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专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专业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专业就业方向

篇1

2015年5月,在市农村妇女“双学双比”领导小组的积极推进下,市财政专门设立了100万元的农村妇女创业就业引导项专项资金。该资金主要针对生活较为困难,有创业愿望的市辖区农村妇女进行专项扶持,帮助她们在小微项目上进行创业发展。项目申请标准最高不超过10000元。

2015年共有119名市辖区农村妇女申请该项资金。通过对项目筛查、走访以及评审公示,共有98名农村妇女符合条件申领到该项资金。其中__区42名妇女,共申领41.6万元,__区49名妇女,申领47.7万元,__新区7名妇女,申领7万元,另外还有3.7万元用于市本级技能培训。三区妇联在2016年春节前后都将该项资金发放至符合条件的申请妇女手中。

2015年是专项资金使用第一年,市妇联高度重视,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题部署,确保专项资金规范运作。

1、广泛宣传。各级妇联充分利用妇女网、微博、微信、手机台和__等新媒体以及村务公开栏、党员学习日面向基层妇女开展宣传,共有3000余人关注。

2、严格审核。__区、__区、__新区的乡镇、区妇联等基层妇联先对申请项目初步核实,符合条件的上报市一级。市妇联本着针对困难妇女、环境偏僻、规模小、有一定带动就业能力的原则进行了抽查验收,走访__区、__区申请专项资金的妇女32人,占比26.9%。走访后出具专题情况报告报市妇联党组研究,研究结果报市财政局,共同确定申请对象,在网上进行公示后将专项资金发放到各区财政专户。

3、集中发放。为将专项资金切实发到农村妇女手中以及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__区、__区妇联在春节前夕举办了集中发放仪式,各乡镇妇联主席、申请户以及区委相关领导参加集中发放,并在发放仪式上举办了专题技能培训。

4、组织宣讲交流。为切实发挥资金的引领作用,各级妇联组织结合“3+x”基层公益讲堂活动,组织资金申请户开展创业宣讲。__区__镇的__,返乡创业开办家庭农场,她的经历引起与会人员共鸣,让很多春节回乡的外出务工妇女姐妹留在家乡创业就业,照顾家庭。

专项资金的发放不仅有效激发了农村妇女创业就业,更在推进妇联工作深入开展、促进男女平等发展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1、摸清了基层妇女创业就业需求。市、区、乡、村四级妇联依托该项资金,深入农村妇女中进行宣传、走访、对接服务,基本掌握了基层妇女创业基本情况和需求,为以后有针对妇女创业就业打下基础。

2、促进了妇女创业规模扩大。调研走访中了解到专项资金大多用在购买生产资料、生产设备、扩建厂房、项目宣传等方面,有效促进了项目的壮大发展。__区农村妇女__,在__租用5平方的城管便民亭开了杂货店,申请到一万元专项资金后在杂货店边上添加鲜花业务。__区__镇妇女__,开办出售擀面皮的网店,申请到一万元专项资金后,添置了真空包装机,把擀面皮真空包装后出售,营业额比原来增加了15%左右。

3、激发了基层农村妇女创业热情。在2015年度资金发放后,随着申请户的示范引领和基层妇联的深入宣传,农村妇女的创业热情高涨,2016年第一季度已经有110名农村妇女申请该项资金。

4、推动了妇联工作深入开展。专项资金的设立使得市辖区妇联在基层工作中有了有力抓手,结合资金宣传,妇联的各项工作:技能培训、典型宣讲、最美家庭推荐、家教知识的普及等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在基层广大妇女中形成了想创业找妇联、创业困难找妇联的共识。

5、推进了基层男女平等发展。专项资金的申请要求是女性为主要创业主体,但是在基层有的项目实际是以家庭为主体创办的,为了能够争取到该引导资金,也能够打破男性主导的传统做法,以女性为法人注册登记,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对于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深入贯彻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深入基层调研中,通过亲临现场体验、座谈交流,发现基层妇女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期待。

1、妇联组织对生活困难的初始创业户心存顾虑。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困难妇女创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生活困难的农村妇女自身生活都没有解决好,而且创业愿望并不强烈,基层妇联担心扶持她们创业成功率低,风险大,还是扶持已有创业项目的农村妇女,资金的扶持作用才能发挥的更好。所以在2015年推荐项目时立足带动就业考虑,多推荐有创业基础的项目,初始创业的较少。

2、基层农村妇女不乏创业愿望但缺乏项目和指导。在基层调研走访、与农村妇女交流和听取基层妇联情况反映中了解到,现在农村妇女很多人有创业愿望,有的也有部分资金,但是具体对投资做什么、怎么做存在困惑,她们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项目推介以及对项目的有针对性指导。

3、一万元的扶持资金相对于创业项目的实际需求,差距很大。在基层走访中了解,一般创业项目的资金需求都很大,即使是一些小微项目最基本也需要3-5万元的资金投入,一万元资金用于投资创办新项目,显得拙襟见肘。

4、基层已有创业项目的农村妇女期望能够得到更大额度的金融支持和技术层面的指导。在调研走访中很多已经初具创业规模的妇女反映,她们的创业项目的进一步扩大需要10万及以上资金的再投入,专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希望妇联能协调相关金融部门,给予优惠贷款扶持,而且对项目的下一步壮大也需要实时的技术层面的指导。

针对调研走访种发现的问题,宿迁市妇联将在以后工作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大资金使用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成效。市辖区各级妇联将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力度,定期走访,尤其是对单亲母亲、残疾妇女、村居妇代会主任等人创业项目做重点走访,并实时关注农村妇女创业项目发展。

