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专业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专业行业分析

篇1

 

一、高职院校法律类毕业生就业现实困境

 

1.就业前景低迷。从2009年开始,致力于就业能力测量与评估的麦可思研究院,在对我国应届毕业生以及毕业三年后的大学生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评估及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显示,2009—2015年连续7年,高职法律类专业都被列入红牌警告专业,即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十大专业。以2015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为例,毕业半年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电气化铁道技术(98.4%),而在失业量大、就业率低的专业中,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名列第一,就业率仅为75%。同样,在2014年就业前景不被看好的高职专业中,法律类排名依然靠前,其中法律事务专业排名第五,而法律文秘专业名列第一。

 

2.失业率居高不下。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高职法律类专业失业率排名第二。同样,其对201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后所撰写的《大学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指出,高职毕业生失业率最高的两大专业第一是临床医学(失业率为30.7%),第二是曾经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即法律事务(失业率为19.2%),两者在失业率和离职率统计中都位居前列。

 

二、高职院校法律类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1.传统法律行业准入门槛高。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传统的法律职业,如法官、检察官、律师,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法律硕士毕业并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尤其是法官、检察官,除要求从业人员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外,还要求通过公务员考试。这一规定显然对高职法律类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制约。高职法律类毕业生要想进入传统的法律行业,只能是参加专升本考试考取全日制本科,或通过自学考试取得自考本科毕业证并进一步考取研究生后,才能达到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这对于基础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

 

2.自身能力欠缺。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法律类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学习迁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远远低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笔者认为,导致高职法律类毕业生自身能力欠缺的原因如下:第一,从高职法律实训科目来看,基本围绕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进行操作,对于近年逐步增多的行政诉讼很少涉及。同样,通过对高职法律类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分析及市场需求来看,非诉讼类法律服务如商标和专利申请、法律尽职调查等就业市场需求较大且准入门槛相对偏低,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开设相关课程。第二,就考试模式而言,部分高职院校对法律类学生的考核仍然停留在名词解释、法条分析等传统题型上,这种传统的注重理论考查的模式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第三,就实训内容而言,法律类实践课的重点一般局限于模拟开庭阶段,但从岗位需求分析,仅通过开庭操作环节并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不符合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3.就业心理不成熟。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考生源的减少,高职高专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逐渐降低,生源素质堪忧,这一问题反映在就业上是毕业生就业心理不成熟。在高职法律类学生中主要存在两种就业心理:一是部分学生积极就业,但对于如何规划其职业生涯或者结合自身水平、个性特质等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比较茫然,只能积极准备自学考试、公务员考试、专接本考试等,但最后往往由于精力有限,导致一事无成。二是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学历低,文凭含金量不足,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无所事事地混日子,将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家长或者亲朋好友身上,最后导致就业困难。

 

4.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但其发挥的作用有限。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大部分是其他部门的兼职年轻教师,存在就业指导经验欠缺、人手不足且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且其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采用会议或者就业讲座等方式进行,围绕的重点也局限于就业政策解析、就业形势分析等,这种就业指导体现了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的共性,但缺乏对高职法律类毕业生的专业特性以及个性分析。其次,大多数就业指导基本在大学三年级即毕业前夕进行,因为缺乏长期性和针对性,往往收效甚微。

 

三、高职院校法律类毕业生就业路径

 

1.积极推行分层次、分类培养模式。根据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人格特质、个性特点与工作环境是否匹配,决定了其工作流动的倾向性及工作满意度和认可度。因此,对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应当推行分类培养的模式。从入学开始,对学生的个人特长、爱好、兴趣等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价值判断和评估结果找出每位学生所适合的职业类型,帮助学生挖掘职业潜能并引导其根据自身合适的职业类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在完成教育部所规定的14 门法律专业核心课程外,应开设“政法干警”“公务员考试辅导”“速录”“法律文书”等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质和发展需求选修不同课程,从而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在分类培养的基础上交叉进行分层次培养,即结合学生不同个性特质与不同岗位需求将学生分成高职高专学历层次的培养和法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培养两个层次。其中,高职高专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是重点,其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法律基础知识扎实、实务操作能力强、能够满足相关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有能力、有兴趣进入更高层次院校学习的学生,组织“自学考试”“专接本考试”,并设立自学考试指导办公室、专接本考试指导办公室,组织相关辅导课程,促使他们向更高学历层次迈进。

 

2.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首先,对法律实训课的实训科目进行完善,将传统的民事诉讼实训和刑事诉讼实训拓展为包括前两者在内的体系化实训课目,增设行政诉讼实训及非诉讼法律实务实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训中要实现从传统的传授法律知识向培养实务技能的思维方式转变,教师仅需给出参考意见而非标准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模式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法律人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其次,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将传统的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为主的名词解释等题型取消,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案例等形式来对其成绩进行认定,将是否具备实案操作能力作为划分成绩的唯一标准。此外,安排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组织学生到广场、社区等地进行法律宣传、法律咨询等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专业实务操作水平。再次,传统的实训课程仅仅停留在模拟开庭阶段,需要拓宽实训阶段,使学生从案件发生即能参与到案件操作中来,为以后从事各个诉讼阶段的不同诉讼工作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应当开设人际沟通与交流、社交礼仪等与就业息息相关且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类课程,通过实际演练、学生互评、教师指导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积极干预学生就业心理。保持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是促进高职法律毕业生就业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高职法律类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干预。首先,要将就业心理的干预延伸在日常管理和授课中。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要通过日常管理和授课潜移默化地传递保持健康就业心理的理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和自卑心理,可以通过组织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座谈,或通过 QQ、微信等学生喜欢的各种现代联系方式,建立毕业生和在校生的有效沟通渠道。一方面,可以使在校生通过榜样的力量树立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就业心理;另一方面,在校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社会需求和最新就业信息,从而平衡自身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通。其次,组织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心理咨询师,通过不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开展就业心理讲座等方式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具备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4.构建有效、全面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高职院校应当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组建高素质、具备专业水准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支就业指导队伍要具备就业指导实践经验,并具有创新意识和法律专业知识背景以及其他指导高职法律专业就业所需的条件,能够根据高职法律毕业生的特点、特长和市场需求进行指导,从而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其次,对高职法律类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从其入学即开始进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就业行业建议,使学生入学即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充分体现就业指导的具体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同时,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以及法律行业一线工作人员通过担任就业指导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水平。最后,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人才测评师等就业指导培训,并安排其到兄弟院校或其他相关部门顶岗实践,通过这一方式进一步探索并学习就业指导经验,切实为学生就业提供服务。

 

5.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各级行政部门应积极发挥行政职能,通过政策倾斜等方式鼓励并引导毕业生创业。作为就业指导主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应当结合法律专业的“公司法”等相关课程,在授课中渗透并积极宣传创业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处和团委等可以尝试设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引导学生成立“创业者协会”等促进学生创业。对于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采用开设相关选修课、聘任已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分享经验、创业专家进行指导等方式,结合学生自身水平进行教育和指导。对于在校生自主创业的,可以对其进行学分奖励、物质激励等,并通过举行创业大赛等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创业,加强对创业成功案例的宣传力度,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业兴趣。

 

