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思维训练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思维能力,希望能帮到你。
一、学前幼儿的思维特征从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儿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最后发展成抽象逻辑推理的思维。学前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幼儿大多还没有具备这种思维能力,只能说是处于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萌芽期。
二、直观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方式进行。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概括能力水平低,而更多依赖感知和动作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的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这些幼儿离开了实物就不能解决问题,离开了玩具就不会游戏。年龄更大一些的幼儿,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也要依靠这种思维方式。
三、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幼儿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就是依靠在脑海中的相关角色、游戏规则和行动计划的表象进行思维和解决问题。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6岁的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时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它是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幼儿末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动手玩科学促进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方式,在直觉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脑中充满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的形象,幼儿在思维时就是运用这些形象进行运算、解决问题。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高层次的方式,幼儿后期(5岁以后),是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发展得早的幼儿表现在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因此针对幼儿的思维特点,鼓励孩子动手操作科学活动,是激发幼儿发展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方式。
幼儿从亲手操作、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建立科学概念,建立事物发生变化的因果关系,建立验证猜测的实证态度,除了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结,帮助幼儿达到比较、分析、概括和综合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之外,无形中已经培养了孩子的科学技能与科学态度。
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扩展领悟自然世界的能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
孩子天生就像个科学家,对生活周遭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兴趣,喜欢动手操弄,观察事物的变化,这些天生的特质,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孩子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发挥,他的心智和思维的发展就能得到快速的成长。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篇2
表象思维(mentalimagerythinking)是指以表象为凭借物的思维,即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而实现的思维活动。小学儿童特别是小学低段儿童对感知过的各类事物积累有丰富的表象,他们的言语与思维需要表象、情境的支持,表象思维是其优势思维。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作为个体文化学习的开始,对个体的后继学习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龄儿童正处于智力开发和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汉语文及其教学具有全脑开发的独特优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全面开发少儿学习潜能可从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抓起。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两半球各有分工与侧重,左脑分管语词、逻辑的内容,右脑分管形象、情感的内容。但是,大脑是整体联动、协同作用的,左右两半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外界刺激的,无论是言语的刺激还是形象的刺激,左右脑都会作出自己的反应。事实上,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mentalimageryalbum)。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忽视右脑开发和左脑开发不够、方法不当两种倾向。而T.布莱克斯利(T.Blakeslie)则更直接地指出,传统教育的不足或缺陷在于把人脑看成是单侧性的,人们的非言语思维、知识、情感是极其有效的,但非言语思维却长久地被忽视了。这也正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考察近些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形象思维训练的相关研究,我们认为尚有以下不足:一是没有突破传统训练的模式,思辨性强,变量模糊;二是研究结论多停留在经验描述水平,缺乏实证性;三是缺乏学科针对性,缺少具体的策略教学与训练。目前,较少见到依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从全脑开发的角度,通过表象思维训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实验研究。
本研究假定,教学中,在丰富、利用儿童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同时打开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使平面、枯燥的字词演练变成形象、生动且立体化的思维活动,通过相关的策略教学与训练,能够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平衡组实验设计,整个实验为时一个学期(半年)。
(二)被试选择
本研究被试来自西南师大附属小学(重点小学)和重庆市北碚区梨园小学(一般小学)两校二年级的学生。西南师大附属小学二年级共5个班级,梨园小学二年级共3个班级,根据两校上一学期(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考试成绩,结合随堂听课以及对学校领导、老师的访谈,在两校二年级进行实验。两校实验班、对照班任课教师在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等方面条件相当。在两所学校选取被试,以考察本研究在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验效果与本研究训练方法的适用范围。
(三)教材、教法
实验过程中,教材主要采用人教社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为体现、突出表象思维训练,实验班选用少量与教材同质的材料,但所占比例很小。
本研究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特点,设计了一组以操作、加工表象为核心的思维训练策略,指导实验班教师在领会、掌握策略实质的前提下,组织、实施教学,主试坚持定期、不定期随堂听课,并组织实验班教师观摩教学、交流心得各1次。
本研究实验的具体策略及实际操作如下:
形象识字: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挖掘字词本身所蕴含的形象信息,或根据汉字形、音、义的特征人为赋予它特定的形象信息,以便唤醒学生已有的表象储备,使之参与到相关字词的认识之中来。
情境识字:教学中,根据相关字词创设特定情境,或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有关情境,也可直接利用影视、书报、街头广告等做字词学习背景,这样就把孤立的字词融入到活的情境与氛围中,把学与用巧妙地联系起来。
想象书空:在写字练习时,先让学生对照写字练习册或蒙写,或临摹,使学生不仅熟悉相关字词的笔画与构成,而且使他们形成字词在田字格或半字格中的具体表象。书空时,学生实际上是在重现、操作已形成的字词表象。
图文互译:训练时,先呈现图画或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体味画面或文字材料的前提下,调动表象储备,展开想象,就画面情景说(写)一段话,或就文字材料绘出简笔画。
听音响说话(写话):利用音响设备,先播放一组采择于自然或人为环境中的各类声音,如风声、雨声等,让学生据此通过想象说出或写出一段话。
