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让孩子独立思考

篇1

社会是个五颜六色的大染缸,社会也是丰富多彩的大课堂。在妈妈的指导下,让上小学的孩子学会自己做主,学会与社会上形形的人打交道,不仅能使孩子正确区分真善美,使纯洁的心灵免受污染、欺骗和伤害,而且还能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静静刚上小学,无论是得了压岁钱还是省下零花钱,妈妈从不问她如何花钱,只是在她的储蓄罐上贴上一句话:“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次她看到女同学头上夹着一支很时髦的玫瑰花发夹,也想买一支。她捧着储蓄罐想了半天又放下了,说不买了,发夹时髦一阵子之后就不会再时髦了,能省则省。她用理智战胜了盲目从众心理。

一天妈妈带她去市场买菜,看到街口有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当众跪着,胸前挂着一块纸牌,上面写着“我要上学”的说明,说她死了父亲,母亲又卧床不起,她被某中专学校录取,却无钱报到,请求好心人施舍等话。静静看后,把钱从口袋里掏出又攥住了。对妈妈耳语道:“她不是骗子吧?报上有类似的报道。”

妈妈不置可否,让她自己思考。她拉拉妈妈的衣襟走了。妈妈说:“如果她不是骗子呢?”回家后,静静写了一封信:“姐姐:你跪着乞讨多没尊严呀。自尊比识字还重要。高尔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两年学,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终于成了世界闻名的作家。成材的路有好多条,上学不是唯一的。”

她咬了一会儿笔头,又写道:“这里有20元钱,你买张车票回去吧。”她刚要出门上街,妈妈说道:“如果她是骗子呢?”静静想了想,又把补充的话擦去了,重新写道:“如果你想回家,我给你买车票,送你上汽车。”最后写上了联系电话。现在,静静做好事能多留一个心眼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没有独立性。要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妈妈就要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感觉什么对、什么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许多妈妈为了不让孩子吃苦,在孩子吃饭、睡觉、玩耍、交朋友等方面都采取事事包办的做法,而不是鼓励孩子去独立思考、独立作决定、建立自信心,从而导致了孩子离不开妈妈这根“拐杖”。这样的妈妈应好好反思自己,因为她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形成脆弱的性格。

独立思考是积极主动地思考,具有新颖性、创新性的特点。它是任何创作、发明、发现的源泉,要想有一番作为的人都离不开独立思考。

妈妈应该这样做

如何培养小学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呢?孩子上小学后思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抽象思维开始萌芽且正在发展,在此时应该加强对孩子的训练,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准和思考能力。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创造思考的家庭环境

有位妈妈从小就通朗读简单的诗词来引导她的孩子思考问题。她先读一首诗,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由此引发孩子联想出一连串问题。进入小学后,这个孩子表现出了远胜于同龄孩子的思考能力。创造思考的家庭环境,有助于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提出问题让孩子去思考

带孩子去博物馆时不要走马观花,简单地欣赏作品,不妨提出“恐龙如果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之类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另外在自己家中也可取得良好思维习惯的最佳效果。一家人围聚一桌共进晚餐时,议论一天中发生的种种事情,这就是一个指导孩子最好的机会。

让孩子多听取不同意见

上小学的孩子大多数只顾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耐心去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和简单地重复说的内容。由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容易忽略那些能开阔视野的见解。例如孩子说邻居家的小伙伴是“笨蛋”,父母就要让他去问问哥哥、姐姐或身边朋友对那个孩子的评价,这就可能使孩子看到自己未曾想到的那些方面。同样,妈妈让孩子留意新闻、广播等对同一事实的种种不同分析,对孩子学会集思广益也大有好处。

支持孩子对有疑问的事敢于提出问题

有人问生物化学家穆尔谁是他最得意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讲课的时候,老是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

后来,果然如穆尔所说,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渐渐地超了罗素。当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时,他坦率地说:“因为他已经没有问题了。”鼓励敢于对有疑问的事提出问题,是智力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父母们应该趁孩子小的时候,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提问,因为,问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就越能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上进精神。

让孩子自己分析问题

有一个叫焦涤非的人,他念小学三年级时,一次妈妈带他到铁路边,平时很爱观察的焦涤非发现铁轨是一节一节连接在一起的,他想,为什么不用一根长长的铁轨,而是在连接处留下一道道缝子呢?于是他问妈妈,妈妈答道:“因为钢铁会热胀冷缩,如果用一根长长的铁轨或接头处不留缝隙,那么铁轨在炎热的夏天就会膨胀变形,七拱八弯的,火车就会出轨。”

焦涤非听后,仍疑惑难解。妈妈只好说:“若不信,你可以自己测量测量。”在妈妈的支持和帮助下,他通观察测量发现,温度在变化,铁轨接头的间隙也在变化。早晚与中午,春夏与秋冬都有变化,而且还有规律,气温每下降11℃,间隙就增大1毫米。

经近一年的观察,他详细做了观察记录,同时还写出了铁轨热胀冷缩的观察报告,获得了全国征文比赛优秀奖。更重要的是,通这一年的观测活动,他不仅掌握了中学阶段的物理知识,而且对观察和自然科学实验的兴趣大大增强了。无论遇到什么事妈妈都不要代替孩子思考。孩子做错事时,不要一味地指责训斥,可以让他自己想一想什么地方做错了,为什么做错了,应该怎样做。孩子做什么事,妈妈都不应限制多。如果孩子失败了,妈妈应该鼓励他,帮助他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孩子克服困难,避免失败。

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妈妈首先就应该问孩子:“你该怎么办?”“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有些妈妈总是迫不及待地帮助孩子,这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不利的。

独立思考是孩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没有这些智力活动,世界就停滞不前了。作为妈妈,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篇2

【关键词】幼小数学教学 衔接 对策

年满六周岁的孩子进入了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生活领域。在这刚入学的一段时间里,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一个磨合和彼此适应的过程,如何能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是摆在教师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问题。数学是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做好幼小数学教学的衔接显得尤其重要。

一、学生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走进小学的大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愿意去接受新的事物,有强烈的表现欲,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但同时好玩易动,自控能力差是此阶段学生的天性。无目标是他们的特点,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力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激发,他们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鼓励,他们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

