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Young teachers' training of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base on their pos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combine with university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rules, innovate unceasingly system mechanism,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raining’s integrity and systematicness , take th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asures, construct teachers’ troop which have reasonabl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d adapt with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关键词:高校 教师 培养
Key word: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training
作者简介:王 婧,1973年出生,女,籍贯:黑龙江,单 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行政管理
教师是推动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开创未来事业的重要使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有利于青年教师个体的成长,而且是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实现学校改革发展目标的需要,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对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应主要根据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点,结合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注重教师培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一、外引内培,促“双师型”队伍建设
地方应用型高校尤其要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应采取外引和内培两种渠道,把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实务类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同时注重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和从业经历的实务类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承担应用类及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不断把最新技术、前沿信息、实际案例带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并存的多元化用人体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聘请具有深厚理论知识、精通专业业务、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作为专任教师的有效补充。
(二)实施“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
“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是以增强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培养计划,要求教师到企业、事务所、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单位参与管理、服务、研究、挂职锻炼等工作。教师应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践习。践习每5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的践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校将践习经历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学校和系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建立教师产学研践习基地。设立教师产学研践习专项基金,根据教师的践习任务和践习成效提供一定的资助经费。青年教师在践习过程中,把践习单位的实践经验和最新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同时利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为践习单位提供决策咨询和方法建议,承担相应的科研课题,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提高了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多项举措,促青年教师学能提升
(一)举办教育教学能力开发研修班
教育教学能力开发研修班是根据学校近年发展的态势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而实施的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研修班培训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教育、教育教学能力开发、校史校情介绍、素质培训、团队合作等五个单元,通过专家作专题报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讲解学校规章制度、新老教师结对互动、座谈研讨、经验交流、团队拓展培训等形式,引导青年教师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尽快成长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建设和谐的教学科研团队。
(二)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为促进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胜任教师岗位,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学校为新聘用的未系统从事过高校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导师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深的副教授以上职务的老教师担任。系部会同导师为青年教师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导师通过带辅导、全程听课、合作试讲、共同承接科研课题、完成科研论文等方式做好“传、帮、带、跟、促”等工作,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并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实施这项制度,使青年教师和导师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教学相长,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升师德修养,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教好书育好人。
(三)积极推进学历学位提升和国内访问进修
为更新和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校有计划地做好青年教师的在职学历教育,尤其加强在职博士的培养。根据不同学科的需要,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并在经费资助、工作量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积极推荐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重点学科领域学习进修,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班。通过资助青年教师在职研修,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四)拓宽渠道,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访学
积极拓展教师国际化培养的资源和渠道,扩大选派规模,提高进修层次,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培训效益。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研修,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努力使大部分中青年学术骨干都有国外留学、研究的经历,使教师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增强创新意识,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构想和战略性思维的青年骨干教师。
(五)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德育能力和素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是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动力和基础,师德建设应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通过组建师德师风宣讲团、举行“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师德论坛等多种形式,树师德,铸师魂,促进青年教师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制定师德规范和师德底线要求,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建设,维护学术尊严,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六)加强外语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为提高教师口语水平和对外交流能力,学校举办外语强化培训班,重点加强口语训练,帮助教师过好语言关,为开展双语教学、全英文授课和出国深造打好基础。同时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鼓励和督促教师掌握教育和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变为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的工具和手段。
三、 评奖激励,促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一)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建立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良好氛围。重点选拔一批在各学科领域做出较大成绩,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青年优秀人才进行为期3年的培养。设立专项培养经费,为骨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平台,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多渠道为骨干教师争取海外研修机会,有计划、有重点地选送骨干教师出国(境)学习和考察;优先支持和帮助他们申报各类人才计划和项目,并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支持和实行学术休假;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进一步破除项目管理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的论资排辈现象,为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创新创业,促进骨干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今后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奠定基础。
“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形成学术带头人领跑、骨干教师传递、优秀青年教师继起的教师梯队,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讲台是教师的人生舞台,教学是教师的永恒职责。为了鼓励广大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讲课比赛是竞技的舞台,更是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青年教师通过比赛,汇报自己的教学成果,互相学习切磋,为今后的发展和成才开辟一个良好的起点,同时以比赛促提高、以比赛促发展,在未来的道路上追求卓越、再创佳绩。
举办“为人、为师、为学”系列讲座,请讲课比赛的获奖教师与青年教师们进行交流座谈,介绍教学经验和体会,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状态、接受特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三)设立各类奖项,表彰优秀
开展 “师德标兵”、“教学名师”、“奖教金”等各类奖项的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在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充分发扬榜样示范作用,激励青年教师以优良的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优秀的业务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成长发展的引路人。
四、多方资助,助青年教师科研进步
(一)加大科研奖励力度
为调动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为新进校的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科研启动费,并制定鼓励政策,加大科研奖励力度,规范科研管理,支持青年教师申报课题、参加科研团队、撰写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著作。
