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理性思维的方法

篇1

关键词: 思维形式 直觉思维 形象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多种物理思维能力。

一、物理思维的基本形式

1.物理抽象思维。凡是以物理概念为思维材料,以物理判断和物理推理的形式反映客观物理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叫做物理抽象思维。物理抽象思维是物理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许多物理问题的提出、物理概念的产生、物理规律的建立、物理理论的形成等都是物理抽象思维的结果。

2.物理形象思维。物理形象思维就是以物理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物理表象是物理形象在人脑中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这些形象包括事物的物理宏观形象、微观形象、时空形象、局部形象、整体形象、静态形象、动态形象等。

3.物理直觉思维。所谓物理直觉思维就是以物理概念和物理表象结合而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知识组块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是指人脑不借助于逻辑推理而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表象和经验知觉,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事物的物理实质,并迅速作出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不伤好奇心,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好奇心是创新型人才的一种重要品格。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遇到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总要问个明白,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群体活动中,打破“师道尊严”的桎梏,让学生在平等、自然、祥和的氛围中思考、活动,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以保护他们对身边事物寻根问底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当学生某方面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对这一领域就会产生新的好奇心,自然会产生继续研究的欲望。

2.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主线展开教学内容,做到提出问题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析问题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正确推理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得出简练结论以锻炼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并便于牢固记忆。如:在“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置:提出问题: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

实验探究:

①磁铁静止于螺线管内部时没有电流

②磁铁插入和拔出螺线管时有电流

③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有电流

现象分析:

(1)上述能产生电流的②和③实验均发生了磁通量的变化,而不能产生电流的①实验并没有引起磁通量的变化;

(2)根据电路的知识,若上述实验中的螺线管和导体没有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那么它们也不可能产生电流。

得出结论:(1)磁场也能产生电流;(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磁通量变化,②闭合电路。

其次,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深入揭示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中的因果关系,达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因果关系的分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在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分清因果关系,注意对应关系。如,在楞次定律中,有两对因果关系:①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②回路中的感应电流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这两对关系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既是原磁场磁通量变化的果,又是产生感应电流磁场的因。学生只要分清这一因果关系,就比较容易抽象出楞次定律的内容。

(2)在解题中,培养学生应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等抽象思维的方法来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寻找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有两条逻辑思路:一是从未知量开始,逐步过渡到已知量。具体地说,就是在认真审题、分析题意的基础上,首先找出直接回答题目里的问话的物理规律及原始公式。然后找出原始公式中各个量的物理规律,直到待求量全部用已知量表示为止。二是从已知量开始,逐步过渡到未知量。具体地说,就是把习题逐个分成几个简单的物理过程或情景考虑,把各个过程中的函数关系全部找到,然后再综合起来考虑。如:研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简单的,我们可把它分为几何与匀速圆周运动两个情景;复杂的,我们还可以针对带电粒子的速度再加上加速电场或复合场的情景。

3.构建正确的物理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是进行物理形象思维的基础,只有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才能使视觉参与思维,才能画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示意图,才能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抓住问题的本质。

构建正确的物理形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1)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在物理教学中要恰当采用实验、挂图、模型等手段,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利用录像、投影、计算机,让学生生活在形象的物理世界里,通过动态的画面将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物理图景、物理形象、抽象概念形象化,将课堂教学中不便演示的现象和内容以立体的信息输入学生大脑。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聋生 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62-01

数学作为一门需要大量形象思维并结合合理想象对数学的各种概念和定理形成具体的印象和想象的课程,对聋生而言有很大的挑战性。尤其在他们并未形成语言概念之前,形象思维的形成更是困难。让他们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形象理解和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另一方面,形象思维的形成对于他们理解各类的社会事物也有很大的作用。

1 聋生思维特征分析

1.1 耳聋对聋生思维的影响

对于一般人来说,思维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形式。而对于数学这样需要通过定理和具体的想象结合的学科,更多的是运用合理的形象思维进行学习。就聋生的具体情况来说,他们在形成真正的语言概念之前,无法解读数学的定理。而形成语言概念后,在思维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对定理的合理想象无法顺利展开。这也就致使他们在掌握定理时缺乏逻辑性,也就造成了他们在对具体事物进行评断时没有条理性,无法对定理进行准确而恰到好处的细致理解,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不能对各种相似的概念、事物等进行区分。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特殊的方法引导他们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以推动他们在话语的理解和辨识能力上的提高。

1.2 聋生的思维过程与形式

在对事物进行对比时,他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事物表面的区别,容易忽略事物的内在;更多注意事物之间的差异,容易忽略其共同点;更擅长于单方面的比较,容易顾此失彼[1]。

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对抽象思维进行总结时,他们需要的时间要更长,而且只限于对于事物表面和浅层次的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概括。而在对于理论的把握上,容易产生偏差。他们不容易把握住一些用来区分两个类似事物的特定修饰词,而造成这种现象,也是由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不能充分调动,无法理解概念所要揭示的深意。因此,他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特定学科的用语进行研究和理解。

