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务金融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务金融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务金融就业前景

篇1

尽管法务会计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但西方等国家却已经在此领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在美国的安然破产案审理过程中,每一方当事人都私下聘请了相关的法务会计作为团队一员,协助律师制定诉讼方案。由于在此案、审判过程中有专业的法务会计人员的介入,使得有关安然是否披露虚假财务信息、是否存在舞弊行为的争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这也最终迫使安然(Enron)公司承认做了假账,安然虚报盈利共计近6亿美元,其虚报的数字让人瞠目结舌。以此为鉴,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开始聘请公司的法务会计为其公司日常运作进行内部控制完善水平进行评估,以期尽早帮助公司查出舞弊行为,避免公司损失的扩大。随着全球经济低糜,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许多公众公司经营出现危机,从而导致大量的财务舞弊案的出现。许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甚至是投资者都要借助法务会计的专业知识来避免损害的发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具体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法务会计一方面可以在公司遭遇诉讼案件时为其辩护,保障其合法权益,即通过会计审计手段,同时运用诉讼技巧设计出最有效的诉讼法案。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从而尽快结束司法程序。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投资者查找公司可能进行虚假陈述的相关证据资料,也可以在投资者进行诉讼时,协助其代表律师对投资者因公司虚假陈述而遭受的实际损失进行计算,提供最佳的诉讼方案建议从而使投资者能够获得最多的赔偿。法务会计还可以协助法官进行案件的审理工作,例如,在某些金融类诉讼案件中,许多涉及金融、会计、审计方面的内容都使得法官无能为力,急需法务会计人员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法官提供帮助进行审判活动。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法务会计的市场需求量很大,未来在各国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各国对其人才的需求数量也将大幅度的增加。

(一)法务会计在一定程度制约会计假账的存在

顺应国际潮流,在我国尽快建立完善法务会计的配套制度应属当务之急。在会计领域,从事会计职业必须学会做假账已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其危害性不言而喻,这也使得其逐渐成为了世界性的难题,会计假账同时也会产生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问题。因其涉及到财务、税收、金融等众多国计民生领域,这一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制约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甚至会演变成全球的经济危机。日趋严重的会计假账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将会进一步导致资本市场动荡,进而引发商业贿赂,最终表现为腐败蔓延。而法务会计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一悲剧的发生。其中的一条基础路径就是培养高质量的法务会计人才输送到社会,而这一使命无可争议地落在了财经院校的肩上。尤其是应用型财经院校更是义不容辞,应突破传统法学会计单独作战的格局,开设法务会计专业,对会计假账治理与财务、税收、金融、财政风险防范有所作为。

(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适应了会计法治需要

高校教育的现状是会计学、法学分别被授予完全不相干的学位,其学习的专业课内容也大相径庭。而在实务中,会计师与律师的业务之间几乎没有交集,能够合作的案件也极少,都是各自为战,其效果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培养出来的法律、会计人才由于没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根本不具备实务中所要求的既懂法律又知晓会计专业技能的能力,因此根本无法满足会计法治的需要。会计法治所追求的客观独立、防范假账、控制风险的会计契约效果无从实现。而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则有助于实现舞弊防范、加强内部控制从而加强公司企业财产的保护。我国公司企业经常利用会计做假账从而滥用公司资产达到其违法的目的掩饰其违法行为。这也是国有资产流失较为严重的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借助法务会计的专业技能进行公司行为的监督和防范。为此,应用型财经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学生的就业前景,在借鉴和整合会计、法学专业各自的办学经验的同时,融合出法务会计的学科建设精华,将法务会计专业学生培养定位为以会计假账防范、企业财务税收风险防控为主要内容,以处理解决金融经济案件为最终目的的特色复合型会计法律人才培养,减少甚至消除会计假账,实现会计法治使命。

