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思维如何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思维如何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思维如何训练

篇1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一、学前幼儿思维特征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二、直观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三、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扩展领悟自然世界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

孩子天生就像个科学家,对生活周遭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兴趣,喜欢动手操弄,观察事物的变化,这些天生的特质,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孩子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发挥,他的心智和思维的发展就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篇2

我们知道人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由一大束称为胼胝体的神经纤维联系着,使两半球合为一整体并协调整体活动。大脑半球表面可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人类两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各有一定的分工,脑和身体之间的神经联系是相互交叉支配的。左脑支配着右半身的活动,右脑主持左半身肢体的活动,人的左手和右手分别受右脑和左脑的控制,实行分工协作。

大家知道,多数人习惯于用右手,通常称为“右利者”。“右利者”大脑左半球是优势半球,它主要负责语言、记忆、数学计算、逻辑思维、分析活动。左半球常被称为“语言脑”。而右脑是负责处理总体形象、空间概念、几何图形感觉、身体协调等,因而,右半球常被称为“直观脑”,近来也有人称之为“创造脑”。

若将人的左右脑比作为人,那么左脑就是那种循规蹈矩、缺乏情趣类型的人。而右脑则是具有意外性,洋溢着创造性,充满活力类型的人。可见,人脑右半球与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据调查,右半脑的开发对发展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右脑的形象思维,人可以获得形象和整体的感知,直觉和想象等,这些都是产生创造性想象的源泉。

学龄前时期是开发右脑的最佳时期,因为儿童在2岁前基本生活在形象的世界中,到了学前末期,儿童的大脑成熟水平虽然已接近成人,但儿童的言语中枢尚未成熟,抽象思维刚刚萌芽,他们仍以右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这个时期如果成人采用正确的方法及灵活多样的活动,就能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从而增强幼儿的创造性和肌体的抵抗力。

教育心理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及充分的教学实践发现,恰当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右脑的发育及创造力的形成。

一般来说,那些只顾埋头啃书本,又不爱好体育活动的孩子,大都用左脑处理问题,形成左脑思维的方式。而爱运动的孩子,他们在追逐奔跑欢跳的时候,瞬息万变,千姿百态的体育游戏,则提高了他们的反映力、判断力,使右脑在“蹦蹦跳跳”中储备了许多视听觉等方面的信息,考虑问题的速度也敏捷,一旦知识向深度广度扩散时,那么这些储备就成了宝贵的基础,同时,肌体抵抗外界侵袭的能力也增强了。幼儿的右脑是一块神秘的新大陆,只要充分挖掘,就能得到丰富的宝藏。那么,如何通过体育开发右脑的潜力呢?通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各种蹦蹦跳跳的体育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又非常感兴趣的。他们在接受外界环境不同性质的物质刺激以后,身体内与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保持得更加平衡,同时智力也随之提高了。此外在游戏中,他们要主动动脑筋想办法,如怎样不被别人抓到,如何将球拍得高一些,想什么办法将球踢进球门,捉迷藏如何辨别方向等,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幼儿动脑能力,所以,发展动作活动与脑神经系统反复作用过程中,就能够促进大脑皮层和神经细胞的发展。又如“找朋友”游戏,看一看有几个朋友,或者“小朋友顶球”游戏,让孩子双脚向上跳,用头顶球,顶到的计数。再如“拨球”游戏,拨动地上的球往前或往左、右走,或者拨动小球打击地上事先摆好的玩具,也可以左、右手轮换练习,还可缝个沙袋,做“接沙袋”游戏,可将沙袋向上掷或幼儿面对面一人掷一人接等等。总之,凡是能开发幼儿大脑功能的都可采用。曾有人把人的大脑皮层比喻为“智慧的海洋”,因为它是思维的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还需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产生思维和智慧。大脑皮层的各个不同区域分别联系,控制着人的各种功能,其中控制手的运动的大脑皮层部位的面积很大,所以手的灵敏运动能够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同时,支配人左手的是右脑领域,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左手,就会给右脑以良好的刺激。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时刻注重左手的运动,左脚及左侧方位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人习惯用右手,对于少数使用左手的人称为“左撇子”,所以父母都强行改用右手,结果右手使用的多,左手使用的少就造成人脑两半球利用的不平衡,因而使管理人的形象思维的右脑半球负担不足,自然影响它的发展,而左脑负责人抽象思维的左脑半球负担过重容易发生疲劳,人的精神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尤其现在幼儿园教学内容小学化的状况很普遍,更造成了幼儿左脑的负担过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让幼儿双手同时发展也是在开发其右脑。当然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配合幼儿园训练儿童左手的动作,在婴幼儿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婴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手的抓握动作。同时家长和老师还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游戏如:《锤子、剪子、布》,《筷子夹玻璃球》,《倒口袋》,《搭积木》、《串木珠》等,这些游戏都可在成人参与下用左手完成。这是开发右脑的较好办法。

