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习作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应用教学:
小学生受自身年龄限制,头脑中可用的写作题材和体裁本来就很少,学生把要说的简短的话也记在日记里,到了写作上一时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写的。最关键的是,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在当下社会造成的学业压力之下,小学生往往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即在学校和家庭之间这条线上重复着生活,学生的感官被封闭起来,对熟悉的环境中更难培养出自己的观察力,因而导致他们在习作课上像无头苍蝇一样,无从下笔。
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先为学生演示如何进行思维裂变,如以人教版三年级第一组课文后的习作要求来展开思维导图的应用讲解,习作要求大家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老师首先在黑板中心板书“课余生活”四个字,带领学生想一想什么叫课余生活,学生回答说就是放学后或者放假期间的生活,都是课余生活。“课余生活里有安静的活动,也有其他运动型的活动,那我们先从动和静两方面展开吧!”然后拉开两个箭头,裂变出两个大方向“动”和“静”,再从“动”思考,学生纷纷回答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老师说:“这么多呀,那我们再把这些活动按大方向分为三类吧!”在黑板上将“动”裂变为“劳动”“体育”和“科技”,再带领学生想一想“静”如何裂变呢,师生互动中在黑板上标出“文娱”和“休闲”。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将这些三级分层进行进一步裂变。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裂变过程中,更清晰理解了“课余生活”这个主题,并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进行写作。学生跟随老师多做几次这样的思维导图训练,以后就能更好地把握主题,挖掘自己的题材了。
二、用思维导图实现习作的构思
人的灵感总是突然闪现,稍纵即逝,事后可能完全回忆不起来当初的灵感是什么。因此,不管是在写作或是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行业等方面,帮助学生养成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来记录闪光点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有很多想写的东西,可是在写作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思维导图可以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行文内容。
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裂变中选出了自己比较喜欢的题材,但这只是写作的第一步,接下来教师继续通过思维导图带领学生从细微处,把握如何把这个题材写清楚,如何把自己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因而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在构思中运用关键词等把学生的创作想法快速记录下来。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同一题材的灵感触发点也不一样,因此,老师可以首先利用一个自己比较想写的题材,如记一次学滑冰的经历,老师在黑板上演示自己的构思过程,边思考边向学生讲述,然后在黑板上列出自己是如何用关键词来指代、提醒自己这一部分内容的,然后请学生根据在上一环节中选择的题材,利用思维导图策划自己的构思。学生会逐渐熟练这种构思、记录的方式,从而用这些关键词使主题内容变得充盈、饱满,帮助学生在下笔之前首先明白文章总体的内容。
三、运用思维导图完善逻辑表达
篇2
【关键词】创新阅读训练 赏析经典例句 绘制思维导图 创造性思维
时代教育呼唤教学改革和创新,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创造思维、挖掘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型人才的核心素质越来越受到全球教育的关注。中外教育名家认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思维培育。贝斯特说:“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这个东西就是思维能力。”;叶圣陶提出“训练思想(思维)应该是学校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那么,英语教学到底该如何进行智力开发和思维培育?于此,我提出了 “高中英语‘导、研、展、练、评”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该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为主旨、以问题研讨过程为主线,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思维、交流、表达、独立、组织等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核定下公布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但能揭示事物本质,还能由此提出新的、有建树性的意见和设想。应用研究发现,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是培育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阅读训练运用启思手段培育创造性思维的伸缩性和流畅性
思维是一种对信息分析、加工和处理的高级心理过程。阅读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创新性阅读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从而能超越作者和读物,产生出创新思考。以北师大版教材Module 8 Unit 22 Lesson 3 Natural Disasters 为例,根据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上课前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充分预习课文,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词汇,词组的学习,扫除阅读障碍,初步理解课文,有针对性地标识出课文的难点。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阅读重点、突破阅读难点:1.Who are most likely to be the victims of natural disasters?2.What could be the biggest threat to the planet in the future? 3.What effects might this threat have?在Voice Your Opinion教学活动环节中学生创造性提出了两个问题1.What is the attitude of the journalist towards the future? 2.What can we do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and help victims of natural disasters? 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准备几分钟,引导他们多方位开拓思路,吃透问题,把握问题实质;然后记录学生的答案,并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最后进行评价总结。保护改进环境途径很多,大家都同意的有哪几条,用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大大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伸缩性和流畅性。
