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当代我国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特点不同于10年前,乃至5年前我国大学生,生活环境更丰富,生活条件更优越,无论从家庭、学校抑或社会,都对大学生的心里特点及思想的形成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这篇文章想要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局势上简述目前我国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有资料表明,当代大学生中间存在大约三种信仰偏差。其一是,不少人存在“物本信仰”的倾向,对物质的追求为目的,以获得物质、交换物质、消费物质为表现,从而使人格特征表现出的是功利性、享乐性,而享乐主义思想又会激发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无限欲望,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适当的追求物质本来就无可厚非,可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超出了这个界限,陷身于物质而忘却了人的精神,就会走向信仰偏差。其二是,“器本信仰”的倾向,及就是崇尚技术和手段、追求科学好工具,以拥有业务、智能、专长为根本目的,而人格特征则显示为功用、表现的狭隘了。其实专心于科学技术学习是没有错,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也是大学生的重要任务,可如果只是以科学技术为唯一的目标却忽视了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价值目标的缺失,精神动力不足,社会责任感不强,人就成了缺乏主体性的工具,并非一个完整的“人”。其三是,倾向于“神本信仰”,就是去追求不现实的力量,崇尚宿命理论,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追求目标时目标难以实现,或者和自己理想的相差甚远,从而心灵受挫,就把希望寄托在虚幻中,去相信有神灵,从而使自己陷入迷信。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是在因为日常学习、生活、就业等各种压力下,信心不足,担心自己在与其他同学竞争时落后乃至出局,从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为了消除这种恐惧,就会把这种心理压力转嫁寄托于超现实力量上,以期望活得超自然能力的帮助和庇护。

形成当代大学生这些心理特点与思想的原因,追其根源,是由于现实社会中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在这些因素中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有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也有不好的使人消极的。第一,是市场体制与竞争压力的因素,市场体制的优越性通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时间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但其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我们也不可忽视,人们热衷于功利,喜欢竞争。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和政治教育中,要在科技与人文张力中去寻求平衡,不仅要发展有形的科学技术,而且也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第二,信息压力和科技发展的因素,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对我们国家,乃至是对整个世界都有深远意义的影响,但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大量信息的存在,这使得大学生对于有效信息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科技的地位和作用凸显造成对人文的压迫,大学生在对科技方面的不断追求和过分的崇拜造成了对道德方面的不重视,有时更是忽视了道德的存在。流动强化与风险压力因素,当今社会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句话适合于各个行业各个岗位,对于大学生,也是有一股投机取巧的风味,如果真的以这种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就会以片面的眼光看到社会的一些因素存在,从而不相信这些片面因素中隐含的一些规律。因而也会造成自身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人类的发展产生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排斥,使具有理性特征的理想信念再难以形成。第四,个人需求和社会存在中的压力因素,自己只有在确定了目标和信仰后,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毅力去控制外界的干扰,在不被外界因素干扰后,才有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去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就是为了正确的去引导大学生用广阔的胸怀去面对世界和未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理论,伟大实践中,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线、不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形成理想。

与当今时代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恐怕不能单单只在课堂中采取“大满灌”的方法,联系实际,运用网络,运用微博等一系列网络社交工具,更适合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更易于大学生接受。

在最近的《中国互联网络大战状况统计》中表明,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所占比例最高的网络用户人群。随着大学生越来越沉迷于网络之中,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各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努力建成一支政治能力强、业务能力精、全方位发展的网络辅导员队伍,充分利用网络有利资源开展网络的思想教育。加大网络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自我本身的修养,提高工作效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网络辅导员素质的高低之上的,网络辅导员一定要准确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时有效的对网上的信息进行评估并筛选。网络辅导员自我本身更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把握好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积极向上的教学。同时网络辅导员也要经得起言行举止的考验,克服畏难心理,树立起信息传播的权威者角色。第二,对网络资源的开发,抓住教育的主动权。加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受到网络教育,吸引力是能否成功实施网络教育的关键。有了足够的吸引力,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既然其兴趣,去探索,才能不断的创造。更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第三,赢得大学生的认同,增强教育时效性。要充分关注并合理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的发展趋势,在网络上倡导热爱生活、健康友爱的氛围,关注偏离主流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消极群体的发展,在网络上提倡讲道德、守法律等社会责任,解决好青年的心理危机。第四,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舆论危机管理。当今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群体之间的矛盾、利益的冲突以及突发事件这些不稳定因素都有可能通过网络显示 出来,从而造成大学生思想的波动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危机事件。为此,网络辅导员一定要做好网络上的舆论动态的跟踪和调研,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向,及时正面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发展,以化解或弱化舆论危机事件。网络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引导,使谣言失去生存空间。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发挥五个方面的作用:1、作为宣传的阵地;2、作为教育的窗口;3、作为交流的场所;4、作为展示的平台;5、作为评价的工具和方法。

以微博为例而言,它对用户的文字功底要求并不高,只需要用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简短的一段话即可;也可以将自己的见解、评价、想法发到微博上,形成大量的信息反馈,经过交流、碰撞和整合形成网络舆论。正是因为这种信息交流没有界限,可以言论自由,不受任何外界的限制,有时候也会有不法事者借用这种方式蛊惑人心,混淆视听。大学生们作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阶段,最容易被洗脑,导致自己正确的价值观被颠覆。因此,网络辅导员是必要存在的。一方面,网络辅导员在网络上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解答疑惑,并且能及时给与帮助和引导,这些都能针对性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开展。另一方面,及时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潜隐默化地深入人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社会需求和发展为依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不断创新,紧跟社会的步伐才不会落伍,才可能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才会更具成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关注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主动研究、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开拓育人新空间。(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元.“围脖”传声:新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教学实践与管理,2011,4.