(一)在学习能力方面。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接受系统的学习教育,在学习能力方面可以说是一张白纸。在学习上,很大程度还依赖于教师,难以进行独立思考,但乐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是他们的优势。直观形象的事物是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还难以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在解题中,由于学生还不识字,认真审题的意识还未形成,解题中离不开教师的耐心引А

(二)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主要是在“玩中学”,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也与之类似,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出现。设计游戏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直观感受事物。

(三)在知识状况方面。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受限于他们的年龄和学习年限,他们的知识集中于对现实事物的一些直观感受和一些初步认识,还不能认识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对于“0”的认识,学生可能已经知道“0”在数字中的顺序,但还不知道“0”的意义。

二、对策

1.习惯上的衔接与培养。在谈论到一年级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总绕不开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一话题。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培养好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好本阶段知识与技能,更能为孩子的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终生受益。

培养一年级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就得从孩子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讲的习惯抓起。面对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听讲的习惯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在这阶段的认知特点,在学习内容的呈现上、教法上要吸引孩子,使得孩子愿意参与进来。对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和家长要有充分的耐心,给予孩子时间和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切忌操之过急。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好的学习习惯要给予及时的反馈,给予表扬与鼓励。另外孩子在这阶段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和家长在孩子学习中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2.内容上的衔接与梳理。在幼儿园的学习阶段,许多孩子已经接触到了数字,可能已经知道了百以内数的顺序,甚至已经接触到了百以内数的加减,这对于开始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是有一定帮助的。但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是相对零碎的,不系统的,进入了一年级需要教师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让孩子对于数的顺序和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让他们学到的知识更加完整和系统。

3.能力上的衔接与训练。说到一年级孩子的能力,孩子的思维能力正处于能够进行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思维能力与成人还有着很大的差距。成人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到了孩子这里,可能就会成为很难的事情。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更愿意和能够接受与他们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因为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能够让孩子们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针对孩子们的具体形象思维进行训练。一年级的孩子在动手实践能力上还很薄弱,往往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手把手地去教,在此过程中耐心和必要的指引是必不可少的。

篇3

一、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意识

幼儿是独立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期,适时培养幼儿独立性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然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误区:“就这么一个孩子,从小让他们干这干那,于心不忍;现在孩子太小,等他们长大了再学也不迟……”在这一认识的引导下,一些家长对孩子不仅百般呵护,事事包办,而且很少给孩子独立去做、去想的机会,致使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能力差,心理素质差等。这样的孩子将来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他们今后的成长道路会很艰难。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幼儿期是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独立性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意识,整体、全面地理解独立性的意义与内容,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条件和机会,全方位、多角度培养与提高幼儿的独立性。

二、从小事入手,加强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独立性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品质,生活上的自立是独立性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吃饭要人喂,衣服要人穿,甚至有的到了大学连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学习上的尖子生,生活上的低能儿”就是这样造就的。由此可见,注重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是何等重要。5~6的岁幼儿,从生理成熟的角度来看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可从小事入手,加强对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耐心教导,从饮食起居开始帮助孩子制订行动计划,反复训练,如吃饭时怎样拿筷子、端碗等,引导孩子学习生活技能,同时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帮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收拾自己的衣服、玩具,整理自己的床铺等。陈鹤琴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品质,为将来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启发幼儿多问、多思考,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6岁的幼儿完全可以独立思考问题,有一些思想。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随机教育,启发幼儿多问、多思。鼓励幼儿多做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设立一些“障碍”鼓励幼儿自己拿主意做决定,让幼儿独立思考问题,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是可以启发孩子自己动脑寻求答案的,家长对孩子有问必答,告诉孩子答案只会养成孩子“只问不究”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很多家长都知道,为什么不用在孩子身上呢?一位有教育意识的家长说,过去孩子向我提问题,凡是我知道的就马上告诉孩子,后来知道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后就改进了做法。一次和孩子路过立交桥,孩子问:“立交桥上为什么没有红绿灯?”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让他先想想马路上为什么要安装红绿灯,红绿灯起什么作用?孩子想了想,高兴地说:“我知道了,立交桥上的汽车是转着圈拐弯的,桥有好几层,汽车不会在一层上碰在一起,它不需要红绿灯。”这样不但促进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而且促使孩子养成了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及习惯。

四、创造机会,培养幼儿独立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家长在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如幼儿自己安静看书,独立整理书包等,这些都为孩子入小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孩子独立,除了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外,家长还应该积极创造机会,给予孩子社会交往的机会,实现幼儿个性全面发展。与同伴玩游戏是幼儿最经常参加的一项交往活动,幼儿的许多意识和能力都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幼儿学会谦让、分担、合作等。有些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总是把孩子圈在家里,事实上从某种意义来说,虽然孩子可能会受一点委屈,但是他至少可以通过这些事知道并体验受挫的感觉,这对他形成坚韧的性格,耐磨难的心理素质,以及应付日后复杂的社会环境不无益处。与成人的交往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鼓励幼儿与成人交往,鼓励幼儿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与成人对话,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既学会了知识和处事的方法,又增强了自信心。

篇4

调查显示,如今很多家长都为孩子的作业所累,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家长,陪孩子写作业不但十分普遍,而且已成为负担,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后果。比如,有的家长,见老师布置作业太多,或者是惩罚性地让孩子抄写数十遍,便心疼孩子,要么代劳,要么干脆让孩子拒做;有些父母,检查孩子的作业时,发现错误不是指导孩子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而是帮孩子分析甚至直接给孩子正确答案。因此专家呼吁,对于年龄较小、自觉性较差的孩子,家长有必要陪写作业,以保证孩子认真、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但陪写要讲究方法,要科学、得当。那么,陪孩子写作业,家长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又有哪些值得注意或需要回避的问题呢?