(二)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学术专长申报课题,除了国家级、省部级、教委级课题外,校内还有“攀登计划”、“预研究计划”等多项课题资助,科研部门及时提供信息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篇2
(一)工作目标
1.组织推荐部分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校长(园长)参加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评选活动,力争一定数量的校长(园长)当选。
2.深化名校长培养工程,培养名校长后备力量,系统、有序地推动名校长群体的不断壮大。
3.系统梳理、总结评选出的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开展办学理念研讨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宣传、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
4.建立健全打造名优校长群体的运行机制,保证“名校长工程”的不断深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1.组织开展“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争创工作
根据北京市教育学会评选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的通知精神,组织开展“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争创工作。推荐部分政策理论水平较高、有一定办学理念、业务能力较强、工作实绩突出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参加由北京市教育学会组织的“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园长)”评选推介活动。在*教育发展指导团的指导下,通过校长自身总结梳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管理特点、学校发展情况,形成参评事迹材料,参与评选活动。
20*年12月20日前完成推荐人选的事迹材料准备工作并报送北京市百名杰出校长评选组委会。
20*年4月-9月,配合组委会的“校长采访”活动,组织入选校长(园长)根据组委会的采访要求,深入总结、挖掘其办学理念、典型经验。
2.继续举办“校长专题研修班”
在对20*年度名校长工程培养对象综合评定的前提和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选拔30位左右中小学骨干校长组建“校长专题研修班”。通过专家的指导、引领,重点开展以提升依法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为主攻目标的系列培训,强化以学校效能改进为指向的培训培养。其内容和方式主要包括学术报告、研讨交流、课题研究、工作诊断、参观考察等。20*年4月-12月,总计200学时。具体方案另行制定。
3.创办“青年校长书记专业发展论坛”
选拔40名左右中小学青年校长、书记,创办“青年校长书记专业发展论坛”,分设校长组和书记组,以教工委、教委年度重点工作为主题,开展符合青年干部特点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系的系列活动。为青年干部成长搭建平台,积累管理经验。
20*年2-12月,组织论坛活动3-4次。具体计划、方案另行制定。
4.继续举办校长办学理念研讨活动
对入选的北京市杰出校长(园长),以及在举办校长专题研修班的基础上,选拔出一定数量的具有较强研究能力、学术素养,具有较系统的办学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显著的办学实绩、有一定影响力的校长,总结、提炼他们的经验,开展办学理念研讨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20*年下半年适时以集中或个别展示形式开展研讨活动。具体方案另行制定。
5.组建*区“名校长工作室”
三年来,我区名校长工程不断推进,塑造推出了一定数量的名校长,已初步形成了*名校长群体,为充分发挥名校长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组建*区“名校长工作室”,重点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
通过明确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任务、目标,确立责任,培养一定数量的年轻校级干部,从而提高青年校长管理学校的水平,提升骨干后备力量的基本素质。
20*年拟组建2-3个名校长工作室。
6.建立名校长数据资料库
收集整理近三年来我委塑造推出的名校长的各种信息、资料,在*分院建立*名校长数据、资料库,完整保存名校长的信息资料,保护好*优秀校长的办学经验成果,为年轻校长学习、研究提供方便,逐步积累*校长队伍建设成果。
20*年上半年,完成资料库的建设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名校长长廊。
7.启动学区培养塑造优秀校长工作
各学区以教工委、教委《20*—20*年名校长工程实施意见》为依据,结合本学区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学区优秀校长、骨干校长培养、塑造工作计划,明确培养对象、培养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培养,并适时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培养学区层面优秀校长、骨干校长,逐步形成本学区优秀校长群体。
20*年4月底前各学区制定出本学区优秀校长、骨干校长培养实施方案。
二、“名师工程”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工作目标
以提高名师区域影响力、辐射力和总结名师成长规律为主线,扩大名师团队规模,推进“名师工程”建设。
1.落实“三级管理”工作制度,推出200名左右区级学科带头人和40名左右市级学科带头人、200名左右市级骨干教师。
2.完善导师带教工作制度,坚持资源共享,推进“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制定落实对区级骨干教师的管理制度,落实对在职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管理考核制度。
3.做好宣传和展示工作,进一步推出我区名师品牌,扩大和提升“名、特、优”教师的影响力、辐射力。
4.完善引进名师的制度,推进引进工作,扩大名师团队规模。
(二)工作重点
1.区级工作层面
教委人事科牵头,协调教研中心、*分院、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以完善专家带教和宣传推出名师群体为重点,集中做好以下工作。
(1)继续做好区外专家导师带教工作
在总结上一年度区外专家带教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聘请5位外区专家对我区遴选的16名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展导师带教的培养工作。以管理、培养、推出并重,促进带教学员的成长,为20*年新一届北京市学科带头人评选做好准备。
20*年4月、9月召开阶段工作会,12月召开总结会。
(2)推进“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
探索和完善以特级教师个体领衔的“特级教师工作室”运作模式,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师带徒、开展“名师讲堂”、“名师讲坛”等方式,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升特级教师的影响力、辐射力。
20*年完成15个“特级教师工作室”的组建和开展工作(4月底前组建5个,8月底前再组建10个)。
(3)继续开展“名师讲堂”
选拔在职特级教师、部分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在*有线(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继续推出“*名师讲堂”系列讲座,宣传和展示我区名师群体,逐步打造、形成一个品牌栏目。
20*年计划安排12个专题,每月1个专题。
(4)举办“名师讲坛”活动
充分发挥在职特级教师资源优势,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专题,20*年计划围绕2-3个模块,由特级教师在*分院定期举办讲座,逐步形成特级教师开设讲坛的特有风格。
20*年计划安排6次专题讲座,每两个月1次。
(5)加大名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
在教委开辟专门展室,收集汇总我区名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和物化成果,宣传名师做出的贡献;在*分院建立“名师长廊”,汇集我区名师教育教学风格和特点,展示名师风采。
20*年12月底前分别建成“名师展室”和“名师长廊”。
(6)组织名优教师出国考察学习
进一步提升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拓宽工作思路,了解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丰富教育教学知识,继续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到教育发达国家进行考察学习。
20*年11月之前选派部分优秀教师赴境外考察。
(7)做好名师引进工作
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名师引进政策,推进名师引进工作。组织市区示范中学和国家、市骨干专业职高学校引进名师工作研讨会,指导学校做好名师引进工作。
2.区级学科工作层面
教研中心为工作主体,在*分院的配合下围绕学科建设开展名师的培养培训,以“新课程研究中心组”课题引领、对新评选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和宣传展示名师专业发展轨迹等形式推动学科名师工作。
(1)推进“新课程研究中心组”工作
在总结上一年度“新课程研究中心组”取得成果经验的基础上,以16名导师带教学员为核心,继续实施课题引领的学科名师团队培养。
20*年3月以前组建5个“新课程研究中心组”并推进工作。
(2)召开学科名师教学特点研讨会
不断为学科名师创造成长的机会,搭建展示的平台,及时宣传他们在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特点及取得的成果。
20*年不同阶段在中、小、幼、职不同学段分别选出1名学科名师为其召开“学科教学特点研讨会”。
(3)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
组织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增强学科素养,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做好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推荐工作,提前进行准备培训。
(4)多种形式发挥区级学科名师辐射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教研中心《*教育研究》、《*课改》和教委信息网介绍名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先进经验和创新成果。通过网上献课、举办研究课、送教下乡、组织校本研修等方式,更大范围的发挥学科名师的辐射带头作用,增强他们的影响力。
20*年在《*教育研究》、《*课改》、《*教师教育》和教委信息网开设名师栏目,对学科名师进行宣传介绍。
3.校级工作层面
基层学校为工作主体,在教委各业务科室和教研中心、*分院的指导下,加强校内现有骨干教师和名师后备力量的培养力度,并做好校级名师、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1)制定并推进20*年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工程”工作计划
结合上级下发的“名师工程”工作文件和学校制定的“名师工程”工作方案,制定本单位20*年“名师工程”工作计划并加以推进落实。
20*年4月底之前完成工作计划制定并实施。
(2)继续探索并完善学校名师的工作机制
各基层学校在推进校内骨干教师的培养、选拔和使用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实践继续探索并完善学校名师的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带动全区各学校名师建设工作的开展。
结合市区骨干教师认定和名师引进情况,20*年适时利用表彰会宣传“名师工程”工作典型单位。
(3)提高校内名师培养工作实效性
加强学校“名师工程”各项常规工作的管理,积极推进年度计划的逐步开展。各校要定期总结并上报学校名师工作的进展情况,使校内名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各基层学校12月报送年度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协同效应;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财经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32-03
2012年7月26日,科技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两部门决定建立会商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加强科教协同,深入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为此,协同理念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实践教学,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它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但又与之相辅相成,主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训、实习等巩固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财经类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1],在内容上,其实践教学体系要体现专业课程与会计、银行、证券、保险等从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认知实习、专项实习、社会调查、专业技能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主要环节。目前各高职校在专业设置上越来越细化,教学资源日趋分散,实践教学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保留各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如何整合各专业教学资源,发挥各专业资源的协同效应已迫在眉睫。
一、协同效应的含义