二、赏析经典例句培养问题意识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古人云“前辈谓学贵为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每天课前要求一个学生预先将预习中自己最喜欢的经典例句写在黑板上的经典例句区,或预先打在班级电脑上,句子可以选自课文,可以是词汇、经典句式或语法运用的句子,还可以是名人名言或英语谚语等。上课时上台引导全班同学赏析,包括词汇学习、句子成分分析、链接高考,课外延伸,心灵互动,同时引导全班同学当场背诵。将赏析的经典例句记录下来,连续编号装订成册。看到所掌握的句子每天有所增长,会觉得学习是件乐事。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同学们不停的追问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entence? Why? How? 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与开放性的问题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的过程,要求其他学生在突发问题面前要反应灵敏,快速思考,尽可能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迅速找出解决办法,并准确得体地表达出来,这个教学活动有效培育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绘制思维导图延伸想象空间培育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
“思维导图是一种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具有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它以非线性结构、发散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对知识进行加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驾驭大脑皮层全部技能――图形、词汇、色彩、逻辑和空间感,给予大脑无限自由。思维导图把与主题有关的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等符号之中,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或几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主要形式有:层级型图呈现了一个主题与此主题之间的层次关系; 概念型图对不同概念间进行比较、对比;顺序型图则按顺序体现概念间、时间前后或因果间的关联;循环型图呈现了概念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连续的循环。以词汇学习为例:选择主题home,借助思维导图引出与主题有关联的词汇以层级型图呈现如下:
思维导图依据想象力“用大脑在画图”,更易于创造性思维和记忆力的提升。课堂中绘制思维导图能激发学生灵感,从不断的练习中增强大脑的思考能力,提高大脑快速搜索信息的能力,使创造性联想与思维有效整合,从而对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篇3
“主题阅读”的课堂教学,虽然课型不同,课堂结构也不同,但总的要求是变“线性结构”为“模块结构”。其主要课型遵循“以文带文”、“读写联动”的原则,按照“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三个基本模块来组织教学。每个模块围绕一个核心的学习任务展开。这样的教学浅化了内容分析,废止了教师迂回曲折的讲解;简化了教学环节,净化了复杂纷繁的教学过程;强化了语言学习,注重了学生的读书、积累、运用。模块化的课堂结构,简单明确,思路清晰,操作简便,时间利用率高,既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学生。
为了便于操作,课堂结构的每一个模块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据可循。
“读一读”这个模块分为初读、再读、品读、熟读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基本的操作规范和要领。
初读。学生根据“自学导航”进行自主学习,默读思考,自学生字词,掌握课文大意和要点。引领学生批注阅读。
“自学导航”的设计要求包括: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目标明确,方法到位,可以检测,富有弹性。自学目标尽可能具体、量化,自学的结果能视觉化,可以检测;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比如批注什么内容,如何进行批注等;教学内容要富有弹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不仅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同时关注个体的发展。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太阳》一课的“自学导航”为例:
1.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2. 用“~~~”画出说明太阳三大特点的句子,用“Δ”标明句子中的关键词。
3. 用“……”画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句子,用“”标明句子中的关键词。
4. 用“┃┃”将文章分成两个部分。用“ ”画出两个部分的过渡句。(这一题目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在班内巡视,了解学情,发现问题,以学评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高自学能力。
再读。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呈现文章的结构,将看不见的写作思路图像化地呈现出来。
如:《太阳》一课的“思维导图”(见图1)
画思维导图,首先要找出文章的“核心词”,放在正中间。接着,找出各段或各部分的关键词,围绕核心词构成思维导图的第二圈。然后,再围绕关键词找出各段的重点词,构成思维导图的第三圈。用图解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呈现出来,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实验证明,学生对制作思维导图非常感兴趣,且每个学生画的思维导图,内容有详略之分,图形、色彩各异,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中高年级的学生还能很快从阅读迁移到习作,用思维导图完成自己习作的构思图。
品读。教师和学生运用“以读代讲”与“以读带讲”的方法品词析句,得其精华。“多读书,少提问,少做题,少讲解”是“主题阅读”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和“以读带讲”都是以读为本,用读来代替讲解和带动讲解。主要方式有:①改变原文对比读,品其意味,得其精华。如减词改变原文对比读、加词改变原文对比读、换词改变原文对比读。②提示关键承接读,抓住线索,理清脉络。如提示起始词承接读、提示重点句承接读。③逻辑提问引导读,启迪思维,深入理解。如连续提问引导读、跳跃提问引导读。④以讲引导启发读,提示规律,弄清关系。⑤根据结构分合读,理清层次,照应结构。⑥读后点评深入读,读后点评,画龙点睛。⑦肢体语言表演读,加深理解,帮助记忆。⑧经典句子反复读,突出重点,积累背诵。
“以读代讲”和“以读带讲”的变化很多。但是,教师“千变万化”,学生却“不离其宗”——只读原文;老师读,学生就停;老师停,学生就读。老师不读的词语学生要强调读。师生配合默契,产生教学共振。通过读来咀嚼、品味、玩赏语言蕴含的色彩美、音律美、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神韵美。
熟读。积累是硬道理。在这一环节,学生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限时背诵精彩片段。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每一堂课都要适当背诵一些片段。
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也是检验是否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朗读是艺术的再创造,表情朗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途径。“一读解千愁”,阅读教学就这么简单!
