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锻炼小孩的思维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锻炼小孩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锻炼小孩的思维能力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作为学习语言能力最好的幼儿时期,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能力最容易在此时培养,因此作为教师要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引导教育,有目的有意识的去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合理的提高孩子的词汇储备量,孩子具有良好表达能力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词汇储备能力。下面本文就如何培养学前教育时期如何培养幼儿语言思维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幼儿时期是孩子不断学话、学习新词汇、表达语言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具有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从呱呱坠地开始到孩子学会吐出第一个词,学会说第一句话,每天在不断接触新词汇不断学习新语句,直到完整的表达所思所想和理解新知识,这个过程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只有健康的引导教学才能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培养幼儿教育的关键时期,语言表达能力的健康培养,不仅能使得孩子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更为以后孩子在学活学习当中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修养做到健康的铺垫,甚至到以后成人在社会上谈吐优雅,举止文明起到启蒙作用。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三点:第一,幼儿时期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孩子的各方面发展能力和交际能力。第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的拉进孩子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拉进同龄孩子之间的沟通。第三,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孩子语文学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更加能促进孩子以后学习当中对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孩子今后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核心要求

1.正确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

幼儿园孩子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存在发音不过准确,吐字不够清晰的问题,教师在教育孩子发音上应以标准的普通话教学,使孩子吐字发音达到清晰准确的地步。幼儿园孩子由于其特殊的年轻性质,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比较强,作为幼儿教师是孩子在学校过程中主要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最正确的发音吐字方法,并引导孩子健康正确的词语词汇,指导孩子与人沟通时的正确方法和技能。

2.语言表达的儿童化

教师在对学前教育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时应当注意使用适当的语言沟通来符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教师在教育还在语言的过程中,应当以孩子的角度和心理,模拟小孩的语速和语调,并辅以眼神动作等,吐字清晰形象生动富有感情的与孩子进行沟通,这样不仅让小孩有亲切感,更能使孩子通俗易懂,高效的达到教学作用。

3.语言表达的艺术化

学前教育教师是幼儿孩子学业生涯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在与孩子沟通和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在于孩子沟通过程中,无论是表达肯定意见还是否定意见,愉快情感或不愉快的情感时,教师都应该用符合孩子的温柔语气,使用健康的语言。二是亲切的语言。鼓励和支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幼儿进步的动力之一。三是新颖的语言。语言的新鲜感、多变性能够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预期,激发自我成长的动机。四是灵活的语言。语言的艺术化还要求针对不同的突况,灵活地驾驭语言,解决问题。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1.注重提高综合素质

要想对一个陌生进行认识了解,首先要通过与其进行语言沟通。因此,语言是体现一个人修养水平、知识水平、生活态度等最重要的方式。语言的熟练程度和组织能力不是先天得来的,而是通过后期学习训练达到的,所以对于如一张白纸一样的幼儿来说,在学前教育时期打好语言基础显得至关重要。

2.丰富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幼儿教师应当适当的组织和进行一些幼儿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课前演讲或者是朗读的小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都能得到语言锻炼,这样不仅能增加他们的语感,还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演讲水平提升学生的胆识,教师在学生演讲或者朗读结束后再给予孩子刚刚的表现一些小点评,不仅让孩子能得到夸奖增加孩子语言方面的信心,也可以使孩子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有不足,下一次演讲或者朗读时会纠正这方面的不足,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口语水平。

3.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训练

学前教育的教师对孩子语言变大能力应当进行必要的指导。指导可分为练前指导和练后点评。练习前,教师根据练习材料、练习方式的不同,针对全体学生进行指导,指出练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让学生理清练习思路,找准练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练习后,教师的点评应该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个性、知识水平、语言表达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因人而语”。具体来说,对性格较为敏感、容易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和肯定,消除学生紧张心理,多创造学生上台机会,锻炼其心理承受力;对反应较慢、知识储备差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还需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对领悟力高、表现力好的学生,要有“画龙点睛”的点评和指导,使之更符合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结语:

为了使学生能养成语言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针对学生自身的教学方式,利用现有条件营造学生喜欢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语言的学习兴趣提升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为孩子在语言方面和今后学习生活方面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为孩子打好语言方面的基石,这样不仅是孩子们的的需要,也是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方面的重要需要。

参考文献:

[1]刘丽.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J].学周刊.2011(17).