2 数学教学中培养聋生形象思维能力途径思考

2.1 诱导学生暴露原有思维框架,帮助学生打破原有思维定势

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我们在解决未知答案的问题时,常常会思考以前是否碰到过类似的情况,通过同类之间的对比得出现在面对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因此,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虽然有助于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最开始的应用中可能对于解答问题方面有很大帮助,但是也容易将我们束缚在框架之中。聋生的思维定势便是如此。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逐渐暴露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同时帮他们打破这种模式[2]。比如在学习“等边三角形”时,学生很容易掌握它的一定的特性和定理。之后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则容易将等边三角形的一些特性套用,造成解题错误。老师此时尤其需要给学生指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他们虽然具有一些相同的特性,等边三角形只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2.2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是说将课本中的数学问题通过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解决,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从生活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将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方便他们对于数学方法的应用和解决。

2.3 借助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形象理解能力

一般情况而言,学生对实践操作过程中接触到的事物印象更深刻。因为他们通过视觉和感觉的双重作用接受这一事物,这样多种感官的结合可以使得他们的理解具体而形象[3]。教师要做的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如自己制作数学道具等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有感觉。这种教学方式的实例就比如在教学生如何理解“正方体”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真正认识到他的结构,对于学生理解正方体和应用定理方面有很大的效用。

2.4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学生思维的形成是通过对日常用语或课堂用语等的理解。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要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来使他人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与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密不可分。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表达,可以利用让他们自己讨论来解答问题,让他们背诵课本的定理等方式增进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定理时,教师在课堂中教授一遍之后,可以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之后老师再请各个小组出代表对他们组所总结的内容在全班进行阐述。这样给学生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间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2.5 创设目标情境,助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形成

创设目标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给学生一个具体而合理的情境进行思考,将他们逐步引入要教授的内容中去。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自然易懂,十分容易掌握。比如教学生学习如何建立坐标时,我上课时先让学生们注意教室的地板,地板是由一格一格的板砖组成的。我让学生们将教室东南角的砖缝当作中心,横竖方向上每隔一格板状标一个数字,然后让某个学生站到教室的某一个位置,让其他学生去确定他所处的坐标位置。以此来形成学生对于坐标的概念。这种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很有效果。

3 结语

帮助聋生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有利于他们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解答方法,促进智力方面的开发,培养出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减少数学在教授过程中的阻力,教师还可以根据聋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的提高等等方面对教学的进展程度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而合理的调控。因此,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宁生.聋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华夏出版社,1995:32-34.

篇3

关键词:文学教育 理性缺失 科学思维方法 应用价值

文学教育有广义的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是指以文学为手段在家庭、学校与社会中所进行的教育,狭义的文学教育是指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审美、思想、学识与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属于狭义文学教育范畴,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是培养新世纪优秀教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而,师范院校文学教育所使用的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影响文学教育实践过程及其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新世纪文学教育研究现状与文学教育问题反思

21世纪初期,随着中小学与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文学教育”成为诸多学者和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对象,近十年来,关于“文学教育”的研究论文与专著有近2000篇(部),这些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关于文学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平原《文学史、文学教育与文学读本》(《河北学刊》,2013)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与温儒敏《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等。这些研究对文学教育的内涵、性质做了深入的探讨,明确了文学教育的基本范畴,即以文学作品(文学“读本”)为核心,以哲学、历史与社会学知识为拓展,将审美教育、思想学识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与文学教育相结合,以培养人格健全、思想独立、学识系统的现代人才作为文学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是对文学教育内容的研究。研究着重探讨了文学教育中的西方文学教育(主要是英美文学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以及古代文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总结了中美文学教育、传统与现当代文学教育的差异。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江玉娇,邵秀芳《西方文学教育的经验分析及其启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与赵焕亭《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等。

三是对不同教育阶段文学教育实践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卢建红,林志敏,朱青茹《今日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王立昌《中学文学教育导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与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1)等。这类科研成果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大中小学与高校)的文学教育的内容、特征及其功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强调了高校的文学教育对于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对理工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的重要作用。

四是对文学教育功能的研究。认为文学教育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功能,即德育与美育功能,前者包括了品德教育与人格养成教育,其次,文学教育还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功能。较有代表性的有:于天红,刘连梅《文学教育与大学生德育之我见》(《语文建设》,2013)、阿茹汉《文学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及道德情操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与叶杰琳《如何通过文学教育帮助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等。

五是对文学教育现状的反思。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葛红兵《中国文学教育亟待改革》(《山花》,2010)、鲁枢元,赵玉平《文学教育与教育生态》(《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龙军《对当前“文学教育”的一点反思》(《名作欣赏》,2013)、杨邦俊《回归真正的文学教育》(《语文建设》,2009)、傅书华《时代病症:文学教育之缺失》(《山花》,2010)与于晓泉《文学教育的反思及对策》(《语文建设》,2013)等。此外,还有少量成果是关于儿童文学教育的研究,如胡瑞香《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高校儿童文学教育的经验与现状》(《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张心科《清末民国儿童文学教育发展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等。

