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模式实现的基本路径探析 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阻碍因素及实现路径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特色大学生社团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论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依托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和实践 高职院校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践 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 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 论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探讨 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及实现路径 职业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指导原则与实现路径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http://.cn/documents/zqlf/200703/t2007
0321_14553.htm.
[3] 杨楠.抓好理论社团建设 促进高校德育教育[J].科技
资讯,2010,(9).
[4] 夏建国,邓丹萍.社团导师制的实效性研究——从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创新视角进行探析[J].思想理
论教育,2007,(4).
[6] 裴小燕.理论社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北京城市
学院学报,2008,(4).
[7] 黄一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要求[J].广西师
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 曹春梅,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及当代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发展探索[J].思想理
论教育导刊,2009,(1).
[9] 桑爱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特点[J].商情(教育
经济研究),2008,(5).
[10] 刘歆,董琴,王玉会,刘志明.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模
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2).
篇2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一系列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方针,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影响,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改变更加显著,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观念在部分大学生思想上扎根,道德意识和理想信念等则逐渐缺失。
当下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一些高校只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忽略学生的思想教育,未充分发挥的引导作用。第二,教育方式单一,考核体系不尽合理。呆板空洞的说教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唯分数论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死记硬背,没有深刻理解思想内涵。第三,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也难以深入研究其思想内涵,从而影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
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其中国化的进程中诞生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成果,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对理论研究及实践运用仍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应传授给学生基本原理,更应该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工作,探索教育的新模式。
(1)合理的教学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的组织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便利条件,保证高校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教务处为教学提供相应的场地和设施;党委行政部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指导,确保教育内容的严肃性;教师是主体和实施者,具体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在足够的知识储备后,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高校应定期举办相关讲座,以拓宽教师视野,增强其教育技能。
(2)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多种方式配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讲解力争深入浅出,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应采取有效的导向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阐述观点。在课堂外要求学生采取分组研讨、答辩竞赛等方式深入学习,提高思想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实践育人的教育模式,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不断学习,将其作为行动指南,不断提高运用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健全合理的学习考核体系
大多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考核都是以分数判定,或增加一定比例的考勤分数。这种方式导致学生一味追求高分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其思想素质的提高不利。考核提倡综合评估,将平时成绩、试卷成绩和实践成绩按一定比例给定分数。鼓励学生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有的放矢。
3.结语
不断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新模式,同时理论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应围绕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受到重视,这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密切配合。
篇3
一、指导思想的科学化
1.指导思想科学化概述
就“科学”内涵而言,并不局限于知识体系的某个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更不能局限于学科建设的某一方面,而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灵活运用相关的科学知识、方法,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必须实现指导思想的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发展,这就需要党正确解读,准确把握方针、路线等。
2.注重“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方向做好铺垫。在此过程中,要综合分析当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注重从细节中培育人的修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要把尊重、关爱等内容融入相关的目标体系中,不断丰富目标体系内容,以量求质,为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做好铺垫,社会大众也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等。
二、基本理论的科学化
1.基本理论科学化概述
如果相关的理论可以说服人,便能得到大众的认可,但理论必须彻底。对于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来说,总会根据一些概念,构建相关的原理,进而,使构建的科学理论系统具有其说服力、解释力。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存在分歧,需要凝练重要的概念,优化基本原理工作,促进学科建设。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必须具备鲜明的层次性,要有不同的对象、内容、要求。
2.借助“中国梦”理论研究,推动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从某种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源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并指导、推动实践工作。就“中国梦”而言,其包含丰富的内涵、历史的经验总结,还包含时展的时间要求。为此,需要借助“中国梦”理论研究,各技工院校要注重“中国梦”的学术研究,多鼓励教师参与市级、省级等和“中国梦”相关的课题申请中,立项校级课题,动态关注学术前沿发展,利用科研促进教学发展。此外,还要把“中国梦”理论研究融入技工院校学生生活中,解决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利用他们可以理解的语言,可以接受的社会实践形式传递给他们,推动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三、实施方法的科学化