想象体味阅读: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文字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想象,让语词与表象沟通,使文字材料转化为活动情景与画面,以此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加工。
(四)测查材料
1.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态度量表。
本量表是我们参照中央教科所编制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态度量表》并经过试测分析与专家评定,最后编定的。量表由20个子项目构成,其中兴趣、态度各10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定。
2.看图说话。
从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1月版小学生看图分类作文丛书《写人》《写物》《写事》《写景》等书中,精选出画面生动形象、形式简洁活泼、富有想象空间的图画100幅。测查时,由被试随机抽取一幅图画,准备5分钟后,自由口头表述图画内容。测试前,对四位主试(教育心理学硕士生)进行培训,统一评分标准,被试成绩为四位主试所评分数的均值,采用百分制计分。
3.听音响写话。
这是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的一部分,音响资料由重庆北碚电台提供,测试时,选取一组本身没有言语意义、无逻辑联系的自然音响,播放给被试听,要求据此写一段话,满分为20分。
4.其他材料。
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和大纲要求,与两校二年级语文教研组长一道共同编定字词学习与语文综合能力测验试卷各一份,采用百分制计分。
(五)实验程序
前测:对初步选定的条件大致相等的4个班级进行语文基础与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前测,在筛掉个别被试后,统计分析表明各班之间无显著差异,随机确定实验班、对照班,筛掉的被试仍在原自然班中进行实验与对照,只是不作统计处理。
实验培育:本研究只对实验班进行实验培育,培育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每周在原有语文课时内抽取1节专门上表象思维训练课,二是结合语文教学渗透表象思维训练。对照班按常规教学,其他方面的条件实验班与对照班保持一致。
后测:学期结束时,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文综合能力等项目的测试,以考察实验效果。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采用SPSS8.0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
三、研究结果
(一)小学低段儿童字词学习的实验结果
表1被试字词学习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注:Ⅰ班来自重点学校,Ⅱ班来自一般学校,合班指相应的Ⅰ、Ⅱ班之总体,*p<0.05,**p<0.01,下同)。
由表1可知,总体上无论是合班还是分班,实验班字词后测成绩均极显著地优于对照班;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被试字词学习都取得了显著效果;进一步按被试水平分层,结果表明,各实验班中等生、差生的字词学习成绩提高非常明显,但实验班与对照班优生的字词学习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具体检测还表明,实验班被试比对照班被试人均多识字41个,占本期识字量(380个)的1/10强。
(二)小学低段儿童看图说话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整体上,实验合班被试与对照合班被试的看图说话成绩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且实验班优于对照班(t=4.45,P<0.01);从学校类型看,本实验在说话能力培养方面一般学校效果极为显著(t=5.24,P<0.01),而重点学校的训练未见明显成效,从被试不同水平层次看,中等生受益最大,成绩提高最为明显(t=2.98,P<0.01),特别是一般学校,看图说话成绩实验班中等生高于对照班中等生10分之多。
(三)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兴趣、态度的实验结果
表2被试语文学习兴趣、态度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表2表明,本实验可极显著地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态度,且一般学校的训练比重点学校的训练效果更好。语文学习兴趣方面,表中虽未反映出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有明显差异水平,但结合前测成绩分析,经过本实验的一系列训练,实验班总体已扭转了前测时呈现出的语文学习兴趣低于对照班总体的状况,且总体水平已接近显著性差异水平(t=1.84,P=0.068),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表象思维训练能够激发和培养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为其言语活动提供情感支持。
(四)小学低段儿童语文综合测试的实验结果
表3被试语文综合测试后测成绩差异比较
附图
表3的数据显示,总体上,实验班被试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班,其中尤以一般学校实验效果更为突出(P<0.01)。按被试不同水平层次比较,各组被试中优生组,实验班均优于对照班,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中等生组,一般学校实验效果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重点学校的训练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各组被试差生的成绩在实验班与对照班间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字词学习、看图说话、语文综合测试的成绩,激发和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与态度。下面将对本研究取得的结果逐一进行讨论。
(一)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
汉语字词的学习,从形、音的记忆来说,基本上属于机械记忆,是人为联想的建立。但汉语字词形符和声符又表示意义,从这一点来说,它又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学中,表象参与加工,能发挥被试的优势思维作用,充分利用被试的表象储备,改善被试字词学习中的理解与记忆。首先,汉字(词)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实践和研究都证实,对儿童的字词学习而言,“形”是主要矛盾,音、义是靠形结合起来的。字词教学中的表象思维训练正是以字形为切入点而进行的,一方面经过对字形的观察分析,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形象信息,另一方面结合被试的感知与生活积累,主动给字形赋予特定的形象信息,这种对字词的形象加工,实际上就是在给心理词典中输入词条时,也激活心理相册中的相关表象,让左右脑共同参与字词学习。其次,从字义方面看,汉字的本义实质上就是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汉语字词的比喻义、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出发,对客观事物的相似或象征性表征。因此,对字词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实际上就是建立字词与相关事物或表象的联系。第三,表象记忆是将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位来记忆的,与语词记忆相比,它的容量十分惊人。第四,学习情境生活化,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的听说能力
本实验条件下,看图联想说话(图文互译)是在引导被试观察、读懂图画内容的前提下,展开想象,并根据画面提示,就自己眼前浮现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述。这种训练,首先为被试提供了观察样本,据此引导被试学会观察,而观察是人类智慧的能源,是丰富儿童心理相册内存的重要途径。其次,画面为被试的言语活动提供了一个激活点。由此,同时打开心理词典和心理相册并搜寻待用信息,生动的画面与长期的表象储备衔接,随着困扰被试“说什么”问题的解决,话匣子也就打开了。第三,经过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说话时,被试融入了对画面的独特体味与感受,此时的看图说话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表述,被试说的是自己的体验、发现和思考。
听是说的基础。听音响说话(写话),有助于集中被试的注意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习初步的倾听技巧。同时,“听”能激发被试的听觉联想,扩展想象空间。听觉表象是人们在听觉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各种声音的表象,我们就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听觉表象是一笔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认知资源。听音响说话(写话),音响能营造一种逼真的言语氛围,给被试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活跃他们的思维,使其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三)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态度
