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教师和课本都具有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语文课就更容易受到这种历史文化的影响。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的管理和教学的有序进行,但是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灌输式的模式下,思维会受到禁锢,想象空间缩小,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
考核方式也是限制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因素之一。许多作文题目都围绕着励志、感恩等话题展开,很少有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话题。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也有所谓的固定格式和标准答案。学生如果没有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回答,得分就不会高。这样的固定答案十分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可能使学生沦为考试机器。老师的水平不高也会导致课堂中思辨能力培养受限。教师如果要具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资格,就必须博览群书,对于专业知识以外的如心理学、社会学等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好教育培养的工作。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
1.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禁锢思想
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语文课堂通常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学生也习惯了只接受不质疑、不思考的学习模式,老师应当勇于创新,打破这种陈旧的禁锢思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教授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对于“莲,花之君子者也”的说法,就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除了莲花,桂花也是君子之一,因为桂花没有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是在秋天默默开放,为自然奉献出自身的香气,虽然它没有美丽的外表,但是它有舍己为人、高风亮节的气质。对于这番言论,不管是否正确,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而且可以引入更深的内容,将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为补充,完善学生的言辞,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又如《阿Q正传》中的阿Q精神,学生持怎样的态度,支持还是反对,教师可抽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不必得出统一结论,只要能够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就好。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思辨能力。
2.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
一个学识渊博、知识储备量大的老师更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所以,要想通过语文课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同样是初中语文老师,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博学的教师的课堂往往更加开放,学生的讨论十分活跃,而不注意知识更新的老师则更喜欢灌输式教学,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思辨能力的高低。为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休息的时间给自己充电,丰富知识储备,促进观念更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如讲授余秋雨的《道士塔》时,可将文字所涉及的历史渊源讲述给学生听,鼓励学生保护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并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3.组织相关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应该利用课余或课堂时间,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并就该话题开展辩论赛,全员参与,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如“陶渊明的思想今天还可取吗?”“随机应变好还是坚定执著好?”等,这些话题都是很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作文也是锻炼思辨能力的好方式。教师除了布置常规的题目外,还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曹操,我想对你说》等,这些新颖的话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了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
4.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篇2
情感是最好的激趣“导师”,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源动力”.部分初中生自主学习活动不能深入开展,自主学习效能不能有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于内心缺乏“认同感”,行动缺乏“一致性”,情感缺乏“积极性”.学习对象自主学习活动深入开展,需要良好内在情感熏染.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生自学能力培养进程中,要从情感“入手”,激趣“做起”,利用教师教学语言的激励性,融洽师生关系的促进性,生动形象教学情境的渲染性,有效“拨动”初中生内在积极情感这根“琴弦”,激发和提振学习对象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新改版的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不管是教材设计,还是教材内容,都给人“扑面春风”、焕然一新的感觉.教师应利用新改版教材的特性,设置融洽、适宜教学氛围,激发和提升初中生自主学习的内在情感.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时,教师利用教材内容生活性特点,利用电子白板设置“某一学生站在镜子前的影像”的现实案例,为学生展示数学“生活美”,使学生保持积极情感,增强能动自学意识.
二、强化学习技能策略传授
教育实践学认为,学习技能、学习策略,是学习对象深入高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保障”.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个体,都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忽视学生主体技能方法的传授,“知之不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实际运用时“手足无措”,效果不佳.因此,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学习技能策略传授作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强化对学习技能、学习策略的讲解,并提供学习实践的活动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思考分析等“体验”活动,做好学习方法、学习技能讲解活动,明晰解决问题的方法内涵,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方法深刻理解,科学掌握,为有效自学活动开展提供方法论.例如,“转化思想解题方法”是初中生数学解题活动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解题策略.教师为传授此种数学解题策略,先对该解题策略进行初步讲解,向学生指出转化解题思想方法的定义以及特点,让学生对此解题方法有初步认知,然后利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设置该方面的问题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析解答活动,初中生分析问题条件以及解题要求后,根据教师解题策略的讲解内容,认为该问题解答时应该:利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方面的练习,进行有效转化.教师对学生探析思路进行指导补充,并在学生解决问题活动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所思、所想、所解,归纳该问题解答的一般策略,学生总结归纳认识到解决这类问题应运用转化思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总结解题全过程.学生在此期间,对“转化思想”的解题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掌握,为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打下了技能基础.