国内外关于文学教育的研究,阐释了文学教育的内涵、功能与范畴进,揭示了中小学与高等学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开展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文学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为进一步研究文学教育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但是纵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涉及师范院校文学教育及其方法研究的较为缺乏,尤其是对文学教育效果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讨论。少数研究者关注了文学教育方法的问题,如赵炜,冯宇,尹树萍《立体多维教学模式在外国文学教育中的应用》(《芒种》,2012)、张心科《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任树民《教师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文学教育刍议》(《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等。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文学教育实践本身缺乏对方法的注重,文学教育往往止于艺术欣赏和思想道德教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学教育方法本身的理论欠缺,这一现状要求我们在强调文学教育的感性特征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文学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二、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科学思维方法既包括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总结的观察实验方法、数学方法、假说方法、逻辑方法(包括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等近代思维方法,也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以来形成的类比、转换与外推思维方法、溯因与预见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包括联想与想象、直觉与灵感、逆向思维、悖论思维)等现代思维方法,它是人类进行一切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所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在实践中培养科学人的思维,是人类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平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偏重感性体验的文学教育来说,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养成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为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培养奠定基础。

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对于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又是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因素。强调文学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是文学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思维方法的理性与文学教育的感性互补,可以塑造出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相结合的、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重视师范院校的文学教育以及文学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对推动教育改革、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研究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有利于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哲学思考、历史体悟与实践相结合,为师范生的课外自学与学术研究以及论文写作提供有效的方法。

2.为师范院校文学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

研究科学思维方法在师范院校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就要以师范院校文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根据文学教育实践以及文学教育方法的应用及其效果的调查统计,探讨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及其功能与意义。研究文学教育的内涵与功能,反思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揭示师范院校文学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探讨科学思维方法的内涵与特征,研究其对文学教育系统化与学理化的建构功能,对师范院校文学教育中科学思维方法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总结科学思维方法在师范院校文学教育中的实践经验,以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外阅读延展、毕业论文与学术论文写作为例证,阐明科学思维方法对文学教育纵深化发展的作用,阐明科学思维方法在文学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实践价值,才能进一步揭示科学思维方法在文理贯通的学识培育、理性与感性融合的人格教养上的关键地位。

3.弥补文学教育重感性轻理性的不足。

文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学教育使用的方法直接影响了文学教育的效果,决定了文学教育的价值。科学思维方法的介入,既可以增强文学教育的学理性、逻辑性,也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科学思维方法,弥补以往文学教育重感性轻理性所带来的不足。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也有助于其在今后的基础教学与文学教育中将这一方法传递给中小学生,为培养文理并重、既有人文情怀也有理性思辨能力的21世纪新型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是培养21世纪新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于师范院校而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高超教学教育能力的优秀教育者是其本职追求,而如何使师范院校的学生成长为感性与理性全面发展的未来教师,是师范院校教育实践成功与否的关键。文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师范院校学生学识的培育、人格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感性鉴赏的途径进入到理性分析的领域,这一过程必须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指导。感悟性的文学教育必须理性的分析与归纳上升为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文学教育的目的,才能建构高素质人才的健全人格、心理与学识素养,为中国教育培养更多具有优秀教师,为中国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篇4

学生只有掌握了多种思维方法,才能从不同的思路去理解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最终达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形成。下面就小学数学教材谈谈几种思维方法。

1. 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就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对问题进行思考的思维形式。是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方法。其特点是程序化标准化。例:学习了倍数和约数后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编了一组练习题,其一判断并说明原因:32÷4=8所以32是4的倍数,4是32的约数。生答:正确,因为32是整数,4是整数,商8也是整数,所以32是4的倍数,4是32的约数。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也是理性思维方法的例证。

非理性思维是不通过具体分析对问题产生直觉顿悟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不是相当然而是知识经验累加后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或认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等于成功。”这里的灵感就非理性思维的表现,例:学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后为了培养学生直觉感悟能力编推的题中有一题如下:口答:4.5÷0.9,部分生答5,问:为什么?生答:因为45÷9=5所以4.9÷0.9=5,再问对吗?然后我马上写了两口答题:450÷90=( ) 45÷9=( ),学生马上明白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非理性思维,使之坚信自我认识的正确性,为学生形成先大胆设想再理解证明的解题方法打下基础。

2. 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就是用常规的固定的方式去认识事物或行为反应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比较传统呆板。例,学习完加法交换律a+b=b+a后,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做出诸如3 2 7+41 8 +15 7 这类型题。形成模式后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逆向思维就是反固定的常规的方式去认识事物或行为反应的思维方法。其特点新疑反常,例:比较0.7与0.75的大小,因为这是在讲了小数的大小比较后让学生做的练习之一,所以大部分学生根据小数比较的方法完成了此题,而有几个学生都说:“0.7等于70个0.01,0.75等于75个0.01,所以0.7

