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篮球传接球教学反思

篇1

策略一:相互观察

传接球技术易学难精,幼儿很容易把传接球的动作技能与抛接球动作技能混淆。首先让幼儿观察示范教师讲解传接球的动作技巧,初步了解各种传接球的动作技能,然后再让幼儿在自由练习中尝试模仿学习正确的动作技能,减低幼儿的掌握传接球的难度,也更好的区分传接球和抛接球的动作技能。然后,教师在自由模仿和练习中观察幼儿练习和训练情况, 及时了解幼儿传接球的掌握程度、学习进度,并针对情况实施相应的“治理措施”,对症下药,使幼儿更扎实、更全面、更熟练地掌握的动作技能。最后,教师让幼儿同伴之间相互观察学习。请一些掌握得好的幼儿示范演示,并请其他幼儿找出其掌握得好的优点,然后再请一些掌握得一般的幼儿进行示范演示,请其他幼儿找出其缺点,教师通过让幼儿在互相之间找优缺点,进一步理解和熟悉传接球的动作技能。

策略二:不断提出疑问

在活动中,教师适当的向幼儿提出疑问,让幼儿通过自己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解决传接球学习时遇到的疑惑。如:“为什么接球的幼儿没有接到球呢?”、“为什么球会从接球的幼儿的头顶上飞过,而接球的幼儿还是没有接到球呢?”、“传球的动作技能是怎样做的呢?”、“怎样才能使接球的幼儿接稳球,不打到胸前呢?”、“接球的动作技能又是怎样做的呢?”等等。另外,教师还鼓励幼儿大胆向教师提出困惑,“为什么自己总是把球传不到位?”“为什么自己总是接不到球?”“接球的手势八字形要多大才接到球?”等等,因此,让幼儿把心中的疑虑大胆说出来,并和幼儿一起解决。

策略三:内容循序渐进

教师设计的内容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因此,在传接球的教学中,从持球学习传接球动作技能学习定点传接球学习行进间传接球学习篮球比赛中传接球学习,教学内容遵循了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逐步增加学习内容的难度。另外,教师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从接触学习基本掌握掌握,逐步提高幼儿传接球的能力。如:幼儿传接球的距离和传接球的方向很难把握,经常把传接球的距离越拉越远,从而导致传球不到位,接球接不到的,传接球的方向偏离、传接球高度有差异等情况出现,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利用定点、限高球的方法,限定传接球距离、方向和高度,从而减少之前的情况出现,逐步提高幼儿传接球的准确性;又如:在篮球比赛中, 幼儿由于过度紧张,幼儿的传接球却显得比较混乱,常常传失球或传球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了分地站位的方法,把行进间传接球的站位方法转移到篮球比赛中,逐步调整场面拥挤和混乱的情况出现,从而提高幼儿在篮球比赛中传接球的准确性,缓解队员间过于紧张的气氛。

策略四:善于运用游戏教学

游戏是学习的灵魂,“游戏”和“教学”二者是相互相成的结合体,是一种全新的、且收效显著的教学方法。幼儿如果长期沉浸于单一、枯燥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当中,会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或产生抗拒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游戏教学,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如:擂台比赛、情景游戏、障碍游戏等)对传接球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例如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课堂中,既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学习传接球的动作技能,既能让幼儿做到身心结合,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

策略五:树立榜样学习法

大班的幼儿喜欢有竞争的学习和游戏,因此,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幼儿之间树立榜样,培养幼儿的积极性和竞争性。教师将传接球动作技能掌握得较好的、较为标准的,而且乐于表现自己的幼儿立为榜样,鼓励幼儿在学习和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当小榜样,并邀请这些小榜样进行示范表演,引导其他幼儿向这些幼儿模仿学习。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又能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学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传接球的教学中通过使用这五种指导策略,使幼儿在学习传接球的过程中更快、更容易的掌握其动作技巧,而且,幼儿在互相观察、互相提问、互相学习中相互感染,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游戏中慢慢进步、在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成长。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篮球社团 训练 身心和谐发展 健康成长

在篮球队训练过程中,在安排教学计划上,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篮球教学工作。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在玩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以此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让学生体验篮球运动的乐趣,不仅能充分发挥篮球队的训练理念和教学目标,还能使学生在篮球队里得到学习和锻炼。

一、教学理念

社团篮球队课程的整体构思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目标教学为模式,以“篮球技术”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学生动作技能规律及善于模仿的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此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

从最基本的技术学起,逐渐过渡到技术的规范化,强调动作的完整性、连接性,中学生模仿能力强,也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教学中要采用区别对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并参与学生练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运动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参加社团篮球队的学生年级的差异,每个学生身体素质不一样,所以在教学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本人结合篮球运动的规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讲解内容技术的名称、概念、作用、应用与变化时机。讲解时要突出重点,并重视对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讲解要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易懂易记。

示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表象。示范动作要正确、规范,可先做完整的示范,然后根据技术动作的结构和要求再重点示范。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动作主要环节上。

在讲解和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体会动作,这种试做可以不是完整技术,但必须是技术关键,有时是徒手做,有时是简单的模仿,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本体感觉一起发挥作用,以便获得所学技术的运动感觉,初步掌握技术。因此,教师多做正确的示范动作,把讲解、示范和试做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作要领,加速形成正确而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

按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个别学生的错误单独纠正。

还要使学生学会自己或互相纠正错误,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训练活动中,注重过程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学会反思,自我改进。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仅看结果,更要看学习过程的提高与收获。

三、成功的喜悦

通过运用以上的教学方法,学生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短时间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能掌握篮球运动中基本的技术。

例如:

传、接球:(1)双手胸前传接球;(2)单手反弹传接球;(3)双手头上传接球;(4)单手肩上传接球。

运球:(1)曲线运球;(2)体前变向运球;(3)直线运球。

投篮技术:(1)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2)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在社团里通过集体合作训练,每个学生从身心得到了健康成长,团结友爱,互相学习,培养了学生勇敢、果断、自信的意志品质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为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与同学们共同训练、共同学习的日子里,我很感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只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多一点的耐心和关心,学生展现出来的将是意想不到的精彩。在社团篮球队训练的学生中,有一位女同学小蔡,她是队里年龄比较大的,也是来队里最早的一名学生。在训练时,她不愿动,懒洋洋的,还怕吃苦,注意力不集中,并没有引起我过多的关注。上学期学校要举行一次全校的社团展示,平时很不自信的她主动要求参加社团展示。起初我没有考虑让她参加,因为对她参加社团展示没有信心,更多的反而是担心。离展示时间只有两周了,突然有一天中午小蔡打来电话,她说:“我想参加社团展示,想用中午时间练习,等到社团展示的那天,我能更好地展示自己。”当时我很感动。每天中午,她都会很早来到学校,那几天雪下得非常大,天气很冷,她在学校门外等着我去接她。后来听同学说她午饭总是吃点饼干。为此,我和她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从谈话中得知她非常喜欢篮球,是农村来的孩子,父母都不在身边,只是跟姥姥在一起生活。姥姥年纪又很大,在学习和生活上都不能给她帮助。她平时缺少关爱,并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对自己缺乏自信。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为了让小蔡在学习和篮球方面有所提高,我会给她多一点的耐心和关心,帮助她克服不良习惯,鼓励她自信。在每次训练时,都让她站在前面向同学展示。社团有什么活动多让她去做,让她多关心集体,帮助别人。特别是在社团展示那天,我给她安排在前面的第二排,她表现得非常好,她很高兴地跟我说:老师是您帮助了我,给了我自信。小蔡各个方面都有提高,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给她打个电话,和她说说学习情况,会督促她把作业完成。看到她的进步和自信,我真的很高兴。我的工作是有成就的,更是有乐趣的。

有的学生平平凡凡,但他们也需要教师的发现、理解、鼓励和信任。因此,教师要多观察每个学生,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学生都是有思想、不断发展的个体,天道酬勤,只要我们注重发现、善于发现,那样我们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努力方向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2-0013-01

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康的思维、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人生态度、在运动中健康的成长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天职。2015年10月13日,我们师徒俩能有机会在“长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教学研讨会上”亮相,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尤其对徒儿钟小蝶而言,能在这种高规格、高水平的研讨会上授课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成长。

篮球运动是团队合作项目,是一种趣味性强的比赛(游戏)。此次,徒儿钟小蝶展示的《双手胸前传接球》课程以“在传承中挑战,在挑战中创新”为指导思想,诠释了如何“透过身体活动”将其体现,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获取实践体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品质。现将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共同寻找改革的新路。

一、在主角定位上,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传承

钟小蝶以自己创编的“篮球教学组织方法示意图”来引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创编的具体内容为:传接球“W”型练习法、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圆形练习法、传球入筐练习法、3对3对抗传球“投篮”比赛练习法、数字游戏接力赛等。为了衬托练习氛围和把握练习节奏,运用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快乐中运动,在练习中提高,在思考中掌握,在合作中发展。

二、在教师预设上,由“指令的刚性预设”向“生成的弹性预设”挑战

教师教学预设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可以决定课堂的呈现形态,而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确定的,由学生的现场学情生成。教师应针对其现象,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成功练习体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等条件自主选择动作的距离、个数、球数及图形变化,深度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规范教育)、差异发展(照顾、呵护)心理变化(由简到难),引导学生从小合作到大合作,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自学、能学、善学。

三、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的单边讲解为主”向“合作讨论为主”创新

要真正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有效性、高效性,在教学方式上,不是只听教师的单边讲解便可以奏效的,必须让学生大面积参与“合作讨论”以及收获在切身体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本课教学贯穿了“以赛促学、以赛激趣”的创新思路。以赛规、赛情、赛评、赛点引领辅导,诱导合作讨论,把技术动作教学与提高融合到运用技术游戏和比赛中,让学生在提高体能的练习中学习、领会、掌握技术动作,围绕合作讨论,紧紧相扣,使学生“学得简单、学得自然、学得快乐”。

四、对当代青年教师的特点的分析及培养

当代青年教师的优点是年轻矫健,充满活力,积极性高,学习动力足,可塑性强,有追求、有梦想,有充沛的体能和精力,受学生欢迎。而伴随的不足是青年教师的情绪易受外界影响,难以稳定及和谐共处,缺乏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教学经验不足,课堂应变能力不强,缺乏处理经验。针对以上现状,名师引领、指导和帮助就显得非常重要。起点高、平台大对青年教师飞快提升、快乐学习、智慧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在培养上应着力于以下三方面:

首先,要以身作“课”,树立榜样,手把手地教,耐心地指导。当青年教师成功时给予欣赏,失意时给予扶持,让他们在你身边真切地感受到“温度”的教育。让青年教师在这里遇见最好的导师,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实现最美的蜕变。

篇4

近些年来,高陵镇中心小学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始终把篮球作为体育特色项目,通过一整套篮球特色活动的开展,助推阳光体育校园建设,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中,总结创编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集趣味性、安全性、实用性于一身的体育活动内容,丰富了体育课程资源,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开创了阳光体育校园建设的新局面。具体来说,就是以“篮球精神”为途径,营造良好活动氛围;以“篮球游戏”为载体,开展特色篮球活动;以“篮球教学”为基础,提供多元活动空间;以“篮球元素”为内容,完善篮球校本课程。

“篮球精神”:营造良好活动氛围

我们认为:学校体育的核心内容是传递一种精神文化。对学生而言,就是培养他们勇于拼搏、挑战自我的顽强斗志,增强自信,培养勇敢品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篮球作为一项集体活动项目,能够增进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使学生们在篮球运动中学会包容和欣赏,尤其是在篮球比赛中,激烈的抢断、运球,精彩的进球,默契的配合,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启发他们的社会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鉴于此,高陵镇中心小学在教育教学中着力加大篮球的宣传力度,营造开展篮球特色活动的氛围,并有目标地制订详细的宣传计划。学校体育组还办起了“篮球知识小报”“篮球明星欣赏”“篮球学习园地”等,举办了“篮球大战”“篮球季赛”“快乐篮球伴我成长”等多项活动。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工具与手段,由篮球这一运动展开,开设专题栏目,大力宣传,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与理念,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七彩阳光下、走到美丽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与此同时,学校还随时注意宣传体育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让“篮球精神”激励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篮球游戏”:开展特色篮球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常规的篮球教学往往显得单调枯燥,致使学生们练习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偷懒现象;而有趣的“篮球游戏”,则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保证他们高质量地参与篮球锻炼。于是,本校在发扬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篮球教学中,利用篮球作为道具,结合实际情况,创编了丰富多彩的融层次性、简易性、趣味性、竞赛性、娱乐性和健身性于一体的篮球游戏数十例。下面笔者通过几个例子来简单介绍一下。

其一,训练学生移动技能的趣味游戏。移动技术在篮球运动中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基础技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如下游戏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篮球的端线外,分4路v队站立;在教师的要求与指令下,学生们逐个完成单个动作练习;在学生们掌握好单个动作后,再进行组织与动作的练习。游戏规则:移动过程中脚必须踏线,并按要求在衔接处进行动作的变化;练习的次数与参加的人数依学生的素质情况而定;每组最后一人先于其他组完成者为胜一局,学生回到出发点后,再进行下局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