协同效应(Synergy Effects),原本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又称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其中对混合物产生这种效果的物质称为增效剂(synergist)。20世纪60年代美国战略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H. Igor Ansoff)将协同的理念引入企业管理领域,协同理论成为企业采取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多元化战略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通过人力、设备、资金、知识、技能、关系、品牌等资源的共享来降低成本、分散市场风险以及实现规模效益。[2]目前协同效应可分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外部协同是指一个集群中的企业由于相互协作共享业务行为和特定资源,因而将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具有更高的赢利能力;内部协同则指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不同环节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现在,我们将协同理论引入到专业课程建设领域,殷切希望同专业的不同学校之间、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能相互配合与协作,达到资源共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取得“1+1>2”或“2+2=5”的效果。
二、开展多元合作,实现协同效应
笔者是一名财经专业教师,对现行的财经类专业建设比较关注,特别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很多专业课程在内容上有重合,实践教学资源在各专业之间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实训课程按专业或课程建立,无法体现实践中的岗位协同效应。下面,笔者就高职校财经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协同效应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了解和研究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联合学院)下属各分院财经类专业设置情况
联合学院成立于2003年,下设南京工程分院等41所分院和35个办学点,设置16大类、100多个五年制高职专业。其中设置财经类专业的学校主要有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这些学校的创办与发展,都是随着当地经济发展脉搏而动的。因为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所以各校的招生规模、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学生就业等不尽相同,随之而来的是各校的工作中心、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等也各有侧重,从而造就了一所所各具特色的高职院校。一根筷子力量单薄,五根筷子抱成团,威力剧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之间积极开展教育教学交流、合作与研究,协调专业建设,共享校际之间的教学资源,这必将是高职校大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协调整合各分院的教学资源,发挥联合学院规模效应
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基本保障。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打破原有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离式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形式上,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实践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这已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头戏。如何有效建立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各高职校都在积极探索。笔者认为,这项工作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的根本,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各分院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来看,各分院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成效不明显、有影响的名师和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缺乏、教学科研层次不高成果不多、师德建设仍需加强、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必须从五年制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一是注重学科带头人建设,可由联合学院出面整合;二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报考在职研究生;三是实行导师制,可在联合学院范围内聘请,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四是选派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和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五是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拓宽教师视野;六是制订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七是完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制度,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
2.建立和完善各分院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骨干教师就是一个学校的中坚力量。骨干教师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联合学院各分院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骨干教师培养方案,确定骨干教师培养的对象和目标、内容与形式、组织与管理、具体措施等规定。目前,联合学院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建立专业交流平台,既加强了各分院间的横向联系,又深化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如2007年度,联合学院举办建筑专业骨干教师培训;2008年度,举办会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2010年度,举办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2011年度,举办电子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等等。这些培训一般由联合学院专业带头人负责,由相关具有专业特长的学院主持并组织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研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交流等。这些培训,因时间关系,交流大多都没有深入,停留于表面。因此,保持各分院的信息畅通,共享并整合各分院的优质教学资源,这是工作之重。
(三)开展专业协作,构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了职业的分化与综合,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越来越重视。创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已成高职校教学工作的主流。因此,加强各分院之间的专业合作已成趋势。
为了充分利用联合学院各分院的教学资源,在开展分院之间的专业协作,构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既要充分挖掘学校内在的教学资源,又要充分利用校外的分院资源。也就是说,这个体系应该横跨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学校同一专业。以下以财经专业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首先,加强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效应。目前,笔者所在学校财经系设置三个专业,即会计与审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这三大专业共享的专业基础课程较多,也就涉及三大专业师资力量、实训资源的协同问题。专业教师可根据专业基础课程在各专业的地位与作用制订一个分层实践教学体系,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学校实训资源,又能体现各专业特色,也便于领导了解实训资源使用情况。
其次,加强不同学校同一专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教学应该走开放式的道路,只有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博采众长,教学之路才能越走越宽。一般而言,专业教师对于其从教的专业课程,都有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各有侧重。因此,加强不同学校同一专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就可以让任教同一课程的不同学校的教师坐在一起,畅谈各自的感悟和认识,互相沟通,互相协商。这样,专业教师们既拓宽了视野,又联络了感情,并在专业建设上达成了共识,在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发挥出超常的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要注意避免协同的负效应。协同的负效应主要是在协调各分院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处理不当而引起的协调成本增加、运作效率降低以及各分院的积极性、自主性、灵活性受到影响等。要避免这些负效应,关键要处理好学校同系不同专业之间、联合学院管理层与各分院之间事权与财权等关系,在保证管理层的权威与执行力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与协调方式,调动各分院、学校各系(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管理学认为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协同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团队的工作业绩超过成员个人的业绩,让团队业绩由各部分组成而又大于各部分之和,即产生“1+1>2”的效果,而这正是我们的渴望。
参考文献:
篇4
一是动画人才总量不足。虽然目前四川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但是加上培训机构培养的人才也远远满足不了动画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是动画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年龄分布上看,现有动画人才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年龄偏小;从专业结构来看,动画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美术类、计算机类和管理营销类三大类,专业偏单一;从知识层次上看,高学历和高层次的人才所占比例很小。
三是从动画的创意策划―技术制作―管理营销的产业链来看,动画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状况。动画从业人员大多集中在中后期制作环节上,动画项目前期策划和后期衍生产品开发营销的缺口非常大。
四是从学历上看,大学本科学历者是从业人员的主体力量,约为60%,大专学历约为34%,显示出动画企业在用人时并不简单地唯学历化,更关注实际能力。从相关从业经验上看,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从业人员行业经验普遍偏少。从职位类别来看,从事动画设计类和编辑类等职位类别的人员居多,而财务、管理、行政等非专业类职位所占比例较低,这和动画行业更强调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
从总体看,成都地区动画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缺口比较大,但其中最为紧缺的人才为创意策划、营销管理等高端人才以及精通各个产业环节的复合型人才。
二、一些高校在动画人才培养上的问题
一是师资力量薄弱,尤其缺乏具有实际创作经验的动画大师进入课堂,动画课堂教学知识体系落后,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课堂教学的“空对空”现象突出。
二是办学模式不符合动画学科特点,学生知识书本化,理论和实践严重脱离,应用性人才培养学、研、产衔接欠缺,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
三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以技术制作型人才培养为主,社会急需的复合性高素质动画人才需求尤其紧缺。
四是动画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三、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在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遵循学科特点,突出“校企”合作办学特色,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该专业与社会多家知名动画企业紧密对接,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整合资源,开展政府支持下的校企紧密结合。通过努力,该专业成功引进“成都三昧火动画设计公司”、“ 成都中畅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专业实训基地,基地建在校内,公司负责人及骨干均是该专业骨干教师,双方签订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具体合同。这样在教学上能够做到动画专业发展与行业领域发展紧密相连,“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二)坚持“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双导师”制度