1.实施方法科学化概述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不利于把理论成果向实践方面转化,影响相关理论的推广应用,不能更好地展现自身价值。就思想政治教育史来说,革命导师创立了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科学性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新时代下,这些方法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关键方法,必须结合当下发展情况,优化利用这些方法,更好地指导实践。
2.借助“中国梦”宣传教学科学化,推动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篇4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活动的有关方面所要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中国文学当中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
二.研究方向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的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
一般来说,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礼仪”观念即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在这方面,应当教育人们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
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同时,在心理倾向上,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再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普遍优裕的情况下,要牢记“生于忧患”的教训,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
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而应当消除对抗习性,即使在成人人格养成中,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是不可避免的。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人们达到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
三.教育学原理本课程要求考生要求学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掌握基本概念,能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
1、绪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继承与借鉴: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关系;
对剥削阶级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的借鉴和利用;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创立和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4、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与行为;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内化与外化;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
5、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及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
6、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7、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8、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认识和研究:认识教育对象的意义和方法;
教育对象的特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
9、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目标确立的依据;
目标的类型与特性;目标的内容及实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0、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原则和方法。
11、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含义、特点及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调节机制;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
12、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结构和职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及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选拔和管理。
四.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规律是研究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有:
(一)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需要---动机---行为的发展过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为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普遍联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与教育对象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发展的关系,揭示、探索如何调节社会环境对教育对象的交叉立体作用,以及教育对象在受环境影响时的能动作用。
(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和领导职能,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渗透到业务领域中去,以及促成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问题。
二、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人的思想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产生了人的需要,需要产生人的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一定的行为结果经过反馈,调节需要,强化动机,重新支配人的行为。这种体现思想诸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周期运动,形成人们的思想活动过程。
篇5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人的培养人类所开展的活动,无论是谋取物质生活资料还是改造自然的活动,其过程中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总之人的任何自觉活动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没有思想的活动也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因此只有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思想,才能使我国的教育行业有所变化。推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培养和落实的关键因素,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进行灌输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有效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思维的培养有特殊功能,不仅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而且有助于创新环境的优化。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基石,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占据基础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相同之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面对的对象都是人,都是为了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具培育人的功能。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性,思想品德素质是创新性人才的核心素质。因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教育都是人才培养过程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两种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协同作用,更有利于成才主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德才兼备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起注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加以有机结合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也是大学生在人格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烦恼,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可能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特别最近,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明显增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多,因此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室的质量,二是要摸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及时舒缓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保证学生身体心理方面的健康。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文明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为学校的声誉打着无形的名牌。