6.鼓励学生边缘行业或跨专业就业。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规范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人才,因此除传统法律行业外,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掌握基本法律知识、能够依法办事不单单是对传统法律精英的要求,也是对各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准入者的基本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是高职法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据此可以以法律为依托向其他各个行业输送法律人才。例如,房地产行业需要懂房地产法、合同法等法律的人才,物业管理行业需要懂民法、物权法等基本法律的人才,环境检测行业需要懂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人才,因此边缘行业就业应当成为高职法律毕业的就业渠道之一。同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健全,许多与法律行业表面看起来联系并不紧密的行业也需要法律人才。例如,经济社会中常见的民间借贷、P2P行业的合同设立、企业新三板等,其工作也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也有大量法律的应用。因此,向边缘行业输送法律人才或者引导学生跨专业就业应当成为高职法律毕业生的就业路径。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完善的法律体制是保障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的强有力手段。而作为法制建设的基石,法律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毫无疑问,无论从规模还是从体制完善的角度来说,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都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但也应看到,我们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法律职业教育标准和模式,是促进我们自身发展的最好途径。英国是现代大学法律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它以历史久、标准严、质量高著称于世。英国法律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在全球法律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使英国法学教育成为其他国家教学的模板,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本文通过对英国法学职业教育的探讨,来思考我国法学职业教育的完善问题。

二、英国法律职业教育简介

英国的法律学术教育(academiceducation)与职业教育(practicaleducation)是分开的。也就是说,在英国学习法律,可以选择职业课程,也可以选择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学术教育主要由普通大学来承担,将法学作为一门学问来传授和研究,其理论性和学术性特色较为突出。教师都是研究有素甚至造诣深湛的法学专家、教授,学生通过学习可掌握法律的基本构架、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原则。学校可自由的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规定学科课程,为学生打下法学理论基础,并引导学生进行一定深度的学术思考。在学术这条路上,学生可以逐步深入的攻读LLB(BachelorofLaw,法学学士,学制为三年)、LLM(MasterofLaw,授课式法学硕士,学制大多为一年)和Ph.D(三年制的研究型法学博士)课程。

如果学生希望在日后从事与法律相关的职业,那么除了接受必要的法律学术教育以外(至少要获得LLB或者与之相当的学位),还必须完成规定的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实务的,由相应的律师协会根据行业和职业的需求联合或分别制定,项目教学由独立的职业教育机构提供,教师多是资深出庭律师或其他实务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而且都是兼职的。主要对学生进行实务技能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如怎样会见当事人、怎样起草法律意见书、怎样出庭辩护、怎样举证和质证等。因此,毕业生多数都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毕业生还要在律师事务所实习两年(trainingcontract),才能在律师行业协会注册并获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英国法律教育的这种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将高校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挣扎中解脱出来,将职业教育的标准交给行业制定,并由专门的机构和教师完成,使得职业教育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一方面使有学术能力的人能够专心的做学问,另一方面使愿意从事实践性法律工作的人也能得到实用的职业技能培养,从而使教育发挥最大的效能。

三、英国法律职业标准的制定

英国的法律职业教育是由行会主导的,其教学内容和测试标准都是由相应的律师行会来制定的。英国律师分为两类:事务律师(Solicitor)和出庭律师(Barrister)。两类律师分别办理不同的法律事务,大致来说,前者做非出庭的所有业务,而后者负责出庭辩护。因为职业导向不同,事务律师和出庭律师各自具有独立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职业标准,事务律师由英国事务律师协会(LawSociety)管理和制定职业标准,而出庭律师则由出庭律师公会(GeneralCounciloftheBar)管理和制定职业标准。而职业标准指导和规范了职业教育(PracticalEducation)以及实习(TrainingStage)的主要内容。

英国出庭律师公会在2006年将其规范和代表的职能分开,将其规范出庭律师行业的职能独立出来,成立了出庭律师规范理事会barstandardboard(下称SBS),由SBS来具体制定有关出庭律师准入制度和职业标准,其中最重要的职业规范为《出庭律师执业标准》CodeofConductforBarrister和《出庭律师执业指引》BarCouncilGuidance,从律师执业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保护当事人利益的要求,出庭、辩护、为公众提供法律意见的规范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学生完成了法律学术专业学习后,须到SBS认可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职业培训vocationalstage。根据出庭律师职业标准要求,SBS每年制定《出庭律师执业培训课程标准和指引》BarProfessionalTrainingCourse—specificationrequirementsandguidance,各个培训中心必须按照课程标准和指引的要求设置培训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标准、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出庭律师职业培训的主要技能包括案例分析技巧CaseWorkSkills,法律调查LegalResearch,一般写作技巧Generalwrittenskills,法律文书写作Opinion-writing(thatis,givingwrittenadvice),客户沟通技能ConferenceSkills(interviewingclients),人际关系技能InterpersonalSkills,庭外和解程序ResolutionofDisputesOutofCourt(ReDOC),辩护技能Advocacy(courtortribunalappearances),培训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民事诉讼及救济措施CivilLitigation&remedies,刑事诉讼及判决CriminalLitigation&sentencing,证据学Evidence,职业道德ProfessionalEthics等内容。对于评估的方式,SBS并没有做出强制性规定,而是交由各个培训中心自行掌握。通常而言,专业知识的考核方式为考试(从2012年起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职业道德三门考试将由SBS统一出题),写作技巧的考核方式为论文,而实践技能(如辩护、庭外和解技能)的考核方式则为实操录像评估。SBS对相关的培训中心进行监督和定期外审,以确保教育内容和教学质量符合《出庭律师执业标准》和《出庭律师执业指引》的要求。由于从事法律服务的内容不同,事务律师的准入程序与出庭律师略有不同。按照事务律师公会的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法律专业学术教育(degreeinlaw)、法律职业培训课程(LPC,legalpracticecourse,时间为1~2年,培养学生的民商事诉讼、刑事诉讼、辩护等法律专业职业能力)、实训课程(Practice-basedtraining/trainingcontract,通过与律所签订实习合同完成1年的实习)、专业技能培训课程(PSC,Professionalskillcourse,20天左右的课程,一般与Practice-basedtraining同时完成,培养学生沟通、客户服务等通用职业能力)等几个阶段的学习,才有资格申请成为事务律师。事务律师公会下属的事务律师规范机构SolicitorsRegulationAuthority(SRA)每一年都会制定相应的规范,对事务律师的执业标准、准入制度、法律职业培训的内容做出具体的要求。SRA的规范确定了法律职业培训的标准,培训课程的大纲和内容,以及实训合同(trainingcontract)的内容都必须依此制定。按照SRA的规定,法律职业培训课程LPC和专业技能培训课程PSC既包括由执业事务律师讲解的关于与客户接触、洽谈、接受委托、签署委托服务文书,以及提供法律建议、审查起草法律性文件和执业中查询法律资料等与具体法律业务有关的实用技巧,同时也向学生介绍律师事务所的财务和纳税制度等。实训课程(trainingcontract)则是要求学生到律所实习一年。通过实习,接触事务律师实务,并且能够在有资格、有经验的事务律师的指导下,运用在LPC阶段学到的职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是独立承办案件。最后由学生所在的律所为其提供实习鉴定,以判断学生是否通过实习。所有的实训合同都要使用SRA的标准格式并向SRA注册,接受SRA的监督。

