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创造性思维 课堂 教师 引导
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引起教师的关注。可是如何把它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我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
教学实际中,不少教育工作者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当作就是让学生的思维放任自由,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这种倾向要引起我们的思考。这种看法是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不恰当理解。从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看,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与点拨,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自身的主心骨作用,用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方法,引领学生思考,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并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为他们指明方向,照亮学生创造思维的航行。
当然,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相关方面来调动学生的思考意识的主动性,促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还不够。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在“点燃火花”的基础上做好“引导”工作,照亮学生创造思维的航行,充分发挥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
一、指明思维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牢记“内容决定形式”的要求。不管是什么方式的思维都应有明确的目标性。如果没有目标,这种思维就是无价值的、无意义的思维。当一个人的思维沿着确定的、正确的方向运行时,才有价值。因而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更要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和目标,尤其是当学生的思考漫无目的时,而且远远超出课堂预设时,教师应及时调控,而不是一味地放任学生。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语文课堂的目标之一,在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今天,不少老师不能把握好学生的思维方向。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便进行了一项训练,要求学生们用一个事物来形容李白的风格。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但不少学生的思维没有目的,有学生的答案是“猿猴”,有学生的答案是“沙鸥”,还有的学生的答案是“月亮”。从课堂意义上说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目的不够明确,学生不清楚这个思维过程的价值与目的何在,而只是为思维而思维。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从李白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去启发学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目标。 如“白云”、“美酒”等等。
在一次“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某教师在讲《金岳霖先生》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辩一辩”环节,让学生讨论“金岳霖与林徽因女士”的情感问题,并探讨对这种情感世界的认识,这一设计引起了听课教师的诸多争议,我个人认为这就是思维目的出现了错误,没能把握好《金岳霖先生》教学目标和方向,“对两人情感的认识”只能作为这一节课的课后资料补充,而不是课堂目标。
二、理清思维过程
在语文教学实际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理科班学生的思维过程方法不太恰当,一般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思维过程不清楚,二是思维过程不正确。思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许有时候这条“线”似乎是时断时续,但实质上它是连续不断的,总包含一定的前因后果,具有鲜明的层次,并要合乎逻辑规律 。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便是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的观点,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虽然在思维的过程中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又必须有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尤其是结论和过程应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有时候答案正确,并不代表思维过程正确。语文课堂中这样的情况也会出现。有一堂课,在学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时,有的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提出看法,认为主题是“牺牲自我肉体,成就艺术永恒”。应该说这是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的表现,可是让学生陈述理由时,他却只是说,这是从电影《七宗罪》影评专家的文章中得到的启示。这一回答,暴露出思维过程不够正确,逻辑上有明显的漏洞,因果关系更不能成立。电影专家的看法只能针对电影《七宗罪》,因为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相对独立的。照搬专家说法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地指出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最后一片叶子》与《七宗罪》之间的内容差别,帮学生认识到小说“牺牲自我,帮助他人”与“伤害他人,宗教犯罪”的本质不同。
三、规范思维道德
教育家芬格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最大特点和最高价值就在于不受传统思维和习惯思维模式的束缚,敢于想人之所未想,从而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所创造。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突破是相对的。失去一切道德规范,甚至丢弃最起码的是非准则,必然会陷入荒谬。这既是思维的方法问题,也是思维品质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环节就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信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还能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在阅读积累后能够让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所提升,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能够让教师圆满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的核心目标不仅是要培养出具有高知识水平、高技能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应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及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会形成逻辑思维,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此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思考,让学生可以用创新的眼光处理遇到的问题,这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除此之外,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所以,为了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们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给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心理状态处于最佳阶段,这样才能够促进智力发展,让潜在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创造适合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文中对潮水的描写“潮来了,汹涌的潮水,后浪推前浪,一排排白花花的潮水簇拥着冲过来,声似雷霆万钧,势如万马奔腾。”“随着潮头的翻卷,掀起阵阵白色的浪头,就像天上大块翻滚的白云。”来进行绘画创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进行绘画,通过纸和画笔涂抹出脑海中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同时,我又引导学生:“同学们,请根据你们的画作,来想象你们是观潮人海中的一员,请描述出潮水来时的壮观、澎湃。”通过绘画将学生带入到观潮的情境当中,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进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鼓励提问启迪创造性思维
有句话说得好: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问题和质疑,那么,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学的内容也是肤浅的。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要培养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并且当学生提问、质疑的时候,教师不要打压,要积极地鼓励这种行为,这样才能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信服真理的同时,又不迷失本心。例如,在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进行教学时,在阅读完文章后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就会问“为什么小女孩不去捡一些柴,燃一堆火,这样就不会冷了啊?”“看到小女孩这么可怜为什么没有人伸出援手帮助她呢?”听了学生的提问后,教师此时并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讲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然后,学生联系课本内容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提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留白拓展创造性思维