三、提供反思辨析实践时机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探究
问题是数学学科丰富内容、复杂要义的集中“展示”和生动“代言”,他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和“灵魂”.数学学科的教学进程中,总是贯穿着数学问题的全程“陪伴”.教育学认为,数学问题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学生主体数学技能及其素养锻炼提升的重要“平台”.初中生在感知、探析、解答数学问题的进程中,需要稳定、强烈、深刻的数学意识作为支撑和保障.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问题意识是学习对象有效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证.新的初中数学(苏科版)课改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主体敢于问、愿意问、学会问、善于问.不可否认,当前大部分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较为单薄、问题解析能力较为薄弱,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着力探究的重要课题,深入教研和探索.
一、创设融洽教学情境,在和谐氛围中使初中生愿意问
问题意识是学生主体内在数学学习素养,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主动、能动的“问”的情感和愿望.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生缺乏主动“问”、积极“疑”的数学问题情感和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类开展和实施一切实践活动的思想“根基”和“力量之源”.处于情感波动期、反复期的初中生,更需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能动的学习状态,积极思考,认真研究,主动设问,提出问题.新改版的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无论教材内容设置,还是教学体系架构,都为初中生学习情感培养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学教材内容生动性、实用性、丰富性等特点,借助于现代化教学媒体资源,创设出融洽生动、兴趣盎然的教学场景,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点燃初中生探索研析“火花”,在积极情感下树立主动问、愿意问的内生动力.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性质”教学中,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就是引导初中生认清和掌握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为触发初中生对“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意识,教者设置了“用事先准备好的5厘米、6厘米、10厘米、11厘米等几根木棒,选取三根拼接成三角形”的动手实践教学活动,让初中生在教师的引导演示和实践操作中,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在和谐氛围中产生“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疑惑,带着问题、带着困惑,深入进行探析新知活动.
二、发挥问题探究特性,在解析案例中使初中生能够问
问题是数学学科的“外在代言”,通过数学问题“镜子”,可以窥视到数学学科知识要义的深刻内涵和复杂关联.教育实践学指出,问题教学,一方面是锤炼学生主体解决问题的技能,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主体提出问题的素养.众所周知,解决问题的进程,实际就是分析问题、产生疑惑、解决疑惑的探究发展过程.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将问题意识培养融入到问题教学之中,延长问题解析过程,在关键节点引导初中生思考研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从而带着目标,带着任务,深层次的探析数学问题,实现数学问题解答与问题意识培养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如在“如图所示,已知有两个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是18 m,现在站在A点测得D点的俯角α为30°,测得C点的俯角β为60°,试求出这个建筑物CD的高度是多少?”案例教学中,教师将解答问题和培养问题意识合二为一,同步实施.在感知数学问题条件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仔细审题,你能从问题条件中发现哪些内容吗?”初中生开展合作互助活动,共同探析问题条件,指出:“该问题涉及的数学知识点由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它是一道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中的仰角俯角问题”,此时,初中生自然而然将“视线”转移到“如何完成解题要求”上来.初中生根据问题条件,结合所学数学知识,探析得到其解题思路为:“过点D作DE⊥AB于点E,由四边形BCDE是矩形,可以利用正切函数知识,分别求出RtABC与RtADE中AB与AE的长,从而求出CD 的长度”.教者根据其解题思路,向学生提问:“针对此类问题,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此时,初中生带着问题,深入思考,得出其解题方法为:“借助俯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三、利用学生认知冲突,在解疑释惑中使初中生学会问
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与现阶段学习标准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初中生在研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认知错误和解题缺陷.初中数学教师应把学生认知冲突作为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利契机,组织初中生针对认知冲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辨析活动,让初中生产生“为什么出现此类问题”、“怎样消除此类问题”的意识和想法.同时,教师要发挥教学评价手段指导功效,帮助初中生认清认知冲突存在的根源和“症结”,引导初中生在反思辨析认知冲突中形成主动“思”和“探”的问题意识和技能,提高其自我提问、自我反思、自我质疑的意识和素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总之,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是长久持续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目标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初中生主动思维、素养提升、创新求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健.引导自学质疑 培养探究能力[J].吉林教育,2010(27).