[2]赵亮.从师生、校生关系变迁看高校育人[A].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

[3]赵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影响[N].Economy AND Education,2012(09).

[4]王仕民, 郑永廷.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特点及原因分析[A].教学与研究,2008(05).

[5]赵文生.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A].探索,2010(10).

[6]林诗锋.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几点思考[A].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1).

[7]杨洋,徐利颖.加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从透视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谈起 [A].赤峰学院学报,2010(11).

[8]陈玲.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A].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1).

[9]李瑞.浅谈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促进作用[A].科教导刊,2012(03).

[10]潘斌,武兵.浅析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A].新西部,2012(05)

[11]宋菊芳.试论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A].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12]柯贇洁,曹晓旭.微博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途径探析[A].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13]蓝振师,朱家全,韦 容.依托网络媒体开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A].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4).

篇2

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即便是说明一些深奥的道理也要尽量做到语言简明易懂富有逻辑性。教育者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准确理念的时候,还要做带简洁明了,使教育者不会产生乏味和疲倦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化、专业化的特点,但是,它的语言艺术体现出具有时代和生活特点的朴实,避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的时候出现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的状况产生。在做到这些的时候,不意味着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逻辑型,没有语言的逻辑性,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就会失去它的灵魂。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逻辑程序。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要符合自身实践的科学程序,遵循它的逻辑程序。教育者在面对受教育者的时候,无论是在作报告、演讲,还是在课堂以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场合的时候,必须始终关注受教育者最关注的实际问题和受教育者实际特征,受教育者语言表达必须一定要具备这种针对性、富有哲理性。在语言表述的过程中,不夸张、不虚无,做到真实可信,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才会有它现实中旺盛的生命力。要善于将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从个性上升到共性的层面,善于将深奥的哲学道理通过简单的现实来解释,语言要富于简洁高雅、回味隽永的特点。善于借助仪态、动作以及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增强表达的感染力。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受教育者的特点,使基本语言表达和辅助手段综合运用,通过真实表达使受教育者可亲、可信,确信教育者宣讲的内容与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要善于针对受教育者不同状况所产生的不同思想状况有的放矢,通过形象生动、朴实简练、逻辑性针对性强的语言做到精彩说服。

不是孤立的说明抽象的道理。在两种具有相似之处的事物、现象之中,用一种事物、现象来描述说明另外一种现象、事物,使受教育者有一定的发挥、想像空间去联想,使受教育者增强思维的主动性、自觉性,结合自身的实际、对于未来发展的关注,领悟思想政治教育要表达的道理。善于用平常生活中浅显易见的事物和道理对深奥的道理说明,增强语言艺术的生动性、说理性。思想政治教育要表达的道理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受教育者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指南,教育者通过用平常生活中浅显易见的事物和道理对深奥的道理说明,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有效的调动了受教育者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的积极性。真理越辩越明,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应用过程中,把两种不同事物、现象或者同一事物、现象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甄别,这样会有效突出所要阐明道理的特点,使教育者能够准确掌握相应理论,并且善于比较相同或类似的理论,确保相应理论的正确导向。

受教育者的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对应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方面。他的发展诉求也对应着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艺术应用也要对应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社会方面,教育者针对受教育者不同的问题诉求,符合对应问题的语言艺术要求进行相关说理、说明。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坦诚说出内心的感受、想法和期望,给予受教育者应有的尊重和隐私保护。在沟通过程中,应该避免情绪化,避免因为冲动而失去理性。面对不宜直言的情况,教育者应采用婉转的语言,借用一些相关或类似内容委婉表达出来,使受教育者从情感上、心理上接受。要在过程的初始、结束或特定阶段,对受教育者进行恰当的激励、赏识教育,使受教育者激发起空前的积极性向着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去努力践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运用应该做到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如果初见成效,应该适时采用鼓励性、勉励性的语言,鼓励受教育者再接再厉,增强主动进取的积极性、创造性。如果阶段性的成果不是很明显的时候,要善于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使用恰当的警示性语言,做出一种沿着目前发展的实现预判,指出继续发展下去的不良后果。面对受教育者出现抵触情绪时,应该及时提出忠告,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步调一致,继续前进。

作者:尹凯丰 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学院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改进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了一个全新话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所限,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在思政教育方面做出过不少努力,但是教育效果大都不理想,缺乏创新性与实效性,这不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就此话题展开探讨,希望能为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献出绵薄之力。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教育理念定位不对

高职院校深受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所以普遍存在“重技能、轻思政”的倾向。不管是领导,专业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学院领导往往是停于口头,属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专业教师也认为思政教育远远比不上专业学习;学生更是对思政教育抱有怀疑和鄙视态度,认为思政教育“假、大、空”。这些认识误区严重阻碍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

2、教学方法保守落后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基本采取的是“理论课+大课堂灌输”模式。毋庸置疑,大课堂灌输教学模式存在若干弊端,一是班级人数过多导致教育对象比较泛化,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只注重理论灌输,不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导致高职生无法用相关理论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他们对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产生怀疑。