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中留出空白,是为了能够在艺术创作中更加充分地表现主题。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留白的运用,不要限制学生的创造思路,而是要给学生留有想象、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挖掘,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一文,讲述了曾在西双版纳的打洛江畔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当知道大象生命将至时,再次配挂象鞍,来到打洛江畔凭吊战场,最后在百象冢旁刨坑,庄严地把自己埋葬。当阅读到文章处,教师可以戛然而止,给学生留一段时间体会、感悟作品的凝重与悲怆,让学生能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他的情感与高尚情怀。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留白的方式,留给学生联想和思考的空间,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时展的需要。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创造、探索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而要通过引导与鼓励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仍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地革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实践和不断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2013(32).
[2]董金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4(06).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是寓知识传授、交际能力、情感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起到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内容中有“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人一生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奠基作用的一环。我们不妨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确立这样一个基本认识:除了语文学科最基本的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功能外,语文学科运用其本身的优势,在学生的思想、人格、情操的塑造上还应发挥更为重要作用。而这一点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而且在学生的人格培养、情感熏陶、增强文化底蕴上,语文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它进一步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是由教材客体、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动态结构。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授知识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上。学生主体作用表现为接受知识的能力、主动性和积极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矛盾双方中更关键的一方。学生学习的好坏,涉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智商的高低等智力因素是学习好的基础,是相对固定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变动的,是可以由教师培养、提高和开拓的,因而教学效果往往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关系。
①兴趣激发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达尔文说:“热衷于一切我认为有趣的事物,并且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件为极大的满足。”
②情感诱导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是说明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对人的成才有巨大的作用。情感总是与认识紧密相连,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对认识起正反面的动力作用:积极情感推动人的智力发展,消极情感阻碍人的智力发展。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思维有调节作用,能引起和维持人的行动,有排除障碍的功能。特别是理智感和美感,能使人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克服困难。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①在诱发想象中创造。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如果只被局限在一定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中进行,在达到一定极限后,必然会陷入到怪圈之中停滞不前。要想引导学生走出“怪圈”,思维有所超越和突破,打破原有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系统,就要借助于想象,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性思维能力。
②在求异中创造。语文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运用获得知识和体验,按照教育传授的现成方案或程序去解决问题,还要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向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去寻找多样性的解决方法,去寻求多样性的答案。这就是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思考,突破思维定式,标新立异,得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即有创见。
(3)在写作训练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文,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具体运用,是学生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①巧用直觉思维,诱感动机。导课,是教师在一项教学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如在写春天的观察作文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一提到春,就让人感到有无限的生机。古往今来,有无数描绘春天的诗文,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城无处不飞花”……还没等他讲完,学生就争相起来补充自己所知道的诗文。接着他又说道:“在春天,你凭直觉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写作的动机也初步形成。
②突出形象思维,再现人物形象。通过形象思维实现创造性突破的例子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举不胜举,可以说,每一部能流传后世、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或艺术珍品都是极富想象力的,都是高度发展的形象思维的产物。让学生改写、演练课文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又一有效途径。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故事性强的可改写成课本剧或让学生演练出来,说明文也可改写成以描写、抒情、议论为主的其他文体等。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篇4
近年来,对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正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然而,中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教学还拘泥于 “讲授演示――消化接受――解题巩固”的老套路,热衷于大量模式化训练习题的题海战术,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要将物理教学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解放出来,就应该在教学中广泛设计和展开创造性问题,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个性,切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创造力和创造性问题
创造力或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很难依靠传授得到的,它只能通过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实践解决,才能逐步形成。因为人的创造力是在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脱离问题解决过程来侈谈创造力培养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将问题解决活动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自主探索,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最佳教学模式。
围绕学生创造力开发而创设的物理问题情境,就是创造性问题。这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一定条件下,创设能够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体能动作用,需要下气力努力探究的典型问题,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独立自主的心智活动和认知操作,达成问题的最终解决。
二、创造性问题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 “问题” 都能适合创造性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比如习题,虽能训练思维和解题技能,但更侧重于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实际上只是针对初学者设计的规范性“学习问题”,它与创造性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比较两者不同,现举几例如下:
习题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
四个2Ω电阻,两个串联后再并联,总电阻多大? 四个2Ω电阻,任意组合,总电阻有哪几种可能值?