篇4
关键词:改进;思想品德;教学;思考
自从走上三尺讲台,我就一直从事初中政治(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回顾多年的粉笔生涯,虽然成就不多,但体会颇丰,深感思想品德科目,地位特殊,要成为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老师,并不那么容易。思想品德课包含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法律教育、责任教育、理想教育和国情教育等知识,是老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辨别真善美、假丑恶、增进学生了解国情的一个重要科目。那么,如何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呢?
一、政治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科目的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和“浅”。“多”就是政治科目的内容涉及心理健康学、法律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浅”就是政治科目中涉及的内容量少,且多是一般常识性的浅显知识。在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多”和“浅”的知识,老师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政治老师要上好政治课,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不可满足现状,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来适应时展的需要。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在教学中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得心应手,从而形成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加强等等,都是与老师的才能与素养的提高分不开的。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二、安排恰当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初中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摇篮。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表达思想、锻炼语言能力的平台。实践证明,“说”与“想”是分不开的,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有直接联系的,发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思辨能力。笔者认为,每节课前设置5分钟语言实践活动,可有效地使学生放松情绪,同时,可培养学生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胆量和信心,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语言实践环节中,学生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其他同学,讲故事,讲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针对网络、电视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表观点,总之,就是要“说”。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训练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了,同时对周遭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思辨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所讲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其语言丰富多彩且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思维活动异常活跃。活动还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课程以这样的形式开始,可以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避免产生倦怠和抗拒心理,顺利进入后面课程的学习。
三、重视案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政治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政治、经济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感受责任》时,笔者运用了三聚氰胺毒奶粉的案例,展示了很多受害婴儿和受害家长的图片,学生受到很大的震撼。然后,笔者引出责任问题:责任包括哪些?有的学生说:等我们长大了,我们有责任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的说: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有责任保护祖国。有的说:当在街上遇到有困难的人们时,我们有责任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说:当好朋友犯了错误时,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宽容他们。……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了解什么是责任。对话式的交流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使学生愿意主动地认识和接受事情的本质。同时,使用案例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初中政治课是德育的园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去引导和影响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德育中,如果单纯地用道理向学生灌输,学生可能会排斥;而案例比理论更直观和明确,易于被学生接受。例如,笔者教育学生“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的时候,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盲人一手拿着一根小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只灯笼。路人问:“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道理很简单,我提着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我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个沟坎,使我免受许多危险。”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关心别人其实也是关心自己,互相帮助的精神是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良好道德品质。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 探究式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01-01
1.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理解
