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医学超声仪器》原理 生物医学工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超声在医学上的应用始于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科学家Sokolov的超声热疗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门年轻并蓬勃发展着的交叉学科――医学超声学。该学科以研究超声波在生物组织内的传播特性与规律、设计制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超声设备为目的,涉及物理学、生物学、材料学、电子技术、图像处理、计算机等多个领域,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1]。而医学超声仪器则是医学超声学发展的载体及最终成果的体现。
温州医学院从2009年起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方向的本科生开设《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旨在使分流到该方向的学生熟悉并掌握现代医学超声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技术方法和设计思路,具有初步的仪器设计理念及开发新一代产品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1.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将医学超声作为《医学电子仪器》或者《医学影像物理学》的一部分进行授课。独立开设医学超声仪器相关课程的仅西安交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少数几个高校。此外,上述高校由于办学优势不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统一标准。而且,目前国内医学超声仪器相关的本科生教材非常少见,且出版时间大多较早,内容较为陈旧,对学科前沿知识介绍较少。因此,如何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既难易适中又能体现学科前沿发展,就成了该课程开设初期碰到的一大难题。
1.1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分流后,课程增多,课时减少。《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按教学计划,理论36学时,实验3学时,课时非常有限。讲授内容需突出重点,去粗取精,点面结合。其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医学仪器的操作人员、维护人员、销售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授课过程中要既重基础又结合实际。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我们选择西安交通大学万明习教授主编的《生物医学超声学》作为教材。该书是目前国内对医学超声学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超声新技术发展介绍最为全面的一本专著,但内容较多且难,并不完全适用于3时的本科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实际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了相应筛选调整,并结合具体超声仪器实例进行授课,真正做到既重基础又结合应用实际。
具体课程内容归结为如下8个章节[1]。(1)绪论:介绍医学超声仪器的分类,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2)医学超声的物理基础:介绍描述超声波的重要物理参数,超声波的传播特性、波动方程、多普勒效应,超声波的生物特性及安全剂量。(3)医用超声换能器:介绍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特性,医用超声换能器的种类与结构、声场的形成与分布。(4)超声成像基本原理及性能指标:介绍脉冲回波法成像原理,A、B、M型超声诊断仪及其异同点,超声信号形式及其特征,超声诊断仪的基本结构及主要指标。(5)超声波束的发射、聚焦与控制:以B型超声诊断仪为基础,介绍多阵元超声换能器的组合发射方式,超声波束的聚焦、扫描方法及控制手段。(6)超声波束的接收、预处理与DSC数字扫描变换器:介绍B型超声诊断仪超声回波信号的前置放大、接收多路转换、可变孔径技术、相位调整技术、增益控制与动态滤波、对数放大、检波与勾边技术,以及DSC数字扫描变换器。(7)超声多普勒血流测量与成像:介绍多普勒血流测量的基本原理,所需提取的主要参数,血流速度大小及方向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普勒血流仪系统和各自距离选通的原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的基本方法和原理。(8)其他医学超声技术及发展:介绍超声治疗技术、超声显微技术、超声CT,以及医学超声研究的新进展。
1.2实验设置
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本课程仅设置3个学时实验,目的是指导学生熟悉B型超声诊断仪的操作。在教学实践的第一学年,我们采取的是以学生为检测对象,指导学生完成对颈部主动脉、肝、肾的纵向和横向扫查,并对图像进行分析,但是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学生有一些解剖学基础,但是实验中让其独立准确找到解剖学位置仍有一定难度;二是教学资源有限,男女生同组,实验过程中进行腹部检测时难免尴尬,学生积极性难以调动。因此在第二学年,我们借鉴了其他高校的经验[2],将检测对象由人换成熟鸡蛋,不仅可以形象地显示超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而且很容易探测到熟鸡蛋的蛋白与蛋黄的切面图,避免了上述两个问题的存在。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向鸡蛋内注入色拉油等物质,模拟组织内部发生病变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鲜明、生动、直观。
2.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的运用。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特点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模式,并为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多媒体教学方式综合利用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源,因此在讲授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时能更形象、直观,在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作用显著[3]。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信息量大、节奏快,学生难免跟不上进度,只能被动接受,缺乏必要的思考过程,容易疲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辅以传统的板书,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在讲授知识重点难点的时候,学生可通过教师板书的间隙思考或者记笔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针对教学内容,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每一章节授课前先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中寻求答案,变“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例如,在第5―6章讲授B型超声诊断仪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阿洛卡SSD-256型的B超仪为例子,每当讲授完基本原理后即以该机型为例引导学生对其相应部分的电路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国内外重大研究成果、新方法、新应用等内容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加强师生交流。将课程教学大纲、进度表、课件、课后练习、课程通知等教学资源及时在网页,方便学生课后浏览下载;设置课后互动模块,方便学生提问交流;设置超声百科模块,方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获得了学生很高的评价。
3.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经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医学超声仪器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实验教学内容略显单薄。针对这一问题,我已着手解决,将在原3个学时实验的基础上再设置相应的开放性实验,如生物组织超声参数的测量与估计、单阵元圆形超声换能器辐射声场分布特性测试与分析、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仪的操作及数据分析等[4]。所设计的实验项目将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进一步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
4.结语
医学超声仪器原理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较为抽象,且课时量有限,因此教学难度较大。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专业的实际需求,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结合教学体会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万明习.生物医学超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陈艳霞,孙媛,柴英,王桂莲.医学物理学B超实验的新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193.
[3]胡晓燕.浅析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医学创新,2011,8(5):146-147.
篇2
【关键词】医学影像;临床医疗;重要性
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成像至2010年的时间里,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并且从事研究医学影像学的人员分别于1910、1952、1979和2003年四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或诺贝尔医学生物奖,由此可见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比拟和不能替代的。
一、医学影像中的X线成像