两根钢针,其中之一被磁化,你怎样去辨别? 两根钢针,其中之一被磁化,你有几种辨别方法?
地月距离38万千米,火箭以7。9km/s的速度飞向月球,多长时间可以到达? 一艘运载火箭大约需多长时间才能抵达月球?
可以看出,创造性问题与习题性问题是有区别的:1、习题有比较明确的解题信息和目标要求,其目的大多在于相关知识的汲取和技能的训练;而创造性问题所含信息不一定充分,一般涉及面较宽,内容开放性强。 2、习题大多有现行方法、规律和程序可循,答案往往唯一;而创造性问题大多无现成条件与法则可循,答案大多不唯一。
什么物理问题才是适合创造力训练的“好”问题?通常应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心智状况而定。从探究性学习注重过程参与,强调创新思考的教学目标来看,创造性问题应具有如下特点:
1、问题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探究性,更能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精神。
2、问题应具有较强的非常规性和开放性,提供足够多的便于学生思维展开的发散素材,包括条件设定的丰富多样、解题资源的不受约束、问题解决的多种答案。
3、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贴近社会和学生实际生活,能使学生产生参与欲望,并在问题解决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三、创造性问题创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善于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又不易解决的创造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问题创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下:
1、设计能突破思维定势的改进型常规问题
比如 “冬天室外的金属真的比树木的温度低吗?” 以及“四个底面积均相等且盛有等高同种液体的容器,底面的压强和压力是否相等?”就属于这类问题。
2、设计无现成条件与法则可循的非常规问题
这类问题不是套用现成方法或惯常思路就能解决的,需要学生自已确定条件,寻找解题资源,对可用知识进行组合改造,并做必要的尝试和估算。例如 “一艘运载火箭大约需多长时间才能抵达月球?”就属于这类问题,其实此题所考查的恰恰是学生能否自主寻找解题资源,进行合理估算(如火箭飞离地球速度、地月距离等)的能力。
3、设计存在非标准答案或多种可能解法的开放性问题
篇5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问题情景 激励机制
研究资料表明,创新并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专利,而是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发挥创新的潜能。也就是说创新犹如智力的宝藏,需要进行开采和挖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也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并强调"这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对于学生科学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以下即为本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所总结出的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兴趣
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能够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学习"二力平衡"一节内容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位有经验的猎人,在山谷中网到了一些来自不同山头的鸟儿,可是,一不小心,这群鸟儿不约而同,向着某一方向飞去,于是,猎人就沿着鸟儿飞行的方向,在后面紧紧追赶……好心的路人劝告说,不必徒劳了,可是,猎人却信心十足地说:"太阳下山时,我就会追上。"讲到这里,我让学生讨论回答:果真能追上吗?如果能够,为什么必须在天黑前才能追上?然后,我又提示,"鸟儿来自不同山头"。不一会儿,又几位学生就答对了。说出理由之后,多数同学也豁然开朗了。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让他们能够对新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开始学习。
二、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创造精神
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紧密相连。如台灯亮度调节原理、高压锅原理、太阳能热水器原理,睡席梦思比睡硬板床舒服的道理等,都是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了解生活,注意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在那生产、生活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以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向学生介绍最新科技成果,磁悬浮列车、超导体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等。
三、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的那种教师。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宽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热情呵护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自始至终充满期待,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断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要鼓励其思维的独创性与多样性,培养其不盲从教师、不盲从课本、不迷信权威的思想品质。
四、精心设计课堂,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与两种思维有关。一是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一是发散思维,亦称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究多种答案,最终力图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立性三个特征,成了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在于发散性思维训练。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创新,从而培养他们可贵的创新能力。
五、做好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物理课本中,有很多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迷你实验室等。这些实验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好素材。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完成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杜绝那种为图省力而讲实验的做法。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决不替代;学生自己能归纳结论的,教师决不可说出。有的演示实验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代表完成;有的演示实验,条件允许可改为分组实验。对于课本中的探究实验,一定要按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进行,尤其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思想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等进行实验设计与探索。
