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046―01
创新思维并非是科学家的专利,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题”。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创造性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是大纲的要求,更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与必然要求。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激励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小学教育要求小学生打破常规传统的思维障碍,避免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质疑传统观点,继而养成创新思维意识。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学生提问时,应当从实际出发,进行细致全面的筛选与梳理,从而将有价值的问题提炼出来,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反复的分析与推敲,从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一种潜在的智慧,需要在后天的教育中进行启发和培养。加强学法指导,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自学书本知识,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与活动中。例如,在教授每篇课文之前,我会让学生运用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说一说的方法自学课文。通过大胆质疑、小组合作、同学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使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动眼、动耳的学习实践中将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化到动态的思维中,并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把创新的精神播撒到学生的心田,送给他们一个创新的支点,让他们学会创新。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共鸣
教师可以有效借助语文情景与角色扮演的方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这样能够使得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创设出各种不同的语文教学情景,并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从而逐步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运用发散式思维教学法,扩展学生的思维领域
发散式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又一重要手段,是有效扩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创新思维能力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求异性,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应当教会学生如何求异,锻炼学生具备求异的思维能力。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变异的观点合理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对学习的理解和看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追寻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从而展开讨论,这就能够有效避免学生过分依赖书本内容以及被动接受语文知识、被动回答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现状,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
五、延伸内外课堂,开拓创新空间
由于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与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是较为贫乏的,而课堂教学意外的生活能够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来源和基础动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活动中,从而开阔小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只有充分重视小学语文课内外学习与课外活动的互相结合,才能给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丰富的源泉。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特点就是小学生可以以个体为单位进行自由活动,这种自由式的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开发。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小学生能够在自行组织的活动中相互学习,真真切切地感受成功的愉悦与自由,而教师则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并有针对性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营造环境 加强训练 巩固发展
创新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也是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新课标要求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统帅教学全过程。具体讲:在教学目标上突出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满兴致;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破旧立新,师生互动;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阵地源于课堂教学,而作为数学学科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当前数学教师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以下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就应该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
1、重视教学民主,让学生自主学习
实行教学民主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敢想、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课堂上应积极倡导学生交流探讨,发表不同见解,在这样的气氛里,学习活动充分自主,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重视课堂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
新教材有丰富的动手操作素材,引导学生摆、拼、剪、画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操作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创新的一种手段,通过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
3、重视学生语言表述,让学生动口
课堂教学中在操作活动后有条理的把操作过程表达清楚,推理计算把理由表述清楚,归纳分析思路用语言叙述简洁、清楚,表述概念、法则、性质要准确,通过表述把感性上升为理性,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牢固。
