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个案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个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应是发展个性的辅导;心理辅导的方向和根本目的是帮助一个人去发展所有的潜力,有快乐的人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冶疗;也不等同于心理咨询,而是面向每个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首先广大教师要有较高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其三是学习、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四是敢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边学边干,形成一支由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相结合的心育氛围浓厚的师资队伍。
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教育方法。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他人,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花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一小部分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小学生,应及时地进行疏导使小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竞争,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小学生周围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宁静的小学校园也越来越热闹,现在小学生实际上要比他们的父辈承担多得多的心理压力。依据我们的观察,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颗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先富起来的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父母推托工作忙,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家长恰好是年轻力壮干事业的好时光,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相对而言,贵州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特别是毕节地区,就拿笔者任教的黔西县仁和小学来说,多出现父母外出打工,而子女多由祖辈照顾的情况。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3、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4、家长对孩子希望过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关照不要骄傲呀,不要自满呀,要努力呀,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5、小学生能力普遍较强,个别学生自我表现欲过强。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会教育媒体的影响,当代小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比较高,但是个别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太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只要老师没有请他回答问题,他就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甚至闹到无法上课,他真正的目的不是要跟老师捣乱,只是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
6、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素质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最突出的是过分强调了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的教育。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时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更加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3、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化。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篇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工作目标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以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对于少数有心理疾病障碍的学生,给予积极地咨询和辅导,及时转介高一级机构、医院等获得更好的治疗,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2、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做好家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讲座。
三、具体工作
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通过家长会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加强家长学校的互动合作,同时请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每月一题的问题回答,积极全方面的帮助家长、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3、与学校德育工作及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广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集体辅导。每月一次心理健康班队课,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2月份:学会打招呼。3月份:正确的学习方法。4月份:意志力训练。5月份:记忆力训练。6月份:自信迎考。
(2)心理咨询室。做好来访咨询和“心语信箱”的回复等工作,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心理辅导室以年级为单位,每天中午的12:10~12:30向学生开放。(星期一:一年级,星期二:二年级,星期三:三年级,星期四:四年级,星期五:五年级)
篇3
制定课程体系
构建与小学生心理结构相适应的课程目标 德、智、体、美、劳五育中都含有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种发展内容。同样,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也都必须体现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教育内容。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近年来,我校在构建课程目标时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实出发,确立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打破学科的界限,开展了综合主题教育的尝试。主题的确定一是坚持连续性,考虑到小学生的发展水平;二是坚持可接受性,考虑到问题的广度。同时,将每个主题活动的内容与认知、情感、行为的培养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三是在具体实施时,以计划性、整体性、灵活性三者结合的“整个教学法”为指导,以结合主题教育的综合性来促进小学生的整体发展。
选用与小学生心智能力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教师的教授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都要与小学生的心智能力相匹配。教学时,我校要求教师切合小学生各自发展水平的教育要求和内容,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唯美的精神环境
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的语言环境 人们常认为,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语言的生动程度,其实不然,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语言有关,但不完全植根于教学语言的生动程度。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却是影响教学效果好坏的最主要的原因。要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的语言环境,使得教学语言符合小学生心理。
重视小学生心理机能的协调 小学生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他们从事活动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协调自己行为的能力都比较差。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是要增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让小学生在美的精神环境中予以陶冶。因为小学生最容易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美的精神环境影响。
