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

篇1

真正的游戏、真正的玩应该由孩子为主导。其中,孩子自己创造玩的规则、自己决定玩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孩子主导的游戏能促进孩子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尤其重要。这种游戏的形式之一是假扮游戏,与有组织的、有现成规则的游戏(例如丢手绢)不同,孩子不必按事先定好的方式玩。在假扮游戏中,如过家家,孩子可以跳出自己的生活局限,尝试不同的角色。

这种玩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自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控制冲动的能力,可以使孩子学习换位思考和通情达理。

一旦孩子能够策划和选择玩什么、决定用哪些材料,为自己的游戏设立规则,使之能按一定章法进行,那他也正从这些活动中学会重要的东西。玩的关键是其过程和体验,而不是最终要玩出的结果

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

在孩子觉得安全的环境中,观察他扮演不同角色、探索多彩世界,这是享受乐趣的时刻!孩子必须对周围的环境有十足的安全感才会放心地去玩!活动场地一定要适合孩子年龄特点,让孩子有随意活动的自由和空间,使他能在其中探索、亲身体验各种事情,深入到每个可以到的角落。一个安全的空间可以让孩子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心中有底,进而放心大胆地去玩。

别忘了,如果孩子玩得一身脏,那很正常!还有,只要孩子玩玩具的方式不会带来危险,他的玩法无所谓对错。

提供道具

开发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让孩子用来玩,例如空纸箱、纸质购物袋、塑料瓶和线绳,这些材料都可以当作代表某种东西的道具。只要为孩子提供这些家中常见的材料,孩子就可以制作、建构和创造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

一个废旧的硬纸箱可以变成一艘太空飞船,卷筒纸用完以后的硬纸芯可以变成望远镜。有了这些材料,还需要担心孩子缺乏想象力吗?

问开放式问题

通过向孩子提问,鼓励孩子与你分享他正在做的事情,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扩大词汇量。用开放式问题取代只需回答“对”或“不对”的问题。例如,你可以说,“告诉我你刚刚做的是什么”或者“我看到你用了很多漂亮的颜色”。而不要问类似于“你搭的是宝塔吗”这样的问题。

你也可以借用孩子的话,进一步描述他在做的游戏,从而为他引入新的词汇。例如,如果你的孩子假装自己是宇航员并且说“我要去太空”,你就可以问,“那你打算怎么去呢?”“去太空你会看见什么呀?”“旅途上,你会需要什么东西?”

避免控制、指导孩子做游戏

重要的是让孩子在玩的时候能自主,要基于他自己的兴趣。如果孩子玩得入情入戏,那就让他带着你进入情景!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常常会自言自语或自我对话,对自己说他们正在玩什么、会怎么玩。你若能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就会看见甚至听见孩子玩中的思考、计划和目标!这种言语行为能够帮助孩子培养抑制冲动的能力,让注意力更集中,学会如何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鼓励他独立解决问题

有些重要技能,例如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在玩中得到发展。比方说,如果你的孩子遇见了“拦路虎”――没有足够的积木搭完一条马路,他必须想法子去解决问题。有时孩子的游戏会偶然改变方向,随即按新“玩法”行事。这时,家长要克制上前帮忙的冲动,而要鼓励孩子跳出常规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孩子分析思考的能力。

试着提示,而不是代替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还不善于主动开始自主性的游戏,你可以试着提示他,帮他开个头。例如,要是你的孩子假装自己是面包师但是并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时,你可以说:“我看到你在烤面包,你需要什么原料呢?”

你协助孩子自主地玩,就是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力,培养社会情感能力,而最重要的是,你可以身临其境为孩子的学习成长助上一臂之力!

假扮游戏能帮助

孩子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其中包括执行功能技能)是对思维、行动和情绪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这些技能可以使孩子有目的地、有想法地、有自我约束地对周围事物作出反应,这样,他们的行为会少一些冲动,多一些思考。对于幼儿来说,尽管学习这些技能的过程相当困难,但正是在学前阶段,孩子的这些技能会迅速发展!和孩子一起玩富于创造性的假扮游戏是帮助幼儿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的途径之一。

篇2

场景1

我孙女怎么没有五角星?

