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理论;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一、低碳经济理论的中心话题

作为一个语词,“经济”含有多种意义。“低碳经济”中的“经济”是指以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为根本内容的社会活动。这里的“低碳”是指这类社会活动的特定目的和由其目的所决定的其主体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由它们所造成的其主体活动的过程形态和结果形态而言,其中观念性的主体目的是所有其它因素的根本,这个目的就是这类社会活动所要获致的参与其活动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互相统一的结果。故低碳经济应被理解为以谋求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互相统一为本质特征的一种经济形态,而低碳经济理论本质上就是关于一定范围①内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互相协同的经济理论。

一般地说,经济理论所涉及的对象包括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两个基本方面,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根本的方面,人与人的关系是从属的方面,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究竟结成何种形式的关系,是取决于他们所要应对的自然环境的现实状况和与之相应的他们应对自然环境的现实能力。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理论所处的特定语境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所要应对的自然环境的现实状况呈现出日趋恶化的势态,以至于使人类面临可能失去其永续发展的根本条件的危险,并且造成这种严峻的现实状态的主因之一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度依赖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而导致温室气体过多排放于自然环境。故低碳经济理论的研究很自然地要从探讨下述现实问题着手:为什么长期以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度依赖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

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必须依赖于一定能源的消耗,其依赖于何种能源取决于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其所需能源的技术手段的性质。长期以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之所以过度依赖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直接原因在于:自从人类发明了获取此类能源的技术手段以来,人类除了不断地改进或更新其技术手段以达到更经济、更便捷、更高效地获取此类能源的目的,至今尚未发明或发展出比这些技术手段能更加经济、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地获取足可替代此类能源来满足人类现有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的另类能源(如风力能源、水力能源之类)的新技术手段。因此,假定这种新技术手段能被及时地创造出来并成功地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话,人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程度必将大为降低并降低到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程度,从而低碳经济就将变成现实。但是,恰恰是这个假定的条件在一定时期内还只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而不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如果它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即它在现实中有了充分的根据并且具备了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关于低碳经济的全部问题就不过是在于人类有否意愿采取行动来促成其由可能向现实转化,从而低碳经济问题在本质上就可以被归结为关于人类应当选择何种经济形态的文化价值取向问题,这样,低碳经济理论也就不成其为一种经济理论,而只是一种文化理论了。

低碳经济理论是研究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何以达致其互相协同的复杂性经济问题的经济理论,这种经济理论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作为其立论的客观依据,这个历史条件就是:获取诸如风力能源、水力能源之类的绿色能源(或曰清洁能源)的新技术手段尚未成熟到至少人类可以兼用绿色能源和高碳能源来满足其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从而使高碳能源的消耗足以达到环保标准的程度。正是这个历史条件,使得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成了该历史条件下的时代最为紧迫的需要,低碳经济理论在价值上恰恰是应合了这个特殊的时代需要。正是该理论的这种价值特性,决定了其理论理所当然要把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作为达成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体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互相协同的条件,从而关于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就势必成为低碳经济理论的中心话题。

二、低碳经济理论的学科归属

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是属于科技范畴的主体活动过程,具体地开展这种科技活动,是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的事儿;具体地研究这种科技活动,为这种活动提供科学理论、技术发明和工程设计,是该领域的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工程专家的任务。低碳经济理论并不直接研究这种科技活动,而是研究这种科技活动所赖以开展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条件、分配条件、流通条件和消费条件,即研究在怎样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流通关系和消费关系中这种科技活动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以及怎样合理地构建这些经济关系的体系等问题。如果把这些经济关系理解为从事这种科技活动的科技工作者群体内部的社会关系,则低碳经济理论就是属于科学社会学范畴;如果把这些经济关系理解为从事这种科技活动的科技工作者群体所在的国家的社会关系,则低碳经济理论就是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如果把这些经济关系理解为从事这种科技活动的科技工作者群体所在的世界的社会关系,则低碳经济理论就是属于世界经济学范畴。这就是说,低碳经济理论可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来开展其研究:科学社会学范畴的低碳经济理论是在微观层次上进行研究,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低碳经济理论是在中观层次上进行研究,世界经济学范畴是在宏观层次上进行研究。这三个层次的研究也可以被看作是分别研究上述三个不同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对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这一特定科技活动的不同影响,从而把这些研究一并纳入科技经济学范畴。

三、低碳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

为现实低碳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国别性经济关系的调整,须以全球性经济关系的调整为条件,只有在一种新的合于低碳经济目标要求的国际经济体系或全球经济体系中,合乎同样要求的国别经济体系的建立才是可能的,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体系是母系统,国别经济体系是子系统,其子系统不能不从属于其母系统;科学共同体内部为现实低碳经济目标所要做出的经济关系的调整,则有待于国别性经济关系的相应调整,因为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全球性的科学共同体,只有从属于本国或本地区而为本国或本地区利益服务的科学共同体。因此,尽管可以在多种层次上来开展低碳经济理论研究,但是应该看到,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具有内在关联,而不是彼此孤立的,而且从其整体来看,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应具有全球视野,首先从世界经济学高度来研究具有何种结构的国际经济体系才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为获取绿色能源的技术手段的创新与完善而竞相努力以及构建这种国际经济体系的条件、途径和方式方法。其它层次的研究必须以此作为基础,否则难以有成效。