3. 发散思维和聚合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指人们根据已有经验沿着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并产生大量的设想的思维方法,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完单位换算后我给学生安排一题,填单位:2( )=2000( ),学生几乎把长度、面积、重量、时间各自的进率换算想一遍,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聚合性思维就是指思维指向于同一方向同一目标的思维形式。它便于集中精力的攻破难关,是数学中不要缺少的思维形式。小学高年级应用题的分析过程一般由4个部分组成:(1)审题。(2)找单位“1”。 (3)画线段图。(4)找关系式。这四个部分都是为解答应用题服务的。因此我在应用题教学中,一般严格要求学生掌握这4个部分,并使之应用到实际解题中。结果表明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4. 对比性和组合性思维

对比性思维是把几种不同的条件或结论对照比较的思维方法,便于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例:计算33 4 -0.63+1 2 5引导学生先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再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学生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可知,能化成有限小数计算就比较简便,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他们掌握这种对比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对比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组合性思维就是把多种思维规律的组合形成新的认识思维方法。例: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燕子的飞行速度是汽车的33 4 倍,燕子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要求:解答以后再根据这道题的数量,改编出一道分数乘法和一道分数除法的应用题。学生编题的过程就是把数量重新组合。把条件和问题重新组合的过程。学生首先掌握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特点。其次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就用题之间的本质联系。组合性思维起到了贯通融汇作用,同时起到了发现问题本质的新层次的认识作用。

5. 求同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

求同性思维就是用一种基本的方式或一种思路去解决不同的问题的思维方法。其特点能从具体的事物中抓住共同的特征。多题一解就是这种思维方法的体现。例: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后,练习如下:⑴甲数是35,乙数是甲数的3 5,求乙数?⑵小红家有35公斤大米,吃了3 5 ,问吃了多少斤?⑶五年级一班有35名学生,是其中它的 3 5是三好学生,问三好学生有多少名?我引导学生寻找每题中的整体“1”和它相对应的部分,经过讨论,可知已知整体求部分用乘法,这就是该类应用题的特点,学生掌握后能够迅速地解决这类应用题,教学中要经常编排多题一解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

求异性思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变通性。例:长方形的周长为52,宽为12,求长是多少?(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完成),全班同学有三种方法:⑴(52-2×12) ⑵52÷2-12 ⑶设长为X,则(X+12)×2=52,我及时向学生介绍这三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加强学生求异性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他们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除此以外思维的一般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等等。

篇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实际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有序地表述。学生操作学具的过程,其实也伴随着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以及所得到的结果能清晰、有条理地说给大家听。通过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开阔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

一、看图找规律

首先训练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或教学内容的需要,正确应用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教学上册“1-5的认识”出示了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图例。教师问学生:你们看图中画了什么,他们七嘴八舌地说:有小狗、小鸡、鲜花、南瓜等等,学生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一定的顺序。于是可以问:“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于是有的学生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说,有的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说,也有的是按照从右到左的顺序说。对于他们提出的观察顺序教师都应予以肯定,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可以有几种顺序:第一种是从外部到内部或从内部到外部进行观察;第二种是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进行观察;第三种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进行观察;第四种是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进行观察。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观察方法进行复述。在学生学会有序观察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从观察中寻求规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看”的本领,要有条理地“看”,从“看”中找到规律,从“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可以倒着“看”或顺着“看”,让数学思维在“看”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要求学生通过“看”后,发现数学问题的例子很多,学生通过看的训练,能较好地把握形象特征,迅速地作出反应,从而培养他们对形象的直感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得到了有效发展。

二、养成聆听的习惯

首先,让学生较准确地复述老师或同学讲的话。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进位加”56+37这一题,让学生进行计算,经过学生的尝试后,老师可以加以小结:个位上6加7等于13,把3写在个位上,向十位进1,十位上5加3等于8再加进上来的1等于9,把9写在十位上。所以56+37等于93。随后指名问:“老师刚才说了什么,你能重复一遍吗?”指名重复后,再让学生相互讲,集体讲。接着再出一题:46+24=?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学生通过复述老师的话,并把老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吸收和理解,进而转化为自己思考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整地说出该题的思考过程。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对此类算术题的回答越来越准确,思维的条理性不断发展。

其次,让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不仅要听清楚老师的话,还要听清楚同学的发言。让学生一个一个讲,再让他们把听到的话进行归纳、选择和吸收,复述,进而对同学发表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认识,让思维互相碰撞。

三、说话完整有条理

“说话”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数学,促进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条理性思维的形成,必须在口头数学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两方面都获得交流能力。根据小学生内部言语发展的阶段性,在进行“说话”教学时,可针对不同的年段,采取相应的策略,同时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在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可让学生边想边说,出声地想,同时培养与训练学生在演算中短时间内的无声言语。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过程,就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评价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的语言是逐步发展的,它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性。所以,进行“说话”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考虑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

四、操作条理清楚

首先让学生能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和步骤,正确地进行操作,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使学生完成一个从感知到认识的认识过程。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出示几幅搭配好的数字或图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搭配,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搭配的。

在照样子搭配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己动脑筋找出有多少种搭配方案。学生的兴致很高,他们积极开动脑筋,找到了不同的搭配方法,而且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进行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其思维的条理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低年级数学中有许多做一做、摆一摆,教师要善于用学具让学生动手做,在有条理地做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6

1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

计算的敏捷性是思维敏捷性的前提.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始终离不开计算,而思维的敏捷性更要求在准确、严谨的前提下,以敏捷的计算能力促使问题的迅速发现、分析和解决.所以,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首先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敏捷性,重点要从两方面抓起:(1)正确迅速计算能力的培养.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知识,这是提高计算敏捷性的基础.为此要经常进行基础知识的快速练习,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定份量的基础知识题目;(2)计算态度和计算规格的训练.使学生做到书写规范化、计算条理化、算法有理据.作业要求做到整洁、简明、条理清楚,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提高敏捷性.

