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

篇1

关键词 创造力,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训练。

分类号 B844.1

1 问题提出

创造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重大。对于如何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研究者们已经提出了多种方法[1~4],包括提高有效的创造动机、获得专门化的创造技术、群体互动进行有效的创造建构、创设最佳的创造氛围和文化、发展职业经验中的辨别和创新、进行增强创造力的训练等。研究表明,有针对性的教育与训练对个体创造力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应[5~10]。

在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儿童创造力训练的研究多集中在综合训练的实验研究上。对实验组进行的处理主要包括开设创造力训练活动课和结合不同学科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活动。这些训练活动以发散性思维训练为主,综合运用包括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检核表法、语词联想、侧向思维训练法等具体的形式。Torrance在早期的研究中[11]回顾了142个这种类型的研究,其中的103个用了托伦斯的创造性思维测验作为评价标准,涉及训练评估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精密性几个维度。结果显示72%的整体项目的训练获得了成功。其中创造性问题解决训练和生成性思维训练显示最为成功。Rose和Lin进行了涉及创造力训练的定量元分析研究[12],他把46个满足标准的研究纳入到元分析中,结果表明创造力训练效果具有0.64的内部效度,但这些训练离开学校,是否具有外部效度有待进一步验证。国内的一些实验研究[8~10]通过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对比,最后都得出创造力的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创造力分数,训练导致了创造力提高的结论。

这些研究对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在这样的训练中集中了许多因素,缺乏能够详细说明哪种因素或哪几种因素更多的导致了创造力的提高。Baer认为[6]:“对未来的研究而言,一种潜在的较为广阔的领域将会是这样的实验设计,即能分离出哪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导致了特定任务下创造力成绩的增加”。根据Baer的这一思想,创造力的训练研究应该有针对性地探索各种特定方法的效果。如果培养观念生成技能是提高其创造力的关键因素,那么应以提高观念生成的头脑风暴法训练为主;如果强制联想训练的效应较为明显,则训练应以其为主;如果情感、心境等是训练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则需要强调在项目训练中改善心境因素,这样的训练可以更有针对性并提高训练效率,避免盲目,对教学实践更具指导意义。

头脑风暴法和强制联想法是当前创造力训练中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或要讨论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按照一定的步骤,在轻松的气氛下,小组成员敞开思想、各抒己见、自由联想,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有使用价值的设想。训练中鼓励成员充分表达思想,不管这一思想看起来多么奇怪和疯狂,都严禁评判和嘲笑。其核心是自由联想、生成较多的创造性观念。强制联想法主要是一种有条框限制的强制思维,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无关联的产品或想法强行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出新奇的设计方案。两种训练方式都立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证明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又有实质性的不同[13]。本研究将这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分别用于训练不同创造力水平的儿童,并设置控制组,对不同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进行检验。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抽取郑州大学附属小学4、5年级的学生476人。采用林幸台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性思维量表,对被试进行施测,根据被试创造力5个维度的标准分总分,按高低进行排序,取前20%的学生95名作为高分组被试,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后20%的学生95名作为低分组被试,也随机分配到控制组、头脑风暴组和强制联想组。由于实验中的被试在训练中或后测中缺席,还有少量测验不合格,实际完成实验的高分组被试86人,低分组被试84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91人,平均年龄10.67岁。

2.2测量工具

被试的选取和后测都采用林幸台等修订的威廉斯创造力组合测验中的创造性思维量表,该量表共12个未完成的图形,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图中的线条,尽可能画出与众不同的或有趣的图。研究表明[14],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44~0.68,分半信度为0.41~0.92,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45~0.87;同时效标效度显示,与托伦斯图形创造思考测验相关系数为0.38~0.73,与宾西法尼亚创造倾向量表相关系数为0.59~0.81。该量表分别从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和标题6个维度计分。流畅性主要包括观念数量的扩充、思路的流利、反应数目的多少;开放性主要包括思路的开阔,内外的反应;变通性主要包括提出不同的见解、变换类别、富有变化的思路;独创性包括非同寻常的反应、提出聪明的主意、得出不同凡响的结果;精密性包括能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并能对创造出的成果进行精细修饰;标题主要考察语言创造力等。由于标题并不能直接归为创造性思维的维度,且在本研究的训练中并没有针对语言创造力方面的训练,因此本研究只选取了流畅性、开放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5个主要维度来作为创造力的指标加以记录。

2.3研究程序

2.3.1实验分组

将筛选的低分组被试随机分为三组,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实验组各为32人,控制组为31人),采用被试间设计,两实验组中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高分组被试也随机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也采用被试间设计,其中的两个实验组一个进行头脑风暴法训练,另一个进行强制联想法训练。这样高分组和低分组中便各有两个实验组分别接受不同的训练方法,高分和低分各有一个控制组可以比较。

2.3.2实验设计

采用2(创造力水平:高、低)×3(训练方法:控制、头脑风暴、强制联想)因素的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2.3.3训练教学

根据头脑风暴法和强制联想法的特点及训练要求,编制《头脑风暴训练法》和《强制联想训练法》教材。为减少实验材料差异的影响,两种方法在编排中尽可能选取一样或相近的材料,但由于各训练法自身的特点,并不苛求完全一致。但同样训练方法的两个实验组,则全部要求一致。训练教师选自同一年级的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集中培训后在每次课的前一天再集中讨论,做到统一上课内容和方式,尽量控制教师差异的影响。实验组每周五利用下午第三节活动课进行45分钟的创造思维训练,训练时间为每周一次,连续训练5周。

2.3.4后测

仍使用威廉斯创造性思维活动量表进行后测。由于在训练期间和后测时有少量被试缺席,最后,完成实验的被试人数和开始时人数不同,详情见表1。

2.3.5结果处理

本研究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由于前测和后测都采用了同一个测量量表,因此三种训练条件下(包括控制组,不采用任何训练方法)都取创造力各维度的前后测的差值(即创造力分数的增加值)作为评价指标,由于有控制组的运用,较好地控制了测量中的学习效应。创造力水平低分组和高分组在不同训练条件下创造力各维度的分数的增加值结果见表1。方差分析显示,训练方法的主效应方面,开放性维度,F(2,164)=20.87,p<0.001;精密性维度,F(2,164)=3.76,p<0.05,两个维度上训练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在流畅性维度上,F(2,164)=0.70,p>0.05,变通性维度上,F(2,164)=1.38,p>0.05,独创性维度,F(2,164)=1.23,p>0.05,训练方法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分析显示,开放性维度上,F(1,164)=11.27,p<0.01;流畅性维度上,F(1,164)=5.94,p<0.05;精密性维度上,F(1,164)=3.91,p<0.05,这三个维度上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显著。但变通性维度上,F(1,164)=0.66,p>0.05;在独创性维度上,F(1,164)=0.67,p>0.05,创造力水平的主效应均不显著。

交互作用的分析显示,在开放性维度上,F(2,164)=15.92,p<0.001;精密性维度上,F(2,164)=6.57,p<0.01,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而在流畅性上,F(2,164)=0.79,p>0.05;变通性维度上,F(2,164)=0.35,p>0.05;独创性维度上,F(2,164)=2.88,p>0.05,训练方法与创造力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为了明确头脑风暴和强制联想两种训练方法在不同创造力水平儿童创造力的具体影响,在交互作用显著的维度上进一步做了简单效应的分析。结果显示,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开放性维度,F(2,164)=24.92,p<0.001;精密性维度,F(2,164)=11.50,p<0.001,表明在低创造力水平组在这两个维度上训练效果显著。在创造力水平的高分组,开放性维度,F(2,164)=0.20,p>0.05;精密性维度,F(2,164)=1.46,p>0.05,表明在两维度上创造力训练的效应不显著。