[2]武艳英.如何开展幼儿语言艺术性的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篇2

【摘 要】本文立足于发展学生语文思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从提问的趣味性、分散性、整体性、发散性、提问后的明确性等方面谈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提问艺术;学生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中的课堂问题设计就不可忽视。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恰当的提问,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提问“无新意”“难度太大”“零散无章”等弊病,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提问艺术,精心设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提问应讲究趣味性,激发学生思维。

提问新颖有趣,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受于漪老师教《孔乙已》时“孔乙已姓甚名谁”提问的启发,我在教《明天不封阳台》时,一开头就提问“作者改变主意不封阳台,是为了享受更充足的阳光吗?”学生很感兴趣,从而积极钻研文本,进而了解了文章主题。这一提问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讲究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与传统的“文章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内容?”“文章主人公是谁?”等问题相比更具趣味性。

可见,提问要新颖有趣,当然也要以教学实际为基础,紧扣教学目的,否则故弄玄虚就达不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提问要有分散性,培养学生思维。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要因人提问,让优秀生和后进生都能积极思考。提问也要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情况,若问题过难过大,学生无从回答,会抑制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把大问题分散,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这样的分散性提问才能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例如我在教《在烈日和暴雨下》时,关于祥子遭遇的原因这个大问题,我拆成几个小问题,1.祥子拉车时的环境怎样?2.祥子在此环境中拉车有何反应?3.既然痛苦,为何祥子还要拉车?4.坐车人的反应又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本文的主题,“祥子的遭遇不仅是因为自然的无情,最根本的是因为社会的冷酷无情。”像这样提问有分散性,有利于学生在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中培养思维能力。

三、提问应有整体性,锻炼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重视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锻炼,教师应精心研课,全面把握文章,通过系列化的大问题引领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感知课文。现在考问文意概括的题型较常见,教学中我就以此为契机,从主要内容、写法、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整体设问,也常常根据具体的文章,寻找突破口,精设三四个问题。

例如我在教《安恩和奶牛》时就从文题入手,提了一系列问题,如1.本文写了安恩和奶牛的一件什么事?2.这是一个怎样的安恩,从哪里可看出来。(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正侧面描写),这是一头怎样的奶牛?两者关系如何?(正面写两者关系,侧面衬托安恩)3.题为《安恩和奶牛》,主要人物是安恩,写环境、买牛人有何作用?4.文章最后我们明白了安恩和奶牛来集市的目的,这突出了怎样的主题?结尾情节安排有何特点?这样的系列问题具有整体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提高,也避免了常见提问方式的无味,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挑战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提问应有发散性,拓展学生思维。

为了拓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课堂提问应有发散性,发展学生的想像和创造能力,提问时要重视已学知识点的迁徙,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巩固已知。

例如我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这样提问“皇帝听了小孩的真话后,游行大典回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请续段尾。”这样给予学生新的思维情境,运用他们的生活积累,充分想象和创造,拓展了学生思维。

五、提问后应有明确性,提高学生思维。

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重要,但提问后应有明确性,防止学生的发言不着边际,对错不分。现如今,我们在听公开课时常听到类似“很好”、你真棒”的教师评价,从激励学生的角度而言无可厚非,但这也导致学生无法明确答案及自己答题的优缺点。所以,老师一定要及时明确答案,积极评价学生的回答,回答错误或不全面则指出不足,并激励学生。

例如:我教《甜甜的泥土》一文时,提问“小男孩的后妈这一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这后妈像白雪公主的后妈般恶毒”、“这后妈灵魂丑恶,泯灭人性。”……学生思维很活跃,但如果任其发展,教学场面会失控,这时我明确告诉学生“你们谈的大都是对后妈的评价,没注意“作用”二字,本文通过亲妈与后妈的对比,揭示了‘母爱的伟大’,后妈起了衬托亲妈形象的作用。”这样提问后的明确观点,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明白了文章主题和写作技巧,同时学生也明白了应切住问题答题,不应走弯道,提高了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应讲究艺术的,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精心设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教学时常有预设外的生成,对此教师要灵活应对,巧妙提问,就会让生成之花开得更美。

参考文献

篇3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研究、比较,从而寻求出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我着重从下面四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发挥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到所学内容很有趣味性。例如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时,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来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以及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师生交互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与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抛开教材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进行反方向思维,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桃花源记》这一课的时候,这样设问学生:渔人从这个世外桃源回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到去桃花源的路。假如现在有人找到了去桃花源的路,会是怎么样呢?这时老师用信息技术课件把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画面与现代人的生活画面进行对比演示给学生看,并用鼠标点击两个画面,让画面不断闪烁,并且不断更新两个画面中的信息。更新的动态信息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会去劝说桃花源中的人走出来看看我们现代人是怎样生活的。”“桃花源中的人看了我们现代化的生活,会不愿意再回到世外桃源的。”“我会教桃花源中的人学电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原有的感知记忆被激活,使新旧知识处于“共振”状态,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这样,在学生的逆向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提高想象、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们将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再造加工形成新印象的过程。教师创设想象情境,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信息技术教学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这样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里借用一个语文教学方面的例子来说明,“看图说话”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看图说话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想象、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有一种看图说话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局部分说―整体总说”。“创设情境”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软件所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并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看境讲述”。信息技术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呈现的内容更丰富,更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交互界面和超文本结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可以采用先“局部分说”后“整体总说”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讲述,这样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样一种“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同时能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篇4

