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

篇1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家庭中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在家庭中一定要培养孩子有始有终的习惯,要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的责任心,千万不能因为学习,就不参加家庭中的任何活动,如扫地、刷碗和叠被子等等,要从每件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其实,生活上的好习惯和学习上的习惯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

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中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作用。

1。作为家长,在心理上不能给孩子产生一个监督的作用,让孩子产生一种心理:我是给父母学习的。不能时不时去打扰孩子,应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充分的空间,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尤其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学习由自己来负责。当孩子做完作业时,应由孩子自己去检验自己的作业,而不应由父母代劳,这样父母虽然费力劳神,效果却适得其反,助长了孩子懒散的思想。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时侯我身体不好,妈妈为了让我早做起作业早休息,常常我在一旁做,妈妈替我在一旁检查,我不用负责,也不用费心,因为不管我做对做错,总有妈妈给我做后盾,因此我养成了粗心的习惯。常常十字有一错,而这个缺点很难纠正。其实培养一个好的习惯不容易,而改变一个天长日久形成的不良习惯更难。所以要从点滴做起,大家一起让孩子从小培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2。家长要形成一个“陪读”的习惯。这里的陪读不单指和孩子一起做作业,一起看书,而是自己非常专注干自己的事情,可以看书,织毛衣,无论干什么,都必须非常专注,忘我,这对孩子注意力集中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注意力集中念一遍文章就能记住,而不集中即使有口无心地念上十遍也可能白做无用功,这就是效率高和低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3。每个家长要更好地和老师配合,和老师保持一致,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缺点,随着孩子青春期的到来,有些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家长每天最少和孩子沟通5分钟,形成一个融合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

要培养孩子主动的思维能力。每个孩子一天学习了什么,不仅能想出来,最好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对将来是非常有用的,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而思维方式与座姿也有一定的关系,保持身体紧张可以使思维更有逻辑性、联系性,从而也更加理性,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躺着、歪着,想得东西比较零乱,这种思维方式比较适合西方国家。另一方面,为了保护我们的眼睛,我们最好也别躺着、歪着学习。

三、卡通片对孩子的影响

就是从国外流行过来的一些卡通片,只有图片,而没有文字,大人有时候还看不懂,孩子们却看得津津有味,以及电视上的一些动画片,不能禁止让孩子们看,但也不能太迷恋,它们能开拓思路,但应遵循中国传统上严谨的思维方式,应适可而止。

最后,对家长和孩子提几条建议:

1。给孩子一个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同时也给孩子一个纠正不良习惯的过程,现在的成绩不代表孩子的未来。

2。鼓励孩子形成一个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篇2

社会在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在迅速推进。如今农村孩子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上学,这些外来务工者的子女,身上有许多值得赞扬的闪光点。那么,该如何利用这些闪光点,开辟幼儿教育的新途径呢?

一、勤劳,好习惯的榜样

都说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子女对父母来说是多么重要。同时,也就很自然地造成部分父母对于子女的宠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孩子,享受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待遇。而外来务工者子女相对来说,则没有那么被宠爱,他们多是勤劳自立的孩子。作为幼儿教师,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应该很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将这种勤劳自立的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们。在平时,应当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孩子亲自动手解决自己的事情。教师可以多进行表扬和奖励,并制定相应规则:谁的课桌椅子打扫得干净奖励一分,谁在下课走的时候帮助老师打扫卫生奖励一分……利用这种积分制的方法,培养孩子们爱动手劳动的优秀品质。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不要忘了家校联合。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和家长们进行沟通,让家长在家里也鼓励孩子们养成动手劳动的好习惯。

勤劳自立的优秀品质都不陌生,都知道它对于孩子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但究竟应该怎样去培养,是新时期幼儿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因此,应该深入挖掘外来务工者子女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平时的教育中,对于这种勤劳自立的行为多加表扬与鼓励,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养成勤劳自立的良好习惯。