家长代劳实属无奈

“晚上一起吃饭吧?”“不了,要回家陪孩子写作业呢,不然她又完不成了。”办公室里,佟女士婉拒了同事的邀请,麻利地收拾东西,准备回家陪孩子写作业。

笔者采访发现,现在写作业已不单单是孩子们的事,父母也被捆绑在了孩子的“学习战车”上。佟女士谈起陪女儿写作业的事,直言“很烦很无奈”,因为孩子作业量太大,老师又三令五申强调家长要督促、检查以保证孩子完成作业,所以她不得不每天按时跟女儿一起“战斗”。佟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小学五年级,从一年级开始,计算、默写的作业均需要佟女士协助甚至完成。有时在考试前夕,个别老师为查漏补缺、强化训练,动辄“错一罚十”,孩子经常要做作业到晚上11点多。佟女士称这种作业为“暴力作业”,而她又想让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无奈之下便会出手相助。

问佟女士知不知道作业的危害,佟女士直言,知道不妥,但很无奈,如今孩子对她已经有了依赖心理。佟女士说,有一次她临时要加班,晚上8点多,女儿打来求助电话:“妈妈,快点回来帮我写作业啊,明天老师要检查的。”佟女士哭笑不得。

“不陪孩子,或者说不帮孩子写,我儿子每天要花4个多小时才能完成作业。”家住上海松江的詹女士抱怨道。她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每天放学回家都有一大堆作业。佟女士说,很多时候孩子一回家就开始做,吃过晚饭接着做,一直做到晚上10点,小孩累,大人也很累。

每个任课老师都说布置的作业只有一点点,可几门加起来就会很多,而且大多是重复性的作业。孩子年龄小比较贪玩,常常不用心做,如果詹女士陪他一起做就会快点,特别是一些难题,詹女士都会做出答案,叫儿子直接抄写,否则,根本不能按时完工。

当然,帮孩子做家庭作业,肯定不利于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个道理谁都懂。可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还有一些智力题、课题研究、电子作业等,孩子能力有限很难独立完成,需要家长帮助,这就将家长们推到了代劳的尴尬境地。

前些日子,上小学一年级的琳琳回家,拿着老师布置的作业单给妈妈看——近期学校举办手工比赛,请做一件双排扣的衣服。家长不由得一阵叹息:“唉,别说孩子不会做,就连我自己也不会做呀,我又没学过缝纫!”之后在班级QQ群里,琳琳妈从其他家长那里得知,优酷网上有类似的教程,于是赶紧上网按步骤学习,花了整整一下午才做出一件勉强能交差的手工服装。

琳琳妈向笔者透露,家长作业已经成为她女儿所在学校公开的秘密,也是孩子父母上网聊天时的热门话题。不少人认为,现在的老师都不是给孩子布置作业,完全是在“考”家长。比如,上次她就听说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布置了一项查找资料的任务,并让孩子把查到的东西做成幻灯片,上课的时候演示给同学们看。“说实话,这对大人都是考验,我们平常虽然常用电脑办公,但对做这种课件也是一窍不通,更甭提孩子了!到最后肯定由家长代劳,孩子也就在旁边看看、捣捣乱,哪里能动手?”琳琳妈哭笑不得地说。

笔者随后在亲子网站对家长做了一个简单调查,发现超过半数家长都当过“”帮孩子做作业,原因是“孩子明显做不了”。

10岁的曦文在武汉市一所小学读四年级。元旦假期前夕,曦文领回一项作业:调查武汉市名胜古迹现状。本来计划元旦期间自驾游的一家人,赶紧改变计划,列了一个时间表,每天去两三个景点。刚开始曦文还很开心,可渐渐地,他发现每次出门都像去考试,兴趣大减,后面的行程只得取消。

为了完成作业,曦文的爸爸陈先生只好上网给曦文找照片,教他辨认。至于调查报告,当然也是陈先生包办。谈及,陈先生不停地解释“没办法”,“我上大学才学写调查报告,这让小学生怎么写?”

类似的无奈与烦恼,也困扰着浙江温州的范先生,他通过MSN向笔者吐苦水:“我儿子才上小学五年级,老师要求学生做坡研究专题,并推荐参照马道宗《苏轼传》,林语堂著、张振玉译《坡传》。”范先生有些激动,“一个小学生,能完成这样的作业吗?不要说小学生完成不了,学理工科的家长也很难完成!”

而范先生向来在陪小孩写作业方面又很特立独行,他没有跟老师沟通也没有协助孩子完成,而是一味地怂恿孩子不做。事后老师批评了他儿子,但并未给予惩罚,这让范先生愈加坚持自己的教子套路。没过多久,他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老师布置作业太多,继续怂恿孩子“去睡觉”。尽管范先生称他是考虑孩子的作息和承受能力,但结果屡屡导致他儿子作业不能交差,因此被老师列为“问题学生”。眼见自己的错误连累了儿子,范先生才感到后悔。

做家长的,当然都希望孩子成才,大多数家长恐怕也都对代孩子做作业的不良影响一清二楚,但出于心疼孩子,或者只是为了让孩子能向老师交差,不挨批评,才明知不妥还坚持代劳。那么,这种不恰当的“陪做”作业,有哪些危害,家长又该如何摆脱这种尴尬呢?

越俎代庖害处多多

有些家长,特别是小学生家长觉得,陪写甚至代做,可以让孩子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按时完成作业,孩子遇到疑难,家长能从旁协助,给予辅导,利大于弊。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小学生都贪玩,不陪不行,等孩子大了,自然就知道学了,就不用再陪了。然而笔者采访有关专家时却被告知,这种不科学的陪,弊端明显,贻害无穷。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成员赵教授表示,有的家长每天晚上把所有精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在孩子做作业时甚至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往往导致孩子产生依赖思想:题目不会做,反正有父母帮忙;作业完成了也无需检查,反正有父母把关。这种状态,将严重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即便孩子每次的作业都完成得很好,都得“优”,正规考试时也会显露出平时写作业过程中“受监控”的弊端:不会独立思考,对自己得出的答案缺乏自信。

笔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小学生。被问到“家长陪不陪你们做作业”的问题时,孩子们的回答完全一致:“当然会。”有的孩子说,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天都陪。有的孩子说,只要我的头稍微离本子近一点,他们就来扶我的头,弄得我做作业的时候总有点紧张。问他们是否反感父母陪写作业时,上五年级的女生燕子说:“有家长在旁边反而会紧张,本来会做的题目也会因为紧张而不会做。其实就算真的不会做,我也会自己去问同学或老师,所以我不愿意让他们在旁边陪我写,就更不用说了。”同样上小学五年级的秋霞则告诉笔者:“平常做作业,妈妈都在身边指导陪写,发现我出错了,会立即让我改过来,甚至没等我弄清楚错在了哪里,她已经把正确答案告诉我了。因此,一到考试,没人指导也没人跟我说做得对不对时,我总是怀疑自己的答案不正确,总要改来改去。”读小学六年级的晓晓则抱怨:“其实,很希望能有独立完成作业的机会,哪怕做完了妈妈再提醒我什么地方要纠正。否则,没有一次作业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一到考试,没人帮忙就特别紧张。”