幼儿园论文2200字(一):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通过日常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等主题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过分的保护和过多干预成长的观念不仅会影响到幼儿的自我意识的萌发,还会影响到幼儿的智慧发展。中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及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要根据幼儿的自身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多种方式,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教给孩子一些实用的技能和方法,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强化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关键词幼儿园;一日活动;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1注重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

幼儿教师需要对所有的幼儿日常生活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了解、观察,然后针对幼儿所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反思和干预。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特别是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中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他们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或他人。这时候需要幼儿教师更多细致的观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更好的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例如:中班幼儿日常活动中,在学习如何正确的使用筷子,采取更多个性化的内容。幼儿教师多注重观察中班学生在使用筷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总结,如何更好让幼儿提升自我支配和控制能力。可以采取游戏活动,筷子夹乒乓球、筷子夹玻璃珠等等。不断的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在自己的尝试中逐渐完成结果。其他的活动如何更好的帮助中班幼儿学会自己穿衣,拉拉链,幼儿教师可以提供视频,图片帮助学生自己练习;如何更好的叠衣服,教师应在日常中细致的观察,提供指导性帮助,不要身体力行给幼儿叠。中班幼儿与小班幼儿比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也更愿意参与日常实践,所以不能过分保护,过分干涉中班幼儿的身心成长。通过多种日常活动的练习,帮助幼儿掌握自我服务技能。所以,幼儿教师在帮助中班幼儿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做到对所有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幼儿进行适当的改善。

2教学方式利用有趣的玩教具

幼儿对玩具具有特殊的爱好,有趣的玩教具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那么可以把有趣的玩具投放到活动区域内,这样可以在游戏中,不断锻炼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在活动区域内,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乐高积木搭建出所需的游戏场景,需要搭建房子时,首先幼儿要对房子的轮廓有初步的认识,通过图片,视频演示房子的结构,自己动手来搭建,培养基本的动手能力,并锻炼了手脚协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可以在搭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中班幼儿一般具备一定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可以进行更大层次的发挥与改造,更能激发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积极性。同时中班幼儿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有趣玩教具,玩具不再单一,而是富有变化的可以自己发挥创造力的积木等搭建,更好的实现各种生活技能的练习,对幼儿的四肢协调进行有效的锻炼,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提高和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创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针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分析,确认幼儿存在不足的地方,然后针对性加强,可通过视频或者是PPT展示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通过正确的示范,由幼儿自主进行练习,目的是让幼儿拥有正确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经验。由于中班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已经发展了,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有了责任感。中班幼儿更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会更多的技能,才能更好的提升在我服务意识。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我会冲厕所、我会整理图书、我会提裤子和穿鞋等,在这些教学活动中,都能幫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自我服务理念,并不断提高其能力,同时还能有效提高为集体服务的意识。

4采取各种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教师可与家长实现实时交流,那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电话、微信等各种方式实现与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详细说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目的是让家长清楚了解到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在自理能力方面的表现情况,同时老师也可以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经验,目的是让家长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实现家校合作的方式,并要求家长在家多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最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在区角活动和环境创设进行有效的渗透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环境创设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在选择物质材料时,必须要确保该材料具有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和有趣的特征,并在开展活动中,幼儿能够良好的互动,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中班幼儿已初步对外在世界的探索认知,愿意更多的探索,实践。所以,幼儿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创设一个幼儿喜爱的自我服务活动区角,激发中班幼儿的好奇心,这样才能确保为幼儿创造更多的学习活动机会,这样就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活动中,实现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6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促进幼儿更好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幼儿的手脚协调力和独立能力、自理能力,另外还能培养幼儿具备良好的品质,促进幼儿更好的成长。所以,教师和家长必须要积极配合,有目的、有策略的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幼儿园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信息技术与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融合论文

【摘要】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依靠着中华儿女采取各种方法与途径进行传承与发扬。其中幼儿美术教学就是重要的方法途径之一。新时代,国家号召培养有能力、有担当、有道德的,创作能力较高的人才。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有许多种,而且也有一个很好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提高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创作水平,我们需要从小就培养国家栋梁之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融合

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就是重要的方法途径之一,要求幼儿园美术的教学中应该融合有信息技术的创作教育,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园美术教学这方面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如果幼儿园的小朋友没有想象能力,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画出来的画作是没有灵魂的。信息技术教育应从小开始培养,因此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培养创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利用信息技术去提高幼儿园小朋友的画画能力,以及培养创造能力。接下来,我们就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方法来进行分析讨论。