2培养学生记忆的条理性

记忆的条理性是思维敏捷性的基础.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达到融会贯通,才能在处理问题时迅速而正确地发现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以达到思维的简洁和快速.因此,只有记忆有条理,方能在思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原则,达到思维的敏捷性.相反,如果记忆杂乱无章,则必然不能及时再现思维之所需,难以达到思维的敏捷,而加强学生记忆的条理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总结、归纳、疏理达到简明化和系统化,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方法和经验.这样在处理问题时就可以迅速检索、思考、转换,从而作出快速反应.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记忆的条理性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引导:(1)引导学生整理“纵”的知识结构.即使学生把学过的每部分的知识依其逻辑关系系统地串起来,以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及知识的推广和应用;(2)引导学生整理“横”的知识结构.即就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但又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各种知识与方法系统地归纳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使之在解题中得到灵活应用.例如引导学生归纳求极限的方法.

3培养学生思路的敏捷性

思路的敏捷性是思维敏捷性之关键.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占有战略地位,一个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则此问题就可谓解决大半,而思维的敏捷性还表现在缩短计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而迅速地获得解题思路和结果.要使学生思路敏捷,就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处理问题时的敏捷意识和引导他们善于总结积累有效的解题思想.具体方法为:(1)定向思维训练.就是在遇到新问题时,善于将其归结为某种数学模式,并通过对已知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尽快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使有“法”可循,有“路”可行,达到敏捷性;(2)逆向思维训练.即由果索因,知本求源,培养学生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维,灵活地逆向应用所学知识,出奇制胜;(3)发散思维训练.即培养学生善于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考虑问题,即从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系,摆脱“定式框框”的束缚.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4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

直觉能力就是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实和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进而预见重大发现和创造的可能性.这种直觉能力是一种战略直觉能力,它决定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的成败,更能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法国数学家庞卡莱认为,数学直觉实际上是一种选择能力,本质上是某种“美”的意识或“美感”.所以培养数学直觉能力要从数学的和谐美入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简洁美、统一美、对称美、奇异美的认识和体验,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热情,预感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思维敏捷性.

篇7

【关键词】数学解题教学意识

在职业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数学课程是学习基础课程教育当中的主要课程,对于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这门自然基础科学的课程学习当中,需要学生利用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进行知识的学习,也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加强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学习。学好数学这门课程,提高解题多变意识对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有重要的作用。

1培养中职学生数学解题多变意识的意义

所谓多变意识,是指在对于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同时,利用多种思维方式对这同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这种多变意识在数学解答题目当中非常多见。众所周知,数学是具有代表性的理性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化、严谨的思维体系、精确而广泛的对比论证的特点,数学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已经融入到各方各面,在整体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地位毋庸置疑。在高考中,数学学科是主要考试科目,在整体成绩比重较大。同时,数学学科与其他理科学科有着重要的联系,对于学生整体的影响较大。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岗位当中,实现工作目标。在当今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的形势下,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标准也是社会各界的需要。而中职数学教学是高职高考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教学,为学生的高职高考数学复习提供帮助。

2培养中职学生数学解题多变意识的方法

中职学生的高职高考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以满足中职学生的高职高考中数学科目的要求。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解题多变意识的培养,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主要工作重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方式,配合相应的习题和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要制作高质量的教案,进行有明确目的教学安排,减少机械记忆的题目,增加灵活多变的教学题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习题。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多角度解答问题的鼓励和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整体教学效果,达到对学生解题多变意识的培养的目的。

2.1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本例题的教学是对是学生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等应用的基础学习途径。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学习,增加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数学基本技能,增加自身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并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在教学中还要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面进行培养。

2.2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转化和化归思想是对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转化,将难以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现有知识范围内进行解决的思维方式。这是数学解题过程中的重要解决方式,并且在数学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转化和化归思想是非常常见的学习方式。在整个数学学科中,转化和化归思想无处不在,在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上要活用转化和化归思想,完成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在学生进行数学解题的过程中,要跳出传统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利用多角度,多变的思想对数学题目进行解决。现阶段的教学形势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成长空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整体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2.3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其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解题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要做好联想意识,学生在遇到相应问题时,联想自己所学知识和相应解题公式等,将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运用相关知识对相近的知识进行解题思维。学生要利用联想意识将题目中的基本数学关系进行理清,发现题目条件中隐藏的问题,结合以往的解题经验和知识结构,同时利用多变的解题意识,多角度的进行题目解答,从而从不断的理解分析问题,联想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理性思维能力。