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是培养人才不断完善不断求真、求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不仅需要每个人发挥自身的勇气与智慧,而且也需要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文化环境,特别是独立、开放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被良好的气氛所熏陶,就会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要把培育良好的校风作为一项头等大事来看待,只有这样,学校才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方法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教育,注重个体创新人格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把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及时调整思想政治工作,善于用从今时代的现实背景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针对新时代的重大问题,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方式,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视整体利益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和关心学生发展,保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合理张力。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格的提升和完善,注重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新人格,是个体系统最稳定的部分,这一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各种因素组成的的复合体。因此,在创新人格的塑造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懂得人的意识与活动相关联的规律,确立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产生相应的具体行为等。另一方面,又要组织实践活动不断培养感化受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所倡导的行为价值准则,使受教育不断完善自身思想素质。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教育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储备与更新文化知识,掌握最前沿的动态,同时要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用其中的原则和观点来解决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扬民主,这样不仅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有利于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教育制度创新要强调一种人性精神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于高校来说,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确保教育制度的有效落实。
(三)了解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科学的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坚持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质量的统一。探索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思想与人的现代化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当代人的创新性人格,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发展和丰富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作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环境创新的素质是逐步培养养成的,为了培养和塑造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应人才生长的环境。塑造一个和谐、充满创造性的氛围,是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基本前提。因此,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作用,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人才的社会风气。
篇6
(一)缺乏科学性与整体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都不是十分的重视,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中的学术骨干是较为缺乏的。同时也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在学历层次上存在不足,他们很多都只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有着较高的层次,这就使得他们对于职业技能教育更加的得心应手,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却不是十分的在行。这样的情况很难让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与技能培训教育工作进行有机的统一。同时,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岗位上,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一套明确的指导思想与改革思路,对于理论政策、宏观控制以及领导艺术等都较为缺乏,这样并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专业化程度不足
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其专业性有待改进,有相当的一部分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都只是通过“传帮带”与以前的经验来进行管理,而很少去进行总结思考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而且也不注重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专业性不强;(2)缺乏良好在职业意识,现在所拥有的知识开始老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法,知识的产生与传播都非常的迅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没有交钱的职业意识,认为自己并不需要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仅仅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与原来的知识就可以应对好新形势与新问题,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知识难以跟上时展的步伐。同时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虽然自己就是一个教育机构,但是其重视的却是职业技能,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却不够重视,在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的原因,导致了专业化程度难以满足要求。
(三)缺乏管理效率
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主动学习热情的不足,导致了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少了更多的进一步提高与更新的机会,这就让让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中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对于各种新问题都难以进行有效的处理。这样一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配置与使用,以及国家高层次的方针政策的施行等都会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素质不高而受到影响,进而会出现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同时当前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之间竞争也相当的大,使得职业技能中心更加关注的是其业务的开展,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都不是太重视,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认识,人浮于事。
二、改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现状的对策
(一)构建起科学的队伍建设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