2、加强部门联系,建立创业项目库,并定期举办相关技能培训班。根据基层妇女需求,市妇联将积极与科技、人社、商务、经信、创业办等部门单位加强沟通联系,创立适合农村妇女创业的小微项目库,并根据农村妇女创业实际需求,组织专家赴村居开展专项技能培训、指导。

篇2

对沈阳农业大学2002~2012年农学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图1),农学专业毕业生主要有4个就业方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其他方向和考取研究生。其中,2006年之前的毕业生就业在机关事业单位所占比例较大,近几年有减少的趋势;而毕业生选择到企业就业所占的比例有所增长;近3年来选择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多。根据农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确定农学专业定位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作物栽培方向;二是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作物栽培方向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4个:一是与农业相关的行政管理岗位;二是作为推广员到农村给农民进行科技推广;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的试验、示范和培训工作;四是从事农业成果转化工作。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到农业院所或公司进行种子选育;二是从事种子生产、加工与贮藏方面的工作;三是从事种子检验方面的工作;四是从事种子经营与管理工作。

2课程设置调整

沈阳工学院秉承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是以突出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既不是单纯的技能型,也不是单纯的创新型,而是一个复合体。因此,在具体培养目标的实现手段上,也要有相应的措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专业理论培养注:考研数据统计从2010~2012年。图1沈阳农业大学2002~2012年农学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都有相应的措施,并且密切协调。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块构成,为了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立足学院实际,对原有本科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一些课程的实验学时,例如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的实验课由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增加了某些课的实验课教学环节,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在保证原有理论课学时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了8学时的实验课学时。增加了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农产品安全生产等相关网络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相关知识。同时,鉴于选修课数量的限制,删除了园艺学概论、园林概论等几门与农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的课程。

3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3.1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

根据农学专业毕业生大多要到基层工作的需要,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多样性。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仅局限于本校教师,还可聘请一些其他高校教师和在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来进行教学。教学讲授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教材,而是应该多联系生产实践,多讲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专业技术;教学场所也不应只局限于教室,应多到实践基地、大棚中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根据课程性质与内容采取讲授教学、讨论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研究教学、指导自学等多种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

3.2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通过实验课教学、专业实践与实习、生产劳动、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更好地锻炼,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保证毕业生专业素质过硬,就业后能够较快融入到工作岗位。

3.3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篇3

  自从水稻之父扬名天下,自从基因技术深种人心,农学专业扬眉吐气,不再灰头土脸。

  其实,农学专业的内涵非常宽,包含水产类、植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动物医学类、环境生态类、森林资源类、动物生产类7大类,分为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学、林学、水产养殖学、畜牧学、动物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共27个二级学科。今天,小编将带你浅尝“农家乐”,想要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们也可以顺便多了解一下相关信息。

汗滴不再禾下土――作物学

  十里稻花,百里飘香。提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成功地研制出杂交水稻,使得中国的粮食产量惊人般地增长,堪称作物学的标志性人物。狭义的农学就是指作物学。这是一门研究作物遗传、生长规律和育种技术的学科,也是农学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作物学是通过改良粮食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探索并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低成本集约化的理论栽培与技术措施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实践带动理论学习的新探索。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主要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机关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考研率也在35%左右。

  【学府推荐】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领域首屈一指的当然要数中国农业大学了。当然,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扬州大学等也都久负盛名。

农园的美发师――园艺学

  现代栽培技术加入了美学元素,通过对园艺作物的栽培、育种、组织培养等技术的贯彻,实现果树、蔬菜以及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场(庭园)规划设计、园艺植物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都是园艺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看来,农学专家也要给作物们穿上漂亮的外衣了。

  【主要课程】英语、计算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园艺学总论、园艺学各论、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园艺作物育种学各论、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学、设施园艺学、园产品商品学、无土栽培学、现代果树科学、现代蔬菜科学、现代观赏园艺科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园艺科研院所、中等和高等院校、企业部门、行政部门等从事园艺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园艺生物技术、现代园艺生产技术、现代设施园艺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开发和规划设计工作。

  【学府推荐】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

土地的魔术师――农业资源利用

  农业资源利用是农学门类中的一个新生科学,是伴随着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而产生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本专业主要研究土壤、水、养分、气候、生物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英语教学)、普通生态学、植物营养学(英语教学)、地学基础、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环境污染与治理、资源与环境分析等。

  【就业方向】主要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部门和单位,包括环境保护部门、生态环境治理、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综合利用等企事业单位,或在科研单位、农业生产、土地管理、环保、农资等部门、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学府推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形成地域特色明显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物理、土壤地理与信息技术、土壤生态与旱地农业、土壤化学5个研究方向。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植物的白衣卫士――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是农学类专业中一门跨学科、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其开设目的就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的目的。给植物作白衣卫士,也是很光荣的工作。

  【主要课程】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出入境检疫,国家、省、市县植保部门,涉农大型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从事检疫、测报、植保技术推广与开发、企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学府推荐】浙江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可是响当当的,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也都非常不错。

森林的检测器――林学

  林学是研究森林的生长发育、结构与功能,探求如何对森林进行培育、管理、保护和利用的学科。注重培养森林基础科学研究、森林防火、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护、森林资源调查规划、湿地保护与管理、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森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高素质的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其中,木材科学与工程的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是该学科的热门,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相当高。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基础生物化学、普通遗传学、林木病理学、森林生态学、测量学、树木学、土壤肥料学、森林培育、林木育种学、森林环境学、数字林业技术、森林计测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经济管理。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林业、城市园林绿化、环保、农业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理与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园林绿化等方面的技术、经营与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府推荐】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农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