就训练方法而言,头脑风暴法训练在两个创造力水平组的结果是:开放性维度上,F(1,164)=24.76,p<0.001;精密性维度上,F(1,164)=14.44,p<0.001,简单效应显著,表明这种训练方法是有效的。强制联想法训练在两个水平组的结果显示:开放性维度上,F(1,164)=1.37,p>0.05;精密性维度上,F(1,164)=0.01,p>0.05,这种训练方法的效应不显著。

4 讨论

4.1两种训练方法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不同

本研究发现,头脑风暴训练法在儿童的创造力训练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在开放性、精密性两个维度上提高的幅度都明显高于控制组和强制联想训练组。但是在进行交互作用和简单效应的分析中发现。低创造力水平组的儿童通过训练在创造力的开放性和精密性维度上成绩提高较为显著。这个组的学生训练后创造思维的思路更加开阔,对内部和外部的反应更加丰富多样;同时在想象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体细节方面表现更为详尽,并能对创造出的成果进行较为精细的修饰。也就是说,对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来讲,对于低创造力水平组的儿童,头脑风暴训练在其创造力的部分维度上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这和Clapham进行的大学生的研究[5]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他采用创造力综合训练和单独的观念生成训练大学生的创造力,结果观念生成的训练和更全面的训练对学生的创造力成绩提高影响是相同的。本研究的结论也较好地支持了Baer提出的存在着“较为理想”的训练方法的设想[6]。两种创造力训练显示的差异结果启发人们,并非所有的创造力训练在短期内都能提高儿童的创造力成绩,一些创造力的短期培训采用综合的、立体的等多种方法混合,实际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有的方法根本就难以奏效。把握创造力训练的高效性应是今后创造力训练研究和实际操作中的重要任务。

4.2短期的教学训练对高创造力水平儿童的创造力影响较小

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将被试分了两个组,按照创造力水平不同分别进行训练,改变了创造力训练中忽视学生水平差异的做法,结果显示,对于一些创造力水平低的儿童来说,主要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缺乏创造思维的观念以及创造思维的方法、技能方面的培养,形成了思维的发散能力低、思路狭窄和远距离联想思维较弱等。通过有针对性的思维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可以较为明显的提高创造意识和创造技能,从而明显地提高其部分维度的创造力成绩。而对于创造力水平高的儿童而言,短期的常规性的创造性训练课对其创造力发展的作用较差,这一群体已经具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能,且养成了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因此,创造力的训练应该强调个性化地实施,对于不同的儿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国内也有研究[15]提出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水平的儿童应该采用不同的创造力开发的方法。对于创造力高的儿童来说,正如同对高智力的儿童的智力开发一样,不能仅仅再去传授简单的创造技巧和方法,而应该让其多参与创造性的活动,比如日常生活的小发明、小创造、创新技能竞赛、参与认知活动和交往活动的设计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其创造思维的品质,培养其创新性的人格。

4.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只选取了创造力水平高低不同的儿童进行了训练,研究没有涉及对年龄和性别变量的探讨;同时在训练中只采用了两种常用的训练方法,而在创造力的训练中存在许多有效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实验研究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因素,得出较为科学地结论。实际上研究已经达到了目的,提出这种研究思路,为以后的研究涉及更多的因素和更复杂的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5 结论

本研究条件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儿童的创造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对于低创造力水平的儿童来说,头脑风暴法的训练明显的优于强制联想法。对于高创造力的儿童来说,单纯地进行创造性思维技能和观念生成技能培养的训练方法效果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Collins M A, Amabile T M.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Sternberg R J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Eisenberger R, Shanock L. Rewards,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A case study of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olatio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3, 15: 121~130

3 King N, Anderson N. Innovation in working groups. In West M A, Farr J L (Eds.).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at Work. New York: Wiley, 1990

4 Kurtzberg T R, Amabile T M. From Guilford to creative synergy: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team level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1, 13: 285~294

5 Clapham M M. Ide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 key element in creativity training program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997, 10(1): 33~44

6 张庆林, 曹贵康. 创造性心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沈德立, 吕勇, 马丽丽. 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0, 20(4): 26~27

8 张景焕, 陈泽河. 开发儿童创造力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1996, 28(3): 277~283

9 段继扬. 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中国教育学刊, 2001, 6: 24~28

10 李孝忠, 李慧源. 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3: 114~120

11 Baer J. Divergent thinking is not a general trait: A multinomial training experiment.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994, 7: 35~46

12 Rose L H, Lin H J. A meta-analysis of long-term creativity training program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984, 18: 11~22

13 Fleith D S, Renzulli J S, Westberg K L. Effects of a creativity training program on divergent thinking abilities and self-concept in monolingual and bilingual classroom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02, 14(3,4): 373~386

篇2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思维训练;头脑风暴法;戈登技术

一、创新设计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推动力。”在信息社会中,设计师要着眼于从有形的世界创造无形的世界,这种创新能力无疑是设计的灵魂。工业设计就是要将科技成果的创新变成人们生活所需的物品,从而改善和引导人们的生活。

工业设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的是设计思维的发展,创新设计也就是设计思维的创新,是个人素质、能力、文化积淀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架,提出新见解、新方式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工业设计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二、影响工业设计教育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应试教育对设计类学生的负作用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试教育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完成作业的学习方式,学生很少自主地安排学习,学生的学习都是教师推着向前走,这是一种极为被动的学习方式。应试教育强调对权威的绝对服从,以至学生对事物认识脱离不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对创新问题缺乏动力和兴趣,他们普遍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这正是设计类学生最容易陷入的误区。设计是一种造物活动,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的最大禁忌就是盲目的跟从和模仿,真正的设计是勇于突破现状、打破常规,求新、求异、求变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着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家长式的教学模式,多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授课方式,增加实例教学内容,拓展实践空间,启发学生运用思维规律去激发创造的潜能,指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创新设计人才。

(二)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的因素

工业设计教育是现代型的设计教育,更是未来型的设计教育,从教学模式上讲,工业设计教育不能封闭于高校内部。目前,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很难令社会满意,设计教育存在许多滞后于社会需求的问题,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紧密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多数学校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生对所设计对象本身缺乏深刻理解。因而,设计的作品往往流于肤浅和平庸,缺乏创新力。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在教材、教学场地和教学方式上须加以创新。

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互连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给设计教育带来新的教学方式,设计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师讲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的教学历史,而应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了解更多、更广、更新的知识。但是大多院校没有全面引进相关联的教学新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和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很少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停留在旧知识体系下,而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和社会脱节。

(三)课程设置的因素

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进入信息时代后,工业设计学科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呈现出文理结合、工艺结合,学科之间日益综合化和多样化的趋式。近年来,我国的许多院校已经意识到将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整合、交叉学习的重要性,打破过去专业方向各自为政的条块计划,共享课程资源,既为教育提供丰富的横向资源,也为专业方向的深化教学创造纵向发展的空间,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工业设计教育改革、教学理念、内容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新途径。

三、以产品设计课程改革为例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体,如果没有合理的训练方法,没有创新意识,就很难充分发挥思维创造潜力。据调查,通过合理的训练可以提高创造潜力。工业设计教育应该设立创新思维开发课程,如设立创新方法与技巧、创新实践活动等课程来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和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的训练方法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策略,创作灵感有时如风暴疾驶而过,闪动的创作火花需要教师呵护、鼓励才能结出丰硕成果。教育教学中要杜绝扼杀有不同主见的大胆创新者。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在产品设计课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

“头脑风暴”是奥斯本于1957年提出来的,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通过暂缓作出评价,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为此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

(1) 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

(2) 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3) 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

(4) 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头脑风暴法会议过后,列出一系列可能的解决方案,然后根据问题本身的限制,包括经济、时间的限制,以及伦理道德的要求,选择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在产品设计课上我们举出08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就是联想创新设计中心100多位设计师、工程师以及用户研究人员“头脑风暴”的结果这一实例,来引入“头脑风暴会议法”的理念。奥运火炬的设计初期,经过联想设计团队的头脑风暴法,提出了祥云、凤凰、长城、糖葫芦、卷轴、Purefire、风筝等多个方案(如图),后来又经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形成表面蚀刻造型祥云图案纸卷轴造型的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奥运火炬设计方案。……

