDP总额的24.6%。

2.欠发达地区生产管理业发展水平不快,与快速发展的制造业不相适应。近几年,一些欠发达地区制造业特别是钢铁生产和加工快速发展,客观要求金融、物流、科技研发、科技信息等生产业的强力支撑,但生产业,尤其是为农业经济及工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类服务管理企业发展层次低成为影响和制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瓶颈之一。2007年欠发达地区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5%,与国际平均水平的不足30%相比,明显偏高。金融保险与房地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5%.与国际平均水平的30%以上相比.明显偏低。欠发达地区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此外,欠发达地区制造业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物质材料消耗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服务支出、市场销售服务支出、人力资源服务支出、外购信息技术服务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生产服务管理需求偏少。

3.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不强,与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结构转换升级较为缓慢,传统服务管理业仍占主导地位,仅交通运输和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就达34.26%,一些基础管理业仍然发育不足。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与生产行业整合配套程度较低,新型业态比重较小,连锁经营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广大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

4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发展的机制体制不活,与现代服务管理业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市场化、产业化不充分,部分服务管理业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公共服务管理业社会参与度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发展活力没有充分展现,这些既抑制了需求扩大,又影响了欠发达地区供给增长。

(二)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发展的瓶颈透析

尽管从全国角度看,制约服务管理业发展有许多共性原因,如政策性的因素、现行管理体制的限制、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不充分等,但欠发达地区服务管理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与以下一些方面的因素不无关系。

1.观念滞后。社会各界对发展服务管理业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重工轻商”、“重农轻商”、“重生产轻服务”的意识仍普遍存在.对服务管理管理业的重要作用、发展潜力和加快发展服务管理业的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对服务管理业的认识停留在非生产活动的观念上,一些应当作为产业经营的领域,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办。对于科技服务、文化事业等,过于强调其公益性功能;对于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管理业,过于突出其调节经济、保障社会稳定的功能;对于城市交通、社区建设等,过于看重其社会福利功能;许多服务管理行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缺乏自我发展意识;服务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总体上步伐相对缓慢,发展环境仍不宽松,现代服务管理业供给能力难以迅速扩张。

2.开放程度相对滞后,市场化程度偏低。与全国的情况基本类同,欠发达地区垄断经营项目较多,市场准入限制严格。受政府控制的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科研技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团协会等行业,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壁垒多.门槛高,包括其他一些服务管理行业对非国有资本和外资也没有开放;在投资上仍以国有为主体,除住宿、餐饮、娱乐、房地产、租赁等行业主要由私营资本投资外,其他服务管理业的国有投资多在五成以上;特别是现代服务管理业中的会展业、文化产业等几乎全是国有资本投资;部分服务行业的市场价格体系尚未建立,服务产品的价格仍由政府管理制定。一些供不应求的行业、价格明显高出国际市场的行业、不仅服务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的成本效益也难以真实反映。

3.收入水平相对不高,服务消费潜力不足。一切服务消费的需求,均决定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一定的收入水平又决定着消费需求的水平、结构和层次。受收人水平的限制,城乡居民家庭开销以食品、衣物等生活用品为主,对服务业的需求有限。同时,占总人口较大的农村居民由于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对服务业需求潜能不足。

4_城市化水平相对偏低,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服务管理业有两个特点,一是绝大多数服务产品,其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同一性,即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二是要求最低的聚集效应,即人口须达一定规模,服务管理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这就是服务管理业往往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5年全球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可以说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应达到的水平;同时,欠发达地区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偏低,服务管理市场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技术市场、物资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缺乏统筹规划和促进其发展的体制、政策和法制环境,也是导致服务管理业发展不畅的内在因素。

5.最终消费长期偏低,新型服务管理业带动作用不强。从源头上讲,消费才是经济保持良性循环最根本的因素,消费率的高低反映了劳动成果直接转化为消费享用的程度。服务管理业发达国家的消费率平均保持在75%以上,90年代中期,美国的消费率达83.7%、加拿大为79.5%、日本为70%,而欠发达地区2003—2007年,平均消费率38.6%。高积累和大规模出口对增加有效需求、扩大经济总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增加出口与投资的同时,对本地消费市场培育的投入尚显不足,不利于经济增长与地区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从服务管理业本身的增长动力看,传统产业仍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具有现代服务管理业特征的新型服务管理业的主导带动作用不够突出。