其二,训练学生传接球技能的趣味游戏。传接球是篮球运动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如下游戏来辅助教学: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每组再平均分成4队,分别在篮球场半场的4个角站好,每组两个球;听到老师发出信号后各组持球学生原地向邻近一队的排头学生传球,当球传出后迅速向球跑动,接回传球后,再在行进中传给下一个邻近队的排头学生,然后跑向该队队尾站好,各队按照此法传球跑动。游戏规则:一个球场上,男、女各组分别在两个半场内同时进行传球,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完成接传球的小组为胜方;第二局则按逆时针方向进行,采用三局两胜制;倘若出现传接球失误,则必须拾回球,重新开始。

其三,训练学生运球技能的趣味游戏。运球是控制球、支配球、组织战术配合以及个人实行突破的重要进攻技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如下游戏来辅助教学:将学生分成男、女各4组,每组一球,分别站于篮球场端线外;听到老师发出信号后,每组持球学生按事先规定的路线向前运球,运球方式不加限制,但在衔接处必须运用运球急停、快速起动、胯下运球、运球后转身运球变向、背后运球等方式进行。游戏规则:开始时用右手运球,返回时用左手;不能够走步或者两次运球,倘若出现违例,必须重新开始;先完成的一组为胜。

其四,训练学生投篮技能的趣味游戏。投篮是进攻得分的唯一手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如下游戏来辅助教学:将男、女学生分成4组纵队,分别面对4个球篮,按照投篮的正确技术动作,依次投篮,最后一名学生投完为一轮,命中多的为胜;听到老师发出信号后,按投篮的正确技术动作,站在罚球线后,依次投篮。游戏规则:投篮动作必须正确,否则无效;在动作正确且熟练的情况下,不断加快投篮速度。

上述小游戏只是高陵镇中心小学篮球游戏教学中的几个典型小例子。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动作,学校还创编了一套“篮球操”,把篮球运动的基本动作融入其中,并利用篮球运动的动作名称给每一节起名,配上欢快的音乐,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篮球知识,掌握篮球技能;为了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篮球规则,学校还根据篮球裁判的“手语”创编了一套“裁判操”,让学生们在活动中了解篮球比赛中的规则。实践证明:运用各种游戏进行篮球教学,不仅让学生们快速掌握了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篮球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术,还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篮球教学”:提供多元活动空间

我们认为:学校体育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堂。鉴于此,本校建立起一种大课程观,将课内与课外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有特点、有个性、有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课程。在设计教学计划时,我们将课内与课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与谋划,打破传统体育课程观念的束缚,形成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体、大课间与体育活动课为两翼的体育教学新模式,为学生提供更有趣、更开放的多元化体育活动空间,让学生在丰富、自由、交互的课外体育活动中收获参与体育运动的快乐。

一方面,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本校始终把大课间体育活动与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制度、有要求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让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课外活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促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努力营造多元化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我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打破课堂教学的约束与限制,为学生们打造出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消除了学生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法上的障碍,拓宽了学生们的学习途径,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与意识,营造出一种多元化的参与度高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篮球元素”:完善篮球校本课程

本校的篮球校本课程,在学习、借鉴、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分三步走,有效地落实了小学游戏化篮球校本教材的整理与编写。

第一步:教材内容分水平进行系统设计。我们根据“培养篮球能力,激发篮球情感”的指导思想与“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指导原则,制订出各水平段的具体目标。水平段1的目标要求是“能够做出篮球运动中的简单基本动作”;水平段2的目标要求是“能够做出篮球运动中的简单组合动作”;水平段3的目标要求是“初步掌握篮球运动中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创编了3册小学游戏化篮球校本教材,分别是《小学生篮球入门篇:水平段1》《小学生篮球基础篇:水平段2》《小学生篮球提高篇:水平段3》。

第二步:校本教材创编力求图文并茂。在篮球校本教材的创编过程中,学校集思广益,利用不同老师的爱好特长,分工合作,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最终打造出一整套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备的小学篮球校本教材。一是按照“4+1+3+2”四大教学模块,进行教材的搭配与编写。即:4个辅助主教材的篮球游戏,1个主教材技能动作,3个群体性篮球游戏,2个自主创新的篮球活动。二是组织学校参加过区级以上大赛的优秀篮球运动员,拍摄教材所需的写真照片。三是安排计算机教师负责版面设计、照片剪辑、文字处理等方面的工作;安排语文教师负责最后的校对工作。

第三步:篮球技能与配套游戏有机融合。这套篮球校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游戏化”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素材库中选择相应的配套游戏,将篮球技能与配套游戏进行归纳、整合、打包设计,使每一课的内容都能够根据“4+1+3+2”教学模K落实。科学的安排,精心的策划,促使学校校本教材的编撰工作俨然成了“一条龙”流水生产线,从而得以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推进。由于集结了本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因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创编质量。这套内容丰富、科学合理、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为学校的阳光体育校园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篇5

体验式学习要应用到高校篮球教学中来,对教师的协调和监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加强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锻炼,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引。体验式学习教学模式应坚持的原则有:(1)以学生为中心;(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3)监督学生回顾和反思;(4)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分享、总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经验知识。

二、体验式学习应用在高校篮球教学中

1.改进教学手段,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

由于篮球教学是一项室外实践教学活动,教学场地更为宽广,部分学生会对这种开放的环境产生一种紧张和胆怯的心理,而且教师与学生的接触面更广、互动更频繁,这就更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使篮球教学能在一个和平、轻松的环境中开展。因此教师应先布置好教学场地,摆放好教学仪器,营造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消除学生的紧张状态,提高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把学生看做朋友,并做到尊重、理解、支持学生,让学生也把教师当成朋友。如篮球课程教学一般都是在篮球场上或者场边进行集合,教师可以将视频播放机等摆放在场边的安全位置,教学过程中有需要观看欣赏优秀篮球运动员的示范动作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席地而坐,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观看过程中与学生以平等的方式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比赛中,教师可以加入学生,与学生一起进行比赛。

2.转换师生角色,创设教学情境

要想进行体验式学习教学,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为此,教师可以增加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暂时互换师生角色,可以请课前做过准备的学生来组织和领导学生进行热身练习,可以请学生设计一些篮球相关的小游戏,也可以让篮球基础较好的学生来教学生基本动作,教师再做适当点评,这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实行轮换制,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当“老师”的机会,并要求学生尽量有自己的创新,构思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篮球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说三步上篮练习课,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最基本的三步上篮,那么有谁知道这个动作形成的来历与原因呢?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请他们在练习过程中注意观察与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从体验式学习篮球中获得成就感。