2.4对学生解题方面的培养

在以往的学习过程经验表明,很多学生在解题的训练的过程中,缺少对实际解题过程的反思,不能更好的利用解题经验。在学生解决习题的过程中,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思考,从解题开始的思维入口到命题论据,到最后解决问题之后,对整体解题过程进行思考。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中,仔细思索哪种方法更为简洁,哪种方法更容易让人理解,从而形成完整的解题思维体系,为以后解决同类问题进行普遍性的解答,从而真正的做到举一反三,以达到提高高职高考数学复习的教学。

3结束语

培养中职学生数学解题多变意识是现代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通过对数学解题的多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达到高数学成绩目的,同时带动其他理科学习效果。传统单一陈旧的数学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数学教学需求,难以使学生真正的获得成绩上的提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在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设计安排教案,充分的调动学生解题积极性和创造性,多角度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从单一的死板解题模式,转变成多样化,多种途径的解答模式,从而对学生理性思维和整体思考能力成长,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进行问题思考。切实的提高学生的中职数学学习效果,提高整体质量,保证学生时间解答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成长,更好的做好高职高考的复习准备。

参考文献

篇8

1.夯实计算基础,鼓励算法多样化,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理性计算问题

学生在掌握计算概念和计算顺序的过程需要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如何让学生夯实数学概念和计算算理,就是要鼓励学生多练、多做,从而建立数学概念和计算能力。如在教学连加时:315+236+485=?。我先让学生观察原题,然后设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算式?学生一致回答:这是一个三个加数相加的算式(也就是连加算式的试题)。先让学生感知一下,这是一个混合计算的连加问题,运算顺序要从左往右计算(也就是属于同一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然后让全班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指明让学生板演:

生1:315+236+485=

生2:315+236+485=

生3:315+236+485=

然后全班订正,教师评价小结:几个同学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道题,这三种方法都对,哪一种更简便?(生2和生3)这就夯实了学生笔算的基本计算能力,又采用了多种解法,让学生用理性来真正解决问题。

我再设问:除了用笔算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学生又一致回答:用脱式计算。

我再叫3名学生上台板演:

生1:315+236+485

=551+485

=1036

(左右)

生2:315+236+485

=315+485+236

=800+236

=1036

(加法交Q律)

生3:315+236+485

=236+(315+485)

=236+800

=1036

(加法结合律)

全班评价总结:这个连加式的计算题,如果有要求竖式计算,可以有多种做法;如果没有要求竖式计算,也有多种做法。这就培养了学生从单元做法向多元做法过渡的计算能力,让学生经历计算的过程,明确算理,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计算方法和数学思想。

2.鼓励学生感知实践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理性解决问题

如在讲评四年级练习册课题:一个学生在做6.5+1.3时错把1.3看成13,要求现在的计算结果比原来的多多少?我先让学生读一遍,让学生自己列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提问学生怎么做?这一道题最关键的就是找出不变量是什么。这样就让全体学生从总体上感觉不变量就是6.5,关键点就是1.3看成13是增加了多少?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然后叫2个学生上台回答。第一种做法,定向思维:大部分学生都先求6.5+1.3=7.8,6.5+13=19.5,然后用19.5-7.8=11.7,最后结果是多11.7。第二种做法,发现思维:因为加数6.5不变,要求他们的和相差多少?可以直接用2个加数想减:13-1.3=11.7。然后比较两种做法哪种比较简单,同学们一眼就看出第二种做法更简单,这样不仅鼓励学生实现解法多样化,还可以把学生的定向思维引导到发散思维,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理性解决问题。

3.一题多解,体验知识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理性解决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级)》指出:“鼓励学生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有效途径。”我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和认识问题,并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育学生应用综合知识探索、 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评四年级数学练习题(鸡兔同笼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共有35个头,94只脚,求鸡、兔各有几只?我想让全体学生读一遍后,让学生理解题意,感知问题,再设问:1只鸡有多少只脚?有多少个头?1只兔有多少只脚?多少个头?同学们都回答说:1只鸡有1个头,2只脚;1只兔有1个头,4只脚。然后要求学生们列出已知条件:鸡和兔共有35个头、共有94只脚,每只鸡和兔各有1个头;所求问题:鸡和兔各有多少只?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具体分析问题,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最后再叫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解法解答。

第一种:假设法

生1:设全部为兔,求出来的是鸡。

35×4=140(只)

140-94=46(只)

4-2=2(只)

鸡:46÷2=23(只)

兔:35-23=12(只)

生2:设全部为鸡,求出来的是兔。

35×2=70(只)

94-70=24(只)

4-2=2(只)

兔:24÷2=12(只)

鸡:35-12=23(只)

第二种:古人解决方法

生3:假如让鸡抬起一只脚,兔子抬起两只脚,还有94÷2=47(只脚)这时,每只鸡一只脚,每只兔子两只脚,。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这时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47-35=12,就是兔子的只数。

94÷2=47(只)

兔:47-35=12(只)

鸡:35-12=23(只)

第三种:图表法

最后让每一位学生逐一说出每种算式的解题思路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让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来理性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一题多解的数学思想方法。

