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思维敏捷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记忆力思维敏捷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每个人的脑部都分成了左右和右脑,并且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方法是可以激活我们的脑部组织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全脑潜能开发---左右脑思维训练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脑潜能开发---左右脑思维训练方法
1、训练数学逻辑
家长对孩子进行数学、逻辑的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达到开发左脑的目的。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较早,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相对较迟,因此,抽象思维的训练要采用形象、具体的教育方法。比如说,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数一二三四,而是让孩子数苹果、数鞋子等;学会了数数,再学加法和减法等运算。学习运算也要与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如与具体情景相结合,孩子容易接受。具体的运算会转化为抽象思维的能力。等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再着手训练孩子的推理能力。
2、锻炼右手
手与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脑发达,手也就灵巧。反过来也一样,手锻炼得灵巧了,相应的大脑半球也就更发达,手巧则心灵。右手由左脑主管,经常锻炼孩子的右手,也就锻炼了他们的左脑。锻炼右手的机会很多。拍球、弹琴等,都能锻炼右手,对孩子来说,锻炼左脑最好与游戏结合起来。
3、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
锻炼孩子语言能力的主要方法是多听、多说、多读。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神话、寓言、诗词、童话等。多听可以积累词汇、领会语义、熟悉语境。父母也可以经常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编故事,续故事,复述故事。编、续和复述故事除了锻炼语言能力外,还锻炼孩子的逻辑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因为故事的先后展开,都有内在的逻辑。适度地让孩子早一点认识汉字,及时地打开獐自己获取知识的大门,让他们提早阅读,这对锻炼语言能力、广泛接受知识很有好处。要给孩子丰富的语言环境,让他多接收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多进行语言的交流和训练,这对开发左脑是很有好处的。
右脑思维
右脑思维者指的是一群惯用右脑,右脑比左脑发达的人。右脑思维者一般左撇子占多,因为右脑支配左半身,左撇子惯用左边肢体。一般人都是惯用右手,所以左脑比右脑更加发达一些。右脑思维属于感性思维方式,因为右脑负责图画、音乐、韵律、情感等分工。
右脑思维者的特点:
右半脑发达的人在知觉和想像力方面有可能更强一些;而且知觉、空间感和把握全局的能力都有可能更强一些。在各种动作上相对更敏捷一些。
右脑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性思维。
右脑不拘泥于局部的分析,而是统观全局,以大胆猜测跳跃式地前进,达到直觉的结论。在有些人身上,直觉思维甚至变成一种先知能力,使他们能预知未来的变化,事先做出重大决策。
左脑的记忆回路是低速记忆,而右脑的是高速记忆,左脑记忆是一种“劣根记忆”,右脑记忆则让人惊叹,它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右脑支配左半身,控制左手运动,反过来,左手、左半身器官的运动也刺激右脑。有意识的调动左手、腿、眼、耳,特别是左手和左手指的运动,对大脑皮层产生良性刺激,是开发右脑的有效方法。
五个非常棒的儿童右脑开发训练小方法
一、刺激指尖法
可以把双手比喻为大脑的“老师”。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在大脑皮层中都有着相应的“代表区”,即掌管这块肌肉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
现在许多父母让孩子练习弹琴,实际上就是很好的指尖运动。随着双手的准确运动就会把大脑皮层中相应的活力激发出来,尤其是左右手并弹的钢琴、电子琴。
二、借助外语开发右脑
美国神经科学家近年发现,儿童学会两三种语言跟学会一种语言一样容易,因为当孩子只学会一种语言时,仅需大脑左半球,如果培养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就会“启用”大脑右半球。
三、体育活动法
每天跳上半小时的迪斯科健身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在打拳或做操时有意识的让左手多重复几个动作,以刺激右脑。右脑在运动中随之而来的鲜明形象和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来得快,由于右脑的活动,大脑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的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灵感经常会脱颖而出。
四、培养儿童形象思维的能力
要教孩子指物画画,指物说词。有时我们会见到,一些家长让很小的孩子背古诗,孩子非常流利的背诵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然而他并未见过鹅,也未见过鹅悠然浮水的样子,这样只能在左脑中留下一些文字符号,非常不利于想象力的开发。应该到农庄,至少到动物园,在形象场景下学这首诗。孩了再背诵这首诗,头脑中出现的不再是一些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生动的景象。
五、借助音乐的力量
心理学家发现,音乐可以开发右脑。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习音乐。还可以在孩子从事其他活动时,创造一个音乐背景。音乐由右脑感知,左脑并不因此受到影响,仍可独立工作,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右脑的锻炼。
右脑开发的七个训练方法
(一)脑波放松训练
首先,我们要对脑波有个初步的认识。人脑中有许多的神经细胞在活动着,而呈电器性的变动,也就是说,有电器性的摆动存在。而这种摆动呈现在科学仪器上,看起来就像波动一样。这种脑中的电器性震动我们称之为脑波。用一句话来说明脑波的话,或许可以说它是由脑细胞所产生的生物能源,或者是脑细胞活动的节奏。由于电子工学的进步,脑波的周波数也得以用仪器测定。国际脑波学会就针对不同震动的周波数,定为α(阿尔发)、β(贝塔)、δ(迭尔
塔)、θ(西塔)之名。(相关文章推荐:你知道脑电波吗?)