该专业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努力建立起一支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又具有实际动画设计与创作经验的高水平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该师资队伍组成方式为“2/3+1/3”, 即校内专职教师2/3 + 动画企业兼职教师1/3 。同时,该专业还制定“校企双导师”制度,让企业动画精英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以及岗位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到动画项目的实战训练。
“双师型”的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知识,能把工作中的直接经验、最新技术和成果带入教学中,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此同时,通过学校教学,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基本功、教学管理能力等方面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促使自己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三)创建“课程体系+项目实训+基地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和“2+1+1”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校企” 共建的学生“实训基地”这一平台,该专业探索出了“课程体系+项目实训+基地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师的动画原创项目或外包加工项目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不出校门就有机会直接参与到高端的项目创作、制作中来,熟悉动画创作的前期策划、中期设计制作、后期市场开发的完整产业链流程。这种模式能很好的避免单纯课堂教学的“空对空”,缩短了学校培养和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有效解决了当今高校动画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操作就是实行“2+1+1台阶式提升”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是指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两年时间通过“课堂教学”学好专业基础课,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培养其动手能力;三年级根据课程体系要求,部分课程开始进入实习、实训基地接触实际的动画项目,进行“项目实训”,让学生在“做”中“学”;大学四年级是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阶段,让学生开始在“基地实战”,即进入企业项目实践环节进行实战演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同时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画项目的管理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构建动画产业所需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研、产一体的教学方式
在该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环节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广泛采用启发式、案例式、项目演练式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师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来,将教师的动画原创研发项目或外包加工项目与教学相结合,从而真正实现学、研、产一体的紧密结合,能让学生熟知动画项目开发的整个流程,熟悉动画完整产业链的关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五)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要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动画人才,需要有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此,该专业建立健全各级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实行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组织专家教学督导组围绕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学科和专业教学计划运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事故查处等方面,通过听课、抽查学生作业、检查教师教案、分析课程成绩以及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各相关教学工作的教学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同时成立学术委员会、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教材选用与评估指导委员会等,对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实行评估、监控和全面指导。
篇5
关键词:卓越教师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分类教学 分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177-0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卓越计划”提出“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理念,强调各种类型的高校,在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领域,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在不同类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上追求卓越。卓越教师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一起,是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在部分高校实施的四大人才培养计划,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中学数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完成历史赋予中学数学教育的使命需要培养卓越中学数学教师。作为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的摇篮,大学数学师范教育则责无旁贷。
1 问题的提出与探索
众所周知,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教师培养机制的问题逐渐凸显,如师范生对于中学教学改革现状缺乏了解,教学实践不足,就业竞争力弱等。面对这样的形势,必须积极创新中学数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制订高校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方案。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应具有如下特点:(1)具有科学的学生培养观、教师观和教育观以及献身中学教育事业的精神。(2)具有比较全面而扎实的数学文化知识,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3)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具有成为研究型中学教师的潜力。(4)具有扎实的从事中学教育教学的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手段。(5)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及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技能。(6)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个性以及较强的与中学生沟通的能力。
卓越中学教师的培养必然要与普通中学教师的培养有所区别,具体将体现在培养深度和培养模式上。首先,抓认识,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密切关注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参加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等组织的“卓越计划”研讨会,对参与“卓越计划”试点的高校进行调研,明确学院推进“卓越计划”的思路。其次,抓师资,抓教学,加强质量管理,培养应用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到学院工作,利用学生学习阶段进行指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中学骨干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围绕培养卓越中学数学教师的要求,构建“卓越计划”教学团队,加强教学过程评价,对学生课堂学习以及实习单位的表现,通过实时、动态和全过程的监控,及时分析评价信息,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 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进一步优化数学类本科生培养方案,完善对人才分类教学、分类指导的培养体系。在原培养方案基础上作一定幅度的调整。如设计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信息科学、金融数学、统计学模块,以培养不同规格的人才。选修课既有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理论课,又有培养中学师资的素质课等。在课程模式上实施“2+1+1”(数学类平台课2年,专业核心课1年,专业和能力提高课1年);在教学实践上实施分类教学、分类指导的培养体系,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和合作培养,探索就业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新模式,根据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成立相应的辅导班和学习小组,安排相关的教师进行辅导。对于考研学生,进一步办好基础知识学习提高班,着重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对于就业的学生,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专业技能培养。从中学聘请了一线教学骨干教师,作为本科生教学实践的导师,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学院为每个接受卓越中学数学教师教育培养的学生配备“双导师”,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学习由具有博士学历或者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校外实习则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中学教师负责。卓越中学数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接轨。学院聘请国外知名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的学术及教育专家、研究员等做指导,对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提出建设性意见。
突出特色,培养卓越教师人才。如从大二开始,在各年级办起读书班,阅读讨论国外原版教材和专著。从新生入校就给师范生每个宿舍发放一块小黑板,每年举行两次小黑板粉笔字展览。强化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延长中学教材教法课的时间,大三开设《数学教材教法A》和《数学教材教法B》,每周六学时,共216学时。调整实习时间,把原来大四第一学期实习一个月,调整为实习整个学期,采取教育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院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交流,在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基于校内校外实习,结合国培计划顶岗实习,需要及时与各个实习基地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到实习基地调研,到用人单位走访,制定卓越教师培养标准,联合开发课程。组织、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营造浓厚素质教育氛围。
这些活动的组织与参与,能够培养锻炼大批数学本科生,使得他们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备成为卓越中学数学教师的特质。
3 结语
卓越中学数学教师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人才分类教学、分类指导的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仍是今后的创新点、研究重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将是长期的、连续的工程,非一朝一夕。我们已把此项研究作为自己――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教育使命、职责,取得的成果将激励我们继续做下去,而且必须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陈学飞,展立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8):1-26.
[2] 刘献君.对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8):1-8.