注重学生心理辅导
扎实上好心理辅导课 这些年,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结合学校的具体工作,精选上课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参与心理教育与训练活动中体验内心感受,调节心理、开发潜能、完善个性。做到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的全过程。
设立“阳光小屋”信箱 开设了“阳光小屋”咨询活动,通过红领巾广播,介绍心理健康知识。通过“阳光小屋”信箱,由心理辅导员为那些内向、不愿面谈的学生提供帮助,排忧解难、疏导心理。做到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
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通过黑板报、橱窗、学校心理网站等宣传途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都来关注,一起参与,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充分发挥黑板报宣传作用,定期刊出“向日葵”,重点围绕“认识自我”“我能行”“我们都是好朋友”“我做老师小助手”“学习乐趣多”等等内容组织材料,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进行问卷调查,组织团体辅导 每学期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一次团体辅导,有条件时则组织班主任学习,在班中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真理。
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 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
主动与家长沟通 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家庭因素。如何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首要问题。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赢得实效,必须赢得家长的支持。笔者着力修筑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开办好家长学校,普及心理教育基本知识,交流先进经验与做法。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
篇4
关键词: 班主任 心理健康 开展方法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而且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正确的工作方法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目标和任务灵活采用多种具体方法和形式,可以单独采用一种方法,也可以将多种方法有机组合。
一、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是朋友的关系。因此,和儿童谈话时,教师要把自己摆在和儿童平等的位置上,像对待朋友和同事那样对待儿童:让儿童和你面对面坐着,最好儿童平视时能看到你的眼睛。说话的态度要亲切、诚恳,语气要温和、委婉,不能简单生硬,更不能讽刺、挖苦。在处理学生间的矛盾时,着重学生深层心理的分析。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发展性问题,特别是在处理学生的矛盾时,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与错,还要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在自悟中心理得到发展。
由于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教师和儿童谈话时不能使用同一模式。有的儿童个性强、脾气急、服软不服硬,和这类孩子谈话就得慢言细语、以柔克刚。有些儿童自尊心强,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和这类儿童谈话不能“直来直去”,可以先从他们的优点说起,从侧面指出其缺点或错误,或借周围其他人类似的问题进行评说,让他自己体会和领悟,引导他自己教育自己。有些儿童性格内向,胆子小,自卑感强,任凭你怎么启发,他半天也不说一句话,跟这类儿童谈话,要特别谨慎,不能表现半点急躁的情绪和生硬的态度,要让儿童始终觉得你和蔼可亲。总之,在与儿童谈话时,要睁大眼睛发现学生的优点,耐心细致地劝导,热情地鼓励,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爱护,让学生看到自己不断进步的身影,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活动法
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各项活动,通过体验和调整,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包括游戏、学习、劳动和社会交往等,这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班主任工作中,活动法可以采用班队活动和校内外各项活动同时进行,这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讨论法
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讨的方法。一般程序为:先确定讨论题目;查阅和整理有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论证或辩论;最后由教师或学生代表总结发言。讨论法对学生的智力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讨论法可以采用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
四、观察法
对于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老师通过细心观察后归纳出一些典型行为,这样在心理辅导课上就大大增强了针对性和说服力。例如:在学生的交往辅导中,当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一下你,这时你该怎么办呢?这时老师可以根据小朋友的讨论、表演和平时的观察归纳出几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行为:打回别人、去告诉老师、生气地走开、告诉他以后要小心并要求他道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从而让学生做出选择,以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
五、咨询法
通过语言或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书信、电话、宣传、现场咨询等。咨询者应注意掌握交友性和保密性原则,预防性和疏导性原则,教育性和整体性原则。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采用个别咨询或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六、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把所要研究的主题分为详细的纲目,拟成简明易答的问题,让被试者据实答复,根据收回的答案经过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我们在一个关于《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中发现,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是存在认知与行为不统一的情况,这样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就不应侧重说理,而是侧重行为的训练。这样在实际操作时,针对性就大大增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个案研究
我们在心理健康课上的辅导往往是一种团体的辅导,而对于一些非常突出的个体,单单进行团体辅导是非常不够的,需要对个体进行比较系统的辅导,这时个案研究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个案研究时,可先动用一定的测量表对学生的某一方面进行测量,从而得出学生在这方面心理发展水平或特点的评定,从而对症下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重测和评定,以检验训练的效果,从而调整训练的方案。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但是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工作是必要和有效的。只要以班主任工作为载体,遵循素质教育“全体性、全面性和主动性”的特征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多种形式辅导学生学会调整心态、疏解困惑、控制情绪,以促使学生保持心理的平衡、有序与和谐,就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各自水平上得到健全而良好的发展,促进班主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办学特色