应该看到,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理论所处的特定语境是全球化时代人类所要应对的自然环境的现实状况呈现出日趋恶化的势态,其影响是全球性的,其原因也是全球性因素而非局部性因素。为什么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理论问世已久并早已得到世界公认②,而到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时与会者在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共担”问题上却并未达成具有实质意义的共识?其本质原因不在意识领域,认识领域,而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是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所控制和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这样的经济体系中,不要说西方国家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就是西方列强之间以及非西方国家之间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归根到底是由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这种统治全世界的生产方式使人类从自然界中所获取的物质财富在全球范围内都必须按资本的有无和所拥有的资本的大小来进行分配,由此必然导致人类之间无资本的无产者与有资本的有产者的矛盾和有产者之间及国家之间小资本的拥有者与大资本的拥有者的矛盾,只要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变,这些矛盾就将永远存在并且不可调和,除非无产者和小资本的拥有者甘愿接受这种“按资分配”的原则。但是,在什么条件下,无产者和小资本的拥有者才会甘愿接受这种“按资分配”的原则呢?其条件应该是有产者和大资本的拥有者甘愿接受“按资担责”的原则。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根本缺陷就在于:这个体系只有“按资分配”的资本权利原则,而没有“按资担责”的资本责任原则。不以资本责任作为条件的资本权利就是资本霸权。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实行的“按资分配”的资本权利原则,正是不以“按资担责”的资本责任原则作为条件的资本霸权原则。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导力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在世界上肆行其霸权主义,正是为维护这种资本霸权原则。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种种利益冲突归根到底是由于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的分离造成的,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集团在世界上所肆行的霸权主义则是造成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的分离的政治根源。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霸权主义,就不可能建立起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互相统一和协调的世界经济体系;而只要世界经济体系中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仍然是互相分离的,即只有“按资分配”的资本权利原则,而没有“按资担责”的资本责任原则作为它的补充,可持续发展就永远只是一个空洞的理念,而不可能转变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从而低碳经济也只能是一个美妙的幻想,而不可能变成美好的现实。低碳经济是不可能在一国范围内实现的。

要而言之,低碳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就是资本权利与资本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注释:

篇2

星期五(4月15日)

星期六(4月16日)

星期日(4月17日)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上午

(8:30—11:00)

下午

(2:00—4:30)

计算机及其应用080702

02324离散数学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326操作系统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25计算机系统结构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0015英语(二)

计算机网络

080709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2335网络操作系统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751计算机网络安全  00023高等数学(工本)

04741计算机网络原理

04742通信概论

00015英语(二)

建筑工程

080806  02439结构力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198线性代数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75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442钢结构

00015英语(二)

汉语言文学

050105  00037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819训诂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00015英语(二)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00087英语翻译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31英语语法  00832英语词汇学

00016日语  00604英美文学选读

会计

020204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61国家税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60审计学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8资产评估

00015英语(二)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2  01051企业经营战略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管理学原理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0061国家税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53质量管理(一)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52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金融

020106  00139西方经济学

00058市场营销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54管理学原理

00061国家税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78银行会计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79保险学原理

0015英语(二)

市场营销

020208  00139西方经济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85商品流通概论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61国家税收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0金融理论与实务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184市场营销策划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183消费经济学

00015英语(二)

国际贸易

020110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0097外贸英语写作

0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5844国际商务英语

03709基本原理概论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96外刊经贸知识选读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99涉外经济法

物流管理

020229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0015英语(二)

法律

030106  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

00249 国际私法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265西方法律思想史  00258保险法

00167 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00233税法

00015英语(二)

民商法

030116  08957法律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561世界贸易组织法  00865证劵法  05557物权法

05560破产法

公安管理

030401  00369警察伦理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70刑事证据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61刑事侦查情报学

00371公安决策学

00859警察组织行为学

00015英语(二)

04729大学语文

监所管理

030109  00929劳动教养学  00931矫正教育学  00934中国监狱史

00930监所法律文书  00927中国司法制度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行政管理

030302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18公共政策

00024普通逻辑学  00315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1848公务员制度  00034社会学概论

0092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

00015英语(二)

教育管理

040107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55教育管理心理学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

00459高等教育管理  00453教育法学

00450教育评估与督导

00015英语(二)

教育学

040108  00452教育统计与测量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71认知心理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68德育原理

00472比较教育  00453教育法学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015英语(二)

小学教育

040112  06230小学艺术教育  00542文学概论(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72比较教育  03329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学前教育

040102  00398学前教育原理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24普通逻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5学前教育诊断与咨询

00402学前教育史  00467课程与教学论

00015英语(二)

人力资源管理

020218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092工作分析  00054管理学原理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041基础会计学

06088管理思想史  00034社会学概论

06090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00015英语(二)

机电一体化

080307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199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2245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2243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2238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00015英语(二)

护理学

100702  03202内科护理学(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200预防医学(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3201护理学导论

04435老年护理学  03007急救护理学

03004社区护理学(一)

00015英语(二)

旅游管理

020210  06011旅游学概论  01868民族文化概论  00198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基础教育

040120  00266社会心理学(一)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578中国小说史

04577中国通史

应用化学

081209  02521食品分析与检验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8306环境分析与监测  08291环境影响评价

软件工程

080720  07028软件测试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7172信息安全  07169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07171项目管理软件

道路与桥梁工程

080807  06076结构设计原理

06078交通工程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6082筑路机械及施工  06081隧道工程

06080高速公路

汉语言文学教育050113  06414汉语言文学教育学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541语言学概论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英语教育

050206  00830现代语言学  06425中学英语教学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832英语词汇学  00600高级英语

地理教育

070702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2遥感概论  02105地理教育学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1区域科学原理

00015英语(二)

思想政治教

040202育  00481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0033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00312政治学概论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79当代资本主义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034社会学概论

00480中国传统道德

历史教育

060102  0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00773世界现(当)代史专题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00768中国古代经济史  00413现代教育技术

06427西方文化史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770中国近代史专题

00775历史教育学

生物教育

070402  02084 组织胚胎学  02088 生物教育学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081进化生物学  02077 中学生物教学法  00015英语(二)

02076 遗传学(一)

法律教育

030113  04336教育法规概论  00227公司法  00249国际私法

00264中国法制思想史  00246国际经济法概论  00167劳动法  00226知识产权法

信息技术教育080713  04345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方  01141信息技术与当代社会  0434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  05181计算机网络与远程教育

计算机科学教育080745    02339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0232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02326操作系统  02336数据库原理  00015英语(二)

数学教育

070102  02013初等数论  02011复变函数  02014微分几何  00015英语(二)

物理教育

070202  02033数学物理方法  03218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化学教育学

070302  02056仪器分析  00413现代教育技  02059化学教育学

音乐教育

050408  0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  00735音乐教育学  00732简明配器法  07976音乐欣赏(二)

美术教育

050410  00745中国画论  00742美术技法理论  02200现代设计方法

体育教育

040302  00503体育教育学

应用电子技术

080735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694制冷技术与控制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2358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141计算机网络技术