1.1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是基于X线具有穿透性、荧光性和感光性,再加之人体组织之间的密度或厚度差异,即人体对X线的吸收程度不同,这样穿过人体并携带人体信息的X线即在荧光屏或X线照片上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这种影像是以密度来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
1.2 X线图像的特点
显示的结构层次比较丰富,有利于整体上观察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其缺点是密度分辨率低,无法区别组织密度差别小的结构,在密度分辨率方面无法与CT、MRI相比。
1.3 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X线诊断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是影像学的基础,已经积累了非常成熟的经验,也是临床上使用最多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在骨骼、胸部及胃肠道应首先选用X线检查。
二、医学影像中的计算机体层成像(CT)
2.1 CT成像的基本原理
CT成像的基本原理是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受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之后,由光电转换器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为体素。扫描所得的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数字矩阵可存储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换为黑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像素,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故CT图像是数字化图像,是重建的断层图像。
2.2 CT成像的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像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CT图像可以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即用CT值来表示,其单位为Hu,CT值表示组织结构的相对密度。
2.3 CT的临床应用
CT的诊断价值高已得到普遍承认,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CT设备比较昂贵,检查费用偏高,对某些部位的检查,还有一定限度,所以目前尚不易将CT检查作为常规诊断手段,应在了解其优势基础上,合理选择应用。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对颅脑外伤、颅内占位、脑血管病变以及椎管内肿瘤、腰椎间盘突出等病诊断效果好。螺旋CT扫描可以进行脑血管造影即CTA,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常规的脑血管造影。
三、医学影像中的磁共振成像(MRI)
3.1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生物体磁性核(氢核)在磁场中表现出的共振特性进行成像的高新技术,它的物理基础为核磁共振理论,其本质是一种能级间跃迁的量子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磁共振现象可以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磁共振现象产生有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磁性的原子核、外界静磁场和适当频率的射频脉冲。据此,人们以不同的射频脉冲序列对生物组织进行激励,从而使原子核产生共振,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并用线圈技术检测其弛豫或质子密度,就出现了MRI。
3.2 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3.2.1 多参数成像一般医学成像技术都使用单一的成像参数,例如,普通放射、CT成像参数仅为X射线吸收,超声成像只依据组织界面所反射的回波信号等;MRI成像可充分利用适当射频脉冲序列,进行MRI扫描,以获取更多有用的诊断信息。
3.2.2 任意方位成像CT主要为横轴位断层,冠状位和矢状位断层比较困难。MRI扫描在患者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选择梯度场进行横轴位、矢状位及任意方位成像,这样对病变的显示极为有利。
3.2.3 能够人体能量代谢进行研究T1和T2弛豫时间及其加权像本身反映质子群周围的化学环境,即生理和生化信息的空间分布。正是因为大脑灰质中的氢几乎都存在于水中,而白质中的氢大量存在于蛋白质中,所以二者在磁共振图像上出现明显对比。
3.3 磁共振成像的局限性
3.3.1 成像速度慢第三代CT每幅图像时间为几秒钟,螺旋CT仅为1 s左右,MRI,常规自旋回波序列一幅T1WI和T2WI的成像时间分别为15~30 s和25~35 s。
3.3.2 对钙化灶和骨皮质病灶不够敏感钙化灶在发现病变和定性诊断方面均有很大的作用。在MRI上钙化通常表现为低信号,另外,由于骨质中氢原子的含量较低,骨的NMR信号比较弱,使得骨质病变不能充分显示,对骨细节的观察比较困难。
3.3.3 图像易受多种伪影影响MRI的伪影主要来自设备、运动和金属异物3个方面,常见的有化学伪影、卷褶伪影、截断伪影、非铁磁性伪影和铁磁性金属伪影等。
四、MRI诊断的临床应用
MRI诊断应用于临床时间虽短,但已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神经系统应用较为成熟。三维成像和流空效应使病变定位诊断更为准确,MRI明显优于CT。在纵隔MRI上,能够很好地观察肿瘤与血管间的解剖关系。对心脏大血管的形态与动力学的研究可在无创的检查中完成。对腹与盆腔器官,MRI也有相当价值。在恶性肿瘤的早期显示,对血管的侵犯以及肿瘤的分期方面优于CT。MRI对骨髓病变相当敏感,对关节及软组织创伤或病变也很有优势。功能磁共振成像就是人体行动功能活动的同时成像,有利于代谢功能方面进行研究,给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带来希望。
综上所述,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其特点及局限性。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查项目,既能解决临床问题,又能避免浪费,节省医疗开支,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不同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使其在不同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元桂.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为生出版社,1997:98.
篇3
1916年朗之万(P.Langevin)首次研究了用水下超声作为侦察手段,这项研究为超声材料探伤和医学诊断开辟了道路,有人把这项重大研究作为超声学的诞生。
1927年伍德(R.W.Wood)和卢米斯(A.E.Loomis)首次发表了有关超声能量作用的报告,为功率超声技术奠定了基础。
一、超声成像技术
1.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
声成像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但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声成像已经有着广泛的应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医学中用的B型超声诊断仪,这种仪器就是利用声波对人体内部的器官进行成像以帮助诊断。
2.B、C、D扫描成像及A扫描
B型超声诊断仪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声成像的仪器。它的部件一般包括同步、发射和吸收、扫描、放大电路、换能器、显示器和机械同步等部分。同步信号同时触发发射电路和扫描电路,发射的电信号通过换能器换成超声波并入射到人体内,在超声波的传播中如果遇到声阻抗不同的组织,就会发生反射,换能器再把接收到的反射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超声回波在示波管荧光屏上可有不同的显示方式,通常采用所谓A扫描显示。这时,示波管的电子束是振幅调制的,荧光屏上的X轴代表脉冲回波的振幅。换言之,A扫描显示的内容是当探头驻留在样品中的某一点时,沿样品深度方向的回波振幅分布。
将示波管和电子束作强度调制,即用荧光屏上的每一点代表被测样品某个截面上的一个点,而用该点的亮度大小表示从样品上对应点测得的回波振幅的大小,就得到了B、C、D显示方式。B扫描所显示的是与声束传播方向平行且与样品的测量表面垂直的样品剖面,D扫描所显示的是与声束平面及测量表面都垂直的剖面,因此,B、D扫描所显示的剖面正交。C扫描显示的则是样品的横断面。
超声C扫描是在无损检测领域中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超声成像检测技术,C扫描的成像范围可由几个平方毫米的精细结构到几个平方米。
例如,精密超声C扫描技术,工作频率为几十兆赫兹。C扫描在复合材料、蜂窝结构、结构陶瓷、集成电路等新型材料检测中显示出了很大的优越性,它的主要缺点是不能成实像。
3.其它成像技术
实践中还有许多的声成像技术,诸如超声显微术、P扫描图像显示、ALOK超声成像技术、合成孔径聚焦成像技术(SAFT)、超声相机、超声全息术和声CT。
超声显微镜的工作模式有内部成像、表面和亚表面成像以及Z轴扫描工作模式等,可观察不透明样品的内部结构、表层和亚表层结构,用于陶瓷发动机和航空航天装置、电子邮件、切削刀具和其它要求进行精密检测的器件等。
P扫描是“投影成像扫描”的简称,是专为检测焊缝而开发的。其扫描系统简单,大部分硬件可由商品仪器搭配而成。
ALOK成像系统已试用于核电站作役前和在役超声检测,它是目前获得实际应用的少数高级成像系统之一。ALOK成像分辨率可达3/2个波长。在2MHz纵波检测时,分辨率约为4-5mm。ALOK对裂缝平直部分的重建存在着困难。
SAFT是70年展起来的一种高级声成像技术,现在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其分辨率高,并能实现三维成像,所以其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都较高。
超声CT需要全方位的投影信息,这在无损检测实践中很难做到。目前,在有限角度内投影的CT及新的重建算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
二、小结和展望
现代声成像大多都与计算机技术、信号和图像处理结合起来,因而有着相似的工作过程,即数据采集和图像重建。数据采集涉及:
1.扫描机构。
2.超声探头,通常要宽带。
3.模拟激励,接受电路。
4.A/D转换。
5.硬拷贝输出(硬件)等方面。
此外,还有作控制和处理的计算机。上述技术的进步都会促进声成像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Netzelmann Uetal. Defect sizing in ceramic materials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techniques.20rh Inter.Symposium on Acoustical Imaging,1992,32.
[2]Johnson A. DRUID——A Co lour Graphic Ultrasonic Imaging Device. British J.NDT,1984,203-207.
[3]Nielsen N. P-scan system for ultrasonic weld inspection.British J.NDT, 1981,63-69.
