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良好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良好思维的培养

篇1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中学数学应使学生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中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强与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思维的品质。思维品质就是在思维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和智力、能力的个性差异,表现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面。本文就谈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一、思维的深刻性

新课标教学过程中应以思维的深度为侧重点,以抽象概括能力为核心,强化数学问题实质的揭示,在过程中求深,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及思维活动的深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能深刻的理解概念,在思维过程中有较高的逻辑水平,善于深入的思考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能预见事物发展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时,往往死记,生搬硬套,缺少对概念、定理和公式生成过程的理解,导致解题过程中应用不熟练,一知半解,过程不完整。一个数学概念,不仅应理解引入它的必要性,而且应理解它与其他概念的关系,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清楚这个定理或公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用于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

例如: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教学,学生学完后都知道这个公式好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直接代入就可以了,可是,往往有学生最终只记住公式的应用,却忽视了公式的由来,不清楚公式中的b2-4ac表示的意义。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记住公式的形式,更要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本质,从基础知识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良好品质。

二、思维的灵活性

新课标教学过程中应以思维的广度为侧重点;以多向思维为核心,强化知识之间的渗透,在变换中求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多思:提醒学生在解题时不必急于动笔,引导学生注意审题,应全面、整体地看问题,认真观察题目的特点,不仅能从形式上发现特点,而且还能从已知条件中发现其隐含条件,既要注意主要条件,又要注意次要条件,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多向:应注意概念、定理、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整理知识,既要重视知识的纵向联系,又要重视知识的横向联系,注意知识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头脑中知识井然有序,脉胳清楚,易于联想。

(3)多解:教学中还应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与一题多解的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打破定势思维习惯和诱导学生转化思维角度,认真观察、多方联想,恰当转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三、思维的敏捷性

新课标教学过程中应以思维的速度为侧重点,以思维的合理性为核心,强化特殊与一般的结合,在熟练中求快,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正确前提下的迅速和简捷。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积极思考,正确作出判断并迅速作出选择。思维的敏捷性主要表现为能够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而这又有赖于在正确前提下的速度训练。经过练习,从中总结经验,进而概括出规律。并通过应用而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而产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敏捷性又与概括性紧密相联,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也能‘立即’进行推理的缩短。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种“结合”:

1.笔算与心算相结合,在运算中求快;

2.文字语言与数学符号语言相结合,在翻译中求算式;

3.一般与特殊相结合,在对比中求捷径;

4.数与形相结合,在对比中求思路;

5.书面画图与闭目构图结合,在思维中求直观。

在以上“结合”的推进中,应加强解题运算的训练,加强知识迁移的铺垫训练,力求增大跨度,提高效率。平时可通过运算速度赛,智力试题抢答赛,最优解法评选等形式加强培养。

三、思维的独创性

新课标教学过程中应以思维的新度为侧重点,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强化创新意识的引导,在探索中求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和束缚,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对已有的数学表述和论证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在教学中应形成活泼气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打破常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不受定势思维的束缚。

例如:60人举行乒乓球淘汰赛,决出一个冠军,问需要安排多少场比赛?常规见法:每场需两人,则有30+15+7+4+2+1=59人(场),而也有学生有这样创造性解法:每场淘汰1人,应淘汰59人,才能决出冠军,故需29场。像这样打破常规的思考方法,老师应多加鼓励,而且在教学中,老师也应注意这方面的引导。

篇2

    低。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使用英语课堂用语精心组织教学和提问,对于学生养成英语思维能力无疑是一种良好的促进。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乐于思维