面临现代社会的竞争发展中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必然会出现与学业要求和社会发展所不相适应的心理问题,南安市第一小学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明确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的策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确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提高“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端正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参与率;预防化解学生心理问题,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等目标。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使之逐渐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吸纳了分管领导、教导主任、心理专兼职教师、年段长、班主任为成员,以统一协调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专兼职教师培养是学校近年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工作,特级教师川等5位老师参加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B证培训。并组织多位老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
二、配置和完善各种设施
南安市第一小学心理咨询室于2000年9月建立,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教室、团体心理咨询室等,并配备了专用的电脑、打印机、心理专业刊物和心理咨询设备等;开设了“心理咨询信箱”;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进一步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为心理辅导工作进一步展开提供有利条件。
三、开展有效的心育活动
(一)优化教育模式, 提高课堂实效
1、抓好心育常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全面开展心育研究的重要途径。为有效地探索高质量的心育课堂教学,学校要求每位班主任每学期至少提供一节心理健康教育研讨课,每月进行一次专题研讨交流活动,每周一次团体辅导活动。课题组及时评课,指出问题。近年来,学校的“心育课”质量不断提高,为市级以上提供优质课、研讨课10多节。
2、学科渗透,喜见成效。学校关注学生发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教学中。依据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学校设立了心育学科渗透的教育目标,做到心育课程与学科心理健教渗透相结合,关注学生健康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针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调整学习心态,磨练了意志,增强了自信心,培养出健全开朗、合作、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3、建立个案,研究跟踪。学校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咨询,开展个案调查研究,建立跟踪档案,设计“个案调查学生情况登记表”,为进一步开展心育提供事实依据,选取典型,跟踪研究。
4、加强交往心理辅导,开展丰富的心育活动。学校针对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障碍等问题,每月进行一次团体辅导,对个别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除了面对面的心理辅导,我们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①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排除困扰,树立自信。②咨询室设“心理咨询区”“团体辅导区”“阅览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每天定时开放,让学生“说说心里话”,及时帮助学生排解所遇到的烦恼和心理压力。③展示心理小报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④设立“心语信箱”,加强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通过各种交流途径,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针对性地研究并开展青春期性心理教育。⑤开辟心理健康宣传专栏。
(二)关注特殊群体,城乡融合促和谐
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学校的本地生,家里经济基础好,很多学生缺乏人生信仰,养成了不思进取、依赖懒惰、不负责任的恶习,从来不把学习当回事。另一种是外来工子弟的心理问题:学校外来工子女有103人,占学校总数的0.9, 他们大部分都是弱势群体子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生活与适应方面存在较大的心理障碍,加上不能与本地学生融洽相处,导致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这两大部分学生我们称之为特殊群体,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阻力,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何让他们相处融洽,融入集体、融进校园,是学校必须面对并且积极探索的重大课题。学校从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现状出发,进行以下的探讨:
1、对外来工子女加倍关心。“所有孩子都是我们的学生,这才是最根本的。”在不断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淡化“本地”和“外地”的界限。学校对帮助随迁子女融入当地文化和生活进行了有效地探索。每个老师都深入学生生活:哪些是蔬菜批发商的孩子,生物钟颠倒;哪些是流动摊贩的孩子,三餐随意凑合;哪些是小饭店店主的孩子,跟着大人成了夜猫子……教师们心里都有个底,并加倍关心爱护。
2、面向全体,全员育人。学校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全员育人。一是建立“一帮一”学生互助小组;各科主任教师对基础薄弱的随迁子女进行个别辅导。二是开展“暖心工程”,让省外入读儿童融进班级、融进一小、融进南安,体现教育公平,实现“同在蓝天下,共享成长幸福”的愿景。三是实行“三个一批”:家访了解一批,活动吸纳一批,访谈熟悉一批。并做好记录,密切师生、家校感情,学校还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阵地,通过家校联系手册、家长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形式进行交流,协同多方力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时,学校还通过家长学校定期上辅导课,有指导性地开设家教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实现面向全体,全员育人的目标。使原本不融洽的两大特殊群体和睦共处,融入校园生活,从而健全校园特殊群体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3、尊重文化差异,促进平等融合。学校用真情温暖校园特殊群体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教育环境。要求教师换位思考,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特殊群体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融入新集体,逐渐形成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学校关注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精神等深层次的发展问题,关注到了特殊群体学生的发展机会问题,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使他们融入南安市第一小学这个大家庭。
四、红杏枝头春意闹,心育之树硕果丰
1、集体荣誉:近年来学校荣获“泉州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南安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教师个人荣誉:获市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CN刊)获奖的100多篇;获市级以上奖的优质课4节、优秀教学设计10多人次。
3、学生个人荣誉: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的有20多人次。
4、教学成果喜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下,学校教学成绩逐年提高,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称赞和上级部门的褒奖。
篇6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前途的看法,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是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政教处,要努力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学校心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据报载,现在中小学生心理疾病逐年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面
14%的小学生、29%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有厌学心理,高中生愿意上大学者100%,但愿意学习者不到10%;考试方面
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情绪意志方面
33%的小学生、41%的初中生、68%的高中生情绪波动性大,42%的小学生、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 生活适应性方面
相当一部分因娇生惯养致使其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人际关系方面