放学时,老师在点评时表扬了几位自理能力特别强的小朋友,并为他们贴上五角星。其他小朋友羡慕不已。放学后没多久,只见甜甜爷爷带着甜甜又回来找老师了。原来,爷爷看到自己的孙女没有五角星,来问老师要五角星。老师鼓励甜甜说:“甜甜,今天五角星已经找过好朋友了,明天如果你也能试着自己穿衣服的话,它也会找你做好朋友呢!”爷爷着急地催促:“老师,你就给她一个得了,不就一个五角星嘛。人家孩子有,我们孩子怎么不能有呢?”

从甜甜爷爷的话里,能明显地感觉到他对孩子的爱缺乏原则,并且对老师的教育所蕴含的意义并不了解。老师会满足爷爷的心愿,同时也不会破坏五角星的教育价值,并且会建议爷爷适时地培养甜甜在家的自理能力。

爷爷可以这样做

答应老师会在家里配合培养孩子自理,不要让老师认为自己的要求是希望孩子得到特殊照顾,最终目的还是要鼓励孩子更加有积极性地学会自理。

场景2

别动,奶奶来帮你!

笑笑小朋友感冒了,因为在家里很难喂药,奶奶把熬好的中药在早晨入园时带到幼儿园来喝。早上,笑笑刚刚入园,奶奶笑呵呵地从怀里拿出药瓶,准备喂笑笑吃药,老师看到后鼓励笑笑:“笑笑这么能干的小朋友,自己就会喝药的!” 笑笑伸手去拿药瓶,奶奶严肃地说:“别动,奶奶来喂你!你自己喝怎么能行呢,万一弄到衣服上怎么办?”

奶奶比较心软,主要还是觉得孩子小,自己的责任重大,弄不好奶奶还要收尾,所以为了省事奶奶就特别照顾孩子,万事包办。老师会尽量让奶奶放心,亲眼见识到笑笑在幼儿园里自己动手做事的能力很强,让奶奶明白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有益于培养独立和能力。

奶奶可以这样做

如果奶奶担心和心疼孩子,那就可以事先准备块小围兜,这样孩子吃喝时可以不弄脏衣服。这样做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家长的担心,而不是“抢”着不让孩子自己做。在幼儿园时奶奶可以向老师多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告诉老师孩子在家能自己做的事,这样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成长。

场景3

谁敢欺负我孙子!

早操马上就要开始了,孩子们排好队走出活动室,走到走廊时,聪聪小朋友看见他的好朋友洋洋来了,他兴奋地拍了洋洋一下,洋洋因为没站稳摔在了地上。这时,洋洋奶奶看见了,立刻冲过来对着聪聪说:“你怎么可以这样?我们洋洋人小,可经不起摔啊!”把洋洋安顿好后,洋洋奶奶迟迟不肯离去,对老师说:“我看到我们洋洋被欺负,我是很心疼的!”

洋洋奶奶是“护孙心切”,出于对孩子的爱,奶奶会错意是情有可原的。此时,老师会向奶奶说明,别的小朋友并不是“欺负”洋洋,而是因为喜欢他,欢迎他,太过兴奋才会“出手”。

奶奶可以这样做

奶奶不要心急,指责其他小朋友和向老师告状都会让老师很为难。小朋友之间的交往方式还不成熟,往往和成人不一样,奶奶要耐心观察。如果的确发现孩子受伤了,一定要详细询问经过,了解前因后果,再同老师私下沟通,说明真实状况,请老师协助解决。一般情况下,可以让小朋友自行解决,情节严重时才干涉,这样能培养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方式。

以上这些场景,如果沟通方式不当,都会引发争执。那么,如何“化干戈为玉帛”?双方都要记住“换位、理解,才能沟通好”。

给爷爷奶奶的悄悄话:

① 换位:爷爷奶奶是因为爱孩子所以才“一时糊涂”, 而老师是为孩子好才“严格要求”。站到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会有新发现,就像是一个崭新的视角。

② 理解:双方都是因为爱孩子,为了孩子好。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方式。这是沟通的基础,互相理解才能有效沟通。

③ 时机:要找单独的机会跟老师谈话。

篇3

1. 给自己的心灵松绑

中国教师有三急“急学习,急纠错,急成功”,教育孩子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急坏了自己,也给孩子制造了成长的障碍。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工作呢?