海底大将军――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学是以水产经济动植物(如鱼、贝、海藻等)为研究对象,研究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应用、开发、经营管理及开发新型渔业技术的科学。通过学习生物科学、水域生态学、水环境科学、水生生物技术以及水产动物生产、水产品加工与贸易和水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毕业生将具备水产经济动植物生产、水产饲料生产、水生生物病害检测与控制、水域环境监测、水产资源开发、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普通动物学、鱼类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水生生物学、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病害学、鱼类增养殖学、无脊椎动物增养殖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水产部门从事水产品的增殖、养殖、保藏加工利用工作,也可从事渔业技术设备研究、制造工作,还可到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

  【学府推荐】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大学的水产养殖学都非常棒。

风吹草低见牛羊――畜牧学

  传统的畜牧技术,加上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让大草原上牛羊成群、膘肥体壮的景色,成为眼底更加美丽的风景线。农业现代化的今天,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牧业,提高畜产品品质、实施名牌战略,降低畜产品药物残留指标,开发畜禽附加利用,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早已成为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畜牧学专业就是研究家畜育种、繁殖、饲养、管理、防病防疫以及草地建设、畜产品加工和畜牧经营管理等的学科。

  【主要课程】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饲料与饲养学、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草地学、生物统计学、畜牧经济管理学、畜产品加工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畜牧生产企业、饲料加工企业、畜产品进出口企业、国家机关等单位从事农业科研、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还可从事与动物科学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学府推荐】南京农业大学是我国进行畜牧学研究生培养最早的单位之一。此外,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的实力也很雄厚。

动物的保护神――动物医学

  现在,人类与动物越来越亲密,动物医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动物医学可算得上农学领域的热点了,主要包括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研究预防和治疗家畜疾病,通过掌握动物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疾病发生规律,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发生。

  【主要课程】基础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兽医病理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各级农业教育部门、畜牧兽医研究单位、兽医行政管理机关、各级兽医诊断和医疗机构、畜牧生产企业、卫生行政部门及实验动物研究生产单位、生物药品制造及研究部门和企业、商品检验部门、海关检疫单位、环境保护部门、外贸系统、农业科技出版单位、军事部门、兽医医疗器械检测管理部门、科技情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公安系统等方面的工作及其他相关的工作,前景不错。

篇4

关键词: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78-02

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校要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这一总目标,努力做到在关心国家命运、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所作为,让党和国家满意;在勇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不断提高的要求上有所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在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好、发展好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根本利益上有所建树,让广大师生员工满意。目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受全球经济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被社会普遍关注。而在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农科院校及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对解决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从就业率来看。在综合型高校中,农科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高等学校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人数的增多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一系列变化的同时,给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大的挑战。农科大学生由于专业限制,在求职的时候面临更多的阻滞。

2.从毕业生质量来看。农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的掌握,大多数同学未能深入掌握全面的农科专业知识,在面临专业对口岗位时,不能立即胜任。相对于同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农科专业大学生高考录取分数偏低,基础和综合素质较弱,在应聘专业针对性不强的岗位时,没有明显的优势。

3.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农科专业毕业生同样热衷于“铁饭碗”岗位,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偏向城镇,偏向发达地区,偏向非农行业的思想。目前,基层已成为吸纳大学生的重要渠道,但因配套措施不完善,对大学生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到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少且学历较低,有些工作不久便纷纷改行换业。

二、制约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1.客观因素。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导致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减少,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科人才不合理的流动。另外,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季节性等特点,农业的投资回报比较缓慢,农业行业的利润空间小,投资农业的企业增加的少,不能大量吸纳农科大学生;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型的农业企业不够多,农业密集型产业链尚未形成,使农业行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较低;农业深加工、农业服务、农业贸易不够发达,提供的精英岗位不多,使农业行业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农业领域就业“门槛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农科大学生就业面临困难。这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②高等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在综合性大学当中,农科专业相对于其他热门专业,处于明显劣势,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科专业大学生专业思想的不稳定性。多数大学生迫于无奈选择了农科专业,不能做到学农爱农,毕业时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农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偏重学术方面,实践教学的成效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些学生毕业时对简单的专业技能都掌握甚少,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很多学校是有哪些领域的教师,就设置哪些课程,没有考虑到学科教学的系统性,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2.主观因素。①自我认识能力薄弱。目前农科专业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较弱,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没有正确的定位。他们对就业形势、择业目标等问题则比较模糊,不从自身兴趣出发,不考虑自我竞争实力,忽略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规划;另外,部分学生观念和行为相背离。比如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推崇开拓进取,但缺少奋斗精神,疏于能力锻炼,不愿做平凡小事,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或者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很多农科专业的学生只一味地排斥自己所学专业,却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就无法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就业时就无从着手。②择业思想及择业技能准备不足。有些农科专业毕业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政策的束缚,认不清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就业形势。把就业目标盯在精英岗位上,好高骛远,择业期望值过高,把待遇是否优厚、工作是否体面等作为唯一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使就业之路越来越窄。

3.厌农思想严重。大部分农科专业大学生“学农不爱农”,不愿服务农业,放弃了在该领域的就业空间。据统计,多数综合院校的农科专业学生70%以上是被调剂到所学专业的,对农科专业本身就缺乏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内心对专业的排斥。另外,大多数农科专业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他们及其家庭都希望能够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身的命运,摆脱落后的生活环境。入学后却仍然需要与农业生产打交道,这让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专业不感兴趣,就没有办法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大多数农科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不限专业的工作岗位又竞争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三、推动农科专业毕业就业的对策