00015英语(二)

06541现代通信技术

英语翻译

050134  05350中级英语笔译  05384科技英语翻译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5355商务英语翻译  05351高级英语笔译

汽车服务工程

082232  06904汽车保险与理赔  04444汽车鉴定与评估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447汽车维修工程  04946汽车发电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制药科学与工程

081204  03031药物分析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0029药剂学  03026药理学(二)  07781药事管理(一)

药学

100805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基本原理概论

义务教育

040125  09338课程设计与评价  00465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09288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概论  09290初中语文学科基础

篇3

关键词:中精细化工;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P.12-15)。精细化工实验是大庆师范学院化学专业和化工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实践课程。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细化工的发展必然趋势是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高而精,对产业品种的要求多而全。以所处的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随着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林源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和大庆石化工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蓬勃发展,社会对精细化工的人才需求显得尤为迫切。目前,精细化工方面的技工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例总体偏低;然而,少量的技术工程人员主要集中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作为生产精细化工的主力军——中小型企业中人才极为匮乏,如果要真正改变这样的现状,就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现代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对专业实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体系已难以完成应用层次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为培养精细化工专业技术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必须要加强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以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地方石油精化行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经济的应用型高素质创新人才。本文结合我校实际,探讨了通过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构建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精细化工实验以合成精细化学品为主,其范围涉及到日用化学品、农药、胶粘剂、新型功能材料、染料、涂料、香料、助剂、医药制剂和其他精细化工中间体等[2](P90-92)。在精细化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本科合格评估这个良好的机遇,合理有效利用有限的资金,使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工作中新体系的建设稳步前进。在构建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体系时,我们将“强基固本”、“开拓思维”、“开放实践”、“能力提升”融为一体。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形成了“基础实验部分+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仿真专业实验+实习(实践)”新的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体系。新的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现代实验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同时因材施教使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得以提高。如我们在基础实验部分为精选了对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经典基础实验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些新型实验;我们在设计综合性实验时基于对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考虑,注重体现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做到将实验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相结合,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实验、膜分离实验、反应精馏实验、萃取精馏实验等。

二、开拓多元化教学手段,实现“绿色化”实验教学

过去传统单一形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对精细化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开拓多元化教

学手段便为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推动作用。教师如果将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整合,合理开发,必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在精细化工实验创新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新颖、形象、直观的特点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加大教学信息量,同时相继尝试采用了双语教学、网络论坛、仿真模拟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仿真专业实验作为精细化工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学生了解化工过程的工艺和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提高对工艺过程的运行和控制能力具有很好效果。学生在仿真实验中不仅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激发了潜在的创新意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功效。因此,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是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教学矛盾的较好方法。精细化工实验由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发展成为理论、实验并重的学科。在进行理论教学方式创新改革的同时,更要注重实验教学的改革,在改革中实现“绿色化”实验教学。长期教学过程中,我院在精细化工实验实验教学方面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教学的创新改革,实现实验教学的“绿色化”,为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取代或改革毒性比较大的传统实验题目,取代毒性大的反应试剂并开展微型实验教学研究,缩减合成实验的合成规模,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节约化学试剂的使用,降低实验成本,在实验过程中的废液、废渣、废瓶尽可能回收利用,注重环境保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以精细化工实验实验软件为有效载体,通过网络教学进行仿真模拟,体现“绿色精细化工实验实验”的教学特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精细化工实验实验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精细化工实验实验的教学效率。

三、依托地方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科研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是开阔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3](P96-98)。在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科研项目的资源优势,选择教研室中与该学科发展方向一致而且较为成熟的科研项目与精细化工实验教学相融合,将科研内容和成果融合到实验教学之中,此外,我们将精细化工实验室定期向学生开放,从二年级以上优秀学生中选择一批学有余力、对从事化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为他们配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科研指导,并结合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实行科研学业导师制,让学生自主进行创新实验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以一定经费支持,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科研过程、科研方法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发展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我们定期走访主要用人单位,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需求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我们的培养方案,将生产实习作为精细化工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了“工程化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我院在大庆和其他地区建立的校内外的工程化训练平台,熟悉掌握石油精化产品的制作工艺流程,并结合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精细化工工艺原理的理解,由点到面,点面结合进行全面学习,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了必备精细化工科学知识及工程设计能力。

四、展望

高等教育培养未来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创造者。以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为契机,通过教学改革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旨,对培养地方急需的精细化工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特色教学体系进行探索,这是推动我校不断探索本科办学规律的改革进程的原动力,对我校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荣昶,赵向阳,蔡惠萍.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4, (1).

篇4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立体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1997年教育部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在地理学一级学科下增设了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将近10年时间,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建立了该专业,其中大部分依托原有的地理学、测绘工程等专业,因此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存在着较大差异。2003年8月,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召开了首届GIS专业教育研讨会,提出了GIS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提出“低年级宽口径、高年级分类培养”的基本模式,但没有涉及到农林院校。随着地球信息科学和现代林业科学的发展,GI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广,层次不断深入,建立适应地理学类专业基本要求、又具有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应用特色的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平台,以及立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对于GIS教育和现代林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林业大学GIS专业是在摆脱原有专业的情况下设立的全新专业,因此建立新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专业定位与特色

GIS专业的基本特点是该专业属于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范畴。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国内外GIS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充分调研,结合我校的特点,适应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立足林业,服务生态”的办学理念。通过专业建设,形成既适应地理学类专业基本要求、又具有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应用特色的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平台,以充分体现该专业的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和技术性,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构成专业建设的系统性工程,形成完善的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专业发展平台,构建立体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手段等各个环节都得到极大的改造和提升,形成创新性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学科发展的新特点,即:重视基础、面向应用、突出重点、深入前沿、分类培养、拓宽口径。

我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地球信息科学综合应用能力,以资源与环境调查、信息管理、监测、评价、预测及决策为主要应用方向。学生主要学习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遥感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专业定位概括为:3S理论技术基础扎实(专业的根本,提高培养层次);立足林业,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体现专业特色);适当兼顾其他领域应用(拓宽就业渠道)。 br>