一、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对幼儿园小朋友进行教育,有利于幼儿进行自主操作和探索,有利于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有利于帮助幼儿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美术教育在重要性上应该排在所有科目的第一位。首先,因为幼儿美术中的创作能力与每一位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相关。信息技术对创作素材是重中之重,需要从小锻炼。除此之外,从筛选人才的维度看,如果考试设计合理,美术考核的是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不需要背什么知識,其实主要看个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是每一位幼儿园小朋友都要经历的,幼儿园小朋友是祖国的花朵,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美术的创作能力教育更不可或缺。对于教育的改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想取得较快的成就,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尤其是美术的创作能力方面,投入大量脑力、体力。幼儿园阶段的小孩子很爱玩,那么我们老师就可以利用做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得到教育。比如在课堂上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情景模拟,分配给不同的小朋友不同的角色,这样以来,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深刻记忆画本知识,并且还能够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引导。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提高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学习能力,让每一位小朋友都有一个很好的成绩,并且也都培养他们拥有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需要从小就培养这些能力。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使用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进行教学有许多方面的应用,比如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教学情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推动家园合作。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画画,接触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当然我们也应当提高创造能力好的思维能力,还有想象能力。这些能力我们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当然幼儿园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就属于基础方面的教育,是为了以后打基础的。从古至今,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一直被人们所推崇。画作也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高低的标准。画作是每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要经历的,幼儿园的小朋友是祖国的花朵,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美术创作能力教育更不可或缺,因此在幼儿园中的美术教学中应该融入信息技术教学。而对于教育的方法,我们还需要深入的探究。然后进行推行利用信息技术对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进行教学。虽然国家明令推行信息技术教育,但是具体的制度还没有得到完善,导致改革力度不够大,改革不够彻底。教育里,成绩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一个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已经被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人们的心中,难以改变,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教育的推行仍面临着很大的考验。

篇5

关键词:语文教育;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81-01

当人类社会迈向二十一世纪时,在这剧烈变动的世界中,各国都了解教育文化的重要性,先後进行教育改革,以激发个人潜能,传递优良文化,促进社会进步。而作为以培养与发展人为目的学校教育对于激发学生个人潜能,传递优良文化,促进社会进步更应当重视。语文学科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心理,培养创造能力上,有着特殊的功能和极为广阔的天地。创造力,尤其是作为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思维能力,正是主要通过对语言和文字意义的摄取与创造等,引发并表现出来的。学生语文学习得好坏如何,对各类知识信息的摄取,传递和迁移创造能力能否得到有效形成,便直接决定着他们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学科的性质提供了培养创造能力的可能性,语文教学内容提供了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条件。而恰恰创新教育也是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对个性发展的一种促进。

语文教育要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问题。所谓个性,在心理学上亦称“人格”,“它是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个体在社会实体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性”。可以说个性是个综合体,一个人的个性能体现出其内、外各个方面,并决定着人的发展。人的个性以及其个性的培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教育界现在关注的焦点问题就是语文个性化教育,那么语文个性化教育是什么?实际上是必须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同意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语文教育是传递以语文课程形式组织的人类生活经验,并以掌握语言的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即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并具有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思想,挣脱如“应试教育”的束缚,勇于突破“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模式,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课题,以启发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主攻方向,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语文教育应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真正实现,要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满足其心理需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感情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这就是对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听说读写思维能力的同时,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

创设教学环境,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目前,各国基础教育中普遍意识到,宽松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是学生个性发展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犹如松软的土壤对于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只有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发展,创新的精神才能激发出来。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教育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师在教学中有自己的个性,才能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从而引导学生有所创新和突破。

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创造的活动空间。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轻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动手能力低下,学生个性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正如杨振宁教授所指出的:“中国小孩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我们必须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他们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发挥到这些实践活动当中,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起体验感受,思考发现、探索锻炼,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在具体形式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专题讨论、演讲、辩论赛,观摩影视艺术,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访具有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和模范人物等等。

这样看来,语文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越来越成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目的,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更是深远的,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文学上从兴趣发展到毕生从事这种事业,并有所成;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使它迁移到别的学科上,有所发明创造;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当代的语文教育,更应唤醒学生的个性意识,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塑造和完善,为使学生最终成为个性鲜明并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而努力。

篇6

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让学生脑子“动”起来,让学生眼睛“动”起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嘴巴“动”起来,敢于说、问、答,培养他们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富有创新思维的情景与氛围,激发学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潜力。

关键词:培养;创新意识;学生;动起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48-01

小学语文教学的凭借是图文式教材,生动形象、内涵丰富,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对象是思想灵动、活泼可爱的孩子,“童言无忌”赋予他们独特的表现力。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我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1.让学生脑子“动”起来,在情趣中萌生意识,扩展想象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有力因素,是哺育创新意识的源头。

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一切有效的手段,创设情调和趣味,从外部刺激和内部感化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如让学生理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是描写月儿还是小船。教师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打开课本,课本上一个孩子坐在两头尖尖的月儿上,手摇船桨在云彩叠荡的蓝天中伴着悠闲的音乐徐徐晃动着。学生一下子就会被这“色、形、情”俱浓的外部刺激吸引住,积极表述意见:有的说这句话讲的是月儿像小船;有的说这句话讲的是月儿,把月儿当作小船;还有的说这个孩子把月儿当作小船,把蓝蓝的天空当作大海,把云彩当作水波,多有意思啊!随着学生语言的不断丰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孕育。