在幼儿体操中,可以让幼儿做一些左手手指操,左手前臂操,左手大臂操,也可双手共同活动。可以让幼儿左手拍球,左手打羽毛球,玩手指造型游戏等等。总之,幼儿双手的动作发展是由大动作到细动作,由不准确到准确,由把着手模仿成人到听语言指挥而动这样一个过程,对左手的训练使左手逐步灵活,对右脑细胞产生良好的刺激。在此基础上还可采用这样一些创造性的训练来帮助幼儿锻炼。例如:1.采用按摩抓拿等方法帮助宝宝手指运动。2.让幼儿双手并用。3.还可让孩子玩粘土工艺和自由画,这种玩法能为培养形象构思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刺激。4.玩带有图案的扑克游戏。即用画有桔子、鸡蛋、火车和汽车等扑克,让孩子指出“那有什么”的游戏。此时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的全是扑克摆成的图案构并依照扑克在头脑中构成的形象去猜测,对培养形象构思能力是很适宜的。5.玩七巧板,智力拼图。6.用左手抓握杠杆,提东西,举撑左臂,训练儿童左手的灵活性。

另外,让孩子做一种“不对称运动”的游戏,开始练习时孩子们可能很不习惯,但这种愉快的气氛会使孩子们十分感兴趣。如第一节:屈指:左手屈拇指,右手同时屈小指,或者左手屈食指,右手同时屈无名指,动作可由慢到快。第二节:指“五官”,拉做孩子的一只手,掌心向上,让他的另一只手食指放在鼻尖、嘴、眼睛、耳朵上,但要随家长拍打手心及喊出的口令而变动位置。第三节:摩脚敲膝,左手心向下摸左大腿,右手握拳,放在右大腿上,喊口令“开始”时,左手前后搓左腿,右拳上下敲右腿。一搓一敲,等双手习惯时再下口令“换”,左右手可交替进行。还可让幼儿模仿做一些有益于开发智力和大脑的其它游戏动作,使刺激传导到大脑,使脑细胞扩大功能范围,以增强脑的发育。

左侧身体的动觉训练可采用:头颈运动(左、右、前、后)、前臂操、大臂操(前、后、左、右、伸及绕环),腿部运动如让幼儿学爬、拉车,滑滑梯,站立时左腿前踢、侧踢、后踢,右侧卧左腿前、后、侧踢,用左腿踢足球。

篇3

关键词:幼儿;智力开发;思维

幼儿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作为幼儿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幼儿智力开发方式,通过有效的策略引导孩子积极主动思考,促进幼儿智力开发。

一、培养幼儿的思维创新能力

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幼儿智力开发的核心内容。教学经验表明:分类、归类训练是增强幼儿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幼儿根据不同类物品的颜色、用途、类别等差异进行纵向分类混合;而同类物品则根据形状、味道、大小等差异进行横向分类混合,拓展幼儿思维。也可采用思维游戏如12大类进阶式等,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使幼儿在观察力、敏感度、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等内在潜能方面逐渐提升。

二、培养幼儿的快速阅读、快速记忆能力

阅读是大脑的一种复杂活动过程,在阅读时,只有让左、右大脑充分协作,才能准确、快速阅读记忆。但是,一般人的左脑开发强度略高于右脑,而右脑具有高度的图形识别、记忆能力,因此右脑训练显得尤为必要。训练时,可采用“照相识字,映像阅读”法,引导幼儿将文字转化为映像进行记忆。综上所述,如果在阅读中充分利用右脑这一功能,便可以更好地发挥大脑处理大量信息的机能,将识字和阅读结合,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培养幼儿专注力

幼儿专注力培养是全面进行幼儿智力开发的基础。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粗心马虎,做事拖拉等,增加了幼儿心理反应的不稳定性,影响了幼儿有效认知过程。此时,可采用“快速做习题法”,训练幼儿集中注意力。当然,在实际教学中掺杂运用“快看……快听……”等语言引导幼儿注意目标或任务也是培养专注力的有效方法。