    心理学指出:思维从问题开始,又深入于问题之中,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任务联系着。人有了问题和任务,就要求去思维、去解决。可见,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是与一定的问题的产生和解决相联系的。问题可以揭示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问题是思维的原动力。因此,教学过程可以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心理有这样的特性:如果他的行动不足以应付外界事物,就产生一种需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或是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教师应该善于随时\"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的心理需要,这样,他们就自然会乐于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问学生\"Why...?\",使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形成积极思维的优良品质。如问学生:Why can′t we say \"I have many works to do.\"?在他们作出正确回答后,再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用法。还要让学生知道,汉语和英语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语系,讲英语要讲地道的英语,要服从于其社会文化背景、风土人情、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切不可想当然随便套用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思维,他们就能在答疑过程中愉快地获取知识,树立自信心,增进交际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启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教学活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培养其主动思维能力。

    英语的词形变化比较多,但大部分有规律可循。教师在教这些规律时不应急于讲解,而应先呈现材料,让学生自行观察,给他们通过思考找出规律的机会。如教形容词比较等级的变化规律时,可以利用视觉媒体分别列出tall,taller,tallest;nice,nicer,nicest;big,bigger,biggest;easy,easier,easiest等词,告诉学生它们的变化规律已经在里面了。由于学生已有重读开音节、重读闭音节等语音知识基础,当他们观察这些词时,就不难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教师再稍加归纳,学生就掌握了。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方法自行发现的规律,会记得牢固。

    众所周知,人在思维过程中往往容易受自身的思维定势干扰,影响思维的准确性。如一些学生往往只看到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所叙述的动作都发生在过去,却不注意分清它们两者在使用上的根本区别,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区,造成错误。一位学生打扫过课室后,有同学把课室又弄脏了,教师把这个学生找来,他为了强调自己已经做了值日,说:I′ve cleaned the classroom!殊不知,他在这里已经用错了时态。如何引导他改正呢?最好的办法还是启发他思维。教师可以先表扬他热爱劳动,然后问他:现在课室干净不干净?既然不干净,就是说你打扫卫生的动作造成的结果已经不复存在了。告诉他,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发生的某一动作对现在产生的影响或结果,强调的是现在的情况--动作的结果还存在(课室还干净),而一般过去时只表示过去曾发生过的动作或状态,和现在不发生联系。最后问他,你说该用什么时态好?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独立思考,就会说出正确的句子:I cleaned the classroom just now.这样引导,学生脑里的印象会更深刻。

    三、变式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英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交际能力,要让他们养成交际的灵活性,及早告诉他们,在交际过程中,要善于思考,灵活机动,不要囿于某一固定的模式。\"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道通罗马)\"一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方法;另一方面,成功交际的原则是表达准确,无语法错误,对方能够理解,有时甚至越简单越好(尤其是口语)。基于这一点,教师应该多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着眼于学生的实际作用。

    四、触类旁通,培养横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必须随时注意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让学生触类旁通,知识与知识之间产生正迁移,养成横向思维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扩充语言信息量。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面临教师创设的新异情境时,在思维中产生不确定性,于是出现了探究的学习动机。在进行时态教学时,我们更可以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养成横向思维能力,早日掌握更多的时态。如现在进行时的动词形式是由助动词be的现在式(am are is)+(do)ing构成,进到过去进行时,只须强调\"去\"这一概念,提示学生想一想助动词该如何处理,学生是不难组成新的时态句型的,而且最好让学生自己归纳,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他时态的教学也可如此处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人,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思维习惯不是天生的,是培养出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是通过各种途径,采用不同方式,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思维。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有利于其英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武军 \"外语教学心理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

篇3

要培养善学习、能创新且能与时俱进的学生,数学教育必须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离开了这个核心,就会因本学科的思想性、逻辑性等因素,造成学生“双基”不牢、能力很差、数学素质低下、缺乏创新个性等严重问题。那么,数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1 把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作为基本数学教学思想

因为,数学所研究的是现实数量关系和逻辑可能的结构关系,是由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语言、数学概念术语以及数学表达模型而构架起来的。因此,在数学学科教学中,需要采用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概率与统计思想和必要的哲学思想,将实际问题情境进行数学组织化,将陌生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已知的或已经会解的数学问题来处理。而与之相适应的数学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同化,才能正确地掌握应用这些思想化的数学材料,才能恰当地体验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良好的思维品质决定着数学教学的成败。