综上所述,英国对于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视而且非常实务的。学生在取得律师执业资格以前起码要经过一年以上的职业培训师实习的过程。英国的这种法学教育制度,保证了学生在完成法律专业和职业的学习以后,能够迅速的适应律师职业的岗位需求,为客户提供专业、高质量的法律服务,维护律师行业的执业水平。可以说,英国的律师行业享有很高的信誉和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严谨、专业的职业培训制度。

四、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反思

1.法律职业教育和职业准入制度的现状

严格来讲,我国现在不存在英国的法律职业教育。我们的法律教育主要是学术教育,并且主要由普通高校来承担教学任务,学历可以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种。虽然我国各个行政级别都设有相应的律师行业协会,但是律协基本上不介入法律职业教育。根据我国《律师法》和《律师资格考核授予办法》,学生取得本科以上的法律学历以后,可以参加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考取由司法部统一颁发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如果通过司法考试可以申领律师资格证和实习证,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后可申请律师执业证书。

2.现行法学职业教育的缺陷

(1)教学内容过于注重学术,忽视了法律实务教学。法学是世俗的学问,甚至很多是实践性的、技术性的,因此单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但我国的法学教育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分析、法律诠释,因此距离司法实践的要求差距较大。虽然近年来法律职业能力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上大课讲授仍然是法学教育的主导方式。这与英美的法学院职业导向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法学教育普遍受市场的压力,法学教员参与法律实务日益增多,法学院才普遍开始聘请律师讲学;法律援助也开始了(1994);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一部分法律院校开展了法律诊所教育(2000年);所有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法学院的法律实务教育。但由于上大课;由于绝大部分教员仍然缺乏法律实务经验;由于担任过兼职律师的,也往往是做法律咨询,缺乏出庭经验,缺乏审判的经验,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根本性的改观。

(2)考试制度过于单一,难以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守成教育”传统就决定了其考试制度更看重知识的记忆,这已经成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大难题之一。但法学教育可能是受其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因为法学更讲求知识的灵活运用,很难实行有效的、标准化的书面考试。书面考试难以全面体现学生的知识广度、专业深度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难以考核学生思辩的专业职业技能,难以体现法律人保护客户利益的职业道德要求。

3.法律专业职业化的必要性

近10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法制意识迅速提高,因此我们面临着法律职业专业化,以全面提高法律职业者的专业素质,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法律职业专业化,指从事法律职业的人需要有专门的法律训练、掌握专门的法律知识、遵守专门的职业道德。职业专业化要求建立完善的职业准入、职业培训、职业道德、职业保障等制度。法律职业专业化须通过成熟的法律职业教育来保障。

4.借鉴和改革

通过上述的讨论,作者认为,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英国法律职业教育的传统和经验,从以下方面对法律职业教育进行改革:

(1)明确法律职业教育的教学标准,学习英国由行业制定职业标准的方式,明确规范律师执业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标准。

(2)加强法律实务教学,增加法律实务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的比重,让律师协会和资深律师实际参与到法律职业教育的过程中。

篇3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一个信息共享化和资源化的时代。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开发人才资源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和造就第五支人才队伍,即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队伍。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高职专业建设也应该与行业、与信息技术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适应社会的信息化需求。

教育界重视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推动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鼓励高职学院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卓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突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培养。

高职院校在实现协同教育具体操作层面上,逐步建立和提升“校企合作、校行合作”,实现教育协同发展。同时,对于内部机制管理,也进行专业之间,专业设置与相关教学协同教育。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非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下同)进行升级、完善,就是实现协同教育一个体例。

本文基于构建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专业协同教育研究,提出相应思考、路径。近年来“慕课”(MOOC,发端于过去的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课程开发模式)出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协同教育一种载体,强化了信息技术对各专业教学影响力度、层次。

二、信息技术对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的意义

协同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协同。所谓协同, 就是各个参与要素共同作用与相互协调。由于各个要素的协同作用, 使整体能够创造和演绎出局部所没有的新功能, 产生新结果。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设置协同教育模式主要是信息技术教育及相关技术溶入专业建设、教学。针对传统专业教学的不足,运用信息技术对专业进行升级、建构专业教学内容、方法与形式,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协同教育新模式,实现高职专业教学新的超越。例如,全国文科高职专业已占高职教育的三分之一,正受到人们的青睐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科高职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种不争的现实,文科类高职专业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是信息技术运用和在现代技术引导下实现与其他教育资源协同。

1.“信息文化”对高职专业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新时代教育对信息技术需求,信息技术已从一种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发展为教学重要的材料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引导教育技术发展,形成“信息文化”。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文化对高校的专业教育产生的影响也不再是简单一种技术支持,以文化的形态对专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组织形式、技术操作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促进专业教育的重构。

2.信息技术在协同教育中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现在协同教育研究者更多的精力放到协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利用及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上。在国外,美国和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已构建了支持学校、家庭、行业和社区教育的较为完善的社会教育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在国内,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发展以及一系列的评估、精品课建设等客观需求,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与相关行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师生运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校专业协同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协同教育的应用研究与发展将成为未来主流研究之一,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关系与作用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3.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建设作用与意义

我国高职类专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得到很大发展。然而,客观地审视今天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在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管理制度、教学资源、设施等方面仍有诸多亟待解决问题。从教育技术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教育影响包括:

(1)顺应高职类专业教育全球化趋势: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国际、国内教育资源。

(2)加强专业教学与行业联系:充分利用网络等手段与行业联系,及时获取行业方面最新信息和教学资源(如法律类专业的法律、法规,案例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改善教学资源环境: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开发学校和行业协同教学资源,是改善高职类专业教学资源环境的一个有效方法。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培养人才的文科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了许多亟需研讨的新问题,有必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讨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升,进行分类指导,以促进文科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5)为专业教育实现“慕课”教学,提供开放课程教学提供技术支持(慕课”(MOOC),“M”Massive(大规模),“O”Open(开放),“O” Online(在线),“C”Course(课程))。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选择高职专业协同教育内容、方法及实现过程

对于信息技术和协同教育的研究,目前有一些论文和书籍,也有学校着手实践如何在专业教学进行与行业相关的协同教育,但针对实现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指导文章不多,如何把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协同教育研究理论凤毛麟角。从信息技术支持专业协同教育视角出发,针对高校专业教学改革和现实需要,选择某个专业群(如法律类)为案例,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系统与高职专业协同教育模式及其实现策略,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手段等方面剖析和阐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系统的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成果,指导专业建设和设置。高职专业建设和教学与其他方的协同教育,其实现路径包括内容、思考策略和方法。

1.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主要内容

在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专业教学平台(网站和数据库)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高职专业教育现状和教学改革发展需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分析、行业结合和建立支持共享信息资源平台等方法,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专业教学与行业的协同教育模式与实现策略。主要内容有:

(1)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本质探讨。实现协同教育,主要体现信息技术教学本质与高职专业教学本质内涵有关联,有需要协同发展地方。如法律专业需要借用信息技术最新查询应用,法律为信息技术发展(如安全、版权)提供保护是二种专业内在联系。