作为一种异于传统仅是讲授进行教学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中更多地需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性和创新性等。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利用直觉思维进行猜想,利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利用语言进行探究过程与结论的描述等。当然,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利用生物知识和原有的学生经验,进行学习情境的创设。作为本来就是源自自然科学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找到更大的用武之地。因为一方面,初中生物知识相对简单,学生具有探究出问题结果的可能;另一方面,初中学生具有强烈探究未知对象的好奇心,科学探究也就具有了思维基础。当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探究过程就需要完全遵从科学家探究的过程。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初中教学中的科学探究被认为是真实探究简化之后的类科学探究,更是因为纵观生物发展史,可以发现许多生物规律的得出,并非是简单的线性探究过程可以得出的,而是需要经过一种螺旋、反复式的探究。因此,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更符合认知规律地进行学习之外,更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探究的基本原理,知道简单的探究该如何进行,从而为学生将来面对未知的生物问题时,能够自发地产生一种探究意识,并通过已形成的探究能力进行尝试性探索。
2.对于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探究
2.1目标指引,创设情境
好的探究式教学首先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当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通过多样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学辅助手段与模式的出现,这也给多样化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模型、教学辅助设备等来帮助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们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对于这些辅助工具的合理利用往往还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们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无疑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推动。
2.2注重观察与实验
探究式教学的体现形式十分多样,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过程而言,观察与实验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很好的观察与问题分析能力,并且能够具备用实验分析验证问题的技能,这些都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直观体现。初中生物课程中实验的内容相对来说是较为丰富的,除了课本上要求的一些核心实验课程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安排与设计一些其他的实验研究。生物课程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自然学科,用实验来研究与分析问题是这门课程展开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加强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这也是探究性学习最为重要的一种体现。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结合具体实验展开,教师要把握好生物课程的这种特点,利用实验来更好的组织教学过程的展开。
2.3独立探索,观察分析
生物课程的学习中非常注重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让大家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基础。生物课程中需要学生们仔细观察与分析的内容有很多,除了各种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现象需要仔细观察,对于一些生物学现象与生活中体现的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也要留心体会。这些都是深化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有效模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要让大家具备更为敏捷的洞悉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究水平将会很有帮助。对于微观领域的探究活动,观察和实验就是很好的探究方法。初中生物课本中的许多知识点都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这将帮助学生们更为科学的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4迁移归纳,反馈评价
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的反馈评价也很重要,好的评价不仅能够带给学生鼓励与认可,还能够给予学生们重要的学习启示,这些都能够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推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知识点设置更多开放性的值得探讨的问题,这类问题一方面可以非常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给予学生们学习反馈时教师也可以让探究式教学的理念得以渗透。这无疑是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起到很有效的推进。
2.5科学设疑,锻炼思维
探究式教学中另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疑问的设置,通过科学设疑能够极大地激发与锻炼学生的思维,是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生物课程中有许多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大家才能够对于相关知识点有更好的接受与记忆。如果是单纯地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通常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成效,大家对于知识点的印象也不深。教师可以通过科学设疑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展开分析探究,并且通过独立思考与研习的过程来将问题得以化解,这同样是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锻炼。
2.6模型构建,分析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另一个很好的展开形式则是模型的构建。初中生物课程中涉及许多基本的生物概念的教学,很多概念和学生熟悉的生活都相隔很远,如果是单纯的讲授,学生很难对这些概念有非常直观的领会。模型的构建则能够很好地化解这一问题,通过生物模型不仅能够很好地将一些生物体的结构特征等清晰地给学生呈现,借助这些典型的生物模型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思考,是让大家更好地展开分析探究的一种积极推动。
篇6
一、尊重个性,培养人格,解放思维
(一)尊重个性
首先,要想学生个性能够得以尊重,作为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平台,让学生的张扬个性能够得以释放。作文就好比插花。教师给每位学生一个花瓶,提供给他们多种多样的花、提供插花的各类工具就可以了。至于学生要在花瓶中插什么样的花,怎样搭配,插多少,高的多还是矮的多,红的多还是绿的多,这就让学生自己来决定了,作为教师不可代劳。