当阿尔发静态波为优势脑波时,人的意识清醒,但身体却是放松的,α它提供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由于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最少,相对地,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就会更加快速、顺畅、充满灵感及直觉敏锐,脑的活动活泼。(相关文章推荐:α脑电波相助,轻松学习速读)
“脑波放松过程”是放松感官,聚集体内能量,诱发阿尔发静态波,从而进入大脑幻想与创造空间的过程。这是右脑学习最为关键的淮备阶段,因为一旦思维进入阿尔发静态波状态,就会快速接收影像,挖掘出储存在潜意识深处的东西。越放松,呈现的影像也就越多。达到完全放松,要过七关。学会放松会让你受益匪浅:让身心逐渐包围在爱里、冷静沉着、快速恢复到最佳状态,说明找回记忆中的影像。
(二)眼睛训练
眼睛训练威力无穷。双眼的刺激能够对视觉、记忆、情感、思考、创造力,甚至直觉产生巨大影响。眼睛训练会启动整个大脑,这是因为每只眼睛都连结着大脑的左右两侧。每只眼睛的视觉接收器右侧都与左脑相连,而左侧则与右脑相连;右边远处的视野靠左脑来形成,而左边远处的视野则靠右脑来完成。中心区域由左右脑共同完成。(相关文章推荐:快速阅读训练中缓解眼睛疲劳的方法)
眼睛运动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①增强聚焦能力
②提高浏览速度
③刺激大脑发育
④加速回忆搜索
⑤整合左右脑
⑥提升敏感性
(三)视觉影像训练
视觉影像训练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训练过程,可以激发观看物体后像或者负像的能力。什么是后像呢?当刺激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这种现象叫做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像和负像。正像在于它保持着原来效应刺激物所具有的同一品质的痕迹。如在暗室里把灯点亮,在灯前注视灯光三四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看见在黑的背景上有一个灯的光亮的痕迹,这就是正像。因为它保持着原来效应刺激物──灯光的同样的“亮”的品质。随着正像出现以后,如果继续注视,就会发现在亮的背景上出现一个黑斑的痕迹,这就是负像。因为它保持的“黑”品质和原来效应刺激物──灯光──的“亮”品质相反。如果用的是彩色刺激物,例如对一个红色的四方形注视一定时间以后,再把目光移到一张灰白纸上,那么在这张灰白纸上可以看到一个蓝绿色的四方形。这是负像,因为它保持着与原来效应刺激物(红色四方形)互为补色的(蓝绿色四方形)色觉。但是,在彩色的视觉中,却很少有正像出现。
后像能够启动用于影像记忆力的主要视觉中心。将正像转变为负像,然后再将负像还原为原始形象,在这一过程中,你正在训练自己的思维像照相机一样工作!后像还可以通过帮助大脑思维形成更加清晰的影像,提高视觉能力,打开统领记忆力,直觉能力和创造力的右脑潜意识区域。黑白后像会提高视网膜杆体细胞的功能;彩色后像则会加强锥体细胞的功能。这是右脑教育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因为学习者可以立刻亲身体会到它的效果。(相关文章推荐:视觉停留和快速阅读的关系)
(四)思维影像训练
思维影像训练是一种超凡的训练过程,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二维和三维的影像。通过训练,影像变成融合全部感官的,全息的、有型的图像。大脑思维是灵魂的实验室,在你的思维影像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你就可以运用思维,在实践之前,慎重而具体地想象一番。(相关文章推荐:在大脑里画思维导图)
进行这项训练的目标:
①训练在大脑中形成影像。
②用各种感官来体验影像。
③从各个角度观看影像。
④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纵和改变影像。
(五)观察训练
观察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双眼以捕捉到更多的细节。观察得越细致,记忆越清晰生动。观察训练是以“右脑潜意识处理所有资讯,左脑有意识处理所有资讯”这一原理为基础,有利于增加左右脑处理资讯的数量。(相关文章推荐:五个方法练习你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六)记忆连结
记忆连结中包含了有次序性物体。一般来说,顺序记忆主要靠左脑完成。(记住,左脑负责线性,逻辑思维。)但是我们还是要通过一个“趣味故事”连结模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右脑也引入其中!(相关文章推荐:连锁记忆法)
(七)影像记忆力/速度阅读
影像记忆力指的是,在瞬间同时记住几件事情——按顺序或者随意。我们通过图片、形状、词汇、句子、数位等等来进行训练。虽然这种快速记忆一直被视为是右脑的职责,但这里的游戏设计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大脑左右两侧共同发展——右脑如同海绵一样吸收影像,然后通过语言、绘画、行动、玩耍来增强左脑的功能。
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说”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到“能说会道”到“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
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活动
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口试活动
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同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六、辩论活动
篇3
[关键词] 跆拳道 智能训练 战术思想
跆拳道是以智慧为主的竞技体育项目,它的特点是斗智斗勇,培养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智能在训练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发展跆拳道运动,两届奥运会共获3块金牌。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同时也不完全尽如人意。我国跆拳道科研现状主要集中在跆拳道发展、技战术、生理、生化、生物力学、心理、运动损伤和选才上。而在运动员的智能训练方面,我们还做得差强人意。因此,要获得一定好成绩,仍需在这方面做全面系统研究工作。
一、运动员智能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比赛胜负的主要因素
人们经常说一句话为:斗智斗勇。作为任何一项竞技运动,灵活的头脑应该是克敌致胜不可或缺的根本因素。智能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和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运动员智能是运动员运动与训练中所需的特殊智能,这种特殊智能是智力的某些因素和能力的有机结合。运动员驾驭比赛的能力和适应比赛的能力,运动行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运动方面的特殊智能。智能因素当然也包括神经因素,神经分布于人的肌体纤维中,就象一棵大树,它的根部就是大脑神经中枢,连结于体内的千万条神经如同树干,而具体分布到各组织器官的神经末梢就相当于树的枝叶。当神经末梢接受到外来的刺激时,会将此信号传到大脑,再由大脑命令送达到相应的部位去,做出反应。而在肌纤维中连接的神经活动控制的越精细,则完成某个动作的肌肉用力就越协调,浪费的功也越少。因此,神经活动的好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敏性如何,对于同样一个刺激讯号,灵敏性高的人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迟钝的人就需更长的时间。这在跆拳道中就区分出水平高下,因为对手的进攻都是带有突发性、随意性的,反应快的人就能够从容对付,化险为夷。相反,若欲进攻对方,也需要动作敏捷突然,出奇不意,方能取胜。培养提高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智能活动,虽要以技术动作为前提,没有技术作为保证,任何其他因素都是空谈。但在每一个动作战术行为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智能因素。在战术活动中,既包含动作技术的操作能力,又包含战术思维的因素。因此跆拳道运动员智能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比赛胜负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运动员训练课的智能训练是训练任务的重中之重,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培养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智能水平