(2)协同教育与高职专业需求分析。高职专业是与社会,特别是本地产业发展,需求一致,需要与本地的社会、科技、经济等协同发展,需要有协同教育理论指导。

(3)调查高职类专业教学与行业、信息技术教学相协同的现状、课程设置。信息技术教育者也与专业教育者之间相互讨论工作少,相互之间教学难于溶入、影响,需要建立相互融合引导机制。

(4)高职专业教学协同教育的障碍与信息技术改善策略。由于高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率方式、方法影响,仍存在与社会、行业分离,与其他专业不关联问题,实现协同教育现实中存在许多障碍。

(5)专业教学与信息教学相互溶入的协同教育技术框架系统设计。为实现二者之间协同教育,需要有具体措施。如建立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融合,设立新的专业。针对某种边缘学科形成的专业进行研究,如司法信息安全专业是典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法律相关的新型专业,需要针对性专业教育研究。

图1

(6)慕课实现。通过专业网站建设,引导学生学习,形成老师教学研究平台;建设Web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实现高职专业协同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师生通过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互动学习。提高他们分析、筛选、加工和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工作中去,确保他们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有效地使用技术,把信息技术真正地与实际工作整合起来打下基础。

2.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路径思考

协同教育研究涉及二个以上主体,需要规范,协调从二者出发研究思想路。本文选择现阶段需要提升的文科类高职专业(如法律)为研究样本,其思路形成路径如图1所示。

3.实现协同教育具体方法

研究实现协同教育方法即有传统的协同教育理论研究,通过调查研究高职类专业教学实现协同教育基础、现状及教学改革需求。更主要是要引进信息技术,开发协同教育网站和数据库,搭建实践研究平台。组织信息技术法律专业教师,打破不同专业老师之间教学和科研上无交集现状,在分析研究实际需求基础上,针对高职专业(如法律事务、人民调解等专业)教学和改革需要,收集行业信息(如相关人民法院、社区的人民调解),研究理论与实践方法。

四、基本观点

篇4

关键词:法务会计;从业人员;准入资格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法务会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是一般的会计人员或一般性中介服务人员,如律师、注册会计师,法务会计从业人员在其产生时就具有其特定的专业服务领域和特别的资格认定。另外,法务会计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能够胜任的法务会计人才还十分短缺,并且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还未建立,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制度,拓宽渠道,大力培养法务会计人才,实行法务会计从业人员准入资格认证。本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和探讨的。

一、法务会计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

法务会计人员应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

(一)会计和审计知识

法务会计主要运用会计专业知识来解决法律问题,因此法务会计人员首先应该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会计、审计经验。对于会计政策、会计理论方法要了解清晰,这是从事法务会计工作的基础。审计知识和技能也是法务会计人员必备的根本素质。另外,法务会计的基本方法如实地勘察、数据分析也是审计常用的基本方法。

(二)法律及证据规则知识

法务会计所调查和受理的是涉法案件或事项,要给委托人以专家证人证言、诉讼支持,对国家的法律法规、财经法律、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会计法律应该熟悉并使用。法律法规涉及刑法、民法、经济法、税法、商法、公司法、劳动法等也应该是法务会计人员掌握的范围。同时,法务会计人员必须理解证据在诉讼支持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计算机相关知识

企业的电子数据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若想在海量的数据当中寻找趋势,发现可疑的蛛丝马迹,数据挖掘这一计算机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图表在当今的会计调查过程中就十分常用,法务会计的报表通常是量化分析表,可以采用图表的方式进行描述和总结有关信息。因此,法务会计人员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四)侦查、取证能力

法务会计人员调查要从看似平常的事件中发现问题。调查财务欺诈应必须时亥睬持高度的敏感,因为豪华住宅、昂贵的汽车和别墅这些奢侈的生活方式很可能意味着财务舞弊的存在。不仅如此,法务会计人员应具备从会计信息中掌握舞弊的实质,进而从相关的材料中提取相关的证据,同时对利益相关者造成的损害进行精确地计量的能力。

二、建立我国法务会计从业人员准入资格的构想

(一)拓宽法务会计专业知识教育途径

法务会计是一个极具前景的会计新领域,这一领域需要大量的执业者进入。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专业知识教育模式。

1.具备条件的高校增设四年制本科法务会计专业

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四年制本科法务会计专业。在课程安排应突出法学、会计学和专业实践。基础课程开设会计学、法学及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如经济学、法学基础、基础会计学等。专业课程开设法律和会计专业知识,如公司法、证券法、税法、诉讼法、刑法、商法、保险法等课程,财务类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保险赔偿和预算会计、海损事故理赔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实习阶段主要以岗位实践实习,强化专业技能,实现理论到实践转变,提高涉外能力、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双学历、双学位及设置法务会计研究方向培养法务会计人才

根据我国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紧缺的状况,为弥补现有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在法律知识的缺陷以及法律专业毕业生在会计学知识方面的缺陷,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在会计学和法学四年制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第二专业或学位。鼓励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辅修法学第二学位或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双学位。另一方面在高校的会计学硕士中设立法务会计研究方法。在培养计划中可以涉及两套方案,即针对本科为会计学的生源补充法律相关知识,以及针对本科为法律专业的生源丰富会计学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注重实践,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实现法律和会计的融合。

3.规范并加强法务会计人员后续教育

对已经获得法务会计从业准入资格的,为保持和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水平,掌握和运用相关新知识、新技能、新法规应当进行的学习和研究。法务会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是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的重要手段。应该通过成立行业协会、行业组织、成立法务会计学会等理论研究机构促进法务会计从业人员在从业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并且保持与行业先进水平的一致,从而提高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的集体执业水平。

(二)建立法务会计从业资格认证制度

目前,我国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关会计人员或法律工作者往往不具有相关的专门知识和经验。在法务会计应用比较多的司法实践领域中普遍存在取证难或者不会应用法务会计技术查处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业务的事实。借鉴美国较为成熟的法务会计资格认证体系,有鉴于我国较为成熟的注册会计师行业,法务会计行业应该以此为范本,逐步建立法务会计从业资格认证制度。

具体来说,在起步阶段,建议法务会计从业资格至少要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律师职业资格、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从业资格当中的一种或多种,并且拥有两年工作经验。并应同时具有本文在第一部分所列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授予其法务会计执业资格证书。

随着执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断发展,执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建设进入第二个阶段。应逐步建立法务会计考试和资格认证体系。在此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设立统一的法务会计资格考试,以保证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水平。考试科目应包括会计学、审计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犯罪心理学等。法务会计应是独立于司法机关或政府部门的行业协会,组织实施其考试和资格认定,以保证法务会计人员独立性和资格认证的公平公正。

(三)建立法务会计行业协会

为充分发挥法务会计的行业自律作用,应当成立法务会计行业协会,明确职责和提高效能。在法务会计发达的美国已经建立起一系列法务会计相关行业协会,包括注册会计师舞弊审核协会,美国法务会计师理事会、美国法务会计师协会和北美法务会计师协会。这些法务会计行业机构不仅负责法务会计人员的资格考试还负责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等,而且还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拓法务会计的业务领域并从事法务会计的创新性研究,从而使美国的法务会计的主要业务,诸如欺诈调查、诉讼支持、诉讼预防和计算机犯罪预防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等行业协会发展较为成熟,在组织结构、功能方面较为完善,因此可以借鉴国内行业协会和美国法务会计协会的发展经验,建立我国法务会计行业协会,以此进一步推动我国法务会计行业的发展。