在产品设计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头脑风暴法”在学生的灵感创意阶段非常有效,由于头脑风暴没有任何约束的规则,学生们能够更自由地思考,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当同学们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就大胆的说出来,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来,但不进行批评。只有头脑风暴会议结束后,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思维,开拓了思路,加强了交流,受到学生的好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戈登技术”是美国学者戈登于1961年提出了一种与头脑风暴法不同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技术。运用头脑风暴法时,教师在讨论问题之前向与会者或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但在使用戈登技术时,只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例如,当要讨论停车的问题时,先只提出“如何存放东西”之类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存放东西的各种方法。随后,教师缩小问题范围,如提出“要存放的东西很大”。然后,进一步缩小问题的范围,提示“东西不能折起来,也不能切断”,最后提出停车的问题。再例如,要研究剪草机的改进方案,可提出“用什么方法把东西断开?”随着学生的自由想象,会产生剪切、刀割、冲开、锯断、扭断、拉断、砍断、电解、激光等许多方案。待积累到足够数量的方案后,教师再向学生公布,最终设计的目的是设计更好的剪草机。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的思考,舍去那些不可行方案,对可行方案再进一步展开,最后就可以提出采用理发推子形式的锯齿形刀片、镰刀式旋转刀片、圆盘式刀片等各种具体方案。最后,通过更深入、更具体化地研究与试验,则可得出最佳方案,进而设计出更好的剪草机。在产品设计教育教学中戈登技术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常把它运用在具体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课堂实践,使学生学会并在设计中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设计,以提高设计的效率和水平。

“把思维变成生产力”是个极有创意的新观念,表述了科学、艺术、教育之间以思维为本质而必然联系的新思想,也是对人才,特别是工业设计人才的素质提出的根本要求。肩负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工业设计人才重任的大学教育应该首先高度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然后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为更多的中国产品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奠定人才基础。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是知识及创新,我国的工业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高校工业设计的发展与改革,现代我们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生学会思考,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扩展设计思维的创造空间,呈现出好的设计作品来。

参考文献:

[1]郑建启,李翔.设计方法学IM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2]李艳提高理工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7,(3):65―66(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济南卫生学校)

[3] 浅谈研究性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7年05期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思维内容;思维形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深入地了解思维训练的特点,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好、更科学地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思维本身的交流性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因为交流,引发他们思维活动,使得思维意识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下,为进一步的思维创造和思维深化打下了基础。因为交流,不仅让他们之间的知识、思想等得到互换,而且还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系统、具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二、思维训练的整体性

所谓思维训练的整体性,就是指思维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和进步。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因素的不同,学生在对待同一个问题上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探索问题的兴趣也就大不相同。所以,想要做到思维训练的整体性,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思维训练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有节奏地进行,还要求我们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对症下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训练。

三、思维内容的广阔性

无论是文、史、地,还是德、艺、美、劳等,凡是文章中有所涉及的内容,都是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范畴。正因为思维内容的广阔性,使得教师要研究思维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既要研究当下的训练内容,还要结合以往和接下来的思维训练内容。此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只有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才能确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

四、思维形式的渗透性

语文的思维训练,并不像其他理科一样,利用公式进行逻辑推理就可以,它更多的是要学生通过听、说、读、写,透过文章的表面,受到文章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所以,当教师要用真诚的情感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鉴赏时,思维的形式就慢慢渗透进学生心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概就是这样吧。

参考文献:

[1]胡吉章.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中学语文教学,1987(3).

篇4

关键词:个性 命题的社会性 命题的包容性 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适合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个性,是文章的灵魂。作文,就应该表现个性、解放个性、发展个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少看见充满个性、有灵气的佳作,思维僵化、内容贫乏的现象屡见不鲜,正因为如此,不少的教育人士近年来不断呼吁,要让学生表现真实的自我,“以我手写我心”,实际上就是要呼唤作文中个性意识的回归。

要改正当前写作的弊病,有赖于教师的引导,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发展个性的作文环境,而良好的课堂作文环境的形成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就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开辟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

学生的个性主要指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在写作上的优势,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就先得在课堂上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气氛,培养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可见,广泛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发展个性。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在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吸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这不正给个性发展开辟出一片广阔天地吗?

学生的个性发展起来了,还必须给它一个施展的空间,这体现在作文命题上,好的作文命题应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应做到有社会性、包容性,教师应在作文命题上多花心思,加以研究。

1.命题的社会性。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要反映社会生活,个性色彩也就汇聚其中,因此作文命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就能调动起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特征的积极性,写出充满个性特征的文章,如果命题脱离了社会实际,学生就容易闭门造车,写出缺乏个性、千人一面的作文来。因此,我们在命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感受时代气息和时代脉搏,写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2.命题的包容性。好的作文命题,应包罗万象,使学生能广泛选材,只有选材广泛,学生的个性才有展示的舞台。学生的生活环境各不相同,生活经历、知识程度也有着差异性,只有写其所知,抒其所感,才会使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2008年的中考作文为例,“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那一刻,我们――”这类作文命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写,可谓题材丰富,包罗万象,海阔天空。学生的思维触角可谓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灵自由……内容不一而足,充分解放了个性,看看那些优秀的考场作文,谁不感叹这是学生个性的尽情展现呢?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个性化的根本特征,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个性的核心。因此,作文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写作时能做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我觉得不妨试试以下措施。

1.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我们学生的作文缺乏创新和突破,追究根源,恐怕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作文教学中常常运用同向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僵化,不敢创新,而对求异思维方式训练得较少。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向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这是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之一。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都是运用求异思维解决问题的典范,在作文教学中引入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开拓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出个性的光芒来。例如“开卷未必有益”、“酒香也怕巷子深”等题目就是运用了求异思维的结果。

2.注重思维训练,培养思维方法。一切作文训练都伴随着思维训练,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所以还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

良好的思维方法有:

(1)逆向思维法(求异思维法),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往往能出人意料,耳目一新。

(2)多向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法),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查,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

(3)外向思维,即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

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这些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后,再运用于作文写作实践,就会发现习作面貌一新,人人欲写出新见,避免雷同,自然就体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思维的特色。例如给学生出一些这样的题目:“ (窗、雨、脚、根、铃铛)的联想”,引导学生展开了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指导他们注意联想的目的性、方向性,注意联想的桥梁,联想的丰富性、深入性,采用多样的思维方式,就能写出多样的作文,表现多样的个性,久而久之,也就能形成个性化作文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表现个性

在课堂作文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起着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表现个性,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利手段,是养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的一大措施。

篇5

关键词:设计思维创意;创新教育;视觉传达设计

纵观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无论是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还是在版式设计方面都难以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作品因循守旧、缺乏创新,与西方国家的设计水平相去甚远,虽然近几年本国一些设计院校纷纷采用西方先进院校的教学模式,但是只有理论上的更新,难以于我国自身实践特点相结合,效果往往都是徒劳无功。

毋庸置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这并不是导致我国艺术设计落后的根本原因。忽视创新教育,缺乏对设计思维创意能力的培养是其根本所在。通过比较国内外创新教育发展的历史及现状,来阐述创造性思维开发与艺术设计教育相融通的重要意义。

1 国内外创新教育比较

1.1国外创新教育发展简况

设计必须创新,模仿就是剽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进行设计创作时必须具备能够进行大量创新的能力。西方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明白了在专业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学校不可能给学生提供面向未来的知识,专业教育必须以激发能力为主,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知识。他们将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贯穿于各个院校的所有课程中,甚至从启蒙教育、幼儿园、小学时代就开始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德国虽不是第一个将创造学引入教学中的国家,但创新却早己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特别是在与技术相关的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的教育领域中表现最为明显。与此同时,美国对国民进行创造性思维开发教育和训练已经成为本国实施开发国民创造力,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程。