表象思维训练能激发被试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是由于:第一,表象思维训练强调主体在言语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观察,语文学习因为融入了儿童自己的感受与发现,尤其通过对表象及其储备的激活、补充和应用,沟通了儿童的生活实际与言语活动的联系,学用结合,学习自然就成了儿童的主观需要。第二,表象思维训练通过实物、形象、言语等形式的直观教学,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更具新颖性和吸引力。第三,表象所具有的情绪情感色彩以及教学所创设的特定言语情境,使听说读写等具体言语活动既可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又可使他们心中相应的情感积淀得以抒发,情感的滋润使儿童的认知负担减轻了。此外,教学过程中各种具有表演与游戏性质的活动,将语文课变成了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课。
表象思维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被试的语文学习态度,这是源于:首先,表象思维训练为被试的言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开放的现实环境。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相互沟通、协作,改变了单调、枯燥的字词演练。因此,语文学习这只“果子”是被试跳起来能够吃到的,而且还是他们自身的确想吃的“果子”。其次,表象思维训练改进了教师的教学,尤其是表情和体态语言的运用,使教师更显亲切,和蔼。这样,向师性极强的被试更多了一份对老师的依恋。最后,因为教学强调主体感受与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班级气氛,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了解。同时,言语学习一改过去的被动接受而成为主动的吸收和表达,这些都有利于被试形成语文是一门有趣、有用的学科这一价值认同感。
(四)表象思维训练与小学低段儿童语文能力发展
表象思维训练能显著提高被试的语文综合测试成绩和言语能力,这方面的原因除前文述及的内容以外,还有下列几点。
首先,表象思维训练,能够开发、利用被试储量丰富的表象,为其言语活动提供足够的认知资源。认知负荷理论认为,问题解决或学习活动均需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和智慧能量,而个人的认知资源和智慧能量是有限的。若问题解决或学习活动所需资源与能量超越了个体所有,或资源与能量应用不当,开发不够,则易陷入资源短缺、负荷过重,从而影响问题解决与学习活动的效率。
其次,在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其言语形成之前已有了表象思维的萌芽与发展。心理词典与心理相册沟通,有助于言语的发展,也有助于表象及表象思维的发展。
再次,表象思维训练,特别是想象体味阅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汉语是一种强调感悟的语言,汉语学习重知识积累,更重情感的积淀。实践和研究都表明,言语表象的形成与发展是语感生成的关键,所谓言语表象即主体对表象的“铸意染情”想象体味阅读,要求被试在感知、吟诵言语材料的同时,唤醒相关表象,在语词与表象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细心体味文字材料所承载的特定内涵,使内部思维“图文并茂”。这实际上就是言语表象的生成与语感的培养。
最后,表象思维训练融学习方法训练于具体的言语活动之中,有助于被试自觉掌握并应用学习策略。研究表明,某些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落后,常常是由于其在智力活动中缺少某一阶段或某一阶段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而引起的。表象思维训练实质上就是在听说读写各环节通过对表象的操作、加工,把内隐的思维过程形象地展开,让被试在感受、体味中自觉吸收、内化,从而改善被试学习的策略。学习策略教学是大面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五)表象思维训练对不同水平小学低段儿童语文学习的影响
本研究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均取得显著的实验效果,但各项训练在不同水平被试身上,尤其是优生身上却少有明显的训练效果。
首先,各组被试中,实验班优生与对照班优生在字词学习成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是由于优生已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善于将表象引入字词学习活动,还是其思维发展超前等原因所致,这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中等生与差生缺乏的正是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思维的情境性、形象化。因此,表象思维训练能提高他们的字词学习成绩。
其次,各组被试中,一般学校的优生在言语表述方面训练效果显著(P<0.05),而重点学校则没有明显成效。这可能是两类学校的教学差异所致,即重点学校重视口语训练,随堂听课也证明了这一点。两校被试口语表达起点不一,导致了训练效果的不同,而且重点学校被试口语已达一定高度,暂时正处于新的突破与提高的“量变”过程中,相关统计数据也表明这一趋势的存在。
第三,各组被试中,差生群体在语文综合成绩上,实验班与对照班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说明,表象思维训练虽在单项成绩如字词学习方面有显著提高,但其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既需以其他知识、技能为基础,也需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采取相关教育教学措施加以补救,因为差生不仅缺乏思维策略,他们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明显低于优生。
五、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表象思维训练,可显著提高小学低段儿童的字词学习水平和说话能力,对小学低段儿童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中等生受益最大。
(二)表象思维训练能激发小学低段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小学低段儿童形成稳定、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
篇3
据了解,主办方收到了来自深圳书城、杭州市新华书店、陕西嘉汇汉唐书城、新疆国际书城、郑州市新华书店、深圳友谊书城、安徽图书城、上海书城、中原图书大厦等书店卖场近40幅作品。作为本次创意大赛的参赛渠道之一,浙少社新浪官方微博近日也热闹不已,粉丝量直线上涨,提交了作品的书店纷纷在微博上晒起了自家作品,颇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氛围。在浙少社微博上,记者看到诸多参赛作品主题各异、造型多样,从不同角度突显了少儿读物特色,展现了书香世界中童真童趣的一面。一幅幅或是猫头鹰造型、或是城堡造型的作品,透着书店一线业务人员的独特创意和技能实力。例如,一幅名为“乘风破浪”的码堆作品,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的新作《小猪大侠》为创作素材,搭建了一艘远航的帆船,寓意青少年读者在成长道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借作品寄托了对当代青少年的殷切希望。
据介绍,本次创意大赛邀请了全国百家实体零售书店参加,通过以浙少版图书为素材的码堆造型或POP手绘海报等作品形式,展现书店一线人员的实力和风采,绘就书店卖场的最美风景线!为了发掘更多的明星店员,“浙少杯”图书码堆暨POP海报创意大赛将分5~6月、7-8月两期进行评选,通过初步海选、专家评选和网友票选,陆续产生“月度之星”“年度之星”等奖项。(叶子)
2012年接力社:基于读者全面创新
本刊讯截至2012年5月21日,接力出版社当年发货码洋突破3个亿。其中一般图书发货实现1.4亿元,同比增长19.83%,在出版效益上取得喜人的成绩。接力社总编辑白冰认为,接力出版社作为一家坚持以读者为本,为读者服务的专业青少年出版社,在出版实践中始终坚持“基于读者、基于作家、基于文本、基于市场”的出版原则,从读者需求与均衡读者精神膳食营养的角度,不断为青少年读者提供大量符合青少年阅读心理和审美需求的图书,既出版为少年读者打好精神底色的经典图书,让少年读者从小就得到最优质的精神滋养,也出版具有当下型、时尚感,能培养孩子现代社会意识和开拓国际视野的流行畅销精品,满足了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多元阅读需求。
2012年,接力出版社根据不断增长的细分读者阅读需求,拓展开发了儿童数学思维训练、少儿哲学启蒙和阅读指导三个全新板块。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接力出版社的产品结构。
现今,家长、教师对儿童数学思维训练极为重视,而市场上也有众多门类各异的数学思维训练图书。而接力出版社2012年暑期出版的“何秋光思维训练”《儿童数学智力潜能开发》则是一套具有先进理念、科学方法和扎实实践基础的儿童思维训练权威读本。在阅读指导板块,接力社从2011年就开始陆续推出了彭懿阅读与指导系列《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以及由接力社总编辑策划,彭懿、徐鲁、汤锐、吴岩分别创作的“这样读系列”。这两大阅读指导类系列图书从专业的角度为家长和老师指导选书,从实用的角度提升了儿童的阅读效率,开启了儿童阅读世界经典的大门。
接力出版社在图书出版中一直强调策划先行,强调编辑含金量,通过策划来丰富图书价值,让图书价值最大化,以丰富读者在阅读中的收益。在策划出版图书的过程中,接力社也始终坚持着创意出版的理念,在图书装帧设计方面更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意,很多图书都通过设计、制作出新而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今年,斩获奥斯卡五项大奖的3D奇幻电影《雨果》于5月31日上映。为了让读者同步领略到原著小说的魅力,电影原著小说《造梦的雨果》(新版)以及作者新作《寂静中的惊奇》均由接力出版社适时推出。为了增强《造梦的雨果》与电影的相关性,新版《雨果》增加了带有电影获奖和国内上映信息的腰封,并在图书封面最显著位置印制了凯迪克金奖标志,体现了该书的文本价值。从装帧设计到图书用料,接力社都将创意出新放在首位,而创意的最终目的就是尊重和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让中国儿童健康地、绿色地阅读好书。