采访过程中,某小学副校长马文军说,他觉得,老师给学生留家庭作业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作业巩固和深化孩子当天所学的知识。作业做对了,说明孩子当天的学习内容消化了;做错了,可以让孩子及时矫正错误认知。只有认识到错了,孩子才会知道什么是对。目的之二,是对孩子独立学习能力的一种锻炼和考察。家长陪写本身就是对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能力的不信任,若是方式再不得当,只能让孩子的依赖性更强,孩子自我检查、发现错误的能力及解题能力都可能会下降。

笔者还得知,虽然小学没有以书面形式规定家长不要辅导孩子功课,但每年新生入学,一些学校的班主任会在家长会上强调“不要陪孩子写作业”。

有着十多年教龄的某小学教导主任盛老师向笔者阐述了他的看法:目前小学教学对家长过分依赖,可是许多父母辅导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还不太费劲,到了高年级就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了。由于家长受自身文化水平、知识结构、教育技能等因素的限制,辅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学校老师所授内容有所出入甚至相悖的情况,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不少困惑,让他们无所适从,往后对老师或父母所讲知识常会持不信任态度,久而久之会削弱孩子的求知欲,这样得不偿失。

陪孩子写作业还有一个坏处是,有些家长因为陪孩子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就产生讨债心理,当孩子成绩不好或习惯不好时,就会说,我花那么多的时间陪你,你居然学成这样!不但会打击孩子自我管理的信心,还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

随着调查的深入,笔者听到了更多专家学者反对家长错误陪写的理性声音。他们关注的焦点,是陪写带来的弊端到底有多少。无锡市教育局基教处成员刘水呼吁家长停止错误的陪写,他指出,家长陪孩子做作业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青少年自制力的日渐磨损。他说,我们不能纵容各位父母做这样的陪写家长,孩子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向家长求援,不想自己主动克服,怎能锻炼孩子的意志?特别是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孩子就懒得动脑筋,不愿多思考,总想让家长帮助解决,这如何培养孩子的刻苦钻研精神?

孩子是学习的主角

著名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作者尹建莉认为,不陪孩子写作业才能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她认为,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刚上小学的孩子,好多习惯没有养成,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差,那么,短期陪写作业无可厚非。但并不是说家长可以大包大揽、越俎代庖。无论孩子作业量多大、题多难,家长都不应该给孩子“减负”。能让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就不要抓住不放。记住,孩子永远是学习的主角。

可落到实处,到底如何具体有效地陪孩子写作业呢?我们请一些有成功经验的父母分享妙招。

石娟是一位10岁孩子的妈妈。在谈到参与孩子的亲子作业时她说,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这样就可以慢慢培养其独立自主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的作业,很多都和日常的应用相结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生活中,避免死读书。如何让孩子成为写作业的主角,取决于父母对孩子自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石娟说:“我就一直在为女儿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很简单,只要不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依赖,不代替孩子去完成作业,不替她思考问题就行。陪写作业过程中我一般不对孩子的学习做过多的指点,只在她碰到困难提出问题时给予启发诱导,告诉她怎样利用资料、工具书解决问题,使老师在课堂讲授的知识得以补充和延伸,从而让孩子更有效地接受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

王陆凤的女儿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在陪孩子写作业方面,她也很有心得。她说,小学阶段有些作业刚开始是需要家长参与的,特别是手抄报之类的作业或作文,一年级时家长参与多一点,教一些方法,再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单独完成,绝不能包办,更不能为了争创“优质”而越俎代庖,否则将影响孩子动脑、动手习惯的养成。王陆凤说:“我女儿现在读三年级,记得她第一次编小报,我是全程参与的。先上网查资料,设计版面,告诉她如何取舍材料,然后让她自己工工整整地将文字材料抄到小报上。这样一次过后,孩子心里就有数了。第二次,让她自己主要负责,我只做一点必要的辅导和提些建议,虽然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总算是她自己完成的。渐渐地,我就能够放手了。”

篇5

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正是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关键时期。说到解决问题,也许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年龄小,还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运用一些策略和办法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小培养起来的,父母要做的是放开手脚,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也许在此过程中,孩子会出错,父母可以暗中给予指导和帮助,但不要包办替代。

孩子始终要独立地面对未来的世界。父母不能给予孩子未来的一切,但当我们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就等于给予了孩子未来的一切。

所有家长都对如何指导孩子处理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但有时候,家长一些想当然的想法,会影响和阻碍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与发展。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原因。

3原因把脉症结根源

Reason1:认为孩子没有做决定的能力。

举案说教:“双面人”小航

小航平时在幼儿园的表现非常好,班里有什么事情,他会立刻挺身而出,担当起责任,同学需要帮助时,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但在家里,他却变成了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什么事都让父母代劳。这跟小航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他们总认为孩子还小,事事都还要照顾,所以平时在家里会替孩子打点好一切。久而久之,小航就变成了一个在学校和在家里完全不同的“双面人”。

症结分析:

许多家长不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学龄前或比较有个性的孩子的家长更是如此。我们并不是建议家长把最后的决定权都交给孩子,而是指家长提出指导意见,给孩子提供机会,在孩子的认知和情感范围内,给他们一些选择。

假如我们不认为孩子有能力解决问题,而帮他们做决定,这样我们就无法让他们尽早具备这种重要的能力。家长必须牢记: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从小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

Reason2:让孩子解决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

举案说教:无法选择的欣欣

一位妈妈提到自己的困惑:欣欣每天起床对着衣柜不知道要穿什么衣服。但当妈妈告诉她该穿什么时,又会引发一通吵闹,欣欣认为妈妈在干涉她。为了避免再吵,妈妈晚上把8套衣服放在她床上,让她自己选一套,但第二天欣欣仍然没办法选择。

症结分析:

这位妈妈虽然给了孩子选择权,但问题也在此:一次给孩子提供的选择太多,反而使孩子无从选择,结果什么也决定不了。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和之前面对一整柜的衣服时一样无从下手。