二、主见,创造力的基础

因为父母大多忙于打工,对孩子的生活干预得少,外来务工者子女往往都有自己的主见。主见指对事物有自己的意见或见解,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有的人一生都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创造力。在当今,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创新兴趣、创新欲望、创新意志、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没有主见是万万不行的。幼儿教师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见,适当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独立思维,有自己的个性。在平时,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的生活都会非常关心,容易使得部分孩子产生一种盲从思想,逐渐丧失自己的主见。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比如,在做游戏的时候,教师不要随意指责和批评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言行越有自己的独特性,想的办法越奇特越好,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在孩子的心中往往是权威的象征,为了培养孩子拥有主见,教师可以在平时鼓励孩子说“不”。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出错,让孩子明白教师也会犯错误。这样,孩子就不会再盲从,从而拥有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多数都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平时学校的教育方式或是父母的干预,把孩子们的想法扼杀在摇篮之中。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具有主见,敢于按照自己合理的思维方式行动。有的哪怕是错误的,也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自己体会一下失败的感觉,则学生对于某件事情的理解可能就会更加深刻。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深刻的认知能力、高度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思维力、高效的记忆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担当,责任心的升华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外来务工者子女来说,可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对于城里的大多数孩子来说,可能并非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城里的孩子可能什么都是大人准备好,如果教师要求干什么,“爸爸没有给我准备”之类的理由就可能自然地说出口。作为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注意培养孩子的担当意识,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让孩子们明白:有的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早上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们自己走路上学、进教室。让孩子明白上学是自己的责任,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当孩子们做到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记得表扬,但当孩子们没有做到的时候,也不要忘了进行适当的批评。在上绘画课的时候,安排两个人负责分发绘画用具,在下课的时候安排两个人关灯,最后安排一个人关门,这样为每个孩子提供承担责任的机会。当然,在做这些之前,教师要给孩子们讲清楚做事的规则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教会孩子拥有担当意识。

篇3

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我们坚持要求孩子用事实来说话,对于这一点,孩子们刚开始很不适应,在以往的活动中他们或习惯于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或喜欢附和别人说法。而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我们坚持引导孩子进行观察、试验、验证,使他们懂得要用事实与数据来说话,如:在制作“不倒娃娃”的实验中,在回答“怎样才能让空鸡蛋站着不倒”这一问题时,起初孩子们以为只要在空鸡蛋里装一些东西就行了,而且大多数孩子坚持认为自己的答案是对的,直到他们亲自动手用空鸡蛋制作不倒翁,经历了往里灌沙一石子-铁块-橡皮泥-玻璃球等都不行后,老师再引导孩子用橡皮泥将石子或铁块等固定在蛋壳底部,这时孩子们才认同,不倒翁是因为在蛋壳的底部有固定着的重物才会不倒的。一系列的科技活动让孩子学会了实事求是,尊重事实,也正是在学习用事实说话的过程中,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坚持性

科技教育的主题活动多为主题性系列活动,有的主题教育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如《有趣的磁铁》主题活动持续了两个星期,在这期间,老师引导孩子玩磁铁,做磁铁游戏,发展到利用磁性制作各种玩具,孩子在制作各种小制作的过程中,常常需要40-50分钟,但孩子很投入,总觉得时间不够,在科技活动中孩子对事物的专注,细心、合作意识、坚持性等品质得到了培养。

培养最爱探究的意识

在制作“不倒娃娃”的活动中,先让孩子观察自制的蛋形娃娃两组:一组为“不倒娃娃”(即“娃娃”内壁底部安置了重物),另一组“站不住的娃娃”(即空心“娃娃”)。让孩子在观察摆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研究的问题:为什么有的蛋形娃娃能站起来,有的却站不起来?有什么办法让蛋娃娃都站起来吗?为了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老师给孩子准备了小石块、小铁块,小沙包、玻璃球,橡皮泥,胶带等,让他们探索“娃娃”不倒的原因。有的小朋友简单地把东西往蛋娃娃身体里放,蛋娃娃还是站不起来,老师便指导孩子观察,比较成功作品和失败作品的不同之处,孩子一边比较,一边讨论,最终发现了蛋娃娃能站起来的秘密。知道了原理,孩子产生了再次制作“不倒娃娃”的欲望,不断体会到创新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篇4

关键词: 创新意识; 想象力; 审美学习; 观察与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115-02