4.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来充分感知知识的结构,并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还要注重个性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理性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科学精神;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1单元视域下初中物理科学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探索经验和教训的凝结.是科学的灵魂与核心,它使科学具有理论的普遍性、结果的可检验性、逻辑的严密性、构造的简单性以及价值的多重性等宝贵品格[1].科学精神主要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素[2],是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忽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具体而言,存在以下问题:学习知识浅表化,科学精神培养趋隐形化.当前的物理教学设计比较关注知识本身,较少关注知识中蕴含科学精神的挖掘,未将知识、方法、精神的培养视为物理教学的整体.再加上科学精神本身具有内隐性,在“遮蔽”的知识中,科学精神难培养.学习参与表面化,科学精神培养趋静态化.科学精神形成于学生在深刻参与物理活动过程中的批判与质疑.但在现实课堂中,学生学习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模仿操作多,深刻思考少;学生学习没有全心投入,在“静态”的思维中,科学精神难形成.学习评价单一化,科学精神培养趋表层化.科学精神需要真实合作.但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因为拥有评价权,完全掌握课堂方向,导致学生合作学习会出现“为合而合,合而不作”等问题,合作与学生精神世界缺少联接,在“单一”的评价中,科学精神难深刻.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教学设计与实践中进行破解.钟启泉教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4].而单元学习因其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系统性等特征[5],这些特征与解决科学精神培养的问题相匹配.因此,我们尝试将单元设计思维与科学精神培养进行相互勾连,寻找初中物理科学精神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2单元视域下初中物理科学精神培养的设计

以“电与磁”一章为例,结合科学精神三个基本要点,通过形成单元知识序设计,培养学生理性思维;通过单元问题链设计,鼓励学生批判质疑;通过单元探究梯设计,促进学生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1注重知识的内涵挖掘,构建单元知识序,促进理性思维,让科学精神从“隐性”到“显性”

理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之理性思维的主要表现描述如下: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1].理性是从一些信念到另一些信念的真达能力.所以,理性精神的核心是求真.求指“求取,探索”,真指“本原”[6].即探索本原、追求本原.物理教学中的求真指的是:学生针对经验事实,收集足够的证据,然后对收集的证据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判断观点正误,让他们学会从复杂的现象中拨开重重迷雾,探索物质的本质、属性、运行规律,让自然界呈现出它本原的样子.案例1: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电与磁”这一单元的学习主要有以下目标:(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并能说出其证据.(2)通过实验认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特点.(3)通过实验认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有关.(4)通过实验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结合单元目标及教材目录,笔者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结构,形成单元知识序.将“电与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磁现象磁场”:介绍常见的磁体与磁场知识.第二部分“电生磁”:介绍奥斯特实验及其应用.第三部分“磁生电”: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通过罗列核心知识,结合单元知识链,让理性思维显性化(见表1).在物理教学中,理性是科学知识的基石与灵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首要就是培养他的理性精神.康德认为:人可能正确地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知识,而从无序的生活经验到有序的知识,正是因为有理性的加工.在本案例中,笔者对单元目录进行分析,梳理单元核心知识点,形成单元知识逻辑序,并寻找知识背后所对应的“求真”元素.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重视证据和逻辑推理的意识都会得到增强,有利于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让科学精神培养从“隐性”走向“显性”.

2.2注重探究的整体驱动,形成单元问题链,引发批判质疑,让科学精神从“静态”到“动态”

所谓质疑批判,是指人用一种非常缜密的怀疑态度看待各种事物和从事各种活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之批判质疑的主要表现描述如下: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1].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驱动与串联,引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冲突,在分析论证中逐渐纠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案例2:“磁场”部分的问题链设计如图1所示.我们通过“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这个熟悉但不一定熟知的生活情景问题引入,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4个连续性的问题,串联有关磁极、磁场、磁感线等核心知识,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而“地磁场有哪些特征?”的设计作为学习支架,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到核心问题上,最终指向核心问题的解决.这样问题链的设计不仅串联核心知识,更重要的是串联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电磁转换”部分的问题链对比设计如图2所示.从单元整体的设计视角,进行对比设计,从电动机、发电机的现实情景引入,以“电与磁之间是如何转换?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观察与测量其磁场特点?”为问题链.通过现实情景—设计实验—电磁转换的相互运用和问题链,加强科学探究中要素“设计实验”的培养.突出科学探究的“实践证据与科学论证”.另一方面基于“自然界中各种自然现象之间应该存在着相互联系”思想,通过“电生磁”推理“磁生电”.这种思维方法与探究设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形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物理观念.没有批判.在本案例中,笔者基于单元设计视角,通过问题链的设计,驱动单元的整体探究,从而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批判质疑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的批判质疑精神,让科学精神从“静态”到“动态”.