如果让孩子解决的问题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因为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会让孩子觉得没有安全感。一旦他们有了不安全的感觉,加上家长不由自主地介入,代替孩子做决定,这样又会危及到孩子的自主意识。所以,家长在让孩子做决定前,要衡量事情的难度。

Reason3:认为孩子能做出最好的决定时,才允许他们做决定。

举案说教:blue裙子or green裙子

妈妈带女儿去买裙子,问女儿喜欢什么颜色。妈妈指着两条裙子问女儿喜欢蓝色的裙子还是绿色的裙子。女儿脱口就答:“都喜欢。”妈妈立即制止她说:“我们只能买一条,你看你喜欢哪一条?”女儿说:“绿色的。”妈妈痛苦地说:“可我觉得你穿蓝色的更好看。”女儿也不高兴了:“是你让我挑的。”最后,妈妈还是买了那条蓝色的裙子给女儿。

症结分析:

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这些家长还有一个潜在的想法,那就是“只有当孩子独立做出的决定,在我看来是最好的时候,我才放心地让孩子独立思考”。

通常情况下,家长与孩子协商所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事情本身。既然我们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做选择,我们就必须确定,孩子做出的选择是他自己觉得合适的。尽管这看起来很符合逻辑,但仍有许多家长觉得孩子做出的选择不合适,并予以否定。这样一来,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对家长的话不再信任,还会觉得自己的自利被剥夺了。

学习策略: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遇到难题的冬冬

冬冬的老师今天留了一个要求写出动植物区别的作业。冬冬挠头想了好一阵,没想到。这时,他想到了问妈妈。

妈妈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也不是叫他“去查百科词典”或者“去图书馆找答案”,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寻找答案。

“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你的方法很好。那你再看这个方法怎么样?”

冬冬妈妈用这样的提问来引导孩子进行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让孩子体会到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还能激发孩子解决其他问题的兴趣,这也是帮助孩子建立他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过程。

专家解读:

父母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应遵守一项原则: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教会孩子解题的方法。形成这种学习方法需要很长时间,不能急于求成。虽然父母直接教给孩子方法可能只要1小时,而引导孩子寻找方法并得出答案可能需要两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可从长远来看,孩子懂得方法以后,父母会更省心,而孩子也有更多的成就感。

专家支招:

1.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学习是谁的事情?当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的时候,他恐怕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父母要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学会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本领,都将决定他在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同时,父母也要学会放手,不要总紧紧抓着孩子,要相信他会去主动学习。其实,人的潜力是无穷的,父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自由发展的同时,再给予恰当的指导,他就会明白学习的目的。

2.让检查成为孩子自己的习惯。

当父母把检查作业作为自己的事情时,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觉得反正有人给他检查,错了会有人告诉他,所以效率就不会太高。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如发现作业中的错误,引导孩子找出原因。每当孩子遇到难题时,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而且,独立的思考习惯能让他品尝到学习的乐趣,苦中有乐,将让他越来越喜欢学习。

3.让孩子自己分配学习时间。

让孩子自己安排好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如果他分配得好,就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如果分配不好,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可以取消原先约定的游玩项目,让他品尝时间分配不好带来的后果,下次就会有责任意识。孩子作业完成后,他可以自由安排课外阅读、兴趣爱好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做作业之前,父母可以提醒一次:认真投入哟!和孩子约定:做作业之前,完成一切准备――吃东西、上厕所、喝水等事情,做作业时,不准再跑、离开凳子。让孩子心理上有个准备,认真投入作业。对于孩子不懂的问题,父母不要立刻把答案告诉他们,而应采取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去思考问题。

生活策略:

让孩子拥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学会照顾自己的静静

静静妈妈每天早上都会叫女儿起床,帮女儿穿衣服。但眼看孩子就要升入一年级了,而且上的学校还是寄宿制学校,每周回一次家,学校的老师也不会像幼儿园老师那样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于是,静静妈妈决定利用这个暑假锻炼孩子的独立意识。

妈妈和静静认真地谈了一次,告诉孩子以后上学要上寄宿学校,有些事情必须要她自己解决了。静静起先很不愿意,但是妈妈鼓励她:“宝贝,你不觉得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是很帅的一件事吗?”静静觉得挺有道理,开始接受自己独立做事情的建议了。

每天早晨,妈妈照例来静静的房间,但不是帮她穿衣服,而是在旁边为她加油鼓劲。这样一来,在妈妈每天的鼓励和指导下,静静能够自己独立处理穿衣、洗脸、系鞋带、整理书包等一些基本的日常事情了,她还学会了洗自己的简单的小衣服,甚至还帮妈妈洗菜。

专家解读:

孩子在家里,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几乎都有父母细心的照顾。在父母的照料下生活,孩子能独立支配的活动和事情很少,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较差。为此,家长要提前从以下四方面做好准备,及早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

专家支招:

1.提供孩子独立活动的机会和场所。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创造让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让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去思考、解决问题,用自己的双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洗袜子、晾晒衣服;让孩子单独睡觉;让孩子抹桌子、扫地、洗碗……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帮助孩子提高做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在孩子自己做事情时进行必要的指导。

父母除了要大力鼓励孩子自己做事,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机会外,还应当教给孩子一些做事的基本方法,如教孩子如何叠衣服、被子等。

3.容忍孩子自己做事时带来的混乱。

年幼的孩子受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在肌肉力量、动作精确性和灵活性等方面还未成熟,加之生活经验缺乏,虽然做事情的态度积极,但常把事情搞糟,甚至会打破家庭原有的生活秩序,但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家长此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知道,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由最初做事失败的经历和教训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4.随时提些小问题,引导孩子寻找答案。

生活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组成的,只要有心,生活中处处都能成为学习的课堂。比如,择菜的时候,让孩子想想怎样择更快;买菜的时候,将算账的事情交给孩子;参观景点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鼓励孩子记下来自己回家查字典寻找答案……通过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望,鼓励他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人际交往策略:

引导孩子解决人际矛盾

骄傲的松松

有一次,松松回家后说他的同班同学老是欺负他,他非常生气,出现了想转班、逃避的消极情绪。松松妈妈知道后,向老师了解了情况,然后开始积极帮助松松分析他和小朋友发生矛盾的原因。原来,那个小朋友平时比较好动,老师有意安排松松和他坐一起,希望松松能帮助到他,结果松松就有些骄傲自大,总觉得自己是那个小朋友的小老师。再加上他做事认真,经常教育批评那个小朋友,这样就产生了矛盾。