1.运动员学习掌握比赛规则及裁判法是智能训练的前提
严格要求运动员学习并熟练掌握跆拳道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力争要求运动员对裁判法做到知“法”懂“法”利用“法”。
在教学训练实战中,多安排一些运动员给比赛运动员做裁判,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比赛规则。让运动员给比赛队员做裁判,这样可以使队员从裁判的角度去衡量比赛,培养运动员用“旁观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并去感知“裁判执裁”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运动员能够从执裁上感受到裁判的心理活动就能在比赛场中能从裁判的角度认识问题,不至于因为不服裁判而行为过激。同时,也培养旁观意识。苏轼有诗说:“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旁观意识。冷静旁观,才能知道平时运动员易犯什么错误,才能在比赛中游刃有余,头脑灵活。这样不仅使自己技战术能力有所提高,还可以建立运动员驾驭比赛的能力和合理使用比赛规则,利用比赛规则的能力。
2.运动员快速反应能力的培养是智能训练的基础
快速反应能力分为思维反应能力上的快和动作反应能力上的快。在训练工作中力争使二者达到相辅相成,互为统一。快速反应能力的训练在每一节训练课上都必不可少,在日常训练中,利用准备活动,教练可以编排一些练习反应力的活动,如:慢跑中喊数(x+x)捉人、报数抢球、反口令练习等等。类似这些游戏式的训练项目,既能寓教于乐,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兴趣,可以更好地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在专项技术训练中,利用脚靶、护具、定时间、定次数、听口令快速打靶、打护具。可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的训练项目可以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教练员只有在不断的训练探索中去发现更多更好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3.运动员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的培养是智能训练的重点
“图片纠错”、“快速记数”、“过目不忘”等训练方法均不失为训练运动员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的好方法。另外可以经常安排运动员观看比赛录像,写观后感,要求有感而发,并能捕捉赛场信息。在教学训练实战中,要求运动员仔细观察比赛运动员的技战术特点,在教学比赛结束后,让做裁判角色的队员去分析比赛情况,分析比赛获胜方的优势、失利方的原因以及胜负双方的技战术特点。如果你打这场比赛,你的特点是什么?你将使用怎样的技战术力争获胜等等。教练多提出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让运动员换位思考回答,并在实战中充分体现自己的技战术意图,使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4.运动员使用动作合理性的建立是智能训练的关键
在跆拳道教学过程中,让运动员懂得跆拳道每一技术都有其优点亦有其缺憾,并知道每一技术的优缺点都在那里。在“模拟比赛”训练过程中,直观的让运动员看到技术动作的优缺点,如:在“条件实战”训练中,规定某一运动员使用后脚横踢进攻,另一运动员可使用后撤步-横踢反击、后滑步-横踢反击、后踢反击、后旋踢反击、迎击等等,同时教练和运动员一起分析运动员每一技术的优缺点,让每个运动员都能做到多种技术全面练习,但最好是因人而异的练习重点技术。帮助每个运动员建立自己的“得意技”技术,使其在比赛中能熟练应对待不同技战术特点的运动员,使用合理技术,挥己之长、攻其之短、克敌制胜、形成独特的技战术特点,使自己的技战术能力更趋于合理性。
5.运动员的技战术想象力的开发是智能训练的灵魂
在训练课中,利用休息时的几分钟,安排运动员静坐、闭上眼睛、思考自己的技术动作,以及自己和一个想象中的对手在“比赛”。教练员用暗示、引导的方法让运动员进行“实战想象”。比如遇到个高的、个矮的,力量大的,技术好的,动作速度快的,耐力素质优于你的假想对手,你将分别应用何种技战术赢得主动。“实战想象”训练法可以有效避免运动员在实际比赛中遇到各种不同特点对手时的紧张心态及盲目无措。可在“对影空击”练习中观察运动员技战术的能力。所谓“对影空击”是:两名运动员面对面,不接触,进行“实战”练习。“对影空击”的训练方法可以使运动员的思维从“实战想象”的抽象训练中的到升华,此练习可以提高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并能观察到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
三、运动员在日常生活中的智能训练也是训练任务中不可缺少的
篇4
关键词:体育课 技能技巧 项目教学 意义 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6(a)-0000-00
随着高等教育受众群体不断增加,我国高教事业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体育课作为大学生增强体质、锻炼品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从当前我国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来看,特别是在体育课程的技能技巧的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也正是因为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致使很多学生难以从体育教学中学习到重要技术,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让身体技能从体育教学中获得更好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对技能技巧项目教学引起高度重视,应当积极加强对体育课程中技能技巧项目教学的研究,以期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素质技巧。
1 体育课中技能技巧项目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促进感知和记忆能力的发展
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认识都需要通过全面而长期的感知才能形成长久的记忆,而体育技能技巧项目的训练就是通过人类肢体动作来进行表现。比如在实际的体育课程中常见的有通过拼图游戏或者翻棋子、绕绳、撕标签、触摸传递或者绑腿跑等方式来锻炼学生,因此一般需求学生能够较为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精准的判断能力,通过技能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觉和认知记忆能力,强化学生的记忆时效性。
1.2 促进智力的发展