篇4
关键词:超声波影像、腹膜后占位性病变、诊断
能够在听觉器官引起声音感觉的波动称为声波。人类能够感觉的声波频率范围约在20-20000HZ。频率超过20000HZ,人的感觉器官感觉不到的声波,叫做超声波。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就是:向人体发射一组超声波,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扫描。根据监测其回声的延迟时间,强弱就可以判断脏器的距离及性质。经过电子电路和计算机的处理,,形成了我们今天的B超图像。
20世纪50年代建立,70年代广泛发展应用的超声诊断技术,总的发展趋势是从静态向动态图像(快速成像)发展,从黑白向彩色图像过渡,从二维图像向三维图像迈进,从反射法向透射法探索,以求得到专一性、特异性的超声信号,达到定量化、特异性诊断的目的。近三十年来,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发生了一次又一次革命性的飞跃,80年代介入性超声逐渐普及,体腔探头和术中探头的应用扩大了诊断范围,也提高了诊断水平,90年代的血管内超声、三维成像、新型声学造影剂的应用使超声诊断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目前已成为临床多种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多种参数的系列诊断技术。
“占位性病变”是医学影像诊断学中的专用名词,通常出现在X射线、B超、CT、MRI(磁共振)、DSA(数字减影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中。它的意思是:被检查的部位有一个“多出来的东西”。这个“多出来的东西”可使周围组织受压、移位。占位性病变通常泛指肿瘤(良性的、恶性的)、寄生虫、结石、血肿等,而不涉及疾病的病因。占位性病变根据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恶性占位性病变和良性占位性病变。恶性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癌、肉瘤等,其中常见的是癌。肉瘤是一种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但一般不会到处转移,生存期比癌时间长。
案例分析:
患者,男,53岁,因“饮酒后突发胸闷、头晕2小时”入院。入院诊断为:颈椎病、 脑供血不足。进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显示:左肾增大,形态失常,下极见一个大小约93×83×85mm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向外凸出,内部回声不均匀,局部见偏强回声区,CDFI显示团块内条状及绕边血流。左肾门区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考虑左肾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建议进一步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8.3× /L,中性粒百分81%,中性粒绝对值14.81× /L,C-反应蛋白 12.8mg /L,双肾增强CT所见:左侧腹膜后见一个大小约76×98×80mm椭圆形软组织团块,边界清晰,内部密度较均匀,位于左肾外下方,注射高密度对比剂后,病灶强化明显,其内见不规则条线状低密度区,无强化,病灶紧贴左肾下极,腹膜后未见明确异常肿大淋巴结。
考虑此病人可能为:①腹膜后占位性病变:间质瘤;②左肾肾癌。本患者后在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证实为后腹膜占位性病变:脂肪肉瘤。占位性病变巨大的腹膜后肿瘤病人常有腹部胀满感,,于肿瘤所在部位可触及位置深、活动度较差的包块,影响呼吸功能,肿瘤出血坏死时症状可以突然加剧,伴有腹痛。亦可表现为有压迫、阻塞或侵犯邻近脏器的现象。根据肿瘤压迫器官的不同,也可以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如内分泌功能紊乱、 某些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腹膜后肿瘤尚可以产生内分泌征候群等。
分析:脂肪肉瘤约1/3来自肾周围脂肪组织,为最常见的腹膜后肿瘤,多发生在50岁以后男性,分为三型:实质型、假囊肿型、混合型。大多生长缓慢,无痛,质软,故患者常在体积较大时方来医院就诊,有时有囊性感,与周围组织可有粘连。切面呈油脂状,大多有包膜。声像图特征为:病变区常呈分叶状,有时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变范围常较大,境界一般较清楚。内部回声大部分呈分布稍不均匀的低至中等回声,有时中间有小团块状高回声,常提示有较大区域的粘液样变。
总结:当腹膜后间隙肿块与脏器重叠甚至包绕脏器时,单凭超声波影像诊断就有可能会误诊,但是通过改变,多方位断面、实时下结合患者呼吸等均有助于超声波影像鉴别。本例肿块较大,位置较固定,紧贴于左肾下极,下超声诊断时不要太过绝对,应结合多方资料,先报超声现象,团块来源要考虑到不排除来源于后腹膜,团块性质考虑良性可能性大,结合实验室检查亦应考虑炎性团块及恶性肿块。总之,考虑面要广,勿太狭窄。
参考文献:
1 徐英,陈文卫,等.超声造影诊断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应用.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8(6):748-750.
篇5
摘要: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方便快捷的影像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的检查。近年来出现的超微血管成像、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及三维全容积成像等新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提高了超声检查对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特异性及敏感性,并获得临床的认可,在乳腺疾病诊疗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乳腺肿瘤;超微血管成像;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全容积成像;高频;彩色多普勒
乳腺癌发病率日益增高,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病死率仅次于肺癌[1],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增长速度是全球的两倍多,城市地区尤为显著。目前,乳腺癌是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癌症死亡原因位居第六,统计数据显示诊断为乳腺癌的平均年龄为45~55岁,比西方女性更加年轻[2]。本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目前应用于乳腺疾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有乳腺X线摄影、超声、MRI3种。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及临床应用,乳腺超声检查日益成为临床医生必需的辅助手段之一,在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超微血管成像技术
乳腺癌的生长需要足够的血液供应,而肿瘤新生血管及微血管是乳腺癌研究领域的热点,与肿瘤侵袭及转移等恶性生物行为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是用彩色图像实时动态地显示血流方向、探测相对速度的一项技术,它能探测的参数包括血供及分布情况等,CDFI显示的血管是管径>0.2mm、流速相对较高的血流信号[3],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判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灵敏度。彩色多普勒可反映乳腺肿块血供特点,但仅能检出一些较大血管,无法显示血流速度较低的微血管。超微血管成像(superbmicrovascularimaging,SMI)又称魔镜成像,通过彩色多普勒原理,提取微血管与正常低速运动组织的差异,实现低速血流和微小血管的检测,并且可有效减少组织运动杂波的影响,无创显示微细血管[4],SMI可显示最低速度0.8cm/s的血流,弥补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不足[5]。按照Adler的血流分级,0、I级为良性,Ⅱ、Ⅲ级为恶性,良性肿瘤大部分为非血管依赖性肿块,少血供或无血供,血流信号也可呈星点状;恶性肿瘤由于乳腺癌细胞能大量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诱导新生血管大量形成,因此彩色多普勒呈现乳腺癌肿块内的血管走行与形态极不规则、紊乱、各个血管相互融合,广泛形成动静脉短路。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与CDFI相比较,SMI检测肿物的微血管效果更好,SMI与BI-RADS联合检测可提高超声对乳腺恶性肿物的诊断效能[4-6]。
2超声造影
超声造影技术被称为超声医学史上的又一次革命,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反映微循环血流灌注的新方法,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7]。超声造影克服了传统超声的缺陷,能清晰的显示肿瘤实质内的微血管。近年来使用的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其中以声诺维(SonoVue)为典型代表,是真正的血池造影剂,其微气泡有很强的稳定性,更适于反映肿块的血流灌注。乳腺肿瘤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是常规超声检查的一个有效补充手段,尤其对于常规超声诊断较困难的部分,早期及特殊病理类型的乳腺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8]。在乳腺超声造影时,时间-强度曲线提供了丰富的定量信息:曲线上升斜率(wash-inslope,WIS)、始增时间(risingtime,RT)、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峰值强度(peakintensity,PI)、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根据定量参数能评估肿块血供情况,可评估患者最后诊断结果的参考预测值及监测治疗效果[9]。国内学者有研究认为,曲线上升支和下降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超声造影时,肿块内血管床微泡流速和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肿块内造影剂稀释过程的快慢可以通过平均渡越时间的长短反映出来;曲线尖端峰值的最大强度反映出进入肿块血管床的微泡数总量;曲线下面积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它综合评价了流速、流量及时间[10]。乳腺癌时间强度-曲线形态表现为上升陡直,下降段陡直或平缓,曲线峰值前移,呈“快进快出”或“快进慢出”的灌注过程。超声造影除应用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还可以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作为血池造影剂,超声微泡可以进入肿瘤周边微血管,从而真实显示恶性肿瘤的边界及浸润范围,获得的实际最大直径较常规超声更加准确,常规超声常低估肿瘤实际大小。Partridge等[11]研究显示肿瘤原发灶的体积及化疗前后肿瘤体积的变化可作为预测肿瘤复发的独立指标,化疗1周期后肿瘤体积的早期变化与肿瘤复发有明显相关性。新辅助化疗后,超声造影显示化疗后肿瘤TTP延长,PI下降,WIS减小,表明化疗后肿瘤组织内血流灌注量较化疗前明显减少。