篇4
徐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杜威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涵盖的内容很广泛,而教育思想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杜威和中国教育界的关系非比寻常。1919到19 21年期间,杜威曾经访问中国,并在中国诸多省市多次演讲,广泛传播其教育思想。《我们怎样思维》-书是杜威的教育著作,该书曾于1910年出版,后于1933年再次修订。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阐述杜威对思维和反省思维的理解以及我们如何培养反省思维。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重视知识的灌输、情感的引导、价值观的塑造,但却忽视了思维的重要性和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的序言中说到,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教育并非不相关,而该书的目的就在于找出和实践这种科学的思维。
一、反省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每个人都会思维,但是思维也有好有坏。在杜威看来,反省思维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杜威是最早对反思进行描述的,他甚至主张,要以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反省思维是“对某一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地深思。”①我们常说,“理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住”,这里的理解,就是“能够把握已获得的知识的各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只有不断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反省的思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第71页),这里所说的理解,就是在运用反省思维。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这本书中,提出了以观念为工具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的五个阶段:感知困难、界定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杜威认为这种“从做中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得到某些经验,这种科学的方法就是人类思维反省的过程。
第一阶段:感知困难。这个阶段,学习者主要是要寻找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在参与感兴趣的活动中,如果行动受到抑制,也就是遇到了问题,学习者会感到困惑,就会从行动中回到思维本身,来审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第二阶段:界定问题。当出现困惑或者困难、障碍的时候,学习者需要运用思维来进行理智的思考,而非仅仅做出情绪性或感情性的反应。这种具体的“情境”中会刺激学习者去思考这些“真实的问题”。
第三阶段:提出假设。根据现实的情境和行动状态,学习者要学会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得到更多的暗示。面对一台不能正常运转的机器,毫无反省思维的人也许会手毛脚乱,胡乱敲打,想让机器转动起来。具有反省思维的人则会仔细观察、猜测和分析可能是哪些地方出现问题。
第四阶段:设计方案,也就是推理阶段。在这个阶段,就需要理智发挥作用,将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排列成序,使其符合常理,也就是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思路具有逻辑性和可行性。
第五阶段:验证假设。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将设想的办法付诸实际,检验其可行性。如果我们假设的情境都符合现实,那么之前的假设和推理都是正确的。
这就是杜威著名的“思维五步法”。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来源于此。杜威认为,正确思维方式的掌握往往比知识的占有更为重要。他认为,反省思维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而“好的思维是一种科学方法”。
《我们怎样思维》一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再论反省思维和教学的关系”。此书正如杜威而言——“文本有着突出的教学性质的目标”。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也提到,思维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杜威认为,教学的各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他还认为,教学法和反省思维的要素是一致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首先需要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者情境。在这些活动中,要有一个真实的问题对学生产生思维刺激,进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仔细观察、思考问题所在,并有条不紊地展开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最后就是检验假设是否成立。教学实践和反省思维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而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教师与思维训练
在《我们怎样思维》-书中,杜威专门提到了教师在思维训练中的作用。杜威曾说过“教育是一种艺术,而真正的教师就是艺术家”。教师能否成为艺术家,要看他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活力,培养正确而科学的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原先经过思维充分检验而获得的意义,有可能毫无限制地应用与生活中的种种对象和事件”(第27页),这就是科学进步的历程。可以说,思维训练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虽然杜威提倡著名的“儿童中心论”,但这不意味者杜威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杜威在其《我的教育信条》-书中,专门提到教师的职责,认为教师不是简单地训练人,而是从事着一种对整个社会有益的工作。他认为,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足够的思维训练。而在思维训练中,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多重的,既需要研究学生的特质和习惯,便于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天赋中的某些因素来促进思维的训练;同时,教师还需要研究种种具体情境,因为学生是在各种具体的情境中实践思维的,进而逐步培养科学的反省思维。杜威提倡,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去学习,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活动会刺激产生某些想法或者观念,而观念一旦得检验和证实又会进一步巩固成为思想。
杜威认为,只有当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去,才算是真正在思维。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学习反省思维,同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刺激思维的各种条件,并且参与到共同的活动或情境中。杜威认为,反省思维的训练目的,是使教师帮助并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做出准确判断,完成透彻的分类和学会完整的概括能力,达到扩大理智和提高辨别能力的目的。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不仅仅局限在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之上,更为深远的是,教师所做的事情和他们行为的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也造成一种具体的情境,会导致学生养成不同的态度或者价值观。因此,教师本身完全有可能在主导一种无意识的思维训练。比如有的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会了严谨认真的态度,或者相反,有的学生从教师那里染上了对任何事情都漫不经心的毛病。可以说,教师自身的行为和素养在思维训练中的影响力远远要出乎他们的想象。诸如此类的各种因素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方面,面临多重挑战,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也正是教育的艺术魅力所在。
篇5
关键词: 思维 思维和认知理论 思维训练 实践