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现状进行改善,就需要重视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的改善,要让领导加入到管理中来,真正的引起重视,形成一股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合力。中心必须要成立起专门的领导小组,对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进行合力的规范、组织协调。同时,各相关部门必须要对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提供大力的支持,并主动的进行配合。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则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建设作为人事制度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带来新的活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树立起坚定的信仰,树立起牢固的无产阶级世界观,要忠于教育事业,这样才能够不受到社会上负面力量的影响以及各种糟粕文化腐蚀。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担负着对中国化最新成果传播的重任,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议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中心中的培训学员以及中心中的其他工作人员正确的认识到我国的国情以及改革发展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有助于改善她们的政治鉴别能力与政治敏感性的改善,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自身就必须要是鉴定的者。为此,需要在提高自身对职业技能的认知的同时,还要认真的研读马列著作,将其进行融会贯通,紧跟着时代的潮流,利用的基本原理来解决受教育者所产生的疑惑与问题。因此同时,还必须要对各种其他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例如中外历史、教育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素质,可以请一些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经验的教师或者人员对新进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来通过网络培训的方法进行素质改进。
(三)完善学习与激励机制,促进管理效率改善
为了能够更好的鼓励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学习与成长,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要明确工作的目标、形式、内容、组织成员的权利以及义务等内容,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考核标准,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行为进行规范,确保目标与任务能够落实。在这些基础上,要勇于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常规,通过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来提高内部竞争,以此来改善工作效率。同时还要对考核评价制度进行改进,构建起发展性的评价制度。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决策 西蒙决策论 有限理性
一、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论
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论在管理决策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西蒙认为“按照理性的要求,行为主体必须完全了解并预期每项决策产生的结果。而实际上,我们对决策结果的了解总是零碎、不完整的。由于决策产生的结果未来才会发生,所以在给它们赋值时只能用想象力来弥补缺乏真实体验的不足,要完整地预期价值还是不可能的。同时,行为主体要在所有可能的备选行为中做出选择,而在真实情况下,主体只可能想到有限的几个可行方案。” [1]可见,西蒙否认古典决策理论所倡导的完全理性,承认决策者是受生理、动机、能力等多种因素限制的有限理性人。完全理性者寻求决策效果的最优化,有限理性者寻求的仅是“足够好即可”[2]的满意效果。西蒙有限决策理论最大的意义在于否定完全理性的决策理论,揭示了最优决策的非现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作为连接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桥梁和纽带,自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依据西蒙有限理性决策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过程中,应该承认完全理性的非现实性。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出发,既要看到决策者受知识、能力、精力的限制,也要考虑到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情感需求和价值偏向,合理制定、选择和执行教育决策。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决策完全理性或最优决策的困难
1.决策者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变动性
决策具有时效性,决策者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选择并立即执行决策方案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在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在变(年轻化、专业化),受教育在变(思维理性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教育介体在变(内容上向纵深和横向两个方向拓展、形式上多样化、载体电子化和网络化),教育环境在变(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3]决策者面对众多变动因素要想在短时间内完全理性地做出最优决策几乎是不可能的。
2.决策者掌握信息的不完全性
(1)思想信息处于一个复杂的环境体系中,决策者要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非现实。
(2)“有限理性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设施对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4]决策者搜集信息的时间、精力及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千差万别,这导致决策者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制定、评价到最后的选择不一致。
3.受决策者情感、价值偏向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有一个完好有序的价值偏向,对方案的选择是完全客观、理性的。但实际上,面对利益的取舍,情感的亲疏,决策者在进行某种方法的决策时不但有自己的情感习惯与价值偏好,而且很容易受物质利益的左右。在这些情况下,决策者自然无法完全做到客观、理性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决策满意度的思考
1.把情感因素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决策之中
一般而言,传统理性教育排斥情感介入,它以传授理性知识、培养理性人才为教育目的。这在帮助人们发现客观规律,有效地认识和实践活动、推进科学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究其实质,这是一种完全的唯理性教育模式。历史证明,这种只强调记忆、知识等能力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万能的。它忽略了人自身的希望、愿望、情感等主观意志和主体性的表达。按照西蒙有限决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情感联络、理想牵引来实现与社会的协调。
(1) 培养公民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连接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它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力量驱使主体去完成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全民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思想意识并付诸于行动。陈秉公先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个体掌握社会文化,并不是让他去掌握和接受社会一切文化,而是去掌握和接受社会的主体文化。”[5]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情感,积极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整体的满意效果。
(2)发挥决策者道德意志的调节作用。意志不是一种理性,但它是一种在理性引导下趋向个人意愿和主观心理的意识。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意志一直参与其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公民的道德意志是实现从知到行的保证,对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起着特殊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决策者应该注重个人意志培养,克服受教育者情感的随意性,多变性,盲从性。
(3)充分考虑决策对象的道德需要。从古到今,人的需要是积极性的源泉,追求需要的满足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过程中应该把社会规范与个体的需求衔接起来,让个体认识、理解、接受、内化社会规范。思想政治教决策者在决策内容时应考虑最广大人们群众的需求和满意程度,促进个体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发展。
2. 提高决策者的综合能力,与时俱进
(1)决策者必须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决策者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必须学会数学、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知识的运用。更多采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科技新工具,提高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做出判断的能力,确保决策的时效性。
(2)决策者需要注意自身的灵活性,做到与时俱进。决策环境的变化发展,要求决策者“灵活多变”、审时度势,对决策目标的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不定期评价,及时发现决策行为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动态中把握各个层次和要素的关系优化内部结构,最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效果的整体满意。
参考文献:
[1]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中译本[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第84页,第102页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人民出版社,2008,第5页
[3]方 芳.从理性和有限理性角度看决策理论及其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 2005,(8):64.