3.注重学生感官体验,加深情感体验

篮球教学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不仅是学生通过身体活动获得的体验,还包括学生在智力、思考、情感、情绪方面的体验。要想让学生建立身体感官的体验,就应该让学生体验到打篮球是有趣的、让人兴奋的运动,例如传统篮球的教学都是从练习拍球,到学习传接球、再到运球,然后学习投篮,最后进行比赛,这样的程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如果先进行投篮的活动,比如说组织一些投篮比赛,要求学生接住从球场一端的同学传来的球,并把球运到另一端的球架下去投篮,学生不仅在比赛过程中获得了快乐,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学习传球与运球的积极性。情感体验是体验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篮球教学中让学生以自己的价值取向、情感结构等去感受篮球运动给自己带来的情感感受,篮球教学以一种快乐的情绪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体验到学会了动作、提高了命中率等胜利带来的喜悦,也体验到运球不稳,投篮被盖等失败的沮丧。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感受篮球运动带来的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在体验中反思与总结的能力

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对篮球知识和技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篮球技巧。比如,通过投篮比赛中自己的感悟和观察别人的动作,总结出怎样改进投篮动作可以提高命中率,还有通过多次上场比赛与观赛找出进攻时要怎样动作才能突破防守等等。学生通过自己逐步地探索和实践,加以思考和讨论,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篮球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的初步结论予以点评,组织开展讨论和进行补充完善,从而得出正确可行的结论。由于篮球运动中的规则很多,所以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在不触犯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篮球技能的提升,篮球是一项团体运动,离不开团队的配合与合作,教师应注意让学生自己在进行篮球体验学习中感受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比如说,篮球的一项基本战术,掩护和防掩护的配合,因为有时一个人很难摆脱防守,自然需要一个队友来进行掩护,两个人之间要怎么配合怎么动作,都需要学生自己在实战中摸索总结,而在教学比赛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讨论分析赛况和安排战术,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也能让学生体验团队合作的意义。

三、结束语

篇6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导向,以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从根本上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创新教育理念不仅要求创新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改革,还要求对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致力于培养解决模糊领域问题的人才,也就是生产知识者;在教学要求上,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动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在学习主动性方面,创新教育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在教学组织方面,创新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作出行为选择。总体而言,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并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着力。

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往往表现为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现实的质疑和求异意识,并能够独立地进行思维和批判。在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中,主体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自觉与自制,同时,因为环境和现实生活压力的影响,这一意识往往显得模糊和不稳定。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发挥学习榜样的示范作用、和谐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设问答疑,细微观察外在事物并捕捉错误价值,创设教育教学情境,来深化和提高创新精神。

2.养成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目标。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主体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实现人的创新活动由感性到理性的重大飞跃。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创新思维要求创新主体能以新颖独创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提出解决方案。创新人格是创新主体养成的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为己任,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独立自觉的品质特征,本质上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品质和德行问题。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培养,对主体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创设情境,增加教学活动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3.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既是实现创新教育目的的载体,又是创新教育本身的价值目标之一。

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创新主体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在实践活动开展中,能应用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来指导创新性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应注重对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的培养,还应帮助教育对象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培养教育对象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育对高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要求

1.创新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根本要求对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素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高职体育教师而言,首先是要加强理论学习,充分认识创新教育对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性。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掌握体育教学的一般理论和知识,还必须具备开展创新教育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应用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身体素质外,拓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开展实践活动以及适应社会的素质能力。其次,体育教师应秉持和树立科学的创新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高职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但同时具备动手能力强和可塑性较强的特点。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实际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应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进行分类教学、分层次教学,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锻炼,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在创新性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除此以外,体育教师还应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设置某些情境和教学环节,界定明确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并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两种方法的应用比较切合高职大学生的实际。一是开放式教学法。教师应立足学生掌握的知识的动态性,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较为稳定的能力特点。如在篮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突发刺激能产生及时的应变,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多种以上的传接球动作。一种是研讨教学法。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导学生对示范动作和团队配合状况开展组内交流和研讨。如在组织团队的竞赛活动中,某一团队能否取得较好的成绩,不仅仅取决于每一位成员的能力和表现,还与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有很大的关系。借助竞赛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可及时组织学生研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创新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创新性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成功与否,同学生的密切配合与支持紧密相关。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树立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思维意识。首先,作为创新主体,学生应正视自己的创新潜能,端正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正确认识。高职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只要具备正确的思想态度,具备正常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思维层面的能力,还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技术动作的练习、完善产生的创新性体验,等等,这都是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巩固可以获得的。其次,作为创新主体,学生应养成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创新学习意识和创新学习习惯。在体育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中,学生会对自己完成任务的状况产生情绪化、感性化、表象化的认识。学生应及时捕捉自己的真实想法开展自我反思、自我答疑和自我评价,并将新获取的创新性体验应用于教学任务当中,模仿尝试,反复练习,巩固和提高对任务完成技巧、规则等的理性认识,以获得创新性的思维和成果。在学习方法上,创新教育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创新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成为学习领域的辨别者、筛选者、思考者、实践者与合作者。学生要学会总结经验和不足,敢于质疑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法,学会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要发挥学生这一创新性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与其他成员的合作交流中深化自己对创新性体验的认识,巩固和提高在实践活动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和创新能力。

3.创新教育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设计原则的要求

应用创新教育理念来指导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遵循体育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尊重学生既有的客观实际,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总体而言,必须符合四大原则,一是以增强学生体质耐力和身体素质为最主要目标。任何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应偏离教学本身的目的和目标。体育教学的本质在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其他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建立这一重要目标的基础上延伸拓展而来。二是把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求。不同的学生,在体育教学和身体锻炼方面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应因材施教,开展层次性教学和分类教学,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三是依据精心设计和筛选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合理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在讲授、示范、练习、巩固、提高等方面与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发挥教学方法应用的最大效应。四是保持教学方法应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知识性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独特趣味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参与实践活动的认可度和主动性。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1.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法旨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知识性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的理性认知水平和技术能力。体验式教学法主要依据高职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客观实际,将难度系数较大的技术要领转化为简单易学、模仿性较强的关键动作,忽略对学生完成动作时间、难度系数和准确度的要求,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掌握一定的技术动作规范。高职大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对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认可度比较高。成功参与体育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性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对自我的认同和愉悦感受,从而消除“教”与“学”的客观障碍,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意识。此时,教师应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为学生创设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成功”体验中深化自己对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解,提升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获得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能力。

