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

一、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之中,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以下三点教学。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能力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时,可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比较20以内的数的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自己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向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要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少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

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的重要一环。由于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条件与问题的搭配训练,扩题、缩题的训练,补条件、补问题训练,对比性训练及说理训练,以及一题多变训练和编题训练等,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中能正确迅速地算出结果。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1.计算教学中,提高运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在注意抓好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狠抓速度训练,每节课用开始的五分钟左右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1)口算。如“每人一题”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2)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正确率和数量,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2.计算过程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如在学完加法运算定律后,教给学生用“凑整法”来计算一些加数、减数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使学生知道把97、298看作接近整百的数,然后多加要减,多减要加,使计算快捷方便。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加强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经常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简洁规范,以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还必须通过教师合乎逻辑的语言进行引导。

四、敏于捕捉,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马芯兰老师曾言:“如果学生不会或不善于进行创造性思维,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思维没有深度,缺乏广度,他就不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教师要变课堂教学的操纵者为组织者,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钻研和尝试的时间和空间。

篇2

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问题的解答时,有些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因为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存在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职业数学教育中,研究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的心理机制,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数学思维的心理机制

数学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他们根据问题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各种新知识和新经验进行辨认,选择和重新组合的复杂过程的心理和智能活动过程,是学生数学思想的心理机智的集中表现,这种表现主要有如下三个途径。

1.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思维产生的诱因

课内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诱导思维主体产生各种创新意识,形成数学问题的情境,其作用是使学生建立问题的数学解决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数学思维,其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爱好、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学生原有的数学思维方法及知识理论的缺陷,使学生对数学活动产生假设、实验、总结。创设的教学情境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是新颖的,才能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的心理机制。

2.加强学生信息储备,更新学生思维方法

所谓学生的信息储备是指学生为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标所需具备的相关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的信息存储状态。要解决问题,他们就要对已有的数学信息进行重新加工组合,要求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定的“质”和“量”的信息储备。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数学信息(包括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等),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实验,查阅相关资料,以得到开展思维活动所须的相关信息。

3.用条理化方法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数学是最讲究也最具有条理化的。所谓数学条理化是指学生在相关的数学知识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灵活协调运用各种思维的基本形式(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和方法(如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和猜想等)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处理加工,形成自己新知识体系的过程。可以说,数学思维是各种思维的互相协调综合的产物,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统一。在任何数学活动中,学生往往要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非逻辑思维,对事物本质进行认识,找出解答问题的突破口,形成自己的猜想,然后进行逻辑思考和论证,获得问题的成功解决。另外,在数学问题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也是学生思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般的,在问题解决的前期学生为了更多地获得各种假设,需要进行发散思维,而在获得种种假设的基础上,思维主体就要进行集中思维,对各种假设进行甄别选择,演绎论证。因此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效结合的过程。

二、学生数学思维问题的主要表现

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文化程度不同,往往对同一数学活动,会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对数学问题往往会产生思维问题。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形成,有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形成的,但主要是由于学生思维方法不当形成的。正是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当,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培养。这些数学思维问题的主要表现在两点。

1.数学思维肤浅

波利亚曾指出,最糟糕的情况是学生没有理解问题就进行演算。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基本概念或数学基本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理解,仅仅根据问题所包括的内容进行分类,而忽视问题内在的数学结构。例如在讲三角函数后,笔者曾提出:如果,是否有?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是通过三角代换来证明的(设,),理由是,。这反映了学生在思维上的肤浅,把两个无关的量a、b建立了的联系,缺乏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数学思维定势

由于高职学生已经有一些解题经验,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某些知识结构和解题经验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致使其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碍更合理有效的思维过程。在讲复数时,老师问:表示什么,部分学生回答是数轴上两个点:,没有看到是曲线。由此可见,学生思维存在障碍,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按教学规律,在学生认知的能力基础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虽然是前人思维的主要结果,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有思维创新能力的。根据学生思维过程的心理特点,数学思维的培养主要有如下几个过程。