3超声弹性成像
超声弹性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对组织施加一个内部(包括自身的)或外部的动态或者静态/准静态的激励。在弹性力学、生物力学等物理规律作用下,组织将产生一个响应,例如位移、应变、速度的分布产生一定改变。超声弹性成像是根据不同组织的弹性系数不同,在外力或者交变振动后其应变也不同,收集被测体的某时间段内的各个片段信号,用自相关法综合分析,估计组织内部不同位置的位移,从而计算出形变程度,再以灰阶或彩色编码叠加而建立的成像新技术。病灶的形变即病灶的软硬度可以通过编码以灰阶或彩灰图像表现,灰阶的五个梯度如界定以黑色为最硬,白色则为最软,从硬到软则分别以黑-黑灰-灰-灰白-白来显示;彩阶的五个梯度,若界定蓝色为最硬,红色为最软,从硬到软则以蓝-黄蓝-黄-红黄-红来显示。根据病灶及周围彩阶分布,有学者提出了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评分4分以上者:组织硬度大可判断为恶性病变;3分以下者:组织硬度相对较小可判断为良性[12]。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出现,能够更加清楚的观察肿块大小及边缘,并通过定量计算获得关于肿物硬度的信息,使得借助于评价乳腺肿块的硬度,以及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成为可能。生物组织的弹性或硬度改变与组织异常的病理状态相关,当组织内有硬块或肿物时,组织的弹性或硬度就会发生明显变化[13]。目前,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已较成熟地应用于临床,按成像原理分为助力式和声力式两种方法。助力式弹性成像是指依靠组织外力加压使组织发生形变后,获得组织应变图像。它又分为压迫性及非压迫性弹性成像,压迫性弹性成像受人为加压力度因素影响大,并由于体表的压力使整移大于局部位移可以产生容积伪像,已少用于临床。非压迫性弹性成像:利用可检测的患者自身的心跳与呼吸等使靶器官产生的微小位移和形变,并使其它影响因素减低。该技术几乎可应用于全身组织器官的局灶性病变。目前,普通超声仪器配备的弹性成像技术都为非压迫性弹性成像。声力式弹性成像是由探头向指定的感兴趣区域发射一个低压脉冲波,包括纵向形变和横向形变,使其局部产生微小的形变。通过测量横向形变产生的剪切波速度来实现对组织质地量化测定的目的,是一种定性定量检测组织弹性硬度的方法。研究显示,剪切波速度则越快则所测得的VTQ数值越高,代表组织的质地就越硬,临床上可用来指导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而纵向形变的信息实现了组织成像,以灰阶黑白色差成像,来检测该区组织的相对弹性硬度。是一种目视观察组织硬度的定性方法。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外科大夫的触诊,实现“声触诊”判定组织的软硬度。研究显示,剪切波速度则越快则所测得的VTQ数值越高,代表组织的质地就越硬,临床上可用来指导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14]。
4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
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是一项新型的超声检查技术,近年来,其临床应用价值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热点。常规超声检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超声诊断医师的临床经验及操作手法,对病变的检出及判别肿块的良、恶性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易造成漏诊误诊。而ABVS的应用,使得检查信息更加完整,有利于图像的存储,及不同医师的再次复诊及对比,其特有的冠状切面为临床上诊断乳腺疾病带来了全新的外科手术视角。ABVS是能够同时展示冠状面、横断面及矢状面的三切面图像,尤其是冠状面,以手术视角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诊断及治疗信息。乳腺良性肿瘤如纤维腺瘤、良性叶状肿瘤,大部分表现为边界清晰,三维冠状面显示完整的中-高回声边界,周围腺体回声正常,肿瘤内部可见粗大强回声光斑。而乳腺癌三维表现则为中-高回声与低回声相间的“汇聚征”,其呈放射状向肿块聚集,此征象可出现在一个、多个层面、甚至全部冠状层面图像上,三维超声可见多个呈簇样分布的钙化点。相关文献报道,在三维图像冠状面上,乳腺恶性病灶呈现出明显的“汇聚征”,其病理学基础为,乳腺肿瘤细胞的生长是一个不断增殖的过程,肿瘤细胞的浸润性生长向对乳腺间质有着明显的诱导效应,导致周边正常的纤维结缔组织广泛反应性增生[15-16]。国内大量文献结果提出“汇聚征”诊断乳腺病灶良恶性的敏感性并不高,但是有较高的特异性[17-19]。Kim等[20]用二维超声及三维超声对病灶的定位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三维超声不但能够提高活检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且三维超声成像不依赖于临床操作者的经验。国内文献报道,ABVS明显提高了乳腺微小癌及形态特征不典型的乳腺癌的检出率。而当肿块较大时,由于ABVS容积探头很难完全垂直于肿瘤表面,很难采集到满意的图像[21]。因此,联合应用二维三维超声检查,对乳腺肿瘤的各个超声征象进行综合分析,是提高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关键。对于导管内占位,三维超声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三维超声其特有的旋转功能,能360°翻转图像,很好的显示肿块及其周围浸润及肿瘤沿导管走行的情况。近年来,在欧美国家,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占新确诊乳腺癌病例的百分率已由5%上升至20%~30%。在国内,导管内癌的检出率也有所增高[22]。作为超声检查的一种新途径,乳腺ABVS系统弥补了以往乳腺手动扫查方式的不足,减少了二维常规超声对临床操作者经验的依赖程度,使得检查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其特有的冠状面成像,为乳腺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了新标准[23]。用移动的光标对肿块进行精确的定位,能够清晰显示乳腺肿瘤的结构包括病灶大小、内部回声及边缘情况,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提高了对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的准确率,同时为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信息[24]。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ABVS系统能够在乳腺诊治和治疗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超声诊断技术在乳腺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技术的应用为超声工作者提高诊断信心,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可靠信息,是乳腺疾病的筛查及诊断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4]李响,康姝,王学梅,等.超微血管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3(5):663-667.
[5]詹嘉,陈璐,万敏,等.微血管成像技术探查BI-RADS4类乳腺肿块内穿支血管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11):977-980.
[6]马燕,郭嵩,李晶,等.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联合超声BI-RADS分级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物中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6,27(1):10-13.
[7]戴晴,姜玉新.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1):1-4.
[8]许萍,王怡,汪晓虹,等.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3):238-242.
[10]钱晓芹,杨光,夏泽,等.实时超声造影成像结合多普勒血流频谱形态评价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血流动力学特性[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6,17(6):327-331.
[12]徐智章,俞清.超声弹性成像原理及初步应用[J].上海医学影像,2005,14(1):3-5.
[13]罗葆明,欧冰,冯霞,等.乳腺疾病实时组织弹性成像与病理对照的初步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9):662-664.
[14]黄炎,李俊来,王知力.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3):561-564.
[16]杨光华.病理科[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86.
[17]白志勇,张武,苗立英,等.三维超声重建冠状断面检查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的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4):355-357.
[18]顾继英,苏一巾,杜联芳.三维超声成像对乳腺肿块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3(1):67-69.
[19]张渊,江泉,陈剑,等.三维超声鉴别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优势[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4):311-314.
[21]张婷,谭旭艳.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系统的临床价值评估[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2,14(2):77-79.
[22]朱庆庆,包凌云,朱罗茜,等.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查系统结合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研究[J].医学影像杂志,2012,22(8):1336-1340.