1.加快农业改革,为农科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首先,要加快农业发展,培育大型农业企业。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相关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没有工科专业旺盛。要不断加大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的力度,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只有加快农业发展,不断提升农业高科技水平,增强农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才能够让农科专业人才有用武之地。在全国高校扩招,农科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加时,应想方设法地增加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实现供需平衡,才能最终达到农科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完善农业密集型产业链,增加对农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对农业企业的帮扶力度,使农业企业在规模、文化、盈利性,乃至知名度等方面逐步向名企迈进。其次,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如同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发展一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农科专业大学生如果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工作地点大多在非城区。农村家庭的学生大多希望通过读书走出农村,城市家庭的学生更不希望到艰苦的农村去工作。如果城乡差距缩小,在毕业生就业时,也不会过分排斥农村地区。最后,要完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国家的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及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不断完善,鼓励了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但是这些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舆论对农业相关工作的看法,农业相关岗位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等仍远远不及其他行业。进一步完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满足和给予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加大政策的引导和倾斜力度,切实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促进农科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艰苦偏远地区去就业。

2.调整培养模式,为农科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①整合专业学科,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根据社会与农业发展,以及农科专业招生与就业的现状要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重新整合专业学科。改变传统农业时期单纯以种植、养殖方向设置专业学科的做法,而将更多的现代生物技术、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理念融入到农科专业设置中,或者将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嵌入到经济管理、生物技术等专业学科之内。在招生方面,以“少而精”为原则,严格控制农科专业的招生数量,而在本科生培养中,加大经费和师资力量的投入,保证每一名毕业生都能成为农业行业的技术分子,从而确保为农业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验证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训练科学实验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增加实验室向本科生的开放时间,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创造条件。针对农科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使学生对农业生产各环节产生感性认识,在理论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实习和科研训练,使学生在生产和科研技能方面得到锻炼。

3.完善就业指导,提升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①强化分层次的就业指导。完整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应该是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进行整体规划,对不同年级学生指导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大一阶段,侧重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己,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农科专业的职业特点等,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从事职业的关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大二阶段,侧重职业素质培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职业兴趣,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大三阶段,侧重择业观引导,帮助学生根据个性特点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目标;毕业阶段,侧重就业政策与形势分析,开展择业方法与技巧指导,提供信息服务和心理辅导的针对性课程。②加强学农为农职业观的培养。农村迫切需要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传播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农村经济。广大的农村基层是农科专业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的平台。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帮助毕业生摒弃旧的择业观,增强对农科专业发展前景的信心,把握“三农”问题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扎根基层、学农为农的职业观。要把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将个人发展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相结合,不畏艰苦,承担起青年学子国之栋梁的重任。③鼓励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随着高校扩招,企事业单位容纳毕业生的数量有限,自主创业将成为今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农业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局限性也促使计划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必须主动创新。高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应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让学生具备自立自强和创造业绩的本领,具备团队合作和高尚的职业品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人力资源大国,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紧迫而又严峻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解决农科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了解农科专业大学生及社会需求,全力促进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张云超.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

[2]任珊.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7).

[3]秦建丽.对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4]李富明.大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工作探讨[J].教育评论,2008,(2).

[5]耿广汉.浅谈提升农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21).

篇5

摘要:21世纪以来,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壮大,毕业生也在逐年增加。随着国家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革和调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超乎寻常,毕业生自身的就业压力逐渐加重。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利益,还成为检验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关系到高等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对策

一、分析高等农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用人单位对农科院校毕业生学历、专业能力要求提高

目前,我国对中低层次的人才需求呈现下降态势,而对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从专业能力选择而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需要高端农业技术人才,其他用人单位则要求具备较熟练实验操作经验的毕业生。

(二)社会环境对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制约

农科院校的毕业生想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就必须要走进农村,深入农田,扎根农业生产的最前线。而这些地区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这就导致了对农业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和使用的忽略,更加导致了对农科院校毕业生需求大打折扣[1]。

(三)农科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不科学

农科院校毕业生在选择将来工作地点上多数选择地理位置好、生活质量高的沿海开放城市的单位工作;从就业观念上来看,他们把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放在首位。这就反映出农科院校择业观与现实实际用人需求存在较大的反差。

(四)农科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现如今用人单位在招收毕业生时不光只看重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更多看重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而由于许多原因的影响,毕业生未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农科专业限制,就业面相对狭小,因此很容易使毕业生产生挫折感,没有职业目标方向感,随意找一份工作就业。

(五)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

根据调查,60%的农科专业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为冷门,认为将来很难找到工作就业,而农科专业的女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75%的女毕业生认为将来肯定不会从事本专业工作岗位[2]。可见,农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信心明显不足。

二、农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分析

(一)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连续性

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间断性特点。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从大三学生开始,一般进行理论指导、政策讲解、就业形势就业技巧指导;大四主要通过讲座、模拟面试等诸多形式进行就业创业宣传。所以说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够深入性

1.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此前,农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注重就业理论的讲解,忽视了对毕业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面对当今社会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应着力为毕业生提供多方位、深层次的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培训。

2.就业指导方向存在漏洞。农科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忽视了农科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实际社会价值。因此对农科院校的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指导就必须是针对各专业学科特色进行的专一指导,首先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专业优势,让他们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专业水平不高

农科院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一般都是由招生就业办公室老师以及各院、系辅导员组成。大多数老师对就业指导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等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够系统、深入。另一重要原因是学校党政机关管理制度上的问题。招生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不仅要负责每年招生计划的制定以及报送,还要负责收集全国相关就业信息,开拓就业市场及就业阶段性数据的上报等日常工作,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就业指导老师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无法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4]。