篇3

【关键词】学生 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进行。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这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到学生中去,用对学生信任、充满激情的对话和语言,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体验这种学习中的成功。例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多一些这样的话语,“你的回答很有创意!”“你真了不起,发现了小秘密!”……这些充满激情、充满鼓励的评价,让孩子们放松了紧张、焦虑的情绪,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的,逐渐地喜爱上数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

二、善于运用发现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发现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的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形成于六、七十年代,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下,广大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要画圆了,老师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三、重视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根据他们的思维能力特点,凭借实物、模型、操作和语言的直观,在引导学生对各种数学现象进行具体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学具操作是一种外部的物质化活动,其特殊性在于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借助于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在推进学生思维内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直观的教学。“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操作是首要的第一步。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去获取感性知识,去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概念、法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

对于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

一题多解是数学题解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如,义务教育十二册教材中的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5分之4。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4/5)×(6-x)解这个方程得x=8/3,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30×8/3=80(千米)。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六、优化练习的设计,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要使练习的效果更佳,其关键是优化练习设计。设计方式是针对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设计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问题等多种层次,以突出思考性的训练,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发散性。

篇4

一、心理预期:充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欲望

1.让悬念介入,在新奇中激发兴趣

兴趣是打开数学之门的第一把金钥匙,即便是对于进入中学的少年而言,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的世界.在这里,已经不能仅限于在小学时代的激励与表扬,而是借助更具思维内涵的悬念唤醒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平面内有若干个点,其中任意两点连接可成线段,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时,教师将这一问题避而不谈,而是借助生活场景反问:全班同学毕业20年后再见面,两两握手,共握手几次?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得出结论,继而通过类比方式解决上述问题.

这样的教学思路就是巧妙利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渲染,从而有效制造出思维的悬念,引发学生思维对于教学问题的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关注度,从而直接将学生思维的重心引向教学的内容.

2.让情境浸润,在可感中激活思路

思维由惊讶而起,没有惊讶的内心驱动,学生的思维只能置于沉睡状态.外力的刺激可以充分激活学生内部思维状态.因而,适当的情境创设为学生思维的启动提供了必要的可感性支撑.事实上,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意识之间造成一种认知矛盾冲突,将学生思维有效地吸引到情境中来,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时,如果仅仅局限于纯粹的文字定义,学生则无法真正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性质.而在教学中将生活中具体可感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借助直观形象的具体问题,学生则能深刻把握其中的内涵.再通过实例:在一块空地上宽度相等的空地长16米,宽14米,将其中隔出一块面积140平方米的空地铺花草,草坪的宽度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研讨,依照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了解方程,并让学生自我出题,尝试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再次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二、意识实施:扎实搭建创造性思维的桥梁

1.点燃,让探究欲望从心中升起

学生的探知欲望是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能力、形成数学素养的关键所在.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全新情境,让学生在新奇的外在因素的刺激下,重新调整自我的心理情绪,以面对新知识的碰撞.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不断延伸的理念,即学生的探知过程不仅要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新知,从而重新建构新的问题.只有在这样不断解决,不断发现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新数学体系,形成质疑能力.

如,在教学《分解因式》部分时,也有很多类型的分解因式有现成的公式可以提供.这些公式在帮助学生分解因式过程中能够方便且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只知道一味运用,而不引导学生加以探究,则显得意义不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则能起到一箭双雕的妙用.

2.激发,让寻疑意识向外部拓展

寻疑与质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质疑是就教学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寻疑则是在解决了一个问题后,由于自身思维的延续性产生与之相关的其他的疑问.寻疑意识的提升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到更为广阔的数学世界中,从而扩展学生的数学认知范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广阔的数学视野,可以运用教学新知向外拓展的各种知识点,引发学生将已经掌握的教学知识点不断向外拓展,利用这种寻疑能力更新数学知识体系,提升数学素养.