2 确立良好思维品质的发展目标

2.1 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数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数和符号。要用数学命题,公式法则和相关的图形来正确刻画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就必须以准确鲜明的数感和符号感为必要的前提。

2.2 发展学生的数学信息感。数学信息感不仅包含教材所提供的常规数学模型,还包括关于解答问题,探索规律,学习知识等方面的思想方法。数学信息是抽象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的关键因素。

2.3 发展学生的数学过程清晰感。数学过程清晰感,包括对观察、分析成果的清晰表述,对解题过程的清晰展示,对思考理由的清晰阐述。学生具有数学过程清晰感,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具体体现。

2.4 发展学生的质疑意识感。质疑意识感,包括提出中间问,确定中间结果,制定解题计划,明确复杂问题可分解为成的简单问题,提出对“双基”知识的理解障碍点,体会学习数学中的心理问题。较强的质疑意识感,是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催化剂。

2.5 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感。正确的自我意识,包括实事求是的态度,独立思考的自律习惯,能与他人交流思维成果,自觉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随时评价优化学习方法。

学生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感,就会发挥利用积极因素,自觉加强思维品质的修养。 转贴于 3 精心营造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活性剂。因此,教学双边的思维活动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要让学生始终处于民主和谐、积极活跃、心理负担适度、施教过程自然、师生感情融洽的环境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从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中,从学生思维的失败中,培养学生急切体验成功的情感。给学生思维以正确的导向,使学生能在一种激活状态中优化自己的思维。

4 切实培养学生的下述思维品质

4.1 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一题多解、变式练习和多题一思等强化训练活动;要使知识呈现方式和教学讲解方法体现多样性;要克服思维定势对思维活动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能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灵活运用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规律、方法、步骤和技巧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取向和学习价值取向。

4.2 思维的敏捷性。在教学思想上,要建立有关速度、正确率、状态调整的目标体系;要注重提高快速感受“双基”知识、数学经验和分析方法等方面的数学反应能力;要注重提高几何语言图形化、空间观念形象化、相关概念系统化、数学模型与现实情境相转换的直观感应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效率,增强师生双方反馈信息的灵敏度。

4.3 思维的逻辑性。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展示对于概念本质的抽象过程;注重展示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分析过程;注意展示相关判断和数学命题间的逻辑结构关系;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总结和数学方法对思维活动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遵循认识规律、坚持理解记忆的凭据推理的自觉性。

4.4 思维的深刻性。在教学取向上,既要重视顺向理解,还要训练学生的逆向思考技能;既要把重点知识和关键内容的本质特征讲深讲透,还要适时展开多层面、多方位的强化训练;既要重视教材的编排体系,又要进行教材的再加工;既要要要求学生把握知识本质、把握知识内在关系,还要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篇4

一、 运用比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小学数学应用题有些数量关系是极其相似的,因而也具有相类似的解题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对同一解题思路和解题规律,设计不同的问题情景,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规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教学工程应用题之后,让学生做以下几道练习:

1.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修建,需12天,由乙工程队修需要20天,两队共同修建需要多少天?

2. 客车和货车同时分别从两地相向开出,客车行完全程要10小时,货车行完全程要15小时,经过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3. 学校有一笔钱用来买办公桌椅,单买办公桌可以买10张,单买办公椅可以买40把。如果买办公桌椅同样多,可以买多少套?

学生分析题以后便可以得出以下数量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如下比较:

路 程÷速 度 和=相遇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总 钱 数÷单 价 和=购买的数量

通过比较学生看到了虽然上述几道题的创设情境不同,但解题思路相同,都可以借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方法来解答。

二、 运用比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很多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不是唯一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列出不同的算式,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如,一艘客轮从A港开往B港,已经航行了165千米,正好航行了A、B两港路程的5/9,这艘客轮离B港还有多少千米?