三、高等农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和途径

(一)政府应加大为农科院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政策优惠

第一,政府应充分为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更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为农科专业的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第二,政府要高度重视和推进社会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继续解除毕业生户口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束缚,在档案管理和五险一金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社会保障。同时,省级政府根据本省的特点制定毕业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激励大学生自行创业。第三,高校还应鼓励毕业生积极报考选调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就业。

(二)更新择业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号召中国几亿农民要与时俱进,接收农业技术推动农田丰收。学校应为毕业生举办专门的农业招聘会,提供农业需求信息与服务。毕业生更应根据人才市场供需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规划。明确认识到大学既是培养社会精英,也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小型社会[5]。

(三)高校要设计新型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

1.高校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全程化、理论化的就业指导,以便在大学四年中,更加明确学习方向。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提示学生应主动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价值、用途,讲解所学专业与将来从事职业之间的必然联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应集中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针对测评结果,进行一一指导;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就业政策、面试技巧、择业心理、就业模拟大赛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系统的、具体的指导使学生具有主动择业、资助创业的能力;针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应侧重于就业岗位的收集、各场招聘会日期的确定,求职技巧的掌握、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有关事项,就业合同的法律效力及办理人事档案有关程序等。

2.有专门的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核,并建立学生专门职业生涯规划档案,为学生量身订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3.加强就业指导,建立健全专业化、系统化、特色化就业指导体系。从新生入手,通过科学的、专业的方法,进行引导,及时解决就业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困惑,不断梳理学生的不良行为,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竞争。

(四)毕业生要培养献身农业的职业观

近10 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每年以 40%的速度增长,就业压力日趋渐大,竞争日益激烈。农业类毕业生,尤其是女同学,更是受到严重的冲击。如果农业类毕业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择业观,对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要求过高,将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毕业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端正就业观念,认清就业形式与政策,克服刚步入社会的初期困难,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丰富实验经验,锻炼综合能力,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解决就业问题。

21 世纪,高等教育正朝着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道路发展,所以毕业生只有树立大众化的择业观、走大众化道路,才能在适合的岗位上有的放矢。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开发自己的潜能,渐渐地拓宽就业渠道,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保证自己生存问题。

参考文献:

[1] 毛素琴.浅析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06):65-67.

[2] 韩春霞.我国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91-92.

[3] 曹殊.“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展望[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6).

[4] 沈杰.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R].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 2005.

篇6

学校全称:安徽农业大学(10364)

学校性质:全日制、公办、省属重点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社会影响广泛的省属重点农业院校。2011年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建高校,2012年成为国家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

学校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校园占地面积3026亩,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2.58亿元,图书馆藏书245万册。学校下设18个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0753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2445人。现有教职工1660人,其中专任教师923人,教授、副教授564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90多人;设有“皖江学者奖励计划”4个特聘教授岗位和3个讲席教授岗位。

学校现有76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特色专业;2个教学团队,2门精品课程、1门视频公开课程。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11年,学校获批为中国科协“安徽海智农业基地”和教育部“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12年成为农业部“南南合作”项目外语培训定点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艺术类专业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4个专业。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出发点,注重实践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出版教材多部,师生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大展、艺术设计大赛上获多项荣誉。

2014年我校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计划在河北、山西、江苏、山东、江西、安徽6省共计招生160人。

二、专业简介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以视觉媒介为载体,通过图形图像的形式来传达设计信息。培养在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装饰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二维电脑设计、三维电脑设计、构成设计、版式设计、图形设计、字体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网页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装饰设计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文化教育、新闻出版、企业、广告传播领域,从事高层次的教育、策划、创意和设计工作。

2、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环境设计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中高级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培养具有专业设计与表达能力、项目承接和组织实施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制图﹑手绘表现技法﹑建筑设计基础﹑模型设计与制作﹑室内设计初步、办公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雕塑、景观设计、园林绿地规划、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

就业方向:可在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院所、高等院校、科教机构、各类设计公司、房地产、园林和装饰工程公司、美术场馆等单位从事设计、施工、预算、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

3、产品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产品设计专业重点学习造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主要培养在现代造型设计领域,具备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务实的实践设计能力及一定的理论素质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构成设计、艺术设计概论、产品设计表现、制图CAD、人机工程学、二维电脑设计、三维电脑设计、陶瓷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玩具设计、民间造型工艺、家具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新产品开发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从事产品造型、展示设计、广告等相关的教育、管理、创意和设计工作。

4、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主要培养服装设计领域具备较好的服装设计能力及理论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构成设计、二维电脑设计、三维电脑设计、图案、时装画技法、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材料学、立体裁剪、女装结构设计、男装与童装结构设计、成衣纸样与工艺、服装设计学、服装工业制版等。

就业方向: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从事服装设计、服装产品开发、服装生产经营管理及宣传评论等方面工作。