三、范畴拓展:积极铺设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篇5

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含义与构成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好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与众不同的思路去研究和探讨独特的方案去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它的构成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辅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同时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要做到:

1.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2.辅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发散思维提出多种假设或可能的解决办法,同时运用辅合思维选择或检验某一种假设。

3.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只有达到一定的阈限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

4.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再造想象,但更离不开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

二、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否得到发挥和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又比较复杂,下面针对几种主要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智力。智力水平高是高创造性的有利条件,但它们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一般有较强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有较强的记忆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较高的实验技巧和丰富的课外知识。但创造性思维和智商属两种不同的品质。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但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可能有有较低的智商,但也可能有较高的智商,高创造性者必须具有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商。

2.基础知识。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但知识量的多少并不足以决定创造性知识的水平,而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对知识和解题经验的组织方式对创造性思维有更重要的影响。只有在基础知识和解题经验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才能够实现知识之间的迁移应用,才有助于学生以新颖的方式理解和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以及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3.个性因素。创造性思维不仅是能力开发的问题,也是个性培养的问题。首先,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这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条件:其次,较高的独立性和钻研精神对创造思维也有重要的意义;第三,积极的心理承受能力,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以及良好的自我调整能力等,也是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个性特征。

4.环境影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践中我深刻感到一个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比智力的发挥受环境影响更大,过于严格和要求绝对服从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过于强调行为规范、因循守旧的校园风气也会限制学生个体创造性;班级里集体观念太强,就会有更多的从众行为,就不可能容纳标新立异的学生,也就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此外,过于紧张的学习气氛、学习和娱乐截然分开的环境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营造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对创造性持有积极的态度,支持和鼓励标新立异的学生,在不影响校规校纪的前提下能接纳和容忍偏离常规者的行为,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思想自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1)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2)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3)尊重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疑问。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地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4)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学生基础知识的内涵和外延。(5)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6)向学生证明他们提出的观点是有价值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在具体解决某个问题时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头脑风暴法”训练。所谓的“头脑风暴法”就是在讨论某个具体问题时,使参与的学生在决策过程中,将思想互相冲击,得出自己想不到的、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组织这样的讨论时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是:(1)集体解决问题时,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或暂缓评价。(2)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3)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4)追求与众不同、关系不密切的甚至是离奇的想法。

教师鼓励学生创造的首要之举,是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创造性会受到表扬和赞赏。除了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鼓励创新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帮助学生检查和验证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实践过程中,通过“头脑风暴法”训练,学生在创造性测验中,其创造性分数确实有明显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能锻炼学生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各类社会问题,适应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能力。我们要努力创造学生独立钻研的学习情境,营造创造性思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实践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不仅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具备一种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优良素质。

篇6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7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活思维 浓厚兴趣 创造能力 扩散性 流畅性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科技的世纪、驾驶的世界、电脑的世纪、英语的世纪”。而英语在其中几乎能够独领,顺应世纪之需,英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接触英语机会少,知识面狭窄,表达能力较差,语感不强,只能现成的吸收一些教条性的知识。要使农村学生的英语能力较大幅度的提高,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就成了重中之重。怎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下面,我想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谈几点肤浅的作法:

一、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前提。

古语云:“学无趣无所谓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动力,是孕育创造思维的温床。培养兴趣的形式多种多样,途径也很多。教学中,教师主要根据学科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二年级谈到My favourite时,我问许多学生,他们的回答都是:I like reading/I like watching TV/My favourite is English/……我问道:“Any more?”有一个男孩看着我,红着脸小声的嘀咕:I like playing TV……我有意的反问到:“Playing TV?”我笑着鼓励他继续说下去,“Playing TV games”他说完并低下了头,似乎在等待着我的批评,我认为该同学独到的表达了同学们心中想说但不敢说且不会说的话,尽管教材中没有出现这样的英文,他敢于将Play game(做游戏)与TV games(电视游戏)有机地结合成Play TV games(打电子游戏)。而且作为学生也不应爱好打电子游戏,但我却对此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此时,同学们掌声雷鸣、经久不息,此刻我又及时的启发他们随时都要留意身边事物的英语表达。像这样激励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能使原本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活跃起来。