这是一道难度不太大的分数应用题,可以循着顺向思维用分数除法,可得解法1:

165÷5/9—165或165÷5/9(1—5/9)

可以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思路去考虑,可得解法2:

165×[(1-5/9)÷5/9]

受到上面解法的启发,又可以循着航行的路程是离B港的几倍的思路探索,得出解法3:

165÷[5/9÷(1—5/9)]

还可以从归一法思考,得出解法4:

165÷5×(9—5)

如果循着反向思维,从返回归一考虑,学生又可以得出解法5:

(1—5/9)÷(5/9÷165)

由于教学精心设计,虽然学生练的只是一道题,但这道题的知识覆盖面却很广,学生在解答时是需要选择头脑中储存的多种信息,并进行比较,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三、 运用比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数学概念、定律、性质、公式、结论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上,学生理解是不会深刻的;若能将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其内在的各种特征,可以防止知识泛化和混淆,提高认识能力。

如在教学比时,就需要将除法、分数和比这三个数学概念进行比较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是要通过比较找到它们的不同点。比同除法、分数虽然有些联系,但是它们的意义是有区别的。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方法;分数则是一种数的表达形式。

又如,比例教学中,学生常对下面这组题不易搞清:

(1) 一种药水是用药粉和水按1∶100配成的,要配制8080克药水,需要药粉多少克?

篇5

在上一节“复合应用题”复习课时,我认为既然是复习课,练习的量就要大,内容就要深. 于是我准备了30道应用题,设计好一节课的教法,该讲些什么,问些什么,怎样板书以及学习的形式等. 但是课后通过作业检查,发现结果很不理想,除几个优等生对本课知识点已掌握以外,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一到两题. 原来虽然我每一个细节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但是由于一堂课排得满满的,学生没有机会提问题和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总结出几点经验教训. 在上第二节“复合应用题”一课时,我先出五道应用题让学生列式口算,讲解其中较难的两道题,又分别让好、中、学困生在15分钟内各思考三种不同难度的应用题. 优等生争得面红耳赤,中等生争着发言,学困生也不甘落后,课堂上气氛活跃,人人动脑筋、个个想方法. 课后检查教学效果良好.

通过这两节课的分析比较,我深有感触:要发展学生智力,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他们多思考;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和探究. 如果只是简单地一问一答,显示的思维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没有机会深究,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总结认识,我认为在具体应用题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指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与过程的灵活程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巧用一些思维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例如:5■千克海水中含有盐■千克,要晒20千克盐需要海水多少千克?

学生审题之后,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答方法. 经过分析本题有按归一法解,即5■ ÷ ■ × 20,有按倍比法解,即20 × 5■ ÷ ■.

此外还有用分数方法,按比例方法,方程法等方法解答. 通过不同的解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简缩过程,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过程的速度,它是指能够较快地看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简缩解题过程,从而能够比较快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例如:某织布厂,计划1月份织布10万米,实际1月份超过计划2万米,2月份比1月份超过25%,3月份比2月份超过20%,3月份超过计划多少米?

这题用一般方法解分别算出3个月份分别生产多少万米,再算出3月份超过计划米数. 然而,可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简缩过程,获得简便方法,即:2 × (1 + 25%) × (1 + 20%).

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找出题中的内在联系,提高了解题速度,发展了思维的敏捷性.

三、另辟蹊径,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精神,它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地和新颖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另辟蹊径可以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有两筐同样重的苹果,如果从第一筐中取出15千克放入第二筐,那么第一筐的苹果是第二筐的■,原来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这题按一般思路解,先求出2个15千克相当于第二筐苹果的1 - ■,于是可得原来每筐重量. 为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可启发学生另辟蹊径,于是有的同学想出了用按比例分配法解答,即15 × 2 ÷ ■ - ■ = 120(千克),每筐苹果重120 ÷ 2 = 60(千克).

通过练习,不仅可以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以使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去发展,思考解题,从而培养其思维的独创性.