10%的小学生、28%的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着交往上的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远不止于此。,由于心理异常而引起的心理疾病现象,如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或癔病,也均呈逐年上升态势。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对新时期的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挑战。
二、如何搞好学校的心理工作
几年来,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比如从上学期开始专门设置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在网上开通心理热线等,我认为还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求班主任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活动
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始业辅导”、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2.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学习辅导是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3.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有些小学开展的“知心姐姐信箱”活动,就是信函咨询的一种形式。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等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一所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时无论以什么途径为主,如果不以个别辅导相配合,则其辅导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三、学校心理工作的目标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90-02
心理健康教育是唤起学生自信、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的最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知识的传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把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照搬到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学生对心理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使心理健康教育课陷入政治课、理论课的误区。
(二)忽视课后实践和学用结合
学习是为了实践和运用。有些教师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目的是学生行为的改善,在心理课结束后缺乏后续的检查监督。
(三)教学目标模糊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有的学校没有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或未能时刻结合教学目标有效监控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订得过大、过全,在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达到。
(四)专业教师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目前我国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在专业教师奇缺的情况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从班主任中抽调的,还有一些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通过自学或培训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工作。
(五)缺少制度保证
首先是没有专门的岗位和固定的编制,其次是缺少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第三是缺少必要的时间保证。
二、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渠道之一,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基于以上的认识,近年来,我们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规范课堂进程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同时考虑到班主任对学生比较了解,平时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比较多,采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培训班主任,班主任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转变观念,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课堂进程的引导者。我们努力设计好每一堂心理课,尽量做到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体验为主,在心理教育课堂中运用小测试、观看心理电影、音乐、讨论等多种手段。这样做的效果就是使每位学生在课堂进程中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真正做到全体学生参与,学生在热烈有趣的活动中情感得到体验,行为得到训练,同时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增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信任和合作观念,使课堂环境更加融洽,课堂效果更加明显,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真正成了学生放松身心,完善自我的催化剂,也达到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的。
(二)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专门教育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强调学校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心理健康教育,选派教师参加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各科教师联系自己所任教的学科适时、适度、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各科都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 集体指导与个别疏导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为学生当前生活及将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每周定期对学生的共性问题集中指导,提高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会形成心理健康的基本技能。同时利用每班的健康课,集体晨会、班队课,大课间活动课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结合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 个案分析与工作总结相结合。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决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个案分析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为此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认真填写《心理咨询记录表》《潜能生转化情况登记表》《爱心家访表》等,把学生中出现的心理状况及解决办法及时记录整理,分析了解各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把准教育脉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由学校归纳出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总结交流,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沟通技巧和策略。
4. 个性问题与特殊问题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服务形式有:①面谈。我们对心理咨询辅导室进行精心布置,完善了辅导制度,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可直接到辅导室找老师谈心交流。约见方式是多样的,有信函预约,有临时登门拜访的,也有一些是班主任指定特约辅导的。但不论是哪种形式,学生都是自愿的。②书信辅导。如果学生有某种心理问题,又觉得不便与辅导老师口头交流的,就采用书面交流,通过“开心”信箱联系沟通。
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心理“开心”信箱、心理小报、网络、小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向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针对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地疏导。