六、重视对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科学方法的教学
物理课堂教学应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产生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过程、知识的价值与应用等。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一些物理学研究方法,如观察法、控制变量法、科学推理法、抽象模型法。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运用了科学推理法,光线概念的建立运用了抽象模型法。另外,在加深对某些物理现象的认识上,笔者也注意运用推理法。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时,我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光的反射,我们能否看到周围物体,大多数学生说"不能";然后,教师进一步假设:如果阳光照耀着大地,能不能看见大地呢?有说能,有说不能,大家莫衷一是。然后,教师提示:如果是在一点儿也不反射的情况下,到底能否看见大地?学生异口同声:不能。教师接着又问:抬头能否看见太阳?学生回答:能。最后教师归结:举头阳光灿烂,低头黑暗一片。
七、引入激励机制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
有人说,学会一点数学知识,管用一阵子,若是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管用一辈子。这话确实很有道理,数学知识的教授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会学生解题的同时,更注重传授方法。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其特征
在尝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始,必是老师自身先懂得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思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思考,创造性思维就是带着疑问以解决问题的目的去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来说,指的是对思维主体的一种新颖独特见解的思维方式,包括发现的新事物,创设的新理念,解决新问题等等的思维过程,尽管有时候这种思维并不是首次发现,也不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却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它具有独主动性、求异性等类的思维特征,思考常规问题以新颖的方式解决。因为这样的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明和创造,更有利于学生当下的学习。
二、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自主探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老师提问学生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去拓展自己的思维。
如:在学习自然数“1”的教学中,教师模仿课本上的图片。在教室的前方布置一个真实的环境,找一个活泼的学生坐在课桌前手拿着铅笔在练习本上写字,桌子上放着一本书,一个文具盒,一个橡皮擦,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全班学生观察思考:“课桌前有几个小朋友”“他的课桌上有几本书”“几个文具盒”“几个练习本”“这些东西的个数是否相同呢?”“这个数是几呢?”通过设定这样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身处于教材内容所规定的动作和环境中,然
后概括一些性质相同的集合,而一个抽象的自然数“1”的概念就活灵活现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也就获取了新的知识。
三、动手操作,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小学生好动、乐于模仿的特性,遇到新鲜的事物时习惯性地想动手试一试,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性,让他们亲自动手去操作,这就能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定义转达为具体化可以触摸的实际现象,他们就会比较容易去接收。如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去安排一些“画一画”“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使要学的知识活生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如:“时、分、秒”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涉及“时间”这样抽象的摸不到、听不到和进率复杂的计时单位,是低年级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首先在上课的时候我带着一个时钟,然后摆在讲桌上,先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时钟,这个时候可观察下学生指针没有画对,然后拿着真实的钟表给学生们讲解时针、分针、秒针,了解他们各自的长短以及每转一格或是转一圈表示的时间。最后达到学会看钟表,准确地说出指针所指示的时间,并且能准确说出每个时刻,学生能做到将指针拨到相应的时间。
学生运用学具直观地操作,由于小学生年龄都小,会出现手口不一而不自知的情况,且他们的随心性比较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学生动手操作的最终目的,老师要精心安排操作的程序和过程教会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四、运用语言,促进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推理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教学6+5时,通过让让学生摆图,先摆6个黄图,5个绿图,指导学生说出把5分成4和1,4个绿图和6个黄图凑成10个图,在加上一个就是11个图,所以6+5=11。通过图示成功算出结果,引导学生对照图示,叙述计算的思维过程,口述刚才的计算方法,学生确切地理解图示,总结出计算的方法,看大数,分小数,大数凑十,加余数。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针对各个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的特性,在教学中将多感官适时、自然地结合,充分挖掘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7