6.人才匮乏。现代服务管理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像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综合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欠发达地区的高学历、高级职称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机关团体、金融运作等部门,多数现代服务管理行业专门人才稀缺。据劳动力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因市场经济应运而生、极具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非公有制服务行业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从业人员的比重除科研技术有j成以上外,其他非公有制现代服务管理行业中的比重普遍较低。可见,现代服务管理业人才匮乏是影响其快速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发展现代管理服务业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全局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更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创新优势,放宽市场准人,支持、鼓励和引导国内外资本在旅游、通信、金融等更广泛的领域进入现代服务管理业,合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迅速壮大第一一、二产业,提高城市化质量,为现代服务管理业发展夯实基础。

(一)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欠发达地区现代服务管理业点多面广、涉及管理部门较多,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实行统筹规划,分类管理,加强指导,提供优质服务十分重要;同时,充分发挥区位、产业、资源、人文等优势,以服务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为方向,进一步优化环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投入,重点发展生产管理业,大力发展消费管理业,加快发展农村服务管理业,努力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升品质、加快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国际市场相对接,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度高、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着重发展为第一、二产业配套的生产服务管理业,构建和壮大区域中心功能;积极推动欠发达地区参与区域产业分工,有选择地承接先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第一、二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主攻方向发展现代服务管理业,以增值服务提升第一、二产业水平。此外,欠发达地区还可以优化产业布局,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进步和加速现代服务管理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搞好城镇规划建设,合理安排现代服务业经营用地,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尤为重要。欠发达地区应借助国家加大“三农”支持力度的机遇,统筹城乡建设调整政府资金投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集镇倾斜,加大农村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增强小城镇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服务的功能,从而带动高效农业、精细农业、集市贸易、乡镇工业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通过集聚商业、金融、科技、教育、文化、旅游、行政管理等活动,大力培育商务、会展、信息、叶1介。依据欠发达地区发展实际,制定人才激励机制及培育、使用、流动的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培养现代服务管理业紧缺人才。加快推进海内外高级服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吸引国内外人才兼职、挂职与合作。激励优秀人才从事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在培养、使用和待遇上一视同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拓宽求才渠道,采取灵活方式,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形成良l生的社会互动机制,为现代服务管理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篇3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地方经济;服务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041

1阜新市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现状调查

阜新地区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总体情况。

经过调查,阜新市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例如,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拥有语音广场、计算机广场、电子通信、动漫设计与制作、动物解剖、植物组培、营销策划等50余个大型实验室;机械加工中心、应用化工中心、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制冷与冷藏技术中心、幼教中心5个实训中心。阜新市一职专拥有计算机、化工、汽修、焊接、学前、皮革服装、烹饪等实训基地,有专业实训室70余间。阜新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在一万多平方米的两座实训楼内建有高标准的现代化车间,每个专业都有1000余平方米的实训基地。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阜新地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数量众多、总体规模庞大,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但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利用仍处在初级阶段,与企业的合作水平较低,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并未完全发挥。

2校企合作的可行方案

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对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声誉资源等有一定的依赖性。[1]但是校企合作的规模和深度与企业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张利庠研究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其参与校企合作的概率越高;政府拥有或部分拥有产权的企业,倾向于参与校企合作;创新和成长型的企业文化特征,促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需要时间越长,其参与校企合作的概率越大。[2]

虽然校企合作已经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式,但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当地经济的特点,关注和研究企业动向,主动把学校专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相联系。[3]就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与阜新地方企业合作的方式来说,应当结合本地产业特点,提出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合作方式。

21人才培养合作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最常见方式是学校为企业培养适用的技能型人才,这种合作方式包含优先选择和定向培养两种情况。

阜新地区的企业由于规模小,大批量用人可能性小,因而不适用定向培养,也不便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条件。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多企业合作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校内实训基地承担了为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

多企业合作指的是在一家企业由于用人量少不便进行定向培养的情况下,可以由多家用人需求相似的企业共同与学校合作提出定向培养需求。

由于企业规模小,不便提供实习条件的,可将学生的主要实习放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然后再分别由单个企业对少量学生进行符合该企业特别需要的实习。