5.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我们要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这个契机,邀请专家来校,对全体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6. 开展生命教育系列心理活动。生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开展以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自觉性、提高教师执行能力为目标的专题讲座、校本培训、教研活动、经验交流等,把学校的发展目标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期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残障人士珍爱生命,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可贵品质,同时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系列征文活动”、 “珍爱生命,从我做起”的集体晨会团体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从保护自身做起。分男女生开展“男生课堂”和“女生课堂”,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培训,开展校园“开心影院”,在学生中进行直观的生命教育。
(三)寓教于乐,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生动有趣的活动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课本剧”传承了民族的文明与礼仪;“平安童谣”唱出了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古诗词诵读”歌颂了上下五千年的文韬武略;“演讲比赛”弘扬了中国精神;运动会上你追我赶,凝聚团队;书画比赛捷报频传,展示风采;还有一年一度的“环保嘉年华”,“六一”文艺大汇演,眼保健操比赛、班级文化建设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健康发展,快乐发展,全面发展,使学校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二是通过活动进行养成教育。学校通过班队会活动,开展 “德育讲师团”活动、“爱阅读、善表达”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行为品德;学校还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 “寻找最美男孩女孩――劳动大比拼”等一系列劳动竞技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参加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妇女节”、“重阳节”、“教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孝亲活动,传承中华美德……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德育内容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达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修炼,努力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和学生的广泛接触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的感情是丰富的,他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我们对他们知之很少,往往用自己的主观意图去猜测他们的内心思绪,用我们自己的推测来衡量学生的内心需要,用教育者的单一角色去看待他们的丰富感情。事实上,这些都是违反了认识上的客观规律,导致了我们无数次教育的失败,导致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的事倍功半,于是,我们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一下我们要当好教师,自身还需要补充些什么?我们对学生还需要给予些什么?
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个前提条件,要教育好学生教师自身补充的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要提高自己的心理教育能力,增强了这两方面,将为我们科学地进行教育、教学插上翅膀,将为我们成功教育开辟广阔的新天地,育人育到学生的心坎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为他们走向明天的成功之路,打下一个厚实的基础。
篇8
紧抓“心”字,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措施一:健全组织机构,扣“心”
学校建立了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德育处为核心的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全体教师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
为了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校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学校辅导室每年进行学生心理现状调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心理辅导计划,并在平时工作中认真落实,及时总结。
措施二:努力完善教师素质,懂“心”
学校要求担任辅导教师须懂心理学,掌握一定的辅导技巧、技术和方法。这样在对学生的辅导过程中,才能用合理的辅导方式化解学生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辅导老师要懂“心”。
要一下子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教育知识水平,那不可能的。因此,学校采取了梯度培训制。第一梯度是校级心理辅导老师,即学校心理咨询室。让他们率先出外取经,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由他们把有关的知识及先进信息带回来,传授给全校教师。并要求他们结合学习的成果上一节汇报课,以切实、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目前,学校1位老师拥有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2级证书,另有6位教师通过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第二梯度是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辅导及教师自身健康心理辅导,主要是以外聘专家讲座,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后的汇报为主。每学期初,在暑期师德培训中,学校安排骨干心理老师进行一次讲座。或关于教师减压,或班级心理辅导等。同时,我们邀请了市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来校多次进行讲座,以弥补专业的不足,提升全体教师的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辅导水平。
措施三: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会“心”
在心理咨询室的统一带领下,学校成立由学生担任的心理联络员(由五六年级学生担任)。由此形成至上而下,条块分明,双向互动的心理联络小组。咨询室定期开展培训,定期召开座谈会,这个小组的建立,及时了掌握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状态、行为习惯等各种信息,尤其是一些情绪内向,具有内隐性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和同学之间交往过程中的真实行为由联络员那儿得到反馈,更有利于辅导老师开展辅导工作。
措施四:课堂渗透健康教育,育“心”
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全体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反思、感悟,使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能够从容面对,培育好学生的幼小之“心”。
1.根据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活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师资、辅导内容,每两周1节,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精心设计好电子教案。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研讨活动。共同探讨团体或班级辅导中的方法运用、辅导主题确定,注重活动中的过程体验等方面来提高活动课的效率。每学期,学校根据实际,安排辅导教师开设了辅导活动研讨课,并且在开课活动结束后,听课的所有老师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以得到共同提高。
措施五:重视防患于未然,爱“心”
“心理疏导”的工作重点在于“疏”和“导”,也就是要把预防放在第一位,防患于未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学校把重点放在了爱护学生成长之“心”上。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分别针对学生在不同时期容易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需求,着重从人际、学习、情绪、亲子、自我意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讲授。讲座分为知识讲座和行为训练。知识讲座主要针对学生来信中突出的共性问题,学生成长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困惑等进行解答和知识讲座。行为训练主要是传授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调节方法。比如:放松法、自我控制法、暗示法等。重视个别辅导,开放心理咨询室,接受个别学生来咨询。学校将具有证书的辅导老师进行了合理安排,每天至少有1位辅导老师到辅导室值班,接受学生的求助。这样,人员落实到位,辅导时间得到保障,同时,通过这种形式,又减轻了班主任的教育工作。