要开拓思维空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那就要多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师要多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思维以自由遨翔的想象空间。例如,可以训练学生在逆向思维展开想象,可以训练学生根据想象画出图画,或根据图意想象作文,还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想象表演,想象文章内容的延伸部分等等。例如,教完《北风和小鱼》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北风还向谁吹一吹,谁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了解气候与人们的紧密关系。又如教学《大海睡了》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这课的录音朗读,通过情境激发想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朗读中,产生丰富多彩的想象感受,来体验夜晚大海的平静。让学生想象海鸥会对睡了的大海说些什么。想象后他们议论纷纷,畅所欲言,抽象的语言变成了学生脑海中充满生趣的形象。

2.让学生眼睛“动”起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学生由于知识面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好奇心,而引起他们的超常注意力,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事物。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只有有了好奇心和观察力,他们才会去探索事物和发现事物。 如教《看》一课,教师提供图片,引导学生一边观察图片一边观察书中插图,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观察得非常细致,这种的观察比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观察也全面、细致,能真正地把观和察、观察和思维有机结合,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嘴巴“动”起来,敢于说、问、答

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是让学生主动求学,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机会,引导学生从批判的角度质疑,激起他们心海片片涟漪。如教《大森林的主人》一课,有的学生提出:猎人虽然能在困境中想出办法,克服困难,但他任意捕杀野生动物,又在森林中生火,对生态环境极为有害。因此。他不能被誉为大森林中的主人。这种不信书,不信师的敢想敢说的批判精神,正是创造精神的一大体现,教师要给予呵护和疏导。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动嘴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后解答疑难,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争辩,敢否定教师或他人意见,使学生的独特性有机会得到显示,这无形中就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首先要让学生敢说,教师面带微笑,多给学生投去鼓励的目光,对学生出现的失误,能巧妙地加以引导,不能给以生硬的否定。其次,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想说,丰富说话的内容,课堂上经常提供一定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例:晨读十分钟的“我来说说电视节目”,课间的“和老师聊聊天,”“课堂上的今天,我读懂了什么”,还可以常让学生说说“我什么还不懂”或“我什么还不很理解”再让学生一起来解答。当然,形式还有很多,学生总会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说出独特的话题,长期的锻炼,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4.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而学生的动手操作,既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是进行感知思维的途径。因此,我们要让小学生各种课堂上多动手,即使是语文课,也可以让学生多圈圈、划划,也可以让学生把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动手画出来。如学了《东方明珠》这一课文,可以让学生动笔画画自己知道的东方明珠,加深印象,还可以让他们把吴江的新变化画出来,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又得到了培养。

5.让学生在想象中开达心思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说一说春风像什么?春风是无形的,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他们有的说,春风像一位高明的画家,给大地绘上艳丽的色彩;有的说,春风像一位美丽的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有的说,春风像个调皮的小孩,搅乱了池水,吵醒了昆虫……

再如教学《荷花》一文时,第四自然段中

写自己仿佛变成一朵荷花,蜻蜓、小鱼对我说话时,后面有一个省略号,针对这一语言材料,我启发学生想象在公园里还会有哪些动物?它们会对“我”说些什么?学生会想象出很多动物,然后再饶有兴趣地想象他们的话语,如此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提高。

6.让学生在品味中悟出新意

行家说: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文中走几个来回。这就要求学文要细细品味,不能"囫囵吞枣",文中的深意要让学生在自我反复咀嚼中领悟出来。

篇7

关键词:形象思维;物理教学;实验教学

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引发的思考

近几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物理命题方向趋向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2013年理综卷第25题,这类题打破了过去那种建立在理想化模型基础上的命题思想,用情景、问题、知识、方法考查学生的能力。而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生得分并不高,究其原因,题目看不懂,确切地说是图形看不懂,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难转化为物理模型。

赵凯华先生在《我国赴美物理研究生考试历届试题集解》的序言中写道:“在我们教学中,同一物理问题,既可以把原始的物理问题提交给学生,又可以由教师把物理问题分解或抽象成一定的数学模型后提交给学生。习惯于后一类问题的学生,在遇到前一类问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赵凯华先生提的这一问题也正是我们学生碰到的问题,笔者分析,原因主要是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对思维认识的片面性所导致思维培养的偏颇,即重视抽象思维,忽视形象思维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习惯数学计算,缺少画图的意识或者不会画图,这种情况下许多问题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思维障碍,特别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学生的表现更为明显。

可见,从题目转化为图像的过程是形象化的物理模型建立的过程,思维跨越是很大的。在这过程中形象思维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从物理学发展的角度看形象思维的作用