在《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就指明了“构建面向21世界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在美术教学中,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共同保护孩子思维的创新意识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有着他自己的大胆想象,他不会像成年人,一般会以常规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在学校教育中,保护孩子思维的创造性更离不开高素质、有先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老师。有这么一个美丽的故事:一次,有个小朋友在纸上画出方形西瓜,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哪有方西瓜!他的老师走到这位小朋友身旁,就问他:为什么西瓜是方的,孩子说,因为看到卖西瓜的人把圆圆的西瓜堆起来太麻烦了,如果是方的就不会滚来滚去。这位高明的老师能够倾听孩子的话,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特的创造力。值得关注的是:孩子的想象是天真的,但也是可贵的,目前在一些城市果真有方西瓜销售,在广州就有来自日本的方西瓜。我相信:方西瓜一定会受到大家的青睐,放在冰箱里既方便又节约空间。但是能想到这个点子,并且培育出方西瓜的人一定被人称“绝”,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创新性思维是被许多条条框框不知不觉地给抹杀掉了。在几百年前,有多少人敢大胆去想,能够和远方的朋友直接对话,能够坐在家里看世界,今天,不仅有了电话和电视,还能视频对话,就在五六年前,都会把视频对话看作是遥不可及。因此,当孩子大胆想问题时,应当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也许他的想象在不多久就可以实现。作为老师,当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孩子的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自我发挥。一个观念新,知识经验丰富和善解“童”意的老师,相信一定会得到孩子们的厚爱,这也是对我们新时代的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它是萌发创新意识的原动力。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才能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还应将美术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综合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翔。这样,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不竭的创新源泉来,他们终生受益。

在有些教学实践中,会看到有很多老师限制的条条框框,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不能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等这样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会对作画感到枯燥,继而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唯恐越雷池一步。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在课堂上,会调动学生尽可能的去想象,去发挥,去创意,给学生以开阔的空间,自由翱翔。

在美术教学中,我也深刻的体会到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常常“异想天开”,如我在教授《美丽的天空》一课中,孩子看到弯弯的月亮,就会想象自己在月亮上荡秋千;看到圆圆的太阳,就会为它添上五官,让它笑容可掬;看到电闪雷鸣,就会想象雷公电母在争吵等等这些。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羁,但对儿童说来,正是其奥妙所在,正是他们纯真天性的体现。因此,要指导儿童作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我们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激励他们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硬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培养孩子随时随地的审美学习

篇5

什么是婴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或称创造才能,是人的多种能力和品质的总和,它包括了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发达的创造性思维、亲自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因素等。其中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是两种主要的能力。这里笔者主要阐述婴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指通过思维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形式主要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侧向思维与反向思维。

1、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将思路展开来,对一个问题寻求很多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还被称为求异思维和辐散思维,它要求思考者充分发挥想象,打破知识固有的界限与约束,以获得旧知识的新组合、新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是指寻找单一的答案或解决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收敛思维又被称为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收敛思维的特点是综合性,其结果往往是独一无二的。

3、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从其他角度、其他事物的作用中得到启发而产生新的设想。侧向思维往往是通过横向渗透的方式,经过联想的作用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科学创造中,侧向思维有时也表现为汲取、借用某一对象的概念、原理、方法及其成果,作为研究其他对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手段,从而一举获得成功。比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文学家发现太阳的能量是通过热核反应产生的,这一发现使物理学家们茅塞顿开,由此想到能否模仿太阳上的热核反应来获得巨大的能量,从而最终发明了氢弹。

4、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称逆向思维。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往往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全新的思维结果。300多年前,人们发现人在生病时,体温一般都会升高,但医生却无法知道病人的确切体温。于是,医生们就请当时享有盛名的科学家伽利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伽利略为此设计了多种方案,可都失败了。有一次,他在给学生上实验课,边操作边讲解,他问学生:“当水温升高时,水为什么会在容器内上升呢?”学生们回答:“这是因为水的热胀冷缩的缘故。”学生的回答给伽利略带来了灵感,他心中一亮:“既然当温度升高时水会膨胀,那么反过来,从水的体积变化,不也就能测出温度的变化吗?”于是,伽利略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体温计。在这里伽利略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就是所谓的反向思维方式。

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

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要从多方面着手,增强他们的创造力。以下介绍一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适当向孩子提问

要向孩子提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例如:水有什么用处?砖头都有什么用处?世界没有太阳会怎么样?孩子迷路了怎么办?小猴有几种方法可以摘到树上的桃子?要鼓励孩子说得越多越好。