(三)法务会计人才就业市场广阔

一直以来,司法资格证和注册会计师证被誉为天下第一第二考,各大高校法学专业就业率极低,甚至教育部已经不再审批新建本科法学专业,虽然会计专业就业相较于法学要好,但如未取得注册会计师证在社会找工作也并非易事。一方面是毕业的法学会计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是企业、金融机构和部分事业、行政单位急需既通识会计专业知识又能处理法律风险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这种对防范会计与法律风险的岗位需求就更加紧迫。不仅仅是上述部门,就连专业分工较强的会计师实务所、律师实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也慢慢发现其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已经不是单一实务所可以完成的,需要跨行业跨事务所合作解决,而仅仅是简单的1+1合作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急需通晓会计、法律等多门专业知识的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对实务中所涉及的会计法律和税务的综合性难题进行处理和解决。而这类问题是靠单一专业人才所解决不了的。放眼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其比较重要的业务之一就是法务会计业务。例如近几年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就增加了一倍的法务会计人员。再看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其绝大部分业务是对公司财务进行审计、验资,这类传统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较弱而对于司法会计鉴定、税务筹划等竞争力较大的鉴定咨询业务的涉猎却比较少,更别说是法务会计业务了。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传统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经营范围必须进行拓展,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而能够处理这些新增业务的人才主要来源于需求法务会计,因为其具有会计和管理咨询专业优势,且能够解决法律问题,因此未来在我国法务会计也将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较优选择,其就业前景尤其乐观。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法务会计的未来就业前景比较乐观。而近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原高职高专学校由于层次较低、竞争力较弱因此更加注重结合本校以前的学科优势和学科品牌来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类学校中的应用型财经院校更是以其品牌的会计专业而闻名,如何充分地整合利用这类院校的会计专业优势,将人才培养定位于重点面向公司、各种事务所培养能够从事会计假账的防范,有能力就涉及税收、财务、会计、金融类案件风险防控问题的处理的综合性会计法学人才。另外从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在高校设置法务会计专业,培养具有法律、审计、财税、会计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构想,正符合教育部最新人才培养的精神,即未来将有600多所新转型的本科院校要立足社会需求进行职业教育,换句话说就是按照实际工作中某一职业的需要来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既使得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得以变革,又形成了与国内研究型高校法学教育的平行与补充的关系,有利于优化法学教育布局,提升法学教育水平。因此,应用型财经类院校开设具备法律、会计等跨学科综合知识的法务会计专业,培养综合性人才将填补国内空白,同时也将拓宽就业市场,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现在法律专业就业难的危机,同时提高毕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最终解决高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实现教育公平。

二、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

(一)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总体构想

要想真正建立起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培养机制,创建法务会计专业,国内的高校就必须科学地设置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在科学设置法务会计复合型法学人才的课程体系时,应当避免简单地将法学、会计学课程1+1叠加,这样的效果只能是1+1<2。应当以法学、会计学和审计学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为基本构架,将法学实务理论与会计学实践知识相融合,在教育部规定的硬性课程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压缩一般性通识课程的学时数,再将节省出来的课时设置法学与会计学交叉的特色课程,来实现交叉学科间知识的融汇贯通。因而,除了设置法学基本理论与实务的专业基础课以外,还应开设注册会计师、中级财务会计学、法务会计概论、法务会计实务、公司财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会计欺诈调查、金融法和金融犯罪调查、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等具有实践性的专业特色课程,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证明理论基础,使法学与会计学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也使得培养出来的“法学+会计学”复合型法学人才具有区别于传统法学专业方向的特质,能够更好地胜任法务会计方向的需求。

(二)法务会计复合型法学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1.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务会计资格考试及其认证体系

最高人民检察院曾明确指要求在各级检察院不包括区级检察院应尽快设置法务会计岗位,以适应新时期人民检察工作的要求。人民检察院也曾招收司法会计人员,这类人员需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全国统一考试。但这种考试不同于注册舞弊查核师,缺乏对法务会计需要掌握的专门知识进行考察。如前文所述,社会对法务会计人才的需要仅靠司法机关的人员无法得到满足,而且其特殊的公职人员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其独立性。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在全国进行专门的法务会计资格考试(如美国的注册舞弊核查师),以保证法务会计人员具备相当的综合性技能。其考试科目有待于学者及实务工作者针对法务会计所处理的业务领域和内容进行确定,而笔者只是抛砖引玉设想其考试科目大致应当包括以下几大板块:即财务会计学板块、审计学板块、民商法学板块、三大诉讼法学板块、犯罪心理学板块等。而法务会计人员不应当隶属于司法机关,即不应当具有公职,主要防止其缺乏独立性,当然其考试和资格认定也不应当隶属于司法机关,这样法务会计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才会时刻以客户的利益为先,在法律和会计准则制约下服务客户。另外,由于我国的法务会计起步较晚,缺乏基本的实务经验,国内的法务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与国外法务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合作,引进其先进的理念和实务中积累的法务会计从业经验,共同拓展法务会计业务。同时,我国的立法应当明确法务会计执业的法律责任,对法务会计人员从事有关证据收集、以专家证人身份出庭作证等程序要进行法律规制,并制定法务会计人员的从业道德规范和准则,应制定相应的部门法规定法务会计人员违规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可引入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