一、培养想象思维,构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有想象的参与。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采用阅读设疑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如JEC BOOK II L39的结尾有一道这样的问题:Why doesn′t John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 学生从课本上找不到答案,这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的学生回答:John wants to take some exercises.也有的学生回答:He likes climbing.还有的学生回答:Maybe he is too short to reach the button for the fifteen floor.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思维异常敏捷。
活动课、兴趣小组、英语角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教师在上活动课时口头假设:If it began to rain hard… If you saw a little girl crying in the street… If you lost your way in a big forest…
学生听后可以想象出许多情景。这样做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培养学生用英语直接思维,达到训练他们听力和口语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联想思维,张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翅膀
联想思维是指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件事物而产生的心理过程,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英语学习中,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联想思维,那他们学起来会很轻松,也有助于提高记忆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学习词汇时,可以使学生展开相似和对比联想。Put on一词作“穿上”解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到wear, dress等同义词和take off这一反义词。在学到“The heavy rain prevented us from going out”这个句型时,教师使学生运用相似联想到:“The heavy rain kept us from going out.”和“The heavy rain stopped us from going out.”
因果联想可穿插于课本的学习中。如在教学Aswan Dam一课时,教师问学生:What was the High Dam? Why was it built? 学生通过探究原因可以联想到尼罗河水年年泛滥和高坝的建成可提供给埃及所需用电量百分之二十到五十。
三、培养直观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感悟力
中学英语教材有些课文离学生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较远,学生的感受能力弱、思维慢。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地利用直观教具,拉近距离,以视觉带动大脑思维,提高学生的感悟力。例如,在教Christmas Day这一课时,我拿出一张精美卡片,上面画有圣诞树、装饰灯、闪光的金属丝,还有白胡子的圣诞老人、圣诞节恭候语“Merry Christmas”,问学生:“What′s this?” “It′s a Christmas Card.”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又指卡片上的圣诞老人、圣诞树问学生,学生依次作了回答。此时此刻,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感觉不那么遥远陌生了,思维迅速地活跃起来。我借助教学挂图对圣诞节作了一番简单的介绍,并设计了以下问题:When is Christmas Day? Do you know Father Christmas? Who is “Father Christmas” in Jim and Kate′s house?经过讨论,学生对本课的内容基本上了解掌握了。课文教学到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ristmas Day and Spring Festival?学生各抒己见,他们谈到了见面语、过年的礼物和饮食等方面的不同。直观、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知识。
四、培养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很多可能的答案,思维就要以这个问题为中心,重组所给的和记忆中的各项信息,向四面八方自由发散,以寻求众多的解决办法和众多的答案。这就是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发散能力越高,思维的想象力和灵活性越强。例如,在教“Fire”火灾这一单元时,教师把“Fire”写在黑板上问:Could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fire?学生立即围绕着“火”的用途扩散出各种各样的想法。火可用来烧饭、取暖、点灯、炼钢铁等,也有的学生说“火”的来历。这些思维的角度正确,发散性强,却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势,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发散思维能力更强。What harm does fire do while it does us good?学生会说假如人们用火不慎,它会毁坏一切,破坏我们正常的生活,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和损失。教师可从中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增强防火安全意识,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篇8
所谓创造性教学,就是根据创造心理学的原理,通过各种科学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教学。和创造教育一样,创造性教学目前还没有一个明晰的构架,其教学规律、内容、实施原则和方法等尚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本文就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调动思维,激发热情,培养兴趣是促进学生形成一种渴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要善于从客观实际出发,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例如:对“三点定圆”内容的讲解,我们可以以这样的例子作为引入:“若你是一名工程师,你如何把一个残损的齿轮修复?”这样与实际密切联系的问题,一提出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及求知的欲望。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材知识的整体结构,深入分析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数学的思维规律,从多角度、不同侧面提出恰当而富有启发的问题,去启迪学生的思维。
例如:如图AD=BC,请添加一个条件,使图中存在全等三角形。
你所添加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
得到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是_________。
解:所添加的条件可以是
(1)PA=PB
(2)∠A=∠B
(3)PC=PD……
得到的全等三角形是
(1)PAD≌PBC
(2)PAC≌PBD