二、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一)专业培养目标

GIS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规划和管理、政务商务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空间信息处理分析、系统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3.掌握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监测、评价、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6.受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专业培养方式

GIS专业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综合实习为主要培养方式,由技术应用人才、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创新型拔尖人才四个层次构成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1.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技术和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合理安排以及综合性实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毕业论文和综合实习环节,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掌握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

4.通过设置名师教室、科研训练学分和创新学分,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5.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加强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组织能力,积极参与多方面的社会服务与公益活动,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

三、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立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严格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改革传统的一刀切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根据生源的不同特点、兴趣和基础,将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为不同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提出不同的培养要求,学生毕业后达到不同的专业层次。

(一)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由技术应用人才、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人才、科学研究人才、创新型拔尖人才四个层次构成金字塔培养模式。

第一层次(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掌握地球信息科学基础理论和技术,面向广大行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地学、数学基础,面向多行业应用,熟悉和了解森林资源与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房地产评估,地籍与 施工测量,区域分析与规划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特别是森林生态学、森林经营与管理、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灾害监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胜任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有关空间信息获取、管理、分析等工作。

第二层次(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人才):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培养在计算机、信息科学等方面具有较为扎实的知识和技术,面向企业、科研单位、教学行业的GIS设计与开发人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VC++、JAVA等程序设计语言和系统设计工具,数据库管理和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等基础理论和知识,了解GIS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从事GIS设计与开发工作。

第三层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技术,具有进一步培养潜力的高层次后备人才,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和深造,或成为科研、教学行业的研究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的背景,掌握人工智能、空间统计学等基础理论,能够利用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第四层次(创新型拔尖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从事研究、开发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到国外深造。

将该模式用一个圆锥体来表示,圆锥的每一个截面构成一个不同的培养层次,在二维截面上,表示该层次应具备的知识和技术,底面是该专业的基本要求。层次越高,人数逐渐减少,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是相应截面下圆台的体积。通过该模式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3S技术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人才、软件开发人才、了解和掌握3S技术前沿信息的研究型人才以及高素质的拔尖人才。

根据此培养模式,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将第一层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作为专业基础和主干课程,通过不同门类的专业选修课达到该层次不同行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第二层次通过专业主干课和有关系统开发设计的专业选修课达到培养目标;第三层次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空间统计学、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等理论、技术的学习,以及创新性实践活动(如科研训练)达到要求;第四层次通过从低年级的外语加强,到高年级的专业讲座、名家讲堂、导师导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拔尖人才。

转贴于 (二)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

根据立体培养模式,建立理论——技术——应用的教学体系。与此相适应,在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注重基础理论的培养,要求深而广;专业课的设置注重知识的深度,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从技术的角度加深;选修课则注重知识的广度,体现资源与环境特色,面向实际应用。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以3S技术在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为核心,加强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以适应本学科综合性边缘学科的特点。

1.课程设置原则

(1)体现林业特色。我校GIS专业在加强专业基础的同时,应体现森林资源与环境应用的特色。因此,设置林业生态环境工程概论、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森林生态学等课程。

(2)加强开发能力培养。根据GIS专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需求,加强开发的基础,使学生掌握GIS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开发环境的工具,适应多种行业对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设置VC++、C语言、GIS设计与开发等必修课,以及选修课Java语言、WEBGIS等。

(3)强化实践环节。GIS专业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实践环节是教学效果和质量保障的关键。主要措施包括:综合实习5周,时间按排在第六学期末的暑假,不占用正常教学时间,地点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主,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包括数据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应用主流平台进行空间数据处理、模型与系统开发、数据维护等。

(4)尽早培养专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将遥感、GIS等主干课程设在二年级下半学期,使学生在二年级就开始接触专业核心。在核心课程教学中增加讲座、讨论教学方式,该方式已经在目前的教学中尝试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设置“数据仓库与知识挖掘”、“地学模型基础”两门选修课,跟踪学科发展。

(5)强调课程之间的衔接,体现学科交叉的特征。由于学科的交叉性强,涉及计算机、地理学、数学、资源与环境等多种课程,课程之间密切相关,将“地球科学概论”与“系统科学概论”合并为“地球系统科学概论”,体现专业的特征。

(6)体现分类培养的理念。根据专业特点,同时体现我校的特色,拓宽专业渠道。选修课分为三类:开发类、应用类和前沿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相应类别的课程,并自成体系。

2.基本课程设置

(1)主要专业基础课:强调计算机、地学、数学基础,以面向多种行业发展。

①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理)、VC++、数据结构、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原理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②地学基础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地图学。

③数学课程:包括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A、数理统计等。

④资源环境管理:包括林业生态环境工程概论、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

(2)主要专业课:强调3S理论和技术的掌握。

包括专业概论、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制图、数字摄影测量、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遥感图象处理、GIS设计与开发。

(3)专业选修课:注重计算机、数学、地学知识的扩展和在3S技术中的应用,与研究生教育衔接。

专业选修课包括:

①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方法、Java语言、人工智能、数据仓库与知识挖掘。

②地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③数学:地学模型基础、多元统计分析。

④应用: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地籍测量与管理、施工测量、森林生态学、WEBGIS、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森林经营管理等。

通过以上课程设置,以3S技术在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为核心,加强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以适应本学科综合性边缘学科的特点。

四、立体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方面,改革和完善实习、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实习比重,以利于学生了解课程之间的联系并联系实际。立体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四个基本层次。

(一)课堂实验

根据新的培养模式,对原有教学计划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部分专业选修课的实验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和实验效果跟踪,根据跟踪结果对部分实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

(二)课程实习

实习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开发能力,如在遥感图象处理与应用、GIS开发与应用课程中,采用国际主流平台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和开发能力。组织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参观学习,增强学生对科研和生产应用的了解,以利于学生扩展就业思路,确定自身专业发展方向。

(三)综合实习

通过项目研究,决定增加5周的综合实习环节,以教学基地为主要平台,联合相关企业开展高年级综合实习,由专业教师和企业、科研院所共同承担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四)科研训练

制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计划,并要求有科研课题的教师通过双项选择确定3~5名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同时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参加全国GIS设计大赛,学科教师为指导。