三、招生计划及学费标准

专业类

专业名称

层次

科类

招生省份

招生计划

学费标准

设计

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文理

兼招

河北

山西

江苏

山东

江西

安徽

160人

7000元/生·年

环境设计

篇7

黑龙江农垦辖区总面积5.76万km2,占黑龙江全省土地面积的12.6%。其下辖宝泉岭分局、红兴隆分局、建三江分局、牡丹江分局、九三分局、北安分局、齐齐哈尔分局、绥化分局和哈尔滨分局9个分局,114个农牧场。根据垦区实情和农垦区域布局特点,提出构建“四五”城镇化体系,以5个分局规划建设5个中心城,并确定城市发展产业定位。如宝泉岭分局打造成食品工业产业城;建三江分局打造成中国绿色米都;红兴隆分局打造成现代农业示范窗口;牡丹江分局打造成生态旅游城;九三分局打造成北方生态园林城。以农场级别并结合农场发展规模,建设50个重点镇、50个一般镇,以农场生产作业区建设500个规范化管理区,个级别定位贯穿于农垦城镇化发展,分别承担起大、中、小城镇职能。小城镇建立完善基础设施和人居必要生活设施;中等城镇发展商贸服务业,为垦区小城镇的物资流通提供中转站;大城镇集聚人才与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区域发展。这一发展定位已经初见成效,农垦城镇初具规模,形成独具特色、宜居、宜业、生活幸福的农垦城镇,逐步实现“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中”的梦想。黑龙江垦区是我国现代化农业的代表,是我国农业开发形成的以农为主多种行业组成的经济社会系统。近年来,垦区采取“撤并生产队,建设管理区,发展小城镇”发展思路,快速推进了垦区城镇化建设,也增加了垦区的耕地面积。由于体制、机制的优越性和农垦的经济实力做保障,黑龙江农垦城镇化走在全省前列,引领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农垦小城镇景观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城镇建设的靓丽风景,吸引各界人士参观学习,也为推进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黑龙江农垦区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

2.1黑龙江农垦城镇化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黑龙江农垦小城镇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各个农场都需要建设城镇绿化养护的专业队伍。根据黑龙江省垦区2011—2014年人才需求计划,2011—2014年垦区的园林相关人才有所增加。从园林专业相关需求方向看,主要需求园林绿化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城镇规划、林业、旅游、园区规划管理等专业人才,其中园林绿化和养护需要的人数和旅游方向需要的人数增加较大。

2.2农垦农场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

2012年暑期,园林专业教师组成调研小组行程6000km,对黑龙江农垦部分农场的小城镇建设情况、园林绿化队伍建设及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的农场小城镇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如嫩江农场、鹤山农场、云山农场、八五七农场、七星农场、前进农场、洪河农场、红旗岭农场、八五二农场,这些农场园林绿化已经完成,急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绿化养护队伍;一些农场小城镇建设正在进行中,如尖山农场、大西江农场、海林农场、八五三农场、浓江农场、创新农场,一些住宅小区和农场公园、广场及主干道附属绿地都需要建设,他们也急需园林专业人才。未来几年,海林农场将利用周边旅游资源开发农业休闲旅游,七星农场拟建三江绿色米业和现代化大农业开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八五三农场利用燕窝岛景观开展农垦文化旅游资源,这些农垦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都需要引进园林相关人才。另外,农场很重视农业园区建设,农业园区具有现代农业展示、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的功能,如尖山农场农业园区、鹤山农场的万亩大豆田、七星农场的国家级农业园区、洪河农场的农机展示区等,这些平台也需要园林专业相关人才。

3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上文分析可知,黑龙江农垦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园林专业人才。通过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7级园林专业学生座谈发现,基本没有学生打算去农场就业,都希望留在城市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农场不了解———园林专业课程中没有与垦区建设和发展相关的内容,园林专业实践中没有到垦区调研实践,导致学生对垦区的了解少,有的学生想去垦区又有所犹豫,导致农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二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垦区发展不对接———垦区城镇化进程中以小城镇建设为主,要兼顾考虑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功能。同时垦区近年来建设各种科技园区、示范区及观光农业区,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得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还要懂得一些农业栽培、宏观管理的相关知识。一方面企业需要园林人才,一方面毕业生工作难找。为了推动学生到垦区就业,逐步实现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与垦区园林专业人才需求的良性对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我们在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为黑龙江农垦城镇化提供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第一,进行课程体系调整,增加有关垦区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农垦科技园区规划与管理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垦区的绿化建设。第二,调整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垦区进行实践锻炼,了解垦区的城镇化进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已与垦区100多个农场建立联系,先了解农场每年的人才需求计划,然后根据农场需求情况,从园林2008级、2009级、2010级的学生中选派2~名学生到农场实习。这种做法既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又使农场根据需要选留到合适的人才。截至目前,到农场就业的大学生2007级有1人、2008级有4人、2009级和2010级各有6人。第三,培养学生到垦区、到基层就业的意识和情感。以走下去(学生主动到垦区实践锻炼)、请进来(垦区的专家领导到学校报告、交流)的模式,培养学生到垦区、到基层发展的意识。第四,建立垦区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发展、人才需求与农垦大学园林专业教学实践信息互动平台。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垦区的城镇化建设、园林施工养护的方案,锻炼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扩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园林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农场园区规划项目、居住区景观规划等社会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增加了相互了解,学生得到了锻炼。

4结语

篇8

摘要:当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日趋严峻。本文主要探讨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如何以服务地区经济为宗旨,改革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希冀为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实现人才差异性培养提供一新思路。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 课程设置 人才差异性培养

一、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大多开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和本世纪初,在学校内部属弱势甚至边缘学科,其教师多由原来的“大学英语教学部”抽调而来,在职称、学历结构方面比较薄弱。如,河北某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2年建院,其前身为大学外语教学部,只承担公共外语教学任务。在其建院之初,教师中七成为本科学历,八成为中低职称;经过十年发展,现在全院教职工中虽绝大多数都拥有硕士学位,但其中只有博士一名,在读博士三名;中低职称教师仍占六成以上。这些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成立时间短,人文底蕴存在先天不足,而又找不准自身合理定位,专业特色不明。以河北某大学为例,其教师皆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很难胜任涉农等特色专业英语课程;其课程设置基本为低年级综合英语、泛读、口语、听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英语专业基础课程,高年级开设文学、语言学、翻译等专业课;其所用教材也基本沿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英语专业教材。也就是说,其在师资配置、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方面与综合性或外语类大学并无二致,没有结合农业院校其它学科优势,无法体现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自身特色,使学生被迫与毕业于历史更悠久,师资力量更强的老牌综合性大学或外语类大学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直面竞争,造成就业困难的不利局面。