这样学生在发现、探索结论的过程中,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三、注重总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科学上的创新,一般总是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取得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内都要引导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不仅会使学生牢固地、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在初中代数教学中关于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的应用,通过让学生总结,我们可把公式看成三个问题:(1)求两数和的平方;(2)求两个数的平方和;(3)求两个数的乘积。以后凡遇到这三类问题,就想“用完全平方公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
(1)已知a+■=3,求a■+■的值。
(2)已知a■+■=7,求(a+■)■的值。
(3)已知a+b=10,a■+b■=52,求ab的值。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教师只有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方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满足他们的创新的需求,使其真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
作者单位:
篇9
一、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引导学生吃透问题、把握问题实质的前提下,关键是要使学生能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逆向、纵向、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假设。唯有“发散”,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才能深刻地理解、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题的讲解应该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即条件发散、过程发散、结论发散,强调思维的发散,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数学题目,由于其内在规律或思考的途径不同,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在例题教学中,可叫学生先做例题,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探求多种解法,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找出最佳的、新颖的或巧妙的解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可以利用作平行线来证明,方法达七、八种之多,也可以用面积法证明。其中以面积较为巧妙别致。在解题时,不要满足于把题目解答出来便完事大吉,而应向更深层次探求它们的内在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变化题目的条件、结论等。比如,“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距离之和为定值。”这个命题不难用面积法证明。该题证明后,可以变换角度,广泛联想,训练发散思维。将“任意一点”变到“形外一点”,将“正三角形”变为“正n边形”,或者将“正三角形”变为“任意三角形”,研究结论如何变化。可以看出,对数学问题的回味与引申,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处理问题,增加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综合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
二、常规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往往习惯于正面看、正面想、正面用,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解决新问题面前,这种思维定势是一种负迁移,作用是消极的。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寸步难行,所以,在重视正向思维的同时,养成经常逆向思维的习惯,“反其道而行之”,破除常规思维定势的束缚。 如何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呢?一是重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逆向教学;二是强调一些基本方法的逆用:从局部考虑不易,是否能整体处理;一般情况下不好办,考虑特殊情况;前进有困难,退一步如何;正面入手分类太多,对立面如何;“执果索因”与“由因导果”两方面寻找解题途径;直接证明不行,则考虑用间接证法等等。在具体教学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首先,在教学中可教学生从正、逆两个方面去理解概念。其次,从正、逆两个方面去掌握公式、法则和定律。数学中的许多公式、法则和定律都可以用等式表示,等式具有双向性,既可以用左边的式子替换右边的式子,也可以用右边的式子替换左边的式子。最后是在解题中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当常规解法出现情况比较多,而其对立面情况又较单一时,采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则解题思路更清晰明了。如,当m是什么值时,对于两个关于x方程x+4mx+3-4m=0,x+(m-1)x+m=0至少一个有实根。如果从正面求解,会出现三种情况,计算量大且容易出错,而考虑其反面“两个方程都没有实根”。然后求得补集,解法很简洁。逆向思维,从问题的反面揭示本质,弥补了正向思维的不足,使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三、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
美国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一个想把数学作为他终身事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论证推理,这是他的专业也是他那门科学的特殊标志;然而,为了取得真正的成就,他还必须学习合情推理,这是他的创造性工作所赖以进行的那种推理。”在训练逻辑思维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逐步学会猜测、想象等非逻辑思维,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不必由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可设计学生自主活动,尝试发现,大胆猜测的过程。让学生观察(a+b),(a+b)和(a+b)的展开式,从而探索(a+b)展开式的规律,然后给予严格的逻辑证明。如果直接给出公式结论,也能达到记忆的目的。两种处理方法,看似一样,实际效果则大相径庭。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引导学生经历了由直觉发现到逻辑证明的科学家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极大地诱发了创造性思维。事实上,很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就是经过先猜想后证明得出来的。