1.1 和学生平等的心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2 常怀一颗宽容之心,学会等待孩子的成长。

1.3 换位思考的心态,与学生换位,与家长换位,甚至与校长换位思考。

2. 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的几个好习惯

2.1 主动和学生商量的习惯。

对一些复杂问题的处理,越和学生商量,问题其实就越容易处理。甚至处罚学生的时候,也和学生商量,商量的过程就是沟通试探的过程,我们的措施会不会顺利实施,商量中全知道了。

2.2 管理自己情绪的习惯。

尤其在工作不顺利的的时候,更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哪怕只是一个厌烦的眼神,都会让学生猜想好几天。不能把情绪挂在脸上,那至少是不成熟的表现。经常对学生微笑吧,这样你传达给学生的信息都是积极的。尊重,是爱的起点。

2.3 充分预设的习惯。

不打无准备之战,哪怕一次谈心,都要预设一下,万一学生抵触怎么办?做最坏的打算,采用最好的方法,我们的工作会顺利得多。

3. 洒脱的班主任要有一批好干部

没有人天生就是做好干部的料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岗位实践受到锻炼,我们可以采用集体培训,一对一培训,书面培训,现场培训的方式,让班干部越来越得力,班级管理越来越轻松。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当上值日班干部,鼓励学生从台下走到台上,实现从卑怯到自信的跨越。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学期才值日两三天,让我们尽量将值日变成他们心中快乐的节日吧。

4. 班集体是爱的园地

4.1 给学生过生日。

在班里给学生过生日,是增进师生情谊同学友谊的桥梁。提倡不乱花钱,唱生日歌,做生日贺卡,帮他实现一个愿望,这是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也许因此他们会更加热爱生活,懂得珍惜生活。

4.2 培养孩子懂得感恩。

感恩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心智。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阳光。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成功。鼓励孩子们将感恩之情化为各种实际的行动,学习进步时,感恩老师,感恩同学;生活富足时,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受人帮助时,要登门道谢,表达感激。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都是人性向善的证明。 

4.3 向孙蒲远老师学习,建立一个班级荣誉册。

在这本册子里,每人都有一页,上面有学生的个人彩照和最喜欢的格言。如果学生做了对集体有益的事情时,班主任就在相应的一页写下评语,并让学生带回家让父母也写下感受。

4.4 激励学生主动进取。

篇4

我先教孩子学一些有关情感的词汇,如“高兴”、“伤心”、“讨厌”、“快乐”、“生气”等。为了让孩子理解、识别这些情感,我会随手在木勺或苹果上勾勒不同表情的脸谱,让女儿来辨别,然后进一步引导她:“曼曼,你觉得哪个表情最像今天的你呀?”另外,我还经常跟女儿一起玩“变脸”游戏,编一个情节,让她做出特定的表情,比如“小朋友把你的玩具弄坏了,你生气了”;“我们要去儿童乐园,你很开心”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情感游戏”也在升级,比如玩“猜测感”的游戏,把某一句话录几遍,每遍的语气都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像“我把东西忘在楼下了”这句,可以表达担心、焦急、害怕、不开心等多种情感,让孩子根据语气来判断,猜中有奖。这一类的训练,能够培养孩子对情感的洞察和辨别能力。

当然,让孩子学会“察言观色”只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的体验来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就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别人的情感,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有合作、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

孩子3岁以后,具备了基本的辨别和理解情感的能力,我就开始注意引导她换位思考,去体味别人的感受。她曾有过“独占”的毛病,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总不原意让人。有一次,妹妹来我家,带了不少女儿喜欢吃的糕点,女儿很开心。我灵机一动,想借机教育她,便故意趁她看“动漫”的工夫,把糕点分吃了,等她发现时大家都快吃完了。这还了得!她一屁股坐在地上撒泼大哭起来。待她平静下来,我跟她说,好吃的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你喜欢吃的东西根本不让别人碰,别人也会生气难过的,就像你今天伤心委屈的感觉一样。这种体验给女儿的印象很深,加上我们经常提醒,慢慢地她就大方多了,不仅很少吃“独食”,还学会了礼让。

后来,我还常带女儿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她在实际生活中体会爱心和同情心。单位组织到儿童福利院、养老院或外来工比较集中的社区搞义诊,只要方便,我就会带她去,让她帮忙给小朋友发礼物、摆凳子、扶老人看病或给他们拿矿泉水,给大伙表演节目……