钱学森先生认为:“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是用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比如,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思维的。科学家们面对问题的思考,也不总是严密地按照一步一步的逻辑顺序进行的,有时跳跃的直觉思维在他们的发明创造中起来关键性的作用。”从我们高中物理教材中发现,科学发现中有很多事实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如,伽利略的自然科学本质观点是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真正的出发点,特别强调定量的实验研究,并运用数学语言来概括和总结实验规律,在理论建立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实验或理性推断都是用了想象化的图景来进行的。例如,他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规律概括的否定,他设想用一根绳子把两块重量不同的物块绑在一起,然后再将其自由下落,那么将以多大的速度下落呢?借助这形象化的图景,并运用了逻辑的力量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的观点。又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他又思考,重力的作用是否可以延伸到月球所在的地方呢?如果能,那么月球为什么不像地面附近的物体那样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地球坠落呢?因此他设计了一个形象化的思想实验图:把物体从高山上水平抛出,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就一次比一次远。如果速度足够大,物体就不再落回到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人造地球卫星。可见牛顿也是用形象化的图形来完成的。又如,在研究电磁场中法拉第不但提出了场的概念,而且直观形象地描绘了场的清晰图像。他用电力线和磁力线形象地描述电场和磁场。力线密的地方场就强,力线疏的地方场就弱,力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场强的方向,使物理学深奥的原理变得如此简单形象和容易接受。

爱因斯坦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思维进行思考。”形象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它的重要性和表现形态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在我们教材中给予较为系统的阐述和分析,使我们对形象思维在科学方面,特别是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科学和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三、形象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实践

1.形象思维在新课程教材中的应用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形象思维的重要性,物理教材中与形象思维有关的素材越来越丰富,新教材采用了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直观、真实、风趣地向我们说明了也许很多文字才能说明的科学道理,对于我们的表象储备和概念理解有很大帮助。一些演示实验、STS也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在教科书上,如,“曲线运动”这一章中,用砂轮打磨下来的微粒飞出的方向研究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用汽车转弯来研究离心运动的危害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就是以图片来说明的。这些栏目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养成与提高。“说一说”“做一做”“STS”等栏目的采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形象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是一门集观察、实验和物理思维于一体的科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严密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笔者认为画图分析方法无论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运用形象思维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对某些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往往只能根据教材中的叙述,通过教师的讲授,似懂非懂地记忆,真正应用这些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就很难把握其本质,经常只能跟着感觉走。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熟悉的现象去用形象的图形描述它或进行物理情景的联想,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片段1:在瞬时速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第一次很难接受极限的思想与方法,因为可复习匀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图象,进而用图象比较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几何意义:在位移时间图象中,图象中两点之间割线的斜率表示这两点之间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几何意义:在位移时间图象中,图象在某点的切线的斜率表示在该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从图象中自然地得出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后面理解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等教学都埋下了伏笔。

案例片段2:在研究电源、电动势的概念时,教材中所述: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我们可以画一个抽水机工作图,将低处的水抽到高处来增加水的重力势能,又可以进一步说明不同的抽水机抽水的本领不同,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形象地理解电源和它的特性(电动势)。

(2)形象思维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材的探索性实验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中更细心、全面地观察物理现象,体验物理规律的奥妙。探索性实验是在较高层次上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实验形式,它没有给定的实验器材,更没有规定的实验步骤,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预先设计,形象思维在这里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构思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并要将实验过程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显示一遍,以便确定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确保实验的成功率,提高实验效率。

案例片段3:研究电磁感应现象

目的:研究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和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让学生课前思考:需要的仪器,电路的设计。(让学生在头脑里显现出画面)

实验中讨论:如何使感应电流大小增大的方案?(让学生交流、想象,最后去实施)

(3)形象思维在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习题是实际物理问题、物理现象的科学简化、科学抽象和理想化模型。物理习题的教学是通过习题解答,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拟演习,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形象思维是正确分析、把握物理问题的依据。然而,目前学生普遍缺乏运用物理形象思维的习惯,他们常常只习惯用公式去讨论问题,得出一些数学结论,而不习惯运用物理形象去思考现象或过程的本质。因此,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①在讲解例题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信息的知觉来想象问题情境,揣测物理变化的趋势,同时在纸上画出示意图或受力图、光路图、电路图等草图,并在草图上标明各个过程、状态的物理量;②要求学生根据已画出的详细情境图,理性地分析各过程、状态的特征,将这些特征与大脑已有的规律表象对应起来,寻找适合的规律解题;③让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规律进行推理和演算,得出定量的结论。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要求教师必须一开始就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我们教师都要有强烈的意识,紧紧抓住学科特点,将形象思维应用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不论是概念教学、规律教学,还是习题教学,努力挖掘和发挥教材中的过程图景、理想化图景、几何图景以及图形表象等,创设条件激发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兴趣,锻炼学生画图分析的能力,强化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习惯,让学生的能力在运用中获得锻炼,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凯华.CUSPEA与我国物理教学:《我国赴美物理研究生考试历届试题集解》代序[J].物理教学,1986(02).