采用这种合作方式,能解决小企业招聘难、培养人才难、提供实习条件难的问题,密切学校与阜新企业的合作,符合阜新企业的特点。

这种合作模式的操作要点如下。

(1)用人需求相似的企业共同与学校商定学生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必学的专业课程和必备技能。学生实习主要在校内基地进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实训的内容和要求,满足企业对学生技能的基本需要。

(2)在校内实习结束后,合作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培养学生对自己企业的适用性,培养学生归属感。

(3)在这种合作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应该能够满足较大批量学生进行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常用技能的实习,设备的规模和种类都应当具备较大规模,并配备具有实际生产经验的指导教师,以提供基本实习的条件。

22技术服务合作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另一个常见方式是技术服务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除了要增强自身科研能力,密切校企联系,开创技术服务合作新局面外,还要做好自身定位,确定合适的技术服务方向。

首先,职业院校的长处是对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熟悉和了解,因此职业院校在与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合作时,应该将重点放在设备改造、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设备问题、提出新工艺等方向,致力于为企业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服务。

其次,职业院校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应考虑配置单个企业需求少、不便投入的生产或测量设备,以便为企业提供特色技术服务。

阜新地区的企业由于规模小,一些生产需要的设备由于价格高、利用率低,因此企业一般不进行配置。如果职业院校将这些设备添置到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为学校实训和教师科研服务,另一方面为本地企业提供特色技术服务。这样既满足了企业的使用需要,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又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使校内实训基地具备了公共服务特征。

基于上述技术服务合作思路,职业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时,应该考虑具备自己的特色,系统地配置能为本地企业提供特色公共服务的硬件,同时开展设备维修维护实训、产品检测实训等特色实训科目,培养学生专项能力,同时提高专业教师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23生产合作

校内实训基地利用实训设备,将企业生产与学生实训结合起来,参与到企业生产中去,形成生产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

231微小企业设备不足,将部分生产与学校实训相结合

一些微型、小型企业由于生产设备不足等条件限制,将一部分生产放在校内实训基地中,与学校进行生产合作。

在这种合作方式下,企业能够顺利完成生产任务,节约生产成本,同时能够为学生的校内实训提供真刀真枪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生产技能,校企双方各取所需,形成双赢局面。

232学校发挥人力成本优势参与企业生产

校内实训基地从事生产具备人力成本、耗材成本等优势,因此实力较强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把一些企业需求量大的通用零件作为校内实训的作业,使学生实训的产品变废为宝,产生经济价值。

这种合作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的校内实训更接近实际生产,有利于校内实训基地向企业生产车间转变,还能节约学校办学成本,促进学校发展。

这种合作方式需要校内实训基地具备较好的设备条件和技术力量,做好产品检验,把好产品质量关,同时还需要学校具备一定的营销能力。

233利用学校特有设备参与企业生产

有时候校内实训基地具备一些企业没有的生产设备、仪器仪表等,在企业生产中需要用到这些设备的时候,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参与到企业生产的某一环节中去,解决企业燃眉之急,节约企业设备购置费用;学校也能够发挥设备作用,增加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

3结论

阜新地区企业具有与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合作的潜在需求,基于本地企业和学校的特点,校企双方的合作有很多互惠互利的可行方式,要加强校企双方合作,除了学校主动出击,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外,如果政府有关部门能够更加重视,做好校企合作共赢的桥梁,必将开创地方产业和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唐国华,曾艳英,罗捷凌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74-179

[2]王铁流,王建军高职高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篇4

1.辉南县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1.1产业地位日益突出 劳务收入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农村致富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12年,在阳光工程的示范带动和典型推动下,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44081人,其中:县内转移12246人,县外省内转移13345人,省外国内转移16113人,境外转移2377人。创劳务收入3.26亿元,劳务经济已发展成为辉南县主导产业之一。