篇5

沟通的问题不光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会遇到,人与人之间都会遇到沟通的问题,只是作为家庭成员的父母具有先天的权威性,不会用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前提必须是站在孩子的出发点思考问题,真正的换位思考,深入其内心世界进行沟通,促使孩子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想法,在孩子们知道自己如何想的之后,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其次,我们应该对孩子有一个尊重的态度。孩子的自尊很重要,那么我们做家长的该如何做呢?我们每次对他们的感受表示尊重,给他们机会自己做选择,或者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都是在加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当孩子感受得到尊重后,他们也会尊重大人的感受,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再次,当孩子遇到不愉快的感受时,理解已经不足已让孩子摆脱这种感受,那么可以让孩子发泄出来。因为当你越想让孩子摆脱不愉快的感受,孩子越沉浸在其中,相反,你越能坦然的接受他们不好的感受,孩子越容易摆脱烦恼。如果你想要一个幸福的家庭,就要允许家人在家里表达不满。

二、做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问题

做为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哪方面的问题呢?是学习好就代表一切吗?我觉得家长应该反思一下这方面的问题,我们是否以学习的好坏来衡量孩子的好坏了。我们的标准对吗?我们培养孩子要让他们学会独立,让他们逐渐摆脱家长和学校的庇护,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当有一天,孩子离开父母、离开学校,能够在激烈的生存环境中,独当一面。使我们的孩子真正成长为一个有品味、对生活充满热情与期望、有梦想、有追求的独立个体。

三、对待孩子的犯错问题

篇6

第一个阶段:害怕接受惩罚,儿子刚上小班的时候,老师强调不能把玩具或吃的带进幼儿园,一次,走在路上我发现他手上拿张他喜爱的小卡片,我说先帮他保管,他则很轻松地说:我装在口袋里,老师看不见。在他看来只要老师没看到就不会受到惩罚,就不算违纪。

有的孩子喜欢在排队的时候推搡打闹,老师通常的做法是:拉出来站一边。别的孩子都站在那里,自己却孤零零在一边,内心当然不好受。这种惩罚能让孩子认识到,不守纪律会带来不良后果,从而努力让自己遵守规则,可是这不是出于孩子的自觉,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在被监督下是一种做法,无人监督时便是另一种做法。

第二个阶段:想得奖励,孩子喜欢上一个玩具,想让父母买。父母说,你要是好好写字,每天写两张,下个月就给你买。为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玩具,即使自己不会写字或不喜欢写字,也会认真写一阵,但是,如果自己没有坚持到下个月,自己的愿望没能实现,很可能就不会继续写字了,这都不是来自于孩子的自觉,而是物质奖励的刺激。

第三个阶段:想做好孩子 老师说会在“好孩子”的照片后面贴上小红花,这时,为了证明自己是好孩子,或想得到老师的肯定,会自觉的按老师的要求做某些事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荣誉感,喜欢取悦老师,以当好孩子为荣, 特别需要夸奖。这时,他会体现出一定程度的自觉性,违纪后,孩子会有一定的自责,这也是大班孩子应具备的阶段。

第四个阶段:我得体谅老师,关爱他人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有较强的同理心。想到老师对我很好,如果我违纪就是不听老师的话,老师肯定不高兴。同时,想到自己不守规则或违反纪律会影响别的孩子活动,会产生内疚感。这个阶段,孩子遵守纪律更为自觉,虽然仍会违纪,但很快就能自省,深刻反省自己。这是自觉性发展的较高阶段,大班后期,自控能力较好的孩子会逐渐向这一阶段过渡。

由此看到,第一和第二个阶段层次比较低,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到了第三、第四的阶段,孩子开始有一定的自觉性,违反了纪律,往往会自省或真心后悔。搞清楚了孩子自觉性行为的动机,那么,培养孩子自觉性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如果孩子违纪了,我们应该怎样跟孩子讲道理呢?我们不妨通过一些例子来分析一下。