(四)制定法务会计专业人员执业规范

法务会计行业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制定法务会计行业规范。规范的内容应该包括法务会计专业胜任能力、法务会计职业的一般原则和执业纪律责任。职业规则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法务会计人员在执业的过程中对执业行为和道德进行自律,同时也是对法务会计人会员行为的界定和利益的保护。

1.专业胜任能力

法务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最基本的素质,即法务会计人员应当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能够胜任、承接法务会计工作。法务会计人员如果不能保持和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就难以完成当事人的委托。

2.执业一般原则

法务会计人员在从事法务会计工作时应遵循真实性、公正性、独立性和正义感等原则。真实性是指要求法务会计人员通过调查如实记录、反映经济业务本质,提供真实的报告和专家鉴定意见。真实性是法务会计执业的依据和鉴证的基础。公正性要求法务会计在执行鉴定业务、对案件中的会计资料进行查验和搜集时,应尊重公共的道德标准,杜绝公报私仇和询私舞弊,对执业的程序、方法和目标公正合理。独立性是指法务会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有应受到经济利益、外界的干扰和相互关联关系的影响,保持独立思考和调查,据实完成法务会计报告和鉴证。正义感是指法务会计既应以委托人的根本利益为重,又要以客观事实为准,时刻保持对客观公正和事实的追求。

3.执业纪律与责任

披露有度、保守秘密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法务会计人员掌握被调查单位的大量资料和信息,有些涉及商业秘密或执法秘密。这些秘密的泄露很有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的损失。法务会计执业规范应当要求法务会计人员在法律规定的保密期内不能自行将涉及的相关内容有意或无意泄露给无关的单位和个人,更不能私自保留和披露。

参考文献:

[1]张硕星.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之比较[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3(1).

[2]李若山,谭菊芳.论国际法务会计的需求与供给[J].会计研究,2001(3)

[3]戴德明.法务会计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9).

篇5

关键词 资产评估;问题;原因分析

一、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存在的问题

1.资产评估法律体系还不健全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应当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当期,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相应的法律规范散步在各个法律、规范和文件中,如《公司法》《企业破产法》中,专门规范资产评估工作的《资产评估法》尚未,似的资产评估工作的法律依据、法律效力大打折扣。

2.行业管理体制不顺

当前在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存在多种评估资格,有多个部门―财政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和保监会等五个部门归口管理。在多个部门参与管理的条件下,会带来管理模式千差万别、管理标准不统一、管理范围和管理对象存在差异,这样不利于资产评估行业的监督与管理。

3.资产评估专业人才不足,专业素质亟待提升

2012年财政部《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提出我国在未来五年将努力打造300名左右能够提供高端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5000名左右的业务骨干,执业人员数量超过10万人,从业人员数量超过30万人。目前,我国资产评估从业人员人,注册资产评估师3万人,资产评估从业人员大约8万人。从中可以看出资产评估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同时,资产评估工作涉及范围较宽,比如各种资产、企业价值、公司改制等方面,需要运用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法律、资产评估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对于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然而,我国当前资产评估从业专业背景不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专业知识积累还需极大提升。

4.行业进入壁垒高,不利于大型专业的评估机构的建立

要取得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必须参加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取得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证书,但是我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报名条件必须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还必须要具备两年以上的资产评估工作经验,并且符合一定条件还不能进行免考,这些不利于资产评估人才的后续培养,也挫伤了资产评估专业学生参加考试,进入资产评估行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由于资产评估行业存在多种评估资格,如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矿产权评估师、旧机动车鉴定估价师、保险公估人员,这些执业资格归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并且考试内容相互存在交叉、不仅加大了考生的考试成本,而且还增大了管理成本。此外,不同评估机构从事的业务不能互通,必须重新设置法律主体,这样造成评估机构众多,不利于评估机构做大做强,不利于评估机构的优势整合。

二、资产评估行业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1.部门利益协调难度较大

当前,我国资产评估存在多种评估资格,受到财政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和保监会等五个部门归口管理,每个部门存在自身的利益,既有利益一致,也有利益冲突。当前,协调各部门利益冲突难度较大,导致了资产评估法迟迟不能出台。

2.资产评估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当期,开设资产评估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还不多,特别是本科阶段开设资产评估专业的院校少之又少,在硕士层面仅仅开设有资产评估专业硕士,没有资产评估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资产评估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综合知识,而这些综合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很大一部分来自专业学习,当前无论是本科、硕士开设的资产评估专业所学的课程尚未达到资产评估从业人员所需要掌握的知识。

3.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观念根深蒂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才20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许多管理上还受到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政府干预过多、进入门槛过高,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尚未发挥,导致当前行业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大型的评估机构。

参考文献:

[1]郭坤,尉京红.我国资产评估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商业时代,2006,(4):52~53.

[2]王珏.资产评估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北方经济, 2006,(6):36~37.

篇6

关键词:招投标机构;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一、招标机构发展情况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逐渐应用银行贷款建设项目。根据银行使用资金的要求,建设项目要需进行招标投标。可是当时很多的单位对招标投标的了解很少,严重缺少专业的人才与技术。

为了达到项目单位的要求,顺势产生了主要从事招标工作的中介结构。通过颁布与实施了招标投标法,有效明确了招标机构的法律地位。为招标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在招标投标活动中招标是重要内容,在招投标过程中招标机构已经成为主要操作者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招标机构的作用

(一)有效提升了投资效益

招标机构在管理工程技术、造价、法律等方面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招标项目的规模及其复杂情况互相适应,并且体现了十分丰富的招标经验。招标制度实施的目的就是通过专业的机构与人员为招标人提供良好的招标服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普遍应用了招标制度,同时在电力、交通、水力等领域也进行了合理应用,特别是在我国的大中型项目建设中,在有效降低工程造价,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周期、投资效益中招标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维护各方交易主体的利益

招标机构由于受托于招标人而对招标业务积极开展,在提供服务给投标人时,应当对招投标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了解,熟悉相关的招投标过程。这也促使投标人对有关法律自觉遵守发挥了积极作用,更加有利于开展今后的项目招投标工作。

三、招标机构存在的风险

(一)国家政策对招标机构带来的风险

1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是对招标机构以及行业发展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招标行业的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这将会增强招标机构以及整个行业的活力。反之,国家颁布实施有关财政的紧缩政策,对投资进行压缩与放缓的同时,将会对招标行业产生负面影响。2国家主管单位调整招标服务费用的收取比例将对招标机构带来直接影响。伴随着不断变化的社会生产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招标成本,相较于招标机构来说目前的收费标准并不宽裕,为了确保给予招标项目更好的服务,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招标机构面临着严峻的收支考验。3国家政策限定招标规模中发生的改变。国家的招标投标法以及地方招投标条例都强制对建设工程的招标范围与规模提出了要求,假如缩小了招标范围,就需要提高相应的规模标准,这些对招标机构接受招标项目非常不利,假如再对企业自主招标积极鼓励,将会进一步压缩招标机构的生存发展空间。