此外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融入一些游戏性、趣味性的知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快乐的接受并应用巩固知识,这也是英语教学的一门艺术。记得有一次,我在教rich、poor、money等词汇时,我说:I’m poor,I’m not rich,I have no money.伴随着翻出了我的空口袋,我望着学生们不解的神情接着引导说:If I have much money,I will buy you many interesting English books.一说完,学生中有一个站起来大声地说:If I have many interesting English books,I will study English hard.另外一学生站起来接着说:If I go to England,I will buy some real English food.最后一个学生说道:If I buy some real English food,I will bring them to my dear English teacher.当时我们刚刚学习了If引导的条件状语重句,主重句表示的时态不一致这一句型,他们灵活地把它用于这个特殊的语境中,使这一节课充满了活力。

总之,兴趣能激发灵感,灵感能激发创造,从而使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难怪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二、教学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独立思考,别出心裁,积极发问,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

学生独立的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必然会从不同角度的不同形式提出不同的见解,往往会产生新思想。教学中要保护学生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标新立异的想法不要粗暴的打断,即使是错误的提法也不要简单的否定。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创造思想,如在教学中,做练习时就有体现。(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Sunday/Monday/Tuesday/……)这一练习表面上看来很好回答。第一问同学们都能回答出:I’m going to wash clothes/play basketball……像这样的问下去,答案几乎一致。但有一位不太用功的男孩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平时他不太引人注意,这次看他跃跃欲试的样子,给了他一次机会,他大胆地说:It will be my Chinese teacher’s turn to rest on Tuesday. so we are going to have no Chinese classes。当时,乍一看去,似乎与问题不一致,但细一看他的超常思维方式,从我们大众思维的反面弥补了我们不及的一面。我当时对他予以了极大的肯定。由于这样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思想可为百花齐放、应有尽有。

教学中,不少教师总让学生解答现有的题目,认为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殊不知,由于学生对待问题长期是被动的,这样不利于思维能力培养而且对其创造思维也是一种阻碍,甚至于还会把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灵感扼杀。因此,适当的编制题目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推进作用。现说学生自己编制题目时,容易把这项活动看成自己的活动,全身心投入其中。针对极易混淆出错的句子,鼓励同学们互相出题考查。例:He will return back from work in an hour.还鼓励同学们之间进行游戏性的出题比赛。在进行词汇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排球赛”,把学生分成甲、乙两队,若甲队首先上场一名队员抢先说出题目:例What’s the opposite of hard?另一队员迅速上前写出hard这个单词,甲对得1分,比分成了1:1。如果乙队任意一方出错则成了2:0,然后反过来乙队也进行类似的出题,该游戏要求每次出场的两名队员密切配合,首先夺得发球权,然后进攻成功,方为有效。如果后者书写错误,则前面所夺得的发球权无效,相反的会给对方加上1分。同时也要看出题的难度、新颖度等,要求队员能急中生智,而且要随机应变,该游戏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像这样学生们能在竞争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

三、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难以记住的问题,有利于克服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或设置障碍并把他们引入误区,再把他们带到柳暗花明的境地。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们很难完整准确的记住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这些东西本是要硬记的,但适当的分析,查找规律就不难发现,有一些潜在的内在联系。在教授动词的过去式时,我就鼓励他们在不规则中寻找规则,他们发现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律,但对他们挺实用。例如:“开始(begin)喝酒(drink)给(give)一个坐(sit)着唱歌(sing)且会游泳(swim)的人打电话(ring)”该句有机的将改i为a的词汇联系起来,同学们由此尝到了甜头,我又因势利导他们在学习中多发现一些自己的规律,譬如在记一些发音不规则的词时,“买的盐(salt)也(also)总是(always)已经(already)化了一半(half)”也属于al发音不规则的集合。而且有时设置障碍也应巧妙地针对他们平时易忽视的问题,如讲授“There be”我有意的在一段话中说了“There are some people are playing basketball”对这一类易将There be +n+ving弄错的句型进行强化,以期达到进一步激活他们思维的目的。