第一,由低层次的“威逼利诱”向高层次的“攻心”过渡。有的老师也许会对孩子这样说:不认真做操的小朋友罚站出来;家长也许会说:不听话,我不会给你买玩具;我不会给你买好吃的;我不会给你买新衣服等。这是一种比较简单而低层次的教育手段,如果手段极端一些,便可以称为“威逼利诱”。应该说,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这种做法有一定效果,并且见效快。但是,这种做法往往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长期依赖,一定要在此基础上,加上更高层次的教育手段,也就是往第三、第四个阶段发展, 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比如这样引导:如果你不认真做操老师就不喜欢你了;你就得不到小红花了;你影响了别人,就得不到大家的夸奖了;你不听妈妈话,会让妈妈很累,妈妈会很伤心等,让其行为的动机从利己扩展到利他,从内心自省。

第二,注重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比如,有个孩子喜欢不顾别人的大喊大叫。有一天,他正在津津有味看电视的时候,另一个孩子突然在他旁边大喊大叫起来,这孩子一脸烦躁地向我告状。我不失时机的说:他这样做确实很令人讨厌,老师也不喜欢,你平时是不是就经常这样做啊?这既是在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觉性,有了移情能力的意识,就可以把每次孩子的违纪当成一次培养移情能力的契机。

第三,立足长远,适时启发,唤醒孩子的同理心。我们要批评孩子,要惩罚孩子,但是,这种批评和惩罚不能仅仅是简单的责备和罚站,这种惩罚过于简单,只能解决暂时性的问题,甚至,对于有些幼儿来说,连暂时性问题都解决不了。这样,惩罚便起不到让孩子提高认识的作用。我们要做的,既要解决眼前问题,又要立足长远。唤起孩子同理心的方法是长远之计。批评孩子缺乏同理心,缺乏对于老师的理解和尊重,缺乏对父母的体谅和关心,缺乏对他人的照顾等,让孩子感到一种愧疚,其实这也是一种惩罚,一种无形的惩罚。孩子的同理心一旦被唤醒,他的自觉性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爸爸去哪》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让我记忆很深:天天在村长叫排队时很不配合,晚上爸爸张亮躺在床上与天天互换角色,天天当村长发号口令,张亮代演天天在地上打滚,对其口令充耳不闻,这让天天从内心认识到自己错了。我想,这样的方法用在我们活动中就会非常好,让孩子做次老师,老师表演学生,这样的感受会更深刻,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为别人着想,体谅他人。

我们掌握了孩子自觉性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有效方法,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玩中学,玩中做。他可以把搭建游戏当做宇宙去探索,也可以把洗脸当做漂流去玩耍,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习惯,只要有了兴趣,他就会自主地完成。有的大班家长每天在孩子回家后逼其写一页字或拼音,孩子迫于无奈,今天写的明天就不认识了。我想家长如果从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将拼音或汉字游戏化,并且告诉孩子写字是为了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并且能在写过之后应用于实际,比如,在街上见到的广告牌或为孩子买的用品包装上见到一些字时,考考孩子,激发孩子对认字的兴趣和成就感,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就会主动地告诉你,哪里的字他认识,甚至不认识的字也会主动地问你。

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家长的生活毫无规律 ,做事拖拉,没有原则,那么孩子有样学样,当然也可以今天的事情明天做,做错了事情无所谓,更谈不上自觉性了。

篇7

对于家务问题,很多父母未曾深思过,直到有一天,陈志琴老师无意间说起,有一天她儿子提出一个让她有点生气的建议:“妈妈,以后我帮忙做家务,你付给我点钱就行。”孩子的话让我们深思,孩子的建议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很多的家庭就是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孩子承担家务的。

那么,对于孩子如何参与“家务”,该不该“有偿家务”,妈妈老师们就此展开了讨论……

什么是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是承担家务!

钱:做家务对孩子有什么意义?

陈:我上网搜索了一下,有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以后的就业比例为15:1,犯罪率为1:10。

高:我觉得喜欢干家务的人会更有生活情趣,生活的幸福指数会更高一些。

钱:整理自己的物品也算是承担家务吗?

高:那不算,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这跟家务没有关系。

陈:那家务是什么?

高:家务是在家中公共领域的东西,是承担一家人需要的东西。

陈:比如晒衣服、打扫卫生。

曹:比如排鞋子、倒垃圾。

高:我们家的垃圾都是儿子倒的,他到门口看到垃圾没倒就拎着垃圾袋下去。我想要的就是这种感觉,你是这里的主人,你不需要任何人的提醒,你不需要任何人的教育,让孩子有一种主人的意识,主动地承担家务。

张:我们的初衷就是这个!