1.2输出规模逐步壮大 2010年,全县农村劳务输出4万人,劳务收入2.95亿元;2011年,全县农村劳务输出4.2万人,劳务收入3.10亿元;2012年全县农村劳务输出4.4万人,劳务收入3.26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3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7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20%、31.3%。无论是输出规模,还是创收金额都呈逐年上升态势,劳务经济撑起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1.3外出务工以青壮年为主,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整体仍偏低 外出务工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且男劳动力多于女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中男、女分别占60.1%、39.9%,男女比为1.5∶1,这说明婚后在外务工的男性比女性多,女性婚后比男性更多地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2%,初中文化占6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这说明农村外出劳务人员的文化程度整体仍偏低。

1.4劳务市场不断拓宽 通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摸爬滚打,辉南县已与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地政府、部分国外劳务中介以及知名企业签订了劳务协作关系,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输出基地。劳务输出市场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日本、韩国、俄罗斯、台湾、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领域涉及建筑、矿产、服装、种植、服务、通讯等40多个行业。

1.5输出形式日趋多样 通过宣传引导,农民“恋土恋家”,怕冒风险等因循守旧的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外出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外出创业人员逐渐增多,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输出、市场配置输出、亲友带动输出、能人带领输出、自主闯荡输出等多层次的劳务输出格局。

2.辉南县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辉南县农村劳务输出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多以自发外出、亲朋好友带领外出为主,有组织、规范化的劳务输出只占18%。这种松散型、自发式占主导的输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用工不规范、安全无保障、权益易受侵害、维权较困难等风险隐患,制约了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劳务输出技能化水平不高 根据对辉南县朝阳镇、辉南镇、样子哨、楼街乡4个乡镇12村省外就业农民工的抽样分析,参加过政府部门组织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0.84万元,没有任何技能的仅为0.64万元,这充分说明技能培训对提高务工收入的作用十分明显。2012年在全县外出务工者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只有1.55万人,占35%,全县仍然有2.85万人没有受过任何形式的职业培训,大多只能从事苦、脏、累以及高风险行业工作,技能培训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3劳务输出服务化体系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为信息服务不适应,各乡镇、村组的农村劳动力难以及时了解用工需求、工资价位等市场信息;管理服务不适应,少数乡镇和部分成员单位对劳务输出重视不够,没有真正将其纳入工作重点目标,部分乡镇从事劳动保障工作、劳务经济开发工作的专职人员业务不熟、专业不精,统计数据上报不及时,质量不高,工作效率低,工作推进不到位,服务机构建设投入不足,维权服务措施跟不上。

2.4内外劳务市场开发失衡 近年来,全县外出务工人数由2万余人,猛增至近5万人,其中,省内输出、就近转移近2万余人、省外输出近3万人。在辉南县农村劳动力大批向省外转移输出的同时,本县一些餐饮服务及加工企业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用工荒”。由此可见,如何兼顾内外转移、县内用工,是当前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县内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2.5社会保障和服务缺乏 农民工虽然为输入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大多数农民工因为是外地人,享受不到理应得到的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和贫困的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缺乏。由于农民工大多数没有签订合同,一些用工企业变相延长工作时间,有的甚至拖欠工资、克扣工资,工作中发生事故得不到医治和赔偿,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遇到权益受损时,不会想到用法律武器为自己讨回公道,大多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3.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宣传引导,转变农民观念 组织各乡镇组建一批劳务输出宣传信息员队伍,深入乡村开展宣传,引导农民解放思想,破除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和陈旧观念,在全县形成“打工光荣,走出去光荣,致富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持之以恒地坚持培植树立一批外出务工致富的能人大户、认真总结整理他们的先进事迹,用典型去引导农民、启发农民、教育农民,激发他们求大富、赚大钱、发大财,实现由“要我输出”向“我要输出”的思想转变。要继续坚持党委政府表彰授“星”披红带彩、总结动员的好作法、好经验,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县性的大型会议,进行广泛宣传动员、营造氛围,调动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3.2完善输出渠道,引导有序流动 强化政府组织在劳务输出中的主导地位、作用,发挥各级劳务组织领导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的整体功能,依托县级劳动力市场,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农民工向外输出。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劳务经纪人劳务输出致富能人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信息灵、渠道广、地缘熟、信誉好的优势带动劳务输出,动员各类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牵头组建各类劳务输出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力挖掘亲缘、友缘、地缘的潜在优势,广泛动员农民工主动投亲靠友,依靠亲友,劳务友好合作县(区)、乡(镇)的力量,加强合作、扩大输出。鼓励有技术专长的能人到大城市、开发区创业立户,带领、带动本县民工转移输出。积极鼓励民间和社会群团组织参与劳务输出“主战场”,支持相关部门、经济实体、群众团体、社会组织以及相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民间能人领办创办劳务中介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形成以乡镇、劳动保障部门为主,中介组织支撑的多元化、社会化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