篇6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钙化;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 甲状腺癌
Application Value of Ultrasonic Elast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Thyroid Cancer/XIAO Li-xia,MEI Feng,ZHONG Rui-fa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0):057-059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ultrasonic elast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thyroid cancer.Method:The 931 patients treated from June 2015 to May 2016 in the thyroid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the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and ultrasonic elastography.The patients were confirmed by the surgical pathology.The accuracy based on two methods was comapred.Result:The total rate for calcification cases was 36.0%(329/931) of which the bulky cases accounted for 33.7%(111/329);the tiny cases accounted for 60.5%(199/329);the cyclic cases accounted for 5.8%(19/329);there were 787 benign cases,211 complicated cases of calcification(26.8%),144 thyroid cancer cases and 118 complicated cases of calcification (81.9%).Merger of calcification in the proportion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thyroid tumors was compared,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字2=161.931,P
【Key words】 Thyroid nodule; Calcification; Ultrasonic elastography; Thyroid cancer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feng People’s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Zhongshan 528425,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0.015
甲状腺占位性病变为临床常见病,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临床确诊的结节中约5%为恶性,早期发现病灶并鉴其良恶性对临床治疗及手术选择有重要意义[1]。研究发现,甲状腺结节内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2]。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钙化情况已成为临床初步诊断甲状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3]。超声弹性成像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新技术。文献[4]报道,应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90%。本研究对2015年6月-2016年5月本科在甲状腺检查中发现的结节性病变进行弹性成像,并根据钙化情况、弹性成像特点等进行良恶性评价。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追踪、随访,以手术病理为标准,回顾性研究甲状腺结节内钙化情况结合超声弹性成像特点诊断甲状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在本院甲状腺科就诊的9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检查中均发现结节性病变,并排除合并弥漫性病变。931例患者中男381例,女550例,年龄19~63岁,平均(46.14±5.86)岁,结节直径0.6~4.4 cm,平均(2.61±1.13)cm。
1.2 方法 采用GE Logiq P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2 MHz,探查患者甲状腺,探查是否存在结节及结节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有无钙化等。对可疑病灶尽可能地放大,以免遗漏微小钙化。重点观察并记录钙化情况(粗钙化、微钙化、环形钙化)。对所有患者采用弹性成像技术实时双幅模式分别显示弹性图与灰阶图,动态观察结节弹性成像颜色分布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追踪患者的手术病理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甲状腺结节内钙化结合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癌诊断的意义。
1.3 判定标准 (1)按照Lu等[5]制定的标准对钙化灶进行分类。①粗大钙化:直径大于2 mm,伴有声影的强回声光团或其他不规则强回声;②微小钙化:直径小于2 mm,颗粒样、针尖样或点状等钙化点,伴或不伴声影的高回声;③环状钙化:呈外周曲线型或蛋壳样,环绕于结节周围的粗钙化。(2)以Rago 5分法对甲状腺结节硬度进行分级[6]。
0级:病灶区呈红-绿-蓝三色相间;Ⅰ级:病灶区呈均匀的绿色;Ⅱ级:病灶区以绿色为主,绿色区域面积>50%,;Ⅲ级:病灶区以蓝色为主,蓝色区域面积占50%~90%;Ⅳ级:病灶区几乎为蓝色覆盖,蓝色区域面积>90%。以Ⅲ~Ⅳ级为判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率及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全组患者钙化类型及分布 超声结果显示931例患者总钙化率为36.0%(329/931),其中粗大钙化占33.7%(111/329),微小钙化占60.5%(199/329),环状钙化占5.8%(19/329)。病理结果显示,931例患者中甲状腺良性疾病787例,合并钙化者211例(26.8%),甲状腺癌144例,合并钙化者118例(81.9%);合并钙化者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所占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61.931,P
2.2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弹性成像图分级 787例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中,461例(58.5%)为0级,141例(17.9%)为Ⅰ级,176例(22.4%)为Ⅱ级,9例(1.2%)为Ⅲ级;144例甲状腺癌中,47例(32.6%)为Ⅲ级,93例(64.6%)为Ⅳ级,Ⅲ~Ⅳ级率为97.2%。见表2、图1。
2.3 两种方法诊断甲状腺癌阳性率比较 超声检查合并钙化灶患者中甲状腺癌阳性率为35.9%(118/329),弹性成像技术中Ⅲ~Ⅳ级结果中甲状腺癌阳性率为93.9%(140/149),后者诊断阳性率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91.761,P
3 讨论
研究发现,甲状腺结节中的钙化与微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尤其微钙化是甲状腺癌的特征性诊断标志,因此,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钙化情况已成为临床初步诊断甲状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钙化是指组织中钙盐的沉积。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均会发生钙化,其产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有报道称甲状腺癌性结节钙化灶的产生机制主要有肿瘤组织中血管及纤维组织的过度增生,导致钙盐沉积;肿瘤本身分泌蛋白或糖类钙化物质;营养不良导致钙盐沉积等[7]。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实践发现甲状腺结节钙化灶在良、恶性结节中的表达率存在显著差异,恶性结节的钙化率明显高于良性患者[8]。然而,部分良性结节内也会出现钙化与微钙化,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扰。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开始应用的一项新技术。生物组织的弹性或者硬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的构成,正常人体组织中不同的解剖结构之间也存在较小的弹性差异,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正常组织与病理性组织间存在较大的弹性差异[9]。弹性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对组织施加一个内部(包括自身的)或外部的动态或静态/准静态的激励,组织将遵循弹性力学、生物力学等物理规律产生一个响应,例如位移、应变、速度的分布产生一定改变[10]。利用超声成像方法,结合数字信号处理或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估计出组织内部的相应变化,间接或直接反映组织内部的弹性模量等力学属性的差异,多根据病灶的颜色进行评分。弹性成像目前主要应用在高频探头,因检查时要加压,其应用范围在理论上可适用许多浅表器官,文献[11-13]报道较多的是诊断与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正常甲状腺组织质软均匀,弹性图上表现以绿色为主,恶性病变后则以蓝色为主。一般将检查结果Ⅲ~Ⅳ级作为判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标准。本组研究中,787例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中,Ⅲ~Ⅳ级仅有9例(1.2%),144例甲状腺癌中Ⅲ级47例(32.6%),Ⅳ级93例(64.6%),Ⅲ~Ⅳ级率为97.2%。超声检查合并钙化灶患者中甲状腺癌阳性率为35.9%,弹性成像技术中Ⅲ~Ⅳ级结果中甲状腺癌阳性率为93.9%。提示与超声检查相比,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但同时应注意,任何一种技术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由于疾病的病理改变是多样的,从实践中使笔者体会到认识疾病的病理变化是提高诊断符合率的要素之一[14-15],由于良性病灶当病程较长,合并出血、感染、纤维性增生后也使其硬度增加而弹性成像显示与恶性肿瘤样表现,在做出诊断时结合临床病史、二维声像图表现及彩色多普勒结果等综合分析也非常重要[16-18]。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全新的成像技术,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够半定量地对肿块性质作出评价,对于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传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基础上,结合弹性成像技术,能显著提高甲状腺癌的准确率和特异性。
参考文献
[1]郭世伟,王伟军,蒋小琴.超声探测甲状腺结节内钙化与甲状腺癌的相关性[J].肿瘤学杂志,2011,26(8):592-594.
[2]吴钢,蔡端.甲状腺结节伴钙化与甲状腺癌[J].上海医药,2013,21(24):3-6.
[3]胡春梅,崔建华,类婷婷,等.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2,12(1):7-9.
[4] Lu Z H,Mu Y,Zhu H,et al.Clinical value of using ultrasound to assess calcification patterns in thyroid nodules[J].World J Surg,2011,35(1):122-127.
[5]丁利霞.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不同大小占位结节诊断的价值[J].当代医学,2013,13(20):118-119.
[6]孙强,马保金.钙化结节对于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2,14(8):1381.
[7]王宁,朱峰,陆明双,等.超声检查对钙化的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0,15(4):267-270.
[8]唐敏,刘孟洋,王嘉鑫,等.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2,11(10):1675-1676.
[9]刘芳,肖萤.超声弹性成像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18(6):1028-1030.
[10]李萍,宋烨,胡小涛,等.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对照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7(3):88-91.
[11]丛淑珍,冯占武,甘科红,等.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超声弹性成像特征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18(9):1682-1684.
[12]党丽峰,JIN,Cheng-Lie.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976-2977.
[13]刘朝霞.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4):108-111,封3.
[14]陈立斌,蒋天安.超声弹性成像分级法及应变比值法诊断甲状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2):180-181.
[15]邬文景,陈赛君,桑彩娟,等.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10):915-916
[16]赵晓虹,刘娟娟,郭汉涛等.超声弹性成像与PET/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对比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9):1562-1564.