正如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指出的:数学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学生的猜想、直觉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只要其思想有一点可以借鉴的地方,就要鼓励、支持,保护学生大胆探索的精神,并把它引导启发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上来,切不可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挖苦、嘲笑,扼杀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公式,直接给出时的效果总不太理想。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逐步过渡、上升到抽象,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通过直观因素来解决抽象问题,进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的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观察力和概括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无疑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五、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篇10
一、课堂实验求异
求异,要求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发展、有所前进。生物实验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的技能,而且要通过实验使学生的手、脑、眼积极协调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但是,目前生物实验大多是老师先示范,随后学生不假思索地照样重做一遍,这样的实验虽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能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按部就班地操作,较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这样做,往往束缚和限制了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发挥,而使学生处于跟随与依赖的被动局面。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及中学生独立处事的强烈心理需求,进行求异实验。实验时,要让学生做实验的主人,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可自行设计、自行动手做实验,观察和分析现象,得不出结论或得出不同的结论都是正常的,要引导实验成功的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二、课堂教学求活
课堂教学求活,教材能学活,师生互动活跃,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生物课堂教学往往是方法单调、模式固定,上课往往是老师“秀”得多、学生“磨”得多,教师将繁多的、生硬的知识塞给学生,导致学生盲目吸收,死记硬背。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缺乏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种教学方式适应不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需要,所以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教育模式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把课堂教学搞活,进行有效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在历年的教学中,曾经学习了先进的“先学后教”模式等,从中获得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从自己的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方面:
1预习设疑引思
预习一般是指教师在讲解前先让学生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知识上、心理上的准备。过去我们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束缚,过分强调正规化,上课大多满堂灌,恨不得把知识全灌给学生,但效果不好,后来虽有所改进,但是步子迈得并不大,大多数课堂仍然没有跳出灌的框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仍然较弱。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应把预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起始环节,以后每节新授课中都应根据相应的知识内容,进行一段时间的预习。当然为提高预习的效果,还要让学生带着提纲和目的预习,预习后可以进行一些讨论和交流,小问题自行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师生共同研究。
2直观引兴促思
兴趣是人们的爱好,是积极探究某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受学习动机制约的,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直观教具、课件和视频材料等都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强烈的好奇心,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没有直观材料的课堂就不是完美的生物课堂。如在学习《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这一节时,可以利用的直观材料有鲜猪肾、人体泌尿系统模型、相关课件和视频材料。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直观材料前要考虑如何合理安排顺序和时间,既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和高效。
3讲解设疑激思
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有思。有疑有问就意味着学生有求知欲,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激起学生想象的火花,诱发探索知识的思路,使其进行独立的、主动的思考、分析和概括。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要有一定的创造力。可见学生头脑中,如果一点问题都没有,就绝不会有什么创造性思维,为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所想象的氛围,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追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探究实验中,不是每位学生都能知道该实验有无不足之处以及不足之处在哪里,通过这个实验能否得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个结论。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疑,挖掘启迪学生思维的因素,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勤思勤想,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刘聪娟 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周刊A》2009(6)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