1.2国内创新教育发展简况

其实早在20世纪初俄国巴甫洛夫和美国华生建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就错误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思想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被刺激的记忆过程和机械反应过程。在这种满堂灌的陈旧教学体制中学生失去了思维和行为的主动性,创新能力也被抑制了。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应该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在我国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的引领和倡导下逐渐开展起来的。值得可喜的是,目前国内许多艺术院校相继采用了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模式,纷纷将设计思维创意课程应用在设计教学中。新式教学模式的引入,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纵向思维能力,相对于技巧性的知识积累更注重思维形式与素质的培养。

2 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重要性

毋庸质疑,良好、正确、先进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可以从任何类型的学生中发掘其固有的优点,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独创性。设计思维创意课程是对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开发和有效训练的课程设计与体系。它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的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特点创造出相对于自身的新办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就我国本土来说一味地效仿国外设计院校或视觉大师的理论研究,将理论强化和培养脱离本国特色实践的运用,只是照本宣科地复制,无法将其运用到学生的设计创作当中,这种培养与研究同样是白白浪费,徒劳无功。要想培养出具有真正时代特征的艺术设计人才,就要充分认识到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先进的设计创意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设计更好地展示自我,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3 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3.1构建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帮助学生建立完美的创造性人格。人格代表着人的整体面貌,创造性人格决定着创造过程中的精神状态。没有完善的创造性人格基础,学生难以从容、坚定地应对创作中的重重困难,创作也就无法得以顺利的进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激发他们对待事物的好奇心,改变其长期以来惯有设计经验的束缚;通过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自身的直觉能力和独创性,激发学生自身或张扬或内敛的个性将其想法通过不同的视角充分的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创新能力。

3.2设计思维创意课程的技能训练

在开发学生设计思维创意能力的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思维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它是开发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我们必须总结出一套适合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够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又不会形成新的束缚),并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以及何时使用它们,使学生们的思维能够通过科学的训练得以充分地开发。

(1)直线性联想思维训练方法

直线性联想思维也称近似联想思维。在思维心理学领域中:直线性联想思维是指思维沿着逻辑思维调控——发散思维定向——联想思维提供材料——想象产生成果,这一串线性单向的方式进行心理加工。“直线性联想思维”是一种规律性较强,比较冷静、理智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直线性,也就是常说的不做横向或反方向思维运动。

直线性联想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它是学生设计创作过程中视觉形态主体对客体经过思维之后的提炼和升华。在艺术创作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艺术化的设计表现手段将这种“人工”的艺术表象植入作品当中,从而使观者透过视觉的表象形式感受到作者所要传递的艺术思想,进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2)逆向思维训练方法

逆向思维法是突破思维定势,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反过来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也有求异思维的说法。它是一种反方向的、对性质相反或外形有鲜明对比的事物表象进行的联想。逆向联想思维实质上是打破了直线联想思维的一般规律,其思路不是直线,也不是曲线,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表现在设计上,往往采取和正常思维相悖的方式。

逆向思维模式的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将看到、听到、想到或接触到某个事物的时候,为了让思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有意识地摒弃常规和常理,让自己的思路逆时针方向运行,达到出其不意、使人过目难忘的效果。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是魔术师,就是要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设计思维创意课程就是要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通过培养学生自己的艺术想象和处理使之变为深刻的、不同凡响的、让人们过目难忘的设计作品。

(3)交叉性联想思维的训练方法

交叉性联想思维,心理学界也称为发散性思维,还有专家称之为“幻觉思维”、“超常思维”。交叉性联想思维是把性质、外形、质感、功能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不同元素、不同客体、不同事物综合起来进行联想。

“交叉思维”是极具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打破了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束缚,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冲破了各种材料的限制,调动了一切必要的手段来服从设计的需要。不论你通过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将学生的激情、灵感直接表现出来。

篇6

[关键词]立体裁剪 创意性思维 培养模式

对于立体剪裁来说,传统的裁剪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形势,这样一来就需要广大服装设计师们在传统的立体剪裁方式中注入新的血液,加入新的符合当今设计理念的元素,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把具有创意性的思维元素最大化地运用到服装的设计与服装的立体剪裁当中去,经过制衣过程,将创意性思维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奉献给消费者良好的服装产品并得到市场的肯定。创意性思维运用在立体剪裁上,一定要掌握创意性思维的发展形势与发展方向,把握住创意性思维的发展本质,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创新,忽略设计的本质所在,因此,在改进传统立体剪裁模式的同时要学会塑造自身的现代化模式。

一、立体裁剪的概念与应用

所谓立体剪裁,就是利用人体作为台架来进行服装的版型制作,把立体的人体转化成平面的版型,从而剪裁和制作服装。最初的服装都是通过立体剪裁制作,经过漫长的发展后,人类有了繁荣的文化,进而利用文化的不同形式来总结诠释服装的裁制规律,并依照这个规律来制定相应的比例,从而开始了服装的平面制图。但是,如今设计师们在设计较为修身的一些薄型面料的女子晚礼服或者其它服装时,也经常采用立体剪裁方式。立体裁剪在时装业内使用频繁,是服装设计的一种独特的造型手法,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性。

服装的立体剪裁相对于打板制图来说,是有很多优点的,其中包括实用性、灵活性、直接性以及准确性等等,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灵活性,这尤其表现在制作高档晚礼服上。礼服多衣褶,通常是将面料依附在台架上进行设计。立体裁剪设计不仅适用于较为复杂的服装,对比较简单的服装也具有相应的实用价值,同时,立体剪裁操作性特别强,在操作过程中可以边设计、边剪裁、边修理,能够比较容易地解决许多比例制版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立体剪裁不受繁杂的计算公式的限制,只是利用人体台架来进行设计,在台架的模板上进行剪裁,操作起来更加容易、得当。

二、创意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当今社会出现频率较高的名词,对其我们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与看法,总而言之,创新是本着理想化、需求化的设计思维方式,在物质的本身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与再造。别人想过的、做过的那都不是创新,创新源于前所未有,源于空前绝后,创新的本质是更加利于人类的生活,利用创新制造出来的产品会更加人性化、理想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工作更加快捷,更加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等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称为创意思维,也称创造性思维。它给人带来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成果,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产物。”(百度百科· “创意性思维”词条)也是人类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已进入全球化的竞争模式下,服装质量、产量也大大地提高,服装品牌的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的服装高等教育来讲,就必须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创意思维设计能力,这样能在相同的时间内、相同的金钱投入下,高效率、高产量地生产出高品质的服装产品。

三、创意思维在立体裁剪上的运用

创意性思维在立体剪裁上的运用是服装制作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将创意性思维通过立体裁剪的语言表达形式最终呈现在服装作品的展示中是服装立体剪裁的发展方向,这一总的过程蕴含设计师头脑中的新想法、新思路、新思维、新观念,并使之得到实体化的体现,最终在服装造型构成上体现出新造型、新结构、新款式、新形式等。主观上来讲这是设计师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品位和创意思维通过设计思维来表达的过程,以立体裁剪这个载体表达出来,使设计师内在思想实物化,构成具有可感的形式来传播。客观上讲,创意性思维在立体剪裁上的运用能提高消费者的审美意识,倡导时尚理念,引导时尚潮流,开辟服装更新发展的新形式。对于立体剪裁设计来说,单方面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活动,它涉及到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设计者的设计风格、人体、款式、面料、空间等等诸多方面,所以它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创意性的思维是一切设计的灵魂,包括立体剪裁,并且立体裁剪设计制作的过程也是创意性思维的表达过程之一。