从以上几个环节可以发现,主题阅读非常重视读,特别是有感情的读。通过表情朗读融入作品,产生共鸣,人入其文,心入其文,情入其文。进入作品的意境——见其人,观其形,看其色,闻其声,悟其理,体其情,察其变,会其神……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以形象感染人,以感情打动人,使之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激励,引导学生在形象的再创造中享受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升华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读是吸收,说是倾吐;读是理解,说是表达;读是积累,说是运用;读的是他人的话,说的是自己的话。说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又是读和写的过渡与桥梁。说既是读的延伸和运用,又是写的预演和铺垫。
“说一说”这个模块,也有四个环节,即导说、互说、展说、评说。
导说。教师设计话题,引导学生说。教师设计的话题应遵循“以教材为根,以生活为源,以思维为脉,以创新为魂”的原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小学中段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高段学生可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创造性复述”的丰富资源,破译教材中隐藏的说的训练的密码。如:抓住续说的延伸点——延伸下去接着说;寻找扩说的拓展点——由点到面展开说;利用联想的发散点——由此及彼联想说;触动心灵的感动点——心动辞发感悟说;发现仿说的结合点——仿照例文迁移说;挖掘改说的创新点——异想天开放胆说,等等。
互说。说的训练有其独特性,只能由个体单一进行,即一个一个说,不能像读和写那样,可以全班学生同时进行,而且说还要求有听众倾听。因此,教师必须创造一个语言的交际环境——小组互动学习,关注“互动场”这个“整体生活空间”的营造。
说的训练要强调多向互动、整体性、和谐性和有效性。所以,多向互动、同伴合作是说的训练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自说互帮”,发挥学生相互帮助的重要作用。
展说。在小组内互说的基础上,小组之间展示说,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高的层次上交流,更具有示范性。
评说。通过师生间的评价,进行反馈性学习。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包容,学会谦让,学会感谢,学会交友……
评说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将小组互说探究的专注度、进度、准确度、参与度、组长表现等维度以评分表的形式公示于黑板的一角。以实时可视的评价,促进学生对说的主体参与,增强学生的小组认同感。因为小组合作交流,既在学习知识,又在学习做人,要把学习小组建设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阅读教学中的写,是以教材为依据的小练笔。写的训练植根于阅读的土壤,既是阅读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习作的预热与铺垫,是阅读与习作的桥梁。有时候说完了就写下来,这样,说就是写的演练和“彩排”,实现“读——说——写”的一体化训练。
主题阅读教学,倡导读写同步,堂堂练笔。
“写一写”这个模块,分导写、书写、展写、评写四个环节。
导写。教师对写什么和怎么写进行引导,提出要求。阅读课的写话训练,一般都是小练笔,或仿写一个片段,或写一段感想,篇幅短小,不求完整。
书写。学生独立完成书写。低段以写字为主,以写话为辅。基本上堂堂课要写字,每次突出一个训练重点,或是某个偏旁部首的训练,或是某种间架结构的布局,或是确定字的中心位置,等等。中高段以写话为主,以仿写和读后感为主。
展写。学生朗读自己写的话,组内同学之间展示分享,或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评写。师生共同评价写的优点和不足。
在“写一写”的内容和形式上,教师要大胆创新。比如,给某某英烈写墓志铭;给某某功勋人物写颁奖辞;穿越时空,给历史上的某某名人发个手机短信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将对联引入课堂,对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篇幅很短,思维训练的容量却很大,对引导学生斟酌、推敲用语反复进行比较,提高用词的准确性,精确性,精妙性,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学生作对联,教师要适当降低要求,不要求平仄音韵规范,并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步训练。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和三年级上册部分课文将对联引入课堂为例。对联中小括号“( )”里的部分,表示训练时首先出现;中括号“【 】”里的内容,表示第二次扩充的内容,给对联加个“腰”;大括号“{ }”里的内容,表示第三次扩充的内容。在分步训练中,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得以提高。
五年级《将相和》
上联:蔺相如{有勇有谋}(完璧归赵)【传佳话】
下联:廉将军{无私无畏}(负荆请罪)【留美名】
《桂林山水》
上联:漓江水(清静绿)【如诗如画】
下联:桂林山(奇秀险)【有形有神】
《月光曲》
上联:贝多芬【月光下】{触景生情}(谱名曲)
下联:盲姑娘【旋律中】{心领神会}(入幻景)
三年级《和时间赛跑》
上联:光阴似箭当百倍利用
下联:日月如梭应十分珍惜
《美丽的小兴安岭》对《富饶的西沙群岛》
上联: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如画){——美丽}
下联:西沙群岛【水礁滩岛】(八方藏宝){——富饶}
篇4
管理者表达的历练,首先是要了解管理者语言的特点,任何知识都是只有理解了才能掌握。其次是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知识积累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表达历炼的过程中,重点是对几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把握。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片语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辱国”等等都彰显了身为管理者拥有卓越表达力的重要性。没有出色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就不可能进行出色的管理。
本课程为管理者介绍了一套合理有效的表达力训练方法,并详细讲解具体场景的表达技巧,构建起个人的语言魅力,使学员掌握到卓越有效的管理沟通技巧,出口成章的演讲与表达艺术!
课程目标:
克服当众表达的紧张胆怯心理,培养当众表达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提高运用口语自由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掌握在不同商务场合当众表达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冲破人际沟通的心理障碍,掌握和提高人际沟通技巧;
掌握各种形式演讲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吸引力和逻辑性,达到敢讲、会讲、讲得好。
课程对象:
企业中高层经理
希望能够快速提升表达能力的企业管理者
希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表达力的社会人士
有意提高公众演讲水平的人士
课程精髓:
演讲表达的内容:人们通常认为,管理者良好的表达力是由于出众的表达,其实,卓越表达力的真正来源是之前的内容编排和逻辑思维的训练
演讲表达的方式: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可以产生天壤之别的效果,优秀的内容需要巧妙的构思和设计才能取得完美的呈现效果
演讲表达的呈现技巧:每个商务和职业场合都是管理者表演的舞台,如何将思想和内容准确无误的表述出来以取得最佳沟通效果,需要管理者掌握不同背景下的表达技巧
培训内容(标准课时14学时):
第一模块:管理者职业演讲表达力概述
主题导入——管理者的演讲与表达能力
1、 职业表达力与大众表达的区别
2、 管理者需要什么样的表达能力
3、 演练与点评:演讲表达能力测试
4、 职业表达力的训练方法和方向
5、 管理者表达有哪些特点
第二模块:演讲表达的基本呈现技巧
1、 一分钟主题演练——发现问题,找到目标
2、 演讲表达的经典结构——导入、主体、收结
3、 3分钟主题分享——建立结构
4、 如何进行压力转换?