3、教学内容特色不强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对理论要求不像普通院校那样全面系统,但由于受到2005年思政课程改革方案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使用的是全国高校材,虽然知识比较系统化,内容较丰富,但正是因为其内容抽象、庞杂,无法吸引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思政教学内容与高职生自身的专业需求相冲突,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高职院校领导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高职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教师要对思政教育予以应有的重视,教师要明白育人以德为先,要清楚高职生心灵上的杂草,只能用美德来感化他们。在当下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势下,更需要对高职生进行思政教育,使他们不断提高道德水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再次,高职生自身要改变对思政教育的看法,意识到思政教育是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精英,必须做文明的表率,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不断创新教学内容

如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较强,但是没有突出职业院校的特点,即应用性和职业性不强。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创新思政教育内容,与高职生的专业需求和就业需要有机结合。首先,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除了要加强基本理论的传授之外,还要根据高职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行业法规教育等,帮助高职生认清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特点,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其次,针对当下高校校园恋爱成风,学生心理脆弱,暴力事件频发等问题,及时开展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等,磨练高职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情商。

3、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在上理论课时,要注意将基本原理与社会问题、社会现实和社会事件结合在一起,引导高职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意识到基本原理的价值性。其次,教师要引导高职生积极向社会学习,让他们投身于社会实践过程中。比如组织高职生进行社会道德现象调研活动,让他们走出校园进行采访,发放问卷,最后撰写调研报告,在亲身实践中提升实践能力。再次,教师要积极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直观性,为高职生播放社会现象视频,组织他们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提升思想境界。

4、优化思政师资队伍

优化思政师资队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高职院校要不断引进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思政教师,为学校思政理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高职院校要引进交叉学科教师,比如合理配备心理学、法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完善思政教师的学科体系,全方面对高职生进行思政教育。再次,高职院校要投入足够的经费对思政教育展开专业培训,组织他们参加学术交流互动,以此提升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等,促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成为高职生的榜样表率。

总之,高职院校一定要对高职生展开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爱民.社会分层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11):141-142.

[2] 臧书霞.教育信息化条件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江苏高教,2012,1(19):76-77.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既同人的思想、行为和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应该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与理解。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进行探索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作为人类的育德活动,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概念不同而已。

笔者认为,在非阶级社会,随着原始意识和社会交往的形成,只不过是一种德性的萌生,而不是一种确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这种德性是维持原始社会的一切习惯。到了阶级社会,道德教育才与政治生活相联系。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道德教育研究更加深入,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存在,没有科学揭示人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论述

马克思主要从社会与人的实践性本质、人的社会性本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源。以“实践”作为根据,科学揭示社会与人的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的根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本源性论证。认为,人既需要社会关系,又受制于社会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既需要物质的社会关系,也需要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社会关系的需要与满足,正是人的存在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社会存在。总而言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思想认为: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

此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就是实践性和阶级性。任何社会、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都有自身的思想体系,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所决定的。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思想政治,坚持一定的思想体系和思想的再生产和分配,就是要为一定得经济基础服务,正如所说:“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三、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界观点纷呈。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方向的教学与科研过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深刻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我们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内容及其发展方向等,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因此,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

其一,时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形态发展

所处时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特点也就有所区别。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相对封闭、单一,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鲜明的一元化特点,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表现为一种“排他性的意识形态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多样化、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化趋势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日益表现为一种“兼容性的意识形态性”。也就是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包容非意识形态性要求和吸收、借鉴其他意识形态中的合理性、普适性内容。

其二,时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发展

这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除了具有阶级性以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等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角度讲,就是开发人力资源、推进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等。

因此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不要割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的关系,这正体现了中国化的时代特性要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所揭示和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思路和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划分出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层次,并能揭示出各种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体系是可取的。

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划分出层次,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贯穿的层次,在基本规律中体现具体规律,在具体规律中反映基本规律。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应当从它的复杂关系中,揭示其必然的、本质的关系,不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因素、准则、任务等作为规律来研究。根据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揭示一般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能动反映论和灌输论,揭示了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社会发展规律,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经济制度、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就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依附于时代任务而发展变化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鲜明的独立个性,以致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会有强制性的灌输色彩。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篇5

一、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内涵

差异化考核方式是根据大学生平时学习表现情况的差异,来决定大学生期末考核方式选择的一种考核方式。差异化考核内含免试、口试和笔试三种考核形式。每位学生只能获其中一种考核资格,或是获免试资格,或是获参加口试资格,或是获参加笔试资格。至于大学生究竟获得何种考核资格,则完全取决于大学生自己平时的课堂表现。也就是说,差异化考核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末考试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自己平时的表现直接决定了学生自己期末考试方式的选择。

二、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实施意义

实施差异化考核对于尊重和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实施差异化考核是尊重和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需要

尊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实现的目标之一。高校大学生作为自身的主人,他们是自身生活、自身学习和自身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虽然他们可能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主体,是需要高校教师指导的主体,但从根本上说学习终究是学习者主体自己的学习,任何其他人都绝不能代替他们的学习。他们的发展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他们的实践来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精神需要、一种生活方式”。[1] 41差异化考核方式把大学生期末考试的选择与学生自己的平时表现联系起来,将学生的期末考试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主体自身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交流的积极参与度、作业的完成质量等都直接决定了学生自己考核方式的选择。因此,实施差异化考核是尊重和落实大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和体现。