1.思维的概念和分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能力的核心因素。
按照不同的角度,思维可以分为各种类型。从主体意识产生的角度,思维可分为潜意识思维和有意识思维两种;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人类思维的发展一般都经过这三个阶段,而这三种思维往往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参与活动的;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品质和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分为再现思维和创造思维;从思维的形式来看,又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形象思维三种。
在各种形态的智力结构中,思维能力在其中都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它是构成能力的主体,是创造力的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有创造力的人,思维能力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敏捷性的思维品质。而学生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因此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就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训练使思维得到提高和发展。
2.思维和认知理论的主要学派和发展
思维一直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及其他一些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这些领域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思维是可训练的。就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国内外很多的科学家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看法。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Bloom,1956)的分类法是使用最广泛的描述思维的模式。他把认知领域的思维分成六个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他认为,复杂的综合问题不仅仅需要某个确定思维过程,而教学应该关注分析、综合、评价这些高级思维技能的促进。布卢姆分类法直接关注了思维这样一个重要的主题,并围绕它为实践者提供了可充分利用的思维结构。然而,很多有价值的活动是布卢姆分类法所不能涵盖的,否则将削弱其潜在的学习机会的特征。
吉尔福特(Guilford,1959)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即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即内容)、产生知识(即产物)的过程,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智力的内容,智力的操作,智力的产物组成,其中思维内容、思维操作和思维结果中的各项能力决定了人类智力活动的水平。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将学习者分成四种类型――符号思考者,图形思考者,语义思考者,行为思考者。吉尔福特的智力理论还认为创造力主要包含四个关键因素: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和精进性,这奠基了我们今天对创造力的理解和对创造力的测评方法,并使发散思维的培养变成了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又称“皮亚杰学派(Piagetian school)”的创始人皮亚杰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先驱(Atherton,2011)。他提出了发生认识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分三类知识的理论,在认识论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布鲁纳的理论则在皮亚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引起了教学方式的彻底的变革(Smith,2002)。首先,他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发现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刺激与反应结合的渐次复杂化的量的连续过程,而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个阶段组成的阶段性的质的过程。其次,他认为认知发展要经过行为把握、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三个阶段,而符号把握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因此,处于学科核心地位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主题是促进智力所必需的,必须要突出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最后,他认为学习动机是促进学习的真正动力,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因此,他主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在发现中培养发现的喜悦感。这一“发现学习理论”,对全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思维训练的实践
由于思维和认知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许多人都认识到了思维是一项可以学习的技巧,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加以提高,因此,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参与到思维训练的实践中,并提出了各种教学模式。
在西方,主要有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设计的三元理论课堂教学模式(Sternberg、Grigorenko,2004),戈登和他的同事们设计完成的“发散思维训练”教学法,威廉姆斯构建的三维创造性教学模式,奥斯本―帕内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泰勒发展多种才能的思维教学模式,等等。
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具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学会思维,享受学习,体验成功,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聪明的学习者,是教育的必然和改革的需要。而如何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教学有两种模式,一是单独设立思维教学或者思维训练课程,二是采取渗透式方法,将思维能力培养渗透进学科教学课程中。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我国的中小学各个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已经逐渐将思维教学融入其中,以英语教学为例,传统的英语教学都以教师为中心,而新的教学模式开始以学生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实践中学习英语,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由此发展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这一教学模式是本着建构主义的理念,以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oygotsky,1978)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近来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作为外语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4.结语
由前述内容可知,思维能力是人类智力构成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智力的高下。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各个领域的专家建立和发展出了思维和认知理论,这为思维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各国的教育专家、心理学家都提出个各种各样训练思维能力的模式和方法,在中国,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思维能力拓展和训练已经渗入到学科教学中了,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架式”教学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今后,思维训练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定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Atherton J S (2011) Learning and Teaching; Piaget’s developmental theory [On-line: UK]retrieved 5 June 2011 from
http://省略/learning/piaget.htm.