5、 开场结尾8大问题
6、 7种导入快速破冰
7、 7种收结引发行动
8、 演讲者站坐走姿规范
9、 演讲语言运用技法5种
10、 演讲表情运用技法6种
11、 如何在演讲时表达自如?
12、 如何运用眼神传递信息?
13、 如何运用手势加强演讲效果?
14、 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现情理升华?
15、 如何让点评切中肯綮、精彩纷呈?
16、 如何选择自己的演讲风格?
17、 3分钟mini演讲演练
第三模块:演讲表达过程中的现场掌控技巧
1、 “破冰”的作用与方式、方法、技巧
2、 “互动”的方式方法和作用及功效
3、 “点评”的要领与技巧
4、 “控场”的要领与技巧
5、 “应变”的要领与技巧
6、 演讲时的提问技巧
7、 演讲时的应答技巧
8、 如何提高现场掌控能力
9、 3分钟mini呈现演练
第四模块:演讲内容与资料的编排制作技巧
1、 企业内部沟通的主要载体
2、 演讲稿的准备方法与技巧
3、 即兴 演讲的准备技巧
4、 报告资料的准备方法
5、 ppt的制作技巧
6、 需领导披阅的资料编排技巧
7、 思维导图的应用
第五模块:管理者即兴演讲的方法和技巧
1、 需要管理者即兴演讲的场景
2、 即兴演讲不“即兴”
3、 模拟演练与点评:特定场景的即兴表达训练
4、 即兴演讲需要掌握的8大要点
5、 即兴演讲的效果升华——完美深刻印象的形成
第六模块:专业演讲表达能力提升
1、 管理者演讲表达的要素
表达时的态度
改进演讲的措辞
注重演讲的台风与个性
2、 管理者不同场合表达的设计
主持会议、致颁奖或领奖辞
设计一个良好的开端
设法在中结束
3、 动人的谈吐:精英人物的标志之一
篇5
中文摘要: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使用电脑多媒体手段进行法律诊所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探索,指出了我国法律专业大学生在思维和能力训练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尤其是指出了法律专业学生“‘文献检索能力严重缺乏’是法律实践能力不足的关键”的观点,对于法学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关键词:法律诊所教育 实验报告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我在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分院法律专业一年级《法理学》期中考查时,将“INTEL未来教育项目”和 “法学诊所教育”模式结合起来, 以“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情景下的法学诊所教育”实验,现将实验过程和有关体会报告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实验准备阶段:其次,主持教师分别模拟“学生”和“教师”两种身份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见教师演示文稿)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验学生心态;二、实验实施过程: 11月3日到11月8日,学生开始选题和进行文献搜索。
11月8日,在海华分院电脑教室,教师进行“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设定的搜索主题为“自由权”,要求使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文献搜索,学生和教师每人一台电脑同步进行网络文献搜索,以“学生搜索到的文献和教师搜索到的文献是否保持一致”作为学生搜索结果是否合格的标准。实验结果:在一个班级的80余名学员中,达到合格的学员数为零!原因为:教师键入的关键词是“论自由”,而学生键入的关键词都是“自由权”或者“自由”。根据此种“诊断”,教师立即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出全体不合格的根本原因是“关键词确定错误”,并讲授如何思考关键词和如何进行高级搜索。
11月3日到11月底,学生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且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要求进行具体的“诊断后的对症教学”。例如,某小组的题目为“家长可以跟踪孩子吗?”学生只是简单堆砌了案例、图表和相关法规作为素材,并且结论和作为观点论据的素材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教师便立即“对症下药”,就“法律问题和法律结论之间的法学逻辑关系是什么?”向学生进行具体讲解辅导,使学生很直观的得到了所需要的思路和知识,明白了如何取舍素材和强化论据和论点间的逻辑联系,从而达到了训练法律思维方法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总结阶段:12月8日到9日,学生进行多媒体文稿演示讲解,就讲解部分由教师进行讲评,指出问题,讲授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师对学生讲演部分打分,加上学生互评成绩,以确定该小组最后成绩(也是每个小组成员的平时考查成绩)。
四、讲评阶段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讲评,发现在大学法律专业一年级新生中,存在如下比较普遍的问题:
首先,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更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大部分同学都只是简单的根据教师《课题指南》中列举的具体课题设计自己的课题,而不会从生动具体的社会现实中发现具有法理学探讨价值的事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中学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改革。
其次,社会科学知识比较贫乏,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大部分人只能够被动的重复教材知识和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缺乏自主批判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长期处于家长和中小学教育“包办代替”的不良教育方式所致。解决方法是加强实践教学,阅读与课程有关的参考书目,开拓知识视野,强化批判现实精神的灌输和教育,解决学生知识贫乏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第三,简单堆砌素材,不会对搜索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运用,挖掘材料中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并得出合理的结论。例如,很多同学在演示文稿中都仿照教师的演示文稿使用了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表格,但是却无法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得出结论。解决方法是加强方法论教育,训练思维,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四,只会演绎不会归纳,反向思维能力不足。例如,有些同学在课件中只会被动的按照传统的“定义——特征——法条——案例
——结论”模式组织课件。这是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所造成的,解决方法是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大力开展诊所式教学活动,教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社会现象和问题,再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修正自己对知识和原理的错误理解。
第五、只见文字,少见图片、表格和其他表现手段。其原因在于形象化思维能力缺乏,同时检索能力严重不足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解决方法是强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进现代西方教学理念,比如诠释式和案例式教学,组织读书会和文学沙龙等有益开拓头脑的课余活动。