2. 实施差异化考核有利于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作用

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作用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要求,也是事关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发挥其个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性作用。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人的能动性主要强调主体的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创造性;人的自主性则突出主体的权利,表现为人这一主体对人的活动诸因素的支配;人的自为性则侧重于主体的目的,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内在根据和尺度。只有把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三者结合和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主体和真正的主体性。[2] 1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发挥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差异化考核把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表现和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紧密联系起来,显然有利于调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交流和讨论,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实施差异化考核有助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交往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主体性活动。这种主体性活动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交往活动来实现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 165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应走向交往实践,在交往实践中努力提高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锻炼和培养高校学生包括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丰富高校学生的各种社会交往关系,促进和推动高校学生的自身成长和健康发展。[4] 191

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是高校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差异化考核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过程与期末考核挂钩,要求大学生在平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去,使原有单向的“育人讲台”变为双向的“交往平台”、交流论坛和表演的舞台。这有助于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建立在交往实践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这一平台上展开信息交流,可以有效地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学习活动化,活动过程化,过程体验化,从而从根本上增强高校学生的社会交往意识、提高高校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高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 实施差异化考核有利于大学生“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

“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这是米契尔?拉伯福在其出版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则》中的观点。拉伯福说:“对今天的组织体而言,其成功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所要的行为和我们所奖励的行为之间有一大段距离。”[5] 34由此他提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则:“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

显然,采用免试、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差异化考核方式,正是受米契尔?拉伯福这一管理原则的启发。“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这一管理原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激励机制,实施差异化考核。差异化考核就是一种建立在课堂激励机制基础之上的一种考核制度。实施差异化考核有利于大学生“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它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实际教学效果。

三、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实施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施差异化考核,必须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前提是,要合理评价每一位同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时学习表现。因此要实施差异化考核,必须建立比较客观公正的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来说,如何合理评价每一位同学的平时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关系到差异化考核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实际效果。

实践表明,学生平时表现考核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出勤情况;(2)学生课堂纪律遵守情况;(3)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课堂交流表现情况;(4)学生协助任课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表现;(5)学生平时书面作业和网络作业完成情况,等等。

2.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将学生平时是否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课堂讨论等方面情况与期末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以及期末考核成绩挂钩。比如上海理工大学《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核制度规定:对平时表现特别突出,能积极参加并认真准备课堂主题发言或课堂交流的同学直接免试该课程;对平时表现相对较好的同学在期末考核方式选择时优先给予口试选择权;其他同学则参加期末笔试考试。具体需根据学生平时表现考核评价体系确定。通过这样一种考核制度改革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页是除教学课堂以外加强师生之间联系的又一重要渠道。由于受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许多课程内容的分析讲解、课堂交流和讨论题的布置、期末考核任务的布置等不可能一一占有课堂教学时间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页的建立,将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差异化考核的实施。因此要实施差异化考核,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建立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网页,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这一方面,上海理工大学《基本原理概论》课任课教师都建立有各自的课程网站,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交流平台。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实行小班化和中班化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施差异化考核,应实行小班化和中班化教学,授课班级人数应控制在100人或80人以内。100人或80人以内的中班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交流和课堂讨论的开展,从而实现学生人人有机会参与课堂交流的目标,也有助于期末口试的顺利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大班化教学,既不利于高校学生人人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期末差异化考核的实施。

5. 实施差异化考核要有足够的协考人员

实施差异化考核,需要有足够的协考人员。这里主要指的是口试协考人员。因为口试考核方式其主观性相对较强,至少需要2个(包括2个)以上的主考人员参加。这可能给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实施带来困难。上海理工大学《基本原理概论》任课教师在这方面的经验是:可以安排理论硕士点的研究生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来。这既可以解决差异化考核协考人员缺乏的困难,同时对理论硕士点的研究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参与理论教学的实践机会。

四、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实施内容

结合上海理工大学《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核改革实践经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差异化考核,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 免试

(1)免试资格的获取条件。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取得免试资格:平时无缺课和旷课现象;课堂纪律表现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过程,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课堂交流表现突出;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勤奋刻苦;能协助任课教师维持教学秩序。凡符合上述条件三条及以上的同学可给予免试奖励。

(2)免试资格的期末成绩评定。获得免试资格的同学给予优秀的期末总评成绩。

(3)免试资格的比例。免试比例不做划定,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免试和口试的比例不超过任课教师所授课学生数的40%。

2. 口试

(1)口试资格的获取条件。如果学生平时表现比较突出,但不够免试资格,可给予口试资格。学生要获取口试资格,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平时无旷课现象,缺课(含病假或事假)不超过1次;课堂纪律表现好;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交流表现比较突出。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同学可给予口试资格。

(2)口试题卡的设计。预先设置好100张口试题卡,每张题卡有概念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三类试题。

(3)口试过程的安排。口试应有二名或以上教师、协考研究生作为主考。每位学生的口试在25分钟内完成。其中准备15分钟,答题不超过10分钟。具体过程:

抽题――拥有口试资格的同学随机抽取口试题卡。

填表――参加口试同学必须填写专门的口试记录情况表。

准备――给参加口试同学15分钟时间,对所抽取口试卡题目进行开卷准备。

答题――学生根据主考人员的提问对题卡内容及与题卡题目有关内容作闭卷解答,答题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主考人员提问时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注意灵活性,以考核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评分――主考人员可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当场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并告知学生。