[17]吴秀平.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癌分析[J].临床医学,2014,34(8):109-110.
篇7
“当然不是什么自设专业。生物医学工程是交叉学科,可是个大热门,我也许会做个工程师吧。”我笑着应答。
“是不是也要和典型工科男一样,整天对着电脑看数据,或是画图呢?”
“这会是工作的一部分,因为有不同的分支,就业也有很大的不同。”
很多人听说我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都表现出惊诧的眼神,不知道会学些什么。当他们得知我在医学院,眼里的惊讶就又升了一个等级。是的,我在医学院读工科博士学位,梦想着能成为一个为医学事业效力的工程师。
下一个诺贝尔奖的产出地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完美结合。通过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来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如果说医生是在临床上给予病人直接的救助,那么生物医学工程师就是通过研发的方式,为医生提供技术支持。
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离不开高新设备的推动。手术室中高端器械,如高频电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超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都是生物医学工程高速发展的产物,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者就是这些医用电子仪器的研发者。当你看扣人心弦的美国医疗剧时,医生常常使用的挽救了无数生命的除颤仪,就得力于医学工程师的研究和设计。
生物材料制作也是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器官捐献还较少,而很多终末期器官衰竭者又在等待新的器官来延续生命,于是人工器官应运而生。生物材料为各种人工器官提供物质基础,器官制造直接关乎生命,是个大学问。制作人工器官的材料必须要充分考虑强度、硬度、挠度、韧性、耐磨性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由于这些人工器官大多数是植入体内的,所以要求具有耐腐蚀性、化学稳定性、无毒性,还要求与机体组织或血液有相容性。这些材料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其中轻合金材料的应用较为广泛。所以,从事这一领域研究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作为基础,还要对物料、材料等方面有深入了解和研究。相信在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我们会设计出质量高而又成本低的人工器官,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最有趣、最前沿的要数神经网络的研究了。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对脑神经的研究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掀起的一个新热潮。这是一个可能引起重大突破的新兴边缘学科,它研究人脑的思维机理,将其成果应用于研制智能计算机技术。运用智能原理去解决各类实际难题,是神经网络研究的目的,现在这一领域已取得可喜的成果。也许,下一个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就是研究该领域的生物医学工程科学家。
除此之外,生物医用陶瓷材料、纳米医学、微创医学、生物力学、生物信息学、远程医学与健康信息学等,都是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分支。
英语想不好都难
单看这个专业的名字,就能看出这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的三大板块――生物、医学、工程,缺一不可。
第一板块:生物。在该领域,学生要修读化学生物学、生物传感与分析、生物信息学、生物电子学等相关课程。不仅要掌握这些理论基础,还要有生物科学的基本实验技术,能从事试验工作。
第二板块:医学。在医学方面,学生要修读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学、神经科学、医学统计学等。同时要学习生物医学仪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并了解相关仪器的发展趋势,掌握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此前我对医学影像学一无所知,后来去医院和一些厂家实际参观,一张张生动立体的器官美图、核磁共振检查带来的精确诊断,让我领略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巨大魅力。
第三板块:工程。尽管此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服务于医学领域,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涉及工科的课程最多,也最复杂。生物力学是必修课,但是有其自身特点,这是一个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中的力学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学科。像生物流体力学、生物心血管系统、飞行等与水动力学、空气动力学、边界层理论和流变学等有关的力学问题,学习者了解了这些后可以对自己的身体有更深的认识。除此之外,纳米科学技术引论、成像理论与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信号处理与分析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必修课。
作为工科专业,它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较强的动手能力也是毕业生将来就业的基础。在研究生阶段,我们要学习硬件电路设计与调试,要像“码农”一样,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程。此外,如果你以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生外语是弱项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也许你入学的时候英语刚刚到国家线,甚至是自己的减分项,那么通过两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你也能成为英语高手。因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欧美国家发展强劲,我们用的一些教材都是英文原版,如《磁共振成像原理》《系统与计算神经科学》等。同时我们也要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了解国外前沿动态。一些专业课还要全英文教学,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英语想不好都是难事。
篇8
关键词:肝脏病变,CT、MR成像技术
作为临床最大的证源――医学影像技术在全世界快速发展, 不仅因其简便易懂的影像处理减轻了医生的工作,更是因为其不断优化的图像清晰度及分辨率加大了医生对病例的诊断能力,而CT、MR成像作为医学影像技术的前沿科技更是将观察和获取人类活体组织代谢变化化为可能。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各地相应的各种功能成像研究迅速开展, 并逐渐应用于临床。为了更好地研究CT、MR成像在肝脏病变中的应用,本文以肝脏为例进行研究探讨。
一、CT 功能成像进展
CT灌注技术最早由Miles于1991年提出,并先后对肝、脾、胰、肾等腹部实质性脏器进行了CT灌注成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随着CT技术速度(包括扫描速度、重建速度和后处理功能速度)的不断提高,图像质量的不断改善,新功能的开发,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以血流动力学和组织微循环血流改变的血流灌注成像正是现如今CT功能成像中的热门研究对象[1]。相对而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及多普勒超声等古老而传统的测定活体组织灌注的方法因其检查时间较长且图像分辨率低等原因而受到各种使用限制。因CT、MR 血流两者都拥有着的时空分辨率, 而在反映生理与病理情况下组织器官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上相持不下。
但随着新型CT――螺旋CT的出现,这种平衡被打破了。这种新型CT不仅能提高病变检出率,提高了扫描速度,可建立重叠扫描层面;同时减少了X线照射剂量,可任意设定的扫描层面以及可引多层面及三维重建。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CT 灌注成像的应用范围。特别是目前科技的发展使CT 灌注技术在单血供器官的灌注上也有所突破,进一步扩大了CT 灌注技字临床医学上的应用。
二、CT功能成像在肝脏病变的技术及原理
所谓CT灌注成像是指通过静脉注射放射学对比剂,因通过左心室再到靶器官的过程中具有了药物动力学原理,因而对选定层面进行连续的多次的同层动态扫描,从而获得该层面上对比剂的运动时间-密度曲线,其曲线反映的是对比剂在该器官中映了组浓度的变化。CT 灌注成像技术正是以核医学的放射性示踪剂稀释原理和中心容积定律为理论基础。因此,借助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原理即可对动态 CT 进行研究[2]。增强CT所用的碘对比剂与非弥散型示踪剂相类似,所以同样可以借用灌注成像原理。通过利用构建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局部组织的血容量、血流量、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肝动脉灌注指数 (HAF) 、对比剂峰值时间 (TTP)等参数, 同时也可以模拟计算出门静脉期灌注量 (PVP), 肝动脉灌注量 (HAP)以及门静脉灌注指数 (PPF) ,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CT灌注成像使用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分别是非去卷积法和去卷积法。第一种先忽略对比剂的静脉流出,在一定程度上假设在对比剂没有外渗和消除等各种现象发生下,也就是说对比剂从第一次进入毛细血管开始到进入静脉前的时间内,没有进入静脉再次循环的现象的情境下,来计算BF、BV、MTT等参数。而去卷积数学模型概念复杂,主要是通过观察计算注射对比剂后组织器官中存留的对比剂随时间的变化量来考虑的,而这种模型概念则不需要像第一种方法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关于组织器官血流状况的假设,只需综合考虑流入动脉和流出静脉就可以了,因此相较于非去卷积法更能真实反映其的内部情况。
三、MR功能成像进展及在肝脏病变的应用进展
MR技术和CT技术的发展相仿,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进程之中。随着发展,肝脏MR检查不仅能检查出病理生理等信息,同时也可以一定限度的提供解剖学图像。在本文中,仅讨论MR技术在肝脏病变上的进展。
肝脏扩散加权成像随着MR技术不断发展及完善,应用前景日趋广阔。其原理便是基于水分子的布朗运动。DWI成像时,当水分子扩散不受限时,质子失相位较明显,信号较低;反之一旦水分子扩散受限制,则失相位较少,信号也显得较高。扩散敏感梯度可与任何脉冲序列融合[3]。在此采用的是单次激发SE- EPI的序列。扩散加权的方法是通过调整一对梯度场的场强(G)、持续时间(δ)和间隔时间(Δ)从而调整扩散敏感度(b),可以通过下式计算:b=γ2G2δ2(Δ-δ/3),式中γ为磁旋比。 肝脏DWI近年来在肿瘤疗效预测及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中日趋广泛,体现出其较高的应用价值。如在DWI上,由于恶性肿瘤组织中的水分子扩散受限制,较少失相位,而表现出高信号,易被检出肝恶性病灶。
目前随着影像医学在全世界大范围扩展,影像医学逐渐脱离传统的形态学检查,转而向由形态学和功能学(反映细胞分子生理生化的改变)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捷,杨立,肖越勇,邢宁,李功杰.原发性肝癌肝脏灌注的多层螺旋CT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3(05).