四、立体剪裁的创意性思维培养

立体裁剪的创意要求是新颖、异样、变化多端,不然就称不上创意性思维。如此一来,设计师就要注意自己的创意性,常规保守、遵循守旧的设计方法是不可行的,这就需要设计师们在思维方式上进行一次大革命,培养设计师自身的创意性思维。传统呆板的设计思维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是注定要被淘汰的,因此设计师在培养自身的创意性思维时,一定要打破单一的思维定式,以新的思路、新的角度、新的设计理念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以独特的方法来解决当下的疑难问题。

创意性思维本身是一个交叉性的概念,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思维,而是具有非常丰富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著名创造学专家奥斯本认为:人人都有创造力。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无限创造性潜能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创造性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里面存在着很多因素:其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会减退;其二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创造力则会停滞不前。所以说适时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经调查表明,接受过创意训练的人,其创意能力比未接受教育的人提高3~9倍。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漫长且复杂的训练过程,训练不仅要合理有序,而且要方法得当,操作过程要灵活,需根据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策略,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综合提高设计者的创意思维能力。

五、创意性思维的训练技巧

创意性思维的训练方法有很多,以思考的培养模式为主。关于创意性思维的研究理论中,其主体方法是从上到下以及以理论性为核心展开的,由于创意性思维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有关创意性思维的培养方法以及培养技巧的实际成果常常会受到质疑。对于创造性的设计领域来说,创意性思维的研究非常有利于改进心理学者对艺术设计在理解和运用方面上的误差,同时也需要超越具体的技能性的局限,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深入的探索。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创始人贝纳尔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使我们能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天赋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说,不同的创造性阶段,根据不同类型的创造性问题应该施以不同的创意技巧培养方法,要成功地把握创意性思维的训练技巧,单靠学习和运用创造技法是远远不够的,创意技法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在实际的立体剪裁操作过程中,设计师自身的创造性人格、知识基础、灵感、顿悟等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六、结语

创意性思维在立体剪裁上的应用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具有纵观上的包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明确的是,创意性思维在艺术设计制作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繁荣,是人们对于创作的重视结果,是人们在深入探索研究创造活动的结果,它在立体剪裁上的运用是创意技法的实用价值的重要体现。人类的任何文明的生成以及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对于立体裁剪中的创意设计也是如此,设计师们应该通过其相应的理论实践进一步把握才能够完成最终的创意性作品,创意技法的理论只有变成可以操作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创作实践。

参考文献

[1]罗玲玲.创意思维训练[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P8.

[2]卞华,罗伟涛.创造性思维的原理与方法[M].湖南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5-6.

[3]饶见维.创造思考训练:创意思考的心里策略与技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2

[4]张朝阳.古代女性内衣的构成及审美倾向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

篇7

关键词 素描教学 创造性思维 构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Sketch, Composition, Performance

――Sketch Teaching of Art Design in New Times

CHEN Shengli

(College of Modern Art,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In current society, there is a large demand of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a large demand for design professionals, to institutions of higher art training model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and institutions of higher art based teaching reform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part to foster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Key words drawing instruction; creative thinking; composition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艺术设计院系也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布全国各地。设计教育如何顺应社会的发展,如何确立完善的设计教学体系,如何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能否在量与质两方面加以保证,成为大家的关注重点,哪一所院校能够率先把艺术教育的结构内容做一个专题加以深入研究,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艺术教育领域,素描教学改革曾是大家谈论最多的一个学术话题,方方面面无所不及。然而,随着时代艺术的多元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往日的争论正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而逐渐平静下来,形成多元并存、多元并进的新局面。回过头来再看素描,以客观求是的目光和心态重新审视它,无疑对当前素描教学的改进和深化起到认识上的促进作用。

素描教学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中的首要问题,传统素描只停留于对物象作客观记录与描绘的训练。在素描教学方法上,继续以这种再现性的、写实的、纯艺术、绘画性的素描观念指导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是不科学的;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必须考虑专业的特殊性,建立强调主观性和表现性,跨学科的现代素描教学体系。

笔者有幸承担所在学院基础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任务,在吸取其他高校相应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本院专业教学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有以下认识:

《素描》课程作为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设置在大一第一学期,学时为九十六课时。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该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程系统的给学生安排规定学时内的课堂内容,课程主要内容按教学目地、教学要求和学习难易程度的循序渐进行设置,包括素描、形式构成和表现三大部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认识、理解素描、形式构成和表现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素描的基本概念、特性,让学生更全面、更正确地了解素描:通过素描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结构意识,准确表现形体结构及相互穿插关系;通过对画面要素组合的练习,引导学生树立秩序的美感;通过观念素描的练习,使学生具备由具象到抽象转化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对表现方法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意识。

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按照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及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环节安排。重点在于对素描造型基本功和形式构成基本要素的认识、理解和表现。难点在于能把逻辑思考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运用打散重构、异质同构等思维形式完成观念表现形式的主观素描作品。教学内容的基本架构如下:

1 素描

第一章 素描的概述

第一节 素描的定义

第二节 素描的种类

(一) 主观素描

(二)客观素描

第二章 透视

第三章 素描基础实践

第一节 写生

第二节 解析与重构

教学目的:了解形体的内在结构、形体之间的穿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和结构意识。

教学内容:对形体的比例、解剖、透视知识的掌握。(把透视课融入教学);形体结构、光影规律的认识。

教具:这一阶段可先从石膏几何体转到静物,静物的选用从易到难,种类上突破传统,可以花卉、盆景、水管、电饭锅等日常用品为主。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课题:比例、透视知识。

第2课题:形体结构。

第3课题:光影规律的初步认识。

图形创意的训练,对现有的图象素材加以结构分析,运用置换、拼接、对比、错位、融合、叠加、削减等方法重构画面。

2 形式构成

素描造型有赖于形式要素诸如线条、明暗、形状、体积、空间、质感等发挥,从微观上看,某种形式要素本身也可以产生出纯形式感,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应,但学习要点在于通过特定物象,反映一定内容与思想情绪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将这些彼此孤立的形式要素进行有效整合,通过调整和引导素描的形式要素,使其依靠自身特有的语言活力来强化主题,并引起强烈的视觉效应。

第一章 构图

第一节 画面中心

第二节 构图的形式法则

第二章 线条

第一节 线条的情感表达

第二节 线条的节奏表达

第三节 线条的空间表达

第三章 形体

第一节 形

(一)单形的节奏表达

(二)多形的节奏表达

第二节 体

(一)几何结构

(二)解剖结构

第四章 明暗

第一节 光影明暗

第二节 色彩明暗

教学目的:掌握形式构成要素,引导学生建立审美秩序感。有助于对“物”的认识和掌握,向“我”的表现进行转换。(建议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讲授)

教学内容:可分别从线条、明暗、形状、体积、空间、光影、质感等方面逐一研究和训练。可采用尼可莱德斯将触觉与视觉同步观察结合为特色的轮廓素描,及强调形象思维训练的爱德华兹的负形素描训练方法(也称右大脑素描)。

教具:这一阶段可选几何体、静物(如山水、树木)或民间风格的雕像等,静物摆放要有所突破(如吊、挂或采用阶梯式),视觉上求新颖、增强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课题:比例、透视知识。

第2课题:形体结构。

第3课题:光影规律的初步认识。

3 表现

从学科的特点来看,艺术是最具有想象力也是最适合想象力的发挥,我们从达利、毕加索、马格里特等许多画家的“怪异”作品中可以读出艺术可以符合自然,也可以不符合自然而符合人的内心想法的信息,如果我们的素描教学在精心安排后,能增设一些想象训练的课程,有意识地去挖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有助于学生摆脱对客观对象的依赖而充分自由地运用想象去描绘内心世界,这种状态使学习更接近于创作(设计),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4 综合性训练与专门性训练