最后,跑题现象时有发生,所演示的课件和教师要求的题目相去甚远。例如,在《课题指南》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假如失去继承权”为题目,探讨法理学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结果几乎所有以此为题的小组都在其演示文稿中都集合了关于如何放弃继承权的法律规定以及如何进行放弃继承权公证等民事法律知识,使法理学课题被错误理解为继承法课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底子薄和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所致,对此,只能依靠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和一定的课堂纪律要求来解决。
五、我的体会:
在本次实验中,我除每班占用大约四个教学课时进行“课堂调查”“课题指南” “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和“多媒体文稿演示讲评”外,其余工作均在课余时间进行,同时也正常完成了法理学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全部教学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见学生体会),更主要的是“诊断”出了法律专业大学新生在专业课学习方面的一些“病灶”,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同时,我个人也有如下几点教学体会:(二)、事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调查,事后要进行反馈调查。
(三)、培养学生文献搜索的能力至关重要。我国法律专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首要问题是:遇到案例不会查找和搜索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本次实验中,教师进行“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是一种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于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很有价值,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进行“头脑搭桥”的一种教学工具。
(四)、要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牢固的集中在课题问题和课题结论之间,防止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兴趣的转移。
六、本报告附件:
1、 课题单元计划 7、课题单元计划实施表
2、 课题指南 8、 计算机使用规则
3、 学生分组名单 9、 评价量规(成绩表)
4、 学生体会文章
篇6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读题习惯
1.简缩问题
数学学习中的应用题篇幅都比较长,而且题目中的信息量较大,设计的知识点较多,题目中的相关数据之间的已知关系和未知关系也比较隐蔽,因此,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在阅读应用题的过程中学会简缩问题,对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已知数据及其他重要信息进行圈划注明,从而去掉题目中的多余信息和条件,使条件和问题都更加明朗.
2.抓住关键信息点
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对于题目中涉及到的关键信息,需要学生进行总结,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解答应用题.如在半径为30米的圆形广场的中央位置,需要设置一个照明光源,其射向地面呈现圆锥形,而且其轴截面的顶角为120°,对此,要求光源能够恰好照亮整个广场,求照明光源设置的最低高度?在这一道应用题当中,关键的信息包括:第一、题目研究的对象为圆锥;第二、圆锥的轴截面顶角为120°;第三、问题是求底面半径为30米的圆锥的高线.通过对关键信息的分析及总结可以看出,上述应用题是要求圆锥的高线,通过对已知条件进行分析,便能够轻松求出答案.
二、加强对学生应用题学习的基础训练
1.积累基础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放开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能够主动地思考,在一些难题或者复杂的方程式的演练中,要进行系统地划分训练.教师要把所讲的知识如何进行运用进行细化.学生往往碰到应用题就不知如何下手,主要原因就是学到的知识点不扎实,学了这个忘了那个,脑子里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要想在解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应该在平时的训练中使学生做到学一个用一个,在学到下一个时再回想起上一个,慢慢积累和加深记忆.
2.应用基础知识进行习题训练
初中数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基本技能主要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步骤进行运算、画图、作图,或者进行简单推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较多,而且需要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才能形成逻辑思维,确保解题思路的正确性.如一件商品,商店在出售时根据进价提高20%,后来由于商品的大量积压,商店决定打八折优惠,同时让利40元出售,结果商店仍旧获利5%,求该商品的进价.上述应用题的题目比较长,所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多,很多学生在遇到此类型的应用题时手足无措,有些学生还是按照小学的思路来解析这道题,从而导致解题思路出现错误.如果学生已经很好掌握了方程式,能够根据等量关系将题中的相关数据列成方程式,则可以化难为易,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每一节的内容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学生对于某一节的知识掌握不透彻,就会导致其在下一节的学习中有困难,长此以往,学生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由此也就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得不到提升,从而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打牢基础为主,确保学生扎实掌握每一节的数学知识,并指导学生将所有的基础知识进行串联学习,形成整体的系统,从而更好地进行应用题的解答.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应用题的改造
在学生掌握对知识应用的灵活方法之后,教师要把应用题的一些问题进行改变,让学生看到改变的题目后,也能顺利推导出结果来.
2.多角度看问题
学生在做一些复杂的应用题时,往往看不到解题的关键.教师应该教导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地观察问题.
3.提高应用题设计的开放性
篇7
/
1 “分子”系统的层面
分子是由元素、原子构成单体或基本单位,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进而形成的。不同分子的结构不同,其功能也不相同。生物体内的分子并不是孤立的,分子与分子之间在生物体内也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将各分子之间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可用“系统”的方法去建构概念,并同时建构思维导图整合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图1)。
再通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展开,从而形成“知识系统树”,使学生结合身边熟悉的生命现象加以深化理解与应用。如在种子的形成与萌发过程中,种子内的糖类和脂肪如何变化?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不宜口服胰岛素制剂?酶制剂为什么可以低温保存而不能放置于高温下,这与其分子结构的关系如何?核酸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日常生活中摄入过多的蛋白质、糖类或脂肪对人体的健康是否有利?人体又是如何进行相应的调节呢?