2、鼓励孩子提问探索

孩子好问为什么,这是孩子好奇心强的表现。有一位孩子问老师:“蜗牛有没有嘴巴?”老师并不急于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找。于是孩子拿起蜗牛左看右看,最后还拿了放大镜来看,却还是不清楚蜗牛是否有嘴巴。此时孩子有些泄气了,老师这时对孩子说,从蜗牛的外表我们看不清蜗牛是否有嘴巴,我们再想想其他办法吧。“嘴巴是干什么用的?”这时老师开始启发小朋友了。“是吃东西的。”这个问题当然难不倒孩子。听了孩子的回答,老师又接着问:“那么你现在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去找蜗牛的嘴巴?”小朋友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了只要看看蜗牛会不会吃东西就能知道蜗牛是否有嘴巴了。于是第二天孩子从家中带来了一片菜叶,放在蜗牛下面,一天、两天,孩子终于发现了菜叶上有许多小洞,于是他高兴地告诉老师:“蜗牛有嘴巴的。”

家长要鼓励孩子提问,更重要的还要帮助和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3、利用游戏来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一般来说,会玩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在游戏中他们往往不拘泥于游戏的原有玩法,会玩出不同的新花样。家长应鼓励孩子在游戏中不断创造新的玩法,在游戏材料不足的情况下,鼓励孩子寻找替代物或自己动手制作玩具,以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4、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要多给孩子自由,多让孩子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孩子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己见、喜欢争论的个性。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大有益处的。

如何教给孩子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加法

这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经过混合、组合、易位等的处理,从而得到一种新事物的创造方法。如生活中的组合家具、通话照机手机就是简单加法的产物。

2、减法

这是将多变少、将重变轻的方法。如带邮票的明信片、无绳电话机等都是运用了减法的产物。

3、扩大法

扩大法,即把一种物品扩大、扩展的方法。如大屏幕电视、家庭影院都是扩大法创造出来的产物。

4、缩小法

缩小法,即把一种物品缩小的方法。如笔记本电脑等,这样使用起来更方便。

5、联想法

这是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方法。如瓦特由开水的蒸汽冲壶盖而引发联想,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6、改变法

改变法,即改变事物本来的一些属性,而产生一个全新的事物的新形象。如北方某些居民居住的窑洞、我们今天使用的折叠伞等。

7、模仿法

这是模仿、学习别的事物而产生新产品的方法。如人类模仿鸟儿发明了飞机、模仿鱼儿发明了潜艇等。

8、反向法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创新精神 ;手工课;绘画日记

创新的思维是长期学习和实践的结果,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将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机的融入到今后的美术课堂中。

一、加强小学美术课堂手工课的训练,促进孩子创新思维的发展。

美术活动对于儿童心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做手

工就是其中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儿童做手工的过程是一个促进手、眼、脑、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孩子们总是兴致勃勃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在动手之前他们会浮想联翩,构想自己作品的模样。在制作过程中他们会不断的遇到各种问题,并动脑筋想出各种办法和判断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经过一番的体力和智力的付出后,看着自己的作品像模像样,会使他们深切的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因此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中要充分利用好手工课,多给孩子们发展的机会,有很多美术教师不喜欢给学生上手工课,认为上手工课课堂纪律不好维持,用到的工具多,孩子年龄小,容易出现危险,课后班级卫生也会很差,因此很多手工课都被换成绘画课,殊不知这样一来我们抹杀了孩子们多少的创新能力,我们在他们探索艺术的道路上所作的还是一名领路人吗?这是值得我们每一名美术教师所深思的。

二、在平日的艺术实践中,要求学生做有心人,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索。

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尤为重要,我们在平日的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孩子们做个有心人,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探究,例如在学习《铅笔画》一课中,铅笔作为学生平时最常用的书写工具,可以说学生对铅笔很熟悉,但是关于铅笔到底可以画出怎样的画面效果却是一个需要探究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去讲解怎样用各种方法去画,而是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大胆地去尝试,艺术是一个不断悟的过程,教师的讲解无论多么细致详尽孩子们自己不能领悟,其过程也是一个徒劳的,而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让孩子们亲身去体会,用心去感悟,让孩子们做一个有心人,才会逐渐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三、在近似游戏的绘画创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源发动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持久的保持下去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回顾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很强的趣味性,所以我们教师更应该好好把握,给孩子创造一种更加良好的课堂,玩是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一味的玩那么课堂纪律难免会很难把握,同样也不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技法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近似游戏的绘画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氛围中去接受新知发挥想象力提高创新精神,在这种游戏活动中不需要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在这种制作行为中,学生获得快乐,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绘画日记”的习惯,提高创造美的潜能。