篇6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我校教师的品德修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以健全培训制度和增强效果为主线,全力提高我校教师的总体素质。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学校采取“上联外挂”的培训模式,积极完成上级组织的培训任务,努力聘请名师来校讲座,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完成16个校本培训学分。努力做好第一轮校长培训、“领雁工程”和山区骨干教师的培训。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重视教师学历的再提高。具体做到:
(一)结合“教师素质年”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根据我校“教师素质年”活动实施方案,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营造读书学习气氛,激励教师阅读三本以上教育理论书籍,认真书写读书评论或读后感,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开展相关读书活动,交流读书心得。
2、积极完成 “教师素质年”活动的八项内容,把“教师素质年”活动融入到正常的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学中,做好检查考核工作。 3、教师积极开设教育教学博客,通过博客平台,交流思想,提高写作水平。
(二)、加快骨干教师、班主任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学科带头人作用,邀请瑞安教育部门的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开出公开课,进行教学指导,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2、加强对班主任培养对象的管理,配合市局集中专题培训,在校内让他们开出示范课,做好专题讲座,达到教师共同提高。
3、开展师徒结对工作,在带好年轻教师的同时,提高自己,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立足校本,积极开展主题研讨活动
1、积极开展学校“四个一”活动(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一次课件制作评比、一次校级论文比赛、组织好一次“教师素质年”活动和校本培训的检查考核);
2. 认真做好片区教工象棋赛;
3、认真做好片区在我校(瑞安市级)学科教学活动;
4、认真做好与新纪元学校的学生手拉手帮扶活动;
5、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在活动中让家长走进教改,走进课堂,走进教师发展。
(三)、配合上级教育部门,做好教师各类培训工作
1、做好各级各类培训,帮助教师对课改实施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反思,提炼成功的经验,寻求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加快我校课改的步伐。
篇7
1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根据焊接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该专业毕业生除需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能力素质,做到毕业后就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所以,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实施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较大。整个教学体系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结构,它分别由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3部分组成,如图所示。各个模块都融入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基础技能模块由基础工种实训(如车工、铣工、钳工等技能操作)、计算机操作实训、专业英语和专业认识实训组成。这些学习内容将安排在专业学习之前或在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穿行。这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部分,属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一阶段。专业技能模块由机械制图与测绘、计算机三维建模、焊接操作实训(如手工电弧焊、气保焊、TIG焊、氧焊等)、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技术等组成,通常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专周的模式进行,这是实践性教学的主体部分,属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二阶段。综合能力模块主要由焊接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如焊接夹具和焊接结构生产设计等)、校内的专业实训和校外的生产实训、企业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组成,一般都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安排在校内外的生产实训基地进行。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并检验实践教学效果。这是实践性教学的拓展部分,属于实践教学体系的高级阶段也是最终阶段。
2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重点突出专业领域核心能力的培养,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
2.1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为了增强学生实践方面的培养,焊接自动化专业在各门理论课中都设置了实验和实训环节,以期通过实验和实训来完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认知、实践、演示、实操和实验等方式,并结合微课、动画、视频和蓝墨云班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掌握基本方法。
2.2注重专业能力与基础能力相结合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对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专业能力的培养外,也要注重与专业能力相关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如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基础的外语应用能力、自学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注重专业能力与基础能力的相结合,配合实施国家劳动部门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考试,做到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为适应未来岗位(群)职业要求做好准备。
2.3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高职类焊接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是焊接技术应用的综合能力,通过:电脑三维建模—焊接结构设计—焊接夹具设计—焊接实训操作—毕业设计等一系列环节来完成。在实操训练、课程设计、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中,适当设置部分专业知识方面的拓展性内容,给学生设计一个思考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他们给出解决方案,进行方案设计并实施。
2.4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同等重要。做好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身的最终目标,也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教育过程,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必须体现出来。素质教育的重点主要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以及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
3认真抓好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要抓好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
3.1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单元建设,它不仅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教学水平,而且还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状况,对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认真抓好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在中国发展新形势下的大势所趋,也是各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接下来,将从以下3个方面对焊接自动化专业建设进行探讨。
3.1.1实验场所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场所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是提升专业办学实力的必要硬件基础,也是实现实践型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①加大对校内焊接自动化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②按照实际生产对焊接岗位的需求改造和升级校内实训基地,做到教学实训既真实生产,为培养学生具备工作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保证。③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和行业情况,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相对长久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1.2精品课程建设早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为大力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下发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就是为了让各高校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更要借助这个有利时机,努力将焊接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学院特色、创新适用的精品课程。①根据学院实践教学计划,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包括实验、实习、实训)。②根据焊接自动化专业的实际岗位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整合提升教学资源的质量,创新教育模式。③精品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要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于部分没有公开出版的技能实训或综合实训的实践型教材,可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并参照生产单位的实际需要,由学院组织校内和企业专家联合编写校本特色教材,开发配套的课程资源包(微课视频、测试题库、电子教案、情境案例等)。
3.2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
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是高职焊接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同时,构建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教学团队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可采取以下措施:①专业带头人培养。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一方面,可从现有专业骨干教师中选派人员到国内高校进行访学交流;另一方面,也可派遣到生产型企业进行挂职研修;再者,有条件的可以选派到国外进行学习深造。采用多种途径来提高和增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②骨干教师培养。在现有基础上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一方面,可以采取招聘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从行业或企业中引进焊接专业技术方面过硬的人才作为骨干教师;另一方面,可从现有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到行业机构或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时间2~3个月为宜,做为“双师型”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③教学团队建设。在目前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兼结合+‘双师’化+引培结合”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教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力争使焊接专业“双师型”专职教师占比达到80%以上,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副高以上职称占到教师的20%以上。
篇8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短期集中培训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73-04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9月5日联合《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部署实施的,其培训对象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设有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转岗教师”培训、置换脱产研修等三个项目。“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每一个子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应该认真分析、及时改进,以确保“国培计划”预期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仅针对黑龙江省首批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以后批次的培训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提高“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实效性。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黑龙江农村幼儿园“国培计划”最早实施的两个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学员为抽样调查对象。学员基本情况见表1。