体育虽然主要是锻炼的人类的肢体灵活度和协调性,以及机能的柔韧性和素质,但与此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敏捷度与思维广度,因此,在体育课的技能技巧项目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个体化的技能技巧项目教学对于学生的观察、分析、逻辑、判断等思维能力有着显著地提高。而且很多体育技巧项目不是凭力气就可以做好的,更需要一些灵活和柔韧的技巧在里面,或者是需要敏捷、精准的动作,这样才能全方位的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1.3 增强了学生双手动手能力
体育课中的技能技巧项目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更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明白“躬行”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些工科类的学生,(删除)刚毕业肯定都需要从基层一线做起,学生双手动手能力对于学生来讲更是必须的。体育课强化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通过多次的、一定时期的技能技巧项目教学与训练,能够规范学生的操作训练标准,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性和操作熟练度,从而高效的完成实践工作,实现职业和岗位的对接。
1.4 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需要
体育课技能技巧项目对于学生的感知能力、记忆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因此,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能够帮助学生在就业时具备较高的竞争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协调的把握工作整体,并能够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快速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提高问题处理的效率。学生经过体育技能技巧训练能够更加灵活的应对相关工作适宜,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和工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提高体育课中技能技巧项目教学质量的措施
2.1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技能技巧项目训练的兴趣
为了使得体育技能项目教学更具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因此需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体育技能技巧项目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训练,提高自身的毅力,塑造坚毅的品格,最终达到增强体质,提高体育技能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当变换多种训练形式,并积极借鉴成功的技能训练经验,并利用互联网资源不断创新体育技巧训练内容,让学生在游戏和宽松的娱乐氛围中得到训练。比如,对于一些羽毛球运动,虽然很多学生都很喜欢,但是一旦开始了长期的重复动作或指令的训练,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体育教师就可以通过羽毛球趣味接球游戏或者羽毛球比赛的方式,寓教于乐,为学生开展个性化的运动训练设定,让学生主动地、自发的进行技能练习。
2.2 优化学生技能技巧项目训练的方法
选对方法,训练就成功了一半。技能训练方法对于学生技能技巧项目训练而言至关重要。在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全面、综合的分析本班学生的体育基本功和对项目技巧掌握的程度,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而且应当不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进行创新和改革,在训练设计时银行将专项训练与游戏相结合,应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训练水平。比如,对于短跑爆发力差的学生可以强化其预备跑的姿势训练和起跑训练,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信号引导,提高其对信号的反应速度。而对于一些创新的技能技巧项目,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在恰当的时期进行项目训练,而且要对学生训练过程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指导学生技能技巧的关键点。而对于那些复杂的动作要反复训练,提高熟练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教师还可以通过顺口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熟记相关技术,并在不断的实践中自我改进和提升。
2.3 坚持体育和德育并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持续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德育素质水平,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体育优势和特长,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项目训练,在其自身体能特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体能技巧。并积极与学生心灵对话,通过观察学生最近的表现及情绪变化,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全力营造出和谐、积极的体育教学和训练环境,秉承全面发展的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比如,为提升学生的毅力,教师可以通过长跑训练,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长跑比赛,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锻炼学生坚定的意志力。
2.4 注重运动技能教学与发展学生体能的有机结合
优秀的体育教学需要确保学生运动技能教学与发展学生体能的双提升。所以在实际体育技能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平衡好二者的关系。比如,在铅球项目的训练过程中,为了使得投掷距离更远,教师除了基本的投掷技能技巧的教学之外,还应当不断提高学生上肢的力量和手指的稳定度,并对投掷球体的角度和轨迹进行分析指导,训练学生在发力时的技巧,协调投掷,避免单纯的手腕或者手臂用力,而应当调动全身相关部位形成合力,使得抛掷的球体落地距离更远。
3 结语
技能技巧项目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分支,需要引起教师教学的高度关注,需要在教学中对其予以侧重,让学生们能够从技能技巧教学中学习到更加精细化体育教学的内容,学习到更加具有“花样”的体育内容。通过专项技能技巧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让学生的记忆力获得增强,让学生的观察能力予以提升,让学生的协调适应能力获得改善。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理念,帮助学生从技能技巧项目中获得身体能力的提升,优化整体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杰.体育课堂开展“技能技巧”项目教学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06:96.