其次,要想学生个性能够得以维护,就应该鼓励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放心大胆地张扬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有的学生爽朗直率,有的学生温文尔雅,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与写作相融合,这样不止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维护,还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再次,教师还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放松、和谐、毫无压力的写作氛围。作文课不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的过程,而是一个自己与亲人、与师长、与朋友、与自然、与社会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放松的环境,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打开心扉,抒感,表达意志。
(二)培养人格
首先,培养学生保持独立的人格,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自由发展的独立空间。作为教师,应该摒弃陈腐的“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对待学生要民主,将课堂气氛调节得放松和谐,激发学生表达自我的强烈冲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其次,培养学生保持独立的人格,要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想表现、想创造的舞台。应该多组织一些与语文课堂教学有关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强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也将对个性化作文教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解放思维
思维是潜在于人类语言中的一种隐形的内部形式,它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关键,是将外在的人类语言转化为个人精神的过程。而写作就是把从社会现实中观察积累的感受,通过自身的思考,提升为理性的认识,使创作的文章有思辨的光芒。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思维,鼓励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多角度、多侧面地考虑题材,鼓励学生塑造思维的独立性。
二、针对特点,合理要求,适当调整
对于写作要求的确定,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学生的实际写作基础为前提,根据学生的具体写作情况提出合理的写作要求,可以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加以调整,以达到更好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效果。
三、立足现实,深刻感悟,抒感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每天身边发生的事情很多,所见所闻的事件也很多,但是在写作的时候却觉得毫无内容可写。这是什么原因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生活缺少着细心的观察和内心的感悟。因此,要想让学生写作时有东西可写,就需要教师从两个方面直接地和间接地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一)直接感受
面对自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感情寓于自然事物之中,培养学生触景生情的习惯;面对生活,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人物或者事件,有自己的感想和感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感触适当加以放大和引导,培养学生直接的感受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间接感受
所谓间接感受,就是对于脱离于自身生活之外的事物、人物或者事件的感受。主要通过报纸、书刊、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来感知生活。例如,对于学生从网络上获得的某一个事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加以评论,各抒己见,进而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这个事件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应该怎样做,这样就把学生对与该事件的感受深刻化,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四、注重抒写真情,不忘表达中心
篇7
一、首先是在课堂上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在旧时的初中语文课堂,教授知识所采用的传统的单一传授,通过罗列一系列重点,要点,知识点,整个课堂全被所谓的“点”所塞满,在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喂得很饱,但是却没有消化能力。一方面教师抱怨课时不足,还要加班加时,一方面也怨声载道,感觉上不完的课,课堂环境很憋闷。我们喂给学生很多“鱼”,让学生饱不堪言,但没有教授应有的方法。是“授鱼”“还是授渔”。这方面至关重要。已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名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先生是致力主张让学生“学会学习”。可见教师教授学习方法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将一些阅读方法列入教学的内容,让初中生掌握相关阅读方法,培养“渔”的能力。比如,关于〈〈在山的那一边〉〉等诗歌教学过程中中,不妨组织进行阅读训练,在诵读时教授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要让学生能借力语调,语音和肢体等表达内心感受。阅读诗歌的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反复读,反复诵,让学生在品读时,达到百遍读,本义现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训练,教授初中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这不仅对现在,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其次是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创新
单一的课堂灌输是难以为继的,课堂教学只有追求新颖,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意识创设意境,从而充分调动和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与实践达到“兴致盎然”。
兴趣是第一的老师,也是创新求知的动力。兴趣一如学习之“源”,如何使得“源”远流长,不妨采用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可针对不同类的课文,找寻相关教育方法。
比如在课堂教学实战中,关于〈〈春〉〉这篇课文,可以运用引导启发之法进行教授;〈〈济南的冬天〉〉不妨采用提问方式,循循善诱;〈〈山中访友〉〉可以让学生参加踏青,远足,体验山中之乐;〈〈秋天〉〉则可以采用成功教学之法。不过,一节精彩的语文课不可单一运用教学之法,可结合实际,实现多种教学法的综合运用,也许更有裨益。如此,通过多种教学法灵活运用,将初中语文课堂变得多采,多动,实现“源”远流长的目的。