(二)法律信誉对招标机构带来的风险

1在整体招标活动中招标机构是重要的组织、参与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反之则会出现违反法律的现象,即便是某一个工程或者是某人的个体行为,招标机构也不能逃避自身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2招标机构拥有的信誉具体表现为对招标工程委托人、投标人以及行业部门主管等进行的评价结果。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认同委托人的重要作用,招标机构能够对与委托人之间的关系妥善进行处理,可是考虑到在这个关系中风险的短期特点,极有可能是某个项目出现的失误直接影响到与委托人之间的合作,情况严重的将会在主管行业部门与协会中进行反映,进而在整个行业中对招标机构产生负面影响。

(三)行业之间的竞争对招标机构带来的风险

伴随着迅速发展的招标行业,大量出现了具备各种资质的招标机构,行业之间也产生了日益激烈的竞争,逐渐加重了地方保护。虽然国家明确规定了行业的收费标准,可是由于存在的竞争造成很多项目无法达到国家要求。这种恶性的价格战的竞争势必减少该行业的利润,降低服务的质量。

四、招标机构风险防范措施

(一)防范外部环境风险的措施

1政府积极组织宣传以及强化舆论引导。招标属于新兴的产业,虽然我国的招标投标法已经赋予其重要的法律地位。但是在招标活动中企业还是无法充分了解招标机构的实效性,迫切需要政府积极进行宣传,督促全社会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招投标相关政策,并且有效进行应用。招标机构的工作人员也要迅速提升服务质量,强化业务成效,更好的对全社会展现招标机构的重要作用。2政府给予的鼓励政策。目前对招标积极性造成严重影响的因素包含了存在于社会中的控制权收益、寻租行为以及低价竞标,因此迫切需要为提升招标当事人自主招标积极性而制定相关措施。

(二)防范内部环境风险的措施

1不断提升人员的服务理念。招标属于服务行业,企业提供的重要产品就是招标服务,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就是基于服务的思想理念。因此企业需要与员工共同对公司的特点、任务、战略等进行分析,引导员工准确定位企业文化。例如:鼓励员工积极创新;期望员工注重工作细节;管理员工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结果上;公司通过团队形式开展工作。2增加员工的专业文化知识与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就是人才、技术与知识,为了对专业招标采购技术人员的行为不断规范,有效提升其素质水平,国家需要构建评价专业招标采购技术人员的制度,并且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统一规划,对招标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效规范。

(三)防范同行恶性竞争风险的措施

1在行业竞争中新进入的招标机构属于重要力量,这些新进的机构大部分具有全新的生产技术与某些必备的资源,希望在市场中构建有利的地位,势必与现有企业发生激烈的竞争,致使服务价格降低。因此行业一方面要对招标机构进入行业市场的难易程度有效控制,另外一方面招标机构对市场进行拓宽时需要思考无市场进入产生的障碍。2招标机构出现竞争状态的主要原因就是它们的产品服务具备了互相替代特点。假如服务价格很低,服务价格上限仅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这样对本行业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约束。一方面需要对招标工作方式积极完善与改进,另外一方面还需要不断拓宽招标机构的业务范围。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任何行业中都会产生风险,对于这种较高风险的投标行业来讲,企业需要通过更高的标准对其进行关注,同时利用各种措施与方法对其进行控制。构建招标机构的风险防范措施,尤其是在规范招标工作程序,积极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水平,加强财务风险防范措施上做大量的工作,将防范风险做到事前,这样风险也许能转变为机会。

参考文献

[1] 黄越,张秀丽,王洪源,王东明. 基于博弈论的工程招投标市场围标行为分析[J].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7,(6)

[2] 范如国,李丹.基于演化博弈的工程投标中的围标行为及对策分析[J]. 价值工程,2011,

篇7

执业机构名称 乐视网

团队成员人数 20人

团队建立时间 2011年

乐视公司成立于2004年11月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区,享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2010年8月12日在中国创业板上市,股票简称乐视网,股票代码300104,是行业内全球首家IPO上市公司,也是中国A股唯一上市的视频公司。

经过多年发展,乐视网已经成就了完整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乐视生态系统,此系统涵盖了互联网视频、影视制作与发行、智能终端、大屏应用市场、电子商务、生态农业等,近日更是着眼未来发展,提出了全新的“SEE计划”,成为全球首家造车的互联网公司。

公司初创,管理层对法律风险控制予以高度重视,尤其对于最早就重视正版的乐视,随着大量的版权交易和制作,必须要有专业的法律人才进行把关。而当初正是互联网野蛮生长的年代,在打与挨打中已经练就好一身“武艺”的刘晓庆如鱼得水的正式加盟乐视。从此,一场互联网法务开拓之旅即日启程。从一个人,亲历亲为地处理每一个法律问题,到一群人,各自负责公司业务的某一个业务线,再到一个团队,方方面面地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成员由少到多,能力由弱到强,业务协同由浅入深,法律保障由点到线再到面,协同各部门打造成为乐视生态法务!

目前,乐视法务部共有20余名战友,组织架构完全贴合于乐视的生态体系,从大的方面分为内审、监管、维权、商标、海外等几个部分,而内审部门又围绕内容、平台、终端、应用等乐视生态做了法律专业分工。这里的每一个同学在自己所负责的领域中积极耕耘,并成为该领域的专家级律师。这里有“温柔一刀”的带头人晓庆姐,有身经百战、办事雷厉风行的贺大律师,有儒雅绅士的维权先锋凯叔,有迷人精怪的“yy师太”,有优雅坚定的好妈妈高律师,也有外表粉嫩娇颜、内在行事果敢“海归公主”,还有……还有很多优秀的战友。目前,法务部门基本采用内生式培养加外延式聘用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所以乐视在全球范围内对外聘请多位行业资深律师组成法律顾问团队,联合全国多家律所共同开展版权维权,强大的精英律师团是法务工作的进一步保障,特别感谢他们的一路陪伴!

创新、颠覆似乎就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基因,由此互联网法务工作的压力和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在这样的氛围里,法务团队会有意识去分析新的侵权模式,创设新的解决问题的渠道,产生新的案件类型,形成良性的行业规范。就像广告里说的那样,“根本停不下来”。诉精伦案件,乐视法务团队实践了互联网机顶盒第一案,让更多的硬件终端厂商认识到自己的经营行为要尊重版权,否则会受到法律的侵权控诉;诉100TV、风网案件,在北京法院率先认定这种聚合平台的侵权责任;在深圳地区,对深圳电信和百视通的诉讼,法院判定“回播”功能属于信息网络传播权范畴,也让业界更多的思考和辨析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区别;诉风行“我是歌手”侵权案,第一例实践了诉中禁令的程序性规定,也获得了最高50万赔偿……凡此种种。

当然,除了敢于吃第一只螃蟹外,还要有大局意识,宏观把握,在商标方面,进行了全球的布局,申请数量猛增,“乐视”已成功获得北京市著名商标,正在申请驰名商标。所有交易的合同模板根据业务模式不断完善,已成为行业通行的范本。合同履行过程的监督更是创新管理,已为乐视挽回上亿元的损失。这一路,乐视法务团队对行业、对法律的思考也从未停止,对于行业热点发表多篇论文,诸如:《电视回放,是合理使用还是构成侵权?》、《视频聚合平台的版权侵权责任》、《关于发明和实用新型授予专利权的条件分析》等。选择了互联网的法律行业,就代表着选择法律人的坚持、努力和不断创新,未来乐视法务团队将继续努力,为乐视发展,行业进步,贡献一份属于法律人的价值!