2 “细胞”系统的层面
细胞这一系统层面可从外到内,即边界(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从结构到功能,即流动镶嵌模型――选择透过性、线粒体――细胞有氧呼吸、叶绿体――光合作用、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细胞核――细胞代谢控制中心;从代谢到调节,即光合作用――影响因子、细胞呼吸――酶、细胞增殖――调节因子、细胞癌变――致癌因子等方式展开复习,同时教学中以生物学科的思想与方法为目标,渗透教学的每个环节,以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其核心概念及其联系也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建构(图2)。
3 “个体”系统的层面
个体层面也可从结构、功能、调节与稳态的角度展开学习。生物个体的结构是由细胞、组织、器官(或系统)组成,而个体的一生则包含种子的萌发(动物胚胎发育)、生长、发育、繁殖、衰老等过程。在个体的代谢过程中有复杂的一系列调节机制,通过调节维持个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如血糖代谢调节、水盐代谢调节、体温调节、酸碱平衡调节、动植物激素调节、人与动物的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等。这些核心概念与知识都可以用“系统”的方法去整合,由局部到整体、由知识到规律、由方法到学科思想,不断深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图3)。
4 “生态系统”系统的层面
篇8
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生活和生产中的事件,由已知条件和问题组成,并且存在着一些数量关系。其存在形式要么是给出信息数据和问题,要求根据问题捕捉信息数据进行解决;要么是有了信息数据,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问题进行解决;要么是已有一些信息数据和存在的问题,需要先解决差的数据,进而解决问题。它是一类非常讲究思考的题型,逻辑性特别强,而且涉及面相当广。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因此,应用题常常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此外,在应用题教学中,当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时,学生似乎都是懂的,可当学生自己去做时,就如同迷路的孩子一样,找不到“题路”。即使老师再三叮嘱学生一定要充分理解题意、认真分析好再做,学生还是依旧束手无策,我行我素地胡乱做一通,结果错误百出,令老师百思不解。可见,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分析、推导、综合数量关系,由已知求出未知的过程。应用题的解答不仅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意义、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所以,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巩固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进行应用题教学呢?为此,笔者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精心设计了应用题七环教学法,收到了可观的教学效果。
应用题七环教学法是在心理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应用题的特点,从应用题生活化的角度,针对应用题在小学中的地位,对应用题给师生带来的困惑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得出的。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思维为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基本环节是:导读思说记找研。现分述如下:
1、导
导,即导入新课,是老师有机连接各个环节的桥梁。其目的是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指明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识上,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导的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因此,对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千万不可小觑,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不仅要让导的内容与新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有利于学生进行迁移类推,而且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既容易学,又有趣;既有用,又有价值。为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导的方式,或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或者充分使用学具、教具进行设疑,或者运用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吸引学生,或者环环相扣,以旧引新。总之,不论运用什么方式,只要能达到导的目的,导得自然,一般来说,都是可取而有效的导入方式。
2、读
读,指读题目,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其实,要把应用题读通、读透,还是比较困难的。有的学生之所以做错,其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没有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用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多读题目。”这当中的道理,就像让学生抄不认识的字一样,不论抄多少遍,学生还是同样不认识、不理解。
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在小学,大多数的学生读题时都不注意停顿,语感非常差,使得数学意识低下,因而理解不透题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读的指导: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分组读;还可以全班齐读,形式不拘一格。此外,还要注意读的语速。通常情况下,语速以稍慢为佳,以能准确感知信息数据及问题为标准。因此 ,读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仔细,既不加字也不减字,对于较深的题目,甚至要咬文嚼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为学生理解题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3、思
思,指学生读题后,思考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该如何表述,该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如何用线段图描述题目,题目中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等,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中心环节。学生思得如何,主要是看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经历和思维水平,合理而充分利用可用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思维现实化。只要是上数学的老师,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些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时,往往感到困难重重,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周密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切实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设法调动学生的大脑器官。不但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产生遐想,引发思维的火花,而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对学生负责。切忌以教师的说讲来代替学生的思,力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说
说,指学生用语言对自己的思考进行表达,属于口头动脑,是对题目的再理解,是最积极的思维表现。“人的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与言语密不可分。”“言语使思维更凝缩。”“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利用它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可见,语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说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评价学生爱动脑筋,勤于思考,智商高等,主要就是从学生平时说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来进行评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说的训练,尤其是学困生,更应该激发他们说的欲望,使他们不仅仅是想说,而且是要说;给他们一个说的舞台,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说的时候应尽可能采用个人说的方式进行,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此外,还要要重视说的依据,也就是根据什么来说的。只有把依据弄得一清二楚,学生才能明白应用题是如何体现基础知识点的,才能判断自己思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学会思的方法,而且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
5、记