由于法务会计人才要求较高的实务操作能力,因此传统的跨学科理论教育无法解决其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诊所式教育模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接触实践项目的同时更好地运用书本知识,并能切身体验这种来自社会实践中的真实项目中需要的法务会计技能,从而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在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加入诊所式教育模式,从而达到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效果要求。

(1)法务会计的诊所型课程设置方向。在设置法务会计的课程前我们应首先明确法务会计人才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法务会计专业诞生于市场需求,因此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属于职业教育而非学历教育,即不能忽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否则还会延续传统法学专业“滞销”的情况。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有必要将诊所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应作为必修课进行设置。另外,如在法务会计专业开设诊所实践课,则需变更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作业、试卷及答案的形式与内容,探索新的标准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建议可结合学生的自我评议及相互评议的结果,综合考虑客户的评价,再加上教师的最终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篇2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问题日渐突出,使民众对于高等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疑惑和不信任,甚至出现了完全否定的态度和声音,主要的原因可归结为大学毕业生工作能力的缺乏和就业率的持续低迷。

 

这其中除了社会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和近年来全球性经济低迷的影响外,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方案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教育界进行自我审视。而在整个大学毕业生群体当中该问题凸显的又是就业率排名显著低下的专业,法学类专业不幸连年上榜。

 

自2010年始,致力于大学生就业数据挖掘的麦可思研究院根据前3年综合考量的数据,每年一个本科和高职的代表性专业预警榜。该榜单中“红牌”专业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截止到2015年该机构的统计数据,在过去6年的预警榜上,法学年年都属于“红牌”专业。 这与开设法学专业高校对于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有很大的关联。

 

一、非学科优势高校开设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大陆地区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自1999年开始进行扩招,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 这一举措通过扩宽入学的渠道短时间内在表面上缓解了中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意在大幅提高社会主要劳动力群体的学历与素质,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但同时却将压力转嫁于同扩招比例相比师资力量与硬件设施远不能满足扩招需要的高校。

 

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开设硬件投资较少,开设成本较低的法学专业,招收教师教学水平与学历背景参差不齐,甚至有政治学、哲学等专业的教师补充法学的师资力量,教育水平可想而知。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高校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整体目标中被边缘化和忽略。而这种现象在理工专业为主的高校尤其严重。

 

盲目开设法学专业,不重视培养目标,只能随大流跟风的制定目标和方案:早期扩招就开设法学专业的非学科优势高校将法学放在经济系或管理系,开设专业定位经济法专业,目标定位于管理人才,随后跟风改为大类法学招生,定位不明;现阶段法学专业仍然存在隶属于文学院的现象,除了该校实在无法将不具规模的法学专业进行科学的分类外,完全看不出专业归属的培养目标定位。法学专业开设的意义成为建设综合性大学的牺牲品。

 

二、应用型法学教育方式错位

 

与教育目标不相适应的还有教育方式的错位。在目前着力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各高校的培养方式各有奇招。据了解,理工类、医药类、外语类大学开设法学专业一般会与本校的优势专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捆绑。将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概论纳入法学人才培养计划中,以此方式将可依托的行业知识计划在法学课程中。

 

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在最终的就业中并未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反而因为大量占用课时导致原本课程多、课业压力大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臃肿不堪,但收效甚微。此类高校法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多遭行业对于毕业院校性质的质疑,只能通过参加司法考试或者考研来“洗白”学历,重新进行就业目标的定位。

 

除非学科优势院校存在此类的问题以外,一般院校在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选择上难以取舍。一方面,源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研究生招生规模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入学率有所提升。在法学就业普遍不景气的压力下鼓励考研成为很多院校的选择;另一方面,社会对法学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期待值不断提升,出现专业岗位空缺却招不到合适的工作人员的现象又让法学专业教育看到了就业前景和希望。

 

但目前的教育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性课程的渗入缓慢而不足,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立法节奏也出现了与社会逐渐脱节的趋势,新生事物快速大量的闯入社会生活,却在出现问题时无法可依,即理论没有很好的指导实践,实践也没有促进理论的发展。

 

三、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

 

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基于社会对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以法学毕业生就业方向进行划分,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公、检、法等部门为代表的公务员法律队伍建设中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另一类是包括律师在内的其他社会服务型工作领域,如:企业法务、金融、保险、投资、财务、审计、建筑、房地产等等。而细分行业,对于法学人才的要求各有不同。

 

(一)政法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

 