篇8
(一)教育内容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层面,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帮助其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在教育内容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能力、心理健康程度的自我评判能力及保持健康心理的调控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基本心理素质的内容,如环境适应策略指导、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性心理教育、智能训练、情感教育等;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和行为矫正;学生潜能的激发和创造力的开发等。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层面,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开展系统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历史传统、民族精神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思想素养、道德规范为基础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以遵纪守法为重点的法治纪律教育。
(二)教育主体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才,主要有三支队伍:一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能够较为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影响较为深远,因而辅导员能够发现并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他们能从专业课教师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和技能技巧的指导;三是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既从技术上支持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又以专业的技能和水准帮助前来咨询的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体包括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等;广义的教育主体则涵盖了高校的全体教职工。
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
(一)教育性质的统一性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性质方面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在哲学意义上,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物质以外的所有事物都属于意识的范畴,其内涵非常丰富,既包括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还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意志、情绪等。从认识的阶段看,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感性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理性认识,二者都是意识层面的教育。根据哲学原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统一,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分属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不可割裂。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外部世界,实现主客观统一。大学生只有正确、全面地了解自我和社会环境,才能进一步探索深层次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等问题,进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教育对象的统一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大学生为对象,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大学生,运用心理学相关原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生活各方面研究大学生,运用原理和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二者都强调将大学生的知、情、意外化成行为,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武装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行为,从而有效地解决人生发展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三)教育目标的统一性
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素质,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与心理素质等,教育目标是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有机统一,二者都服从并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着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和调控能力,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大学生在面对新环境和新问题时难免产生畏惧、烦躁等不良情绪,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态、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优秀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鼓励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理想相结合,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可见,二者在教育方向上虽各有侧重,但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着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教育功能互补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领域,虽然在教育方法与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心理或思想层面发挥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互补,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起到良好的巩固作用;心理失衡、心胸狭隘、思想偏激的人难以保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相反,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因而,心理健康教育能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直接相关,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引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格和科学的理想,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一般具有辩证思维,在遇到困难时心胸豁达、立场坚定,具有克服并解决问题的坚强意志,能积极快速地调整心态,保持身心健康。可见,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是拥有健康心理的前提和基础。从实践层面看,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前后矛盾有关,或是由他们面临的现实环境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冲突所造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教育内容相互支撑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互有交叉、互相支撑。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涵盖了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二者存在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帮助大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倾向性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思想行为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原理与最终目标一致,在教育内容中都包含了知、情、意、行等元素,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紧密联系;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远大理想和高尚品格的人往往拥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能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耐力适应环境甚至改变不利环境,最大限度地维持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受到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身心健康的学生更有效,能使其更顺利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内心信念,最终在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高校中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纠正心理偏差、缓解心理问题、化解心理矛盾、促进心理健康,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心理保障。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紧密结合,从心理、思想两方面开展学生的知行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内外一致,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觉悟,使教育效果相得益彰。
(三)教育方法互通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过于强调大学生的社会属性,而应倡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遵循个体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和彰显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在教育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互相借鉴并融会贯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大多建立在心理学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测量、摄入性会谈等方法能帮助教育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内心;运用尊重、共情、积极关注等方法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促进大学生对教育者的信任,进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可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和方法可以获得大学生心理层面的接受,进而接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观念,将由上而下的灌输式教育转化为学生内心的价值认同,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和方法,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及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向大学生施加影响,其教育方法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具有主流性和宏观性,能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因注重具体问题而局限于特定情景。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互相借鉴教育方法,实现优势互补,并积极开创二者结合的教育新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四)在教育实践中互动