3.3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按照“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素质,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培训阵地上,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挖掘培训潜力;在培训方式上,按照定单、定向培训的总体思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联合办学、联手培训等多种方式方法,长短结合、专精结合、高、中、低多层次结合;在培训重点上,以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在培训手段上,采取职业培训、源头培训、定点培训、岗前培训、跟踪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等多种措施;在培训内容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宾馆服务、建筑、电动缝纫、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物业管理等专业为主,使务工人员更好的掌握一技之长。同时,针对辉南县转移输出的行业特征和分布情况,加大对劳务品牌的培育力度,打造强势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篇5

一天中午吃过饭后,三个人坐在葡萄藤架下,Stefanie是她们中最多话的一个,她首先开了口:“我昨天想了一个晚上,终于想到一个好主意!咱们都出国吧!”这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玉儿立即否定道:“想的倒容易!咱们又没考托福、雅思、GRE,英语只有那没用的四级水平,怎么出国啊?除非偷渡!”小田认同地点了点头。

“你们脑子怎么那么笨啊!咱们不会不去那些考英语的国家啊!现在像去新加坡、韩国、波兰这些国家留学,对于咱们这种人有很大优势!不仅费用低、签证容易,而且发展前景也好,你们知道吗?”

同学们都清楚Stefanie是班上最“粉韩”的,韩国的音乐、影视、明星甚至文化……其实这也是目前相当一批年轻人追求的时尚。近年来,中国赴韩国留学的人数正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留学韩国有着小语种的绝对优势,毕业后的就业前景非常好,并且看重具有韩国留学经历的中国留学生。基于这种供不应求的状态,从韩国归国的人才就业薪金水平也比较高。Stefanie也是听了爸爸一个韩国回来的老同学的话才知道这么多,当然就坐不住了。

但是小田和玉儿听完后看来并不很兴奋,因为即便是有诸多好处,毕竟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国度,肯定也没那么容易。所以只是听听罢了,并没有真正动心。可Stefanie就不一样了,原因还在于她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男朋友小坡,现在就正在韩国读大学!并且她通过男朋友还了解到,韩国目前在留学方面开始实行“反签证”政策,她一开始听到这个词给弄糊涂了,签证还能反着签啊!

小坡在MSN上被她外行的话逗乐了,马上发过来一个狂笑的图像,接着说道:“你还真是签证盲啊!给你打个比方吧,假如你获得了申请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就可以由你在韩国的经济担保人为你申请反签证,申请材料递送到韩国法务部接受审核,审核通过的将获得法务部签发的签证颁发许可证,这个签证颁发许可证,就是‘反签证’啊!”

“那这个韩国的担保人都要准备什么申请材料啊?”

小坡想了想回答:“前一阵子我的室友好像帮助他哥们儿出来了,他跟我提过,大概包括韩国国内的出入境管理部门办好的签证批准证明,还有申请人的护照及填写的申请表格、照片什么的,一起送到韩国大使馆,我看他准备时候挺简单的。”

“那有了这个什么‘反签证’就不用签证啦?就能去韩国了?” Stefanie连珠炮似的又发问起来。

“应该就行了,一般只要获得了反签证就应该获得入境批准了。你要来韩国留学吗?”

Stefanie不假思索地说:“那当然,既然韩国有这个‘反签证’,当然要来这里啦!”

“可不光韩国有哦!只是多数在亚洲,还有日本、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也有呢!”