二、服务地方经济的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人才培养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要想扭转改善此不利局面,必须改变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地方农业院校多为省属高校,本就应为本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其毕业生也大多会留在本省,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所以这些高校要根据本省或本地区经济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依托自身学科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探索特色化的英语专业人才差异性培养策略,并据此对自身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下面笔者以河北某大学为例,以服务河北经济建设,满足河北人才需求为宗旨,对其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进行探讨。

河北省是一农业大省,农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性产业。但要促进河北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势必要以科技创新为本,调整我们落后的农业产业化思路,借鉴学习外国先进的农业产业体系,引入国外先进适用农业科技,并在省内推广;要大力推进河北省名优特农产品的对外推广,争取打入国际市场,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大量通晓农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了适应这种农业科技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河北某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结合自身农科优势,瞄准“三农”发展和新型农业经济发展对涉农英语人才不断增加的需求,找准自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河北某大学自2011年起,将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分为农贸方向和英语语言文学方向,农贸方向开设农业英语,科技英语翻译等课程,便是依托本校学科优势,体现学校特色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囿于师资局限,相关课程科目少,课时有限(农业英语开设两个学期,共64学时;科技英语翻译只开设一个学期,32学时),很难让学生对农业知识有一个相对全面、系统的了解。建议将农贸方向再拆分为农业和对外经贸方向,给农业方向的学生增设农业科技英语翻译、农业经贸英语翻译等课程,并利用学分制鼓励引导学生选修本校其它学院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如动植物检疫专业英语、园艺专业英语、食品专业英语等,完善学生农业知识体系,增强其毕业时市场竞争力。

对外贸易也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石家庄海关统计,2012年全年河北省进出口总值505.5亿美元,规模位列全国13。除了特色农产品、纺织服装、钢铁、医药等传统出口产品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外,以光伏新能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和以汽车为代表的机电产品出口发展迅猛,逐渐取代传统产品及初级制成品成为河北省的主要出口商品。河北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日趋活跃,外贸进出口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欧盟和美国一直以来是河北省的最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2012年分别为河北省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地,第三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这种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势必需要大量既精通外语,又通晓国际贸易规则,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河北某大学可以将英语专业农贸方向再拆分为农业和对外经贸方向,删除对外贸易方向的农业英语、科技英语翻译等课程,增设强化其剑桥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商务英语写作与翻译、外贸谈判、跨文化商务交际与礼仪等课程。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报考剑桥商务英语证书、报关员、单证员、外贸员、涉外文秘等资格证书,并可给予适当的学分奖励。多为学生创造在外贸企业和翻译企业实习、培训的机会,增强其处理英语外贸函电,应对外贸谈判等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商务英语翻译与写作能力;多为学生创造在学校或市里举办的国际性会展当口译或服务人员的机会,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能做到学以致用。

三、结语

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在办学历史,人文素养,师资力量,学生基础等诸多方面皆无法与综合院校和外语类院校英语专业相抗衡,造成自己英语专业毕业生求职举步维艰。地方农业院校的英语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本地区工、农、商、服务业等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本校学科特点和优势,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只有实行差异性人才培养策略,才能使自己的毕业生形成其特有的市场竞争力,能够做到就地就业,学以致用。(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课题编号:201301417;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课题编号:201301100。

参考文献:

[1]鲁林岳.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地方高校发展与转型的价值导向与追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2]孙如凤,季春燕.复合型人才是对外开放的基础支撑-以宁夏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为例[J].福建论坛,2006.6

篇9

关键词: 淮安城乡一体化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市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和转变,各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新的变化。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如何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对策呢?笔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

一、淮安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1.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以适应农村多元产业结构的发展。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这就要求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增强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创业型人才。

2.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

劳动力转移是解决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务工技术和从商知识,尽快成为有专长、有技能的各类产业工人,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提升他们的就业层次,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向城市转移。

二、淮安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淮安农村中等职业不断发展,为我市农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但淮安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仍存在如下许多问题:

1.专业设置不灵活,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够灵活,专业老化,原地踏步的现象较为普遍,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

2.培训效果不显著。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培训项目虽然在不断开展,但培训的实际效果则不可得知。培训的实施过程中有不少弄虚作假的问题,培训的过程缺乏监督,培训的结果更无反馈,培训的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三、在淮安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指导下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不管是“进城”还是“务农”都需要较高的素质和较专业的技术。如何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是满足淮安经济发展技能型人才需要的关键问题。

1.明确办学定位。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明确方向,准确定位。不能仅迫于招生压力,而顺应学生和家长的要求,控制好参与对口单招学生的比例,择优录取,否则过于重视升学,职业学校不仅难以办出特色,反而会使“升学”、“就业”双双陷入困难的境地。

2.变“就业”为“创业”。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利用农村现有资源,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出贡献。例如,淮阴区职教中心02届毕业生李剑锋利用专长与其堂兄合办蔬菜大棚,并在淮阴区开设绿原农产品直销点,成为农学专业学生立足农村并创业的典型。

3.调整专业设置。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必将加快发展速度,适应第二三产业岗位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为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增设服务于二三产业的专业,如除了电子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外,更应着力发展室内装潢设计、市场营销、餐饮与服务、旅游、服装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应用与维修、汽车修理、电子产品维修等专业。

当然,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也要根据当地的特色确立专业方向,例如将水产养殖、瓜果生产技术、中药材生产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花卉养殖等列入农学专业课程,为学生毕业后立足农村、服务当地经济,促进地方特色农业的发展培养合适的技术人才。

4.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使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扩大培训范围。做好各类培训的组织工作,广泛动员农民工参加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农民工培训。

(2)加强绩效评估。建立农民工培训质量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统一培训考核指标、考核程序和考核办法。积极探索第三方监督机制,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规范培训工作管理流程,加强对培训工作全程的监管考评,做到培训信息公开、审核结果公示、培训过程透明、社会参与监管。

总之,在淮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己的办学方向和定位,及时调整专诸业和课程设置,立足于本地支柱、特色产业,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使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才能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乃至于教育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马剑.城乡一体化探析——以淮安市城乡一体化实施为例[J].中国市场,2011(48).