陈:我也有过这样好的感受,中午我在午睡,洗衣机里在洗衣服,起床时儿子已经把衣服晒好了,晒得歪七歪八,但他站在阳光下的那一刻的笑脸真的让我感觉到他是家里的主人!

家务是承担一家人需要承担的事情,那我们内心期待看到孩子承担家务的场景是什么样的呢?不是苛责和强迫中的委屈无奈,而是无需提醒教育主动承担的主人姿态,就像陈老师的儿子在阳光下主动晒衣服的画面那样。正因为懂得这种感觉,才更加不愿意强迫孩子。可我们又隐隐担心,率性而为的结果会不会就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的任性?需不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主动做家务的习惯呢?

家务,需要的是情感的力量,而不只是习惯!

高:我很讨厌“习惯”这个词,因为我觉得习惯是大人说出来的,老有一种要培养别人的感觉。与习惯相比,在培养孩子做家务,我更认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

孙:我儿子有一个习惯:看到鞋子乱了就会去排鞋。这点我们从来都没有刻意去培养过他,但他却做得很好。

陈:我知道你和你老公都是很有次序感的人。父母有怎么样的生活习惯,孩子就会有怎么样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是根深蒂固的。

高:我反对用习惯来培养孩子做家务。因为,家务需要的是情感的力量,是心的力量,就是心里要能装得下别人,能体会到父母的爱。我会叫儿子做事,那肯定是我很忙的时候,我会说“儿子我来不及了,你去晒一下衣服吧”,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不是指使他。

陈:就是觉得很需要他。

高:很需要他,而不是指使他、培养他、教育他。

陈:的确,孩子是最怕被教育的,不要总想着指使他做什么,有时候示弱一下,让他感觉到你的需要,那么他也就更加愿意去承担了!

高:时间长了,浸染在这样的环境,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一个,那么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地他会自主,而且这种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我们都拥有着一颗太想教育的心了,总想着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去培养他做家务的习惯,却始终没有想清楚能真正激发孩子以主人姿态承担家务的关键是什么。是心,是情感,是让他感觉到被需要。

找寻童年记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家务!

钱:你说到劳动与情感的关系,我就想起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要求我做很多的家务,心里非常不开心,那种感觉到现在我还记得。

张:我小的时候喜欢去我婶婶家就是这个原因,她什么都不要我做,而我妈妈让我做这个做那个,直到现在,我对我妈妈的印象就是太严厉了!

曹:我也一样,其实就是没有了情感上的需要!

高:是的,这一点上我被很多人羡慕,我很感谢我妈妈,她小的时候那么宠爱我,你知道吗,爱多了就会溢出来!

陈:你妈妈是如何将这份爱和需要传递给你们的?

高:要学会表达!我妈妈每天回来很累了,她就会跟我们说,怎么累、自己怎么辛苦,她那么说,但是又不要求我们做,我们姐妹俩就会很心疼她,就会忍不住主动去帮她做事情。

曹:这样的表达既让孩子感受到她的宝贝,又让孩子意识到她的辛苦。

高:我觉得大人不要有教育之心,你自己能做的你就做着,当你忙的时候你就表达一下情绪,孩子就在这样一种自然的情绪下享受到被需要,这才行。

我们能够在自己很累的时候不抱怨孩子不帮忙吗?学会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强迫,这是我们做母亲的换位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家务能不能用金钱来激励?

张:我儿子做家务是付费的,当他喜欢上了一个玩具时,他做家务的愿望就更强烈了,恨不得天天都要做很多。

钱:如果用钱来刺激孩子做家务,孩子会怎么看待家务这件事情,将来长大了会不会做什么事情都要求给钱呢?

高:他将来在工作和朋友的相处中,都会为了一定的利益去做事情。我们周围有老师经常会抱怨:我就拿这么一点点钱,我才不高兴做那么多的事情呢。他不能体会到做事情本身的乐趣,影响了自己的生命价值观。

陈:为什么很多父母会想用钱来刺激孩子做家务呢?

孙:很多这么做的父母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理财意识。

高:我曾经也想过这样做,但还没有付诸行动。这几天我想清楚了,做家务和培养经济头脑是两个概念。经济不是简单的挣钱花钱,通过买卖东西、做家务去赚钱,是培养不出经济意识的。

陈:那什么才能培养孩子的经济头脑呢?