二、设疑探究,加强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设疑探究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若能不断地设置悬念、递进式问题链和引发学生疑问将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1、利用悬念式设疑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与疑”,恰如其分的疑问设计悬念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揭开悬念,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了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在教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时,我先演示一正方体盒,并告诉边长,教师边演示并提出问题:“蚂蚁从盒子底部一个顶点到顶部相对一个顶点的最短距离是多少?”这个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学生各抒己见,经过热烈讨论,找出恰当解法,得出准确答案,同时有的学生还创设了长方体、圆柱类似问题使课堂活动更加热烈,学生兴趣高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悬念疑问,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发学生创新思维。
2、利用递进式问题链设疑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合教学及时提出一些拓展延伸的递进式问题链,启迪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度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在学完八年级平行四边形、梯形之后,就四边形知识作了恰当的延伸,我设计了以下递进式疑问(1)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这四个三角形面积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经过较长时间讨论和教师恰当指导学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分得的四个三角形面积相等”接着我又提出了:(2)矩形对角线把矩形分成四个三角形,这四个三角形面积有何数量关系?有了以上探究经历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之后提出:(3)梯形、任意四边形对角线所分得的四个三角形面积有怎样的关系?大家展开热烈讨论发现:(1)梯形对角线所分得的四个三角形中,两底所在的两三角形面积和大于两腰所在的两三角形面积之和;(2)任意四边形对角线分得的四个三角形中相对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积相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还新发现了:(3)过四边形一条对角线上任意一点连四边形另外两点所分得的四个三角形中相对的两三角形面积之积相等;(4)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总结性质后我又把往年中考题中相关问题一一列出加以应用,使他们认识探究知识的方法和意义。激发他们探讨疑问,促使追寻、探究,从而激发其创新欲望。转贴于
3、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疑问,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根据求知欲强这一心理特点、在他们无疑问时适时引导他们主动疑问并根据疑问展开讨论。例如:在他们掌握了三角形三个判定定理相关知识之后,引导他们:根据三角形边角关系你还有什么联想?有的酝酿之后,发出疑问:满足“边边角”的两个三角形为什么不全等?满足“边边角”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针对这些疑问大家展开讨论寻找答案。
三、用新理念设计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民主的课堂氛围需要新的理念支配,课堂悬念、疑问链设疑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用新理念持之以恒地设计每节课的活动思路并能认真组织实施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得到长期有效发展,因此教师务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地位
教师要变“控制者”“管理者”“制约着”为“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意味着平等对话,,使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使课堂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2、深钻教材,恰当处理教材
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处理,设置悬念、疑问链,对教材内容灵活调整和变通,设计好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
篇3
一、发散思维,拓宽解题思路
发散思维是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审视分析同一问题中的数量、位置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的思维过程。通过探求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可以引出相关的多个知识点和解题方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意识。
比如,我在苏科版八年级数学第十一章《图形与证明》曾举到这样一道例题:在梯形ABCD中,AB∥CD,∠A=90°,AB=2,BC=3,CD=1,E是AD中点。求证:CEBE。
对于这道题目,我不是简单地就题论题,而是对其证法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探究。通过对本题多种证法的探究,不仅复习了几何当中几个重要定理的用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散思维,挖掘习题涵量
1、变换题设或结论
即通过对习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换,而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品质。
比如,同样对上述问题,我还对该题进行了多种角度的变式讨论,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变换题型
即将原题重新包装成新的题型,改变单调的习题模式,从而训练学生解各种题型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例如:已知ADE中,∠DAE=120°,B、C分别是DE上两点,且ABC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BC2=BD•CE;
分析:本题为证明题,具有探索性,可引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找到需证明ABD∽ECA,从而使问题变得容易解决。
由题型的变换,把同样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不同的题型中,既锻炼了学生适应不同题型的能力,又加深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运用,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看似浪费了时间,实质触及到思维的灵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一题多用,培养应用意识
所谓一题多用,指的是那种尽管表面看起来形式并不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的问题,但它们的求解思路、解题步骤乃至最后结果却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一题多用与发散思维是习题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果说,发散思维是拓广思路,培养分析变通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一题多用则是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归纳综合能力、培养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
比如,已知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这条直线上共有多少条线段?
这是七年级数学中我们已解决的问题,易得共有n(n-1)2条线段,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
例如:(1)全班50个同学,每两人互握一次手,共需握手多少次?
(2)甲、乙两个站点之间有5个停靠站,每两个站点之间需准备一种车票,则共需准备多少种车票?(图1)
(3)如图1,共有多少个三角形?(图2)
(4)如图2,共有多少个角?
(5)n边形共有多少条对角线?
(6)在9名班干中选出两名优秀班干,则甲和乙同时当选的概率是多少?