签字确认――参加口试的同学必须在口试记录情况表上面签字确认;同时至少有两位考官在口试记录情况表上面签字确认。整个口试过程也可以请班干部协助维持考场秩序。

(4)口试成绩的评定。口试成绩分ABCD四档评定。学生如不能正确地回答口试题卡上概念题、简答题和分析题,口试成绩为D,作不及格处理。学生如能对概念题和简答题回答准确,给予C即及格分数。学生如能很好地完成概念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给予B即良好成绩。在完成了概念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回答后,如能回答与题目相关的其他拓展知识就可以给予A即优秀成绩。

(5)口试记录的保存。学生填写的参加口试记录情况表与期末考试试卷一样保存。

3. 笔试

凡是未能取得免试和口试资格的同学,只能参加笔试考核;符合口试条件的学生如不愿意参加口试,可以参加笔试考试。笔试为闭卷考试。

五、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实施效果

差异化考核方式在《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反应和效果。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学生对差异化考核方式的实施持积极肯定态度。综合师生对实施差异化考核的反应,有以下几方面作用效果:

1. 实施差异化考核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纪律明显好转,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 实施差异化考核极大地鼓励了那些勤奋好学的学生,大大减轻了这些学生的考试负担,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欢迎。

3. 差异化考核方式中的口试考核方式可以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有利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和发展。

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 媒体时代 实效性 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69-01

1、高中政治在全媒体时代现实困境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考的现实压力和教学方法的相对单一,在大多数情况下,课堂教学只能满足停留在课标的基本面,也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传授上。

在传统语境中,这种知识的传递往往是有效的,因为在传统语境中,信息的来源较为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从课堂上接受的知识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传递一一接受的渠道畅通,容易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但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等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信息的传递迅速、内容驳杂,各种观点泥沙俱下,其中固然有真知灼见,能开人眼界、发人深思;但也有的观点偏颇,或是过激或是狭隘;另有些则是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之言。如何甄别这样大量的,扑面而来的信息,对于成年人尚且困难,何况是对于缺少人生阅历、政治判断力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更是困难。

相比形形的多样化的信息,政治课中的基本原理确实显得单调和单薄,这在表面上形成了理论和实践间的脱节。达并不是说政治课中的基本原理本身有偏差,而是说这些基本原理是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它本身固然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但它毕竟不是现实本身,理论和实践并非自动沟通,它的内涵必须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充分展开,因此基本原理需要通过教师的分析和阐发才能脱离其抽象性获得现实的丰富性,才能被学生充分领悟。

2、以强化实效性和探究性促进政治教学

全媒体时代政治教学难度的加大,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的、调整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是要明确政治教学的目的,政治教学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灌输,它更是一种理想的教育、信念的教育,人生的教育,政治教育不仅要入耳,更是要入脑、人心。

随之是要能丰富教学方法,其中就包括强化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和探究性。政治原本是最鲜活的、最普遍的社会存在,按照中性和宽松的定义,“政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它是人们赖以形成一个共同体的方式,它渗透于生活,是现实生活基本组成部分,它和所有人都有关系,无论人愿不愿意,人在本质上都生活于政治之中,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人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着集体的生活,而集体的生活就必然需要政治。但传统的教学把重心只是放在教条的灌输上,使得政治成为了最枯燥、最乏味的课程之一,这确实是政治教育的一大短板,它所引起的政治冷漠,将有损于公民权利的实现。

不可否认,为了概括纷纭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必须超越现象层面,而将其提炼,形成各种政治理论,理论本身不得不是以教条的方式呈现。这是人类认识世界方式的必然和无奈。但政治教学不能停留在这种抽象状态,它必须反转回去观照现实。否则,政治教学就会被异化,“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一个共同的误区,那就是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生活的本然联系,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异化为另一种存在即‘符号化’”。“符号化”的政治无疑是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初衷,我们都知道,革命导师们是不断深入现实生活,对各个阶级的状况有着切实的了解,然后再加以科学的分析和总结,才形成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它之所以是科学的,正是因为它符合现实及现实的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有中国特色,也正是因为它符合中国的现实。

因此,为了使政治教学的效力真正发挥,真正落实政治课堂的使命,就有必要使教学与现实紧密结合,也就是使教学“回到现实”,这在政治课程标准中就有着明确的表述,它要求“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所谓“回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使政治理论回到它所产生的历史语境,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根源,理解它的构成特征;二是使政治理论与当下语境进行互动。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和社会现实的贯通,就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所谓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按照有关学者的概括,可以表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指根据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培养大学生运用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

篇7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学生导向型 教学模式

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自身发展,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向学生传授思想价值体系的相关原理及理论观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传授的课程内容空洞,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是大学阶段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无法意识到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学习不积极,学习效果很差,该门课程无法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此本研究对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做出以下概述:

1.教学目的把握不准确。原理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准确把握教学目的,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以其作为教学重点,而不把教学与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联系起来[3]。这样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无法理解这门课程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对于意识形态等抽象内容也不能准确把握,最终呈现出教学无目的化趋势。

2.教学内容空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存在将课程物化的趋势,忽略了原理课程内容的历史性、现实性,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内容空洞而没有现实意义。学生无法通过课程切实的掌握一定的知识内容。