第一章 技法表现

第一节 材料与肌理

第二节 技法

第二章 观念表现

第一节 观念表现的形式

(一)具象表现

(二)抽象表现

第二节 观念表现的方法

(一)同构

(二)矛盾空间

教学目的:加强学生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掌握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使学生具有设计意识、图形意识、创造性表现意识以及思维理念的形成。(1)缩短与设计专业课的距离并与其接轨。(2)利用素描探讨形象元素的整合规律,体验创造新形态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基本的造型要素,并运用造型规律对形式语言表现手段作更深度的探讨。(3)经过对物的归纳、剖析、置换、创造性地经营画面,培养学生从物的二维到三维的认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掘他们的艺术创造潜能。

教学内容:主要从思维模式和表现能力两个方面培养。将平面构成的课程内容融到设计素描教学中,通过图形创意的训练,对现有的图象素材加以结构分析,运用置换、拼接、对比、错位、融合、叠加、削减等方法重构画面;或通过以表换意、偶然性、抽象性等意象来表现;同时可以尝试将音乐、电影等其它门类的艺术形式作为素描创作的题材来源,尝试用静态的时间性极强的视觉影像,结合与常规相悖的手法,尝试多种媒介材料、或自然肌理等拓宽素描表现的领域。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课题:(1)技法表现练习。(2)材质媒介综合性设计素描。

第2课题:观念表现练习。

意象造型的训练及形状的联想(通过以表换意、偶然性、抽象性等意象来表现)。

新素描构成表现的教学思路不仅在于强调引导学生纵向深入研究物象的视觉本质,还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善于抽取物象原形的某一特质展开横向探索的能力,并能洞察诸环节之间的内、外在联系,是一系列造型能力的整合;有助于为学生日后专业设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环节上把握了技术要素,并在原有的聚合思维训练基础上倡导发散性思维(即创造性思维和设计思维的导入)训练。同时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方法,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解决一系列基础问题,也为将来从事专业设计建立起具有普遍意义的造型素质。其普遍意义在于:“培养并增强学生的 “设计意识”、对“造型元素”的本质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多维性、多观性、多觉性、多象性”的造型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视觉经验抽象转化的形式规律’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都获得较大程度提高。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素描造型的基本规律,掌握素描的基本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造型的审美能力以及丰富的表现技能。 这对于今后设计课程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大大突破了传统素描造型基础教学在艺术设计学科中的局限,从而达到新构想素描造型教学的最终教学目的和宗旨:“通过新构想素描基础课程教学,让学生认识自然,发现设计”。

参考文献

[1] [美]塞勒(Sale,T.)等著.当代素描新概念训练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2.

[2] 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1.

篇8

【摘 要】文章介绍了思维训练的现有模式,分析了高职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必要性,从制作校内杂志的角度,对高职学生的思维训练进行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横向思维;纵向思维;思维训练;社团

一、高职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思维训练在高职阶段的养成将对他们未来的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岗位上站得稳,站得久,将未曾经手的工作依据有效的思维方式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学生作为一个新职工的工作效率。

高职学生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T和高中或职业高中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杜绝强制性的灌输和高压,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训练方法的价值,主动学习,积极配合,才是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教育途径。

有针对性的对高职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广泛的思维触角,加深学生思维内涵,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对整个社会目前较为封闭的思维方式也具有开拓的效果。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高职学生已经进入成年早期阶段。成年早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成年早期的后期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进行思维训练,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效果的达成。

二、通过校内杂志的制作对高职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尝试

针对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和高职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我院院内杂志《绽放》的制作发放,将思维训练融入学生负责的相关工作,促进高职学生思维方法的养成,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

《绽放》杂志依托学院资源,由学院译古今文学社主办,至今已制作发放8期,每月1期。风格仿制时尚杂志,内容涵盖院内风云人物、院内各种信息,涉及学生关心的社会、国际焦点。由于其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受众正是新锐潮流的青年人群,即有多元化的口味,又有个性化的需求,因此院内杂志的制作非常适合于从思维的两个角度——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来进行思维养成训练。

(一)横向思维。横向思维(lateral thinking)是爱德华·德·博诺于1976年针对旧的纵向思考习惯和模式而建立的概念。他认为:横向思维是背离理性规则的、探索各种可能的思维,是允许失败的宽容态度。横向思维使人们首先通过横向扩大注意力的范围,获得全新的信息,使得信息搜索的过程更富于创造性;再通过自由联想,向主导观念或概念挑战,以及进行想象,提出创造性的方案,最后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对于横向思维,我们借助制作杂志的具体工作,从各个环节进行训练。利用横向思维选定杂志基调。从杂志初创伊始,就刻意锻炼学生的横向思维。杂志成立第一天,我们就对学生做了一个发散练习,从结构发散的角度,让学生天马行空的对圆形进行利用。紧随学生已经开阔的视野,针对杂志的栏目设定、运营方式、风格特点、稿件来源等各方面进行发散,不拘一格,要求学生列出所有可能。之后再利用纵向思维进行筛选。

利用横向思维选取杂志栏目的内容。吾家有刊初长成,每期内容须新颖。以人物访谈栏目为例。我们选取访谈对象时,使用了功能发散的方法,即从这个栏目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凡是能达到这种功能的人物,我们将其列入备选人物。访谈栏目也采用了关系发散,即从某一对象出发,尽可能多的设想与他相关的其他对象。我们的访谈栏目里通过周边人物对访谈对象进行评价的时候,便采用这种发散模式。在绽放帮你问的栏目中,我们运用横向思维中的视角转换,以学生的视角提出问题,以相关部门的视角进行回答,不仅起到沟通双方促进理解的效果,也能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眼界的扩大。

(二)纵向思维。纵向思维(vertical thinking)是一种传统的重分析的科学思维。它总是循着那种最明显的途径前进,以保证人们最快的获得正确的结果,但这些答案或结果不过是被包括在原有的原理之中的,即它对解决常规问题是有效的、合理的。对于纵向思维,我们借助制作杂志的具体工作,从各个环节进行训练。利用纵向思维确定杂志基调。使用横向思维发散杂志基调之后,我们必须选定最适合于编排和最受欢迎的栏目、风格等,对于发散出来的各种可能,让学生进行分析、对比、归纳,以确定和选取最适合的结果。

利用纵向思维选取杂志栏目的内容。每一期杂志的内容取材都很广泛,最终登载出来的必须是经过纵向思考之后的结果。第七期绽放的征兵专题,有关征兵可以登载很多内容,学生将所有可能发散罗列之后,首先通过归纳思维将其分为几类,保留与征兵关系较为密切的;运用批判思维剔除与学院和学生关注点偏离较大的,最后精选的结果,不仅文编自己非常有成就感,而且能够真实引发受众的兴趣。

利用纵向思维解读社会热点。社会热点是学生和老师都会津津乐道的新闻来源,对新闻热点进行评议和讨论,正是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思维、演绎思维、溯因思维的训练场。以第3期绽放为例,文编开展了一个《方舟子PK韩寒,你支持谁》的讨论,将2012年初韩寒和方舟子的网络论战搬上院内杂志,请读者们对双方你来我往的唇枪舌战进行剖析,通过溯因思维寻找二人口诛笔伐的原因,通过逻辑思维剥丝抽茧,通过演绎思维进行归谬,更是采用批判思维重审和反思了公众人物应有的气度和担当。通过这样的杂志栏目,对于学生纵向思维的训练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这个个性化的时代,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纵向思维的训练。

设立纵向思维栏目。国外推理小说曾掀起一阵推理热潮,中国世面上仍有很多推理杂志销售火爆。限于版面原因,《绽放》杂志虽然未曾刊载类似文章,但是仍将短小精悍的推理题目丰富到娱乐版块中,悬疑离奇的谜团,引发着小编们和读者们的好奇心,或思索或讨论可能的原因,自然而然的锻炼了纵向思维,解决了学生参与思维训练的主动性问题。