篇4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师;创新思维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而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现代教育的灵魂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对于学生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建立起新型的、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的教学活动中,敢于质疑,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不拘一格地表现出来,把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地展现出来。
1.教师一定要以满腔热情去热爱每一个学生,真挚、坦诚、平等地与学生相处,做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要以自己旺盛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以诚恳的态度信任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要善于为学生搭建表现自己平台,使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敢于提出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主动思考,大胆探究,要爱护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
3.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充分的认可和鼓励,即使学生出现差错也应该鼓励,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做法,积极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多元的思路,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活跃创新思维,拓宽创新思路更。
二、善于指导学生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能使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很好地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活动,其一就是对话、商讨和争论,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其二是竞争,竞争是课堂协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组内竞争,达到共识,然后进行组间竞争,学生在相互的竞争中,解决问题;其三是辩论,在这一学习模式中,辩论双方都为了证明本组观点的正确,通过网络平台或其它途径,广泛地收集资料,主动地查找证据,教师引导协作组,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辩驳。这种协作学习既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层开发。
三、在想象中开拓创新思维的路子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培养求异思维。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每一个奇思妙想,虽然有些想法显得不切实际或是有些异想天开,但其中丰富的想象都体现出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思维。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尤其在指导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急于公布结论,而应通过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及丰富的想像力,尤其是创造性想像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不应限定思维空间,应给他们以广阔的想像思维空间。
四、在动手操作中开发创新思维的潜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成为创造聪明的工具。” 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思维活动的基础。在动手操作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作用,相互渗透,协同发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创新兴趣,开发了创新思维的潜力。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学习了散文写景的手法,鼓励学生一方面回忆已经学习的优秀散文,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大量资料,同时让同学走出学校,到实践中去观察景物,通过观察、思考后结合自己的感觉,加以综合想象,把自己眼中景物动笔写出来。这种融入学生情感的文章,学生动手写的过程,就是再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融入了学生丰富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
五、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养成培养创新思维的模式
传统的教法中,教师常常要求答案的正确性,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按同一的模式去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最终仍然使学生落入教师预先设置好的思维圈子,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时,教师应给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几个答案后,通过比较选择最佳答案,或综合为一种最佳答案,更重要的是得出答案的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创新思维的模式。
六、在评价与肯定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热情
在协作学习中,学习可以自评、互评,教师的评价尤为重要。教师的评价与肯定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功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潜能,激发了创新热情,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更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与鼓励学生,尤其针对对学习不感性的和学困生,通过对其评价与肯定,使他们重拾自信,唤起他们都学习的热爱,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热情。
当然,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创设出一片生长创新思维的土壤。其前提就是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最新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高新时代课堂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构建积极有效的课堂,使自己首先成为创新型教师,以促并保证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创新意;心理倾向
实施创新教育,发现和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拼弃一言堂,给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的空间,在学生的群体中去发现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
1.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发现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创新意识,简单的说,就是求是求佳意识。这种意思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心理倾向。这种意思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则能表现出来。例如,对问题的回答不满足于课本和教师的答案,总想换个说法;对习题的演算不愿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对作文总想写别人不曾写过的题材并运用新词汇、新句式;对小改革、小发明、小设计之类充满热情以及凡事爱寻根问底等。这些都是中小学生极其宝贵的创新意思的显露。温伯格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以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装的标准。”显而易见,教师单纯把考试分数高和循规蹈矩的学生视为“好学生”的传统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大障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是现代科学的反映,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明确地主张把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如果教师的“教”始终建立在学生怎么学,怎样才能学会的基础上,那么教师也就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了。教师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去教,学生创新意识突出的表现才能被教师所发现,才能被教师正确的认识和引导,促其发展。否则,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会被错误地认为是“别出心裁”
2.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绝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新者所共有的人格特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要多看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象高尔基那样,有“把人间和天上的一切奥秘通通揭开”的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一定的自。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自信意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善于思考总是和提出总是有独到见解,敢于冒风险,不断地超越自我。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发展性的培养。
3.让学生多想、多做,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要使学生对自己的行动有明确的目的,对实现这个目的的社会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并能为此进行顽强的劳动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做到既不盲目接受外界影响,也不拒绝一切有益于实现批评和建议。调动学生求思求知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自觉的、主动的参加操作活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4.让学生有充分自的行为中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果断性。
要使学生能坚持不懈、长久地维持业已开始的符合创造目标的行动,能百折不挠,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没有坚韧性,任何创造理想都不过是空谈。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一定难度的任务,使他们经受一定困难和艰苦的磨练。要使学生能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和执行决定,抓住时机,当机立断。一旦情况发生了变化,不能立即终止自己正在进行的行动,不犹豫、不踌躇。要培养学生的果断性,一个十分很重要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独立自主从事活动,解决问题,不能让学生成为惟命是从的“小奴隶”。
篇6
关键词: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教育观念
为了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操作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就目前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来看,主要包含教育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课程内容设置不佳以及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的状况。因此,需要通过一些途径,进而达到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