“绘画日记”是结合儿童喜欢画画、想象丰富、好奇心强的特点将绘画与说话有机结合的一种学习表达的方式,孩子从小养成画“绘画日记”的习惯,既可积累创作素材锻炼绘画能力又可使孩子逐渐培养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如果我们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说一说讲一讲,既让学生关心了周围所发生的大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关心包括小花小草在内的小事,有了平时的这些素材学生想象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创造的欲望也就随之而来。在创作过程中带给孩子的是充分的自由,表达的是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学生作品中文字与绘画相映成趣,反映着学生真我的一面,通过长期的“绘画日记”练习对于提高孩子的观察力合表现力让孩子在愉快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挖掘孩子的绘画潜能都有意义。

篇7

情景一:姗姗刚满6个月的时候,妈妈就开始教她看“识字卡片”和图画书。每次,姗姗都学得认真。姗姗刚会说话的时候,就能指着“识字卡片”上的字念出声来,还能把妈妈念过的图画书上的故事讲下来。姗姗3岁上幼儿园时,已经认识了不少字。为此,姗姗的爸爸和妈妈感到非常自豪。

情景二:东东在3岁上幼儿园之前,妈妈并没有刻意去教他认字,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让他来认识事物。比如,妈妈拿杯子时,就会指着杯子对东东说:“杯子。”然后,让东东用小手摸一下,感受杯子的质感。在用杯子喝水时,就会对东东说:“妈妈用杯子喝水。”妈妈带东东到外面玩儿的时候,看见大树就会让东东摸一摸树干和树叶,同时告诉他:“这是树,大树,大树上有绿色的叶子,很漂亮。”东东大一些,开始喜欢“涂鸦”,妈妈对于东东的每一张“涂鸦”都表示很欣赏,然后让东东把他的“涂鸦作品”讲给爸爸妈妈听。后来,妈妈和东东一起把他的“涂鸦作品”做成“书”,参与其中的东东满心欢喜。

“体验”真实事物更有益

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生怕自己的孩子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落于人后,于是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们认字、数数等等。姗姗妈妈的做法和东东妈妈的做法可能在不少家长中都存在,但到底哪一种方法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更有益?

如果将这两种教育方法加以比较的话,我更倾向于东东妈妈的做法。东东妈妈并不刻意教孩子“抽象的字”,而是让孩子用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来感受生活中的事物。她在生活中看到什么就告诉东东,让他自己体验真实的事物。当东东把自己对事物的体验用“涂鸦”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妈妈并不用成人的思维去影响他。

就短期来看,东东妈妈的做法不会有太大的“成果”,但从长远来看,对孩子的益处却很大。而姗姗妈妈的教法虽然在短时期内就可以看到成果,但姗姗看到的却是没有生命的抽象文字和图画,这与对真实事物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专家建议

早期智力开发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这里给家长几点建议:

首先,尽可能地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

就人类的整体发展进程而言,我们的祖先是先认识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然后再用图像表示出来,最后才出现了抽象的文字。就个体发展进程而言,孩子在近20年的成长过程中,对世界的认识与人类的整体发展规律是一致的,这是自然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实的事物传递的信息要远远超过图画和文字,应该让孩子从小接触真实、自然的事物,让孩子用自己方式去感受和认识世界。培养孩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想用“短平快”的方法来培养孩子,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孩子。就好像用配好的“营养饲料”化肥来种庄稼一样,庄稼虽然缩短了生长期,却没有了自然长成的口感和营养了。

其次,明确早教目的不是为了给家长争面子。

今天的社会环境攀比之风盛行,连教育孩子都不例外。有不少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比不过其他孩子而丢面子,为此早早地为孩子“开发智力”。事实上,那些被誉为“神童”的孩子并不意味着长大以后就真的能够自食其力、融入社会。而且,孩子一旦意识到,自己是被家长用来“争面子”的工具,就会对家长的教育非常抵触。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培养都是有负面作用的。请所有的家长都能用一颗平常的心来看待孩子是否“优秀”。

再次,要变“教”为“体验”。

篇8

编程一直被视为继口语及书写之后的“第三语言”,因此不少国家均提倡儿童学习编程,例如英国将编程纳入中小学课程、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动学校教授编程、新加坡在中小学考试中加入编程科目。世界各个国家把儿童编程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编程人才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信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性,也说明编程能力是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必备能力。

那么少儿编程对孩子的发展究竟有哪些益处呢?