(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法、访谈法。问卷均在临近培训结束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回收率为97.3%。访谈法主要采用开放式访谈和半结构性访谈,访谈对象为1名“国培计划”组织者和5名学员。同时,本研究也对两个项目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者、培训学时等信息进行了描述分析。
三、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遴选培训学员把关不严
本研究从培训学员幼儿园所在地、幼儿园性质、职务、职称等自然分布情况中发现各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参培学员的遴选把关不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乡幼儿园教师分布失衡
袁贵仁强调国培计划要“以农村教师队伍为重点”,“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要充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农村幼儿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但调查显示,来自地市县的幼儿园教师占培训学员总数的72.6%;来自乡镇的幼儿园教师仅占学员总数的27.4%;无来自村级幼儿园的教师,乡村幼儿园教师比例大大低于地、市、县幼儿园教师比例。
2.公办园、民办园教师分布失衡
教育部强调“农村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培训对象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要重视新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但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在参加两项国培计划的幼儿园教师中,公办幼儿园教师占98.6%,民办幼儿园教师仅占1.4%,比例严重失衡。
3.培训学员混杂
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设置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园长培训、转岗教师培训等三项专项培训。这些专项培训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类别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研究对每项培训的学员类别进行分析发现,两个培训项目中的学员职务较混杂,如表2所示:在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项目中,职务为园长的学员仅占50%;另外50%的学员为教师、教研员、转岗教师;在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职务为教师的学员占86.5%,有5人不在教学岗位。培训对象异质性过大导致难以达成一致的需求取向和关注重心,从而导致培训目标不明、课程设置混乱,削弱了培训效果,造成培训资源浪费,教师培训后的“骨干示范”作用也值得商榷。
(二)培训前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
农村幼儿教师是“国培计划”的直接受众群体,了解农村幼儿教师对培训学习的需求,而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者的具体需求是“国培计划”制订的参考依据,也是我们考量培训方案质量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对培训机构把握学员培训需求情况从客观条件、主观努力两个方面进行了访谈。
1.客观层面
由于短期培训项目在申报期间对学员的具体层次尚不明确,无法得知学员个体的学习需求,也没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资料支持,对培训需求的分析主要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应然层面的理解。
2.主观层面
在分析的过程中,受组织者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农村学前教育实际等信息获取层次、数量和代表性的限定,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聚焦在一些基本技能的显性需求,例如,如何开展有效的园本教研、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而对教师、园所没有意识到,但实际需要的隐性需求分析很少,也未涉及对诸多培训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排序、对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和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培训内容丰富,但实用性不足
在对两个培训项目的培训模块进行分析中发现,两个项目的培训模块数量都非常丰富,培训内容的重点也非常明确,但与学员的需求、农村幼儿园实际还有一定偏差。
1.培训内容与学员培训内容需求的偏差
“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共设置了8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幼儿教育教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模块是培训的重点内容,各占培训总学时的30%和25%,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幼儿园课改前沿、教育科研分别占总学时的100%,教育理论、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环境创设模块各占5%。而与本次调查的学员最希望学习的幼儿园教育教学(71.2%)、园本教研(46.6%)、儿童发展与评价(37%)等三个模块对照,后两个模块内容没有被重视,甚至没有被纳入培训内容,而不符合农村幼儿园教学实际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占了一定比例。
2.培训内容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缺乏实用性
培训内容缺少实用性的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理论性内容难以实践转化,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科研、课改前沿等模块的内容虽然能拓宽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视野、构建专业发展愿景,但学员的专业水平有限,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实现实践转化,正如培训学员回到岗位上的慨叹――“新鲜后是一片茫然”;二是观摩研讨主题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两个培训项目为学员安排城市优质幼儿园、优秀教师的主题活动进行观摩。优越的园所条件和优质课观摩的幼儿园活动让学员耳目一新,但由于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简陋、落后,甚至没有电脑,所以这些具有城市化倾向的培训内容对部分农村学员来说是中看不中用,看着很新鲜,回去根本用不上。也可能误导学员认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达到城市里的教育水平,盲目地学习,而缺乏独立思考和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
(四)培训方式实践性不足,难以实现“实践解困”
两个项目打破了传统短期培训的专题讲座的单一培训形式,培训形式呈现多样化、综合化的特点。但是,受培训的主要内容和规模影响,专题讲座仍是短期集中培训的主要方式,培训内容多以理论讲授、方法技能的训练为主,辅之以参观或观摩,而学员喜欢的观摩研讨、实践指导、案例研讨所占比例并不高(如表3所示)。
这样的培训形式可能很难帮助学员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技能解决实践工作的问题。关于“培训的最大收获”的调查显示,有78.1%的学员选择了“理念更新”,有58.9%的学员选择了“知识扩展”,只有39.7%的学员选择了“实践解困”。虽然学员的“理念更新”和“知识扩展”的收获看起来较乐观,但是如果这些收获不能有效地实践转化,终将失去意义。
(五)培训者团队资源失调
教师培训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优秀的培训者是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两个培训项目的教师团队主要由高校教师、教研员、优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组成,但各类培训者资源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一是培训教师中理论研究者颇多,一线实践者较少。承担培训的高校教师是培训者团队的主体,占培训者总数的62.2%;幼儿园一线教师和园长比例较小,占培训者总数的37.8%,且人均承担学时不足2学时,明显低于高校教师的人均承担学时。二是来自幼儿园的培训教师城市化明显,培训者团队中的一线教师、园长全部来自城市优质幼儿园,在培训中的实践引导和理论阐释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
(六)培训绩效评价形式化
教师培训的绩效评价对政府、组织培训的机构、院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国培计划”的培训效果的评价调查主要从评价者、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三个方面展开。培训的组织管理效果主要由黑龙江省教育厅委派专家进行评价,主要检查内容为培训学校在培训期间的工作简报、培训光盘、培训项目总结报告、培训学员问卷调查汇总表。从上述检查内容来看,黑龙江省教育厅的项目评价侧重对承办培训单位的培训组织工作评价。学员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者为组织培训的高校,评价内容主要是显性的知识技能,评价方式主要是书面总结、汇报展览,组织者在培训过程中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有研究提出,这种做法会使评价的作用失真,表现为培训学校对教师、培训者对自己的培训均不负责。
四、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实施建议
(一)加强培训项目的资源共享,促进培训项目的多元合作
“国培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培计划”的实施不能靠项目承担机构孤军作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自上而下在培训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培训资源等方面共享协作,形成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组织合力。
1.加强“国培计划”项目宣传与资源共享
农村幼儿教师是培训学习的主体,“国培计划”必须要调动广大农村幼儿教师的主体性。本调查发现,教师对参加“国培计划”的需求与对“国培计划”的了解显著相关(r=0.279*,p=0.017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范国培学员遴选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规范国培学员遴选工作。一是要明确国培学员的选派要求,制定出骨干教师、转岗教师、园长的评选标准、条件,明确他们的责任与义务。二是要明确申报办法、筛选原则、培训的任务与要求,适当增加乡镇、农村幼儿教师、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比例。确保学员选派的引领性、需求性、广泛性、均衡性。
3.培训机构积极组织学员培训需求的合作调研
培训需求调研是培训方案的重要参考,要借助资源共享平台,以一线教师、园长、教研员、教育专家为调查对象,全面分析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问题与困惑、培训需求,使培训项目既能有效回应农村幼儿园和农村幼儿教师的发展需求,又能实现对学员培训需求的专业引领。
4.为教师培训成果应用提供有利条件
“国培计划”要求参培学员返回工作岗位积极进行培训成果应用。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幼儿园应当积极为教师培训成果的运用提供各种有利环境和实施条件,鼓励参培教师带动全园教师结合园所实际开展各种园本教研活动、进行改革实践。培训机构也要加强对培训学员的跟踪实践指导,以便真正发挥参培骨干教师在推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园所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紧扣农村幼儿园实际,提高培训方案的适宜性
培训方案是培训实施的参照,提高培训方案的适宜性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方案的适宜性要以农村幼儿教师职业需求为依据,以教育教学发展需求为指导;以适合幼儿教师学习特点为根本要求;以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在培训的内容、方式、培训者等方面紧扣农村幼儿园实际,大胆创新。
1.课程内容结合农村幼儿园实际,重点明确
从培训学员培训内容需求的“实践”趋向来看,培训内容尤其要源于教学实践。各类指导性文件也都明确强调培训内容应“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所以,培训内容要注重从农村幼儿园的案例中提出核心问题,由核心问题生成培训内容、聚合培训模块。最好以学员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的讨论为核心内容建构培训的内容模块。
同时,在培训内容中严防“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要重点突出和切实有效,为此,对于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而言,应以提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在以后的园本培训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等为宗旨,引领他们把握适合农村实际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以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的园本教研为培训重点。
2.依托农村培训实践基地丰富培训形式,讲求实效
幼儿园教师培训实践性、操作性、参与性特征要以优质的培训实践基地为条件保障。教育部重视培训实践基地建设,提出“要遴选优质幼儿园、中小学,建立‘国培计划’教师实践基地,健全教师培训体系”。但是城市幼儿园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不能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有效的示范参照,所以,有必要在农村遴选一批有代表性的幼儿园,通过前期的专业引导,使之成为农村幼儿园改革的前行者,并把这些幼儿园作为培训的实践基地。借助培训实践基地资源,在培训方式上就可以打破纯粹的专题讲座形式,加大实践研修和小班教学的比重,开展探讨式学习、观摩式学习、案例式学习和实践式学习多种学习形式。这种基于农村幼儿园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效果等的实践性示范能更有效地实现专业引领作用。
3.着力培养本土培训者,加强示范引领
按照“建设高水平培训专家团队,选拔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教学”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40%”等相关要求,可以重点培养一批坚守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长期深入农村学校的各级教研员,充实培训者团队。因为,对农村教师来讲,根植农村幼儿园实践的教育理念、成功经验最实用;他们也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困惑,理解农村教师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能够准确地把握农村教师的心理。让他们在“国培”师资中唱主角,更能贴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三)加强“国培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提高培训项目的有效性