一、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观念影响学生的判断与抉择,在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中有关键的作用。如今,社会的整体环境及部分家长对中文教育的认知并不充分,注重理工科、轻视文科的教育观念始终都存在,为大多数中职学生的专业选择带来了许多困扰。因此,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瓶颈。
2.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一项,其主要核心在于运用教学,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所以,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强调和基础知识的传授不是教学的全部重点,中文教育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加强及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如今,教学模式的单一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晰等因素,不仅阻碍中文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同时也阻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课程内容设置不佳
大多数学校对中文教育教学都有比较明确的划分,但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还存在过于强调能力训练的问题,以及缺少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教学的问题。同时,在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方面,缺乏有效性的把控。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思维教育教学很难实现。
4.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现今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第一,传统教学的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模式仍普遍存在。教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第二,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而没有对学生思维力和想象力发展等方面加以科学性评估,使教学评价效果还不够理想。
二、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途径
1.重视中文教育观念
中文是我们国家的母语,不管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各种科学专业学术类的研究中,都与中文的使用与应用密切相关。因此,中文教育教学就处于重要的地位。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在中文教育教学中,能够多鼓励学生拥有自己新的想法与观念,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师,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引导与启发学生。在教课时,增加提问和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对于学习中文能够拥有浓厚的兴趣,在思维方面也可以更为活跃起来,从而使学生不断增加学习知识的渴望。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在学生回答教师问题时,避免只依靠参考书上的答案,或是自己思维上认为的标准答案,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并加以正确肯定。应鼓励学生去思考,倡导学生不断开辟新思维与创新性来回答问题,进而理清教育观念,在注重中文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建立创新思维培养目标
创新思维最为主要的特点是思考与质疑。“思”与“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不可缺少其一。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学生认为自己已将所学的知识记住了,但往往在考试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分数。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没有深入理解知识重点,也没有进行深度思考,只是在大脑中停留了片刻。所以,要使学生能够完全学会知识点,而且能够加以充分运用,进而拥有具备思考与质疑的精神态度。对于教师来说,在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掌握准确的方式方法,加以开展针对性的训练。
3.优化中文教育教学设置
作为一名专业的中文教育教学教师,应该多研究与学科相关的教材及资料,在其中寻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内容,进而加以特色性的授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该启发学生在多方面与多角度上加以思考,产生各自独有的想法。同样,教师在整体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帮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与眼界,开辟新的角度,从而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站在不同方面与角度上思考。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更为关注,而中文教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有不同的优势,在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中文教育观念、建立创新思维培养目标以及优化中文教育教学设置,从而达到中文教育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真正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与需要的新时期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全星.中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的构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4).
[2]于桂俊.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改创新,2010(3).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作用;教育
一、引言
教育在培育民族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化的教育、人格化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教育,力求塑造学生们的情商与智商能够共融、和谐,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品质。“语文是百科之母”,学好了语文才能为其他各学科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极具个性、极富情感、极具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性维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多一些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创新人才就会多一些。由此可见,语文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了素质教育大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方式,重视思想道德、个性发展、能力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的教育模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实践活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小学教育改革中进行素质教育是改变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本途径,也只有素质教育模式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每一名学生都有创造的潜力,只有在适当的教育体制下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当前我国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者很不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纲要求,主要原因是传统教育模式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纳入到新时期素质教育大纲的要求中,也由此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2.创新思维的培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灵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开发,有利于发掘人脑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记忆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优化。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创新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日益明显的个性发展是区别于其他个体的一种独特心理体现,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而创新能力的本质就是创新,是与众不同,是独特。创新思维的作用就是使学生的个性更为明显,创新能力逐渐增强。
3.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大胆的改革,这必然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创新思维的培养始终坚持以创造力的可开发性和普遍性为基本原则,提倡全新的人才观,强化人才的个性化观念、人才成长非同步化的观念以及人才培养的非标准化观念,强调利用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来评价人才,通过分析从而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在尊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勇于打破常规,超越程序,帮助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实行教育评价的标准及方法,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4.创新思维是建设创新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我国国力的重要保障
具体到小学语文的创新思维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让语文教学富有时代精神,伴着创新教育的旋律,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看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标,勇于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小学语文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具有理解多维性、运用可变性和内涵外延性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全球经济化、竞争激烈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保证。
三、小结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深藏着一种需要,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尤其在小学阶段,这种精神需求更为强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想象力也最为丰富、思维十分活跃,极具创新潜力,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总而言之,创新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不可避免的话题之一了。小学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们感受到愉悦和满足。现实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虽然实现素质教育的道路还很长,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断努力,一定会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莉媚.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J].新作文,2010(1).