篇9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学目标 内容体系 主要任务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重要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整合,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在高校中进一步凸显,各院校普遍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以开设常规性课程或者进行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教学,对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的来看,由于认识不到位、课程定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合理等原因,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欠缺,教学效果与开设课程的初衷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增强其实效性,有利于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和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形势,并透过复杂的形势和现象看其内在本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立场,理清对国际国内大是大非、利害问题认识的思路,自觉抵制错误的思潮和言行。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
高校要合理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信心和责任。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基本理论
主要包括:科学认识和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和把握政策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基本理论教育主要是促使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形势,并透过复杂的现象看到其内在本质;全面准确地了解党在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提高学生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觉悟。
(二)基本形势与基本政策
主要有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及总体发展趋势;国际形势与大国关系;我国的国情国力、政治经济形势;重要会议精神;重大改革举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政策和法令法规等。基本形势与基本政策教育要着眼于帮助大学生增强对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
(三)热点问题
该部分内容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所普遍关心关注的。通过对热点问题的解析,不仅要使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任课教师在讲授国内外热点问题时,一定要讲清问题的背景和来龙去脉,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在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中所处的位置或所产生的影响;要讲透问题的实质,把握党和政府的原则立场,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和处理“热点”问题,避免采取偏激行为;要讲明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的方法论辩证分析热点问题。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任务
(一)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形势与政策教育既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时事新闻,更不是简单地讲评国内外大事,而是要通过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夯实思想理论基础,准确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理性思考和分析当前形势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辨别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二)培养大学生的应对问题能力
形势与政策课的目标与任务是教育与引导学生自觉地站在正确的立场,学会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学会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并能透过现象认清本质。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向他们介绍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基本政策和热点问题,而是要教育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在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原则,提高理解政策的水平和政治觉悟,学会站在正确的立场、运用正确的方法看问题、想问题,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社会生活正经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革。形势与政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方向,正确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总之,各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研究与思考,提高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张若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实验设计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数据承载方式和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社会已经由数字时代快速步入了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是大数据的重要发源地,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数据产生,高校人才培养必定要向大数据方向过渡。[1]当今高校正处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冲突的前沿,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世界各种文化深度交融,大学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然而,国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道德教化,以情感人、理论说服比较多,数据科学分析相对较少。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既定的教学模式是理论灌输,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僵化,严重脱离社会实践,束缚了大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此外,现代的人文科学研究正越来越多地借助于日益发展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手段,对大量的调查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把信息转化为图形和数据,把主观的不确定因素向客观的确定性转化,使研究成果具有严密的科学性。[2]大学生是网络用户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都将通过网络学习、交友、通信等平台汇入大数据。面对越来越大的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适应时展,更新教育理念,大胆运用大数据带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改变传统教条僵化的理论灌输教学形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内化为实际行动,必须借助实验教学引导大学生提高学习社会科学的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大学生开展各种舆情调查和分析,从而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现状
高校实验教学是一种介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教学方法,可分为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实验教学。虽然,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强化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一些高校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效应。[3]但总体上看,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依然远远落后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说教阶段,少量的实践教学大多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的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N大学为例,本科生思想政治教学共有15.5个学分,其中14个学分是理论教学,只有1.5个学分是暑期社会实践学分,没有实验教学学分。这种教育理念的滞后与教学创新思维的僵化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类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群,其中三门主干课程《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和特点各不相同。但传统的三门课教学方法均是统一集中在概念、理论、原理的讲解上,没有根据各门课程内容和社会应用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需要验证的理论得不到事实支撑,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心理体验,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的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是一种介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针对性、实效性、验证性和探究性的教学特点,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现代意义的实验室不只是配备仪器设备仅供理工科人员研究的大楼,而是一种供多学科共同探究的文化概念。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可以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揭示理论与实践、个人感悟与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复杂关系,切实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政治课实验教学与大数据的优势互动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需要借助实验教学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处理,高校教师可以借助数据图表讲述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观点和要求,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4]其次,实验教学可帮助把平面教材转换成交换性更强的电子媒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之间的有效对接。再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大数据解释社会重大事件和大学生个体之间的联系,了解公民在特定社会事件中的参与情况、舆论导向以及对事件发展的实际影响。最后,思想政治实验课教学可实现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帮助教师完成思想政治教学中因果关系的论证。
(二)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优势互补