四、善于转化,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数学活动的抽象程度的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学生的思维容易停留在问题的表面. 教师应教会学生善于转化,不断把思维引入深入.

例如:学生人数在40与50之间,如果分成每8人一个小组,那么有一组多5人;如果分成每12人一组,则有3个小组各少一人. 求人数.

解答此题如若换一种叙述形式问题将易于求解,经过分析问题可以叙述为“某数是8,12的公倍数;且在43与53之间,求这个数. ”这样解就容易多了. 这样运用转化的思维方法,沟通了题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题中的数量关系明朗化,从而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五、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不盲从不轻信的一种智力品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争论,是培养思维批判性的有效手段.

篇6

关键词 善抓本质; 逆向思维; 善于变通; 快速准确;标新立异

高考化学要考查的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所有能力必须通过思维能力才得以实现,所以思维能力是核心。而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笔者仅就高考化学试题谈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1 善抓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是一 切思维品质的基矗它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园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及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1995年的高考化学试题突出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考查。可见,要简明扼要地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应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抓住题目“题眼”作为思维突破点,又要选点准确,使思路畅通,问题解决显得“敏捷而迅速”。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思维深刻性的另一方面,也可在多项选择题的解答中体现出来,高考第二大题单项与多项选择混和,其目的是增加试题难度,降低随机猜测得分率。而中学生受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往往对概念理解不透,记忆不深或仅凭印象进行机械推理,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不细致,不深入,或产生思维定势,从而导致少选,漏眩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经常有意识地漏选选项,有利于帮助学生分析复杂的比较隐蔽的或带假象的选项时,能去伪存真,正确选择,以达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之目的。

2 运用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逻辑思维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令人无懈可击。解题时,运用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奇妙效果。

3 善于变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高考试题大多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只有善于应变,触类旁通,方能越关夺隘,攻克难题。所谓难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迁移试题,另一类是计算题。它们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 快速准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的其它品质高度发展的结果,它表现在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维的速度和效率上不循序渐进,而是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以最诀的速度攻克未知。高考化学试题不仅要求考生全面扎实地掌握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取头脑中贮存的有关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不少考生答题时感到时间紧,不能答完卷,乃因解题速度慢之故。

思维的敏捷性还表现在善于抓住时机,加快对信息的吸收、筛选和运用。例如,高考题第27题,内容繁杂,解题时应首先理顺各物质间的数量关系,每一步推理均要紧紧抓住反应过程中消耗和剩余的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则产生现象的原因不点自明,反应的方程式也能轻而易举地写出。巧用守恒(如质量守恒、体积守恒、浓度守恒、电荷守恒等)出奇制胜,是提高解题速度的重要捷径。

为了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日常教学中必须定时定量训练,并鼓励学生解题时敢于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使学生在多变、多解、多思中把握问题的本质,对思路闭塞的学生积极引导,帮助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5 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知识的发展有待于创造,只有创造才能在竞争中生存,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最可贵的一种品质。1995年高考化学试题充分注意了这一点。

近几年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的命题可以看出,试题涉及的化学理论知识,由原来的高中基础知识略加延伸,到现在的大量取材于高等化学、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新科研成果,就能力测试而言,由着重考查学生从现有知识、原理出发,分析、判断、推理解决“老”问题的能力,向考查考生自学新材料、新理论,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解决“新”问题能力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并选拔创造型人才。诚然、信息迁移题难度系数比较大、但它不“超纲”,重点考查学生的“现场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在复习教学中,不能丢开书本,花大精力,耗费时间去补充“超纲内容”,既浪费了精力,又增加了学生负担。重在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现场自学”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14-01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人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有意识的反应。人的社会行为是在后天习得的,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教育、学习等发展起来的。要让学生成为具备良好思想素质和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得从小抓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更多的独生子女却表现出依赖别人,缺乏自理、怕苦怕累等不良倾向,针对孩子们这些现象,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树立理想教育