篇5

关键词:国家援助;拍卖理论;竞争法

《欧盟条约》第87条至89条对国家援助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该条约第87条第1款指出,“除与本条约相反的规定外,国家给予或者通过国家财源给予的援助,不论方式如何,凡优待某个企业或者某个生产部门,以致破坏竞争或者对竞争产生威胁,从而对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有不利影响时,被视为与欧盟市场相抵触。”可见,这一条款的规定并未对国家援助给出明确的定义。在1961年一次判决中欧洲法院指出,国家援助是“国家用以减少一个企业在正常情况下所承受负担的各种措施。”此后,随着欧盟统一市场的发展,法律实践的不断深入,国家援助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学术界对于国家援助的定义众说纷纭,有些定义着眼于援助对象得到的好处,其重点在于援助是成员国无代价的给予;有些则从国家援助的目的入手。上述种种观点虽然在表述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成员国所承受的负担和企业得到优惠两个方面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同[8]。根据条约第87条第1款、欧盟委员会的决定和欧洲法院的判决,一项国家援助应该包括以下事实认定①:国家援助的主体是成员国政府或者国家资源;援助的对象为特定企业或者特定商品的生产;破坏竞争或造成对竞争的威胁,对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造成不利影响;措施引起国家财政负担;援助的措施必须具有优惠性和特殊性。

《欧盟条约》对国家援助的方式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这使得国家援助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灵活性的特征。因为不同的国家可以根据具体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选择援助的方式,所以国家援助的表现形式就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但从欧盟竞争委员会的统计来看,成员国最常使用的方法包括补贴和税收优惠、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资本参与、低息贷款以及提供担保。

国家援助的基本制度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由三个部分构成,被禁止的国家援助、与欧盟市场相协调的国家援助和被豁免的国家援助。按照《欧盟条约》的规定以及欧盟委员会的决定,并非成员国政府采取的任何国家援助均被认为与欧盟市场不相容,因为成员国政府实施援助计划必定出于对成员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以及区域政策上的考虑。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成员国实施的援助计划能够得到委员会的豁免。《欧盟条约》第87条第2、3款就分别规定了与欧盟市场相协调的和被禁止的国家援助。除了被禁止和相协调的国家援助,欧盟委员会和理事会在执行援助政策的过程中,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指南,用以豁免某些援助的实行,其目的是为了促使国家援助政策更好地发挥正面作用,减小负面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完善。

欧盟竞争法中的国家援助政策的实施从本质上可以看作一个资源分配问题,迄今为止,对援助政策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尚不明确,理论也不成熟。当衡量一项援助政策是否扭曲竞争的时候,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进行界定。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基本框架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文献综述

对于国家援助政策的经济学分析,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模型。由于各自的前提条件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往往只在自身模型中有一定作用。而且两种模型都提出了“国家竞争”(政府之间互相竞争以吸引企业到本国生产)的思想,但国家未必只依靠国家援助来扶植企业。

1.战略性贸易政策

第一种模型被称作“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TradePolicy)”模型。在这一类模型中,国家都是个体理性,市场非完全,产生零和博弈问题(ZeroSumGame)。如果每一个国家都能够放弃补贴等援助措施,那么大家的境况都会得到帕累托改进。在这一类模型中,企业(固定位置)不需要进行选址,所以政府也不需要彼此竞争来吸引企业。

战略性贸易政策作为新贸易理论的重要部分,为解决新的国际贸易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它已经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贸易政策,而是贸易措施与产业措施的结合。战略性贸易政策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詹姆斯•布兰德和巴巴拉•斯宾塞(JamesBrander&BarbaraSpencer,1983,1985)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2][3]

布兰德-斯宾塞模型建立在强有力的假设基础上,即两家厂商——一家奥地利厂商和一家玻利维亚厂商,使用古尔诺竞争向第三方市场出口,生产同质产品,两个厂商都出口到第三国市场且不存在国内需求。由于在这个局部均衡分析中只存在行业垄断下的扭曲,所以每个企业的边际成本也是其所使用资源的社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就可以用来衡量国家的福利。

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给定玻利维亚厂商的产出水平,奥地利厂商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对玻利维亚厂商来说,情况相似。这就会导致出现两条反应曲线,它给出了每个厂商对其他厂商产出水平的最优反应,古尔诺均衡点由反应曲线的交点决定,如图1所示。均衡时,没有一个厂商有改变自己产出的动机。但如果给定布兰德-斯宾塞均衡时玻利维亚厂商的产出水平,那么奥地利厂商就会有生产更多水平的产出、进一步提高自己利润的动机,那么在此处就会出现“斯塔克尔贝里双头垄断”的均衡。

布兰德和斯宾塞指出,政府的政策可以起到使承诺可信的作用。假定本国政府对该产业制定了一个出口补贴计划,则该补贴将使本国反应曲线向右移动,并因此使外国的反应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由于该补贴具有减少外国出口的阻碍作用,本国企业利润的增加将超过补贴额。因此,本国的收入得以增加,福利得到提高。最佳的出口补贴,应当是能够使反应曲线向外移动恰好达到斯塔克尔贝里点。

通过布兰德-斯宾塞模型(补贴手段的分析),不难得出,一国政府可以利用各种援助手段来增加本国企业的利润,并通过转移利润的方式来增加社会福利。但总体上来看,世界总福利受到了损失,因为一国政府的政策对其他国家的企业产生了负外部性,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和国内的企业进行谈判,而国外的企业则不在考虑范畴之内。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国企业和政府的谈判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企业只会考虑其生产决定所产生的外部性对东道国政府的影响,而不会考虑对其他国家中生产类似或相同产品企业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一假设并不合理,即使一个企业位于一国之内,它的目标也是要成为跨国企业。那么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其他国家政府的政策同样也会对它们产生很大的影响。

其后,一些学者对吸引企业的方式作了深入研究,邦德、萨缪尔森(Bond&Samuelson,1986)和道尔、温京伯根(Doyle&Wijinbergen,1996)研究了免税期在吸引企业到特定区位的作用。布莱克和霍伊特(Black&Hoyt,1989)分析了共用品在吸引企业中的作用。肯恩和马肯德(Keen&Marchand,1997)探讨了公共支出在吸引国外投资中的影响。利亚和涅瑞(Leahy&Neary,1996)和阿普、皮尔罗夫(Karp&Perloff,1990)则以一种动态的视角分析了政府对全局问题的考虑。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90030);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4JJD790007)