四、进行“混龄教育”,提高幼儿心理水平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视“混龄教育”为一种重要的智力教育形式,所谓的“混龄教育”,即打破班级和年龄的界限,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进行各种学习性活动,增强幼儿竞争意识,使幼儿养成不甘落后、努力争取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性。同时,在“混龄”的过程中,幼儿更容易换位思考,从而学会互相理解,弱化“个人主义”,这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

总而言之,幼儿的智力开发与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循序渐进地诱导,运用正确的幼儿智力开发方法,全方位地进行培养和训练,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智力,为幼儿的茁壮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语言态度;幼儿;语言表达;发展;语言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115-01

幼儿由于认知水平有限,还不能将想要表达的事物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影响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词汇量的多少,所以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帮助幼儿扩展和积累更多的词汇。然而,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如何扩大幼儿的词汇量呢,如何使幼儿的语言能力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家长和教师要齐心协力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教育不仅应从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入手,更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一、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1.在家庭环境中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在家庭中,家长要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和幼儿交谈,让他们在家人的关爱下乐意讲话,特别是谈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且符合其语言特点的话题,也可围绕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发生的事儿,让他们乐于倾听、诉说。在日常生活中,应教会幼儿正确、主动地交往,以完善语言的表达。

2.利用各种环境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在家里,应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可利用双休日带他们去公园、游乐园等游玩,在玩的过程中,利用其好奇心教他们认识事物。也可以让幼儿与小动物、布偶谈话,这样可以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实践证明,只要幼儿的大脑中有了想说的欲望,他们自然会努力去学习、表达。此外,还可根据幼儿喜欢的游戏来练习语言,如丢手绢、捉迷藏或过家家等分角色游戏,不仅如此,还要对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鼓励,通过以强带弱,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小朋友、教师进行交谈。

3.每天安排时间进行亲子阅读。对幼儿们来说,最幸福、温馨的时刻莫过于亲子阅读,他们听着充满乐趣的故事,依偎在父母身边,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家长此时可适当地提问或讲解,让幼儿以语言的方式领悟对故事中事物的看法,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熏陶了他们的语言,从中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

二、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1.利用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语言实践。幼儿最为快乐而自主的一项活动就是做游戏,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始终伴随着游戏进行,游戏中,幼儿和同伴会愉快地交往合作。因此,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实践机会,是语言最佳的完善手段,在游戏中的交流正是他们社会语言的基础。

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该认真地为幼儿设计各种游戏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强化语言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并不要求幼儿语言规范、完整,只需积极参与即可,要达到兴趣培养的目的。久而久之,家里来了客人,幼儿就会主动打招呼,并与客人交谈。

2.利用综合活动训练幼儿语言发展。在综合活动中巧妙地把有趣的情节融入语言之中,在整个活动中都分布着幼儿的语言训练,既锻炼了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的能力,又增进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还发挥了幼儿的想象能力。此外,在活动中还要鼓励小朋友和同伴进行讨论,并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理解和学说一些新动词。幼儿参与活动时精神投入、情绪高涨,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在了语言表达中。

3.重视日常谈话,加强个别指导。幼儿的认知能力与语言水平是不同的,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因人施教。有的幼儿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善于与人交谈;有的幼儿表达不出自己的意思,不爱说话……对此,教师要主动亲近和关心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幼儿,有意识地与他们交谈,鼓励他们开口说话。可以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让每一个幼儿都通过多讲、多练,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实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考虑从两方面进行,即扩展幼儿的词汇量和鼓舞幼儿说完整的话。

1.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词汇量的丰富与否,会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强弱,但是幼儿词汇量的积累并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而是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在周而复始地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中丰富、积累起来的。因此,平时应多重视幼儿词汇量的积累,不仅在各科教学中丰富幼儿的词汇,还要把幼儿需掌握的词汇进行归类。经过日积月累,幼儿的词汇量就会不断增多,口语表达能力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

2.鼓励幼儿说完整话。幼儿不仅需要掌握许多词汇,还要学习运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完整地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一段话,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呢?这关系到教师本身的语言教学习惯,更要耐心地引导他们。比如,幼儿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是运用简短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不利于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对此,教师就应及早纠正,并多次示范,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总之,语言的学习不但取决于幼儿的个体差异,还与语言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轻松、自由的语言环境可以培养幼儿的语言沟通能力,在良好的环境中形成了良好的语言学习、交往习惯,就能在集体中让幼儿想说、有机会说、敢说、喜欢说。那如何创设语言环境呢?这依赖于教师自己的榜样示范,比如使用普通话与幼儿交谈。同时,在课外抓住每一个语言学习的机会,如课间活动、饭前饭后、户外活动的时候,经过一个长期、有效的学习过程,在这种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里,使幼儿不断地得到熏陶,真正体验到语言交流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程颖.3―6岁幼儿抑制控制、自我控制与同伴交往三者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方芳.区域活动中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探究[C].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2007.