2.3注重合作的深度学习,架单元探究梯,导向勇于探究,让科学精神从“平面”到“立体”

探究是人在遇到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探求答案的欲望和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之勇于探究的主要表现描述如下: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1].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疑难困惑刨根问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使得学生在合作中形成多元路径、多条思路与多种可能,拓宽学生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案例3:从单元视域下,“电磁感应”这一节是本单元核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质疑能力、探究精神.在“电磁感应”教学设计中,为了突破电磁感应现象实验设计的难点、突出勇于探究的要素,我们把实验过程分为三大模块:一是“线圈的一侧在磁场中静止时”的三种情况.二是“线圈的一侧在磁场中运动时”的三种情况.三是“导线静止而磁体运动时”的三种情况.并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见表2-4).三个小组进行实验并交流分享,形成九种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总实验分解成子实验,通过不同层次的设计,让探究过程形成阶梯式上升,让探究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记录表,通过表格的分类与梳理,通过小组合作实施,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参与式学习”中,体验探究者的角色,通过分工、合作促进学生勇于探究精神的养成,从而让科学精神从“平面”到“立体”.

3单元视域下初中物理科学精神培养的关键点

物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场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也隐含科学精神培养的要求.就课堂教学而言,科学精神的培养还要注意三个结合.真实情景+核心问题结合.科学精神的培养以问题为支架,以情境为载体,突出问题与情景的匹配,突出情景与问题的整合,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明线,以实验为抓手,以科学精神教育为暗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得以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结合.科学精神的培养主体是学生,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加入学生提问、探究、实践;但同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精准预见、精彩准备,为科学精神的落实保驾护航.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单独强调一方面不可能建构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关注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让核心素养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中形成.

参考文献:

[1]张会亮.我国科学教育政策的梳理分析[J].科普研究,2017,12(04):77-82+88+108-109.

[2]吴建鹏.大概念视角下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建构与设计———以“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50(11):25-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钟启泉.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4):1-5.

[5]杨思锋.单元教学设计———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物理》(九年级)“电与磁”一章的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2020,42(10):37-41.

篇10

 

一、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一门学科,逻辑学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逻辑学泛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规律的科学;狭义的逻辑学仅指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又可分为传统的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

 

学习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真理,人们的真理性认识归根结底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真理有两条基本途径:

 

(1)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分析,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本质转变,应当掌握丰富的、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同时还要有分析这些材料的能力,即能够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从感性材料中准确地提炼概念,作出判断,得到正确推理。

 

(2)根据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性认识,通过正确地推理,推出新的真理性认识。能否推出真实的结论,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前提条件是真实的;②推理形式正确(即符合逻辑学的推理要求)。学习和掌握逻辑学中的概念、判断、推理,有助于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也有助于人们根据已有的真理性认识推出新的真理性认识。

 

逻辑学的意义、作用和目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学习逻辑,掌握逻辑学的专门技术和方法,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学习逻辑,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意识,使这种逻辑思维意识成为我们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通过学习逻辑知识形成一种逻辑观念。

 

上述三者中,最为重要的是树立逻辑观念,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为了树立某种观念,具备相应的素质,从而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指导。若能达到这三个方面,说明逻辑学已经成为你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你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一种能力。大学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国民素质强的一种表现。

 

二、逻辑学与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分为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是人生来就有的素质,包括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等。先天素质是人们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后天素质是通过培养和锻炼而形成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后天素质。人的素质不仅表现在知识面非常广,更为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对问题的认识、思考、分析和判断等,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能力”。因此,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掌握几门知识、技术,更为深刻的是有没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说逻辑学与素质教育应该是最为密切的。在实际生活中,最早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是语言,我们从学说话起就进行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相对于数学,这种思维能力更为抽象,只是对于我们来说,日常应用,司空见惯而不讨论其本质。在实践中我们知道,数学学得好的,逻辑学也容易学得好,相反,则不容易。这是因为数学与逻辑学之间有联系,数学教学中,有一项教学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正因如此,我们在逻辑学的教学中应按照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均衡发展。

 

逻辑学与数学相比较,它更抽象,这点与大家的认识可能有误差,下面我们对比分析一下:(1)数学用数学语言(字母、符号等)表示,逻辑学用逻辑符号来表示,逻辑符号有具体含义,所以,逻辑学抽象的难度是既要理解符号的含义,理解符号之间的运算关系,还要理解运算规则所包含的意义。(2)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是文字符号,不是数学符号,因此,逻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所以,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开始接触逻辑学就不感到陌生,基于这一点,我们的逻辑学是以语言为主、传统逻辑为主要内容的教学。

 

狭义的逻辑学分为传统的形式逻辑和现代形式逻辑。传统形式逻辑是现在高等专科学校逻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的主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形式逻辑所具有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培养能力远远超过传统形式逻辑。现代逻辑是对传统逻辑的继承与发扬,现代逻辑不仅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工具(具有传统逻辑的作用),还可以解决传统逻辑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这已超出传统逻辑所能提供的要求。

 

因此,逻辑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不能停留在对传统形式逻辑的要求上,应当是两者共同发展的要求。现代形式逻辑的意义、性质和作用可以作为适应现代科学发展需要的素质要求,成为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逻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意义和作用,体现逻辑学对素质培养的地位。

 

三、逻辑学与素质教育的展望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前,全面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就能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作出贡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永远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愿望,迫切要求我们加强素质教育,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则构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逻辑学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基础学科之一,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我们大家应高度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推动和加快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