四、教学中注意英语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注重英语比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可使学生思维从多方面、多层次的扩散,头脑中建立尽可能多的联系网,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从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曾记得苏联有一位心理学家说:“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必须打破一本书与另一本的界限,进行多学科的渗透,以期达到熟能生巧。这样,既利于思维的畅通,又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如在总复习阶段,复习字母时,适时地询问字母“O”“H”“S”等可与化学有无联系。同学们马上就能答出:“O”表氧,“H”表氢,“S”表硫等。在不久的综合训练习题中果然遇到了这样一道题:在水中有哪些字母?答案很显然就是“O”和“H”,因为水的化学式是:H2O。与数学也是相关的,如:

(A—B)Jim is not as strong as Tom.

(A〈B)Jim is weaker than Tom.或(B〉A)Tom is stronger than Jim.

因此,学生也能容易理解和应用这一句型。

篇8

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早已被广大数学老师所重视。但是,目前确实有一部分老师谈到能力的培养时常提到的是自觉学习能力,计算能力,掌握基础知识能力,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把思维能力的培养看成是高中和大学的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予重视,是一种违背素质教育的倾向,必须认真地加以注意。

俗语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在小学初中学习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升入高中、大学以后的成绩优劣,他们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学生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及情感意志仍大量保留着小学生阶段的种种特点,特别是刚进校的初一学生,思维特点还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正在萌芽抽象思维。因此,在这个阶段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下面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1、讲究提问的艺术,立足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以重视思维为主线。在提问中,既要精心设计问题,更要重视让学生讲得出结果的整个思考、计算、推理过程。体现让学生“知其然”,还必须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比如我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时,就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先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录音,让学生注意听天气预报中关于气温的描述,从而思考为什么预报中不说某地今天的具体气温,而是说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既然不具体说出今天的气温,为什么不说:“今天某地气温不知道”,在幽默和启发中使学生思考回答,得出预报,知道了今天气温变化范围的意义。

2、要克服将学生的思路往教师思路上拉,不要束缚学生的手脚,阻止扩散思维的正常发展。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准确迅速地找出问题的所在,查出“病因”,再画龙点睛的点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也增强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如在讲到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判定定理后,让学生去找规律,发现问题。然后问同学们,已知两边和一角,如果这个角不是两边的夹角,那么这个角在什么条件下,两个三角形全等?在学生无从下手时,我给出了第一种方案:已知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如果这个角刚好是大边所对的角,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也就是说,此时“边边角”成立。哪位同学还发现使“边边角”成立的其他方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对有争议的方案进行指导,引导他们紧扣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并借助图形加以判定,最后学生提出如下方案得以肯定:(1)、若这个角是直角,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若这个角是钝角,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至此,这节课的目的可以说达到了,虽然花费了时间,却巩固了三角形全等的有关知识,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3、对于个别学生富于想象,有创见性,解题方法具有独到见解的更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在解方程中,0.25X=0.16,甲学生按照步骤在方程两边同除以0.25得X=0.16/0.25=0.64;乙学生通过观察,发现X项的系数是1/4,方程两边同乘以4得X=0.64。甲乙两学生的解法,答案虽然一样,但乙学生的方法简捷,思路新奇,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有独到之处。因此老师应给以肯定和鼓励,以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4、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思维的巨大动力,有兴趣才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时,他总是积极地去思考、去拼搏。所以,老师要关于点燃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强迫为我要学,增强学生自觉思考、钻研的主动性。如果课题引入自然、恰当,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尝试着用一个故事开头:“丢番图是公元三世纪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因为他在代数学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被称为代数学的“鼻祖”。他去世后人们给他立了一块奇特的墓碑,碑文是:“过路的人啊,这儿埋葬着的是丢番图,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他结婚了;再过五年,他有了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儿子只活了他全部年龄的一半;儿子死后,他在极度痛苦中度过了四年,与世长辞了。过路的人儿哟,你可算出来了,丢番图活到了多少岁”?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教师适时引导:“我们一起计算一下丢番图去世的年龄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不知不觉中已进入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学习。