世界是缤纷多彩的,教学方法也亦然。课堂上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法,将显著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对课堂提问方式进行创新
传统课堂教学一直是老师高高在上,一直都是“师说”。这种“师说”模式一直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一如顺民,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期以往,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都被压制甚而至于泯灭无存。如何将“师说”为“生说”,以生为本,教师不妨下放发问权,让初中生提疑、析疑、解疑。努力提升初中生的质疑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和素质。
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不妨要求学生课文预习前,针对课文内容,必须准备一到两个问题。之后,作为老师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从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不少问题,其中不乏有创意的问题。问题多了,教师可有意识进行相关引导,讨论范围相对集中,围绕爱国主题,从精彩段落、典型词句来分析理解。比如:法语老师为什么拿一支粉笔写两个字会“使出全身力量?”鸽子唱歌用德语等诸如之类。
四、对课堂表演角色进行创新
传统课堂一直都是“师演”为主导,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新时期课堂应在创新课堂角色上下功夫,将课堂主要时间交学生支配,让学生读、问、论一条龙,注重学生体验,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学习习惯,终结“师演”神话。
1、提升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着力培养独立意识,比如让学生自行默读课文,通过工具书、电脑查阅相关资料解决语言障碍,并从中提出疑问,进行分析思考,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并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有意识培养初中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篇8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1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作用
1.1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有许多知识需要学生们进行有效的记忆,从学科内容上讲,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监督学生的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初中生渴望在课堂上多变现自己,并期盼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认可,因此从他们特殊的心理特征上讲,监控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加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说,在化学课堂上进行提问,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通过教师的鼓励,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养成自我提问的习惯,会模仿教师的提问模式进行自我提问。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相对比较强烈,需要一定的引导,促使他们在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究,提问在一定程度上会培养学生提问、探究的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不断的训练中,形成较强的问题思维,促使学生以问题的形式掌握更多的知识。
1.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增进师生交流:在接触化学这门新学科的时候,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必要的学科思维方式。在学习心得学科时,学生会不了解学科的知识结构,不清楚知识点的设置,如果教师一味的将知识点告诉学生,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情绪,不利于学生问题思辨能力的培养。相反,有效的提问可以使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动向。
2小组探究模式中,初中化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2.1针对提问的评价不及时:在一节课中,教师往往将更多的提问目的放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提问结果的评价。大多数的教师在提问完成以后,会给出问题的答案,学生也会根据教师的答案纠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很少有老师会根据提问的结果进行整体的评价,比如说全答对的学生应该注意那些问题、答对一半的学生应该注意那些问题,也不会告诉学生以后针对类似的问题,进行哪方面的思考。
2.2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和程度较差的学生进行同样问题的提问,是不了合理的。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加快课堂的进度,把简单的问题个好学生答,答对了直接提问下一题,把较难的问题给另外程度较差的学生答,打错了直接告诉答案,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2.3缺少追问环节:根据问题形式的不同,可以将问题分为单层提问和多层提问,有些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只是问题形式第一层内容,也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而忽略了第二层内容:你为什么这么回答,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答案,是否有更加简便的回答等问题。如果只是提问学生简单的答案,而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追问,就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真实的掌握情况。
2.4经常出现问题不明确而导致的无效讨论: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设置明确的讨论问题,帮助学生明确讨论的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许多老师没有准确的把握教学进度或者每个小组组员的真实情况,在许多时候会出现一些不明确的提问,导致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思路不清晰,出现无效讨论的情况。
3如何在小组探究模式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
3.1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在提问完成以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对本节课的问题和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性的评价。首先应该根据问题,勾画出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及易错需要注意的地方。其次,根据学生的程度,将这些知识点进行细化,明确指出,哪一层次的学生需要对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最后,教师应该在课后进行自我评价,主要是针对本节课中提问环节的主要问题进行一定的反思。