记,指将学生说的内容简单明了地写下来。就条件和问题来说,记的实质是对原题进行删节、组装、制作的过程,是对原题的一种精加工。就整个这一环节来说,记的目的是变复杂为简单,加深记忆,强化理解,以便于学生观察、分析和综合运用。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通过“读”“思”“说”的训练后,得到的材料往往是零乱的,因而运用时常常丢三落四。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题也并非要像书上那样详细地写出来,而只需要进行简单地记载即可。记,还是学生概括能力的表现之一。通过观察记的内容是否完整简洁,可以看出学生提练语言的水平。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记的能力,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记就更有必要了。记,最好在草稿本上进行,当然,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在作业本上进行,但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具有隐蔽性的那种条件,记的时候应当把缺省部分写出来。
例如:“一个儿童体内所含的水分有28千克,占体重的4/5。这个儿童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在这道题中,“占体重的4/5”是一个缺省条件,应该把缺省的部分“水分”补出来,记为“水分占体重的4/5”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扫清第一道障碍。
6、找
找,指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和单位“1”等,进而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属于分析的过程。
突破口一般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是学生理解题的拦路虎,通常是带比、分数或几倍等的语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找出这种句子进行理解。单位“1”是用来衡量的量,一般是紧接分数或几倍前的那个量;有比时,通常是相比的几个合起来的总量;或者就是题目中的总路程、总工作量等。总的说来,和谁进行比较,谁就是单位“1”。单位“1”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之一。学生是否找准单位“1”,常常影响解题的对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要引导学生弄清用来比较的量,教给学生识别比较量的方法,以便找出单位“1”的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题目中存在着两个甚至三个单位“1”,解题时要注意单位“1”的统一。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灵魂,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最大的困难。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用知识来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获取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从具体题目中找数量关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才能根据数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答。
找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①对已知条件和问题逐一找;
②对已知条件和问题综合找;
③明确单位“1”,画线段图找。画线段图时,一般是先任意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单位“1”的量,然后确定应该分的段数……单位“1”的量画好了,再画其他的量。
例如:“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2/3。一件上衣多少元?”在这道题中,“是一件上衣的2/3”是一个缺省条件,是题目的突破口,应注意理解;应该把“上衣”看作单位“1”。学生这样理解后,自然能找出“裤子单价=上衣单价×2/3”这一数量关系,或者画出下面的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7、研
研,指学生根据信息数据,利用找到的基本数量关系及某一条件或问题,研究出其他的数量关系,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灵活运用后学知识,尝试多种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是解题思维的拓展,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其具体做法可以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对数量关系进行变式,也可以是对题目中能进行转换说法的条件(多数是带几倍分数或比的条件)进行换说法,也就是运用多种方法表达所学知识,)3找出新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例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本题中有一个明显的数量关系:“大豆面积 玉米面积 = 100 ”利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得到两个数量关系:“大豆面积 = 100 - 玉米面积”和“玉米面积 = 100 - 大豆面积”。题目中的关键句是“播种面积的比是3:2”,也是一个缺省条件,补完整就是“大豆面积与玉米面积的比是3:2,即,大豆面积:玉米面积=3:2 。对这一条件进行换说训练,又可以得到以下说法和理解:
①玉米面积:大豆面积 = 2:3
②大豆面积是玉米面积的3/2(豆=玉×3/2;玉为单位“1”)
③玉米面积是大豆面积的2/3(玉=豆×2/3;豆为单位“1”)
④大豆面积比玉米面积多1/2〈 豆=玉 玉×1/2;豆=玉×(1 1/2);玉为单位“1” 〉
⑤玉米面积比大豆面积少1/3< 玉=豆-豆×1/3;玉 = 豆×(1-1/3);豆为单位“1”>
⑥大豆面积3份,玉米面积2份,共5份。
又如:“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如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3/5。课桌、椅子各是多少元?”本题中的“ 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3/5”这一条件也可以理解为“椅子单价:课桌单价=3:5”这样又可以像上一例一样进行探究,从而找出多种多样的数量关系,这样不仅加深了理解,丰富了解法,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研究出的数量关系越多,“脑野”越开阔,思路越清析,解题方法越丰富灵活。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优秀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04-01
所谓课堂教学效率不是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获取了多少知识,而应当包括,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多方面得到多大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于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参与并内化所指向的学习任务。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发展。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认为提高小语课堂教学效率,应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
1.明确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率低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体,都取决主导作用发挥方式和效果,教学过程中,我将自己扮演成导演的角色,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文学习中,与课文发生情感的交融,升华学生的理解认识,如学习《难忘的一课》时,当作者参观礼堂,看到中国历代伟人的画像时,不觉眼睛湿润了。我提问:(1)“湿润”是什么意思?(2)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你的眼睛湿润了么?全班同学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不能理解出当时的背景。我便设计了一段导语:"同学们,当你有家不能归,亲人不能团聚,多年后,一下子又回到了家的时候,看到了熟悉的床、台灯等等,你那时的感觉如何?"再引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同学们真地进入角色,眼睛真的湿润了。这一导读即使学生体会了湿润一词的意思,同时也理解了台湾人民和作者的爱国热情。
2.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吁“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教师应杜绝千文一法,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使学生“知”、“能”并举,发挥个性、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和创新能力。
2.1 赋予学生自,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坚毅、智慧、积极、敏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做到三讲三不讲,即重点精讲、难点细讲、疑点多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可以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能学会的不讲。
2.2 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合作学习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和民主性,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情感融洽,合作交流的主体应当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合作、自由合作、全班合作等。
3.完善课堂教学形式