5、要教学相长,教师要平等待人。尊重学生的意见,不要急于预示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思考时间和机会。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按照题目的已知结论,自觉地改变观察角度,灵活运用公式和解题途径,促进智力的发展。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策略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部分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思想,优化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内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观念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更新教学观念,激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数学教师应当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将课堂适当地让出来,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摒弃单向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数学课堂的可接受性,激活学生的探究因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这一章节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首先用尺子去测量课高度桌有多少厘米,为学生讲解厘米的概念模型,在黑板上写下1米=100厘米,引导学生将课桌的高度以米的形式进行换算,继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去测量自己的臂展、自己的手掌,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真正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地位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堂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教授,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天性活泼、思S敏捷,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应当巧妙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对症下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狭小的教室给学生偌大的学习空间,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释放天性、拓宽思路、开拓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小数”相关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PPT呈现在学生面前,利用一张色彩艳丽的图片进行情境导入,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巧妙联系,数学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指点,开个好头: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弥漫着数学的气息,生活中的数学随处可见,昨天我买了一盘糖果,在电子秤上显示为0.5 kg。此时课堂开始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进行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上次发烧到38.3°C,我好难受。也有的学生说:我上次测量我的身高为1.35米,今天我测了一下我长高了一点点……学生思维火花点燃了整个课堂,数学教师只需要给学生一个引线,适当提点就能收获思维的火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帮学生理解“取之生活,用于数学”的深刻内涵。

三、深度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新时代背景下的数学教师,应当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挖掘其中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更直观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系统的知识模型,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汇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课堂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课堂之上,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模式,在悬疑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

例如,在教学“口算乘法”这一章节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1)小明骑自行车1小时大约行40千米,列车1小时大约行400千米。

问:小明骑自行车出发三个小时行多少千米?列车三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进行小组评比,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帮助、扬长避短的优势,实现学生共同进步,数学教师时刻把握课堂的感情基调,给学生创建拓展思维的学习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基础。

总之,在新课程的浪潮冲击下,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新时代教学思想,采用科学优质的教学方法,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 措施

新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中指出:“要注重学生互助合作、实践探究、创新思维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善于通过形式多样、切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品质的有效提升。”由此可见,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创新思维的基石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的心理趋向。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主的、独立的和主动的探求心态。”创新教育在课堂上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和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驰骋想象、敢于创新。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讲述了一个趣味性问题: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兄弟”,老二对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再也围不起来了。”……在这里设置悬念让学生为“三兄弟”评理说理、排忧解难,自然导入了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由于学生在小学学过这样的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会提出度量、拼图的方法。然后再让每个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将它的内角剪下,试着拼拼看,最后教师总结共有三种拼图方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形成了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二、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学生自主思维打下情感基础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完全能够通过教材内容的挖掘,灵活高效地驾驭教材,把新知识、新问题有效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与教材内容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方法,更加主动地探究问题、思考问题,但这要建立在学生的良好学习情感基础之上。

因此,教师要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为学生提供进行学习的空间,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让学生能够一起参与教和学中,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形成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提出不同的意见,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积极情感的树立和培养。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创新思维的起点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为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思想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拓展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开放的时空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知识。

四、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打下能力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曾说过:“教育意味着培养创造者,而不是培养只会踩着别人脚印走路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长期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充分利用学生的观察力,开展有效案例和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找规律,掌握教材知识的本质内容。要善于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供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在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读一读等活动中开展评价反思活动,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在反思和评价中深刻认识创新思维解题活动存在的优缺点,实现学生良好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养成。

五、自主、合作,是创新思维的土壤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说明,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最重要的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六、总结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求每位教师能够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从点滴做起,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明成 论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