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成为高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改变人思想的教育工作,有效沟通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然而,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却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备受社会各界的诟病。[6]需要验证的理论得不到事实支撑,大学生很难信服。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的开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学科发展和两课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我国从2006年开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设置过程中明确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可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针对性,突出实效性,探寻规律性等方面获得崭新的突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与理论教学形成优势互补:首先,思想政治实验教学可以依托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将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从平面推向立体,从静态推向动态,将原本生涩、抽象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主动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和分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情况,帮助老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师平时指导大学生开展各种重大舆情调查,主要针对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通过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可以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掌握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师生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再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的运用顺应了大学生热衷网络学习的特点,充分尊重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调研数据的能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深入生活、深入实际的教育目标。
(三)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与校园舆情的优势结合
高校舆情是社会舆情在大学校园内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普遍思想意识的反映,代表了大学生对公共事物和热点问题所持的意见以及各种情绪、态度和愿望的总和。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大学生是使用媒体科技最广泛的群体,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分析和调查已成为获得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对重大社会问题看法的重要途径。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量大且良莠不齐,给高校维稳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是在信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和新途径的具体拓展,可以通过实验室舆情监控系统的搜索引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实现数据信息采集、数据统计挖掘、舆情预测、舆情结果展示和舆情现场模拟实验等教学功能,为实现舆情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使舆情分析预警的实现具成为可能。如,可通过对大学生参与的热点论坛等开展数据捕捉和分析,及时掌握和分析大学生思想动态,有效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
三、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内容
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是“人与人,人与事的对话”,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不但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错综复杂,而且实验教学环境对实验教学活动的干扰也极难控制,因而很难达到经典科学实验所要求的“封闭度”。[7]所以,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设计必须遵循思想政治课程的独有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一)强化大数据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最宝贵的资源,彰显着极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8]大学生既是数据的传播者和制造者,更是数据的分析对象,思想政治实验教学在设计过程中应树立并强化大数据意识,在功能模块设计方面注重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储存、整理和分析,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平台,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针对国内外热点事件建立案例库,对主要媒体在热点事件中的报道进行监测、量化评估和比对,教师针对量化分析报告进行话语权的解读。[9]
(二)深化大学生从“行”到“知”的学习过程
思想政治实验教学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保障,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学从理论转向实践,用实践来促进理论,从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延伸,用社会实践来强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桥梁作用。同理工类实验教学相比,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主要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行”来促进大学生“知”的深化,实践性较强,且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思想政治实验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重点是通过实验深化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抽象的课程理论转化为具体的事件分析。
(三)思想政治课实验内容设计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内容极其丰富,涵盖基本原理教育、中国化的理论教育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着眼于启迪大学生的心灵世界,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这就决定高校思想政治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强调对知识的认知和接受,而是侧重大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实践。相应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内容也应该紧扣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践,设计出灵活多样,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实验教学形式。首先,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理论教学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特别是加深对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和结论的理解。实验教学设计通常从大学生情感体验需求入手,积极创设实验情境,运用实验室多媒体设备演示课程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典型事件,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思考、提问和辩论,最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以《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为了让大学生学习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内容,需要深入地了解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轨迹。可以组织大学生收看电影《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燕妮?马克思》《来自古典意识形态的新闻:马克思—爱森斯坦—资本论》以及纪录片《寻访马克思》等了解马克思的生活轨迹和社会背景,加深他们对理论诞生的历史条件、理论来源和标志性理论成果的了解。其次,思想政治实验课教学内容还包括一些人们认识上尚存在分歧,大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社会事件以及校园舆情和社会舆情。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的实验选题,组织大学生围绕其中一个选题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并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和海量数据分析技术仔细探究事件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因果关系,对数据代表的系统走势和缺失的信息进行预测,由此得出相对可靠的基本结论,供老师和相关舆情管理部门参考。再次,思想政治课实验的内容可以由课堂延伸到整个社会,老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或以及大学生感兴趣的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成为实验的内容。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可以在模拟法庭实验室进行大一新生的“道德法庭”实验教学,选取社会上影响比较大的道德事件,组织控辩双方大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辩论,帮助大学生形成重视道德修养和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这类实验的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侧重于对未知问题进行辨析,去伪存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该实验以大学生为主体,选题、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收集证据资料、准备相关法律文书等过程都要由大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主要在实验过程中提供设备支持。
四、总结
实验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公共参与价值的重要载体,它关系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成效。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课实验教学绝不是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而是为教师的研究科学化以及大学生的理性思考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聂小东,黄羽中.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金融投资实验室建设探讨[J].价值工程,2014(5):189-190.
[2]周晓文.文科实验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134-136。
[3]吴满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验室建设管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3):218-221.
[4]胡纵宇.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64-66.
[5].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N].新华每日电传,2013-8-21(01).
[6]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教学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6):48-51.
[7]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教学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6(6):48-51.
[8]张世忠.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模式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3):69-73.
- 上一篇: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
- 下一篇:如何提高法治思维能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