[2]林金辉.大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创造[J].煤炭高等教育,1995(01).

[3]闫晋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S4).

篇8

口语交际是小学生语文新教材的一种新课程,是根据现代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更高要求而设置的,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本人谈谈几点做法:

一、加强实践,善于表达

也许有人会说,讲话还不容易,开张嘴就可以讲个不停,其实,要把话真正讲好,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仅有这还不够,语言的积累,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口语交际贵在实践,丰富多彩的生活无疑是口语交际的活水源泉。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遵循其语言学习的规律,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接触生活,探索自然,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并让课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提高口语交际的关键所在。

1、做到言之有物。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些小动物时,我就地取材,利用农村家家都有养的小动物―狗,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小狗的生活习性,所记录的小狗的生长过程加以灵活运用。学生只有细致地观察,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闻及时记录下来,才能把内容说完整,说具体。不然,干巴巴的几条筋,思想表达不清,别人连听都不明白,又岂能交流思想呢?

2、做到言之有序。讲话要有条理,修辞要运用得当,要有说服力。第一句话讲什么,第二句话讲什么,要有一定的顺序,为什么这句话先说,那句话后说,总要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出现“你不说还清楚,你越说越糊涂”,那不就事与愿违了?总之,讲话应做到条理清楚,组织严密。

3、做到讲究技巧。说话要有节奏,速度快慢得当,抑扬顿挫要分明,声音要有一定力度,并能控制自如。而且,还要重视内心情感的表达。这样,才能增强口语表达的效果。

二、博览群书,勤于思考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学到了文章的表达技巧,写起东西也就得心应手。同样,也能发展口语交际的能力。当然,口才不是天生的,善于讲话的人,都是勤于思索的。口托语言是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经常运用的表达思想的语言形式。

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来自思想,在特定的思想情境下,会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促进语言的发展。”口语与思维的发展是同步的,思维敏捷则语言通畅,思维钝缓则语塞。人们每讲一句话,必定包含有思想,而当人们产生了思想,也必定产生表达思想的语言。知识丰富,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对待问题,能看得清楚,想得透彻,讲起话来,自然是振振有词,头头是道。同样,丰富的想象不仅能使学生有话可说,并能把内容说得生动有趣。反之,思想昏沉,糊里糊涂,怎么能说得中肯,讲得明白呢?可以说,养成爱读书,勤思索的好习惯,是搞好口语交际的重要途径。

三、发挥想象,拓宽思路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中有些课文读后,总给人有一种言尽而意未完的感觉。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去发掘那些深含着的因素以用作说话的材料,无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如学《坐井观天》一课,最后一段: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我问:青蛙跳出井以后怎么样?请大家展开想象,编故事。有个学生这样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天真是无边无际,决心到外面去见识一下世面,再不做目光狭窄的井底之蛙了,后来上了学,考上了大学,又回到井里劝亲人朋友一起跳出井口,去学习本领,捕捉害虫,造福人类。看,这种训练,使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灵活运用,加强练说

1、小组合作,互相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可交流思想,相互促进。小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充满幻想,为了让他们学会选材,增强表达能力。我在班级里设立四人一小组,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或从电视、广播、电影、报刊和广告所吸收的信息中,选一二件,抓中心,按一定的顺序简单地讲给大家听。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还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课堂发言,正确评价。每堂阅读课总少不了让学生发言,而学生发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口语交际。我要求学生想好了再说,发言时,声音要响亮、口齿要清楚,要注意语速和调理,避免疙疙瘩瘩,断断续续的现象。学生发言中有语病,应及时纠正。

3、加强考核。这是保证口语交际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一方面,可使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让学生看到学习成果,激发学习信心。

篇9

那么如何利用初中生胆子大、爱发言、善模仿的优点,鼓励他们大胆模仿,积极开口说英语呢?我认为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Warming up。

激发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要精心设计开场白:以简短的英文歌曲、游戏入题,同时鼓励学生用英语介绍身边的事物,说自己,说同学,说家庭,说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兴趣的东西,从两句到十句,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每节课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创造新奇情境。

师生要尽可能把英语材料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觉得一节英语课学到的不仅有少量的单词或一段对话,还有一些在许多场合用得上的富有生机的语言材料。如:设计“拜访亲友”,要让学生练习已学的礼貌用语;让学生介绍家庭成员及父母职业;设计“昆山中学招生”,让学生谈谈各自的兴趣爱好;设计“新同学联欢会”,让学生正确运用人称代词等。这些活动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创造性,同时使学生在玩中充分练习了口语,提高了他们开口说英语的机会。