3.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是照本宣科,按照教材对学生进行陈述性讲解,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听课效果,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演讲式的教学方法,毫无新意,课堂枯燥乏味。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

4.课程测评。在对学生进行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对学生的测评,不关心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至把期末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权威工具。这一测评方法具有明显局限性,无法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学习思想等情况,不具有测评的科学性,更不能有效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

二、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

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最初在西方国家运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被应用于教学当中。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个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以怀疑、批判的态度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首先,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通过主动探究、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再依赖教师向其灌输知识,这样大大提升了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水平,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学会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允许学生提出问题、质疑知识的准确性,此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不再是毫无判断的接受知识灌输,形成了一定的怀疑与批判思想和独立人格;再次,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此外此种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及自身爱好,主张根据学生喜神发展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和教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因此教学质量水平大大提升。

三、运用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的相关策略

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原理课程教学及学生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推广使用,本研究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其应用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建议:

1.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教学出发点。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具体特点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大学阶段是学校与社会的过渡阶段,一方面学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对社会充满好奇,渴望加深对其了解;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实践生活经验,对社会生活充满未知。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大胆发言,满足学生独立意识的表达,同时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了解,再次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

2.联系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空洞,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轨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了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出发点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使教学内容充实起来。

3.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想要根本解决原理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全新的教学理念。并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及其独立思想,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指导展开教学,切实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总结:综上所述,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大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学质量水平很差。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采用学生导向型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涛.《基本原理概论》分类教学研究[J].佳木

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6):176-177.

[2]李琪.开放式教学在医学院校《基本原理概论》

课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6):680-683.

[3]铁文英,马玉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马克思

篇8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专业建设

[作者简介]田华银(1968- ),男,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逻辑哲学研究。(重庆 408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长江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基于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cfs2011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26-02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面对相信什么和做什么作出合理判断和反省,并进行自我调控和纠正的倾向和技能,它是能抓住信息要领,善于质疑辨析,严格推断,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是基于充分的理性和事实而非感性和传闻来进行理论评估的能力和意愿;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一、批判性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价值

1.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能使他们清晰地学习和使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概念,作出符合逻辑的正确判断和推理,不出现自相矛盾、违背基本原理的现象,而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能力的基本形式和基本要素;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能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论证等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人的思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必不可少的素养,对于学生理解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对于他们理解基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具有基础性作用。

2.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工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理念、思维方法和能力,对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遵循了个性发展的原则,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批判性的精神;它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诸要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它能培养学生的交际习惯和协作精神,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能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探讨和工作;能给人的成长塑造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鼓励他们评判性、创造性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的选择、分析、评价、辨别、判断和应用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提高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3.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健全人格要求个体具有思想开放、独立自主的品质,具有尊重他人、诚信交往的良好道德情操,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公平正义的品质。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总是浮于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培养人的公正合理评判的品质,避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敏锐地发现问题,它是能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公正思想。因此,以批判性思维为基本理念培养的人才,具有看问题的全面性和开放的思想品质,具有克服自我中心,学会移情思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等品质。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培育独立自主人格的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现状

既然批判性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该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水平怎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于2011年10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1级、2010级和2009级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测试。

从表1可知,该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非常接近,互有高低;但2011级新生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前两个年级;从平均总分来看,2010级最低,为246.812,2009级其次,为248.957,2011级最高,为256.710,表明2010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最弱,2009级次之,而2011级新生最强。从三个年级的总体情况来看,平均总分均在280以下,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属于中性,还

于比较弱的状态。

从127页表2可知,总分在210分以下的学生,2009级3人,占全班的3.26%,2010级有6人,占全班的8.70%,2011级仅1人,占全班的1.45%,说明2010级学生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气质明显抵触的学生最多,2009级次之,2011级最少。总分在210~280的学生中,2009级和2010级均占班级的82.61%,2011级占班级的78.26%;总分在280~350之间的学生中,2011级占14.13%,2010级仅占8.70%,2009级占班级的14.13%,表明2011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要强于2009级和2010级。从三个年级学生的总体情况看,81.30%学生的总分处于210~280的区域,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处于中性区域,还明显较弱。

总之,根据测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也许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也有一定提升,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还不够强,没有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统一。

三、批判性思维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原则与措施

1.批判性思维语境下专业建设的原则。以批判性思维作为理念、方法和培养目标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必须坚持“原则性知识”为基本前提的原则。作为培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的专业,需要传授给学生的原则性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掌握基本的逻辑规律和推理方法。这些知识是保证推理有效性和正确性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辨能力的必要条件。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他们必须具有本专业的基本原理性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必须深刻领会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知识是确保人才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必要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基本保障。2.批判性思维语境下专业建设的途径。第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为了实现人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度统一;为了提高人才对于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逻辑学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和“中国媒介教育”等课程;增加基础理论即原则性知识课程的课时量,减少理论课程门数,强化实践课程的地位;在课时安排方面,为了加强实践和能力训练,培养方案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时间,把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学管理观念。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首先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和领会批判性思维知识,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思维方式,具有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品质,善于应用批判性思维工具。在此基础上,教师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改传统的家长式禁锢式管理为民主制开放式管理,改传统的“知识本位”观念为“能力本位”观念,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引导启发式”教学。