政法类岗位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一直被认为是法学毕业生捧上“金饭碗”的重要途径,即便是近年来此类岗位需求有所饱和,但立志报考公务员的毕业生依然不在少数。但政法岗位的招考要求基本都是无弹性的硬性条件,如对学历、专业、通过司法考试等要求,在此基础上,招考单位也更希望即便是应届毕业生也能在短期内迅速接手工作。

 

目前除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政工作岗位之外,各地法检、公安部分职位也设置了聘用制岗位,应届毕业生可在校实习期间接触此类工作,毕业后有机会签署聘用合同从而获得工作机会。

 

此类岗位的工作人员是社会的司法者和执法者,对现有立法的熟知、应用和掌握要求较高,应以司法考试为导向进行教学,奠定从业基础。同时此类工作岗位也要求对现有立法有法理层面的理解,以便工作中具体事件处理方式的变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应试水平可通过司法考试,基础知识储备充分扎实,能够理解政法类工作性质并能够很好的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司法、执法实践相结合,理论水平高同时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化人才。

 

(二)社会其他类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

 

相比政法类工作岗位,社会其他类岗位对法学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以律师为例,在通过司法考试的基础上,经过一年的实习并通过律师协会的考核最终成为一名执业律师以后,仍然需要进行行业方向更为细化的发展,如民商类、经济类、建筑工程类、家庭关系类等等。有行业归属的律师才会在律师行业发展得更加专业,而这种细分和社会其他法律工作的要求又非常的契合,如:不同行业的企业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财务、金融、审计等等。

 

此类工作岗位要求知识面广,有相关行业的知识背景并能以其他专业学科作为法律事务工作的依托,实际上要求比政法类岗位更高。此类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法学基础知识掌握全面、应用能力强、知识结构多样化的复合型人才。

 

四、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

 

基于以上分析,现有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着力培养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应用型改革

 

现有高校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重理论水平轻实践能力的,包括研究生教育中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也不同。高校教育更倚重学术类人才的培养,此类学生求学竞争压力大、分数高、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但基本是与社会脱节的状态。通过高校教育传递给社会用人单位的信息依然是学术类毕业生质量高于专业实践类毕业生,对社会反而是一种误导。故应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加大实践性课程的力度,并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条件做相应的修改。

 

以往的法学教学主要通过案例讲解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现有条件和需求表明纸上谈兵远远不足以进行知识的传授。以支付方式和跨境交易为例,都需要见习金融、进出口贸易领域的工作流程,走出课堂的教学应在改革之列。除此之外包括奖学金、助学金也要向专业实践性方向予以支持和倾斜,体现对专业实践型人才的重视,明确学术与专业实践培养的价值及毕业生的走向问题。

 

(二)专业方向应社会需求而定

 

无论人才方案如何改革,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同时向社会输送有价值、有能力的人才才是根本目标。理论作用于实践,实践又能够指导理论的发展。法学研究不能够脱离社会需要,因此,对社会需求的把握是法学教育最明确的指向标。

 

进入21世纪后的世界科技进步迅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立法一方面有其稳定性,一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基本的道德规范作为底线,法学基础理论不变,立法内容随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法学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应顺应社会的发展,契合社会的需要。以知识产权为例,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属世界领先水平,但单纯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在各行业的适用性并不高。

 

如目前较发达的游戏产业,要求法务工作者对游戏行业有一定的了解。而游戏行业本身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对人才需求也较高,但显然传统的学科划分不可能细化到此专业层面,自然是无法满足社会行业需求的。所以,法学专业方向的划分应顺应社会需求。

 

(三)培养模式逐步向联合培养方式发展

 

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下,法学教育能够达到的理想效果是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在工作岗位上不因知识储备的问题而不能胜任工作,这同时也是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的瓶颈所在。作为通用专业,法学的人才需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毕业生就业的多元化才能根本性解决就业率低的问题。多元化的就业方向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是多元化的,单一的法学教育解决不了法学知识以外的知识体系扩充。

 

通过不同行业与高校法学专业联合培养的模式,一方面促进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另一方面将其他行业的专业知识通过见习或实践的方式融入法学教育,可成为法务运用的依托,为就业打好基础。

 

(四)加大实践型教师的引进

 

目前高校的师资引进依然片面重视学历背景,一味要求高学历。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工作背景单纯存在于校园,毕业放下书本的同时拿起教鞭,除了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以外并未从事过任何应用实践型的工作。在大力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下,无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其本身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历都是缺乏的,难以带给学生有价值的实践性指导。所以加大实践型教师的引进力度,其作用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