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在教学长篇阅读短文时,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起讨论,一起研究,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在此间,学生已经得到了口语的训练,学会了如何与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心得,学会了如何表达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检验所说的语言,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语言训练。

三、设计各种“说”的情境

创设情境进行交际是提高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多样的“说”的情境,教师要营造比较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表达思想, 运用学过的、适合的语言;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师与生、生与师、生与生的语言交流中不断巩固、不断更正,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四、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当他们取得成绩或取得一点进步时,

要给予表扬,使他们信心加倍。有时“Very good.I think you can. Great!”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字句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强心剂”。只有敢于开口说,才会发现问题之所在,才会解决自己的不足,才会让自己的口语有所提高。而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种理解、体谅、尊重的态度。教学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感情与思维的交流。

五、重视音标教学,重视朗读与背诵

人人都说单词是英语教学的关键,那么我说音标又是学习单词的垫脚石。英语教学中只有26个字母、48个音标,如何教会学生认读音标、识记音标是教学的关键。只有让学生学会音标、认读音标,才会使他有想去认读单词的欲望。而朗读是训练语音、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朗读可以训练正确的语音、语调,掌握在语流中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失爆、同化、重读、节奏等,能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在熟读的基础上再选择一些句型、段落、名言等进行背诵,使朗读技能熟练,这样不但有利于积累精彩的语言材料,而且更有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六、重视有意识的模仿练习

不论是什么年龄开始学外语,都要经历与小孩呀呀学语相似的阶段,因而模仿听说对口语学习十分重要。模仿练习可以采取听一句模仿一句、边听边模仿,或者把自己的朗读录音和原版录音对照模仿等方法,内容上应把发音、语调、搭配、成语、惯用法、交际语法和句型看作重点。开始鼓励学生尽量用磁带、广播里听到的和书报杂志读到的及电视里看到的标准口语进行模仿练习,这对纠正语音语调、增强语感和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七、创立口语形成性评价模式

篇10

关键词:想说;敢说;会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将会有更高要求,特别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学说普通话的习惯。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作为教育者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实践证明,重视口语训练,不但能促进学生口头语言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听话和说话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对于处在启蒙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说话训练更显得尤为重要。“说”的能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能说,二是会说。我在教学实践中始终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在课堂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一、营造氛围,让孩子们想说

小孩子天真活泼,爱说爱动,平时在家里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谈。刚入学后对于新的环境、接触的同学难免有些生疏,感到害羞,甚至感到害怕,学生便不爱说话了。勇气是成功的希望,只有鼓起学生说话的勇气,才有希望提高学生f话的能力,在说话训练中,要因人而异,分别对待。不要过早肯定哪个学生说得好,对于差一些的学生来说,为了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即使是所答非所问,也不能马上给予批评,而要肯定他们能积极举手,敢于说自己的话。然后,再逐步引导,让他们再思考,直到说出符合要求的话。而且要通过这样的鼓励,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说话的兴趣越来越浓,为提高学生说话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话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激发学生的说话情趣,因此,说话内容一定要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说说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介绍自己的卧室;说说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小物件;夸夸自己的好朋友等。这样学生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趣,产生说的欲望,使每个学生“说”起来。

二、强化训练,让学生敢说

感兴趣固然重要,但针对小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实际,我总是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如规定学生每天都要将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进行小结,第二天用精练的语言向老师汇报,每周讲一件最令人难忘的事给大家听。这样有准备、有目的地进行说话训练,强化了学生的意识,增强了他们敢于说话的信心。

三、传授方法,让孩子会说

1.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在低年级,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就是要说清楚(什么)在干什么(怎么样了),这可为中、高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低年级在造句练习中,学生也习惯说半句话。比如,用“专心”造句,有的学生会说“专心听讲”这个短语,显然不是一个句子。这时可引导学生:“什么时候谁要专心听讲呢?”学生很快地说:“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们要专心听讲。”这样通过长期不懈地要求、指导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2.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说具体生动的话

在学生能够说完整、通顺的话的基础上,还应训练学生说具体生动的话。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不同句子的比较,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具体生动的句子。如《小小的船》中“小船”和“小小的船”“月儿”和“弯弯的月儿”“我在船里坐”和“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各组句子中哪个句子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地说出都是第二句好。学生通过比较就已知道第二句更生动。在经常的比较句子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逐步提高,想象不断开阔,悟出了如何使句子生动具体。

3.向看一幅图、一种物说几句话、一段有条理的话过渡

低年级教材有很多的说话训练,看图说话就是其中一种。看图说话时教师首先要与学生进行启发性谈话,以激发学生适合于感知画面的情感和兴趣。接着指导学生观察,教给方法,然后提出一些与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最后让学生按照问题的顺序说一段条理通顺的话。这样经过长期的、细致的训练,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具有热情、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相信,语言的训练从小学低年级抓起,每个学生都将会是未来社会的语言天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