三、结语

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言,我们更需要讨论的是究竟怎样进行思维训练。国外开设的专门课程固然效果显著,在国内现有的环境下,借用制作院内杂志的平台也能达到思维训练的效果。以横向思维作为起点,以纵向思维作为深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体系,是《绽放》杂志在传媒工作之外的重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篇9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是进行全新的构思、联想和创新设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独创性。指反应的独特性,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点,拿出别人拿不出的意见,亦即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想出和别人不同的事物,指“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独特新颖的能力。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

2.广阔性。创造性思维虽然也有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可循,但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不会把视线盯住在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会扩展思维的空间范围,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思考,在三百六十度的空间扫描。从对事物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分析,发展到对事物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从单值的考虑发展到多值的考虑,既对事物作纵向比较,又作横向比较。

3.敏捷性。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等方面的能力,即对问题的敏感度。随着信息的传递、加工、储存速度的大大加快,“时间”、“效率”已经成为人们最珍惜的东西。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要求人们对急剧变化的情况作出敏捷的反映和决策。

4.流畅性。指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毫不受阻地、非常迅速地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一个人如对问题的出现产生许多反应,则说明他的思维具有流畅力。所谓“思潮如涌“”一气呵成”便是思维敏捷者所表现出的特有的思维能力。

5.灵活性。所谓灵活,即机智。它要求人们多谋善断,主意多、点子多、办法也多,且能在多种主意中选择出最好的主意,酿成最佳的方案。思维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应变能力强,对问题能及时进行反馈,随机应变地进行追踪决策和随机处理。总之,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是一种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高水平上实现的,是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思维[1]。它不仅存在于想象、灵感及潜意识活动之中,还普遍存在于联想、归纳、分析、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形式之中,是一种集独创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等特征的综合性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与人的关系

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品质,是人们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通常是人脑在认识客观对象时,不受程式化的逻辑模式约束,不经严格的逻辑推理和演绎的过程,而基于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深切的主观感受,通过潜意识的顿悟直接把握认识对象,对其作出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的思维方法,是一种高度发展的最可贵的人类思维形式。其本质是人类的思维革新,因而创造性思维又称为创新思维,是由聚合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等组成的综合性思维。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一切事务。因为,第一,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第二,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胸襟豁达、积极进取,对万事万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三,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想象力丰富、判断力强、洞察力敏锐、定论把握正确。可以认为,具有上述思维品质的人就是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创新人才。这类人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出超常的构想,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事事处处都能有胜人一筹的见解和独到的处事风格。处理工作,有胆有识、拿捏正确,能深入问题的实质,切中要点。处人处事,凭借敏锐的直觉,能洞察人心,对思维客体的言语行为能作出闪电式的反应,并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作出准确的定论,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手段。这种思维能力使得思维主体往往能处于主动、领先的地位。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是靠大脑解决一切问题的。”人脑中的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的创新实践活动中的“骨髓”“、基石”。没有思考中的创新,就没有实践中的创新。因此,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不再是考试成绩而是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是关键。因为,教育的过程是实现知识转移的过程,即从教师身上、教科书和文献资料中转移到学生头脑中,这个过程充满着记忆、理解、想象、创新,这些都与人们的思维活动紧密关联。教育得法,思维的潜力就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反之会使思维迟钝。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懂得教育与思维发展的辩证关系,采取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1.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创新视角就是用不寻常的视角去观察寻常的事物,使得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所谓不寻常的性质,并非事物新产生的性质,而是一直存在于事物中,只不过以前人们从未发现罢了[2]。有位曾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说:所谓发明创造就是,观察到的事物与别人相同,构想出的事物与别人不同。例如,毕加索有一辆放在墙角很长时间的破旧的自行车。有一天,他对着这辆旧自行车凝视片刻,头脑里便浮现出一幅构思巧妙的艺术画面。他立即动手,把自行车的坐垫和把手拆下来,重新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牛头:坐垫的前部是牛嘴巴,后部是牛额头,车把手则是两只牛角。这两个原先破旧的自行车部件,换了个角度重新观察,便产生了新的形象,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又如:有个男孩在入住没多久的新房子的墙上画了几条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蜡笔线。孩子爸发现后,抡起巴掌就打了男孩,事后问男孩为什么这么做?他委屈地说幼儿园里的墙就是彩色的,他想把家打扮得和幼儿园一样漂亮。从孩子的角度来衡量,他这样做非但不应挨打,还应受到表扬。这一点上,大人们应换位思考,孩子表面看似调皮捣蛋,令人头疼,实质却论文可能包含着许多潜能。以上例子告诉我们:人一旦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现象,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因此我们观察和思考外界的事物,不能总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目的、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态度、自己的价值观、情感偏好、审美情趣等等作为“标准尺度”去衡量外来的事物和观念。凡与自己这个“标准尺度”相符合的才是“对的”,“好的”,“美的”,凡与自己这个“标准尺度”相违背的便是“错的”,“坏的”“,丑的”。这无疑会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思维定理。实际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的禀赋不同,后天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各自的心目中便都有一套由独具个性的观念、价值、情感等要素所组成的“标准尺度”。但每个人却不应只在自己的独特世界里用自己的“标准尺度”去衡量万事万物,而应沉下心来,深刻认识自己,冲破“自我视角”,从“非我视角”看待万事万物。从创新思维的领域来看,思维中的“自我视角”会使眼界狭窄,有害于创新思维。而“非我视角”却能超越“自我”,不断地破除“自我”,充分发挥思维主体的“视角转换功能”,从他人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并能体谅和宽容与己相异的人、事、物,以开放的心灵接纳整个世界。也只有打破“个人自我”,才能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行为也同样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在某种状态下,我们不但要“知己”还需要“知彼”,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稳操胜券。

2.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创造性思维是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决不是只有少数“天才”和科学家才具有的东西。它存在于创造活动中,是思维发展过程中比较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突破性创新,即面对问题表现出一种思维突破。如突破一般性思维的常规惯例,突破已有的陈腐观念和陈旧的理论框架,突破科学上的未知王国的层层设防,经过思维的创新,能够给出新概念、新判断、新假说、新思想,提出新的方法。例如:一次音乐课,老师拉着手风琴,全班同学跟着节奏唱着歌,不经意间,音乐老师边拉手风琴边慢慢走到了坐在第一排的晴前面。对于这一最正常不过的现象,晴脑中闪过了一个念头:“老师是听到这边传出的歌声好听才走近过来的,目的是想听清楚是谁的歌声”。两周后的又一堂音乐课,老师提出请几个女生一起唱首歌,其中晴在被请之列。晴的瞬间反应是:“老师肯定想听我唱,以检验我的嗓音,但又担心女生害羞不好意思唱,所以点了另外几个女生一起唱”。事后证明,晴当时的思维活动及心理反应和老师的意图和想法完全吻合。以上事例显示,晴有着很强的直觉能力。别人所思所想她都能觉察到。其实,人都具有直觉能力,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发挥出这种直觉能力。只有当人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养成随时随地对万事万物作出应有的反应的习惯,思维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认为,通过冥想与自我交谈的方法,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激发。首先展开想象的翅膀,超越逻辑思维的束缚,超越已有的知识经验,任由心灵探索辽阔的空间,任由幻想随意驰骋,让思维进入新的境界。在冥想的过程中,把自己意识中的内容印入无意识的层面,使思维中潜伏的能量运作起来。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就像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是保证思维畅通的重要条件。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思维富有连动性和流畅性。其次,应用“自我交谈”的方式,即自己对自己说话的方式,激发思维潜能。因为人的发展、变化都遵循着脑中所思所想。思维决定命运。进行自我交谈时,反复对自己说的任何话都会决定自己的观念和自我形象,从而对行为发生影响。晴就是一位爱冥想和进行自我交谈的人。走路、骑车,做家务,凡是体力劳动时,晴的脑中永远没有休闲的时候,始终都处在冥想和自我交谈之中。而且冥想和自我交谈的内容具体而生动,与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多年的冥想与自我交谈使得晴: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判断力强,洞察力敏锐,并能凭借敏锐的直觉洞察人心,对思维客体的言语行为能作出闪电式的反应,并迅速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作出准确的定论。