[2] 石岩,王冰.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之道――王晋教授访谈录[J].体育学刊,2014,03:1-7.
篇5
童年失去父爱的那种痛,让初中刚毕业的我就分担起家庭重任,母亲为我们的劳碌奔波中,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无耐与舍弃,但对知识的饥渴,童年“长大当个教育家,”的梦想,又让我一生乐此不疲的追寻着,如今我依然坚定的走着,深信与信念相伴教育梦想定会青睐于我。
我向往教育家的梦想,现实生活中,充满的是艰辛与苦涩,但是,因为信念的有力支撑,使我看到了成功的署光,如今,我更加明白了生命的意义,生命一次,美丽一回,宇宙永恒,年轮转换的哲理。
本命年里,也是我周遭际遇的一个年份,一种意思,百种看法,厉炼了我宽大平和的心态,在与专家们的交流中,开怀的笑声又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斑斓与色彩。
每当看见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双眼,我的耳边就回荡起教育要从源头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家长抓起,从教师抓起的号响。家庭是因材施教和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们的学堂,现在的孩子不缺吃和穿,缺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埋怨和暴力对孩子们来说是直接倒置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若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他们的童年是要过期的,0—13岁之前,虽然不能来个“直线救国”,何不来个“曲线救国”呢?家长们可以走进人群,人群充满着智慧,学会借鉴和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不要给自己的孩子留下遗憾的童年。
学习,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要抓到问题的实质,在学习形式的创新上,理解是核心和关键,正确的方法,适当的形式,让他们感悟到:知“一”者知天下,得“一”者得天下;与其给孩子一碗水,不如给孩子引渠一条河,用好思维方式牵动整个学习的过程,改变环境,改变自己,千万别加入太多的所谓个人经验,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步步为营的拓展。
事实上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难免遇到挫折,每一个孩子在这种时候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鼓励,支持和帮助,去克服困难,摆脱困境。反之,若受到了歧视,打击和抛弃,就会把孩子推向绝境,而最终造成逆反心理来报复周围的人,最后受到严重伤害的还是我们大家,孩子因此也会失去自信,放弃生活。事实上,父母只要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也许是最成功的教育方式。
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我在教育中总是把课堂给孩子,充分相信他们,让孩子和我一起思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父母的观念又是孩子的起跑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孩子们创建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环境造就天才,比天才自身努力更重要,”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日本人把“读、写、打算盘”作为做人的基本功,其基本心理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数学能力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它体现于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中,运用数学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孩子之间最大的学习差异取决于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大多取决于阅读能力,我倡导集体上课,个别辅导,分类教学,走班流动,分类比小班更重要。混龄不混能力,要学到实用价值取向,为了在先天本能的基础上提高智能,学会做人,强化自己获优而胜的能力。
亲子教育,快乐教育,因地、因时、因事、因人随时展开,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育规律所走的路不太容易被人认可,我的教育特长来至家庭教育经验,再进入职业教育,最后回归幼儿教育,我着重独辟蹊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咨询能得到及时解惑,跨越国际互相沟通交流,不断更新观念。教育因人而异,因教育环境而异,我的学生只要有跑的冲动,跑的欲望,我的训练工作就结束了。
假期里,我会给女儿一个条件,让她自己去锻炼;给她一个权利,让她自己去选择。我让她明白了在家里看到的是一家人,走出家门的一小步却是看到整个世界,今年的暑假,我让她亲自去办出境证,然后让她独自游览祖国,她走了十一座城市,其中:厦门,珠海是她独自参加“全国第四届校园金话筒主持新星展示活动”少儿艺术表演《母爱》福建省选拔赛、全国总决赛赛区,并获得了两银的好成绩。当她过客家中,又被邵武文联等单位邀请主持颁奖晚会,也获得了声乐二等奖,晚会上,她把获奖的小品《母爱》现场表演,最后,她和三位歌友献上“我们是一群快乐小海燕”悠扬甜美的歌声把整台颁奖晚会推向了。
她在很小的时候,对数字就十分敏感,我们经常用饼干、木块、积木来让她数数,在她的大脑中便有了数字的基本概念。进入幼儿园后,我引用日本的教育方法,通过做大量的计算习题,提高她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这为她的小学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一年级,我对她进行了画画的专门训练,为了拓展艺术视野,明白“画外功夫”的道理,引导她明白美可以改造世界,因此,她喜欢到大自然中走动和观察,能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完整地加以表达。
我教导她必须具备“一勤天下无难事”的心理素质,扎实练好写字基本功,写字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勤奋加上正确的训练方法,就一定会功到自然成,所以,她在写字过程中,我总是从一笔一画开始正确引导。
我从不强加她兴趣以外的东西,会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地对她。英语是一门系统复杂的学问,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很难掌握的,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语言是一门很奇怪的学问,愈早学习,效果愈好,晚学,不只辛苦而且难学好,还有,对幼儿来说,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她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对她来说,学习语言不是功课而是游戏,我便为她选择了游戏和快乐学习的环境。
她还认识到,我们父母应和她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伙伴关系,理解、信赖她。要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孩子这一真理,父母不但关心她在学习、生活上的良好习惯,还经常带动她积极参加身体锻炼,陪同她在心历里程中一路同行。
我非常尊重她,在情感上我们互相沟通交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不会轻易指责和打骂她,总是加以鼓励和引导,因此她也更加的自信和平和。
篇6
一、加强口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加强口算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我就围绕下面两点进行教学:
1、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天天练,课课练。口算常用于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我在备课时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设计制作形式多样的口算卡片。如:填数、组合、分解等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游戏,加强口算训练。我将写有1―10数字的卡片三四十张,分成相同的两叠,学生一人一叠,每次同时各出一张,口算加法或表内乘法,算得又快又对的将卡片收进,得卡片多的就得胜。。也可以开展“找朋友”、“接力赛”、“计时赛”等游戏来调动学生口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 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口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掌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三、 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我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能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四、立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造活动是在灵活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过于单一的训练必定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墨守成规。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知识的操作和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常表现为受长期知识经验的影响,人对某类问题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不能灵活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口算”的训练过程也是如此,训练时间长、形式单一,不能灵活训练,把学生禁锢在枯燥乏味的套子里,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口算教学要克服思维定势,解除发展发散思维的一切自我束缚的框框,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灵活训练。在教学中,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灵活地安排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并且让学生自己寻找各种新的训练形式,寻找更有效的训练方法,引诱他们独立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方法和问题,我在教学中力争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有创见,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对于他们提出的独创性见解,有其合理性的,就加以鼓励,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训练形式中感到学习的兴趣。 此外,我还经常组织一些竞赛,如对外人示范,给师生、家长汇报表演,请家长集体观摩,实际操作服务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同时使其乐于创新。
“口算”教学通过听数、看数、记数的训练,在特殊的环境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注重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篇7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 “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 “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 “思”、“析”能力的锻炼。 “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汰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初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1)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思想品德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初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思想品德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2) 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思想品德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3)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思想品德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4)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5)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思想品德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姐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6)辩论活动。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因为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篇8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让学生学着演讲 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高一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2. 模拟新闻 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二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3. 利用乡情和国情对学生进行教育 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4. 组织学生进行心得交流 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对着三联橱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想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5. 在笔试的同时,试着进行口试 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的阵式。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6. 组织辩论会 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因为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篇9
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高中阶段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
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我经多年的探索,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主要有: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可以为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政治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由两位同学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
(五)口试活动。多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政治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一环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八股式”的阵式。
篇10