篇5

关键词:幼儿;材料投放;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23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50

一、幼儿园活动中材料的选择应具有探究性

材料选择的探究性指的是所选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动手和动脑兴趣,从而唤醒幼儿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知和思考。

(一)探究不应该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动手操作

如果从表面上看,很多人会将探究简单认定为调动幼儿的动手能力,但它深层次的目的是在动脑的基础上实现动脑,即开发和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同样的材料,使用策略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完全不同。例如,当教师以模型汽车为探究材料,A老师仅仅让幼儿找出车子上有几个车轮、几个车窗,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探究活动。B老师则给予幼儿模型汽车的配件,让他们自己去拼装出一辆汽车。相比之下,B老师的活动策略才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探究活动。这是因为A老师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来是一种非常简单且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缺乏对幼儿大脑的开发和训练;而B老师的活动设计在训练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大脑的不断思考――如何将不同的汽车配件拼装为一辆真正的汽车,不同的部件在这一个汽车整体中起的作用又是如何。因此,B老师的活动极大调动了幼儿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是一种较好的探究活动。

(二)探索过程是幼儿思维活动过程

探究的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幼儿思维不断活动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其创造性思维不断成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承认幼儿个体差异客观基础上的幼儿自主发展的过程。考虑到幼儿的实际年龄和阶段特征,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更多的选择“半成品”材料,这样的材料能够为幼儿的创造留有更大的余地。相比“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能够为幼儿保存了更多的探索空间。这是因为“半成品”材料即降低了幼儿探索的难度,同时也为他们的探究提供了一定的线索,使得他们能够完成任务,让幼儿获得了成就感和喜悦感。而且,“半成品”材料适应了幼儿对客观世界缺乏认识经验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层次。因而,幼儿教师应该着重在选用或制作“半成品”材料上下工夫,确保和实现探究性活动的有效进行。

二、幼儿园活动中材料的选择应具有引导性

幼儿园活动中材料的选择应具有引导性:所选活动材料应能引导幼儿从“半成品”制作为“成品”。如果所选材料材料单纯强调其探究性,忽视引导性的话,会让材料的选择泛滥,试问这样随心所欲地选择材料能对幼儿的健康发展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呢?因此,这里所强调的材料选择的引导性,着重指的是幼儿的实际动手和思考能力,所选择的材料应该能够达到相互关联的作用、能够为幼儿提供相关线索,从而保证他们的探索有效性和高效性,最终实现预定的幼儿发展目标。

活动材料的引导性需要不断地“内化”。这里所说的“内化”不需要教师清晰而明确的指点,也不是教师直接辅助幼儿去操作完成。材料是否具有引导性的关键在于所选材料和预期效果之间的联系。例如,同样以上述汽车模型制作为例,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制作汽车中去制作一辆汽车而不是其他事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幼儿的能力还不能完全去完成这项任务,如对轮子的大小把握不好。因此,幼儿教师可以提前将不同汽车模型的配件分门别类,帮助幼儿顺利拼装出汽车模型。在这一具体案例中,引导性的体现在于材料的分门别类。

三、幼儿活动材料的选择应能激发其主动性

材料的趣味性、可变性以及可操作性对于幼儿活动参加的有效性有很重要的影响。在不同的活动区域,材料的选择应该符合所在活动区域的特征。“科学区”的材料投放需要能够反映科学知识的教具和玩具,如多棱镜、磁石、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美工区”,材料的选择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如大班中的材料大部分为未加工的物品,难度较大,需要幼儿亲自动手;而对于中班的学生,材料选择则更多为“半成品”,目的是降低难度,让幼儿稍作加工即可完成。由于活动材料的操作方法很多,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当其内涵被扩展后,便含了认知、计算以及生活等众多内容,就能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

总之,教师应遵循瑞吉欧的教育理念,使幼儿独立、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动探索和学习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口语表达 语言能力