高:我倒是赞成儿子办一个户头,把钱存在里面,然后关心利率的问题,他会对利率有感觉,哪个利率高一点,那个利率低一点,那个才是真正的经济学,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理财头脑。

篇8

情商即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现代社会,对孩子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接受、认可,据心理学专家研究显示,情商的高低对孩子将来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是谁在左右孩子的情商

情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有意培养和教育来逐步发展的。一个孩子的成长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这一过程起自于母体内,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作为指引者和扶持者,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十分深远的。

孩子自出生后,对信息的吸收来源就是父母及家庭环境。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与其朝夕相处,对孩子十分了解,知道如何引发孩子的兴趣,如何鼓励他,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和行为。父母可以从最佳的角度给孩子建立一个和谐、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任何老师和教育机构都替代不了的。

3-12岁是孩子情商培养的关键期,情商教育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心理学家们在跟踪调查后发现,凡是关键期受过正规情商培养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及未来的工作表现和婚姻情况等,均优于未受过专门培养的孩子。情商教育不仅能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特征。一个乐观自信的孩子是不怕失败的,是活跃并有创造力的,是具有获取成功和幸福的能力的。

孩子情商偏低的表现

高情商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具有较明显的传热,他们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能更少地受到负面情绪的破坏,较容易适应环境,把握机遇。但是,也有那么一部分孩子,他们在情商方面能力偏低,你注意到这些表现了吗?

顽固

有些孩子较为顽固,对他人的意见往往听不进去,不会轻易采纳别人的建议。就算别人说的是对的,自己是错的,也要坚持到底,不能根据事实和利益进行判断,容易因小失大。

怨天尤人

这一情绪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人之常情,但是事事抱怨、经常抱怨,就需要从自身来反省了。怨天尤人毫无益处,是一种消极心态的象征,是弱者不明智的选择。父母平时也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他人他事。

教育得当打造高情商宝宝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智商高就是最棒的,其实,情商才是决定孩子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打造一个高情商的宝宝。

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功能,能让人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言行,帮助自己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让孩子分清自己的情绪

帮助孩子辨认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好不良情绪,还可以学会换位思考的能力,深刻地体会到他人的感受。

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或是邀请孩子的伙伴来家里做客,以扩大孩子的社交圈子。在孩子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引导和指引孩子学习掌握各种交往技能。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自信的孩子,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才能沉稳应对,用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度过困境。自信心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父母在幼儿期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对孩子自信心的培育尤为重要。

引导孩子应对负面情绪

篇9

因此,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怎样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一、开放民主的校园文化建设

欧文曾说:“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软环境,开放民主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以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如举办学科比赛、创办学生社团、开办各科兴趣小组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技能节、开展学生自治处理教育等,通过各种活动培育校园内适合学生人格健全和创造力培养的校园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和淳朴,让学生学会过精神生活, 重视精神的价值, 关注内心, 使校园生活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宝库, 让学生形成快乐、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如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如感恩形式的书信大赛就能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体会父母恩师生情同学谊朋友爱,是人类美好的情感的体会和升华。我的一个学生多年后还记得父母看到自己写的“给母亲的信”后那欣慰的笑容。

其次,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兴趣和能力。R.M.H说:“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比学到了什么都更有意义,这会使他们具有在以后的生活打拼中能独立地、有尊严的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这个过程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智力劳动的快乐,可以学会质疑与独立思考,学会有效地自我表达,能够充分的体面地表达自我,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形体语言的表达,并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当作出选择时,知道从什么地方可以获得可靠的、足够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具有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承担的能力,才能造就独立的而不是仰人鼻息依附于人的有尊严而不是自轻自贱的青少年。

再次,要帮助学生与他人、学生自我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2005年11月14日晚,万荣县农民街上演了一出男学生爱上女老师,最终双双喋血街头的惨剧。这就是学生缺乏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的悲剧。

二、人性化的课堂教学

首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 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如,教师教学《项链》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文章,画出“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上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上来画,相互修改,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许多的讲解让人惊喜。

其次,教师应当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教师在教学 《药》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提问为什么要以华老栓买“药”为明线,夏瑜就义为暗线?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革命者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应该是明写老栓买药突出了群众的愚昧,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革命者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当时教师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这样做,不仅使他从错误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最后,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筹办创新小报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民主和谐思考的家庭文化氛围