篇9
关键词:物理学,人体,医学,医疗技术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形式的,具有最基本最普遍的性质。医学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科学,生命现象属于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因此生命现象在物理学的研究范畴之内,二者之间必有一定的联系。
一、人体时时刻刻处在各种物理场的包围之中,地球物理场的巨大变化及大量人工物理场的产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成为很多疾病的诱因。
1、重力场
地球周围是一个充满重力作用的空间,即重力场。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因素。但是重力的改变,会使人感到难受。长时间的失重,会严重破坏生理过程,耳内的耳石器会失去常有的重力刺激。耳石重量的丧失,又解除了对半规管感受器的正常抑制作用,于是引起前庭系统稳定性丧失,从而导致运动病的发生。
2、地磁场
地球是一个磁化球体,周围存在着相当强的磁场,即地磁场。地磁场在人体心血管系统的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磁场的突然变化,是造成心血管意外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磁暴期间,老年人脉搏会加速,动脉压增高,心血管意外事故的发生和死亡率显著上升。地震也引起地磁场的快速变化,并与人体生物磁场产生共鸣,使人感到不适、头痛。
3、天然电场
地球表面存在着各种电场。地壳为一较强的负电场,大气层则为一非常活跃的正电场。电场的波动对人体产生各种有害影响并出现一些症状,如头痛,癫痫发作等。高压雷电可以损伤人体细胞染色体;局部地区的电场强度增大,这些地区胆结石,肾结石的患者就会增多。
4、放射性场
地球表面层存在着许多天然放射性核素,它们在衰变的同时放出射线,构成放射性场。当天然放射线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对人的骨髓、肝、肾等生理功能及生化过程产生破坏性作用。
5、各种人工物理场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工业迅速发展,使电磁辐射广泛应用。各种电子设备无时无刻地不在向周围地区发射不同频率、不同能量的电磁波。电磁污染是无形的,它危害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损伤视觉系统。
二、随着现代物理学的迅速发展,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入,生命科学和医学已从宏观形态的研究进入微观机制的研究,从细胞水平的研究上升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并日益将其理论建立在精确的物理学基础上。任何生命过程都是和物理过程密切相联系的,如能量的交换、信息的传递、体内控制和调节、疾病发生机制、物理因素对机体的作用等。物理知识成为了揭示生命现象不可缺少的基础。
1、力学
力学研究的物体运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也适用于人体骨骼、肌肉、血液循环和脏器活动。人的骨骼是高强度且灵活的机械。通过不同方向的力作用在骨骼时骨骼的应力和应变,可以得到骨骼在某个方向上的刚度和强度最大,在某个方向上的刚度和强度最小。通过建立肌肉的物理模型(三单元模型),可以解释肌肉长度的增加,对其收缩速度有良好影响以及肌肉生理横断面的增加会导致肌肉收缩力的增加。
2、流体力学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在流动时的性质。人体中的血液作为一种流体,其特点也可以通过流体力学中的定律和定理来研究。研究血液流变的性质,已经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血液流变学。它研究血液流变因素对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不仅对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病因学十分重要,而且可为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关键性的手段。血沉就是利用血细胞沉降速度来判断病情。通过研究狭窄血管内偶应力流体流动阻抗、流量和壁切应力及红细胞变形能力,可以为心血管系统病理提供诊断依据。
3、分子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来了解物质宏观规律的本质。通过分子动理论中的表面张力系数,可以清楚地解释肺泡表面液层中分布一定量的,由饱和卵磷脂和脂蛋白组成的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即使大小不同的肺泡具有不同的表面张力系数值,起到稳定大小肺泡,减小了呼吸功的作用。新生儿通过借以大声啼哭来进行第一次呼吸就是以克服肺泡的表面张力而获得生存。
4、电磁学
人体内存在生物电,如心电、脑电、肌电、胃电等。生物电流是否正常与生理功能是否正常相一致。广泛使用的心电仪、脑电仪,就是用来探明脑、心的生理功能。人是电导体,由此产生了电疗这个重要的治疗方法。磁场产生生物效应,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物电和生物磁场,以达到治病保健的作用。60年代以来,已逐步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生物磁学,它研究磁场对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整体的作用。
5、光学
人眼就是一个光学仪器。正常眼可看清十几厘米到无穷远的物体。当有眼疾时,如屈光不正,其发病机制和矫正方法,都要有光学知识来计算。最新医疗技术科用车削角膜内半径来调节屈光度。
三、随着近代物理和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入,物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不断更新。
1、X射线
1895年伦琴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时发现了X射线,之后仅三个月就应用于医学研究。X射线透视机早已成为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X射线透视时根据不同组织或脏器对X射线的衰减本领不同,强度均匀的X射线透过身体不同部位后的强度不同,透过人体的X射线投射到照相底片上,显像后就可以观察到各处明暗不同的像。X射线透视机已成为医院的基本设备之一,它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骨折的程度、肺结核病灶、体内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脏器形状以及断定体内异物的位置等。
2、B超
B超是超声波B型显示断层成像的简称,之所以称为B型显示,是因为对过去显示超声检查结果的方法又创立了一种方案而增加的新名称。其原理是将一束超声波从体外垂直于人体表面射向体内,当超声从体内组织中传播时,碰到组织有分界面或不均匀处就会产生反射。把这种反射超声波再在体外同一部位接收下来,根据发射探头的所在位置,就可以知道反射点在体内对着探头的位置,而根据发射超声波的时间差,可以知道它在体内垂直于体表的深度。论文参考网。
3、X射线电子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X—CT)
X—CT是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某层面进行逐行扫描。探测器测量和纪录透过人体后的射线强度值,将这些强度值转换为数码信号,送进计算机进行处理,经过排列重建,在显示器上就能迅速显示出该层面的切片图,一个层面扫描完后,射线沿被检查的人体旋转1度,再进行下一个层面的扫描,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人体层面图像。X—CT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清晰地显示人体器官的各种断面,避免了影像的重叠,大大提高了诊断的精度。
4、核磁共振断层成像(MRI)
MRI是一种多参数、多核种的成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向处于磁场中的人体照射,人体中各种不同组织的氢核在电磁波作用下,会发生核磁共振,吸收电磁波的能量,随后又发射电磁波。MRI系统探测到这些来自人体中的氢核发射出来的电磁波信号后,经计算机处理和图像重建,得到了人体的断层图像。MRI比X—CT和B超获得人体内部信息要多的多,尤其是对于脑部病变和早期肿瘤病变的诊断,MRI更具有优越性。论文参考网。
5、激光手术和激光治疗
利用激光器发射的激光作为手术刀进行切割、汽化等外科手术。论文参考网。激光手术有以下优点:①对凝固血管很有效,使不流血手术得以实现;②手术切缘锐利、平整;③由于激光手术是非接触手术,对于一些操作困难的部位实施手术尤为方便;④切割恶性肿瘤时,因激光能随时封闭毛细血管和淋巴液通道,有助于防止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
物理学作为严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一直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尤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学与人体、医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高等医学院校里开设物理课的主要任务是给医学生提供系统的物理学知识,使他们在中学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研究方法,扩大物理学知识的领域,为学习现代医学准备必要的物理基础。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物理课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必然结果,现在是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卞志荣 《利用物理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进行STS教育》
(2)郭玉琢 《物理学与医疗技术》
(3)倪合一 《作用于人体的物理场》
篇10
关键词:肝脏;超声造影;局灶性病变
超声检查具有检查方便、成本低廉、无辐射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在腹部检查中尤为普遍,但与增强CT检查、MRI等检查手段相比,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有限[1]。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从组织微循环灌注水平研究病变已成为现实,广泛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实性诊断[2],相比于传统的超声诊断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本文就近年来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超声造影的基本原理