3.2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提问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仅要了解学习成绩好的,也要了解学习成绩差的,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首先应该根据整节课内容的难易程度设定面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并且问题能够覆盖所有的授课知识点。其次,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可以将问题的难易程度用星星表示,越难的星星越多,可以先让成绩差的学生选题回答,在把难的留给程度好的学生,这样既可以照顾到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让好学生有更多的动脑的时间。
3.3合理利用追问:合理的追问对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追问可以让学生不满于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不断探索的习惯,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提问的时候可以采取积分制,回答出问题的答案得一分,回答出为什么是这个答案的得两分,可以对自己的解答提出不满并试图解决的给三分。
3.4问题指令明确,避免无效的探究讨论:教师在布置讨论问题的时候,应该明确问题的方向,避免一些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问的真正意图,造成无效的讨论,浪费讨论的时间。在布置有难度,不易理解的问题时,应该让一些组员进行复数,看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是否到位,如果有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清楚的话,应该让其他的同学进行补充,或者教师自己再复述一遍。
4小结
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化学课堂提问的作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其次,对小组探究模式中,初中化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主要问题有针对提问的评价不及时以及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无效讨论。最后,针对提问环节出现的问题,笔者给出了相应解决策略。
作者:褚娜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左勇.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篇9
一、专题研究课让学生形成了对重要作家作品的系统印象
初中语文课本中,同一作家的作品往往会出现许多篇,以鲁迅作品为例:七年级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有《孔乙己》;九年级有《故乡》《藤野先生》《雪》、名著《朝花夕拾》;配套的《读本》中鲁迅的作品还有《风筝》《鲁迅自传》、《无题》,等等。这些文章,根据不同的主题被安排在了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之中。对于像鲁迅这样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而言,不可能仅仅只是在不同的年龄段零散地、蜻蜓点水式地掌握一些作品,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缺乏对鲁迅先生的整体印象,缺乏对鲁迅作品的深入理解,就会难以理解其作品的文学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将鲁迅先生的这些作品归到一起,从中提炼出以下几个专题,让学生展开专题研究。专题一:鲁迅的快乐童年;专题二:鲁迅笔下的“父亲与儿子”;专题三:鲁迅怎样写老师(藤野先生、寿镜吾老师);专题四:鲁迅作品中人物刻画的特色;专题五:鲁迅小说中人称的艺术,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努力寻找鲁迅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连接点,消除学生与鲁迅之间的距离感,产生与鲁迅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愿意走近鲁迅、乐于研究鲁迅。当然,除了鲁迅外,还有陶渊明、苏轼、李白、杜甫、朱自清等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在语文课本以及《读本》上都多有出现,借助于整体化专题研究性学习,可以真正了解其人、其文。
二、专题研究课激发了学生深厚的学习热情
自主确立专题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同语文的思想感情”。先“激发”再“培育”,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也是谁为学习主人的问题。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有积极的学习热情,教师才可能“培育”学生。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曾说:“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给学生一个课题,让他自己去探究。”专题研究课的主题都是由学生自己选定,这就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专题研究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语文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东西,专题研究课则为这一转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首先,专题研究课提升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专题研究课首先要求学生独立获取各方面的信息,以便于形成属于自己的探究结果。这些信息有源于课本的,也有源于课外书籍的,更有多数源于网络,学生们要进行认真的甄别,保留有效的,剔除无效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搜集、筛选、整合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及特性化得到了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得到了突现。其次,专题研究课培育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整个过程需要同学之间的通力合作,每位同学在保持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的同时,又要充分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做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生存,学生们在共享劳动果实的过程中能真正感受到合作力量,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合作的好习惯。第三,专题探究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们一旦明确了自己的探究任务,就必须进行长时间的资料搜集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扩大了,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表达能力提升了。通过专题研究,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r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们有了知识的积淀、有了生活,写作的灵感和火花自然就会多得多,文章自然也会深刻得多!