[2]陈海旦.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活力:关于培养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篇8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学
引言: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今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新课改要求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作检验语文教学是否合格的标准。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改变和摆脱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创新思维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1.语文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
目前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沿用就得教学模式,因循守旧,不敢创新。要么是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要么是学习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难突破自己。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时,首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固定的教学思维方式,掌握创造性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在教授语文课时,把握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法和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潜在创新教育题材,鼓励学生要多提问和质疑,可以让学生组合成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解疑,这样可让学生从不多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培养创造思维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授,学生听课为主。学生很少进行思考,也不问老师问题,学习课文只是强记段落和词句,不能深入理解,更不会应用,所以导致成绩不理想,尤其是在写作文时,不能正确的运用词汇,致使作文老套,没有新意。因此,要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把语文教学中的要求作为学生自身学习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多思考多质疑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些课文的结尾余犹未尽,令人寻味,可以利用这样的课文引导学生接着课文的故事情节展开丰富和合理的想象,写出续文,这样是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老师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续写。一些学生写到皇帝恼羞成怒,将小孩和他的家人残忍地杀死了,有些学生写到皇帝经过孩子的嘲讽后,顿时悔悟,惩罚了对他阿谀奉承的官员,从此一心为民,成为一名好国王,这些都是学生的创新思维。
3.营造创新思维课堂氛围
3.1.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课文心情,语文教师可以提出阅读的要求及要达到的目标,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才能从中有所得。第二,要学生读熟课文,带着感情去阅读。然后,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阅读的形式与方法,如多角色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按角色阅读,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兴奋的心情去读书。
3.2.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语文课堂上,应该要求学生一边听课一边思考,鼓励学生多问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想像,看谁想的奇特,想的不同。语文教师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3.3.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语文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各抒己见的机会,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使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和观点,老师要细心分析解答;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可以创设辩论的情境,利用课文中的矛盾点与分歧点,鼓励学生大胆辩论,抒发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结论: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提多问,敢于创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创造思维能力的环境的方法和规律,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董学敏.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术研究.2011(7)
篇9
关键词:优化;创新思维;好奇心;兴趣;成功与障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10-02
数学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对数学有意愿、感兴趣,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希望成绩显著,以满足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良好需求。学生如果自发地产生创新思维,学习效果是较佳的。但实际上,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多数学生都需要教师适时从外界给学生以某种引领、培养(刺激),培养的作用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创新思维是数学能力形成的心理动力,是实际行动的力量倍增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以下从几个方面探究其培养途径:
一、适时培养对数学创新学习的好奇心
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如果学生不能自发产生好奇心,教师可在教学中有意识给以培养。
1、预测效应 教师在课前要优化教学设计,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素材,结合学生实际,预先设置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如:数学故事、世界名题、趣题、高考状元谈数学学习等等,是可以让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求知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2、悬念设置 “好奇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采取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例设
由等比定理,得:
又由分比定理,得:
难道 ? 教师引出悬念后,不急于作答,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可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上两种结论不能同时成立。这就是悬念对创新思维学习的示范效应。
3、新奇设置 比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经常拿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新奇东西(教具、图片、多媒体……),可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好奇心。
二、注重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兴趣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学习中,创新思维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兴趣。在实际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以数学自身的魅力培养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时时看到数学具有的种种魅力,给学生一种数学美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力量。这样就能逐渐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几何教学中,可用一些、、 、、直线、曲线等基本几何图形,运用简笔画的形式快速描绘出人物、动物及各种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看到用数学图形构造出的艺术作品一样令人赏心悦目,体会到一种数学的曲线美、应用美。
2、以数学发展的历史培养数学兴趣 结合数学内容,可以插入一些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家的名言、数学理论产生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对数学问题的争论、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等等,都是培养数学创新思维的良好素材。
3、以数学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思维的兴趣
(1)通过实例,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2)通过数形结合,培养创新思维。