人们常说:“思想支配行动。”而理想又是一个人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早立志、立大志、报效祖国的教育。如《大江的儿子》这课,课文介绍炎黄子孙尧茂书为祖国荣誉、民族尊严,不怕艰难险阻,开始首漂长江壮举,最后光荣牺牲的事迹。在教学时,把爱国主义教育这根主旋律贯穿于始终。课前,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收集历代杰出人物、革命烈士热爱祖国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结合课文内容教学,唤起学生爱国之心、报国之心。

二、提高认识,目标导行教育

1、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得要让学生熟知和掌握行为规范,从心底里接受行为规范并愿意遵守,从而产生道德行为意向,萌发正确的行为动机。

如:思品第八册共12课,分为七个单元。(一)团结友爱;(二)关心集体;(三)文明礼貌;(四)勤奋学习;(五)勇敢坚毅;(六)自尊自爱;(七)热爱祖国。根据各单元训练要求,在课堂上不仅要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还要提出一个行为要求,使学生明白道理。要落实于行为表现,促进知行统一。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上课的有利条件,具体指导学生说说做做,进行有效的实践,通常可采用的方法有:榜样法、比较法、表演法等。同时还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2、另外,组织孩子们学习

背诵《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西昌四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然后再组织学生对照《守则》、《规范》、《常规》,开展照镜子、找差距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认识,并形成内驱力,树立起奋斗的目标。

3、在生活中,教室要注意扣紧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如正反两方辩论、小组合作、情景表演、以身示范等。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4、新课程拓宽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走出课堂

如在校园中观察、做小调查;在社会中锻炼等。巩固所学到的行为要求,一遍逐步养成习惯。

三、严格要求,规范行为教育

1、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根除

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和一定的自制力,只有对孩子进行持之以恒严格的训练,才能取得成效。一是对孩子进行学校生活行为常规的教育:包括机会、活动、进校门、上课、答问、进教室、进办公室、对老师、对同学、衣着等方面行为习惯教育;二是家庭生活行为常规教育:包括对父母长辈、对客人、对家务事、对吃、对住等方面的行为习惯教育;三是社会生活行为常规教育:包括对老人、对小孩、对残疾人、对公共秩序、对公共卫生及参加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行为习惯教育。如:第二册中《爱护花草树木》一课,要求学生知道花草树木的作用及如何去爱护。先让学生搜索这些方面的资料,认识绿化的好处和有关知识;再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外实地调查,了解绿化的现状;通过调查,让学生发现某些不良行为,如随意采花,在树上刻字、画画等,让学生明白其害处,讨论如何爱护花草树木。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动起手来,如亲子栽一些花草树木,设立“爱绿”公益标志牌等。这些教学方式应该说都比在课堂上的空洞说教要更加的生动和有效,其“后劲”也更足,更利于学生认知、明理,并内化为行为表现。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孩子们在校是好学生,在家是父母的好孩子,在社会是文明小公民。

2、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来规范学生行为。小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在教学中仿照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言行,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对人热情有礼貌》一课,让学生轮流上台照着图片练习,向别人借东西该怎样说?怎样做?碰掉了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办?向别人怎么道歉?这样,静止于书本上的画面就活动起来了,变成了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小节目,如此一来,让学生看得见、听得见、学得来,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强化作用。