2.激励式教学法

激励式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励式教学法主要采取情境设置的办法,由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良好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激励和正面评价,并将学生创新思维的成果应用于具体的活动情境,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组织竞技性活动赛事,如篮球比赛,来具体应用这种方法。学生在篮球比赛中能否合理站位和相互配合,同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有很大关系。教师应正确对待竞赛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失误和能力不足,并及时叫停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战术板的演练,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不足和提出解决方案。对学生提出的正确建议,教师应及时给予正面激励,并将其建议即时应用在比赛中。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认同,并自我激励去适应团队活动的要求,自觉培养相应的素质和能力。

3.趣味教学法

对高职大学生来说,兴趣同样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教学法主要是应用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感受中增强对体育教学的主动参与度,变“让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体育锻炼和实践活动的亲身参与中培养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和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如篮球的四角传接球游戏。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站在半个球场的四个角上,将两个篮球顺利地传跑起来。教师可先组织几个技术好的学生进行示范,在其他学生获得相应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组织开展游戏活动。这一方面立足于培养学生传接球的技术技能,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趣味心理,从而使教学效果最大化,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篇7

这种习惯后来也带到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平时上课提前到达上课场地,用较短的时间想想接下来的课怎么上。站在授课的实地考量自己的备课情况,做课前的预想,这就是“想课”。

给想课一个定义,笔者认为,想课就是让教学的预想在实践前重现的心理过程,即“无纸备课”。从“课堂设计的蓝图”到临场教学是有一个过程的,在二者之间,教师有一个良好的思考习惯是保证上好体育课的前提。想课、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是重要的四个教学环节,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想课是上好课的有益补充,课后反思是为下一课做好服务。如何能够使想课做得充分,需要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

一、想教学环节

上好一节课,教师应该知道这一节课分为哪几个主要教学环节,各环节孰先孰后,每个环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切都要了如指掌。如体育课分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四个板块,其中基本部分比较复杂和重要,它又可以再细分为复习、新授和练习等板块。

二、想教学资源

体育实践课对教学条件比其他学科更加依赖,课前就必须想想,教学要顺利开展需要哪些条件,比如场地的布置、器材的摆放以及安全措施等。体育教师还要考虑到上课的条件,如天气、环境、器材、场地可能与教学发生的冲突,或者其他意外情况等。

三、想转折过渡

好的教师一般特别注意各个练习之间的前后关系,如何过渡和衔接是很重要的。想课的时候可以把备课中的基本要求、组织教法、队形和队伍调动在大脑中进行想象,像电影一样进行景象再现,甚至口令和指挥语言都要想好。

四、想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方法各有长短,需要灵活运用。教什么技术动作时用什么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不仅课前要预想,而且课中也要随时“想课”。例如,上篮球的双手胸前传接球,自觉的学生会认真地进行练习,但不自觉地学生,往往不按照教师要求做,就会将球传得满场飞,掉得满地是球,这样就必然会影响课的效果,教师在课中要及时想对策,解决问题。

五、想提问预设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不同的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有些较难的内容教师要将一部分答案呈现出来,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的提出也大有讲究,方法多样,如个别提问、启发设问等。还要预想有些问题“有去无回”时的解决方法。

六、想学生参与

新课程理念下,更提倡互动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与学生思维碰撞,教与学的兴趣同步增长。

七、想拓展练习

好的课不应该完全按照教材知识一模一样地教,即所谓的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根据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实际,在较好地完成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提高技术动作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也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空间。这样一节课才不会显得死板,而是充满张力。

八、想创新出彩

课平淡无奇对学生就没有吸引力,所以一堂课不仅要注意教育性和科学性,更要注意创新性,这是一节课真正出彩的关键。课前尽量去想想有哪些点可以创新。有的教师场地器材布置利用得好,让人眼前一亮;有的教师教学设计巧妙简洁,让人有所思、有所悟;有的教师语言精简,别具一格。

九、想教学细节

虽然课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但是,教师有时候也会忽视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个人的面部表情、语言的轻重。还有就是哨子是否带,手表什么时候戴、什么时候不戴。教师的着装、教态自然得体,场地的布置适当,体育器材的使用科学,游戏的设计与控制适度等,都需要考虑。

十、想课堂调控

篇8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有效课堂;方法

体育课的有效教学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有教与学的相互吻合,才能按一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一定的教学指标。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从而能实现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体育价值需求,并引起学生身心素质的变化,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效性,这就是所谓的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营造有利氛围,吸引学生爱好体育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开始承担高考的压力,由于体育课没有高考的压力,学生并不够重视,大多时候他们更愿意把精力和时间花在文化课上,有时候呈现出不能适应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情况,整个体育课的课堂上,有积极性的学生并不多。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都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来完成教学的,师生的情感交流也很重要。老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情感交流让学生自己切身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对于体育教材的使用,老师应该抛开机械的照搬,尽全力深挖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的情感与书本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趣味。举个例子说明,足球其实是一项很有趣味的竞技运动,同时,它对参加者的体能、技能与团队意识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但在教材中被列为高中学生的选修项目。我们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进行针对性的足球训练,并按照实际情况分组进行小规模的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训练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脚内侧传地滚球,再用脚内侧接球,然后用脚内侧传球,借此提高学生的踢球技术;分组比赛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品质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创造合适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教书育人讲究的是方法,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老师所教的东西。比方说,学习篮球时,我们让学生排列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传接球训练,适当的通过小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去的体育课,老师是主体,操场是主要活动场所,教材是学生学习体育课的模板,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没有发挥的余地,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有一次教学经历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课堂上,我安排同学进行跑步训练,途中一个同学告诉我,有同学自己改变了刚我教授的起跑方法,听完我非常生气,认为他们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必须好好惩罚一下,后来在赶去练习场地的途中,我又想到,他们为什么改变呢?这样做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好奇心让我平静了下来,见到两个学生后,温和地询问了他们原因,原来是因为他们在训练过程中,其中一个学生反应能力较好,总是跑赢另一个反映较差的学生,久了之后,两人都觉得无趣,也就没有了积极性,于是他们想换一种方式试一下,但是换了方法后他们找到了练习跑步的乐趣,听了他们的解释,我幡然醒悟,仿若找到了灵感。于是,我集合全体学生,让他们自己进行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兴趣尝试适合自己的联系方法,后面的练习中,同学们积极性一致都比较好,整堂课气氛非常好。这件事也提醒了我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讲究方法,采取新的教学形式丰富体育课堂,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课堂里面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才能增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3.引入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评价有利于推动学生不断的进步,教师必须重视评价,尤其是有针对性且质量很高的评价,从而充分发挥其作用。评价机制要注意学生的多元又充满个性色彩的发展,以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积极性为主要目的。就拿广播体操的学习来说,学完一节广播体操后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整练习时,可以分组进行轮流练习,一组练习,剩余组观摩,并且给予自己的评价。这种方式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分组评价方式,它有利于学生通过互评的方式加深自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和理解,并且整体积极地参与。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安排互助评价方式,让学生自由两两组合,互相帮助进行练习,一个先做操,一个观看并给与评价,然后互换身份,而且刚刚给予评价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练习检查一下自己刚刚的评价是否合理,并且反思对方身上值得借鉴的地方。这样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