一、人脑敏感期容易培养编程天赋

人类的大脑发育成熟要远远早于人类身体的各个器官,人类的潜在能力有一个敏感期,人类的各种天赋都是在这个敏感期内形成的,例如,小孩子可以辨别几十种颜色,而成人只能辨别10多种颜色,受过音乐训练的小孩子可以听到88个钢琴的半音,而成人很难做到,这告诉我们人类很多天赋过了敏感期,这种天赋能力就开始递减了或者完全丧失掉,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如此,人类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是在7岁左右,所以,逻辑思维能力越早培养越好,少儿编程就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一个比较好的手段。比尔盖茨、扎克伯格、乔布斯,他们都是从小学就开始编写程序了,从小就开始编程思想的培养和编程技术的积累,为他们后来成就大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利用编程教学引导学生顺利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顺利过度

影响学习成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思维力。那些进入八年级成绩落后的孩子往往是在四年级便开始明显落后。其实这部分孩子成绩之所以在这时候开始落后,恰好是他们的思维发展没有跟上同龄人的步伐造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在幼儿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童年期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而十岁(通常是四年级)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思维发展顺利过渡,成绩不会受到影响,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轻松。而如果思维发展受阻,则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因此,把握好孩子思维发展的这一转折期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任务以前更多的落在数学等学科上,这些学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过度的作用,但与编程教学尤其是scarch等比较成功的编程软件教学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编程时写入的是命令,而生成的是可见的动作,可以很好的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联系在一起,所想即所见,所见即所得的操作形式是对思维方式转变的极佳练习。

三、利用编程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阶段在学的学生大都是“独苗苗”,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人围着这些“小太阳”转,从而滋生了娇生惯养的习气,只会汲取而不知道付出。很多学生有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的心理素质。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开始产生竞争的心理,一切都要争强好胜,有时甚至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这都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不利。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当他融入集体之中,个人的创造才能得到发展。正如马克思说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而且编程教学可以很好的把一个小组或一个班的学生紧密的系在一起,很多程序代码需要写入几十行甚至过千行,这样的任务在短时间里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分散到一个团队里就变得可行了。

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团队中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合作要亲密无间,分工要细致,统筹要合理,一个大型程序的完成就意味着一个合格的团队的成型。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和现实中的同学合作,更能与远至大洋彼岸的朋友一同协作完成创作,这更能激发学生对团队协作的认可。

四、培养创新、自学等能力

少儿编程课程不仅能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在整个编程过程中对孩子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自己的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而这正是今日孩子需要拥有的必备技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雷斯尼克教授表示,无论是理解极其复杂的系统,比如一个经济体如何运转,或是以分步骤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习编程都大有帮助。它不仅可以训练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帮助表达自己。

五、利用编程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

篇9

关键词:文学作品;思维能力;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能力

在以往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总会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诗歌都讲述了哪些内容,描写了哪些方面?这样的提问固然对幼儿记忆故事有一定的作用,但太表面化、模式化,所提的问题是单一的、回忆式的、封闭式的,没有给幼儿更多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那么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直接影响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多样性的问题可以是同一答案的问题,教师有多种思维定式,如对“诗歌中讲述了什么”这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语言描述,答案只有一个,但问法不同,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句式,从多种角度了解事物,开阔思路,还要允许对幼儿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这样老师的问话就需要将“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成”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等。虽只是用词不同,但幼儿的答案没有统一规定。不局限于诗歌原文,幼儿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问题

启发式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教师可以将所提问题置于一种情景和氛围中,如在儿歌《小猪哭了》的学习中,“谁能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就能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向幼儿提一些“大”而“深”的问题。“大”是指范围广,“深”是指有一定难度,逐步引导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教师的“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等问题都是启发式问题的具体落实。