“但是小坡,因为你在韩国啊!所以我要来这里找你。” Stefanie欲言又止。

第二天,Stefanie又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爸爸那个从韩国回来的老同学问问详细情况,了解后简直兴奋不已!她赶快跑回宿舍对小田和玉儿报告了这两天的战果,“反签证有很大的优点呢!由于审批签证的主要决定权不在签证处,所以就不必担心面试和语言的问题啦,这对像咱们这样从没有过签证经验的学生来说相当有利的!” 但同时Stefanie也了解到,这种程序也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学生在取得学校通知书以后,韩国法务部审核反签证申请材料仍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因此如果签证申请得比较晚,很有可能影响自己的开学日期。所以,如果准备去韩国留学要考虑到这一点。

Stefanie为了不耽误时间,打算尽早准备好自己的申请材料,于是从大三的下学期开始,她就风风火火地操办起这件人生大事来。

可是纸包不住火,妈妈逐渐看出女儿行踪不定,张口闭口都是韩国留学,于是一个周末的晚上,妈妈找她谈了一次话。

这场韩国留学热从Stefanie脑子里退去后,最会开导朋友的小田发话了:“其实你错就错在没有及时让你父母知道这件事,你从小就被娇生惯养着,现在突然无厘头地提出要去韩国,你妈妈怎么会接受得了啊!你们家虽然不像我家,经济困难,负担不了我,但是你父母舍得你去那么远吗?不过你妈妈有句话我同意,不出国,就留在国内,只要好好学、好好干,照样可以做出一番成绩!我觉得这话挺有理。” Stefanie这时候心情已经渐渐平静了,也能设身处地从父母的角度考虑这件事情了,三个人又恢复到一个月前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

篇6

关键词:会计专业;就业分析;就业困境;教育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分析,以16年的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会计专业共有毕业生359人,专升本继续升造的学生有28人,占整体人数的7.7%;进入金融系统的学生人数有11人,占整体人数的3%;创新创业的学生人数有4人,占整体人数的1.1%;290人进入了中小企业工作,占学生人数的81%;(进入企业工作的这290名学生,并不是全部都从事会计专业工作,很大一部分,转岗到行政、管理、销售岗位中);余下的这部分学生占7.2%,一般选择和父母一起做生意或微商等自由职业。学生的就业过程中,跳槽非常的频繁,一些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还有的涉及到违反会计的职业道德,学生的实际就业质量也在逐年下降。

二、当前会计专业的就业形势

1、会计人员基数很大,目前的市场人员实际上供大于求会计市场上的会计人员比仅仅来自各高校的毕业生,实际上,很多其他层面的社会人员,也都报考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如此多的会计供给者,实际上冲击着会计应届毕业生的求职。

2、应届毕业生的薪资待遇低于其他岗位,低于学生的期待值

在对学生的就业意向的调查中,学生对于自己的首份工作的期待值还是很高的,当实际找工作过程中,学生发现薪资待遇极差,甚至有一个月仅有300元的补贴时,学生往往不屑一顾,宁愿没有工作,也不去入职。其实仔细地分析,倒不是学生,需求多高的薪资待遇,实际上与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观有很大的关联,她们普遍认为,高薪资能体现她们的价值,这也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实际找工作中,慢慢的不再找会计相关联系的工作,而是把目光视线瞄准到销售,行政等工作上。

3、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经验不足,就业竞争力明显不足

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往往是优中选优,招聘人员极少,不光要求有比较好的成绩,还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节约培养人成本,方便应届毕业生能尽快的融入工作。但是实际上,学生确实实际经验比较缺乏,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导致求职的失败。

4、会计专业的学生性格较内向,市场竞争力较弱

我们在学生大一的时候,对所有的学生都做过SCL-90测验,气质量表,很大一部分学生,性格上较为内向,有抑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混合型的占了一部分,这部分的人员性格中,具有以下行为特征:抑郁质一般行为孤僻,多愁善感,动作迟缓,情绪体验深刻,善于觉察的细节,富于想象,具有内倾性;粘液质一般行为沉着、安静,情绪不易外露,行动缓慢、注意稳定不易转移、自制力强、不善随机应变,具有内倾性。性格上的内倾性,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会主动去展示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往往对已经习惯了的工作表现出高度热情,而不容易去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这也导致了实际就业过程中的失败率较高。

5、低端会计较多,高端会计缺乏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的,只会算账、记账的低端会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现在的会计人员,还应该多方面了解税法、经济法、法律知识、法务。