1.建立专项评估组进行过程评价指导,促进培训过程改进
在“国培计划”项目的评估与绩效考评上,既要避免培训机构身兼教练员和裁判员,又要避免形式性终结评价,否则难以推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绩效改进。如果在实施“国培计划”项目的各培训基地派驻培训评估专家小组进行现场监督和具体指导,既能体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国培计划”项目的监管和专业指导力度,帮助培训机构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又能有效剔除终结评价资料、汇报中的虚假信息,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2.培训跟踪指导与延迟评价相结合,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教师培训的效果具有延迟性,在培训过程和结束时只做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仍是不够的。对于培训后的评估验收工作不仅应当采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而且还应当对于参加培训学员返回工作岗位后的实际表现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和实地服务,以便真正地体现出国家级培训所要求的促进培训学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骨干和带头作用的培训初衷。在培训过程中,应该特别加强对学员培训后的实践学习、示范引领的指导。在培训结束后,要通过培训学员QQ群、公共邮箱、教师博客等形式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对学员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后续分享交流、解疑释惑,或者采用定期定园个别追踪指导,持续帮助农村幼儿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实现专业发展,实现“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促进发展的宗旨。
篇9
关键词:电气工程;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叶爱芹(1971-),女,安徽天长人,安徽科技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 凤阳 233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科技学院质量工程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201048、X201043)、安徽科技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ZDKC09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099-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但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而工科专业普遍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鉴于此,国家教育部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遴选了部分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要求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强的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安徽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有幸被遴选为应用型示范本科高校,按照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针对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在电气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企业、科研院所、施工单位等从事科技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一、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方式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3年校内学习和累计1年的企业学习。其中理论课程及部分实验的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企业学习则以各种实习实训、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为主要形式。课程设置坚持知识不断线的原则,如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不断线、计算机应用不断线等。具体做法如下:
1.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课程大纲的修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级学科,包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绝缘与高电压技术、电工理论与技术等学科方向。为此,提出了“平台 +小模块”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备专业可持续发展潜力和特定岗位群技能熟练的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大量的企业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制订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通过与企业合作,例如遴选企业冠名班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与企业联合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了进一步扩大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力度,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从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制订、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的检验及毕业生5年内的跟踪调查等多方面开展合作,行业企业在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中占不低于30%的权重。另外,将用人企业的调查结果整理分析后,反馈至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将对反馈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改革等,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2.“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
在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修订过程中,对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打破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进行内容整合。以一门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协同,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以工程实例入手,理论联系实践,围绕工程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给出工程解决方案和具体方案的设计、实施、维护等过程,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工程意识。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实践体系的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3.整合教学资源,重点突出实践环节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主要划分三阶段:专业通识阶段、工学结合专业选修阶段、综合能力提升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打牢基础知识,对专业知识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主要在专业基础实验室、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和校外电气相关企业完成基本的技能锻炼和通识教育,培养专业兴趣。这个阶段需要两年实践。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知识变成力量,通过实践提高能力,使学生成为能说会做的复合型人才,这个阶段需要一年。全部实践在专业实验室和学校工程训练中心完成,边理论边实践。第三阶段主要完成理论—实践—理论这样的循环,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产品的开发到生产的全过程,最后以产品作为毕业考核的依据,学生可以送到对口的企业完成。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团队建设
目前,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没有企业经验。主要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过程。在从教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选择进修的方式也仍然是到更高层次的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深造,这不符合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归根到底靠人才,靠一支思想品德优良、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已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方面,要积极从其他高校和厂矿企业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采用企业培训、培养和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各种途径转变现有师资队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支真正“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专业课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参加培训或生产实习。第二,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以学校实验仪器设备和企业的科研平台为基础开展纵向和横向的科研工作,将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第三,多方面多层次培养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对校内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到国内外高校进修、技术交流以及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使其迅速成长。将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成既能把握学科或专业建设与改革发展方向,保持学科或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又能把握行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既有高水平理论研究能力,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省内外同类院校知名专家。第四,建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每年轮流选派专任教师脱产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鼓励部分专任教师半脱产到企业承担技术业务或实践锻炼。第五,与企业紧密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技术人员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建立健全“校企互动”的“双师型”结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和兼职教师动态管理体制,从生产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一方面专任教师可以带着问题到企业进行实践研究,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可以承担本专业主要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还可以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尤其是“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使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成为真正“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三、产学研合作,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通过产学研合作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有利于教师将新技术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利于学生提高能力,增加就业渠道。校企合作也是我校的办学优势所在,学院每年承担行业众多企业的科研、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加快了教师“双师型”素质的提高,也得到了企业在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实验室
联合企业、政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荆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德力玻璃等企业集团合作,双方共建技术研究中心或实验室。现阶段,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尚不完备,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实验室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学校用较少的投入建立了满足教学需要的电类课程基础与专业实验室,此类实验室可以满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电技术教育、机械电子工程等8个相关专业使用,使其达到满负荷运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其次,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室,将企业引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带着项目在真实的生产技术实践环境中参与教学、科研和生产活动。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其工程技术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与学的效果明显加强,而这正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验室建设中,构建结合工程实际的实训实验室和企业车间,如电力系统实验室、电气实训室、电子生产车间等。通过企业出设备、学校出场地的形式建立了3个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共建共用。学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再被分割,让抽象的理论及时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理解更透彻。同时,制订相关制度,对实验室彻底、完全开放,形成了与企业相近的研发环境,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与创新能力。