篇10
关键词:授之以渔 初中语文教学 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47-01
“授之以渔”这个成语源于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时至今天,“授之以渔”成为教育界中众所周知的教育方法。但是,要灵活地运用这“授之以渔”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是很难办到的,这也就是处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共同面临的教育难题之一。如何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自身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独立思维培养目标,是我们要重点探讨分析的内容。授之以渔主要就是把老师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初中语文教学尚需如此,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授之以渔”的教学技巧,古之如此,现在也一样,教学的目标和方法可以说是古今相通的,具有本质上的相同性。语文是我国的母语,传承了从古至今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具有很强的传承力量和感召力量,思维的独立思考和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尤为重要。我国孩童,从小就接受语文方面知识的熏陶,在对语文学习方面的学多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方法应在教学过程中用得恰到好处。
1 “授之以渔”成语的历史渊源概述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出自《老子》一书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送给别人一条鱼能解他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如教会他钓鱼的方法",有鱼吃是目的,会钓鱼是手段。这句话说明,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还不如传授给他人解决难题的方法。
从这一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方面与这一成语的相通之处。初中生是人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对其一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具有转变人生航向的重要作用,故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授之以渔对教学方式上的启示更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远,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教育凝聚了不少教育智慧的结晶,“授之以渔”当属教育思想中的精髓教育方式之一。老子是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的道家学派创始人,具有深厚的中国教育历史文化积淀,书著《老子》传于后人,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授之以渔”教育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启示
2.1 “授之以渔”之师生关系教育思想
初中语文知识是处在小学语文知识积淀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实现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在语文教学阶段中隶属初级阶段,对知识的传授主要应实现知识传授为辅,学习方式方法传授为主。这就要求,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互动,就必须借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关系桥梁,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互动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机械传授是绝对不可取的,应该灵活地运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教育网络。教师不仅要做好学生的良师这一角色,同时应做到学生的益友这一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实现“授之以渔”的教学局面。例如,在课堂中,多尊重学生的发言,与学生建立伙伴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常常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敢说感言,敢思敢做的学习乐园。
2.2 “授之以渔”之学习方法的传授策略
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知识文化中重要的致胜法宝,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的学习是愚昧式的学习行为,,得到的是事倍功半的反差学习效果,而得到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指导进行学习,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从而使一个知识的学习者达到孜孜不倦的学习境地,不断徜徉于知识的海洋,深悟知识的真理,从而成为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才。那么,教师在传道过程中应该如何实现学习方法的有效传道呢?笔者认为,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在传道这一方式上多下些功夫,在知识传授方面应以兴趣学习培养方式为主,不断刺激初中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不断引领它们畅游知识的海洋。例如我们上鲁迅先生中的《孔乙己》一文,教师应循循善诱,让学生了解孔乙己这么一个人的生平故事之后进行课堂讨论,不断刺激学生探寻《孔乙己》一文中所要学习的中心内容,在课堂的讨论的活跃氛围中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胆识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2.3 “授之以渔”之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不断培养
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机械地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这种教学方式在教育发展道路上容易使其步入教育的死角。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语文具有深远知识积淀的特点,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语文具有灵活的知识关联性,培养学生认知事物和独立思考问题的学习能力,对知识海洋的不断探寻和思考,并不断辨别是非,认识到人生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人格道德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指明航向。“授之以渔”的教学方式在对初中生语文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辩证施教,因材施教,从单一学生个体发展成几个小组的,并进一步发展成片,实现兴趣的学习和讨论小组,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让知识在不断讨论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3 结语
终上所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如让学生学到学习方法去不断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现代,同时也适用于将来。在教育事业中,要使教育得到源头活水,就应该不断辩证施教,让学生在兴趣的学习过程中学到学习方法,把握学习知识文化的精髓,给初中生们将来的学习带来更大的益处。同时也会给教育事业带来勃勃的发展生机。
参考文献
[1] 庾惠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语文课堂中推行自主性学习模式的几点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3):77-78.
[2] 夏海月.做好语文教学工作的方法[J].科技信息,2011(16).
[3] 王东伟.略谈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学习新课标的一点体会[J].科技信息,2011(17):710.
- 上一篇: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训练
- 下一篇:对农学的专业认识