[2]BLOOM, BENJAMIN 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1: The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Longman.1956.
[3]Richard,J.C.,Platt,J.,& Platt,H.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Robert J. Sternberg, Elena L.省略/p/articles/mi_m0NQM/is_4_43/ai_n8686065/.
篇6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思维能力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发展。古诗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学传承,目前教学中侧重学生的诵读积累,而忽视了思维训练。针对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以手语表演和划划圈圈两种方式,开展了动作思维的训练,以发展孩子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的教学手段,训练孩子的形象思维,提高孩子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开展动作思维训练,提高孩子理解能力
小学低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许多抽象的语句都不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自己的轨迹。因此,可以通过手语表演和划划圈圈这样两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动作思维的训练,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1.结合手语表演,理解古诗含义
比如,教学《画》,这是一首写景的古诗。老师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再用铅笔圈一圈,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事物。学习之后就让孩子们给这首诗配上动作:远看山有色(孩子们手搭凉棚,踮着脚尖,极目远眺,继而画个大大的“s”,表示“色”);近听水无声(侧耳倾听,微微躬身,然后摆手,表示遗憾。);春去花还在(右手食指中指伸出,代表两足行走,流水的光阴悄悄流逝,带不走朵朵花儿,手掌合并,托着下巴绽放笑颜);人来鸟不惊(以手为笔,书空“人”字,以臂为翅,依旧飞翔)。
这样的训练方式适用于《画》《静夜思》《春晓》《村居》《所见》《小池》《望庐山瀑布》等诗篇。与手语相结合,赋予古诗自己的感彩。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理解古诗的内涵,可谓一举两得。
2.利用圈圈划划,亲近古诗意象
小学低段14首古诗中有9首古诗纯粹是描写作者所见所闻,分别是《画》《村居》《小池》《山行》《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和《绝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动手圈圈划划,你在这首古诗中读到了哪些景物。
比如,《宿新市徐公店》,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划出了“黄蝶”,我追问:“你真的看到了黄蝶?”
“应该没有黄蝶!”张雅宣突然叫起来:“不是飞入菜花无处寻了吗?”
“那要是儿童急走追蚱蜢――”我问。
“跳入草丛无处寻!”
那么“花”呢?文章明显告诉我们:“树头花落未成阴”,花已经落了,树木尚未成荫。
“篱落疏疏一径深”,我先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看看那篱笆是怎样的,有密有疏有高低。那是因为春天乍到,篱落的主人还没来得及修葺?放牛的孩子偷偷拔走中间一根用作赶牛的棒子?经历一冬,霜雪压迫,篱笆断节?仔细观察之后孩子们都理解了“疏疏”一词,也明白了这句中的“篱落”就是“篱笆”。
孩子们通过圈圈划划,不但理解了古诗的含义,还了解了作者对于这份景物所含着的感情。
当然,这样两种方式的训练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分开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村居》,这首诗的前联是写景的,可以动手划一划,后联是叙事的,可以演一演。又如《宿新市徐公店》可以先划一划,后演一演。孩子在课堂上动手动身动脚,符合孩子好动活泼的天性,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二、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发展学生内化能力
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字面上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训练了孩子的想象力;具有整体性,画面在脑海中形成的过程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训练了孩子的逻辑能力;具有直觉性,在每个孩子脑海中的形象各不相同,训练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维
古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孩子带进那梦幻又遥远的世界。比如,教学《忆江南》,我先播放音乐《琵琶语》,并深情地给孩子们介绍《忆江南》的创作背景,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文本的距离。孩子们似乎看到了白居易在庭院里寄情桃柳,醉意微浮,朦胧间回到自己陶醉的杭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孩子与作者之间没有距离,与文本之间也没有距离,诵读与理解也变得水到渠成。音乐能够使孩子在课间活动中澎湃的激情迅速沉静,走进诗文那悠远宁静的世界里。
创设情境的方法就是出示画面,唯美的画面会在孩子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这样的教学手段却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也许就会弄巧成拙有时候,太过直接的表示反倒缺少了美感,不如留给孩子自己想象的空间。
形象的画面与音乐交融,让孩子们把文字内化成鲜活的生活情景,看到落花会吟诵:“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看到蝴蝶会感叹:“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2.破题揣测,启发学生思维
所谓破题揣测就是让孩子看着诗题,说说要是自己写这个题材,会写点什么。比如,《回乡偶书》。我们学校有很多孩子是“移二代”。父母老家都是在乡下,经过一代人的奋斗已经移居到城关,孩子们会在寒暑假跟随父母回老家,乡下的一切都那么新鲜,有书本上的各种家禽,有不打游戏机专爱捕鱼捉虾的小伙伴,有泥泞的小路,还有夹杂着青草气息的空气!他们构建着自己的憧憬,再去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那份落差会在孩子心里烙下痕迹,让他们永远记得这个少小离家的诗人。
3.运用比较,强化学生思维
汪潮教授曾说过,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那是因为比较能够让教学对象各自的特点一目了然,相得益彰。同样是白居易的诗,在写《草》的时候,功名未成,孜孜追求,有着草一般的坚持与执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写《琵琶行》的时候,伤心失落,天涯何处寻知己?才会“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样是面对山村乡景图,高鼎看到的是一群孩子:“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杨万里的眼中却只有一个孩子:“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引导孩子对诗文进行比较,从而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积累和运用也变得容易起来。
三、结语
动手动脑练思维,发展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入情入境学古诗,提高了孩子理解的能力。这样的古诗学习相较于传统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更加灵动生气,也更受孩子的喜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7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 美术教育 培养途径
论文摘要: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目的,是能力培养的核心。本文在分析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用的基础上,探索与构建了基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小学美术创新型教育的途径。
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
一、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美术活动以美为最高规范,众所周知美是一有深刻内涵和宽泛外延的意识形态范畴,它给美术活动提供了自由活动的广阔的空间。在美术学习与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完全有可能以自己的个性特点上发,为情所趋地创造美的形象或符号。可见,小学美术教学有利于发挥儿子童的想象与联想,锻炼并增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从小学美术教育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它的基础性和非专业性决定了中小学美术为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所培养的审美、道德、认知情感作为一种合力作用于创造,唤起儿童潜伏的创新动机,并在道德意志与认知情感的推动下间接地提高儿童观察的准确性,记忆的持久性,加强积极性、主动性,减少疲劳,在较为轻松愉快的适度兴奋的环境中闪现最可珍贵的想象、思维、灵感与顿悟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将共通具体操作物化成新颖产品。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内容构成
(一)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