(3)探求规律,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例: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学生易证)。现在把题设和结论互换:三角形两内角平分线相等,则此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加大题目难度,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寻求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数学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三、数学成功的欣赏与障碍的设置
教师应当注重从学生学习成功的喜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所谓“成功”的喜悦是指个体达到预定目标时的一种愉快的情感流露,情感也是驱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因,学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他们在欣赏自己成功的同时,也在内心孕育着如何超越自我、如何创新思维,更上一层楼。在这里,“成功”应有扩大的理解:教师的鼓励与赞赏、优良的学习成绩,都可算作“成功”。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知道:一定的障碍设置,让学生产生创新思维的欲望。“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阻碍,那将永远保持其满足和平庸的状态,既愚蠢又糊涂。”教育家指出: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能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要教给学生与其已有知识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矛盾、一定阶梯的内容,以引导学生去挖掘、创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四、学习目标与奖赏的运用
在学习中,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常常处在一种积极思维、努力进取的状态中,学习成绩均较优良;没有适当学习目标的学生,常表现为学习满于现状,学习被动、缺乏创新思维,成绩不太理想。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就能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再通过教师(教学中)设计适度鼓励、奖赏的方法,学生不为一时的困难吓到,将定力放在较长远学习目标上,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助推器。现代心理学认为表扬、奖励比批评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开动脑筋,创新思维。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赏识,哪怕只是教师微微的点头示意,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和谐氛围与环境影响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思维 发展现状 关系 培养方法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呼唤创新性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初中数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
小学和中学强调死记硬背,无情地压制创造性的独立思维,一次糟糕的考试成绩就可能会过早地断送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因此,近二三十年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趋势。提倡开放式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尤其在一般人都有“升学第一与唯一”的观念,致使学生一直在从事呆板而乏味的考试准备,而教师在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下,也不得不以填鸭方式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为考试而背诵记忆,最终导致教成一群只会听人吩咐,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的学生。
二、创新思维能力与初中数学学习的关系
教学创新是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载体,而思维能力又是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运用分散思维、逆向思维等途径,学习与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会对解答数学问题更加敏感,会更加有兴趣投入到解题中去。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学生越是喜欢解答数学题目,那么就能更加锻炼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得到越多的锻炼,能力就会越高,能力越高,学生解决问题时就会更快。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比较,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规律的产生原理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将创新思维根植于数学学习当中。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1.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为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思想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拓展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开放的时空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知识。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 ,“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从学生这些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由于设置悬念,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积极活跃,这为引入圆的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探究的开始是创新被唤起之时,创新思维正是从这里起步的。
2.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的想象是建立在已知的事实和教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对不知道的事物作出的一种判断,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设计师。所以我们要在基础知识非常扎实的过程中去大胆地想象、合理地想象,使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地得到提升。
我们要想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基础知识在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之中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我们的学生应该熟练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方法。我们要打好基础,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使自己的创新思维达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其次,我们要让学生不断的想象不同的情景,根据教材的潜在因素,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3.在课堂中强化创新练习
练习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是很重要的,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面对纷繁复杂的数学习题,教师如何选题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选题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
(1)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问题,教师布置习题要以保质保量为基础。
(2)把握好数量与难度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上的习题大多较容易,对学生思维上的训练不多,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选择一些有难度的习题,并要有针对性地讲解,使习题的功能得以发挥。巩固学生数学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选择习题要新旧结合,避免学生学了新知识就忘了旧知识。
4.完警教学评价方法,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进行创新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改进教学评价方法,更加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允许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评价。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所出现的一些差错给予适当的宽容和谅解。与此同时,对于那些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的同学,教师可以通过“太棒了”、“不错”、“很好”、“有进步”等一些词语进行表扬和鼓励,保证学生可以理解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从而让学生感到胜利的喜悦,自信心也会得到增强。另外,对于一些好问、好奇、“插嘴”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对他们给予适当的评价,进行恰当的鼓励,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促进初中学生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晓兰.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03)
- 上一篇:篮球入门基本功教程
- 下一篇:初中篮球原地运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