篇8

论文摘要:我国物流业虽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开端,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物流法律环境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的物流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成为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现代物流需要国家制定、实施、完善物流发展的法律法规等法律环境。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物流业现状,尤其是物流立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基本思路。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1]由此可见,现代物流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从而达到运输合理化、存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及信息管理网络化,由此实现海、陆、空、内水及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最佳组合与集成。总的来说,物流是一个涉及运输、保管、信息服务等庞大的工程,因而也面临非常大的法律体系。构建一个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中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我国物流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因物流业的法律环境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等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物流业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物流业内市场不规范,诚信缺失,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诚信缺失,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所凸显的一个严重问题。诚信缺失、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竞争不规范、不公平,加之相关法律不系统、不完善,使得很多物流企业合作不和谐、继而采取不正当竞争、甚至非法经营,导致物流业整体效益不佳。严重的扰乱了物流业的市场秩序,也进一步加剧了物流市场的诚信危机。

2.物流行业没有形成专业化程度高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物流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各环节没有理顺,使得物流布局不合理。表现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分散、低效、高耗的物流组织形式,是阻碍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全国98%的仓库、90%的铁路专用线、70%的汽车分散在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外贸五大系统的批发和零售企业。公路货运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铁路运力不足;水运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物流过程中的物资消耗十分惊人,据有关资料统计,物流造成的财产损失仅蔬菜一项全国一年损失价值达1354亿元;钢材锈蚀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2]。

我国物流系统装备落后。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及特种运输车辆、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储设施(如具有冷藏、保鲜、气调功能的仓库)比例极低(70%是普通平房仓库,70%以上是普通车辆),且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规模的扩展,对我国国际航运业务的拓展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

3.人才短缺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国外物流企业的发展实践表明,从事现代物流业的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的物流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国外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系统。而我国的物流市场,并不缺乏懂得运输、仓储等专业素质的物流人才,但十分缺乏通晓现代物流各环节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物流市场发展的障碍。

4.现阶段物流法律环境现状

现代物流是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与物流有关的职能又分属于不同部门,各部门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和部门利益制定规章,致使物流法律法规分散。因为缺乏统

一、协调的行业法律体系,难以对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形成很好的保护。表现为:

(1)物流业没有系统而专门的法律,物流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执行的有关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散于海陆空运输的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的有关文件中(如:交通部的《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的若干意见》,外经贸部2002年的《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管理办法》,铁道部颁布的《铁路货物运输管理条例》,中国民航总局颁布的《中国民用航空国际运输规则》),国家现代物流标准只有《物流术语》。因缺乏物流行业统一系统专门的法律规定,导致市场机制不健全,秩序混乱,无序竞争。

(2)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位次较低,法律效力较弱。我国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多由中央各部委、地方制定颁布的条例、办法、规定和通知等,规范性不强,缺乏对物流主体行为的制约作用,法律效力不强。

(3)物流法律法规分散欠协调。物流立法上涉及交通、铁路、航空、海关、外贸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协调沟通不够,存在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现象,难以整合物流各环节和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形成行业优势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4]。

二、构建我国物流业的法律环境体系

物流企业在建立、发展中,涉及的法律环境庞大、复杂。所以物流企业要“又好、又快”的发展,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有强大的法律体系支撑。

1.整合现有的单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构建统一的物流法律体系

物流法律制度的内容涉及到物流业的各个方面,大量的单行法以及“各自为政”的行政法规、规章等充斥着整个物流市场。为解决现存的法规相互冲突的问题,首先要疏通各单行法律法规之间的承接关系,做到最大限度地协调和衔接;其次汇编、修订、整合现有法律法规和适当补充立法,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物流法律法规框架,促进物流行为规范化和物流运作效率化;再次要加强对现代物流的监督管理,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将有利于营造一个规范的、健康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从而在诚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公平合理的交易,这无形中为减少现代物流中的纠纷增添了一道有效的“保险屏障”,从而有利于物流企业公平竞争,合法竞争。

2.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立法经验,结合现代物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完善我国的物流法律体系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环境,尤其是法律环境,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要通过立法改革我国的物流运输法律环境。如日本的《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综合物流施政大纲》,美国的《汽车承运人规章制度改革和现代化法案》、《机场航空通道改善法》等,将运输、集散、中转、储存、配送、销售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保证道路畅通,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建立一个便捷、安全、透明、低成本的全国大物流系统,推动运输业向“自由市场的体系”的迈进[5]。为此,我国的立法机关应高度重视对现代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与完善,尤其要分析研究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物流法律制度,汲取可借鉴的内容,为建立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3.营造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

要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应废除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由部门或地方制定的地区封锁、行业垄断有关规定,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整合现有的运输管理部门,清除地区和行业壁垒,构建统

一、高效、权威、经济的连续运输管理系统。营造现代物流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创造并维护优良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各类物流企业在统

一、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场竞争中平等地进入市场。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监管,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提高依法监管水平。

4.加强物流行业自律,推动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

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和行业自律作用,对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的功能、作用、职权及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络和沟通从法律上予以支持(如协会可以了解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的真实需求,协助政府制定并实施物流发展规划、行业标准体系等)。这样既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换,又可以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

构建优质服务、行业自律的“诚信物流”。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物流行业自律和物流企业形象提升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推进行业诚信制度建设,完善诚信交易的相关政策,依法处罚诚信缺失的经营交易行为。

三、总结

现代物流业的兴盛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和与之匹配的完善的物流市场法律环境。通过制定一套有利于我国现代物流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法律环境体系,使物流企业在法律环境下平等竞争、有序经营、规范管理,从而推动我国物流业发展步入法制化、国际化的轨道。物流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将使中国相对混乱无序的物流市场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为物流业的腾飞创造一个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第三条第二款.

[2]赵静.试析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66-71.

[3]柳彦君,李文生.试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7,30(7):121--123.

[4]李善友.我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EB/OL]./html/Shang

ChangXianDai,2007-8-6.

篇9

一、保险人存在的问题

保险人在我国再保险市场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人风险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程度的好坏。下面来分析我国再保险市场中,保险人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人偿付能力不足.