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是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不以逻辑为始,但要经逻辑整合,最终达到质的飞跃以实现创新之目的。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逻辑思维不再是科学的专利,它与艺术思维共同参与到艺术活动过程中,且相互促益,共同得以发展。
(二)学生发散思维的养成
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的逻辑起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事物,产生出大量的新思想新想法的思维方式。很多学者把发散思维能力解释为创造力,可见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最主要方式,应该受到小学美术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小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学生想象力思维的养成
想象力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作为《新课标》和课程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三个内容占了整个教学内容四分之三的篇幅,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正是基于此,对学生想象力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就成为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教育和创新性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转贴于
三、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思维意识
1.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具体而言,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
2.培养创新精神。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看到现象,比较异同,找到联系,认识关系,总结规律,想出办法。
3.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许多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启迪学生的创造想象和创作构思才可实现。如绘画构图既可启发学生遵循法则、但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处理,也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采用独特新颖的构图形式去处理;命题创作画,在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后,就要启发他们对各种选材进行取舍、思考各种组织方式、各种表现方法,灵活地进行处理,以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在美术教学中,类似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只要有意去做,内容比比皆是。
(二)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比如,在教学《神气的小厨师》一课中,教师可营造厨师班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戴着厨师帽,穿着厨师衣,并把各种材料制成的“食物”送发给每组学生,让学生大胆拆,大胆常识尝试组合,最后请学生们体验之后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们不仅自己得到锻炼,也在发言中得到了交流,学到新的、不同的方法,开拓了创新性思维。
2.丰富想象,拓宽学生创新性思维
小学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是在于幻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童心的释放,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带动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画汽车》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同学介绍了解汽车的功能特点并说出自己喜欢的汽车,有一个学生迸发出未来汽车是怎样的设想,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中闪烁出求新求异的思维火花,鼓励了学生大胆想象。
(三)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开拓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者,其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此外,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教师具备浓厚的业务功底,有潇洒的画风,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8
一、引导个性阅读,探寻自我方向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在感悟和体验中找到属于自己个性的发现和方向。重视个性阅读,让阅读为孩子的心灵导航,并在阅读中探索写作路径。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去发现,去创新,这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探索意识的培养十分有益。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渠道,很难想象如果在课堂上不去鼓励学生发现、创新,他的创新能力从何培养,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又将如何落实?怎样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实现方式方法的转变,变“一言堂”为“多样化”课堂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课内外的个性阅读做起,鼓励学生发现创新,要创新就要有个性。其实做到个性并不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性格气质的不同就决定了其不同的个性,而在阅读中,我们也会带着各自的个性和眼光来理解文本。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类的广泛差异性就是个性阅读存在的必然性。
二、拓展阅读领域,奠定创作基础
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作文是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来的,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通过阅读拓展训练,让学生开口能讲,动笔能写,尝到知识丰富、下笔有神的。
三、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课件“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的综合训练过程。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或结合课本范文、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意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如:《小区多了,环境好了》《车子多了,车流长了》《我与山区同学结对子》《网络带给我们的新奇和困惑》等作文,既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找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表达方式。
四、运用求异思维,促进创新拓展
篇9
一、将课文配图作为预习的资源
预习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预习使学生变得主动,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预习其实就是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文本,理清文脉,发现疑难点,是从有疑到无疑不可或缺的一步。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课文配图其实也是学生预习的良好资源,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指路标。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老师问个不停,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江南》是一首乐府民歌,如果只是让学生读课文预习,则效果甚乎其微。我布置预习作业时,明确将课文配图作为重点预习资源。1.通读课文,欣赏配图。2.根据配图,思考问题:人们在忙着干什么?图中的莲叶长的什么样子?(帮助理解“田田”的意思)鱼儿在水中是如何游戏的?欣赏了图中的江南,你有什么感受?(一个字形容)。在教学实践中,我将预习提示和文中配图有机结合,非常轻松而完美地结束了这篇课文。
二、让课文配图成为导读的工具
灵活使用课文配图所取得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它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还能有效地开掘新的学习资源。新课标指出:识字和写字是低年级学习的重头戏。通常我们的识字课文都是以词组合成韵文,课文配图正是诠释这一个个词组的形象载体。我们在教授学文之初,可以将配图作为学生学习课文导读的工具。