语文最有灵性,其表现为:首先,一个生存于这个社会的人离不开语文,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这个工具能解决许多问题,所以语文充满着灵性就是因为语文的实用性,使人的听、说、读、写在发挥着灵性般的价值。其次,语文使人懂得人世间最美的东西。在读文、析文的过程中,人们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认识更加清晰明朗,并能够主动塑造自己具有更美的个性,装扮自己具有更美好的心灵,启迪自己有着超越的智慧。在那些小说、童话、寓言、科幻等世界中,还能感悟到整个宇宙的神奇之美。而现在“我们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学的是如何进行语文考试。我们其实不会阅读,或者说,随着考试能力的增强,我们已经丧失了阅读能力”。第三,语文能使人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并在市场经济社会上寻求到新的发展。因为交流、合作、发展带来的价值灵性,依靠语文这个漂亮的外衣。第四,语文是思维的载体,语文使人类走向更加文明,远离战争。第五,语文能促使人们综合发展,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石,语文充满着其它学科难以具有的、这么复杂的灵性。但目前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没有感悟到这种灵性,许多学生视语文为负担,视语文教师为仇敌,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思考。
4.有效激励,别有风景
激励是成功教育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的动力源泉之所在,更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相信儿童有创造的潜能。因为“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其次,要给儿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再次,儿童的创造老师要作切实地指导。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激励必须是“有效”激励。当前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思想认识朦胧,没有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精神实质,误以为激励就是对学生“标新立异”的不置可否、一味盲从。事实上,《语文课程标准》在提到“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同时也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所以语文教师的激励应是基于维护学生人格尊严基础之上的“严格要求”,学生想对没有、说对没有,都是需要直面的。
篇10
生物复习课 教学环节 知识层次
一、基本流程――四个环节
自主复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检测反馈。
二、复习课基本流程实施顺序
在复习课当中,可以把上述四个环节大致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课前预习(自主梳理、预结)
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放在课前进行,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时间。
第二步:课堂合作学习(预结,问题定向;互助探究、组际交流;精讲点拨,总结升华;拓展迁移,举一反三;随堂检测,反思完善)。
第二步主要是合作探究(课前延伸疑惑点、重难点和易错易混点)、精讲点拨(点拨两点、精析典例)、当堂训练三个环节。这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上以合作展示、精讲、训练为主,教师在关键处要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引导。
课前检测:3~5分钟默写。教师批阅或同桌互批,来督促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1.合作探究
(1)设置目的
一方面,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改形势下学生的基本学习组织形式之一。另一方面,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展示提升的过程,小组成员把自己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交流,教师就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答案向全班展示,供其他小组借鉴、补充、完善。
(2)操作方式
①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坚持合作理念,交流发现问题,进行互助答疑;初步解决自学疑难。
②教师要主动参与学生的交流,同时,教师要注意搜集、发现学生的思维难点、知识缺漏点,这样才便于老师有针对性讲评相关知识点,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精讲点拨(点拨两点、精析典例)
(1)设置目的
针对所复习的相关知识,教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的交汇点进行分析总结、归纳提升,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促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方法规律的运用等方面得到升华。
(2)操作方式
①教师精心编制复习学案,为上课作好准备。这部分内容由“典型例题”、“要点提示”“巩固练习”三部分构成。教师根据考试要求和学生提交的问题,确定本节课要讲解的要点,并根据要点找出相对应的题目即“典型例题”,根据典型例题让学生总结出知识要点,即“要点总结”,并对这些要点再进行巩固,即“巩固练习”。
②精析典例,体悟规律。这里的典型例题一般是选择中考题。学生做完典型例题后,教师与学生一起针对典型例题进行精要剖析。解析时,重点解析答题的方法,探寻解题的技巧和规律,比如:如何进行审题?如何进行知识迁移?等等,通过解析,力图深化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逐渐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在不同的环节上对学生学习提供指导或反复学习,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述《血管和心脏》时,利用多媒体动画和视频多侧面,多角度地直观展示心脏的动态收缩图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出心脏主要功能及其主要由心肌构成和心肌的特点。随后课件画面进行动态分割,展示心脏的内部结构,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心脏分几个腔,房、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是否一样,心房、心室分别与何种血管相连通,瓣膜的作用,开放的方向,血液的流向等。从而高效地解决了“四腔、相连的血管、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方向相统一”难点问题。对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知识,通过展示给学生不同血管,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并总结出三种血管的管壁特点、管腔大小、功能等,并通过课件中设计的表格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管腔、血流速度、血管分布等内容,学生回答及补充回答完全正确后,课件演示标准答案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3.当堂检测――迁移运用,反馈矫正
(1)设置目的
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不只要靠识记和理解,知识的真正掌握还是需要经历训练这个阶段,而解题的方法和规律,也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更好地体会。
(2)操作方式
①创设真正的考试氛围,实施定时定量检测。检测时要求学生独立自主、限定时间完成,学生不得借助任何工具书,不得进行学生间的交流,努力营造出适度的紧张氛围,切忌随意性。
③教师要巡回课堂,随时提取反馈信息。检测时,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教师要主动巡回课堂查阅学生做题情况,提前进行信息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缺陷和教学问题,并迅速思考制定矫正措施,为后续总结点评做好自己的准备。
④在规定的时间内,率先完成检测的同学的试卷由老师面批,教师要迅速发现问题,对信息进行全面汇总,防止反馈信息失真。
⑤教师可以根据多渠道汇集的反馈信息,针对学生出错情况,对共性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点拨,并适时进行拓展延伸,提升学生的能力。
第三步:课后反思(完善体系、探究应用)。
课后要及时再反思,进行消化吸收,通过反思、总结,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归纳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如,复习《第三节 人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后出示:
观察眼球成像示意图,掌握眼球成像的原理。
例:眼球内的成像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_________________,依次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并经过_________________的折射作用,最终在_________________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_像。视网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_接收到物像的刺激,把物像的刺激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_________________传到大脑的_________________,从而形成视觉;形成物像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形成视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
了解近视形成的原因。
例: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导致_________________过度变凸,甚至眼球的前后经过长,导致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到了_________________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矫正近视眼可以佩戴_________________镜。
教师强调应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再反思:此题错在哪里?此题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做此题的收获有哪些?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 上一篇:公司如何宣传企业文化
- 下一篇:司法类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