迪克希特和凯尔(Dixit&Kyle,1985)得出如果其他国家采取同样的补贴政策,那么两个国家就会陷入囚徒困境,第三国的福利得到增加。乔纳森·伊顿和吉恩·格罗斯曼(JonathanEaton&GeneGrossman,1986)分析了相同架构内的伯川德类型的价格竞争,得出与布兰德和斯宾塞相反的结论,即在更一般的环境中,最优政策建议取决于战略替代品(出口补贴)或战略互补品(出口征税)的选择变量。迪克希特和格罗斯曼(Dixit&Grossman,1986)认为,布兰德-斯宾塞模型中的出口补贴起作用,是因为它能减少受补贴部门的边际成本,这阻止了其他国家对第三方市场的出口。霍斯特曼和马库森(Horstmann&Markusen,1986)通过允许厂商进入扩展了布兰德-斯宾塞框架。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1987)开创性地将博弈论运用于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分析,提出了飞机制造行业中美国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经典案例,并得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信息、对于竞争对手将要采取的对策的估计以及寡头垄断的形式。

2.新经济地理模型

第二种模型被称作“新经济地理模型(NewEconomicGeography)”。在这一种模型中,区位理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政府竞争吸引经济体会更加有益还是有害则取决于具体状况。企业选址和生产的决定对于一国经济有巨大的外部性,所以政府总是试图通过税收、补贴或其他方法使这种外部性内在化。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些外部性的影响并不意味着自由的区位竞争总会得到正的外部性,所以利用一些约束协议(BindingAgreements)来限制这些行为也许更为有效。

尽管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比较久远,但在政府竞争中应用经济地理模型来分析却并没有很长时间。从政府竞争的角度来看,新经济地理模型的核心结论就是企业区位和生产决定会对其所在国家产生外部性(正外部性或者负外部性),外部性的程度不仅取决于企业的行为,还取决于企业的区位。比如企业选在了一个已经过分拥挤的城市,那么这一决策就会使当地的住房和交通更加紧张。但同样的企业选在一个存在大量失业人口的城市,那么它就会产生增加劳动力需求的正外部性。更微妙的来说,如果一个企业把某种高技术人员调配到一个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的地区,那么这一决策会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这一思想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首先提出,克鲁格曼(1991)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外部性的影响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揭示了经济体的区域分布对经济效率产生影响以及为什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并不总会得到有效率的产出的原因。如果可以找到一种方法使企业将外部性内部化,那么经济体考虑到空间分布所制定的决策就会比忽略这种区域分布时更有效率。

使企业将其外部性内在化需要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实现。对欧盟来说,一个仁慈的、万能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补贴的政策来达到这种目的。这一观点的缺点就像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运用梯伯特模型(TieboutModel)来分配公共资源一样,理论上可行,但无法操作。对于新经济地理模型来说,一国政府在吸引外国企业的时候,必须要明确企业到来所产生的外部作用,并且政府的激励措施必须和外部性组合起来进行权衡。

可见,新经济地理模型解释了政府给企业提供激励的原因,以及政府竞争中需要权衡的问题。它不仅强调了一定区域内外部性的影响,而且还涉及到区域间的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会从其他地区配给资源,但这种情况很难定义是产生了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

对于以上两种模型的分析,从理论上来看都比较成熟,但都不全面。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分析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内,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包括不具有政府承诺的动态过程和具有政府承诺的动态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并将外部性作用和政府之间的竞争纳入到考虑的范畴之内。外部性和政府之间的竞争会对竞争产生扭曲,但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负的外部性可以被内在化。从欧盟的实践来看,虽然对外部性和政府竞争影响的考虑少之又少,但其重要性却丝毫不能忽视。在具有政府承诺的动态分析中,政府的承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决策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一个经济分析框架

我们把政府竞争的过程看作一个“私人价值”拍卖(Private-valueAuction)问题。政府被看作投标人,产品即企业选址和生产的决策。这一产品会对东道国产生私人价值,对其他国家产生外部性,并且假设每一政府都知道产品对自己的价值,但并没有其他政府的任何信息。在本文的分析框架内,提出以下四个前提:

(1)企业自主决定厂址和产出。尽管企业可以选在某一国内生产,但从本质上来看,其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这可以看作由全球化竞争所导致的结果。

(2)企业的选址和产出决策对东道国会产生外部性。外部性包括税收的增加,失业人数的减少,技术溢出效应,马歇尔外部性(MarshallianExternalities)等。当然,更一般地来看,还包括政府关心的任何市场失灵问题,如市场失灵会产生拥挤和污染等问题,企业选址和产出决策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外部性效应。从一个更加现实的角度来看,企业自身并不会考虑外部性的影响,因为其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3)企业并不会转移出所有获得的收益这一事实激励政府之间进行竞争来吸引企业。政府可以通过给予企业提供补贴、减免税收、放宽环境管制和雇工标准等各种优惠来吸引企业,但在本文中,假定政府提供补助只允许通过现金转移(CashTransfer)的形式进行。

(4)企业生产和选址决策的外部性不仅对东道国产生影响,而且对其他国家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地理上的原因造成的,比如一个中国企业在英国生产电视的决策会影响法国电视机生产商的利润、税收和法国工人的就业。

本文所提出的以上四个前提假设扩充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研究范围,从一个更加宽泛的领域内对援助政策进行分析,并将政府竞争中产生的外部性问题纳入到模型之内。从一般直觉意义上讲,这种外部性必然会产生非效率。伯恩亥姆和温斯顿(Bernheim&Whinstion,1986)从拍卖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菜单式拍卖模型(MenuAuction),并得出只要竞价策略真实地反映了产品对投标人的真实价值,那么即使存在外部性,也会产生有效率的分配。