在学习苏教版第一册《识字2》这篇课文时,我给它起了个温馨的课题――《其乐融融的早晨》。我先出示配图“太阳公公的笑脸、卡通闹钟、自由飞翔的小鸟”引出第一组词,然后出示配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大家在这其乐融融的早晨,都干什么呢?引出穿衣、下床、起早、刷牙、洗脸……可以说,韵文配图是词组的形象理解的生动诠释,配图在识字课文中起着不容忽视的注释导向作用。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课文配图,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将课文配图视为文章的影像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方法,在过程中领悟、体验,在过程中提高、发展。“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低年级课文虽然内容简单,但是不少课文包含着一定的思维训练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维训练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状态,利用课文中的配图,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思维障碍,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创新思维的经典故事。学生们在学文之前,对这篇课文并不陌生。如何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呢?课文总共有两个自然段,同时配有两幅插图,这两幅图正分别演绎了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课文配图视为文章的影像,让学生看图说话,解读本图,深度开掘。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自我寻找文本与配图影像的契合点,合理切入,循图阐述。
四、让课文配图成为想象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都明确指出要让孩子们通过大胆的想象,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的配图,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配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练习《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指着配图问学生:“小朋友在哪里看见了春天啊?”通过这样的发问,引导学生关注配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在古诗教学中,配图的启发作用更明显。教师可以通过配图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如教《村居》这首诗时,教师请学生仔细观看配图,再依据“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诗想象情境。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不但很好地进入了诗歌的意境,而且从中进行了有益的创造性思考,同时想象力自然就得到了培养。再如,《我叫“神舟号”》将神话故事中的“嫦娥”和现代科技的产物――神舟号,利用合理的想象结合到了一起,展现了一段古今对话。文末,我们可以根据顺利降落的神舟号配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嫦娥姐姐乘坐神州号回到家乡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讨论时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互相碰撞、启发。“想象是创造之母”,利用好课文的配图,合理想象,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创造思维发展水平。
五、让课文配图成为背诵的帮手
学习语文离不开背诵。在背诵过程中既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说话、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每位老师总是希望孩子们背得轻松。因此,各种背诵方法应运而生。如:按提纲背诵、填空式背诵,等等。无可非议,这些背诵方法效果确实显著。其实课文配图也可以成为背诵的帮手。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一幅幅鲜活的、有生命动感的配图充分利用起来,从而把抽象变为直观,减轻学生的背诵压力。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看图背文,当需要背诵时,脑中浮现出图画,图文结合的线联通后,相应的文字也就呼之欲出了。
篇10
一、有目的地观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观察是智力的窗口,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儿童的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着的。(没有思维的观察不能称其为观察。)又因为低年级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大体轮廓的知觉占优势,精细的辨别能力尚差,空间知觉的精确性和分化性还不高,注意力还很不稳定,不会对字形主动进行集中深入的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都是由问题而起的。”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老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以使其有目的地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激起求知的愿望和要求,使识字教学在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氛围中进行。不仅能提高识字效果,还能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充分发展。
笔者教学生识字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观察该字是什么结构?什么部首?
2、是由几笔写成的?
3、某一笔(重、难点)是什么名称?
4、哪个地方最容易写错?
例如学生字“贯”。采用上述方法步骤会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感知、了解和掌握字形、笔顺,在此认知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抓住字的难点,这要比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这样引导,学生不仅能敏锐地发现字体的重点难点,加深了印象,强化了识记效果。更重要的是进行了思维训练,因为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其眼、脑、手多种感官并用,无论观察、思考还是写画,学生的大脑均处于思维状态,长期下去其思维的敏捷性将被培养起来。
二、变换角度、扩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果说认真观察是学生掌握字形的有效手段的话,那么引导学生变换角度,以加深对生字(词)意思的理解,则是学生掌握字义的必要延伸。尤其是可以抓住此环节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学习“桌”字。如果仅让学生记住字形和了解其义,那么局限性就太强,也势必降低了识字教学的效果,学生的知识得不到丰富,其思维也就相应地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因为“思维是凭借一定的知识而进行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思维的领域就愈广阔。”因此,要想在生字教学中启发儿童的思维,首先要考虑开阔儿童的思路。
如上例学习“桌”,就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组词,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从用途上:课桌、餐桌、办公桌……
从色彩上:红桌、黄桌、黑桌、白桌……
从形状上:长桌、短桌、方桌、圆桌……
从体积上:大桌、小桌、高桌、低桌……
从质地上:木桌、石桌、铁桌、水泥桌……
还可从劳做方式上:买桌、卖桌、拉桌、擦桌、搬桌……
这样学生充分调用大脑中积累的关于桌的直观知识表象,来参与生字“桌”这个新知的学习,不仅巩固了新知,还通过互相启发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尤其是通过学习该字,学生知道了思考问题时如果变换一下角度将会得到更丰富更完美的答案,这样其思维方向的灵活性就会被逐渐培养起来。
三、系统表达,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条理性)和逻辑性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发展儿童口头语言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可以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笔者常用的“生字教学与词句教学相结合”的两种方式都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逻辑性。
1、表述形近字的区别
在学生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形近字的区别口头上表述不清,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学生的思维是不条理不流畅的,为此我们常这样引导。
例如学习“骏”字,学生首先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形近字“浚、峻、梭、唆、俊”等,然后引导学生说话:“骏马的骏字是以前学过的崇山峻岭的峻字去掉山字旁换上马字旁变来的。”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准确的,同时对生字的感知记忆也是清晰的,识记效果是好的。学生一旦再遇到两个形近字,随之而来的就是与视觉同步的思维,继之则是流畅地语言表达,长期下去其思维的流畅性会得到提高。
2、为形近字编小故事
一般地,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通过对其语言的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的训练来培养的。
识字教学的重要任务,除了认读、识记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项就是会用——将学过的生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为此我们教学时常常在引导学生找出形近字(音近字),并口述其区别后,再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利用这些形近字编小故事。还拿学“骏”为例,学生找到形近字“浚、梭、峻、唆”后,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