11-13岁的儿童属于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仍然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但抽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从情感上看,他们经常处于比较平静、持久和愉快的状态,这期间,他们不仅对具体的个人能够产生感情,而且也会对集体,对社会产生感情。从意志上看,他们的意志品质有所提高,对人、对事的评价能力也在逐步增长。从学习器乐的角度看,由于他们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感受体验与探索创造能力增强,其器乐学习领域有必要拓宽,接触的音乐曲目需要更加丰富,音乐体裁、音乐表演形式、音乐常识也需要增加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需要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从多年的校外器乐教学经验方面来看,14-16岁的初中学生,他们学习器乐来得快些,特别是管乐的学习,因为他们已经步入青春期,生理机能逐步健全,性发育非常迅速,正处于变声的关键时期,由于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参与意识和交往愿望的增强,而心理上又处于一种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状态。在行为上往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盲目性并存。从思维方式上看,他们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形象思维依然起着重要作用。从情感上看,他们的爱憎已经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密切联系在一起,充满了憧憬和激情,但是由于他们半幼稚的心理状态,在情绪上也常有极端的现象存在。从意志品质上看,他们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与前两个学段的学生相比,其自觉性明显增强;从音乐教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器乐学习兴趣取向表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其音乐经验和音乐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和提高。因此,他们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并提高自己的器乐学习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也需要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之中。
一、共性目标
概括的说,无论是8-10岁的低年级学生还是11-13岁的高年级学生,他们学习器乐的共性目标是一样的,包括以下内容:
(1)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应该将兴趣发展成音乐兴趣。管乐班学生朱玮开始来培训班学习,家长让他学习声乐,但他每次来上课看到其他学生在吹号好奇心强,有学习兴趣,所以他要求学吹长号,经过几年的努力,他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如今留学于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还在德国某交响乐团担任首席长号,成为他将来的专业工作职业。
(2)激发、培养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时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大型活动的演出锻炼,如让低年级的学生一起弹奏电子琴,享受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如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感等,这方面的教学要求特别强,每次教学都要求学生们对节奏、旋律、和声、音乐的感觉,加强重点训练,二胡班学生陈洁琼在学习中,一段时间对音乐的节奏、旋律感觉有些模糊认识,我们通过辐射性的教学,让她每天听二胡名曲,边拉边唱,为她多练难度大的,技巧性多的练习曲,结果在参加省音协业余考级中获得二胡十级证书。
(4)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及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从音乐鉴赏能力方面说,应该着重于树立学生健康向上的音乐美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审美情操,掌握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是非标准及必要的音乐审美知识,从培养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方面说,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意志力以及参加音乐会应有的礼貌及习惯。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不仅教学生的吹奏音阶、练习曲、乐曲的演奏,还让他们上下场走台,文明、礼貌训练,个个每场演出都能很好的表现受到好评。
(5)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如歌唱能力、演奏能力、综合性表演能力等。这方面的教学着重于丰富多样、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非常爱好乐意学习和愉快的心情下以及在兴致勃勃的氛围中,让他们很好的表现。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哼唱10余首歌曲和一首独奏曲,然后再通过自己的乐器,演奏练习,必要时还请学生们在课间表演小品、诗朗诵、讲故事等。
(6)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其中,既包括了音乐表演中的创造性能力及音乐活动中的即兴表演能力,也包括了音乐创作的初步能力。我们在辅导中,千方百计,想在与前人不同、与他人不同、与常规不同,创造新的,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乐器自己创作简单的器乐曲独奏,如杨静同学弹钢琴,我们会让她自己写一些简单的歌曲,边唱边弹,在她上中学的时候就成功的举办了她个人的作品音乐会,受到市音乐家领导们的高度评价。
(7)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等。我们让学生在学好乐器的同时,必须要见识丰富、阅历丰富、知识增多、经验增多,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使其健康成长的美好空间,要求他们在学校班级里,个个能当上大队委员、中队委员或者小队长,让他们从小就有高尚的情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多才多艺、名列前茅。
(8)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群体意识和合作能力。组织他们经常合奏、二重奏等。我们在管弦乐合奏训练教学中,以好带差抓各类器乐的演奏尖子,每期结束,举办演奏会、提出新要求、布置新曲目,使学生们的知识得到了更好地补充、拓宽,是他们的能力又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整个综合班管弦乐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9)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及音乐基本技能,如歌唱知识与歌唱技能,演奏知识与演奏技能,音乐创作知识与音乐创作技能,音乐鉴赏知识与音乐鉴赏技能等。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器乐教学法不能单一化,必须把器乐教学同唱歌、欣赏、视唱、练耳等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既不能轻视器乐独奏教学,也不能用器乐综合教学代替其它教学,使综合器乐教学处在它应有的位置上,这样才能用音乐、用艺术来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为他们营造健康、高雅的艺术氛围。
二、学段目标
在少儿初学乐器时期,无论是低年级的学生还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学段目标体系是相通的、一贯的。是由初级向高级方向发展的。也就是说,前段目标是后段目标的发展基础,后段目标是前段目标的拓展与延伸,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各学段目标在具体的内容上存在着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各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
少儿学习器乐从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兴趣方面来看,只能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要求;而在高年级学生不仅要求他们要“保持”音乐兴趣的爱好,还要让他们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初中的学生则进一步要求“增进”音乐兴趣的要求及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有“激发培养”发展至“保持”,继而发展至“增进”,当然这种程度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方面,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开发音乐的感知力”,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培养音乐感受能力”,初中学生的要求是“提高音乐感受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方面,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体验音乐的美感”,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初中学生的要求是“提高音乐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方面,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能自然地、有表情地乐意地学习乐器,乐于参加其他音乐表现活动”,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初中学生的要求是“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方面,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乐于参与即兴创造活动”,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培养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初中学生的要求是“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