为了加强辅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学校又设立“知心信箱”,接受学生的来信咨询,对个性的问题,辅导老师及时给予回复,对于共性问题,心理辅导组适时开展团体辅导或者活动课,加以落实。同时,咨询室对来信、来人的学生资料建档并严格保密,防止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措施六:重视教育宣传,宣“心”
学校利用好宣传阵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每学期学校出刊一期心理导航的宣传小报,内容由学生收集信息,由学生完成。利用《太阳花报》校报,开设专栏,每月刊登心理辅导的有关知识。在校园内也开设了专栏,每月刊登宣传资料。
措施七:强化经验积累,通“心”
学校要求咨询室的老师,认真总结经验,撰写辅导学生的心得体会,从实践的角度,提炼出具有一定价值的,可操作性的辅导方法,从学生辅导个案中发现导师工作中的特色。逐渐成长为通晓学生心理,用技巧和爱心转化问题学生的真正学生成长的导师。
点滴收获
几年来,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历程中,付出了智慧和汗水,也收获了很多快乐。很多辅导教师的文章在各级各类评比中,频频获奖。2007年,学校承担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一五”规划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并于2008年获得了课题先进实验校称号,3位教师被评为该课题的先进实验教师。2012年,学校又一次承担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二五”规划课题中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在长春市的优质课评比中,学校有多位老师获奖,其中赵娜老师的心理课获一等奖,并在长春市的心理学科备课中做了观摩研讨,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由学校教师自编的校园心理剧《悔恨的泪》被刻录成光盘,参加全国比赛。
教无止境,爱无止境。用心呵护“心”的健康,虽然,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但我们坚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有我们的兢兢业业,相信实验小学的学生们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用心做出的“心”文章,必将更加精彩。
篇9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1.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是素质教育倡导的必然产物。[1]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这一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载体,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发展逐步向中小学校转移和渗透。[2]在《意见》中,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处或基(普)教处负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发展性心理辅导取向
许多学者对发展性心理辅导进行过论述,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3]《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中提到“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仅仅是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各个省市的相关文件都承袭了这一思想。如《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性原则:“传授知识和促进发展,以促进发展为最终目的;发展性任务与补救性任务,以发展性任务为主。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处理好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以发展为本,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学校应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发展”。
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看,《纲要》分阶段设置了具体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归类为学习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及职业发展三个方面,体现了发展性心理辅导所应涵盖的内容。
3.柔性政策特点明显
尽管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大多以柔性建议为主,没有具体落实办法。且大多数文件以《意见》为范式,在硬性指标上有所欠缺。不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政策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被其他学科课程所占用。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组织建设的三级化
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加强了行政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呈现省、市、县(区)三级化管理模式。如《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规定,省教育厅设“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行使行政领导职能,并设“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其执行工作机构。各市区县建立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全省各市(县、区)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明确要求。
在各个学校中,又逐步形成了校长挂帅、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参加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如《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规定,“学校要建立由校领导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参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指出,“学校可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统筹全校工作。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单独设置学生心理辅导主任,一般学校此职可由德育主任兼任。学校应成立心理辅导组,由辅导主任或德育主任任组长,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组员”。《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一名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学校德育部门具体负责,教务处、共青团、少先队共同参与,组织、协调和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建立职责明确、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对于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开展心理救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体系建设的科学化
(1)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系逐步形成。各省市以《纲要》为依托,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分阶段制订了教育内容。《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学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建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要求。在《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更是把教育内容要点细化到各个阶段的每个年级上,不同的年级各有侧重。