了解事情的原因后,松松妈先是表扬了孩子帮助同学、做事认真的优点,同时也积极和他分析这位小朋友反感他的原因,让他站在对方的立场想能不能接受这样的小老师。松松过后表示自己之前的确做得不够好。于是,松松妈建议松松跟这位小朋友真诚地道歉,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要认可别人的优点等等。经过妈妈的指导,松松处理好了他和这位小朋友的关系。

专家解读:

孩子在平时与同班小朋友交往时,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小磨擦、小碰撞。正确认识孩子之间的矛盾,并引导孩子解决矛盾,对锻炼和提高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着重要帮助。

专家支招:

1.教孩子分析问题根源。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首先是希望得到大人的帮助,且都认为自己很有理。这时,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定不要人云亦云,偏袒孩子,要细致了解孩子们之间发生矛盾的原因。帮助孩子认识到问题的根源究竟出在哪儿,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家长可以向老师和孩子的同伴了解情况。

2.启发孩子想办法解决。

如果孩子对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仍然觉得比较迷茫,或者想出一些错误的解决方式,这就需要大人引导他如何正确处理。家长一定要站在公正和负责任的立场来进行指导,这样才能养成孩子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同时,也可以和与孩子发生矛盾的小伙伴的家长积极联系,共同引导孩子处理、解决矛盾。

3.让孩子自己面对矛盾。

小朋友之间出现矛盾后,大多孩子都不愿意去面对和解决这个矛盾,这个时候如果不能教孩子勇敢地去面对和解决,容易纵容孩子一遇到困难或麻烦,就本能地找父母或老师解决的坏习惯。

这个时候,大人应该积极鼓励孩子尝试去解决,多用“你有什么好的主意”、“你觉得你们应该怎么做”等提问,让孩子感到自己有权利也有责任去思考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会让他更自信,下一次,他也就有勇气自己去处理矛盾了。

引导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6个步骤

父母应帮助孩子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个学习过程通常包含6个步骤。

第1步:了解事情经过

通过倾听了解事情的经过。在倾听的过程中,家长要对孩子的感受予以肯定,让孩子觉得他们是被了解、被接纳的。当家长理清了有关的特定事件,就可以就事情的解决来给孩子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了。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则可以在与孩子谈话时反复运用此步骤。

第2步:让孩子思考可能的方法

从询问“你想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吗”开始,如果孩子不愿意,则回到步骤1,并且表示体谅及提供任何时候的协助;假如他们愿意,便要求他们继续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法。

当你觉得孩子的构想值得一试,便迈入步骤3;如果觉得他的构想不可行,或是想不出任何构想,便可利用下面这些激发思考能力的技巧来帮助孩子:

①让孩子假设问题不在自己,而在朋友身上。

有时,我们似乎很容易替别人解决问题,却对自己的问题不知所措。因此,你可以对孩子说:“如果小明有同样的问题,你会告诉他怎么办?”当孩子提出一些他所想到的解决方法之后,再问他:“你觉得所有的方法中,哪一个方法对你最好?”

②运用角色扮演的技巧。

先让孩子扮演有问题的当事人,再由父母扮演先前孩子所扮演的角色,相互调换角色,藉此机会向孩子显示各种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角色扮演完毕之后,再询问他们自己的问题处理方式与父母的处理方式有何不同。

③提出建议。

父母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建议。提出建议时,最好采用下面的问句形式:“你考虑过这个方法吗?”“如果使用这个方法,你认为如何呢?”

第3步:评估所提出的方法

一旦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都激荡出来之后,就必须开始很小心地加以评估。评估时一次只能一个方案,并总结每一个方案,且让孩子说出对每个方案的意见。

第4步:选择一个解决办法

询问孩子:“你认为哪一个方法对你最有用?”让他们自己做决定。为了确定孩子真正了解问题以及明白为什么某一个解决办法最可行,可以运用开放式问题来阐明孩子所做选择的理由。这个步骤正是向孩子展示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问题解决历程。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不可行,就帮助他们了解这个方法可能产生的结果。例如,可以表示:“如果这么做,你想会有什么结果?”而父母可能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依我看来似乎……你认为怎么样?”然后,再让孩子考虑先前所提出的办法,或再运用步骤2的技巧想出更多方法。父母必须牢记,除非情况相当急迫,否则行动的选择权应由孩子全权处理,因为行为的当事人必须对其行为后果负责。

第5步:承诺行动

要求孩子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去做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

通常,三四天至一个礼拜已经足够明白计划的可行性。而父母可以要求孩子:“你愿意在这个星期中进行这个计划吗?”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思考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14-02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构建科学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同时还要对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学习"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才能打造出高效课堂。

1.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中由于孩子们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学习的结果一定会五彩缤纷。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将孩子们的学习结果和适应孩子们发展水平的数学知识相结合,更应注重合作的过程,而不单单是结果,应围绕着孩子们如何提问,如何运用信息,如何有效推理,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有效评价,不仅要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更要挖掘孩子们多方面的潜能,了解他们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和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促使孩子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与提高。

例如:在讲授梯形的面积时,我在新课开始,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猜一猜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小组认为是"转化成三角形",有的认为是"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又追问:"各小组是如何推论出来的?"孩子们回答:"以前学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就是先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所以我们觉得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也不例外。"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我们当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我们的评价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正能量,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能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要使小组合作评价落到实处,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1 评价原则坚持多鼓励、多表扬,使孩子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对孩子们的长进和独到见解,我们要明察秋毫,及时进行表扬,让孩子们享受成功的快乐,我们要求小组成员不要过多地在意的评价结果,也不要以某次评价来否定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以免他们因一次失误而引起的评价失真,挫伤孩子们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1.2 评价内容重点化,使孩子们有效反思学习的得失。指导孩子们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同时还要学会自评,学会自我反思,认识他们的潜力区和不足之处。同时还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例如知识掌握、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个人情感等。

1.3 评价方法多样化,使孩子们全方面了解自己。传统的小组合作教学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共性而轻个性。这种传统的小组合作教学评价方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不利于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潜能。要改变单一落后的评价方法,就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我们的具体方法是:

第一、关注结果 更重视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我们要关注孩子们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我们要有效采用 "延时"评价的方法,就是说不要轻易、草率地评价孩子们的作业和发言,而是要适当延长时间,或二次反馈后再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孩子们产生创新思维。