篇8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言传身教;持之以恒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要性。况且,我校地处新开发的蔡家工业园区,进城务工入子女很多。他们大多来自经济落后的地区,他们父母的知识参差不齐,对学生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一些学生的行为习惯差,自觉性不够。作为一名低年级小学思品课的老师,我深切地感到对学生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教师只要抓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能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用活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品德与生活》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编写的教材,品德教育内容丰富。如二年级下册就对学生进行了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珍爱生命,热爱科学、自信、诚实、求上进的情感教育。教材上还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因此,教师就要利用好手中的教材,认真挖掘教材里的德育内涵,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生活情境剧),让学生感知、明理、辨析来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课时,通过感情朗读,角色扮演《明明和小鸟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爱护小鸟不是把它关在鸟笼里,而是把它送回森林。通过《长颈鹿妈妈的诉说》视频播放,更是引发学生思考并研讨:怎样对待动物,才是真正友好的行为。在教学《我们的大地妈妈》时,我也通过动画播放《大地妈妈哭了》,使学生心理有所触动:不能乱砍乱伐树木,不能乱倒垃圾,让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动力定型,是自动化的行为,形成了习惯,能使使道德行为由偶然性变为必然性。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装形成规范行为习惯的内容。如对人有礼貌,遵守课堂o律,升国旗时要肃立等,对这些规范必须以规范化的动作反复训练学生,使之形成习惯,成为不由自主的行为。例如,我在教学《对外国客人有礼貌》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让学生排演了“客人来到我校”和外宾一起上课、活动、照相等几个小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在实践中,懂得对外国客人热情大方、有礼貌,要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道理,掌握礼貌用语和礼貌待人的具体做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平时的生活实践加以巩固,使学生的礼貌行为慢慢形成习惯,成为自觉的行为。

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有了一些初步的道德认知,我们还要把这些良好的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最重要的准则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因此,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要求学生上课前摆好该堂课的书本文具、每一组课桌椅摆放要整齐、上课要积极举手发言、上课时要有良好的站姿和坐姿、认真听别人发言,不破坏学校公物,不在走廊上追逐打闹等等。由于学生年龄小,老师一开始教学时觉得有点“累”,但用不了多久,学生的这些好习惯就养成了,就成为了生活中很自然的事情。强调一点的是在低年级孩子心目中,老师是神圣和完美的,他们对教师特别期待和依赖。他们又具有极强的向师性和模仿力,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引导和感染着学生。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我在学校常常要求自己与教师和睦相处,和学生成为朋友;家长朋友来时热情招呼,亲切问候。时时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发至内心的“您先请”“谢谢”“对不起”常挂在嘴边。看见地上有垃圾马上捡起来;讲桌不干净时,赶紧清理干净;学生生病了,马上联系学生家长,对学生嘘寒问暖,喂喂开水,抱一抱。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这一切,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也照着我那样去做。上课前,把桌椅摆放整齐;地上有垃圾时马上就有人捡起;讲桌上的教具、本子也经常被学生摆放的整整齐齐。我要是哪里不舒服,马上就有学生来摸摸我的脑袋,给我倒来热开水。有的小朋友还记得送上自己做的慰问卡,卡上简单的画里面写上让人暖心的话语:“老师,您病好了吗?”“老师,祝您身体健康!”

三、自我检测,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为了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我们开展了“自我检测”活动。活动是这样开展的:在每一周,我都会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做一份《自我检测表》。例如“本周你上课听讲了吗?”、“上课铃响了,你坐好了吗?”、“你积极参与劳动了嘛?”、“你认真完成作业了吗?”等等。每一周最后一节思品课我都会抽出时间让学生拿出表格进行自我检测,对本周表现好的和进步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学生对这一活动形式乐于接受,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四、有力的监督,促使学生“习惯成自然”

篇9

一、思维能力的分类

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中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分析思维能力

纵观当前教育环境,大部分高中学校的教育条件都得到了良好改进与完善,但学生仍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练习题,这无疑造成了学生解题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低的现状。为此,大部分学生都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加之部分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注重教材内容的简单,没有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以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阻碍了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2.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要求学生在基础思维能力上对所触碰的知识与事物进行更深层次的伴随创造性的认识与理解,属于高级思维能力。通常,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先天所具备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即需要教师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将高中政治教学课堂发展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基地。