另外,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尽可能的熟悉了解学生,多和他们接触,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成功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失败时,细心分析并鼓励。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能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习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但是激励性的评价并非指全盘盲目的肯定,而是提倡我们在否定学生时,讲究方法,尽量采用委婉、风趣的语言去打消学生内心的抵触,照顾学生的自尊,创造一种高中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教学环境。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是目前比较重要的一个长期系统的课题,如何提高这方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断的努力探索与实践,为培养祖国新一代体育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伟堂.女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受限、诊断与优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4):89-92

[2]陆正江.浅谈如何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60

[3]陈凯.新课改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12):12-14

篇9

前言 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研究不深入,理解不透彻,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重“学习”轻“合作”,合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只是把合作作为手段,认为合作学习的目标就是获得知识,忽视了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合作技能的训练;重“形式”轻“实效”,追求表面热闹,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及时机缺乏认真设计,不管内容的难易,也不管有无合作的必要,便盲目、勉强合作,导致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低;重“合作”轻“独立”,问题提出后马上组织小组交流,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学生”轻“教师”,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等等。这样出现了课堂教学“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探究而探究”的形式主义,导致体育课程改革形成了一些误区。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了我们体育教师迫切需要实践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合作学习”及体育学习中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由于它在改变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和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最富成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合作是指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行程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具有共同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互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由于体育的学科特点,体育学习中的合作,更多的是强调肢体上的合作来达到某种目标,或者是通过对项目合作练习,得到某些有规律的总结。合作学习根据不同范畴的特点定义也有所差异,在体育教学方面,”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指的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可以是两人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多人之间的合作。

2.合作学习的分类与运用

在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般有三种类型:

2.1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两个好朋友搭配是典型形式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易于组织,且教学效果比较理想。比如,广播体操、武术教材的复习课,互相学习、纠错,最后两人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学效果非常好。

2.2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班级授课制的问题,关键是怎样分组及组内的分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一般有三种方案。1.稳定分组:分组后保持较长时间,按照体能状况、体育成绩等因素,划为稳定的小组,作为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习小组。特点是体能基本相同,爱好和技能可能不同,便于对同一组采用相同的计划,又便于对不同小组的区别。2.阶段分组。阶段性的小组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在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采用,其有三种分组方式:(1)、按技能水平分组,其特点是技能相同而爱好不近不同。(2)、按爱好相同分组,其特点爱好相同技能却不近相同。这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真正体现。(3)、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其特点是体育技能、爱好均不同。这种分组的目的是发挥同学们之间的帮带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改善了人际关系。3、灵活分组。灵活分组与阶段分组相似,效果相同,不同的是持续时间更短,仅在一节课中出现,随之即被解散,主要有三种分组方式:(1)、按技能水平分组,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竞争性。例如跳高教学中,在四个跳高区域设四个不同高度:90厘米、100厘米、110厘米、120厘米,由低到高。教师提出要求凡能跳过90厘米高度的,才能去跳下一个高度,以此类推,连续三次跳不过去的,回去跳低一级别的高度。在使用这种分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2)、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使小组内的学生间互帮互学互评,能缩短教学时间,可提高教学效果。(3)、随机分组,这种小组也是在一节课中出现,一般采取随机报数或自由组合,可以使爱好相同、关系要好的同学分在一组,他们之间的配合更默契。例如球类的教学比赛、跳长绳活动等。

2.3全员合作教学。它是指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它以教学班全体成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了课堂全体成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一般在教材难度较大的新授课的教学中采用。

3、当前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合作这一教学策略。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新的问题有浮出水面,是不是所有体育课堂中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呢?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合作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有效调控。可是,有部分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合作、探究”,该讲的不讲,该指正的不予指正,没有及时地对过程进行调控和点拨,没有及时给学生有效的帮助与指导,却站在一旁冷眼相看。一些教师认为只要有了“合作”的形式,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学会合作,因而也就缺少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合作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合作分组的任意性,缺乏适时引导和对合作评价的缺失上,使课堂出现了另类的“放羊”。在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宣布任务,操场上就都是学生的身影。案例描述:在篮球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同学们,接下去我们的学习内容是:篮球的人盯人防守的基本战术教学,大家可以根据平时练习的经验和所见所闻展开讨论并演练。”教师草草布置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结果有的男生打起了分组比赛,有的男生甚至把篮球当成了“武器”, 互相打斗嬉戏。女生则围在一起聊天。没有规则的小组合作学习有点像“自由市场”了。教师却在一旁袖手旁观,没有给以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监控,学生根本而没有互帮互学、共同解决问题。可见当时多需教师的指导与点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合作学习的“水分”,没有“水分”,合作学习就会“枯萎”,教学中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3.2、合作的效率较低

课堂上师生、生生交流不够,学生收获不大,合作的有效性不高是合作学习的又一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极少数人的专利,他们自始至终充当“话霸”,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有一部分学生似懂非懂的在凑着热闹;还有的孩子一声不吭,在一旁懜懜懂懂做一个旁观者,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例如:笔者在跳跃的教学中要求各小组运用小垫子,通过小组讨论来排布垫子,看哪一组跳的高、跨的远。说完后,各组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个别扮演小组的主角,他不断的叠高、拉长垫子跳跃,而另一些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无意间成了看客。这样,从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却总是那几个少数的学生在学练。当那少数几个同学通过练习,提高了动作技术后,其他的同学就更自卑了,更不敢上去练习了。长此以往,合作学习就成了个别学生表演的舞台了。造成上述这一现象的有以下几点原因:1、教师对困难生的关注不够。2、有依赖心理的学生习惯了“免费搭车”;3、教师在组织策略上的失误。另外,在我们体育课堂中常出现设置的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相适应。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造成合作学习高耗低效。有时,学生虽然喜欢合作,但由于缺少教师的引导和缺乏合作方法、技能,故合作的实效性打了个大折扣。