第三,重视批判性思维的作用,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的效用,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倾向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融批判性思维于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精神和能力。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具体特点,教师把教学的艺术性、能力或技能要求和反思的优势结合起来,采取“艺术+能力+反思”的教学范式。同时,在课外,通过“教学团学一体化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运用专业知识开展能力训练。

第四,教师充当引导者角色,营造平等教学氛围。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学活动主体。根据批判性思维的精神、方法和思维模式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营造鼓励讨论、增强自信、气氛宽松的平等的教学环境,因为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宽松平等的环境是首要因素。只有学生感到安全、平等,知道不会受嘲笑和受指责,才会主动呈现自己的观点、暴露自己的问题,才会主动参加讨论、探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第五,采用多样化和过程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实行知识和能力双重目标考核。在课程评价考核方面,教师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的评价方式,针对课程性质,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结构,尽量限制概念定义、简答题等死记硬背的内容,提倡把知识与重大理论问题、当前的热点问题、生活问题和行业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着重考核学生的逻辑分析、判断与推理能力,鼓励

学生发表独立与创新的观点;在考核评价的时间方面,注重教学过程性考核,把平时的课堂学习、讨论发言与课外实践训练纳入考核评价范围。除此之外,我们还采用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及其他方法和手段,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进行分阶段的全程测试、调研,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思路、措施、手段和方法。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开展有效益的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基础和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李宝恒,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美)戴尔·斯科特·里德利.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m].沈湘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3]胡瑞,李忠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

[4]刘春杰,武宏志.简论批判性思维与高等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篇9

    一、从接受心理学角度探析——尊重学生的自觉选择

    毋庸讳言,接受心理学是近年来颇受媒体、教育、商界等领域关注的新兴学科,其中诸多理论成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有直接指导作用。所谓接受心理,即“指对一个特定或非特定人群进行宣传,影响其心理活动或变化。”接受心理学强调:当今时代,以受众为中心,已经取代以传者为中心。受众不是消极的“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即“受众本位意识论。”过去传统的“枪弹论”、“强效果论”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德国学者施拉姆非常风趣地说:“受众参与自助餐厅就餐,吃什么,吃多少,全在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伊丽莎白?纽曼则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受众模式,即受众者看似被动(沉默),实则在潜意识中已逐渐积累起接受习惯,并由此主动去选择自己所需信息。经过研究,专家们发现,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往往会呈现出如下心理特点:即选择性心理、遵从性心理、求新性心理、移情性心理和表现性心理等。其中,选择性心理既是其他几种心理的前提,又是其核心要素。上述讨论,给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个特别的心理指向:即我们在传输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接受心理学的基本原则,要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换言之,我们只有首先唤起大学生的内心“自觉”,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寻求、选择认为对他有利的信息,并将其内化为记忆深刻的知识。离开了大学生的这种“自觉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便将是一句空话。

    当然,有人或许会对此发出诘难:这种“自助餐”式的自觉选择,难道不与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灌输”原则相悖吗?因为,列宁曾一再强调:人们“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让大学生在“散漫式”的自由选择中去学习,不会更助长其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去接受其他信息吗?这种诘问,正好切中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弊。长期以来,我们正是太过于强调“灌输”原则,而忽略了大学生作为受众主体的“本位意识”,因而无法唤起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需求”,大学生也不可能生发出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强烈渴求的心理动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苍白乏力,也就成为必然。换言之,要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要学”、“乐学”的心里愿意,首先便是要还大学生的受众主体地位,紧紧扣住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遵从性心理、求新性心理和表现性心理等,深入开掘思想政治理论信息中能满足这些心理特点的东西,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开辟出一条颇具生命力的通道。

    二、从认知心理学要求出发——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与接受心理学一样,认知心理学是近一时期发展迅速,而且日益受到各界重视的一门新兴学科。认知心理学所提供的理论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亦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首先,自主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主要特点和内在动力(即人类认知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自主认知并由此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在人们获得知识时具有重大作用。其次,人们的认知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认知者将知识内化,这种内化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它还“主张直接的生活经验,重视观察者对自己知觉内容的直接描述,”即认知者外显的行为,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最后,它强调人们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各种心理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即人们的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认知心理学的上述原理,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启迪,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符合其认知过程的相应要求,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展开讨论。

    (一)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过程必须要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过程)吻合,要遵循其认知特点与规律,才能收到实效对此,专家学者们作出了一个非常生动贴切的比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认知过程,就好比植物的一个生长过程,这一生长过程,有着它自身的生长规律,我们可将此称为植物生长学(或曰“大学生认知生长学”)。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传授过程,就好比对植物的一个栽培过程,这一栽培过程也有着它的特定要求与规范,我们可将此称为植物栽培学(或曰“教师教学栽培学”)。现在需要讨论的关键问题是,怎样才能让植物生长得好呢?显然,它是教师的教(栽培)与学生的学(生长)二者的有机结合的产物。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则不无遗憾地看到,不少教师尽管非常刻苦、勤奋、认真、执着的进行着教学,但收获总是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这些教师的教学游离于学生认知(生长)规律之外,不该浇水的时候,他来一场“倾盆大雨”,不该施药杀虫的时候,他猛下杀手,狂施重药。学生非得其益,反受其害,甚至造成逆反。长此以往,其教学何以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的自主探索,自主创造,激发其强烈的自主参与的心理动因,才能提升其教学的有效性认知心理学非常强调人的认知结构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认知结构的完成,是通过认知者的自我组织即自主学习来实现的。这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启迪: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均必须通过大学生的自我组织,即自主学习来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量与度,决定着其参与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热情的高与低,决定着其自主探索、自我创造水平的高与低,从而最终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信息被大学生按受的质量水平。直言之,从心理动因角度而言,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教学中如何设定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景(如课堂讨论,学生宣讲等形式)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教师必须认真准备,花功夫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考量——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社会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原因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动力,而动机(motive或motivation)就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同时,人的“动机总是要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或需求”。