二、提供问题实践,强化思维能力

1.把握探究点,巧设问

这种方法在提问时,教师可鼓励幼儿根据文学作品的重点、难点进行探究。幼儿喜欢为诗歌中的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抓住幼儿这一特点,教师鼓励并指导幼儿在背诵诗歌时加入自己改编的续编后的内容。对语言发展较差的幼儿,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讨论,选出一种最好的方法将诗歌情节发展下去。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直接提出改编或续编的要求,如“儿歌中的小动物不这样做,结果会是怎样呢?”“小动物认错了,再发生这样的事会怎样呢?”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诗歌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诗歌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思维的过程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向幼儿交代诗歌名称后,让幼儿对名称提出自己的想法,事实上幼儿所提问题可能就是诗歌教学的线索,讲述后再将问题回到幼儿中解决,效果会更好。教师还可以讲述后让幼儿提出诗歌中的疑点,如,在学习《三只蝴蝶》时:“三只蝴蝶为什么不分开去避雨?”“三朵花也不是不让三只蝴蝶避雨,是它的叶子太小吧”等等,幼儿的疑点正是教师教学中要解决的重难点,如此幼儿的思维积极又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寻找疑惑处,挑战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永远是“半成品”,教师的讲解也是“半成品”。我们要鼓励孩子敢于挑战,提出异议,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学习中时刻闪现智慧的火花。如,在学习文学作品《五彩虾》时,孩子敢想敢问:“五彩虾为什么不把青鱼公公背上岸啊?”“为什么不把彩虹拍成照片呢?”“青鱼公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家装扮成彩虹样子呢?”如,《妹妹的红雨鞋》的童话剧中,许多孩子通过表演后提问:“红雨鞋还可以变成五彩雨鞋吗?”“我们可以把雨鞋设计成每天都能穿的皮鞋样子吗?”这些充满创造精神的文学作品贯穿从直觉到幻想,再从幻想到直觉的思维过程,它是培育灵性、情感、智慧的沃土温床,也是培养孩子问题意识的精神糖果,是鼓励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开拓创新的机智品格、发挥幼儿创造思维的潜能的金钥匙。

篇10

兴趣都是需要发现的

为什么有些孩子表现得比其他孩子更有兴趣学习?为什么有些孩子对某一门功课更感兴趣,更容易保持一种专注?这需要大量的练习。没有学习兴趣的孩子,多用点时间学习,就可能发现兴趣了。在开始的时候必须有一点强制措施,这是很多父母不敢做的事,怕孩子不舒服。

当孩子说自己没有学习的欲望时,父母如果真想引导孩子喜欢上学习,就不能单纯从字面来理解孩子的意思,不能认定孩子现在没有兴趣,就是真没有学习兴趣,并且还是永远没有学习兴趣。孩子内心的细微思想变化他们自己也解释不清楚,只有能看透孩子真实想法的父母才能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的父母才有意愿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教育理念不能跟着孩子的感觉走。

父母内心缺乏力量,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不愿意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和权威,他们就听孩子的,怕与孩子冲突,不敢责备孩子,最终总是父母向孩子屈从。最重要的是,他们想成为自己孩子的朋友,他们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认为建立良好的关系就能避免大部分的冲突,不愿意惹恼孩子,尽管开始就知道孩子过长地玩游戏是不健康的,但是孩子喜欢就让他们玩,等到他们已经习惯了,再改就来不及了。

总是不敢管孩子,就会失去做家长的权威

张力的妈妈陈茜总是觉得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天生的,更觉得什么都比不上孩子童年的快乐。陈茜小的时候父母管教很严,她总觉着自己的童年不快乐,所以最想给予自己的孩子快乐的童年。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工作能力其实是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培养起来的,不愿意承认她现在有好的工作,有好的物质条件,都离不开父母当年的严格管教,所以她不但在物质上宠爱孩子,在行为习惯上也对孩子过分骄纵。

为了孩子的快乐童年,陈茜费心费力,可是孩子依然不快乐。因为人类最大的悲哀就是无法获得永久的快乐。快乐是绝大多数人只能瞬间达到的一种状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没有规矩,觉得学习没有兴趣就不学习,孩子根本体会不到真正的快乐,也不能从做好一件事中得到快乐,也不能从做好一件事中感到自豪。