3.3合作学习缺乏实质,成为空洞的形式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大小、动作难易,盲目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收效甚微。如在快速跑的教学中“我们今天学习快速跑,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才能跑的快?”这类可以直接提供答案的常识问题,也要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结果,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要求下不得不做出热热闹闹的讨论,讨论完后教师问:“讨论出什么结果?”学生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因素,最后老师说:“决定快速跑的因素主要是步频和步长。”此类学习任务过于 简单,没有讨论价值,属于无价值学习任务,根本无须通过合作方式教学。另外,学校对体育老师开设的公开课是否好坏完全以学生有否进行合作学习为标准,认为没有合作学习再精彩也毫无用处(因为没有新的教学理念),但对合作的效果如何那是另当别论。因此,有的体育老师为迎合某些领导口味而对体育合作学习“生搬硬套”,为了合作而合作。不同的教学教材内容与不同的类型的体育课,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不同要求的,合作学习的运用也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不切实际地滥用合作学习,只会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学生错误地掌握动作技术、知识零碎等问题。

3.4合作的时空安排不当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合作学习环节,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便草草地收兵。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结果是讨论如蜻蜓点水似的走过场而已,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有的教师见课堂上讨论气氛热烈,学生一个个好似意犹未尽,就随意延长时间,长期以往,学生的时间观念就会变的模糊,没有了紧迫感,拖沓的习惯随之形成,效率与质量都会大打折扣。

3.5合作学习缺乏科学的评价

多元的评价体系同样适用于合作学习,评价的内容既要涉及体育学习目标的达成,还要兼顾合作技能的评价。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学习结果、小组整体和“活跃者”上,而忽视对合作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如某教师在安排学生“通过障碍”接力跑游戏中,先让小组进行讨论,并用规定的器材布置障碍,然后教师发令小组进行比赛。同学们奋力拼搏,不怕困难,最先通过终点的小组欢呼雀跃,兴高采烈,得第一名的小组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在比赛中我们发现,有几个同学在碰倒了障碍后又返回摆好障碍,结果落在后面,还有的同学主动跑过去帮忙放置障碍…… 对这一幕幕情景老师似乎没看见。固然,对力争上游、争取第一的精神要给予表扬,然而如能对障碍设置的科学合理性,在比赛中同学之间表现出来的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品德也进行一番评价的话,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集体的那份凝聚力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另外,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仅仅还停留在 “你说得真好!”、“你真棒”等简单的鼓励语言上。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全面的评价体系。

4.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场所。但是一堂课只有短短四十五分钟,在人数多达五十余人的班级里,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提高课堂合作的有效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呢?

4.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出教师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不时地引导、帮助。例如:(1)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耐心、及时地向同学说明任务的内容、操作程序及不同角色的职责,让他们及时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2)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具有不同意见时,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当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及时给予表扬。(4)当合作学习小组练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教授完成练习的技巧,而不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能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后滚翻的教学中,要学生小组合作,相互帮助,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及经验完成后滚翻动作。首先鼓励学生,只要参与练习,一定都能完成动作,然后指导帮助稍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练。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活动的乐趣,增加他下次自主练习的信心,最后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练习。在体育教学的合作学习过程中,除了上述问题,学生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监督、指导,加强必要的组织和调控,合作学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时要注意介入的时机,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师的“点与拨,”是合作学习的“养分”,没有“养分”,合作学习将失去意义。

4.2合作学习的“问题”,应符合“最近发展区”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手机用范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运用合作学习,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交流,有的内容适合于自主探索、教师引导,有的内容适合于两者结合。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必须科学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从学习的职能来说,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合作学习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是对合作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过难或过易的内容都不宜让学生合作交流。如在排球教学中,准备姿势和移动的教学内容过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尝试练习就可以了,不值得合作讨论。而排球教学比赛的内容过难,也不适合运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低水平的重复,也不是高难问题的钻研;既要使学生能够达到,又不能轻易完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为学生提供“合作”的契机。如,在学习篮球的传接球练习之前,小组合作进行头上传接球、胯下滚球接力比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以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和成功的可能性。

4.3合作时间的安排要合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时间至关重要,教师要保证学生合作的时间。合作学习时间以多少为宜,没有规定的界限,教师要根据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学生的特点、组织情况来确定,一般涉及内容比较直观、具体而简单的可以直接进行合作学习。涉及的内容如果要通过练习来获得新知,就要延长合作学习的时间,如通过传接球练习让学生总结出篮球胸前传接球的动作要领,教师要敢于给学生练习、思考、交流的时间,不能因为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刚刚走进问题,教师就草草收兵,忙于向学生呈现结果。如果涉及的内容或变化形式比较复杂,在课堂上难以解决的,可提出要求,待以后解决,或者模块教学结束后通过考核评价的方式来体现出来。如,在学习和掌握了有氧健身操的基本动作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编排不同形式变化的集体健身操的组合练习,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或借助其它(如多媒体)方式,学生就很难在课堂上很快完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做好准备,在下次课中再来展示,让学生在课后有足够的合作学习的时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教师还应注意:合作交流一开始,教师就要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去,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根据实际需要,时间不够的要敢于再放,多余的要及时调控,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机智,相时而动。

4.4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责任明确化

合作学习小组人数组成,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强弱,也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保证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若是组员搭配不当,容易导致其有效性降低,编组的基本原则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以及背景的不同分成互补型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每组以4—6人为宜。学习小组组建之后,教师还应致力于改善组内关系,明确个人责任,建立积极的目标互赖,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等于分家”,成员之间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防止责任分散和“免费搭车”的现象。合作小组还要定期重组。如水平四的情境创设,需要强调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多人合作跑这节课,通过对一条小板凳的利用,让学生进行单人的运动,二人和多人的合作运动,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最后用板凳来组合舞“龙舟”的知识点,让全班学生进行一次大合作,并明确分工,各司其责,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而且每位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5全面、客观评价合作效果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应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参与积极性,合作诚意,合作技能技巧和小组总体成绩等方面作为学生评价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进一步将体育三维目标落到实处。如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5.结语

合作学习作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形式之一,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的适用范围,不是所有的体育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运用合作学习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有价值、适合于交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课堂上要有充足的空间与实践,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要灵活应用合作形式,不能过于单调。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以下多种因素:合作时间的设定,人数安排,小组的结构,合作的方式,评估等。只有选择科学的合作学习模式,考虑周全,安排妥当,才能使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发挥出更高的优势。只要我们加强学习,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的合作学习必将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学生体育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 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实行方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课程教材教法.2005.1。

3.马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课程教材教法.2004.4。

4.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2。

5. 余文森.论自主、合作、研究学习.教育研究,2004.11。

篇10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时教学内容;把握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16

1 前言

在《课程标准》下,教师把握好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是教学计划制订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水平一至水平四来说,这有三个层面:其一是水平层面的,即在各水平教学计划中每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其二是单元层面的,即各学期中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其三是课时层面的,即各单元的每一课时教学内容是什么?对于水平五来说,存两个层面:其一是水平五层面的,即在水平五教学计划中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是什么?其二是课时层面的,即在各模块教学计划中每一课时教学内容是什么?无论是在整个水平段,还是某一水平段,教学内容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关联。把握好,不仅是充分体现国家课程意志与地方、学校、学生等实际情况,而且还能反映出教师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或主张;若把握得不好,那就糟糕至极,这不是课程也不是教学想要的。大家知道,课时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时教学内容为载体来进行的。可见,课时教学内容对于课时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性。本文在此就把握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时教学内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