由此可以看出,人可以通过“冥想”和“自我交谈”即自我鼓励来开发内在的潜能,使之产生无限的勇气,这种勇气可以令人迎难而上,通过调动智慧、创造性和灵活机智地应用条件,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创新思维方法与艺术

创新思维有许多技术层面的问题,为了打破思维枷锁、为了扩展思维视角、为了激发思维潜能,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思维方法与艺术。(1)运用质疑思维法。对每一种事物都提出疑问,对每一种现象都有适当的反应,这是许多新事物新观念产生的开端,也是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著名哲学家笛卡尔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思考能力,这种能力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少差别,即思维能力极强或极弱的人都很罕见。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思维和知识方面却有明显的差距。笛卡尔进一步认为,那是因为有些人没有正确运用自己的天赋,他们犯了方法上的错误。方法错了,思维的路径就错了。因此,我们对万事万物都应运用质疑的方法。质疑就是思考、思索。人生疑问最重要,有疑便有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就会得到激励,个性也会在疑问中被一次次推向,达到高超的境界。

(2)运用发散思维法。创新思维最基本的方法之二是发散思维法。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不依常规,广开思路,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的思维方式。换言之,发散式思维要求我们在思考过程中,破除思维定势,增加各种可采用的视角,扩大观察范围,把思维对象放在更广阔的背景里加以考察,从而发现它更多的属性。我们发现,有些人在思维过程中跨度很大,能够海阔天空地联想,在既定的探索领域里任意驰骋。而有些人则缺少应有的思维广度,只会在一个问题的圈子中绕来绕去,思路总是打不开。其实,在许多场合,只要扩展思维的广度,便能引出一连串的创意。而这一点就需要发散式思维。

发散式思维主要是通过社会思维的协同作用来体现的。它可以有利于创新者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迅速升腾,从而产生有效的创造性思维结果,又可以使创造个体在社会思维的协同下,使创造激情、创造冲动、创造智能达到互相启迪、互相补充、互相影响的效果。所以,发散式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与艺术。

(3)运用直觉思维法。直觉是一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种自我判断性思维,是个人或集体实践经验的升华[3]。直觉思维也可理解为直接得出思维结论的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某一创造性工作过程中,一般都是先从粗略的思索中寻找明智的思路,从模糊的印象出发导出清晰的思维,进而从含蓄趣于明朗,从紊乱归诸条理。这主要是靠直觉思维。在大量的案例中,有许多一时难以理清的问题,往往都是先抓住思路,顺藤摸瓜,最终才能解决问题,这也靠直觉的启示。这种启示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只要我们紧紧抓住对全局有启发的关键,在记忆中留下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加以调整、联系、改造、发展,那么就能恰如其分地做出判断。

直觉思维总是突如其来,瞬息即逝的,我们应在念头产生的一瞬间,机敏地捕捉它,这是至关重要的。运用直觉思维方法和艺术,思维将会变得十分敏捷,思维会自由奔放、畅通无阻。创新者运用直觉思维方法与艺术,必须善于学习,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积累创新工作经验。也只有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包括相关的知识背景、经验积累以及对问题的特定感受,才能获得正确的直觉。

(4)运用调动潜意识思维法。调动潜意识法,就是根据人脑存有的大量潜意识功能及基本创造过程中的突破作用,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显意识去冲击、刺激和诱导潜意识,实现突破创新,获得一举成功的思维方法与艺术。它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运用潜意识、发挥潜思维功能、开发人脑潜在的智能。运用调动潜意识法首先要选定明确的目标,依靠显意识去收集、筛选信息,论证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并对相关信息纵横交叉组合。信息密度越大,显态功能和潜态功能交流的信息量就越大,发挥潜功能的效率就越高。其次,科学有效地运用联想的作用,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潜意识,更多地开发人脑潜在的智能。

四、坚持创新思维训练与实践

要提高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发掘人的潜思维能力,从创新工作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训练。

1.创设问题的情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安排学习情景,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或发现事物间的联系,启发、协助学生主动、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的创造,激发学生去多路思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避免注入式的灌输死知识。任何思维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疑—问—思”这一规律。有疑才会有问,有问才会有思,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经过思,疑则渐解,以致融会贯通[4]。也因此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2.提供丰富的表象和语言。无论是表象还是语言,都是信息,是知识,是思维的原料,只有原料丰富,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知识面广,思维的领域也才广阔。所以,训练思维,不能忽视知识。知识虽不能取代思维,却是思维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中介。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包括创造力在内的各种思维能力以及培养他们敏捷、灵活、深刻、独创的思维品质。

3.发展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抽象思维的形式,善于掌握概念,是发展思维形式的首要条件。概念的掌握过程是通过学习活动把社会已形成的概念变为学习主体个人的概念过程。它对学生知识掌握、智力发展乃至一般发展关系极大。学校里学习的各种知识,包括理论、原理、原则不过是概念间的关系或概念系统。学习一门科学知识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这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的充分和概括的程度。不掌握有关概念,学生就不能对事物作出一个哪怕是极简单的判断。形成正确的概念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判断和合乎逻辑地推理,才能发展思维。思维形式发展了,思维能力就得到提高。

4.遵循思维规律。思维活动是一个多层次的活动。正确的思维必须是遵循思维规律的思维,同时,思维训练的过程也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人的思维力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有形象思维发展到辨证思维。在学习与训练思维的过程中必须把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综合训练,使之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因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各种思维总是在某一种思维的主导下,共同配合而发生作用的。遵循思维规律、合乎思维的逻辑顺序才能真正推动思维力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优化;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要灵活掌握。一味地“讲深讲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无定法,妙在得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

一、启发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大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例如,在教学生做七巧板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七块?可以拼成什么图案?面对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强化创造动机。学生纷纷跃跃欲试,各显身手,用它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直到下课铃响后,还舍不得放下,继续着他们的创造。可以看出,学生在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拼摆引发了学生心灵的震撼,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鼓励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思维的新颖性是指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能提出新颖、奇特、与众不同的见解。小学生阅历较浅,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浮于表层,且单向思维较普遍,难以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无论回答问题,还是提出问题,往往缺少独立的想象,依赖于教师的导言。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思维是从遇到问题开始起步的。问题提得好,有助于学生探究解决,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不断地寻找问题,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教师可组织引导学生评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对大家有什么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部分问题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讨论解决,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首先要鼓励学生敢疑敢问。其次,教师应教给学生寻疑提问的思路、角度、范围和方法,使学生提起问题来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积极思考,进行多角度思维,使其智力多样化、丰富化。例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下题:

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

开始一些学生只提出加减运算的简单问题,对此我进一步点拨,要求从“分数应用题”的角度去思考,经过再次讨论,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相继提出以下各类分数问题:

(1)男生是女生的几倍?(百分之几?)

(2)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3)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多百分之几?)

(4)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少百分之几?)

(5)女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6)男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7)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数占全班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

接着让他们说出怎样列式,理由是什么,解答这一类题的方法是什么,最后加以概括总结。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延伸性、扩展性和创造性。

四、课堂教学,“要”在启发,“活”在讨论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在讨论中理解知识,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经过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发展了创造力。

学贵有疑,当学生经过合作、讨论仍有疑问时,教师要适时地点拨启发学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会异常活跃。当然,教师的点拨要恰到好处。当学生欲思考或思维尚处于朦胧状态之际,教师便点拨,则为“火候”太嫩,近于告诉学生答案,且削足适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而当学生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已深思熟虑之际点拨,则属画蛇添足。所以点拨要适时,即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总之,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