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方面,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的要求都是“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初中学生的要求是”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和协调能力。
三、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一般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即:有趣阶段、乐趣阶段、志趣阶段。有趣阶段的音乐兴趣是一种低水平的,不专一的,不稳定的兴趣,而且多表现为直接兴趣。乐趣阶段的兴趣比较专一而稳定,由此而来的是,人们对感兴趣的音乐事物或音乐活动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从中找到乐趣。志趣阶段的兴趣是一种高水平的较为专一的稳定的兴趣。这个阶段的音乐兴趣已经不再是表面性的了,而且要求探求音乐事物的本质并期望掌握其规律,搞出一定的成就。
在器乐教学中,有些学生自然条件很好,乐感也较好,训练也很正规,无论平时练得乐曲还是练习曲都较完整,但一到考试或汇报演出,就会紧张失常,这主要还是基本功不够扎实,心理素质较差的问题,所以要让学生尽早地得到锻炼,使他们有强烈的演奏欲望,并能得心应手的在公开场合中演奏,把乐曲的思想情感既符合原作精神,又要有创造性地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演奏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要分阶段要求学生准确读谱、节奏稳定、、分析调试调性,使整体乐曲流畅起来,另外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乐器时,一旦出现一些困难就要耐心帮助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冒尖,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增强自信心。
1、培养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首先让学生对音乐活动要有兴趣,其次,在所组织的音乐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种目标是学生认为有参与价值的,是对自己提高修养有益的。例如我们在管弦乐合奏训练教学中以好带差,抓各类乐器的演奏尖子,指出新要求、布置新曲目,使学生们的知识得到了更好地补充、拓宽,使他们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整个综合班管弦乐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们表现很强,有参与的积极性,再次,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尽量给学生们最大的活动空间欣赏音乐、讨论作品,突破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代之以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而这种模式最适合学生的需求。最后,要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生活中,不能老师“一言堂”,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还要允许学生保留继续探索研究的权利。
2、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什么是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感知能力是音乐感觉能力和音乐知觉能力的简称。音乐感觉能力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器官辨别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细微差别的能力。音乐知觉能力是指人们对音乐的复杂形式,如节奏、旋律、和声、织体、力度、速度等细微变化的辨别能力以及对音乐作整体感受的能力。应该说。这种能力是学生学习器乐的基础能力,离开了这些基础能力,学习器乐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话。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呢?我们在教学时用严格的专业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技能训练。例如,听辨单音,音阶、音程、和弦、简单节奏型、复杂节奏型等,然后再将这种能力训练融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在排练演奏时。让学生听辨自己或同学们的演奏效果,从中寻找掌握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和声等要素,以及表现音乐情感方面的优缺点,进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表现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既要为他们提供艺术表现的平台,又要考虑选择有艺术价值的表演曲目,不能偏难,也不能偏易,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略有提高。在活动形式上不能过于单一、要有变化、要常变常新。活动中还要注意让表演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要给他们机会,我们在训练中,进行精心设计,先请各种乐器演奏能力好的尖子,如虹桥三小小号学生单俊,虹桥一小长号学生朱玮,城南小学长笛学生戴闻等同学现场示范演奏,然后也请个别学生节奏掌握不够的进行表现,指出不足之处尽快的让他们对演奏能力上一个台阶,并请他们对自己的表演进行适当的评价,然而不断的提出新的提高目标。为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我们还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如:演奏的姿势、身段、手势、台步、表情以及吸气、发音、持琴的方法、手法、指法、情感表现等,让每个学生既要掌握技能的重要性,也不能忽略技能技巧的必要性。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记忆力
器乐学习是体现促进记忆力的增长,也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就是具有良好的记忆力,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记忆品质,而实现的途径是让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其中如提高注意力,对记忆材料进行分段、分类、比较等。我们认为器乐学习无形中能获得这些良好方法。从提高注意力这点来讲,乐音的运动由一个个细小的音符组成,它往往来自创作者的思维或灵感,并且不像语言那样一句句有明白的语意,不集中注意力是很难记下来的,从对记忆材料进行分段、分类,比较这点来讲,通过对少儿器乐教学我有一定体会,初教少儿把所学的乐曲能记住并能背奏出来时比较难的,在背奏的的过程中易出现一些细小的错误,但通过对乐曲的解释,如首先划分出段落,找出前后有重复的地方,从而缩小记忆内容,再进一步 明了乐句的结构,对乐句进行比对,诸如前句和后句只是尾部变化等等。通过讲解再背奏,其准确性就明显提高了,久而久之,这些方法就会成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前面所提到的记忆品质是指:记忆的持久性(指记忆时间的长短);敏捷性(指记忆速度的快慢);精确性(指记忆的正确程度)和准确性(指能否迅速提取出保持在头脑中的有关知识)。由于器乐演奏具有一定的表演性,所以要求对一些精练曲目的记忆要有一定的持久性。再解精准性和准确性来说,错音在器乐学习中是不允许的,须知背一首乐曲决不能像一道历史或政治题那样,记个大概能说出意思就行了,而对乐曲的记忆就要有高度的精准性。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准确性。
少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学习器乐他们还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良好品质的形成益处也很大,而且必将对人们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
- 下一篇:集思广益的思维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