6、一些学校培养过程侧重权重有所偏移

有的学校在会计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过于注重会计理论课程,而一些会计的实训课程,较人为,较刻意,带有强迫性,并不能形成理论和实践的完美融合。理论与实践在衔接过程中的脱节,肯定是不能满足日益严苛的用人企业的需求的。新会计准则法、会计法规的颁布,是为了适应新形式下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的,而在高校中,有一小部分老师,固步自封,还在学习老的,旧版的知识进行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吸收及运用。这也是导致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三、解决就业困难的对策和方法

1、在校期间获得更多的专业证书,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合理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尽快的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还可以进行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的考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的考证等。这些证书的获得一方面是用来增强个人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拓展学生的就业层次,通过获得高层次的证书来提高竞争力。

2、在校期间克服自身不足,提高综合能力

会计专业的学生性格上具有内倾性,不善随机应变,往往对已经习惯了的工作表现出高度热情,而不容易去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这就要求在校期间,去克服性格上的缺失,找机会去锻炼;同时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很清楚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掌握基本的excel的应用和财务软件的运用。随着企业的增长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范围的扩张,企业的经济也逐渐走向复杂化,财务的核算工作也更加繁重,学生在校期间,就将用友、金蝶等财务系统研发的软件熟练后,就能快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毕业生才能在最难就业季中脱颖而出。

3、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我们在调查应届毕业生求职找工作时候的心态时,发现学生存在一定的错误就业观念,有的学生好高骛远,有的学生过于自卑,有的学生迟迟不敢面对找工作,我们应该在就业教育的时候,通过案例、通过心理分析告诉我们的学生,应该树立的正确的就业观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踏实工作,不断地找准自己的方向,明确自己该努力的地方,应该制定一个非常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不要只盯住会计岗位,对于一些证券、保险、金融岗位也需要有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在就业的过程中,不能太过于自恃清高,要谦虚,要以学习、积累经验作为首要,从基层的岗位干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走向高薪会计岗位。

4、要加强会计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组织

会计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应该与匹配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学院专业负责人,应该制定出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让实践教学不再牵强化、故意化,为了实践而实践。制度的设置、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让企业导师能参与学生实践环节,发挥了学校老师、企业导师双方的优势,保证了学生实际与理论的不脱节,也顺利的让我们的学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有了一定的经验的积累,对学生顺利择业提供帮助。

5、毕业生应紧跟时代需求,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新会计准则法、会计法规的颁布,是为了适应新形式下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的,而在高校中,有一小部分老师,固步自封,还在学习老的,旧版的知识进行教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吸收及运用。我们的毕业生应该通过网络、电子图书馆等了解新的法规、新的准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去适应企业的学期。而高校中,也应该让我们的老师不断的更新新的知识点,为学生提供新的教材、灵活的安排培训内容,去适应不同会计岗位的需求。

6、学校层面

要想办法得到领导的重视,明确清晰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只有领导重视了,教师才能够重视,教师重视了,学生才有可能去重视,领导应该加强学习,要带头更新会计教育观念观念、拓宽会计教育的思路,明确所培养的学生状况,尽可能培养应用型的人才、综合素质能力高的人才。

7、要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

教研室主任要对所开设的课程有个很清晰的认识,什么课程在什么时间段开设,开设多少学时?不同的课程应该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进行排课,对于会计类的核心课程: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经法规以及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要加大课程的力度,要安排资深的老师进行授课。在教学实践环节过程中,应该适当的让学生参与实习与培训,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实训机会,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劣势和不足,帮助学生不断的进步提升。

四、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企业运行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帮助我们的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摸准自己的定位,克服心理障碍,早点理想的工作岗位,将对我们的社会、企业、学生本人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教育中,也应该鼓励我们的学生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才是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芳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初探[]J.经济策论,2016.

[2]陈楠楠、曹兰之、顾佳晨:浅析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及措施[J].管理视窗,2016.

[3]刘珈希:关于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职业教育,2016(30).

[4]左卫青:浅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商业会计,2012(4).

[5]吴文青:工学结合视角下会计实训教学探讨[J].鄂州大学学报,2014(2).