在笔者对幼儿教育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幼儿期是人成长过程中对语言的学习掌握最为迅速的时期,尤其是在3-4岁这个阶段,同时也是幼儿学习口语表达的最为关键的阶段。但是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刚刚进入小班教学,其生理特点是其发音器官还没有充分的发育完全,所以其发音无法做到清楚标准,甚至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有些孩子无法听懂普通话。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培养这个阶段的幼儿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

一、创设环境来让其充分自由的谈话

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幼儿来说,这种从家庭到学校环境出现的变化以及对周围人事的陌生让其容易出现不稳定的情绪以及缺少安全感,从而导致一些孩子们在刚进入幼儿园的初期变得不愿与人交流。这时就需要善于发现问题的老师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开导。例如可以让这些孩子跟在自己身边,通过与这些小朋友的亲密接触以及戏耍等来创建一个宽松活泼的氛围。孩子们在刚进入幼儿园的初期可能会不适应幼儿园里面不同于家庭里自由自在的气氛,这时就需要老师放下身段来充当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让他们可以在幼儿园同样感受到家庭的气氛。在这种接触中孩子们会逐渐的卸下心理的防线,对于周遭环境和老师同学的陌生感也会慢慢淡化,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去自主谈话。

二、通过日常谈话来发展其表达能力

对于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来说,日常谈话的过程是其学习的主要途径,因为通过日常谈话可以让其毫无压力的学习到正确的发音,同时也可以让老师更好的掌握到幼儿在词汇以及表达能力上的程度。老师可以通过与幼儿的单独交流或者与几个幼儿的交流来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在这种一对一或者小集体的对话中,老师可以更为具体的掌握到每个幼儿的发音水平以及词汇情况,然后分别根据现状来安排接下来的教学情况,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还可以及时的发现幼儿发音中的错误然后及时的改正。在发音谈话中幼儿经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发音不清晰,或者单音节比多音节多。3-4岁的幼儿已经可以快速的学习简单的词汇,但是还是存在个别小朋友口语表达发展较慢,出现的问题常常是发音不清晰并且只发出一个单词。例如一些小朋友发音叫含糊,或者在表达自己不愿意做某事时说“不”,却无法用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表达这层含义。针对这种问题就需要老师加以指导,例如可以放慢自己讲话的速度,并且循序渐进的指导其学习多音节的词汇。

第二就是幼儿阶段的孩子经常在代词的使用上出现混乱情况。3-4岁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语言中枢等都处于发育阶段,所以面对介词经常出现使用上的混乱。例如很多小朋友会无法辨别你、我、他这三个词分别的含义。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该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在谈话中通过多次强调代词的使用来让其熟知代词的意义。例如可以拿出玩具让其训练说“这是我的玩具”、“这是他的玩具”或者“这是你的玩具”,在说出每一句话的同时都用手势来指出你我他不同的方向,通过这种训练可以让3-4岁的幼儿更好的掌握代词的使用情况。

第三是语句结构缺失以及语序颠倒等,这也是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因为语言跟思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思维活动中语言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思维的形成,如果没有语言的话思维也就无法进行,但是思维的结果会通过语言得以表达,所以语言和思维之间是无法分割的关系。在3-4岁的幼儿阶段,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是同步发展的,也就是说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其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但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其思维能力较差所以语言构思能力也较差。这就会导致幼儿在说话时会出现大量的断句,例如“苹果,妈妈买,好吃”,之所以出现这种破碎的句子就是因为幼儿还没有行程语言思维。所以我们就应该有针对性的来教导幼儿谈话,让其在说话之前可以首先通过思维能力来想好自己想要表达的能力。

三、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搭建桥梁

父母永远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口语表达能力的学习上也同样如此。每一个孩子在出生之后其接触最多的都是父母,尽管父母的谈话并非是在有目的的教学,但实际上是在耳濡目染中让孩子在效仿自己的说话方式,在不断的语言刺激中熟知汉语的逻辑以及发音习惯的那个。所以我们在针对3-4岁孩子的口语发音教学中就要充分的利用这种特点来让孩子们不仅可以在幼儿园内学习到发音方式,同时在家庭的谈话中也可以不断的学习正确的发音。

我们应该主动的向家长宣导正确的教学理念,让其可以更为掌握自己孩子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特点,然后让家长参与到对幼儿发音教学的过程中来,让其可以再自己掌握了家庭语言教学的策略之后引导幼儿更为科学和准确的发音。每个幼儿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生活环境,这就导致了不同幼儿产生了不同的表达能力,所以老师就应该根据这种区别来跟家长确定更具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对于那些口语表达能力更强的孩子我们可以联系家长来让其在家庭里接触更多的故事和儿歌等。对于发音不够标准的幼儿来说就应该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次的重复正确的发音等,对于那些较为内向以及不爱说话的幼儿,老师应该积极的联系家长来分析其中出现的原因然后循序渐进的改进。

四、结语

对于幼儿来说,其口语表达能力的学习关乎到自身的语言素质以及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这就需要老师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环境下的幼儿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与家长一起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实现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丽玲.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途径刍议[J].甘肃教育,2007(06).