张力从小就被夸为最聪明、最帅、最棒。他身上的问题一直被忽视,因为妈妈怕他不快乐。可是张力被夸得很困惑,甚至很受伤,他清楚自己没有像亲人夸得那么好。

陈茜不责备自己没有培养起孩子的学习能力,倒是把孩子的不快乐归罪于学校,怪罪老师缺乏能力,没有办法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校里学习没有快乐感,张力一开始写字写作业,就说:“好累啊,好烦,太难了,为什么要学习,我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我不想在学习上有上进心。”“我看一会电视吧,我就看一会电视。”一遍一遍地说,陈茜最终就让孩子看电视,看完电视,央求妈妈买下电视广告里的食品,下一次会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着垃圾食品,反正就是不去写作业。

在吃饭时经常与妈妈吵架,总是软磨硬泡地要求去吃不健康食品。

可是陈茜又不愿意承认孩子普普通通的一面,她给孩子报了好几个课外班。

在业余爱好上出成绩也不轻松,这种兴趣也是慢慢发现的。而这些课外班又和学习冲突,孩子是课外班也不想上,学习也不愿意用力。

看到孩子作业出现错误,一开始她认为孩子是不用心,因为在她认为太简单的地方出错,但后来她发现,孩子是真没有学会,因为有些题目对于别的孩子来说相当简单,可对于她的孩子就是难题。她一度怀疑孩子的智商,真着急,觉得是老师没有教好,是老师不用心。可是当孩子作业写错了,陈茜让他改过来,孩子会说:“你别要求我这么严。”听到孩子说这句话,陈茜就有内疚感,就不再要求孩子了,不做就不会吧。

张力真正坐下来写作业时,一会动动这个,一会儿动那个,写作业用的时间越来越多,却依然写不好,半个小时的作业常常要拖延到两个多小时来做,他也的确觉得作业太难太无聊,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拖延和担心上。晚上到点不睡觉,到了上学时间不起床。

陈茜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她说话孩子不听。

问题就是这样,我们想让孩子轻松惬意地生活,不经意间,直到这些问题再也无法用孩子的“聪明”“粗心”来掩饰了,问题会变得很严重。我们遇到问题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它会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如果一直做错误的事情,那么只有得到同样的结果。错误的结果严重了,父母的心灵上就痛了。痛了就会反思,心灵上的痛苦促使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改进管理孩子的技巧。

比其他人更早开始训练,继续下去就是胜利

陈茜最该改变的是完全接纳孩子平凡的一面,他确实没有能力既学钢琴、又打球,又把学习搞好,还天天快快乐乐的。

从做好一件事开始培养孩子的能力,比如能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

敢于严格要求孩子,这就意味着孩子会有不舒服、不愉快。不快乐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

做得好一点,他就会更努力一点。

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也就改变了思维,思维方式改变了,也就有了积极的行动。从“我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改为“我怎样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呢,只有努力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多学一点,多努力一点,就会有兴趣的” 。

内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天生的,也就是说,不一定是一出生就必须有的。很多我们的特点和行为可以在日后的经历里慢慢积累,这一点没有任何异议。所以我们寻找的内在动力也可能在后天长期发展而成。

激情并没有伴随着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正如那些高水平的技能,它也是后天发展出来的。这个研究发现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一样,那些杰出的人士都是被内在动力所推动的,但大多数并非一开始就如此。那些出色的成就者在开始的时候,总是需要被引导。

但他们肯定不是在第一天就拥有动力的,如果追求卓越的动力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样天生形成的话,那么是如何培养的呢?这个效应不仅能带来技能的提高,还会增强人们不断提高技能的动力。

无论是弹琴还是打球,无论是绘画还是学习课本知识,起步者都无法应付每天超过一个小时的练习,有时候还少得多。但当他们成为杰出人士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用每天4~5小时的练习时间。使自己比同龄人好得多的方法之一就是,比其他人更早开始训练。训练的时候可以先选择一些简单的,看上去容易一些的练习,这样更能够继续下去,只要继续下去就是胜利。

说兴趣是天生的,这样可以推卸掉大人的责任,也会以此给大人找借口,不用再付出努力,这样省力倒是省力,孩子的兴趣就无法得到发现。

我们克服困难时付出多少努力,就获得多少永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