例如,讲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不能一看到各小组说出结果就急于作出评价,而要看各小组是否经历了探索公式的推理过程。孩子们是运用了学具,还是画了图形等等,再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引导孩子们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并积极地投身于探究创新之中。

第二、关注共性 更重视个性。由于孩子们的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学习基础、能力、性格等存在着很大差异。同样的评价,对于这个孩子是合适的,而对于另一个孩子可能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既要关注孩子们的共性,更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实行统一评价和差异评价相结合,并坚持以差异评价为主。

评价是对孩子们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因此,我们要对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出深入观察和科学有效的评价,对表现较好的小组和小组组长都要进行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小组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小组合作带来的快乐。这样就会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也能为小组合作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2.分合结合,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

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学习,都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个人独立思考、体验感情的基础上,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交流讨论犹如无源之水,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学习前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对所提出的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合作学习才不会出现"搭车"现象,才会使所讨论的问题更深一些。

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前,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做一做、想一想,或者把想法写一写,然后再到小组交流,向其他人倾吐,经过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这基础上组织交流与反馈,这样的设计,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多元评价,完善合作学习的机制

篇7

造成儿童和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

记者采访了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余金龙主任。在他看来,孩子采取自残行为,往往是想用外表的疼痛压住内心的痛苦,他们对生命缺乏敬畏感,对死亡的含义和死亡的后果大多没有认真去思考过,并不了解甚至想都没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家庭带来多么巨大的伤害。孩子通常要到10岁左右才会对自杀的后果有所害怕。“现在小升初的孩子,比较多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媒体也报道过,有孩子面对考试压力,因为学业问题跟家中长辈吵嘴,一冲动就直接从阳台纵身跳下了。”余金龙说。追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来自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压力和困扰。二是孩子抗压能力差,承受不了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三是从小被宠惯了,一旦到一个不以他为中心的环境中,就不适应了。四是没有责任感,不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教育。五是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增多,特别是抑郁症、焦虑症等。

应及时注意到孩子传递出的危险信号

余金龙提醒家长,如果孩子经常逃学,人际关系不好,微信、QQ留言中出现一些阴暗负面的表达,讲一些离别的话,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这些可能是孩子无意识地在发出一些向外呼救的信号,他们自己是无力从中自拔的。孩子身边的家人、朋友都应对这些信号敏感一些,及时向他们伸出救命的手。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一、首先要感受孩子的痛苦

如何才能贴近孩子的内心呢?这对很多家长而言都是头疼的问题。“比如在孩子跟人打架,哭着回来的时候,我们家长该如何做才好呢?有些家长一回来就展开教育或批评,这样做顺序错了,孩子大多不接受或很难接受,甚至会顶撞家长。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家长要主动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并把你能体会到孩子的痛苦和委屈告诉他。这样孩子很快就能平静下来,并愿意跟你交流。这时再慢慢问清楚事情经过,搞清楚事情原因了之后,再进行教育和引导。跟孩子沟通时,谨记要遵循这样的顺序。”余金龙说。

家长如果能贴近孩子的内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体会孩子内心的苦与乐,这样孩子也学会了去感受自己和他人内心的感受,孩子的同理心就建立起来了,就不会有自杀孩子那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

二、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要适当放养

篇8

幼儿教育身心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目的是使幼儿得到完整的发展,在体力、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幼儿教育要把培育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重点,要从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高度审视幼儿教育的目标,树立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幼儿教育应是创造型的而不是传递型的,幼儿教育不应只限于向儿童提供社会已形成的观念、知识、技能,同时还应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探索机会的环境,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尝试、去发展,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儿童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激发起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学游戏化,就是一种创造型的教学模式,谋求的是幼儿园的教学具有游戏般的形式与趣味,追求游戏的境界。适合儿童的游戏多种多样,如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活动,如拔河、接力、集体表演、跳绳等,孩子通过活动,能感到自己是集体当中的一个成员,自己落后,就会影响整个团队。这种游戏利于培养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开展表现孩子个体能力的活动,如起床叠被、刷牙、洗脸、背歌谣、抢答问题、画画比赛等,不仅能培养孩子掌握生活技能,更能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精神。幼儿园开展的各种表演会、演讲会、故事会、儿歌大赛,都会激励孩子争强上进。

多让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应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厚爱与殷切期望,远远高于孩子所能承受的程度。因此,相当多的儿童虽然知识技能掌握较好,但学习能力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管理自己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应该是帮助学习者会学习,学会生活,具备不断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这是当今幼儿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二、可持续性发展素质的教育

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素质教育问题,其实质是教育者如何保证自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身体、心理的教育、影响过程,是幼儿身心发展进步的过程,不断提高的过程。当前存在的一种十分可怕的幼儿教育现象是:不顾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不顾幼儿的个性倾向性及其特征,不讲究方式方法,一味地追求幼儿能弹琴、会绘画、能背诗、会唱歌、能说英语、会操作电脑……致使幼儿对学习生厌,对社会生厌。这是教育者错误的幼儿教育观的具体表现。幼儿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成人的分支,形象地说,幼儿是棵小树,不是大树的枝叶、分体,幼儿是主体,是一个具有巨大潜能发展的个体,幼儿园要把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使其身心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主体实践中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结合幼儿的特点,幼儿的主体性在其认识、实践活动中更多地表现为好奇心、主动性与自信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园教育首先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科学始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因此要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在活动中多给幼儿一点时间让他们互动、协调、相互磨合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幼儿带着问题去问老师时,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幼儿。告诉幼儿问题的答案,远不如让幼儿自己思考“为什么”来得重要。例如,当幼儿问“鸟儿晚上睡在哪里”时,教师不必直接回答,可以与幼儿一起探索鸟儿晚上的可能去处;当幼儿问“黄色和蓝色颜料混合后会变成什么颜色”,教师不要简单地告知“会变成绿色”,可以说:“是啊,那究竟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以此来引导幼儿去试验、去思考,让幼儿自己去得出结论。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由灌输变成启发、引导,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逐步构建自我,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而自信心反过来又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生活,满足成功体验的需要,超越自我,在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过程中,使幼儿获得持续全面的发展。