3.实践思维能力

良好实践思维能力不是所谓的没有错误的产生,而是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思索与总结出自己产生错误的缘由,并及时改正,保证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高中政治课堂的支持,即教师需要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从而不断帮助学生积累更好的实践经验,以及增强实践思维能力。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1.基于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打开之前,一般需要对某件事物提出疑问,主要原因在于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如在选用微课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引用多媒体设备与教学工具,进一步提供给学生更为直观与形象的视觉冲击,从而充分发挥课堂作业,提升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课堂语言转为通俗语言,并合理利用诗词、俗语与成语等。通俗语言的讲解生气勃勃,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引导学生集中精力,主动参与课堂思索之中。例如,在讲解哲学知识时,可以合理利用相关成语进行讲解,通过成语知识拓展哲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营造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

2.重视学生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即依据这个问题思索另一个问题的解决方式,以这样顺藤摸瓜的方式解决更多问题。在处理学习过程中较多问题时,激发与培养学生深层次思维,以改进与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率。另外,在学习各个政治知识点时,教师需要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合理联系,激发学生思索,进一步探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指的是基于一个知识点,在思索过程中不断扩散思索问题的方式,并从不同角度思索所有相关的信息,以得出符合常理的答案。

3.激发学生求知欲

求知欲是激发学生创造的内在动力,可以合理科学地教育与指导学生的研究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设计良好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式将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合理融进一段生动有趣的事件中,一旦学生对其产生好奇心,自然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进行思索,这不仅灌输了学生基础知识,而且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培养学生个性,激励独创精神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独特时期,这一时期是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及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时期,但这一时期的学生也充满着极强的个性。应试教育背景下,大部分学生的个性都没有得到重视,甚至得到打压,这无疑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与培养。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不仅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而且需要积极培养与开发,借助学生的个性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部分较为开放的题目,并单反面设定一个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围绕此答案进行分析与讨论。随着讨论的逐渐深入,便会有部分学生发现这个标准答案存在错误,随后有理有据地向教师提出质疑与反驳,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讨论中,最终得出合理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营造了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5.培养学生想象及洞察能力

想象是创造力的主要来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它不是不切实际的瞎想,而是在具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加工与拓展所学的知识,从而思索与总结出新见解的心理过程,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开发思想,积极拓展课本内容,以及在充分了解与掌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与完善课堂教学方式。

学生求知欲与创造精神的激励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洞察,因为良好思维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生活,并需要在生活中进行创新与总结。另外,教师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丰富的生活元素,创建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进行观察与总结,真正启发、引导学生创新,从而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10

关键词:初中 数学 教学 学生 思维 能力 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21世纪,如何培养现代化的建设人才,肩负着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学活动的实质是思维活动,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要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的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抛物线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平时在跳绳中来感知开口方向及最高点和最低点;在路程、速度、时间的教学中,除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让学生从家到学校之间的这段路程来感知时间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激情。

二、鼓励猜想、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法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人们以某些已知的事实和一定的经验为依据,对数学问题作出推测,形成命题,这种尚味判明真假的命题就是猜想,再对命题进行验证,这便是猜证结合的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圆周角定理时,展示课件后,引导学生考虑一种特殊情况(角的一边经过圆心),一般情况(角的两边都不经过圆心的两种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转化、分类、分析、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激励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创新;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学生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例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对顶角相等”等公理。就是人们在“实践――创新――再实践”的数学结晶。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人的思维在现成的知识体系中不活跃,而在形成知识结论的整个探索过程中比较活跃。在教学中,若单纯地讲,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趣,不能进入思维的境界,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后,再用课件演示倾斜程度的变化。同时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适当启发引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持续。这样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思维的情景及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

1.数学思维品质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优劣的标志之一。

在教学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很聪明,而有的学生却不那么聪明,除了先天因素外,更主要是后天培养造成的。聪明的学生,他们善于联想、归纳、推理、概括、探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超群,是他们数学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不那么聪明的学生,其实并不是他们比别人笨,关键是他们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作为学习数学的支撑点,因而对学习数学比较吃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对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2.在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能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必然要努力学习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还要努力学习数学专业知识,只有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与数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大胆地改革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索,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教学中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感及教师教学技艺。

3.现代教育理念关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