超声造影又称声学造影,是利用造影剂使后散射回声增强,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4],1968年开始临床研究[5],1986年开始利用CO2作为造影剂进行肿瘤学研究[6],但因其创伤性使用受到限制。第2代造影剂的代表产品是声诺维(Sonovue),由六氟化硫(SF6)和磷脂包裹组成。因其使用量小且主要成分是惰性气体,短时间内就能从肝内排出,不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对于本身就有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具安全性,且不需要额外的过敏实验[7]。当在血液中加入造影剂(即微小气泡)时,会发生背向散射(声像图上浓密的回声实际是造影剂微小气泡的背向散射回声[8]),并且利用造影剂微小气泡的非线性特性,最大限度地提取造影剂产生的谐波成分的同时,消除组织回波的线性基波成分,增强造影剂的分辨率,连续实时和动态的观察病灶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9],从而对病灶性质进行明确诊断。
2超声造影使用规范
首先行常规超声检查,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然后是准备静脉造影剂,第3步是设置造影的条件,在注射造影剂的同时启动记时器,以周围肝组织为对照,观察肿瘤病灶的显影,达到峰值及开始消退时的变化及观察有无异常造影剂聚集区在肝脏灌注中出现,若出现,则记录出现的时间及在肝脏中的位置[10]。针对超声造影的使用规范,欧洲医学和生物学超声协会于2004年发表共同意见: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相开始时间为10~20s,结束时间为25~35s;门静脉相时间为30~45s,结束时间为120s;延时相为120s,消失时间为240~360s,是超声造影的规范指导意见[11]。
3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应用
肝脏局灶性病变(FFL)是指由于肝内结构异常增生、炎症或代谢异常所致的肝脏局部病理改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其具体包括各种良恶性肿瘤、增生及炎性病变[12]。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受到检测深度、角度及血流速度等因素的限制,声像图表现多样且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常不能真实反映病灶内部情况[13],超声造影增强检查,通过实时动态观察肝内病灶的增强特点,能极大提高肝内病灶的超声诊断准确率[14]。
3.1肝细胞癌(HCC) HCC血供丰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供血动脉扩张迂曲,肿瘤周围及中心异常增生血管及动静脉吻合,使造影剂在肿瘤内的循环时间明显缩短,而周边肝实质主要由门静脉供血,出现时间较晚[15],这种血供特点使得HCC早期呈快速均匀或不均匀增强,门静脉期或延迟期较快消退,即"快进快出"表现,但部分HCC可表现为"快进慢出"或整体病灶增强不明显,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肿瘤细胞高度分化,病灶存在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血供,造影剂可通过门静脉持续进入病灶所致[16]。
3.2转移瘤(MHC) MHC由于原发灶不同,病灶内血管的多少不同,增强方式也不同,多血管类MHC在造影增强时的表现是"快进快出",少血管MHC则表现为动脉期无增强、微弱的点状增强或环状增强,门静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增强[17]。虽然MHC动脉相可表现为多种增强模式,但造影后期阶段均表现为低回声病灶,这种显影模式可能与瘤体的异常血流供应有关,动脉相不同程度对比增强后,门静脉相中造影剂快速冲刷,因而不同于绝大多数的肝脏良性肿瘤[18]。
3.3肝血管瘤(HH) HH在超声造影中的表现相对典型,主要有3种形式[19]:①向心性缓慢的填充式增强,即在动脉相的早期出现斑点状或环状强化;②呈现"快进快出"特征,即动脉相迅速增强,回声显著高于肝实质;③四周增强、中央始终无增强。且有研究认为[20],在肝硬化背景与正常肝背景下的肝血管瘤的造影表现无明显变化。
3.4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 FNH为增生病变而非肿瘤,病理特征为病灶内有纤维性隔膜及瘢痕将正常肝细胞分隔为结节状。具有丰富的动脉血供。超声造影表现为[21]:动脉期早期病灶快速增强,由中央向四周放射状展开,动脉期晚期病灶表现为均匀的高回声;门静脉期表现为稍高回声;延时期表现为等回声,中央伴多条短棒状的低回声。
3.5炎性假瘤(IPT) IPT是以局部变性坏死或感染坏死后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致病原因多样、发展过程和转归不相同,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异性[22]。若IPT坏死部分没有血供,在超声造影上表现为三个时相均没有明显增强。
4超声造影的优势
肝脏血供的特点为血供少、流速低,有门静脉及肝动脉双重血供,因此肝脏是最适合超声造影的脏器,且具有独特的优势[7,14,23]:①无辐射危害,成像时间短。②无创,操作简便,可反复多次检查。③无不良反应,不受年龄、肝肾功能、呼吸、金属异物等因素的影响。④能实现真正的血池显像,不会泄露至血管外。⑤操作全过程由一名超声医生独立完成,避免CT及MRI因操作技师与诊断医师因采用的方法不同而导致的误差。
综上所述,相对于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很高,能够客观准确的反应病灶的血流灌注特点,实现良恶性占位的初步鉴别诊断,拓展了超声诊断的范围,且具有无辐射、无创,可多次重复检查,不受年龄、肝肾功能的影响等优势,可用于常规超声检查发现病灶后的进一步筛查及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程祥勇,于晓玲,梁萍.超声造影对肝内局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3):252-254.
[2]黄丽萍,解丽梅,唐少山,等.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3(2):134-136.
[3]王丽姿.心脏介入术后皮肤穿刺口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9,24(5):330-331.
[4]周如海,袁瑞,赵平,等.实时超声造影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291-293.
[5]Grmiak R,Shah PM. Echocardiography of the aortic root[J].Invest Radiol,1968,3(5):356-366.
[6]Matsuda Y, Yabuuchi I. Hepatic tumors :US contrast enhancement with CO2 microbubbles[J].Radiology,1986,161(3):701-705.
[7]刘雪梅.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4,35(24):5405-5406.
[8]刘琪雄,廖耿.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6(2):230-231.
[9]张鸽.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脏病变的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5):105-106.
[10]吴猛,郑齐超.超声造影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1):57-59.
[11]芦总红.肝脏超声造影的应用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4:22-25.
[12]叶水根,叶舰佩.超声造影检查技术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的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0):1662-1665.
[13]喻沁,周爱云,张丽丽.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3):100-101,103.
[14]刘洪媛,薛莉,宋长悦,等.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3),171-173.
[15]韦虹,周显礼,孙爱霞,等.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5):337-338.
[16]李雅怡,李航,赵盛发.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4,6(2):211-213.
[17]杨正春,黄泽君,韩梅.39例肝脏微小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诊断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28):2914-2916.
[18]黄永,黄光健.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3,15(8):564-566.
[19]黄晓东.肝脏血管瘤超声造影检查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1):4236-4237.
[20]Nicolau C,Vilana R,Catala V,et al. Importance of evaluation all vascular phases on 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benign from malignant focal liver lesions[J].A JR AM J Roentgenol,2006,186(1):158-167.
[21]刘智惠,马永芳,塔娜.肝脏局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诊断[J].生物技术世界,2014,1:76-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