在此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外部性的存在不会产生非效率。举个例子来说,假设只存在政府1和政府2,政府1如果赢得企业的选址和生产决策这一产品,那么其净收益为100,如表1所示。如果政府2赢得这一产品,那么其净收益为120,还会给政府1带来50的净损失。假设不存在其它的外部性影响,那么政府1竞价的选择就不会是100而是150,在此可以把50看作机会成本。这样政府1赢得竞价。进一步来说,这种选择是有效率的,其总的得益(100)大于政府2获胜的得益(70)。

以上这一简单的例子说明了仅仅存在外部性并不能导致无效率的原因。政府竞争的过程会产生很多的非效率,我们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非效率问题。

1.静态分析

在静态分析的框架内,政府的竞价策略没有任何限制,伯恩亥姆和温斯顿的菜单式拍卖模型可以直接应用。如果政府出价都反映了其真实偏好和价格,那么政府竞争就会产生有效率的结果。对于一国来说,企业的选址和产出决策这一产品的价值由私人价值和产品产生的外部性价值两个部分构成,二者之和最大的买主获得这一商品。考虑到静态模型中国家补贴的问题,企业从一国获得补贴的数额等于政府获得产品的价格减去竞争过程中次高的价格。这个竞争结果就好像维氏拍卖一样,获胜的买方出次高价格获得物品。当补贴政策与产出水平相关的时候,政府补贴的数量要达到边际补贴的效用与边际外部性的收益相等的水平才能均衡,这一均衡价格也反映了次高价格的竞争者的出价水平。

在静态分析的框架内,限制一国的国家援助政策,产出仍是有效率的,补贴政策的实施并不能让企业有更优的选择。在这种前提下,实行援助政策最好的效果就是和自由竞争达到的效果一样,这时的补贴水平要很低才可以。补贴政策的成本则与其他机制相关,这些机制使得厂商考虑其决策对东道国产生的外部性的影响。总体来看,国家援助政策的基本原理就好像是要限制公共支出的一种政策,这种限制的成本则依赖于在相同的效率水平下,通过其他方法达到同样收益的机制。在实践中,对于这些机制是什么尚不清楚。如果一个拥有超国家权限的权力当局(比如欧盟委员会),了解所有区位和产出决策产生的外部性的收益和成本,那么它就能够指导一国政府采取恰当的税收和补贴制度来吸引企业。在欧盟内部,这种权力机构已经存在,但它并未获得完全信息,也就是说,它在成员国签订的限制国家援助水平的协议中只是担当了经纪人的角色。成员国之间签订的协议目的就是在边际水平上保证激励措施的有效性,但是从现实中很难看出其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总之,如果静态分析足以说明现实中的真实状况,那么欧盟的国家援助政策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但现实往往都是不完美的,国家援助政策作为一种政府间的合谋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一种低水平的公共支出。

2.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具有政府承诺和不具有政府承诺的动态分析。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政府承诺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是因为存在政府违约的情况,才使得原本清晰的分析框架变得更加复杂。静态分析作为动态分析的基础,和具有政府承诺的动态分析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并为不具有政府承诺的动态分析做了相应的铺垫。

(1)具有政府承诺的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中的假定并不能分析企业在连续的时间段里做出决策的行为。外部性对企业影响的程度不仅依赖于本期的决策,还依赖于前期的产出和区位决策。在这里,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两种效应——滚雪球效应(snowballeffect)和拥挤效应(congestioneffect)。滚雪球效应是指通过小的资本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在这里是指企业决策所形成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拥挤效应即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会吸引更多的经济体,而且会造成各种成本的增加,使各种资源变得更加紧缺。

尽管企业的收益取决于连续时间内相互依赖的决策组合,但这些决策并不能影响有效率的分配,在此我们可以把不同时间内的相互依赖转换为在只有一期情况下不同地域的相互依赖。如果一国政府决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一项政策不变,那么这就完全可以把时间上的相互依赖转换为地域上的依赖。那么也就是说,静态分析中的Bernheim-Whinston模型完全可以在此应用。

在实践中,因为作为决策者的政府承诺一项政策在一段连续时间内始终有效,所以无论这项政策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政府在规定的时间段内都不能有所改变。可见,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层面上看,这一政府失灵都会导致很多决策的非效率。

(2)不具有政府承诺的动态分析

在前面的分析框架中指出,政府根据企业过去和现在的产出和区位决策决定转移补贴的数量。但是,我们并没有假设政府的决策会考虑企业未来的行为。政府当然可以空口承诺将来的某项政策,但是当企业的未来决策对政府利益有所改变的时候,政府也会改变自己的态度。

贝斯利和斯布拉特(Besley&Seabright,1998)指出在不具有政府承诺的多时期模型中,政府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帕累托非效率。在政府竞争中,最显著的就是会出现规制勒索问题(hold-upproblem)。在此,规制勒索问题是指企业在签订一份协议的时候,往往会担心后续谈判会强制将此协议中的大部分利润转移出去,导致企业利润的大量丧失。即使企业和政府在都遵守原始协议的时候对整个经济更有效率,企业也往往不能避免某些后续谈判的产生。

在政府竞争的文献中有一个问题经常被阐述:政府在吸引企业的时候并不能承诺将来的政府行为。政府都了解当期所作的决策也许会在将来迫使自己进行某项支出,政府对未来的预期往往会扭曲当前的竞争,导致无效率结果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潜在企业的决策对政府产生的收益取决于早期企业的产出决策。举个例子来说,考虑一个高科技产业的企业,第一个企业的选址决策会对后续企业的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某国已存在此产业,且雇佣后续企业带来的更加娴熟的劳动力,那么必然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政府对第一个企业的竞争则必然会被扭曲。

无论从范围经济来讲还是从企业的未来决策来看,导致国家援助没有效率的原因都在于连续时间内决策的相互依赖性。政府吸引企业的竞价不仅仅受企业区位决策所产生的收益的影响,还受政府投标吸引未来企业的预算所影响[8]。