篇7

从某种角度来说,其意在强调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科,法律本身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相应地,对于法学本科生来说,只学习掌握法学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四年学习塑造出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基本能力(即法学技术应用能力)、心理素质和基本道德。而这些也正是法科生专业就业能力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培养法律人才时要切实考虑到本学科的社会需求,所培养出的法科人才要能服务于法律的应用和实践,要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法律人才作为法学本科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法科生专业就业能力是指法科生实现专业就业目标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是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学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专业就业是指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从就业前景来说还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做法官、检察官、警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公司法务部门从事法律事务,到律师事务所做律师,到高校去做法学教师,到科研院所做法学研究者等等,都是实现专业就业的不错选择。从具体就业能力来看,法科生通过四年学习实践的积累,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掌握核心法律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我国相关实体法、程序法、证据法、法制史和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并力争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资格考试。第二,具备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实习实践、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或法律诊所等)积极参与具体法律事务的解决,并具备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基本的心理素质。第三,形成严谨的法学思维能力。德国法学家茨威格特•克茨曾说:“法律并不纯粹是一种专业训练的对象,而是人们可以从中学习清晰的思维、透彻的表达以及练习修辞技巧的一个领域。”要求学生初步形成法学思维方式,能从法学专业角度运用法律实务工作基本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第四,具备坚定的法治信仰和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法科学生像教徒信仰宗教一样虔诚地去信仰法治,坚定不移地相信法律有用,相信执法人员会严格执法、司法人员会公正司法,相信法治中国的美好未来;学习在社会变革中运用法律、学习处理复杂的职业道德困境。

二、在劳动法教学中如何提升法科生的专业就业能力

劳动法学作为一门与大众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学科,是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的一项基本法律,在西方甚至被称为第二宪法。劳动法课程中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劳动报酬及劳动保护法律制度等内容直接涉及大量的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劳动法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升法科生专业就业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使课程教学更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劳动法教学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应紧贴社会生活实际和大学生生活实际,不断改革、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首先,在课时安排上,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应统筹兼顾、合理分配,以2学分30学时的教学设计为例,可将理论课安排18~20学时、实训课安排到8~10学时。其次,在课程内容上,理论知识讲授应与司法考试考题讲解紧密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核心法律知识。最后,课堂案例教学内容可以大学生劳动争议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为重点组织相关教学案例,比如大学生校外兼职“洋快餐”的法律问题、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协议书的法律问题、“黑砖窑”事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共鸣,使其主动思考,逐渐养成基本的法律思维能力。

2.提升教师教学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由于我国当前年轻一代法学教师多是“校门到校门”,毕业就进校执教,缺少行业实践经验,专业理论功底强而实践应用弱。由此导致教育教学中,法学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法科生记笔记、背法条、少自主独立思考。法学教育直接制造了大批眼高手低、缺乏职业基本素质的毕业生“,难就业”成为必然。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打破政策壁垒,多渠道培养“双师型”教师,促使教师积极提升教学综合素质,主动改进教学方法,使法学教育更贴近法律职业的实际要求,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在劳动法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采取“案例-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法律实务的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做事和主动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比如在“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授课中,笔者曾将一起正在处理中的案件作为课堂教学讨论内容,这是一起本校法学大三学生校外兼职遭遇交通意外伤害的事件。参与案件处理的学生讲述了事件处理过程,教师进行适当引导,通过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流程、证据搜集障碍、双方当事人谈判焦点、涉及法律理论及法律依据、困惑问题等环节的讨论,最后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谈判策略。这次案例教学使学生对“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知识的把握更直观、深刻,由简单识记层面迅速提高到深刻理解运用层面,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3.加强劳动法实践教学

推动学生参与实践、积累职业经验。劳动法的实践性很强,尤其是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等内容,如果没有具体案例的引入或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学生很难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更谈不上掌握和具体应用相关知识。在劳动法教学中可采取法律援助、诊所教育或社会调研等形式,推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积极积累职业经验。比如在前述学生兼职遭遇交通意外伤害的事件处理中,笔者要求学生以法律援助的形式参与案件的处理过程。通过实践锻炼的学生,意识到专业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重要性,并主动充电学习、查找法律条文,积极与专业教师、执业律师、在职法官联系、咨询,制定谈判方案、谈判思路和策略。通过真实案例,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文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基本的心理素质,坚定了学生们的法律信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