三、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成长的规律,只有尊重这一规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才能调动孩子内在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爱问爱说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在不断地问、不断地说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世界。作为幼教人员,要耐心倾听并解答孩子喋喋不休的问题,那是孩子思想火花在闪烁,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孩子尽情探索,自主选择,自由创造,才能增强孩子探索的乐趣。幼儿教育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的,开放的幼儿教育必然是儿童主动参与的教育过程,儿童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与别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完善自己。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篇9

关键词: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82-01

一、什么是“说题教学”

“说题教学”就是要将审题、分析、解答、回顾串题和并题等思维过程按一定规律说出来。通俗讲就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上说题目的条件、结论、涉及的知识点;说条件、结论之间的转化;说与学过的哪一类问题相似;说可能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说自己的想法和猜测;说解题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说为什么这样想。

二、如何进行“说题教学”

“说题教学”从以下方面进行:展示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升华认识与总结规律、反思性训练。各环节所用的时间因题目的难易、题量的多少而定。

1、展示题目,说清题目要求。

不仅语文课要读,数学课也要读。我们很多数学教师课堂上从不读题目,而是上来就滔滔不绝地讲做题的过程。我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齐读,或出声地自由读数学题。因为题目读懂了,分析问题才可能更顺利。

2、独立思考,说出分析过程和方法。

在读懂题目后,要指导学生先独立思考。例:修一条长5600米的铁路,甲每天修400米,乙每天修200米,甲乙合修6天后,剩下的由乙完成,修完一共要用多少天?分析:(1)我们要知道回答的问题是修完整条路共用几天,而不是修完整条路还要用几天。(2)要知道甲乙合修6天,修了全程的多少,须先知道甲乙合修一天能修多少:400+200=600(米),6006=3600(米)。(3)剩下的路乙要修几天: 5600―3600=2000(米),2000÷200=10(天)。这样一分析就可以很容易做出这道题的答案为6+10=16(天),而且不容易出错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说出课堂精彩。

(1)同桌互相交流。

(2)小组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有困难的,可以四人小组进行交流,组长组织,同时做好交流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进行汇报交流。这时候,教师要起到组织、指导和点拨的作用。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认真倾听“说题”同学的“说”,指导学生在听的同时,把“说题”同学在说的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都记在心里,以备说完后,进行有效评价。

请看这样一道题目:有8个小孩、 2个大人一起去游植物园,成人票每人是8元、儿童票每人是5元、团体票每人是6元(5人以上、包括5人),请设计购票方案,怎样买票较合算?

组1:我们组认为准备买8张儿童票和2张成人票。因为儿童票只要5元,成人票要8元。

组2:我们准备10个人都买团体票,因为团体票6元,比成人票便宜2元。

组3:我们觉得他们的方案都不是最便宜的。我准备让2个大人和3个小孩买团体票,再让其他5个小孩买儿童票。

各组汇报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生1:第一小组发言声音洪亮,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生2:第三小组思路清楚,但声音有点低。

生3:第二小组声音不仅洪亮,而且发言同学站姿很好。

・・・・・・

当学生评价完成后,老师看到孩子只是对发言同学从声音、语言和站姿上进行了评价,这时老师说:“ 你们的评价都不错,不仅能看出同学的优点,还能指出存在的问题,说明同学们在认真倾听同学说话,学会倾听也是一种能力。老师为你们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老师也认真倾听了各个小组的汇报,你们的安排都很不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各种方法比较一下,如何购票比较节省呢?”在一阵紧张的计算以后,许多同学沉默了。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组的方案使得票价太贵,并不划算。最后大家都认定最合理的方法是让3个大人和2个小孩买团体票,其他5个小孩买儿童票。

这一组织和指导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所以积极性很高,交流热烈,交流有效。由于教师创设了良好的交流氛围,同时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也就成了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总结规律,说出逻辑和思维。

“说题”是一个梳理的过程,梳理是指把学到的分散的数学知识加以条理化,有序化,逻辑化的一种推理形式。经常进行梳理可以使所学知识沟通联系,理清思路,分清主次,以简驭繁,使知识结构清晰完善,这样不仅可以巩固与加深理解已学到的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如小数的性质:1÷10=0.1,10÷100=0.10,100÷1000=0.100,因为1÷10=10÷100=100÷1000,所以0.1=0.10=0.100,可以得出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小数的大小不变。

5、反思训练,说出感悟和深化。

篇10

日本女子千惠在结婚前,检查出乳腺癌,做了手术。未婚夫信吾对她不离不弃,携手进入婚姻。努力生活的犒赏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手术以及化疗之后,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女儿小花。

然而,小花4岁时,千惠癌症复发。这对坚强的夫妇冷静思考的问题是:时间有限,该教给孩子什么最重要?千惠认为,是让孩子一个人也能好好活下去的能力。她决定,教小花做家务,把生存的本领传授给她。

千惠开始教4岁的女儿学习做饭,收拾家务。她教女儿如何拿菜刀,如何洗菜。如果小花衣服反着脱下来,就反着还给她,让她整理好。只要是小花力所能及的事,千惠都让她自己来。

书里,这样描述:“尽管小花用刀的样子看上去相当吓人,可我还是忍住没出声,也没伸手。而是告诉她:‘小花,不拿菜刀的那只手要像猫爪子那样收起来哦。手指伸出来很危险哟。’小花不知道要加多少调料时,千惠也让她自己尝味道来决定分量。”

小花站在小板凳上面,才能够着案板,认真地洗洗切切。千惠不发言,不帮忙。她认为,“教孩子做事情时,最重要的就是尽量让孩子独立思考和体会,自己把事情做完。”这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真的要克制多少对孩子的疼惜啊。千惠忍耐住泛滥之爱,严格要求。但小花做错了,也绝不批评,而是让她反复做上几遍。有时饭做砸了,她就和小花一起找原因。这种冷静与克制,正出于千惠对小花的耐心与深沉的爱。多年之后,小花一定能够体会到。

千惠去世后,丈夫信吾一度伤心过度,靠烟酒解忧,陷在低谷走不出去。此时,是小花走出来,偷偷把爸爸的香烟丢进垃圾桶,劝爸爸少喝酒,给晚归的爸爸做晚饭。信吾说她做的饭好吃,她就卯足劲连做了三天。一个5岁的小孩,用妈妈教会她的生存能力、生活态度,照顾着爸爸,爱着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