    (一)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多元需求及其具体表现在动机理论的研究中,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早已为学界所熟知,他所划出的人的生理需要;安全与保障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发展)的需要,等等,具有普适的意义。对我们研究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还有其特殊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大学生之所以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学业的需要,即通过学习拿到毕业文凭的需要。这一需要带有外在的强制性。因为,在我国任何高等院校均作了硬性规定,政治理论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将影响其毕业,甚至影响其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即表现为“要我学”,或曰不得不学。其次,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是,除此之外,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还有着其他的需要。从某种角度讲,这些需要是发自大学生内心深处的需要。比如,他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还要考虑实惠、实际、实用,即对他未来的生活、工作、成长、发展有无直接作用的需要。再比如,他在课堂上学习这门课时,他的各种感官(视、听、触等多通道)所获得的愉悦与美感(此专题后详述)的需要等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满足大学生的这种需求的多元性。毫无疑问,由于中国高等院校由其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必须服从执政党的意志所决定,因而,其教学形式首先表现为“灌输型”教学。如前所述,这是无可厚非的,应该一如既往坚持的。但坚持“灌输”原则与满足大学生多元需求,并由此从内心深处激发其学习动力,二者并不矛盾,是可以统一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另一方面则一定要针对大学生的这种多元需求,联系其实际需要。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

    四、从审美心理学的原理体验——唤起学生的深层动力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区居民;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09-011-01

一、关于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的目的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居民的政治参与现状,使居民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促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本调查问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区为调查地点进行问卷调查工作,以期反映出当前居民的政治参与现状,并对如何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更好地扩大其政治参与途径作进一步探讨。

(二)资料来源与调查分析方法

本文所用资料来自2011年8月在南京s社区进行的“政治参与问卷调查”。本人在社区进行随机抽样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实际发放过程中,被访者大多能在10-15分钟内完成问卷。发放问卷50份,回收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问卷收回后,采用SPSS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现阶段,居民政治参与现状

(一)居民的的政治参与的认知水平

1、居民对政治象征的认知情况。调查显示,居民对政治参与的认知水平已经逐渐提高。有93.6%的居民认为社区干部应有居民选举,对政治象征的了解比较准确。

2、居民对政治程序的认知情况。在参加过选举的居民中,73.3%居民认为参加选举是公民的义务,86.7%居民是亲自投票。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居民已经认识到,参加选举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其政治参与的认知水平较高。

(二)居民的政治参与态度

公民在主观方面所具有的政治特征就是政治态度。居民的政治态度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能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是否顺利。因此,居民的政治参与态度是否积极是十分重要的。

1、政治关心。调查显示,居民在最关心的问题上,53.2%居民关心儿女或父母的健康,只有8.5%居民在国家大事上表示关心。可见居民对政治关心过于冷漠,更多的关注自己切身利益的事。

2、政治效能感。在未参加过选举的居民中,57.2%居民认为自己投一票不起作用,故不参加选举,可见,在现阶段,居民的政治参与态度是比较消极的,这不利于社区的民主建设。

(三)居民的政治参与行为

1、居民由于自身的政治地位,经济富裕,文化程度不同,导致其政治参与行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存在差异性。调查显示,党员身份的居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明显高于非党员居民;文化程度与政治参与成正比,文化程度高政治参与相应较高,反之较低。

2、居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整体较低。在调查中,68.1%居民未参加过选举,可见居民政治参与行为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三、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扩大居民政治参与的途径

(一)调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折射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目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多集中于居民道德水平提高和文明守法意识提高上。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包括政治观教育。这些内容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多被忽略,在一定层面上造成居民对政治参与的消极性。

2、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原以老年人、家庭妇女为主。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针对这些新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有所变化,而教育内容却针对性不强,这就造成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与教育内容的矛盾。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落后。在方法上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传统方法居多,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出发,针对不同对象的思想实际,动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居民的实处,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不强的现象。

(二)扩大居民政治参与的途径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思考扩大居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主要还是从思想上对社区居民进行相关政治观教育。

1、有针对性的根据教育对象不同适时调整教育内容。虽然在调查中,居民政治参与认知水平较高,但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居民,在政治参与认知上还是处于“文盲”状态,这就需要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让他们树立政治参与的意识。

2、发挥广播、橱窗等的宣传作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一些重要的报刊新闻、时事政治内容,政治知识和有关政治参与的小故事,运用橱窗、小区广播站定期刊登和播送,使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对政治参与态度,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3、发挥文体活动的凝聚作用。社区开展文体活动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因此,社区应开展各种异彩纷呈的带有政治性色彩的活动使社区居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断提升人们的政治参与水平。

4、发挥节日的强化作用。社区应该把握好这一契机,利用节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建军节和国庆节的日子里,我们可以开展向烈士送花、送卡片、唱红歌等的活动,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进而提高居民政治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孙其昂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