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目标。依靠政府为桥梁,积极寻找有条件的企业共建立本科生实习基地。在互赢合作的基础上,建设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本科生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需求的对接,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学院与奇瑞汽车联合创办了“奇瑞班”,与德力玻璃集团联合创办了“德力班”,部分学生在半年甚至一年时间中可以在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特殊情况下可以选派老师将课程搬到企业授课,真正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应用的对接。同时,学校在毕业设计工作中不断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一方面,教师可以筛选部分企业的科研课题,这部分选题结合工程实际,可以让学生作为毕业设计去做;另一方面,结合毕业生产实习,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由企业提出、选出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毕业设计题目,学校、企业共同选派导师,以“双导师制”形式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答辩可以选在企业进行。这样,学生通过参与企业课题的研究不仅了解了生产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难题,而且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了解了本专业的学科前沿新动态,锻炼了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也得以加强。另一方面,企业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和设计的同时,企业本身的研发水平也得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得以加强。所以产学研相结合是学校与企业双赢的举措。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下,我校借鉴并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外友好学校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双方互换师资交流为契机,学校设置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并取得“中外合作办学、教师海外研修、学生海外游学”三大突破,开创了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局面。先后与美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俄罗斯、菲律宾和台湾地区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与美国、韩国、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8所大学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将部分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环节安排在国外进行。同时,学校积极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尤其是通过外出研修,青年教师的视野得到拓展,理念得到更新,水平得到提高,已经成为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坚力量。外教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学校教学内容、育人模式、教学手段和评价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也成为省内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
五、结语
本文介绍了安徽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情况,包括基本思路和实施方案等。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不少困难和多种制约,一方面,政策驱动需转变,教师投入积极性需调动。目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职称评审机制几乎一样,对教师所取得学位、科研和发表的论文要求比较高,这让大部分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实践教学,尤其是职称低的教师。另一方面,资源受限,场地、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工程实践型教师严重缺乏。由此可见,改革的任务仍然是十分艰巨的,需要学校和学院共同努力,迎接挑战,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孟祥萍,张运波,张红,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71-73.
[2]皮红梅,李英顺,佟维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5):
69-70.
[3]刘美,禹柳飞,王涛.基于CDIO理念的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22(2):25-30.
篇10
关键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67-01
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主体。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科建设往往不能有效地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促进专业建设[1]。因此,学科建设如何支持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是目前高校,特别是我们这种合并升本不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科与专业
学科是与科学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指按门类划分的知识系统,或者说“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2],表明了知识的门类属性,强调了知识所在学科的科学归属。
专业是与人才培养方案有关的教育管理概念,是根据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职业分工而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培养计划的基本单位,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依据社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学科与专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专业特色依赖于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主要是指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然后通过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过程,从而建立起该学科的训练制度和研究制度。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形成完善的专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学科建设的重点是专业建设。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的基础包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的基地,包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专业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提供基地,高校中的学科最初是为人才培养而设立的,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归宿。高校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从根本上说,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不可分割的。高校学科建设的目标指向与专业建设是一致的,高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与学科建设是重合的,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同步的,高校学科建设水平与专业建设是相吻合的。
三、学科建设如何为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一)支持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课程建设是办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之一。
1.修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修业年限、时间安排等项规定,是学校组织教学和规范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作为规范化的专业教学计划,一方面应具有指导日常教学工作的职能,同时应能反映出该专业所在领域科技的最新动态和办学单位的特色[3]。学科建设应该配合专业教师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和素质的基本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优化课程设置,整合和重组课程内容,解决总学时和各类课程学时分配的矛盾。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部分,它反映了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具体成果。因此,编写与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配套的系列教材是教学改革成果的载体和改革得以实现的手段,也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学科建设应该加大教材建设的力度,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联合同类型院校,在认真编写专业教学计划和各课程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着手编写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教材。
3.教学方法改革。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为实现专业教学改革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精简课内讲授时间,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广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科建设应加大多媒体设备的投入,争取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设备。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多媒体设备的管理力度,保证设备的完好率,提高上课效率:努力创造条件,增加学生自学时间,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采取新方法教学的教师,要进行鼓励和奖励,使45分钟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开设选修课,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个性化发展。
(二)支持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学校教学的主体,是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实施者,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掌握本学科最先进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将知识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关心学生的爱心。学科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支持专业建设,保证师资水平:
1.通过岗位培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业务考核等措施,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2.鼓励部分教师积极参与生产实践锻炼,增强动手能力,形成一定规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以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组建科研梯队。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带头申报科研课题,带动其他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应提供配套科研经费,保证专款专用,为我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创造条件。
4.加大科研论文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师多撰写科研论文。
四、结语
学科和专业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具有不同的建设目标和功能,但其建设内容具有共同点。学科建设只有从以上几方面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支持和和投入,才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既符合国家本科院校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又能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才能真正实现“立足益阳、服务全省、辐射周边,具有区域影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奋斗目标;才能为益阳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培养出“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的“宽口径、深基础”应用型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永波,苗慧.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调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158-159.
- 上一篇:财务风险预警的概念
- 下一篇: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