2 把握好课时教学内容的几点认识

2.1 熟练掌握基本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练习与方法等基本教学内容,是作为体育师资必须要具备的。这既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又是毕业入岗后不少体育教师仍要认真继续学习的方面。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青年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水平等呈普遍下降之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从体育教师招聘,还可从近年全国多地陆续举办青年体育教师基本运动技能考评工作等得到验证。“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体育学科,若教师自己都不熟悉或不会或不理解等,要把握好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中的课时教学内容那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进入专业学习时就要刻苦认真为未来奠定扎实基础,如运动技能水平要达“一专多能”是基本功;毕业入岗后依地域、学校实际情况等还要继续学习完善自我,因为本次课程改革后不少学校的教学内容地方化与校本化已很深入了,这些教学内容在专业学习时往往未曾遇见过,如一些地方民族传统与特色体育项目等。另外,还有一些非体育教育专业如运动训练等专业毕业进入中小学的,那就更要加强自己的薄弱方面学习了。其他学科教师兼职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更是让人担忧不堪。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教学内容,既是基础教育的需要,又是把握好中小学课时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

2.2 清楚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或模块)中的地位

每一单元(或模块)是由几(或18)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的,有的是处于“开篇”,有的是“承上启下”,有的是“巩固提高”,有的则是“收尾与拓展”等,地位不尽相同,但使得单元(或模块)相对完整独立,有的还能与水平段中的其他单元(或模块)成系统,为目标达成服务。这样把握的课时教学内容,能给人脉络清楚、课课分明及之间关系非常清晰之感。当然,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或模块)中地位“不清”之况仍存不少,这是当下单元(或模块)中把握课时教学内容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如某一篮球单元(初二,新授)的5个课时教学内容是这样的:⒈行进间曲线运球;⒉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⒊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⒋传切配合;⒌考核――“小比赛”。象这样的篮球单元,课时教学内容之间联系度太小甚至就是基本独立,或者说课时教学内容之间跨度太大,有的则需用单元来教学,觉得这样把握的课时教学内容就是随意之举,或者说就是没考虑每一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对于初二的学生没有较好的篮球基础是不可能有教学效果的,那也就是“走马观花”的了,更会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长期以往,这样的体育教学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又体现在哪里呢?对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或模块)中的地位认知,大多是“正向思维”的,如跨越式跳高(初三,新授),大家常摹爸跑与起跳”开始往前把握好每一课时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但有的教师则提出从“过杆与落地”开始采用“后退式”教学,这就是“反向思维”。同样的单元教学内容出现了不同的课时教学内容“开篇”及“历程”与“结束”。单元教学中这两种不同顺序的课时教学内容出现,体现出了不同的教学认知,后者意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有“过杆”,满足少年儿童“跃跃欲试”及“不愿按部就班”的心理特征等,保持与激发着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时教学内容顺序在单元中的地位就发生了一定变化。所以说,清楚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或模块)中的地位,不仅是“教学技术”的问题,也是“教学思想”的问题,彰显单元(或模块)构建的人文性、艺术性、目标性。

2.3 正确、全面理解课时教学内容的涵义

对课时教学内容涵义的理解存在两点:其一是正确性。从专业角度看,出现对课时教学内容涵义理解错误之况一般不会出现,但事实上还是有的。如某课时教学内容: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初二,新授)。课时教学目标:学生知道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要领,清楚运用时机;能做出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一大二小三高跳”动作,连贯地完成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但从课实际情况来看,该课最后只教学到:原地运球接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对于课中这一片段内容的教学安排,实际上应改为:原地运球接“三步”单手肩上投篮。此步也是为了完成本课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一个手段或动作技术分解学习环节,与课时教学内容涵义是不一致的。显然,这是教师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涵义理解出现了严重错误,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大有问题了。其二是全面性。对课时教学内容涵义理解存在缺失或不全面在实际教学中却是屡见不鲜的。如某课时教学内容: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初二,新授)。课时教学目标:学生知道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技术名称,并能够正确、较熟练地做出“一抛一垫”动作技术。从课的实际来看,是围绕原地与向前移动进行正面一抛一垫动作技术教学。这两种情形是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勿容置疑,但仔细想一想,正面双手垫球还有其他情形吗?回答是肯定的。当将球抛落至垫球者身体左(或右)侧前方时,垫球者通过向左(或右)侧前方移至球的正面用双手将球垫出;当发现球将过顶时,可后退至球正面用双手将球垫出,这都是正面双手抛垫球。加上这样的理解,那么对本课教学内容而言,涵义就是全面的了。

2.4 确定切实的课时教学内容

切实的课时教学内容,其一是指课时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容量大小要与学生情况、场地器材等相适合。如上面所述的“原地与向前移至正面垫抛球”,在考虑相关情况后一般认为它们作为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切实的,因为这两个内容难易一般,且具有密切递进性,在一课时中该年龄段学生也能够较好地掌握;“向左(或右)侧前方移至正面双手垫抛球”这两个并列内容,虽难度有所提高,如增加了步伐移动,但在前课时的基础上进行后续教学也是可行的。若干相关的具体内容也不一定就要在一课时或一单元(或模块)或一水平段中去完成,这要依具体情况去定,特别是内容的难度等。不能的,最好要在水平或单元(或模块)教学设计中作出说明,让人明白,不至产生误解。其二,切实的课时教学内容把握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为达成单元(或模块)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即使得“课时1教学目标+课时2教学目标+……+课时N(或18)教学目标≥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这是必须要有的计划意识。反过来讲,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对把握好课时教学内容也是有影响的。在一单元(或模块)中,可能既会存在“教‘内容’”的目标达成,又会有“用‘内容’教”的目标实现。这主要是由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所要达成的方面目标类型等来决定的。如要达成“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一些目标,有时会将单元(或模块)中的一些课时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或游戏化等。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后须要重视的一个变化。保证切实的课时教学内容,以上两大主要影响因素往往综合起来一并去考虑,做到把握一步到位。

3 结束语

在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制订中,把握好课时教学内容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具体工作,既要有“前提条件”,又要有“目标意识”,还要“方法合理”与“技术过硬”,这需要认真学习、积极实践、不断积累、深刻反思等过程历炼,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参考文献:

[1] 吕宪军等.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与把握[J].中国 教育学刊,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