篇7

关键词:幼儿体操;激发;坚韧品质

幼儿基本体操是我国坚持发展的一项幼儿健美运动,它与时俱进,不但对幼儿的体质有所提高,而且对幼儿的自信心、处事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关键性因素。练习幼儿体操需要在正确指导下进行。在教学和训练中,幼儿能坚持训练、不怕吃苦,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针对幼儿体操中如何激发幼儿的训练兴趣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的坚韧品质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激发幼儿对体操训练的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首先要让幼儿了解体操的基本概念,它是一项健美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可以造就人体外在美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幼儿训练的时候可以提前给幼儿观看比赛录像,让他们直观地看到体操的魅力所在,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另外,教师要改变幼儿对体操的片面理解,消除幼儿认为体操很苦很累的认识,让他们知道体操可以在辛苦以后收获巨大的成果,从而达到“要我参加体操运动”为“我要参加体操运动”的境界。这样,幼儿迈出第一步,这已经大大地调动幼儿学习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训练过程中,部分幼儿会出现短暂性抗拒体操的现象,不愿意练习,这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让他在旁边稍作休息,千万不能进行强压式的训练。总之,整个训练过程,教师不但是幼儿的教练,更是引导幼儿越来越喜欢体操的关键人物。

二、促进对幼儿品质的培养

幼儿基本体操训练过程是幼儿有目的性的训练过程,是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下决心采取必要的行动才能完成的。这就需要幼儿不怕苦、要坚持,要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如我班的李某某小朋友平日里娇生惯养、自由散漫,遇到挫折不敢勇往直前,训练时动作经常不到位,经常会哭鼻子,这时我就耐心地指导和鼓励他,告诉他训练初期的疼痛是正常的,只要认真练习,用不了多久就不会疼了。慢慢地,他接受了我的意见,一直在坚持练习。当他看到别人都那么努力地练习时,自己也学会了忍耐,意志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几个月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动作标准有力,而且成为了体操队的主力队员,家长看了也非常满意。通过体操训练,提高了他在众人面前表现的胆量,平时在家的一些坏毛病也得到了改善,还会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三、开阔眼界,提高自信心

参加比赛与表演是孩子动力的源泉。通过比赛,孩子们会感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同时,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群体意识,又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他们树立了荣誉感和自信心。而且通过训练,孩子们会收获很多:坚韧的品质、健美的身躯、积极的乐趣、自信的人生。特别是少年儿童,还可以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

四、影响幼儿品德的发展

首先,在基本体操锻炼中可以使幼儿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其次,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促进了他们对认知事物的态度,年龄小的幼儿可以学习和模仿年龄大的孩子,并建构自己新的认知结构。另外,为了掌握新动作,幼儿必须自己学会观察、分析、思考、判断,甚至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就是揭示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就是启迪幼儿的道德创造思维、补充新的道德知识、提高认知的过程,更是发展幼儿品德的重要过程。孩子们在锻炼中逐渐地认识到别人的特点和优点,以及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学会了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应如何应对,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会使幼儿的社会技能迅速提高。

体操的独特特征对幼儿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孩子们经过锻炼,可以适当地良性刺激心血管、呼吸、血液和肌肉等器官系统,使其功能逐步得到改善。因而,对幼儿创造力、性格、挑战性等因素的提高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它在幼儿初级教学过程中,应该被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并且一直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巧萍.幼儿园应重视开展幼儿基本体操活动[J].现代教育

论丛,2003(3).

[2]杜国成,戴巧红.关于我国幼儿基本体操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

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3(5).