在此,不同企业的决策和政府的行为不容易度量,我们仅仅假设一个给定的企业在不同时期决策的变化。第一时期首先要选址建立一个工厂。第二时期企业要做出决策是否保持企业正常运转、关闭工厂还是把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地区。不难发现,两期决策的依赖性决定了不同的收益,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个绿地投资同在已存在工厂状况下的再投资是远远不同的。在一般情况下,绿地投资的成本往往较高,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并非总是更换经营地点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对已存在企业的国家援助进行严格限制的原因。但是,企业的转换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比较低,如汇率的原因导致企业变更厂址只产生很少的资金损失等。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已存在企业可能会由于东道国员工工资上涨或更加严格的环境管制等问题引起成本的上升。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企业在还没有完全获得其应得的利润前不得不做出更换厂址的决策;东道国政府也会发现自己正在进行二次支付。对以上种种行为的恐惧毫无疑问地扭曲了当前企业的区位和产出决策。

毫无疑问,国家援助的首要对象肯定是原始投资,而对已存在企业的国家援助则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对已存在企业的国家援助的限制可以看作政府对企业只进行一次转移支付,对企业的选址决策和产出决策所产生的外部性进行了一次性清偿。这种限制作用会产生两种成本:一是国家援助政策不能对企业的产出和区位决策所产生的外部性做出相应的调整;二是这种限制会限制企业的持续发展,扭曲对绿地投资的竞争。第二种影响所造成的成本是巨大的。由此不难得出,对于绿地投资的援助应该给予适当的限制,这一问题的提出与阻止政府在竞争企业的产出和区位这一产品时扭曲竞争问题不谋而合。

在欧盟现存的国家援助政策中,普遍援助政策和特殊援助政策很容易产生上述问题。某些企业明示或默示地指出如果政府不给予国家援助,那么企业就会改变区位和产出决策。“普援”和“特援”政策使得一国政府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选择援助水平,有效地规避某些企业的不合理行为。“普援”和“特援”政策的应用在欧盟区域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国际范围内,这一政策并不合适:它并不能对政府在竞争企业时的行为进行限制,而是促使企业对国内的企业进行持续的补贴和援助。这种政策在国际范围内执行会产生政府失灵的状况。

三、结论及启示

在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下,对于连续时间内国家之间竞争的结果,必然会导致非效率。这就好比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或者范围经济的作用使得后续决策的收益取决于最初的决策。但对于国家援助的限制程度在此并不清楚,也没有对具体的案例进行过类似分析,但这必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普援”和“特援”政策的实施可以看作一个更加可信的政府承诺。这两个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竞争对效率的扭曲,对中国制定自己的“普援”和“特援”政策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应该承认,欧盟对于国家援助的态度是矛盾的,在对被禁止的国家援助予以严格有效的控制之时,又以极大的篇幅规定了国家援助的豁免。这一做法的根本原因在于,欧盟及其成员国认识到国家援助这一把“双刃剑”的特性,虽然国家援助存在种种弊端,但却是规制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所以,欧盟只是在呼吁成员国减少国家援助的实行,积极寻找国家援助之外的方法来规制市场失灵。不可否认,在欧盟一体化的进程中,国家援助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国家援助的存在有其内在的必要性,尤其是作为一种平衡成员国之间经济水平的重要工具[9]。

中国与欧盟有很多相似之处,欧盟竞争法中的国家援助对中国有很大的启示。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和产业竞争力较低等各种问题。从实际出发,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国家援助制度。

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能放弃国家援助这个有利的武器,应当充分利用它来增强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强环境资源保护以及鼓励技术创新活动。然而,国家援助的两面性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毕竟国家援助的实施一般都会对市场的竞争秩序和有效竞争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牺牲了部分竞争利益来换取其它政策的实现。欧盟对国家援助的有效控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国家援助的有利作用,同时也尽量避免其负面影响。中国没有自己的国家援助制度,国家扶持还未法制化,国家政府实行的援助政策很容易遭到WTO成员国的不满和抗议,所以中国应及早建立自己的援助制度。在建立国家援助制度的时候,应借鉴欧盟多年实践所总结出的经验,有效地控制和监管国家援助的实施,防止授予不必要的国家援助,力争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实施国家援助是为了实现竞争政策以外的其他政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实现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冲突,孰重孰轻,决定了授予国家援助时的基本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欧盟的基本立场是确定竞争政策的优先地位。《欧盟条约》第3条指出,在欧盟市场建立一个保护竞争不受歪曲的制度,较该条提出的其他任务和措施有着优先适用的地位,也就是说,在欧盟其他政策与竞争政策发生冲突时,优先适用欧盟的竞争政策。欧盟竞争政策的优先适用地位是由欧盟市场经济制度以及欧盟市场平等、自由等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决定的。随着贸易与经济的发展,竞争政策越来越成为各国出现问题的焦点,中国应当确立竞争政策的优先地位。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受限制的竞争必然会导致垄断,垄断会窒息和扼杀竞争,而“国家处于一个能鼓励垄断或给予垄断权力和其他竞争优势的地位”。任何国家机关的活动都必须与一个开放、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相一致,国家援助的授予当然也包括在内。确立了竞争政策的优先地位,国家援助实施的过程就更加明朗,有了明确的方向国家就可以更好地按照国家法律的要求监督和实施国家援助。

参考文献:

[1]Besley,TimothyandPaulSeabright.TheEffectsandPolicyImplicationsofStateAidstoIndustry:AnEconomicAnalysis[J].EconomicPolicy,1999,Vol.14,No.28:13-53.

[2]Brander,JamesA.andBarbaraJ.Spencer.StrategicCommitmentwithR&D:TheSymmetricCase[J].BellJournalofEconomics,1983,Vol.14,No.1,Spring:225-235.

[3]Brander,JamesA.andBarbaraJ.Spencer.ExportSubsidiesandInternationalMarketShareRivalry[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5,Vol.18,No.1/2,February:83-100.

[4]Bond,E.W.andL.Samuelson.TaxHolidaysasSignal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6,76,No.4.

[5]Black,D.andW.Hoyt.BiddingforFirm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9,December.79(5):1249-1256.

[6]Keen,MichaelandMarchanMaunce.FiscalCompetitionandthePatternofPublicSpending[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1997,66:33-53.

[7]Krugman,P.GeographyandTrade[M].Cambridge:MITPress,1991.

[8]王晓晔.欧共体竞争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