(2)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等手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可以预见,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走向之一。[4]《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提出:“在全省推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春雨工程’。该‘工程’是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联通全省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广大中小学的专业平台”。《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构想。《2007年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提出:“以网站为阵地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展开”。依托于网络的优势,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随着青少年学生网民的增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大势所趋了。
(3)评估
为了检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成效,一些省市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朝着具体、量化的方向发展。《纲要》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则进一步提出了评估指标:机构、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课程的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工作,学科渗透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科研工作和实际效果。《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将评估指标制定得更为量化,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规定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定期开放,接待有需求的学生,每周不少于10小时。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团体辅导”。
3.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意见》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纲要》也强调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提出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且要取得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
训练有素的教师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5]各省市结合实际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基本都从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资格与职责、培训和教研方面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地位。
(1)资格
如《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规定:“专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心健康,从大专院校相关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精神病学、社会工作等)毕业,或者经过经认可的专业培训,通过‘湖北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资格考核(试)’。通过考核(试)者获得“湖北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证书”。《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并将资格证书分为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岗位职责各不相同。
(2)职责
如《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明确了专、兼职教师各自的职责。《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则从工作职责范围、专职心理教师的素质技能要求、工作程序规范三个方面非常详细地制订了专职心理教师所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
(3)培训
各省市相关文件都涉及到了师资培训问题,以《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为例,将师资培训分A、B两个等级,从培训对象、培训目标语要求、培训形式与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考核、组织管理和其他事项七个方面详细指导了培训工作的展开。
(4)教研
《纲要》首先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进一步提出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途径:“要将教研活动与专业培训及教师的自我成长融合在一起,共同研究教材,研讨个案,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同样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根据这些相关文件的指导精神,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将更加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学刊,1997(2).
[2] 黎龙辉,刘良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5).
[3] 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篇10
小学学困生的形成,既有身心因素,又有环境因素,既有知识断层,又有智商欠缺。因此转化学困生,关键在摸准情况,对“症”下“药”。
1.明确学困生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及分析。我们认为“学困生”是指身体健康、智力正常,但在学科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不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有以下四种典型表现:自卑型特点,懒惰型特点,虚荣型特点,被动型特点。
2.学困生归类分析研究。经对搜集信息,归纳分析出学困生的成因。(1)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孩子自卑、软弱,或感到学习知识没用。(2)教师或家长教育方法功利或生硬,导致学生厌学。(3)教师业务素质低会使学生疏远教师及所教学科。(4)家庭环境较差的学生精神上倍受压抑而引发心理障碍。
3.培养学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之具有主动学习能力。(1)学困生往往没有预习习惯,学习缺少规律,自制力较差。在课堂上我们应预留几分钟培养预习习惯,或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优化学困生学习系统,建立帮扶联系组,建立学困生档案,在课堂上做到“四到位”(提问到位,板演到位,课堂讨论到位,课后辅导到位),在学法指导上遵循学习有趣的知识从理解整体内容着手懂了八成就往前走这三条原则。
二、探索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经验和方法。
1.心理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的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小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
2.我校“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归纳出七种心理特点:消极心理、逆反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埋怨心理、自卑心理、麻木心理。
3.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困生转化创造良好环境。(1)注重心理辅导方法策略,第一是心理关注,与学困生平等对话。第二是心理接纳,认同其内心体验。第三是心理支持,激发学困生的自尊和自信。(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学困生”自我教育体系。对于学困生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帮学困生树榜样、绘前景,在活动中勤参与、勇表现、敢竞争,并做到真信赖,激励他能成功。动真情,多肯定。(3)帮助学困生形成自我教育体系。即:自我对照――认识自我;制订计划――要求自我;付诸实践――重塑自我;冷静反省――评价自我。使他们认识自己,从而走出学困期。(4)创建“学困生”转困模式。首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其次制订转困方案,并落实计划,抓反复,反复抓,最后总结表彰并长期跟踪。
三、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1.本课题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个案分析法、评价法、访谈法等;主要手段有:建立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心理热线电话、校长信箱等。研究途径有:心理辅导、心育教育、学校心理教育专刊等,编制《小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手册,以之为依据,确保科研工作科学有效。
- 上一篇:医院文化宣传方案
- 下一篇: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