[3]钟敏.幼儿基本体操训练对幼儿生长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

篇8

在寓言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中,往往隐含着深刻的内涵,即寓意,而寓意不是唯一的,这正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式思考。例如,《乌鸦和狐狸》,我们很难说乌鸦笨或者狐狸狡猾,乌鸦固然有其可怜之处,狐狸的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明。除了原本就包含着哲学思考的寓言性儿童文学作品,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更加关注哲学思考,甚至作为一种创作的题材。作者有意识地将哲学式的思考加入作品,以疑问和探索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界,或关于生命的思考,如《世界为何存在》、《妈妈我为什么存在》;或关于周围事物的探索,如《梦是什么》;或对于自然事实的疑问,如《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等等。

利用这些富含哲学思考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哲学教学,简单易行又富有乐趣。儿童文学与幼儿哲学的结合符合幼儿园教学规律。《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因此,在幼儿园进行哲学教学时,可以借助与其关系密切的另一门学科进行,儿童文学相较于哲学在幼儿园的教学而言,是一门更加成熟的学科。鉴于此,我们便可以借助儿童文学这门相对成熟而又关系密切的学科进行幼儿园哲学的教学。二、如何借助儿童文学进行幼儿园哲学教学幼儿园的哲学实践不但尚无较成熟的体系,而且既有的幼儿园哲学教学探索在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组织实施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将儿童文学引入幼儿园哲学实践,可以对幼儿园哲学教学的几个重要方面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在幼儿园哲学课程的目标设定中,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

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哲学是一种思维训练项目,其目标应是将儿童塑造成一名良好的思考者。首家哲学实验幼儿园的创始人彭琨认为“3~6岁是一个人形成思维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进行哲学教育,对其一生的思维成长会打下很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目标是训练幼儿的思维。然而,《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学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等各个方面”。除了技能性、知识性的目标,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良好态度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幼儿的哲学思考尚处于启蒙阶段,相较于思维训练的目标,培养幼儿对哲学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更为重要。因此,以儿童文学这一充满奇趣的媒介传达哲学思考,让幼儿在故事中体验丰富的人生哲学,并培养热爱哲学思考的习惯,应成为幼儿园哲学教学实践的首要目标。其次,选择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选适合的不选难的。一提到哲学教学,家长和教师就会有种“高深”、“艰涩”的印象,但未必越深奥的故事、越高深的道理就越适合幼儿哲学的教学,一些经典的故事,比如《灰姑娘》、《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也可以挖掘出丰富的哲理。其次,选幼儿喜欢的故事。将故事带入幼儿哲学的现场,其初衷就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在选择故事时,教师也应以幼儿的兴趣作为参考。一个幼儿喜欢的故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以各种形式再现故事,表演、人物分析、故事创编,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对故事进行更深入的哲学思考。最后,构建故事化的幼儿园哲学教学实施方法。在幼儿哲学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借用儿童文学的文本作为中介和载体,但这种借用主要是对儿童文学具体篇章的利用。相较于儿童文学篇章的媒介作用,儿童文学的形式力量则更为强大。基兰伊根曾提出“故事的形式力量”,是指在教学设计中参考故事的形式。“为什么幼儿甚至成人总是对故事充满了兴趣?这是因为故事中充满了奇趣的喜剧色彩,使我们或高兴或伤心或兴奋或悲伤,而这一切都源于故事中的二元对立性。”

借助故事的形式力量,组织实施幼儿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课程中切身的体验一个故事,这样的课堂会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总之,儿童文学为哲学在幼儿园的实践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路径,认识到二者的契合之处就不至于使幼儿哲学的教学陷入单纯的思维训练。对于幼儿而言,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体验思考的乐趣、让幼儿爱上思考,这远比思维能力的训练更重要。借助儿童文学这种中介让哲学教学更加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这样的幼儿哲学实践之路才更显生命力。

作者:刘娜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篇9

如何使孩子口语能力得到发展?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孩子口语表达力?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谈谈的我的一些做法: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游戏丰富幼儿词汇;用词语扩散训练幼儿说的能力;利用看图讲述、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作为幼儿教师,抓住这一时期发展幼儿的语言,使他们在入小学前具备足够的语言能力,终生受益。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最终目标。如何使孩子口语能力得到发展?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孩子口语表达力?下面谈谈的我的一些做法:

一、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游戏丰富幼儿词汇

一般来说,掌握的词汇越多,语言就越丰富,口语表达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利用“词语开花”“词语接龙”的游戏丰富幼儿词汇。例如:

我出示“包”字卡片,孩子们说出好多关于包的词语:面包,包子,包头、、、、、、并以比赛的形式看谁说的多。“词语接龙”,出示“菜花”词语卡片,幼儿依次说出:花儿――儿子――子孙――孙悟空、、、、、、这种形式简单,孩子们容易接受,玩的时候情绪高涨,氛围活跃,玩中掌握了词汇,丰富了知识。

二、在教学活动中,用词语扩散训练幼儿说的能力

词语扩散训练以一个词为扩散点,做组词造句的训练。如:出示“电”字卡片,请小朋友给“电”字找朋友。由“点灯”、“电话”、“电视机”、“电脑”到“我家买了一台彩电”、“爸”“爸带我看了电影”、、、、、、这种口头造句是口语练习最简单的形式。由口头造句开始,逐步引导幼儿用一个完整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在教学中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方法

看图讲述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提问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要围绕主题,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具体到抽象。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份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讲述后不要求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拼图讲述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图形卡片,拼板积木,雪花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和图画,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即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拼,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篇10

幼儿语言思维创新能力语言环境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能让幼儿学会倾听故事和教师讲解,理解语言内容,从而让其感受语言的魅力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在听、说、看、讲等活动中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同时发掘语言教学的教育资源,努力培养、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语言活动中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

一、语言教学要融入创新思维

利用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它能力是很重要。幼儿自身具有潜在的创造力,3~6岁的幼儿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的特点,他们的思维不会受习惯的约束,是十分灵活的,如何利用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它能力是很重要的。注重引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去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构想不同的答案,从而把语言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变通性。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环境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幼儿提供宽松、愉快的语言运用情景环境是幼儿语言运用的动力与源泉,教师应注意提供良好的环境,重视引导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激发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切实地得到提高。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在听、看、触、摸、尝、闻等的活动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进行语言运用。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首先丰富幼儿的户外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丰富的户外生活,能为幼儿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素材。如春天带幼儿散步观察柳树的变化,教师问你看到的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你觉得柳树的枝条像什么?有的幼儿说我看到春天的柳树发芽了,嫩嫩的,绿绿的,垂柳像鞭子、像一串鞭炮、像绿色的毛线,让幼儿在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中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1.重视幼儿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让幼儿在自然而然中学习运用语言,儿童的语言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这里所指的周围环境即包括社会文化的和自然物质的环境因素,也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材料交互作用。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学习语言的机会和资源,让幼儿被充满语言和文字信息的环境所包围,同时采用“自然学习模式”进行语言教育,效果更好。

2.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环境,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幼儿的语言学习是创造性的学习。首先,我们从内容上考虑。在日常教学选材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寻找、选择一些能诱导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内容。首先,运用文学作品启发幼儿联想和创新,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创编:其次,我们从教学手段上入手。选择的原则是能激发幼儿思考、主动表达。要明确学龄前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教具的提供要注重美观和形象,能激发幼儿参与兴趣的,让幼儿通过摆弄进行联想和创新。

三、在实践中学习语言

提升幼儿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实践能力,在进行创新思维的活动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直观形象地让幼儿愿意去感知、理解、学习,还要重视启发孩子的联想、对比、归纳、推理,使孩子掌握活动中应有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1.设置开放性问题,引起思索。这是针对孩子好奇的特点,对其未知事物进行开放性的质疑,以此来点燃其投入活动的兴趣及求知欲。教师可在活动前精心设计导入语,在活动中适当点拨来巧设悬念,以引发思索。

2.探索一题多解,开阔思路。幼儿的想象思维正处于发生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定势少,有利于形成创新思维。教师可引导孩子一题多解,开拓孩子的思路,帮助孩子提高思维的逻辑能力。对于同一事件的结果,教师可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按不同的线索去揣摩起发生的过程;对于若干幅相同的图片,可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排列构成不同的语言表达内容;对于同一主题的谈话内容则引导孩子从不同的立意进行描述。

3.引导迁移想象,积极评价。语言活动内容向孩子展示的是建立在其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熟悉、有趣,但这是不够的,尚不能充分将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联系起来。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将活动内容中的经验与孩子生活经验相结合起来的机会,以扩展孩子的思维。

四、培养运用规范语言的习惯

幼儿学习语言,尤其是学习规范语言,往往是通过模仿来进行的。教师的语言规范与否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不规范的言语,尤其有时使用一些本地口头方言,对人表述事情的清晰程度起限制作用,对幼儿的言语发展起着消极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孩子的谈话中应避免使用这些口头方言。口语训练的目的是使孩子逐渐掌握使用规范的普通话。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