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研究表明:有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学生的父母一般具有民主的、宽容的而不是专断的行为风格和态度。只有在民主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能发挥其创造天分,才能敢说、敢问、敢干,创造潜力才能得以开发,其人格才能得以健康形成。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养成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从小养成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习惯,培养其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搞强迫教育,父母不应指示和强迫孩子去做什么,而在千方百计地让孩子自己想做,从中发现和培养孩子有益的兴趣。尊重孩子的自尊。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观念的形成阶段,父母的评价对其发展相当重要。父母应尊重孩子,尊重其独创性,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只有这样,青少年才会具有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永保自强不息的精神。

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主导者。因此,营造思考的家庭文化氛围,创建家庭思考环境应是他们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家庭应是“学习化家庭”,环境应是“思考型环境”。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应是双向学习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对思考采取认真的态度;较早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经常给孩子出一些有益于多思的问题;还要让孩子多听别人意见,换位来思考问题。

篇10

游戏目的:通过互换角色,让孩子体验当母亲的生活和情感,感受当母亲的幸福和不易。

游戏材料:妈妈的裙子,孩子的衣(裤)。

游戏过程:

母亲节这天,爸爸可提议让孩子与妈妈互换角色,孩子当一天妈妈,妈妈当一天孩子。规定游戏扮演时间,如从早上9点到晚上8点结束。孩子套上妈妈的裙子,代表妈妈;妈妈把孩子的衣(裤)系在腰上,代表孩子。

游戏开始了,孩子力所能及地做妈妈平时做的事。“妈妈”早上帮“孩子”穿衣服,送“他”上幼儿园;上午拖地板,擦桌子等;中午蒸饭,炒菜,给“孩子”喂饭等;下午带“孩子”去小公园陪“他”玩滑梯、翘翘板、荡秋千等;晚上,给“孩子”讲故事,陪“他”玩。

晚上8点一到,爸爸宣布游戏结束。然后分别让孩子和妈妈谈谈感受,让孩子明白当照顾孩子和家庭的辛苦和幸福。最后让孩子向妈妈敬礼,说些感谢妈妈的的话;妈妈也拥抱一下孩子,说说当孩子的不易。

说明与提示:

1.妈妈可以拿孩子平时的不良行为来表演,看孩子如何处理。比如,孩子平时穿衣动作很慢,妈妈在扮演孩子时,也故意动作很慢,拖时间,看孩子如何应对。这能让孩子在模拟的游戏场景中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不同角色的情感。这是很好的移情游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也可能发现自己平时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要及时向孩子道歉,并以后改正(很重要)。

2.“孩子”可以“故意”找麻烦、捣乱、纠缠“妈妈”,看“妈妈”如何处理,这可以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考验耐心,体会当大人的不容易。

游戏二:给惊喜,送祝福

游戏目的:通过卡片文字向母亲表达发自内心的爱和感谢。

游戏材料:鲜花、卡片、彩色笔、线。

游戏过程:

母亲节那天,爸爸可带孩子到花店买一束或一盆鲜花回来,再找来硬纸片剪成许多小卡片,每张卡片上写一句孩子对妈妈的爱和祝福、想对妈妈说的话。爸爸也可以写上对妈妈的感谢话。之后把每个卡片打上针孔穿上线,挂在鲜花的树枝上。

比如,由瑶瑶口述,爸爸帮忙把瑶瑶的话写在卡片上:“妈妈,我爱你!”“妈妈,你辛苦了!”“妈妈,从明天开始,我自己收拾房间。”“妈妈,您工作太累,每天喝一瓶牛奶好吗?”

而爸爸呢,也不甘示弱,写下“孩子她妈,这个家你付出了很多很多,感谢你!”“感谢你在我不在家的时候,把家照顾得这么好!”“孩子他妈,我爱你!”一类的话。

鲜花上挂好卡片后,让孩子郑重其事地双手交给妈妈,并说一些祝福和感恩的话。妈妈每取下一个卡片,就大声读出来,给孩子一个亲吻,让孩子感受到他献花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当然,爸爸写给妈妈的,妈妈也要给予反馈,如拥抱、亲吻额头等。

说明与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