[2]项继发.县域社区教育: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职业教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3]彭尚平,周俊丹,陈玉梅.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

篇10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紧邻县城或交通便利的乡镇,非农产业发展较好,农民创业的多,转移就业的也多,人均收入也较高。远离县城或交通不便的乡镇纳税量小、非农产业短缺,农民创业的少,在当地转移就业也少,年人均收入也低。以河北省平山、元氏、滦平等县为例,调查普遍是紧邻县城的乡镇农民收入较高,边远山区乡镇农民收入很低。同样,县域各乡条件悬殊。同一个县有平原、半山区和山区,有水源较好和严重缺水的不同,县域各乡经济发展面临多种不同条件,以县域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受多种不同条件制约,其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十分有限,只能辐射带动紧邻县城的乡镇,无法辐射带动全县所有乡镇经济普遍发展。其次,乡域经济发展薄弱。一是多数农村乡镇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效益持续低下,工业发展起步晚、层次低,投入产出比例不协调,农民人均收入少,消费水平低;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些乡镇的干部缺乏对发展乡域经济的科学认识,乡域经济管理薄弱。第三,农业无法脱离“低收入—低投入—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住房难、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成本大大提高,使农民进一步压缩农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国家不断提高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农民不断积累资金转移到城镇消费。国家结束了农业辅助工业的侧重,但城镇商品房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将农村农业的生产积累又不断向城镇吸引。农村资本积累的上补下泄格局,导致农业无法脱离“低收入—低投入—低收入”的循环。第四,传统的农业生产难以使农民致富。在不计算劳动力投入的情况下,农民种一亩地,年收入最高约1000元、中等700元、下等300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000元。和过去相比,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是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民收入增幅较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二、完善农村乡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发展乡域经济

首先,突出抓好农业现代化发展。乡域经济是最小范围的区域经济,因植根乡镇农村,要突出农业发展特色,走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配套发展的道路。一是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做好“三抓”:一抓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二抓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三抓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向优质化、集约化发展,养殖业向规模化、工厂化发展,林业向生态观光型、效益型发展。三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抓龙头企业,建原料基地,用工业理念提升传统农业。其次,规范乡域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发展。乡镇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要实现“工业立乡”,就要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和规模企业。同时要把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行土地置换政策,合理解决工业园区用地。第三,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主力军作用。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带资带项目创办实业,形成小民企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发展格局。要筛选重点进行扶持,培育个体大户,让民营经济担当起乡域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发展的带头人。

(二)充分调动乡镇干部发展乡域经济的积极性

首先,破解乡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尝试招商引资,在政府投资较小的情况下,把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资上,在乡镇集聚资本,推动乡域经济发展;尝试统筹贷款,选择好的开发项目,乡镇出面从金融机构贷款;启动民资,积极引导社会、居民闲散资金投资乡域经济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用土地资源优势、投资环境优势和税收奖励、招商引资奖励等政策吸引资本。其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为专业合作的农民创造条件参加国家涉农项目,让农民合作社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承担农村发展研究任务。第三,培养选拔好村镇干部。选拔培养好农村干部是乡镇干部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工作,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农村环境,支持他们立足农村,引导他们为乡域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民主选举村干部,帮助村民选拔出热爱农村建设带领农民致富的好干部;定期组织村干部培训、检查工作、交流带领农民致富的经验。

(三)充分调动农民发展乡域经济的积极性

首先,发展一村一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种植结构,推进一村一品粮食作物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畜禽水产养殖、果木种植等基地的建立,提高农民种植的组织化程度。召开村民大会,群策群议,选择适合自己的一品。其次,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确保土地家庭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土地经营权自愿有偿流转,促进土地分散经营向农户合作与联合的方向发展,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经营方向发展,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推动农业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第三,提高农村对外开放水平。吸引城里人到农村消费,统一城乡市场,开拓农产品加工的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提高农村融入市场经济的水平。构建农村信息平台,通畅购销渠道,把农产品大量推向城镇,把有特色的农产品推向世界。第四,引导农民立足农村积极创业就业。培养年轻农民,引导他们积极学习,掌握农业生产的先进科技和手段,立足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四)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首先,建立和健全乡镇企业劳动保障制度。规范乡镇企业劳动合同、医疗保障、工资制度,避免就业风险,切实保障农民在当地的转移就业收入。疏通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渠道,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其次,鼓励农民在当地创业就业。对立足农村创业就业人员给一定的补贴资金,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乡镇企业,按就业人员多少给以奖励基金。免费培训在乡镇转移就业人员。降低农民转移就业成本,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第三,以点带面。抽样有代表性的村镇,探索乡域经济发展和新民居建设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先试点。政府要增加扶持农民搬迁的投入,统筹规划建立工业园区。总结经验,组织交流,参观学习、推广典型,因地制宜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