保险公司的资本金与公积金总和,对保险主体提供供给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是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和衡量水平。从我国在保险市场的纵向分析比对发现:我国保险市场的保险份额大多被几家大型保险公所垄断,并且保险市场的供给量多数由保险寡头公司的资本金和承保能力所决定。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保费自留额不得超过资本金和公积金总和的四倍。但是我国多数在保险公司的承保额超过了保险法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的限制。

(二)保险人分散风险的意识薄弱

保险业的逐步发展,人民群众对保险认识渐渐加深,保费收入也随之扩大。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公司只是把保费收入作为衡量公司发展速度快慢主要标准,有些保险公司只片面的关注短期盈利忽视了企业财务稳定性。一些应该分散的风险搁置或避而不见。长期的风险积累得不到有效的分散,风险问题的累积大大的超过了自身的承保能力限度,危机一旦爆发,造成的影响使保险公司始料未及。

二、再保险公司所存在的问题

(一)再保险公司专业技术性较低

我国再保险市场起步晚,再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性较低技术性较差经验不足,再保险从业人员所掌握的技术相对落后、专业性知识欠缺。我国专业性再保险经纪公司数量较少。这足以证明我国再保险市场主体不够健全,对于出现要求承保专业性强技术高的承保项目时,我国再保险公司就会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性经验、知识、人才而面临着巨大的承保风险,也会错失再保险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机会。

(二)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结构单一

中再集团作为我国再保险市场唯一的中资专业再保险公司,中再集团的保险产品结构还是以传统的财产再保险为主,寿险再保险和其他形式的再保险的品种更丰富度和业务量相对落后。比例再保险是的主要产品形式,但是针对我国时而发生的巨灾风险的保险产品却又相对较少。

三、再保险市场所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再保险市场体系不健全

再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要求:保险主体既有直接提供保险业务的服务能力,又有提供间接保险业务服务的能力。再保险市场主体不仅包括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也应有提供专业性技术服务的再保险经纪公司。但是我国再保险市场恰恰缺乏再保险经纪公司,致使我国再保险行业在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缺乏经验,也很难与世界再保险市场接轨。再保险市场主体单一化会减少行业竞争,阻碍保险市场发展。

(二)保险法律法规监管不健全

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环境相对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保险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再保险公司管理规定》、《法定分保条件》等均为原则性要求、治理办法少,遇到相关问题处理很艰难。由于保监会鼓励和促进再保险市场竞争的同时,缺乏对完善,致使我国商业保险法律制度与国际再保险的法律相差较大。保险法中对再保险公司的财务不足、资金水平的问题涉及较少。

四、适合我国再保险业的发展路径择

(一)加强保险公司的分散风险的意识

要加强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意识,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机构加强引导作用。相关机构应该制定与再保险市场相符合的目标,加强引导保险公司力度,使之明确现阶段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方向,逐渐纠正保险公司单纯追求保费收入、扩大保险公司规模的错误经营观念,强化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内控监督机制。

其实,增强保监会对保险公司自留额监管力度。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自留额进行核算监管,若保险公司的自留额超过资本金和公积金总额就对保险公司进行严格的处罚规定,以法律手段强制规定保险公司的自留额度、以实际行动加大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力度。

最后,政府对相关的再保险项目提供优惠的政策。积极鼓励保险公司提高分散风险意识,保持和本公司资本金一致的自留风险,缩减自留风险。促使我国再保险市场充分发挥分散风险的主要作用,在农业在保险和巨灾在保险方面充分发挥再保险的损失补偿和社会管理职能。

(二)引进专业化的再保险主体,提高再保险产品的创新意识

1.引进外资再保险公司,促使我国再保险市场主体架构多元化

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中,中资再保险公司占我国再保险市场份额的1/3。国内再保险公司和国际再保险公司加强合作,使双方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资源、资金、技术力量和人才,保证市场资源最优化的配置,促使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相互交流互通有无、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外资再保险公司的加入,不仅缩小了我国再保险市场和世界再保险市场的差距、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增强我国再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也为国际再保险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再保险业务量,促进国际再保险资源均衡分布。实现了国内国际再保险公司的互利共赢。

2.加强合作增强中资再保险公司竞争力

引进专业性高、技术性强的再保险经纪公司。国内再保险市场在航空航天再保险等专业性在保险项目上缺乏相关经验,引进再保险经纪公司可以提高我国再保险公司的专业素养,并且再保险经纪公会提供具体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经营项目,保障保险项目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这样,客户不仅获得了满意的服务,国内保险公司更积累了相关专业性方面的经验,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在技术方面国内再保险公司也得到了增强,使客户得到了优质的再保险服务。

五、加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法律监管

(一)对中资和外资都制定相同法律效力的规范

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对中资再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制定相关政策,保证保险人的保险偿付能力,但是在对外资再保险公司监管方面法律法规却相当欠缺。因此,中资再保险公司在拓展国际再保险业务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对外资保险公司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使中资再保险公司和外资再保险公司在法律上受到相等的对待,这样才更有利于协调发展。

篇10

1.1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是指经过资格认证考试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执业人员在从事审计、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业务中承担的法律责任。

1.2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分类

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分类可以从法律责任的认定和承担的法律责任这两个类别来进行。按法律责任的认定可分为:违约责任、过失责任和欺诈责任。按承担的法律责任可分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2、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的原因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但是从目前来看, 企业尚未完全达到规范化运作, 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也不健全。另外, 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时间不长,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和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也有待加强。

2.1深口袋理论的影响

深口袋理论认为,在诉讼案件中,受损失的一方可以向任何相关的有能力提供赔偿的一方要提讼要求赔偿,而不管其是否有责任。受此理论影响,在相关诉讼中,注册会计师往往被认为是有能力进行赔偿的群体。

2.2 国内上市公司不成熟

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是从国有企业转化而来。根本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国有企业在短期内摇身一变成为上市公司,经营者集决策权、治理权、监督权于一身,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注册会计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迁就上市公司,默许上市公司造假,几乎成了一种“理性选择”。这无形中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增加了法律责任的发生几率。

2.3相关部门监管不力

例如2000年,175家公司的财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意见的审计告,但是仅对部分上市公司进行了调查和惩处。监督体系薄弱,监管手段不成熟,监管人员严重不足,导致上市公司造假难以被及时发现查处。

2.4 注册会计师行业素质良莠不齐

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素质良莠不齐。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与考核的更替,造成了今天中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良莠不齐。进一步来讲,注册会计师业务水平不均衡,专业技能的不足和实物经验、风险意识的欠缺,使他们难以作出恰当的专业判断。

3、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防范和自我保护

注册会计师权益的保护与法律责任的规避势在必行,下面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论述保护注册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自我保护的措施。

3.1宏观层面

3.1.1国家层面的措施

建立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由于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并不完善,制约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政府、行业与社会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

3.1.2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措施

加大行业处罚,树立严格执业的观念。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该要加强CPA的法律意识,同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应严格检查,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3.2微观层面

3.2.1会计师事务所对注册会计师的保护

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会计师事务所的资产总额不多,但是其面临的潜在诉讼赔偿可能达到几千万或上亿元,这将会给其带来灭顶之灾。因此,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职业保险就成为了会计师事务所加大注册会计师风险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径。改进审计方法,优化审计程序。会计师事务所应将审计范围扩大到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和管理机制,以更好地分析和控制审计风险,把其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3.2.2注册会计师的自我保护

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该严格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应该详尽地编制和保存工作底稿。注册会计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除了需要懂得各行业的财务知识、查账技能,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这可以通过积极参加专业培训等途径实现。注册会计师应将经营风险评估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与重点。

4、结论

通过上述论述,得出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的现状不容乐观,其权益的保护和风险的规避需要国家、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自身三个层次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的结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不但与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荣辱兴盛相关,还关乎我们商品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稳定发展,社会各界和注册会计师都应给予重视。作为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迅猛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中规避风险,取得最大的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陶道斌.试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J].审计与理财,第13期:P42~43,2010

[2]王变平.论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J].中国证券期货,第8期:P67~68。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